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动实践

2024-11-04

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动实践(共12篇)

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动实践 篇1

XXXX大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学院电气学院

专业2013双控研班级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号姓名指导教师

2013年12 月 26 日

自主创新对我国航天科技的重要启示

摘要:本文讲述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航天科技的自主创新发挥的作用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航天 创新 科技

一、国内航天发展综述 中国航天事业从1960年2月发射成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开始,到2003年神舟五号送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上天,再到2013年12月15号“玉兔”号的成功着陆月球。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环境已和当年搞“两弹一星”时期大不相同,科研硬件大为改观,经费支持相对充足,人才高地已经形成,国际环境相对改善。中央的科学决策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为载人航天工程成功提供根本保证。

面对当代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面对难度最高、规模最大、工程最复杂、质量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载人航天工程,航天科技团队仍然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搞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取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助推“神舟”飞船飞天的力量中,有一种动力最为强大,这就是自主创新。这是中国第一代航天人开创的行业传统,在“两弹一星”时代创造过辉煌。这一光荣传统如今已为新一代航天人继承下来并给予发扬光大,同样做出了世界瞩目的成绩。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多年来,研究院领导始终注意引导干部职工保持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在平时工作中倡导“祖国利益至上的政治文化,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文化,零缺陷、零疑点、零故障的质量文化,同舟共济的团队文化”,以保持“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代代相传。新一代航天人都认识到,我们必须搞出自己的东西,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新型号载人飞船才能上去。1992年1月党中央做出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决策。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飞船研制队伍面对的是一个未曾涉及的世界。起初,他们也曾经设想寻求国外同

行的支持,但是现实表明,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尖端技术花再多的钱也没人卖。跟在别人后边永远也摸不到制高点,高科技难关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掌握。

二、我国航天科技的技术突破

中国的航天人知难而进。在研制过程中,研究院和有关协作单位一起,先后攻克了13项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突破了一大批包括舱段分离技术、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液体回路热控技术、大型降落伞技术、应急救生技术、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返回舱升力控制与过载控制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神五到神六的进展为例,从一人一天到两人多天飞行,面临设备配置变化大、技术状态更改项目多、航天员进出轨道舱及在轨生活等诸多新问题。研究院组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验证工作,优化了舱内布局,改进了返回舱舱门密封性能,提高了整船热控指标,做出了防控有害气体等多项技术改进。这一系列突破,带动了我国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应进展,推动了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推进技术、计算机等现代高技术的创新发展。这些成果的转化,带动了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以及通信、遥感等高科技产业群体的推进,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科技平台。

神舟飞船的研制队伍把自主创新写在飞向太空的旗帜上,他们用骄人的业绩告诉世界,中国不是一个只能生产鞋子、打火机的国家,她还有雄厚的实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并安全地返回。

三、航天科技的创新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别人的到事实自行研制,走过了艰苦的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阶段。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不仅研制成功了多种导弹武器系统、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还成功地发射了载人飞船,实现了中华飞天梦,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突出贡献,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

创新有三个内容,一个是自主创新,一个是集成创新,一个是消化吸收再创新。而航天的发展恰恰更能体现自主创新的方面,我想在后续发展中我们在创新方面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一是抓好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这是“十一五”期间航天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启动、实施的航天重大科技专项有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等。

二是开展关键技术和基础与前沿技术攻关研究。要突破航天发展的关键技术,增加航天核心技术储备,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占的比重。在加强基础科学和技术研究的同时,瞄准未来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部署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

三是继续加强应用卫星系统的建设,积极拓展空间应用,提高航天产业发展能力。

四是建设航天科技创新体系,要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思路为指导,针对航天自身发展特点,加强政府引导,以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利用全社会科技资源,建立并完善航天科技创新体系。在创新模式方面,要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为重点;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增加技术储备;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要加强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实施人才兴业战略;要完善航天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完善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建设,建设先进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或工程中心,加强技术基础条件建设,建立中国的宇航标准。

五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我们将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原则指导下,根据航天发展的需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务实地开展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的国际合作,营造更加开放的国际合作环境。除整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系统以外,特别是在卫星减灾、环境监测、农业、气象资源开发和城市管理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开展针对性合作。支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扩大航天产品出口,加大引进与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力度。

四、航天科技创新的启示

航天工程的生动实践,深化了我们对组织重大工程建设的认识,为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科学发展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广大航天工作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成功是硬道理,始终用“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成功、确保万无一失”统一思想,科学统筹、协调推进各方面各阶段的建设,形成了人力、财力、物力最佳组合,确保了工程建设和重大试验顺利实施,促进了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凝聚强大力量的政治优势

载人航天工程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全国数千家单位、几十万科技大军承担研制、建设、试验任务。各系统各单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大协作,自觉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形成了全国一盘棋、全力为成功的强大合力,谱写了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时代凯歌。

(三)、自主创新是掌握民族发展命运的关键之举。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发展。广大航天工作者勇于探索、善于创造、敢于超越,始终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前沿,攻克一道道世界性难题,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实施了工程任务,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具有特色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道路,使我国加速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四)、爱国主义是成就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

在载航天工程实施过程中,广大航天工作者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以祖国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建设、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展现了对祖国的赤胆忠诚。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我们只有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牢牢掌握我国发展的战略主动。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总体水平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努力做到后来居上。

我们一定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充分运用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的成功经验,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宏金,陈宝泉.载人航天精神的启示.《中国教育报》.2005

[2] 胡锦涛.北京.探月工程揭幕式讲话.2010

[3] 中国航空百年大事记.《解放军报》.2009 [4][6]

[7] 《中国的白皮书》.人民出版社.2000年

[9] 《十八大报告》.人民出版社

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动实践 篇2

第一步,是以载人飞船起步,发射几艘无人试验飞船和一艘有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适量的对地观测及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这一步我们已经胜利实现。

第二步,是研制和发射空间实验室,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站工程大系统,实现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

空间实验室是一种小型、短期有人照料、长期自主运行的空间站。空间实验室顾名思义是设在太空用于开展科学技术试验的实验室。它用运载火箭发射上天时,里面是不载人的。航天员乘坐载人飞船上天,飞船与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后,航天员转移到空间实验室中,在那里工作一段不长的时间(例如,一个月以下)。航天员在天上的生活用品、工作中的消耗材料都靠飞船送来。载人飞船停靠在空间实验室外面,航天员任期结束,就乘飞船返回。这艘飞船同时作为救生艇用,万一发生紧急情况,航天员可乘此飞船应急返回地面。

因此,在研制空间实验室的同时,我们要通过试验,掌握两项重大的关键技术。一是交会对接,就是载人飞船在轨道上同另一艘飞船或无人航天器接近、靠拢,最后连接在一起。两个航天器在轨道上都是以7600米/秒左右的高速运行,并在轨道上交会对接,技术难度是很大的,需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掌握。二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实验室在太空长期运行,它的仪器、部件,特别是暴露在太空中的某些设备或部件容易出现故障或老化,需要维修或更换,这就要靠航天员到舱外开放的太空中去完成。因此,航天员必须经过训练,学会怎样在失重状态下穿航天服,怎样打开实验室的两道密闭的舱门,怎样在太空中漂移行走,怎样穿着鼓鼓囊囊的航天服在失重条件下进行维修、装配等操作。

第三步,是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大型空间站。未来的大型空间站多半可能像正在建造的国际空间站那样,由多个舱段和模块组合而成,可容纳多人(3~6人)在站上生活工作较长时间(例如,3个月以上),并定期不定期地轮换。空间站功能全、规模大、耗资多、建造周期长,届时我们将会考虑采取自力更生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发展途径。

以上就是我国载人航天分三步走的发展计划。完成这一已定的宏伟计划之后还干些什么,中国航天人正在思考中。

载人航天未来发展的一个可能方向是载人登月航行和载人火星航行。这是21世纪国际航天界继“国际空间站”之后的最宏伟的国际航天工程。我国已经启动无人月球探测的“嫦娥工程”。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技术的日益成熟,经济力量的更加雄厚,我们将会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需求,考虑参与全球性的载人航天活动,为人类探索、开发月球和火星作出我们的贡献。★

1970年4月24日,中国独立研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轨道。这颗卫星重173千克,超过苏、美、法、日四个国家第一颗人造卫星质量的总和。它向地面播送《东方红》乐曲声,揭开了中国进入太空活动的序幕。

关于载人航天科幻的作文 篇3

大家可能知道世界首个把人送上月球的航天器是美国的“阿波罗11号”飞船;首个兼有运载火箭、船天器和飞机特征的飞行器是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船。大家听了我以上的介绍,可能都十分迷惑,“你为什么讲的都是国外的东西呢?”诸位稍安毋燥,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以上我介绍的是世界首个,这下你们明白了吧?然而我们中国的航天人,也不甘示弱,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中,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接下来的“长征一号”“长征二号”、“神舟一号”……等等的运载飞船的成功发射,这些都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昨天,妈妈带着我来到了泉州科技馆参观“中国梦。太空梦”为主题的航天科技展,走进展馆,我看见了许多关于中国航天的知识:有关于飞行器的、有关于月球的、有关于航天员的、还有关于天文望远镜的……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看到这些航天器、返回舱、对接器,虽只是模型,也让我无比的激动,我穿上工作人员为拍照准备的小宇航员服装,“咔嚓、咔嚓”在不同的太空场景中留影,仿佛我就是一个小小宇航员。接下来我又来到了隔壁的“太空乐园”,我一步一小心地爬上了攀岩壁,从中感受到了宇航员们在训练时的艰辛;我在太空气垫上行走一步一踉跄,从中我感受到宇航员们在太空中失重状态下行走的艰难……,体会完这些项目,我已经是筋疲力尽了,看来要想成为航天员身体健壮也是很重要的呀!

载人航天前景 篇4

关键词:航天站航天工业化航天商业化

正文: 从加加林首次乘飞船邀游太空至今,载人航天事业已经经历了34个年头。人类终于冲破地心引力的禁锢,把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地球之外的空间。现在,载人航天技术已经开始在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和军事的各个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人类的伟大就在于其不懈的探索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科学家和学者们早已在积极地酝酿如何更大规模地进行空间开发和继续向更深的宇宙进军,并勾画出一幅景象壮观的立体蓝图。

航天站、航天基地的建立与航天工业化、商业化

人类征服宇宙的目的在于利用天上的独特环境为自己造福而建造各种专门的或综合性的大型航天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

航天工业化和航天商业化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一种发展趋势.未来的工业生产用航天站可以建造在地球轨道上、月球轨道上、月球表面上或其他行星上。生产加工用的原材料可以从地球上运去,也可以就地取材,开发空间能源和其他星体上的矿物资源。航天工厂的产品或半成品可以送回地球,也可在天上直接用于装备或制造其他飞行器和设备。

天上材料加工,将是航天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初步的航天试验结果表明,航天环境中几乎能有效地改善所有目前已知的重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而且能制造出地面上根本不可能制造的新材料。可以有把握地说,这一新技术领域的出现将使材料科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失重条件下液体中对流消失的特殊现象和无容器悬浮熔炼工艺,是对材料的结构、品质和性能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根本条件。天上材料加工尤其适合那些必须经熔化和凝固这一“液-固”状态转变过程才能制造的金属、合金、半导体、化合物、玻璃和各种晶体。

目前国外企业家最感兴趣的天上产品是药物、光学玻璃、电子、陶瓷和磁性材料。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材料在现代工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些材料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巨大障碍,因此寄希望于航天工艺。而一系列的天上材料制备试验,已获得了令人满意的、预期的、甚至是出乎意料的结果。目前许多企业在航天材料加工项目上纷纷投资涉足,充分表明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领域。日本是一个很讲经济性的国家。日本政府认为,天上生产将给日本提供一个经济发展的新机会。日本空间研究咨询委员会估计,对日商来说,到1995年前后,空间生产将是一个5亿美元的新工业领域,其规模相当于当今日本的无线电业和电机工业。

另据资料分析预测,2000年前后有市场活力的空间产品可能是药物、电子元件、特殊玻璃和玻璃制品、以及先进的合金。现在美国电子元器件的年销售量为160亿到18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0%~15%。增长率的一半,即5%~7.5%有可能来自空间。材料可能包括硅、砷化镓和探测材料。美国空间政策中也曾对美国空间工业化和空间商业化的活动作出预测,预计到2000年后,美国空间民用项目的年度总收入可达650亿美元,年度税收可达130亿美元。其中属于材料(半导体和玻璃)加工项目的约占总收入的1/4。

历史经验证明,一种新技术的应用常常导致一些新材料的出现,而一种重要的新型材料的诞生,常常又反过来引起相关技术的重大突破。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引起电子学上的一次革命就是极好例证。航天材料加工的重要意义正是在于它可能引起材料科学的重大突破,生产出可导致相关技术根本变革的、极有价值的新材料。因此有人预言:航天产品砷化镓有可能引起微电子学上的另一次革命,而另一航天产品,高质量的光导纤维,则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为信息革命铺平道路。所以说,空间材料加工有可能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深远影响。

除了天上加工生产外,未来的永久性航天站内的实验舱和各种平台,还将组成高功能的科学实验室和稳定、连续的观测系统。整个系统可由轮换来站的航天员进行操纵和维修。由于航天员专家的亲自设计和直接参与,实验和观测将是高水平的。

对太阳系其他行星的探索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大科学活动。以航天站为基地,组装载人的和不载人的航天器。发射到其他行星或进行宇宙探测,将具有很多优点。作为中转和维修站;在航天站上可以完成大型结构的组装、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平台或卫星等许多任务。

天上太阳能发电站

考虑到地球上燃料资源的有限性、热电站的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尖锐和大力发展核动力中(特别是在发生意外事故时)产生污染环境的危险性,研究通过轨道上太阳能发电站获取电能的可能性是合理的。这一前景规划已引起各国政府和企业家的浓厚兴趣和广泛重视。

这种天上太阳能电站将位于静止轨道上。它包括收集太阳能并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设备、把电能转换成低密度微波辐射并通过强定向天线向地球发射能量的设备、把能量收集器对准太阳和把发射天线对准地面预定点的定向设备。无线电辐射到地面顶定点并被接收后再转变成电能。计算表明,这种天上发电站重10万t。太阳电池板的面积有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千米,而发射天线的直径约达1000m。从这些数字可清楚地看到,要建造这样的发电站;尚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在这里,向轨道上运送载荷的费用、在轨道上装配发电站及其半成品的价值等问题,均具有重大的意义。要把一个总接收功率为1000GW的发电站设备和部件送上轨道,需要像现用的航天飞机飞行50万次。如果预定25~50年完成运输,那么在一年之中就要完成10000~20000次发射。很显然,要建造轨道太阳能发电站,必须研制更先进的运输工具和运载系统。它们须能在一次飞行中把200~400t重的载荷运上轨道,而且费用是用航天飞机运送的1/10~l/20倍。尽管存在困难,但是在天上建造这种高收益的太阳能航天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技术上都是可行的。

建立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太阳能发电站,可以昼夜收集阳光。它所提供的能量在所有时间的99%以上都可以被利用,因而解决了以地面为基地的能量收集系统的夜间储能问题。

天上太阳能电力是一种清洁、安全而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为了加速建立空间电力系统,美国将把它列入国家发展项目。预计在2000年之后可望建成100座这样的天上电站,其发电量将占地球总发电量的40%。很可能,未来在天上进行太阳能发电,是人类获取能量、摆脱能源危机的主要途径。太空城堡和宇宙移民

除了能源危机之外,当今全球还面临着一系列其他重大问题,例如物种灭绝;沙漠化和土质退化;气候异常(如非洲大面积连年干旱、北极罕见的暴风雪以及厄尔尼诺现象所牵连的全球海洋和气候异常);平流层臭氧减少;在南极和北极陆续出现臭氧空洞;工业化以来大量大石化燃料的使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持续增加,有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波及西欧、北美的大面积酸雨对生态危害,以及对空气、水源、土壤、环境的污染;大面积的热带林的采伐导致气候和生态的变化;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导致的人口爆炸人满为患危机等等。

人类解决上述危机的出路不外乎两条:一条是加强治理,如保护环境、计划生育;另一条是去茫茫宇宙寻找和开辟新的生存天地。

关于在天上建立可供人们长期生活的地外别墅、基地、居民区或殖民点的想法,作为科幻小说的题材,早就出现了。随着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这种想法已从空泛的科学幻想阶段进入具体可行方案的探讨研究阶段。

科学家们设计的天上城堡的结构和形状方案是多种多样的,有圆环形的、多角形的、哑铃形的、面包形的、圆筒形的等等。有关文献中讨论得最多的是哑铃形和车轮形方案。前者是两个大舱,中间通过一个过渡管道连在一起.车轮形的航天结构可以围绕着自己的轴旋转,每分钟旋转一圈。这样所产生的离心力相当于地球上的重力,从而可抵消失重的不良生理效应。

一种圆筒形的天上城堡,长32km,直径6·4km,可居面积1300平方公里,可容纳几百万人居住。另一种更大型的城堡长121km,直径24km,居住面积达18000平方公里,可供1000万人口在其内居住。这类城堡内不仅有充足的阳光、空气、森林、湖泊,而且还有商店、学校、医院、公园、剧院、体育馆、游乐园。上述天上城堡是一个密闭式的生态系统,完全实行自给自足。系统内不仅能提供居民所需的食物,而且还能进行废物处理和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城堡内农场的温度和阳光照度都可以控制。农作物的栽培不需要土壤,它们生长在聚苯乙烯泡沫板上,根悬浮在泡沫板的下面,用营养液来浇灌。植物的茎、叶、根用来喂山羊和兔子。厨房里剩余的废物可用来养鸡,从而使这里的居民获得必要的羊奶、兔肉、鸡蛋等动物蛋白食品。合计起来,农场的产出可保证每人每天12558J的热量。除了农场外,城市还有生产加工特殊材料的工厂、专用实验室。总之,这里不仅有完善的生活和工作设施,又有山水花草等类似地面自然风光和四季、昼夜循环交替的环境条件。

除了人工建立密闭式生态系统外,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还将通过改造太阳系内火星、金星、木星、土星、月球、乃至太阳系外银河等星系内星体上的恶劣环境,使之适合人类生存,以实现大规模的宇宙移民。例如,科学家们曾设想,通过核爆炸的方法加快金星的旋转速度,产生强大磁场,从而减少太阳辐射并降低表面温度,然后再采用生物工程方法产生具有强抵抗力的藻类或微生物,让其在金星上繁殖,增加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形成类似地球空气组成那样的大气环境。可以说,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上述类似方法及其他方法,人类为自身开辟新的生存天地的前景是无止境的,人类在地球上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也将被有效地战胜。

航天运输系统的建立

目前使用的最先进的载人航天运载工具是航天飞机。美国航空航天局已经开始着手研究的第二代航天飞机是单机到达轨道,使用液氧和液氢作推进剂。其货舱长18点3米,宽四点七五米,最大载荷29.5t。航天飞机的另一设计方案是净重201t,起飞质量1900t,翼展60m,飞机全长61.2m。供选择的第二代航天飞机设计方案有三种:①垂直起飞,水平降落;②水平起飞,水平降落,用火箭滑橇协助发射;③水平起飞,水平降落,能在空中重新加油。经反复比较后将选择性能较好又较经济的方案进行研制。

轨道间拖船可大大延伸航天运输系统的能力。它可以在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之间及近地轨道与月球轨道之间飞行。因为使用的动力原料不同又可分为两种:①化学燃料为动力的小型轨道飞机,能运送较轻的载荷,可在轨道上重新添加燃料,以维持继续飞行;②核动力轨道飞机,装有340kN推力的核火箭发动机,能把大型载荷(如整个航天站的舱)运送到地球同步轨道或月球轨道上。

有一种轨道间拖船的设计方案,其长9m,起飞质量23t,可将900kg的有效载荷从低轨道拖往高轨道(高轨道为36000km)并自己重新返回到低轨道,或将

1.5~2.5t重的有效载荷送上星际轨道(如送上飞往木星的轨道)。在后一种情况下拖船已不能再重复使用。

还有一种拖船方案,由两级组成,长19m,起飞质量46t。有效载荷分别为

3.4t和6t。在这一方案中将有效载荷送上星际轨道时,只有第二级能再重复使用。“宇宙快艇”或叫“宇宙的士”是一种非常简便的、专用在轨道间运送航天员的客运工具,上面装有轨道飞行和机动用的发动机和定向仪。

为了使星际间的考察飞行更加经济,有人提出发展太阳帆船的设想。这种深宇宙太阳帆船式探测器可用航天飞机送入近地轨道。入轨后它便不再需要任何动力装置,也不需要燃料,而是通过作用于船帆(由轻金属框架和镀铝塑料薄膜制成)上的太阳光压力为动力,不断加大其速度来实现太阳系星际间的考察飞行。为了实现星际间的载人飞行(如去金星和火星的载人飞行),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主要是减轻现有飞行器自身的质量,缩短飞行时间以及提高向太阳系深宇宙挺进的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未来的核火箭发动机和电火箭发动机的发展。

航天运输系统的不断发展不仅将为积极频繁的航天活动创造便利条件,而且将为地球上的远距离、极高速度的旅行提供可能性。现在已经设计出来数种既可进行地球一轨道一地球间的飞行,又能进行地球上洲际飞行的、可重复使用的航空航天飞行器。因为发展空间立体交通不会出现拥挤和堵塞现象,所以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到达世界任何一处地方。

结论:

纵览航天的发展历程,我们清晰的看到航天工业化和航天商业化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一种发展趋势,它给航天指明了方向,给航天事业注满了活力!未来的工业生产用航天站将建在各种载体上,使太空生机勃勃!太空城堡和宇宙移民以及航天运输系统的建立将给人类的未来建立有力的保障。试想,等到设想实现的那一天————我们人类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那一天,我们智而无惧!参考文献:谢础 贾玉红 主编《航空航天技术概论》

关于载人航天科普作文 篇5

新一代载人飞船是面向我国载人月球探测、空间站运营等人任务需求而论证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特点。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已经拥有成熟完善体系,但近几年,我国将目标范围扩大至月球和更遥远的深空后,神舟系列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已无法满足任务需求,因此研制新一代飞船对中国航天发展十分重要。

飞得更远

新一代载人飞船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主要包括长征五号和长征五号B。相对于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火箭矮了约三米,减少了二子级和级间段,是我国首个一级半火箭。标志着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一级半”火箭大推力直接精准入轨技术的国家之一。

多一级的长五善于“跑长途”,能将航天员送往3万6千公里高的地球同步轨道、38万公里外的月球,以及最近距离也要数千万公里的火星。

少一级的长五B则是一个“短跑健将”,专注于将航天员送到地球附近的200~400公里左右的轨道,那里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主战场。

吨位大

新一代载人飞船实验船,即长五B,全长约53.7米,相当于18层楼高,起飞质量约849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级,可满足约22吨的空间站舱段发射需求。

本次任务是我国乃至亚洲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超过20吨的航天器。任务的成功,进一步奠定了长征五号系列火箭运载能力在世界现役火箭第一梯队中的地位,标志着我国正式打通25吨级“天地运输走廊”具备了建设载人空间站等大型空间基础设施的能力。

载人+载物

相比天舟飞船,长五能够从近地空间站下行运输货物。新一代载人飞船采用两舱构型,在执行近地轨道任务时最多可乘7人,返回舱可重复使用,进一步降低成本,大大提高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能力。

5月8日新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按计划在东风着陆场精准着陆,飞行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轨飞行时,新飞船试验船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3D打印实验、“千兆级局域网”试验等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新一代载人飞船是面向我国近地空间站运营、载人月球探索等任务需求而论证的新一代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为了能在一次任务中验证更多新技术、新材料,试验船研制团队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器领域多个首次。

前景广阔的载人航天 篇6

从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的前景来看,除了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国际空间站开展各种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外,一些航天大国和强国正在积极着手研制重型运载火箭和新型宇宙飞船,目的是近地轨道以远的深空载人探索,如载人探测、登陆小行星和火星。另外,近地轨道载人航天正朝着商业化方向开展,太空旅游业也日益繁荣。能水平起降的空天飞机研制工作又东山再起,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成果。

各国纷纷打造重型运载火箭

现在,美国、俄罗斯等国,把载人航天的目标都瞄准了月球、小行星和火星。为此,首先要研制出发射深空载人飞船的重型运载火箭。载人登月飞船一般在50吨左右,而且其奔月时的速度要求为10.9千米/秒,因此必须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60吨~120吨的重型运载火箭才能发射,发射载人小行星或火星飞船则需要运载能力更大的重型运载火箭。当年美苏竞争载人登月时苏联之所以败给美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研制的N1重型火箭4次发射均以失败告终。

在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方面,美国私营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一马当先,于2011年4月5日率先宣布了研制“重型猎鹰”的计划。“重型猎鹰”由标准的“猎鹰”9火箭捆绑两个液体燃料的“猎鹰”9第1级作为推进级组成,起飞推力为1700吨。该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53吨,每次发射成本预计为8000万~1.25亿美元。它虽然无法一次发射月球任务所需的所有设备,但可以分批发射各种不同设备。“重型猎鹰”拟于2013年首次从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随后的发射任务将转往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角进行。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还在考虑研制更为强大的火箭——“超级载重火箭”,其运载能力将达到170吨。借助于这种火箭,无论是重返月球,进军火星或者其他更远天体都没任何问题。该公司已与美国航宇局签署一份合约,探索研制“超级载重火箭”的可能性。

2011年9月14日,美国航宇局也正式对外公布了美国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太空发射系统”的方案。该火箭的研制采取了一种渐进式发展模式,其初始方案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70吨,改进后将达到130吨,可用于向近地轨道及更远的空间发射多用途乘员飞行器和大型有效载荷,以满足载人登陆小行星、载人进入火星轨道等深空探测的任务需求,和国际空间站商业乘员运输系统的备份运输工具。

“太空发射系统”芯级直径8.38米、采用航天飞机主发动机Rs-25D/E,初始运载能力70吨的重型火箭使用3台,改进后运载能力130吨的重型火箭使用5台。其上面级由1台J-2X氢氧发动机提供动力。初始运载能力的火箭采用5段式航天飞机固体火箭助推器,改进后运载能力的火箭采用固体或液体助推器,目前多种助推器方案还在论证过程中。其首次试射计划在2017年。

一个国家进入太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空间活动能力以及空间应用水平。我国发展重型运载火箭的初步总体方案,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0吨,具备一次发射将3人以上有效载荷送上月球,并从月球安全返回的能力。

新型飞船性能优异

目前,美国、俄罗斯正在研制新型宇宙飞船,其中新型载人飞船的共同特点是:一是用途广,一船多用,可以飞往空间站、月球、小行星和火星;二是可以重复使用,目前的宇宙飞船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所以成本高,可重复使用10次的载人飞船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三是运载能力大大增加,每次可以运送4人~7人。

美国洛马公司正在研制的“猎户座”多用途乘员飞行器采用类似“阿波罗”飞船的舱段构型,尤其是其乘员舱和“阿波罗”飞船的指令舱异常相似,为圆锥形,只是舱内空间比“阿波罗”指令舱大1倍。“猎户座”采用太阳能电池翼供电,所以功率大,时间长。“猎户座”由服务舱、乘员舱、发射异常中断系统以及飞船适配器组成,拟于2018年以后投入使用。

洛马公司拟用2艘对接在一起的“猎户座”进行载人登小行星。这2艘“猎户座”同时发射,其中1艘是载人的主“猎户座”飞船,另1艘是携带绝大部分的消费品。在到达小行星上空时,1名航天员将穿舱外航天服出舱,并通过载人机动装置漂浮到小行星上采集样本,用科学仪器进实验,另1名航天员留在舱内进行指挥。任务完成后,出舱航天员回到载人的主“猎户座”,然后主副“猎户座”飞船分离,载人的主“猎户座”飞船发动机点火返回地球,无人的副“猎户座”飞船继续进行小行星的科学观测。采用2艘“猎户座”飞船对接的方案可以节省下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其他的美国新型宇宙飞船由私营公司研制,采用商业运输模式运营,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功能强、周期短等特点,用于满足近地轨道天地往返的需求。

2012年5月25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制的“龙”飞船首次与“国际空间站”对接,送去了一些货物。“龙”飞船分载货型和载人型两种,所以既可运货物,也能运乘员。载货型“龙”飞船能向空间站运送6000千克有效载荷,运回3000千克有效载荷;载人型“龙”飞船最多可将7名乘员送至近地轨道。“龙”飞船头锥部装有标准的国际空间站通用停泊装置,能被空间站遥控机械臂系统捕获。这种方式减少了飞船上对接系统的重量、成本和复杂性。载货型“龙”飞船已于2012年开始使用,载人型“龙”飞船将于2015年首次升空。

美国波音公司正在乘员航天运输-100飞船。该飞船外形类似于锥形的“阿波罗”或“猎户座”飞船,但体积比“猎户座”稍小,比“阿波罗”稍大,能够乘坐7人,但空间狭小,不如“猎户座”那么宽敞。首艘乘员航天运输-100载人飞船有望在2014年从佛罗里达州发射。不过,美国航宇局不是乘员航天运输-100飞船唯一的用户,该飞船还将为比格罗航天公司正在开发的私营充气式太空旅馆提供天地往返运。

俄罗斯正在研制“新一代载人航天运输系统”,首次载人任务计划在2018年进行。它能运载6人和500千克货物到近地轨道。它易于改装进行不同组合,有“绕地型”和“月球型”两种。其乘员舱拟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防热瓦,而美国的“猎户座”防热材料采用阿波罗时期的烧蚀性绝热系统。2009年10月28日,俄罗斯还宣布将研制核动力宇宙飞船,这种飞船配置的核反应堆功率将达兆瓦级,能降低飞船发射和运行时的能耗,满足载人火星探测、星际旅行和为空间站提供服务的需要。

太空旅游方兴未艾

说起到太空去旅游,不少人以为这是梦想,其实它已经开始变为现实。从2001年世界第1名太空游客蒂托乘俄罗斯飞船上天并进入国际空间站开始,已有8人次到太空旅游。但是这种到地球轨道旅游的价格可不菲,1次太空游需花几千万美元。不过别着急,太空旅游的门槛即将大大降低,因为全球首家私人太空旅游公司——英国维珍银河航天公司拟于2013年推出亚轨道旅游业务,届时太空游客乘“太空船”2号体验太空飞行只需要花20万美元就可以了。

亚轨道飞行旅游就是用旅游飞船把游客送到100千米高的太空边缘后马上返回地面,即游客乘坐飞船做近似于直上直下的抛物线飞行。采用这种飞行方式,可使游客既能感受几分钟的失重,也可目视长达数千千米的地球弧线表面,欣赏美丽的地球,而且费用比轨道飞行便宜的多,1次飞行约20万美元,并随着大规模开展,还有可能降到10万美元,现已有几百人报名,包括几名中国人。

俄罗斯还拟开展太空行走旅游和月球旅游。太空行走旅游是在轨道飞行旅游费用的基础上要再交1600万美元,就可在1名职业航天员的陪护下在太空行走90分钟。月球旅游的时间为2周,游客搭乘联盟号系列飞船升空后先前往国际空间站;在站内停留1周之后再乘坐“联盟”号系列飞船前往月球,大约1周后返回。不过,搭乘“联盟”号系列飞船的月球观光客不在月球表面着陆,只对月球进行近距离参观,费用为1.5亿美元,《阿凡达》导演卡梅隆已报名。

另外,美国和俄罗斯部在计划建造太空旅馆,2020年前运营,住24小时的费用为400万美元。太空旅馆的可靠与舒适性远高于目前的空间站,每个客房不但为旅害们提供了大型观景舷窗,在旅馆的监控室中还配有双筒望远镜和相机,旅客们可以借此尽情享受美丽的地球景色和星系并拍照留念。另外,太空游客可以选择垂直床或者水平床,并有全密闭式的淋浴间,它能够有效防止水珠四处乱飞,以防止水流进不该去的地方。太空旅馆上的食物更加精细,旅客们可以便捷地吃上小牛肉炖野蘑菇、豌豆泥、土豆汤和果盘等丰盛的食物。太空旅馆内袈有冰箱,旅客们可轻松喝到冰茶、矿泉水和果汁等多种冰镇饮料。旅馆内的空气总是新鲜的,因为空气过滤系统会除掉舱内的异味和细菌。

空天飞机又见曙光

近日,英国正在研制的航空航天飞机——空天飞机“云霄塔”实现了重大突破,成功测试了“云霄塔”空天飞机的发动机。“云霄塔”在大气层内飞行时,其上的发动机能将氢与空气混合燃烧;出了大气层以后,可将氢与液氧混合燃烧。所以,“云霄塔”被认为是实现人类太空旅行梦想的航天器

空天飞机是航空飞机和航天飞机的“混血儿”,因为它同时装有航空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所以在大气层内飞行时可象普通飞机一样在跑道上起飞,用航空发动机提供动力,按航空飞机方式飞行和操纵;在大气层外飞行时则由火箭发动机提供动力,按航天器方式飞行和操纵。

这样做的好处是,它在大气层内飞行时可用空气中的氧做氧化剂,因而能大大减少整个飞机的氧化剂装载量,使飞机的质量和体积大大减少,由此降低成本。此外,由于它可像普通飞机一样完全重复便用,且能水平起飞,这样就省去垂直发射所需的复杂设备。

链接:有很多媒体将美国发射的X-37B称为空天飞机,这是不准确的。因为X-37B的发射方式和航天飞机一样,依靠火箭发动机进行垂直发射,所以它是一种小型航天飞机,而不能算空天飞机。

不过,因为空天飞机的技术十分复杂,以致于各种方案都没有实质性成果,所以又都纷纷下马了,只有“云雷塔”方案在悄然进行。

“云霄塔”比美国航天飞机大许多,长90米、翼展25.4米,理论起飞质量约345吨,是世界上首个采用混合动力发动机的天地运输器,这种混合发动机在技术上已取得新的突破。它可以搭载大约30名乘客。由于能重复使用,其每次飞行的费用约945万美元,航天飞机每次发射费用为4亿~5亿美元。

“云霄塔”在降落后两天内可以实现再次起飞,每架可以完成大约200次飞行任务。其发射成本低的成本优势将使未来的太空旅行更经济、更便捷。它有望到2016年时开始亚轨道试飞,到2018年实现轨道试飞,到2020年能够实现商业运营。

据称,“云霄塔”不仅能取代航天飞机,而且有望将太空旅行提升到新高度。“云霄塔”可在29千米高空飞行,速度是音速5倍,4个小时内可抵达世界任何角落。

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篇7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与国外在正式载人之前发射10多次无人飞船不同,中国航天人在只进行了4次无人飞船试验后,就开始了真正的载人飞行。

短短10年间,从神五神六神七,到神九神十,5度载人飞行,5次跨越。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出舱行走到交会对接„„神舟飞天的壮美航迹,一次次将有中国印迹的崭新高度刻在浩瀚太空。

承担载人航天工程关键产品系统研制重任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拥有的400多名各型号任务“两总”(总指挥、总设计师)中,45岁以下占53%;35岁以下技术人员超过70%。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3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六号进行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3日和14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空间无人自动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送上太空。刘洋也成为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女性。18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三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24日,神舟九号航天员成功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29日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健康出舱。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取得了丰富成果。盘点神舟九号与神舟八号任务的十大不同

天宫一号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中国无人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改进后的“长征二号FT1”火箭成功发射送入低地球轨道,在相继实现航天员上天、太空行走之后,为建设探索太空的前哨——永久载人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可在地球轨道上长期滞留工作的空间站,对于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有着重要意义。

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手控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向全国青少年进行了太空授课。26日8时07分,神舟十号飞船成功降落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预定区域。

嫦娥三号即嫦娥三号卫星

嫦娥三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球车。它携带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并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

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组成,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将一期工程的“表面探测”引申至内部探测。其中着陆器定点守候,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游90天,范围可达到5平方公里,并抓取月壤在车内进行分析,得到的数据将直接传回地球。

2013年12月初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携带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并实现了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

2013年8月28日,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外宣布,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当天召开第十一次会议暨嫦娥三号任务进场动员会,审议批准了嫦娥三号[1]任务由研制建设阶段转入发射实施阶段。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

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动实践 篇8

从无到有,逐步成熟

1992年9月21日,我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送入近地轨道,进行相关实验,并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是完成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任务。在此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建立永久性空间实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实验。时至今天,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历经了无数的艰辛攻关,凝聚了航天人的不懈追求和心血汗水。

在航天科技集团某研究所,一个通体漆黑的工程部件摆放实验台上,这是天宫一号上姿态控制机构的核心部件——力矩陀螺。它通体漆黑,毫不起眼,但在太空中,它就像是一个走钢丝的人手中所握的平衡杆一样关键,对于天宫一号飞行时的姿态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月21日清晨,实验室内突然传出一声巨响,正在进行测试的`力矩陀螺发生故障,高速旋转的部件瞬间卡死,剧烈的震动甚至将一些零件震脱。

相同的部件,包括国际空间站中的陀螺装置也曾经在太空中发生过问题,最后是通过航天飞机运送部件在太空中进行更换来解决,但对于中国现阶段的航天技术来说没有这个条件。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科研人员对每一个部件单独分析实验,甚至连钢轴都被一点点剖开,最终查清故障是由于高温测试导致了部件微小形变,最终形成卡死。为彻底解决这一隐患,科研团队进行了全面的优化设计,而新设计的力矩陀螺在天宫一号上至今顺利工作1年多,各项性能指标堪称完美。

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性步骤,它成功突破了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访问在轨飞行器、女航天员首次太空飞行、航天员太空生活保障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圆满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确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健康返回”的目标,为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载人航天来说,一切为了航天员,对可靠性、安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为了这个要求,一方面是攻克难关,另一方面要排除安全隐患。这需要航天人细致入微的职业敏感和高度责任感。

脚踏实地 服务社会

随着一个个难关被攻克,一个个隐患被排除,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从无到有,逐步成熟。与此同时,载人航天技术也在向民用领域一步步扩展,一方面是航天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而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民用产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化,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逐步向国际标准看齐,载人航天为保证“高可靠”要求而特有的技术手段和管理优势也在民用领域逐步应用发挥。

在火箭结构强度试验大厅,中国未来的高铁列车所装备的空调系统,放在实验平台上,要在各个方向上都进行5小时的振动测试,模拟火车的高速运动时的震动,测试结束后,再拿下来通电运行,来验证这个空调系统的可靠性。

除了高铁设备,一些民用电子产品的身影也出现在了这个火箭实验厂房。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的温箱实验柜,计算机主机箱放在这里面,通过温柜从零下40度到零上60度的急剧变化,以及把湿度升到95%,测试计算机在各种条件下的是否能正常运转,测试它的可靠性。”

专家还介绍,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现在从高铁到汽车,从民用飞机到小家电,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寻求合作,除了航天技术成果的直接转化外,另一方面,航天人对质量管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也在民用领域逐步的扩展应用,这也是航天人对国民经济从另一个角度所作的贡献。

说一说载人航天的成就 篇9

航天工程有什么重要意义?取得了哪些成就?如果你也想当航天员,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呢?一起来听听刘旺叔叔是怎么说的吧!

同学们:

你们好!

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很多成就,包括人类在失重状态下对医学的研究、生物的研究,还有材料的研究。

先来谈一谈润滑材料。我们知道,在太空,太阳能帆板和雷达等都要转动,需要转动就需要润滑。而太空有个特点—冷焊,就是说在太空中如果两个材料接触时间长了,会完全溶解在一起。所以,润滑材料很重要。人们在地面上可以用液体对机器进行润滑,而到了太空中,液体一下子就升华了,变成气体,变成分子,就没办法润滑了,那怎么办呢?这就要靠固体材料来润滑。

载人航天对研究生物在太空的生长,以及太空维修、哈勃望远镜的维护等都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载人航天,哈勃望远镜早已报废。有了载人航天,人类就可以发射航天飞机,去太空给哈勃望远镜更换零部件并进行维修,因此到现在哈勃望远镜还在运行当中。

此外,载人航天对研究人类的太空生活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俄罗斯航天员波利亚科夫、美国航天员凯利等,都通过太空生活来研究人在长期失重环境中的反应,研究人类在太空如何生存。

当然,同 学们 想 到 载 人 航 天时,不 能 只看 到 其 荣 耀 的 一面,也要看到面临灾难和风险时航天员的献身精神。“阿波罗一号”“联盟一号”“联盟十一号”“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的航天员们是我们人类探索太空的先驱,他们为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因此,面对风险,我们不能畏惧和回避,而要认真、科学地对待!

“科科熊”信箱:

如果你也想和科学家互动交流,请给“科科熊”写信吧!邮箱:jswzkxsn2011@126.com

(本栏目合作单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http://www.cmse.gov.cn/)

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动实践 篇10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中国载人航天的历程

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中国唐家岭航天城,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完成载人航天的任务做了物质条件的保证。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10月12日9时零分零秒,发射神六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航天员出舱实验

火箭在点火4秒钟后升空,轰鸣声回荡在戈壁滩上空。这是长征火箭第88次发射。点火第12秒,火箭向东稍偏南的方向实施程序拐弯。此时,火箭距地面高度为211米。点火第120秒,火箭抛掉逃逸塔,这是火箭第一个分离动作。点火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一级坠落。此时,火箭已经飞过了平流层和中间层,正在接近大气层边缘。点火第200秒,整流罩分离成功。飞行中,整流罩能保护飞船免受热和气流的作用。此时,第二级火箭已飞出稠密大气层,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指挥员宣布:飞船飞行正常。指挥员宣布,飞船遥测信号正常,雷达跟踪正常。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全面启动。雷达发现飞船目标,雷达跟踪正常。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

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神舟六号

今年秋天,神舟六号上天将成为中国航天史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今后的航天员出舱、建立小型空间站和天地往返系统,进行空间飞行器之间的对接和分离,实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等,都将得到稳步推进。

意义和风险都与神舟五号不一样

2005年,中国航天最大的亮点毫无疑问是神舟六号飞船载人升空。中国航天有关领导航天有关领导在去年11月份珠海航展开幕式上就对国内外媒体正式宣布:在2005年秋天适当的时候,神舟六号飞船将搭乘两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两位航天员会在距离地面350公里的太空轨道上运行、生活和工作多天。

神舟五号飞船已经实现了炎黄子孙千年飞天梦,神舟六号上天也许不再具有轰动效应,但

神舟六号飞船载人毕竟与神舟五号飞船载人有着较大的区别,意义和风险程度均大不一样。

据有关航天专家透露,这次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与2003年发射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行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一是航天员由一人变成了两人;二是由在轨运行一天变成了多天;三是两位

航天员届时将打开返回舱与轨道舱连接处的舱门,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一些科学实验活动。

我国的神舟型号飞船返回舱是升空和返回时航天员乘坐的舱体,是根据满员承载三人而设计制造的,应该说承载两人绰绰有余。根据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运行特点,在飞船升空之前,有几个方面将有针对性地重点加强。如针对“两人”和“多天”,在对航天员进行培训时,必须加强两人之间的磨合和适应训练,如工作、生活习惯方面的协调以及脾气性格上的搭配等等。

神舟五号升空时最后选定由杨利伟担任首飞任务,而他的候补人选有2位。根据航天员选拔有关规定,选拔一人升空时,通过前期严格考核和挑选,飞行前的结果必须由一组三人组成的第一梯队,最后人选只能在这三人中产生。而现在是两人升空,那就必须由六人三组组成第一梯队,再加上选拔须有备份,届时就将由12个人组成六组梯队,进行强化训练,使得挑选余地更大。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考核,飞行前必须从第一梯队中的六人中最后确定两人,由这两位最优秀的航天员进入太空。

中国航母下海了!

众所周知,航母在全世界只有俄罗斯,美国等少数国家所拥有,你可能会问,航空母舰是干什么的,造它有什么用,那就让我给你诠释一下吧。

自从世界有国家拥有航母后,个别拥有航母的国家则以此来威胁周边国家,以至于威胁全世界,这就造成了一种世界骚乱,拥有航母的国家害怕自己国家的航母不如别的国家,没有航母的国家则更加恐惧,因为航母算是世界公认的一种“烈性”武器,几乎没有武器可以予以对峙,他们当然害怕受到威胁,所以,有航母的国家则进一步加强改进自己国家的航母,没有航母的国家则加强研制航母和研制反航母武器。

为了我国也不受到其威胁,为着维护世界和平,我国也加紧研制起来,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国先制造出了反航导弹,这首先巩固了我国的国防,但只有反航导弹是不行的,这样同样也受到威胁,而我国又是临海国家,所以,我国也在加紧研制着。

早在上世纪末期,我国就在俄罗斯买下了一艘陈旧航母,但由于这艘航母没有动力,只能托运,而也只能过土耳其海峡运回国,但由于各种原因,这艘航母一直没有运回国,终于,经过我国的不懈努力,航母终于运回了国。

运回国后我国加紧研制,终于,我国研制出了第一艘航母,但却惹来不少麻烦。

在航母未研制出前,未经过我国同意,越南三番五次登陆我国南海诸岛,并大力开采当地矿产,被我国当局知道后,我国发出严重警告,但越南却继续侵占并使用我国领土,在没有商量余地的条件下,我国被迫使用驱逐舰驱逐,销毁开采矿产的机械。

但这并没有使越南受到警告,反而是它的气焰更加嚣张,越南当局称它们所开采的是自己的领土,为了不引起误会,我国查翻了所有资料,但事实是不会说谎的,众多资料表明,那就是我国领土,但越南却继续侵占并使用我国领土。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国航母研制成功,这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轰动,按理说,这时,我国更加强大了,但越南好像却一点也不害怕,反而硬气起来了,紧接着,菲律宾,马来西亚,纷纷侵占我国领土,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美国佬在背后捣鬼,美国打着维护和平并调解的旗号,在背后挑拨与中国发生矛盾。

你可能会问美国为什么要参与此事,经过分析,我得出了初步结论,一旦我国与周边国家挑起战事,他便可以出售武器来狠赚一笔。

不久前,我国航母试航成功,这又一次引起了世界轰动,“马越菲”三国顿时紧张起来,并说出了“中国威胁论”以让联合国参与进来,但不为其所愿。

不管怎么说,中国航母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另一的阶段,我国开始日发强大起来,不再受他国限制,同时壮大了世界的和平与力量。

中国载人航天与我教学设计 篇11

江门培英高级中学

扶正波

选题背景:接到比赛课任务前刚刚结束神九飞天,全国人民沉浸在飞船对接的喜悦中,很多同学对此课题也兴趣浓厚,希望老师能讲一讲此方面的问题。首先来讲本人是高中地理教师,在原人教版的地理教材中恰好就好空间探索在一节内容(现教材已删除),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地理和物理学科责无旁贷。其次,在平时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航空航天工程有些认识上的误区,作为班主任个人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德育切入点。

设计总体思路:

1、课程目标:(1)、学科目标:普及航天简史知识。

(2)、德育目标:培养正确的个人名利观;培养正确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质疑精神。

2、实现途径:

学科目标主要通过教师讲解来达成,使用讲授法谈话法。德育目标是重点:

(1)培养正确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质疑精神这一目标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

第一步摆出网络上,社会上流传较广的关于航天工程与普通大众无关,纯属烧钱的观点。这一观点本身就是对主流观点的反叛,对权威声音的反叛,很多人不一定对这种观点本身有多少了解,但一看是与主流和权威对立的,马上就有了好感。这种为了批判而批判的叛逆思维在青少年学生中很有市场,因为这契合了青少年追求独立的心理需求。第二步举例子摆事实,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正确认识为了批判而批判只会导致另一种盲从,另一种人云亦云。质疑精神要建立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赞同主流和权威的观点也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也是质疑精神的展现。(2)正确的个人名利观的培养这一目标通过以下几步来实现。第一步设立情境,用数据指出为航天事业付出的人人数众多,但以此获得荣誉的人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让学生感受到巨大的反差从而受可情感上的冲击。

第二步抛出问题引发思考。在学生有一定进入设定情境的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作为获得的荣誉的当事人该怎么想怎么做?作为辛勤付出了的普通人,又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第三步导入正确价值观,完成此环节内容。

3、具体实施过程:

(1)播放歌曲:放飞,引入课题。(2)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历程。(3)展示功勋航天员大家庭。(4)用数据和事实批驳航天烧钱论。

(5)由中美两国航天参与人数与出名英雄的对比引发如何看待个人名利问题。(6)结束语:

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就不仅要有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更要有人遥望星空,坚守精神家园。

载人航天迈开“第二步” 篇12

据介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在稳步向前推进。将于2011年上半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下半年发射神舟八号飞船,实施我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飞行试验;2012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将分别发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与目标飞行器进行交会对接,以突破和掌握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天宫一号”既是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也是一个简易的空间实验室,将以此为平台开展空间实验室的有关技术验证。目前,“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神舟八号飞船等主要飞行产品陆续转入正样生产、试验。“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装载的各项空间科学实验载荷设备及有关地面系统任务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航讯)

打遣微小卫星产业基地

3月1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卫星子公司深圳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举行了卫星大厦开工典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燕生,以及深圳市、五院有关领导等出席开工典礼。

卫星大厦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学府路与科园路交界处,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6400平方米。工程项目设计招标工作已于去年7月顺利完成。卫星大厦计划于2011年投入使用。届时,大厦将集卫星研发、系统集成区域及普通办公区为一体,可同时满足微小卫星研制生产及管理的各项需求。 (航讯)

航天定位产品保障世博会平安

为了进一步推进上海“平安城市”建设,提高公安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802所与上海长城金点定位测控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建设无线测控网和GPS卫星定位系统,可以满足公安人员不同情况及不同场合下的定位需求。世博会公安定位项目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安全可靠的测控专网进行位置信息的传输,建立一个公安人员车辆远程定位应急管理系统,实现在突发复杂环境中对公安干警进行快速精确定位功能,以信息化手段加强任务指挥的精度和速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安部门的执行能力,服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达到保障上海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航讯)

新一代火箭启动数字化工程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702所全面启动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数字化试验工作。数字化试验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试验过程。在实物试验之前,借助理论计算开展试验分析预示;在实物试验之后,通过比对数字化试验和实物试验的结果,修正理论模型,并为设计优化提供正确的模型。

数字化试验可大幅优化产品的结构设计,同时具有可控性、可重复性、低消耗、高效率的特点。在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开展数字化试验,不仅能够提高火箭的设计质量,还能缩短火箭研制周期。 (航讯)

航天长征国贸公司成立

航天长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3月31日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

公司以“市场导向、合作共赢、创新发展”为经营理念,依托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研与生产能力,主要从事防务装备出口,开展防务装备技术国际交流合作以及航天科技相关领域的项目投资、境外工程承包等业务。 (孙自法)

哈萨克斯坦客人来访

3月1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副总经理袁家军会见了来访的哈萨克斯坦航天局副局长莫尔达别科夫一行。双方介绍了各自航天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计划,表达了今后在航天领域,特别是卫星应用领域开展合作的愿望。

上一篇: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及哲理下一篇:《吹向世界的中国风》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