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苏丹简介

2024-09-23

南苏丹简介(共9篇)

南苏丹简介 篇1

苏丹分公司简介

河南中拓石油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苏丹分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河南中拓石油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苏丹注册的分公司,苏丹分公司主要从事于石油、天然气、市政管道的安装;各类管道的修复,清洗、试压、干燥、置换、防腐、检测和带压开孔;是集管道非开挖内衬修复,水平定向钻穿越,管道投运服务,油田维护、化学清洗、物理清洗、COW浮顶罐机械清洗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公司提供油田地面建设、炼油工程、化工工程、石油及化工产品储运工程、管道输送工程、油气库工程、咨询、采购承包等工程服务。

苏丹分公司自成立以来,充分利用公司的优势技术、先进设备、丰富经验,并结合苏丹当地的具体情况,在苏丹Petro-Enery and PDOC公司的6区、3/7区、喀土穆炼油厂等区域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在苏丹市场树立了良好的中拓品牌。苏丹分公司将继续加大国外市场的开拓力度,以国内公司为依托,苏丹市场的拓展步伐必将稳健地向前迈进!

苏丹分公司联系方式:

地址:苏丹喀土穆,戴夫区,22区块,158# Taeif Block,22 Plot,NO.158,Khartoum,Sudan

苏丹长输管线安装现场

苏丹长输管线焊接现场

南苏丹简介 篇2

1 挤水泥方法

1.1 利用井口装置关井挤水泥

下光钻杆或油管到预计井深, 泵入一定量的水泥浆, 替钻井液, 把管柱提出水泥面, 循环出多余的水泥浆, 然后关闭井口 (通常是关闭井口防喷器, 也可以应用采油树的锥挂关闭井口) , 从管柱水眼内挤入一定量的钻井液, 达到把水泥浆挤入地层封隔油气水层的目的 (或达到堵炮眼、堵套管破损、堵尾管重叠段等的目的) 。

1.2 利用水泥承钻器挤水泥

用钻杆或油管将水泥承钻器下到挤水泥目的层顶部, (也可以用电缆把水泥承留器下到预计井深, 点火坐封) 从管柱水眼内直接挤水泥封堵目的层位。苏丹37区承钻器座挂时通常采用3 1/2寸油管将承钻器下到目的层顶部 (一般为射孔位置顶部上方3~5米位置) , 同时电测电缆也跟随油管下入到目的层位, 校深后座封承钻器。

1.3 利用封隔器挤水泥

用油管或钻杆把封隔器下到预计井深, 泵入一定量的水泥浆, 替钻井液, 把管柱提出水泥面, 循环出多余的水泥浆, 然后坐封封隔器, 从管柱水眼内挤入一定量的钻井液。

2 挤水泥施工技术要求

(1) 必须按井下温度和压力做水泥浆稠化验, 确定药品种类和加量。

稠化时间=挤水泥施工时间 (注水泥时间+替液时间+起油管时间+循环时间+关闭井口时间+挤水泥时间) +60min。

当为承钻器挤水泥时, 施工时间=注水泥时间+替液时间+油管插入承钻器时间+挤水泥时间+反循环时间。从而依据施工时间确定缓凝剂加量。

水泥浆失水量依据地层渗透性而定, 低渗透地层允许6.9MPa 30min失水量在100~200ml之间, 高渗透地层允许在50~100m之间, 裂缝性地层失水量控制在200~500m之间比较合适。24h的水泥石抗压强度>14MPa。

(2) 控制水泥浆密度在1.85g/cm3 (由于注入量通常不多, 利用水泥车批混罐, 一罐罐的配制好, 人工测量确认达到1.85g c m3, 才向井内泵送, 以确保水泥浆密度均匀) , 失水控制在100ml内, 流动度23cm, 初凝时间15小时, 终凝时间20小时。

(3) 前置液和后置液的高度不得低于150m (通常是前置液4方, 后置液1方) , 目的是有效地隔离水泥浆与套管中的液体, 防止互相污染。必要时, 可做管内钻井液等介质与水泥的污染实验。

(4) 所有下井管柱要丈量准确, 水眼通畅;丝扣涂匀螺纹密封脂, 按标准扭矩上扣, 确保管柱的密封。

(5) 注水泥替顶替液后起钻到水泥面以上, 必须循环冲洗掉多余的水泥浆。水泥浆及混浆返出井口时要及时排放掉, 严禁进入循环系统。冲洗干净后, 再循环半周, 以确保井内管柱的安全。

3 挤水泥施工的步骤

在南苏丹3/7油区进行的挤水泥作业主要有两种, 即利用井口装置关井挤水泥作业及利用下承钻器挤水泥作业, 本文重点对此两类挤水泥方法进行讨论。

3.1 利用井口装置关井挤水泥的施工步骤

安装合适的井口装置 (采油树四通或者防喷器) ;用电缆射孔或油管输送电缆在预计的井段射孔;将油管下过射孔深度5~10m;循环一周, 有条件的井可以把套管内的介质替换成清水;关闭井口, 注灰管线试压, 试挤一定量的液体 (通常为试挤清水) , 记录排量、压力、地层吸入量, 从而确定要泵入的水泥浆量;注前置液;注水泥浆;替后置液, 替顶替液;打开回水闸门, 起钻至水泥面以上100m;正循环或反循环 (最好是反循环, 可以减少施工时间) , 将多余的水泥浆循环出井筒, 再循环半周;关井口, 从管柱水眼 (或环空) 挤顶替液;当挤到所需要的压力或者至设计量时蹩压候凝, 水泥浆凝固后起钻;接钻头下钻, 钻水泥塞;钻穿水泥塞后, 试压检验堵孔效果, 如果达到试压标准说明挤水泥作业成功。

3.2 利用下承钻器挤水泥的施工步骤

安装合适的井口装置 (采油树四通或者防喷器) ;用电缆射孔或油管输送电缆在预计的井段射孔;将油管下过射孔深度5~10m;循环一周, 有条件的井可以把套管内的介质替换成清水;用油管输送电缆到目的层位校核深度后座挂承钻器;再循环一周后插入油管至承钻器内试挤一定量的液体 (通常为试挤清水) ;记录排量、压力、地层吸入量, 从而确定要泵入的水泥浆量;上提油管出承钻器, 注灰管线试压;注前置液;注水泥浆;替后置液, 替顶替液;再插入油管挤水泥浆到需要的压力或者至设计量;上提油管出承钻器挤水泥施工结束;正循环或反循环 (最好是反循环, 可以减少施工时间) , 将多余的水泥浆循环出井筒, 再循环半周起油管;等水泥浆凝固后接钻头下钻, 钻水泥塞;钻穿水泥塞后, 试压检验堵孔效果, 如果达到试压标准说明挤水泥作业成功。

4 结论

为了防止施工时由于水泥浆自重下沉导致计量不准, 而且试挤时排量大且无压力, 采用将油管直接插入至承钻器内混配水泥的方式进行作业, 并且可以适当增加水泥浆量 (批混3~4m3) , 直到挤至设计量后才拔出油管进行反循环洗出多余水泥浆, 这样可保证挤入的水泥浆量的准确性, 以免少替或挤空。 (此种挤水泥方案必须注意, 试挤量应当适当增大, 并且试挤排量应当与施工的注替排量接近, 以确定漏失层位在施工排量下具备连续吃入能力;挤水泥结束后, 从承转器中拔出油管柱后会造成油管柱内剩余的水泥浆与套管内的有促凝作用的压井液直接接触, 有导致水泥浆提前凝固, 甚至“闪凝”。)

挤水泥作业配制水泥浆量很少, 一般在2-3m3之间, 而且下插油管至承钻器后, 靠水泥车替清水挤水泥进入地层封堵“炮眼”, 因此必须要预留部分水泥在射孔段和承钻器之间的套管空间, 才能有效地确保水泥一部分进入地层封堵“炮眼”, 一部分填充射孔段上部, 这样挤水泥才算成功的。所以由于水泥浆量很少, 而且又要考虑到挤水泥不能超过安全量, 不能替清水挤水泥过多, 不然会把清水挤入到地层的“炮眼”内, 即我们通常说的挤空了, 致使挤水泥失败。

参考文献

[1]石油工业出版社.钻井甲方手册[1]石油工业出版社.钻井甲方手册

[2]石油工业出版社.油气井注水泥理论与应用[2]石油工业出版社.油气井注水泥理论与应用

南苏丹蹒跚起步 篇3

虽然官方的独立宣言直到当地时间9日11时45分才宣布,但实际上从当地时间7月9日零点(北京时间凌晨5点)南苏丹共和国已宣布正式独立,成为第193个被联合国承认的国家。

根据苏丹北南《全面和平协议》和苏丹南部地区公投结果,苏丹南方9日正式宣告分离,首都为朱巴,苏丹前第一副总统兼南部自治政府主席萨尔瓦·基尔宣誓就任南苏丹共和国首任总统。

萨尔瓦·基尔出生于1951年,来自南苏丹最大的民族——丁卡族。基尔从苏丹军事学院毕业后,先后参加了两次苏丹北南内战,1993年参与非盟支持的苏丹和平对话。

前任南方政府主席约翰·加朗于2005年7月底因飞机失事遇难后,基尔于8月1日当选苏丹第一副总统兼南方政府主席。在2010年4月苏丹南部地区举行的南部自治政府主席选举中,基尔以93%的高票连任。

中国政府与苏丹南方政府于2005年开始交往,基尔曾于2005年和2007年丽次访华。基尔多次表示,苏丹南方政府和人民把中国视为真诚的朋友和可靠的合作伙伴,愿在南苏丹独立后进一步发展对华关系。

当地时间9日中午,苏丹南方各界在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前领导人约翰·加朗墓园广场举行独立庆典仪式。苏丹国旗降下,南苏丹国旗冉冉升起。当地民众从当地时间9日零时一过开始狂欢庆祝。在夏日的非洲骄阳下,当地特有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南苏丹,哦伊!”“自由,哦伊!”人们挥舞着南苏丹国旗,跑上街头跳起非洲土著舞蹈,大声唱歌并摁响汽车喇叭助兴,电台则播放新国歌。

当南苏丹国旗冉冉升起时,中国在第一时间承认了这一新生国家。并明确支持其加入联合国,引起世界瞩目。

中国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包括对南苏丹进行经济援助时都不带任何政治条件和先决条件。从这一点讲,中国的立场光明磊落。

南苏丹独立具有特殊性。由于历史上殖民者在苏丹“南北分治”造成的民族隔阂,以及南北之间在民族、宗教或文化上的差异,苏丹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内战,但任何一方都无法消灭对方。

1983年5月,因反对政府在全国实行伊斯兰法,以约翰·加朗为首的一些南方官兵发动兵变,成立了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苏人解),开始从事武力准翻政府的活动,并引发了苏丹第二次内战。

1994年,苏丹政府和“苏人解”开始和谈。2002年7月20日,在国际社会斡旋下,苏丹政府和“苏人解”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就南方实行民族自决、确定宗教等重要问题达成一致。

双方在国际社会帮助和推动下,通过长期协商自愿达成了和平协议,并顺利进行了公投,以和平文明的方式和平分家。经过苏丹北南双方的不懈努力,在联合国、非盟等国际、地区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大力推动帮助下,2005年苏丹北南签署的《全面和平协议》终于得以实现。

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说:“朱巴上空飘扬着骄傲的旗帜,世界版图从此被改变,这些标志着此前洒下的热血、流下的眼泪、投下的每一票以及数百万人的希望都没有白费。”

当美国总统奥巴马高声赞扬“一面骄傲的旗帜飘扬在朱巴上空”时,南苏丹政府内已有许多美国人担任了高级顾问,美国凭借以往大力支持南苏丹独立的资本,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各项政策。在南苏丹创建新政府的过程中,美国已投入3亿美元的开发援助款。

2005年以来,中国济南军区先后成建制向苏丹南部瓦乌市和达尔富尔地区派出13批29支维和分队,包括13支工兵分队、8支运输分队和8支医疗分队,共5055人次执行国际维和任务,使苏丹成为中国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

截至目前,维和分队完成了263项工程保障、51万多吨物资输送和生活用水保障以及13672人次医疗保障任务,以过硬的素质、出色的業绩,在维和任务区创造了“中国速度”、“中国质量”,树立了“中国品牌”。近年来,工兵分队累计完成各项工程保障任务263项,修筑道路1760公里,土石作业147万立方米,打井13口,被喻为“像蜜蜂一样辛勤工作”。

纵观历史,中国与苏丹的长期友好合作,源于双方都有反抗殖民者的斗争历史,都在对方核心利益上给予积极支持,且在合作中平等互利,共赢发展。

苏丹长期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向中国敞开能源合作市场。中国则积极支持苏丹维护稳定发展。中国不仅在短短16年内帮助苏丹建立起完整的石油工业和人才体系,在基础设施、通讯、农业等各领域帮助苏丹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还长期向苏丹北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使居民安居乐业。

与某些西方国家动辄使用制裁甚至武力威胁相比,中国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实际行动。获得了北南苏丹人民的认可和信任。

正是由于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注定了中国在对争议各方劝和促谈方面的话语权都是有分量的,能在北南苏丹和国际社会之间搭起和平合作的桥梁,从而使苏丹北南和中国在内的各方利益得到保护。

在庆典现场,胡锦涛主席特使姜伟新与南苏丹总统基尔亲切友好握手,姜伟新特使转达了胡锦涛主席的问候,还向基尔转交了胡锦涛主席的贺信,对南苏丹独立表示热烈祝贺。

据联合国统计,南苏丹90%的人口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文盲率高达85%以上。大部分人民每年的生活费还不到1美元,有10%以上的儿童无法度过他们的5岁生日。在人口40万的朱巴市区,绝大部分是茅草屋顶和泥墙构成的昏暗小屋。

南石桥村文化大院简介 篇4

南石桥村隶属于卢氏县文峪乡,村委会位于卢氏县城西南约6公里,据文峪乡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全村9个居民组,389户,1564人,属于省定重点贫困村。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群众自娱自乐,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2016年,在省市县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南石桥村实施“河南省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建设项目。项目资金2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由演出舞台、硬化舞台广场、整治村委公路北侧污水沟,建设休闲园。该项目于2016年4月23日开工建设,5月30日竣工,6月份经验收并投入使用,2017年8月通过项目工程质量复验。在项目实施中,以创建优质工程为目标,乡党委政府制定严格的项目实施方案,招标精选优质施工队,村两委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专人严把施工工程质量关,整体项目建设全部完成设计的内容达到设计的工程质量要求和标准。

全面建成后的南石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总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内设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远程教育室、综合活动室、戏台、文化活动广场、休闲园。文化活动室有乒乓球台、麻将桌、音响、话筒、功放机等供群众休闲娱乐器械,图书室藏书2000多册、阅览桌凳齐全。远程教育室电视机、电脑、投影、桌椅40套,能够满足群众集体活动需要。文化活动广场有健身器材10套、乒乓球台一副、宣传栏8个、篮球蓝一副、喇叭广播一个,群众能较舒适的开展各项活动。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建成后,为了规范化管理并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村两委成立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管理领导小组,由村支部副书记雷邦成任组长并兼任专职管理员长,村支两委人员与文艺骨干任成员,制定了七个一管理制度,明确了相关责任。村两委每年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文化工作计划,在党员监督岗中设置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监督岗,来监督文化活动中心开展日常工作。

在开展活动方面,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采取全天开放,每天都有群众在活动中心活动,阅览书籍、或打球、或上网、或跳健身操,不受人员、环境的影响,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文化宣传方面,利用文化宣传栏印制新二十四孝宣传图,培育积极向上、热心友爱的良好道德风尚。通过宣传身边的道德典型等,来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形成健康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文化风貌。

南苏丹简介 篇5

钟管镇位于德清县中东部,东临320国道、申嘉沪杭高速,西连杭宁高铁出口,靠近杭宁高速、104国道、宣杭铁路,北近318国道,德桐公路穿越而过,特别是规划中的杭州二环线穿镇而过。该园区在二环线以内,靠近出口,杭州直达十多分钟,水路杭、湖、锡线就在该园区内。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我镇区域面积76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辖19个行政村,1个社区,是全县的工业强镇。

全镇已形成了以生物医药、新型建材、机械电子、五金家具、丝绸纺织等为主的产业格局,全镇共有600多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多家,镇工业总产值150亿元,税利8.85亿元。

南舍工业区通过近几年的选商引资,以企引企等形式,进驻了大批温资企业,德国、美国等合资企业,日本独资企业。临杭物流园区靠近该园区,南舍工业区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工业区规模进一步提升,现通过各方努力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已调整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步落实土地指标。我们热忱欢迎有意企业来我镇考察、落户,取得双赢共同发展。

南苏丹,穿越生死征途 篇6

石磊:穿防弹衣睡觉的日子

2012年11月,石磊被分配到南苏丹湖州伦拜克市执行维和任务。当地各部族、部落因为抢夺牲口、抢占牧场和水源,经常发生武装冲突,铸成难以化解的世仇,情况很混乱、很危险,为了能及时处理紧急情况,他只得穿着防弹衣睡觉,随时准备执行任务。

一天,当地发生武装冲突,蔓延至伦拜克市内,大量平民生命受到威胁。更让人揪心的是,在距离枪战密集点不超过3公里的地方,就有一个正在建设的中国政府援助工程——伦拜克中心医院的工地,在这里工作的有26名中国公民。在密集的轻重机枪声中,当地雇员全部逃跑了,而中国员工因为电话被切断和外面失去了联系。焦急万分之际,石磊一方面在联合国指挥中心探听消息,同时联系联合国营地最高主管,要求派出力量营救他们。

联合国营地主管同意让石磊随两辆大型装甲运兵车和13名武装人员立即前往工地进行解救。穿过枪林弹雨的重围,子弹在耳边嗖嗖飞过,当车队抵达援建医院大门时,车队指挥官命令两辆装甲车停在工地外围显著位置,两名人员在车顶架设重机枪据高守卫,其他人员在工地四周警戒。石磊由侧门进入工地内部,终于找到26名被困的中国同胞,所幸他们没有任何伤亡。

石磊与联合国安全人员对整个工地进行了安全检查,武装巡逻装甲小队开始对该区域进行24小时巡逻,并且现场向工人传授了简单的自保英语句子后,帮助中国同胞再次封死大门,将装甲车退到50米开外进行驻守,直到夜间武装巡逻小队前来轮替。

刘圣皇:近距离接触爆炸现场

2013年10月17日,南苏丹首都朱巴市苏科斯塔市场附近垃圾场发生一起爆炸事件,多人死伤。案发时刘圣皇正在事发地域的中心警局开展协同警务工作,亲历了爆炸现场的调查取证过程。

“案发现场是一个约500多平米大小的垃圾场,警戒线外被围观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约一个排的南苏丹人民解放军战士荷枪实弹维持现场秩序。在两名战士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挤过人群,走到爆炸中心位置。”刘圣皇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狼藉景象,昔日堆积如山的垃圾早已被夷为平地,被炸碎的人体尸块连同垃圾散落得到处都是。垃圾场内侧,在一块灰褐色的化纤布掩盖下,可以隐约看见三具残缺不全的儿童尸体,垃圾场右侧则放着一具用白布包裹着的成年人尸体。南苏丹人民解放军战士与国家安全部工作人员正在对现场进行勘查,医护人员忙着抢救伤员。”

据介绍,这个垃圾场邻近市场,不少当地居民经常到这里翻垃圾寻找食物,附近的孩子把它当成了游乐园。爆炸发生前,有3个七八岁的小孩在此玩耍,翻出了一颗炸弹,不小心将它引爆。爆炸导致3名小孩及一名女子当场身亡,在垃圾堆另一侧两名成年人及1名小孩也身受重伤。

近距离接触爆炸现场,更是让刘圣皇感到触目惊心——脚下遍布散落的炮弹壳,而地面上那已快被烈日烤干的血迹,似乎正在控诉战争的残忍!

勘查工作比想象中要繁重。刘圣皇的任务是对现场所有的血迹、尸块及炮弹进行拍照记录。“到任务区快一年了,见到废弃的炮彈和地雷,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去命案现场也不是一次两次。可这次却不禁让人感到胆寒!”刘圣皇说,“看到昔日与自己嬉戏打闹,贫穷却很快乐的孩子转眼已阴阳相隔,还有那满目疮痍的炮弹残壳露出狰狞的面目,我浑身不断地冒汗,40多摄氏度的高温,却怎么也烤不干一身的热汗。”

勘查中,刘圣皇跟随着前面的人踏出的脚印,小心翼翼地迈出每一步,认真记录着每一片血迹和每一个炮弹残骸。拍照记录工作持续了两个小时,在高温炙烤下,血腥的味道令人作呕。但他强忍住恶心和恐惧,坚持到了最后。

覃益安:功夫茶·筷子·毒蚊子

任务区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维和警察,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背景,让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在赴南苏丹维和之前,覃益安就准备了一套泡功夫茶的茶具和两小袋铁观音,以备在工作之余打发时光。他第一次在联合国营区里茶泡时,引来了许多外国同事好奇的目光。有的说,那茶杯太小了,不够喝;有的说,茶杯上的花纹很奇特。覃益安热情地邀请他们品茶,并向他们介绍中国的茶文化,虽然自己对中国茶文化似懂非懂,但外国同事都很认真地听,轻轻用鼻子闻茶香,细细地品茶,“真香!”“我喜欢中国茶!”

周末时,左邻右舍喜欢把自己做的饭菜拿到小院里分享。各国的饭菜,不同的风味,尽在餐桌上体现。吃饭时有的用刀叉,中国维和队员则用筷子。

看到覃益安用两根筷子又快又稳地夹菜,一帮外国同事觉得十分好奇,于是也学着用筷子夹菜,但每次都夹不稳、显得很笨拙。

于是,覃益安便教他们如何使用筷子,通过多次示范,有几位国际友人可以像模像样地用筷子夹菜了。

最后,大家还玩起了筷子夹花生的比赛,看谁夹得又多又快,覃益安当起了裁判。一顿饭下来,哄笑声不断,欢愉的气氛在任务区蔓延开来。

南苏丹的虫子特别多,还特别凶狠,尤其是蚊子,个头很大,其毒针能刺穿衬衣、裤子叮咬人。可怕的不是蚊子的叮咬,而是蚊子带来的疾病——疟疾。一名联合国维和警察因患疟疾,由于医治不及时,3天后就不治身亡了。

为了防蚊,中国维和警队从国内带来了许多强力蚊香和驱蚊药,以期驱赶这里可怕的蚊子。可事与愿违,蚊香在密闭的房间里点了十多分钟,蚊子照样飞来飞去,这些浓烟迷雾根本赶不走蚊子,那些驱蚊花露水就更不奏效了。

刚来南苏丹的时候,覃益安很注意保护自己,每天早晨和傍晚,他都穿着长衣长裤,尽量减少出门,以为这样就能躲过蚊子的侵袭。然而,炎热的天气,助长了蚊子的猖獗,蚊子几乎无孔不入。

来到任务区不到3个月,覃益安就患了两次疟疾。第一次还是恶性疟疾,全身乏力,发热低烧,所幸病情发现早,治疗也及时,休息几天就痊愈了。

从那以后,他更加注重锻炼身体了,跑步、打篮球、羽毛球,不断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无国界医生在南苏丹 篇7

无国界医生是国际医疗人道救援组织。自197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为战争、自然灾害以及疫症的受害者提供紧急医疗援助,也为一些医疗设施不足的地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协助当地人民重建医疗系统,使之达到自给自足的水平。无国界医生在全球大约七十个国家工作,并于199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总以为探险只是上刀山下火海,其实,在我看来,是对另一种人生的探究和体验。提起苏丹,一张赢得了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照片—《饥饿的女孩》,使人对这个国家留下了一种充满了饥民的印象。照片上,一个骨瘦如柴的苏丹小女孩儿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她无力地趴在地上。而就在她身后不远处,一只等待“美餐”的秃鹰,正贪婪地紧盯着这个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没有紧张,没有恐惧,没有嚎啕,小女孩儿无力且平静的状态震撼着所有读者的心。

特别是在之后的几个月,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南非记者凯文•卡特,由于无法承受外界对他无视饥饿女孩儿的危难,却仍然按动快门的谴责,离开了人世。事后,在处理他的遗体时,人们发现了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这就是很早之前我对苏丹的认识。

在飞机上俯瞰南苏丹的土地,真能称得上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更重要的是还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和最有价值的油田。为什么那么多百姓却严重饿着肚子?

事实上,从早年非洲被西方殖民就完全可以判定,那里绝对是一片值大钱的大陆,否则,数百年来非洲受外来者的侵略、占领、转换、掠夺和交易的经历不可能发生。相比之下,南苏丹的资源尚未被大量开发。在殖民时期,南苏丹出产的是人力和部分原料。50年来,南北战争一直处于间歇发生,北部苏丹持续用英国那一套手段分裂并统治南部族群,使得南北苏丹一直处于纷争、战乱的状况中。加上领导者严重的贪污腐败,造成了今天的穷困潦倒,如果没有国际救援组织的帮助,不知道那里的人将如何生存。

南苏丹有一个地方叫皮博尔,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知道“皮博尔”呢?那里大约每四个小孩就有一个活不过五岁。死亡原因,是由于疟疾、十二指肠溃疡、麻疹、肺炎等在大城市很容易治愈的疾病而引发;而黑热病、几内亚线虫病这些我们很少听说的奇怪疾病,也会瞄准这些幼小的身体,向他们袭击,蚕食他们的生命。

大约七分之一的母亲死于与妊娠有关的并发症;营养不良是长期的问题;可预防的疾病不时爆发。医疗诊所严重缺乏,病人往往要长途跋涉、甚至徒步数日,才能就医。大约四分之三的人根本没有得到过基本的医疗服务。

医生随时身处“战场”中

导致南苏丹贫穷的原因或许有很多,但作为医疗人道救援组织,无国界医生关注的是:无论是富裕地区,还是贫穷落后地区,冲突袭扰,或者疫病侵害地区的人们,都应该得到有质量的医疗服务。

2005年,无国界医生在皮博尔设立基层医疗中心,服务包括皮博尔周边大约16万名村民。之前因为药费或者交通不便视寻医问药为奢望的村民,每天都爆满了无国界医生搭建的医院帐篷。有一次,在挤得水泄不通的患者里,无国界的救援医生发现了一名高烧40℃,伴有伤口溃烂的五岁男孩。一周前他患了感冒,被家人带去看巫医,巫医为男孩注射了一种不知名的草药,并给他放血,结果感冒没好,细菌却进入了血液,引发严重的败血症。尽管医生立刻对这个男孩的伤口消毒,并注射了破伤风针,但一切已为时太晚,不到24小时,这个男孩就离开了人世。因为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没有好的卫生条件, 导致当地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五大原因,其中一个竟是拉肚子,对于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这是很难想像的。

就在我刚刚到达无国界医生在皮博尔的医疗点时,我看到了一个身材瘦弱,文质彬彬的中国女人抬着一副担架匆匆走进太平间,担架上的人被白色塑料布包裹着。

而后,这位瘦弱女子又转向病房,与在那里等候的一位老太太一起收拾刚离去的人的床铺。屋里没有哭泣,也没有恐惧,一切都显得如此地平静。

我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面对这位刚刚送走的疑似艾滋病患者,她对我说:“就在我来这里的第一天,他对我的不信任和粗暴的态度,把我气哭了。没想到才两个月,我却为他送最后一程……”说完,她匆匆去了病房,病房里还有更多的患者等着她医治呢。儿科病房里,有三岁的孩子患上肠胃炎以及肺炎,最紧急的时候还严重缺水;患上严重疟疾的孩子躺在床上奄奄一息……陈慧中医生在这个医疗点里,医生、护士、内科、外科、儿科的工作都得包揽,还要培训当地医护人员,这在香港的医院里可是从没有经历过的。

“这么辛苦,你来这里后悔吗?”我问她。

她笑了笑说:“我来这里除了帮助人,就是想锻炼一下自己,事实上,在这里经历了过去我连想都没法想像的状况,如果这里跟香港一样,那我来此还有什么意义呢?”

普通病房里一名手部受伤的青年男子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我说:“我想娶她当老婆。”这个男子在部族之间争夺牛而引发的冲突中受了枪伤,因而住进医疗中心,在陈慧中精心的医治和护理中,他基本上已经痊愈,就快出院了,似乎还有些恋恋不舍,住院治病,竟然还想“顺个老婆”回去。当地把牛当做财富的象征,因抢牛引发的冲突不时发生,在这里的无国界医生也要随时准备好接收“战场”造成的伤患。

在这个热闹的医疗中心,产房里常常有新生儿用响亮的啼哭宣告他们的到来。对于孕妇来说,无国界医生不仅解决了她们生产的难题,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改善了她们的健康知识。每年都有好几百个新生儿在医疗中心里顺利诞生。

村民的期盼

每个星期,无国界医生和距皮博尔三十多公里之外的村民都有一个约会。每到这个时间,当无国界医生的两辆拉满了医疗器械和各种药品的车到达这里的诊所时,村民们都会拖儿带女地陆续来到。

带队的后勤总管,是一位来自中国四川名叫曾思斌的小伙子。他告诉我,无国界医生还在皮博尔之外的Lekwongole和Gumuruk这两个地方为村民提供外展服务。这些服务主要是对营养不良孩子的跟踪治疗,孕妇产前检查、接生,进行疫苗注射计划,处理一些简单病患,同时针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遇到复杂病例或者严重的病人,医疗队会将病人送到皮博尔的基层医疗中心。

在我跟随无国界医生的两辆车前往Gumuruk的路途中,曾思斌每半小时便通过无线电报话机与无国界医生在朱巴的协调办公室汇报路上的情况。因为,一路走来道路两旁灌木、杂草丛生,据说,在冲突频发的时候,一些武装分子就守候在灌木丛里,随时都有出来滋事的危险。去年6月,有武装分子于一个月内发起三起事端,无国界医生只好暂停在当地的外展活动。即使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乘车来此也仅限于旱季,到了雨季,要想出来做外展,只能通过小船或直升飞机。否则,医生来不了,村民将无法得到任何医疗服务。

南苏丹简介 篇8

2011年1月,苏丹南部举行全民公投。作为南部苏丹自治政府所在地,朱巴一时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地方。如果不出意外,今年7月,朱巴将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的首都。

来朱巴之前,在网上几乎查不到任何关于朱巴的信息。想象中,朱巴是一个封闭、落后的沙漠绿洲,一个饱受战乱之苦的地方。为此,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按照上次到苏丹的经验,除了必备些食品、药品等之外,还得做好预防疟疾的准备。朱巴的地方病在旱季以疟疾为主,而在雨季则霍乱肆虐。

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眼前的荒凉和原始仍然令我感到意外。号称“朱巴国际机场”其实只有停降周边几个非洲国家的航班。机场候机大厅并不比国内小县城的长途汽车站大多少。所有托运的行李用拖拉机分批运到候机大厅,没有行李传送带,行李全靠人工一件件拖到地当中。旅客则围成一圈,凭着眼疾手快拉出自己的行李。

朱巴这座将近40万人口的城市里,人们很难分辨出哪里是市区、哪里是城郊。如果发现一个地方茅草房密布,附近又有类似于中国农村的集市,那么你已经来到了朱巴的繁华区。出了这个区域不远,又是大片大片的荒地和尘土飞扬的马路。

朱巴市中心只有“总统府”附近才能看到柏油马路,据说整个苏丹南部仅有60公里的柏油公路,而且都是2010年下半年以后才铺设完成的。公路远不能将朱巴和其他城市有效连接起来,每逢雨季许多地区道路交通便彻底中断。在市中心的主干道上,飞驰而过的汽车将马路上裸露的沙土卷起,滚滚沙尘裹着浓浓的汽车尾气,向马路旁的店铺弥散开来。当地人似乎早已对此习以为常。一群当地人围坐在路边的烤肉摊上,七八个人一桌,就着可乐、啤酒,尽情享用一大盘烤鸡。烤肉摊老板热情招呼我过来品尝他的“特色烤肉”,其实做法极其原始:在一个四四方方的铁箱子下面架起火,把十几只整鸡堆放在里面,撒上调料,就只等着肉熟了。且不说味道如何,单就这卫生条件着实让我担心,几次经不住老板的热情邀请,拿起鸡肉到了嘴边,最终还是忍住作罢。万一要是吃出个肠胃不适来,在这种缺医少药的地方该如何是好?

在朱巴市区很少见到2层以上的水泥建筑。无论是我住的北京朱巴饭店,还是苏丹南部自治政府办公室,都是用铁板和泡沫塑料填充的临时建筑。居民大多生活在当地传统的茅草房里。这种茅草房一般是用当地特有的泥土砌成一堵圆形围墙,再用一把把捆扎起来的茅草铺在上面作房顶。当地人说这种看似简陋的建筑其实通风透气,恰恰适合这里燥热的气候。的确,虽然时值1月,朱巴白天的最高气温竟达38摄氏度,在太阳下稍站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暴露的皮肤也被灼得发疼。不过,真正钻进茅草房,一股股闷热、污浊的空气扑面而来,丝毫感觉不到凉爽。一束束细细的光线从茅草缝隙中投射进来。昏暗、狭小的空间既是卧室,又是厨房,同时兼做库房。我几次征求房主人同意想在茅草房里拍照,都被房主人拒绝。我理解他的心情,他不愿意让更多人看到他们贫穷的一面。茅草房的种种优点,其实更多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苏丹南部800多万人口中九成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即人均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即使粮食丰收,仍有17%人口的食物得不到保证。每年有5万名儿童受营养不良威胁。

在朱巴街头,时常可以见到各种改装的运水车。笨拙的车身在崎岖不平的街道上艰难爬行,水箱里的水被颠簸出来沥沥拉拉洒了一路。朱巴市区没有自来水系统,全靠这种运水车将未经净化的尼罗河水输送到市区内的各个取水点,然后各家各户再到取水点打水。于是,大街小巷经常可以见到头顶水桶的妇女和小孩。她们熟练地把几十斤重的水桶放在头顶,一只手扶着桶边保持平衡,艰难但灵活地穿梭在泥泞坑洼的小巷中。为了体验一下头顶水桶的感觉,我接过一个小女孩头顶的水桶,在别人的帮助下顶在自己头上,顿时觉得头顶被压得巨疼。不但重量不堪忍受,关键是根本无法掌握平衡,两只手扶住水桶,却不敢移动半步,水桶已在头顶剧烈抖动,几乎快要摔在地上。实在无法想象这些瘦弱的女孩是如何顶起这么重的水桶的。

作为自治政府所在地,朱巴算是苏丹南方经济条件最好的,但是还是几乎找不到一家生产企业或一家大型超市。当地人在集贸市场上购买进口的日常用品,当然日杂服装仍被中国货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类似于中国乡镇上的集贸市场,从蔬菜到服装,从猪肉到彩电,从大饼到家具,毫不相干的各种商品相邻摆放,杂乱但却丰富,虽说不上应有尽有,但也算是南部苏丹最繁华的地方了。

尽管自然条件适合农业种植,但由于百姓缺乏技术,蔬菜水果仍大部分依赖从苏丹北部、乌干达、肯尼亚等邻近地区进口。在朱巴打工的外国人以乌干达人和肯尼亚人居多。当地中资公司的人告诉我,当地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劳动法对辞退朱巴本地雇员有严格限制,于是雇主比较倾向于雇佣邻国来的打工者。据了解,当地成年人的识字率只有15%左右,根本无法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我们这几天租用的越野车司机就是乌干达人。比起阿拉伯人,这位老兄绝对守时守信,每天总是提早在酒店等着我们,一天到晚总是开着车上的收音机收听BBC广播。他的兄弟也跟着他到了朱巴,在另一家公司做保镖,两人的工资要养活老家的十几口人。我问他为什么来朱巴这么穷的地方,他却笑着说:“朱巴工作很多,钱很多。”

有人说,夜景是反映一个城市发达程度的指标之一。在朱巴,几乎谈不上什么夜景。当地朋友一再提醒晚上不要出门,因为很不安全。朱巴的夜晚漆黑一片,路边没有路灯,商店也早已关门。走在没有灯光的城市还真有几分畏惧。这几天,因为举行公投的缘故,朱巴市区到处是标语、彩旗。街头到处张贴的都是“我已经注册了,我一定会去投票”的海报,人们见面的问候语也由“你好!”变成了“你投票了吗?”尽管这样,在朱巴街头仍能感到不安。一群当地武装人员仅仅怀疑我和朋友拍照时拍到了他们的车辆,便不由分说把我们带到秘密地点像犯人一样审讯,并且向我们叫嚣:“这里是南部苏丹,你们都得听我们的”。在这种地方是没办法说理的,只能老老实实任他们摆布,最终我们不得不删除所有照片才作罢。

的确,在朱巴能够强烈地感觉到,南部苏丹人一再地用不同方式强调自己不是苏丹人,尽量去除身上的阿拉伯痕迹。他们跟外国人一定要用生硬的英语对话,而自己人之间则是阿语交流。街头经常可以看见穿着假耐克、喝着可口可乐的年轻人,他们听着欧美流行音乐,戴着遮住大半个脸的墨镜,额头却留着一道道部落图腾的刀痕。其实苏丹南北双方已经无法完全跟对方割裂开来。苏丹南方石油储量占苏丹全国的75%,石油收入占南方政府财政收入的98%,但是炼油设施、出口输油管道都在北方。有人说,苏丹南北分裂就像连体婴儿做了分体手术,手术本来就不易,分体后的两个小婴儿如何学会独立生活才是最令人担心的。

不过,尽管经济基础薄弱,但巨大的石油收入还是能为苏丹南方的发展提供保障。南方政府主席基尔曾说,今年南方政府将拿出70亿美元发展各项事业。朱巴街道两旁不时可见一栋栋刚刚竣工的新房子。最高学府朱巴大学也在组织喀土穆分部的师生南迁。伴随着投资热潮的开始,市中心大型广告牌竖了起来;由于增添了大型发电设备,朱巴的停电时间大大减少;无线网络速度逐渐加快。南方政府还开始进行城郊大片土地的开发项目招投标,希望把涌入的投资者分散开来。一些外国公司代表开始进驻朱巴的旅馆洽谈业务。

苏丹南部公民投票委员会于2月7日晚在喀土穆正式宣布了公投的最终结果:98.83%的选民支持南部地区从苏丹分离。当天苏丹总统巴希尔已颁布总统令,宣布承认和接受这一结果。

再过半年,朱巴这个尼罗河边的小镇将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的首都。这块饱受战火蹂躏的地方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从小镇到首都的道路不是一次投票就能走完的。朱巴,做好准备了吗?

BT Tips

朱巴位于苏丹南部,总人口约16万,是南苏丹最重要的商业和交通中心,将成为这个新国家的首都。最主要街道为五月大街,驻有中国、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领事馆,有朱巴大学(Juba University)等高等学府,当地通用英语,土著语言为丁卡语。朱巴市为白尼罗河航运起点,公路通刚果(金)、乌干达,是尼罗河中下游地区通往东非、中非的门户,市内有朱巴机场,只有一条沥青跑道,但与开罗、喀土穆、内罗毕都有定期航班。

国内手机卡可漫游到此,也可使用当地手机卡(ZAIN)。当地可提供无线互联网络。目前在此的中国人大约200多人.多为经营餐馆和建设项目。目前比较著名的中国餐馆(旅馆)有3家,北京饭店、重庆饭店和上海饭店。

朱巴当地卫生条件很差,传染病流行,因此一般不建议到街道上的餐厅就餐。朱巴市区没有大超市,当地居民都在街道边上的小杂货铺里买饮料、零食及日用品。市区周边有几个较大规模的集贸市场,小商品大多以中国货为主。

南苏丹:最年轻国家的新仇旧恨 篇9

新一轮内乱由一次例行检查引发。7月7日当晚,南苏丹政府军在检查站对副总统马沙尔护卫部队的车辆进行检查,双方发生争执后开始互相射击,造成至少5名士兵死亡。随后几天,这场冲突迅速升级,两支部队在总统府附近、马沙尔部队营地和朱巴国际机场等地激烈交火,甚至使用了武装直升机、坦克和重型火炮等武器。

政府军的一次检查行为竟然可以引发“由点到面”的国家战争?!大约每一个生活在政治稳定国家的人都是难以想象的。事实上,南苏丹本次冲突从表面上看是由偶然事件引起,实际上却是该国长期以来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

部族之乱

南苏丹是一个部族关系复杂的新兴独立国家,其部族之争,归根结底是不同部族间的利益之争。

南苏丹自然环境恶劣,各部族常常为了争夺有限的牛羊和牧场打得头破血流,即使是在独立之后,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死伤也时有发生。此外,为了提高部族地位,谋取重要岗位、就业机会、武装力量等,政府机构中的各部族也时常发生冲突。

从近几年反复的部族冲突来看,南苏丹人往往是先忠于自己的部族,其次才考虑国家整体利益。由于建国时间太短,各部族之间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意识。加上部族间的嫌隙由来已久,各部族又各怀私心,整个国家就像埋藏了无数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丁卡族、努埃尔族、希卢克族是南苏丹三大部族,其中丁卡族势力最为强大,现任总统基尔就是丁卡族人,政府主要由该族掌权;努埃尔族现为南苏丹第二大部族,副总统马沙尔出自该族。

为了解除“三弟”希卢克部落武装,2010-2011年间,政府军队与希卢克族武装发生两次严重武装冲突,最终希卢克部落败北,上万希卢克平民逃离家乡。

这次冲突之后,“三弟”势力被削弱,再也无力与“大哥”和“二哥”争夺“家产”;丁卡族则进一步巩固了“大哥”地位,与“二哥”努埃尔族的矛盾上升为南苏丹主要部族矛盾。

自2011年建国以来,“大哥”和“二哥”在争权夺利中积累的“爱恨情仇”时刻考验着这个年轻的国度。他们之间的战争,最有名的是2013年12月15日爆发的南苏丹内战。

当年7月,总统基尔突然颁布命令,解散政府并解除副总统马沙尔以及多位部长的职务。这个命令让建立在部族基础上的执政阵营开始分解,部族矛盾凸显,最终演变成武装冲突。

12月15日,总统卫队中,同队却并不同心的丁卡族和努维尔族士兵在朱巴发生枪战。总统基尔认为,这是前副总统马沙尔策划的政变,“大哥”和“二哥”间的部族矛盾被推上明面。枪战后,局势很快被“大哥”的势力控制,马沙尔逃往北方琼莱州的家乡。

直到今年4月,外逃的马沙尔返回朱巴,与基尔共同组建民族团结过渡政府,南苏丹局势出现短暂“暖春”,但好景不长。

7月以来,努埃尔族部队多次指责政府军对他们采取“针对性行动”,两派敌视情绪再度抬头,由部族冲突引发的内战危局一触即发。

都是石油惹的祸?

在南苏丹资源版图中,石油资源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事实上,在造成南北苏丹分裂的各种因素中,争夺石油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由于经济贫穷和技术落后,苏丹的石油勘探几乎完全依靠外国力量。如果把苏丹的石油开采史看做一部纪录片,那么片中的主角都是外国面孔,苏丹人扮演的角色无疑是对内勾心斗角、对外依赖奉承的龙套。

这些外国面孔中,又以美国人最为强势。有分析认为,南苏丹目前的局面是美国对苏丹政策始乱终弃种下的苦果。这种说法虽有些决断,但不无道理。

苏丹第一次内战后,南北关系开始缓和,直到南方发现了石油。为了抢夺石油资源,南北关系迅速剑拔弩张。

1980年,苏丹总统尼迈里宣布重新划分南北界限,将石油资源丰富的尤尼提省划入北方范围,引起南方强烈不满。南方领导人认为,苏丹政府剥夺了原本属于南方的石油收入,加上在输油管线路和炼油厂厂址选择上各执一词,石油财富引发的南北冲突一触即发。

在这一阶段的南北石油争夺战中,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石油利益,完全站在苏丹政府的立场,对第二次苏丹内战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即使没有获得美国的支持,苏丹南方石油的发现依然使得南方获得了更多石油收入,南北双方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改变。20世纪90年代,成功的石油生产和石油出口进一步打破南北力量平衡,南方反叛力量渐强。有人统计得出,石油收入每年给南方反叛运动提供约4亿美元的收入。

1989年,美国和苏丹政府关系彻底恶化,为了获取在非洲东部的战略支点,攫取苏丹南方石油资源,美国改变对苏丹策略,开始“援助南方,制裁北方”,双管齐下促成苏丹南北分裂。

7月9日是南苏丹独立五周年的日子,本应举国同庆,但其庆祝方式太过特别——给全世界人民上映一场激烈的民族枪战片。

南苏丹独立后,作为曾经最大的外部支持力量,五年来,美国并未尽到一个“好朋友”互帮互助的职责,相反,由于南苏丹战略地位和石油资源重要性下降,美国非常“识时务”地在关键时刻抛弃了这位小伙伴。不管这位自己曾经“捧在手心里”的非洲小伙伴如何作死,美国都弃之不理。

独立后的南苏丹百废待兴,但由于缺乏支持,治国经验尚浅,加上历史遗留的部族矛盾等问题,南苏丹政府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立国容易治国难”,南苏丹独立五周年之际上演的这场同室操戈的枪战表演绝非偶然事件。虽然 7月11日当晚,基尔和马沙尔先后命令各自部队停火,但冲突背后的问题,却一个都未得到解决。

是和平发展还是继续内斗,南苏丹面临的,决不仅仅是一个“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简单选择题。

上一篇:《闺情》原文和注释下一篇:《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