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的优秀教案

2024-10-15

《透镜》的优秀教案(共14篇)

《透镜》的优秀教案 篇1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准备

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透镜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片2)问你现在最想要的是那种?

二、新课教学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结构图的投影(片3、4),对照投影讲解主要结构,主要原理介绍(见片5、6)。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教师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问学生想学会制作相机吗?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一: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教师: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点燃的蜡烛,观察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二:学生用自己制作的相机探究成像性质,掌握照相机的调节(片7)

(三)投影仪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三:将制作的照相机逐渐靠近烛焰,观察像的变化?怎样进行调节? 当学生找到倒立、放大的像时引出投影仪的介绍了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片8)、原理(片9)、使用(片10)。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三:如何调节镜头使像变大?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教师指出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学生继续让镜头靠近烛焰,当距离到达一定时,光屏上看不见烛焰的像了,引出放大镜。学生活动: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片10)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片11)。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教师:拿出一杯水,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怎么变化。

学生的回答: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教师:归纳实像与虚像(片12)

学生课堂活动四: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动手动脑学物理

1.和2.让学生课后完成,并书面记录结果。

(六)课堂教学小结(片13)

生活中凸透镜的应用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七)课堂自测练习(片14)

《透镜》的优秀教案 篇2

听了这话,我心想,凸透镜为什么能使物体着火呢?我就问:“妈妈,凸透镜怎么会使物体着火呢?”妈妈回答说:“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聚集作用,太阳光可以看作平行光,平行光通过了凸透镜后就会聚于一点,这一点也就是焦点。这一点产生大量的能量,达到一定温度就能够把易燃的物体烧起来。”

听了妈妈的话,我有点半信半疑。于是我决定自己亲手做一个实验!

我先把纸平铺在地上,再用凸透镜把光聚集在纸上。可光却偏偏不听我的话,我要它聚在一起,它却偏偏散开来,形状就像扫把星。不过我还是有耐心的,一会儿向左偏一点,一会儿又向右偏一点,终于,我成功地把太阳光给浓缩成了一个小小的光点。好一会儿纸还没有烧着,我想,会不会是太阳光不够热呢?于是我便用手摸了一下纸,哇!差点烫伤了我的手。

我只好先回到家里。后来,我从书上查到:“白色的物体容易反射光线,而黑色的物体容易吸收光线!”

我高兴极了,决定用黑纸做第二次实验。同第一次实验一样,我也是先把纸给平铺在地上,再熟练地把角度调到最佳位置,让阳光变成一个小小的圆点。我等了一会儿,纸果然烧了起来。

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太阳光聚集在一起真的能把纸烧着,只是要等一些时间。妈妈又告诉我为什么要等一些时间后才会燃烧,原来是因为要达到物体的燃点后,这个物体才会燃烧。

我想,如果以后出去野炊忘了带火柴的话,我就可以用凸透镜来点火了。

《透镜》教案 篇3

关键词:透镜;教学;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4.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的汇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5.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

1.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

2.知道焦点、光心、主光轴、焦距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具】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白纸、刻度尺、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收集生活中的近视眼镜与远视眼镜,透镜若干,放于桌上,让学生观察、触摸,观察外形有何不同,通过它们看物体又有何区别。

给学生分发课堂配套习题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作好预习,调查周围有哪些光学仪器。

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接受。

引入新课:教师活动:从讲述奇闻轶事导入,引出:透镜。(板书)

牛顿在49岁那年,实验室突发大火,将他多年的许多珍贵手稿、实验数据化为灰烬,导致他懊悔多年。事后得知放火元凶竟是一块溅了水珠的玻璃板。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3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类似悬疑小说,它深深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更想知道如何利用透镜做更有趣的实验。

一、提出研究问题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这一节课,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中涉及最多的是透镜的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将思考后提出,亦可由别的学生答出。

设计意图:利用说或问的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自己思想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教师活动:请学生先说说在什么地方或什么物体上遇见过透镜?

学生活动:学生回想、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把學习延伸到课堂外和生活中。

新课讲解:

二、认识透镜

教师活动:教师取来若干透镜,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对透镜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教师板书。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仔细体会思考,找出透镜的特点。(4分钟)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眼镜,引导学生从形状上认识透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活动:请视力正常的学生谈谈戴任意一副属于凸透镜的或属于凹透镜的眼镜的感受。有不适的感觉说明透镜对光有作用。提问形状不同是否对光作用也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类、命名。学生体验、讨论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保护光学仪器,可让学生通过眼镜布,不能直接用手。

三、透镜的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先观察实验现象,说出自己获得什么有效信息;同时学生自己动手,也可根据猜想来实验,亦可生问师答。教师点拨、补充。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或实验引导学生比较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学生活动:学生合作交流、探讨。

学生活动完成后,教师反馈学生实验疏忽、不当之处。分析光路之前,点明四个专业术语,各自的符号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用幻灯片引出三条特殊光线说明,最后利用动画片揭示原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可利用激光笔表现光的可逆性及光心的特殊性。

教师活动:让学生合作交流,学会测焦距,并探究透镜凸起程度与聚光能力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充当教师角色,提起兴致。体验从质疑、猜想、讨论、到通过演示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的整个探究合作交流过程。

设计意图:体现课程标准,通过实验认识透镜对光的作用,也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作业探究:

1.小明帮助妈妈干农活,将稻草晒干堆成垛。要下雨,小明用塑料薄膜给稻草垛搭了一个棚子,雨停后,太阳出来,小明急于将薄膜上的水排除掉,妈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2.如果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将会怎样?

设计意图:巧妙设疑,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入如何正确理解透镜作用这一问题。

3.怎样判断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相信你能想出多种方法。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点明了这一现象的实际运用价值。

小结: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结,教师总结,并揭开导入的谜底。

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第三章透镜及其作用

第一节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2.有关透镜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奇妙的透镜幼儿园教案设计 篇4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会用语言表达其发现,并能记录观察结果。

2、激发幼儿探索各种透镜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两人一份)

篮子里放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各一份,图书、小玩具、小卡片、小积木等若干,记录单一长(如图),铅笔一支。

师:同幼儿的篮子一份,视频仪、电视机各一台,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眼镜各一份,三种透镜的构造图一张,奖励用的五角星若干,红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观察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透镜)今天老师带来了三块有趣的透镜,请你用他们看一看、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使用透镜的正确方法)

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二、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再次用三种透镜观察物体,并会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块透镜看到的东西却不一样,真有趣。

(使用视频仪处士记录单)我们一起来看这张记录单,左边一排表示三块不同颜色标记的透镜,右边一排是看到的结果,请你再去看一看、玩一玩,两人合作商量把结果记录下来。(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选一份记录单放在视频仪下),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记录的结果,请你说说,你们的结果是什么?(请幼儿口述结果,并请他用教师身边篮子里的物品验证)

(用同样方法讲评结果不同的记录单,共同纠正错误后得出结论:用红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会变大;用蓝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会变小;用黄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不变。)

三、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发现三块透镜不同的`构造)

可是,为什么不同的透镜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呢?请你仔细摸一摸透镜,比一比每块透镜的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谁来说说,你现在发现什么?

红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厚,边上薄,看到的东西会变大)

蓝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薄,边上厚,看到的东西会变小)

黄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边上一样厚薄,看到的东西不变)

(出示构造图)小朋友都发现了,红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厚,边上薄,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我们叫它凸透镜;蓝色标记的透镜中间薄,边上厚,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我们叫它凹透镜;黄色标记的透镜中间边上一样厚薄,看到的东西不变,我们叫他平面镜。(学说三种透镜的名称)

所以,用不同的透镜看到的东西会不一样。

四、探索活动

你还想用这些透镜看什么?请你再去玩一玩,可以用透镜看看周围的人和东西。说说你是用什么透镜看的什么?东西变得怎么样?(引导幼儿讲出:我是用凸透镜看×××,×××会变大等等)

五、扩展联系

今天,我们玩的透镜真奇妙,他的本领还很大呢?你们知道什么东西是用透镜做的吗?(显微镜,它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放大镜,它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望远镜,正面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反面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是用凹透镜做的;老花眼镜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近视眼镜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是用凹透镜做的。)

六、延续活动

透镜-教案设计 篇5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备注】

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 篇6

一、重视小孔成像规律的探究, 初步建立实像的概念

在教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 (上) 第四章第一节《光的传播》的课后习题中, 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 用钉子敲个小孔, 罩上一层塑料薄膜, 这样就制作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 你看见了什么?记下所成像的特点, 并试着加以解释。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先让学生课后制作好实验装置, 观察远处景物, 记录看到像的特点, 在课堂汇报、展示实验成果。由于观察窗外景物时, 物距大于像距, 学生只能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实验如果到此结束只能算完成一个阶段。应该用烛焰代替景物, 让学生继续探究小孔到烛焰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 最终归纳出像的特点和物距、像距的关系。这样, 学生通过这个探究实验, 就建立了描述像的特点的概念, 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 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 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好了知识储备。

二、做好平面镜成像的探究, 通过比较认识实像与虚像的不同

平面镜成像一直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探究实验。把该探究实验孤立看只不过是平面镜成像特点, 但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分析, 该实验使学生第一次知道虚像概念, 知道了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又做好了一个知识储备。

三、精心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为课堂探究作准备

物理规律的教学适宜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这是长期困扰初中物理教师的难题。为让学生能顺利探究出此规律, 教师要全盘考虑前后概念的联系, 还要在新授课前进行教学设计, 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如何创设提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采用什么实验装置?如何用器材进行探究?探究时需要观察、记录哪些数据和现象?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并归纳出规律?其中, 提问题和分析数据是最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如上文所述, 学生在探究此规律前应该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同时, 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提问题能使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 能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方法, 比其他提问方法效果好。

当学生得到许多实验数据后, 教师这样问学生:“凸透镜究竟能成几种像呢?”引导学生先把像的种类分析出来, 共有四种。继续追问:“在什么条件下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呢?”激发学生进一步分析数据的兴趣。其余类推。

此实验得到的数据量大, 数据规律不是明显的正比或反比例关系, 数据中蕴藏的规律属于界定范围的定性规律, 学生从来没有遇到。所以, 分析数据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出数据的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分析, 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此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进行总结, 并和学生共同绘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见下表) 。

四、深入分析, 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1) 用《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向学生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连续变化规律, 形成深刻的印象。总结出成实像或虚像时, 当物距连续变化, 引起像和像距的变化规律, 并且让学生观察出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的特殊意义。

(2) 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之间的关联。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可从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三方面描述。这些性质之间有关联, 例如正立的像一定是放大的虚像, 倒立的像一定是实像。

(3) 凸透镜成像与小孔成像的比较。当凸透镜成实像时, 根据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可以推定成像的性质, 这与小孔成像现象相同。两者的共同点是:像距小于物距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物距时,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等于物距时,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透镜教案 篇7

(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三)教具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四)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黑板画课本上的图6—8,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

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教师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如课本图6—10)学生观察到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

(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一个点光源(如: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点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

教师用光具盘演示课本图6—11实验来验证.

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师用光具盘、平行光源、凹透镜做课本图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

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

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

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习l~3,并回答订正.

四、作业

课本章后习题第4、5题.第6题能找到老花镜的做.

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图6—9实验.

(五)说明

1.本课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活动.介绍透镜及其种类时,最好让学生直接观察.

2.课本图6—9的实验,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及对其他班级上课的影响,没有安排在课内让学生做,而是安排在课外的统一时间发给凸透镜、凹透镜去做.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2透镜 教案3 篇8

一.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初步认识实象、虚象的概念.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1)概念检查;(2)作业讲解.2.凸透镜成像实验:(1)几个概念: 物距(u):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透镜的距离;实象: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象:能看见但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有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2)实验器材:光具座(有时可以用刻度尺代替)、凸透镜、蜡烛、光屏(有时要火柴);(3)实验准备:测定所选凸透镜的焦距f;(4)实验过程: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然后使烛焰从距透镜较远处逐次靠近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是如何随物距的减小而变化的?(5)实验结论:a.u>2f时,f2f,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象;d.u=f时,不成像;e.uu,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象.(6)注意点:将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处在同一高度,为蜡烛的像完全呈现在光屏的中央.(7)总结:一倍焦距处是倒立、正立的分界点,也是实象、虚象的分界点;两倍焦距处是放大、缩小的分界点.u>f,当u减小时,v增大,像也变大;u

(2)一个物体放在透镜前15厘米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个透镜是个凸透镜 B.这个像是正立的,透镜焦距大于15厘米

C.这个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15厘米 D.这个透镜的焦距可能等于8厘米

(3)一具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在光屏上得到放大2倍的像,此时物体在主轴上与透镜的距离u应满足()

A.u小于10厘米 B.20厘米 >u>10厘米 C.u=40厘米 D.u>40厘米

(4)用照相机照相时,想让人的像更大一些,应该()A.加大人与相机的距离,并且使底片向镜头靠近

介质透镜天线的测试验证方法研究 篇9

关键词:透镜天线,测试方法,叠层,方向图,多波束

0引言

天线作为各种无线通信系统的传感器,提供了传输线系统中导行波与自由空间中电磁波相互转换的功能,从而实现任意两点之间电磁信号的无线传输。其巨大的军事应用价值、商业价值以及社会功用极大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1,2]。

天线系统领域要求天线具有高方向性、低能量损耗和易于产生多波束等优点。天线实现多波束形成的类型有相控阵天线和多波束天线2种[3]。当前国内相控阵天线技术相对成熟,但对多波束天线的研究还不多,特别是介质透镜多波束天线[4,5]。

介质透镜天线是一种能够通过透镜折射将点源转换为平面波从而获得波束的天线。它在毫米波段和亚毫米波段能够十分有效地产生多波束和高方向性波束,同时介质材料价格低廉,能量损耗小,所需加工精度较低,非常适合批量生产[6]。介质透镜天线的测试技术是开展该类天线研究必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当前国内外尚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对该类天线的测试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天线反射系数测试、天线增益方向图测试以及天线轴比测试[7]。

1透镜天线特点

目前天线通信知识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代天线系统正朝着多功能、高性能以及低成本方向发展。而单个天线单元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难以满足现代无线电子系统所追寻的某些特性要求。阵列天线由许多相同的单个天线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组成,由于阵列天线具有较大的设计自由度,应用于高功率微波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传统的阵列天线因功分器和相移器的功率容量限制而不能直接使用。

阵列天线的应用范围极为宽广,几乎所有的现代无线电子系统均需要阵列天线完成电磁信号的无线传输。

随着军用和民用领域对阵列天线系统不断提出多功能、高性能以及低成本的需求,阵列天线的设计理念也必然要求能够跟上这些新需求[8]。这些新的需求广泛存在于雷达、通信等工程应用领域,并极大地鞭策着天线工程师积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2透镜天线的设计指标

透镜天线采用柱透镜结构,透镜天线单元的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天线馈电采用弧形阵列,水平放置在两平行板导体之间,以产生水平方向多波束扫描[5]。

介质透镜天线为适应期毫米波的工作频段,其设计指标如下: 口径: 12λ × λ /2; 工作频段: 24 GHz;理论增益值: 18. 7 d B; 具有32个信号端口; 水平方向 ± 75°扫描。

3透镜天线测试方案

毫米波透镜天线的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天线反射系数测试、天线增益方向图测试以及天线轴比测试[9]。其测量方案如下: 固定待测天线、标准天线、初始化转台和矢网等测量设备; 调节标准天线为水平极化接收,控制待测天线所在转台,旋转一圈,记录测试数据; 调节标准天线为垂直极化接收,控制待测天线所在转台,旋转一圈,记录测试数据; 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测试结果[10,11,12]。透镜天线测试框图如图2所示。

4透镜天线测试方法

4. 1方向图测试方法

天线方向图测试与其他类型天线方向图测试相类似。但由于介质透镜天线仅在一个方向能够形成波束,因此只需要调整好接收天线的水平位置,即可结合信号源、频谱仪和发射天线进行接收介质天线的方向图测试。测试方法如下:

1将透镜天线安装在方位角度可以调整的测试转台上;

2根据发射天线的波束指向,调整测试转台的方位角度,使透镜天线的被测波束相心与发射天线对准;

3设置发射信号源参数,使其产生指定频率的微波信号,并经过发射天线发出;

4按照同样的参数设置接收频谱仪,观测通过收发天线传递过来的信号幅度,确认测试系统工作正常;

5接收转台开始水平旋转,实时记录接收频谱收到信号的电平;

6根据旋转角度和信号电平绘制此介质天线该波束的方向图;

7重复上述步骤可以得到其他波束的方向图信息。

4. 2伪距测量测试方法

伪距测量试验只需要调整好接收终端的入口电平,即可结合收发设备进行链路的收发伪距精度测试。测试方法如下:

1将透镜天线安装在方位角度可以调整的测试转台上;

2根据波束的指向,调整测试转台的方位角度,使透镜天线产生的波束对准远处的信标天线;

3设置发射终端的导航信号的伪码参数,并产生导航信号,按照同样的伪码参数设置接收终端,进行测距信号的接收;

4接收终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相关解扩,并求得测量伪距值;

5改变透镜天线的波束,重复上述步骤可以求得其他波束的伪距测量值。

5透镜天线的测试结果

经过在微波暗室的实地测量,本透镜单层天线在水平方向上能够按照设计要求形成波束,其中心波束在设计频点的测试方向图如图3所示。

此外,经测试该型透镜天线也支持实现扩频信息的高精度接收,测距精度达到0. 2 ns。该天线的实测结果如下: 频段: 24 ~ 24. 6 GHz; 实测最大增益14. 6 d B; 校正后增益16. 1 d B; 3 d B带宽约为5°;主副比为12 d B。

当使用4层叠层天线时,由于加工精度原因,各层天线之间形成波束有所影响,其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

1全部端口测试的最大增益为12 d B,同设计值18 d B相差较大,部分端口的增益在5 d B左右;

2分析原因应为天线加工精度限制和应力形变造成;

3个别通道因加工精度不足和应力形变导致损耗较大。

6结束语

经过实际测试,单层介质透镜天线的各项指标与理论值基本一致。特别是设计的透镜天线增益18 d Bi,经实测达到16.1 d Bi,考虑到透镜加工差损,应认为该透镜天线的设计实现是正确的。但对于多层透镜天线,由于当前的工艺和材料水平限制,天线本身难以保证各层各波束都有较好的方向图及增益。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教案(精选)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教学难点: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预习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出示相应课件)相应内容:

二、概念的复习一

1.光的折射:(1)、三线共面:(2)、两线分居:(3)、两角不等

2、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光垂直入射时,反射角为0,入射角为0,折射角为0(1)、凸透镜:中间厚边沿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4、透镜有两种(2)、凹透镜:中间薄边沿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三、课堂练习一

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以下可以较全面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

2、物理老师在实验室用某种方法在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所示。关于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能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猜想是[ ] A.玻璃缸的折射作用 B.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木绝对平行 C.白糖水的密度不是均匀的,越深密度越大 D.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

四、概念的复习二

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研究成像规律。

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

五、课堂练习二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

1、照相机的原理是:

2、幻灯机的原理是:

3、放大镜的原理是:

4、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为了控制曝光量,一是用控制光圈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二是用快门控制曝光的时间。

5、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倒插在架上。

6、(1)问题一: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2)问题二:如何让投影仪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五、课堂练习二 课堂练习二:

1、(2005年莆田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

2、(2005年湖北省宜昌市)照相机胶片上所成的像相对被拍摄的物体是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虚像 C.正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2005吉林省)如图所示,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在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这个像是下图中的()

六、小

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透镜》的优秀教案 篇11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认识虚实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照相机模型,学生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和原理。(2)学生主动观察,能利用自身经验综合分析问题,发展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激发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认识同一透镜在物距不同时成像不同。2.认识虚实像的不同。【教学难点】 1.虚像的成像原理。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镜头”留下美景,同时也记录了世界。请同学们欣赏“镜头之美”: 师:同学们,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用照相机拍照留纪念。你们想了解照相机吗?又想了解它的那些知识?。

二、新课讲授:

一、照相机(教师利用视频介绍照相机的结构)

1.介绍照相机:①用课件展示照相机,介绍照相机的构造,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光圈控制进光量,快门控制胶卷什么时候感光….②介绍照相机如何成像,以及如何冲印照片?

教师:同学们看,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那么在胶卷上会成一个像。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结构使学生了解照相机成像的过程,为理解原理做好铺垫。)制作模型照相机: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头的器材制作简易的照相机。其次,模拟照相机成像。

以小组为单位,调试模拟照相机,步骤:

(1)镜头对准窗外远处景物,调节相机,直到在半透明纸上得到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

(2)探究:从拍摄远处景物到近处景物,应如何调节透镜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纸上的像如何改变?(注:此处只重过程方法,不重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3.探讨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教师问)同学们,请总结一下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强调物距大于像距)由于学生,通过自制照相机的成像观察实验,以及你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很理解。

4.照相机的拓展认识:

(1)从照相机取景框上看到的像为什么是正立的像?

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光路,理解取景框成正立的像。(2)认识摄像机、摄像头的成像特点和数码相机。

(教师播放《照相机的发展简史》使学生对数码相机有初步的认识)

二、投影仪

首先,请学生观察投影仪的构造,找到凸透镜镜头,投影片通过镜头成像。其次,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

(教师问)同学们,在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同时介绍便携式投影机的作用和成像特点。

再次,通过以上观察同学们认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是什么?(强调物距小于像距)(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上面的操作对投影仪成像建立了直观的认识,很容易得到成像规律。)

三、放大镜

(教师问)放大镜成像特点: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与物体位于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教师:试试看,如何才能使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像变大。

教师:是否放大镜可以不断远离,像不断变大呢? 教师问: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

教师问: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相当于放大镜的作用?

(球形鱼缸里的鱼为什么“变大”了;插入玻璃杯子中的铅笔为什么“变粗了”?)

四、实像和虚像

1.实像的形成(在三种成像中,成像现象中成实像的是?)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光路使学生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都是实际光线到达形成的。)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虚像:

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凸透镜的哪些应用和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与它们类似的产品有哪些?

2.你在小制作和自主实验中获得了哪些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进步?

板书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二、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1.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透镜特性演示装置 篇12

关键词:简易水透镜,中学物理,实验仪器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目前教学的趋势, 这也是目前新课程教材增加了许多研究性实验的原因。随着高效课堂的深入, 实验教学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发现, 在原有物理光学透镜实验中, 演示时需多次更换透镜, 过程操作繁琐且缺乏趣味性, 致学生对实验课积极性锐减。鉴于此, 笔者利用低碳环保的一些成本低廉的材料, 制作出了使用方便的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 很好地解决了广大师生在透镜实验中的这一问题, 使中学物理实验课真正达到高效。

1 透镜特性演示仪的设计及制作

1. 1 设计方案、原理及创新点

1. 1. 1 设计方案

制作的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 利用水透镜代替玻璃透镜, 同装置演示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及凹透镜特性演示实验。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装置, 包括 ( 图1) 透镜圆环5, 连通管9, 透镜圆环5两面均覆有透明胶膜6, 其两侧分置的光屏2和光源14, 和光屏2滑动连接的滑轨1, 透镜圆环5上方设有的排气管3, 下方经连通管9连接的排水管7和压水阀10, 排气管3上设有的排气阀4, 排水管7上设有的排水阀8; 压水阀10另一端又连接的吸水阀11和活塞13, 吸水阀11另一端连接的水箱12。在进行透镜特性实验时, 先在水箱12内加适量清水, 关闭排水阀8, 然后通过活塞13的运动结合压水阀10和吸水阀11的配合运动向透镜圆环5内打水, 通过控制透明胶膜6鼓起或内陷程度, 来演示透镜特性实验。

1. 1. 2 设计原理

该设计利用大气压原理、液体压强原理、连通器原理及透镜成像原理。设计原理示意见图2、图3。

1. 1. 3 创新点

把水透镜安装到光学演示装置上, 解决了原有实验中多次更换透镜的不足。最主要的是该演示仪中的水透镜能够连续变焦, 实现不同焦距、不同类型透镜实验。同时还节约经费、操作简易、设计合理, 使用的材料低碳环保, 实验对比明显。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尤其适合广大农村学校使用。

1. 2 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及加工

材料: 铝合金窗框料, 10cm长钢筋 ( 直径6mm) , 302胶水, 100ml注射器, 250ml吊桶, 输液器、废卷尺, 乳胶膜, 光屏等。

工具: 剪刀, 美工刀片, 钢锯, 丝锥等。

加工技法: 均为手工制作。

1. 3 制作过程

( 1) 用长70cm的55系列铝合金框料为轨道底座。

( 2) 用长度3cm的55系列铝合金断桥隔热材料制作光学滑块。

( 3) 再在光学滑块上用丝锥开丝孔 ( 6mm) 。

( 4) 用100ml注射器和透性薄膜制作水透镜, 再连接水槽和注射器, 制成可变焦水透镜。

( 5) 将光屏、水透镜、光源等原件连接到光学滑块上, 制成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图4:

2 透镜特性合成演示仪的应用

2. 1 透镜特性合成演示仪演示实验

2. 1. 1 凸透镜合成演示

在进行透镜特性实验时, 向透镜圆环5内打水, 使透明胶膜6鼓起并调整好鼓起高度, 可通过则鼓起高度实现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实验, 实现其成像等特性实验。

2. 1. 2 凹透镜发散演示

同上所述, 向鼓起透明胶膜的透镜圆环内抽水, 由于大气压作用, 使其内陷, 通过调整透明胶膜内陷程度来实现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实验, 实现其成像等特性实验。全部实验完毕后, 打开排气阀4和排水阀10清空装置中残留的水待下次使用。

2. 2 其他用途

演示仪中的水透镜, 可应用到诸如照相机、摄像机、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放大镜等透镜装置。

3 透镜特性合成演示仪的优势

3. 1 准确示范

该装置可通过控制透镜圆环上透明胶膜鼓起高度及内陷深度来实现不同焦距的透镜特性演示实验, 准确的示范物理教学中透镜的成像特性。

3. 2 趣味的物理实验教学增强了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物理透镜实验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地更换不同焦距透镜, 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疲劳等, 改装的简易透镜合成演示仪不仅增加了趣味性, 又运用多项物理原理, 也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设计思维能力。

3. 3 方便灵活设计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该系统的建立, 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仪器的繁琐, 还对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符合教育改革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韩独石.制作并组装液体内部压强实验装置[J].物理教学探讨, 2010, (3) :58-59.

《透镜》的优秀教案 篇13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

3.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建立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设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过渡语:凸透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光学元件,用凸透镜近距离的观察一下课本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呢?将凸透镜慢慢的远离课本上的字,你又发现了什么呢?可见凸透镜成像是有一定规律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寻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语: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97—98P内容,勾划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哪些? 2.摆放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器材时应该有什么要求? 3.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

学生自学教材,教师强调课堂常规,目视全体学生,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调查学情,适当调整学习时间。

(二)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做下面的检测,注意思考,独立完成。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射入,经透镜后会聚于A点,测得A点距透镜光心10厘米,则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厘米。

2.若烛焰放在距上述透镜8厘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像。3.若烛焰放在此透镜前12厘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像。4.若烛焰放在此透镜前25厘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像。(填像的性质:倒正、放大缩小、虚实)

(三)质疑问难

展示小组自学情况,处理自学检测中的问题

三、后教环节(15分钟)合作探究 设计实验:

1.测量出所选凸透镜的焦距f=——cm 2.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光屏、凸透镜的中心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3.使烛焰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次靠近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

屏上成最清晰的像。4.改变物距重复以上过程。5.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量物距与像距,并记录。记录数据:

分析总结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

1.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30 cm处逐渐移到离透镜20 cm处的过程中,像与像距的变化为()

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B.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增大 C.像先小后大,像距逐渐增大 D.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变小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

3.张晨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烛焰位于b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C.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D.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4.小刚同学用焦距为250px的凸透镜做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500px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3)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875px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的实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4)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1050px刻度线处,小刚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的烛焰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会了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同学们表现非常好,希望继续努力。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篇14

A.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C.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小明同学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时,觉得指纹的像太小。为了使指纹的像能大一些,

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

B.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

C.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远些

D.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近些

3.以下光学仪器或元件中,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 )

A.潜望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4.关于实像与虚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

B. 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而虚像则不能

C. 实像是经凸透镜所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D.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5.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

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

A.由于反射而形成的像是②⑤ B.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③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6.小华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的像。然后他把燃烧着的蜡

烛和光屏互换位置,这时在光屏上应( )

A.成倒立缩小的像 B.成倒立放大的像

上一篇:国家电网公司审计报告下一篇:中心校16——17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