一次斿行作文小学生

2024-11-23

一次斿行作文小学生(共3篇)

一次斿行作文小学生 篇1

今天我去了上海科技馆,我看了动物世界、地壳探秘、机器人世界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食物的旅行。

我走进展厅,守在门口的阿姨就像是一位小仙女,她一挥手就把我变成了一个哈蜜瓜,我看见我周围的伙伴们,有葡萄、草莓、苹果我正在打量着,忽然,一只大手伸了过来,我和小伙伴们都被抓住了,我十分惊慌,大叫道“救命啊!救命啊!”但是无济于事,我们都被放进了一张深不见底的大嘴巴里。

一根大舌头把我们搅拌着,我被搅得晕头转向。巨人一边舔着我一边说:“真甜啊!真美味啊!“坐着食道滑滑梯,我又被带去胃里洗了一个澡,终于清爽了!胃说:“我这儿的胃酸要把你们都消化掉!“我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汁水繁多的哈蜜瓜了,我变得软绵绵的,就像一摊泥巴似的。我正在为我以前那结实圆润的身材而伤心时,就又来到了迷宫肠道。

我在这肠道迷宫中转来转去。迷宫弯弯曲曲,我一边转,肠道也一边偷偷地吸收我的营养。

我变得干巴巴的,我更加为我越来越丑陋的样子而忧郁、担心,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听见哗啦啦的马桶排水声,看见一个巨大的洞和一道刺眼的光芒,我呼啸而出,“咚咚咚“地溜了出来!我变成了什么?你们懂的!

科技馆要关门了,我依依不舍地走了出来。外面夕阳金灿灿的,我立刻感觉肚子格外的饿。我去了一家餐厅,叫来一碗面条,我一口咬住面条,香甜的滋味从舌尖到食道、到肠胃。

我在科技馆的旅行已经结束了,但是我的面条在我肚子里的旅行才刚刚开始

一次斿行作文小学生 篇2

有研究表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有所增强,自我意识、评价能力也有一定发展。反映在作文上,理当有自己对生活的个性化认识,写出来的文章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然而,从某校组织的一次小学生语文综合测试中的作文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让人堵心、忧心、揪心。

测试作文题目: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陪我走过了许多个日日夜夜,无数个春夏秋冬。正因为有你在身边,有了你的朝夕相伴,我才从此不再孤单。是你,与我同行,把我从无边无际的黑暗与寂寞中唤醒。是你,把我从无知鲁莽带到理智从容的田野。是你,把我从狭隘带到宽广的天空。是你,让我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要求:请以与____同行为题目,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内容紧扣中心,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从考场作文的题目看,题材选择集中而泛化。笔者随机抽查了一些考场,其题材基本集中在“执著”(坚持、坚强、自信、勇敢)、“书本”(书、书籍、书香)、“父母”(父亲、母亲、家人)、“朋友”(同学、友谊、好友、伙伴、闺蜜、你、他)等几个方面。能够具体到“表姐”、“琴声”、“棋”的非常之少。

从考场作文的内容看,模式化指导倾向明显。笔者随机抽取了数个考场,单单写“与执着(坚持、坚强、自信、勇敢)同行”的就超过了1/3。难不成都是一个老师或一个教研组的老师指导的?非也!这些考生并非来自同一所学校,而是来自省内各市县,甚至还有外省市的六年级孩子。由此可见,小学作文教学真的存在较大问题。

更有甚者,指代极为虚化甚至费解。《与____同行》,题目主语省略,要求表达的是某人、某事、某物对“我”产生了积极影响,陪伴着“我”,唤醒了“我”,引领了“我”……可是,不少考生补充的是极为虚化的“你”和“他”!甚至还有完全不知所云的“与三小只同行”等。

从考场作文的选材看,或雷同,或编造。同样是写“与执著同行”,但写的都是学骑自行车的经过,如何执著、坚持,最后终于学会了骑车。写这样的内容的考生,不是几个十几个,而是很不少!写与母爱(父爱)同行的,大多写父母对我:乘公交陪同、考试后安慰、下雨天送伞等雷同情节。

怎么就写不出具象化、个性化的生活?怎么就没有一点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第三学段(5~6年级)的“习作”要求之一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纵观小学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经常反复讲“观察”,无人不知“习惯”之重要,但是在如何观察方面,没有方法研究和指导策略;在习惯养成方面,没有具体可行的措施跟进;在鼓励学生个性创造、独特感受表达方面,关注的是美词妙句,而对于思想、感受、体悟则缺乏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指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些要求,语文老师一般都知晓,但是一般都没有具体思考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为什么内容空泛?这都与教学中没有或不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有关。语文老师教写作,很大层面不注重内容,而是注重形式,注重语言的所谓优美、生动乃至华丽。即便如此,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评语也是空泛不接地气。我曾随机翻阅老师办公桌上的作文本,所看到的评价大多是“中心明确,语句通畅,条理清楚”、“棒!太棒!”之类充满“激励性”的评语。

在和一线老师的交流中得知,老师们重视的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有设计,也重视设计。但是,对作文教学感觉是无从下手,于是就随意为之,作文教学特别缺乏指导设计。在阅读教学及作文教学时,老师几乎不考虑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加以关注,对生活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判断。说到底,老师过度关注“教书”,而严重忽略“育人”,尤其是忽略育思想、育思维。语文核心素养中有两个要点: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品质。语言和思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有专家讲,思维是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总开关,这是颇有道理的!值得我们一线老师反思,更需要我们的实践。

更深层次的问题,关乎语文老师自身的个性和创造性。由于对“教育”目标的缺失和迷茫,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在专一“教书”中逐渐消弭乃至泯灭!不善于把学生作文中的个性、独特性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和有机生成。

一次学生系列作文的探索 篇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训练,提供了一些有关老鼠的资料,要求学生自拟作文题,写一篇说明文。我考虑再三,决定让学生模仿刚学过的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写篇《向老鼠进攻》的说明文。

在作文课上我不动声色,先让学生复述《向沙漠进军》的课文内容。因是本学期所学过的课文,学生能很快复述出来。我对此作了充分肯定,并把《向沙漠进军》的结构提纲板书出来。

然后,我布置作文题目,启发学生思维,在谈话问答中列出作文提纲如下: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向老鼠进攻?

写出老鼠对人危害大:一是咬坏衣物等生活用品;

二是危害庄稼、耗费粮食;

三是传播疾病。

第二部分,怎样向老鼠进攻?(重点部分,详写)

1.防守:方法之一是放好衣物;

方法之二是保管好粮食;

方法之三是搞好卫生。

2.进攻:一是捕捉(用器具或驯养猫、蛇等);

二是毒杀(用毒药诱杀);

三是可以用熏、堵、挖、灌等手段。

3.利用:一方面利用小白鼠来作科学实验;

另一方面像美国驯养“老鼠警察”。

第三部分,向老鼠进攻前景如何?(结尾略写)

照这个提纲写,尽管课文上提供的材料能够选用的不多,但这个作文提纲大大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篇说明文交上来后,我发现大多数同学选用材料恰当,文章内容都比较丰富翔实,并能使用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等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以写说明文引导写记叙文

写完说明文《向老鼠进攻》后,接着我再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记一次捕(灭)鼠活动”的记叙文,并让学生参考以下提纲:

1.开头略写活动前的准备及心情;

2.分几段详写这次捕(灭)鼠活动的全过程;

3.结尾略写体会,或总结经验。

由于大多数同学都有捕(灭)鼠的亲身经历,他们都觉得有材料可写,兴趣颇浓,不写不快。结果,通过这一次比较作文的实践,学生知道读写记叙文要抓住记叙的四个要素,读写说明文要了解事物的特征,并且要使用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三、以给材料引导写议论文

写了一篇说明文,又写了一篇记叙文,是不是就完事了呢?不是的。我找来一则材料让学生学写议论文,并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三个要素,懂得议论文的基本写法。

据报载,一天傍晚,由上海开往成都的190次列车从镇江开出10多分钟后,陈、黄等8名安徽籍流窜人员分两股从11号车厢开始对有座位的旅客强行索取“座位费”,每人50元。大部分旅客不敢惹他们,只好掏钱。有一个男学生回答说没钱,就被他们用胳膊肘连击脸部和下巴,并被拖离座位。一位企图反抗的农民也遭打。前后共有20多人交出了“免打费”,其中几个人还是挨了拳脚。

学生读了这段新闻后,我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老鼠”(抢劫分子)敢上火车行劫?2.这样的“老鼠”要不要打?怎样打?于是,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看法、建议、主张写下来,写一篇“谈过街老鼠该不该打”的议论文。有一个同学写道:“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上车歹徒,要狠狠地打。这样的老鼠不打,出门就不会有安全……这样做,也许可称之为系列作文,起到了一箭三雕的写作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教研室)

上一篇:“全面从严治党”学习体会下一篇:简短数学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