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女生考上大学作文
四川一女生考上大学作文 篇1
四川一女生考上大学
父亲却说上大学没用,不愿扔几万元打水漂
成都女孩玲玲(化名)考上了成都一所重点大学本科,父亲拒绝供其读书,认为“上大学无用,捡垃圾都比读书强”。因认为“读书无用,读大学是个肯定失败的投资”,父亲虽然有钱却拒绝让女儿读大学(成都商报9月1日曾报道)。
该新闻引发什么样的所思所感?请结合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在街头徘徊的玲玲
今日(9月1日)是很多大学的开学日,在新生们忙着开始迎接大学生活时,家住槐树店路的玲玲(化名),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
19岁的玲玲出生在川北的一个小村子。父母和所有的亲戚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父母都只读完了小学,就开始自己做小生意。5年前,觉得成都是大城市,更好赚钱,父母带着玲玲和弟弟举家搬到了成都,在槐树店路附近全款买了套房还买了个小铺面,靠着这个铺面做着小生意。“我们家经济条件不错,不缺上大学的钱。”玲玲说,父亲反对主要是认为上大学没什么用。
■焦点
■她想读大学
出路在哪里
还有一个星期,录取玲玲的大学就要报到了。由于得不到父亲的支持,玲玲也曾尝试其他的办法来筹大学学费。
她先是想申请助学贷款,但是仔细研究了相关政策之后,她发现自己根本够不上贫困的资格,无法申请贷款。她想借钱,但是和家里的亲戚关系一般,加上亲戚和父亲的观念一样,她觉得是没法从亲戚那借到学费。
玲玲对好朋友蓉蓉诉说了这件事。蓉蓉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大学,父母直接打了一万余元过去,蓉蓉说,交完所有费用应该还剩下2000元左右,她要把这2000元都借给玲玲,支持玲玲读大学。
然而这离四年的大学学费相差甚远。
眼看就要开学了,昨日,玲玲再次和父亲进行了沟通。父亲依然还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希望女儿相信自己,读书没有什么用,自己为她规划的道路是自己亲身实践过的。这些话说了无数次,玲玲有些疲惫,也有些无奈,她只是坚定地看着父亲,不断地重复着“我就是想读大学”这句话。
最终,父亲撂下了一句狠话,“反正我是不会出钱的,就算你自己找到学费生活费,只要你去读了大学,我以后再也不会管你。”
■女儿的追求
我非常爱读书,喜欢泡在图书馆里。书本打开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读大学,才能让自己更有修养、更有层次,大学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不想成为只会做小生意的农村人,不想过父亲那样的生活,“思想封闭、眼界和层次低,没有任何精神追求。”
■做个有层次的人
我要读大学
我不想过父亲那样的生活,思想封闭、眼界和层次低,没有任何精神追求
■父亲两次反对我读大学
“我们家经济条件不错,不缺上大学的钱。”8月30日,在槐树店路一家茶楼,玲玲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与其他因为贫困不能读大学的同龄人不同,父亲反对主要是认为上大学没什么用。
女孩父亲激励争辩读书已无用
A-A+2013年9月3日14:29成都商报1 条评论
“你不要给我说以前,以前的大学生我承认那确实称得上是人才,可是现在很多从大学出来的人,有的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读大学有啥子用。”———玲玲父亲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五论“读书无用”
9月1日 22:52
【读大学目的是什么?】 有人说,中国人上大学有三方面考虑:一是为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二是觉得上大学名声好,有面子;三是为混一张文凭上大学,在当前学历社会,只有文凭才能找到像样的单位。如果为了后两个目的,上不上大学真是值得探讨,如果为了第一个目的,上大学还是不二选择。
9月2日 08:00
【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 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读书无用论”重又抬头。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新难题:高昂学费让贫困家庭难以负担,毕业后又面临就业难题„„知识改变命运遭质疑。“奋斗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一句话引起万千共鸣。
9月2日 18:43
【人民微评:别用金钱衡量读大学】 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拒绝供其读书,认为“上大学无用,捡垃圾都比读书强”。读了大学,不代表立马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更难华丽转身。别把读大学简化为一场必须变现的商业买卖,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9月2日 19:10
【有钱的不读书,读书的钱不多?】 大学肄业的乔布斯、盖茨常被用来证明“读书无用”,但显然这只看到了表象。据美国所做的一项调查,在加州富豪聚集的贝弗利山庄,平均每个家庭的图书拥有量是199本,而周边康普顿和沃茨等贫困地区,平均每个家庭只拥有0.4到2.7本书。
9月2日 20:21
【人民微评:读书无用论是一种功利心态】 越来越多的人将“难就业”与“大学无用”相勾连。“读大学”就等同于“包分配”、“铁饭碗”?这本是旧思维,与大学精神相悖。“止于至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先哲的思想告诉我们:大学要真正“大”学,以莫问前程的心态,自然不会“无用”。(据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9月1日是很多大学的开学日,在新生们忙着迎接大学生活时,家住槐树店路的玲玲,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近日,该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详细]
支持:大学毕业生混得还不如学历低的
网友“潇湘通讯”:我上完大学才做生意,我同学初中毕业就做生意,他如今在长沙有房有车有店面,我什么都没有。网友“Ample”:尽管这位父亲做法有点极端,但反映出的却是“知识群体”的无奈,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正在被现实一点点无情吞噬。找工作、升职、接任务等等都靠关系的社会,知识的作用在弱化,向上通道变窄,上不上大学真的不重要了,悲哀![详细]
反对:上大学对个人修养提升、思维方式转变影响很大
网友“金燕mjy”:不知道其他的人,反正我就没后悔过读大学,大学的作用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体现出来的,读大学也许没能给你带来好的工作机会,但是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思维方式的转变都是影响很大的!网友“张鹤慈”:如果把上大学作为个人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作为找职业的敲门砖,就不会有读书无用的感慨了。网友“佑堓|漫随”:“读书无用论”太过狭隘,它是小市民思想的一种社会反映。[详细]
怀疑:上名牌大学才有用
网友“海风”:不是名牌大学读了确实没用,现在招人,好点的岗位都强调要名牌大学毕业生。网友“francis”:加上一个前提条件就可以确定了,主要看你上的是什么样的大学,至少二本以上,名牌大学最好,这样读大学才有用,否则读大学无用。网友“无知无痴”: 时下“读书无用论”剑指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文革时期的“读书无用论”有本质的区别。大学是到了该深刻反思的时候了![详细]
每隔几年,“读书无用论”就会冒出来挑战民众的鉴别力,也几乎每一次,人们都会认真地参与讨论。这样的争论,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恰恰表明在“读书有无用处”这个问题上,还远没有达成共识。最近,一名叫“玲玲(化名)”的女孩,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
@乡村之声:其实没人否定读书的重要性,人们是在为今天的高等教育投下反对票。本当育天下英才,却重收钱轻教学。今天的大学是否已忘了为何出发? @淘宝鬼脚七:当下,各大互联网企业都进入校招季,无论每年有多少毕业生,无论就业多难,那批最优秀毕业生永远不担心工作。为什么?
@朱其龙:不少大学生,最初都发誓“我一定好好学习”。后来随着对大学环境的熟悉,自己的誓言随风而去。并不是读书没有用,而是同样的四年这些学生都在干些什么呢?
@开心的鸵鸟:上大学是人生一段可贵的经历:无忧无虑的学习环境、多姿多彩的集体生活„„每个青年都应该得到这样一次机会。
甲 大学不能只回报一纸文凭
这名父亲称上大学不划算,用四年时间打工挣钱划算得多。这样算计显然欠妥,因为上大学还有非功利的完善人格和发展自我的价值。但大学要提高教育回报率,才能增加对普通老百姓的吸引力,这是毫无疑问的。在这方面,中国大学做得并不好:从功利价值分析,有的大学课程老化、教学内容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职业化的要求;从非功利价值分析,有的大学缺失大学精神,学校严重行政化、商业化,官商二气很浓。
大学要提高教育回报率,关键在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回归教育本位,办出个性与特色,培养有竞争力的学生,消除回报给学生“一纸文凭”的办学思想。
社会则应打破以学历选人的传统人才观,建立基于能力的全新评价体系。环球时报
乙 大学的不当表现助长“读书无用论”
之所以会有“上大学浪费钱”的社会观点流行,很大原因也在于当下大学教育质量的确堪忧。大学里“老板”太多大师太少,伪君子太多大师太少,大楼太多大师太少;此外,大学里的氛围很适合“混”而不适合“学”,生活在自私与狭隘的“小时代”的太多,做勤奋与自信的“合伙人”的很少,决心用努力与奋斗“致青春”的更少。“上大学浪费钱”不会无缘无故成为一种观念,“读书无用论”也不会无缘无故沉渣泛起,提高大学办学质量,不仅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也是改善大学形象提升大学声誉的关键。当大学真正有声誉了,自然不会给人以“骗钱”的印象。
大学存在的价值不只是为企业输送人才,更要为社会输送公民。并非什么东西都可以货币化的,上大学的“赚钱效应”被强调得太多,必然背离大学教育的初衷。燕赵都市报
丙 如何让人相信学费不会打水漂
读书有没有用其实自不待言,问题的关键在于,这里所说的“用”,具体指向什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个做小买卖的小商贩,玲玲父亲的视野所及也应该多是社会底层的民众,而这部分民众经由读书而改变命运的机会显然更加稀缺。在他的身边,“读书——失败”的例子可能远比“读书——成功”的例子要多得多。因此,若是想真正说服玲玲父亲拿钱出来供女儿上大学,仅仅开列一些高尚的理由,如提高综合素质、开阔视野、增加修养等等,难以让其信服。因为这些理由与改善家庭生活乃至命运并不一定相关,何况,当今的大学教育是否真能帮助玲玲成为一名有素质有修养的公民,并不乐观。
在读书是否有用上面,还需拿出切实的“成绩单”来,不能一味指责玲玲父亲不解风情。要能够让玲玲这样的父亲也能看到,读书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品位,也可以让人生活得更美好,知识确实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中国青年报
丁 怕亏本弃上大学不必大惊小怪
玲玲父亲算了笔账,上大学每年至少花2万元,4年8万元,若打工,每年可挣2万元,4年同样8万元。一来一去16万元。有这笔钱,买房、做生意,干啥不好?总之,上大学亏本亏大了!其实,大学由象牙塔顶走向大众,读大学由特权变成每个人的普适权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至于上还是弃,是个体的自由选择,犯不着大惊小怪。
说到底,对于上大学,很多支持玲玲和支持他父亲的观点都没跳出“实用至上”的窠臼。把上大学视作“敲门砖”和改变境遇的工具,也是一种低层次追求。上大学是否意味着将来拿高薪、赚大钱?能否做公务员、进官场?至少,能否有个好工作?果真行,OK,上;不行,还要花大本钱,那得掂量掂量。作为高等教育,其实更多的应关乎人的文化修养、价值观等精神需求。在不少国家,读大学与“实用”其实关联并不紧密,正如欧美等国,的士司机可能是生物学博士,水暖工也会是人类学博士一样。羊城晚报
人民日报 【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读书无用论重又抬头。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新难题:高昂学费让贫困家庭难以负担,毕业后又面临就业难题„„尤其是“有个好爸爸就有好前程”现象随处可见,知识改变命运遭质疑。“奋斗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一句话引起万千共鸣。
读大学还值不值?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让高考失色,也让“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
记者|金 姬
曾几何时,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如果把大学比作一列火车,清华北大是软卧,其他名校是硬卧,一本二本是硬座,三本专科是站票,成教是挤厕所的。到了目的地,没人在乎你是怎么来的,只在乎你能干什么。”如今,对于那些刚“下车”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更郁闷的是发现搭不上大学这列火车的农民工兄弟似乎在就业市场更吃香。
于是,大学这列火车不再那么富有吸引力。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高考人数已连续5年下降。2009至2012年,全国共有300万高中生放弃高考,占毕业生总数的10%。对农村弃考生来说,城市日益激烈的应届生就业竞争和高昂的学费、生活费,使他们不得不重新权衡读大学的利弊。今年中国有699万名大学毕业生,人数比去年增长3%,就业岗位却减少了15%。
而许多城市学生弃考后选择出国留学,但他们中的六成是“海归”,有的甚至成了“海带”(海外留学回国待业)。据悉,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近40万人,返流已达23.03万人次,2006年至2012年中国留学生累计回国人数达104.87万人次。“海归”不只互相竞争,还要和“土鳖”(国内高校毕业生)进行一番厮杀,“僧多粥少”的就业市场注定十分惨烈。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人们不禁要问:读大学究竟还值不值?
新“读书无用”论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让高考失色,也让“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
建国至今,中国一共出现过三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第一次是在“文革”后期,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那些年“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成为广大青年的口头禅,学校停课,学生停学,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成为批斗的对象。以大老粗为时尚,越穷越光荣。
第二次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最典型的口头禅就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由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许多没有读过多少书、又没有进入国营事业集体等等所谓“单位”的人,首先进入了个体户的行列而勤劳致富。由于体制等原因,教授、医生、教师、公务员、工程师等依然在单位拿着固定工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
如今的“读书无用”论首先从农村出现。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无能为力的三大难题:一是高考的公平性不如以前;二是高昂的学费让贫困家庭难以负担;三是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在一些农村学校,放弃高考的学生高达三成。
尤其在如今“大学生满大街都是”的前提下,“有个好爸爸就有好前程”的“拼爹”现象随处可见,考大学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高。要不然,“奋斗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调调怎么能引起万千屌丝的共鸣?
都是扩招惹的祸?
事实上,新“读书无用”论始于2003年,当时的国人第一次发现大学生竟然存在“就业难”的尴尬。值得注意的是,那一年恰逢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学生毕业。而1999年的高校扩招政策也被许多人认为对后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难辞其咎。殊不知,当年扩招政策不仅是一项教育改革,更是对当时中国的一针经济强心剂。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的《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出口贸易额锐减,同时国内又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消费市场不景气,经济发展缺乏原动力。为了减弱压力,不少学者将目光转向银行的8万亿私人居民储蓄,希望通过高校扩招并收费的方式将这些存款引入教育消费。
在扩招前,恢复高考2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18-22岁年龄段人口之比)从1.55%升至9.76%。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扩招可以“一箭三雕”:首先通过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缓解国家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实现中国经济“软着陆”,减少亚洲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的不良影响;其次,解决中国高等教育长期面临的经费投入不足难题,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此外,扩招可以吸纳部分高中毕业生,延缓他们的就业时间,至少可以给大量因国企改革而产生的下岗职工让位。
1998年11月,时任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汤敏上书国务院总理,首次提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一个月后,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计划到2000年使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2010年接近15%。
1998年,中国大学新生人数为108.4万,但1999年的招生人数一下子跃升至159.7万,增幅高达47.3%。上海姑娘小金至今都记得自己2003年复旦本科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尴尬:“校园招聘我几乎都去了,也有一些公司的面试机会,但总是拿不到理想的offer。当时大家的起薪预期也从3000元一路降到‘白菜价’1500元,当然,这只有不考虑租房的本地学生才能承受。我后来去参加了公务员考试,笔试通过了,就去离家最近的区统战部面试,想不到遇到了同班同学,正在感叹‘同室操戈’的时候,我们的大学辅导员也走了进来,她当时研究生毕业,和我们竞争同一个职位!”
事实上,自1999年扩招以来,念大学就不再是件“稀罕事”——2002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教育部制定的2010年目标,2005年以来始终超过20%,2012年更是达到30%。
而从2004年开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逐渐来临,农民工“用工荒”问题日益凸现,一些人开始质疑:如果中国的大学保持精英教育,而让更多高中毕业生成为蓝领技术工人,“就业难”和“用工荒”问题是否也就迎刃而解?
“主要问题不是大学生太多。”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左学金博士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大学生比重还不够,国家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何现在就不能容纳这么多大学生呢?”在左学金看来,扩招本身没有错,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存在不少问题,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中国中小企业创业的商务环境较差,劳动力市场分层和社会流动性差,这些问题造成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当公务员或去事业单位、大企业等有保障的单位,而不愿意去创业或去民营企业打拼。
今年上海青浦区城管大队计划招收城管队员60名,引来数百人报名,最后通过笔试进入面试环节的180人中,有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2名博士和119名硕士,还有一名来自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海归”。姑且不论城管是否需要研究生学历,毕竟这工作在上海可是“铁饭碗”——2011年起,上海城管开始参照国家公务员待遇,招录纳入公务员考试后,各区街头都出现了硕士城管的身影,仅青浦区城管执法大队先后有9名硕士入职。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也认为大家不能把“板子”打在扩招的身上:“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更容易吸纳低端劳动力,因此对农民工需求大,而对高端劳动力需求不足。”李长安还告诉《新民周刊》,“青年就业率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问题,现在希腊、西班牙的青年失业率超过50%。”
“眼高手低”为哪般
即便在“史上最难求职季”的今年,部分 90后毕业生似乎全然不顾市场的低谷,“从容”和“挑剔”比往年更甚。根据前程无忧今年5月发布的《应届毕业生面试爽约》调查报告,应届生面试爽约率再创新高,近两成的雇主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面临着超过75%的面试爽约率。
“职位申请太多,答应的面试太多”是应届生给出最多的面试“爽约”理由,达到25.7%。海投、海申仍然是90后求职的主要方式,但是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却呈现“退化”态势。一些应届生在接到面试通知的一刻不知如何回答,到最后就造成面试都答应了,却无法妥善安排时间,有的发现地方不熟或路程较远,就放弃了。“企业提供的薪酬比较低”也是他们直接放弃面试机会的原因。
前程无忧发现,有超过20%的学生承认“其实工作不难找”,只是自己比较挑剔。而挑剔的背后,是对“上班”的缺乏兴趣。受访的学生中竟有超过六成的应届生认为,求职是需要父母帮衬的,如同当年他们的求学和未来的婚姻。一位毕业生曾被两家雇主看重,但家长认为还可以找到薪酬更高的工作,慢慢找,总有机会的。
应届大学不尽如人意的表现,让企业不再“唯学历论”。沪江网现有专职员工600人左右,兼职员工达到2000多人。员工平均年龄24岁。沪江网CFO兼党支部书记于杰告诉《新民周刊》,“沪江网招收的大多是大学毕业生,而我们的客服总监就是高中学历,但她后来自己进修,而且工作十分出色。”沪江网以往招收的应届毕业生比例占到八成,去年降到五成,今年可能继续下降,“从去年开始,企业挑选余地就越来越大,我们也希望招收更多有工作经验的人。”
当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严峻之际,中职校近年来交出的“就业成绩单”就漂亮多了。根据上海市教委的数据,2012年上海中职生就业率近98%,五成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八成多毕业生修读专业与就业岗位对口。其中,航空服务、护理、数控技术应用和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薪资水平比较高。不少用人单位表示,招聘中职毕业生时最看重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责任心、主动性,对于用工成本、团队合作等方面则是次要因素。相对学历层次而言,中职毕业生的年龄问题对工作影响程度更大些。
“大学教育本来就不是单纯为了提高就业率的,这和技校没有可比性。”2011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的山东姑娘小杜两年来已经换了四份工作,虽然目前月薪四千的她在上海只能勉强养活自己,但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不读大学,有其他更好的出路吗?大学教育是给学生一个人生意义和世界观的启蒙,跟技校是不同层次上的。如果我读了技校,即便轻松找到工作,眼光也就眼前那一亩三分地,对整个宏观的行业、对整个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认知都会是蒙昧肤浅的。”在小杜看来,大学教育的效果会在10年20年后显现。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07 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薪2483 元,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 5296 元;高职高专毕业半年为1735 元,三年后为 3480 元。值得注意的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很快就追上了一直工作的同届本科毕业生;专转本的毕业生收入也不低于一直工作的同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提升学历所中断的就业并未带来明显的收入劣势,学历提升还会在将来带来更大的回报。说白了,如今文凭的含金量虽然降低了,但还管用。
李长安认为大家没有必要放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五六月间的签约率低,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今年7月统计的初次就业率也很低。而到12月份统计的二次就业率更能说明应届生的就业情况。我自己的学生签约率目前就有六成。”
对症下药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李长安建议政府可以在短期政策方面鼓励大学生创业、改变就业观,政府也可以多开设一些公益性岗位。
2008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的小肖在外企工作4年后,于去年年底开始创业。“继续在公司里面发展,从长期上来说,5年,甚至10年,能做到什么程度,都是有前辈的经历可以参考的。我想自己出来试一下,看能做到什么程度。”在小肖看来,现在的创业环境并不差,“真的创业,只要有靠谱的计划,心态踏实一点,都能生存。资金、扶持是次要的。”但他并不建议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除非是跟随有经验的人一起做。“大部分创业都不是单靠想法和技术就能成功的。”
在长期政策方面,李长安建议中国教育体制需要改革:“我们现在不够重视非学历教育,忽视技能,造成很多大学生毕业时没有任何竞争优势。”此外,中国的经济结构也需要调整,应该发展现代服务业,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否则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窘境每年都将继续。
核心提示
成都女孩玲玲(化名)考上了成都一所重点大学本科,因认为“读书无用,读大学是个肯定失败的投资”,父亲虽然有钱却拒绝让女儿读大学(成都商报曾报道),该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
“读书无用论”思潮在历史上曾出现了三次,而这一次,玲玲和其父对“上大学值不值得”这一话题的分歧,让它再度成为公众和媒体的讨论焦点。
自9月1日18时49分在微博上发出成都商报的这条报道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接连两天共发了10条微博关注该新闻进展,并引发众多网友讨论“读书是否无用”,甚至有超过2万5千多次转发。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接连两天发10条微博,关注本报这条新闻,讨论“读书是否无用”
“你不要给我说以前,以前的大学生我承认那确实称得上是人才,可是现在很多从大学出来的人,有的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读大学有啥子用。”———玲玲父亲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五论“读书无用”
9月1日 22:52
【读大学目的是什么?】 有人说,中国人上大学有三方面考虑:一是为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二是觉得上大学名声好,有面子;三是为混一张文凭上大学,在当前学历社会,只有文凭才能找到像样的单位。如果为了后两个目的,上不上大学真是值得探讨,如果为了第一个目的,上大学还是不二选择。
9月2日 08:00
【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 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读书无用论”重又抬头。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新难题:高昂学费让贫困家庭难以负担,毕业后又面临就业难题„„知识改变命运遭质疑。“我奋斗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一句话引起万千共鸣。
9月2日 18:43
【人民微评:别用金钱衡量读大学】 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拒绝供其读书,认为“上大学无用,捡垃圾都比读书强”。读了大学,不代表立马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更难华丽转身。别把读大学简化为一场必须变现的商业买卖,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9月2日 19:10
【有钱的不读书,读书的钱不多?】 大学肄业的乔布斯、盖茨常被用来证明“读书无用”,但显然这只看到了表象。据美国所做的一项调查,在加州富豪聚集的贝弗利山庄,平均每个家庭的图书拥有量是199本,而周边康普顿和沃茨等贫困地区,平均每个家庭只拥有0.4到2.7本书。
9月2日 20:21
【人民微评:读书无用论是一种功利心态】 越来越多的人将“难就业”与“大学无用”相勾连。“读大学”就等同于“包分配”、“铁饭碗”?这本是旧思维,与大学精神相悖。“止于至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先哲的思想告诉我们:大学要真正“大”学,以莫问前程的心态,自然不会“无用”。(据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忆史
三次“读书无用论”思潮
新中国成立至今,一共出现过三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
第一次是在“文革”后期,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那些年“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成为广大青年的口头禅,学校停课,学生停学,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成为批斗的对象。以大老粗为时尚,越穷越光荣。
第二次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最典型的口头禅就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由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许多没有读过多少书、又没有进入国营事业集体等等所谓“单位”的人,首先进入了个体户的行列而勤劳致富。由于体制等原因,教授、医生、教师、公务员、工程师等依然在单位拿着固定工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
如今的“读书无用论”首先从农村出现。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无能为力的几大难题:比如,高昂的学费让贫困家庭难以负担,以及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在一些农村学校,放弃高考的学生高达三成。(据新民周刊)
论今
昨日,不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心人给成都商报打来热线电话,表示如果玲玲的父亲依然坚持己见,他们愿意出资帮助玲玲上大学。而成都本地的一些热心市民除了想资助学费,还希望能和玲玲父亲见面交流,改变玲父的想法。
昨日下午,一直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热心市民计先生专程找到玲玲的父亲,想改变其想法,让他正视知识的力量。
最初,接到“邀请”的玲父有些抗拒,并流露出一丝自卑感,“我是一个农民,他是搞教育的,我们两个没得啥子好交流”。不过,他随后还是答应了下来,“网上那么多人支持我,证明我的观念是对的,我想看看他要怎么说服我。”
开始,两人的对话比较平和:
计先生:你平时有什么爱好?这些爱好有没有带给你快乐?
玲父:我喜欢小赌一下,比如斗地主,但是觉得做啥子事情都没得很快乐的感觉。
计先生:读大学不只是为了赚钱,而是学习文化,这个文化里面包含着人文的东西,比如待人接物的礼仪、综合素养等,而且你也承认,那些做生意赚了大钱的人,还是以文化程度高的人居多。
玲父:这个我承认。
计先生:知识改变命运,七八十年代的人好多都是考大学„„
玲父(打断计先生的话):你不要给我说以前,以前的大学生我承认那确实称得上是人才,可是现在很多从大学出来的人,有的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读大学有啥子用。
(玲父的声调越来越高,两眼睁大,左手握成拳头,带着激动,又开始举例说明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连灯泡都不会换。)
计先生:现在是有很多大学生出来找不到工作,但是也有很多大学生成为了优秀的人才,玲玲读完大学后,也许就能成为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过更好的生活,你为啥不愿意给女儿一个机会?
玲父(再次不断地反问):你们说的都是“也许”,这个也许只有50%的可能性,我要的是100%,你们能不能保证读完大学就一定能找到工作,一定比现在好?
最终,谈话无法进行下去。计先生叹了口气,“你太固执了,没人敢给你一个100%的保证,如果你一定要认这个死理,实在是有点偏执。”
玲父也很不能理解:“这就是现实,你们为什么就不认同我的想法?”
动态
玲玲:想以“借款”的方式接受资助
玲玲没有想到,1万余名网友中,竟有七成网友赞成父亲的观点。她感到有些迷茫和纠结,一度有些怀疑自己的想法是不是错误的。但玲玲说,有那么多陌生人愿意帮助自己,说明还是有很多人非常认同大学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如果现在放弃读大学,之前多年的努力也白费了。其次,自己并没有把读大学等同于赚大钱,也并不认为成为一个大学生很了不起。她依然坚定地认为,大学是一个培养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地方,并不能简单地计算投入产出。
在表达感谢之外,她也表示,自己将会以“借款”的方式接受爱心人士的资助,这也会成为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我想,进入大学后,我只能利用寒暑假去打工赚些生活费。而‘借款’可能要等到大学毕业后慢慢还。”
【四川一女生考上大学作文】推荐阅读:
四川大学华西第一医院07-23
给四川小学同学一封信小学作文10-07
致超级女生黄雅莉的一封信初二作文07-08
【考研经验】15四川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初试完毕的一点心得06-14
大学女生健康讲座09-06
大学魅力女生自我介绍07-06
大学女生节策划书08-19
大学开学清单女生宿舍08-20
四川师范大学11-01
四川二本大学排名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