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系统

2024-07-25

亲子沟通系统(共8篇)

亲子沟通系统 篇1

有一个聪明健康的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梦想。然而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儿童只是提供给他必要的生活用品是不够的。我们的父母还必须知道如何与儿童心理沟通。

我们好些父母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而强迫孩子服从自己,在做出决定之前不与孩子商量,不论孩子是否同意,都必须按照自己父母的要求做。身为父母,应该清醒地看到,“一切为了孩子好”是所有父母行动的出发点,但是总是让孩子绝对地服从父母的“好意”,孩子将出现二种极端表现,一些父母很少和孩子有平等的沟通,父母与子女的谈话几乎都是对孩子指责,甚至

对子女有严厉的言语攻击,这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经常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亲子之间就很容易造成隔阂和对立甚至难以消除的敌对状态。

父母要改变用强迫、指责等消极方式对待子女,就要肯花时间、有耐性,做个有修养的听众,“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鼓励孩子,尝试着不去批评孩子,只要父母耐心地这样去做,了解关怀接纳孩子,孩子就会很乐意和父母在一起,如此,拥有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并非梦想,孩子也能顺利迈进向成功之路。

每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尽可能要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也很愿意说出自己心理的感受。

1.高尚人生教子经

儿童、青少年时代是人生的播种期,而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多是取决于父母的。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个性,至少有一半会打上家庭的烙印。

五年级的小亮当了三年班长,是有名的好学生,可最近他却被同学“告发”。小亮利用班长的职权,竟然对同学“强买强卖”,他把不干胶小画片和漫画书等高价卖给同学;又强迫同学把他想要的文具、光碟、玩具或图书等低价卖给他。更严重的是,小亮瞒着父母,向一个小摊贩“赊购”了两百多元钱的小食品和其他东西……有些同学知道,却不敢去告诉老师,怕小亮会报复自己。一位女生把小亮的所作所为悄悄告诉了父母,父母感到问题严重,赶紧反映给班主任,此事才得以披露。小亮的班长被撤职了,可这样就完了吗?小亮的行为是怎样引起的呢?应追根溯源。老师经过多次家访,才了解了小亮不良行为的诱因。

原来,小亮的父亲是某电脑公司的职员,在家里经常说起“装配电脑”一台可赚多少钱;旧电脑换了零件,又可赚多少钱等等。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小亮因感到父母给他零花钱很少,他就暗暗下决心,要学国外的中小学生,自己也要学会赚点儿零花钱。他偶尔在一个小摊位上买东西,那摊主竟然跟他谈起“生意经”,他还给小亮出主意:向你的小同学卖点他们喜欢的东西,你也能“赚点小钱”啦!于是,小亮心动,并行动了。

民间流传: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话绝非儿戏。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时,父母才大吃一惊,而不知孩子的问题事出有因,家长多半是有责任的。父母们常以为,自己也没有有意教孩子去做坏事,为什么孩子会自作主张,做出一些荒唐事情来。如今社会上的诱惑太多太多,必须早打“预防针”,才能防患于未然。

2.尊重生命护天性

在不少家庭中,做父母的习惯于为孩子安排他成长道路上的一切;尤其是孩子如何发展特长,如何升学就业,父母定要说了算,理由是:孩子不了解社会,凭天真的幻想与空想去发展,是不现实和靠不住的。但这样做是否有效,必须由事实来说话。

受叔叔的影响,8岁的南南是个小足球迷,可是家人多数不赞成他踢足球。爷爷说:“你反应慢,跑的也不快,不适合搞体育。”爸爸说:“当运动员有什么意思,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你是不是想逃避学习?”妈妈则说:“儿子,求你了,别踢球了,你学习成绩中不溜,这么下去可危险,还是把成绩搞上去是正经!”南南被大人接送上学,因学习成绩上不去,叔叔给他买的小足球也被父母没收。父母给南南报了英语、书法、围棋、朗诵等培训班,他不得不去,可是越来越没有兴趣,他觉得自己像关在笼子里的小老虎,浑身难受。怎么办呢?他多次打电话向叔叔求援,可是,叔叔也投降了,无能为力,他说:“南南好好学习吧,以后上个好大学,别像我一样,只能一辈子教体育课!”这样,南南便只好与小足球告别。其实,南南不一定非要当足球运动员,但若是父母支持他踢足球,可锻炼他的意志,并引导走上健康的成才之路。南南也许能成为足球天才,也许能够在其他方面成才,但是,他爱运动的、活泼好动的天性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在心理咨询中发现,与南南类似的实例很多;有的父母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有的父母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愿填写中考或高考志愿,结果都造成孩子的天性被压抑,而且诱发各种心理障碍。虽然孩子还不成熟,心理个性上有幼稚的一面,但不同年龄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长处和理想;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不能保护孩子的天性,不给孩子自我设计和选择的机会,一味地包办代替,往往就会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造成孩子未来成长中的心理障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一棵小树苗刚扎根时,我们还不能预料它以后是不是一定能够做栋梁;一个孩子的成长则更加复杂多样,因而作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这个独立的生命,保护其天性,才能促使其健康成长。但是,有多少父母尊重孩子生命的独立性?又是否了解孩子的天性?

在孩子的兴趣爱好、专业选择、升学、就业等方面,家长可以参与意见和给予指导,也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社会需求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但也要充分地与孩子讨论,尤其应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志愿,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由于当今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社会变化剧烈,各行各业都处在大改革、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同时又在不断产生新的学科和行业。成人掌握的信息是很有限的,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预测各行业的发展。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应将自己摆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对父母的家庭角色,也应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理解和准确的定位。

什么是孩子的天性?聪明伶俐、天真可爱、活泼好动,好奇心、求知欲极强等,基于一个自然人个体具备的能力都是孩子的美好天性。孩子想做的事情应该得到理解和支持,应允许他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的天性应该受到保护。孩子除了在学校的学习,还要游戏、娱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使他的身体和大脑得以伸展和发育;否则,会使孩子如入牢笼,心灰意冷,破罐破摔,被动地接受成人的驱使,则是美好天性的泯灭。所以,家长要做的事情是:观察,发现,交流,引导,理解,支持;使孩子的天性得到保护和健康发展。

万不可按父母的主观意志去对孩子“强行塑造”。有些父母口头上说“为孩子好”,但实质上,却不了解孩子的真正理想和心理需求;而只以为凭自己的“权”和“钱”,就可为孩子的一生铺平道路。殊不知,孩子未来的蓝图必须靠自己去设计和创造,更要靠自己的努力拼搏与坚持不懈的奋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无论孩子多么弱小时,都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允许他去实践和探索。

3.低调教子求实效

在家庭教育的咨询中,许多家长提出的最大的疑问就是,为什么对自己孩子“理应的”高要求总是得不到响应,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回报。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用“一厢情愿”替代了“顺应自然”的法则。古训提到“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的原理,很值得为人父母者的思考,是不是“反回报”在提示家长们,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存在着某些不合情理之处?而这种单向的“高调教子”,往往是导致亲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所以,应该提倡:低调教子,务求实效。对孩子不要过分苛求、挑剔;父母双亲要达成共识,父母更应与孩子之间达成一致,奋斗目标毕竟要孩子自己去实现,这样,才不至使孩子不知所措。

有一位家长问:“我的孩子在学习、文体、品行方面一系列的表现都令我非常满意,也不娇生惯养。但她有一个坏习惯让我最烦恼,那就是做事不着急,慢动作。我给她讲名人关于时间观念问题的论点;又讲当今市场经济快节奏需要,必须改变动作慢等,可对她竟无济于事。这使我不得不换一副面孔,教育、批评乃至训斥也不管用。我真的没办法了,请您指点我该怎样纠正孩子这坏毛病,使她更完美。”其实,这个孩子心理素质是非常好的,做事有自己的一定之规,虽然动作不快,但有节奏,孩子有自己的习惯模式,家长就不要过多干预孩子。急性、慢性同样可以适应社会,父母的“高调”是不是脱离了孩子的实际?

又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很积极、主动,学习也好,同学关系也不错;但在家里却很懒散,什么都不干,也不爱跟父母说学校的事,这怎么办?”还有的家长问:“我的孩子在班里功课一般,但爱看课外书,经常让我给借书看。怕影响学习,所以我不敢给他借。怎么办?”允许孩子在家里放松,但应该培养他主动做家务。爱读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为什么反而担忧?父母不要犯“叶公好龙”的毛病,应支持孩子多读书呀!

也有的家长说:“孩子爱好广泛,钢琴、滑冰、电脑、唱歌,什么都学,却什么都不精,不愿付出努力,只图表面会了而已。也就是说没有常性,只图一时的新鲜。怎么办?”这是孩子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但年龄小,兴趣还不稳定,最好顺其自然,不要有任何清规戒律。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属于高调教子、求全责备的性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脾气秉性各不相同,急性子、慢性子没有好坏之分;孩子的兴趣、爱好正在形成中,还不稳定;在学校紧张,回家就应该有所放松;成长中的不完美是正常的,在这些问题上家长都应对孩子有一种理解和科学的引导,但绝不是求全责备能够解决的。下面这4条注意事项,可帮助父母克服“高调教子”的毛病,发挥“低调教子”的实效性;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同时,又从他的实际出发,帮助他不断进取,这样,才能使亲子关系融洽起来。

1)启发自觉性。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奋斗目标应该由他自己提出来,父母只是给他启迪和引导;尤其是具体到学校学习,课外兴趣,伙伴交往等,父母应最少干涉,最多鼓励。

2)促进领悟性。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商量,对其成长点拨、引发思考,促进领悟人生哲理。付诸其成长实践,使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有父母的支持,以使心理个性上逐步成熟起来。

3)培养坚韧性。人类的意志品质是学业、事业成功的必须前提;虽然父母不必唱高调,但孩子自觉选择和决定做的事情,应提醒并要求他坚持不懈,坚韧的意志力要从小培养。

4)肯定独特性。父母要充分肯定孩子与众不同的特征,鼓励他发挥自己的独特性,以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不是人云亦云;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待人处事的独特性是成人之道。

即使是成人,也是不完美的,我们在一生中都在追求不断地自我完善。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更是不够完美的,他需要一个塑造自我的漫长过程,这是他成长的权利。请您做一位豁达、开明的父母,容忍孩子的不完美,不完美是成长的催化剂,会有极大的发展余地,则比求全责备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亲子沟通系统 篇2

关键词:亲子沟通,问题,策略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家长和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 以达到共同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家庭中的语言沟通。

一、亲子沟通的意义

1.亲子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管是有意识的家庭教育, 还是无意识的家庭影响, 都需要亲子沟通的方式去实现。

2.亲子沟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家庭是儿童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 是儿童实现个性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对于孩子的认知、情感、行为、社会习性等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还是沟通的内容, 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心理及其他方面的发展。

3.亲子沟通是维系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

能够跟子女进行良好沟通的家长是最能享受到家庭温馨和幸福的家长, 也是最能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的家长。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 沟通的过程是快乐的, 沟通结果也是幸福的。它能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让家庭和谐幸福。

二、当前的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

儿童在任何时期都希望能得到家长的帮助, 虽然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愿意与孩子沟通。但在现实中, 亲子沟通却存在着诸多的障碍。

1.沟通方式不平等, 彼此间缺乏尊重

亲子之间需要平等的沟通, 不管孩子多小, 家长都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而很多的家庭缺乏平等, 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 滥用权威, 居高临下, 甚至打骂子女, 这给孩子带去了心理阴影。

2.沟通渠道阻塞, 彼此缺乏了解

沟通应该是双向的, 不仅家长要说, 孩子也要说, 有来有往才是有效的沟通。但不少家长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在单向沟通中, 家长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给沟通带来阻碍。

3.沟通态度不良, 缺少沟通策略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 讲了一大通非常正确的道理, 可是孩子感觉“家长说的道理非常正确, 但是说话的样子非常令人讨厌”。这样的沟通不能解决问题, 还制造了情绪化的孩子, 让沟通更加困难。

4.沟通方法不当, 缺乏科学性

随着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改变, 孩子也在不停地变化着。现在的孩子从生理到心理已经和家长小时候不一样了, 但是家长在养育孩子时, 没有经过任何培训, 还是凭着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从上一辈那里传承的模式来和孩子沟通, 这种缺乏科学指导的沟通使信息的传递出现了障碍。

三、亲子沟通的原则

1.尊重孩子, 平等相处

成长中的孩子, 需要我们的爱和理解, 他们也有独立人格, 应得到家长的信任和尊重。

2.倾听孩子, 双向沟通

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 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让孩子表达他的想法和情绪。同时, 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引导孩子的行为。

3.了解孩子, 方法得当

如同身体发育一样, 孩子的心理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着。在不同的阶段, 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有不同特点。家长要了解孩子的这些特点, 创造合适的环境让孩子按自身的规律发展, 寻找适合阶段性特点的沟通方式, 万不可用一成不变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

4.情绪行为, 分开处理

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 家长要有自我觉察力, 不要把情绪与教育混为一谈, 不要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当家长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教育顺利地分开时, 才能用理智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5.家校统一, 和谐一致

一个内心和谐的人, 其认知、行为和情感必然是一致的。当家长给孩子的观点立场不能和学校保持一致时, 孩子内心会很纠结, 很难进入认知、情感与行为相统一的轨道。家长只有以支持的心态对待学校和教师, 才能培养出一个健全的、优秀的孩子。

四、亲子沟通策略

面对亲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可以遵循亲子沟通的原则, 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探究亲子沟通的有效策略,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一) 语句肯定, 行为准确

1. 案例再现

常听一些家长说孩子逆反, 和家长对着干。比如, 他们对孩子说:“别把碗打碎了!”孩子却偏偏把碗摔在地上。这样的指令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宝贝, 别睡懒觉了!上学又迟到了!”

“吃饭了, 不能挑食啊!”

“路上别跑, 别闯红灯!”

2. 理论依据:不要去想红色的大象

以上这些否定的指令, 孩子根本不听, 甚至还去实施与指令相反的行为。

心理学有个实验:对一个人说“不要去想红色的大象”, 重复几遍的结果是对方的脑子里都是红色的大象在晃悠。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左脑接收到语言后, 右脑会产生与之相应的画面。当左脑接收到“不去想红色的大象”的信息时, 右脑将已存在的“大象”与“红色”整合起来, 形成“红色的大象”画面。此时, 否定词被忽略了, 被屏蔽了, “不要”已被大脑扔在了一边。

3. 沟通策略:语句肯定, 行为准确

通过以上案例和理论分析, 我们不难理解, 如果对孩子说“不要跑”, 孩子脑海中就会全是“跑”的画面, 这些画面便会引领孩子飞奔。因此, 要想让孩子按指令行动, 应该多用肯定的语言, 用积极的正面的指令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以上案例中的指令可以改成:

“宝贝, 快起床了, 要按时上学!”

“吃饭了, 饭菜可香了, 宝贝可要吃啊!”

“把碗端稳, 慢一些!”

(二) 说话简短, 少说有效

1. 案例再现

孩子最烦家长的唠叨, 而家长却认为:有时对孩子说话, 孩子根本听不见, 说几遍都记不到心里去。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妈妈越唠叨, 孩子越不听, 孩子越不听, 妈妈就越唠叨。那么, 应该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呢?

2. 理论依据: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 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 很受感动, 准备捐一些钱。过了10分钟, 牧师还没有讲完, 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 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 牧师还没有讲完, 于是他决定, 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 开始募捐时, 马克·吐温非常气愤, 不仅没有捐钱, 还从盘子里偷了2块钱。

由此可知, 相同的刺激过多、过强和时间过长都会引起心理的不耐烦或反抗, 在心理学上, 这种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会引起个体行为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3. 沟通策略:说话简短, 少说有效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 家长会一次、两次、三次地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 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 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因此,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 应秉承着“犯一次错, 只批评一次”的原则。如果你觉得你的批评不足以让孩子认识到他的错误, 需要批评第二次, 那就不要重复, 试着换个角度, 换种说法。“超限效应”还告诉我们, 要让自己的话有权威性, 就应该少说。

(三) 树立榜样, 保护自尊

1. 案例再现

妈妈开完家长会回家, 很生气地说:“期中考试你才考了第九名, 你看看人家张浩, 又考了第一!”

孩子很生气:“你总是拿我和张浩比, 干脆你给张浩当妈妈去好了!”

据调查, 80%的家长会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 可是孩子发出了“请别拿我和别人比”的呼声。

面对家长想比较, 孩子不愿意比较时, 我们应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呢?

2. 理论依据:“比较”的目的

家长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 赞扬别的孩子, 是想树立榜样, 想让孩子向这个榜样学习。但是, 孩子不是这么想的。当他听到家长拿他和别的孩子比较, 父母大加赞扬别的孩子时, 会觉得“比较”和“赞扬”是对自己的贬低, 是一种失败和耻辱。在这种情绪下, 孩子不会向“榜样”学习, 甚至还会故意对着干。

3. 沟通策略:树立榜样, 保护自尊

童年时期,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 “树立榜样”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式。但是, 家长不要拿熟悉的, 或者孩子的同年龄朋友来树立榜样。如果拿书上的某个孩子的故事来鼓励孩子, 他不会反感, 因为那个孩子离他太遥远, 对他不会形成威胁;拿一些名人童年的故事来鼓励孩子, 孩子一定会高兴, 他感觉自己将来也会成为令人佩服的名人, 并且会虚心向他们学习。

注重赏识, 操作得当

我们已经谈了赏识教育很多年, 无论是家长, 还是老师, 都相信期待、信任和赞美是一种心理能量, 能使孩子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然而习得一种理念是容易的, 理解一个理论是简单的, 但是想操作好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1.案例再现

常听家长这样赏识孩子:“棒!棒!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好厉害!”“你真孝顺!”这些语言真的起到了鼓励作用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评价性语言说一句两句还可以, 但是, 如果长期用这样的“赏识”语言去夸奖孩子, 孩子获得的不是一种力量, 而是胆怯, 不敢去尝试新的任务, 不敢去迎接艰难的挑战。由于害怕失败, 孩子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

2.理论依据:婴儿大脑规则

《婴儿大脑规则》的作者约翰·梅迪纳博士指出:当孩子取得了好成绩时, 家长对孩子说“你真聪明!”, 家长把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归因于与生俱来的智力。这样的赏识很有害处。在学习比较简单的内容时, 他毫不费劲就会取得学业成就, 体现了他的天赋。然而, 随着学习难度的提高, 他开始犯下第一个错误, 但他没有将这些错误看作是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 他会想:“天哪, 我总是得B, 得C, 肯定是我变笨了, 才得这么烂的分数, 我投降了。”如果孩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成功, 在失败之后就不知道该如何去振作起来, 他会变得气馁, 不愿意尝试, 导致分数继续滑坡。

那家长应该如何做呢?约翰·梅迪纳博士指出:家长应该赏识孩子学习的刻苦。例如:“你学习肯定很努力, 我为你感到骄傲”之类的言语。这就将学习好归因于可控制的努力, 而非无法改变的天赋。我们知道, 聪明并无法保证永远成功, 努力才是王道。

3.沟通策略:注重赏识, 操作得当

根据约翰·梅迪纳博士的研究, 要赏识孩子的努力, 而不是聪明!具体可以这样赏识:

要用描述的语言, 不做评价性的赏识;

赏识前进的方向, 而不是前进的结果;

赏识努力的过程, 而不是努力的结果;

例如孩子考试得了80分, 进步了, 妈妈要赏识一番。

妈妈:“上次考了70分, 这次考了80分, 进步了, 这一阶段, 你上课一定认真听讲了。回家后不用我督促, 就能自觉地写作业。你看, 好好学习就会有进步。”

孩子:“妈妈, 下次我想考90分。”

妈妈赏识了孩子付出的努力, 并描述了孩子的行为“认真听课, 自觉写作业”。受到赏识的孩子会巩固好的行为, 又制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对于艰难的任务会坚持不懈地努力。

如果孩子考80分, 家长就说“太好了, 太棒了”这样的评价式赏识, 孩子会怀疑妈妈的话是假的。

总之, 亲子沟通是一个丰富的互动过程, 家长要用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判断力去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用良好的亲子沟通来营造愉快、宽松、向上的家庭气氛, 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鲁稚.让孩子心灵强大.漓江出版社, 2009 (5) .

亲子沟通的技巧 篇3

学会真正接纳孩子

实现亲子沟通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安和不满。接纳不是赞赏,接纳是在开放的条件下的一种宽容。实际上,接纳是允许但并不一定是赞赏。

成人社会对孩子的态度,要么赞赏要么反对,缺少接纳。比如说孩子希望买双名牌鞋,家长出于怕孩子受委屈的心态给孩子买了,但是内心对于这件事情不赞赏,买了之后还要一直报怨孩子生活太浪费。这种态度极不可取。

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选择是:家长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自己接纳他对于时尚的追逐和感觉,但是给他买了这双价格不菲的名牌鞋,并不等于家长是在称赞他的这种行为,只不过接纳这种行为而已。这样做,要比自己整天唠叨孩子的效果要好得多。

接纳也包括家长要接纳孩子糟糕的情绪,包括他的不安、不满乃至于愤怒。家长不要往孩子坏的情绪上火上浇油,要非常坦然地面对孩子的消沉状况甚至是他对你的不满。

家长一定要有接纳孩子的观念,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最忌讳父母的情绪比孩子还要激动,本来应该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却变成了“敌我”的周旋——有人进一步有人就退一步,一方退了一步另一方马上又进一步。家长应该学会真诚地接纳孩子,评价孩子不要只有赞赏和否定两种态度。如果家长真能建立起这样的观念,相信一定能给孩子一个更宽、更大的生存空间,亲子间的相互沟通也有了更好的基础。

与孩子进行有效交流

与孩子讲话不要长篇大论。大多数孩子对于长篇累牍的话是听不进去的,父母说了半天其实没有任何作用。

不要过度了解孩子。什么叫不要过度了解呢?在家里,妈妈尤其爱犯“过度了解”这样的错误。曾经有一个孩子跟我说过,他的妈妈总是爱刨根问底地问他问题。孩子放学回家,妈妈会问:“你今天在学校跟谁玩了?他叫什么名字啊?他们

家有几口人啊?他爸是做什么的?……”这就是对孩

子的过度了解。同时,不要过度了解孩子并不是说不

去了解孩子。比如家长关心孩子与哪些小朋友关系不错是很必要的事情,但如果连他和朋友之间的谈话过程家长也要过问的话,孩子就会觉得很不自在,自然家长和孩子之间就没有有效的交流,孩子会用敷衍的态度对你的问题进行回答。

在谈话中不要故意积累孩子的过失,并一再提及。比如,孩子这次音乐考级成绩不是很理想,家长如果这样说:“这一次你考成这样,上次你也没考好,你看你就没一次考好的时候。”我相信,家长要这样说的话,没有一个孩子会认真听你把话说完,因为他心里充满了恐惧和厌烦。这种累积孩子过失等不恰当的谈话方式对与孩子交流没有任何好作用。

除此之外,和孩子谈话还要小心聆听,积极回应。家长平时工作都很多,可能孩子与你说的话根本就没听进去,只是机械地答应着。其实,孩子非常在意家长有没有认真听自己说话,非常反感家长在与自己谈话的时候心不在焉的状态。

帮助孩子发泄情绪

当孩子处于情绪低谷的时候,家长要帮助他能够有机会把不良情绪发泄出去,比如出去玩或者看一场电影等等。

与孩子一起做事

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实现沟通,这点真的很重要。比如说,父亲和孩子一起玩玩球,母亲和孩子一起布置布置房间,一塊给家里做一个梯子、搭一个架子什么的,家长一定要充分利用跟孩子一起做事的机会。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

责编林楠

亲子沟通育儿心得 篇4

当我们高高在上时,自然会与孩子拉开一定的距离,沟通便无从谈起。其实,孩子有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有放低做父母的姿态,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对话,我们才会找到许多曾经不解的答案。

笔者曾经听一位妈妈聊起他淘气的儿子,这个4岁的男孩似乎有着天生用不完的精力,连刷牙时也总是不停扭动身体,对着镜子扮各种鬼脸。妈妈一再提醒他要好好刷牙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妈妈自己在刷牙的时候,突发奇想地蹲到了儿子的高度,来尝试一下令儿子百玩不厌的动作,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儿子的高度看过去,镜子略有凹凸不平,成像便有哈哈镜的效果,这个发现让妈妈都觉得很有趣,更别说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儿子了。

由此可见,沟通的前提是父母要能够从孩子角度来想、来观察、思考孩子这么做是为什么。当我们能够更加理解孩子的时候,就不会再觉得他的举动是无意义的,就能与他很好地沟通了。

第二计:建立与孩子之间的信任感

唯有信任,才可能让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交给你。其实宝宝年龄越小,亲子之间的信任度越高,小宝宝看到爸爸妈妈总会伸出手让爸爸妈妈抱,这便是对于信任最好的诠释。然而,随着宝宝日益长大,亲子之间的信任度却可能呈下降趋势。改变这一现状的最好方法便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尊重与关怀。父母要扩大与孩子的沟通范围,除了学业,更要关心孩子的快乐与烦恼。

在这里,推荐使用“跨级培育法”,即用超过其年龄段的一些内容,如用教育6岁孩子的态度去教育3岁的孩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孩子创造力和模仿力非常活跃的时候,培养出良好的习惯,还可以让孩子感到你对他是有信心的,从而可以提升亲子之间的信任感。比如,可以带着孩子走进厨房,做一些亲子料理,让他品尝家务劳动的喜悦,或者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一个小任务,让他去完成,考察他独立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亲子信任度也会得到提升。

第三计:尊重孩子,多给孩子选择权

通常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拥有简单的决定能力了。这时,爸爸妈妈要有责任有意识地进行“基础教育”,让孩子开始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举例来说,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上幼儿园,先告诉他一些简单的穿衣规则,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衫,然后再让他自己决定。如果孩子仍然穿选错的衣服去幼儿园,爸爸妈妈可以先不要指出,等孩子意识到周围人的眼光,得到“教训”后,再教导孩子“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做决定”,这样体验式的学习能够让孩子成长得很快。

亲子沟通怎样最有效 篇5

● 首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行为背后是情绪,情绪后面是思想,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情绪。要改变情绪,先改变想法。

●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父母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强求孩子做到。

案例问答

问题

我有个7岁半的女儿。我想要用协议的形式跟她定些规矩,请问哪些事情适合协议,哪些不适合,这种做法正确吗?

回答

我们通常所说的规矩,是针对行为层面的。相比而言,其实更重要的是后面要有一个不能动摇的指导原则。比如要为人诚实,不能撒谎,要尊老爱幼,要孝顺父母,这些东西要牢牢树立。就像《弟子规》里讲的那样,“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些规则,未必要写下来,可以示范给孩子看。通过平时我们的所作所为,去影响孩子。比如说自己的父母来了,端茶递水,吃饭前“长者先,幼者后”,给爸爸妈妈拿拖鞋,还有客人来了要主动招呼等等这些礼貌的部分。

至于具体行为层面,不建议规定得太严格。有时定得太死反而会出问题。

比如说几点钟起床,是不是固定就这时候起床? 有时,身体需要适当多休息,比如周末。身体不是一个刻板的机器,他有时不到那个点就醒了,有时到了那个点还睡不够,所以需要弹性和灵活。

有时,规矩定得太死,会给孩子造成束缚和约束。孩子缺乏自由创作的空间,他的创造性就会被束缚。太多行为表层的规矩会把孩子约束死,而且他会觉得压力很大。

问题

女孩十三岁,进入青春期后,变化很大,脾气很差,不愿意听父母说话,我很忧虑,怎么办?

回答

首先,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面对这种孩子青春期的变化,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接纳,把它当做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当你接纳它的时候,它也就不成问题了。

然后你要面对的是怎样去接纳。你可以问问自己:到底在担心什么。当你忧虑的时候不妨要问问自己,你忧虑的是什么?担心的是什么?你担心孩子不听你话,变坏了?还是担心孩子在外面可能跟着其他同伴养成了坏习惯?

另外,担心里面可能还有一些失落感,因为孩子小的时候的状态跟现在是不一样的。

孩子小的时候,对你会有一份依恋、依赖,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妈妈好爸爸,你会很享受这种关系。

但现在孩子突然变了,其实你内在里面会有一个身份的挑战:孩子不听我的话,是不是说明我不是一个好妈妈,你会想很多东西。

其实,你应该放下身段,孩子现在不听你的话,并不影响你是不是一个好妈妈。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这种对孩子的忧虑可能也是自身情绪的一种累积,投射在孩子身上,投射在亲子关系当中。

问题

孩子通常回家都只说受了哪些表扬,怎样了解孩子在学校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同学之间的不愉快之类的?

回答

这个问题里面有几个东西:第一,父母对于孩子跟你沟通的状况不是特别满意,父母希望能够对孩子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如果孩子只是挑表扬的东西跟你讲,那在你和孩子的关系当中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你的接纳可能是有条件的接纳,你给他的信任、安全感不是特别好。

第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需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他会有自己独立的心灵花园。

父母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我想这是父母需要成长地方。给孩子全面的信任,他即便不跟你分享,他也可以自己很好的去处理。

有时候把自己的失败说出来,那种羞愧感比失败本身的挫折感还要强。所以他们通常会选择不说,因为说出来觉得很丢人。这种情况要允许孩子有秘密。父母呢,就可以选择放松,放下。

问题

孩子属于中等学生 ,属于老师疏忽的群体,他渴望老师的认可,作为家长如何应对?

回答

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欣赏、赞美和肯定。这是人类很具有共性的需求。

如果在学校里面,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肯定和欣赏,也未必是件坏事。

很多时候,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欣赏、自我嘉许。让他们明白自我欣赏和嘉许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也是自我价值和自我心灵力量提升的一个法宝。

家长要放下比较,不要把孩子和别的孩子去做比较。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和自己比较,过去和现在比,我现在比过去前进了多少进步了过少,让孩子养成这种自己和自己比的习惯。

大多数学校里面都存在同学之间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孩子去看到别人的优点,看他是如何学习的,他的过去和现在做比较是如何进步的。

问题

孩子在学校通常表现得很守规则,在父母面前就比较放肆,除了父母以身作则、订好规矩、前后一致之外,怎样能使小朋友在家也比较愉快地(而不是在与父母的激烈对抗中被迫)遵守约定,养成良好习惯?

回答

孩子在学校和家里不一样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们知道,孩子在爸爸妈妈面前很渴望得到爱,他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出这种状态。因为孩子心灵上的营养成分,是从家中从父母的爱当中来。

你会看到孩子在父母面前是最娇的,如果父母不在,外公外婆在,那孩子会乖一点,如果去到外面孩子就会更乖一点。

家中和学校本就不一样。在学校外面学习的是知识和本领,它需要刚性的东西来约束。但在家里是温暖的,是舒服的、放松的、慵懒的、休息的状态。我想如果你在公司和到家里都同样紧绷的话,那一定是没有办法让身体得到很好的修复。

亲子沟通现状调查报告 篇6

“妈妈生,外婆养,爸爸回家就上网,外公天天菜市场,爷爷奶奶来欣赏。”这估计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总听人说,隔代教育容易养成霸道总裁、极品作女,事实是否果真如此?隔代教育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XX社区位于XX新城西区境内,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辖区内房屋全部拆迁结束,经济繁荣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许多农村家庭都住进了高楼大厦,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几乎无暇顾及孩子,于是,抚养孩子的重担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而祖辈觉得替子女抚养下一代是他们的义务并且也很乐意这样做。

但是,因“隔代教育”问题引发的家庭矛盾也日渐增多,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一经播出,便引爆了亲子教育问题大探讨。该剧一开篇,便着力表现奶奶“公主教育”带来的恶果——“虎妈”赵薇就扇了女儿茜茜一个巴掌,原因是快要读小学的女儿缺乏基本生活常识,被爷爷奶奶惯出了公主病,穿衣吃饭挑三拣四,不仅对长辈没有丝毫尊重,到别人家做客时还对主人家的各种东西嫌弃,甚至还出言不逊。女儿如此“为非作歹”,让赵薇看到了“隔代教育”的问题所在,所以她狠下心把女儿接到身边,甚至辞职做起了全职妈妈。而剧外,这因隔代教育而被宠坏的茜茜也引起了诸多家长的共鸣。类似“赵薇”与“婆婆”之间的隔代教育问题,其实是当下中国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

我家隔壁奶奶家,是个独生子家庭,由于儿子工作性质的原因,孙儿由一岁起就跟着他爷爷奶奶生活,当他长到四五岁时,他对爷爷奶奶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对他父母的依赖程度,只要几分钟看不到爷爷奶奶他就会哭着到处找,而每次当他爸爸妈妈回工地上班,他只是当时哭一下,几分钟过后就不再寻找爸爸妈妈,感觉对父母没有太大的留恋,对父母的依赖性不是很高。

1、霸道总裁养成ing

有了爷爷奶奶的保护伞,宝宝们总会提出“放肆”的要求。这样任性的爱让宝宝形成娇气、霸道、自私的性格,对宝宝以后的成长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和同龄宝宝不容易相处;一旦自己的愿望不能达成,便会大哭大闹。

2、依赖成疾

爷爷奶奶带孩子时最容易出现这样的场景:孩子会走路,爷爷奶奶还要抱着;孩子的玩具撒了一地,爷爷奶奶收拾好了。宝宝正处在认知事物、学习尝试的时期,这种爱只会剥夺了宝宝学习的机会。事事包办的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宝宝往往依赖心强,缺乏独立性,遇到事情只会等别人解决。

3、“老人病”缠身

和老年人呆久了,孩子就会慢慢被同化,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习惯也会逐渐转移到孩子身上。有的孩子张口闭口就是成人腔,有的则视野狭窄,不乐于接触新事物。这些“老人病”让孩子失去了天真活泼、好奇好动的个性,严重的还会让孩子心胸狭窄,心理老年化。

1、父辈转变观念与祖辈各司其责、优势互补,共促幼儿发展

不管是隔代抚养和父辈抚养都有着他们自己的优势,祖辈和父辈各自明晰自己的职责,相互之间互相配合。祖辈在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上有着丰富的经验,父辈在育儿观念上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能适应不断变化更新的社会需要,所以二者应相互整合自己在育儿方面的观念,在尊重祖辈经验的同时还应该结合父辈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育儿理论知识,协调并达成一致的科学的育儿观,将祖辈的实践经验与父辈的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2、父辈在忙于事业的同时更要关注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

离异家庭初中生亲子沟通特点分析 篇7

“沟通”是沟通者双方的互动性行为, 以往多采用青少年一方报告的方式研究父母与青少年的亲子沟通[8,9]。本研究采用亲子双向报告, 从初中生与父母的沟通和父母与初中生的沟通2个方面考察离异家庭亲子沟通的特点, 有利于发现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和差异性[10,11,12], 为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的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整群随机取样, 从沈阳市及鞍山市共5所学校的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抽取被试253名, 剔除数据不完整的问卷后, 得有效问卷为242份, 有效率为95.6%。其中离异家庭子女108名 (男生47名, 女生61名) , 完整家庭子女134名 (男生67名, 女生67名) 。

1.2 研究工具

自编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参照文献检索、结合前期访谈的分析结果, 编制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该问卷从初中生总的沟通状况、频次、时间、主动性、方式、态度以及内容7个方面对初中生亲子沟通状况进行调查。该问卷分为学生版和家长版。为了方便统计, 学生版用问卷A表示, 该问卷共有17道题目, 分为单选和多选2个部分, A1~A13为单选题, A14~A17为多选题。由学生按照自己与父亲、母亲沟通的实际情况分别作答。

家长版用问卷B表示, 该问卷共有19道题目, 分为单选和多选2个部分, B1~B13为单选题, B14~B19为多选题。由学生父母作答。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离异与完整家庭亲子沟通方式比较

2.1.1 离异与完整家庭学生报告亲子沟通方式比较

两类家庭父亲和母亲在亲子沟通方式上没有差异, 与命令、争论等方式相比, 无论何种家庭结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都是以民主型为主 (P>0.05) 。见表1。

2.1.2 离异与完整家庭家长报告亲子沟通方式比较

两类家庭在亲子沟通方式上没有差异, 无论何种家庭结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都是以民主型为主 (P值均>0.05) , 与亲子沟通 (学生版) 问卷的研究结果一致。见表2。

2.2 离异与完整家庭亲子沟通主动性比较

2.2.1 离异与完整家庭学生报告亲子沟通主动性比较

由表3可见, 完整家庭和离异家庭父亲在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完整家庭初中生与离异家庭初中生与母亲沟通主动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完整家庭相比, 离异家庭的父亲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较差。

2.2.2 离异与完整家庭家长报告亲子沟通主动性

完整家庭和离异家庭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4。

注:*P<0.05。

2.3 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家长报告亲子沟通内容比较

2.3.1 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初中生与父母沟通内容比较

由表5可见, 完整家庭与离异家庭在选项8 (时事新闻) 、选项11 (与老师交往) 、选项12 (孩子的个人爱好) 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完整家庭的家长与孩子关于这3个方面的交流多于离异家庭。

2.3.2 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亲子沟通内容的重要性比较

对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沟通内容的重要性排序进行分析, 即对家长所选答案的顺序进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数值越小, 表示该内容沟通的次数越多越重要。结果表明, 不同家庭结构的亲子沟通内容其重要性相似, 2类家庭的父母都与孩子在学习问题、与朋友的交往、在学校的生活3个方面沟通较多。见表6。

注:*P<0.05, **P<0.01。 () 内数字为百分率/%。

3 讨论

本研究从初中生及其家长2个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初中生-父母及父母-初中生的亲子沟通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发现, 离异及完整家庭的父母与子女在沟通方式上无明显差异, 不论离异家庭还是完整家庭, 父母与子女的亲子沟通在沟通方式上都是以民主型为主;学生报告与家长报告的结果一致。说明虽然家庭结构不同, 但随着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 父母离异并未给家长与子女亲子沟通的方式造成明显的影响, 多数家长能够注意以适当的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

学生报告显示, 从沟通的主动性来看, 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的母亲在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而离异家庭的父亲沟通的主动性明显不如完整家庭父亲, 也就是说离异家庭的父亲疏于与孩子主动进行沟通、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3,14,15]一致。已有的研究表明, 家庭结构影响父亲与孩子的亲子沟通, 而很少影响孩子与母亲的沟通[16]。同时, 从家长对亲子沟通的主动性的报告可以看出, 离异家庭的父亲并没意识到其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主动性缺乏这一情况。亲子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 一方的沟通行为是在对另一方发出的沟通行为的知觉基础上产生的, 父母与子女双方在亲子沟通过程中会互相影响。并且已有研究证明, 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的高质的互动过程会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产生消减的效果[17,18]。然而, 尽管子女沟通的主动性会影响父母, 但父母是发展成熟的个体, 具备一定的言语能力、知识和技能;而初中生正处在心理成长阶段, 因此, 在亲子沟通过程中, 父母还是更为重要、更为主动的一方。尤其是离异家庭的父亲, 应该运用一定的技巧主动把握与子女的沟通 (沟通时注重积极倾听、使用青少年熟悉的语言、重视非言语信息沟通的作用、以平和的心态沟通) , 营造一个良好的亲子沟通环境。父亲与子女的交往对孩子的心理发展, 具有母子交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加强离异家庭父亲在亲子沟通中的主动性, 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比较离异家庭和完整家庭初中生与家长在沟通内容方面的差异, 可以看出, 与离异家庭相比, 完整家庭与子女亲子沟通的内容更广泛。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青少年与外界接触的方式日益丰富, 兴趣和爱好多种多样, 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影视作品等多种渠道了解外部世界。家长应该对子女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有所了解。由于父母离异给子女带来的心理冲击, 离异家庭子女更需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与父母进行广泛内容的交流和沟通, 因此, 离异家庭父母更应对子女加强了解, 这样才能丰富亲子沟通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注。

进一步对不同家庭结构的亲子沟通内容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发现, 不同家庭结构的亲子沟通内容的重要性相似, 2类家庭的父母都与孩子在学习问题、与朋友的交往、在学校的生活3个方面沟通较多。关于亲子沟通的其他相关研究也证实, 父母与青少年的沟通内容多为学习问题和学校人际交往方面[8,19,20,21]。要认识到在成长的道路上, 子女的学业发展和其他社会技能的培养及心理健康发展同样重要, 不应把目光都集中在与学业相关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另外, 国外多项研究表明, 父母与子女在异性交往和性问题上的亲子沟通是促使青少年采取负责任的性行为、减少青少年的危险性行为的有效方式[22,23,24], 也可帮助减少青少年感染HIV的概率[25,26]。近年来,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以及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使初中生在性观念以及行为上的问题日渐增多, 而我国家庭中亲子沟通内容及沟通技巧在此方面的缺乏无疑是一个警示。

亲子沟通,家长需过“五关” 篇8

亲子沟通危机意识关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存在着问题:58%的孩子认为家长与自己沟通太少,而只有42%的孩子对家长管教态度满意,大多数孩子都认为父母管得太多太不近人情。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一旦出了问题,又不及时改进的话,孩子将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并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的人格发育。这已经成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因为父母与孩子不能良好沟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亲子沟通的效果如何,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

日本铃木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铃木镇一说:“与孩子打交道感到痛苦是因为还没有与孩子交心的缘故,如果能与孩子交心,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说起话来,形成一个快乐的世界。”做父母的,如果希望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就不能仅把孩子当孩子,而要把他当做一个乐意向自己倾诉的朋友,只有营造真心倾听的氛围,赢得孩子情感上的信任才能与孩子达到无拘无束交流的默契。但在做到以上事情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与孩子的沟通现状。

下面的小测验可以帮你检查—下你和孩子的亲子沟通现状:

1.孩子经常会主动跟我交流他的学习生活情况。

2.我也会经常主动与孩子交流他(她)的学习生活情况。

3.我跟孩子说话,一说他(她)就顶,或者你说东他(她)说西。

4.当我跟他(她)谈不通的时候,就直接命令他(她)按我要求的去做。

5.只要孩子安安静静的,不吵我,学习上让我不操心或者少操心,他(她)想怎么都行!

6.曾经跟孩子说过诸如“别听你爸爸(妈妈)的”之类的话。

7.当孩子有话跟我说的时候,我肯定会停下自己手头的工作或正在进行的家务。

8.有时候倒是想和孩子多交流一下,可到那个时候,又好像无话可说。

9.我的想法和自己工作上的事情,有时候也会告诉孩子。

10.我也知道要跟孩子有话好好说,可有时候就是气不打一处来。

评价标准:以上陈述项目中,如果陈述符合你和孩子的沟通现状就答“是”,得1分;反之,回答“否”,减1分。积分越高,表明你和孩子的沟通情况越好。积分越低。说明你和孩子的沟通存在的问题越严重,这就需要引起你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地行动起来。

聆听孩子心声关

现在的孩子几乎是每个家庭的核心,父母再苦再累都不愿苦了孩子,要为孩子创造最优越的条件、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要给孩子最美好的将来,可是往往我们会伤心地发现孩子越大越和我们疏远了,不知何时彼此竟然成了朝夕相处的陌生人,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该怎样走进孩子的心里,创造最佳的家教情境?其实,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聆听孩子的心声。

事例一

一个小学生有段时间上学总迟到,老师为此找他的妈妈谈话。他的妈妈知道后,没有打骂孩子。在临睡觉前,她问儿子:“告诉我,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却总迟到呢?”孩子先是愣了愣,看到妈妈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妈妈听后笑了。第二天一早,妈妈带着儿子一起去了河边看日出,面对眼前的景色,妈妈感慨地说:“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的发现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儿子放学回家时,发现书桌上放着一块精致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可见,聆听孩子的心声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是父母对孩子表示关怀的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交流方式,更是父母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最有效途径。

但是,能够真正弯下腰来倾听孩子心声的父母并不多,许多父母虽与孩子朝夕相处,却对孩子并不了解。父母只注意到孩子不听话的行为,却不愿意或不能了解造成孩子这些行为的原因和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就急于指责或抱怨,企图以此来杜绝孩子不听话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会依旧我行我素或变得更加逆返、执拗。

事例二

茵茵在学校和同桌闹了别扭,她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对妈妈说:“妈妈,我有件事想跟你说说。”

妈妈说:“我正忙着呢,你先写作业吧,有什么事等我一会有空了再说。”

茵茵心里更难过了,不情愿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等快吃完饭时,妈妈才忽然想起来问道:“刚才你想跟我说什么?”可是这时的茵茵却什么也不想和妈妈说了。

又一次,茵茵满身是土地回到家中,脸也被蹭破了一块皮。妈妈看到后就厉声地问她:“你跟谁打架了?怎么回事?”看到妈妈这个样子,茵茵一脸不耐烦地说:“不用你管!”就气呼呼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茵茵这么做引来了妈妈愤怒的责骂和喋喋不休的抱怨。从此后,在妈妈面前,“没什么事”“不想说”“不用你管”就成了茵茵的口头禅。

不会倾听孩子心声的父母永远也得不到孩子的心。

一位父亲在总结自己和孩子沟通的经验时说:“我曾经为与孩子無法沟通而苦恼过,认为走进孩子的内心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现在发现实际上父母和孩子心灵相通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你先闭上嘴巴,用耳朵用心地倾听就可以了。”

所以,父母多用点时间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重视,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这样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让父母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说话艺木关

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语言说出来,孩子的感受和反应也会不同。

事例三

7岁的辰辰要去上算术课了,妈妈对辰辰说:“辰辰,上课时要看老师和黑板,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和同学乱讲话,也不能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低头做自己的事情,更不能…--,’妈妈的话还没说完,辰辰就不耐烦地说:“哎呀,你都说过一百遍了,真烦人!”

过了几天,辰辰又要上课去了,爸爸微笑着对辰辰说:“辰辰,上课时要注意什么?”辰辰挺直腰板回答:“注意听讲。”说完,开开心心地出了门。

语言是父母向孩子传递自己的意图和观点的重要媒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大一部分要通过说话来实现。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说什么、怎样说、何时说、什么情况下说、以什么语气说,等等这些,都影响着孩子能否接受父母的话,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父母们应重点掌握一些与孩子说话的技巧,在平时生活中,尤其要注意下面两点。

一是爱孩子要说出来。

爱孩子,要说出来。父母经常向孩子表达温情的爱,可以大大

拉近彼此的距离,也让孩子更热爱生活、更快乐、更有安全感,从而减少“问题孩子”的产生。

事例四

小女孩孟小苗,每天都特别快乐。大家都喜欢跟她一起玩,因为她爱笑,也很大度,对很多事情都能包容,很少跟别人发生矛盾。跟她一起玩,大家感到很快乐。

孟小苗的妈妈曾说:“我们和孩子之间经常互相表达感情。因为我和她爸爸希望和孩子建立朋友似的关系,发生的一切孩子都愿意和我们交流。

“每天睡觉前,我都会拥抱小苗,亲她的小脸,说‘宝贝,妈妈爱你’,她说‘妈妈,我也爱你’,然后才睡觉。小苗也很喜欢拥抱我们。每天我下班回家,她都会跑出来搂住我的脖子。学校里发生的所有事情,小苗都会跟我们聊,从不隐瞒什么。”

孟小苗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成就了一个快乐大度、充满爱心的阳光女孩。

二是心中有爱,嘴下留情。

切忌对孩子说气话。父母说气话总会伤害孩子,如果气话说得太绝,甚至会切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某市小学生李松的爸爸对此深有体会。

事例五

一次,李松逃学半天去看了自己渴望已久的足球赛。后来,班主任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李松的爸爸,李爸爸听了非常恼火。等孩子回到家,他厉声责备儿子说:“你胆子真是越来越大了,竟学会了逃学。你再敢这样,就不要再回这个家了。”这事过去了,李爸爸也就忘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市里承办青少年足球联赛,李松禁不住球友的劝说,又逃了一次学。不过,看完球赛后,李松想起了爸爸上次说的“不要再回家”这句话。他干脆晚上去了同学家。幸好,同学的爸爸给李松父母打电话说了情况。急坏了的李爸爸才意识到自己与儿子亲子沟通有问题,更后悔自己不该说气话。

对孩子说气话,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伤害亲子间的感情。父母要克服这一点,在面对教育孩子的难题时,绝不要不顾后果地通过说气话将情绪发泄给孩子。

别揭孩子的伤疤。下面是一位学校老师的讲述的一件事:

事例六

一天,我去表哥家,遇到表嫂在教玄儿子小健。

表嫂拿起儿子的成绩单看了一眼,不高兴地说:“你怎么搞的?怎么每次考试都不理想?”

小健不说话,只是低着头,他一定也在为自己的成绩而羞愧。

“上次月考你还有一门不及格,年前的考试只考了倒数第10名,这次期中考试也只考了个20多名,你丢不丢人呀?”

见到站在一旁的我,小健觉得很没面子,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我连忙说:“没事,小健只是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其实是很聪明的。”等小健进了自己的房间,表嫂问我:“你说这孩子怎么就不争气呢?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你有什么办法吗?”我直言不讳地说对表嫂说:“首先,你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揭孩子的伤疤,这会让他很没面子,也很打击他的积极性。”表嫂似有所悟,点了点头。

孩子曾经的过失、曾经的失败,如果当时给了他不愉快的体验,那這种过失和失败就会成为孩子心里的一道伤疤。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过失和失败持不接纳的态度,那么当孩子心中的这道伤疤再次被揭开的时候,孩子就会感觉很痛苦。所以,父母不要轻易揭孩子的伤疤。

赞美和批评关赞美和表扬要发自内心。

孩子渴望父母的赏识,需要爸妈的赞美。所以做父母的要经常夸奖孩子,而且要发自内心,这样孩子才能受到真正的激励,才会努力做得更好。

“为孩子竖起大拇指”,作为一种对孩子的教育和亲子沟通的手段已经被今天的许多父母所重视和运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夸奖都有益,如果父母不认真探究其中的奥妙,在与孩子沟通中随意将一些没有理由的夸奖应用在孩子身上,不但不会对孩子起到正面的督促、激励作用,反而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做法过于做作、夸张。

事例七

一个妈妈去听关于和孩子沟通的讲座。主讲老师的观点是:要实现和孩子良好的沟通,就要夸奖孩子。这个妈妈认识到自己和十几岁的儿子之所以沟通不好,可能就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夸奖过他的缘故。回家的路上这位妈妈想,以后一定要注意夸奖孩子。回到家刚开门,儿子给妈妈递过来拖鞋,妈妈见这是一个好时机,马上夸奖儿子说:“儿子你真棒!”儿子一脸的奇怪:“妈妈你受谁蛊惑了,别跟我来这套!”转身就走了。这时又轮到妈妈愕然了,“这是怎么了呢?我哪里做错了?”

夸奖孩子是一门需要认真研究的学问。所以,父母要善用并慎用夸奖,在与孩子交流时,一定要记住只有客观、务实的夸奖才会让孩子接受,才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是虚情假意,才能够起到激励孩子进取、调动孩子积极性的目的。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切合实际的夸奖,孩子才会真正受到鼓舞,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批评孩子要对事不对人。

孩子做错了事,父母批评他,是为了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让他吸取教训,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但是,许多父母忽略了这一目的。孩子成绩不好,或做错了事情、有了不良习惯时,常常气愤地把孩子骂得一无是处,对孩子讽刺、挖苦等。这种侮辱孩子的结果是,孩子不仅不会变好,还会更加糟糕。

事例八

有一个男孩,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母每年只给他买一套衣服。

这天,爸爸从市场回家,给男孩买了一身运动服。男孩十分高兴,穿着新衣服飞快地跑出去玩,结果因为玩得忘情,把裤子刮破了一个口子。

男孩回到家,他的爸爸看见新衣服破了,抄起笤帚就要揍他。

其实,衣服破了,男孩也很难过。这时候,看到爸爸因为一条裤子要打自己,男孩更加伤心。

他仰着头对爸爸说:“等一会儿再打。”说完,男孩开始脱衣服。他爸爸困惑地问:“你干吗要脱衣服,想耍什么花招?”

男孩把衣服脱下,站到爸爸面前,流着泪说:“爸爸,我把衣服脱掉你再打,免得衣服跟着我受打骂之苦。”

听到这话,男孩爸爸高举的手慢慢地垂下来。

无论孩子犯多大错误,无论他是有心还是无意,父母如果对孩子人身进行发泄、攻击,既改变不了既成事实,也不能帮助孩子纠正错误。也就是说,批评孩子,一定要对事不对人,才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

行动关

你会用行动感染孩子吗?在亲子互动中,父母的行动,比语言更具有教育作用。孩子会将父母的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自觉不自觉地去模仿。

事例九

一位做医生的妈妈,她有一个13岁的女儿。

这位医生从医近二十年来,工作一直比较忙,也非常敬业、认真,是病人眼中和善的大姐、领导手下的得力干将。

但她却很少有时间管女儿、陪女儿。为此,在女儿面前,她曾经非常自责。然而,日渐长大的女儿却说:“妈妈其实是我很好的榜样,虽然以前她忙得没时间陪我,我也曾经埋怨过她。但是,我越来越发现,我妈妈对工作、对病人的态度影响了我,她用行动告诉我:做一件事情,就要认真而负责,努力做到最好。这就是我在同龄人中更独立、更善于处理问题、更受同学欢迎的原因吧!”

的确,这位医生朋友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女儿很多道理,这比每天耳提面命地用语言教导她有效多了。

上一篇:平安晋升答辩开场白下一篇:迎中秋佳节暨乡情联谊晚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