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农

2024-06-19

兴农(精选8篇)

兴农 篇1

2018新动向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过去一年,农业部门把“质量兴农”作为2017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主线。围绕这一主线,各方面工作举措次第铺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的能力不断增强,监管体系日益健全,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的餐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成果进一步巩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级追溯信息管理平台正式上线……这些扎实而不平凡的成绩,无不真切地回应了广大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热切需求,生动地折射出每一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者在各个领域的辛勤付出,更深刻地诠释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已经迈入了一个更加注重品牌与效益的新阶段。

新年伊始,气象更替。2018年,新的一年,从全国“三农”工作全局来说,将是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年;从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来说,将是继续深入推进“质量兴农”的一年。全国农业工作会提出,要坚持质量第一,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切实加强执法监管,全力以赴共同推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再开新局、再登新阶!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重在学懂、弄通、做实,用十九大精神来指导工作。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看,就是要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业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努力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更大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消费需要。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此,做好今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启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从生产源头“产出来”、全程监管“管出来”、品牌提升“树起来”、产业素质“强起来”、科普宣传“讲出来”等方面综合施策,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农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使突出问题隐患得到有效解决,“菜篮子”主产县规模以上生产主体基本实现按标生产,以“三品一标”为代表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比例达到40%以上,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重点从六个方面抓提升。

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坚持抓生产必须抓质量、管行业必须管安全,推动各行各业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关。发挥“三品一标”的品牌优势、制度优势和体系优势,加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开发力度,力争明年新认证“三品”1万个、新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150个,使“三品一标”获证产品数量年增幅达到6%,不断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总量规模。进一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改革,推行良好?r业规范,认定一批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带动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1.7亿亩。

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

在加快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制修订的基础上,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抓紧清理、废止与农业绿色发展不相适应的标准,健全完善畜禽屠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农膜回收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力争2018年新制定标准1200项。开展标准实施大培训,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动新型经营主体率先实行按标生产,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规模经营方式,带动千家万户走上规范化生产轨道。

提升全程监管能力

坚持“全覆盖、无禁区、严监管、零容忍”,建立监管名录,将全国290余万家新型经营主体纳入名录管理,将监管对象包干到人、监管责任落实到岗。坚持“发现问题是业绩、解决问题是政绩”的工作理念,聚焦农药残留超标、兽用抗菌药滥用、私屠滥宰、“三鱼两药”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及时查处并公布一批典型案例。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现机制,开展暗访检查,建立投诉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微信公众号,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坚持问题导向,扩大风险监测范围,增加农药、动物抗生素等监测参数,提高风险预警能力,2018年拟覆盖到110个品种、120项参数。

提升农产品可追溯率

推动国家农产品追溯平台的推广应用,选择8~10个省开展追溯试点。制定完善全国统一的追溯技术标准,以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信息卡等为载体构建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倒逼经营主体自觉履行责任。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为抓手,推动地方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大投入力度,率先实现试点省质量安全县的主要农产品可追溯。

提升放心农资覆盖面

加快建立农业信用体系,推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菜篮子”大县和粮食主产县全面建立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对生产经营禁用农兽药和假劣农资的违法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启动“绿盾护农”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从源头为农业生产护航。

提升宣传引导影响力

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和现代产业技术体系质量安全岗位科学家的作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类谣言和不实信息,建立谣言治理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对造谣传谣行为进行综合治理。开展质量安全乡村万里行活动,在百县千乡组织监管创新宣传展示和质量控制技术推广,力争开展宣传活动1000场。

民生所指,责任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让百姓吃得放心,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神圣的责任。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共治、共享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美好明天!

(来源:农民日报)

兴农 篇2

一、“六个一”工程的启动

利津镇所辖87个行政村, 总人口40 000, 其中有38 000为农业人口, 是一个农业大镇。前几年由于受小农经济意识影响, 加之劳动力素质低下, 社会经济发展缓慢。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 尤其是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深刻认识到了发展社会经济首先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确立了“科教强镇”、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决策。这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 抓住机遇, 乘机而上, 成人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于是, 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 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刻领会“三个代表”思想的精神实质, 进一步端正了办学指导思想, 经过深思熟虑, 几经考证, 精心设计了利津镇成人教育工作“十五”发展规划, 其中重点围绕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启动和实施了“六个一”工程, 即:一是每位教师技术指导一个科技示范户, 要求五年内辐射一个行政村, 带动一个工作区;二是成教中心创办一个《成人科教报》;三是开展一个《百姓科技》送千户传万家活动;四是开通一个服务三农的农村成人教育网站;五是开辟一块科技实验田;六是构建一个爱学习、善思考、明是非、理念新的学习型群体。我们并结合实际, 从工程整体上制定出了第一年全面启动, 第二年初见成效, 第三年成效明显, 第四年成效显着, 第五年成果推广的计划目标。该项工程实施六年来, 由于镇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 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工程进展顺利, 且提前一年实现了第五年成果推广的工作计划目标。

二、“六个一”工程的实施

此项工程设计面广, 工作量大, 系统性强, 运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 目标任务一经确定, 实施者以满腔的工作热情, 以严谨的工作态度, 以科学的工作方法, 以得力的工作措施, 以全身心地工作投入去组织实施, 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 也是实现目标工程的关键所在。

(一) 以“六个一”工程为重头, 构建教师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为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激励和导向广大教师目标行动, 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设计了《利津镇成人教育中心教师年度绩效考核评价量表》, 整体考核体系总计为500分, 划分为五大板块, 即分解为5个一级指标, 17个二个指标及50多个三级指标的细则要求。其中思想品德块为75分, 占权重的15%;常规管理块60分, 占权重的13.2%, “六个一”工程块334分, 占权重的66.9%, 突出了龙头工程的地位, 岗位职责和其他工作任务块25分, 占权重的5%。思想品德块是对教师师德的专项考核, 如果此项考核不合格, 实行一票否决制, 直接不能参加评优选模和岗位职务聘任。

(二) 以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 客观公正地对每个教师进行考核

1. 考核方法客观公正, 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民主指本校教师、校务委员会领导及教办有关科室人员;集中指学校领导班子。届时组织以上人员通过检查材料、座谈了解, 结合平时工作和对其本人的客观看法进行综合评价, 计绩方法是按以上四部分人员所打分数之和的平均值作为本人年度工作绩效。

2. 评价方法科学可行,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考核内容一般是能定量的, 如被《成人科教报》、本中心网站和各级新闻媒体采用的稿件, 可以篇数累计记分;要求老师每年下乡入村技术指导科技示范户不下90天, 可按下去的天数累计记分。可也有不少工作如:要求填写科技示范户登记表认真、清楚, 技术指导措施得力, 记录翔实,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工作计划、总结、教案等实际、实用、有价值等都难以量化。我们就先定性, 后定量, 即先评出一、二、三、四等或优、良、中、差等级, 然后再将每个等级赋予一定的分值。这样模糊评价比直接定量评价会更科学、更准确。

3. 考评结果与评优选模、职称评聘等个人利益相结合

教师年度绩效结果评出后, 按名次排出个人在群体中所占的位置, 存入个人业绩档案, 评选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职称评聘、奖金、福利分配时要与绩效挂钩, 谁受奖、谁受罚, 一揭明了, 从激励机制上消除人情色彩, 尽量减少敏感问题上的不良现象发生。

三、“六个一”工程的成效

“六个一”工程的启动和实施, 使广大教师人人有担子、有压力, 个个有目标、有责任。压力变动力, 动力变效率, 效率变效益。如老师们指导的科技示范食用菌项目, 以枣园村为基地, 进行了稻秆为原料的蘑菇种植研究, 已取得圆满成功, 既发挥了当地稻草资源丰富的优势, 又降低了成本, 当年几个种植户获利超万元, 一般也有6 000元以上。为发展食用菌生产, 2003年8月由成教中心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职教师、镇科技副镇长、食用菌研究专家刘文占同志, 主讲了一期由145人参加的蘑菇种植培训班, 成教中心并用巡回放录像、发放明白纸、《成人科教报》上出专版、技术咨询等形式, 向菇农传送科技知识, 宣传蘑菇生产的前景、益处, 从而使食用菌生产很快在全镇得以推广。尤其是李泽国老师包的夹河区张家夹河示范户, 党支部书记高树军带头示范, 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种植热情, 种植户日益增多, 现在张夹、大李、小李等, 种植户已发展到全村总户数的40%以上, 每户的年纯收入都在万元左右, 而且种植的菌种也越来越多, 包括平菇、香菇、鸡腿菇、双孢菇等七八个品种, 种植原料由原来单一的棉籽皮, 发展到用稻草、玉米秸、花生皮等, 食用菌项目的发展, 已成为我镇的一项支柱产业。目前, 我镇食用菌生产规模由2004年的50个大棚12 000千多平方米, 发展到现在的335个大棚8万多平方米, 去年食用菌一项全镇增收500万元。周兴杰老师指导的镇西区北于西瓜生产于顺友示范户, 周老师给他推荐优良品种, 并参与管理的全过程, 前年西瓜价格虽低, 但由于管理优化, 品种好、产量高, 人均收入仅西瓜一项就增加550元以上。现北于村已发展成为西瓜生产基地, 还建起了我县较大的西瓜批发市场, 产品销往高青、桓台、青州、淄博、河口等地, 每天上市200万斤, 销售额达3万~4万元, 去年该村仅西瓜一项人均收入就增加500多元。陈光玉老师指导的镇南区菜园村桑蚕生产示范户党支部书记刘其芳, 在家一年饲养春、夏、秋蚕三批, 每次养1.5~2张, 年收入5 000元, 他充分利用本村闲散、体弱劳力多和桑园离家近的优势, 带动桑蚕专业户15个, 并邀请专家上门指导, 还经常组织蚕农集体观看桑蚕生产技术录像带, 为广大蚕农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极大地调动了蚕农养蚕积极性, 使蚕农更加放心、大胆地从事桑蚕生产, 就养蚕一项, 在不误其他生产的基础上, 蚕农年收入户均达4 000元~6 000元左右。朱丽叶老师指导的镇南区大马村科技示范养蚕户党支部书记马东海, 利用村头空闲地建起养蚕大棚, 搞桑蚕棚育, 饲养春、夏、秋三批, 每次两张, 每张收入700元~800元, 仅此一项年纯收入可达4 600元左右, 在其影响下, 本村相继建起桑蚕大棚17个, 桑园80亩, 为配合蚕农需要, 朱老师四处搜集养蚕方面的技术信息资料, 使蚕农尽快掌握了养蚕技术, 受到了蚕农的一致好评。目前, 大马村养蚕户仅养蚕一项, 每户年纯收入4 000元左右, 已尝到养蚕致富的甜头。在养蚕示范户的带动下, 我镇从事养蚕生产的农户已发展到400多户, 全镇收入在240万元左右。我们创办的《成人科教报》已出刊125期, 发行10 000余份。开设了《种植业》、《养殖业》、《致富信息》、《生活常识》等栏目, 她贴近农村、农业、农民, 配合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为我镇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是广大农民朋友的好帮手, 得到了镇、县、市党委、政府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尤其是我们出版的蘑菇种植和桑蚕生产技术专版, 被菇农视为至宝。我们以开通的全省首家农村成人教育网站为依托, 创新农民培训模式, 把网络培训与课堂培训、现场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搭建了培训的新平台, 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一年多来, 该中心通过网络培训4 000多人次, 电脑课堂培训600多人次, 现场培训400多人次, 向城镇转移劳动力300余人, 还通过网络下载的数万份实用技术资料, 几乎发遍全镇科技示范户和骨干党、团员、干部。《东营日报》、东营电视台、山东新闻网、《山东科技报》、《中国农林网》、《中国教育第一网》等30多家新闻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同镇农技站、镇县种子站、县农业局等部门密切协作, 积极进行优良品种的试验, 我们在学校前院开辟了半亩盐碱地, 搞了B33美国抗虫棉 (不修棉) 的试验, 经过大家的精心管理, 获得了折合亩产550斤籽棉的好收成, 2002年在全镇推广, 2003年我镇植棉4万亩, 90%是抗虫棉, 仅此一项全镇增收4 800多万元。去年初冬时节, 成教中心学校指导的冬闲棉茬地膜菠菜试验, 比露天菜提前一个月上市, 此时值正月中旬, 市场青菜青黄不接, 市场价格为每公斤3元以上, 亩折合纯增收入1 200元, 效益十分可观, 当地农民见此兴奋地说:“打了柴子种青菜, 省工省力地膜盖, 本小利大收入高, 闲田长出元宝来。”此项实验可以使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 充分利用耕地空闲季节, 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该项试验成果已在《山东科技报》、《中国农村教育》、《山东农业知识》和《科技致富指南》等刊物刊登, 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安丘、商河、惠民等地的菜农纷纷打电话咨询地膜菜的种植技术。开展的《百姓科技》送千户传万家活动深受农民朋友欢迎。我们与市科协联系, 有李泽国老师牵头, 加入了“百姓使者”队伍, 在镇东区夹河片建立了《百姓科技》送、传服务基地。两年来共向科技示范户免费送《百姓科技》报万余份, 传递科技信息千余条, 推广优良品种和优质农肥数种, 为科技普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一定贡献。如宋孟村农民宋朝辉去年在村后种了5亩棉花, 因连年重茬, 枯、黄萎病严重, 加上买了假种子, 造成绝产, 损失5 000~6 000元。今年在成教中心的帮助下, 全部使用了成教中心推广的优质农资, 不仅无枯、黄萎病发生, 且长势明显好于相邻地块, 成了本村的示范田。目前使用成教中心推广的农资的用户已达到上千户, 预计今年将比去年增收两成以上。构建学习型组织, 是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新要求, 是提高在职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学校始终把此项工作紧紧抓在手上, 建立了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培训学习制度, 制度包括计划、督促、交流、批阅等环节, 做到政治笔记每周批, 业务笔记间周批。学校要求老师们人人建立政治与业务学习笔记, 人人在3~5年内掌握1~2门专业技术, 人人每年撰写或发表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人人每年发表2~3则宣传本校工作的信息稿件, 并结合形势和任务, 定期出墙报。在2005年开展的“全市突破利津, 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活动中, 还在本校的网站上开辟了“突破利津”专栏。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的开展, 使大家学习提认识, 思想上水平, 实践出成果, 个人得实惠。全校的十位老师撰写的论文均在市、省及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 有的还获省、市政府颁发的学术大奖, 如冯华撰写的《农村学校目标管理之实践》、《躬身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积极探索“成教兴农”办学新路》等重大课题文章, 分别发表于《山东教育科研》、转载人大报刊资料中心《中小学学校管理》, 并被省、市委、政府评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精品工程”奖;学校电脑培训部主任王新利老师不但论文发表层次高, 而且所上的信息技术课还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与人力资源部、中国教学研究网评为“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学校先后有六名教师也因此晋升了中、高级教师职务。另外成教中心还利用老师们学的针织技术, 多次举办钩编和刺绣培训班, 学员们的作品如床罩、提包、枕套等十几种日常用品销往城乡, 备受客户欢迎。

我镇“成教兴农”工程的实施, 促进了全镇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002—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分别在3 185、3 530、4 100、4 550、5 050、5 660元以上, 每年都在近10%左右的增长点上。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也有2002年前的6.98亿元, 提高到现在的12.6亿元, 比五年前翻了一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小康文明村逐年增多, 目前, 全镇各级小康文明村已有28个, 其中枣园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西街等8个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崔林等12个村被评为县级文明村。《中国农村教育》、《新华社教育专线》、《现代教育导报》、《山东省教育厅政报》、《黄河口社会科学》等报刊新闻媒体先后介绍了我镇成人教育的办学经验。前年在市委、市府召开的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 我镇作为全市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唯一典型, 由镇党委书记王建安同志作了大会典型经验介绍, 镇党委、政府并被市委、市府授予“全市农村教育工作先进乡镇”, 成教中心被授予“全市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四、“六个一”工程的体会

(一) 解放思想, 改变观念, 开拓创新是提出“六个一”工程的认识前提

市场经济的建立, 对农村成人教育来说, 是挑战也是机遇。所谓挑战, 即农民们不像计划经济那样好组织, 易管理, 因为他们不再是被束缚在土地上, 从事劳教式的集体生产劳动, 而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各自为业, 这给成人学校办学从组织形式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而, 近几年, 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困难重重, 步履维艰。所谓机遇, 即农民被卷入市场经济的大潮, 商场如战场, 要生存要发展, 产品就要靠技术上档次, 人们就要靠产品质量保生存, 求发展。而技术的提高则需要后继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这后继教育, 就需要打破旧的办学模式, 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和灵活机动的多种办学形式, 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让农民可学、愿学、学以致用。因此,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开拓、创新、走出一条“成教兴农, 服务于农”的办学特色之路, 是摆在我们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重要课题。“三个代表”的学教活动, 加之镇党委、政府领导对农村教育战略思想的引领, 解放了我们的思想, 改变了我们的观念, 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调整了我们的思路。一致认为, 思路决定出路。农村成人教育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敢于改革、开拓、创新、才会有出路, 才能走出困境, 求得发展, 我校近年来取得的办学成果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二) 不畏艰难, 知难而进, 迎难而上, 是启动“六个一”工程的精神支柱

常言说“万事开头难”, 老师们刚开始下村入户联系工作时, 连续几次碰壁而归, 有的直接说得难听:“你们当老师的, 不好好教你的书, 成天光往村里跑啥, 真是吃饱没事儿, 撑的……。”老师们回来都纷纷抱怨, 我自然心灰意冷, 就像头上浇了一碗冰冷的水, 气也给放了一大半, 是打退堂鼓, 还是迎着困难上, 干出名堂来?开弓没有回头箭。毕竟我是一个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就应该是“三个代表”的躬行实践者, 是不畏艰难和曲折的强者。于是我就几次组织老师们学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并结合实际展开讨论。达成共识后, 老师们又鼓足了勇气, 个个出主意, 当参谋, 查资料, 找信息, 办报纸, 为农民送科技, 老师们好事多磨, 为农民服务的实际行动, 让农民们得到了实惠, 尝到了甜头, 终于感动了他们, 由原来不愿我们去“麻烦”他们, 变成了欢迎我们去帮助指导, 并且每次都是高接远送, 比对待镇里的干部还热情。

(三) 转变作风, 放掉架子, 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是搞好“六个一”工程的必然要求

勤劳、质朴是农民朋友的优秀品质, 我们同农民打交道, 只有融洽相互关系, 才能从语言、行为和思想感情上相互沟通和交流。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工作作风, 放下老师架子, 与他们同甘共苦,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 他们才拿我们不当外人, 心里有话乐意和我们讲, 有问题乐意同我们反映。我们要求老师们, 穿着打扮要朴素, 言谈举止要文明, 遇有劳动不回避。2006年6月, 李泽国老师去镇东区夹河科技示范户村书记家联系工作时, 正遇上书记搬家, 李老师不顾天气火热, 毫不犹豫地同他一起干了起来, 并且一直帮他搬完为止, 这位书记很受感动, 李老师的做法无疑是为今后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他老师如帮农民朋友拾棉花, 摘西瓜, 采桑叶, 采蚕等是常做的事。

(四) 政府支持, 部门配合, 密切合作, 是实施“六个一”工程的关键因素

“六个一”工程, 多是直接配合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工作, 涉及到党委、政府及镇直有关部门。这就需要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党委、政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做到力所能及, 如我们办的《成人科教报》从财力上大力支持;重要问题我们不能解决的, 党委、政府领导出面协调;我们出远程为农民放科技录像, 政府就派车管接管送;学校办实用技术培训班, 没有150人以上的大教室, 政府就提供大会议室让我们优先使用。农技站、畜牧站等部门也积极主动为《成人科教报》提供科技信息和实用技术资料等。总之, 我们“六个一”工程顺利实施, 是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密切合作的结果。

(五) 立足本职, 钻研业务, 掌握技术, 是推进“六个一”工程的主客观需要

全国农村成人教育急需专业师资, 我校也不例外, 专任教师都是从普教调入成教的, 尤其当前配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成教服务三农, 对农民进行专业和实用技术培训, 只靠聘请兼职教师不是长远之计, 靠毕业分配又远水不能解近渴, 只能自己解决。我们的主导思想是:一不等, 二不靠, 全凭自己去深造。其途径有四:一是从书本上学, 二是跟科技示范户带头人学, 三是跟有经验的老农学, 四是从实用技术录像片上学。我们要求“十五”期间, 每个教师要学习和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和2~3门实用技术, 并将此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中, 为了尽快让大家成为成教合格教师, 我们要求人人建有实用技术学习笔记, 学校还经常组织学习交流, 还计划每年组织一次实用技术理论与实践操作考查。现在他们一般都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和一个专业, 在指导农民生产、种植、养殖等技术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六) 加强领导, 强化管理, 完善机制是实现“六个一”工程的措施保障

“六个一”工程是学校的工作龙头, 它事关大局, 影响着“十五”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任务能否落实和实现。因此, 在加强此项工程的宏观领导的同时, 强化其微观管理和指导, 尽可能地完善服务于整个工程的各项管理机制至关重要。首先, 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 以科技副镇长为副组长, 以各工作区长、成教校长为成员的“六个一”工程领导小组。其职责是协调部门工作, 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其次, 学校成立了“六个一”工程检查指导小组, 其职责是对工程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以利于进一步改进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工作实践证明, “六个一”工程只所以能够提前达到预期目标, 正是因为以上措施给予了有力保障。

坚持“科技兴农、开发兴农”战略 篇3

衡南县因地处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1952年从原衡阳县析出,始称衡南县。全县辖22个乡(镇)、1个办事处,375个行政村、72个居委会;总面积2619平方公里,总人口110万。衡南是交通要地。东南西三面环抱衡阳市区,境内有1个机场(南岳机场)、2条国道(G107、322)、3条省道(S214、315、316)、4条河流(湘江、耒水、蒸水、舂陵水)、6条高速(京珠、衡枣、衡大、潭衡西、衡桂、娄衡)、7条铁路(武广、京广、衡茶吉、怀邵衡、瓦松、湘桂及复线)。衡南是生态福地。有万鸟和鸣的江口鸟洲,有古木参天的岐山森林公园,有碧波绿洲之称的近尾洲国家湿地公园,以及被誉为“衡阳第一祠堂”的王家祠堂等。衡南是农业大县。粮油、畜禽、林果、棉烟等产量高、质量好,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国百个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全国农机作业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示范县”、“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示范县”、“全省烟叶生产重点县”。

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厚植重农氛围,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到重中之重位置,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尤为注重工业反哺农业、市场助推农业这一发展思路,不断挖掘农业发展潜力,不断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省农委、市农委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始终坚持“科技兴农,开发兴农”战略,着力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农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自2009以来,五度跻身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行列。“十二五”期间,全县年均粮食总产在60万吨以上,地区农业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67.93亿元增至2015年的116.85亿元,年均增速9.8%;人均GDP由2010年16110元增至2015年的29390元,年均增速12.7%。

一、多点创新,加快大宗农产品结构调整

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在确保“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我们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结构、生产方式的调整,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规模经营,带动集聚发展。一是创新粮食生产方式。在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政策,稳定粮食总产的前提下,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制”战略。主要是严控耕地抛荒,严守耕地红线,严保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划定了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加快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地力提升行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加大水稻集中育秧、湘米产业工程和“四双”攻关等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大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确保年均粮食播种面积在160万亩以上,年均产粮60万吨以上,优质稻年均递增10%以上,亩平产量实现“双增一百”的预期目标。二是调优经作生产结构。突出“三品两化”结构调整,建设一批具有衡南地理标志性经作生产基地。扎实推进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和标准果茶园建设,加强“青花河”流域油菜产业带建设,重点抓好原种场莲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松江湘健果业标准园、栗江广林农业玫瑰园、栗江绿贝食用菌生物科技园、云集森本特种农业示范园、江口九龙农业生态园、近尾洲莲湖湾农耕文化生态休闲园、宝盖特色农业观光园等7个经作产业园区建设,抓好“大三湘”油茶、“绿彤”茶叶、“绿贝”香菇、“湘健”蜜柚、“雁蓝”蓝莓、“玉泉”冬枣、“鑫宝”白果、广林“玫瑰”等具有衡南地域特色经作品牌认证和推广,进一步优化经作布局,使经作生产向特色化、多样化、高品质方向发展。三是做大蔬菜产业规模。围绕牢牢守住本地菜70%自给率底线和建设衡阳中心城区蔬菜供应基地目标,种植蔬菜40万亩(复种)。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创建高标准、高质量,智能化、规模化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云集、三塘、咸塘、泉溪4个高标准蔬菜基地1万亩,向阳、廖田、茶市西(甜)瓜2万亩,柞市、岐山姜芋、野菜1000亩,茅市、栗江食用菌1万平方米。

二、多元服务,大力培育规模经营主体

截至目前,全县已工商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72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918家,民政登记专业协会3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数量居全市首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经营耕地面积达30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65%;种粮大户1088户,规模经营耕地面积达10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22%。一是强化政策扶持服务。为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能力,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办服务设施的项目给予财政扶持。县财政每年扶持项目10个,扶持资金30万元。对粮食生产合作社每年财政拿出600万元扶持生产,200万元对购置农业机械进行累加补贴。种粮大县中央财政补助资金60%用于扶持种粮大户。每年争取中央、省扶持项目5个以上,近几年来共争取扶持资金761万。争取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扶持3个,项目资金500万元。全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优先用于改善专业合作组织生产条件,共用于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达1480万元,国土整理资金用于油茶合作社5800余万元,为社(会)员建造沼气池280口。二是强化金融支持服务。下发了《衡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等级评定实施方案》,对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信用登记评定,逐步建立信用体系,开展信用贷款。建立了“三农”金融服务中心,力争在今年内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业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等金融服务“三农”产品。出台了“政银保”贷款政策,即:银行贷款收不回的,由县财政承担10%、银行承担20%、保险公司承担70%的本金,化解金融风险。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金融机构贷给新型农业主体1.27亿元,2016年已贷给8400万元。三是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县农村经营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了“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县里建立了农业信息预警中心,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各村建立了村级益农信息社,打造“新网工程”。以“田田圈”为代表的农业电商平台得到快速发展,全县现已建成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五大网络配送中心2个,连锁网点416个,再生资源网点47个,为新型农业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四是强化素质提升服务。全县分期分批组织合作社成员参加“绿证培训”、新型骨干农民培训,鼓励和支持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合作社理事会人员和骨干成员,参加湖南农业大学学历教育。2011年县人大议案把新型经营主体成员培训列入县人社局就业培训和农业“阳光工程”培训计划,全县已在164个合作社开展了生产技能培训。近年来,每年由县财政拨款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使合作社成员文化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合作理念进一步巩固,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社员。五是强化指导监管服务。衡南县在有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中积极推行生产标准化。合作社根据当地资源和区域优势,市场准入的要求,制订并执行一套符合实际的生产操作规程,社员按标准化要求生产。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注册的商标有“绿彤”牌有机茶、“乡贝”牌食用菌等商标,其中“喜雁四件宝”获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绿彤”有机茶已通过欧盟认证并获自主外贸权,“银鸽”系列熟食和“绿彤”有机茶荣获省农博会银奖,并通过省食品安全QS认证。县、乡两级建立健全了流转档案、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乡镇经管站已为43%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记账、代税务申报和工商年度信息公示。

三、多方联动,全面激发农业龙头企业活力

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科技兴农 篇4

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科技兴农

六安是农业大市,六安的.农业因生态而兴,靠生态发展.“九五”以来,六安的农业在发挥生态优势和正确把握农业科技进步的着力点上,注重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突破: 1.抓重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农业作为全市五大重点技术之一,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领导推动力度,变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同时实现生态资源的持续利用.

作 者:六安市人民政府 作者单位:刊 名:安徽科技英文刊名:ANHUI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11)分类号:关键词:

农业局科技兴农工作总结 篇5

一、强化领导,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

农业局把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列入全局工作重点,为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专门研究部署具体工作。逐步建立完善了县、乡、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由一名副局长主抓此项工作,专门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定期深入乡村和田间地头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活动。

二、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形式,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

2013年,农业局把优化科技服务、推广农业技术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抓手,组织全局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田间地头、集贸市场,广泛开展百名科技人员下基层、解难题、送服务活动,共赶科技大集12次,发放各类农业技术资料xx余份,举办各类培训班25期,培训农民、农村干部xx余人,接受咨询xx余人次。积极开展农村阳光工程培训活动,培养各类农村技术人员xx名。逐步完善县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全县7个乡镇农业综合技术推广站购置了开展服务的必要仪器设备,组织xx多名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到农业院校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

三、以项目为支撑,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大学生科技兴农社会实践报告 篇6

开学就要升进大二了,作为一名已经上了一年大学的学生,无论从知识水平还是阅历上我都有了较中学时代更为长足的发展,尽管如此,我还是希看在进进社会之前,多积累经验,多熟悉社会,多把握经验,多进步能力,以便于今后走出学校尽快的融进社会这个大学堂。为了进步我的社会经验,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交流,如何与人合作等等,我借着这次机会提早于社会作了零间隔的接触。经过重重考验,我终于成为了该社会实践小组的成员之一,我相信在这次活动中任何的工作都能为我带来课本中学校里不能教会我的知识。

农村本身也具有实在意义,我校学生大多生活在城市,习惯于都市生活的我们都需要一次考验自己意志和生活能力的机会,这段不算短的农村生活的确考验了我们,更重要的是也磨练了我们,使我们更坚强,更成熟了。即使将来再碰到什么生活中的磨难,相信从***回来的我们也能自信的面对它。

下面是我的几点具体的体会:

深进农民家庭,享受田园快乐的同时亲身体验真实的农民生活。短短的天,使我对田园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鸡叫犬吠的清晨,空气格外清新。早起在院中看书,享受一天中不可多得的寂静,或到屋后的山上远眺,四周美景一览无余。白天除了集体活动外,大家还常坐在凉棚下喝茶读书,聊遍天南地北,开阔了眼界。此外,爬山,打羽毛球和台球是铁的娱乐健身活动,院子里成天布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实在真正身体力行地接触百姓,还是在劳作中。挑水推水,打核桃,对于在城里长大的我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新鲜活动。在简单沉重的劳动中我却找到了乐趣。实在生活中处处都是乐趣和知识,只是平时忽略了它们,当人真正发现它们的时候,就会体会到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于是颓废,痛苦,忧虑……都阔别了我,充实的过好每一天成为我的目标。

通过进户调查,我们打开与村里百姓沟通的窗口。他们朴实认真地回答我们的题目,从他们的答话中我熟悉到他们灵敏的思维,对世事的透彻理解和达观的精神,他们虽有些安于现状,却也努力地改变境遇。在与以前的苦日子做比较后,他们由衷地感激***给他们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好生活并且非常满足。“满足常乐”,我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总感受到这四个字。当然这种快乐也不是尽对的,中国当代社会中究竟还是存着城乡差异,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要想解决这个长期困扰社会的题目,就需要国家有关部分和农民共同努力。在阔别城市的生活寻找自己,在陌生的环境中冷静思考,使自己成长。

都说都市纷繁的生活会让人迷失自己,我到农村后才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在那里,我们大部分时间都阔别电视,这样就有时间和空间来反思以前做过的事,琢磨看过的电影和书。通过这种思考往往可以得到新的熟悉和体会,不知不觉之中,思想成熟了很多。在那里,少了城市中唯物质论的味道,身心都回回到质朴的自然中,大家都或多或少地找回了些童年的影子。有时甚至还会做些看似幼稚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变幼稚了,由于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创作者有一颗年轻的心。这样作品才会布满新鲜的血液。因此,找回自己对我们来说很有益处。

这天的农村生活对我所学专业也有帮助。说到声音,我们还是较熟悉喧嚣城市中的各种声音,那是些物质化的,缺乏个性的声音。我们对自然中的声音了解很少,对农村朴实真实的声音了解也很少。可在这里,满耳都是自然的呼吸和话语,非城市化的声音让我十分激动-找范文就来免费文秘网。早起卖油饼人的叫卖声,木车轮压过石板地的声音,水桶掉进井里的声音,打核桃的声音等,都是我以前在城市生活中从未听到的,一切都是那样新鲜,我对声音产生了新的熟悉。这个熟悉就是:寂静也是一种声音。假如把它用到录音效果中往则可配合画面使观众产生通常声音不能达到的感觉,无声也是一种表现语言。固然以前听老师讲到电影中声音的丰富不止于物理声音,但总不能深刻理解,现在我终于恍然大悟了。

中共科技兴农问题探析 篇7

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超过十三亿, 其中有九亿人口在农村生活。解决好“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建国以来, 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处在关键时期, 全面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开拓农村的广阔市场, 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 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小康差距主要在农村的问题。胡锦涛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中央从2004年开始又连续5年发出5个一号文件,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时期就强调过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核心问题, 国民革命只有农民共同参与, 才能取得成功。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曾说过, 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农村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我们必须先解决农村问题。农村是否稳定决定着中国社会是否稳定。城市建设的再繁华, 没有农村社会的稳定基础也是不行的。因此我们需要把工作的重点先放在农村, 首先应该在农村实行经济发展政策倾斜。这样能调动全国大部分人口经济建设的主观能动性。江泽民同志讲过:我国农民人口众多,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也在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还形象的用乘除法来揭示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他说, :任何微小的问题, 乘以13亿都会变得大问题, :无论多么大的分子, 除以13亿的大分母, 分数值都会变的很小。由此可见, 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尤为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甚至是艰苦的过程, 需要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的“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完全解决的日子, 就是中国完成现代化建设实现的日子。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 历史悠久的文化灿烂的现代化国家, 解决好“三农”问题, 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科技兴农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科技推广两个部分。农业科学研究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成果, 农业科技推广则是将科技成果传递给农民, 应用于生产。科技兴农, 即把科学技术具体运用于农业、农村、农民, 以解决三农中的实际问题,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加快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民增收。要想更好的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中央采取了很多有利措施。例如应用科技创新来发展现代化农业。重点研究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 从国情出发, 土地的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是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体现, 把增产增效, 生产生态协调发展作为基本立足点, 逐渐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开展农业生产科技信息化建设。创建适应农业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使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中央还一直不间断的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的科技研究。例如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田生态修复、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研究成果。中央不仅在基础性科研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而且还在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方面进行细致研究。例如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信息科学技术方面、新材料技术方面、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中央还进行农业科研单位机构设置改革,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利, 为科研人员专心研究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央还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 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的紧密结合。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不断从国外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并且加以吸收利用, 应用在实践农业生产中。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试验工作, 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 集中力量搞好种子行业的科技创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 强调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改善“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从总体上讲,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技兴农来解决“三农”问题, 是一个科学决策。遵循了现代科技农业的发展趋势。是新形势, 新背景下加快推进“三化同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 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共提出要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要重点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和产业共性方面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 建设一批高科研水平, 先进的农业科研机构,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大中小型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 鼓励企业开展更换先进技术设备, 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研发农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 使我国农业科技全面跃居世界领先水平。要健全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服务体系。突出转化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新成果, 培养一支稳定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构建较为完善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要健全惠及民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注重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农村民生领域, 积极发展农村民生科技, 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清洁能源、信息化等方面加大对现代科技设施和管理技术的引进力度, 依靠科技手段缩小城乡之间民生领域的差距。要健全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大幅度增加财政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科研,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 形成稳定、可持续的投入增长机制。加大新品种选育和关键、核心高产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实施农业生产机械化基础研究和关键装备科研专项攻关。虽然中央在“科技兴农”问题上做出了很多努力, 但是我国在科技兴农战略实施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科技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还远远不够, 我国农业科学水平总体上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尚有10年到15年左右的差距。农业科技研究集中于粮食作物及“产中”阶段, 远远不能适应农民增加收入和振兴农村地方。经济对产前、产后和多种经营的科技成果需求迅速增长的形势。农业科技教育自身体制严重不适应形势。农业从科研、教育和推广, 从体制到运行机制均严重割裂, 造成人才和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和转化率低下。在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的决策上没有充分的考虑农民的意见而是随意性很大, 官方的意见为主。还有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分割的状态一直存在很多地区, 都需要中共逐步完善。

三、完善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途径

(1) 着力营造改变轻视农业的传统观念, 要加强落实科技兴农的环境氛围。三农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步伐。要加强媒体宣传, 改善舆论导向, 宣传只有依靠科技的发展来振兴农业才是正确的道路。

(2)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要把科技兴农的具体措施在制度上明确的体现出来。人事部门、组织部门在干部考核中应该增添科技兴农的内容和刚性条款。可以制定《农业科技发展法》。从法律上明确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事业在总体上的社会公益性和相应地位;培育市场拉动机制, 促进农业技术市场体系的发育和成熟, 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还可以制定《农业教育法》, 明确和规范各级各类农业教育结构、方针、目标。各类农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办学方式和办学标准, 以及农业教育投资等。还可以建立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并重的资格证书制度。将农民素质教育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对凡是不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或未取得合格证书者, 取消其土地使用权和继承权。允许合理转出。

(3) 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乡镇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生产道路, 使其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生产效率。国家要加大对乡镇企业科技建设投入, 采取政策手段激励乡镇企业的投入向科技进步和科技教育方面倾斜。例如国家可以在税收和财政政策上采取对企业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教育投入。

(4) 积极培养农业科技现代化人才, 加强全民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在农业教育改革方面, 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人才。要多建立高、中等农业院校, 要加快高等农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实践能力教育。加强学校农业基础学科建设, 发展一些与农业科技相关的高新技术学科专业、新兴学科专业和边缘学科专业, 与此同时, 还应积极发展各类农业成人培训, 提高广大农民劳动者的科学素养。

摘要: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超过十三亿, 其中有九亿人口在农村生活。解决好“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农业发展稳定, 粮食供给充足, 农村发展趋势良好, 为我国战胜各种挑战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大大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提出“科技兴农”“来解决“三农”问题, 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共,农业,科技兴农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 中央文献出版社[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 中央文献出版社

[2]范德清方惠坚《科教兴国—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抉择》, 人民教育出版社[2]范德清方惠坚《科教兴国—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抉择》, 人民教育出版社

[3]苏玉娟郭智渊《民生科技研究》, 人民出版社[3]苏玉娟郭智渊《民生科技研究》, 人民出版社

航天育种科技兴农 篇8

众所周知,饥饿与贫困,曾经是困扰中国人的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解决粮食问题放在战略地位优先考虑,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用占世界5%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尽管如此,“米袋子”、“菜篮子”至今仍然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多年来,我国一代又一代农业科学家面对黄土地、黑土地苦苦探索、追寻优良品种,为提高作物产量而艰辛工作着。1987年8月5日,在我国发射第9颗返回式卫星时,将辣椒、小麦、水稻等一批种子搭载升空,开始了我国太空育种的有益尝试。这项研究无疑为农业增产带来了福音。

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太空育种的研究课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国家863高科技航天领域生命科学项目。至今,我国先后10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号飞船进行了数百种植物300多个品种的太空培育试验,试验品种主要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花卉、草、菌类等。通过大量的试验表明,航天诱变育种具有变异频率高、变异幅度大、有益变异多、变异稳定快等诸多优点。变异性状主要表现为:株形变异,穗形变异,分蘖变异,果形、粒形变异,营养成份变异,抗病、抗旱能力变异等。

但是,几十年来,仅仅是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号飞船有效载荷剩余的重量进行“民间”自发的作物种子搭载试验,搭载种子的数量有限,同时,这些种子在地面上也基本上处于研究部门试验用,虽然全国不少地区建立了航天育种基地,但无论其规模、政策支持和推广的力度,都是极其有限的,航天育种的成果没有很好地起到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深入开展航天效益工程,研制一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地种子卫星,加大搭载种子的数量,加快航天育种和促进科技兴农的步伐,是我国航天专家多年的宿愿。

1997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市大兴建立了航天育种展示基地,邀请各有关部门和中央领导前往参观考察。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国务委员宋健等领导及中央国家机关的负责同志纷纷前往,一睹太空种子的风采。太空育种也成为媒体关注的新闻,一时间,各种关于太空育种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

为利用空间技术为科技兴农做出贡献,1996年6月,由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正式起草了《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农作物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建议书》,同年8月,起草了《关于太空育种的育种卫星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国家计委。2001年10月12日,通过了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航天育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

2003年4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委《关于审批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同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防科工委下达了《关于审批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的通知》标志着育种卫星项目正式启动。

2004年3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关部门转发了三部委批文。至此,我国第一颗育种卫星正式列入了2004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型号研制工作计划,从而正式开始了育种卫星的工程研制工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立即组织了型号研制队伍,开始了卫星研制工作。

2005年4月,召开了育种卫星工程第一次大总体协调会。进一步明确了育种卫星工程研制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工程系统的配置和育种卫星工程研制的各项安排。卫星研制周期为两年。

2005年7月7日,国防科工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下达了《关于在航天育种卫星上搭载高能电子空间探测器和微重力试验项目的批复》的文件。

2005年7月26日,国防科工委批复“育种工程研制总要求”,卫星命名为实践八号育种卫星。

【兴农】推荐阅读:

科教兴农06-01

科教兴农制度创新07-29

上一篇:轮子工程师下一篇:高考英语作文(低碳经济下的环境保护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