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机理(共13篇)
作用机理 篇1
激光与岩石作用机理初探
激光钻井技术的提出主要是力图寻找一种高效低能的.钻井方式,以提升石油等材料开采的效率、降低开采成本、节约开采时间等.岩石的破碎和运移是油气井钻井、完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研究激光钻井也应首先着眼于激光与岩石作用机理的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激光钻井技术的发展.本文就激光钻井中所涉及到的激光、岩层性质及激光钻井技术的发展历程做了简要的综述.
作 者:杨楠 魏广飞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实验物理教学示范中心,北京,100083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年,卷(期):2009“”(25)分类号:P62关键词:激光钻井
作用机理 篇2
关键词:抗菌肽,作用,机理
现今社会人们对抗生素的依耐性越来越大, 不仅将抗生素用于畜禽疾病的治疗, 还将其作为饲料添加剂服务于养殖业。随着时间的推移,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 相当一部分微生物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对畜禽的破坏力更大, 还使肠道微生态受到破坏, 导致机体耐药性的产生及药物残留。因此, 开发绿色安全、无残留的抗生素替代品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1 抗菌肽广谱抗菌作用及机理
抗菌肽主要生物学作用是抗菌活性。周义文[1]等分离纯化的家蝇抗菌肽对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2.4、3.6、4.8µmol/L。王庄等从蚯蚓中提取的抗菌肽对草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明显的抑菌效果。
抗菌肽对细菌的作用机理, 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 胞膜渗透作用。抗菌肽与细菌胞膜相互作用, 肽的疏水部分与胞膜磷脂结合形成复合物并插入胞膜中, 亲水部分与胞膜脂质结合构成通道内壁, 从而形成跨细菌细胞膜的通道。第二, 作用于细菌胞内靶点。近年来研究表明, 抗菌肽通过抑制DNA复制和RNA合成, 影响细胞壁和隔膜的形成, 抑制细胞分裂和抑制细胞内酶活性扰乱细菌细胞的正常代谢, 从而杀灭细菌。
2 抗菌肽对真菌作用及机理
抗菌肽对细菌和真菌都有一定的作用。Wakabayashi等[2]研究发现, Lactoferricin B及衍生物体外能抑制毛癣菌、白色链珠菌等真菌的繁殖, 抑制其菌丝的生长;口服Lactoferricin B能够改善感染毛癣菌动物的病状, 促进病灶痊愈。刘静等[3]从枯草芽孢杆菌JA分泌物中分离到的抗菌肽AFP1、AFP2和AFP3均对水稻纹枯和小麦赤霉病菌均有抑菌作用。
其抗真菌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3个方面:
1) 破坏真菌细胞壁的合成, 从而阻止其生长;
2) 与真菌胞内核酸、线粒体等大分子物质相互作用, 从而导致真菌死亡;
3) 对真菌进行膜攻击, 破坏真菌的细胞膜, 使内容外泄, 杀死真菌。
3 抗菌肽对病毒作用及机理
大量研究表明, 有些抗菌肽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樊博[4]将未经和经过抗菌肽处理的NDV和IBV分别接种鸡胚后发现, 未经抗菌肽处理的病毒接种鸡胚后鸡胚发育缓慢, 出现了明显的病理变化, 经过抗菌肽处理的病毒接种后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说明鸵鸟中性粒细胞抗菌肽能够抑制或杀灭病毒从而减弱病毒带给鸡胚的病变。
其抗病毒作用机制主要有3种:
1) 抗菌肽与病毒直接结合, 阻碍病毒对宿主细胞的黏附;
2) 抑制病毒的繁殖;
3) 模拟病毒的侵染过程发挥作用。
4 抗菌肽对肿瘤作用及其机理
王芳等[5]利用SCGE方法观察抗菌肽CM分对人正常白细胞和K562肿瘤细胞的DNA断裂影响发现, 抗菌肽能够高度选择性地使K562肿瘤细胞的DNA断裂而致细胞死亡。邱晓燕等研究舍蝇抗菌肽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发现, 舍蝇抗菌肽能有效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和BGC-823, 人乳癌细胞MCF-7及人肺癌细胞SPC-A-1的体外增殖, 并呈浓度依赖性关系。
较认同的抗菌肽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有5个方面:
1) 作用于肿瘤细胞膜使其发生穿孔形成孔道, 使肿瘤细胞死亡;
2) 使肿瘤细胞骨架结构发生紊乱;
3) 影响DNA合成, 抑制细胞增殖;
4) 作用于线粒体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5) 提高机体免疫效应从而杀伤肿瘤细胞。
5 抗菌肽对动物的免疫调节活性
抗菌肽除了能直接杀灭宿主免疫系统中有害的病原微生物外, 还对机体免疫、刺激免疫因子的产生起调节作用。抗菌肽可以通过调节靶细胞的调亡、基因转录、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其它抗原呈递细胞趋化性, 调节宿主细胞因子的产生和T细胞、B细胞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作用于先天及获得性免疫。当由细菌引起机体发生急性炎症, 体内抗菌肽能迅速溶解侵入的细菌, 并使其释放炎性介质;加强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 使组织纤维蛋白凝块的溶解受到抑制, 阻止病原菌的进一步扩散, 促进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有丝分裂, 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促进伤口愈合。
综上所述, 抗菌肽功效突出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 在解决现今抗生素耐药性泛滥的时期, 它的出现为我们找寻新型抗生素药物提供一个重要方向。由此抗菌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相信会更多的抗菌肽类药物运用于我们的生活, 将会带来更大的福祉。
参考文献
[1]周义文, 姬尚义.家蝇抗菌肽的免疫诱导及抗菌活性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 2008, 26 (1) :24-26.
[2]Wakabayashi H, Uchida K, Yamauchi K, al e.Lactoferrin given in food facilitates dermatophytosis cure in guinea pig models[J].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2000, 46 (4) :595-602.
[3]刘静, 王军, 姚建铭, 等.枯草芽孢杆菌JA抗菌物特性的研究及抗菌肽的分离纯化[J].微生物学报, 2004, 44 (4) :511-514.
[4]樊博.鸵鸟血液中性粒细胞中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菌抗病毒作用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8.
花椒覆膜作用机理浅析 篇3
【关键词】花椒;地膜覆盖;机理
1 地膜覆盖对土壤的调节
1.1 地膜覆盖能提高土温
晴天,太阳光穿透薄膜,地面获得辐射热使土壤温度升高,通过传导作用,下层的温度逐步升高,由于薄膜具有不透气性,近地面空气层的流动不能带走膜下土壤热量,因而和无膜的树盘相比能保存较多的热量。土壤向外辐射的热量被阻隔,一部分不能散发到大气中去,使土壤升温,地膜覆盖使土壤温度提高2℃~4℃。
夜间,无膜土壤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中散热,上层土温下降,下层土壤的热量也逐渐向地面传导,逐步散发到大气中去。而覆膜土壤由于薄膜阻碍长波辐射,减少了热量的散发,减缓了土温下降的速度,加之夜间空气温度低,土壤蒸发出去的水汽在膜下大量凝结释放出一部分热量,进而又提高了膜下的土壤温度。
1.2 地膜覆盖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抗旱、保水、提墒
地膜切断了土壤与大气的水分交流,水分蒸发受到抑制,水汽变成水滴附着于膜下,然后又复落土中,形成了自己的水分循环。加之膜下土壤温度高,蒸騰强烈,促进深层地下水不断向上输送,使膜下土壤水分不断增加,地膜起到保水、提墒的作用。
1.3 地膜覆盖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养分积累和转化。
地膜避免了水分直接冲击地面造成土壤结构,使土壤保持疏松状态,形成一个“虚实相见”的土壤结构,“虚”的部位有利于蓄水,“实”的部位有利于供水。同时,覆膜后土温升高,温度增加,土壤疏松,透气性好,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增加了土壤肥力,有利于树木根系吸收和利用。
2 地膜覆盖对光能的利用
树木不同部位的叶片接受阳光的量和角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下层叶片采光量较上部叶片要少。覆膜后,膜本身和膜下附着的细小水珠对光有一定反射作用,从而增加了树冠内膛及下部的光照强度,科学测定表明,晴天中午覆膜树盘15cm高处的光反射率14%,而无膜覆盖时光反射率仅为3.5%,也就是说覆膜后的树木叶片得了10.5%的光能,有效促进了果树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增强了北方地区树木抵御早春低温的能力,使之尽快恢复根系生长,缩短缓苗时间;地膜的保水提墒效应可增强树木对干旱的抗性,促进植株地上、地下部的健壮生长及早实丰产;同时,地膜又改善了土壤结构,使土壤空隙度增大,团粒结构增加,有机质分解加快,肥力增加,为树木根系的正常生长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地膜对光能的充分利用促进地上部分形成强大的同化器官,扩大了叶面面积,加厚了叶幕层,提高了光合速率,促进了花椒树的生长发育。
作用机理 篇4
摘要:实验在单因素条件下研究了微波功率、微波辐射时间、溶液pH值对洗煤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它们的最佳组合为:微波功率640 W,微波辐射时间4 min,溶液pH值6,在此条件下洗煤废水中CODcr去除率达到93.2%,出水浓度降至102 mg/L,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同时对微波高效处理洗煤废水的机理进行了探讨.作 者:徐华成 徐晓军 徐兴虎 王凯 XU Hua-cheng XU Xiao-jun XU Xing-hu WANG Kai 作者单位:徐华成,徐晓军,王凯,XU Hua-cheng,XU Xiao-jun,WANG Kai(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青岛,266033)
徐兴虎,XU Xing-hu(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济宁,272037)
作用机理 篇5
高等植物金属抗性中有机酸的作用及其机理
植物的金属抗性可通过避性和耐性途径获得.具有螯合能力的有机酸在植物的金属外部排斥(避性)机制和内部耐受(耐性)机制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在金属的外部排斥过程中,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复合体,降低土壤金属的移动性,达到体外解毒的目的.超积累型植物的内部耐受机制主要体现在,有机酸可与金属元素发生螯合作用,将离子态的`金属转变成低毒或无毒的螯合态,从而降低细胞内金属离子的毒害效应.有机酸的种类受植物种类、金属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作 者:孙瑞莲 周启星 SUN Ruilian ZHOU Qixing 作者单位:孙瑞莲,SUN Ruilian(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1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周启星,ZHOU Qixing(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16;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
刊 名:生态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年,卷(期):2006 25(10) 分类号:Q94 关键词:有机酸 金属 螯合效应 抗性作用机理 篇6
根际圈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与机理分析
根际圈以植物根系为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生命物质及其分泌物,构成了极为独特的“生态修复单元”.本文叙述了根在根际圈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生理生态作用,富集、固定重金属,吸收、降解有机污染物等功能;菌根真菌对根际圈内重金属的`吸收、屏障及螯合作用,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根际圈内细菌对重金属的吸附与固定,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以及根际圈真菌和细菌的联合修复作用等,同时对可能存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根际圈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是植物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并指出利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筛选对水溶性有机污染物高吸收富集及其根系分泌能力强的特异植物,同时接种利于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专性或非专性真菌和细菌可能会成为有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作 者:魏树和 周启星 张凯松 梁继东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16刊 名:应用生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年,卷(期):14(1)分类号:X53关键词:污染土壤 植物修复 根际圈 重金属 生态系统
加筋土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篇7
关键词:加筋土作用机理,有限元法,极限平衡法,经验分析法,研究现状
0 引言
H.Vidal、E Schlosser、A.Mc.Gwon以及Yang.Zen等就加筋材料能提高土的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提出了假设解释并阐述了加筋土性能的原因[1]。1963年,法国工程师Henri Vidal通过模型试验中提出了现代加筋土的加筋方法和设计理论[2]。随着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3,4,5,6,7,8,9,10,11,12,13],加筋土应用领域也由公路挡墙发展应用到桥台、护岸、堤坎、码头、水库、储仓及库等多个领域。
由于加筋土作用机制的复杂性,虽然对作用机理的研究在相关行业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其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工程实践。大量学者采用试验研究和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加筋土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1 筋土作用机理研究方法
1.1 极限平衡法
极限平衡法主要包括直线法、圆弧法、Janbu法、Morgenstem法、Price法、Spencer法和Sarma法等[1,2,3,4,5]。综观这些方法,它们是在对岩土体作一些假定后,用牛顿力学的观点来进行受力分析,并判断其稳定状态。虽然在实际工程中极限平衡法是主要的计算方法,但这些方法的过于简化假设使得边坡工程条件与实际不符,在反应岩土体多方面的因素及千变万化的实际工程情况对稳定性的综合影响方面是不够的。
在极限平衡法的基础上,引入土与加筋的应变相容关系,提出了位移法[6]、以弹性力学楔体为基础的设计原理及方法[7]、以变分法为基础,并与极限分析上限定理相结合,将传统的极限平衡法加以改进的方法[8]等等。
1.2 经验分析法
早期的经验分析法只限于赤平极射投影法[1]。它仍然是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根据边坡结构体在平面上的点、线、面的角距关系,从几何学的角度,确定岩体的形状在重力作用下的滑动趋势。近年来,随着概率论、模糊数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导边坡稳定技术分析中,出现了如灰色理论分析法、贝叶尔可靠性估算、专家系统分析法、神经网络法、RMR法等一系列新经验分析方法[1,6,8]。
1.3 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在加筋土分析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其实质是将等效连续介质和主要的不连续面离散化为有限单元,对不同单元规定表述其形状的参数,将单元集合体作为整个系统求解应力和位移,得到的应力场、应变场和位移场,非常直观地模拟加筋土变形破坏过程。
运用有限元法分析加筋土有两种思路[2,3],一种是将土体、加筋材料与填土界面进行离散,形成各自的单元。另一种是将加筋土体看作宏观上均匀的复合材料。前者主要用于土工格栅等条带状筋材加筋土,后者用于带状筋材加筋土较少,主要用于纤维土。
2 筋土作用机理研究状况
Henri·Vidal等人的试验结果表明[1],加筋土的强度与土的抗剪强度、土和拉筋间的摩擦系数、拉筋的抗拉强度、拉筋数量等有关。加筋土在受力变形过程中可能出现拉筋抗拉极限状态、拉筋与填土间摩擦-粘着极限状态,以及填土抗剪极限状态[13]。加筋土的强度分析主要针对前两种,第三种只有拉筋与填土的弹性模量相近似时才会出现。加筋土结构属各向异性的复合材料,一般情况下拉筋的弹性模量远远大于填土的弹性模量。故试验的破坏有两种主要破坏形式。一种是加筋材料拉裂,这种破坏形式通常发生在围压较大、而加筋层间距较小的情况下,加筋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加筋材料的抗拉强度;另一种是筋一土之间发生相对滑动,这种破坏形式通常发生在围压较小、加筋层间距较大的情况下,加筋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筋土之间的摩擦系数。
一般认为,加筋土的强度和稳定性较无筋土有很大的提高,其基本原理存在于筋-土之间的相互摩阻联结之中,而对于其提高的原因则有各种不同的假说和理论。迄今为止的研究结果表明筋土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机理大致可归结为两大类[2]:一是摩擦加筋原理,二是准粘聚力原理。
2.1 摩擦加筋原理
摩擦加筋机理在加筋土挡墙和加筋土斜坡中运用较多。摩擦加筋原理要求每一层拉筋的锚固长度上与稳定区土体之间所产生的摩擦阻力均能抵抗所控区域的土压力。由此使整个加筋体的内部稳定性得到保证。此原理关键在于确定加筋材料与土体的摩擦特性,诸多学者[1,2,3](Holts,1977;Williams,1986;Degoutte,1986;Ochiai,1992;Koutaourais,1998;赵爱根等,1987;王吉力等,1992;吴景海等,2000)对此做了研究。他们通常采用直剪试验和拉拨试验来测定加筋材料与土体界面的相互作用。
2.2 准粘聚力原理
加筋土结构可以看作是各向异性的复合材料,由于土中拉筋的存在,当土受到垂直压力作用时,在拉筋土产生一个轴向力,从而限制土体的侧向变形,这相当于在土中增加了对侧压力的反力,提高了土体的强度。这点可根据库仑强度加以阐明。如图1所示为无筋与加筋砂的应力莫尔圆与抗剪强度包线[2]:圆(a)为未加筋砂土未破坏时的应力状态;圆(b)为未加筋砂土极限破坏时的应力状态;圆(c)加筋砂土极限破坏时的应力状态。
由图1可知,加筋前后砂样φ值不变,但加筋后砂样多了一项粘聚力C1。正是由于C1的存在提高了加筋土的强度,故C1又被称为准粘聚力,它反映了加筋土这个复合土体本身的材料特性。由此可知,准粘聚力原理认为加筋提高了土体的粘聚力,而并未提高土体的内摩擦角,但在有些文献认为加筋不但提高了土体的粘聚力,而且也提高了土体的内摩擦角。
2.3 其他原理
(1)均质等代材料原理
加筋土是由土与筋材交替铺设而成的复合体,每一层加筋材料和每一层填土形成一个单元层,每层相互平行且间距相等,因此,可以将加筋土视为交替正交层系。当符合下列条件时,可以用等代均质材料的理论来分析:加筋体应在工作荷载条件下而不能在极限荷载条件下;与单独层厚相比较,正交层系的厚度很厚;各层分界面上无相对位移;在每一层中,三个均质材料的平面法线方向分别平行于一个直角坐标轴,而且,层面必须平行于一个弹性对称面。采用均质等代材料法,加筋土体应在工作荷载条件下,其计算方法可采用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边界积分法和积分变换法来求解[1]。
(2)弹塑性层板理论
加筋土和加筋材料是层层铺设的,把每一层加筋材料和填土看成为一个“层板单元”,整个加筋体就是由粘结在一起的层板单元的有限层组成。假定每一层单元具有唯一的确定的材料性质,则可以用增量分析法计算层板单元在弹塑性状态下的位移和应力,从而对加筋体的应力一变形特性进行分析。弹性层板理论计算一般采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关键是选择并确定层板单元的弹塑性模型和相应的屈服准则。
3 结论及展望
虽然,在加筋土作用机理研究中已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但是在实际施工中,耦合作用机理的不明确性,设计理论的盲目性,施工技术的缺乏针对性,检测技术的片面性等使加筋土技术潜伏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和工程浪费,极大的制约了加筋土技术运用发展,因此必须加大研究力度,突破加筋土技术的瓶颈之约。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为:
(1)加筋土筋土作用机理的研究,明确筋带、带间土、筋土界面三者在受荷状态下的应力变化规律和相互作用机理,进一步明确三者对复合体的作用。
(2)加筋土在荷载作用下筋带和土体各自的变形特征,两者之间协调变形问题及其复合体的变形规律。
浅谈中药熏蒸疗法的作用机理 篇8
中药熏蒸疗法是在熏蒸的热能与对症使用的药物这一对治疗因子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使机体产生协同和增效作用,发挥显著、强大、持久的生理、药理效应。熏蒸过程的热效应是由源源不断的热药蒸汽以对流和传导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而药疗效应或是由熏蒸药物中逸出的中药粒子作用于体表直接产生杀虫、杀菌、消炎、止痒、止痛等作用;或是经透皮吸收入体通过激动组织细胞的受体或参与调节新陈代谢水平等生化过程发挥药疗作用。中药熏蒸过程中,丰富热能和对症药物持续作用于人体,便出现一系列生理、药理效应。
一、促进血液循环作用
热是一种物理因子,可刺激引起周身体表毛细血管网充分扩张、开放,外周血容迅速增多,导致体内储血重新分布,进而引发全身血液大循环。在疏通腠理、舒张血管、通达血脉、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能增进药物的吸收,而随着红花、丹参、川芎、当归等活血化瘀药物的吸收并发挥药效,又使因热效应产生的活血化瘀作用更加突出,更加持久。另有药理实验研究表明,熏蒸疗法可改善模型动物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滞度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二、促进药物的吸收作用
中药熏蒸的药物治疗作用直接与皮肤相关,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面积大,毛孔多,除具有防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具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是人体与外界进行交换的器官。对皮肤体表的痈疽疮疡及各种皮肤病,熏蒸药物的有效成份可直接在接触的肌肤部位产生药效或在向体内转运的透皮吸收过程即发挥其抑菌消炎、杀虫止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1.熏蒸中的芳香性、挥发性成份对人体表数以百万计的汗孔、毛囊、皮脂腺等组织有很好的亲和性,在温热状态下,十分有利于这些中药粒子的通过和进入。
2.皮肤角质层在熏蒸状态温热、水汽、药物的共同作用下被充分水合,水合后的角质层具有很好的亲水性和输运功能,因而是中药粒子进入体内的主要与便捷通道。
3.生物体细胞的膜结构存有跨膜扩散作用,有利于熏蒸中一定分子量的药物粒子通过此交换渠道进入体内,发挥药疗作用。并且细胞与细胞间并非是天衣无缝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并作高速运动的中药粒子可通过细胞、组织的间隙进行渗透,这也是进入体内的方便之路。
4.中药蒸气熏蒸面部或全身时吸入的中药微粒,经鼻腔、气管、肺脏,最后通过黏膜扩散入血液。呼吸道内表面是黏膜,黏膜没有角质层,黏膜下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组织,更有利于药物分子的透入;而且肺泡接触药物微粒的表面积巨大,吸收迅速。因此,挥发的药物微粒经“鼻腔—肺”通道吸收迅速而完全,起效快,并且没有肝脏的“首过效应”。
5.透皮促进剂或透皮增效剂的使用。中药熏蒸中常添加酒和醋,实为传统的促进剂;前者具有通血脉、引药性、助药力、行药势的作用。因其具有较好的水、脂兼溶性,又可扩张、通达血脉,故为熏蒸疗法最常用的透皮促进剂,最宜在治疗风、寒、湿引致的痹症或跌打损伤急性期后的化瘀消肿、活血止痛时运用。醋,性酸、温,具有消痈肿、散水汽、杀邪毒之功效,在治疗皮肤的痈疽疮疡和颈、腰、足跟等骨质增生致痛时常用之,亦有很好发散药性、增加药效之功。除了上述传统的透皮促进剂外,近几年临床广泛使用的新型透皮促进剂为二甲亚砜,5%用量可明显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而近年问世的氮酮透皮促进作用更为显著,1%的用量即可使某些药物的透皮吸收成倍增加。
6.被熏蒸部位的局部温度高于身体其他部位,具有“高温”的特点;熏蒸时有大量水蒸气出现,带有“高湿”的特点;而水蒸气的蒸发挥发出大量中药有效成分,如有浓烈香味的物质酮、醛、醇等油状物,其他的还有各种生物碱、苷类和微量元素等等,从而形成“高温”、“高湿”、“高药物浓度”的局部环境。具有高温、高湿、高药物浓度的中药蒸气,十分有利于中药粒子经皮肤进入体内。
7.产生“发汗”效应 发汗为中医治病基本手法之一,具有解表去邪,祛风除湿,利水消肿,排泄体内有毒有害物质的功能,可有效清洁机体内环境、维护机体健康,同时发汗可有效调节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
而中药熏蒸疗法所产生的热药蒸汽,促使汗腺活动增加,汗液分泌增多,并能恢复部分汗腺、皮脂腺的功能;汗液排泄还能带走部分积蓄在体内的毒素和沉积物,清除体内毒素对机体各脏器的损伤,可用于尿毒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临床治疗。
8.神经、经络调节作用 人体皮肤分布着无数神经感受器和腧穴,而人体信息的传递,正是由这些感受器和腧穴分别通过神经纤维和十二经络组成的信息网络,时刻保持着皮肤—内脏—大脑间频繁的信息传递与调节过程来完成。也即外周傳入感觉神经在脊髓段与内脏传入神经发生了交织与联系,从而使传导的信号相互影响。因此,临床上常发现内脏病变时,某一区域皮肤痛觉变得敏感起来,还有可能发生牵涉痛或反射性肌痉挛。
三、在中药熏蒸的热药效应作用下,骨骼肌吸收热量,局部温度升高,导致支配肌梭内的纤维素的兴奋性减弱
同时减轻了向肌纤维的传出冲动,使肌张力下降,肌痉挛缓解,痉挛性疼痛减轻。此外,平滑肌的张力也降低,收缩运动减少、减弱、结缔组织的张力也降低,弹性增加。从而降低骨骼肌、平滑肌和纤维结缔组织的张力、松解肌肉、缓解痉挛。
1.中药熏蒸汽体中所含芳香化浊、辛香走窜等药物离子作用于全身皮肤、腧穴后,通过神经、经络系统,调节高级神经中枢、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刺激效应,达到迅速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和免疫功能,治愈疾病,改善全身生理过程等作用。并且中药熏蒸的热药效应对皮肤的温热刺激作用或养血补气安神中药的药疗作用,调节神经系统,使人产生一系列如情绪轻松、肌肉松弛、睡眠改善、身心舒畅等生理、心理变化;使偏胜偏衰的脏器功能受到有益调节、趋于协调、平衡。
2.抗炎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熏蒸疗法可通过下调炎症模型动物血液中异常升高的致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降低血液中异常升高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含量,抑制TNF-的表达;抑制血液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减轻炎性反应;还能显著改善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度。
3.提高免疫力作用 在中药熏蒸温热作用下,增加体内脑啡肽的含量,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周围出现白细胞总数增加,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加强,大小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淋巴细胞的转化加强,使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从而使化脓性炎症病灶早日局限化、成熟,促使坏死物质迅速脱落、代谢排出。并增进正常新陈代谢作用,使生理机能发挥极致意识趋于安定而达到身心平衡状态。
4.止痛作用 熏蒸疗法是通过热与药的共同作用,可以加速血液、淋巴循环,加强代谢物的排泄,促进炎性致病因子的吸收与排泄。能增强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较快缓解肌肉及周围软组织紧张,加速人体对中药的吸收,使局部致痛物质迅速消失,从而使疼痛消失。
作用机理 篇9
酸化剂是一种高效、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环保型饲料添加剂,在早期仔猪饲料中添加酸化剂,可以促进生长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生产实践表明,断奶仔猪培育是养猪生产中的关键阶段.
作 者:赵艳平李建喜 作者单位:赵艳平(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李建喜(江西省家畜血吸虫防治站)
CCD损伤机理讲稿 篇10
CCD具有高解析度(像素从初期的十万多到现在的千万像素甚至更多,像素大小为微米级,可感测及识别精细物体),低噪声和高敏感度(具有很低的读出噪声和暗电流噪声,因此居于哦较高的信噪比),动态范围广(同时适用于强光和弱光,提高系统的环境使用范围,不因亮度差异大而造成信号反差现象),良好的线性特性曲线,体积小、重量轻、低能耗、可大批生产等等优点。
CCD按照工作特性可分为线阵CCD和面阵CCD,线阵CCD由于对物象的多次光积分,可大大改善环境恶劣这一不利因素,在工业检测、空间探测、航天遥感、微光夜视探测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卫星上的监视相机,嫦娥上的相机均为这一类型)。而面阵CCD主要应用于数码相机(DC)、摄录影机、监视摄影机等影像产品上。
CCD的基本单元是个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电容,由金属或多晶硅、二氧化硅、P型硅组成,P型硅(多子是空穴)中的空穴均匀分布。当栅极G加上正电压UG时,栅极下面的空穴受到排斥,从而形成一个耗尽层。UG增加,耗尽层向半导体体内延伸。当UG数值高出某一临界值Uth时,在半岛体内靠近绝缘层的界面处,将有电子出现,形成一层很薄的反型层,反型层中电子密度很高,通常称之为沟道。反型层与半导体内部之间还夹有一层耗尽层。
耗尽层可以认为是少数载流子也就是电子的“势阱”,而势阱里面电荷的容量跟MOS电容、电压UG以及结面积成正比。Q=C*UG*A。
电荷的转移:
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调整加在各电极上的电压可移动势阱的位置,存储在原势阱中的电荷也就通过半导体沟道转移到新的势阱中。通过将按一定规律变化的电压加到CCD各电极上,电极下的电荷包就能沿半导体表面按一定方向移动。
通常把CCD的电极分为几组,每一组称为一相,并施加同样的时钟驱动脉冲。CCD正常工作所需要的相数由其内部结构决定。这样就有了二相CCD、三相CCD等不同相的CCD,二相CCD的电荷必须在二相交叠驱动脉冲的作用下,才能一定的方向逐单元地转移,三相CCD的电荷必须在三相交叠驱动脉冲的作用下,才能一定的方向逐单元地转移。
由电荷信息转换为图像信息还要经过电荷放大输出、图像信息还原等步骤。物象的亮度不同,也就对应着在CCD芯片上产生的光生载流子的数量不同,电荷放大输出后的电压值不同,然后根据电压值不同还原成最高为255的不同灰度值图像。在这里不一一展开讲解。跟课题研究相关性也不大。
CCD的电荷转移方式分为帧转移(FT-Frame Transfer),行间转移(IT-Interline Transfer),帧行间转移(FIT-Frame Interline Transfer)。我的课题研究的CCD即为帧行间转移方式的四相驱动黑白面阵CCD,芯片是Sony的ICX405AL。这种类型的CCD是典型的行间转移型面阵CCD(IT-CCD),总像素数为537(水平)×597(垂直),有效像素数为500(水平)×582(垂直)。在每一行的有效像素之外,右侧有30个完全避免光进入的光学黑体像素,此处的信号当做图像信号的黑体标准,左侧有7个暗电流成分较少的空中传输信号像素,用来当作观察像素信号含有暗电流大小的基准。
行间转移方式型是也是摄影机或者数字照相机最常用的方式,行间转移方式CCD的像素主要由光电二极管和垂直CCD组成,前者负责光电转换与电荷储存,后者负责电荷的转移。遮光金属钨用来防止光进入垂直CCD,多晶硅为垂直CCD的四相驱动电极。为了提高入射光的利用率,目前商品化的CCD图像传感器,在像素上面放置了一层微镜头结构,将入射至摄影面的光集中到光电二极管。光电二极管和垂直CCD都采用埋沟式结构,表面采用一层全耗尽的掺杂层,光生电荷离开表面减少了表面复合,这种结构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与较低的暗电流。CCD的像素构造如图所示。
LightMicro lensLightproof TungstenN+PP-wellNP-wellPoly-SiSiO2NP-wellP+N-sub.图1 像素截面构造
行间转移方式CCD的工作原理:
参照上面图片的像素构造,较黑的部分是遮光的垂直CCD,也就是负责电荷转移的部分;矩形区域是光电二极管,也就是一个PN结,具有光伏效应,对光敏感,光照会产生光生载流子(插入课题另一部分太阳能电池的介绍)。
光电二极管对根据对应物象的亮度不同进行光电转换,产生光生载流子,这称为光积分。光积分结束后,光电二极管内光积分产生的载流子(其实是电子,光生载流子中的空穴部分被处理掉,因为由上面的介绍可知,此结构的信号传输载体是电子。把P型硅换成N型硅,则载体为空穴,所加电压UG也要变成负电压)在读出时钟脉冲的控制下,被转移到垂直CCD中,这个动作称作读出转移。完成这个动作之后,光电二极管进行下一帧图像的光积分。而电子在垂直CCD内,在四相时钟脉冲的控制下,逐行转移至水平CCD。电子在水平CCD内,将像素逐一转换成信号电压后输出。
作用机理 篇11
关键词: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原理;碎石桩设计;碎石桩施工
中图分类号:TU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154-02
一、概述
第四系后形成的湖沼相沉积物-淤泥和淤泥质土,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压缩系数高、渗透系数小、地基承载能力低。地基沉降变形大,而且沉降稳定历时较长,需要进行人工处理;饱和粉细砂及部分轻质粘土,在静载作用下具有建高强度,但在动荷载作用下,可能产生液化或大量震陷变形,地基会因液化而丧失承载能力,此类地基也是需要进行人工处理的地基。振冲碎石桩是加固处理软土地基的好方法,具有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施工安全可行、质量可靠等优点,能满足一般工程要求。
二、振冲碎石桩加固地基的原理
振冲碎石桩是利用一种能产生水平向振动的管状机械设备在高压水流下边振边冲,在软弱粘性土地基中成孔,再在孔内分批填人碎石或卵石等材料制成的桩体,桩体和原土层构成复合地基,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并降低压缩性,碎石桩的承载力和沉降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软土对碎石桩的约束作用,如周围软土过于软弱,对碎石桩的约束作用就差。振冲法具有置换作用,也同时存在挤密作用。振冲置换法适用土层主要是粘性土,在砂土中也能制造碎石桩,但此时挤密作用远大于置换作用。碎石桩复合地基桩体贯穿整个软弱土层,达到相对硬层时,桩体起着应力集中作用;桩体未达到相对硬层时,桩体起应力扩散和均布作用。由于复合地基中的碎石桩体由粗粒材料组成,可起到加速排水固结作用。
三、振冲碎石桩设计
根据实际工程中软黏土埋深与厚度不同,将桩长分类。确定各标段的桩长、桩直径、间距等要素,并确定桩形状布置。为控制施工质量,施工前先做2~3根试桩,通过实验确定制桩工艺。制桩工艺应能保证桩体连续、挤密均匀、桩径不小于设计尺寸、桩体密实度达到紧密状态要求。
(一)碎石桩的设计
1.桩长及桩径。根据加固路段软弱土层厚度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桩长深人持力层长度。碎石桩桩径一般取30~80cm,主要根据地基土的土质情况及成桩设备确定。
2.桩距布置。桩的孔位一般按正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若工程为粘性土地基,桩间距计算公式为:
(1)
式中: ——碎石桩桩间距(cm) ;
——l根碎石桩承担的地基处理面积(cm2 );
;
——碎石桩的截面积(cm2 );
——面积置换率,可由下式求得:
(2)
——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KPa);
——桩间土承载力标准值,可用处理前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代替( KPa);
——桩、土应力比,一般取2~4。
四、振冲碎石桩施工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熟悉施工图纸和施工工艺,提出保证质量的措施。放线布置桩位。根据设计图纸于现场放线布桩。桩位偏差满足工程要求。
2.施工工艺。(1)施工顺序:振冲桩一般采用“由里向外”顺序施工,或“由一边向另一边”的顺序施工。这种顺序易挤走部分软土,便于制桩。在强度较低的软土地基中施工时,为减少制桩过程对桩间土的扰动,易采用间隔的方式施工。(2)填料方式:振冲成孔后即向桩孔内填料制桩。一般有两种填料方式。一是将振冲器提出孔口,向孔内倒入填料,再下振冲器至填料中振冲密实,待达到设计要求后,又提出振冲器下料振密,如此反复直至制桩完毕;二是振冲器不提出孔口,仅上提30~50cm,离开原已振密过的桩次,即向孔连续不断地回填石料,直至该次桩体振冲密实达到设计要求后,再上提30~50cm,连续填料振冲密实,重复上述步骤,自下而上逐段制桩直至孔口。前者为间断填料法,操作较繁琐,适合小型工程人工推车填料。后者为连续填料法,操作方便。适合机械化作业。(3)施工作业。振冲碎石桩施工的工序可分为造孔、清孔、填料和振密及桩体顶部处理等。(4)褥垫层设置。1)碎石桩垫层作用:由广义虎克定律得知: 。桩体变形模量是桩体受到的综合应力竖向应变 的比值,其中表示桩周土的侧限阻力。说明使桩、土协调工作,应力分配合理比较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合理铺设垫层。在荷载作用下垫层可以通过碎石的流动补偿性调整桩、土应力分配和复合地基变形,使基础一垫层一复合地基共同作用。2)碎石垫层厚度与复合地基工作性状:《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规定在振冲碎石桩桩顶应铺设一层2O~50cm厚的碎石垫层,而其他有关规范却未有此项要求。据有关复合地基的研究与模型实验得知,随垫层厚度的增加,桩顶应力减小,桩中最大应力不发生在桩顶,而是发生在桩体下某一深度处,且随垫层厚度增加沿深度方向向下移动,下移幅度远大于垫层增加幅度;土顶应力则增加,然后沿深度迅速衰减,并随上部荷载的增加,此现象更为明显。这样可使桩土应力比最大值位置沿深度方向下移,而桩周土的围限力则随深度而增加,避免了剪切破坏和鼓胀破坏。但是,在某一垫层厚度下桩顶应力减小和土顶应力增加皆趋于平缓,说明复合地基有效发挥桩、土承载性能存在一合理的垫层厚度,一般认为合理的垫层厚度为30~50cm。再增加厚度在技术上已无意义,且经济上不合理。3)碎石桩复合地基垫层影响因素:置换率:较高的置换率可以达到更高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桩径:同等桩间距情况下,大的桩径必然具有较大的置换率;桩身强度(或密实度):桩体越密实,其应力集中效果越明显,复合地基性能越好,但达到桩身高强度又要以土体的强烈扰动为代价,因此实际工程中也不是桩身强度越高越好;桩体连续性:桩体的连续性在控制碎石桩质量中是至关重要的,桩体连续性差的桩其实是对原地基土的一种严重破坏;桩长:规范要求“当相对硬层埋深不大时,应按相对硬层埋深确定”,基于我国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和施工队伍的实际情况,设计桩长不宜超过12.0m(有抗剪要求除外)。
(三)施工质量控制
桩体的质量控制:桩数、桩长、桩偏位及桩径控制。
1.桩数:应根据设计图纸放线布桩,并在一桩位上插好标记。制桩作业时详细记录桩号、打桩数及施工情况。班后进行复核统计,同时在图纸上按号标记已打的桩数,发现漏桩应及时补打。
2.桩长:振冲器贯入地下的深度可由导杆上的刻度标出,当造孔达到设计深度时,孔口指挥即予以记录。由孔底逐段制桩达孔口成桩,故造孔深度即为桩长,桩长偏差不大于10cm。
3.桩位偏移控制:施工中孔口指挥与吊车司机应精心操作,布桩时严格对淮桩位标记,使桩位偏差小于规范规定的(1/5~2/5)d(d为碎石桩的平均桩径)。成孔中心与设计桩位偏差控制。
4.桩径偏差控制。
五、结语
振冲碎石桩是加固处理软土地基的好方法,大量实践证明: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施工安全可行、质量可靠,但任何地基处理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局限性和优缺点,鉴于土的种类及物理力学性能的多样性,没有也不可能有普遍适用的方法。振冲碎石桩地基处理的加固效果并不是施工结束后就能全部发挥。地基处理大都是隐蔽工程,很难直接检验其加固效果,处理工作结束后,应尽量采用可能的手段来检验处理。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检验,采用大型载荷试验,尽管精度相对较高,但既费时又多花钱,试验中还需大量的堆载物,一般工程很难办到。采用动力触探、标贯、室内土工试验的方法是可行的、经济的,成果能满足一般工程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强.高速公路碎石复合地基垫层处理评价[J].湖南交通科技,2007,(33).
[2]王芝定.振冲碎石桩结合强夯法的施工质量控制[J].西部探矿工程,2006,(9).
[3]林孟杰.谈谈振冲碎石桩的施工质量控制[J].建筑科学,2006,(12).
[4]徐雄峰.振冲碎石桩处理软弱地基[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10).
[5]马绪强,马宝强.振冲碎石桩处理软土地基后的复合承载力[J].成果应用,2006,(7).
[6]王会兰.振冲碎石桩施工技术在基础处理中的应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3).
市场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机理探析 篇12
激励约束问题是在信息不完备、不对称的情况下, 委托方无法观察或测量代理方的努力程度, 只能通过给予激励约束来促使对方提高努力程度, 从而使代理人和委托方的目标一致, 最终使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方的利益。市场是由无数合同构成的复杂体系, 是按照最佳利益原则配置与整合生产要素与社会资源的交易场所, 完全可以涵盖各种企业要素, 并有能力对企业经营者提供充分、有效的约束。来自于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产品和服务市场的竞争、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竞争以及资本市场的竞争。
一、产品和服务市场的激励约束
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与核心是产品和服务市场的竞争。充分竞争的产品市场可使优秀经营者的能力与努力转化为良好的经营业绩, 也只有在充分竞争的产品市场下, 企业的销售额、营业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等财务业绩指标才是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表现如何的“晴雨表”。
充分竞争的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存在, 克服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产品和服务的利润、市场占有率等指标,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经营者的工作业绩;激烈的竞争还带来了破产的威胁, 使得经营者的偷懒行为被抑制。
二、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激励约束
人力资源的配置方式有自然、计划和市场等三种。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 通过职业经理人市场配置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制度匹配、配置效果较好。职业经理人市场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主要在于, 可以利用来自产品和服务市场、资本市场的信号反馈有效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和信誉, 利用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导委托人合理确定以市场人力资本价格为定价基准的代理人报酬, 以及代理人确定自身的心理价位, 增加代理人违约后导致的人力资本贬值等间接 (声誉) 成本, 并将一些不合格、信誉较差的经理人淘汰出局。
(一) 竞争机制的激励约束效应
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竞争在代理人进入企业契约前便开始发挥作用, 其作用表现在:
第一, 能够使代理人一方面因考虑到来自于竞争对手的潜在威胁而确定自身心理上的人力资本定价策略[1], 另一方面考虑到市场识别机制将向委托人提供信息而不敢隐瞒真实的自我能力及既往业绩表现, 以图加入企业契约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顺利转化并收获资本回报, 从而间接约束代理人一旦加入企业契约便尽可能忠心尽职。
第二, 能够锻造经营者的人品和能力, 有助于纠正其不当行为。市场中平等、适度、积极的较量会促使其在与委托人之间的多次博弈中逐步增强职业能力、树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并引导其在企业契约中采取“努力”且符合社会期待、职业角色期待和委托人期待的行为。
第三, 市场推介和人才流动可以促使企业经营者自律。通过人才招聘会、大众媒体广告等信息发布形式以及猎头公司等市场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 经理人能够实现合理流动, 从而在职业经理人群体和以企业为代表的委托人群体之间形成无限次博弈, 完成职业经理人资源的优化配置。每一次博弈过程的实质都是代理人与委托人在不确定的信息下寻求双方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即通过这些竞争性的博弈过程, 经理人的偷懒行为会反映在未来的薪酬中, 所以他们会加强自律, 约束败德行为。
第四, 市场的激励与淘汰机制有助于保持企业经营者队伍的纯洁和战斗力。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 将以“大浪淘沙”的方式迫使那些无能的企业经营者永远退出市场舞台, 而对于业绩卓越的经营者, 则会在名誉和收入上给予其充分的奖励和补偿。这种优胜劣汰的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潜在职业经理人进入经理人市场并参与企业契约。
充分竞争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实现了两权分离条件下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激励相容。于是, 某些学者还提出了“职业经理人市场是一种有效的企业经营者行为的约束机制”这一论断[2]。该市场存在的必要性俨然并不完全在于对企业经营者利益的保护, 可能更在于对其的监督和约束。
(二) 声誉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
Fama (1980) 最早提出经理人市场竞争作为激励机制的开创性构想, 认为声誉效应会促使经理人通过努力工作提高产出, 以达到提升自己在经理人市场上声誉的目标, 进而增加其未来人力资本价值, 因此即使没有制度的硬性约束, 他们也会克尽职守、提高声誉[3]。Kreps等人利用重复博弈模型研究了声誉的激励作用, 通过构造KMRW声誉模型, 得出了“在多次重复委托代理关系条件下, 声誉等隐性激励机制能够达到激励代理人的目的”的结论 (Kreps&Wilson, 1982;Milgrom&Roberts, 1982) [4]。Holmstrom (1982, 1999) 通过研究给出了个体生命周期的重要含义 (Life Cycle Implication) , 即经理人员越年轻, 其工作越努力, 因为他们更关注职业声誉的积累[5]。因此, 声誉的隐性激励与约束在企业经营者职业生涯的早期效果更强, 等到了一个人的最后时期 (the end of one’s horizon) , 它很可能会消失, 这也为我们常见的“59岁现象”提供解读依据。
可以说, 声誉机制一方面激励企业经营者努力工作,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约束的力量。充分竞争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拥有经理人信用及经营档案制度 (也称信用制度) , 能够为约束经理人行为提供必要的信息。职业经理人网络化信誉管理系统有助于建立职业经理人的业绩评估制度, 权威专家和专业机构可定期评估职业经理人的工作业绩, 并将结果存入人才库。
三、资本市场的激励约束
在职业经理人市场存在的情况下, 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利润或股票价格等信息揭示出的企业价值。企业运作需要融资, 潜在的贷款人、投资者、商业银行和中介机构等为确保其贷款安全回收, 在发放贷款前势必要仔细审查借款企业的资信, 其后也要审核企业资金运作和实际经营状况。其结果将成为借款企业经理人的工作动力或压力, 因为他们必须确保企业运营的效率和可获利性。只要企业需要到资本市场融资, 就不会想破坏自己的声誉。所以, 企业经营者不会拒绝潜在投资者、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等的劝诫和影响, 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对其的约束就此奏效。
在充分竞争的资本市场上, 股票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收益, 股票价格的变动是企业利润水平变化的一个可靠信号, 即股票价格基本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所以, 资本市场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 价格机制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影响
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 资本市场上的价格机制通过激励与约束两方面对企业管理层产生治理作用。资本市场上的价格机制还通过价格发现、价格评价和价格修正使公司治理发挥作用。为避免经营者经营的短视行为, 企业一般通过经理股票期权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实质是借助股票价格对经营者提供长期激励。投资者通过对公司股票价格的观察和预期, 可以评价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 降低代理成本中的监督成本。
(二) 并购机制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影响
来自资本市场的兼并、收购等运作, 会时刻威胁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如果经营不善造成股价下降, 当市场价值低于实际价值时, 企业外部的并购者就会通过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对企业发起敌意收购行动, 通过更换管理层、企业重组等形式改善管理、提升经营绩效, 从而实现企业的真正价值。这种潜在的“被取代”风险, 将会对能力不足或妄想偷懒的企业经营者构成一种威胁, 迫使其增加努力程度和工作能力, 并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 融资机制对治理机制的影响
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融资, 设计合理的融资结构能限制经营者以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 追求其自身的利益。股权融资使股东通过投票机制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 控制的有效与否与股票的集中程度、股东性质和董事会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投票比例有关。若内部控制的机制失效, 股东可通过转让和出售股权的方式, 强制性地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债务融资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营者的过度投资。因为过度的债务融资会使公司的成本上升, 债务杠杆比例增大, 而且面临付息还本的压力, 公司经营者不得不谨慎对待, 减少投资的随意性;否则, 公司会面临破产的危险。一旦债务融资较大, 公司经营者知道出资者也会加大对公司的监督和控制。
结论
市场竞争是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对企业经营者起到激励约束作用, 并对其经营业绩和行为规范进行鉴别。这种鉴别和选择虽然有时会滞后, 但却是客观公正的。市场机制对经营者激励约束的核心点在于, 能够自动识别和选择优秀的企业经营者以及依靠声誉的力量规范经营者的行为。一个充分竞争、信息透明的市场, 可以帮助企业将经营者的职位交给有能力、有积极性的经理人, 并实现企业发展的预期。
摘要:虽然组织内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对企业经营者发挥一定的激励约束作用, 但这种激励约束机制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偏差。在公司组织与外部相关市场之间, 还存在着大量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来自产品和服务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和声誉机制等的市场力量, 透过这些联系作用于公司组织和企业经营者身上, 对经营者的行为产生激励与约束作用, 诱导真实信息、刺激适当行为。
关键词:市场机制,参与约束,激励相容
参考文献
[1]李汉通.基于贡献的人力资本定价机制[J].生产力研究, 2004, (11) .
[2]袁建昌, 冷晓彦, 李军凯.基于充分信息的职业经理人外部约束体系的作用机理[J].情报科学, 2007, (4) .
[3]Fama.E., Agency Problem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8, 1980.
[4]李刚华, 李忠民.企业家人力资本声誉模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9) .
砌体结构裂缝机理是什么? 篇13
干缩裂缝
1.一种裂缝多发生在抹灰层内,少数延伸到砌体内部;
2.另一种干缩裂缝发生呈不规则的龟裂或呈放射状裂缝,此类裂缝宽度较小,仅发生在抹灰层内,
地基下沉裂缝
1.通常,当地基下沉差异变形值超过砌体抗拉或抗剪极限变形值时,砌体将产生下沉裂缝。因地基下沉引起的裂缝比较复杂,形状各异,既有一般规律,又有特殊情况。
2.其一般规律为:下层重、上层轻;纵向重、横向轻;外墙重、内墙轻,且多为斜向裂缝。
温度裂缝
1.砌体结构在约束条件下,由于外界温度变化,屋盖、楼盖与砌体互相约束,造成相互间温度变形不协调,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砌体抗拉或抗剪强度极限值时,砌体将产生温度裂缝。
2.裂缝特点和规律为:顶层重、下层轻;两端重、中间轻;向阳重、背阴轻等。
应力集中裂缝
1.此类裂缝多出现在砌体相对薄弱的部位,如门洞口上部,窗洞口上、下部,以及混凝土大梁下部的墙体上,
2.裂缝特点:裂缝多为斜向,少部分为竖向和水平方向。
荷载引起的裂缝
1.此类裂缝多出现在轴心或小偏心受压的砖梁或砖柱上,有时候也出现在截面较小的承重窗间墙上,
2.裂缝特点:多呈竖向裂缝,有时呈现枣核形,严重处砖块断裂,砌体出现剥落现象。
冻融(胀)裂缝
1.此类裂缝多发生在寒冷地区房屋的基础、檐口、女儿墙或经常受潮湿的厨房、卫生间等的外墙,有时室外踏步也发生此类裂缝。
2.裂缝特点:在裂缝附近砌体或混凝土酥松、剥落,且随时间推移有逐渐恶化的趋势。
两种结构体系变形不协调裂缝
1.此类裂缝多出现在两种结构体系收缩、温度变形不协调的薄弱部位或交界处。
2.例如:在砌体结构外侧贴建混凝土框架外楼梯的交接处。
沉降温度裂缝
此类裂缝特点是:在房屋上下层皆出现不同程度裂缝。
温度、应力集中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