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六大制度

2024-08-22

档案六大制度(精选12篇)

档案六大制度 篇1

中国农村改革下一步怎么走?首推六项制度建设。10月12日下午,众所瞩目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闭幕。会议公报指出,要“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

具体而言,未来12年,中国将建立和完善农村六大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广泛认为是2020年前中国农村改革的政策框架。分析人士指出,这意味着执政党在农村改革30年后,再一次把制度建设和创新作为农村改革的首要目标。

确立农村发展目标

此次会议确立的中国农村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消除农村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明显进展,基本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中国决策者认定,当前农村依然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而“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为了改变上述局面,中国农村改革将有三大任务:首先就是“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其次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第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而在制度建设中,“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是首次提出。

农地制度改革为首要任务

据《财经》记者了解,此次会议,农地制度的改革是核心内容。其中主要有两大关键点:一是农地承包权从30年不变,改为“长久不变”;二是提出了征地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最值得期待的就是征地制度改革。

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基本原则就是要缩小征地范围,把政府强制性的征地权限于公共利益的范围。而对不涉及公共利益的农用地转用,有望在严格执行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由农民集体与用地者谈判,按公平市场价交易。

当然,征地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十七届三中全会只是提出了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关键还在于如何修改《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确定新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框架。改革依然会有阻力,任务十分艰巨。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除了上述制度建设,会议公报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的措施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000年后,中国决策者确立了农村政策的“六字方针”,所谓“多予、少取、放活”。在“少取”方面,近年来变化甚大。始于2000年的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已全面完成,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三提五统”等各种收费,农民负担大为减轻。

在“多予”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补贴,诸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目前种粮农民每亩地年均可获得补贴70元以上。同时,农民参加合作医疗每年可获人均80元的补助;2007年,中国还决定在全国农村建立低保制度。

在“放活”方面,由于长期城乡分治,利益格局难以短时间调整,改革创新的难度最大。但正因此,推进改革的空间也最大,这也正是此次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原因所在。诸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支持等,都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此次会议把农村制度建设放在整个农村改革的首位,这说明中央决策者对“放活”已有清醒认识和决断。学者指出,未来中国农村的改革重在“放活”。同时,“多予”也会继续强化,比如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政府投资,加大对农民和农业支持力度,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等。

档案六大制度 篇2

一、制度设计注重实效, 试点严谨并注重调查

从20世纪末日本政府开始着手公务员制度改革, 到2009年4月1日正式颁布“人事评价”制度, 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调研准备和试行阶段。在设计新制度前, 日本政府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公务员制度调查, 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这项调查研究成果为日后的公务员考核制度改革提供了总体方向和指导, 使改革能够行驶在正确的道路上, “针对问题”产生实效性。此后, 经过初步设计的新“人事评价”制度并没有立即实施, 而是经过了两年试行, 范围由中央到基层、由点到面不断扩大, 参与人数也成倍增加。具有启发意义的是, 每次试点结束后, 日本政府都会开展详细的问卷调查, 针对考核制度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可信度, 以及参与试点人员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并吸收参与试点的政府部门和被考核者两方面的意见, 不断改进和完善制度。由此可以看出, 日本公务员制度的一系列改革, 尤其是考核制度的改革过程相当谨慎严密, 环环相扣、不断完善的制度设计过程成为日本公务员考核制度改革的一大特色。

二、实行全过程管理, 注重平时考核

日本公务员的考核制度以定期考核为主, 每年举行一次, 一般在每年6月举行。定期考核是在规定时间内对公务员进行全面的能力素质及业绩的综合考察, 其结果关乎公务员的奖惩与晋升。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的结果为基础, 平时考核为定期考核提供日常出勤情况、工作表现、工作态度等参考。特别评定作为平时考核中一种重要的考核方式, 是对定期考核的一种重要补充, 能够在必要的时间了解职员的工作情况,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日本新的公务员考核制度改变了过去僵化的年度考核模式, 引入全过程管理的目标管理法, 使得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融合。上级主管和考核者可以依照年初设定的工作目标,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对被考核者实施监督和纠偏。通过一年两次的“业绩评价”, 考核者能够基本有效地掌握被考核者的阶段目标达成情况, 并及时实施奖励或惩处,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敦促了被考核者在年底完成工作目标。由此看出, 日本新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日常监督和反馈, 加强公务员平时考核。

三、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 道德考核自成一体

此次公务员考核制度改革将过去的内容指标全部推翻, 建立了全新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新的考核体系建立了从指标设定到考核结果运用的一整套完整制度。首先, 考核指标不再固定, 而是以不同职务的能力素质要求和年初设定的工作目标为参照;其次, 将“职务工资制”转变为“能力工资制”, 以鼓励公务员参照职务的能力素质要求, 努力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业绩;最后, 以“能力”和“业绩”评价的结果作为晋升考察的重要依据, 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日本对公务员伦理道德的要求和评价十分重视, 为此, 出台了专门的法律并单独进行考核。

四、重视考核者培训, 确保有效实施

新的日本公务员“人事评价”制度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对考核者培训的重视。事实上, 考核者培训是制度实施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制度的实施效果取决于制度参与者能否准确领会制度意图, 掌握执行的能力和技巧。如果考核者对制度的理解不到位, 就有可能使制度执行与制度的最初设计意图产生难以预测的偏差, 最终导致改革失败。以2011年日本政府开展的“人事评价”制度的考核者培训情况为例 (见表1) 。针对不同的考核主体, 日本政府开设了不同的授课内容, 针对本府省 (部委) 课长级的考核者, 主要授以应用方法, 包括成果面谈的技巧和案例教学;针对管区机关等课长级的考核者, 主要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授课, 包括实行评价和面谈情景模拟等。仅一年之内, 日本全国举行了37次考核者培训, 培训人数达到1623人, 培训规模可以说是相当大的, 这也是日本新型“人事评价”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

五、考核过程透明, 注重考核对象的参与

日本公务员“人事评价”制度建立了全过程公开透明的考核制度。过去, 考核对象既不参与考核指标的设定, 也不了解考核的流程和进度, 在考核结束后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评价结果, 更不能对考核结果进行申诉, 可以说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接受判断和评价结果。新的考核制度将全部过程公开化, 在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强调考核对象的参与。这一变化体现在实施考核之前, 必须事先通知考核对象, 使其了解考核的目的和过程, 并亲自参与考核内容和指标的设定工作, 达成意愿一致的工作目标;在考核的实施过程中, 需要被考核者对一年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这也是最终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考核结果及运用方面, 考核结果必须向考核对象公开, 并设计了一套健全的投诉机制, 对结果有异议的考核对象可以提出申诉, 维护自身权益。总而言之, 在新制度各环节的设计上, 着重强调保护考核对象的合法权益, 确保考核结果更可靠、更客观, 并使考核真正成为提高公务员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六、考核结果运用灵活, 方案清晰

过去, 日本公务员考核结果的运用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 且运用方式比较模糊, 除实施绩效奖金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外, 其他的奖励方式与考核结果的直接关系并不密切, 不能很好地激发公务员的积极性。新的“人事评价”制度对考核结果的运用方案进行了相当详细的设计, 包括职务晋升、职级晋升、提薪、勤奋津贴 (奖金) 、人才培养等奖励方式, 还有免职、降职、降级等处罚方式。奖惩模式不仅多样, 而且相应的达成路径也很清晰, 每项奖惩均与能力和业绩评价的结果直接相关, 大大提升了考核结果的运用程度, 为公务员的能力开发和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干部人事制度六大硬伤 篇3

上世纪90年代,执政74年并已经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前苏联解体了,东欧剧变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这正是多年来对公社精神的“根本违背”。

以挫折教训为师,失败才能转为成功之母。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而不是敷衍,深刻而不是肤浅地研究苏共的前车之鉴,并真正引以为戒。

一、体制之伤:委任制

开暴力革命先河而夺取政权的巴黎公社,在权力的来源上却坚持了普选制。

1871年的巴黎公社,对公职人员实行普选制和撤换制。3月26日,在巴黎的三分之二以上选民共计229167人参加了投票,选出了86名公社委员。3月28日,在市政厅广场上举行了巴黎公社成立大会。巴黎公社的普选制开创了真正的无产阶级民主制度,它“彻底清除了国家等级制,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以真正的负责制来代替虚伪的负责制,因为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14页)

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在干部任用中大都采用自上而下委任的方法、统包统配的方法,形式单一,不利于大量选拔优秀人才。我们设想,今后任用干部,除党和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国家要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采取委任制,或按党章和宪法规定的党的各级负责人和政府主要负责人由选举产生的原则必须严格履行外,应该逐步推广考任、聘任、选任的办法。”(《关于党的建设工作》,曾庆红著,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经历苏联解体之痛,东欧剧变之苦,“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正式写进党的十六大报告。五年后,“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又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研究并认真解决党建问题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直接选举,推进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是其重要内容。

其实,中国五千年文明对人才的选拔,早已由凭血缘关系的世袭制,到靠统治阶级内部的推荐制:即由汉代的察举制,到魏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兴起的以考场为赛场的科举制(对后来的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再到当今的公务员考试和村委会主任的大规模直选

中国的历史经验和前苏联的深刻教训,使中央越来越认识到推行普选制的重要性。由于无论在规格和范围上,当前都还缺乏普选制的试点。因此,各地的改革,既要在委任制给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委”的范围,在“委”字上做文章,把初始提名权交给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用提名扩容,选择公认度高的人来“委”。

同时,更要尽可能提高普选制的规格,扩大其范围,在县、市进行党委会特别是主要领导的直接选举的试点。通过试点,逐步让党员群众能直接选举党内的公仆。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扩大。

二、决策之伤:一把手

巴黎公社废除了旧式的官僚机构,成立了十个“议行合一”的委员会。即:执行委员会、军事委员会、财政委员会、治安委员会、司法委员会、劳动与交换委员会、社会服务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粮食委员会和对外联络委员会。各个委员会主席(执行者)均由公社委员会成员(立法者)兼任,并吸收五名至八名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参加。公社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决策,最高司法审判以及监督检查等职权,并领导一切行政管理部门。各种法令都以公社的名义或根据公社委托制定,由公社某一委员会或其负责人签署公布。各区选出的公社委员还兼任该选区政府的领导,在各区直接执行各项法令,并监督执行的情况。

这种“议行合一”模式,在列宁执掌政权时受到置疑,并未全盘照搬。但斯大林没能继续沿着列宁开创的科学分解党内权力的路子走下去,而是采用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不仅使“议行合一”的权力结构,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而且使“一把手体制”下的“权力过分集中”(邓小平语),达到从未有过的程度;更使党内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毛泽东语),达到从未有过的烈度。“议行合一”的党委领导体制,使党内的立法权、执行权集于党委一身,党委既是决策机关又是执行机关,同时党内监督机关也在其领导之下,集党内三权于一体的党委,成了一级党组织中的惟一领导机关。

党委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又方便好使,为保证执行的坚决有力,在决策上,就容易多用首长负责制代替民主集中制;在用人上,多用“等级授职制”取代选举制。于是,党委无论在用人还是治事上,从决策到执行,要对就对到头,要错就错到底。

上世纪50年代的反右扩大化、共产风、庐山会议反右倾、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以及80年代之后腐败的滋生蔓延……我们党内所发生的一些错误,也可以从“议行合一”的领导模式中找到体制性遗憾。

没有制衡的权力必然腐败。当作为载体的战争远去,运动不再时,在缺乏制衡载体的权力结构下,腐败必然,不腐则相当偶然。

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权力架构,基本都沿用了“议行合一”的领导体制。这一权力模式的运行结果,不仅造成了党内权力的高度集中,而且造成了监督的缺失和制衡的乏力,并最终导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的严重挫折。

缺乏制衡的“议行合一”权力架构,随着执政时间的延长,使相当一部分掌权者在对待腐败这一问题上,容易由思想的心动,转化为现实的行动。

前苏联,尽管没有进行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但权力的过分集中,也使定罪的腐败分子不断上升。从1957年的1800人,到1970年增加到3000人,再到1980年上升到6000人。几乎每十年就翻番(《学习时报》,2010年2月1日,“双重标准下的苏联反贪困局”) 。

在中国,从1978年到1992年,15年间所查处的省部级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仅17起,而且无一人是边腐败、边提拔。1993年至2002年,十年间僅向社会公布查处的省部级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就达37件之多,而且有22人是边腐败、边提拔(参见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国情报告》2003年笫25期)。自2000年以来,查处省部级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有时一年的案件数量就相当于过去15年的案件总量,违纪违法的金额,更是迅速增加。

2000年至2007年,已经执行死刑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就达七人。

曾庆红同志十年前(2000年9月)指出:“苏共下台、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丢掉了老祖宗。这个深刻教训应该牢牢记取。”

三、策略之伤:年轻化

邓小平同志提出“年轻化”,有其重要的策略考虑和战术设计。

小平同志关于“年轻化”的最早提出,主要源于对军队干部年轻化方面存在问题的认识。1964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作的《关于目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报告》中,针对军队干部转业制度尚未正式建立,军队干部年龄老化的问题开始显现,师、团级干部年龄偏大在大比武中更显得突出等问题,首次提出了军队干部“年轻化”。

随后,邓小平同志对“年轻化”认识的深化,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收录《邓小平文选》中有关“年轻化”的21篇文章中,强调了三点:首先,“年轻化”不是目的,目的“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其次,“年轻化”不能绝对化,不能“只讲年龄这一条,还要德才兼备,并且要有经验丰富熟悉情况的同志参加,形成梯级结构”;第三,“年轻化”不能操之过急,“步子要稳妥”,“年龄的条件不能说得过死”,“领导层干部年轻化”只能“逐步实现”。

如今回看,“年年都在年轻化,岁岁提拔又老化”状况依然。出现这种现象,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对“年轻化”的认识有偏差,把权宜之计当做了长久之策。其次,在执行“年轻化”上有误区,把治标之计当做治本之策。第三,在对待“年轻化”上有禁锢,过分注重“唯书、唯上”而缺乏“唯实”精神。

中国改革选人用人体制的当务之急,第一,要抓住由“等级授职制”过渡到普选制的渐进式改革这一主要矛盾,并在县、市主要政务官的选举上进行试点;第二,要从领导干部“能下”、公职人员“能出”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打开突破口,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使其得到积极稳妥地认真解决。不仅“年轻化”自在其中,而且增强领导班子的活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恢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等深层次问题,也一定会迎刃而解。

一个好政策,是能让绝大多数人感受到希望的政策。片面的“年轻化”政策,是只會让少数人感受到希望的政策,因而不是好的政策。“年轻化”方针,是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尚未改革之前,用于解决燃眉之急的下策。它可作战术策略之用,断不可希冀其能收宏观战略之功。

选拔年轻干部,不等于以“年轻化”的方式选拔干部。问题的要害不在年轻而在“化”。化是自然的、客观的、合规律的、大面积的行为。在此前提下,不排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但如果是违反规律的主观化,最终化掉的不仅是非年轻的大多群体,而且也包括进入年龄格内的少数人员。

据此,为解决“年轻化”这一硬伤,当务之急,我们必须以民意为导向,而不是以年龄为导向,用不断增量的民意导向,积极而稳妥地解决千军万马过“年龄格”这一独木桥。

四、重点之伤:错路径

(政务与业务错位)

扩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在任用干部中的比例,目的是打破当前委任制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由于所选择的“路径存在错误,造成本该通过竞争性选举上岗的政务类官员,却继续沿用等级授职制”,由上级直接任命或形式上走走选举程序。本该采用“等级授职制”来任命的业务类官员,却要像政务类公务员那样去拉选票。

其实,政务类官员主决策,须以公开公平公正为价值导向,普选为常态,委任为非常态;业务类官员主执行,须以效率为价值导向,委任为常态,竞争性选拔为非常态。

清代思想家、政治家魏源,曾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从人才站位透视权力结构、政权兴衰的历史挂图:“至治之世,士在公孤;小康之世,士在僚采;倾危之世,士在游寓;乱亡之世,士在阿谷。”(《默觚下·治篇十二》)

通过这幅图,对照改革开放30年的人才站位及选拔任用,大体出现这样一些较普遍的现象:即竞争性选拔出来的业务类公务员,整体水平能力通常高于委任制的政务类公务员。如同基层,通过竞争、直选出来的村委会主任,其水平能力通常好于乡镇党委直接委任的村党支部书记。

中央一直强调,要用党内民主去影响和带动人民民主。但是,由于这些年基层的党内民主,隔岸观望者众,敢于下水者少,形成了基层党内民主被带动的局面。

路径选择的错误,不仅造成负责决策的政务官不强,负责执行的业务官嚷嚷的现象,而且有损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五、操作之伤:续后备

(计划婚姻与市场婚姻)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还必须解决后备干部这一大硬伤。因为,计划式的选(后备干部),肯定比不上市场化的赛(优胜劣汰)。事实上,奥运会对各国参赛选手,一无文凭格的要求,二无年龄格的限制(有下限而无上限),却有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要求。这才使奥运会一届比一届精彩,一届比一届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为了能当上后备干部,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了“两水现象”(即文凭注水与年龄缩水)和“两量现象”(选用干部权力的含金量和自由裁量)。这种有意或无意的期权用人方式,在固化并削减参选人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公信力的渐失。

后备干部,既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实,人类婚姻史的演变,足可以证明后备干部制度应该淘汰。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封建社会男婚女嫁必经的常态形式。但是“父母之命”终究还是让位于“自由恋爱”。道理很简单,父母再有经验,再尽心尽力,也比不上深知“合不合脚”的子女自己。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再搞后备干部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对于死的物,中国国民经济的五年指令性计划都改成了五年指导性规划;对于活的人,我们还能科学地计划并后备吗?

六、机制之伤:很难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打天下时,血与火的战争,为“能下”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改革开放前,频繁的群众运动,也打开了“能下”所需的通道。但是,这些年来,在不少地方和单位,“能下”的空间被锁定,“能下”的通道被关闭,且无制度补救。

不流的水,当然要腐;不动的木,难免要蠹。资金流动能升值,人才流动则更能升值。改革开放30年,干部“能上”方向的创新空间已经极小,但“能下”方向的拓展空间却相当广阔,一旦打开,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就能在流动中不断提高,惟“年轻化”是举的僵局就能顺利打破,改革中的优秀人才就能脱颖而出。

如果这些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能推进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及早建立,那么,既“能够把适当的人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去”,又能够把不适合的人及时从位置上调整下来,还能够保证把优秀人才放到重要岗位上去,“即使有时会犯错误,也总能很快就纠正过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76页)若如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理应会更快更好一些。

因为,在当前干部“能上与能下”这对矛盾中,“能下”才是主要矛盾。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我们才能解决主要问题。

***

前30年,经济体制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后30年,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认真解决公信力的问题。要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真正治好这六大硬伤,首先必须认真厘清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以确立党员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目标,以县、市党委直选为试点,以党代会常任制为载体,以领导干部能下为突破口。

正如习近平同志最近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的讲话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刚刚结束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也第一次作出这样的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

因为:

权力只有来自权利,权力才能代表权利;

权利只有制衡权力,权力才能服从权利;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管理制度 篇4

为加强我矿安全生产,实现我矿井下作业人员出入井的有效识别和监测监控,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制定如下管理办法:

一、调度监控中心维护员负责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监测设备的日常调校和管理工作。

二、井下采掘工作面监测设备的使用、悬挂、移设由采区区长负责,总回、主井及各主要大巷内的监测设备由公司机动科负责悬挂和日常维护。

三、对需要经常移设的传感器、电缆,由值班长按规定移设,安全员监督执行,严禁擅自停用。工作面所设各类监测设备及电缆等均由采区值班长、班组长负责管理、使用,如有损坏应及时向采区区长汇报,并做好记录。机动科及时通知相关人员现场处理。对于设备、缆线保护不到位、故意破坏、丢失和人为造成六大系统监测数据失真,按《公司安全奖罚办法》“三违”有关条款严肃处理。

四、调度中心人员要经常对监控设备进行巡检、维修、保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设备完好,可靠运行。

五、调度中心人员应做好监控设备台帐、故障登记、检修记录、巡检记录。

六、调度中心严禁非工作人员入内。监视器要专用监控,不得乱动、乱调,随便加入无关信息和做无关工作。由此造成损坏或损失的,由当事人赔偿。

档案六大制度 篇5

坚持六大原则 建立六项机制 积极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为深入贯彻全国人事工作会议精神,适应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的发展要求,岗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勇立潮头敢为先,在全市劳动保障系统率先进行了大刀阔斧地人事制度改革,掀起全员竞争上岗的热潮。整个改革,遵循人事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念,以竞争为核心,以择优录用为关键,本着减员增效、全员竞争、全面考核的原则,按照核编、设岗、竞争、定岗的工作思路,采用“先笔试后考评、先局机关后学校”的工作步骤,完成了竞争上岗工作。

在这次改革中,区人事劳动和社会

保障局积极探索,统筹安排,按照“六大原则”,建立起“六项机制”,使广大工作人员理解改革、乐意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确保了改革的积极稳妥进行。

一、坚持分类管理、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岗位设置自我约束机制

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削减冗余岗位,强化岗位职能,提高岗位效能,以达到整合人力资源的目的,是这次人事改革的基础。在岗位的设置上,我们坚持“四个结合”,力求“一清二缩三兼四解”:一是与区情结合,清理代职人员和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做到少而精,解决了各级各类机构占用编制的现象;二是与压缩非教学人员;三是与劳动保障发展和实际相结合,按照区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实现岗编一致,并对岗位设置进行分类管理,即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局机关各股室、二级单位的部门职能和工作性质来设立竞争岗位;按高效、精简的原则设立竞争岗位,还兼顾岗位职责与录用人员个人特长相结

合的原则,做到因事设岗,实现一人多岗,避免了以往的一岗一人制,形成岗位设置及管理自我约束力,发挥岗位效能,提高了广大工作人员的岗位意识和工作效率。

二、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建立教职工竞争激励机制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是使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我们采取先考试再考核的办法。一是考试,对于参加二级单位岗位竞争的工作人员和局设岗位竞争的工作人员都要进行笔试,对于参加局设岗位竞争的教职工还要进行面试。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二级单位设置岗位公开后,除区人劳局党委成员不参加竞争外,全区全体工作人员按自身条件填写竞争意向表,均参加区人劳局组织的统一笔试。笔试内容主要包括时事政治、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公文写作等内容。笔试采用高考模式,考场设两名监考老师,30人为一个标准考场。整个笔试由区委组织部、区人劳局、区监

察局全程监督,确保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二是考核,即对于参与二级单位岗位竞争的人员,二级单位按笔试成绩占40%、近三年考核等次占40%、领导班子测评占10%、工作人员互评占10%的比例测算出工作人员的综合成绩,并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最后按成绩高低择优聘用;对于参加局设岗位竞争的工作人员按笔试占20%、面试占20%、考核等次占20%、组织考核占40%的比例进行测算,最后按成绩高低聘用。通过考试考核转变了工作人员存在的“铁工资、铁职称、铁饭碗”的观念,充分调动了广大工作人员竞争的积极性,全面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竞争激励机制,实现了部分工作人员工作角色的转变。

三、坚持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工作人员合理流动机制

合理的人才流动是劳动保障系统用人机制上一种表现形式,是提高劳动保障整体发展水平的一种需要,也是发

挥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的良好途径。我区有“四办一乡”多个劳动就业管理所、站,由于各所、站水平、人员力量还不够均衡。我们结合各所、站实际,立足于劳动保障整体发展,在岗位与工作人员间实现双向选择,即二级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岗位设置可选择本单位或外单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也可结合自己的个人意愿、工作特色选择工作单位,参与跨单位竞争,打破了过去在人才流动上不够灵活的缺陷,实现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在竞争过程中,对市级优秀工作者、区级骨干工作者竞争的二级单位岗位,我们采用了直接在本单位上岗的方式,并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广大工作人员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他们竞争局设岗位和二级单位岗位的竞争,发挥其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促进各所、站人员力量的均衡发展,以达到进一步整合我区人力资源的目的。

四、坚持全面推进与积极稳妥的原则,建立教职工发展机制

全面推进改革需要一个积极稳妥的环境,我们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稳定。先后采取了“训、减、流、退”四字方针多渠道分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训”,即年龄在35岁以下学历为高中学历教育的人员,目前又未参加大专学历学习,原则上离岗学习,其学费由个人承担,学习期间不占单位编制,享受国家规定的同类在职人员的工资待遇,工龄连续计算。学习结束后,在单位空编的情况下,优先予以安排;考试成绩在全区倒数五名以内人员,直接定为学岗人员,半年内只发基本工资的固定部分,半年后考核不合格的继续学岗半年,期满仍不合格直接解聘或辞退。二是“减”,即辞退现有的临时工勤人员;清理各级各类机构占用或变相占用人员编制的现象;清理所、站在编不在岗的各类人员。三是“流”,即疏通工作人员流动渠道,鼓励富余工作人员自谋职业。四是“退”,允许老年工作人员病休、离岗退养或提前离岗退养。规定对底前,男满58周岁,女满53周岁,实行离岗退养;对底以前男满56周岁、女满51周岁,可办理离岗退养手续。通过一部分工作人员的分流,实现了改革的目标:一是二级单位加强了对已聘工作人员的规范管理、教育、考核、评估工作,建立了工作人员考核实绩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强化了岗位意识和职责,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增强他们的竞争能力;二是对学岗人员明确了提高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先学岗,再考核”的教育发展机制,即在半年的学岗期内,只发基本工资的固定部分,考核不合格的继续学岗半年,只发基本工资固定部分的90%,期满考核仍不合格的,按解聘或辞退办法执行。建立工作人员发展机制使广大工作人员由 “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要我做”向“争着做”转变,有利地提高了广大工作人员的自我发展意识,为教职工创设了全面发展的空间。

五、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建立人事聘用合同制和岗位聘任制

建立人事聘用合同制和岗位聘任制,是搞活机关和二级单位内部用人机制,促进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前提。根据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和《湖北省事单位聘用合同制管理暂行办法》文件精神,我们一是注重征求群众意见,开展讨论,兼顾二级单位和工作人员利益,修订合同附加条款;二是按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注重合同期限上的灵活性:与市级优秀工作者、区级骨干工作者和区内拔尖人才,签订的中长期合同;与在本单位工作已满25年或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已满且年龄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已不足的人员,提出订立聘用合同至退休的合同的,二级单位与其订立聘用至该人员退休的合同;与一般工作人员签订3年的短期合同。三是注重岗位管理的规范化,上岗人员均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岗位聘任书,使双方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为工作人员开展创造性工作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坚持岗位管理与个人工作实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教职工评价机制

我们始终把工作人员聘任后的管理作为推行人事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岗位聘任后的管理上,我们一是对聘用人员实行任期目标考核、工作考核制度;二是按照各个岗位的任职条件、岗位职责和目标要求,制定了科学的考核细则,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准确进行评价,重点考核聘用人员的工作实绩,并对政治素质、理论素养、教育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提出严格要求,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力。同时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增资、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依据,建立科学、系统的工作人员评价机制,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下岗职工、就业弱势人员、社会服务,把评价机制落到实处。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人事制度是人事劳动保障事业取

档案六大制度 篇6

计量技术档案、计量技术档案、资料保管制度
本制度规定了计量技术档案、资料保管及使用等方面的行为规范。

一、归档、保管 1、凡新购或在用计量器具的合格证、使用说明书、检验单等均应归公司计量部门入档保 管,并进行登记编号后归档。2、历次送检、送修的计量器具,其检、修后的合格证及检定结果,均应归档。3、历年的计量器具帐册、周期检定计划表、工作计划、总结等必须归档。4、能源、工艺流程、质量监控、经营等计量检测原始记录(抄表单据等),各部门应妥善 保存,月报时应送一份至公司计量部门存档。

二、查阅、借用 各部门需查阅上述资料,可向公司计量部门查阅。外借的必须办理借阅手续,说明用途,规定归还期限,阅后归还,不得遗失。外单位借用须经总经理批准。


档案六大制度 篇7

2: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溢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3:从业人员工作时不准吸烟、吃食物或从事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个人的衣物、药品、化妆品等不得存放在食品经营区内。4:对从业人员健康情况进行记录并设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有专人负责保存并随时更新,保存期不得少于2年。

食 品 进 货 检 验 记 录 制 度

一、为加强本经营单位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保证上市食品质量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购进食品时,如实记录进货台账:食品名称、购货时间、规格(品种)、数量、供货方名称及其联系方式、相关检验报告的时间、食品保质期等;

三、销货台账应如实记录销售食品名称、销售时间、规格(品种)、数量、购货方名称及其联系方式等情况;

四、进货台账和销货台账保存期不得少于2年;

五、将进货票据、发票、检验报告等易于丢失的凭证在每次进货后及时粘贴于台账上;

食 品 退 市 制 度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下列食品应当采取退市制度:

1:未在显著位置清晰的标明食品名称、净含量和固形物含量、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藏说明、产品执行标准生产许可证号、质量等级等;

2:进口食品无中文标明的原产国名或者地区名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的;

3:超过保质期或保存期的;

4:经感官鉴别已经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5:容器包装污秽不洁、严重破损,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 6: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

7: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冒充和合格的;

三、发现上述食品自动进行退市处理;

四、接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退市通知后,应及时退市;

五、退市处理的食品作好记录:时间、食品数量、生产者、产地、规格,及时通知供货商或生产者将食品拉走并做好记录;

六、供货商和生产者未到来前,对退市食品做好装箱、包装处理,妥善保管,不得与合格食品混放;

冷 链 销 售 管 理 制 度

一、需要冷藏销售的食品在运输、贮存、销售的过程中,必须遵守本制度;

二、冷链设备必须专物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三、食品进出必须建立专账;

四、食品进入冷链系统保存,定型包装液体食品等在2度至8度条件下贮存;定型包装固体食品安全按包装上标明的贮存条件贮存;

五、食品保存期间每天上班后和下班前个测量1次食品温度,记录检测结果;

六、冷链设备经常进行保养,经常保持电冰箱的整洁,电冰箱蒸发器结霜温度超过4小时要及时化霜和除霜;

食 品 进 货 查 验 制 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查验证明供货方主体资格合法的有效证件,包括营业执照、流通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证明等;对营业执照、流通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证明等的复印件进行留存;

2:每收到一批货物,如是查验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等内容;

3:查验预包装食品上的标签:

(1)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2)成分或配料表;

(3)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4)保质期;

(5)产品标准代号;

(6)贮存条件;

(7)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8)生产许可证编号;

4:如实记录供货者的联系方式、进货日期;

5:如销售进口食品,查验进口食品的合法证明;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员 工 食 品 安 全 培 训 制 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公司(或我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如下:

1:食品经营人员必须在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之后方可上岗;

2:食品经营人员的培训包括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

3:定期组织食品经营人员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每季度组织培训一次,每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并做好相关培训记录;

4:培训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北京市食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5:新招收的食品经营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后方可上岗; 6:建立从业人员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内容等记录归档。

食 品 检 查、存储、运 输 制 度

食品检查制度

一:建立食品卫生检查监督小组,定期、不定期对本公司(单位)进行卫生检查和环境卫生检查;

二:把好食品采购、进货关,不准采购霉变、有毒、有害或无证不合格的食品,确保所购食品卫生安全;

三:对储存食品应进行冷藏保鲜,无需保鲜的食品应做到离地隔墙,分类堆放整齐,先进先用前检查有无变质变味;

四:检查结果应有记录,有汇报,查出问题立即解决,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食品存储制度

一:食品储存有专门的食品库房,进出食品有登记;

二:库房周围保证无污染源;

三:库房配备专职人员定期进行打扫,定期通风换气,定期查看是否有超期食品,如有及时处理;

四:冷藏食品配有专用的冰箱、冰柜;

五:食品储存配有专用的消毒设备,随时对储存的工具、容器等进行洗刷消毒;

六:成品码放时,与地面、墙壁保持一定距离,便于通风,定期检查记录;

食品运输制度

一:运输工具符合卫生要求;

二:运输时避免强烈震荡、撞击,轻拿轻放,防止损伤;不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

食 品 批 发 销 售 记 录 制 度

一:销售食品时应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

二:设立一个存放台账的资料柜,按照供货商、供货时间、商品类别等不同,将供货凭证进行分类整理,定期装订成册,落实台账管理。三:批发记录应当真实,不得伪造,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执法档案制度 篇8

一、执法档案立卷归档制度

1、执法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所属各部门形成的文件资料,由兼职档案员负责收集,整理后交政治处立卷归档,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私自保留。

2、执法档案归档范围内的文件、资料、要按时收集、整理,在季度末整理完毕,认真填写上报政治处。

3、每年形成的执法档案,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分类、组卷、保管。

4、执法档案归档的文件要符合文件体例格式,和书写标准,一律用蓝黑或碳素墨水。

5、为了便于对档案的查找利用,可编制备查案卷,以减少对正当档案的磨损。

6、执法档案归档范围,凡是所属各部门和在职在岗人民警

察的执法活动均属归档范围。

7、执法档案归档时间,凡是所属各部门应每季度末在工作完成后及时填写执法档案并上报政治处。

8、执法档案归档要求,执法档案必须本人亲自填写;必须整齐、清洁、字迹清楚;必须完整、系统、准确的反映执法活动中真实内容的历史过程。

9、执法档案归档手续,上交执法档案时要认真填写手续,填写执法档案台帐登记表。

二、执法档案查阅制度

1、负责执法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执法档案资料的提供和利用工作,严格查阅手续,保管好执法档案资料。

2、因工作需要,需查阅执法档案材料,经管领导批准后,方可查阅。

3、不符合查阅手续者,执法档案管理人员可拒绝查阅。

4、查阅档案时,要在政治处进行,一般不外借,特殊情况下需要外借者,必须经领导批准,并要严格履行借阅手续。

5、凡借阅的档案不得转借、传阅和遗失。如有遗失,应及时报告登记管理机关。

6、查阅者如在下班前查阅不完,应将案卷如数交还执法档案管理人员,上班时继续查阅,查阅完毕后需进行核实。

7、查阅者要爱护档案,不准在档案上加注、勾划、涂改和折

叠,不得抽、拆档案。

三、执法档案转递制度

1、转递执法档案和材料,必须做到:及时、完整、准确。

2、人员调动,轮岗、交流后,应及时将执法档案转给新的部门。

3、转出的执法档案必须完整齐全,不得扣留材料或分批转出。

4、转递执法档案必须填写执法档案转递登记表。

**********

档案工作制度 篇9

一、文件归档制度

1、本机关各部门在工作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应当归档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文件材料均应及时归档。

2、文书档案在次年六月底前,由文书处理部门或业务部门整理移交,档案部门接收完毕,整理上架提供利用。(实行文档一体化的应公文办结后及时归档)

3、会计档案在会计终了之后,由会计部门整理,保存一年后,编制移交目录向档案部门移交。

4、科技档案在项目验收合格后由承办部门在一个月内整理完毕,向档案部门移交。

5、照片档案、录音、录像、电子档案等特殊载体档案,在工作或活动结束后,由承办部门按照《照片档案整理规范》、《磁性载体档案管理规范》、《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规范》整理好后,及时向档案部门移交。

二、档案保管制度

1、机关应根据保存的档案数量,设置必要的档案专用库房和柜架,库房要坚固。

2、档案室内多柜存放的应绘制档案存放示意图。

3、档案室都应建立全宗卷。以积累保存档案管理中形成的整理说明、分类方案、鉴定报告、交接凭证、销毁清册、检查记录、全宗介绍等材料。

4、加强防火、防盗、防尘、防潮、防高温、防虫、防光、防霉等工作,配置“八防”设施;库房内线路安装应符合消防要求;档案室内严禁吸烟,人离开档案库房,必须切断电源。

5、做好库房温湿度记录,充分利用各种设施设备、降低库房温湿度,尽量接近或达到国家标准。

6、每半年组织一次库房内档案保管状况的检查,并作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采取积极果断措施,保护档案安全。

7、档案室钥匙应由专人管理,不得遗失。进出档案室应随手关门。

三、档案保密制度

1、档案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机密。档案室是机关机要部位,非档案工作人员未经同意不得进入档案库房和擅自抽取档案、资料。

2、凡是在本机关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会议记录、干部考察材料均属保密范围。

3、凡查阅属于保密的文件或涉及个人的文件材料,须经分管领导批准。

4、查阅利用者不得在档案室翻阅与自己查阅内容无关的文件材料。

5、查阅利用者不得擅自抄属于保密的文件,如因工作需要,经允许摘抄的档案材料必须登记。

6、查阅涉及有关他人内容的档案材料,严禁传播扩散。

7、查阅利用者必须自觉遵守“保密守则”十条规定,以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

四、档案利用制度

1、本机关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可到档案室查阅利用有关的档案资料。查阅利用前必须填写档案利用登记表。

2、档案一般不能借出档案室,确因工作需要必须借出档案室,需经办公室主任或分管领导批准。

3、凡查阅机关党组(党委)的会议记录,必须经机关党组(党委)书记批准;查阅机关办公会议记录,必须经机关领导或办公室主任批准。

4、机关档案室一般不对外提供利用。确因工作需要,查阅利用本机关档案,查阅利用人必须出具单位介绍信,说明查阅目的、内容、经办公室主任或分管领导同意、批准,方能提供利用。

五、档案统计制度

1、建立健全档案的统计台帐,随时做好档案的统计工作;

2、认真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移出、利用等的登记工作。

3、认真做好档案统计年报汇总工作,按规定向档案业务主管部门报送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表。

六、档案鉴定销毁制度

1、为了保证机关档案存贮的优质化,有区别地保存和管理档案,减少和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对确无保存价值的档案应进行鉴定、销毁。

2、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制定本机关的档案保管期限表,定期对档案进行鉴定,准确地判定档案的存毁。

3、各机关的档案鉴定工作应在分管负责人的领导下,由档案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组成鉴定小组,按规定进行。

4、档案鉴定小组成员应根据本机关的《档案保管期限表》的规定,采用直接鉴定方法,对保管期满的档案进行审查、鉴定,确无继续保存价值的档案应予以销毁。

5、销毁档案必须经过鉴定,形成鉴定报告,编制销毁清册,并报单位领导批准,方能销毁。

档案归档制度 篇10

一、归档范围

凡是记述和反映本局机关工作职能活动的、办理完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载体形式的各种文件材料均属归档范围。本局档案包括党政管理、税收业务、技术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设备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八类,其均按国家、省、市和行业有关标准执行。

二、制度要求

(一)党政管理档案、税收业务档案必须与翌年第一季度以前收集、整理归档结束;技术档案与翌年第二季度以前整理归档完毕;会计档案由财务人员负责整理立卷,在本部门保管一年后在移交;基建、设备档案在完成工程或购进设备使用一年后移交;声像档案于一次会议、一项活动结束半个月内移交;实物档案在部门保存一年后移交。

(二)坚持文书处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归档整理制度,档案室集中保管,要求收发文件要有登记薄,存放文件要设立案卷类目。

(三)严禁使用圆珠笔、铅笔、红色墨水、纯蓝墨水草拟和签发文件,文件底稿一律用钢笔(或毛笔)书写,字迹要清晰、整洁,不准用复写纸打印文件,要符合档案管理要求。

(四)归档的档案,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档案资料要科学编号、系统排列;柜架排放整齐,指引醒目,方便利用;

档案统计制度 篇11

档案统计工作是档案业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证档案工作质量,提高档案业务水平的一项有效方法,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档案工作的全过程,便于更好地开展档案工作,特制订此制度:

1、建立健全统计台帐,按类别、按系统统计,建立档案移交登记簿、查(借)阅档案登记簿、利用效果登记簿、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表等。

2、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报送本单位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表。

3、对各种登记、统计表册,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进行填写,对档案的收进、移出、利用数量等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统计。

4、定期对统计数字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定量分析,反映工作发展的速度和状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档案安全保密制度 篇12

1、档案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有关规定,遵纪守法,维护党和国家的机密。

2、档案人员要严格按照档案文件的密级划分范围,采取保密措施,对不同密级范围的档案采取相应的保管措施和借阅制度。

3、利用者借阅档案完毕后,一律由本中心工作人员放回库房,不得在办公室存放。各种文件材料不得任意堆放或悬挂,用后应锁在办公桌内。

4、档案人员对了解的档案内容不得随意向外泄露,禁止携带档案材料外出。

5、经批准销毁的档案材料和不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应指定专人进行销毁,不得当废纸处理,销毁机密文件应登记造册,并有人负责监销。

6、档案人员一旦发现档案材料有丢失、损毁情况,应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采取必要的挽救措施。

7、做好库房温湿度调节及防光、防尘、防虫、防鼠、及盗等工作,做好档案的保管、保护和用档过程的监护工作。

8、工作人员下班时要锁好办公桌、文件柜、关好门窗、锁好门。

档 案 保 管 制 度

1、、室馆档案要以全宗为单位,科学地进行分类、排列、编目,每个全宗都要建立全宗卷,记载立档单位和全宗变化情况。

2、档案的排列以全宗为单位,按不同保管期限依次排列,做到排放整齐。

3、档案要有登记、统计制度。档案的接收、移出、整理、鉴定、销毁、利用等要有详细的记录,数字要准确,要做到案卷与目录数字相符。

4、室藏档案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并向领导报告。

5、管理人员应熟悉馆室藏,要了解每个全宗的性质任务、职权范围和历史沿革情况,熟悉档案的内容和成份。

6、档案工作要配备必要的设施,建立科学化的管理制度,采用先进技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7、档案的接收、移出、查阅应严格履行手续。查阅完毕的档案经查对无误后及时入库以防丢失。

8、要确保档案安全。严格执行国家《保密法》和各项保密制度,不得随意向外泄漏档案内容。库房钥匙要有专人保管,非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行档案库房。库房内要经常进行检查。

档 案 借 阅 制 度

1、查阅利用本中心的档案,应由各单位档案人员或借阅者持机关介绍信并注明领导签字来查阅;查阅党的档案须持党组织介绍信,由党员查阅;查阅会议记录等重要文件须由领导签字同意方能进行查阅。查阅档案目的明确,用档合理,经本中心同意后,办理查档登记手续,即可利用档案。

2、凡需复制档案者,经本中心同意后由本中心预予以复制。复制的档案,应由利用者所在机关档案室妥善保存。如重要机密档案复制件,应于使用后交回本中心。

3、查阅利用档案,应在本中心阅览室进行。档案不得携出馆外,不得转借他人,不得阅读他人借阅的档案,不得阅与自己查目的无关的档案。特殊情况档案必须外借,须经本中心或区领导批准,外借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档案外借期间要保证保密与安全。

4、利用者在利用档案过程中,不得盗窃档案,不得对档案进行涂改、剪裁、拆散、勾画、描摹、折叠。阅览时不得吸烟,不要重手和急速翻阅档案。

5、利用者复制档案、索取档案证明、提出咨询以及利用档案取得经济效益者,本中心按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6、如有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经者取消阅档资格,情况严重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或其他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档案库房管理制度

1、档案库房是机要重地,非档案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

2、档案库房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现有条件下,采取措施做好库内空气温湿度控制。

3、档案库房内配备自动温湿度计,每天进行观察和登记,针对温湿度变化情况,采取调解措施。

4、库房内外经常保持清洁卫生,防止灰尘、微生物及有害气体对档案的破坏,做好档案入库前的消毒工作,定期向档案箱内放驱虫药。

5、库房禁止吸烟,禁止使用电器及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6、库房照明灯要与档案箱柜保持50厘米距离,照明灯不用时要及时切断电源。档案库房内要配备适当的消防器材,并作到定期检查、更换,经济保持良好状态。

7、库房档案箱柜要排列整齐、规范,符合规定要求,要设置指引卡和存放地点示意图,加强档案工作的条理性、科学性。

8、库房要确定专人管理,管理人员要努力熟悉馆藏,不断提高检索的查全率和准确率。

档案系统化整理制度

1、档案整理的原则。按照文件形成的特点和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区分保存价值,能够反映历史真实面貌,便于保管和利用。

2、档案整理的范围。一是本单位现有档案案卷质量达不到要求的;二是在档案鉴定中因档案价值改变保管期限需调整的;三是由于某种原因出现了零散材料。

3、档案整理的依据。档案整理要执行国家和天津市有关档案业务建设和案卷质量的规定,使整理后的档案达到规范化、标准化要求、保持较高的案卷质量。为此,整卷应依据下列标准、规定:

1、国家档案局国档发[1987]27号《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等三个文件;

2、天津市档案局津档发[1985]27号《天津市文书档案案卷质量标准》;

3、国家技术监督局GB/T11822-89《科学技术档案案卷质量标准》;

4、天津市档案局[1985]75号《天津市文书档案案卷质量标准》;

5、国家档案局DA/T22-2000《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6、天津市档案局

4、档案整理的方法。各单位档案由本单位专、兼职档案人员负责整理,按标准整理完毕后,移交到文件中心。

上一篇: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撤销厦门市整规领导小组保护知识产权工下一篇:初中英语作文辅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