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能力

2024-10-09

六大能力(共7篇)

六大能力 篇1

摘要:统计工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工作, 是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在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服务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满足社会公众需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统计干部要切实履行统计职责, 发挥统计作用, 增强统计生命力, 必须全面提高综合业务能力、数据采管能力、数据解读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优质服务能力。

现代统计呼吁统计能力建设。统计工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工作, 是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在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服务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满足社会公众需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统计干部要切实履行统计职责, 发挥统计作用, 增强统计生命力, 必须全面提高综合业务能力、数据采管能力、数据解读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优质服务能力, 才能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 做大做强统计事业。

一、综合业务能力

综合业务能力指统计干部完成统计工作所必需的统计理论水平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非智力等要素的组合。首先, 要具备专业能力, 指与工作直接相关的专门知识、专业技能、专项能力等基本条件。同时, 还应具有分析判断与决策的能力, 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 获取信息独立思考能力等等。其次, 要具备社会能力, 指统筹兼顾、组织协调、交往合作、文字表达、主动适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正确认识社会、社会责任感等等。统计部门具有业务性强、工作量大、任务较重的显著特点, 许多棘手的问题和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需要各方面配合才能完成, 也就更需要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据采管能力

数据采管能力指统计干部准确采集并管理统计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包括统计部门制定执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创新和从源头上确保数据质量的能力, 也包括统计部门改革数据生产方式, 公开数据生成流程的能力。首先要科学采集数据, 就是要严格执行统计方法制度, 减少数据生成的中间环节, 使数据采集高效、快捷、真实。其次是提升管理能力, 加工整理数据, 严把源头数据真实可靠, 要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加工、综合、分析, 并且会使用、维护, 甚至编写应用程序。

三、数据解读能力

数据解读能力指统计干部对统计指标正确解读、正确计算的能力。就是要切实弄懂, 务必搞准每项指标的填报范围、指标含义、关联情况, 计算标准及运用范围, 全面把握统计指标的综合性和具体性要求。首先, 要加强对经济社会指标的理解, 深化对统计数据所揭示的经济社会含义的把握, 大力挖掘统计数据背后隐蔽的重要问题, 运用一些统计方法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进而解读经济社会现。其次, 要做好分析评估, 广泛开展统计分析和监测, 学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多观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疑点、热点, 把握发展趋势, 及时追踪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强化对文字的驾驭表达力, 层层剥离、清晰描述、准确表述, 真正形成有分量、有深度的统计分析报告。

四、依法行政能力

依法行政能力指统计干部严格执行统计法律法规, 规范统计执法行为, 维护数据质量的能力。首先, 统计干部要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 学深学透有关法律法规, 提高掌握法律的意识。其次, 统计执法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 依法布置报表、依法进行管理, 善于使用《统计报表催报通知书》、《统计检查查询书》等手段, 对涉嫌构成拒报、迟报、提供不真实数据的单位进行立案处理, 对提供数据质量差、统计基础差、统计态度差的“三差”单位开展专项稽查和整治工作。第三, 严格规范执法行为, 做到执法程序到位, 执法行为文明, 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使查处的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检验。

五、改革创新能力

改革创新能力指统计干部思想观念的科学性、新颖性、开创性;数据采集的高效性、全面性、方便快捷性;数据整理的可靠性、先进性和发展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有理性和差异性。统计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改革创新的劳动, 积极加快统计方法升级, 对原有的统计方法进行及时整改, 促进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 积极构建标准完善、名录健全、指标完善、方法科学的统计调查体系,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快联网直报工作进程, 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统计信息运行机制。

六、优质服务能力

优质服务能力指统计干部提供数据、生产产品优质服务的能力。首先, 积极为党委、政府提供统计数据, 不断扩充数据提供内容、不断改进数据提供方式, 确保提供的数据真实可靠。其次, 积极为社会公众提供统计数据, 进一步强化为公众服务理念, 不断丰富统计信息公开内容、公开时效, 及时编辑出版适合不同群体、不同层次需求的统计资料, 让统计成果惠及全社会。第三, 加强统计宣传, 善于与新闻媒体打交道, 巧妙应对各种社会质疑, 密切关注党的方针政策变化, 引导社会公众正确使用统计数据, 对统计数据的各种质疑作出正确诠释。

六大能力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苦读法

情境朗读法 交流法 提问读书法 背诵课文法 练笔法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六大方法

桂林市中华小学 林静敏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碰到过不少这样的孩子:初期阶段成绩并不好,但阅读能力很强,或者是非常喜欢阅读,跟综调查的结果表明,最终,这样的小孩都能够成才。也就是平常说的:“只要喜欢读书并且会读书,无论如何差不到哪里去!”由此可见,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问题,以下根据平时在教学中的实践,提出六种不同的教学方向,供大家参考。

一、苦读法。

苦读的目的是通过“苦”来培养阅读的习惯。好的习惯是可持续阅读的基本保证,因此苦读是各种方法中的重中之重。通常可用以下步骤达成教育的目的。

1、全力动员。古人苏秦受到家人的轻视后,头悬梁、锥刺股,刻苦读书,最后成为六国的相印;鲁迅先生少年时期因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夜深人静、天气寒冷、读书难以忍受之时,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最后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用这些名人的故事来告诉孩子:在读书这条路上要吃苦耐劳,唯有苦读方能在明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建立组织。让学生集体苦读比个体在家苦读更有持久性。学生可以找喜欢的同伴组成读书小组,互相激励,互相监督,读同一本书交流不同的心得体会。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增长见闻,学习做人做事,还能互相分享读书带给他们的酸甜苦辣。既提高了阅读的能力又交到了知心好友。所以建立组织有利于孩子们坚持长期阅读,把阅读培养成自己的一项兴趣爱好,伴随终身。

3、开展竞赛。在学期开始时,指导学生制定出阅读计划和阅读进度一览表,并张贴出来,这样既方便学生自我检查也方便教师和家长监督,阅读计划的完成情况和读后感的优劣都可以作为评比项目。小学生的特点就是争强好胜,参与了竞赛,他们就希望在竞赛中获胜。为达到这一目标,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读书,结果就是阅读能力提高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苦读,我们发现学生在课间十分钟讨论的是自己正在看的书籍,而不是那些无聊的电视连续剧了。学生书包里的漫画书少了,在家里看电视和玩游戏的时间也减少了,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来阅读有益书籍。

二、情境朗读法 在教学中先创设情境,再指导学生读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图像再现法。一副与课文内容相宜的挂图能成功地再现情境,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执教《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出示风景图让学生欣赏,并请他们为美景配上解说。那赏心悦目的画面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他们读文时自然就读出了那份美。学生在课文的情境中去阅读,感受就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到位。

2、音乐渲染法。在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管是欢快的文章还是沉痛的文章都可以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把学生置身其中。此时,课文的语言似乎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感受,朗读的语调、速度就会因为情感的作用而表达得恰如其分,能恰如其分地朗读说明孩子读懂了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3、表演体会法。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教师可充分挖掘他们的表演天赋,在表演中体会情境。学生为了演好文章里的人物就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揣摩,对文章里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变化的认识就会更深,理解了文章里的人物才能更好地理解整篇课文。

三、交流法

在教学中,要经常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他们通过交流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1、词语接龙。词语接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词汇量,为了在比赛中获胜,学生就会在课外大量地积累词语,要积累词语就必须读书,读很多的书。

2、美文欣赏。美文就是美丽的文章,美丽的文章就是让人喜欢的文章。爱美及书,爱美及读,学生在读美文的过程中越读越觉得美,越美越想读。通过反复阅读,反复揣摩,阅读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3、朗诵擂台赛。朗诵擂台赛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诵读,通过比赛促进学生多读,把枯燥的练习变成有趣的比赛,学生在比赛中不仅分出了胜负,还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四、提问读书法

感悟不仅要注重读,还要注重思。让学生在思中感悟,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精,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

提的问题一般分为三类:

1、围绕课题提问。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围绕课题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觉自动地去读课文。

2、围绕字词提问。这一类问题是帮助学生熟读深思,体会文章字词运用的巧妙之处。

3、围绕难点提问。让学生带着这一类问题去读书和思考,自己去发现和领悟,在反复地阅读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真切的感受,就能突破学习的重难点,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五、背诵课文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可以利用早读的时间带着学生背诵,也可以在课堂上当堂背诵,还可以采用课后检查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好一切可用的时间多背诵,多积累。

除了落实课本的原有的背诵量,还可以让学生每周做一次摘抄,把自主挑选的妙语佳句、精彩片断熟读成诵。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中规范、鲜活的语言来促进自身语言的发展、感悟的丰富。

六、练笔法

阅读感悟能力需要实际练笔来巩固,练笔实践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回放、交流、筛选,从而达到运用语言表达感悟的目的。

1、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可以练在知能转换处。当学生对所学文章产生共鸣时就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仿写,这样的练笔不光使知能转换落到了实处,在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也可以练在思维的发散点。把课文的人物放到学生当中,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以‘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段话,学生充满好奇,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种种设想。

2、写日记或周记。让学生随时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运用到练笔中,再通过练笔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总之,多读,多思,多写,一环扣一环,就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当然,让感悟之树“抽枝发芽”、“根深叶茂”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一蹴就成,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有教会学生阅读(观察)、感受、联想和想象、分析鉴赏,才成培养出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有了感悟能力,就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特征,学会理解文章语词的表层与深层含义,即语词的所指与能指。由此而统冠全篇,从而把握文章多层次的、丰富的情感内容及内蕴。

参考文献:

江平朱松生·小学语文教学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陆有锦·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语文教学之友,2003,11。秦然星·同中求异 异中求新·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0。左昌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推想·小学语文教学,2003,10。王志勇·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加强文本意识·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杨再隋·学生主体的再认识·小学语文教学,2003,9。章师亚·人文 文本 人格·小学语文教学,20035。侯苏琴·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小学语文教学,2003,11。

话题作文写作必须具备的六大能力 篇3

开发思路的能力。

思路是什么呢?思路是学生在动笔之前怎么在脑海里构想作文的脉络。从总的方面来讲,我认为所有的话题作文的思路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开发,一个是“为什么”,讲原因;一个是“怎么样”,讲过程。因为不管是哪一个话题,不外乎讲两个方面,或是讲理论,或是讲实践。如果是讲理论的话,我们就可以探讨这一理论出现的原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如果是讲实践的话,我们可以探讨这一实践出现的过程,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在这两大思路的统领下,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积淀,学生就可大开思路之门,比如对待“机会”这个话题,可以写一个求职者的故事;也可以写历史名人是如何抓住时机成就大业的(如刘备);还可以写不同的人演绎着不同的故事,蠢才错失机会,庸才等待机会,人才创造机会;甚至可以论证机会的重要和怎样才能抓住机会。学生可以在这许多思路中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写作规律的、最切合话题的、最能展现自己奇思妙想的具体的思路。

一旦学生掌握了开发思路的能力,就会发现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增加了,原来只知道从一个方向考虑问题,现在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去想了。思路打开,作文的材料便蜂涌而至。

确定主题的能力。

确定主题与打开思路有着程序上的连贯性。当我们在众多的思路中最后确定了一种,在准备动笔的时候,我们一定会问一下自己:我写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我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我的见解和主张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千万不要被话题作文的“不限定主题”的要求迷糊了思想,不限定主题并不是不要主题,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话题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最适合自己表达的主题。

确定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从大的方面来讲,必须是宏扬时代的主旋律,能够给人以启发、教育、激励或者是鼓舞的主题;即使是写社会的阴暗面的内容,也必须达到让读者思考产生这一不好或者是丑恶现象的原因,从而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这样,我们所确定的主题才会有一定的深度,才能吸引人,我们的文章也才会有生命力,成为被读者称道的好文章。

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话题作文的主题并不是事先就定好了的,而是在材料和思路的启发下逐渐形成的。我们在作文课说要不断深化主题,就说明了主题是一个越来越深入的过程,是一个逻辑推演的过程。比如以“武侠”作为话题,我是这样来确定主题的:青少年迷恋武侠小说深层动机是英雄崇拜和英雄幻想?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逞强斗殴的坏习气,为什么不做真正的英雄?新时代的英雄还要从平常的小事做起。

选取材料的能力。

确定了主题,手头也有了许多材料,但我们是不是把所掌握的材料全部运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呢?显然是不行的,如同写作传统的命题作文一样,话题作文的材料也必须要能支撑你所确定的主题,主题要能够统帅所选取的材料。为了很好的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平时对学生的作文训练时要求学生大量进行同类联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写作“孝顺”这一话题作文时,就要求学生进行同类联想,首先我们会想到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东汉黄香九岁就知道每天给父母暖席子,至今传为佳话;我们还会联想到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天下人为衣食父母,向天下人尽孝;我们还可能会联想到当代中国这种传统美德在一些人心里正逐渐消失,一些狠心的子女居然让老人缺衣少食,让人感慨万千……有了这么多的材料,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从容选取来充实自己的作文了。同类联想是没有量的限制的,联想得越多,学生就越有能力把作文写好。

想像能力。

我在教学当中发现,想像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培养。

一是从时间角度进行想像:时间是一维的,站在目前的这一刻,它可以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时间具有不可逆性,但用来培养我们的想像能力,我们却不妨用时间交错的手法打开自己的思路。中国有句俗话叫“关公战秦琼“,一个汉末三国时人,一个隋唐时人,怎么打?从现实角度讲,这是荒诞的,但在作文想像中,学生却不妨关公和秦琼真的较量一回。

二是从空间的角度想像:就像任何故事的发生都会有一个时代背景一样,每一个事件都与特定的地点、环境、场合紧密相关,离开了特定的空间环境,某些情景就显得荒诞而不合情理。但我们可以打破束缚,进行想像,设置一个特殊的场合和环境展开故事。比如一个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城市生活是隔膜的,地域的差异同时体现着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差别。那么当一个农村孩子长到十六岁,到城里打工了,他的感觉会是怎样呢?想像一下他家乡的生活,再想像一下他到城里之后的生活。

三是从角色角度想像:生活中只有一个,而世界上的角色则是千差万别。同一个世界的不同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对同一件事情的评价,不同角色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角色的差别带来了极大的丰富性,从而给我们发挥想像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假如我是……”就是一种转变角色后的想像。

驾驭文体的能力。

在话题作文的要求中,常常有这样一点“不限文体”,可以说,许多学生对这一要求是特别欢迎的,认为自己可以放开手脚,随便怎样写都可以了。学生的确是可以“随便”写了,但我们老师必须让学生明白,这“随便”里仍是有限制的。那就是不管你写成什么体裁的作文,必须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不能在一篇文章里面把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的比重平均分配,使文章成为“四不像”。而应该要根据话题的性质来使用不同的文体,特别是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

同时要注意,话题作文虽然提供了用不同文体进行表达的机会,但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话题并不是任何话题都适合的。比如“人生之美”这个话题,写说明文就很难出色;而“兴奋剂”这个话题也不宜写成散文。所以,我们每碰到一个题目,都要用心想一想,它最适合于什么文体,如果标新立异,自己有没有成功的把握。像“纪律”这个话题,通常要写成议论文,如果要写成记叙文的话,则要多费一些脑筋。

我们还可以告诉学生,文体类型并不仅限于常见的记叙、说明、议论三种,其他的文体形式也可以运用。像“家教”这个话题,可以写成采访录,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下请家教的学生、家长和家教老师;也可以写成戏剧,模仿电视小品的形式,设计几个人物,演出一幕小话剧;还可以写成寓言,用拟人的手法来讽刺某些急功近利的父母,比如一只青蛙母亲,在孩子还是蝌蚪的阶段就为它请了旱地的家教。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所有的学问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所有学问存在的价值体现,这一能力在很多同仁的文章里已经探讨过,我就不再赘述,仅从五个方面作简要介绍。我认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结构创新,比如可以用片断拼贴的形式来组织“文字蒙太奇”;二是文体创新,比如可以把记叙文写成小品剧本;三是语言创新,不必老是一个腔调,可以寓庄于谐;四是题材创新,不妨把历史故事以今天的眼光改头换面地推出来;五是主体视角创新,可以让多个人讲一个故事,如音乐中的多声部合奏,等等。

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话题作文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我按照上面所说的六个方面来进行培养,学生写作话题作文的能力提高很快。

新型教师教育教学六大能力 篇4

一、具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师德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教师角色的品质。就当前教师从教状态而言, 受功利主义和利益分配等因素影响, 师德状况不容乐观。年轻一代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敬业精神, 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下降。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 也是最具奉献精神的职业。期望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是不切实际的。因此, 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塑造坚定过硬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关键。新型教师必须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矢志向上的进取精神, 爱岗敬业, 坚定自信, 把教书育人看作是最光荣的终身事业, 保持持久稳定的职业意向, 这样才有可能克服各种外界干扰因素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在人才培养工程中, 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离不开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深厚情感。只有始终向往和热爱教育, 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实施。

二、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

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是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素质。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已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 而更为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高学历的教师应该具有比以往教师更高的素质要求, 要精通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基本理论体系及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同时, 具备与各层次教育相关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将改变教师只传授知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 教师个人的知识将被激活, 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 必然导致教师角色作用的改变。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新型的师生观, 认识到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 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 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

三、具有较为敏感的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教师应该具备掌握教育科研的能力, 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导致了教育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这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纳入了正规的高等教育,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学生在接受系统教育后应该具备宽泛的知识面, 扎实的理论基础, 强劲的后发科研能力, 与以往相比, 具有更加明显的科研素质, 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科研型教师的培养对于教师个人、学校、社会都有重要的价值。对于个人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实效。对于整个学校来说, 将带动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彰显学校的特色, 扩大学校的影响, 打造品牌学校。这就会对整个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教研学术氛围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促进教育进步。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1. 人际交际能力

教师的人际交往关系一般包括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之间的关系。新型教师不仅必须有关于学生的深刻知识与对学生的深刻理解, 而且要求有包括对家长、同僚教师在内的一般人的深刻理解。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能力、性格、行为、家庭环境、健康等, 与学生打成一片, 同时还应该具有创造向学生开放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同家长同事沟通的能力。

2.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评价的重要组成。新型教师应具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干预的知识和手段, 准确了解、判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 有的放矢地使每个学生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言语、行为、思想认识、情绪状态等的准确分析和掌控, 需要具有足够细致的观察和耐心, 才能发现学生真正的心理特征, 最终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能正确对待自我, 接纳自我, 抱有自信, 乐观向上, 能够积极地认识自我, 规划自我, 调整自我, 发展自我, 能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压力, 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应有潜能, 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同时,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处的外部环境, 提升社会责任感, 与他人友好相处, 充分发挥自我个性, 积极地避免和克服在人际交往中所构成的心理问题。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 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多地为各类教师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以黑板和粉笔为主导作用的局面是大势所趋。旧式的教学, 课堂是教师的舞台, 一本书, 一块黑板, 一支粉笔, 就是教师“独揽天下”, 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 没有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 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 而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 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 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同时, 为达成师生教与学的目的, 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 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 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 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六、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而且要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嘴说话, 用手操作,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 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 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 自我理解,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学生心理成长和知识结构仍不完善的情况下, 要指导学生达成体验性学习目标, 教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广泛利用课程资源, 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摘要:提高教师素质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各地区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而如何提高教师素质, 培养出适应新世纪教育要求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国的师资培养制度, 提出了新型教师的“全能型”身份, 并指出教师应需要具备六大能力。

关键词:全能型,六大能力,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申继亮, 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1) .

六大能力 篇5

读《成功业务人员的六大关键能力》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业务员,这个问题在每一位业务员的心头已经重复了无数遍,但大部分人还是找不到答案,我们周围的很多同做这个行业的人,有的干了一两年,有的干了几十年, 每个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我们做销售的时间里,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总结,可是感觉都没有那么地全面和深刻,直到读完本书,才真正地能够了解到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业务人员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六大能力 篇6

1 矿井概况

陈四楼煤矿是永煤公司旗下的大型现代化矿井,采用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设计生产能力240万t/a,2009年核定生产能力450万t/a,为低瓦斯矿井。目前矿井开采山西组二2煤层,该煤层不具有煤与瓦斯突出特征,煤尘无爆炸危险性,二2煤自燃倾向性为Ⅲ级,不易自燃。主要含水层为距二2煤层底板50 m的太原组上段L11—L8灰岩含水层,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矿井自投产以来,始终以科学、安全发展为总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理念,秉承“从零开始、向零奋斗”安全理念,着力构建以事前灾害预防为主的“防灾”,以事中人员自救、逃生和避险为主的“避灾”和以事后应急救援为主的“减灾”全过程安全保障体系,严格落实煤矿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安全生产成效显著。

2 矿井“六大系统”建设情况

2.1 监测监控系统

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为KJ95N型,系统中心机房设在矿调度室,实行24 h值班,主要监控和预警瓦斯、火、设备开停等。当瓦斯超限或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行时,能自动切断相关区域的电源并闭锁,同时报警,提醒有关领导或调度员及时将人员撤至安全地点,迅速处理事故隐患,避免或减少由于电气设备失爆、违章作业、电气设备故障、电气火花或危险温度等造成瓦斯事故发生。系统通过监测一氧化碳、甲烷、风速、温度、风压、烟雾、设备开停等参数变化情况,在火灾发生时,采取控制风门、风窗等通风设施,能进行均压灭火,实现对火灾事故的监控。当系统出现报警、断电、异常信息时,能够迅速采取断电、撤人、停工等应急处置措施,充分发挥其安全避险的预警作用。

2.2 人员定位系统

矿井人员定位系统为KJ69J型,该系统在遏制超定员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领导下井带班管理、特种作业人员管理、人员考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系统能够为地面调度指挥中心提供准确、实时的井下作业人员身份、工作地点、行走轨迹等相关信息,实现对井下工作人员的可视化管理,提高了矿井的安全管理水平。矿井一旦发生灾变,调度室通过系统查询,能快速确定被困人员构成、数量以及事故发生时所处位置等信息,迅速通知携卡人员撤离危险区域,携卡人员也可以通过紧急呼救按钮向调度室报告险情或发出求救信号。同时,系统还能掌握井下人员进出避难硐室的情况,确保抢险救灾和安全救护工作的高效运作。井下停电后,系统备用电源仍能保证系统连续工作2 h以上。

2.3 紧急避险系统

矿井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综合考虑所服务区域的特征和巷道布置,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及特点、人员分布等因素,以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人员紧急避险需要为原则,在北部西翼-470 m辅助水平建设了永久避难硐室,设计容纳100人,使用面积不低于0.75 m2/人,保护范围为北部西翼轨道及行人下山、北部西翼集中胶带巷-470 m以下巷道、十二及十六采区所属区域内人员。该避难硐室分为缓冲区、避难区、救护区和卫生区4个区域,具有安全防护、二级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信、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11个功能性系统,并且与其他5个系统进行了有效对接,形成一体化,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 h。当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能为无法及时撤离的人员提供生命安全保障,创造生存的基本条件。另外,所有入井人员均携带额定防护时间不少于30 min的自救器,井下所有作业地点途经路线均设置有醒目的避灾路线指示牌和巷道名称标志牌,为员工避灾和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2.4 压风自救系统

矿井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及“六大系统”建设要求建立了压风自救系统,所有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均能够满足压风供气的要求。现场实测,井下各采掘面正常风压可达0.5 MPa,系统能为紧急避险设施供给足量氧气,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安设了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控制阀,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 MPa,供风量不低于0.3 m3/(min·人),连续噪声不大于70 dB,符合要求。

2.5 供水施救系统

井下供水水源分为地面水源和井下水源两部分。地面设置有500 m3的消防与生产生活共用水池,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供水管路覆盖井下各作业场所,支管和阀门安设符合标准。现场实测,井下各采掘工作面供水压力在1.5~5.0 MPa,能够满足生产和安全使用要求。矿井供水施救系统能在紧急情况下为避险人员供水,并具备在紧急情况下输送液态营养物质的条件。具体实施方案是将井下所有钻孔供水阀门关闭,防止钻孔水进入供水管网,打开地面备用水源及副井供水管路,向井下急救地点提供水或液态营养物质。

2.6 通信联络系统

矿井通信联络系统主要包括调度通信、无线通信及IP广播系统。其中调度通信不需要井下供电,系统抗灾变能力最强。IP广播系统和矿井移动通信系统等均不得替代调度通信系统。当井下发生瓦斯超限或故障停电时,不会影响系统正常工作。通信联络系统是矿井安全生产调度、安全避险和应急救援的重要工具,当矿井发生突发事件或事故需要紧急撤离时,地面调度指挥人员可利用本系统通过多种方式向指定地点发布指令、提示撤离路线,指挥现场人员迅速、有序、安全地撤离危险区域;现场人员也可通过该系统汇报现场险情,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灾害影响范围或灾后救援过程中的次生影响。

3 “六大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六大系统”的各子系统间是相互支持、共同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保障体系,只有各系统间的密切配合方可发挥系统的最佳效能。其中,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还被称为矿工的3条“生命线”,是煤矿生产调度、安全防护、防尘除尘和有效预防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煤尘爆炸事故的重要设施,也是提高防范和抵御煤矿事故灾害能力的重要设施,是矿井正常生产的保障线、被困矿工的生命线。紧急避险系统是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核心内容,是矿工生命安全的保障系统。

4 紧急避险系统启动原则

一旦发生事故,职工携带的自救器是最直接、最重要、最有效的紧急避险装备。遇险人员在事故发生早期,要争取尽早洞悉,第一时间逃离危险区域; 同时,一定要能够正确、迅速地使用自救器,尽快向地面撤离是最安全、最有效、最优选的办法。若逃生通道被堵,向矿井安全出口撤离有困难或受阻时,不能升井的避险人员通过携带自救器在避灾路线的指引下,再选择进入就近的可移动式救生舱或避难硐室躲避,等待救援。第1个进入避难硐室的人员立即开启硐室入口处的气幕隔绝系统,产生的气幕帘将防止有毒有害气体伴随人体进入避难硐室,随即避难硐室内供氧系统开启,井下压风供氧系统通过钻孔或压风管路以及均匀布气系统,实现满足硐室内每人每分钟0.3 m3、出口压力不超过0.2 MPa的供风需求。当井下压风供氧系统破坏时,硐室内独立的生氧净化器供氧系统将启动,通过储存氧气瓶和生氧净化器提供满足避险人员需要的氧气量,同时吸收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

5 培训和演练

有了避险设备并非一劳永逸,避险设施的使用培训和演练是设备奏效的关键一环,必须将了解紧急避险、正确使用紧急避险设施作为入井人员安全培训的重要内容,确保所有入井人员熟悉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掌握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的使用方法,具备安全避险的基本知识。同时,充分认识开展应急演练的重要性。开展应急演练是提高应急预案实用性、普及应急知识、提升职工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风险意识、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系统有效发挥作用和救援行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进一步检验“六大系统”应急预案制订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另外,矿井要扎实推进应急演练工作的深入开展,切实提高应急预案演练质量和效果。

6 结语

(1)结合“六大系统”建设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加强各层次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领导尤其要克服“重安装、轻使用、重投入、轻效果”的思想,将“六大系统”建设成为矿井的“诺亚方舟”。

(2)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标准、系统功能、抗灾变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还应考虑到系统改造升级、功能扩展、后期建设和维护管理。

(3)紧急避险系统建设要与矿井的安全生产技术条件、灾害防治及井下应急救援实际相结合,统筹考虑、合理规划,选择最优的避险方式和装备,而不宜搞“一刀切”,切实提高系统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靠性,确保矿井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

摘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全面提升矿井安全保障能力和灾害处置能力的技术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六大系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在矿井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体现。介绍了矿井“六大系统”的建设情况,为确保应急系统的正确使用,提出了装备和培训并重的指导思想,必须对避险设施的使用进行培训和演练,从而提高应急预案演练质量和效果。

六大能力 篇7

(一) 从基层选好人, 从群众中来。

主要是指:要注重选拔在基层工作多年、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 把他们直接安排到处理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 夯实党做好群众工作的班子基础。从接触群众较多的基层选拔的干部才会更加了解基层与群众的情况, 做起群众工作来才会得心应手。

(二) 为基层选对人, 到群众中去。

把一些年富力强、学历层次高、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基层岗位上来。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在工作能力上, 有些干部, 尤其是年轻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 与群众直接接触较少。二是在思想上, 有些年轻干部比较前卫、感性、激进, 缺少群众工作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把他们直接放到上层班子里, 他们在做决策时很可能很少从群众的角度考虑, 这样不可能做好群众工作。所以要把优秀干部, 尤其是政治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 放到重要岗位、艰苦岗位、关键岗位接受时间锻炼, 提高他们做群众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提高组织群众的能力——以魅力影响群众

(一) 修身正已, 产生魅力。

一位党政干部自身素质高, 形象好, 可以产生魅力, 进而更好地影响群众、组织群众。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党政干部只有一身正气、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群众才会服气, 才会执行指令。因而, 党政干部若要提高其在群众中的魅力与影响力, 提升组织群众的能力, 首先要修身正已。

(二) 办实事, 有魅力。

俗话说“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样子”, “说一万句好话, 不如办一件实事”。领导干部办实事, 出政绩, 会产生魅力, 从而获得追随者的拥戴。作为新时期党政干部, 任何时候、任何状态都应变指派命令为行为感召, 变喊破嗓子为做出样子, 以身作则、为民办事, 只有这样, 才能在群众心中树立起高大形象, 提升自身魅力, 提升组织群众能力。

(三) 敢字当头, 魅力十足。

“敢”即要敢于去做, 敢于担责任、敢于担风险。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是否具有担当精神, 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 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敢于担当的干部魅力十足。

三、提高增加群众幸福感的能力——注重民生

从党政干部的角度看, 让群众幸福是其职责。从群众角度看, 如果干部能让群众幸福, 那么群众反过来一定会更加支持干部的工作。如何才能增加群众的幸福感?关键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

四、提高上下沟通的能力——为群众上请下抚

(一) 强化对下沟通能力。

一是学会疏导群众。西周邵公有一句至理名言, 叫做“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为川者决之使导, 为民者宣之使言”, 其中蕴含着疏导群众情绪的方法:让群众把话说出来。只有让群众把不满情绪发泄出来, 党政干部说话讲理群众才听得进去, 才会给予支持配合;二是学会倾听。通过倾听, 可以掌握大量信息, 不但能为下一步沟通交流做准备, 还可缓解群众情绪。在倾听时, 干部至少应做到三点:一是克服“只听好话, 不听刺耳话”的陋习;二是要具备“耳听八方”的能力;三是学会使用群众语言。现在许多党政干部语言离群众有点远, 群众不愿意听, 有些根本听不懂。所以党政干部要想和群众沟通好, 需学会使用群众语言, 与群众进行平等的交流。

(二) 提升对上沟通能力。

要具备一定的勇气。首先, 党政干部需明确和上级领导沟通是为了把群众工作做得更好, 需端正态度, 敢于沟通。其次要掌握做参谋、提建议的技巧、方法。一是要及时。即要将基层的情况、群众的想法及时反映给上级, 为领导做好参谋。二是要真实。基层干部向上级反映群众问题时, 要据实相告, 不能弄虚作假, 欺上瞒下。

五、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掌握群众实情

一要克服怕见群众的心理。调研应该深入第一线, 深入到条件差、问题多、困难大的基层中去, 绝不能怕吃苦, 怕见群众, 回避矛盾。二要注重实效, 切勿走马观花。党政干部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认真下去调研, 注重实效。绝不能像有些干部, 把下去调研看做例行公事, 调研时要注重实效, 切勿走马观花。三要变坐等“上访”为主动“下访”。从过去守株待兔, 转变为主动出击;由过去坐在办公室等群众来信来访, 转变为自觉到群众中了解情况, 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

六、提高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争取主动权, 关键在平时

(一) 坚持以“止于未发”为上。

处理群体性事件, 要立足于三抓:“抓早、抓小、抓苗头”, 抓早、抓苗头:要时刻关注社情民意, 以“止于未发”为上;抓小:指如果发生群体性事件, 要在事件没有蔓延时遏制住, 防止事件扩大化。

(二) 平时注重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 往往会累积成群体性事件的火山。一旦有导火索, 火山必会爆发, 冲突则会升级。党政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 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好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消除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对于群体性事件, 在平时争取主动权, 防患于未然。

摘要:新形势下, 政治经济社会改革与快捷的信息传播对群众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部分党政干部在思想与工作能力上存在着一些新的障碍, 这些新挑战、新障碍要求党政干部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面对诸多新挑战与新障碍, 本文结合实际, 提出了党政干部需提升的做好群众工作的六大能力, 即:深入群众的能力、组织群众的能力、增加群众幸福感的能力、上下沟通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上一篇:车损评估下一篇: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