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教师工作总结

2024-08-04

十一月教师工作总结(共10篇)

十一月教师工作总结 篇1

在不知不觉中,冬天的脚步已向我们走来,回顾一下这个月的点滴,我们收获了许多,也体会了许多!现将十一月份个人工作总结报告展开如下:

一、把保育工作放在幼儿园的首位

只有孩子们天天上幼儿园,我们的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由于最近再次流行的“手、足、口”病,贵老师特别注意并加强了班级卫生消毒工作的密度,每天严格按照要求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而且还积极主动的帮助我们开展教学。在入园和离园时,我们热情主动的接待家长,认真倾听家长的嘱托,对每个孩子做好排查工作。入冬了,课间活动时带领大家跑跑步,锻炼身体,午睡时,给孩子们盖好被子,让大家在寒冷的冬天更是要身体棒棒的,总之,一切活动都在教师的默契配合下顺利的进行,确保班级工作顺利的开展。

二、做好教学工作计划,令教育教学有声有色的开展

每天,我们严格按照一日作息制度,开展好各项教学工作,在进行晨间活动、集体游戏、课件活动时我们让幼儿有自由、轻松的环境快乐的玩耍。对于每天幼儿的蒙氏工作,是我们最关注的焦点,我们每天要记录孩子们工作中的表现,当孩子们的工作遇到困难了,出现问题了,我们都会及时给予知道和帮助,孩子们在自由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好习惯,有序的摆放物品,轻声的与同伴对话,专注的做自己的工作,看着他们每天的变化,也是我们的骄傲。在月末举行的“民族特色课程”竞赛活动中,孩子们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增强了幼儿对于土家族的了解,更是拉近了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让家长走进我们的课堂,关注幼儿教育,发现孩子的另一面,同时也让我和李老师得到了许多的经验,吸取了更多的养分,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会有许多帮助。

三、做好家园工作,让家长满意放心。

1、做好卫生工作计划,为了预防“手、足、口”病的流行,必须家园的配合,提醒家长做好孩子在家的管理,并宣传了一些防护措施。

2、填写好本月的家园联系册,让孩子通过另一个渠道了解到孩子在园的表现。

3、邀请家长参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直观的了解老师和孩子。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幼儿园是快乐的,是懂礼貌的,是聪明的。

4、每天做好孩子喂药、垫毛巾的工作,并在入园和离园时做好交接。

四、不足之处

1、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应该继续学习,争取进步。

2、对班级常规管理还需要坚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综上所述,我们会在下个月继续努力,争取克服自己的不足,把工作做的更好。

十一月教师工作总结 篇2

一、走上教学岗位

我出生于1950年,12岁南寻完小1毕业升初中,我们这一届杨林村中只有我考上了初中。1963年秋天,我开始在沁阳市第二中学读初中,因“文化大革命”停课2年,1968年3月才毕业。初中毕业恰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因此我又回到了村里。由于当时初高中毕业生特别少,初中毕业后回到村里的都会受到重视,或者成为村干部,或者成为民办教师等。回到家后,村里的“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2找到我,说考虑到我家是“贫农成分”,我又有初中学历,推荐我到杨林学校担任教师。

1968年,我去学校只干了20多天就回家跟着生产队下地劳动了,真正成为民办教师是在1969年5月。当时家里面也都很支持我。尽管不比公办教师,但相对于公社社员每天下地劳动挣工分3,民办教师可以通过参与教学等学校活动,每月记二十七八个工,即二百七八十个分。周围的农民社员也很羡慕我,因为学校教学不像干农活既重又累,我不必像他们一样风吹日晒地到地里劳动,也不用担心因为刮风下雨得不到工分。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被称为“臭老九”。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得思想好,所以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是当时我比较注重教学,就有人批判我,“你觉悟不高,是一个‘白专道’!”所谓“白”就是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不多,只重视文化知识教育。我只能接受批评,在教学中适当改正。而随着“文革”结束,这种形势就得到了转变。

二、坚持不懈的41年:31年+10年

1.工作地点的多次变更

(1)杨林中学:教学生涯的起点

1969年到1994年我一直都在杨林学校教学。“文革”前后,杨林学校特别是杨林中学因为出色的自制教具很出名,当时总有其他学校到这里参观学习。

事实上,成为教师的第一年,我教的是小学四年级。一年之后,由于中学缺教师,我才调到了中学。我当时从六年级4开始教起,一直带到八年级学生初中毕业。当时,班上有40多个孩子,很多是外村、外乡的孩子。那时候虽然没有得到什么荣誉称号,但也很有成就感,因为很多外村的学生通过各种关系转到杨林学校,转到我所教的班级。

(2)西乡小学:从中学教师转为小学教师

1994年,葛村乡政府取消了杨林、东乡、伏背、上辇中学几个教学点,整个乡的学生集中到葛村中学读初中。集中之后,需要的初中教师少了。同年,可能由于自己是专科学历(后来进修的),我被分配到了西乡小学,在这里工作了8年。

刚来的时候,忽然从中学教师转为小学教师,有很多不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需要有较大地转变,不断进行摸索。而且西乡小学离家远,不管是刮风还是雨雪天气每天都得骑自行车上班:早上6点多起来,8点多回家吃饭,9点多开始上课,11点再回去,下午1点再回到学校开始上课,还挺辛苦。不过,我在教学方面很用心,调到西乡的第一年,所教的班级一年4次考试(两次期中两次期末)每次都是全乡第一。因为这个,第二年小葛村的四五年级学生也都转来西乡读书了。这期间政府开始辞退民办教师,由于我之前参加过进修,学历得到提升,其他方面也达到转正条件,在2000年成功转为公办教师。

(3)杨林小学:校园从繁盛走向衰落

2002年春,由于母亲生病,我申请调回杨林学校。这时的杨林学校已没有了昔日的繁盛,只剩下小学。同年秋天,杨林小学的四五年级也要合并到南寻小学,而我留在了杨林小学。合并之后,学校只剩下一二三年级和学前班,留下了4个教师,一个人负责一个班。

2002年秋,杨林小学经过合并后,成为了只剩下一二三年级的村级小学。而杨林中学之所以从当初的繁盛走向后来的落寞,和村庄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几十年来,杨林学校仍在使用“文革”时期的教学楼,2000年左右越发显得破落,学校面积日渐变小,大片地被村里划出成为居民住宅地。而相邻的南寻小学、南王小学,盖有新教学楼,有更优秀的教学环境,自然与后者合并了。

(4)南寻小学:教学生涯的最后一站

2006年,杨林小学最后只剩下三间老房子供一二三年级的孩子上学,最终被全部合并到邻村的南寻小学,我也随之调至此,直至退休。

当时的南寻小学拥有3座教学楼,后来政府又拨款盖了2座教学楼,一共有6个年级,七八个班,个别年级学生多会有2个班,全校有十几个教师,原来在杨林教学的教师大部分都调来这里。教学环境也比原来好多了,不仅有了教学楼,桌椅整齐一致,还有了电教仪器—投影仪。刚调过去的时候,刚好有个老师生病,我就接手这个老师的班,带了将近一年的毕业班—六年级5的课。第二年秋季开学时,我开始从一年级带班,一直带到四年级,即2010年,我退休的那年。

2.坚定的选择与追求

(1)由新教师成为有经验的教师

1969年,刚开始教书的时候,我什么也不懂,那时候也很少有人静下心来研究教学。由于年轻,有想法,我就自己经常“偷”看老教师如何教学、如何备课,然后根据教材内容自己摸索学习。后来的培训、教研组等平台让我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成熟。

首先,培训与学历提升。“文革”后期,每年的秋季,我们都要接受培训学习。不过那时候大部分是政治学习,即领导讲话,大家坐在一起讨论领导的讲话。也有教学业务方面的培训,如古文、数学等。教学业务的培训很受益,市里面会专门请老教师来给我们讲如何教学、如何讲课,我自己回去之后会模仿学习,再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摸索。

后来,政策要求教小学的教师要有专科文凭,教中学的教师要有本科文凭。我也开始提升学历。1990年,沁阳市教研室组织我们报了河南卫星电视师范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假期培训,即周末去听课,教育学院聘请教授或者讲师来给我们讲课、辅导。1993年我获得了相应的大专毕业证书。大学教授读的书多,知识面非常广,听他们讲课,讲如何分析词语,非常有意思。回来之后我会把自己学到的、听到的讲给学生听,把这些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里。

转成公办教师之后,基本上每年教育局都会安排培训。其实我上课已经很有经验,不过想到自己的教学思想与专业知识可能还不够完善,仍觉得能参加培训是好事情。通过培训,自己可以学习到很多新鲜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对教学很有帮助。

其次,教研组活动。20世纪80年代左右,杨林中学从一年级到八年级总共有二十几个教师,我们五六个语文教师组成语文教研组,经常搞教研活动。大家集中到会议室里,由有经验的教研组长给出一个方向或议题,一起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成长了很多,特别当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互相讨论,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启发。教师之间也会轮流听课,听完之后,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相互讨论,指出哪些做得好,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当时校长、教导主任也会经常听我的课,为我提意见,讨论改进办法,这一过程中往往有更多思考。

后来的西乡小学、杨林小学,由于班级少、学生少、教师少就没有了教研组。2006年,乡中心小学开始组织全乡教师一起参加教研活动,每周两次。但是,小学教师往往一个人负责一个班,为了参加教研活动,不得不来回调课。乡中心校通常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然后一一发言,与其他教师相互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最初的几周,大家热情很高,思想相互碰撞,不断进步。但是到了后期,由于每个教师在自己学校事情较多,很忙,还要每周跑来跑去地备课开会,不免有抱怨情绪,教研会议的效果也不如最初。

再次,获得各种荣誉。1994年学生的一篇作文获得了全国中小学作文竞赛三等奖,我也荣获了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学作文竞赛育才奖;1997年,我撰写的《开发思路激发兴趣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一文在焦作市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上被评为一等奖;2000年,因为在教学工作中班级管理与教学成绩显著,我被评为学校的模范班主任;2001年因为所教班级成绩显著,被评为“乡模范教师”。这些荣誉的获得,既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也是一种激励。

(2)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从我的经历来看,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工作任务是差不多的,最大的区别在工资与发展速度。转为公办教师前我的工资最多也不过几百块钱,而之后最初每月就有两千多块。此外,民办教师需要每3年续约一次,而且职称评定方面很吃亏。我感觉很多民办教师都很尽心尽力,教学成绩也不差,但是可能因为学历或者其他原因没有转正,被辞退,很可惜。

(3)从中学教师转为小学教师

从中学教师转为小学教师,还是有很大不同。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有较大不同。例如,中学语文重视的是“段、篇”,而小学语文则重视“字、词”。还有就是从只教一个学科转为教小学全科,教学任务比中学更重。小学教师少,差不多就是一个教师负责一个班,这个班所有的课都是我教,数学、语文、自然、品德等,什么课都得担着。由于自己没有相关的知识与方法,也没有那么多精力,难以顾全所有课程,如体育课就只能让学生们在外面自由活动,也很无奈。

三、我的家庭生活:由贫困走向相对小康

1.“文革”时期:贫穷的家庭生活

“文革”期间,民办教师都是挣工分再加上一些补助。我刚成为民办教师的时候是没有补助的,后来每月有了4块钱补助。当时不许做生意,人们除了挣工分,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民办教师,每月基本是满工,所以分到的东西会比一般农民多一些,而且不用那么累,还有周末,再加上补助,就比农民好多了。所以,当时在农村能够成为一名教师是很不错的。不过,由于我是家里老大,兄弟姊妹也多,家里光景不太好过。为帮衬家里,我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现在想来也略有遗憾,不过生活大概就是这样,有得有失。

到了成家的年龄,也有很多人介绍对象。由于在农村,介绍的对象也都是农村的。不过,对女方而言,媒人一说“男方是个教师”,就会想到对方工作比较稳定,比较可靠。可是除了工作,很多家庭也要求男方有房子等条件。而我们家当时比较困难,兄弟3个,只有一座房。最终,25岁的时候,我借别人家的房子结了婚,住了好些年,才盖了自己的房子。

2. 土地制度改革后:逐渐提高的教师待遇

1982年,土地下放6,生产队把土地分到每家每户自己种。不用记工分,民办教师开始领工资,每月好像是几十块钱。此后工资也不断地涨,我记得在转成公办教师之前,工资最多涨到了200多块。不过与公办教师相比差距还是很大。此外,由于我是农村户口,有地,星期天也会抽时间去地里干活。所以工作日忙教学,周末忙地里活,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一直没太重视。

1987年,我的儿子开始上初中,我刚好教他。即使在这个时候,我也没太重视他的学习。我白天上课,晚上回去批改作业,很少对他进行单独辅导。不过,孩子也挺争气,在中考的时候成功考上了沁阳最好的高中沁阳一中,现在则在郑州一所大学当教师。对女儿的愧疚多一些。她比哥哥小4岁,初中毕业就没再上学。虽然当时生活水平与“文革”相比有了较大地改善,但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花销比较大,还是有些拮据的。

3. 转正之后:苦尽甘来的“后教师”生活

十一月教师工作总结 篇3

章程第六条规定,教代会每年8月底对校长进行信任投票,采取无记名投票,并当场公布投票结果。达不到60%的信任票,校长必须自行辞职;达到60%但连续3年未达80%时,校长也必须自行辞职。

章程第七条赋予教师弹劾校长的权力。教代会代表20人及以上提议,可临时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提请对校长的弹劾或对有关政策方案修改的建议议程,经全体代表60%以上同意后,方可启动弹劾校长或修订政策方案的程序。

“让听到炮火的人指挥战争。”在章程描绘出未来改革的福利想象中,原本攥在校长手里的权力,将被分散到教代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会、家长会。原来处在金字塔顶端大包大揽的校长,将成为扁平化管理体系中行使有限职权的职业管理者。

“没有什么事情一个人说了算。”章程中的分权治理逻辑,不仅来自多重的权力制衡主体,也来自多重的决策程序。第十二条规定,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也同时作为教师职称初评委员会,负责教师职称初评,特级教师和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推荐,学校学术工作室的设立、管理与评价,以及重大科研项目的招标。在特殊情况下,校长如果认为学术委员会决策存在明显问题,可通过校务委员会审议,对学术委员会的决定提出重新审定的提议,学术委员会可进行二次审议,如二次审议仍维持原决定,校长则不得干预。

十一月教师工作总结 篇4

工作总结

为了不断适应发展的需要,根据《桐梓县“十一五”(2006-2010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和《官仓镇“十一五”(2006-2010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的要求,我校扎扎实实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将我校在“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的继续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精心组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校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将教师继续教育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强化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紧密结合实际,精心组织,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一)宣传发动,提高认识

谁抓住了今天的继续教育,谁就抓住了明天的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始终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有分管领导专人负责。并召开启动大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使全体教师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想认识和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推进。

(二)健全制度,明确目标

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制定了继续教育工程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考试制度等,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的依据;对在继续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对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考试考核不合格者给予批评。通过这些制度使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得到落实和保证。

(三)成立机构,加强管理

要使学校继续教育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必须有科学和完善的制度与机制。立足实际,学校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管理机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培训辅导小组,专人负责、分层实施。认真落实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共同分担的经费投入机制,设立培训专款,保障用于学习的经费,保证了继续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与实施。

二、扎实开展 有效推进

在继续教育工作中,我校始终坚持“以师德教育为主线,以学科教育教学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坚持在教学常规管理、继续教育中培养和提高教师。

(一)培训内容 板块分明

在培训中,我们一手抓师德培训,一手抓业务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有献身精神、有理论素养、有研究头脑、有教学能力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培训,提高教师思想素养

以《新时期师德修养》为主要内容展开培训,在抓好集中培训的基础上,让教师自主学习《新时期师德精神的颂歌》,广泛开展以专题讨论、撰写心得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利用每周和每年暑期的政治学习对全体教师进行敬业爱岗的师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文明施教,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师德水平。

2.加强业务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培训中我们注重创设学习氛围,使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逐步改变自己的观念。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新课程教学案例与评析》、各科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中外教育名著、教育期刊。要求每位教师要勤听课,勤反思;每周教研组组织一次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提出一个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每一课都有教学反思,每学期上交一篇教学经验总结或案例。教师通过写读书笔记、案例分析、个人反思,真正把学习纳入实际工作中,能够在实践的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其他各类培训

(1)坚持班主任的岗前和岗位培训。在开学前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太平中学班主任工作月常规、周常规、日常规;举办班主任工作论坛,及时总结成绩,交流经验,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学历层次,提高自身素质。

(3)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前沿成果,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

五年来,我校“一德三新”参培率、培训合格率均达到100%。

(二)培训形式 灵活多样

在培训实践中,我校以培训项目为载体,拓宽渠道,形成了针对性强、灵活多样培训方式。

1.岗位练兵 以赛促训

课堂是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舞台,为了促使教师迅速成长,推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动转变,学校为老师们提供了交流、互动、发展与创新的平台。从校内优质课评比、说课活动,到参加镇、县优质课评比、“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基本功大赛”、“新课改论坛”等竞赛活动,都激发了广大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热情,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2、互动交流 开阔视野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校积极为教师创造机会,选派教师到外地学习、培训,开阔视野,吸取精华,为我所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我校还开展了与遵义县马蹄中学、桐梓县天坪中学等学校的校际交流,让老师们在研讨、合作与交流中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校本教研 盘活资源

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我们坚持以课堂为基地,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以教师为主体,研究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盘活教师的集体智慧,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新的生长点。开展了以“同课异构”、“用知识树说教材”等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在这种积极、有效的对话、探讨中,教师提高了教材解读能力,提升了课堂驾驭水平,增长了教学智慧。

4.课题引领 专题探索

我们将校内正在开展的教育科研课题作为培训基点,让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主动参与课题研究中,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我们围绕着学校承担的县级课题“集体备课”的研究,骨干教师任集体备课组长,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在每周按学校的安排进行集体备课,集中各位教师的教育智慧,资源共享。校内形成良好和研究氛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不断提升,年轻教师逐渐成长起来。

(三)培训评估 重在效益

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要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只关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管理等要素,而忽略对培训的全面评价,会使培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教师进行积极有效评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期末,学校依据教师量化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从教育理论学习、教育教学、自我反思及培训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计入期末教师绩效考核成绩,作为教师晋级评优的依据。

三、继续教育 硕果累累

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导下,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我校按要求完成“十一五”期间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任务,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促进了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

由于始终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教师中涌现出一大批社会满意、家长称赞、学生敬佩的师德高尚的教师。付臣刚、苟太平、王帮玉、饶生体、殷远来、蔡容、王晓东、李小松、徐大军等多人次先后被评为市、县级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

(二)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学校正在成长起一支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中青年教学能手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我校教师人人都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本科学历达72﹪。在09年官仓镇中心校举办的“中学十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我校占7人。在优质课比赛、教学技能大赛、教研论坛等活动中获奖的教师不胜枚举。如徐大军、苟太平、苟廷凯、朱流远、蔡容、付守锦、吴承兰等十多名老师在市县的优质课评选或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奖;王帮玉、苟廷凯、闵昌河、李光军、廖宇维、孙娅等老师撰写 的二十多篇教学论文获奖或发表在各级刊物杂志上。

(三)促进了学校快速发展

学校文化氛围逐渐浓厚,学校管理日趋规范,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逐步发展壮大,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先后被评为遵义市“绿色学校”(2008年)、县“平安校园”(2005年)、县“校本教研示范学校”(2009年)、县综合考评“先进单位”或“一等奖”(2002、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镇“教育教学质量优胜奖”(2008、2009、2010年)等荣誉称号,在2010年教科局组织的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评价中获得优秀等次。为上级高中输送了大量的优秀高中生和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劳动者,学校办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11第十一周教师值周工作总结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在这金风送爽的季节里,我们满载着希望度过了第十一周。过去的一周,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整体工作良好,教育教学秩序良好,各班学习风气比较浓厚,秩序井然。现将上周值周工作总结如下:

一、要事回顾:

1、周三全校教师召开了会议,安排了本周的教育教学工作和考试工作。

2、全体同学进行期中质量检测。

3、全校老师进行了阅卷评分工作。

二、上周优点:

上周从总体上来说,是紧张的一周,又是收获的一周,根据值周教师检查,发现具体有以下优点:

1、全体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紧张复习,早读井然有序,书声琅琅,晨读效果好,复习效率高,展示出我校学生良好的学习风貌。

2、大部分班级纪律好。班主任下班及时,教师能自觉候课。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强,学生自觉性强,能按照常规有序活动。

3、早晨,校园和班级卫生较好。在各班主任老师的督促教育下,同学们的环境卫生意识有所增强。各班打扫卫生的同学认真负责,每天能在早读前及时清扫教室、走廊及卫生区域,确保同学们有一个整洁优美的学习环境。

4、课间上厕所,多数班级排队上厕所,消除了安全隐患。操场上追逐打闹的同学明显减少。

5、上周考试既考出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也查找出了问题,相信在后半学期我们能对症下药,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

6、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五年级1班连博捡到银行卡一张,4.2孙一凡捡到身份证一张。

三、上周存在的不足:

1、课间活动时仍有个别同学在走廊或楼梯上奔跑、追逐打闹,同时还发现不少同学上下楼梯不靠右走。在走廊或楼梯上奔跑,就容易出现事故,希望同学们注意安全,做一个文明的好孩子。

2、校园保洁工作保持不够好:教学楼楼梯、走廊和校园的其他地方偶尔会发现食品包装纸袋或果皮纸屑等杂物。校园地面的整洁需要大家的保持。希望有随地丢垃圾这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同学及时改正过来。弯下腰,捡拾校园里的垃圾,让垃圾回到属于自己的“家”。让我们一起捡拾起美德,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

3、中午一些同学很早就来学校,个别同学甚至一点半左右就在校外转悠。这个时段学校没有老师是极不安全的,同时早到又违反了学校纪律。希望同学们以后中午不要那么早来学校,一定要按班主任老师规定的时间到校。

4、校门口路队,许多同学不按班级排队,自由散漫,校门路队中有打架的同学。(星期一1.1班王家辉早上到校期间在路队中打架。1.2班同学董建龙、陈钰河中午校门路队打架)(星期三5.2班南嘉容和张志宏中午在路队中打架)有的同学在小吃摊逗留,有买吃垃圾食品的同学,如(星期三6.4班陈静茹、5.4班康红艳中午买吃垃圾食品)(星期四早上5.4樊兆俊和曹小安、3、1班汤玉林在校门口买垃圾食品)

同学们,好的习惯往往能为自己的明天插上成功的翅膀,在不经意间,助你一臂之力。一个坏的习惯也常常会让自己从高处重重地摔下来。所以,让我们从今天起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播下“好习惯”的种子,不带零食进校园,不随意丢弃废物。

经评比红旗班评为一.5、二.6、三.4、四.3、五.3、六.3

十一月教师工作总结 篇6

为了贯彻落实省、地、县有关“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的精神,搞好校本培训,进一步推动我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科学地制定了适合于我校实际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并切实按计划进行实施,取得了预期的培训成果。现把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学校占地面积12600平方米,现有教学楼2栋、学生寝室楼2幢,建筑面积3192平方米,内含13间常规教室。目前在校学生723人,教学班13个,具有一支37名文化基础扎实、敬业心强、风华正茂、掌握课改新理念、团结奋进的教师队伍,其中本科学历17名,大专学历20名,中师学历2名。中学高级教师2人,中学一级教师14人,二级教师19人,中学地级骨干教师4人。

学校现有图书10180册,学校配备计算机34台,其中学生计算机30台,办公用4台。建立多功能教室,安装了光纤网,接通远程教育系统,实现了校园网络化,为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强化领导,力抓建设。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大计的工程,它要求每个教师都积极投身其中,通过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使教育教学能力得以全面的提升。我校领导充分认识到:这样一个意义大,涉及面广的教师培训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即必须是校长亲自挂帅,其它主要领导齐抓共管;学校充分挖掘和创造条件来落实了这项工程。因而我xx乡中学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完善的领导组织。

学校成立了以杨胜佳校长为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朝良负责继续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与管理。

2、明确的责任分工。

校长负责宣传启动,提出学校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总体思路,并自始至终指导、督促学校继续教育这一工作的开展。学校根据校长关于学校总体工作思路中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要求,制定有关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3、坚实的培训“平台”。

要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首先必须建立起能支持开展这项工作的“平台”。我校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构建起了继续教育实施工作平台:一是优良的教师队伍。学校将现有的校级骨干教师和地级级骨干教师担任培训工作,负责《新时期师德修养》、《校本研修面对面》、《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以及任教学科等方面的培训。二是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继续教育各项活动,为教师的培训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三是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纳入教师量化考核。

(二)注重规范,落实管理。

规范的管理,是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保证。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一边实施教师的培训,一边不断规范管理。使得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得以健康有序地进行。归纳起来,我校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做到了三个到位:1、工作职责到位。使得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事事有人抓,事事有成效。2、信息、资料到位。除了统一使用国家、省、地、县规定的教材,学校还从购买了很多培训学习材料。还组织各教研组和教师个人订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这些学习资料都得到了有序的管理和充分合理的利用。3、日常管理到位。我们按要求认真进行学习登记,对教师们接受培训的时间、学时、学分、成效、以及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每年按时登记在册。

(三)讲求实效,抓实培训。

我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力求实干,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不做无用功。计划要求做到可行,开会要求做到解决问题,培训要求做到让教师真正有所收获。

1、抓师德教育,激励教师敬业爱岗。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德是师之本,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我们学校抓师德教育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铸造“师魂”。师魂是教师的政治灵魂,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是既教书又育人。教师的立场观点,政治态度,思想境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因此学校始终把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放在首要的位置。我们坚持按照计划对教师进行有关师德方面的集中培训。培训形式多种多样,有经验介绍,有班级管理的点滴体会等。给所有的老师创造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教师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增强了教师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培养“师德”。我们认为,师德建设的核心是提升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进行师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师培养成为“德师”。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新时期师德修养》、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在学习中提高认识,明确要求。并通过学习身边先进个人的事迹让教师身临其境,感悟体会。用身边活生生的典型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教育。通过学规范,订制度,重养成,树典型,我校产生了一些“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

2、抓好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有觉悟的、有文化的教育者外,我们还采取“走出去看一看,请进来听一听”的方法,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因为近年来,很多骨干教师利用假期时间都能外出学习和听课,增加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资源得到共享。学校更是为所有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提供锻炼的平台。鼓励他们上公开课、示范课,推荐他们到上一级参加教研课和优质课。以骨干教师、高级教师带动年轻教师、一级教师,对他们压担锤炼,从而帮助他们努力缩短“适应期”,早日走向“成熟期”,实现新手到能手的转换。

(四)、开展全员培训和专项培训

中继教工程是一项永恒性的工程,决不是短期行为。在抓此项工作上,我们既普遍要求,又抓住重点,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我校教师都参加了职业道德教育学科教学业务培训和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及教材教法过关培训,并参加全省统一考试,参培参考率达100℅,合格率100%。另外我校培训基地开展了新任教师的培训、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学历培训、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班主任培训、教育技术培训等。每开展一个培训项目都有计划,有方案,有措施、有制度。

(五)抓好新课程改革师资的培训

为抓好新课程改革师资的培训质量,我校安排有辅导教师进行培训,并有辅导讲义,组织了所有在职教师、校长、主任进行了通时性的培训,七至九年级的学科教师培训达100%。

(六)利用远程教育抓好教师继续教育

我校制定了远程教育培训学习方案、计划,组织本校教师培训学习。学校配备有兼职管理员,都把远程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七)加大经费投入

从20xx年下半年以来,我校积极鼓励老师们自己主动筹集资金购买电脑,学校克服困难现配备了4台办公电脑设备,极大地改善了老师们学、练的条件。此外,教师个人出资购买学具,积极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和参加业务面授学习培训。几年来学校、个人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共计164697元。

三、取得的主要成绩

经过近几年的学习培训,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了一定的增强。截止20xx年8月止,我校有在职公办教师38人,新时期师德修养学习考试合格率达100%,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试合格率达100%,班主任远程网络培训合格率100%,教师教育技术远程网络培训合格率100%。

通过小继教新一轮的培训学习,老师们的职业道德素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水平得到更进一步地提高,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得到更进一步地加强,逐步转变了教师、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不足之处:

1、管理没有到细微之处。虽然围绕着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做到了责任到人,但是继续教育工作很多,很细,具体在落实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及时或者疏忽的现象。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一定会分析原因,并尽量把工作、管理等内容落到细微之处。

2、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和教师与教师之间交流的时间较少。在培训中,我们经常以理论为主,缺少了实际的操作和总结经验。所以教师之间取长补短的机会很少。今后,我们要多给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多创造机会。

3、学校微机室管理有待加强。

4、由于学科教师配置的原因,造成学校学科教师[配置比例不合理,我部分专业的老师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难以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5、我校教师开展网络培训学习设施有待完善。

6、几年来,我们虽然按照上级的步骤和要求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有许多工作还做得不够,离上级要求还甚远。比如:培训力度不大,培训内容不全,校本培训不够,信息技术培训受硬件设备条件的制约,全员培训难度太大,规章制度欠完善,档案材料欠齐全等等。

五、下步继续教育工作打算

1、吸取经验教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巩固提高继教的培训成果,促进我校教育工作能扎实稳步提高。

2、抓好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全学科素质教育的开展。

3、继续强化老师参加学历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我校教师队伍本科学历层次的人数。

4、继续教育是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而存在的事业,我们必须继续抓好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必须按照上级规定的培训内容、任务和要求,长期不懈地开展教师的培训活动,同时,还要进一步地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工作力度,增大经费投入。

十一月教师工作总结 篇7

现向全国大、中、小学以及幼儿园发布课题立项研究信息, 欢迎所有有志于体育科研, 对该项运动充满热情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其中, 参与或主持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共同将这项新的“中国制造”的球类运动推向前进。

有意者可直接与总课题组联系, 课题组将进一步提供子课题选题纲要, 并指导课题申报。

总课题组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路129号9楼917

邮编:210029

电话:025-84706809

联系人:刘瑞武137703 0 0 0 49, 13906277909

十一月教师工作总结 篇8

王玉平副主任代表中国科协和学会服务中心向会议致词,他对本次工作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中国兵工学会与科协学会服务中心长期以来密切合作和大力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邓少生秘书长在会上做了“深化改革,提升能力,努力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报告共分四部分:一是,新时期学会基本功能和作用定位;二是,2011年学会工作的简单回顾、三是,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扎实做好2012年工作;四是,用先进文化引领学会工作,努力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同志在中国科协八届三次全委会上的讲话精神,传达了中国兵工学会七届五次常务理事会有关

精神。

杨卓副理事长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高度评价了邓少生秘书长所做的工作报告,认为报告主题鲜明、思路清晰、目标准确、站位高远,报告涉及到国防建设、军队装备建设以及兵器科技事业的发展,充满了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杨副理事长对学会过去一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报告不仅内容全面,体现了新的作风与创新的理念,而且还提出“用先进文化引领学会工作”的思路,与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吻合,是引领学会工作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也是关键

所在。

杨副理事长结合王兆国的讲话精神对学会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他指出,学会工作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升能力,真正发挥科技社团团结凝聚科技工作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学会要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提高素质,促进人才成长,推动自主创新;要开展科学普及,组织学术交流,积极建言献策;组织高端的学术交流活动;要加强与国内外该领域顶尖科研工作者的交流,不断碰撞,这样才能产生创新灵感,实现跨越发展。兵工学会要发挥科技智库的作用,通过开展高层次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为兵器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学术和智力支撑,大力提升能力建设,与先进学会搞好对标,整合所有专委会、地方学会的力量,努力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先进社团。

会议组织了学会业务工作培训。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王玉平副主任做了关于“提升学会能力相关问题的思考”发言。他详细介绍了学会服务中心的职能和机构设置,从学会的宗旨、学会十五年改革与发展历程回顾、学会年检情况分析、当前学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中国兵工学会的能力如何提升等方面对与会代表进行了培训,并现场回答了代表的提问。代表们普遍反映这个培训内容丰富、指导性强,受益匪浅。

一月一星教师事迹材料 篇9

她是生长在云南一个大山里的女孩,家乡特别穷,所以读书人特别少,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文化。从小家里也不怎么重视她的学习。可她从小特别喜欢读书,梦想长大后能当一名老师,因为这个梦,她挑灯拨火,用心学习。家人省吃俭用供她考上了师范学校,大学毕业后,她参加了两次家乡招考,不料两次都与她插件而过。看着父母为了我工作的事愁眉苦脸,她就告诉自己,不能再让父母操心了。于是她参加了贵州毕节的特岗教师招考。

2012年9月,她背井离乡,不顾父母的劝阻孤身一人来到贵州毕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沈家屯小学成了一名特岗教师,在这里她便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时常陪在亲人身边便成了梦想。而她便在这里实现她的教育梦想,展现她的人生风彩。

当她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时,她感到无比的自豪,童年的梦实现了!讲台下同学们热烈的欢迎声和天真无邪的大眼睛,让她看到了这群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像久旱的小草,渴望知识的水分;像黑暗中的小生命,渴望阳光给以氧分。看到这一双双饥渴的眼睛,她知道了她的责任有多大,她在心里悄悄的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的满足他们那双饥渴的眼睛。

在这里,她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异地女孩的孤独,每逢星期,看着孩子们回家时轻快的脚步,她好羡慕。在这里虽然生活艰苦,但她对工作的热情还是没有半点减退。在工作上,她们学校没有多少图书和参考书,所以她就用手机百度,在网上收索更多知识传给学生,讲述更多时事新闻和社会来开阔学生的思想和视野,也此提高学生对读书有更强烈的欲望。她每天都坚持晚上批改作业和备课,第二天讲课、学生复习,阶段性的课堂复习。学生放学回家做作业和预习。平时还注重和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让她成为他们心里的好朋友,周末再进行家访,通过和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提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平时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虽然工作中遇到过不少的困难和挫折,第一年的幸苦没有白费,她们班从全镇的倒数到正数了,她和同学们都非常的高兴,同学们也更有学习的热情了!

2013年7月,她结婚了。不久她们就有了爱的结晶,由于她丈夫的工作不在这里,而且要经常出差,两边的父母又都无法和她们一起,所以孩子就跟着她。孩子还不到半岁就和她来到了学校,她每天上课时把他放在办公室里,让孩子的祖祖陪着他,他祖祖七十多岁了,身体不好,还要照顾他。她要下课了才去看看他,有时孩子不听话,他祖祖就背着他游,看着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吃力的背着孩子,她的心如刀绞。即使她带着孩子上班再幸苦,她也不怕。可是看着那么老的奶奶跟着她吃苦,她感到无比愧疚。孩子晚上常常很晚才休息,她就得陪他,所以晚上休息时间就短了,等孩子睡了,她才能备课和批改作业。中午趁孩子午觉的时候,才能在课余时间去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她经常说:“不管怎么样,再幸苦,也不能荒废了学生们的学业!”所以,她就告诉自己,不管再困难、再幸苦,她也要挺过去,她相信她能行的,也相信她的孩子和学生,他们同样能行的。

最美乡村教师感人事迹十一大人物 篇10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我们的田野,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金色的鲤鱼长的多么肥大。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

一曲童声歌唱把晚会带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上。

昨天,教师节的前夕,由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上,十名入选的最美乡村教师和一个最美乡村教师的集体纷纷亮相,他(她)们的事迹给在场的观众以极大的振憾。作为一名电视观众虽然不能零距离接触这些共和国的功勋人物,但可以利用电脑互联网手段记录他(她)们的英雄(xiong)事迹,供大家分享。

第一位,宋玉刚 远离拉萨市120多公里外,米拉山脚下的日多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海拔4600米。夏季这里暴风裹挟冰雹,铺天盖地,经常下雨,所有的房屋都是土木结构,漏雨。冬季风雪交加,零下30多度的极寒,有时我们都不敢出去。(日多乡党委副书记巴桑说)。在这样的恶劣怀境下,有一所牧区小学,很多人都望而却步,可15年前,一个汉族小伙子宋玉刚从拉萨市师范学校毕业后却主动写下志愿。当时学校没水没电,住的是土坯房,夜晚漆黑一片。当时一起来的老师一个一个的都走了。但宋玉刚却选择了留下。可当他走进都是藏族孩子的课堂时,却面对了真正的困难。到教室我先说: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第几页。那些同学却以为叫他们读课文似的。我一下楞了。脑筋里全部是空白了。语言不通,汉族老师宋玉刚就无法走进藏族孩子的内心。为了孩子他开始苦学藏语,他跟其他藏语老师说:从今天晚上开始,我到你这来,教我两句,教会了,我回去睡觉,教不会,你不能睡觉,我也不能睡觉。整整四年,从一个单词到一句问候,从简单地与人交流到熟练自如地给学生上课,宋玉刚不仅完全掌握了藏语,而且把自己全部的爱,都交付给了海拔4600米的藏族孩子们。冬天的时候,有些孩子没袜子穿,他就带上班长给全班每个孩子都买上袜子。鞋子坏了,他就用自己的钱买。一个孩子说:我生病了,他就带我去医院。那时学校没水没电,宋玉刚就用罐头盒做烛台,点起蜡烛给孩子们辅导。一盏烛台相伴,这样的日子,他整整过了九年。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假期别人休息,宋玉刚老师却走遍了高原,把牧场上放牛的放羊的孩子们带回校园。同事说:宋老师热爱这块土地,还有孩子。宋玉刚老师的学生对宋老师说谢谢!2003年,在宋玉刚的努力下,日多乡小学第一次建起了电教室,第一次开设了计算机课。让海拔4600米的高原小学与大千世界紧紧相连。一年后,宋老师结识了刚分配来的老师藏族姑娘德吉措姆,德吉措姆说:他第一次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藏族人。我刚开始还以为这里有个康巴小伙子呢。2006年俩人结婚,婚后这对藏汉夫妻,把家安在校园里。这间不到20多平米的房子,让寄宿在学校半年都看不到父母的孩子多了一个温暖的家,他们也成为孩子们血肉相连的藏族阿妈,汉族阿爸。日多乡小学老师巴桑曲扎说:我们的宋老师的付出,也好,我们的德措老师付出也好,都是特别让人感动。都是付出了自己的爱,宋玉刚的学生说:宋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校园的门前就是著名的川藏线。这正是宋玉刚的父亲60年前进藏时参与修通的。60年,一个甲子,一条路,两代人。60年父亲把血脉留在了这里。60年后宋玉刚也把根扎在了雪域高原。

第二位,邓丽

2009年27岁的邓丽放弃了武汉当白领的工作,带着幢(zhuang)憬(jing)和好奇,来到海拔1800米的高原工作,成为这里唯一的女老师。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英语老师。邓丽乡村教师生涯开始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困难,摆在她的面前。她面对的是一群内向,羞涩,又胆怯的孩子。他们站在那里,我就走过去,把他们的头一摸,然后问:你叫什么名字?都就往后退。有的往旁边躲,都不做声。在邓丽看来,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打开他们的心扉。释放天性。于是,她开始了她的快乐教学旅程。她鼓励孩子们写纸条,说心里话。邓老师我们爱您!一直爱您到千年万年。这张纸条是一个聋哑孩子谭兵,写给邓丽的心声,每次给谭兵上课的时候,邓丽都要做出夸张的口型和手势。对还是错?错!错那时什么意思呢?停!对,为了让这个孩子再融入到集体中,她还专门为他设计了一个手势。我们就代表我和所有的学生。我们和你,他就要在我们前面对着。就是和他在一起。手拉手,心连心,然后在一起。“我们和你在一起”这无声的语言,用温暖消除冷漠,用爱融化隔膜,如今这个手势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相互鼓励时最默契的语言。我们和你在一起,着爱的语言,不仅拉近了邓丽和孩子们的心灵距离,也让课堂变得轻松,充满了乐趣,我们在这里可以一边说一边学,很有趣,邓老师,加油!田老师必胜!我觉得学校里有邓老师,好幸福,好开心。她就是一个调皮捣蛋,还有一个可爱漂亮的一个人。邓丽的快乐感染着孩子们,也植入到这所偏僻的山村小学。每个老师的心田,邓老师就像一个魔术师似的,一来就把学校变好了。邓老师的同事说:她就好像一支兴奋剂,带活了这个学校,快乐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快乐也让孩子们充满了想象力。又到了毕业的时刻,这8名毕业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的爱与尊重。老师们!您辛苦了!我们永远爱您!邓丽激动的说:我真的很激动,就希望你们离开高原小学之后,不管走到哪里,一定要记住老师们,跟你们说的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走出大山!一定要看到外面的世界!

第三位,徐德光

贵州省遵义市的扇子林教学点,健在群山坏绕的半山坡上。周围几个村寨的孩子都要到这里来上学。徐德光说: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啊?如果学校没了,我们这上面的学生只有选择辍学了。全校15名6到10岁的孩子,每天都要在这密林杂草中,穿行两三个小时才能到学校。为了让孩子们有一条路能够较安全的到学校上课。山高林密,当年18岁的徐德光就是这样用五年的时间,硬是用砍刀一刀一刀劈出了孩子们的求学路。徐德光伸出手说:我的手你看都被砍残废了。给徐老师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但让徐老师感到欣慰的是,从此一群又一群的孩子,沿着他劈出的十几公里的山路,走进了课堂,走出了大山。学校里还有位功臣不能不提,它就是立下汗马功劳的白马。名字叫白龙。十七年前,徐老师看着透风漏雨的校舍,他卖掉了家中仅有的一头猪,还借了点钱,买回了白龙。从此间的小路上就有了徐老师牵着白龙行走的身影。一个人一匹马,硬是将9万块砖,2万多斤水泥驮上山。建起了两所学校。没有白龙要能坚持到今天都很难。白龙马!贵州多雨,山体陡峭松软,每逢大雨,徐老师五点就会起床,牵着白龙马挨家挨户的接孩子们上学。全是这样的泥泞路。还有一些甚至垮了。万一走了摔下来该怎么办?每个孩子的家住哪里?那条路最安全?徐老师都牢牢的记在心里。他们家就在这山上。就是那家。怕颠倒孩子,徐老师就把家里的棉被铺到马鞍上。担心孩子从马背上摔下来,两三个小时的路程,他一直死死地拽着缰绳,不能有半点松懈。就在9年前,为了保护学生,徐老师跌下了山坡,摔白龙也撞到了树枝,一只眼几乎失明。这些年来,徐德光一路走来,已经记不清经历了多少创痛。而白马在年复一年的攀爬中也伤痕累累。在这艰难孤独的旅程中,白马是徐老师最好的伙伴。也是他心灵的慰籍。今天累了没有?徐老师问白马。白马似乎懂得徐老师的心事,也能体会到他对这座大山和孩子们的赤诚与爱。徐老师边走边说。看不见了,年纪大了。歪没歪,歪了,一个学生看见徐老师半天仞不上针就说:我来帮你穿吧。扇子林教学点只有一到四年级,今天四年级的学生是最后一次听徐老师的课,下学期,他们就要到镇上去读五年级了。我们的家乡在这里,看着自己从学前班一点点带大的孩子们,即将离开,徐老师的心里既欣慰又不舍。孩子们不会忘记,大山不会忘记。徐老师37年的坚守,20万公里跋涉的艰辛,时光流逝,如同白驹过隙。也许徐老师和白马无法不苍老。但是这座大山却因为他们跋涉和坚守愈来愈年轻。

第四位,肖山

2006年肖山从山西以支教的身份来到海南省五指山深处的海南琼中。他要在这里组建一支女子足球队。在选拔队员时,肖山问一群10来岁的女孩子:你们知道什么是足球吗?女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知道!那我问你什么是足球呢?一个女孩子回答道:足球就是排球用脚踢!这就是8年前,肖山挑选女足队员时的情景。孩子们完全不懂什么是足球。又错过了最佳训练期。肖山一度犹豫过。但专业足球运动员出身的他,看出了这些赤脚在山里跑的姑娘们的潜力。你别看海南女孩子都很精瘦精瘦的,她力量很足的。我就说你们奔跑真的像羚羊一样。在肖山看来,一块块璞玉在风雨中才能打磨成型。从此每天清晨五点,在琼(qiong)中中学的操场上肖山带领队员们训练,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你们俩重来!不管下多大的雨,刮多大的风,太阳有多么烈,我们到点准时站在训练场上,肖山说。天天如此。女足加油!在雨中讲评时肖山说:雨球打多了,你们慢慢就会掌握的。尽管打高起来,空中球打起来,停球一定要枪点,抢不住点就完了。回去赶紧洗澡换衣服,不要感冒!比体能训练更艰苦的是,球队的经费严重不足。高强度的训练,每人每天只有五元钱餐费。孩子们根本吃不饱。于是肖山带着孩子们开荒种菜,检拾废品卖钱,给孩子们补充营养。装备不足,球鞋袜子补了又补。肖山把自己的支教工资拿了出来,补贴给孩子们。6年时间,为了这只队伍,肖山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和激情。满头青丝已变成白发,瘦了整整40斤。他的妻子吴小莉一直是足球队的免费队医,厨师和宿舍管理员。俩人至今也没有自己的孩子。风雨彩虹铿锵玫瑰。

琼中女足像一颗小草,在夹缝中顽强生长。姑娘们的12分耐力跑,甚至达到了中超男子职业运动员的水平。她们还被对手称之为“橡皮糖”球队。肖山说:“技术不是最棒,却最坚韧最顽强。最起码我的速度比你快。我的拼抢比你足。这是我们的精髓。我看出一种精神,磨练意志,磨练体能,磨练精神。”肖山带着姑娘们一路踢进全国锦标赛,并获得季军,两名男女队员被选进国家青年队集训。13名队员全部被保送上大学。而肖山教会这些女孩,不仅是踢足球,不仅是在绿茵场上获得胜利,更是同意志信念和拼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肖山说:现在我希望孩子们飞的更高,去国家队,能够为中国足球做点事情。

第五位,于贵勤,每到开学,都是于贵勤最高兴的日子。因为又能看到这些孩子,和他们朝夕相伴了。眼前的孩子们,迟早要走出大山。可56岁的于贵勤却在北大山脚下的孤山小学守了22年。1990年,因为责任性强,教学成绩突出,于贵勤从县重点小学分配到这所入学率合格率都只有10%的孤山小学。那一年她34岁。来时,于贵勤看到学校这个样子,心里哇凉哇凉的。学校破破烂烂的连个院墙都没有,凳子三条腿,有的二条腿之后,看着孩子那个穿的破衣烂衫的,有的都露着屁股。北大山地势高寒,年平均气温只有5.9度。因为缺门烧窗,于贵勤把自己家作为课堂,没有黑板就用面板,没有板擦就用毛巾代替。第二年她所带的毕业班在全市考试中取得合格率升学率100%的优异成绩。也是这一年于贵勤被任命为孤山小学的校长。她下决心为孩子们建一座新校舍,于贵勤说:一是看着孩子们那么可怜,再看着学校这个样,又想到我妈小时候嘱咐我的话,我妈说:将来有一天当官了,一定要为人民做点事。孤山小学距离县城120公里,一天只有一趟班车。于贵勤顶风冒雪,寒来暑往,一趟趟,一回回,跑遍了市县乡的20多个部门和企业,筹集到资金物资共计200多万元。2002年孩子们有了一座两层的新教学楼,接通了自来水,建起了图书室。那一年于贵勤46岁。为了解决山区孩子道远上学难的问题,于贵勤在学校设立了寄宿制,用锅炉为教学楼和宿舍楼烧起了“土暖气”。24小时 里每隔40分钟就得添一次煤。村民说:我说你顾个人,她说:不行,她省点钱是点钱。省钱干什么呢?于贵勤说:都留给学生。于贵勤每天深夜入睡。临晨四点钟起床。而她的学生们可以踏踏实实的睡上一整夜。10年过去了,孤山小学的锅炉工还是于贵勤。今年她56岁。学生们说:于老师就那样弯着腰在那里烧锅炉。而且在我们面前从来没表示出那种疲劳的感觉,都是非常精神,我感觉那不是真的,我感觉她真的非常累。22年,孤山小学从一个只有12间破旧教室,几十名学生的落后乡村小学,发展成为占地1.3万平方米能容纳200多名学生,硬件优良的小学,从教学成绩全县倒数第一,变成闻名全县的优秀小学。于贵勤说起这所小学的孩子们时动情地说:舍不得我这个家。于贵勤希望无论孩子们走的有多远,都会记得这样一个家,曾经给过他们温暖和力量。

第六位,刘效忠

这里是黑龙江省木兰县深山里的小村庄西二屯。2011年12月,一封信寄到这里,写信的人是从西二屯考出去的山里娃魏茂岭,如今他是神舟飞船研发团队的一员。在“神八”完成任务的当晚,他给千里之外的启蒙老师,写下了这样的话:我庆幸生在这个小山村,我庆幸这个小山村有刘老师您。自小到大我得益过许多良师,您不是知识最渊博的一个。但您是第一个扶我走上知识台阶的人。魏茂岭心中的刘老师名叫刘效忠,今年58岁,是西二屯唯一的一名老师。可就是在他的教导下,仅有20多户人家的小山屯,竟然先后走出了,包括魏茂岭在内的18名大学生。黑龙江省木兰县东兴镇五一村原党支部书记马全宝说:”你比哪都多。看北京大学生多,你看我西二屯,要按人口平均算,我们的大学生比哪都多。几乎家家都快有大学生了。“的确是比哪都多。一位村民说;外地人都说西二屯风水好,其实就是老师好。什么风水?风水那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实就是老师好!课堂上刘老师说:一年级,这节我们是数学课,请打开第14页;二年级,这节我们是语文课,请打开第五课(小猫眯穿鞋子)。小学一到四年级的所有课程,刘老师一肩挑,负担已经很重,可每一年,每一学科的教案,他总要调整修改重新写过。教书育人。刘老师也不光拘泥在教室,田间地头,甚至在玩游戏的院坝里,处处都是他传播知识的课堂。他讲课特有感染力。你这种学生听完他的课之后,就是说有一种依赖感,刘老师的学生说;j就是想不听都难。就这样。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刘老师为这些山里娃播种下梦想的种子,他经常会问孩子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我小的时候其实就是挺喜欢画画的,我的理想其实我当时就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刘老师的学生,设计师赵世岩说。我当时相当科学家,就是知识最渊博的人,然后最受人尊敬。刘老师的学生,神八,神九研发人员魏茂岭说。之后刘老师说:那你要怎么怎么去努力。他说,只有你好好学习,这些理想才能离你更近。他就是一点点地,真是把我引进那个梦想。集合了!集合了!刘老师边敲钟边喊道。老师好!同学们好!在贫瘠的小山村,刘老师为孩子们耕耘出一片梦想的沃土,孩子们的每一点成长,他都看在眼里,孩子们的每一滴进步,他都热情鼓励。32年过去了。一个又一个的孩子走出大山,朝着自己的梦想进发。而刘老师依然扎根在小山屯,守候着山村明天希望和梦想。刘老师说:我感觉我还是留守西二屯,也算留守对了。这些孩子,一个辍学的都没有,一个没文化的都没有。这样一回想,我感觉到我挺自豪的,刘老师说。村民魏士武的两个儿子分别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佳木斯大学“;村民张德成的儿子考入“北京大学”;村民赵玉学的五个子女分别考入“四川大学”,牡丹江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青岛港湾科技技术学院“;村民刘效忠的四名子女分别考入”哈尔滨建筑大学“,“哈师大呼兰师院”,”牡丹江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村民李召录的子女分别考入“哈尔滨学院”,”哈尔滨电子科技学院“村民姜兴文的女儿考入“哈尔滨卫校”,村民张坤的女儿考入“佳木斯医学院”;村民姚彦利的儿子考入“鸡西大学”;村民徐金义的女儿考入“哈尔滨上衣大学”;村民张义的儿子考入“齐齐哈尔大学”。

第七位马复兴

他叫马复兴,今年53岁。是青海省湟中县汉东回族乡下麻尔小学的一名老师。出生四个月时,他摔到火炕里,近一半的臂被烧掉了。但这个没有双手的老师,却是全校师生最佩服的人。32年前,高中毕业的马复兴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在别的老师看来,稀松平常的板书,对马复兴却是巨大的挑战。一根小小的粉笔夹在断臂之间,却需要用全身的力气去板书。夹紧了就断,夹松了就掉。一节课下来,和粉笔一齐落下的,还有无数的汗滴。学生马海红,马老师的女儿说;粉笔很尖,有的时候就直接,就出血了那种。马老师的同事向杰说;他的肉皮就在黑板上,都按烂了。大家都很心疼,有的时候你可以直接念,我们听啊。看着粉笔上的斑斑血迹,学生们请求马老师不要再写了。但是他还是坚持板书,他说:老师就是学生的标杆,这标杆立的多高,学生的目光就能看的多远。通过亲自操作,也能让学生知道老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他们遇到比这个更困难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解决。53年的人生,马复兴正是这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才从一个生活难以自理的孩子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而这背后一直有一个人给他信心和勇气。那就是妈妈。妈妈给每一个人,来一个人说一句话,来十个人还是说一句话,来一百个人还是一句话:“我这个孩子将来肯定他会有出息”。马复兴说。然而母亲在2007年去世了。马复兴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用双手去拥抱母亲。在这堂课上。一向乐观的马老师,忍不住伤心落泪。课文里说的是:“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手,帮我挠过痒痒呢”。也许是感受到了马老师的那份遗憾。也许是被马老师的泪水所感染,一时间这些7-8岁的孩子们也流泪了。马老师说:“希望把这篇课文讲完后,用你们的双手,帮你们的父母干一些家里面,你们能做的事情。请不要哭”。32年来,书本是下麻尔小学孩子们学习知识的教科书,而马老师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教科书,他让孩子们懂的苦难或许无法避免,却可以超越。

第八位,陈万霞

这里是安徽省肥东县的陈集乡的阳光小学。傍晚时分,校长陈万霞上完一天6节课之后,和老师们一起给200多个孩子洗澡。至少要两三个小时才能洗完。每天拿水洗,洗完澡,再给所有的孩子洗衣做饭。安排他们睡下,已经晚上11点了。她对挽留她也在她的床上睡觉的孩子说:”叫我到这儿睡啊?我跟你睡?这床怎睡得下?“在这个全国首个村级留守儿童寄宿学校里,陈万霞既是校长,班主任,又是妈妈。因为阳光小学306名学生中百分之90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些孩子甚至五六年,都没有见到父母一面。在电话里孩子是哭着对父母说的:爸爸妈妈你们在上海放心,我在这里很好,我非常想你们,我想和你们在一起,不想和你们分开,我想你们,我想和你们在一起!快点回来到我身边!我看到他们哭了。陈万霞说:我就接受不了真的,其实我为他们流了很多泪。陈万霞觉得,走进这些孩子的情感世界,比单纯教授他们知识更为重要。很多孩子因为常年见不到父母亲,而心存怨恨。六年级的肖雪,就是陈万霞很担心的孩子。孩子肖雪说:我以前的时候,妈妈不在家,我从小到大都没有感受到什么是母爱,但是我遇到你以后,我知道了。所以我真的很想喊你一声妈妈!能够叫陈万霞妈妈,是很多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共同的心愿。但是陈万霞知道,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是老师无法取代,也不该取代的。为了化解隔阂,为了让孩子能够理解父母在外打拼的艰辛。陈万霞特地买了这台电脑。通话中,爸妈,我想你们,小雪啊!妈妈天天想你,挣钱都是为了让你上学。妈妈你别着急!没事!短暂的视频相见,屏幕两边都泣不成声,只是寥寥几句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误会和隔阂却在悄然消解,让孩子们能够理解父母,让父母懂得孩子的心事,这就是陈万霞最大的心愿。陈万霞对孩子说:”你看你妈妈对你这么好,小丫头!还说妈妈对你不好,是因为想她不是?是吧!是因为太想他们才怪他们是吧。不哭了!陈万霞还特地设立了阳光信箱。让孩子们有地方倾述心事。4000多封来信中,孩子们写给父母的信,陈万霞会代为转交的。孩子们向她倾述的心事,她会一封封的回信。她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感觉到,他们的心事有人能懂,他们的身边有人陪伴。为了孩子能平安回家,她开车接送,她免掉了很多家境困难孩子的学费,还给他们买文具。六年时间,她创办的阳光小学,没赚到一分钱,还欠下30万元的外债。43的陈万霞。也过早斑白了头发。但是她说:能够陪伴这些孩子成长,能够让他们感到温暖和爱,她没有遗憾。

第九位,吴金成

吴金成的一天是从石磨的碾压声中开始的。为了赶在9点前到学校,他早上5点就起床,推磨做豆腐。5年来,每天如此。这不吴金成一大早又跳着担子沿街叫卖他新做的豆腐呢,买豆腐!买豆腐!一早上花了近三个小时磨出的豆腐挣了12元钱。里面的每一分钱都浸着吴金成的汗水。虽然很微薄,但吴金成已经知足。这些靠自己的力气一圈圈石碾磨出来的钱,不仅给山村的孩子们换来了学习用品,还让四个辍学的孩子重新返回课堂。当记者问到他为什么这样做时,吴金成说:“总的有人这么做。来做(这工作),怎么说呢?就是这里需要一个老师,孩子们也渴望学习。”今年29岁的吴金成是茶寨小学唯一的老师。三个年级48个孩子的所有课程,全部由他一个人来教。五星红旗升起在金色的朝霞里。除了授业解惑,吴金成还担当了很多角色。他是泥瓦匠,教室漏雨,他搭梯上房,砌砖补瓦。他是木工,桌椅折了,他抄起工具夯牢加固。他是电工,教室没电,他手脚攀爬,拉网架线。他还是营养师,每天榨鲜豆浆给长身体的孩子们补给营养。我们问孩子们这豆浆甜不甜?孩子们一口同声的喊道:甜!而每逢雨天,吴金成又是孩子们最忠诚的护卫。跋涉三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把每一个孩子护送回家。吴金成所在的禾库镇茶寨村是凤凰县最偏远的山乡。三年前才刚刚通公路。吴金成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五年前他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放弃了在城里就业的机会,回老家当了一名乡村教师。吴金成说:我是一个老师。吴金成的老父亲说:我的小孩也是教师,我很光荣。这是吴金成的父亲生前的影像。四十多年前,吴金成的父亲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教书,一干就是一辈子。让老人家骄傲的是他的三个儿子,也都走上和自己一样的路,扎根在了乡村教育的三尺讲台。半年前老父亲故去,吴金成把父亲葬在村口的山坡上。面对的正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路。而如今吴金成接替了父亲,继续甘当这条路上一块平凡却坚实的铺路石,吴金成说:我愿意像我们苗寨的石板一样,为了孩子铺出一条走出大山的路。

第十位,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

这里是新疆塔吉克自治州马尔洋小学放假的一天。学校里包括厨师,保管员在内的17位老师,将分成三个护送组,把全学期寄宿在学校内的孩子送回家。而作为护送经验最丰富的老师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将负责6个年龄最小的孩子回家。三天时间,40公里山路,一路的激流险滩,悬崖峭壁,除了面对激流的危险,还有数不清的飞石。每一步阿老师他们都要先踩稳了才敢让孩子们走。虽然一路艰险,这是孩子们告别爸妈五个月后的回家路。跋山涉水后,阿老师最担心的是要带着这些最小才7岁的孩子们翻越眼前这座5400米的雪山,雪山上不仅空气稀薄,在夏季它已经变成巨大的冰川。阿老师每次总是这样,把自己和孩子们系在一起。并选择靠近悬崖的一边。老师们用身躯为孩子们的安全筑起了人墙。加油!加油!翻越雪山,用了足足五个小时。耗尽了所有人的体力。阿老师把仅有的一点羊肉都分给孩子们。但懂事的孩子们却舍不得吃,想让给老师。再次上路时,阿老师发现山洪冲断了回家的路。大石头瞬间就被冲的无影无踪了。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老师们开始寻找其他的出路,有的甚至徒手攀爬了半个悬崖,上面能不能走?阿老师问:上面的老师摆了摆手表示无路可走。不能走!那么只有越过洪水了。才能回家。最终阿老师他们合力推倒了半人多的一块巨石,推到水中,才有了水中落脚的地方。传递孩子们的时候,在孩子们的神态中,此时此刻透露的,却是安心与从容。这是一种超越了师生,只有在于亲人之间的特殊信任。这里是卡尔巴图夏季牧场一孩子的家。回家的孩子老远看见妈妈就大声地喊:妈妈!这是呼唤。就是阿老师精心守护的幸福!年复一年,阿老师奔波在迎接和护送的旅程中。32趟行走在生死线上,拼尽全力的呵护,换来的是一批又一批孩子们的入学求知。一位牧民说:老师就像天上的月亮,因为月亮能在黑暗中给我们带来光明。又一位牧民说:老师就像一滴酥油,一滴酥油就可以擦满全手。老师就像这一滴酥油,他一个人就可以给许多人传授知识。在告别的那一刻,没有人知道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阿老师此时此刻的心情,这样的离别一次又一次,已经重负了8年。为了孩子们的幸福未来,阿老师选择了在这条路上用自己的青春陪伴孩子们的成长,用心血浇灌帕米尔高原绽开的花朵。

第十一位,四川凉山沪沽湖达祖小学教育志愿者团队

上一篇:中国文学史模拟题下一篇:应届毕业大学生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