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美文(通用5篇)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美文 篇1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美文欣赏
也许这是能感受到秋天的最后一个夜晚,窗外淡月疏菊,一种清凉的美丽,让心柔软又感伤。街边的梧桐,仿佛昨天还安然无恙,今天已落叶纷飞。冬天的凉意渐渐逼近,我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就已被侵蚀的残缺不全。
倚窗而坐,任时光悄然流走,只是刹那,却似乎经历了几世轮回。不知,你是否有过,因为一章字,一幅画,或是其他,而对某些人心生牵挂?也许你并不想记挂,可一份感动已经碰触心弦,迫使你总会不经意的想起。甚至梦里还有几次邂逅,可尽管如此,你还是不敢轻易打扰。因为,许多的人,许多的事,梦着就好,倘若贸然去唤醒,不但惊扰了别人的平静,也搅乱了自己的安宁。
都说寂寞是情至深处而生出的一种怅惘,而缘分只是凭借梦中记忆裁织的一件衣裳。可曾想,这世间,不是所有的缘分都恰如人意。命运不是量体裁衣,所以即便是挚爱,也未必合身。有时候选择与寂寞为伍,也未必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世人总是喜欢在闲寂的时候去翻阅别人的故事,喜欢用不同凡响的情感,盖过那些平淡的日子。沉浸在一段故事里,像是走近一个模糊的梦境,悲伤于别人的悲伤,感动于别人的感动。所以我们常常会为某个电视剧感动的热泪盈眶,为某本书中的人物茶饭不思,这一切皆源于背后那感人至深的情感。因为经历,所以感同身受。
情感就像一杯茶,有不同的泡法和品法,有人喜欢清香甘醇,有人喜欢苦涩浓郁。情感也像一出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编排,有人偏爱喜剧的圆满,有人痴迷于悲剧的残缺。
每一天,我们都过着平凡而简单的日子。在各自的人生里,守候各自的宿命。我从不想去做一个探秘者,总觉得所有的秘密,都是一道伤痂,你想知道答案,就意味着要揭开别人的伤疤,让早已停止疼痛的伤口再次流血,连自己也痛的`无以复加。然而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总有一些人要故意揭开这层伤疤。到最后,我们都身不由己,将最后一点闲情逸致,都付诸东风。
世间的因缘际遇都深不可测。我们不知从前生的哪个喧嚣的城,迁徙到今世这个陌生之都。一定要赶赴红尘,洪水里来,烈火中去,非要将你伤得血肉模糊,才算是走过劫数。
如果这是生命的澄寂,我愿意让灵魂因此而充盈。只是希望有一天,我的心可以清如明镜,而我在镜前,看到自己两鬓的华发,还有老去的容颜,并不会心生感叹,而是平静待之。
那么就这样做安静的自己,让牵念,依旧放在心里,不去惊扰。哪怕有一天在梦里,为某个渺小的感动,泪流满面,醒来后,也要假装一切都不曾发生。因为,有些人,有些事,注定只能在梦里相逢。
时光如水,潺潺流去。如果你本无意,请不要去惊扰我的棋局。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美文 篇2
关键词:古代经典美文,赏析,意义,方法,师专生
一般说来, 经典是指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当代文化的精华相融合的文化精髓。也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具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并且, 它的价值和意义是具有延续性和永久性的。具体而言, 中国古代的经典美文是久经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人文典籍,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也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经典美文有四书五经、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和各个时代的文人散文, 如山水游记散文、政论文、笔记文、小品文等。在初、高中语文课本选入大量的经典美文, 还有针对师专生专门开设名作欣赏课, 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美文的阅读和欣赏, 丰富词汇, 积累素材, 把好的作品融汇贯通, 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获得审美感知, 接受情感熏陶, 培养审美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新教改标准中, 提出语文课程教学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留给我们许多优秀的古代经典美文。这些古文承载了几千年历史变迁和文化思想。而作为师专生, 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修养和欣赏古文经典成了重大的课题, 因为师专生毕业之后大多都要从事教育事业, 而绝大多数要担当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 在他们的肩上承担着对后代的思想文化教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应该代代相传。人类历史发展证明, 经典非一时之存在, 人类的和睦相处, 永远需要经典精神的陶冶;经典精神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 经典精神不局限于哪个时代, 也不局限于哪个民族或阶级, 它具有全人类的自我修养的意义。加之现代化进程加快, 西方文化的侵蚀, 使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具有了更新层次的意义。
学习和欣赏古典美文时,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字、词问题, 因为古典美文绝大多数是用文言文写作的, 要想解读美文, 第一步要解决入门的问题, 那就是读懂原文。读懂古典美文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学识素养, 再就是一定要培养学生自己使用工具书。在使用工具书进行解读古典美文的时候, 也是一种学习和进入欣赏古典美文的方式。另外, 有必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作品时的写作背景。因为古典美文产生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 古人讲究“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古典美文创作很多都跟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遭遇有密切的关系, 比如, 李密的《陈情表》, 就是在当时朝廷提倡孝治天下的背景下, 李密用孝敬老祖母为由推辞做官, 所以才能打动皇帝, 达到自己不做官的目的。再如, 欣赏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时, 应该了解柳宗元在被贬永州之后, 心情抑郁不堪, 所以在山水间也染上了一层冷调。只有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的背景, 才能更好地懂得其中所传达的一种人生感悟, 也才会与作者消除了时间跨度的隔阂, 达到认识上的共鸣。具体说来, 在欣赏古典美文时, 还要创设一定的情景, 让学生达到解读和欣赏的目的。围绕如何充分利用经典美文, 提高师专生的语文素养研究课题,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下列方法。
一、激发对古典美文的兴趣, 注重营造欣赏美文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古典美文产生兴趣, 才能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所以,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古典美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欣赏古典美文时, 重在激发欣赏者的自主性, 重视个人的体悟和参与, 注重探索和思考, 因此在欣赏古典美文时可以借助现代的网络科技手段, 比如通过视频短片、动画、音乐、图片, 也可以采用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 增强赏析的互动性和感染力, 营造轻松、诗意的气氛, 让欣赏者主动参与, 体会古典美文的优美意境。
二、注重阅读, 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体味生命的涌动
叶澜老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 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通过阅读, 我们才能从冷冰冰的文字中渐渐感受到语言的温度, 才能慢慢走进美文作家的情感世界, 使原本凝固的、静止的语言生动起来。要体味美文的美, 应该先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手段, 是欣赏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话语。入于眼, 出于口, 闻于耳, 记于心, 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经典的古代美文, 其中用字之准确、生动、凝练, 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只有通过阅读, 才能解开其中深藏的内蕴。所以, 阅读能增强对古典美文的理解能力, 也能有效地把握古典美文内在的节奏, 分清语言结构, 领悟情感态度, 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提高欣赏水平, 提升心灵境界。
三、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体会古典美文的思想意境
在营造好欣赏美文的氛围后, 就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正确引导, 体味古典美文深远悠长的意境。古代的优秀作品, 都是以其独特的或抒情或说理的方式展现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思想。学习古文的意义, 不仅仅在于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从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因此, 在欣赏古典美文时, 一定要把握好其中的人文性。古典美文中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情感, 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欣赏古文不应该只注重字词的翻译和解释, 而是要着重于阐述文章的意境、作者的思想境界, 让欣赏者在体味古人精炼的遣词造句基础上, 领略古文深邃和幽远的意境。再者, 古人讲究“知人论世”说, 在赏析古典美文时, 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 因为一个作家的经历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作品产生重要的影响。还要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这样, 再结合文章的内容, 细加品悟, 才能真正体悟美文的内涵, 也才能真正将优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内化, 臻于至善, 从而才能提高师专生的文化修养。
四、采用探究性学习, 培养鉴赏古典美文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为宗旨, 以改变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习方式。具体在欣赏古典美文时,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 发现疑问, 确立探究的目标。然后让欣赏者分组讨论, 鼓励不同意见, 进行交流和论辩,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最后,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写成小短文, 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古典美文, 从而达到多视角地欣赏美文, 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是能更透彻地理解和赏析古典美文。
五、立足于课内精读, 延伸到课外的泛读
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美文, 也可以创设多种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和欣赏古典美文。但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 所以, 关键是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欣赏古典美文的方法后, 把阅读欣赏的触角伸出课堂, 延伸到课外。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 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篇3
问题1 已知等差数列{an}中,a1=-3, 11a5=5a8,求前n项和Sn的最小值.
解析可以直接用公式,Sn=na1+n(n-1)2d,因为a1=-3,显然只要求出d即可.
由条件11a5=5a8,可求得d=2.
所以Sn=n2-4n=(n-2)2-4,显然当n=2时,Sn取得最小值-4.
蓦然回首,原来这个问题很简单.当a1=-3, d=2时,a2=-1, a3=1……再往后面,所得到的和就会越来越大,显然最小值为S2=-4.
一般说来,我们发现此时数列{an}为递增数列,所以从an≤0中,解出n≤2.5,前2项的和最小,其最小值为S2=-4.
点评第一种方法是直接从结论出发,目标明确,思路朴实自然.然而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第二种方法,从等差数列的性质来考虑.实际上,在等差数列{an}中,当a1>0, d<0时,数列单调递减,Sn有最大值;当a1<0, d>0时,数列单调递增,Sn有最小值.因此通过解不等式“an≥0”或“an≤0”找到数列正负项的“分界点”,这种求解过程有时会使运算更为简便.
问题2 已知等差数列{an}中,a1>0, Sn为它的前n项的和,且S7=S13,则当n为何值时,Sn取得最大值?
解析由S7=S13,可得:7a1+7×62×d=13a1+13×122×d,解得d=-219a1<0.
所以当an≥0,即n≤10.5时,前10项的和最大.
点评因为受问题1的启发,直接就产生了上面的解题过程.这肯定是一种不错的解法.但是我们现在不妨静下心来,放慢脚步,继续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着眼点:还是回到求和公式中去!
Sn=na1+n(n-1)2d
=d2n2+a1-d2n
=An2+Bn.
这是一个关于n的二次函数,而数列{an}是建立在正整数集上的函数,其图象是分布在抛物线上的离散的点.由于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性,所以最值一定在离对称轴最近的整数中取到.当给出关系式Sp=Sq时,则立刻得到抛物线的对称轴方程为n=p+q2,所以关于Sn的最值问题又可以转化成二次函数求解.
下面重新给出解答:由S7=S13,可得n=7+132=10,
而a1>0,所以前10项的和最大.
坐看云起时: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因此在解决数列问题时我们常用函数的性质去分析,这扩大了我们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空间,使得我们的解题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具有灵活性.
小小变化:已知等差数列{an}中,a1<0, Sn为它的前n项的和,且S8=S13,则当n为何值时,Sn取得最小值?(参考答案:10或11)
问题3 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3=12, S12>0, S13<0.
(1) 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
(2) 指出S1, S2, …, S12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
(1) 解答:a3=12a1+2d=12a1=12-2d.
S12>012a1+12×112d>0d>-247.
S13<013a1+13×122d<0d<-3.
所以d的取值范围是-247, -3.
(2) 分析:由(1)的解答可以看出,a1>0, d<0.
根据前两题的解题思路,所以当an≥0,即n≤3-12d时,S1, S2, …, S
但n究竟为多少呢?
似乎无法进行下去了?
再坚持往下做,因为d∈-247, -3,所以3-12d∈132, 7.
所以n=6时,S6最大.
行到水穷处:此解答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在n≤3-12d时,我们的思维受到了阻碍.
改进:我们仍然回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中去.
Sn=na1+n(n-1)2d=d2n2+a1-d2n
=d2n2+52-12dn,
对称轴n=52-12d,因为d∈-247, -3,所以n=52-12d∈(6, 6.5),所以S6最大.
再改进:等差数列求和还有另外一个公式:Sn=n(a1+an)2.
所以a1+a12=a6+a7>0, a1+a13=2a7<0,故,a7<0, a6>0,所以S6最大.
“老题”新解:由(1)知d<0,抛物线开口向下,设抛物线顶点的横坐标为x0,则抛物线的两个零点为0和2x0,因S12>0, S13<0,则2x0∈(12, 13)x0∈(6, 6.5),故S6的值最大.
行到水穷,坐看云起高中作文 篇4
十九岁那年,一张邀请,他成为了岐王座上宾,一群少年谈笑风生,只有他白衣素袍,手持折扇,静静坐在那里,他起身,双手抱拳端坐于古琴台上,眸子里似有万千星辉流转,修长如玉的指尖拂过琴弦,不蕴感情的清灵平静,弦弦也爱掩抑声声清,清空一曲淼意沙,那一刻,似乎所有的生灵都黯然失色,只留他一个,白衣素袍,风流潇洒,定格一段年华。
他披红戴花,打马游街,脸上洋溢着自信与骄傲,他中了,这十年的寒窗苦读,在这一刻,都是值得的`,前路,茫茫,他似乎看见了希望,前程似锦,平步青云,那年,长安城的人家都赞叹不已,这是何等,风度翩翩。
“春风得意马失蹄,一夜看尽长安花。”
然而一曲荒唐的黄狮舞,妻子难产,幼子夭折,他再也无心念于官场,他游历江南,借青山绿水,借空山鸟语,平复伤痕累累的心,只求得内心安宁。
夜,他拂着粗糙朴素的古琴,却无心再弹,静寂的山林中传来小声的余章,他走下满是青苔的台阶,望着明月照耀下的。
树枝上几只惊飞的鸟儿,阵阵鸟鸣在山涧回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他暗自叹气,久立无言。
当他渐对官场心灰意冷时,张九龄出相,他出任五品给事中,他又回到了这里,这里的一切似乎让他觉得熟悉又陌生。
好景不长,张九龄罢相,朝上所有人都离之,生怕有沾上一点关系,他笔墨一挥,“举世无相识,终身思归思。”只留下一个潇洒远去的背影。
他倦了,倦了官场,倦了这一切你争。
我抢,他终是归隐山林,临风听雨,去看。
风云,关心一株花,一棵草的生长。他叹了口气,素衣长袍,手持折扇,盘地而坐。
静待一枝花开,“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密林深处,尘世的喧哗已经遥远,没有人知道,有一方净土,可以收起岁月的浮华,从此,手握琴盘,目睹太阳东升西落。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篇5
书画同源,先生书画相得益彰。书法千锤百炼的线条艺术、枯湿浓淡娴熟的用墨技巧,为绘画提供坚实的笔下基础及鲜活之气;书法亦融合绘画中的自然精神,显得灵动。先生书法兼具各体,尤以草书为盛。主要师法王献之、王铎、怀素、黄庭坚,其草法烂熟于心,下笔如飞,自成一体,跌宕绵延,纵意肆流,一气数字,结成大势,颇具神韵;所用线条素简,随意流出,疏朗活泛,毫无拖沓之感,极具节奏;遵章法而不囿,自然流露的率真、质朴气质,耐人寻味。
先生所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无所不能。山水气势恢宏、苍茫浩渺,笔墨洗练,线条遒劲,布局有方,格调高雅,墨色变幻,让人感觉或空灵奇妙或浓重繁茂或温润亲和,有文人画求诗意的气质,却也有独特的笔墨语言。
先生的作品气象万千,恐怕与他对艺术的态度不无联系。除却天分与勤奋的因素,更多的是他对艺术的真诚、赤诚之心。他自幼喜爱书画, 正是这种对艺术天然的热爱,促使年幼的他在寒冷的冬天,也时刻不放下手中的笔。他绕村子跑几圈取暖只为写字,而那时的纸也只能是四处苦寻来的报纸或厕所粗手纸。
在生命最青涩的年纪,这样的冬天一直陪伴着他,更别说春暖花开的季节了。18岁他参军入伍,所到的部队恰恰是相对闭塞的一支。因为能书会画,他获得了放电影的差事。彼时,放电影不仅要画海报、幻灯片,还要背着沉重的机器四处跑。先生强健的体魄跟那时的四处奔波锻炼有着莫大的联系。他心系读书、写字、画画。下连队放电影间隙,深入巴山秀水,深山老林,眼前景色成为他最好的素描素材。放映任务结束,他的时间都被这些美事填满。对那些从城里来的字帖与画册,他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爱恋,反复临摹,不知疲倦。这样的痴迷,深深潜藏在满是军规的军营里,竟然长达十几年。
自助者,天助之,先生后来遇见了书法名家孙竹篱。孙先生博古通今,乃一代书画大家。先生受其艺术精神感染,从业余的苦磨苦练走了出来,看到了悟性与勤奋拥有同样的闪光点,深化了其对艺术的认知。后来又遇到陆俨少、沈鹏两位影响深远的师长。他一直谨记他们给予的智慧,这也是为什么几十年未曾荒废文学、哲学积淀的原因,他们一致认定艺术始终是要有深厚的根基支撑,才能永葆生命力。
先生转业到美术社。一窍不通的他一切从头开始,勤学习做小工多磨练,很快便适应了工作需要,所编辑的图书、主编的青少年书法杂志获得业界好评。《王铎书法全集》《汉碑全集》等原作的寻找、确认时,他不分日夜,加班加点,几个月过家门而不入,家人患病更没时间作陪。他总是这样,癫狂而痴迷,遇到什么,便做到最好。
当然,资料搜集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对王铎草书的理解也更深刻。从先生的书法中,可见王铎的影子,却又有活泛的自我变化。草书的收放见功力,而具体的操作,则仰仗个人实践。艺术无止境,需要一生的修为。
他几十年如一日,闻鸡起舞,与书画虔心作伴,一直走在探寻的路上。若非对艺术的赤诚,何以走到今天?
他的人生亦如他人,并非坦途。他总是默默接受,把一切幻化,融进他的艺术生命中,他作品里透出的厚重也许在诉说着什么……
“把一切想明白了,就可以坦然面对自己了。”他说得不疾不徐,但又饱含力量。他的人和作品一样,说出的话,做出的事,让人感觉到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大情怀。
不论是书还是画,先生已然有较明显的个人面目,但他对自己的期许也许更多。多次听他讲要用接下来的几年,潜心深入传统、经典,梳理调整创作,精进草书、隶书和山水,力求实现进一步跨越。(编辑/晓勇)
【人物档案】
刘灿章,1954年5月生,河南淮滨人,曾任《青少年书法》杂志执行主编、书法编辑部主任,现为河南美术出版社编审,河南省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河南省书协理事兼出版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及全国大展并有多篇书画理论文章发表。出版有《刘灿章书法作品集》《好书数行——王铎和他的书法艺术》《刘灿章扇面集》《刘灿章书画选集》等。主编和责编的《王铎书法全集》(1-5卷)获中国首届书法兰亭奖出版编辑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责编的《汉碑全集》(1-6卷)获2006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奖、第十六届优秀美术图书金牛奖特等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奖二等奖、首届国家出版政府奖提名奖;责编的《龙门二十品》获全国编辑学会评选的金牛奖金奖;责编的《河南书法年鉴(2007)》获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特等奖等多种奖项。
【名家短评】
灿章的书法平和温润,有不俗的气格,有寻求境界的自觉,有乐感,是无声之音,有形外之意,经得起细品。其草书和隶楷,都有这种特点,尤其是他的小楷。在国画上,他也是个多面手,从山水到花卉,无所不擅。总体看来,他强调的是“意”,追求的是“境”,构成的是“诗”。画竹能让人似听到风声,画荷能使人感有雨意,而无论山水、花卉,在表现上都有前人多方面的继承,又有自己大胆的突破。
——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评论家、书法兰亭艺术终身奖获得者 陈方既
为王铎书法出版尽力的刘灿章,写草书分明也受到王铎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形成时兴的“套路”,而具有了率真的特质。这也是刘灿章所说“求其自然”的体现吧!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 沈鹏
读刘灿章的水墨作品,最突出的印象是颇得文人水墨要领,格调清新,布局大方,笔墨洗练,笔线遒劲有骨力,墨色丰富有韵味。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刘灿章的画路较宽,这既反映在能花卉、能山水,也表现在善于驾驭笔墨,有墨与彩的交响,每幅画面均有自已的风采。他的水墨作品是富有“弹性”的,充分反映出他的艺术修养和他的艺术追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美文】推荐阅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情随笔09-14
坐看云起时_话题作文05-19
坐看云起静听花落心情随笔10-27
路走不通时别傻等美文06-11
关于桃花的美文欣赏:又是桃红满天时07-02
美文励志美文摘抄05-13
美文佳作07-21
归宿美文05-26
私语美文06-06
春节美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