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 读后感(精选8篇)
亲子沟通 读后感 篇1
观《亲子沟通的策略》后有感
孩子的教育一直是我们家长“头疼”的大事。现在,孩子越来越大,不敢打,不敢骂,她又不听话,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通过观看电视讲座,专家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深深的感受到:沟通是很重要的。下面就结合专家的讲座,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一、亲子沟通的方式不当
首先,说教多,倾听少。子女的成长需要沟通,可是许多家长不在乎不关系子女的这种需求。父母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大半家长和子女交谈时都以家长自居,只顾自己畅所欲言,忽视了子女的感受。其次是批评多表扬少。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和大人们一样喜欢听好话。所以,要多表扬,但是也不能过于表扬,要找到时机,把握好那个度。如果过了,他就会做什么事都沾沾自喜,听不得一点坏话,甚至还会性格小气等。
二、亲子沟通,是孩子成长的心灵鸡汤
古人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培养孩子贵在心灵的沟通。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使孩子摆脱各种心理问题,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乐观向上。还要抓住孩子的个性和喜好。当他不爱听的时候千万别教育,给他看会儿电视或者做做游戏,五分钟后再教育再沟通,这样的效果会好一点。当然,平时的习惯也很重要,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特别是给他说话时,千万不能站在给他说,可以蹲下来,抱着他,再给他讲道理说事实。我认为沟通的最佳时间是早上起床后和晚上入睡之前。因为这两个时间是他脑子最清醒和最不清醒的时候,清醒的时候他可以记住,不清醒的时候,他如果想听,就会不停的反问。如果不想听,就当是催眠曲,让他快点入睡。
三、环境也很重要。
作为父母必须给孩子树立好的形象。说到做到。七岁前的孩子特别喜欢模仿,有时候大人的一句脏话,他会记忆很久,虽然当时不说出来,过后,他会无意中说出来。我记得有一次,他说了脏话,我给他说这是不对的。他说以后不说了。可是有一次。我们大人无意中说出了口,他马上看着我们,笑嘻嘻的把那句脏话重复了一遍。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有些事情,有些话他是会改掉的。只要父母做到。可见影子多重要。多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声,只要用心去听,就可以听到。作为父母,应该走进孩子的心灵,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四、掌握和孩子沟通的语言艺术
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但只要用心沟通,它也可能是最近的距离。语言是心灵沟通的最佳工具,只要合理运用,影响心弦,就可以奏出心灵协奏曲。所以在这方面,我认为可以注意一下几点: 1.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 2.善于提问,引发孩子的思考 3.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讲话 4.不要板着面孔和孩子说话 5.千万不要严厉地责备孩子 6.不要粗暴专制地对孩子说话 7.巧用留言条使母女关系更融洽
总之,观看亲子沟通这个讲座,我受益匪浅,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小小感受,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让我们一起更好的与孩子沟通!
亲子沟通 读后感 篇2
关键词:亲子沟通,问题,策略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家长和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 以达到共同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家庭中的语言沟通。
一、亲子沟通的意义
1.亲子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管是有意识的家庭教育, 还是无意识的家庭影响, 都需要亲子沟通的方式去实现。
2.亲子沟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家庭是儿童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 是儿童实现个性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对于孩子的认知、情感、行为、社会习性等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还是沟通的内容, 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心理及其他方面的发展。
3.亲子沟通是维系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
能够跟子女进行良好沟通的家长是最能享受到家庭温馨和幸福的家长, 也是最能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的家长。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 沟通的过程是快乐的, 沟通结果也是幸福的。它能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让家庭和谐幸福。
二、当前的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
儿童在任何时期都希望能得到家长的帮助, 虽然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愿意与孩子沟通。但在现实中, 亲子沟通却存在着诸多的障碍。
1.沟通方式不平等, 彼此间缺乏尊重
亲子之间需要平等的沟通, 不管孩子多小, 家长都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而很多的家庭缺乏平等, 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 滥用权威, 居高临下, 甚至打骂子女, 这给孩子带去了心理阴影。
2.沟通渠道阻塞, 彼此缺乏了解
沟通应该是双向的, 不仅家长要说, 孩子也要说, 有来有往才是有效的沟通。但不少家长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在单向沟通中, 家长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给沟通带来阻碍。
3.沟通态度不良, 缺少沟通策略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 讲了一大通非常正确的道理, 可是孩子感觉“家长说的道理非常正确, 但是说话的样子非常令人讨厌”。这样的沟通不能解决问题, 还制造了情绪化的孩子, 让沟通更加困难。
4.沟通方法不当, 缺乏科学性
随着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改变, 孩子也在不停地变化着。现在的孩子从生理到心理已经和家长小时候不一样了, 但是家长在养育孩子时, 没有经过任何培训, 还是凭着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从上一辈那里传承的模式来和孩子沟通, 这种缺乏科学指导的沟通使信息的传递出现了障碍。
三、亲子沟通的原则
1.尊重孩子, 平等相处
成长中的孩子, 需要我们的爱和理解, 他们也有独立人格, 应得到家长的信任和尊重。
2.倾听孩子, 双向沟通
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 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让孩子表达他的想法和情绪。同时, 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引导孩子的行为。
3.了解孩子, 方法得当
如同身体发育一样, 孩子的心理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着。在不同的阶段, 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有不同特点。家长要了解孩子的这些特点, 创造合适的环境让孩子按自身的规律发展, 寻找适合阶段性特点的沟通方式, 万不可用一成不变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
4.情绪行为, 分开处理
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 家长要有自我觉察力, 不要把情绪与教育混为一谈, 不要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当家长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教育顺利地分开时, 才能用理智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5.家校统一, 和谐一致
一个内心和谐的人, 其认知、行为和情感必然是一致的。当家长给孩子的观点立场不能和学校保持一致时, 孩子内心会很纠结, 很难进入认知、情感与行为相统一的轨道。家长只有以支持的心态对待学校和教师, 才能培养出一个健全的、优秀的孩子。
四、亲子沟通策略
面对亲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可以遵循亲子沟通的原则, 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探究亲子沟通的有效策略,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一) 语句肯定, 行为准确
1. 案例再现
常听一些家长说孩子逆反, 和家长对着干。比如, 他们对孩子说:“别把碗打碎了!”孩子却偏偏把碗摔在地上。这样的指令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宝贝, 别睡懒觉了!上学又迟到了!”
“吃饭了, 不能挑食啊!”
“路上别跑, 别闯红灯!”
2. 理论依据:不要去想红色的大象
以上这些否定的指令, 孩子根本不听, 甚至还去实施与指令相反的行为。
心理学有个实验:对一个人说“不要去想红色的大象”, 重复几遍的结果是对方的脑子里都是红色的大象在晃悠。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左脑接收到语言后, 右脑会产生与之相应的画面。当左脑接收到“不去想红色的大象”的信息时, 右脑将已存在的“大象”与“红色”整合起来, 形成“红色的大象”画面。此时, 否定词被忽略了, 被屏蔽了, “不要”已被大脑扔在了一边。
3. 沟通策略:语句肯定, 行为准确
通过以上案例和理论分析, 我们不难理解, 如果对孩子说“不要跑”, 孩子脑海中就会全是“跑”的画面, 这些画面便会引领孩子飞奔。因此, 要想让孩子按指令行动, 应该多用肯定的语言, 用积极的正面的指令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以上案例中的指令可以改成:
“宝贝, 快起床了, 要按时上学!”
“吃饭了, 饭菜可香了, 宝贝可要吃啊!”
“把碗端稳, 慢一些!”
(二) 说话简短, 少说有效
1. 案例再现
孩子最烦家长的唠叨, 而家长却认为:有时对孩子说话, 孩子根本听不见, 说几遍都记不到心里去。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妈妈越唠叨, 孩子越不听, 孩子越不听, 妈妈就越唠叨。那么, 应该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呢?
2. 理论依据: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 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 很受感动, 准备捐一些钱。过了10分钟, 牧师还没有讲完, 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 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 牧师还没有讲完, 于是他决定, 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 开始募捐时, 马克·吐温非常气愤, 不仅没有捐钱, 还从盘子里偷了2块钱。
由此可知, 相同的刺激过多、过强和时间过长都会引起心理的不耐烦或反抗, 在心理学上, 这种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会引起个体行为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3. 沟通策略:说话简短, 少说有效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 家长会一次、两次、三次地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 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 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因此,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 应秉承着“犯一次错, 只批评一次”的原则。如果你觉得你的批评不足以让孩子认识到他的错误, 需要批评第二次, 那就不要重复, 试着换个角度, 换种说法。“超限效应”还告诉我们, 要让自己的话有权威性, 就应该少说。
(三) 树立榜样, 保护自尊
1. 案例再现
妈妈开完家长会回家, 很生气地说:“期中考试你才考了第九名, 你看看人家张浩, 又考了第一!”
孩子很生气:“你总是拿我和张浩比, 干脆你给张浩当妈妈去好了!”
据调查, 80%的家长会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 可是孩子发出了“请别拿我和别人比”的呼声。
面对家长想比较, 孩子不愿意比较时, 我们应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呢?
2. 理论依据:“比较”的目的
家长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 赞扬别的孩子, 是想树立榜样, 想让孩子向这个榜样学习。但是, 孩子不是这么想的。当他听到家长拿他和别的孩子比较, 父母大加赞扬别的孩子时, 会觉得“比较”和“赞扬”是对自己的贬低, 是一种失败和耻辱。在这种情绪下, 孩子不会向“榜样”学习, 甚至还会故意对着干。
3. 沟通策略:树立榜样, 保护自尊
童年时期,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 “树立榜样”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式。但是, 家长不要拿熟悉的, 或者孩子的同年龄朋友来树立榜样。如果拿书上的某个孩子的故事来鼓励孩子, 他不会反感, 因为那个孩子离他太遥远, 对他不会形成威胁;拿一些名人童年的故事来鼓励孩子, 孩子一定会高兴, 他感觉自己将来也会成为令人佩服的名人, 并且会虚心向他们学习。
注重赏识, 操作得当
我们已经谈了赏识教育很多年, 无论是家长, 还是老师, 都相信期待、信任和赞美是一种心理能量, 能使孩子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然而习得一种理念是容易的, 理解一个理论是简单的, 但是想操作好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1.案例再现
常听家长这样赏识孩子:“棒!棒!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好厉害!”“你真孝顺!”这些语言真的起到了鼓励作用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评价性语言说一句两句还可以, 但是, 如果长期用这样的“赏识”语言去夸奖孩子, 孩子获得的不是一种力量, 而是胆怯, 不敢去尝试新的任务, 不敢去迎接艰难的挑战。由于害怕失败, 孩子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
2.理论依据:婴儿大脑规则
《婴儿大脑规则》的作者约翰·梅迪纳博士指出:当孩子取得了好成绩时, 家长对孩子说“你真聪明!”, 家长把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归因于与生俱来的智力。这样的赏识很有害处。在学习比较简单的内容时, 他毫不费劲就会取得学业成就, 体现了他的天赋。然而, 随着学习难度的提高, 他开始犯下第一个错误, 但他没有将这些错误看作是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 他会想:“天哪, 我总是得B, 得C, 肯定是我变笨了, 才得这么烂的分数, 我投降了。”如果孩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成功, 在失败之后就不知道该如何去振作起来, 他会变得气馁, 不愿意尝试, 导致分数继续滑坡。
那家长应该如何做呢?约翰·梅迪纳博士指出:家长应该赏识孩子学习的刻苦。例如:“你学习肯定很努力, 我为你感到骄傲”之类的言语。这就将学习好归因于可控制的努力, 而非无法改变的天赋。我们知道, 聪明并无法保证永远成功, 努力才是王道。
3.沟通策略:注重赏识, 操作得当
根据约翰·梅迪纳博士的研究, 要赏识孩子的努力, 而不是聪明!具体可以这样赏识:
要用描述的语言, 不做评价性的赏识;
赏识前进的方向, 而不是前进的结果;
赏识努力的过程, 而不是努力的结果;
例如孩子考试得了80分, 进步了, 妈妈要赏识一番。
妈妈:“上次考了70分, 这次考了80分, 进步了, 这一阶段, 你上课一定认真听讲了。回家后不用我督促, 就能自觉地写作业。你看, 好好学习就会有进步。”
孩子:“妈妈, 下次我想考90分。”
妈妈赏识了孩子付出的努力, 并描述了孩子的行为“认真听课, 自觉写作业”。受到赏识的孩子会巩固好的行为, 又制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对于艰难的任务会坚持不懈地努力。
如果孩子考80分, 家长就说“太好了, 太棒了”这样的评价式赏识, 孩子会怀疑妈妈的话是假的。
总之, 亲子沟通是一个丰富的互动过程, 家长要用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判断力去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用良好的亲子沟通来营造愉快、宽松、向上的家庭气氛, 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鲁稚.让孩子心灵强大.漓江出版社, 2009 (5) .
亲子沟通的技巧 篇3
学会真正接纳孩子
实现亲子沟通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安和不满。接纳不是赞赏,接纳是在开放的条件下的一种宽容。实际上,接纳是允许但并不一定是赞赏。
成人社会对孩子的态度,要么赞赏要么反对,缺少接纳。比如说孩子希望买双名牌鞋,家长出于怕孩子受委屈的心态给孩子买了,但是内心对于这件事情不赞赏,买了之后还要一直报怨孩子生活太浪费。这种态度极不可取。
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选择是:家长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自己接纳他对于时尚的追逐和感觉,但是给他买了这双价格不菲的名牌鞋,并不等于家长是在称赞他的这种行为,只不过接纳这种行为而已。这样做,要比自己整天唠叨孩子的效果要好得多。
接纳也包括家长要接纳孩子糟糕的情绪,包括他的不安、不满乃至于愤怒。家长不要往孩子坏的情绪上火上浇油,要非常坦然地面对孩子的消沉状况甚至是他对你的不满。
家长一定要有接纳孩子的观念,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最忌讳父母的情绪比孩子还要激动,本来应该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却变成了“敌我”的周旋——有人进一步有人就退一步,一方退了一步另一方马上又进一步。家长应该学会真诚地接纳孩子,评价孩子不要只有赞赏和否定两种态度。如果家长真能建立起这样的观念,相信一定能给孩子一个更宽、更大的生存空间,亲子间的相互沟通也有了更好的基础。
与孩子进行有效交流
与孩子讲话不要长篇大论。大多数孩子对于长篇累牍的话是听不进去的,父母说了半天其实没有任何作用。
不要过度了解孩子。什么叫不要过度了解呢?在家里,妈妈尤其爱犯“过度了解”这样的错误。曾经有一个孩子跟我说过,他的妈妈总是爱刨根问底地问他问题。孩子放学回家,妈妈会问:“你今天在学校跟谁玩了?他叫什么名字啊?他们
家有几口人啊?他爸是做什么的?……”这就是对孩
子的过度了解。同时,不要过度了解孩子并不是说不
去了解孩子。比如家长关心孩子与哪些小朋友关系不错是很必要的事情,但如果连他和朋友之间的谈话过程家长也要过问的话,孩子就会觉得很不自在,自然家长和孩子之间就没有有效的交流,孩子会用敷衍的态度对你的问题进行回答。
在谈话中不要故意积累孩子的过失,并一再提及。比如,孩子这次音乐考级成绩不是很理想,家长如果这样说:“这一次你考成这样,上次你也没考好,你看你就没一次考好的时候。”我相信,家长要这样说的话,没有一个孩子会认真听你把话说完,因为他心里充满了恐惧和厌烦。这种累积孩子过失等不恰当的谈话方式对与孩子交流没有任何好作用。
除此之外,和孩子谈话还要小心聆听,积极回应。家长平时工作都很多,可能孩子与你说的话根本就没听进去,只是机械地答应着。其实,孩子非常在意家长有没有认真听自己说话,非常反感家长在与自己谈话的时候心不在焉的状态。
帮助孩子发泄情绪
当孩子处于情绪低谷的时候,家长要帮助他能够有机会把不良情绪发泄出去,比如出去玩或者看一场电影等等。
与孩子一起做事
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实现沟通,这点真的很重要。比如说,父亲和孩子一起玩玩球,母亲和孩子一起布置布置房间,一塊给家里做一个梯子、搭一个架子什么的,家长一定要充分利用跟孩子一起做事的机会。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
责编林楠
亲子沟通(电台讲稿) 篇4
主持人: 各位听众,大家好。这里是AM1224,FM94,镇江文广集团,健康生活频率,欢迎各位收听由本频率与镇江市社科联,联合制作播出的社科专题节目〈社会科学在你身边〉。我是主持人威尼。
如果整个教育的过程是0到100岁 的话,最重要的是0 到1岁,这个从0 岁到1 岁的过程就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过程,沟通才是教育真正的开始。
那么,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话题就是-----谈谈亲子沟通的话题!张老师:威尼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有句谚语:孩子是父母行走在地上的心肝。特别是我国持续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以来,孩子更成为了每个家庭中绝对的中心。受到了长辈们无限的宠爱和无微不至的关心。父母长辈们对孩子的希望往往是“听话”。但孩子们为什么就是不听父母的?张老师,您能和我们谈谈吗?
张老师:好的,可以说当今的中国家长是最关注孩子的家长了,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的在家庭的地位真可以用一个词形容:至高无上。尤其是有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生的家庭,更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围着孩子转。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家长在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上,做了不遗余力的努力,可是,似乎还缺少了一点什么,那就是和孩子的交流和沟通。
我们要正视的是,眼下,孩子却与父母的关系日渐淡薄,甚至趋于紧张这样一个事实,不知大家听说没有,目前,网络爆红 “父母皆祸害”这个名词,这是一个拥有近17000名成员的网络讨论小组的名字。真是值得关注!
其实这样的现象背后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的问题。
主持人:对,可能很多家长是出于保护而去管制自己的孩子,或者换句话说,就是沟通的时候没在意咱们孩子的想法,沟通的方法不对,您觉得如今我们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有哪些误区呢?
张老师: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对于亲子沟通,存在认识或行动上误区:
1、有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职责都推给学校,对孩子只管吃喝等。即使沟通,话题集中在生活琐事上;翻来覆去就是“乖乖,吃得好吗,睡得暖吗?成绩怎样?”这样的沟通多了的话,适得其反,容易引起孩子的厌烦。
2、有的家长惟分数是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孩子早晨在去学校的路上吃早餐,有的孩子来回的路上都在背单词、赶作业;孩子回家后就做作业,家长也顾不上和孩子说点儿什么;周末,家长带着孩子像赶场似的奔辅导班。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时间看得很珍贵,基本上没有什么“废话”,只要是学习成绩好了,其他无所谓。
3、有的家长与孩子没什么可说的,镇江话叫“老不搭少”。总认为,孩子幼稚,不懂事,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亲子之间 的交流就会因为家长的不耐烦,变得稀少,关系随之也淡漠了许多 主持人:是的,您说的第二点我特别有感触,因为我家的门口就是学区,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坐公交车的时候就经常看到学生手里抱着书本,尤其是晚上,车上的灯光很暗,还拿着什么历史、英语复习小册子在背,十分的辛苦!我想那个时候他们经过一天的学习应该很疲惫了,回家后还要赶作业,那么与家长的交流就会更少了!而且,学校早自习一般是七点半开始,晚自习是九点半结束,可以说一天到晚孩子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跟家长沟通交流,渐渐地,孩子和家长之间就有了距离感,张老师,您看咱们家长在这方面应该注意哪些小细节来缩小亲子之间的距离呢?
张老师:美国家长育儿新趋势,是一家几口吃过晚饭后不看电视,而是讲述各自一天的经历。听上去,这样做,并不困难。但就是这一点,我们身边的许多家庭可能都没有做到。
我觉得在亲子沟通中,作为家长来说,首先要意识到和孩子交流、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家长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想方设法,哪怕创造条件和孩子多交流、常沟通。
第二、沟通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绝不能是家长的“一言堂”。家长如果在交谈中占强势地位,那么你可以认为这是一次是沟通交流,而孩子是觉得昨天爸爸或妈妈又训了我一顿,满心委屈。
第三、是让孩子张口说话,多引导,少训斥,鼓励孩子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哪怕是错的,幼稚的,只有他说出来了,你才可能做出下一步的引导。
第四、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和谐的谈话氛围。
第五,是少提空洞的要求,多谈具体的建议。比如小学生家长肯定会碰到孩子粗心的问题,就粗心问题,家长们可能都找孩子谈过多次,为什么总是收效甚微?
比如说,妈妈苦口婆心,一再强调:下次考试不能再粗心,粗心就考不到好成绩啊!
那么,虽然孩子知道了粗心是个坏习惯。但自己究竟哪些表现是粗心的,怎么改掉这个毛病,还是云里雾里。
我们的家长可以就粗心提具体要求:比如,读完两遍到三遍题目要求,再动笔。再比如,把题目中关键词圈出来提醒自己,还有草稿本一定要有序打草稿,利于检查。这样,帮助孩子掌握检查作业或者答卷的技巧,因为粗心丢分的现象自然就会大大减少,你沟通的效果就达到了。
主持人:恩,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您能具体的和咱们分析一下吗? 张老师:沟通,可以分为口头、书面、网络沟通,口头沟通是最常见的,也是家长使用最多的一种。下面我谈谈书面沟通吧,有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位母亲有一个上初中、正处在逆反期的女儿,原来母女感情非常好,女儿是个乖巧听话的小女孩。可是,孩子进入初中后性情逐渐有些变化,母亲与她讲不到三句话就会谈崩了。母亲很气愤,女儿很苦恼。
于是,我建议这位母亲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对女儿的希望写下
来。结果,因为母亲有充分的时间思考,修改,那封信写得情真意切,女儿读到信后,泪流满面,深深感动了,明白了母亲的苦心。母女俩言归于好。从此,她们之间的口头沟通也变得融洽。
所以,当我们亲子之间,口头沟通效果不明显的时候,可以尝试一下书面沟通方法。
现在网络发达,也是亲子沟通的一个好的渠道。给对方的邮箱发送邮件,赠送礼物,当孩子发现父母有这样的本领,对自己有这样的别样的关怀时,肯定对你的信任、依赖心理增强一分。
主持人:恩,我想,书面、网络沟通的方式,家长们不妨一试,那么,张老师,您就亲子沟通还有哪些建议呢?
张老师:哦,我觉得家长特别要注意把握时机。与孩子沟通是需要有恰当的机会。青少年并不喜欢像成年人一样,预约的谈话。你想谈的时侯,他们可能没有兴趣;只有他们想谈的时侯,沟通才有可能顺利进行。有些父母可能喜欢在晚饭桌上或睡前时间与孩子谈话,有些父母则常常利用一起散步或郊游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不管选择什么时间,我们都要知道,最佳的沟通常常是在共同的活动中进行的。切忌不要总是试图在临时想起的、不固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还有,讨论对孩子们来说重要的事情。孩子们生活在不同于成人的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些事情对父母来说并不重要,甚至令人烦恼;但对孩子们来说就不同了,那可能是意义重大的事。父母不必假装对孩子们的事情感兴趣,但是必须对他们感情和观点表示尊重。因此,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的事情是必要的。
在一些书籍中就列出的主题是青少年通常所感兴趣的话题,供大家参考:
●学校:我知道,父母特别想知道孩子的学校生活情况,往往以“今天你在学校做了什么?”为开场白,他很可能会回答说,“什么也没做。”“天天上课呗,还能咋样?”一下就把家长下面想说的话给堵了回去。这样就是不成功的开头。
孩子这样回答其实是因为父母的提问太笼统,引不起孩子的兴趣。父母不妨结合孩子正在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学校的活动,问一些具体的事情,比如,今天有电脑课的吧,你肯定大显身手了!前一阶段,我看你们学校艺术节开幕了,你们班级准备节目了吗?这样很可能开始一段精彩的对话。
●业余爱好和个人兴趣:不少青少年喜欢体育,父母不妨与他讨论喜欢的球队或赛事,可能的话,可以一起去现场观看比赛;音乐也是青少年所热衷的,父母至少应该知道流行歌手的名字。案例:比如孩子喜欢刘德华、蔡依林等,有的家长式简单的制止“追星”,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偶像嗤之以鼻,引起孩子的反感,你想,如果造成这样一种局面,你和孩子这方面话题的沟通算是完了。
其实,关于追星的沟通,你完全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不仅能和孩子有共同话语,还能巧妙地教育他。
这里有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一个孩子特别喜欢刘德华,母亲就专门和他聊。母亲做了大量准备,掌握了刘德华的许多资料,在孩子
面前显得胸有成竹,很有谈资。
她问孩子,有人说:普通人有刘德华十分之一得刻苦都能成名,你知道吗?
接着,母亲就把刘德华历次获奖的惊人成就,以及“刘十二”的外号,也就是他一年有拍十二部电影、28天没有上床睡觉的历史,还有他一次参加演出,需要从水幕中走出来,那是冬天,彩排时,他就一次次走,身上淋得湿透,为了追求演出效果,完全没有大牌明星的架子。这样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原来,明星所有的成绩、奖项、以及看起来很容易挣的钱,都是自己辛苦打拼,都是付出超常勤奋得到了。
这样的沟通,显然太成功了。很好的把家长需要传达的思想,巧妙地结合孩子最感兴趣的人物和话题,给渗透了。
试想,如果你跟孩子说,你要刻苦啊,要勤奋啊,有多少孩子愿意听?可能你刚开了个头,那边孩子或是捂着耳朵跑开了,或已经将音响开成最大分贝。
我这里想强调的一点事,你和孩子有共同语言,并不是你一位迁就他,与他处在同一思想水准上。变成他追星,你也追星,他纹身,你也纹身,他跳街舞,你也跳街舞。这样低层次地和孩子找共同语言,你的认识、你的见解必须高出孩子一筹,这样的沟通才是积极而有效的。
●情绪:青少年常常对许多事情感到担忧,如自己的朋友、流行事物、性、超重或太瘦、明天的测验、上大学以及世界的未来等等。所有这
些事情都可能使孩子情绪波动。父母有时可能难以判断这些事情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如果是这样,父母可以直接问孩子:“这个问题对你来说是无足轻重的、中等重要的、还是重要的?你经常对此感到担心吗?”在了解了之后再决定如何帮助他减轻烦恼。
●家庭:青少年喜欢谈论和参与制定家庭计划(如购物、假期安排),这其实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必然反映。父母应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与他一起讨论家庭的计划和安排,鼓励孩子发表意见,重视并采纳其合理意见。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孩子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还培养了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敏感话题:青少年有时希望与父母交流一些敏感的话题,如毒品、性、艾滋病、离婚等等。在处理敏感话题时,父母要记住,回避并不能使它们消失,反而会促使孩子从媒体或朋友那里寻找相关信息。如果他得到的信息是错误的(这种可能性相当大,青少年从地摊小报上获得片面的性知识就是例子),就会妨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敏感话题的沟通要确保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给与他们正确的观念和知识。
●未来: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开始更多地思考关于未来的事情,更多地谈论对未来的设想。他可能会问父母一些问题,如,上大
学是什么感觉?什么时候可以结婚?将来做电脑工程师怎么样?工作以后能不能有自己的汽车?等等。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认真地回答;如果你无法回答,就要诚实地说,“我不知道。”
●文化,时事:现代的世界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的世界,青少年也被电视、音乐、电影、录象和电脑游戏,以及其它形式的媒体包围着。父母要认识到,这些媒体能提供一个了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窗口。例如,如果你和你的孩子看过同一部电影、同听一首歌,同看一则新闻,你就有了对话的机会。所以,父母应当对青少年热衷的媒体给予同样的关注。当然,父母也要看到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孩子利用媒体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通过交流帮助孩子提高对不良信息的鉴别抵制能力。
主持人:其实在沟通的时候,我觉得父母的态度也很重要,如果口吻很强硬的话,也会适得其反,那么,我们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用什么样的态度比较好呢?
张老师:沟通时持亲切、尊重的态度。
可以说,家长如何说话与说什么同样重要。简单命令式的、挖苦讽刺式的、情绪发泄式的话语只会伤害孩子的感情,而与事无补。父母要学会以尊重的态度、平静的语气对孩子说话,因为,即使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也能轻易的区别不同的态度、情绪和语调。
尊重还体现在父母与孩子进行有深度的交流沟通方面。青少年的社会意识和对事物的理解力在不断增强,他们赞赏有思想性的、有
深度的交流。因为这样的交流使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视为平等的伙伴,能激发他们的自尊感。父母完全可以就广泛的主题——如社会问题、和平、环境治理、创造发明等等——与孩子展开讨论;而不要使沟通仅仅局限在孩子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上,也就是,当你被孩子称为“婆婆妈妈”“罗里啰嗦”,那就表明,孩子逐渐丧失与你沟通的兴趣。
主持人:是的,张老师说的非常对,在与孩子交谈时,要以尊重的态度、平静的语气对孩子说话。
主持人结束语:三十分钟的时间真的是很短暂,今天张老师着重给我们谈到了亲子沟通的话题?????希望下次节目有机会再和大家聊到这样的话题,感谢大家收听本期的《社会科学在你身边》,感谢张老师!
备用: 话题一:蒙不住孩子的眼睛——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孩子最早学会的沟通样本
案例:我是不是妈妈的乖宝宝?
有一对夫妇的感情不好,本来要离婚的,却发现妻子已经怀孕了,于是就决定不离了。孩子生下之后,夫妻都很爱她,尽量在孩子面前隐藏两个人的矛盾。他们经常会问孩子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妈妈的乖宝宝?”孩子回答是。“你是不是爸爸的乖宝宝?”孩子也说是。10
但在孩子2 岁的时候,有天爸爸又问她:“你是不是爸爸的乖宝宝?”孩子却不回答,而是拉着他的手来到妈妈身边,问妈妈:“我是不是妈妈的乖宝宝?”妈妈说“当然是了”,孩子这时才对爸爸说“我也是爸爸的乖宝宝。”
讨论:从改善夫妻沟通开始改善亲子沟通
孩子的爸爸非常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有这种举动,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已经觉察出爸爸妈妈之间的矛盾,她之所以不直接回答是因为怕说是爸爸的乖宝宝,就不是妈妈的乖宝宝了,因为孩子已经敏锐地发现了父母的不合。
有的夫妇说两个人闹矛盾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以为孩子不知道,其实是错的。孩子的敏感和领悟力往往出乎大人的预料。所以,不是在孩子面前伪装成相爱,而是把抚养孩子的过程当作一个改善关系的好机会。孩子是父母重新学习爱的最好的教科书,你也许不会为了爱人、父母舍弃你非常重视的东西,改变自己的个性,但为了孩子却可以改变,所以要掌握彼此愿意改变的机会,重修你们的关系,让孩子在幼小时潜移默化地学到爱与支持,这种精神力量比任何教育都重要。而且父母之间的爱会让孩子的心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更有利于他把精力用于其他的心智的发展。
话题二:每一朵乌云都镶着金边——从孩子的撒谎中发现沟通的契机
案例:“我答应了同学要去的”
一天中午,扬扬告诉妈妈下午要去少年宫画画,但妈妈偶然得知那天下午少年宫根本就不开门。晚上,在父母的再三追问下,扬扬才告知实情,原来他和班上的几个男同学相约到新建成的江滨广场玩了。于是爸爸非常生气,妈妈非常伤心。在咨询过程中,问起撒谎的原因,扬扬说:“我上午就答应了同学要去的。”原来父母的要求比较严格,扬扬意识到如果直说,很可能被父母拒绝,这样他会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和信誉。
讨论:谎言背后没有错的初衷
扬扬的错在于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方法去达到合理的要求;而爸爸的错误呢,为什么孩子有这样合理的要求却不敢直说?是不是因为平时的要求太严格,常常粗暴简单地拒绝自己认为不合适的要求,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尊严和感受?
亲子沟通体验课方案 篇5
整体目标:1.增进亲子沟通交流;2.激发父母孩子彼此心底的爱;3.学习新的沟通方法 阶段目标:
【团体对象及规模】初中学生以及家长6对(父或母来一位),共12人; 【团体领导者】三位,一位主带,两位辅助。【活动性质】发展性、结构式、封闭式、不同质;
【团体活动时间及其频率】一次性团体辅导,总长3小时;
【活动场地】 【活动准备】
1.道具:领导者胸牌×3,墙上的贴画,团队契约,句式范例(白纸),中性笔×24,题板×20,彩笔×5盒,实心球×6,绳子5米×2。
2.提前写好白板主题(设计)、领导者姓名。把团体契约和墙画贴好。2.所有成员着宽松的衣服,适合运动。【活动内容和过程】
1.开场介绍:介绍三位领导者的身份,简要介绍活动的氛围,和成员连接。(3分钟)2.介绍设置:团体契约。(5分钟)3.零用钱(热身活动)时间:10分钟。目的:热身,破冰。
规则:所有成员围成大圈,规定家长代表五毛钱,学生代表一块钱。领导者站在中间,大家手拉手围绕领导者转圈一问一答。“今天上街去买菜”“买什么”“买XX”“多少钱”“X块钱/X块五”,这时所有人要迅速找到相应的钱数,找错的人接受惩罚。
惩罚:请出错的人想一个最能代表自己个性特点的植物或者动物,并用动作表演给大家看。惩罚的意义:1.让大家更投入的进入热身,最大限度的打开内心;
2.为出错的人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也是一种另外意义上的彼此认识。
道具:无
4.微笑握手(破冰、彼此认识)时间:10分钟
目的:感受非语言信息的魅力。引导:平时我们和一个陌生人认识时会怎样呢?(示范),“你好,很高兴认识你”。这是用语言在传递我们的友好。心理学上的研究显示,我们人际交往过程中有3成是通过语言传递的,那剩下的7成呢?让我们来看看非语言(表情、动作、神态)的魅力。
规则:所有家长向前一步走,向后转,围成里圈,和外圈的孩子面对面。每一个人都同自己眼前的人微笑握手,握手时不能说话,完全用你的非语言表达出“你好,我很高兴认识你”。直到握到最后一个人,手不要松开。道具:无
5.“认识我是你三生有幸” 时间:15分钟
目的:破冰、彼此认识,同时让成员内心有一定的触动;
规则:手没松开的一对便是这一轮的搭档,搭档要用规定好的句式相互介绍。“你好,我是XXX,认识我是你三生有幸,我有成千上万个优点,但是今天我只告诉你三个:XXXXXX”。道具:准备好的句式(白纸),上个环节末尾,由鲁贴在墙上。6.家庭图 时间:30分钟
目的:观察、了解并感受每个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
规则:每人画一幅自己的家庭图,图中的家庭成员要用人以外的任何形象代替,之后向大家展示图画并说明寓意。咱们今天的画画有个要求,就是画里面不可以出现人的模样,要用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来代表你的家庭成员,大家不必担心画得像不像,也可以用简单的图形表示。问孩子:你喜欢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呢?问家长:你感觉什么样的家庭氛围更适合孩子健康成长?
准备:题板,A4白纸,水彩笔 7.地雷阵 时间:60分钟
目的:让学员和家长通过体验能够换位思考,互相体量。
规则:家长蒙眼扮演走雷区的小兵,学员在雷区外扮演探雷针。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氛围更适合孩子成长呢?做完下面这个任务,相信每个人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听说过“地雷”吗?知道探测地雷需要什么仪器吗?接下来我们要做的这个任务就叫做“地雷阵”,来,孩子们过来帮我摆一下!
现在地雷阵已经摆好了,我们这个任务的规则是这样的:家长们扮演蒙眼走雷阵的小兵,而我们的孩子扮演探雷针。走雷阵的小兵需要把眼睛蒙上,开始走之前再转三圈;我们的探雷针呢,要在雷区外给小兵作指导,让他安全地走出雷阵。有起点和终点,不可以从两侧出去。在通过雷阵的时候,碰倒一个雷,算轻伤,碰倒两个雷,算重伤,碰倒三个雷,很遗憾,就光荣牺牲了。都明白规则了吗?给点时间每个家庭商量一下。(发眼罩)
好了,哪个家庭愿意最先挑战一下?(到前面来,孩子带家长转三圈)
(当碰倒三个雷时,导训师及时作出鼓励“没关系,继续”;坐在一旁关注每个家庭的细节)
现在咱们每个家庭都已经通过了雷阵,特别是有的家庭一直“活着”坚持到最后。提问:
家长小兵:当你被蒙上眼睛,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探雷针:你在指挥时,能感觉到小兵的感觉吗?你在指挥小兵走雷阵时什么心情? 家长小兵:你能感觉到探雷针的这种心情吗?
家长小兵:如果下次再走雷阵,怎样做才能更安全地完成任务? 探雷针:要怎么做才能指挥小兵更顺利地通过雷阵?
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扮演小兵的角色多,还是探雷针的角色多?作为指挥者和被指挥者,你们之间是怎么沟通的?
问问家长们:现在你能体会到孩子看不清前方的那种无助的感觉吗?
问问孩子们:现在你能体会到家长指导时那种紧张的感觉吗?
其实在每个家庭当中,一般家长更多地扮演探雷针,因为是过来人,很清楚地看到哪里有雷,哪里要小心,而孩子更像蒙眼走雷阵的小兵,需要有家长清晰得指导。只有两种角色互相信任,互相依赖,才能更顺利地走出这个雷阵。那我们的家长能像今天孩子一样始终这么耐心地指导孩子吗?而我们的孩子能像今天家长这样听从指挥,相信给你指导的家长吗? 准备:眼罩、保龄球 8.心有千千结 时间:10分钟
目的:体验到心结解开的快感,体会到齐心协力解决问题的感觉。
规则:所有人围圈拉好,记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别拉的是谁。打乱走动,喊停时候原地不动,找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不松手将结打开。准备&道具:无。6.回顾和冥想(5分钟)所有人围圈,引导大家轻轻闭上眼睛回忆今天的所有活动。7.记录下今天的感受 时间:15分钟
亲子沟通技巧心得体会 篇6
亲子沟通中的教育心得:放下身段
蹲下来是了解孩子的一个途径,因为只有蹲下来,我才能更清楚得听到他说的每一句话,才能更好地看到他的表情、做出准确的回应。而在和孩子平视的状态下,我觉得更能够了解他的内心感受,同时他也能感觉到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当我们和一个成年人对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很重要,因为能从眼睛中读到许多言语之外的东西。对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了解是沟通的前提,蹲下来是了解孩子、进行良性亲子沟通的第一步。
亲子沟通中的教育心得:不要强迫孩子
我曾经碰到一位爸爸,他坚信儿子必须要靠爸爸来培养,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于是,他对儿子采取了军事化管理,比如晚上八点半就要去洗漱,不管儿子正在进行什么活动,都必须立刻停止。结果,只要每天晚上一到八点半,全家人都精神紧张,因为父子大战天天会上演。这位爸爸的儿子也够倔,对老爸的管理方式极不买帐,一定要进行抗争,即使在老爸的武力威胁下抽抽搭搭地刷牙洗脸,第二天还是要继续抗争,平日对老爸也没个好脸儿,好象真应了那句话:父子天生是敌人。
亲子沟通中的教育心得: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的深层含义是2个非常重要的字——理解。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需要他自己的努力,有些时候并不是他们调皮捣蛋做错事,而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实在有限,真的还做不好。父母首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这代价只是一个易碎的花瓶,那就少一些唠叨吧,或者把你的心疼、可惜之情暂存在心里。换了你,也不想打碎花瓶,但是把你的力气减到孩子那么小,你可能也拿不动它。
离异家庭初中生亲子沟通特点分析 篇7
“沟通”是沟通者双方的互动性行为, 以往多采用青少年一方报告的方式研究父母与青少年的亲子沟通[8,9]。本研究采用亲子双向报告, 从初中生与父母的沟通和父母与初中生的沟通2个方面考察离异家庭亲子沟通的特点, 有利于发现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和差异性[10,11,12], 为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的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整群随机取样, 从沈阳市及鞍山市共5所学校的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抽取被试253名, 剔除数据不完整的问卷后, 得有效问卷为242份, 有效率为95.6%。其中离异家庭子女108名 (男生47名, 女生61名) , 完整家庭子女134名 (男生67名, 女生67名) 。
1.2 研究工具
自编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参照文献检索、结合前期访谈的分析结果, 编制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该问卷从初中生总的沟通状况、频次、时间、主动性、方式、态度以及内容7个方面对初中生亲子沟通状况进行调查。该问卷分为学生版和家长版。为了方便统计, 学生版用问卷A表示, 该问卷共有17道题目, 分为单选和多选2个部分, A1~A13为单选题, A14~A17为多选题。由学生按照自己与父亲、母亲沟通的实际情况分别作答。
家长版用问卷B表示, 该问卷共有19道题目, 分为单选和多选2个部分, B1~B13为单选题, B14~B19为多选题。由学生父母作答。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离异与完整家庭亲子沟通方式比较
2.1.1 离异与完整家庭学生报告亲子沟通方式比较
两类家庭父亲和母亲在亲子沟通方式上没有差异, 与命令、争论等方式相比, 无论何种家庭结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都是以民主型为主 (P>0.05) 。见表1。
2.1.2 离异与完整家庭家长报告亲子沟通方式比较
两类家庭在亲子沟通方式上没有差异, 无论何种家庭结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都是以民主型为主 (P值均>0.05) , 与亲子沟通 (学生版) 问卷的研究结果一致。见表2。
2.2 离异与完整家庭亲子沟通主动性比较
2.2.1 离异与完整家庭学生报告亲子沟通主动性比较
由表3可见, 完整家庭和离异家庭父亲在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完整家庭初中生与离异家庭初中生与母亲沟通主动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完整家庭相比, 离异家庭的父亲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较差。
2.2.2 离异与完整家庭家长报告亲子沟通主动性
完整家庭和离异家庭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4。
注:*P<0.05。
2.3 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家长报告亲子沟通内容比较
2.3.1 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初中生与父母沟通内容比较
由表5可见, 完整家庭与离异家庭在选项8 (时事新闻) 、选项11 (与老师交往) 、选项12 (孩子的个人爱好) 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完整家庭的家长与孩子关于这3个方面的交流多于离异家庭。
2.3.2 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亲子沟通内容的重要性比较
对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沟通内容的重要性排序进行分析, 即对家长所选答案的顺序进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数值越小, 表示该内容沟通的次数越多越重要。结果表明, 不同家庭结构的亲子沟通内容其重要性相似, 2类家庭的父母都与孩子在学习问题、与朋友的交往、在学校的生活3个方面沟通较多。见表6。
注:*P<0.05, **P<0.01。 () 内数字为百分率/%。
3 讨论
本研究从初中生及其家长2个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初中生-父母及父母-初中生的亲子沟通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发现, 离异及完整家庭的父母与子女在沟通方式上无明显差异, 不论离异家庭还是完整家庭, 父母与子女的亲子沟通在沟通方式上都是以民主型为主;学生报告与家长报告的结果一致。说明虽然家庭结构不同, 但随着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 父母离异并未给家长与子女亲子沟通的方式造成明显的影响, 多数家长能够注意以适当的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
学生报告显示, 从沟通的主动性来看, 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的母亲在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而离异家庭的父亲沟通的主动性明显不如完整家庭父亲, 也就是说离异家庭的父亲疏于与孩子主动进行沟通、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3,14,15]一致。已有的研究表明, 家庭结构影响父亲与孩子的亲子沟通, 而很少影响孩子与母亲的沟通[16]。同时, 从家长对亲子沟通的主动性的报告可以看出, 离异家庭的父亲并没意识到其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主动性缺乏这一情况。亲子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 一方的沟通行为是在对另一方发出的沟通行为的知觉基础上产生的, 父母与子女双方在亲子沟通过程中会互相影响。并且已有研究证明, 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的高质的互动过程会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产生消减的效果[17,18]。然而, 尽管子女沟通的主动性会影响父母, 但父母是发展成熟的个体, 具备一定的言语能力、知识和技能;而初中生正处在心理成长阶段, 因此, 在亲子沟通过程中, 父母还是更为重要、更为主动的一方。尤其是离异家庭的父亲, 应该运用一定的技巧主动把握与子女的沟通 (沟通时注重积极倾听、使用青少年熟悉的语言、重视非言语信息沟通的作用、以平和的心态沟通) , 营造一个良好的亲子沟通环境。父亲与子女的交往对孩子的心理发展, 具有母子交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加强离异家庭父亲在亲子沟通中的主动性, 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比较离异家庭和完整家庭初中生与家长在沟通内容方面的差异, 可以看出, 与离异家庭相比, 完整家庭与子女亲子沟通的内容更广泛。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青少年与外界接触的方式日益丰富, 兴趣和爱好多种多样, 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影视作品等多种渠道了解外部世界。家长应该对子女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有所了解。由于父母离异给子女带来的心理冲击, 离异家庭子女更需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与父母进行广泛内容的交流和沟通, 因此, 离异家庭父母更应对子女加强了解, 这样才能丰富亲子沟通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注。
进一步对不同家庭结构的亲子沟通内容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发现, 不同家庭结构的亲子沟通内容的重要性相似, 2类家庭的父母都与孩子在学习问题、与朋友的交往、在学校的生活3个方面沟通较多。关于亲子沟通的其他相关研究也证实, 父母与青少年的沟通内容多为学习问题和学校人际交往方面[8,19,20,21]。要认识到在成长的道路上, 子女的学业发展和其他社会技能的培养及心理健康发展同样重要, 不应把目光都集中在与学业相关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另外, 国外多项研究表明, 父母与子女在异性交往和性问题上的亲子沟通是促使青少年采取负责任的性行为、减少青少年的危险性行为的有效方式[22,23,24], 也可帮助减少青少年感染HIV的概率[25,26]。近年来,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以及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使初中生在性观念以及行为上的问题日渐增多, 而我国家庭中亲子沟通内容及沟通技巧在此方面的缺乏无疑是一个警示。
亲子沟通,家长需过“五关” 篇8
亲子沟通危机意识关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存在着问题:58%的孩子认为家长与自己沟通太少,而只有42%的孩子对家长管教态度满意,大多数孩子都认为父母管得太多太不近人情。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一旦出了问题,又不及时改进的话,孩子将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并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的人格发育。这已经成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因为父母与孩子不能良好沟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亲子沟通的效果如何,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
日本铃木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铃木镇一说:“与孩子打交道感到痛苦是因为还没有与孩子交心的缘故,如果能与孩子交心,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说起话来,形成一个快乐的世界。”做父母的,如果希望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就不能仅把孩子当孩子,而要把他当做一个乐意向自己倾诉的朋友,只有营造真心倾听的氛围,赢得孩子情感上的信任才能与孩子达到无拘无束交流的默契。但在做到以上事情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与孩子的沟通现状。
下面的小测验可以帮你检查—下你和孩子的亲子沟通现状:
1.孩子经常会主动跟我交流他的学习生活情况。
2.我也会经常主动与孩子交流他(她)的学习生活情况。
3.我跟孩子说话,一说他(她)就顶,或者你说东他(她)说西。
4.当我跟他(她)谈不通的时候,就直接命令他(她)按我要求的去做。
5.只要孩子安安静静的,不吵我,学习上让我不操心或者少操心,他(她)想怎么都行!
6.曾经跟孩子说过诸如“别听你爸爸(妈妈)的”之类的话。
7.当孩子有话跟我说的时候,我肯定会停下自己手头的工作或正在进行的家务。
8.有时候倒是想和孩子多交流一下,可到那个时候,又好像无话可说。
9.我的想法和自己工作上的事情,有时候也会告诉孩子。
10.我也知道要跟孩子有话好好说,可有时候就是气不打一处来。
评价标准:以上陈述项目中,如果陈述符合你和孩子的沟通现状就答“是”,得1分;反之,回答“否”,减1分。积分越高,表明你和孩子的沟通情况越好。积分越低。说明你和孩子的沟通存在的问题越严重,这就需要引起你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地行动起来。
聆听孩子心声关
现在的孩子几乎是每个家庭的核心,父母再苦再累都不愿苦了孩子,要为孩子创造最优越的条件、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要给孩子最美好的将来,可是往往我们会伤心地发现孩子越大越和我们疏远了,不知何时彼此竟然成了朝夕相处的陌生人,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该怎样走进孩子的心里,创造最佳的家教情境?其实,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聆听孩子的心声。
事例一
一个小学生有段时间上学总迟到,老师为此找他的妈妈谈话。他的妈妈知道后,没有打骂孩子。在临睡觉前,她问儿子:“告诉我,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却总迟到呢?”孩子先是愣了愣,看到妈妈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妈妈听后笑了。第二天一早,妈妈带着儿子一起去了河边看日出,面对眼前的景色,妈妈感慨地说:“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的发现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儿子放学回家时,发现书桌上放着一块精致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可见,聆听孩子的心声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是父母对孩子表示关怀的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交流方式,更是父母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最有效途径。
但是,能够真正弯下腰来倾听孩子心声的父母并不多,许多父母虽与孩子朝夕相处,却对孩子并不了解。父母只注意到孩子不听话的行为,却不愿意或不能了解造成孩子这些行为的原因和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就急于指责或抱怨,企图以此来杜绝孩子不听话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会依旧我行我素或变得更加逆返、执拗。
事例二
茵茵在学校和同桌闹了别扭,她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对妈妈说:“妈妈,我有件事想跟你说说。”
妈妈说:“我正忙着呢,你先写作业吧,有什么事等我一会有空了再说。”
茵茵心里更难过了,不情愿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等快吃完饭时,妈妈才忽然想起来问道:“刚才你想跟我说什么?”可是这时的茵茵却什么也不想和妈妈说了。
又一次,茵茵满身是土地回到家中,脸也被蹭破了一块皮。妈妈看到后就厉声地问她:“你跟谁打架了?怎么回事?”看到妈妈这个样子,茵茵一脸不耐烦地说:“不用你管!”就气呼呼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茵茵这么做引来了妈妈愤怒的责骂和喋喋不休的抱怨。从此后,在妈妈面前,“没什么事”“不想说”“不用你管”就成了茵茵的口头禅。
不会倾听孩子心声的父母永远也得不到孩子的心。
一位父亲在总结自己和孩子沟通的经验时说:“我曾经为与孩子無法沟通而苦恼过,认为走进孩子的内心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现在发现实际上父母和孩子心灵相通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你先闭上嘴巴,用耳朵用心地倾听就可以了。”
所以,父母多用点时间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重视,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这样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让父母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说话艺木关
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语言说出来,孩子的感受和反应也会不同。
事例三
7岁的辰辰要去上算术课了,妈妈对辰辰说:“辰辰,上课时要看老师和黑板,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和同学乱讲话,也不能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低头做自己的事情,更不能…--,’妈妈的话还没说完,辰辰就不耐烦地说:“哎呀,你都说过一百遍了,真烦人!”
过了几天,辰辰又要上课去了,爸爸微笑着对辰辰说:“辰辰,上课时要注意什么?”辰辰挺直腰板回答:“注意听讲。”说完,开开心心地出了门。
语言是父母向孩子传递自己的意图和观点的重要媒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大一部分要通过说话来实现。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说什么、怎样说、何时说、什么情况下说、以什么语气说,等等这些,都影响着孩子能否接受父母的话,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父母们应重点掌握一些与孩子说话的技巧,在平时生活中,尤其要注意下面两点。
一是爱孩子要说出来。
爱孩子,要说出来。父母经常向孩子表达温情的爱,可以大大
拉近彼此的距离,也让孩子更热爱生活、更快乐、更有安全感,从而减少“问题孩子”的产生。
事例四
小女孩孟小苗,每天都特别快乐。大家都喜欢跟她一起玩,因为她爱笑,也很大度,对很多事情都能包容,很少跟别人发生矛盾。跟她一起玩,大家感到很快乐。
孟小苗的妈妈曾说:“我们和孩子之间经常互相表达感情。因为我和她爸爸希望和孩子建立朋友似的关系,发生的一切孩子都愿意和我们交流。
“每天睡觉前,我都会拥抱小苗,亲她的小脸,说‘宝贝,妈妈爱你’,她说‘妈妈,我也爱你’,然后才睡觉。小苗也很喜欢拥抱我们。每天我下班回家,她都会跑出来搂住我的脖子。学校里发生的所有事情,小苗都会跟我们聊,从不隐瞒什么。”
孟小苗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成就了一个快乐大度、充满爱心的阳光女孩。
二是心中有爱,嘴下留情。
切忌对孩子说气话。父母说气话总会伤害孩子,如果气话说得太绝,甚至会切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某市小学生李松的爸爸对此深有体会。
事例五
一次,李松逃学半天去看了自己渴望已久的足球赛。后来,班主任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李松的爸爸,李爸爸听了非常恼火。等孩子回到家,他厉声责备儿子说:“你胆子真是越来越大了,竟学会了逃学。你再敢这样,就不要再回这个家了。”这事过去了,李爸爸也就忘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市里承办青少年足球联赛,李松禁不住球友的劝说,又逃了一次学。不过,看完球赛后,李松想起了爸爸上次说的“不要再回家”这句话。他干脆晚上去了同学家。幸好,同学的爸爸给李松父母打电话说了情况。急坏了的李爸爸才意识到自己与儿子亲子沟通有问题,更后悔自己不该说气话。
对孩子说气话,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伤害亲子间的感情。父母要克服这一点,在面对教育孩子的难题时,绝不要不顾后果地通过说气话将情绪发泄给孩子。
别揭孩子的伤疤。下面是一位学校老师的讲述的一件事:
事例六
一天,我去表哥家,遇到表嫂在教玄儿子小健。
表嫂拿起儿子的成绩单看了一眼,不高兴地说:“你怎么搞的?怎么每次考试都不理想?”
小健不说话,只是低着头,他一定也在为自己的成绩而羞愧。
“上次月考你还有一门不及格,年前的考试只考了倒数第10名,这次期中考试也只考了个20多名,你丢不丢人呀?”
见到站在一旁的我,小健觉得很没面子,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我连忙说:“没事,小健只是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其实是很聪明的。”等小健进了自己的房间,表嫂问我:“你说这孩子怎么就不争气呢?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你有什么办法吗?”我直言不讳地说对表嫂说:“首先,你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揭孩子的伤疤,这会让他很没面子,也很打击他的积极性。”表嫂似有所悟,点了点头。
孩子曾经的过失、曾经的失败,如果当时给了他不愉快的体验,那這种过失和失败就会成为孩子心里的一道伤疤。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过失和失败持不接纳的态度,那么当孩子心中的这道伤疤再次被揭开的时候,孩子就会感觉很痛苦。所以,父母不要轻易揭孩子的伤疤。
赞美和批评关赞美和表扬要发自内心。
孩子渴望父母的赏识,需要爸妈的赞美。所以做父母的要经常夸奖孩子,而且要发自内心,这样孩子才能受到真正的激励,才会努力做得更好。
“为孩子竖起大拇指”,作为一种对孩子的教育和亲子沟通的手段已经被今天的许多父母所重视和运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夸奖都有益,如果父母不认真探究其中的奥妙,在与孩子沟通中随意将一些没有理由的夸奖应用在孩子身上,不但不会对孩子起到正面的督促、激励作用,反而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做法过于做作、夸张。
事例七
一个妈妈去听关于和孩子沟通的讲座。主讲老师的观点是:要实现和孩子良好的沟通,就要夸奖孩子。这个妈妈认识到自己和十几岁的儿子之所以沟通不好,可能就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夸奖过他的缘故。回家的路上这位妈妈想,以后一定要注意夸奖孩子。回到家刚开门,儿子给妈妈递过来拖鞋,妈妈见这是一个好时机,马上夸奖儿子说:“儿子你真棒!”儿子一脸的奇怪:“妈妈你受谁蛊惑了,别跟我来这套!”转身就走了。这时又轮到妈妈愕然了,“这是怎么了呢?我哪里做错了?”
夸奖孩子是一门需要认真研究的学问。所以,父母要善用并慎用夸奖,在与孩子交流时,一定要记住只有客观、务实的夸奖才会让孩子接受,才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是虚情假意,才能够起到激励孩子进取、调动孩子积极性的目的。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切合实际的夸奖,孩子才会真正受到鼓舞,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批评孩子要对事不对人。
孩子做错了事,父母批评他,是为了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让他吸取教训,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但是,许多父母忽略了这一目的。孩子成绩不好,或做错了事情、有了不良习惯时,常常气愤地把孩子骂得一无是处,对孩子讽刺、挖苦等。这种侮辱孩子的结果是,孩子不仅不会变好,还会更加糟糕。
事例八
有一个男孩,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母每年只给他买一套衣服。
这天,爸爸从市场回家,给男孩买了一身运动服。男孩十分高兴,穿着新衣服飞快地跑出去玩,结果因为玩得忘情,把裤子刮破了一个口子。
男孩回到家,他的爸爸看见新衣服破了,抄起笤帚就要揍他。
其实,衣服破了,男孩也很难过。这时候,看到爸爸因为一条裤子要打自己,男孩更加伤心。
他仰着头对爸爸说:“等一会儿再打。”说完,男孩开始脱衣服。他爸爸困惑地问:“你干吗要脱衣服,想耍什么花招?”
男孩把衣服脱下,站到爸爸面前,流着泪说:“爸爸,我把衣服脱掉你再打,免得衣服跟着我受打骂之苦。”
听到这话,男孩爸爸高举的手慢慢地垂下来。
无论孩子犯多大错误,无论他是有心还是无意,父母如果对孩子人身进行发泄、攻击,既改变不了既成事实,也不能帮助孩子纠正错误。也就是说,批评孩子,一定要对事不对人,才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
行动关
你会用行动感染孩子吗?在亲子互动中,父母的行动,比语言更具有教育作用。孩子会将父母的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自觉不自觉地去模仿。
事例九
一位做医生的妈妈,她有一个13岁的女儿。
这位医生从医近二十年来,工作一直比较忙,也非常敬业、认真,是病人眼中和善的大姐、领导手下的得力干将。
但她却很少有时间管女儿、陪女儿。为此,在女儿面前,她曾经非常自责。然而,日渐长大的女儿却说:“妈妈其实是我很好的榜样,虽然以前她忙得没时间陪我,我也曾经埋怨过她。但是,我越来越发现,我妈妈对工作、对病人的态度影响了我,她用行动告诉我:做一件事情,就要认真而负责,努力做到最好。这就是我在同龄人中更独立、更善于处理问题、更受同学欢迎的原因吧!”
的确,这位医生朋友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女儿很多道理,这比每天耳提面命地用语言教导她有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