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上海卷语文作文

2024-09-30

2023年高考上海卷语文作文(精选4篇)

2023年高考上海卷语文作文 篇1

学好高中数学的步骤

第一步,怎么样学好高中数学首先需要吃透数学书的知识,如何学习知识,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成绩,同学上课前要做好预习,带着问题来认真听讲,做好布置的,作业。

建议:不管是高一二或者高三同学,怎样学好高中数学一定要把基础知识学扎实的前提下,才能提高数学成绩。

第二步,高中数学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再考虑有两种:一种就题论题式思考;一种是思维全面化、系统化思考。就题论题思考是必要的,拿到陌生题目一定要自己思考,实在思考不出来再去看答案或问别人,这对于你的做题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步,这是拔高提升阶段,这一步对于怎样学好高中数学至关重要,我们有的同学做了很多数学题,可是遇到陌生题就不知从何入手了,那么这样的学生如果第二步做好了,那么他们缺的就是第三步: 对高中数学题目的全面系统化思考做到这一步需要整体思维和系统化思维,需要对各类题型进行总结,进行逻辑上的提炼和升华,同时需要一个思维逻辑高度来全面系统化思考。

高中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函数与导数。主要考查集合运算、函数的有关概念定义域、值域、解析式、函数的极限、连续、导数。

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三角变换及其应用。这一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但不是难点,主要出一些基础题或中档题。

数列及其应用。这部分是高考的重点而且是难点,主要出一些综合题。

不等式。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求解和证明,而且很少单独考查,主要是在解答题中比较大小。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概率和统计。这部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比较大,属应用题。

空间位置关系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主要是证明平行或垂直,求角和距离。主要考察对定理的熟悉程度、运用程度。

解析几何。高考的难点,运算量大,一般含参数。

高考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

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了解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三角函数主要考查是三角函数的图象一性质,同角关系,倍角公式,解三角形。

数列主要考查的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简单递推数列的通项。

概率统计主要考查概率的计算,期望与方差。

立体几何了解基本几何的结构特征与空间线面关系,用向量解决首先要建立好坐标系,坐标系选择对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

解析几何主要考查圆锥曲线,文科主要考查抛物线,理科主要考查椭圆以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

函数主要考查导数以及应用。

几何题一定要注意数形结合。

2023年高考上海卷语文作文 篇2

(2016年高考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70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 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 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 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 (1) 自拟题目; (2) 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读】

当第一眼看到2016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的时候, 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接地气”:文题的内容明了清晰, 贴近考生的日常生活, 材料的主题如同与朋友聊天一样, 非常生活化, 并且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过、经历过的话题, 这就拉近了考生与试题的距离, 有了亲切感。这样, 考生就非常容易进入写作的思维“轨道”, 而后侃侃而谈, 娓娓道来。因此, 这是一道不为难考生, 甚至“示好”考生, 写作空间大, 具有海派特点的文题。这道题目让考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想说, 有思考要表达、有观点要陈述、有见解要亮出、有主张要宣讲, 也会让考生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感。

总体来看, 文题符合课改的要求, 契合作文发展的方向, 体现了近年来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追求——培养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文明”“友善”等要素的精神与思想。

当然, 要写好这样一道作文题, 并不是那么轻松、容易的, 需要考生在读懂材料、领悟材料, 特别是材料中核心词、重点句的基础上, 就自己认为感想最深、素材丰富、立意独特、形式恰当的切入点展开纵横捭阖、有理有据的写作。

通览整则材料, 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 (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 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等句子, 着重指出的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既有现象, 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材料的“背景”, 这样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的。 (2) “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就是说, “这些评价”既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 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 对此, 考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3) “人们对‘评价他人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是“关键点”, 其隐含的信息是:考生可以对此种现象持反对态度, 也可发表赞同的观点, 或者根据不同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加以阐述, 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总之, 考生只有抓住“评价”与“他人”这两个关键词来写作, 才是恰当的、契合题意的。至于“他人”, 可以是身边普通的凡人, 也可以是功成名就的伟人、名人, 包括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甚至是当今的“风云人物”“网红”等。不管是何人, 在评价他人的时候, 都应该基于事实, 不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 都要遵守“不溢美”“不隐恶”的准则, 本着实事求是的道德底线, 谨言慎行, 不可信口雌黄, 颠倒是非, 混淆黑白。 (4) “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一句意味着, 文章应是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

通过以上对作文试题材料的分析, 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知道该如何拟题、立意、选材和组织结构、行文了。

总的来说, 2016年的上海卷作文题, 秉承着思辨性的特色, 又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既关注思维的广度, 又关注思维的深度, 为学生写作才情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思路导航】

立意角度1:评价可以有, 但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人, 这才是应有的姿态、底线和做法。

事实素材:就大的方面来说, 可以是对领导人, 对袁隆平、乔布斯、马云等卓越人物的评价;小的方面, 诸如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同学对同学的评价等。这些都可以分别用一些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理论素材:叶圣陶对鲁迅的评价:“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 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 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立意角度2:当今社会, 言论自由, 渠道发达, 每个人都有评价他人的权利和可能, 而被评价者则应该有自己理性的、正确的判断。

如学生对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有关对待班级学生是不是一视同仁的评价, 可能是客观的、公正的, 也可能是歪曲的、偏激的, 对此, 教师就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同样地, 教师对学生为人、处事、学习与品格等方面的评价, 学生也不一定“照单全收”, 而要有“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的心态。

立意角度3:如是善意的评价, 应该支持与肯定, 相反, 若是别有用心的评价, 则应该遏止与摒弃。

事实素材:可以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如不应该随意评价别人的是非、曲直。因为失当的、错误的评价, 会让人心灰意冷, 如某位同学受到班主任不恰当的评价, 一蹶不振, 本来可以考上好大学的, 结果却名落孙山。当然, 对于有悖公德的言行, 则另当别论, 应通过评价, 激浊扬清, 如乱穿马路、购票不排队等。

理论素材:“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满分佳作1】

用独立与理性, 摆脱评价浪潮

上海一考生

我走上地铁, 看见无数的低头党们刷新着朋友圈的评论;我登录网站, 看见数不清的网红们为了评论区的好评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我打开电视, 看见各种被曝光的明星整容、艺人生活, 甚至还有普通人的生活……

不可否认, 随着科技发展,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容易进入大众的视野, 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越来越常见, 我们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追本溯源, 原因有二:一个是客观上的便利。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分享自己生活的平台。微信、微博、QQ等各类软件大行其道, 无疑给了我们太多的机会, 给了我们宽广的渠道。另一个更关键的原因在于人们的主观意愿。谁不想出名?谁不想受到万人追捧?谁不想名利双收, 成为人生赢家?不错, 正是人性中对于被认可、被重视的渴望, 让我们主动地成为博主, 主动地将生活分享在朋友圈, 甚至主动地为自己创造了允许被评价的客观条件。我们无法拒绝内心深处的渴望, 是我们让我们自己的生活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同样也是这种主动性, 让我们渴求来自他人的评价。我们求赞、求评论, “看, 有这么多人评价了我, 赞了我, 有那么多人关注我”, 于是我们获得了一种满足感, 获得了一种存在感。我们害怕独自一人, 因而我们希望被评价, 进而又去评价别人。刷得满满的评论, 同时也刷得了满满的存在感。更重要的是, 我们在评论别人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参与感、成就感。

前段时间有网友自曝一份“辞职信”, 理由是上班太早起不来床。评论中除了夸奖其有个性外, 更多的是对于年轻人懒惰的不满、担忧和批评。不难看出, 评价者在为这一事件定性, 将个人行为上升至群体病症, 将一句幽默、玩笑话上升至精神恶习。太过不解风情的同时, 也不难看出, 我们常常以为评价了一件事我们就参与了一件事。“我评价了, 我参与了, 有这么多人与我评价一致, 我也是这个圈子里的人, 我不孤单。”这种想法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我们没有了自主独立的思想, 只能依附于别人的评价来寻求满足。

由此就不难看出, 我们深受这种评价的影响。诚然, 评价可生出许多激励自我、促进进步的积极影响, 但更多的是消极的影响。我们根据他人的评价来改造自己的生活, 在别人的看法中渐渐遗失了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人格的我们随波逐流, 终会迷失在各种评价的浪潮里。

对于评价与被评价, 或许我们更加需要一种“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想要自主独立, 就要从屏蔽他人的评价开始。在众多声响中, 先找到自己的位置, 拥有自主独立的思想, 自然而然也就有了“我这样很好”的自信力, 自然不用从别人的评价那里获取一点点满足感、存在感、参与感、自豪感了。

从自主开始, 这世界才能少一些盲目的评价, 多一些独立的思想。

【名师点评】

可以说, 本文作者的视角、立意、语言等都胜人一筹, 让读者眼前一亮。文章优势明显。

1.排比蓄势, 不枝不蔓。文章的开头, 以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评价与被评价的现象与情况, 为下文紧扣中心论点的阐释道理、论证观点, 进行了恰当的铺垫和伏笔。这种由社会现象导入话题的写法, 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增添了熟悉感、亲近感, 易于引发读者的思想认同。

2.剖析事情, 条分缕析。本文通过对一些有典范性、代表性的事例与现象的叙述、阐释, 娓娓道来、舒缓有致、不紧不慢、驾轻就熟, 又入情入理、有理有据, 让读者心服口服。这也就具备了说理通俗易懂、行文明白晓畅的功力。

3.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开篇由作者所观察到的社会生活镜头起笔, 引入主题;中间部分用有力、充分的论据对所持见解与主张展开说理;结尾部分, 在前文的基础上, 给予言简意赅的总结、归纳, 使中心论点再次得到深化与升华。

【满分佳作2】

知者不言, 知者须言

上海一考生

人类, 从本源而言, 是群居动物, 随思想的发展出现了社会。人从一个客观实在的动物变成了其他人心中主观存在的映象, 评价必然存在。

中国古代的阶级社会中, 政治上的上位者, 知, 而不言。自古以来虚心纳谏并不因此而愠的贤君毕竟是少数。因此, 古代的大臣多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 他们知, 而不言。而那些思想上的智者, 他们不言, 因为他们无意去争, 犹如将士看小儿打架, 他们智, 而不言。

中国古代的小市民, 生活在凡世之中, 他们的言论无足轻重, 他们随意而言, 不用顾忌什么。而现代, 互联网等的发展, 使人们发表言论的自由度大大增加, 责任的追究也变得愈发困难。这么一种随意言论、随意评价他人生活的劣根性就这么被保留了下来, 而且在这个时代被放大了。

现代网络言论的自由化, 责任追究的困难化, 使得人们发表言论的随意程度大大增加, 随意发表言论的劣根性在个体上被放大了;而社交网页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的增大, 使得舆论的煽动力大大增强, 随意言论的劣根性在效果上也被放大了。由此可见, 现代社会的评价与言论似乎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而周濂曾言, 现代社会有一些笑而不语者, 他评价他们为:“至于那些笑而不语者, 我猜想是因为他们自认为早就洞彻了社会现实的丑陋、有限人生的无聊以及世俗权力的愚蠢。”这么一种“自认为”, 我更倾向于用其另外一句话形容:“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

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却需要一个更加高效的言论环境, 也需要有人站出来, 以更有力的言论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对于社会如此, 对于个人更是如此。

对于对应的人、事、物, 如果我们只是一个无知者, 那么我们还是保持一个局外人的身份, 不知, 不言, 不要随意应和大众言论, 以免增大错误舆论的煽动力;而那些不智者, 则不要随意发表不恰当的言论, 以免错误引导无知者;而知情者, 我们需要的是他所知的客观事实;而那些智者, 我们需要你们站出来, 引领正确的言论。

正如鲁迅所写的那个铁笼一样, 现代社会同样需要一个个振臂高呼者站出来。鲁迅是一个知者, 更是一个智者, 然而他没有闭口缄默, 也没有笑而不语, 而是站了出来, 振臂高呼。

而作为评价的接收者, 我们需要有着独舞者的心态, 在别人眼中, 我在聚光灯下;在我眼中, 我只是在舞台上舞蹈者, 喝彩是鼓励, 倒彩是激励。

我们需要言论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进步, 我们需要无知者置身事外, 不智者谦作学者, 知者言其所知, 智者振臂高呼。

【名师点评】

在阅读本文的时候, 一种喜悦、赞赏之情油然而生, 为作者深刻的思想、犀利铿锵的语言而喝彩。

1.文题激趣, 充满思辨。“题好一半文”, 特别是对材料作文来说, 拟出贴切、闪亮、别致的题目, 无疑是写作实力的证明, 也会为整篇文章加分。本文作者深谙此理, 注重此道, 因而, 在拟题上也是煞费苦心的:借助题目, 亮出充满辨证色彩的观点, 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2.视角新颖, 立意高远。“文章最忌随人后”, 本文之所以能够在众多考生作文中脱颖而出, 就得益于作者没有人云亦云, 而是紧扣文题, 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从而得出“我们需要言论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进步, 我们需要无知者置身事外, 不智者谦作学者, 知者言其所知, 智者振臂高呼”的结论, 给人启悟, 引人思考。

3.语言洗练, 富有哲理。“言而无文, 行而不远”, 作者的语言简明流畅、以一当十, 并且极具哲理, 如“那些思想上的智者, 他们不言, 因为他们无意去争, 犹如将士看小儿打架, 他们智, 而不言”等, 振聋发聩。

【满分佳作3】

唯心

上海一考生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评价他人来说, 也同样适用, 即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判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们用微博、微信等传播载体分享自己的生活, 使之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 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然而由此所带来的结果却让人喜忧参半。有人愿意对于这种分享倾尽赞美之词, 但也不乏恶语相向的尖酸刻薄之人。对于被评价者, 他人之言既不可以偏废, 但也不能完全相信, 以致被误导。故此, 要唯心, 唯己之心来作出取舍判断。

“夫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正如魏征的劝谏一样, 他人的议论有如一面光亮的明镜, 常常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而看到自己的短见与偏执。“旁观者清”, 可以说评价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 更加全面、深入地看待同一件事物。当然,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 在指出问题的同时, 往往也会刺痛你的心灵。当我们太在意外界的看法时, 往往会在这些片面的, 甚至是尖刻的评价中迷失自我。史铁生在“人生最轻狂的年纪失去了双腿”, 如果只是一味听信别人对他的不信任与偏见, 那么他也许真的会如外界所评价的那样:成为一个只能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但在那最艰苦的岁月中, 他选择了相信母亲的话, 去倾听合欢树叶的沙沙声……最终他摆脱了肉体的束缚而站上了智慧的高台, 用笔来书写灵魂的深刻。他人的评价不可不听, 却不可全信。我们应学会用心来进行明辨取舍,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面对个人的评价时, 人们大都能够作出取舍, 判断对与错。可是当评价由个人层面上升到了社会层面时, 我们是否又能在人云亦云之中保持一份理性的思考?所谓三人成虎, 这种日益严重的评价风气已经渐渐让我们失去了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而生出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困惑。所以, 唯心不仅是拥有取舍的明辨、善变, 在现在这个社会背景下, 更重要的是坚守自己的行为标准与道德底线。

纪伯伦曾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 就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人们出于相互分享、交流的善意而开发了这些社交软件, 如今却成为一些人传播谣言甚至是发泄人性黑暗一面的平台和工具。作为被评价者, 我们要取舍、要坚守;同样在作为评价者, 我们也要秉持正义, 这不仅是对他人的负责, 更是慎独精神的要求和体现。

“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 而在于他所企求成就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唯心地接受评价, 作出评价, 就一定会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所谓唯心, 即从己之心, 有为他人之心、之义也。

【名师点评】

乍一看文章的标题, 读者可能不知所以然, 当读完全篇, 相信你会为作者的睿智而倾倒。

1.设置悬念, 引人入胜。看了文章的题目, 就有急于往下读、一探文章究竟的欲望和冲动, 想要解开文章神秘的面纱, 明了作者所论证的观点。

2.正反说理, 观点犀利。作者开头由名句引出自己所要阐述的观点, 接着针对评价他人的两种情况作了深入、客观的论证、析理, 主旨明确, 论点突出, 能够给读者以启迪。

3.引经据典, 语言典范。本文最大的特色与亮点之一是:作者多处贴切地运用了古今中外的名人格言、诗句等理论论据, 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事实论据, 增强了文章的论辩性, 增添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权威性。由此可见, 作者阅读面之广、积累之多、运用之熟练。

【满分佳作4】

评价的力量

上海一考生

随着社会与网络的发展, 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越来越常见, 不论是熟悉的人之间的评价, 还是网络上对陌生的人和事的评价, 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正向评论的力量, 非常强大, 能够造就一个人;客观的评价, 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负面的评价, 却会“害”了一个人。

正向评价, 让我们知晓伟人的高尚品格与不变追求。以色列第一任总统去世后, 许多人都希望远在美国的爱因斯坦可以接任以色列总统一职, 爱因斯坦拒绝了。有很多人找到爱因斯坦当面询问, 他都一一拒绝了。他说, 比起总统一职, 方程才是永恒的。很快, 各种评价便传了出来, 人们开始熟知这个伟大的科学家的“固执”与其对科学的热爱。如今, 我们正是通过当时流传下来的相关评价, 才了解到属于爱因斯坦的“坚辞不就”, 这也让一些人坚持着对自己事业的热爱、热忱与执着。

客观评价, 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被誉为“2015年年度网红”的papi酱, 近期被网友们的评价所淹没。广电总局勒令她针对视频中的粗话进行整改。消息传出, 众多网友议论纷纷, 人们也开始对papi酱的生活有所了解。这个毕业于市三女中的导演系女生, 在自己所上传的视频中表现出了对文学的了解和对生活的见解。有人说她明明可以在毕业后找个工作安安稳稳地生活, 不用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呈现在大众眼中。也有人说, 她传播这样的视频, 被禁是必然的结果。无论怎样的评价, 都能使我们认识到papi酱这个人, 不论是她的视频, 还是她的为人等。评价, 让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他人。

失当的评价, 甚至可能会对被评价者造成伤害。王安石在《伤仲永》这篇文章中塑造了一位神童。这位名叫方仲永的孩子, 在小时候显露出出色的诗词天赋。乡里人对他的高度评价, 导致其父亲迷失了方向, “不使学”, 贪图利益, 使方仲永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最后泯然众人。“天才”沦为没有什么特殊本领的普通人。可见, 评价的力量多么巨大。

综上所述, 评价他人生活, 应该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心态。同时, 被评价者对评价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 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不能偏听偏信。唯其如此, 才是正确的做法。

【名师点评】

本文围绕着对评价他人的现象, 以及被评价的情况, 到底应该如何对待, 展开有的放矢的阐释、论说。

1.扣合材料, 开篇点题。以所给材料为切入点, 在精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 作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可谓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这样的开头, 对高考考场作文来说, 尤为重要。

2.素材贴切, 充分有力。对于正向评价, 作者是持赞赏、支持态度的, 为此, 选取了代表性、典型性兼具的事例进行论证、析理。对负面的评价所造成的危害, 以家喻户晓的例子予以佐证, 可谓以一当十, 不容置疑。作者从利弊两个方面选取素材并加以论证, 无疑增强了可读性和说服力。

3.布局合理, 浑然一体。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中间主体部分以几个分论点的形式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首尾圆合, 彼此呼应。

【满分佳作5】

回家的路

上海一考生

我家距离学校有九公里的路程, 我每天乘坐125路公交车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在车上会有形形色色的人, 会有各种各样的事, 人们在交谈着, 讨论着, 疑惑着, 分享着。在家与车站这来往的距离之中, 总是会有一些不同的事情和声音让我耳闻目睹。

有一次, 在万科白马站上来了一大群孩子, 他们拥挤着上了车, 原本安静的车厢变得喧闹又拥挤,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吵闹着, 在嘈杂声中车子又启动了, 有些孩子在互相打闹着, 有些孩子在聊天, 还有一个小孩嘟着嘴巴要坐座位, 因为没有如愿以偿, 哭声马上传入人们的耳中。这时, 一位中年男子站了起来, 把座位让给这个孩子, 小孩如愿以偿获得了座位。喧闹的车厢渐渐恢复了平静。与此同时, 我听到有人在小声评价着让出座位的中年男子:真有爱心, 值得赞美!

对于这样简短的评价, 我认为是应该的, 也是恰当的。文明礼让, 是我们创建和谐、友善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车又到了下一站, 只见上来两位老奶奶, 她们两手都拎着菜, 打开了话坛子, 一会儿道张家长李家短, 一会儿说哪家菜市场的菜便宜, 那话坛子仿佛打开后就关不上了一样, 她们在述说着各自对生活、对身边人的感受。身处这样的环境氛围下, 我也慢慢地陷入思索……

在娱乐圈里, 黄晓明和杨颖的婚礼给许多人带来说不完的话题:前来祝贺的豪华明星阵容, 金碧辉煌的现场, 使人眼花缭乱的服装, 庞大的伴郎团和伴娘团……这场婚礼盛宴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就是豪华和奢侈。如婚礼蛋糕, 足足有2.5米高, 蛋糕上还有一层旋转木马作为装饰。而且, 旋转木马是可以旋转的, 如此奢华的蛋糕也是花了一个月才完成的。

这场盛大的“世纪婚礼”也引得不少网友关注和评价, 许多网友真心祝福这对新人, 但也有些人认为这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十分做作。这场婚礼, 在具有“毒蛇”之称的金星看来, 就是黄晓明给媒体的一个婚礼。因为这场婚礼中有不少媒体记者出席, 所以各大娱乐新闻中全是他们的结婚消息。还有网友声称这场婚礼太过浪费, 如此巨大的蛋糕怎么可能吃完, 肯定会成为婚礼中浪费的一部分。当然这一场婚礼也勾起了许多人的少女心, 因为女孩大都有着公主梦。

听着到站的声音, 我从思绪中回过神来, 这些事情只是我人生中的一道风景罢了, 也可能是我们餐桌上的闲谈, 也可能是生活的调料, 又或者是一段笑料, 绝对不是我们人生之路的全部。我想,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保持听过就算过的心境。

耳旁有风, 脚下有路……

【名师点评】

寓理于事, 事理交融, 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的观点洋溢在字里行间, 具体来说:

1.特写镜头, 聚焦生活。作者犹如一名出色的摄影师, 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生活镜头入文, 紧扣所给材料, 展开生活场景, 布局生活故事, 揭示生活哲理, 给读者以启迪。

2.一线串珠, 构思精巧。文章以“回家的路”为题, 将一路上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 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特色, 凸显了作者谋篇构思的匠心与能力。

2023年高考上海卷语文作文 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读】

这道题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接地气”:内容明了清晰,贴近考生的日常生活,材料的主题如同与邻家朋友聊天一样,非常生活化,是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过、经历过的话题,这就拉近了考生与试题的距离感,增进了亲切感。这样,很容易进入写作的思维“轨道”后“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因此,这是一道不故意为难考生,甚至“示好”考生,写作空间大,具有海派特点的文题,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有思考要表达、有观点要陈述,考生应该会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感”。

总体来看,文题符合课改的要求,契合作文发展的方向,体现了上海近年来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追求——培养学生正确、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的价值取向,更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文明”“友善”等要素的精神与思想,因为,评价他人,就直接或间接地关乎“和谐”“文明”“友善”等。

当然,要写好这样一道作文题,需要考生在读懂材料、领悟材料,特别是材料中核心词、重点句的基础上,就自己感想最深、素材丰富、立意独特、形式恰当的切入点展开纵横捭阖、有理有据的写作。

通览整则材料,可以把它们分为三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其中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等句子,着重指出的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既有现象,可以看作材料的“背景”,这样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的情况,但同时,“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就是说,“这些评价”,既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对此,应该有考生自己的判断、思考和观点。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是“关键点”,其隐含的信息是:可以对此种现象持反对态度,也可发表赞同的观点,或者是根据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加以阐说,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总之,考生如能抓住“评价”与“他人”这两个关键词写作,就是恰当的、契合题意的。至于“他人”,可以是身边普通的凡人,也可以是功成名就的伟人、名人,包括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甚至是当今的“风云人物”“网红”等。不管是何人,在评论、评价他人的时候,都应该基于事实,不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都要遵守“不溢美”“不隐恶”的准则,本着实事求是的道德底线,谨言慎行,不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就意味着,文章是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却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

通过以上对本道材料的具体分析,就能够清楚地知道该如何拟题、立意、选材和结构、行文了。如是,写出的文章就是符合题意的。

综上,2016年的上海卷作文题,依旧秉承着思辨性的特色,又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既关注思维的广度,又关注思维的深度,为学生的写作才情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佳作示例】

用独立与理性,摆脱评价浪潮

上海一考生

我走进地铁,看见无数的低头党们刷新着朋友圈的评论;我登录网站,看见数不清的网红们为了评论区的好评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我打开电视,看见各种被曝光的明星整容、艺人生活,甚至还有普通人的生活……

不可否认,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容易进入大众的视野,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越来越常见,我们受其影响也越来越厉害。

追本溯源,原因有二:首先是客观上的便利。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分享自己生活的平台。微信、微博、QQ各类软件大行其道,无疑给了我们太多的机会,给了我们宽广的渠道。另一个更关键的原因在于人们的主观意愿。谁不想出名?谁不想受到万人追捧?谁不想名利双收,成为人生赢家?不错,正是人性中对于被认可、被重视的渴望,让我们主动地成为Po主,主动地将生活分享上朋友圈,甚至主动地为自己创造了客观允许被评价的条件。我们无法拒绝内心深处的渴望,是我们让我们自己的生活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同样也是这种主动性,让我们渴求来自他人的评价。我们求赞求评论,“看,有这么多人评价了我,赞了我,有那么多人关注我”,于是我们获得了一种满足感,获得了一种存在感。我们害怕独自一人,因而我们希望被评价,进而又去评价别人,刷得满满的评论,同时也刷得了满满的存在感。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评论别人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参与感、成就感。

前段时间网上有网友自曝一份“辞职信”,理由是上班太早起不来床。评论中除了夸奖其有个性外,更多的是对于年轻人懒惰的不满、担忧和批评。不难看出,评价者们在为这一事件赋义。将个人行为上升至群体病症,将一句幽默、玩笑话上升至精神恶习。太过不解风情的同时也不难看出,我们常常以为评价了一件事我们就参与了一件事。“我评价了,我参与了,有这么多人与我评价一致,我也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我不孤单。”这种想法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我们没有自主独立的思想,只能依附于别人的评价来寻求满足,不免悲哀。

由此就不难看出,我们深受这种评论的影响。诚然,评价可生出许多激励自我、促进进步的积极影响,但更多的是消极的影响。我们随着他人的评价改造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的看法中渐渐遗失了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思想的我们随波逐流,终会迷失在各种评价的浪潮里。

对于评价与被评价,或许我们更加需要一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想要自主獨立,就从屏蔽他人评价开始。在众多声响中,先找到自己的位置,拥有自主独立的思想。自然而然也就有了“我这样很好”的自信力,自然不用从别人的评价那里获取一点点满足感、存在感以及参与感、自豪感了。

从自主开始,这世界才能少一些盲目的评价,多一些独立的思想。

[点评]

可以说,本文作者的视角、立意、语言等方面,胜人一筹,让读者眼前一亮。文章以下几点,可圈可点:

1.排比蓄势,不枝不蔓。文章的开头,以一组排比句点名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评价与被评价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与情况,为下文紧扣中心论点的阐释道理、论证观点,进行了恰当的铺垫和伏笔。这种由社会现象“导入”话题的写法,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感,增添了熟悉感、亲近感,易于引发读者的思想认同。

2.剖析事情,条分缕析。本文对一些典范性、代表性的事例与现象的叙述、阐释,让读者心服口服。具备说理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功力。

3.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由作者所观察到的社会生活镜头起笔,引入主题,中间部分则用有力、充分的论据对所持见解与主张展开说理,结尾部分,在前文基础上,给予言简意赅的总结、归纳,使中心论点再次得到深化与升华。

知者不言,知者须言

上海一考生

人类,从本源而言,是群居动物,思想的发展出现了社会。人从一个客观实在的动物变成了其他人心中主观存在的映像,评价必然存在。

中国古代的阶级社会中,政治上的上位者,知,而不言。自古以来虚心纳谏并不因此而愠的贤君毕竟是少数。因此,古代的大臣多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他们知,而不言。而那些思想上的智者,他们不言,因为他们无意去相争,犹如将士看小儿打架,他们智,而不言。

然而中国古代的小市民,生活在凡世之中,他们的言论无足轻重,他们随意而言,不用顾忌些什么。而现代,互联网等的发展,使人们随意发表言论的自由度大大增加,责任的追究也变得愈发困难。这么一种随意言论,随意评价他人的生活的劣根性就这么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在这个时代被放大了。

现代网络言论的自由化,责任追究的困难化,使得人们个体而言发表言论的随意程度大大增加,随意发表言论的劣根性在个体上被放大了;而社交网页在生活中所占的的比重的增大,使得舆论的煽动力大大增强,随意言论的劣根性在效果上被放大了。由此可见,现代社会的评价与言论似乎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而周濂曾言,现代社会有一些笑而不语者,而这些笑而不语者,周濂评价他们为:“至于那些笑而不语者,我猜想是因为他们自认为早就洞彻了社会现实的丑陋、有限人生的无聊以及世俗权力的愚蠢。”这么一种自认为我更倾向于用其另外一句话形容,“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

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却需要一个更加高效的言论环境,也需要有人站出来,以更有力的言论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对于社会如此,对于个人更是如此。

对于对应的人、事、物,如果我们只是一个无知者,那么我们还是保持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不知,不言,不要随意应和大众言论,以免增大错误舆论的煽动力;而那些不智者,则不要随意发表不恰当的言论,以免错误引导无知者,不智者;而知情者,我们需要的是他所知的客观事实;而那些智者,我们需要你们站出来,引领起正确的言论,也无须装作笑而不语者,而被混为伪智者一类了。

正如鲁迅所写的那个铁笼一样,现代社会同样需要一个个振臂高呼者站出来。鲁迅是一个知者,更是一个智者,然而他没有闭口缄默,也没有笑而不语,而是站了出来,振臂高呼。

而作为评价的接收者,我们需要有着独舞者的心态,在别人眼中,我在聚光灯下;在我眼中,我只是在舞台上舞蹈者,喝彩是鼓励,倒彩是激励。

我们需要言论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进步,我们需要无知者置身事外,不智者谦作学者,知者言其所知,智者振臂高呼。

[点评]

在阅读本文的时候,一种喜悦、赞赏之情油然而生,為作者深刻的思想、犀利铿锵的语言等所欣喜。以下各点,尤为凸显:

1.文题激趣,充满思辨。“题好一半文”,特别是对材料作文来说,拟出贴切、闪亮、别致的题目,无疑是写作实力的表征,也会为整篇文章加分。本文作者深谙此理,在拟题上是煞费苦心的:借助题目,亮出观点,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并充满辩证的光彩。

2.视角新颖,立意高远。“文章最忌随人后”,本文之所以在众多作文中能够脱颖而出,就得益于作者没有人云亦云,而是紧扣文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而得出“我们需要言论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进步,我们需要无知者置身事外,不智者谦作学者,知者言其所知,智者振臂高呼”的结论,给人启悟,引人思考。

3.语言洗练,富有哲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因此,作者的语言简明流畅、以一当十,并且极具哲理,如“那些思想上的智者,他们不言,因为他们无意去相争,犹如将士看小儿打架,他们智,而不言”等语,振聋发聩。

唯心

上海一考生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评价他人来说,也同样适用,即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判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用微博、微信等传播载体分享自己的生活,使之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然而由此所带来的结果却让人喜忧参半。有人愿意对于这种分享倾尽赞美之词,但也不乏以恶语相向的尖酸刻薄之人。对于被评论者,他人之言既不可以偏废,但也不能完全相信,以致被误导。故此,要唯心,唯己之心来作出取舍判断。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如魏徽的劝谏一样,他人的议论有如一面光亮的明镜,常常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明白自己的短见与偏执。“旁观者清”,可以说评论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更加全面,深入地看待同一件事物。当然,评论是一把双刃剑,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往往也会刺痛你的心灵。当我们太过在意外界的看法后,往往会在这些片面的,甚至是尖刻的评判中迷失自我。史铁生在“人生最轻狂的年纪失去了双腿”,如果他只是以为听信别人对他的不相信与偏见,那么也许他真的会如外界所评论的那样:成为一个只能走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但在那最艰苦的岁月中,他选择去相信母亲的话,去倾听合欢树叶的沙沙声……最终他摆脱了肉体的束缚而站上了智慧的高台,用笔来书写灵魂的深刻。他人的评论不可不听,却也不可全信。应学会用心来进行取舍明辨,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

面对个人的评论时,人们往往还是能够做出取舍,判断对与错。可是当评论由个人层面上升到了社会层面时,我们是否又能在人云亦云之中保持一份理性的思考?所谓三人成虎,日益严重的这种评论的社会风气已经渐渐让我们失去了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而生出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困惑。所以,唯心不仅是拥有取舍的明辨、善变,在现在这个社会背景下,更重要的是坚守自己的行为标准与道德底线。

纪伯伦曾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人们出于相互分享、交流的善意而开发了这些社交软件,如今却成为了一些人传播谣言甚至是发泄人性黑暗一面的平台。作为被评论者,我们要取舍、要坚守;同样在作为评论者的时候,我们也要秉持正义,这不仅是对他人的负责,更是慎独精神的要求和体现。

“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企求成就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唯心地接受评论,做出评论,相信一定会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所谓唯心,即从己之心,也有为他人之心之义也。

[点评]

乍一看文章的标题,读者可能不明所以,当读完全篇,相信你会为作者的睿智而倾倒。这是因为,本文具有以下几点值得称道:

1.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就是说,看了文章的题目,就有急于往下读,一探文章究竟的欲望和冲动,以便解开文章神秘的面纱与所论证的观点。这就是拟好题的重要性,本文作者认识到并且很好地做到了。

2.正反说理,观点犀利。作者开头由名句引出自己所要阐述的观点,继之,针对评价他人的两种主要情况作了深入、客观的论证、析理,主旨明确,论点突出。

3.引经据典,语言典范。本文最大的特色与亮点之一是:作者多处贴切地引用了古今中外的名人格言、诗句等作为理论论据,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事实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论辩性。同时,也增添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权威性。可见,作者阅读面之广,积累之多与熟练。这是高考作文必备的素养。

你活好自己了吗?

上海一考生

按一些幽默程序员的说法,“别人的生活在你看来是.jpg,但在他自己看来则是.gif”。大致意思就是:你看到的是别人的表象,而不是他人生的真实演绎。

一位穿着简陋的妇女,身后跟着一个孩子,似乎很是畏惧她的母亲似的,这一路都没敢和她母亲对视。想必,那是个严厉的母亲。走到地铁站台,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拉着二胡,身旁放着一只铁盘,里面只有零星几枚硬币。妇女经过老人身旁时,一脸嫌弃地转过脑袋,对孩子说:“看吧,多可怜。你要是不听话,以后也会活成那般模样。”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孩子胆怯地点点头,跟着母亲走了。

那般模样?

那名妇女能出此言,必然是发自内心的。不过,分明是发自内心的自卑。

由此,不禁想道:评价他人生活的同时,你的评价可能恰好就是你内心的真实写照。当一个人是自卑的时候,看到别人光鲜的生活时,更多的是羡慕,嫉妒,甚至上前恭维。我也许不得不去猜测那位妇女的生活,也许也是十分辛酸,十分贫苦,不那么如意吧。

这只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也许每天都会发生,以至于被人们渐渐淡化了。

再说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曾被“送”给一间“陋室”,简陋到比当今的“蜗居房”还要简陋。人们纷纷议论着刘禹锡的生活该将是如何悲惨如何不悦,同时也有庆幸自己没有违背官府,生活还没有落得这般下场。但实际上刘禹锡那种安贫乐道的心态早就将他置于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境界了,该写诗写诗,该喝茶喝茶,日子过得闲适惬意。

别人的生活需要你来议论吗?一个表面光鮮的公司总裁背地里可能是个境界一般的俗人;而一个落魄的流浪歌手也许会因为自己时常追逐着梦想的生活而思想变得无比光鲜。生活,是活给自己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别人的生活你擅长议论吗?我认为,对他人生活的评价,可能就是自己生活状况和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一个生活朴素闲适的文人若是路过刘禹锡的旧宅,也许会感叹:虽然住宿条件恶劣,但是这里清新的空气,幽雅的环境……多么令人神往!

而一个虚荣心强,实际上内心自卑的官吏,也许也会感叹:这样破旧简陋的屋子,恐怕在无数个日夜里他都睡不着觉吧……看看这台阶,到处是青苔……自卑的人评论他人的生活,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但这始终是自卑的表现。

不过,想要公平地议论他人的生活,始终是很难的。每个人的心态多有不同,真正公平的议论只能是来自“别人”自己的。

每个人都是“别人”。

所以活好自己就够了。

[点评]

看得出,本文作者有着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写作才能和思维视角,给读者以清新扑面之感。总体来看,下面几点,让人赞叹:

1.设问拟题,促人深思。文章以“你活好自己了吗?”为题,引发读者对问题的审视与思考,进而自然地联系到“对他人的评价”上面来。作者之所以这样拟题,其言外之意就是:先活好自己,活出味道,活出精彩,才有资格对别人“评头论足”——这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

2.开篇铺垫,缘事剖理。首段,引用程序员的话,为下文观点的呈现作必要的铺垫、张本,接着,由目睹耳闻的真实故事的剖析,得出结论,再以刘禹锡的“陋室”为例,展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又通过光鲜的公司总裁与落魄的流浪歌手进行比对,说明只要活好自己就是值得肯定的,并且,评价他人是不容易的,也是艰难的。

3.语言简洁,富有张力。可以说,整篇文章的语言或简约,或朴实,或直白,或通俗,或文雅……但不管属于哪种情况,都具有表意清楚,词约义丰之效,彰显了作者语言表达上的张力和驾驭语言的娴熟功底。

回家的路

上海一考生

我家距离学校有九公里的路程,每天乘坐125公交车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在车上会有形形色色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事,人们在交谈着,讨论着,疑惑着,分享着,在家与车站这来往的距离之中,总是会有一些不同的事情和声音让我耳闻目睹。

有一次,在万科白马站上来了一大群孩子,他们拥挤着上了车,原来安静、空旷的车厢变得喧闹又拥挤,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吵闹着,在嘈杂声中车子又启动了,有的孩子在互相打闹着,有的孩子在互相聊天,还有一个小孩嘟着嘴巴要坐座位,因为没有如愿以偿,导致哭声马上从他的嘴中发出,传入了人们的耳朵中。这时,一位中年男子站了起来,把座位让给这个孩子,小孩如愿以偿获得了座位,喧闹的车厢渐渐地恢复了平静。

与此同时,只听到有人在小声评价着让出座位的中年男子:真有爱心,值得赞美!

车又到了下一站,只见上来两位老奶奶,她们两手都拎着菜,打开了话坛子,一会道张家长李家短,一会说哪家菜市场菜便宜,那话坛子仿佛打开后就关不上了一样,她们在评价着各自对生活、对身边人的感受。身处这样的环境氛围下,我也慢慢地进入了思索中……

在娱乐圈里,黄晓明和杨颖的婚礼给许多人带来说不完的话题:前来祝贺的豪华明星阵容,金碧辉煌的举办地点,使人眼花缭乱的服装,庞大的伴郎团和伴娘团……这场婚礼盛宴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就是豪华和奢侈。例如婚礼蛋糕吧,足足有2.5米高,蛋糕上还有一层旋转木马做装饰。而且,旋转木马是可以旋转的,如此奢华的蛋糕也是花了一个月才完成的。

这场盛大的“世纪婚礼”也引得不少网友关注和评论,许多网友选择真心祝福这对新人,但也有些人认为这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十分做作,这场婚礼,在具有“毒舌”之称的金星看来,就是黄晓明给媒体的一个婚礼。因为这场婚礼中有不少媒体记者出席,所以各大娱乐新闻中全是他们的结婚消息,一时占尽风头。还有网友声称这场婚礼太过浪费,如此巨大的蛋糕怎么可能吃完,肯定会成为婚礼中浪费的一部分,当然这一场婚礼勾起了许多的少女心,因为每个女孩都是有公主梦的吧。

听着到站的声音,我从思绪中回来,这些事情只是我人生中的一道风景线罢了,也可能是我们餐桌上的闲谈,也可能是生活的调料,又或者是一段笑料,绝对可不是我们人生道路的全部,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持听过就算过的心境。

耳旁有风,脚下有路……

[点评]

寓理于事,事理交融,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的观点洋溢在字里行间,具体来说:

1.特写镜头,聚焦生活。作者犹如一名出色的摄影师,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生活镜头入文,紧扣所给材料,展开生活场景,布局生活故事,揭示生活哲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启迪。

2.一线串珠,构思精巧。文章以“回家的路”为题,将一路上的见闻、感受书写、抒发、表达和表现出来,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特色,凸显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与能力。

3.蕴涵哲理,耐人寻味。主要表现在本文的语言与主题上。言简意赅的句子很多,如结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问一位智者:“请问,怎样才能做到所向披靡呢?”智者笑笑,递给他一颗花生:“用力捏捏它。”那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只留下花生仁。“再搓搓它。”智者说。那人又照着做了,红色的种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再用手捏它。”智者说。那人用力捏着,却怎么也没法把它毁坏。“再用手搓搓它。”智者说。当然,什么也搓不下来了。

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你的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富含哲理的叙述性材料。对于“有人”的发问,智者并没有做正面回答,而是循循善诱,拿“捏花生”说事。故事分为四个层次:“捏捏它”,“只留下花生仁99——“搓搓它”,“只留下果实”——“再用手捏它”,“没法把它毁坏”——“再用手搓搓它”,“什么也搓不下来”。材料只是客观叙述,并没有发表任何看法,也没有作任何提示,给考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便于考生发散思维。解读这则材尾句“耳旁有风,脚下有路……”,在前文记叙、议论的前提下,自然得出这样的结论,直白又需要读者思考意蕴,给人以咀嚼的余味。同时,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題。料,我们可以以叙述对象为切入口,结合叙事过程和结果,进行多维度分析。

1.以“花生”为切入口。这一常见的食物,由壳到仁有三个层次:外壳、种皮和果实。经过不断地“捏”“搓”“再捏”“再搓”,露出白白的果实,最终再也“没法把它毁坏”,“什么也搓不下来了”。这里的“捏”和“搓”象征人生遭遇的磨难和打击,“白白的果实”象征遭遇磨砺后的坚强的心和美好品质。花生的经历表现了“屡遭挫折,才能造就一颗坚强的心”这一道理。

2.以“智者”为切入口。对于“怎样才能做到所向披靡”的发问,智者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借用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发问者自己去揣摩,去思考,去领会。这样得出的答案比别人直接给出答案更值得咀嚼,更有启发意义,更能终生不忘。这正是“智者”的智慧所在。它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有了好的方式方法,就会事半功倍。

3.以“有人”为切入口。发问者希望自己能所向披靡,但又苦于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于是,他主动求教于“智者”,他的做法无疑是很明智的。因为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遇到问题虚心求教往往可以少走弯路。同时,对于他人的意见要认真分析,虚心听取。只有这样,才能日趋成熟,早日成功。

2023年高考上海卷语文作文 篇4

【选段一原文】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如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

【选段一译文】

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善于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变,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

刘晏还认为:户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掌理财务,以关心民间疾苦为先务。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一月,必须陈述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丰的苗头,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蠲免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之期,刘晏不待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由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户口繁衍起来。在刘晏任职的初期,财赋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达到一千余万缗。

刘晏专门采用盐产专营法来充实军需国用,认为官吏多了,百姓就会受到骚扰,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不再设置盐官。在刘晏任职之前,将关东的谷物运送到长安,因为河水流湍急凶险,大抵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优厚的奖赏。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缓急各不相同,依据各处的不同特点,因利乘便,分别制造运送谷物的船只,训练漕运的士卒,长江的船只运抵扬州,汴水的船只运抵河阴,黄河的船只运抵渭水流入黄河的河口,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各地段之间都在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自此,每年运送谷物有时能够达到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刘晏刘晏在扬子造船,每制船一艘,给钱一千缗。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白白浪费的钱财太多了”。刘晏说:“不是这样。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有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困窘,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件就会坚固牢靠了。如果急于同这些人不厌烦细细地计较分文,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

【选段二原文】

治学(东汉)徐幹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治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选段二译文】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形体死亡而名不朽灭,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一照进去,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备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寄给神祇祖先。

聆听了黄钟的声音,然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然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

倚物伫立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定能抵达,举仰着头而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孤身独处而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定能达到目的。所以,君子的心灵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上一篇:主管护师习题120下一篇:蒙蒙细雨阅读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