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赔偿金的法律规定

2024-10-08

关于赔偿金的法律规定(精选8篇)

关于赔偿金的法律规定 篇1

关于护理依赖和护理费赔偿的法律规定

1996年10月1日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第3.1.4条规定:“护理依赖指伤、病致残者因生活不能自理需依赖他人护理者。生活自理范围主要包括下列五项:(1)进食;(2)、翻身;(3)大、小便;(4)穿衣、洗漱;(5)自我移动。护理依赖的程度分三级:(1)完全护理依赖指生活不能自理,上述五项均需护理者。(2)大部分护理依赖指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上述五项中三项需要护理者。(3)部分护理依赖指部分生活不能自理,上述五项中一项需要护理者。”上述规定是有关护理依赖现在最主要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此规定虽然过于简单和原则,但法律规定的“等费用”应该包括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精神损害赔偿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经医院批准专事护理的人,其误工补助费可以按收入的实际损失计算。应得奖金一般可以计算在应赔偿的数额内。本人没有工资收入的,其补偿标准应以当地的一般临时工的工资标准为限。”此规定虽然出现了“护理”的字眼,但护理受害人应当“经医院批准”;并且将“护理人员的误工补助费”等同于“护理费”;而且所规定的护理费标准过低。

国务院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第(四)项规定:“护理费:伤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有收入的,按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无收入的,按照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此规定虽然明确了护理费的赔偿范围,但规定护理期限是住院期间,并没有包括出院后的护理以及定残后的护理。

其他还有《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第(四)项的规定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是目前我国对护理费赔偿最全面、最明确、最细致的规定,也是最具体化的规定。该条规定如下:“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

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请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

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受害人定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确定护理级别。”

关于赔偿金的法律规定 篇2

“假一赔十”通常是指商家通过店堂公告, 媒体或其他能为公众悉知的方式公开向公众作出承诺, 保证其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存在虚假, 一旦发现有虚假, 自愿支付十倍于商品或服务的价款作为惩罚。

从法理和法律逻辑来看“假一赔十”这一法律行为具有以下特征:宣传的一切成本由商家自主承担;商家多采用店堂公告, 媒体或其他能为公众悉知的方式进行宣传;行为主体为商家, 是一盈利为目的的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人;行为的对象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 社会公众;行为的目的是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

“假一赔十”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商业行为, 它具备了广告的基本特征。学术界关于广告的分类主流观点有两种, 狭义广告说和广义广告说, 我国《广告法》采纳狭义广告说的概念, 其调整的广告仅局限于商业性广告。据《广告法》第2条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 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形式直接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商品或所提供的服务。商业性广告须具备如下三个基本特征:商业性广告必须是以盈利为目的或经营性的商品或者服务提供者;商业性广告须一定的传播媒介形式直接或间接的宣传本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 以达到推销给消费者的目的。商业性广告必须是付费广告。根据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可以明显得出结论“假一赔十”商业行为属于商业性广告。

二、关于“假一赔十”性质的理论观点及分析

有关“假一赔十”的法律性质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 “要约说”。此学说认为商家所做的“假一赔十”宣传是一种《合同法》上的要约行为, 要约相对人一经接受承诺, 该宣传内容即成为相对人与商家合同的条款之一。商家应受到该条款的约束, 一旦发现有虚假情况, 要约相对人即有权要求商家作出十倍的赔偿, 商家即应按约定承担“假一赔十”的违约责任, 作出赔偿。

第二种观点, “要约邀请说”。此种学说认为, 商家所作“假一赔十”宣传是商家为吸引顾客而采用的一种促销手段, 不具有承诺性。该宣传内容不能成为双方签订合同的一部分, 除非在双方达成的合同中明确确认该宣传为合同的一部分, 否则, 商家不应该受该宣传内容约束, 不该承担法律上的赔偿责任。

第三种观点, “显失公平说”。有学者对“假一罚十”从其法律性质和法律效力方面进行了探究, 认定“假一罚十”的法律性质为“经营者邀请消费者共同约定的一种违约金的支付办法”, 且“属于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 进而得出“假一罚十”由于不符合合同法第114条关于违约金的规定, 是“可以要求人民法院予以变更的”, 因为显失公平是合同法上可撤销或可变更的民事行为和合同条款。此种学说认为“假一赔十”的宣传是为吸引顾客的一种促销手段, 是一种倡导性建议。此宣传内容不能成为双方签定合同的一部分, 除非在双方达成的合同中明确确认该宣传为合同内容的一部分, 否则商家不应受该宣传内容约束, 不该承担法律上“假一赔十”的赔偿责任而只应承担“退一赔一”的赔偿责任。

第四种观点, “悬赏广告说”。我国著名民法学者杨立新教授持此观点。杨教授认为, “假一赔十”的承诺具有“悬赏广告”的性质, 符合悬赏广告的基本特征。首先, “假一赔十”的承诺是公开向广大消费者作出的, 符合悬赏广告必须采取广告方式为要约的组成要件。其次, “假一赔十”承诺一旦有假即给予发现者十倍的奖励, 符合悬赏广告是时间的悠长行为的特征。最后, 悬赏广告的构成, 须应征人完成了悬赏广告中所指定的行为。根据“悬赏广告说”, 除非在应征人完成应征行为之前上家也撤消“假一赔十”的承诺, 否者商家均应受到此承诺的约束。

关于杨教授的“悬赏广告说”, 本人认为, 可以说是未能认清“假一赔十”的商业广告的性质, 把商业广告和悬赏广告混为一谈, 依据《广告法》所谓悬赏广告是指以广告的形式申明对完成悬赏广告中规定的特定行为的任何人, 给付广告中约定的报酬的意思表示行为。虽同为广告, 悬赏广告和商业性广告是完全不同的。首先, 在广告的分类上, 悬赏广告法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归属于分类广告, 而商业性广告则是一个独立的分类。其次, 在特征上, 商业性广告的目的是宣传推销商品和服务, 以达到盈利的目的, 因此盈利性是商业性广告的基本构成要件。而悬赏广告的目的是希望他人完成一定的行为, 不以盈利性为必要构成要素。悬赏广告的一般表现形式为, 寻人寻物启事。最重要的是, 二者的法律性质不一样, 悬赏广告说的法律性质在学说上也有争议, 主要表现为契约说和单独行为说。而商业性广告的性质非常清楚, 一般认为是要约邀请。很显然, 悬赏广告和商业性广告是存在根本区别的, 但“悬赏广告说”未能辨名商业性广告和悬赏广告的以上差别, 将本为商业性广告的“假一赔十”承诺定性为“悬赏广告”, 本人认为是不符合逻辑不可取的。

关于“显失公平说”, 由《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可知只有当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测到所谓“显失公平”后果会发生的情况方可构成“显失公平”一说。商家所作承诺是自愿的, 自愿加重自己不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方式是为达到吸引消费者与其订立买卖合同的目的的行为, 是可预见的, 当然不够成“显失公平”一说。且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72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 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 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尽管该条文使用“可以”一词, 但仍然是司法实践中衡量是否显失公平的主要标准, 所以, “假一罚十”不属于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 经营者无权依此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既然“假一罚十”不视为双方对违约责任的约定, 那么经营者依据合同法第114条请求适当减少也就无从谈起了。此学说一味强调公平而忽视了缔约双方的意思自治, 须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对消费者权益的最低保护规则, 它并不否定双方自愿达成的对消费者权益更高保护的约定。

再看关于“要约说”和“要约邀请说”, 到底哪个更能准确地说明“假一赔十”的性质?现将要约和要约邀请作出区别。《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的“要约”是指, 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是合同订立的实施阶段, 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 要约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合同法》第十五条规定的“要约邀请”是指, 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要约邀请”处于合同订立的准备阶段, 没有法律约束力。“要约邀请”具有如下特征:它是之一方邀请对方向自己发出要约, 而不是象要约那样是由一方向他人发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从法律性质来看, 要约邀请是一种缔结合同 (缔约) 的准备行为, 要约邀请只能是唤起他人的要约, 不可能导致他人的承诺, 而要约在发出以后, 对要约人和要约相对人都产生一定约束力。要约一经承诺就产生订立的可能性, 如果要约人违反了有效要约, 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笔者认为“假一赔十”应定性为合同法上的要约行为, 商家发出要约, 一经要约相对人 (消费者) 接受, 该宣传内容即成为相对人与商家合同的条款之一。商家应受到该条款的约束, 一旦发现有虚假情况, 要约相对人即有权要求商家作出十倍的赔偿, 商家即应按约定承担“假一赔十”的违约责任, 作出赔偿。

三、“要约”和“要约邀请”的区分

实践中, 区分“要约”和“要约邀请”是十分复杂的。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区分:按照法律的规定来区分;根据当事人的意愿确定;根据订约提议的内容是否包含了合同的主要条款来确定;根据交易的习惯即当事人历来的交易作法来区分。其中最首要的是依据法律的规定来区分。按照这一标准, 法律如果明确规定了某种行为为要约或要约邀请, 即应按法律的规定。我国合同法第十五条规定: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邀约邀请。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 视为要约。根据该规定, 商业广告原则上构成要约邀请, 但有一点例外, 即如果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 视为要约。而要约作为一种意思表示应当符合的规定是:内容具体确定;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 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的约束。具体到“假一赔十”中, 商家对外公开承诺“假一”则“赔十”, 内容具体确定。关键的问题是作出该意思表示的商家是否愿意受该意思表示的约束。实践中, 商家往往抗辩称, 作出该“假一赔十”表示的真实目的只是为了吸引消费者, 自己并不真正愿意接受该表示的约束。在此商家所提出的抗辩理由其实就是所谓的“中心保留”, 学术上又称“单独虚伪表示”。称心中保留者, 谓保留真意于自己心中, 而未与相对人通谋也。心中保留的构成要件包括:须要有意思表示的存在;须表示意思与真意不符;须表意人明知其表示与真意不符, 而故意作出表示。很显然商家的行为完全符合上述构成要件。有关心中保留的效力问题, 现在各国一般采用的是以表示注意为主, 兼顾意思主义的立场。也即在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的前提下, 兼顾表意人的利益。一般情况下意思表示有效,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可以确认该意思表示无效。比如, 按照德国民法典第116条和我国台湾民法典第86条的规定, 心中保留一般有效, 但在相对人知道表意人有保留时, 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无效。不过, 在对心中保留的法律效力提出自己的主张时, 双方当事人所承担的举证责任是不同的。亦即主张意思表示为有效的当事人, 只需证明其有意思表示之存在, 无须证明心中保留的不存在, 而如欲证明意思表示的无效, 则不但要证明心中有保留, 并且要证明相对人明知其非真意。

关于赔偿金的法律规定 篇3

法律规定与法律实践之间的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法律规定影响约束着法律实践,另一方面则是法律实践反作用于法律规定。

我们先来谈法律规定对法律实践的影响,这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法律规定的指引下,法律实践符合法律规定,并对社会和个人带来有利的影响。例如,在中国将“醉驾伤人”列入刑事犯罪后,越来越多的驾驶员们开始注意并约束自身的行为,随之而来的就是醉驾减少,社会上因意外交通事故而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也随之有所下降。当然还存在另一方面,那就是法律规定的不完善给人们带来了可乘之机。我们必须承认,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不论是超级大国的美国,公认为秩序良好的日本,还是逐渐崛起的中国,其法律中都或多或少尚存在着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不够健全的地方,我们不能称之为缺陷,但那确实是一个缺口,因为很多的普通民众甚至是法律专业人士都利用这样的缺口钻了各种各样的法律空子。我们拿中国法律规定的强奸罪来说,我国《刑法》第236条规定强奸罪属于侵犯个人权益的犯罪,但其对象只能是女性,即强奸罪是对女性性自主权的侵犯,而根据其对犯罪构成的规定,主体只能是男性构成,女性充其量只能成为帮助或教唆犯。因此,强奸罪的客观行为也就有了很大限制,无论是主体、客体,还是犯罪方式。然而,我国现在已经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的闭关锁国状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女性强奸男性以及男性强奸男性的现象频频发生。中国相对停滞的刑法规定则成了一种退步。其实,中国已出现了首例强奸男性背判刑案,但相对于数量庞大的犯罪案例来说,这种判刑根本不能扭转整个局面,其意义甚微。当然这个例子可能不当,因为它不符合世界上所有国家。事实上,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甚至是我国台湾地区都随时代发展作出了这方面的立法革新。但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至少在部分国家部分地区,法律规定对法律实践并没有起到正确的指引作用。

接下来,我们再来讨论法律实践对法律规定的反作用。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法律实践符合法律规定,例如人人都遵守交通法,每个国家工作人员都遵守国家法律规定,这绝对有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利于保障公民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等。其实这只是法律实践反作用的一方面。法律实践总会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地方,这些地方我们即可称作“违法”。比方说合同效力问题:一个合同违反了法律的规定、行政法规,它会失效。再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上海曾发生过的“钓鱼执法”案件就是典型的法律实践违法了法律规定。钓鱼执法: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将所有的公民假定为待钓的鱼,公权力的执行者雇佣职业诱饵,引诱无辜的公民上钩后归仓自由惩罚,满足自己部门利益的需要。钓鱼执法的渊源是执法经济,其本质是公权力的滥用,是执法权力的异化交通执法本意是为人民提供一个安全和有序的交通环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而钓鱼执法中的执法却变为以权谋利的工具——为完成指标而罚款,为了部门利益而罚款。钓鱼执法是严重的以权谋私,变“执法为民”为“执法为钱”。我国法律有这样的规定,“任何行政部门都没有权利私自处理罚没款,都要上交国库”,但各地财政一般会按40%到50%的比例将罚没款返还给行政执法部门,有关部门再按照四六或五五的比例返还给各支行机构,俗称“两次四六五五分成”。这就等于给了执法人员很大的利益驱动力和执法权。我们回过头再来看“钓鱼执法”的发生,似乎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类违法事件带来的是什么?政府的公信力会受影响,法治的权威不再受到公民信赖,社会公德毫无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了空口白话,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进程的道路必定更加艰难。

也因此,我们,不只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有普通民众,都应该加大力气减少法律实践违反法律规定事件的发生。譬如,针对“钓鱼执法”,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执法监督,改革绩效考核等指标。当然,普通民众也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法律自觉性,积极参与和配合国家机关和人员的行动。以上这些都将对我国的法制建设起到极大作用。

说了这么多,我们的目的其实是通过了解法律规定与法律实践的关系,明白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法律现状,吸收他国的长处,弥补本国法律的不足,争取我国法律的逐步完善,以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强法治的权威,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关于酒店财物丢失损坏的赔偿规定 篇4

为了减少酒店财物非正常损失,最大限度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使经营管理者,物品的实际操作及使用者有章可循,特制定如下规定:

一、财物范围:

(一)、除酒店的房屋主体以外的所有装饰装修物;

(二)、酒店的添建物及运行设备;

(三)、公司所购买的耐用物品,如电器、沙发、桌子、凳子、厨房用品、洁具、卫生间用品、床等;

(四)、易损物品,如酒具、餐具、茶具、床上用品、麻将机等;

二、管理方式:

公司下管一级。即赔偿责任直接落实在餐饮部、客房部、茶房部等部门。各部门按自己方式管理。

三、赔偿原则:

(一)、过错赔偿原则;

(二)、直接管理责任原则;

(三)、责任不明由相关人员分担原则,即直接管理的总管、分管、当班负责人

及相关员工平摊;

四、赔偿标准:

(一)、员工丢失、损坏按进价赔偿;

(二)、可修复物按人工、材料等直接费用赔偿;

(三)、丢失、损坏财物情节比较严重和客损财物两倍赔偿;

五、耗损率:为月营业额2‰以内。

六、免责规定:

(一)、正常损耗率以内;

(二)、大客户所损物价值50以下;

七、餐饮部、客房部制定细则,作为本规定的附件。茶楼部参照相关规定执行。

八、财物丢失、损坏的第一责任人为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全面盘点完必之后,责任人须在财物清单上签字。

九、赔偿执行的流程:

(一)、首先扣除正常损耗及客损部分。

(二)、差额部分公司以餐饮部、客房部、茶房部等部门直接扣除。

十、本规定的解释权归公司董事会。

十一、本规定自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一日生效。

关于赔偿金的法律规定 篇5

第一部分 关于挂靠

一、挂靠的含义

是指由个人或者个人合伙出资购买车辆,为了交通营运过程中的方便,将车辆登记为某个具有运输经营权资质的单位名下,以单位的名义进行运营,并由挂靠者向被挂靠单位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

二、挂靠的特征

1、存在名义车主与实际车主。

2、车辆由挂靠人出资购置。

3、被挂靠单位不具备所有权四项权能,即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

4、名义车主不参与经营、不获取收益。

5、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挂靠合同来约定。

三、车辆挂靠的类型:

1、外挂经营与内挂经营;

2、客运车辆挂靠与货运车辆挂靠。

四、挂靠关系的法律主体

1、挂靠人:通过履行合法手续,获得以专业运输企业名义从事货运、客运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被挂靠企业:被挂靠的专业运输企业。

五、挂靠合同

1、挂靠合同应当具备的内容:车辆产权归属,运输经营权交接、使用、丧失的处理,交通安全事故处理规定,挂靠经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签订挂靠合同应当注意的问题,不能表明获取利益。

3、应当公证或者律师见证。

六、挂靠关系的界定 从产权关系、运营支配、收益分配等方面界定。

七、挂靠车辆法律责任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理论基础

1、危险责任

2、报偿责任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等。

八、挂靠存在的风险以及被挂靠企业可能承担的民事责任

连带责任

有限连带责任

直接赔偿责任

垫付责任

九、被挂靠企业可能承担的行政责任

交通违章的罚款

不依法履行报废手续,管理部门给予的罚款处理

等等

十、收取管理服务费是否属于取得运行利益

运输公司一般为挂靠车主代办道路运输的开业、停业、歇业及车辆挂牌、报停手续;新增车辆附加税手续,道路运输开业审批、停业、歇业审批手续,各种证件手续;代缴养路费、车船使用税、货运基金、运输管理费、运输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为车辆代办保险;协助处理交通事故和保险索赔;为车辆提供救援服务;组织车辆的各类审验工作。包括: 公安车管部门组织的车辆年度、季检审验和驾驶员年审,交通主管部门组织的年审。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思想道德、安全教育和政策法规学习等。运输公司为挂靠车辆提供服务,作为挂靠单位尽管从挂靠车辆处定期收取一定的费用,但该费用的性质应当理解为是为挂靠车辆的车主提供各项服务的费用,而非从车辆运营中获得利益,所以不应认定收取管理服务费是取得运行利益。

十一、对车辆挂靠风险的防范途径

1、对挂靠车辆驾驶人员加强安全教育;

2、严谨协议内容,在挂靠协议中明确权利和义务;

3、要求挂靠人提供相应的担保;

4、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注意细节,比如尽量不开管理费票据,多用代收收据;

5、积极应诉,一旦被列为诉讼当事人,应当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参加诉讼,及时提交证据,积极参加法庭调查陈述案件事实和进行抗辩,解脱自己的责任。

6、积极起诉追偿。

十二、部分省市关于挂靠及承担责任的规定:

2004年8月20日《山东省交通厅出台加强道路运输挂靠租赁承包经营车辆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明确道路运输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其挂靠、租赁承包经营车辆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车辆及驾驶员必须按规定参加保险;对驾驶员的招聘录用须严格资质审查和考核;挂靠、租赁承包经营车辆发生运输生产事故,由所在运输企业负责处理事故,运输企业先行进行赔偿,发生重大特大责任运输事故的,按有关规定追究企业负责人和直接管理者责任。2001年全省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苏高法(2001)319号文。关于挂靠经营的机动车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挂靠经营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损害的,应由挂靠人和被挂靠人连带承担赔偿责任。挂靠人与被挂靠人之间约定被挂靠人对交通事故的后果免责的,仅在双方之间具有约束力,不能对抗第三人。

十三、天津市关于车辆挂靠责任承担的规定:

1998年6月25日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天津市公安局关于《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98)5号文件,挂靠登记的挂靠人发生交通事故并负有责任的,由挂靠人承担赔偿责任,被挂靠单位收取挂靠人管理费用的,由被挂靠单位在收取管理费总额内承担有限连带责任。(已失效)

2004年5月18日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有关问题的经验总结》津高法(2004)64号文。被挂靠车辆在运行中造成他人损害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1)若被挂靠单位收取了管理费或得到了经济利益,由挂靠人承担赔偿责任,被挂靠单位在收取的管理费和得到的经济利益总额内承担连带责任。(2)若被挂靠单位未收取管理费或未取得其他经济利益,仅仅是基于地方政府管理的要求挂靠或强制挂靠,被挂靠单位不承担赔偿责任。

十四、部分省市挂靠现状

交通部 治理整顿

山西省叫停客运车辆挂靠经营

安徽省 将在五年内实现公车公营:车辆挂靠经营模式三至五年内在安徽客运市场将逐渐消退,公车公营将在五内年实现。湖北省治理整顿

十五、部分省市挂靠车辆责任的承担情况

山东省连带责任和有限连带责任(烟台市)

上海市承担垫付责任

北京市承担垫付责任

广西自治区连带责任

重庆市赔偿直接

江苏省部分或者全部赔偿

四川省垫付责任

天津市有限连带责任

十六、车辆挂靠案例(略)

十七、交通部关于挂靠车辆管理的基本方针

清理收费项目、规范经营行为等

十八、律师对挂靠经营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1.制定行业政策,统一规范引导挂靠经营。对挂靠经营的生产组织形式、资产处理方式、财务记账办法、经营行为要求、服务质量标准、安全管理规定等制定具体规定,使挂靠经营沿着规范的路子前进。

2.因地制宜,推进集约化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推进企业集约化经营,逐步缩小挂靠车的运营比例和经营范围,使其起辅助作用。

3.引导挂靠业户走企业化、规范化道路,鼓励业户进行联合重组,组合成股份化公司或企业集团,集团内部既有紧密型的分公司,也有半紧密型的控股、参股子公司,既有企业全资拥有的高速客运、大型货运、特种货运,也有起补充作用由改造规范后的挂靠车经营的普通客运和货运。

第二部分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问题

1、垫付的概念,“垫”按照《辞海》解释是指代人暂时付款或预先拨付款项。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垫付”是指暂时替人付款。

2、连带责任与按份责任相对称,是由违反连带债务或共同侵权行为产生的民事责任。其不问责任人各自应承担的份额,也不分先后顺序,权利人均有权向一或数责任人主张全部或部分权利。连带责任是为保证受害人获得全部赔偿或债权人获得全部给付而设立的。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适用连带责任只能是以下几种情况:(1)共同侵权行为人的连带责任;(2)保证人的连带责任;(3)合伙人的连带责任;(4)代理关系中当事人的连带责任。

3、在审判实践中,对于主体的确定显得有些茫然,只得依靠司法

关于赔偿金的法律规定 篇6

第十七条 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第十九条 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赔偿义务人对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异议的,应当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医疗费的赔偿数额,按照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实际发生的数额确定。器官功能恢复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赔偿权利人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但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赔偿。

第二十条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第二十一条 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受害人定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确定护理级别。

第二十二条 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

第二十三条 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受害人确有必要到外地治疗,因客观原因不能住院,受害人本人及其陪护人员实际发生的住宿费和伙食费,其合理部分应予赔偿。

第二十四条 营养费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

第三十六条 本解释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2004年5月1日后新受理的一审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本解释的规定。已经作出生效裁判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依法再审的,不适用本解释的规定。

关于赔偿金的法律规定 篇7

附条件法律行为使条件的成就与否不仅决定着法律行为的生效或者失效, 更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当事人极有可能以不正当的行为促成或阻碍条件的成就或不成就。《合同法》第45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 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的促成条件成就的, 视为条件不成就。”

条件成就或不成就的拟制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 主体须为因条件的成就或不成就而获得利益或损失利益的当事人, 排除了第三人。当事人可不是行为人, 第三人受当事人指使或教唆而为的行为, 视为当事人的条件拟制行为。当事人应因条件拟制获得或损失利益, 无利害关系人对条件的成就或不成就做出影响不是条件拟制。

第二, 当事人须故意为不正当行为。怎样判断不正当行为?如《德国民法典》规定以行为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为必要, 《日本民法典》规定以当事人故意为必要。笔者认为, 所附的条件在自然情况下发生, 它并不是施加给当事人在法律行为生效或解除前的义务, 故有别于先合同义务。先合同义务是指在订立合同过程中, 合同成立之前所发生的, 应由合同双方当事人各自承担的, 建立在民法诚实信用、公平原则基础上的一项法律义务。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不是法律义务, 它不要求当事人为条件的成就或不成就而积极地作为或不作为, 所以用诚实信用原则的标准判断当事人是否为条件拟制不恰当。而当事人故意的主观心理状态很难判断, 如在当事人无意识的情况下, 做出了影响条件成就的行为, 此行为恰好有利于他自己身的利益, 笔者认为, 此时当事人的行为是不恰当行为, 不应认为是不正当行为, 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角度, 可以从当事人所采取的手段或方法判断行为的正当性以及推测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因此, 对于条件拟制来说, 要求当事人为了自身利益而为不正当行为促使或阻碍了条件的成就与否的心理状态是故意。

二、《合同法》关于条件拟制规定的不足

笔者认为, 《合同法》对条件拟制规定的不足有三个方面:第一, 对条件拟制处理结果的规定较绝对。民法是意思自治的法律, 即使当事人一方为了自身利益而为条件拟制行为, 相对方的利益也未必受到损害。且相对方应有权自己选择是否接受条件拟制的后果。若接受, 则条件虽然被拟制, 也不能绝对否定这种拟制。第二, 对条件拟制过程中发生的法律行为造成的结果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我国法律否定了被拟制条件的效力, 那么当事人因为条件拟制而为的行为怎么进行法律处理, 我国法律并没有相应的规定。第三, 没有规定条件拟制的法律责任。若当事人的条件拟制行为损害了取决于条件的权利, 法律责任由谁承当, 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对此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

三、对完善《合同法》条件拟制规定的建议

第一, 法律应赋予当事人自由选择权。一方当事人进行了条件拟制行为, 相对人有权自己选择是否接受条件拟制的结果。若相对当事人接受此结果, 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开始的时间应相应的改变, 由原来条件成就与否时法律行为的生效或解除的时间前移至当事人进行条件拟制行为的时间。以附延缓条件法律行为为例, 条件成就法律行为生效, 若在条件成就前因一方当事人的条件拟制行为阻碍了法律行为生效, 且相对当事人不对这种条件拟制提出异议, 那么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就追溯到此条件拟制行为发生时。若相对当事人不接受条件拟制的结果, 则可按照《合同法》的规定, 否定其效力。这样规定可以不因法律的规定而限制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自治。

第二, 在条件拟制的相对当事人不接受条件拟制时, 增加对条件拟制牵涉到的法律行为的效力的规定。当事人为条件拟制行为时, 会发生一系列相关的行为, 这些行为对将来在条件自然发生时产生影响的, 则否定这些行为对相对当事人的效力, 但并不否定这些行为本身, 而是按照法律行为的其他规定处理。如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 甲乙两人在租赁合同中规定, 如果甲的儿子从外地回来, 乙就搬出甲的房屋。甲对其儿子承诺, 如果儿子从外地回来就给他一台笔记本电脑, 结果甲的儿子回来了。则甲儿子回来的行为影响到处于他回来不回来未知时乙的利益, 则按照甲的儿子没有回来处理, 即解除条件不成就。甲对儿子的承诺, 并不因儿子回来的行为被否定而无效, 且甲儿子回来也不应被忽视, 由甲来处理他与儿子之间存在的民事问题。

第三, 增加对条件拟制当事人法律责任的规定。条件拟制当事人没有直接侵害到相对当事人的权利, 而是使其在将来的权利受到了威胁, 侵害的是一种期待利益。这种期待利益与条件自然发生之后的某个确定权利相联系, 当条件拟制侵害到这个期待利益时, 权利人可以在条件发生之后对条件拟制当事人请求损害赔偿, 请求损害赔偿的原因是基于侵权行为。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在条件成就或不成就时开始的, 在这之前当事人之间不存在约定, 所以不构成违约。若条件拟制可能使相对当事人的期待利益不会实现, 但结果却没有损害相对当事人在条件自然发生情况下的权利, 这种情况下, 条件拟制当事人就不用承担责任。这样规定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中要有损害事实的要求。

四、结语

条件拟制是附条件法律行为理论的组成部分, 也是民法理论中的重要元素, 在遵循民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从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 结合具体实践, 循序渐进地促进理论和立法的完善。

摘要:条件拟制, 即在附条件法律行为理论中, 当事人可以通过促成条件成就或阻碍条件成就来获得利益, 或损害他人利益。本文结合《合同法》第45条第2款的规定及条件拟制构成要件, 分析我国条件拟制存在的不足, 提出相应的建议, 使条件拟制的规定更加成熟, 以期更好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关键词:条件拟制,当事人,意思自治

参考文献

[1]王利民主编.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芮岑.民事法律行为理论之全部[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3]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关于赔偿金的法律规定 篇8

竞业限制条款是限制劳动者在劳动关系消灭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参与或者从事与原用人单位同业竞争的活动,以保护原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的合同条款。职工在本单位任职期间和离职后的一段时间内参与或从事与本单位相同或者相类似的业务竞争,不论为谁的利益,都在禁止之列。竞业限制条款严重影响了劳动者拥有的劳动自由权,其意义,应在于寻找公民劳动权、从业自由权和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公平竞争市场规则之间的平衡点。因此,对竞业限制采取谨慎认可的态度,对其合法性设定较为严格的条件,应该是可取的。

然而,在实际的立法活动与司法实践当中,我们却看到,不同的地方对于“平衡点”的寻找,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下面,我就以江苏省,上海市两地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竞业限制所作出的解释进行阐述。

一、用人单位未按约定支付经济补偿金。是否成为法定解除事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的解释(四)》中规定:“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三个月未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请求解除竞业限制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上海市则这样规定:“用人单位与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在竞业限制协议中对经济补偿金的标准、支付形式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因用人单位原因不按协议约定支付经济补偿金,经劳动者要求仍不支付的,劳动者可以解除竞业限制。”由此可见,最高人民法院是将未按约定支付经济补偿金作为了法定解除事由,而上海市仅仅将其认定为违约责任。

从合同法的意义上说,竞业限制条款属于协商条款,是双方的意思表示,应当遵循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合同法》第52条明确规定了合同无效的五个条件,而“未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显然不在其中,它仅仅属于合同履行而非合同订立的瑕疵。我们应将合同条款的有效性与合同的具体履行区分开,只要雇佣双方的竞业限制约定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意符合一般合同的生效要件即为生效。

“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规定的是劳动者的违约责任,那么用人单位不按约定支付经济补偿金,也只能将其归入违约行列,不能构成对竞业限制条款效力的否定性因素,否则,会混同合同效力与合同履行的概念。无论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同时履行,还是用人单位或劳动者享有后履行义务,用人单位履行的都是经济补偿的义务。当用人单位没有履行这一义务时,其作为违约方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支付补偿金,如果要加重这种义务,也应当是惩罚性赔偿或者支付违约金,而不是直接赋予劳动者免除自己义务,主张合同无效的权利。直接由劳动者来选择合同是否有效,不仅有违法理,也从根本上违反了设置竞业限制义务是为了保护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初衷,使得竞业限制条款形同虚设,无法保护用人单位的利益,更何谈寻找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衡点”。立法赋予劳动者选择合同失效的权利,加之劳动者是否履行竞业限制的义务的难以监督,某种程度上使之成为单务合同,实际意义上说,是完全放弃了对于劳动者的诚信要求。

二、“在合同中约定经济补偿金”能否成为生效要件

《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对处于竞业限制期内的离职劳动者应当按月给予经济补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的解释(四)》中规定:“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但未约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三十按月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些学者据此认为,约定经济补偿金应为竞业限制合同的生效要件。“约定补偿金是竞业限制条款具备法律效力的条件之一,这是英法劳动法判例的共同结论。企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是企业对劳动者承担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内非竞争义务的一种对价,而这一对价必然是金钱性的。”

而我认为,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竞业限制合同中未约定补偿金,应属合同的瑕疵。这种限制了劳动者劳动自由权但却未规定企业补偿义务的合同,即如上述说法“缺乏对价性”。但这也只是属于合同显失公平,或者劳动者基于对于法律知识的欠缺,即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同样,当此种未规定经济补偿金的竞业限制合同并未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的时,当然不能随意认定其为无效合同。劳动者完全可以依照《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或者要求撤销,或者要求变更。即可以主张用人单位支付补偿金,或者主张撤销该合同。若劳动者实际履行后,请求变更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应予支持,但不应担直接判定合同无效。实践中竞业限合同存在蜕化为单方要求、格式合同,甚至规章制度的情况,也有用人单位出于保护商业秘密需要,将竞业限制,泛滥为禁止一切竞争;将竞业限制设置为没有地域范围的“合意”;甚至如刚才所言,只规定了竞业限制要求,而没有约定经济补偿金的,但这些情况并不导致合同从未生效,而是可以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进行变更或撤销。

上一篇:建国70周年优选演讲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下一篇:二年级下册硬笔书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