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

2024-12-28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通用14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 篇1

雅智教育

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卷

1.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8703元,比上半年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五。横线上的数用百分数表示是(),用小数表示是(),用分数表示是()。

2.一道数学题全班有90人做,9个做错,这道题的错误率是()。

()3.一件工作,原计划12天完成,实际10天完成,工作时间缩短了。()

()4.某校男教师与女教师人数的比是4:5,男教师占全校教师人数的 ,()

女教师比男教师人数多()%

335.a是b的 倍,c是b的,那么a:b:c=():():()。24

6.在一张长12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剪半径为1厘米的圆片, 最多可以剪去()圆片。

7.圆的半径乘以2,它的面积就变成原来的()倍。

18.一杯牛奶,喝去 后用水加满,这时杯子里水和牛奶的比是4

()。

9.只列式,不计算:

5⑴六年一班有男生35人,占全班人数的。全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9

列式:

54⑵小红有36枚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林的,小明的邮票是小新的。63

小明有多少枚邮票?

列式:

⑷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5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70天完成, 甲队和乙队

每天完成这项工程量的比是多少?

列式:

⑸ 把4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5年,如果年利率是2.88%,到期时可得

税后利息多少元?

列式:

10.甲有一套住房价值30万元,以九折(即90%)优惠卖给乙,过了一段时间后, 房价上涨了10%,乙又卖给甲,甲总共损失多少钱?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 篇2

教材地位:《标准 (2011) 版》中对扇形的要求是“知道扇形”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扇形, 理解圆心角, 感受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学生初步认识扇形, 为后续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 认识扇形, 了解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 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片、活动角、课件

教学片断: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 师:拿出你手中的圆片, 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举起来, 仔细观察,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认识扇形的基本特征)

生: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几条对称轴?折折看, 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 并总结出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只有一条。

(2) 师:放下手中的图形, 请看黑板, 在这个圆中有扇形吗? (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在圆中放了一个活动角, 活动角的的长度与黑板上所画圆的半径相等, 活动角的顶点放在圆心上——图一左一)

生:有扇形。

师:这个图中的扇形中哪儿, 谁能帮我指出来, 它的圆心角又在哪儿呢?

指名学生上到黑板前指出来。

师: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现在呢?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大——图一)

生:变大、变大、变大。

师:我是通过改变什么而使扇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圆心角的大小。

师:观察真仔细!再观察, 现在扇形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小——图二) ?

生:扇形变小了, 变小、变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改变圆心角的大小, 扇形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生2: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师:还有谁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生3:在同一圆中, 圆心角越大, 扇形越大, 圆心角越小, 扇形越小。

师: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图再来验证这一结论:仔细观察, 在这个三个扇形中, 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大?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大?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小?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同一个圆中, 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教师板书。

三、教学反思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我通过让学生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加深了学生对扇形的表象认识;再仔细观察图形手中的扇形;最后动手操作折一折来研究扇形的对称性,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体会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的关系, 虽说简单, 但是要想使学生能理解, 并且印象深刻, 教师通过活动角直观动态地呈现扇形的大小变化,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同一个图内三个大小明显的扇形以及它们对应的圆心角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有利于深入掌握扇形的特征。

在本节课中, 我开课简洁, 开门见山, 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在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巧妙的建立起一个联系的纽带, 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高效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体现了“以学而导, 学导结合”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观察, 交流和动手操作中, 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扇形, 了解了扇形的特点。让学生成功的亲历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实现了预期目标。

练习设计合理, 有梯度, 并注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如在认识了圆心角之后, 马上出现了一组图, 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圆心角, 讲练结合,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圆心角的认识。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环节中, 设计了4 个练习:分别是根据扇形的含义, 在生活物体找扇形;判断哪些图是扇形;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画扇形, 培养学生作图能力;拓展介绍扇环的相关知识, 求扇环的面积。练习题层层深入, 既考查巩固了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 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前,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 合理地把握了扇形概念的教学要求。《标准 (2011 版) 》中对扇形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扇形”, 所以只要学生“能用实例说明对象的特征, 或者能根据特征辨认和举例说明对象”即可。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地补充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 篇3

一、知识海洋细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一个数由3个百万、3个万、3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 ),读作( )。

2.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为二十八亿九千二百万,写作(),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

3.□45×8>2000(在□里填较小的一位数)

□05÷49<6(在□里填较大的一位数)

4.小红爸爸每次给小红100元生活费,小红每天用13元,可以用()天,余()元。

5.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6.张先生自驾车出差,车速9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15分,两地相距大约()千米。

7.条形统计图分()式条形统计图和()式条形统计图。

二、是非曲直明判断(对的打“√”,错的“×”)(4分)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100个100是1万。()

3.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4.江伟骑自行车的速度达60千米/时。()

三、众说纷纭慎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8分)

1.在除法算式中,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10倍,那么商()。(被除数、除数都不为0)

六、生活数学活应用(共24分,1~4小题每题3分,第5小题8分,第6小题4分)

1.一台电话机76元,张主任带了600元,可以买几台电话机?还剩多少元?

2.王大爷养了48只狐狸,比养的兔子少240只,养兔子的只数是狐狸的几倍?

3.时令水果店共有3人,昨天共售出苹果36箱,每箱15千克,得货款3240元。平均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4.小轿车从广州到北京,如果车速120千米/时,需要行驶20小时,如果车速为100千米/时,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5.某县城乡小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6.李大妈做早餐,洗碗要1分钟,洗米要2分钟,洗菜要3分钟,炒菜要5分钟,下楼买包子、馒头要10分钟,烧稀饭要20分钟(用全自动电饭煲)。李大妈怎样安排才能使全家人尽快吃上早饭?(写出过程)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祝贺你全部做完了,认真检查一遍,成功是属于你的!)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经常应用百分数,如用百分数表示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或少的关系,又如利息与纳税的计算、折扣的设计与计算等。应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方程解答。这些都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多,编排6道例题、四个练习以及全单元的整理与练习,大致分成五段教学。

学生分析

在此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定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5-26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

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

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

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1. 我国有一个非常的科学家-----袁隆平,大家知道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2. 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 因为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的产量要高很多,所以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加。

二、百分数的应用

1.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

某地在教水稻的种植面积为20万公顷,的种植面积比20增加25%,20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公顷?

2.线段图

教师提出要求: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年和年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画图

展示学生的成果

教师评价

25% = 1/4

20公顷

2000年

25%

2001年

3.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办法一: 20 × 25% = 5(公顷)

20 + 5 = 25(公顷)

办法二: 1 + 25 % = 125%

20 × 125% = 25(公顷)

三、试一试

1.生活中的折扣

游乐场的套票原来每套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套这样的套票能省多少元?

2. 思考:八折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

3. 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办法一: 30 × 80% = 24(元)

30 - 24 = 6(元)

办法二: 30 × ( 1 - 80%)

= 30 × 20 %

= 6(元)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6练一练第1题

2.教科书P26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6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 篇5

1、爱迪生是世界上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中取得惊人的成就的根本的原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能,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创造的潜力,平凡的生活中到处蕴藏着_________的机遇。

3、我知道很多拥有好奇心的科学家,他们是_________、_________和。

4、_________创造之路是坎坷崎岖的,充满着和考验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5、_________是每个渴望创造的人成功的重要条件。

6、“母鸡是怎样孵出小鸡的?”这是爱迪生的好奇。那么,你的好奇是 _________?

二、判一判。请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

1、我对任何事物都好奇,都可以去大胆的尝试。 ( )

2、创造只是那些聪明绝顶的大人物才能做到的事,和我们这样的普通小学生 没有什么关系。 ( )

3、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他是完全能够培 养的一种能力。 ( )

4、“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句话是郭沫若说的。 ( )

5、伟大的发明家都是天才,那些伟大的发明是我们做不了的。 ( )

6、学会创造就是要大胆的向权威挑战,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敢于去尝试创造新的事物。 ( )

三、想一想,选一选:

毕昇 ( ) 坦莫尼尔 ( ) 玛丽安娜 ( ) 胡克 ( ) 迪斯尼 ( ) 蔡伦 ( ) 李四光 ( ) 达尔文 ( ) 华罗庚 ( )

1、缝纫机 2、纸尿片 3、活字印刷术

4、米老鼠形象 5、造纸术 6、显微镜

7、生物学家 8、地质学家 9、数学家

四、答一答。

1、伟大的科学家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呢?

2、有人认为:创造成功了是快乐的,也有人认为,创造没有成功也是快乐的。 你的看法是什么?联系实际说一说你的体会。

五、辨一辨。下列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说:“学好课本上的知识,认真听老师讲解就行了,用不着发现、提出问题,太费事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说说理由。

六、实践活动。

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常常感觉有一些不顺手、不方便、不满意的用品。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想办法改进一下,相信我们也能创造。

答:用品:

存在问题:

如何改进:

遇到困难:

如何解决:

创造成功了(没有成功),原因是: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 篇6

一、学生考试成绩总体情况

本班共有18人,参考人数18人。最高分95分,最低分13分,及格人数是11人,及格率61.0%。其中80分以上的人数共6人,优秀率33%,60分以下的有7人,不及格率为39%。总体来看,学生成绩很不理想,有待提高。

二、试卷题型分析

本次考试内容为六年级上册数学1—3单元的内容,试卷紧扣教材,抓住重点,同时注重了各知识点的考查。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基础知识题、计算题、作图题和应用题,试题量适中,题型多样。

三、卷面情况

第一大题填空题。本题共有11小题,错的较多的是第4、6、10、11题,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第二大题判断题。本题共有6小题,虽然平时题型都讲过,但错误率还是很高,要多练。

第三大题选择题。本题共有8小题,错的最多的是3、5、6、7/8题。平时练的太少,解题方法没有掌握,几乎没人做对。

第四大题计算题

从做题情况来看同学们徐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不过关。平时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第五大题按要求操作。本题学生失分严重,说明学生的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第六大题解决问题。本题共有5小题,这学期学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工程问题都考到,平时这些应用题都练了很多,还是不尽人意,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都有待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知识缺陷多,一时难以补救。

2、计算能力较差。

3、平时太依赖老师,不爱动脑,没有认真审题,马虎不认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学生缺乏上进心,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五、改进措施

1、利用早读、课前5分钟抓口算练习,力求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教学中,以旧带新,能补则补。

3、加强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着重培养学生审题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2单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20-03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由卢江、杨刚任主编,王永春、陶雪鹤任副主编,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的同志们,在大量调研、实验和广泛征求全国城乡第一线的教师、教研员、教育工作者的意见下,在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写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正式发行。现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做一介绍。

一、教学内容介绍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的变动

这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扩展知识的范围,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与现行实验教科书相比,其主要变化有:

(一)加强了准备性,为进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1.把实验教材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为“准备课”。学生入学前已接受了学前教育,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要心中有数,因此安排了“准备课”。

“准备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数一数”,保留了“开学图”和“数一数”、“认数”、“读数”的内容,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读数的情况。第二部分“比多少”,保留了“同样多”“多”“少”,充实了内容,增加了练习一。

2.将一年级下册的“位置”提到一年级上册,做为第二单元。讲了“上下”“前后”“左右”。

(二)降低了有关知识的难度,更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1.在第二单元“位置”中,原实验教科书中‘左’‘右’的相对性和位置删掉不讲。

2.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只讲立体图形,原实验教科书中认识平面图形删掉不讲。

3.第七单元“认识钟表”,只认识整时,原实验教科书中认识半时删掉不讲。

4.删去了“求未知数”的教学内容,只是在练习中渗透了这样的练习题目。

三、新教材的编排特点

这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观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了现行实验教科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写。力求使新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和环境。

新教材在编排上更加体现:

(一)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如数和计算的知识,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仍然按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原则编排,把“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又把“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段进行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三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分为6、7的认识和加减法、解决问题,8、9的认识和加减法、解决问题,以及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三段教学。

如几何图形,先认识“上” “下”“前”“后”“左”“右”(第二单元),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和练习经常用到这些知识。再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本册只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第四单元)。

(二)加强了知识的整理

整理是对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它更多的是加深理解、扩大联系,进一步提高掌握水平。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查缺补漏,更好地全面落实知识、技能掌握的教学目标。

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材给出了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后边知识的整理,又是前边知识的完善。

大单元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增加了整理和复习。如P32页3题,P69页第5题的整理和复习。2题是10以内加法整理,3题是10以内减法的整理。再如P101页第8单元的整理和复习,1题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

(三)增设了教学的背景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教材安排了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的数学背景知识。

如:P60页以“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算筹。P72页以“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象形数字及计算。P85页以“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

(四)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因此,在2011版课程标准中指出: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作为数学的核心概念,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

教材在第五单元中,认识了6、7和加减法后,在p46页~p47页编排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一步:图里有什么?要求学生读懂题(看懂图);知道题(图)中什么是数学信息(已知条件),有几个数学信息(已知条件);什么是问题,怎样表示。也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第二步:怎样解答?要求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解答,把分析过程用数字和符号表示出来。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解答正确吗?要求学生反思、检验,并学习填写答语。

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初步学习树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五)练习注意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1.p68页6题。6+□=10,是在学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安排的练习,不但复习了前边学过的加法,也为20以内进位加法中“凑十”做了铺垫。

2.“11~20各数的认识”中,p80页3题,如:7+3+5=_____,不但复习了10以内的加法,十加几,还为20以内进位加法的思路做了铺垫。

3.练习是按课时划分的。

(六)注重有关知识的渗透

1.第一单元渗透了集合、对应的思想,第6单元主题图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有的练习中还渗透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思想。

2.渗透了填未知数,要求学生想组成。如p56页11题、p63页7题、p68页6题、p81页7题、p94页9题、p103页9题、p108页9题、p110页17题。

(七)为数学教学评价提供了平台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因此,每个单元安排了“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由于学生识字比较少,每个单元后的评价,主要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评价内容有知识性的,有情感性的,让学生有话可说。

如:p13页2颗星;p33页3颗星;p38页4颗星;p72页5颗星;P81页6颗星;p87页7颗星;p103页8颗星;p113页自我评价,画笑脸。使学生自己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四、各单元内容介绍

第一单元 准备课

整体感知

本单元将实验教科书的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为“准备课”。因为学生在入学前对10以内的数有所了解,本单元“数一数”通过美丽的校园校内外数量用到10以内各数的物体,学生指物数数(点数),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认数、读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点数)的方法。通过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

“比多少”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体验“多”“少”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数一数”分为两部分

1.美丽的校园 (了解学生已有的数数情况)

2.认数、读数。一面红旗、两幅单杠、3个石凳、4个垃圾桶、5、6个背书包的同学、7只鸽子、8棵大树、9个女同学、10个男同学。

通过认数、读数,渗透同一类物体画在一个圈内(集合圈),1~10个数与相应的画面呈现,表示一一对应让学生数一数图中有几个物体,认一认,读一读旁边的数,初步说一句完整的话,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不是正式教学认和读这些数。

(二)比多少

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的感性经验,教材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同样多”“多”“少”的含义,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比多少”主要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通过小兔帮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学生操作学具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

本单元后安排了练习一。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经历数数活动的过程,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认数、读数的情况,初步感知数数的方法,初步学会数数。

2.通过学生操作,经历比较的过程,直觉感知“同样多”“多”“少”,初步理解其含义,会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兴趣。观察图画或实物,可以从无序逐步到有序,按数目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等。教给学生数数的方法。

2.指导学生操作学具,渗透对应思想,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摆一摆,说一说,说一句完整的话,通过交流感受数学的乐趣,建立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为2课时。

第二单元 位置

整体感知

本单元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位置”提前到一年级上册教材中,但“左、右”降低了难度,不讲相对性了。

本单元要求学生会辨认上、下、前、后、左、右,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创设了适合儿童的情境,亲身体验生活与学习环境中的方位,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上下”、再是“前后”、最后是“左右”,上下、前后,通过一幅大桥的画面,桥上的铁道上正奔驰着一列高速列车,铁路上方的公路上正行驶着一辆辆形态各异的汽车,桥下一艘轮船正穿梭而过。在位置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前后位置是绝对的,引导学生认识方位上下、前后。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后的方向是后。如果参照物改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

左右,主要是建立左、右的标准,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对应起来,从此建立左、右的标准。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操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上下、前后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小汽车在大货车的前面,客车在大货车的后面。客车的前面是 。

“做一做”进一步体会上下、前后。

(二)左右

左手、右手。

做一做。①左右的练习,②上下的练习。练习二和本单元的练习。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感受其含义。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

本单元教学注意的问题:

1.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地说。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再加工。

3.在互助合作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2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 篇8

(1)5.4 :1.8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2) 吨=( )千克 米=( )厘米

(3)一个圆的直径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 ),面积是( )。

(4)16是20的( )%,20比16多( )%。

(5) ×( )=10×( )=0.8×( )= ×( )=1

(6)80的60%是( );( )的80%是60。

(7)小麦的出粉率是85%,3000千克小麦可磨面粉( )千克,要磨3400千克面粉需要小麦( )千克。

(8)在○里填上“>、<、=”

2.2× ○2.2 8÷12○66.7% 1÷ ○1 ×4.4○

(9)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20厘米,长、宽、高的比是5 :3 :2,这个长方体长(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

二、判断。(每小题2分,共12分)

(1)半圆的面积是它所在圆面积的一半。 ( )

(2)一堆煤重205%吨。 ( )

(3)一个数的 是18,单位“1”是18。 ( )

(4)假分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假分数小。 ( )

(5)所有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比值都相等。 ( )

(6)一个长方形长和宽各增加2分米,它的面积就增加了4平方分米。( )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12分)

(1)甲数的 是18,乙数的 是18,甲数( )乙数。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2)在数a(a不等于0)后面添上百分号,这个数就扩大( )。

A、扩大100倍 B、缩小100倍 C、不变

(3)王老师把3000元存入银行,定期2年,年利率按2.25%计算,到期可得本金和税后利息共( )元。

A、3000 B、3108 C、108

(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这个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

A、1 :2 B、2 :1 C、1 :1

(5)对称轴最少的图形是( )。

A、圆 B、长方形 C、正方形 D等边三角形

(6)有大、小两个圆,大圆半径是5厘米,小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

A、B、C、倍

四、计 算。( 3 8 分)

1.直接写出得数。(每小题1分,共5分)

× = 1÷ = ÷60%= ×15=

- = 6.8÷10%= 4.5+ = × =

2.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每小题3分,共18分)

× - ÷ 4- -

×58+ ×41+ × × -

× + ÷ ÷[( - )÷ ]

3.解方程。(每小题3分,共6分)

5X-3× = + X=

4.列式计算。(每小题3分,共6分)

A、一个数减去它的20%后,等于120的 ,求这个数。

B、12乘 的积,与12除以 的商相差多少?

五、应用题。( 4 2分)

(一)、只列算式,不用计算。

1、建造一幢教学大楼,实际投资120万元,比计划投资节省 ,计划投资多少万元?

2、建造一幢教学大楼,计划投资150万元,实际投资比计划节省 ,比计划投资节省多少万元?

(二) 解答下面各题。(30分)

1.六福鸡场卖出一批肉鸡,第一次卖出肉鸡总数的40%,第二次卖出肉鸡总数的 ,还剩肉鸡1200只,鸡场有肉鸡共多少只?

2.东风小学有学生45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这所学校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3.某汽车制造厂上半年生产小汽车36400辆, 比原计划多生产3900辆,超产百分之几?

4.县城绿化广场的一个圆形花坛,直径6米,现在周围向外扩宽2米,花坛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三) 先看清题目要求,再回答。(6分)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 篇9

1、画线段图:(1)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先画单位一的量,注意两条线段的左边要对齐。(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2、找单位“1”: 单位“1” 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

或在“占”、“是”、“比”“相当于”的后面。

3、写数量关系式的技巧:

(1)“的” 相当于 “×” ,“占”、“相当于”“是”、“比”是 “ = ”

(2)分率前是“的”字:用单位“1”的量×分率=具体量

例如:甲数是20,甲数的1/3是多少?列式是:20×1/3

4、看分率前有没有多或少的问题;分率前是“多或少”的关系式:

(比少):单位“1”的量×(1-分率)=具体量;

例如:甲数是50,乙数比甲数少1/2,乙数是多少?

列式是:50×(1-1/2)

(比多):单位“1”的量×(1+分率)=具体量

例如:小红有30元钱,小明比小红多3/5,小红有多少钱?

列式是:50×(1+3/5)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 一个数×几倍;

4、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用一个数×几分之几。

5、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几分之几×个数

6、求已知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方法:

(1)、单位“1”的量×(1-分率)=另一个部分量(建议用)

(2)、单位“1”的量-已知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部分量=要求的部分量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 篇10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经历探索和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复习

(1)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83+5= 33+6=

20+60= 10+25= 21+30= 45+30=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烈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出示P1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二(1)有35人,二(2)有32人,二(3)37 人,二(4)34人,每班由2名带队老师)

2.看图提问

师:你能根据图来提出数学问题吗?(生自由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建模

1.出示: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5+2=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生共同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数位要对齐,分开点写,用尺子)。

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4.出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2和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 篇11

数与形之间密不可分,它们相互转化,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把握好数形结合的度,就可以把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引进新知、建构概念、解决问题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重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抽象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伊始,从观察、分析例1中图与算式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和与大正方形中每列(或每行)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借助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从观察抽象的算式特点开始,先通过简单的计算找到规律,再借助多种几何图形直观验证计算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3+5+...+95+97+99=( )

设疑:怎样快速计算出这个算式的结果?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题。

观察图形,把算式补充完整。

1=( )

1+3=( )

1+3+5=( )

1+3+5+7=( )

(2)观察图形与算式,总结规律。

观察、讨论。 仔细观察,看一看上面的图形和算式左边的加数有什么关系。

汇报规律。 [规律一:算式左边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中每列(或每行)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 规律二:算式左边加数的和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和。 规律三:算式左边加数的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中每列(或每行)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总结:即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即是几的平方。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3+5+7+9+11+13=( )

=9²

(1+3+5+7+9+11+13=72)

1+3+5+...+95+97+99=( )

2.交流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感悟。

(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把抽象的代数问题形象化,使其直观、简洁、易懂)

设计意图:教学时,观察、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借助不同的几何图形解决例题中的代数问题,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例题中数与形关系的基础上,充分体会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的直观性,感悟数学的极限思想。

三、巩固练习

1. 1+3+5+7+5+3+1=( )

可以看成两部分:1+3+5+7=4²

5+3+1=3²

4²+3²=25

2.根据上面结论算一算:1+3+5+7+9+11+13+11+9+7+5+3+1=( )

原式=7²+6²=85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 篇12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8页例5情境图。本部分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教学,根据分、小数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计算策略,为教学例

6、例7的分数混合计算和简便计算奠定基础。

(二)核心能力

根据分数、小数的数据特点灵活选用计算策略,提高运算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自主探索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分数、小数数据特点,灵活选用计算策略,体会计算的简便性,并能正确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四)学习重点 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五)学习难点 灵活选用计算策略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小数乘分数》PPT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3。4(1)根据上面信息,请先增加一个条件,然后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问题。(2)根据你提出的问题,列式解答。

(二)课堂设计

1.情景导入

出示: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3。4师:课前同学们根据这条信息,自己又增加了一条信息,与它组成了一道

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谁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交流汇报。

预设1:一只松鼠长6米,它的尾巴长多少米? 预设2:一只松鼠长

1米,它的尾巴长多少米? 2师:如果一只松鼠的身体长度是小数,该怎么解决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揭示课题“小数乘分数”

【设计意图:课前任务,题目灵活开放,不仅复习分数乘法意义的同时,了解一步分数应用题的结构,而且还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为这节的学习做好铺垫,很快进入研究主题。】 2.问题探究

(1)自主尝试,体会不同的计算策略 出示例5情景图 ①自主尝试解答

师: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怎样列式?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教师巡视,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演。②交流探讨,体会不同算法

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再全班交流,一一展示,分析出现的不同计算方法。

预设1:把2.1化成分数化成带分数1 23。402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再跟相乘,结果是,10(dm)

预设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1相乘,结果是1.575。

2.1×0.75=2.1×0.75=1.575(dm)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交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小组内交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二是全班交流,使全体学生在理解自己算法的同时,知道解决同一道题目还有不同的思路,享受不同算法带来的快乐,并掌握自己未考虑到的计算方法,逐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目标1。】

③归纳小结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这道分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既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两种方法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分数乘分数和小数乘小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教师的这段简单小结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巩固掌握新知识,实现了有意识的学法指导。】(2)根据数据特点,探索简便方法 ①自主解答

师:刚才例5第(1)题大家完成得很不错,下面第(2)题有没有信心做对呢?

课件出示例5第(2)题,学生尝试独立解答。②交流反馈

预设1:把2.4化成分数

1239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再跟相乘,结果是。545312392.4==(dm)

4545预设2: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4相乘,结果是1.8。2.4×=2.4×0.75=1.8(dm)预设3:

③对比思考。

师:比较这三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最简便?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例5第(2)题,既复习了分数乘小数的两种计算方法,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又通过对比思考,体会如何根据数据特点进行简便计算,不仅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计算方法,更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分数乘小数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考查目标2。】(3)回顾反思,梳理方法

师:既然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这么简便,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

方法计算呢?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虽然简便,但只在小数与分数分母有共同因数的情况下适用,如果小数与分数分母没有共同的因数,就不能直接约分,只能采用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的方法。所以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算式中小数与分数分母的特征,明确小数与分数分母是否有共同的因数,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思考“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让学生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的局限性,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考查目标2。】

【课堂小测】对比练习

131348 4.8 2424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体会计算的简便性。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分数乘整数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先约分再计算的简便性,在这个练习中,学生会进一步感受到这种算法不仅在分数乘整数中可以让计算更简便,在分数乘小数中同样适用,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考查目标2。】 3.课堂总结

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分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算式中小数与分数分母的特征,明确小数与分数分母是否有共同的因数,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三)课时作业

1.教材第8页做一做:

答案:略。

解析:这个环节通过四道题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发现不仅先约分再计算有局限性,分数化小数这种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与合理性。【考查目标1、2】 2.计算下面各题。

337×0.5 ×1.5 0.6× 5448

573 ×1.4 ×5.6 1.8×

788 答案:7927 0.3 1 4.9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80840解析:计算方法不唯一,分数化小数在计算和先约分再计算都可以。【考查目标1、2】

33.,用去全长的,用去多少米?先补充上合适的条件,再解决。答案:答案不唯一。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 篇13

一、教材分析:

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新教材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问题移至四年级下册,新编“数形结合”的内容。本册的数学广角,编排了一个新的内容──数与形。

(一)主要变化

本册的数学广角,编排了一个新的内容──数与形。

数与形相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中随处可见。有的时候,是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的问题。本单元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就属于这种情况。例如,第109页第2题(如下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第2个图比第1个图增加2个圆片,第3个图比第2个图增加3个圆片,第4个图比第3个图增加4个圆片……这样依次下去,各个图的圆片个数分别是1,3,6,10,…,即1,1+2,1+2+3,1+2+3+4,…,如果是第n个图,圆片的个数是1+2+3+4+…+n,等将来学习了等差数列的知识,就知道圆片个数是。

有的时候,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小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例如,利用长方形模型来教学分数乘法的算理,利用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利用面积模型来解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乘法分配律、完全平方公式等。

还有的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例如,解析几何中,函数图象与方程、方程组互为工具,互为解释,有机融合。小学中的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图象也很好地反映了这样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现模式、应用模式的能力,提高推理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和体会数形结合、极限等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自主探索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并学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教学难点是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四、教学建议

1.注重让学生经历发现模式、应用模式的过程。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测试 篇14

学情分析: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有关圆、圆柱等几何图形的知识,并且圆形物体在我们身边很常见,学生对于圆并不陌生,把可见的圆形物体作为起点让学生认识圆,会使学生认识圆更加容易。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画、量、折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3.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圆形物体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直径、半径的特征,掌握同圆或等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讲课之前老师想请你们做一次小裁判,你们乐意吗?(乐意)来看大屏幕:(出示三两车轮不同形状的汽车,判断那辆车先跑到终点?)(学生回答)是不是真的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呢,老师先给大家留一个小悬念,学习完这节课之后相信同学们肯定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学习这节课有信心吗?(有)好,同学们平时都喜欢做小游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做个小游戏。看大屏幕上的图形,找一找那个图形与其他的是不相同的。学生进行比较,会很容易的发现圆形是不相同的。不同点是什么呢?(没有角、由曲线(曲边)围成的)引出圆形是平面上的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圆形物体,说一说。老师这也有一些有关圆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圆形物体,肯定是有原因的,那到底有怎样的独特性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圆(板书:圆)

二、合作探讨

上一节课,老师给大家发了一些彩色的卡纸,请同学们回家想办法制作一些圆,同学们都做好了吗?请同学们拿出来相互展示一下。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制作的?(同学们可能会说利用圆规、身边的圆形物体等)。同学们制作的圆形都非常的漂亮。

1、认识圆心

那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看看这些圆形的纸片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前后两桌四人为一下组,将手中的圆形纸片进行反复的对折,观察并讨论一下折痕有什么样的特点?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可能会有

1、所有的折痕都交于一点

2、所有的折痕长度都相等;

3、交点将折痕平均分为两部分)同学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得出来这么多的结论,现在让我们一起一条条进行探讨。首先,同学们发现所有的折痕有交于一点,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个点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在圆的中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相等)它在圆的中心位置,我们可以给他起个名字,叫什么呢?(圆心,很好)我们还可以用字母O来表示。现在让我们将圆规的铁针插在圆形纸片的圆心位置,转动一下看看,然后再将铁针插在圆形纸片的其他位置,转动一下看看,两次有什么区别?(插在圆心位置转动时很快、很平稳;插在圆心之外的地方转动起来很慢,并且一点都不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与圆心的位置有关心,圆心到达圆上各点距离都相等)

2、认识半径及半径的特点

既然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都相等,现在请同学们连接一下圆心和圆上的任意一点,画一条线段。这条线段也是一条很有特点的线段,它连接了圆心和圆上的一点,我们也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呢?(半径)我们还可以用字母r来表示。同学们刚才画了一条半径,现在老师给同学们30秒的时间,请同学们画出尽可能多的半径,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经过30秒的时间同学们就画出了这么多的半径,那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同学们能够画出多少条呢?(无数条)也就是说在一个圆中我们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并且在同圆或等圆中画出的半径的长度都是怎样的呢?(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认识直径及直径的特点

刚才同学们有认识了圆当中的一条叫半径的线段,现在再请同学们将刚才的折痕画一画、量一量,看看这些折痕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都相交于一点)看来这些折痕也有一定的独特性,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吧。(直径)它还可以用小写字母d来表示。现在再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圆形纸片上画的直径,看看这条线段的端点在什么位置呢?(圆形纸片的边缘上)哪位同学起来再总结一下直径的特点呢?(通过圆心并且两个端点在圆上,同一个圆内直径长度都相等)。现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直径的特点,老师同样给同学们30秒的时间,看看在圆形纸片上能够画出多少条直径?那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在一个圆内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呢?(无数条)现在我们又认识了了圆内非常有特点的一条线段---直径。

4、认识了两条很独特的线段---直径和半径,现在让我来考考大家。(屏幕出示题)下面那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哪些什么都不是?为什么?

5、认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充分的掌握了直径和半径各自的独特性,现在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条圆内独特的线段,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探讨。

通过刚才对圆形纸片的折、量、画,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你们画出的直径和半径,看看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秘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发现直径和半径之间的秘密。说说你的发现(一条直径的长度相当于两条半径的长度,一条半径的长度等于一条直径的长度的一半,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两倍)。如果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字母来表示,应该怎么表示呢?(d=r+r,d=2r,r=1/2d)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

6、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圆的许多特征,谁能起来说一说自己认识到了哪些特征?看说能够说的最完整。(认识了圆心、直径和半径,并且知道了直径和半径各自的独特性,以及直径和半径之间的联系)。

三、动手操作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心、直径、半径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那同学们想不想动手来画一个标准的圆?怎样能够画一个标准的圆呢?说说你的想法。(利用圆形物体,利用圆规)请利用圆形物体画圆的同学上黑板上给大家展示,画的很好,但是现在我如果要求画的圆的半径是4cm长,利用这个物体能画出来吗?(不能)那还有什么办法能够画出一个半径是4cm的圆呢?(利用圆规)请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画完后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利用圆规画出半径是4cm的圆的?(进行巡查,发现同学们在画圆时存在的问题,展示画的较好的圆,以及出问题的圆,请画的较好的同学讲解自己的画法,请画的出问题的同学分析出问题的原因,并按照刚才画的好的同学的说法再画一个圆,看看是否能够画好。)总结圆的画法。同学们都利用圆规画出了漂亮的圆,那现在请同学们用字母给你所画的圆标出直径、半径和圆心吧。

四、解决问题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圆,并且学习了圆的画法,那现在你们能确定的告诉老师哪辆车能最快到达终点吗?说说原因是什么?若果车轮是圆形的,那车轴应该安装在什么位置呢?

四、总结

上一篇:2018-2022年我国对建筑业发展的预测分析下一篇:医院工会主席 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