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通用6篇)
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 篇1
机关公文写作知识讲座
(一)任何一个刚刚走上文字秘书岗位的人,只要他是热爱这项工作的,都想尽快熟悉情况,尽快独立成文,甚至巴不得一下子就成为“大手笔”。这里所说的“大手笔”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和各部门、各单位中那些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文字秘书们。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大手笔”,是因为:有较丰富的知识,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古今中外、党政财文等各方面的知识均有所涉猎,并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有较深造诣;有较扎实的文字功底,熟悉谋篇布局、语法修辞等各种要领,通晓机关各种文稿写作常识并能娴熟运用;有较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维能力,能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善于以文辅政,为领导出谋献策;有较高的写作水平,不仅才思敏捷,倚马可待,而且文笔精彩,质量优良;不仅善于领会领导意图,而且富有创造性;不仅能出色完成自身的写作任务,还常常担任改稿、统稿任务,发挥“龙头”作用。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各级机关从事文字工作的人虽然成千上万,但能够称得上“大手笔”的人还是不多,有的单位甚至千挑万选还找不着一个。难怪常听一些领导同志抱怨:找一个过硬的“笔杆子”太难了,简直比找老婆还难!找不着,有些领导同
志只好亲自动手写稿,或者列个提纲先到会上去讲,尔后让秘书去整理。其实,秘书们又何尝不着急呢?他们也想成为令人羡慕的“大手笔”,但由于种种原因,总是迟迟上不了路,写出来的东西多半被领导“枪毙”掉!
那么怎样使更多的机关文秘人员成为“大手笔”?我想,领导的重视和培养固然十分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文秘人员自身的刻苦努力。自身不努力,领导再重视也没用。作为文字秘书,在写作上要有“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这不是狂妄,而是一种气概。如果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不给自己施加压力,那就永远也成不了“大手笔”。另外还要掌握方法,这样就可以少走弯路,就会成熟得快一些。具体地说,要过好“三道关”,坚持“三勤”,做到“三不”。
“三道关”即知情关、适应关、基础关。所谓“知情关”,就是尽快熟悉情况,通过看书看报、阅读文件、参加会议、下基层调研等各种渠道,对本地、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工作运行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慢慢进入“角色”。所谓“适应关”,就是尽快适应机关工作的“气候”和文秘工作的职业特性,包括工作性质、职责范围、基本要求和有关规章制度,还包括怎样与领导和同事相处、怎样思考问题、怎样与基层干部和群众打交道等。这一点,对于没有从事过机关工作和文秘工作的同志尤为重
要。适应得快,工作就能很快上路;适应得慢,上路自然也要慢一些。所谓“基础关”,指的是机关文稿写作的基本常识,包括机关公文的种类、格式、行文规则、写作要求、处理办法等等,都要了解和掌握。多看、多琢磨、多请教,抓住带有规律性、规范性的东西,慢慢就能熟悉了。
“三勤”即勤积累、勤练笔、勤比较。积累资料对于文秘人员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不仅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手段。同样是读书看报,有些人也许作为一种消遣,漫不经心,看过就丢,但文秘人员绝对不可以,而要处处留心,注意积累。所谓积累,就是把学到的、看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和其他必须掌握的东西通过一定的方式(或工具)集聚起来并使之日渐增多。积累其实就是知识的储蓄。其作用何在呢?一是备查,以防遗忘;二是引用,方便写作;三是启发,帮助思考;四是“营养”,充实知识。即使有些东西永远也用不上,但由于经过记载,印象加深,实际上对你的知识功底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勤于积累,不仅初学写作者应该做到,就是那些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的“大手笔”也不能忽视。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对知识的积累也应是永不停止、永不满足的。文秘人员需要积累的东西包括很多方面,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大政方针和重要言论;二是格言、佳句;三是大事、要事(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国内的和国外的,本地的和外地的,物质文明领域和精神文明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成果和重要经验教训等);四是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五是基本情况和工作运行情况。积累的内容可以有所侧重,综合部门的要相对全面一些,专业部门的要相对集中一些。总之怎样有利于增长知识,做好工作就怎样积累,惟一不可取的是偷懒省事,无所用心,视积累为额外负担。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所追求的正是“厚积而薄发”,不“厚积”则无以“薄发”。每一个有志成才的文秘人员,都应通过学习和积累,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富翁”。所谓“勤练笔”,当然是很重要的“必修课”。因为是新来乍到,拿大稿子毕竟还差火候,还是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从写“豆腐块”、“火柴盒”开始,比如通知、简报等,由易而难,由浅而深,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当然也可以自我加压:大稿子起草任务既然暂时还摊不上,那就偷偷地按商定的提纲也从头至尾写上一遍,哪怕搜肠刮肚生拼硬凑也不要紧,毕竟是一种锻炼。然后承担某一部分,然后独立成篇,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久而久之就摸出其中的门道了。所谓“勤比较”,就是反复研读那些质量较高的文稿,看看人家怎么写的,设想如果自己来写会写成什么模样,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还有一个好办法是,把自己起草的、被领导或“大手笔”们改过的稿子好好保存下来,即使改得面目全非也不要紧,然后逐行逐段、逐字逐句地进行对照分析,搞清楚人家为什么这么改,自己那样写为什么不行,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
“三不”即不怕失败,不固步自封,不三心二意。所谓“不怕失败”,是指在初学写作阶段,要有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丑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勇气,大胆地写,刻苦地练,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底子”亮出来,成功了固然好,失败了也不要紧。事实上,这个阶段往往是失败之作居多,但正是这一次次的失败,成为一步步通向成功的阶梯。有的同志缺乏这种心理素质,好胜心太强,太爱面子,生怕写出来通不过、遭人笑,所以写起来缩手缩脚,老半天憋不出几行字,这样反而成问题。还有的同志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枪毙”了,或者被改得面目全非了,就垂头丧气,妄自菲薄,这种心理也是很要不得的。所谓“不固步自封”,即不满足于一时之得、一尺之进,而要不断自我加压,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有的同志刚刚摸到一些门道,就自以为了不起了,学习放松了,口气也大起来了,甚至搞起“文人相轻”那套东西来,这种骄满情绪必然成为前进的绊脚石。要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强中更有强中手,更何况你才刚刚上路呢?只有永远把成绩当作新的起跑线,才能不断有新的进步、新的突破。所谓“不三心二意”,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说句实在话,秘书虽然算不得什么官,但毕竟身在官c,而官c是热闹的、复杂的,甚至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这种情况下,为秘书者特别要做到“心静”二字,不静则浮,不静则躁,不静则难以成大器。
机关公文写作知识讲座
(二)有的文字秘书可能文字基础非常好,但不一定能写好机关公文稿,只能说具备了写好机关文稿的条件。这是因为机关文稿有其独特的性质、特点和作用,起草机关文稿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要求,如果把握得不好、不准,即使你驾驭文字的能力再强,文章也未必能对得上路。
机关文稿无论是领导讲话、重要文件、工作总结、调研文章等“大块头”文章,还是通知、批复、纪要、信息等“小块头”文章,都必然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化、教育、法律乃至宗教、涉外、军事、保密、统一战线等多方面的知识,每一门知识又包括了方针政策、专用术语、不同时期的任务与要求等大量具体的知识。如果缺乏这些方面的知识,不仅材料写不下去、写不对路,还难免说外行话,甚至还可能说错话。这一点,对于党委、政府文字综合部门的工作人员尤为重要。
作为专业部门的秘书人员,也许你对部门工作的相关知识烂熟于心,但你也不能不了解其他有关方面的专门知识。因为一个部门的工作不可能孤立运行,而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与其他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协调、配合运行。如果各部门文秘人员
不努力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仅仅知道或者仅仅强调本部门的工作和利益重要,写起材料来各行其是,那就有可能出现政策打架、步调不一的现象,就会影响机关总体工作的有效运转。
所以,作为一名称职或者基本称职的文字秘书,除了要掌握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和各种机关文稿的写作常识外,还要重点掌握以下方面的基本知识:
一是历史知识。以史为镜,可以知替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不懂历史意味着浅薄。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中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认识、把握和继承、利用。作为文秘人员,除非毕业于历史专业,不可能都对历史有全面的、详细的了解,但对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主要阶段、主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经验教训等应有较清楚的了解,对党史、建国以来的发展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更应熟记于心,对地方史和有关专业史也应有所掌握。这不仅是拓宽知识面的需要,也是胜任本职工作的需要。起草文稿很多时候会用到历史知识,不少领导同志发表讲话也会运用有关史实,或用于探讨事物发展规律,或用于阐释某种道理,或用于印证观点、警示世人,如果我们不懂得一定的历史知识,常常会陷入对某个问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想说清楚但说不清楚,想说透彻但说不透彻的窘境,文章就会欠缺深意和厚度而显得单薄、干涩。
二是理论知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没有正确的理
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而理论的运用又经常且大量地出现于机关文稿中,所以文秘人员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论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思维的苍白,甚至带来是非观念的模糊和政治立场的偏颇。因此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现阶段特别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用这一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写作。也许有同志会说,理论都是些玄而又玄甚至使人厌烦的大道理,我们不是搞理论的干吗要学?学了用得着吗?芽这话大错特错。首先,既然你在机关从事文秘工作,理论不能不学,政治不能不讲,否则就要犯错误;即使别人厌学、不愿学或者装模作样地学,但文秘人员非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不可。其次,说到用得着用不着的问题,关键看你怎么用。不动脑筋,照抄照搬,当然没用;空洞说教,脱离实际,当然没用;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当然没用;固守教条,缺乏创意,当然没用。我们所需要的是,通过打牢理论功底,增强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学会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并以此贯穿于文稿写作之中。
三是经济知识。经济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中心,包括起草文稿在内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起码经济常识的文秘人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这对于党委综合部门和各职能部门的文秘人员尤为重要,因为党委是对两个文明建设起核心领导作用的,组织、纪检、宣传、统战等各项工作无不与经济工作密切相关,而客观上,文秘人员接触党务工作
多,接触经济工作少,但起草文稿又必然接触大量的、多个方面的经济问题,所以在学习经济知识方面应比其他部门文秘人员更主动、更自觉一些。政府综合部门和专业经济部门的文秘人员似乎好办一些,因为你天天都在和各种经济政策、报表、动态乃至各种矛盾和问题打交道,但也有一个懂得多与少、深与浅的问题。概而言之,无论哪个行业的文秘人员,都必须努力学经济、懂经济。这包括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规律、经济政策及常用名词术语等,尤其要注意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和有关知识,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还必须学习有关新理论、新概念和涉外经济知识。有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贴近改革与建设的实际需要,通过起草文稿为加快发展献计出力。
四是科技知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因而起草机关文稿也离不开对科技知识的掌握。要了解科技革命的历史,了解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了解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趋势,以适应推进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同时要积极掌握现代化办公有关技能,使自己成为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新型人才。
五是法律知识。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提出的宏伟治国方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正日益广泛地覆盖全部经济和社会活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越来越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因此,作为机关文秘人员,毫无疑问要努力学法、懂法,包括基本法和有关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即使不可能全部学深学透,也要尽可能地多学、多懂一些。这样,起草文稿时才能体现依法办事的原则,正确使用有关法律概念和规定,不至于出现与法律法规相悖的现象。当然,作为政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的文秘人员,则应学得更精、懂得更多一些,在学法、守法、用法方面当表率。特别在对外经济交往当中,很多关系需要依*法律来调整,很多矛盾需要运用法律来解决,所以不仅单位负责人要懂法,文秘人员也应懂法,否则就可能给经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六是领导科学知识。文秘人员虽然不是领导,但所从事的工作是直接为领导服务的,就必须懂得一定的领导科学知识。领导科学所包含的内容很深、很广,文秘人员不可能全部掌握,但对最基本的内容,如决策要素、决策过程和决策实施方面的知识,驾驭全面、组织指挥、化解矛盾方面的知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工作方法、提高领导水平方面的知识等等,都应有一定的了解。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起草文稿中全面、准确地领会和反映领导意图,才能在决策中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实际上,文秘人员天天与领导打交道,包括请示汇报、参加会议、陪同搞调查研究等,对领导的决策过程、领导方法和工作风格等方面可谓耳濡目染,只要你有“心”,这方面的知识不难掌握。怕就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善于捕捉和积累这方面的知识,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隔离于领导活动之外,仅仅从“做文
章”的角度去考虑学什么和思考什么。
除上述方面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必须掌握的知识,各部门也还有各自的专业知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学历史可以使人深刻,学理论可以使人清醒,学经济可以使人精明,学科技可以使人聪慧,学法律可以使人机敏,学领导科学可以使人成熟,一句话,有了这些知识,工作中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当然,如果能懂得一些文学和音乐知识,那就更好了。
世界上的知识浩如烟海,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第一,根据本人的知识基础和工作需要,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做好学习计划,选定一批必读的书目;第二,根据难易程度和业务的关联程度,把必读书目分为粗读和通读两大类,粗读即一般了解,把主要的东西记住就可以了,哪怕一目十行也不要紧;通读要逐字、逐句、逐段认真阅读,做到基本弄懂弄通;第三,在粗读、通读的同时,择定个人的主攻领域,即“专”的方向,然后重点研读这方面的书目,即精读,并结合实践进行思考,举一反三,加深记忆和理解,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目的;第四,在精读的同时,不能疏忽了粗读和通读有关书目,即不能片面求“专”而疏于求“通”,要通过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穴如零碎时间用于粗读和通读、整块时间用于精读?雪、采用不同记忆方法?穴如一般内容记大意、重点内容记原意?雪,区别不同理解程度(如全面理解和局部理解,深度理解和一般理解)等,使学到的知识
既全面又有重点,既不因过于宽泛而停留于一知半解,又不因过于偏狭而显得孤陋寡闻。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新潮迭起的情况下,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新知识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注意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难以胜任本职工作。为此,我们必须以一种强烈的“知识恐慌”感迫使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
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 篇2
《船政学堂》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与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联合承制。创作团队耗时两年多, 先后赴福建、台湾、浙江、上海、山东、天津、北京、河北、湖南等地以及英、法等国采访拍摄。全片以跨国界、跨文化的视角, 通过故事化手法及大量首次披露的珍贵影像, 以“人”说事, 在挖掘新的史料基础上, 展示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历程和贡献, 包括代表国家巡弋南中国海展示主权、命名岛礁等, 极具现实和历史意义, 充分肯定了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史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片中挖掘出大量过去鲜为人知的史料与文物, 真实、客观、深入展现了船政学生在英法等地刻苦学习, 许多人成为海军人才甚至近代思想文化先驱的历程。
碰触历史影像后的当代脉搏
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 罗成琰
六集大型纪录片《船政学堂》展现了“中国近代海军摇篮”———船政学堂近半个世纪的兴衰命运, 记录了民族先驱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探索, 刻画了船政学子大胆开放、提倡启蒙与创新、悲壮报国的集体群像。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深切的时代使命感, 使作品呈现出坚定、厚重、悲壮的冷峻质感, 让人仿佛能碰触到历史影像背后的当代脉搏。
一部船政学堂史, 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开放史。《船政学堂》以“见物更见人”的故事化方式娓娓道来, 将晚清“千年未有之变局”中船政学子一腔热血报国不成, 却仍对国家抱有无奈幻想的矛盾痛苦心态, 刻画得入骨三分。如海风浩荡展开壮丽画卷, 使人时而为船政人的智慧胆识而击掌叫绝, 时而为先驱者的献身勇气而感怀动容。
秉承创始人左宗棠、沈葆桢“人才为要”的办学宗旨, 船政学堂培养出严复、刘步蟾、魏瀚、陈季同、萨镇冰、詹天佑等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和海军将领, 他们冲破清末封建统治的各种局限, 以新的海权观和开放的视野与西方世界打交道, 在军事、教育、法律、科技、工业、外交、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引进新观念、新知识, 唤醒民众、大胆革新。船政学堂的创建, 好比在暮气沉沉的中华大地推开了一扇窗, 吹起了求新求变的思想旋风。
然而区区一所船政学堂, 又怎能修补得了大清帝国这艘早已千疮百孔的破船?清朝多次厉行“海禁”政策, 在关上追赶世界潮流大门的同时, 也拱手让出了关乎国运的制海权。甲午一战, 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这不仅由于国力的衰落、清政府政治上的软弱无能和军事上的消极避战, 更源于封建制度的病入膏肓与举国民众的昏睡麻木。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透过《船政学堂》精心打造的历史影像, 我们依然能看到船政人的熠熠光彩:面对先进的西方文明, 船政人兼收并蓄, 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竞领风骚, 这是民族自强的崭新气象;面对无可挽回的失败, 邓世昌、刘步蟾、林泰曾等壮烈殉国, 这是民族自尊的泱泱气节;面对武昌起义部队, 时任清朝海军统制萨镇冰弃舰出走, 不作“同室相残”, 这是顺应民心的坦荡襟怀……
世界潮流, 浩浩荡荡。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标志着中华民族到了重返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时候。今天的我们, 不妨从早期坚定开放意识、具有世界眼光的先驱们身上获取精神营养和文化内省, 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唯有如此, 我们才能谱写好“依海富国、以海强国”的华彩篇章, 实现“海洋强国”的中国梦。
再没有一所学堂能如此创造历史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文艺报》总编辑 阎晶明
《船政学堂》既是对一段特殊历史的编年体式的真实记述, 又是一部让人对近代中国产生更多感慨和唏嘘的纪录片, 它让观者读出了近代海军兴衰之外更大、更深的思考。
《船政学堂》告诉我们, 直到清朝已过鼎盛时期, 中国还没有海权观念, 仅有了一点海防意识。建设近代海军、在海上拥有防范外侵的军事力量, 这是一种早期的觉醒。
本片的立意高远, 在于通过对船政学堂建立过程的描述, 引发出近代中国建设海边防御力量的历史过程。特别让人感慨的是, 正像任何一次伟大变革需要先行者做出奋斗和牺牲一样, 中国海防的起点, 也是由一批志士仁人从觉醒到实践, 为之投身和献身开始的。林则徐遗愿、左宗棠实践、沈葆桢身体力行, 一所船政学堂的建设史, 可以看到旧中国革新之难, 更可以看到先行者为之努力的印迹。
船政学堂是中国从漫漫长夜向黎明过渡的一个侧影, 纪录片以编年体为主的叙述方式对此做了清晰描述。它的创立初期是那么弱小, 但又是那么坚决。一所新式学堂的建立, 映照出的是观念的觉醒和家国的情怀。
然而, 培养出严复、魏瀚、陈季同、萨镇冰等一大批具有开放意识的知识分子和海军将领的船政学堂, 却并不能完全改变晚清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 更不能立刻让强大的海军成为保卫海防的力量。中法马江海战, 清朝政府给出的指令是即使获胜也必被问罪获斩;中日甲午战争, 是面对日本蓄意发动战争而国家涣散无力抵抗的惨痛教训。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和苟且偷生, 只能让知识分子的激情、爱国将领的心血、一代青年的智慧, 成为令人无奈、憋闷的玉碎过程。
纪录片没有说教式的解说, 而是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 让那些先行者的决绝果敢和历史的沉痛教训浸入观者心间。人们追求科举成名而对船政学堂招生公告冷漠置之, 建设海上军事力量的经费被挪去修建颐和园, 即使有天时地利和相应的海上力量, 却每每不能为了保卫国家而战斗……所有这些, 都让人在了解船政学堂的历史中, 读出近代中国充满屈辱的大历史。更让人从中读到一批近代中国的民族脊梁, 为了国家强盛付出的智慧和鲜血, 彰显了我们民族伟大而不屈的精神气概。
抚今追昔, 更增添了我们对历史、社会的清醒认识, 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深刻反思。21世纪的中国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周边形势, 如当前我国东海和南海遇到的挑衅, 政治智慧与军事力量都面临考验。《船政学堂》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价值, 值得我们刻骨铭记。
从中国路走向中国梦
长江学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胡智锋
《船政学堂》这部纪录片的问世, 恰逢中日甲午海战120周年, 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 该片具有突破性的历史文献价值。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完整记录船政学堂由来与发展脉络的纪录片, 该片实现了多项历史文献纪录的突破。包括晚清政府围绕船政学堂筹备建设等朝野重要文献的披露, 郭嵩焘、严复等人日记和书信等史料的呈现, 以及英、法、美、日等国相关珍贵历史档案等, 真实而令人信服地串联起学堂的历史脉络全景。该片创作者更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了重大意义的挖掘, 让人们感受到船政学堂的兴衰, 不仅是中国近代海军成长的标志, 而且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军事、外交乃至思想、文化、教育等重要领域都具有重大探索和开创之功。这些挖掘和点题, 在今天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其次, 该片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影像空间价值。不少同类纪录片或过于偏重历史影像的质感, 而令人产生过远的距离感;有的历史纪录片以现实的互动为重心, 更多聚集于当下的感受与理解, 却缺失历史的质感而显得过于时尚。《船政学堂》难能可贵的在历史影像与现实影像的平衡上有很好的设计与展现。摄制组遍访相关联的欧美亚地区, 搜寻发现大量与船政学堂有关的文物、档案等具有历史本源质感的对象, 对船政研究学者、历史人物后裔等进行生动记录, 构筑了当代人可以感知和回应的现实影像, 又对重要历史场景进行了“情景再现”, 营造了颇有艺术感染力的影像氛围。这三种影像的汇合, 构建了本片兼具历史质感、现实动感而又诗意盎然的立体影像空间。
在情感建构与表达方面, 《船政学堂》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激情、爱国激情和时代激情极具感染力, 令人荡气回肠。该片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的简单层面, 而是把船政学堂的创建放在世界历史大格局中, 表达中华民族在积弱积贫、受尽欺凌之时不甘屈辱、奋起直追的民族激情;又通过对林则徐、左宗棠、沈葆桢、严复、魏瀚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中华崛起而耗尽心血、奋力拼搏的激情表达, 让人们感受到绵延不断的爱国激情。同时, 本片也通篇在中国与日本、中国与欧美的历史比照中, 让人清醒感受到肩负的历史使命与现实责任, 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时代激情。
《船政学堂》还带给我们多方位的启示与思考, 包括中国梦之思、中国路之思与中国片之思。该片从第一集《海国图梦》开始就鲜明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即从林则徐与左宗棠的“湘江夜话”, 提出通过建立福建船政及船政学堂, 建设中国海军, 进而强军富国的中国梦。100多年后, 回望19世纪的“湘江夜话”, 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示。建设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不仅是近代志士仁人的理想, 同样也是今人不可放弃的历史担当。片中所提及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一方面强调主权在我, 同时又以开放的胸襟, 大规模采用西方先进技术。这一思路体现了西学与东学相结合, 走中国特色道路的大胆探索。
《船政学堂》第一次生动、立体、深入地揭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船政学堂真实史实与存亡奥秘, 可谓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不可多得的、有分量有内涵、有价值有突破的优秀文献纪录片。研讨本片的创作特性本身, 无疑也可以引发人们更多的“历史纪录片之思”。
大视野下讲好船政故事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晓秋
2013年“七一”前夕,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 很多人都在回顾反思, 甲午战争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历史启示?这里涉及“落后就要挨打”以及海洋意识、海权意识、海军建设、人才培养等。《船政学堂》这部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的选题, 对今天的教育意义极为深远。
《船政学堂》讲述的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第一所海军学校的故事。这个“海军摇篮”的地位, 应该明确树立起来。我曾经看过一部日本电影叫《啊, 海军》, 讲日本江田岛海军学校的故事, 反映日本海军是怎么培养、怎么训练的。那么, 中国的近代海军是怎么产生的?《船政学堂》给了很好的解答。这群毕业生出国时, 已是融汇中西学的成年人, 而且到了欧洲目标非常明确, 就是学习探求先进的科技和思想, 报效国家。他们回来后担任中国第一批海军军官, 第一批造船工程师, 为中国的海军创立, 中国的造船甚至铁路、通信、矿业等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加强船政留欧学生的研究与宣传, 以史鉴今。
纪录片《船政学堂》视野非常开阔:一是历史的视野。它不仅讲述船政学堂的演进历史, 而且是从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洋务运动、驱日保台、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一直到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将这些重大历史背景串起来, 让人在微观与宏观的交汇中展开思考;二是国际的视野。编导不仅让观众看到这段时间的中国大背景, 而且把这段历史放到世界工业革命、海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大格局里去比较。如此中外比较的大视野, 可以让观众得益良多。
《船政学堂》的主题涵盖多个层面。它绝不是就事论事, 而是从人才的重要、教育的重要, 谈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更多的是呼唤海军的建设, 海洋与海权观的树立、对日本的警惕等。这些都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 引起的反思涉及多个领域。同时, 该片分析了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大事件, 试图解答中国为什么会屡战屡败, 为何变法总是艰难曲折的历史疑问。在这些的反思中, 启发人们的现实思考———今天该怎样培养人才, 怎样坚持创新, 坚持改革开放, 怎样实现中国梦?
尊重史实, 客观记录, 也是这部纪录片值得称道之处。历史纪录片须是在史实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出发, 绝不是文学的虚构。《船政学堂》对所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与评价比较客观, 片中学者、专家点评的也简明扼要, 恰到好处。在此基础上, 它又不同于有些枯燥的文献纪录片, 而是生动重现许多历史场景、重现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从整体上看, 它确实是一部发人深省、洋溢着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优秀纪录片。
一所学校影响一个时代———走进《船政学堂》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颜纯钧
观看历史人文纪录片《船政学堂》, 可谓百味杂陈、百感交集。画外解说以一种风格化的处理, 维持着沉稳而平实的语调, 但对历史的叙述却始终难抑饱涨的激情。近代史上熟知的人物与事件, 新挖掘的各种文献与史料, 让我与那个时代抱着强国梦的知识精英们一下子贴得很近。
《船政学堂》的气魄和格局, 要比片名所指的那个学校大得多:不只是早年一次奉行西式教育的探索, 也不只限于中国海军的发展历史。它完全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的宏大叙事———选择的对象看似单薄与渺小, 所蕴涵的历史情怀和人文精神又是如此丰盈和巨大。这既构成本片内在的艺术张力, 又酿制出纪录片深长的况味。那一代知识精英心系天下、挽狂澜于既倒、甚至不惜牺牲性命的胸襟、气魄、胆识和毅力, 让人为之动容。
以晚清的一所学校, 去概括整个中国近代史和近代化进程, 这是福州船政学堂独一无二的资质;反过来, 也赋予了它之前未被确认的一个崇高历史地位, 这个历史地位是非常准确的、不容置疑的。在中国教育史上, 难道还有另一所学校, 可以如此深刻地影响国家命运, 可以与国家的发展进步有如此紧密和多重的交集吗?!在最后一集《世纪星火》中, 纪录片特别记述了甲午战败之后严复的反省, 以及他和孙中山在国外的那次会见。编导有意识地把严复们的影响力, 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延伸到辛亥革命。因为这所学校的故事, 中国最丧权辱国、最令人扼腕气短的近代史, 大大地抹上了一层亮色。因为这所学校, 近代史不再是帝王史, 也不再是政治史或军事史, 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史上前所未有的光辉一页。
为了突显这种精神内涵, 《船政学堂》在驾驭题材、取舍材料上做了几个重要的处理:其一, 编导并不把重点放在学堂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学设施、课程安排等方面的介绍, 有意收拢了投向学堂内部的关注目光。纪录片倾心塑造的, 始终是那一批从船政学堂涌现出来的知识精英。借助外交关系、历史事件、官场浮沉、人员迁徙, 他们的活动都被投射到时代的大背景上, 他们的命运也都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其二, 尽管出自船政学堂这个官办学校, 但知识精英们都被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来塑造。每个人在被时代洪流挟裹而去的同时, 都有自己的选择和独特奋斗历程。船政学堂的影响力, 也因此从造船和发展海军的狭窄范围里冲决而出, 辐射到外交、军事、科技、制造、铁路、教育、文化等极为广泛的社会领域———这正是纪录片得以产生深广概括力的原因所在。其三, 纪录片对近代史上那些丧权辱国、战乱频仍的沉重社会氛围, 往往只是点到为止, 仅限于背景的交代。编导似乎不愿意让更多的灰暗情绪去影响纪录片恢宏壮美的基调。这一批活跃在王朝末年的知识精英, 是中国真正的精神脊梁。他们扛起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他们是蕴藏在朽败社会肌体里强大的正能量。尽管他们的努力最终都归于失败, 但这种精神的正能量, 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身上得以延续, 成为今天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推动力!
民族精神的华彩诗篇
著名海军史、船政史学者 陈悦
船政学堂, 是中国近代史上声名赫赫的福建船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船政附设的教育机构, 船政学堂开中国大规模官办西式教育之先河, 是中国海军教育、船舶工业教育、机械工程教育等事业的鼻祖。学堂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变迁, 成就难以计数, 影响遍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某种角度而言, 船政学堂的历史, 就是中国近代史的集中缩影。
正因题材如此重大, 当听说这段历史将被搬上荧屏, 在充满激动和期待的同时又对创作存有担忧:要将船政学堂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历史以纪录片的形式浓缩、提炼呈现, 对创作者熟悉、驾驭史料的要求之高, 是不言而喻的。而今, 福建电视台创作团队为历史交出了一份高分的答卷。这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 而是一曲带有厚重人文情思的民族精神之诗。
《船政学堂》在谋篇布局上, 言学堂但不自限于学堂。它巧妙避开了历史纪录片容易落入流水账的俗套。时间上, 纪录片从学堂一百多年的绵延岁月里, 撷取这棵大树最初萌芽成长以及青壮年时期作重点刻画。初创的艰难、报国的雄心、海战的悲壮、逆境的忧思、中兴的顽强, 乃至由一所海军学校演变为国家近代化人材摇篮的独特影响力, 都汇聚于此片中。
内容上, 创作团队敏锐抓住一所学校之根本、即学堂灵魂所系之处:人。透过创办者左宗棠、沈葆桢, 以及严复、萨镇冰、陈季同等一大批船政学子的人生经历和思想递进, 提炼出这所学堂的精神内核所在, 并衍生出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真正意义———即对整个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影响, 进而讴歌中华民族先行者身上共有的精神特质。船政学堂, 已经大大超出了培养海军、造船等具体的实务范畴, 而无愧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摇篮之地。纪录片令人欣喜地真正抓住了上述关键。
众所周知, 创作涉及清代之前的纪录片作品, 有一项巨大挑战是画面素材的稀缺, 尤其是动态影像素材的寻找与表达。《船政学堂》在这方面的努力, 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大量搜集历史照片、文献, 以及精心制作的三维画面和情景再现外, 摄制组远赴英法等地, 挖掘出即使国内学术界也未见的档案、实物, 其中诸如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和外交部档案里, 关于船政留学生的内容、船政总教习日意格后人保存着的黄马褂、顶戴花翎等, 都是首次出现在中国的荧屏上。这些现场拍摄的珍贵画面, 更雄辩证明船政学堂在彼时具有的无比可贵的国际化特质。
片中有一幕情景再现让我久久难忘:船政创办人左宗棠在西湖请法国友人观看国人试制的小轮船。风光旖旎的湖面上, 怪模怪样的小轮船吐着烟航行。猛一看有几分滑稽, 再一品又觉一丝苦涩, 回味中, 则感触到中国人在逆境中不甘人后、勇追世界的坚毅品格。
总括对《船政学堂》全片的感受, 恰似捧起一盏来自闽地的甘茗。在娓娓道来的故事间, 在匠心独具的画面里, 内心油然生出回应之声。那是血液中对祖先过往不屈努力的感动。那不屈的民族精神曾鼓舞船政学堂走过百年, 指引着船政学子走向世界, 走向现代化。同样的, 她也定会鼓舞今天更多的中国人。
文化精品意味深长
福建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研究员 沈岩
对于船政学堂, 我算是有些研究的人。因为机缘巧合, 20多年前的上世纪80年代起, 我就开始收集有关船政学堂的史料。阅后常陷入沉思。感叹号、问号常挤满脑海。七年前出版了《船政学堂》一书, 随后译成英文出版, 去年又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近年来随着船政文化研究的深入, 尘封的面纱慢慢揭开, 更多人惊奇的发现, 这里原来有个“含金量”很高的富矿。于是各种宣传推介的影视作品接踵而来。然而, 让人回味的好作品并不多见。
今年是甲午海战120周年, 甲申马江海战130周年, 甲戌沈葆桢巡台140周年。这三大事件都与船政密切相关。在这个特殊的年份, 纪录片《船政学堂》完工开播, 其意义自然不同寻常。
《船政学堂》最可贵的地方, 是定位准, 视野阔, 站得高, 挖得深。本片抓住这个“中国特有、近代辉煌、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 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全片从“船政根本在学堂”的历史高度出发, 抓住船政精英爱国自强的本质, 采用编年与纪传并重、共时和历时结合的手法, 通过横向对比的大视野和中西文化撞击的大手笔, 讴歌船政学子的意气风发和历史局限下的无奈, 揭示三千年大变革、早期民族复兴的深刻主题, 给世人以警醒和启迪。
变革自强, 是近代先进国人的中国梦。纪录片抓住中国近代化人才培养这个视角切入, 描述了船政精英的求知求索和催人泪下的报国事迹。其宏大视野, 为过去一些平均使力的影视片难以企及。1866年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划时代的一年。这一年, 人类进入洲际通信时代, 海战由风帆时代跨进蒸汽舰船时代。日本也已站在明治维新的门口。就在这一年, 船政和船政学堂诞生了。这不是一般的巧合。它凸显的是左宗棠、沈葆桢等人拉开中国近代化序幕的国家意义和国际意义。片中前学堂的陈季同最初学的是造船, 留学时去的却是巴黎自由政治学堂, 过去研究者少有问个为什么?纪录片告诉我们, 这所学堂现在称巴黎政治学院, 培养过奥朗德、萨科奇、希拉克、密特朗等领袖人物, 近代法国的七成政治家和八成高级管理人才出自这里。这一链接, 当年“同治中兴”洋务派重臣培养国家现代化高端人才的初衷立即凸显。严复是船政精英富有代表性的典型。他的足迹贯穿纪录片始终———从考入新学堂到留学英国的优等生, 再到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全片着墨甚多。而正是这位船政之子, 成长为会通中西的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其经历与清末民初中国的救亡图强、民族复兴息息相关, 其“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天演论》译作和奋力开启民智的思想, 至今意义深远。
将《船政学堂》誉为“船政学堂的全新历史影像志”, 并不为过。巴黎、伦敦等诸多馆藏文物、法国科学院院士巴斯蒂等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台湾省珍藏的相关史料等, 全都弥足珍贵。日意格家族精心保存的那个“中国房间”让人久久难忘。清廷授予他的黄马褂、顶戴花翎以及留学生所寄信件、照片, 还有那许多中国风的家具摆设, 其后裔至今仍保存如此完好, 实为难能可贵。全片结尾, 阐述船政学堂于八年抗战中不断迁徙、分分合合;如今海峡两岸两校一宗, 也是那般地意味深长。
历史没有忘记这一群凡人先驱
英国格林尼治海事研究所博士生 廖一帆
远在天涯海角, 欣闻纪录片《船政学堂》与广大观众见面, 不禁回想起跟剧组一起追寻船政先辈留欧足迹的一段经历。
我对福建船政始终有份特殊的情感。我外祖是福建水师提督, 在光绪十年抗法保台时曾与船政将士并肩作战。先父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人民海军“海上先锋艇”艇长, 也得益于闽系海军前辈的教诲。80年代末我于大连求学期间, 中国海法学科的祖师爷黄廷枢先生依然是船政孑遗。对我来说, 福建船政不是学术研究, 也不仅是一段传奇, 更是流淌在我血液里活生生的生命源泉。
历史竟就如此巧合。于今我就学的英国格林尼治海事研究所, 其前身正是船政学子们当年留学的英国顶级海军学府———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纪录片筹拍期间, 我因地利之便, 在协助摄制组拍摄时, 发现了许多与国内文献记录并不相同的另番景象。正如同我在片中曾提到的, 当年的船政留学生在欧就读时, 在课业和生活上受到各种限制:他们的学习状况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的前辈面临西方陌生的一切时, 也会迷茫、彷徨、甚至受挫, 他们不是什么天赋异禀的圣贤, 而就是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恰恰就是这些普通人, 回国后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出彩的历史篇章。他们筚路蓝缕, 竭尽能事, 这才促进了我国近代化的转型。在获知前辈的“老底”时, 我平添了一份敬仰和感恩, 我为有这样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先辈无比自豪, 更对时下的普罗大众“共圆中国梦”充满信心!
我的同事、英国海军史专家克里斯博士指出, 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是因应当年海权扩张而成立的, 其校训是Tam Marte Quam Minerva (文武双全) , 要求学员不仅要懂得操船放炮技能, 更必须兼备全球战略的眼光。船政留学生在这顶尖海军学府里一窥堂奥, 成为中国最早拥有近代国际视角的先驱。斗转星移, 这所皇家海军学院的嫡胤今天也顺应历史潮流, 成立了由中国女性赵明华博士担纲的中国海事研究中心, 深化与中国的海事交流。这既是我国国力的展示, 更是几代国人在船政精神感召下不懈努力的结果。历史就这样由不平凡的凡人们薪火相传。
一百多年后, 为首次再现船政留学生这段珍贵历史, 福建电视台摄制组来到欧洲, 他们兼顾可视性与学术的严谨性, 根据只鳞片爪的线索寻访留学生们的印记, 连他们在哪里照过相、在哪里上课、在哪里做实验都没有漏过, 甚至为了捕捉一个合适的角度和光线而反复穿行格林尼治隧道。船政留学生的旅欧生涯, 正是这样通过一块块残片的拼缀而复活。
政史综合试题的特点及应对策略 篇3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政史综合试题呢?
1.打造敲门砖——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是“双开”试题的基本特点,政史综合试题也不例外。因此,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是解答政史综合试题的关键。不论政史综合试题怎样设置,都离不开两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因此,我们要对这两个学科各自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及其相互关联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全面把握课本中的主干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防止出现“死角”,同时按照记忆、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准确地把握每一条知识线,最终形成“提起一条线、线上点点清,放下一大片、片片都会用”的知识网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2.领取通行证——全面提高基本能力。
“综合能力测试”的核心是能力。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应把重点放在提高灵活运用、综合运用两学科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上。在这个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和提高学科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复习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知识网络,以热点专题为依托,充分挖掘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并配合以相关的检测题来强化训练,以培养自己的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要掌握各类题型的特点及答题技巧,尤其要学会如何审题、如何用专业术语来答题等技能。复习时要精选精练,切忌采用题海战术;同一情境材料,可作不同题型训练,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找出重点、热点问题与两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加强训练,找规律,找思路,做到触类旁通。
3.用好指南针——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和时政焦点。
关注社会热点和时政焦点,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与中考接轨。政史综合试题一般是按课程标准要求、结合社会热点和时政焦点设置的,将课本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中,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积极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措施,关注国内、国际发生的大事,并联系两个学科的基本观点,使基础知识与热点问题有机融合,从而活化知识,实现知识、能力的转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构建立交桥——适当综合两科知识。
人们常说,社会生活中处处渗透、融合着学科知识。学习思想品德知识可以明事理,学习历史知识可以发现历史事件中隐藏着的规律性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关注社会生活和时政焦点,“守好自己门,适当串串门”,论中学史,史中悟论,使这两个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笔者结合2007年浙江省绍兴市的一道中考政史综合试题来谈谈这类试题的解答方法。
例: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同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据此回答:
1.请依次写出我国古代史上自秦以来实现南北“大一统”的朝代。
2.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紫荆花开10年,香港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充满生机和活力。请简述香港回归的意义及这一成功实践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启示。
3.当前,台湾当局谋求“法理台独”的分裂活动明显猖狂,台海局势转趋紧张。面对这一严峻挑战,青少年应尽怎样的社会责任?
【解析】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明确材料的内涵;其次要审清题意,抓住问题的关键,再现学科的相关知识;再次要立足问题,多角度思维,展示自己的新认识、新观点;最后要注重事理结合,做到事实与观点的有机统一。
这道试题以“香港回归十周年”这一时政热点为载体,综合考查了思想品德、历史学科的知识,是一道典型的政史综合试题。这道试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巧妙地体现了知识立意考查与能力立意考查的有机统一;二是紧扣热点问题设问,较好地体现了思想品德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该题巧妙地把背景材料和设问组合在一起,使考生通过对背景材料的解读,把注意力和思维聚焦在国家统一和“一国两制”这一基本方针上。第一问主要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生只要能够列出我国古代史上自秦以来实现南北“大一统”的朝代即可;第二问要求考生谈启示,考生能够结合香港回归的意义及其实行“一国两制”这一基本方针的优越性来回答即可;第三问要求考生谈做法,考生要紧密结合试题设问的指向,整合课本相关知识,从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积极宣传“一国两制”方针、同分裂国家统一的言行做斗争等方面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
1.汉(西汉,东汉)、隋、唐、元、明、清。
2.①意义:香港的回归,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的盛事,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一步。②启示:“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中国行政史历年考试选择题 篇4
中国行政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C)A.皇帝与太子的矛盾 B.皇帝与皇后的矛盾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2.中国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D)
A.军事民主制
B.等级君主制
C.城邦民主制
D.部落家长制 3.春秋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包括(B)
A.田税和人头税
B.田税和军赋
C.人头税和牲畜税
D.军赋和房税 4.最早确立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C)A.夏朝
B.商朝
C.西周D.东周
5.战国时期文官系统的首脑是(D)
A.御史
B.国尉
C.廷尉
D.相 6.实行郡县与王国并行的双轨管理体制的朝代是(B)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7.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A)
A.尚书省
B.御史台
C.中书省
D.门下省 8.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最主要途径是(D)
A.门荫
B.行伍
C.进入幕府
D.科举 9.五代时期可单独与皇帝商议财政方面的决策并负责财政事务执行工作的机构是(D A.枢密院
B.中枢门下
C.尚书台
D.三司使 10.元代主管军机大事和武官人事的最高军事中枢是(B)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宣政院
D.通政院 11.明代中央行政机构中掌管营造制作、农田水利诸事务的是()A.户部
B.礼部
C.工部
D.兵部
12.清朝为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务而新增设的中央机构是(A)A.理藩院
B.光禄司
C.宗人府
D.太常司 13.清朝最高一级地方行政组织是(A)
A.省
B.道
C.府
D.州
14.1901年,晚清政府为督办“新政”而专门设立的机构是(C)A.军机处
B.总理衙门)C.督办政务处 D.责任内阁
15.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由大总统任命的文官是(B)
A.委任官
B.简任官
C.荐任官
D.群举官 16.北洋军阀政府于1914年成立的行政弹劾机关是(D)
A.大理院
B.总检察厅
C.平政院
D.肃政厅
17.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为适应国民党部署反共内战需要而设立的省政府的派出机关是(D)
A.绥靖公署
B.军政分区
C.特别行政区
D.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8.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行政体制的最大变化是为适应抗战和巩固统治的需要而设立(A)A.国防最高委员会 C.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
B.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D.国民大会
19.“行宪国大”后,国民政府中行使同意、弹劾、纠举及审计权的机关是(C)A.行政院
B.立法院
C.监察院
D.司法院 20.工农民主政权行政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的是(C)A.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B.人民委员会
C.中央执行委员会 员会
21.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人民委员会和地方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均实行(A)A.合议制
B.首长制
C.集中制
D.混合制
22.抗日民主政权干部的福利待遇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不得高于熟练劳动者的所得收入原则和(C)
A.按劳分配原则
B.酬劳相符原则
C.俸以养廉原则 D.公平公正原则 23.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少数民族区域成立的第一个民主自治政府是(B)A.新疆自治区政府
B.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C.西藏自治区政府 D.广西自治区政府 24.各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除外)为便于推行政务,加强对下级政府的领导,按照实际需要,划分若干行政区,设置的代行边区政府职权的机关是(D)
A.专员公署
B.边区政府委员会
C.区公署
D.行政公署
25.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正式设立“民意机关”即(A)A.国民参政会
B.国防参议会
C.中央执行委员会 D.国家政策委员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西周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联系与决策所采用的礼仪方式主要有(CD)A.巡狩
B.朝觐
C.朝会
D.聘问
E.照会
D.工农代表委27.西汉政府补充官僚队伍的形式有(AB)A.任子
B.訾选
C.征辟 28.明代对乡村的管理主要采用(BC)A.保甲制
B.里甲制
C.乡老人制
29.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监督主要有(ACDE)
A.共产党的监督
B.国民党的监督
C.参议会的监督 D.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E.群众民主监督
30.抗战期间,为了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国民政府采取的改进措施有(ABCD)A.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会 C.实行分层负责制 E.推行省府合署办公制
B.推行行政三联制 D.推行幕僚长制
D.里社制
E.土司制
D.察举
E.科举
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盘庚迁殷以后,商王朝为强化王权而实行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是(C)A.礼乐制 B.宗法制 C.内外服制 D.井田制 2.汉朝自武帝以后对京辅地区实施行政监督的监察官是(D)A.侍御史 B.丞相司直 C.御史中丞
D.司隶校尉 3.战国时期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中取代分封制的是(C)
A.单一制 B.乡遂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4.魏晋以后,御史台完全独立,其长官为(B)
A.御史大夫 B.御史中丞 C.殿中侍御史 D.诒书侍御史
5.唐朝的法规制度中,以敕的形式颁布,涉及的范围较为具体并因实际情况而常发生变化的具体行政法规形式称为A A.格 B.令 C.律
D.式
6.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一般称为(D)
A.专职宰相制 B.三省六部制 C.三公九卿制 D.二府三司制 7.元代的最高监察机构是(A)
A.御史台 B.谏院 C.枢密院 D.都察院 8.影响明代官员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C)A.出身 B.口碑 C.资历 D.政绩 9.清代内阁最早的组织形式是(D)
A.内三院 B.翰林院 C.军机处 D.文馆
10.清政府为适应对外关系发展的需要,增设了一些新的行政管理机构,其中,标志着近代中国行政体制半殖民化开始的机构是(B)
A.同文馆 B.总理衙门 C.总税务司 D.巡警部 11.清政府设立的用以制约仿“责任内阁”,并作为皇帝咨询机构的是(C)A.枢密院 B.咨议局 C.弼德院 D.行政裁判院
12.1917年9月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选举产生的军政府大元帅为(B)A.伍廷芳 B.孙中山 C.唐继尧 D.陆容廷 13.北洋军阀于1918年组成“安福国会”,其操纵者是(A)
A.皖系军阀 B.直系军阀 C.奉系军阀 D.直系和奉系军阀 14.为适应国民党部署反共内战需要而设立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性质是(C)A.省级地方军事机关 B.省级地方监察机关 C.省政府的派出机关 D.省以下的一级地方政府
15.抗战期间,作为国民政府行政决策参谋系统的是(D)
A.中央设计局 B.国防最高委员会 C.军事委员会 D.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
16.1947年国民政府改组后,国民政府委员会的行政决策体制为(A)A.委员合议制 B.总统制 C.内阁制
D.混合制
17.苏区中央人民委员会和地方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采取的决策方式为(D)A.独任制 B.首长负责制 C.议行合一制
D.合议制
18.根据《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任免考核奖惩暂行办法》的规定,干部调动时进行的考核称为(D)
A.即时考核 B.定期考核 C.平时考核
D.临时考核 19.解放区干部考核的主要方式是(B)
A.下级评定 B.民主鉴定 C.自我鉴定 D.上级决定 20.西周时,诸侯间直接拜访的沟通方式被称为(C)
A.聘问 B.朝觐 C.朝会 D.循行 21.中国古代最早的有系统的监察法规是(C)
A.设立宪台格例 B.察司体察等例 C.六条问事 D.唐六典 22.隋代奉旨巡行郡县的监察官是(B)
A.司隶台官员 B.谒者台官员 C.御史台官员 23.中央设计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A)
D.肃政台官员 A.审议会 B.预算委员会 C.调查统计处 D.政治计划委员会
24.与抗战期间相比,标志着战后南京政府的考试制度和公务员管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是建立了(B)
A.退休制度 B.升等考试制度 C.惩戒制度 D.辞职制度 25.东汉时,实际上的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是(A)
A.尚书台 B.中书省 C.少府 D.御史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6.明清两代与内阁关系密切的中央机构有(AD)
A.翰林院 B.通政司 C.军机处
D.南书房
E.理藩院 27.明代政府机构中有封驳权的有(DE)
A.大理寺 B.都督府 C.司礼监
D.内阁 28.清政府在“维新新政”中设立的机构主要有(ACD)A.商部 B.总理衙门 C.巡警部 D.学部
E.总税务司 E.六科
29.中华苏维埃区域行政人员的选拔任用主要采取的方式有(DE)
A.特任制 B.简任制 C.荐任制
D.委任制 E.选举制 30.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方式主要有(BC)A.荫叙 C.甑别
B.文官考试 D.捐纳
全国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的是(B)A.益
B.启
C.有扈氏
D.舜 2.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贿选宪法”的是(C)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钦定宪法大纲》
3.春秋时期,最先设立县郡的是(B)A.晋国和魏国
B.晋国和楚国
C.齐国和燕国
D.赵国和韩国
4.汉武帝时设立的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称为(B)A.尚书
B.州刺史
C.州牧
D.郡守
5.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A)A.九品中正制
B.三公九卿制
C.三省六部制
D.三公宰相制 6.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机构是(B)A.九寺
B.尚书六部
C.五监
D.三公
7.五代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D)A.征辟
B.科举
C.举荐
D.入幕
8.辽代的政府官员中,林牙大致相当于唐代的(B)A.太傅
B.翰林
9.明代的最高审判机关是(A)A.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厂卫
C.中书舍人
D.枢密使
10.康熙为抗衡议政王会议的影响而设立的机构是(D)A.翰林院
B.军机处
C.同文馆
D.南书房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央行政体制为(A)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君主立宪制
D.委员会制
12.近代西方列强借以控制清政府的财政并进而影响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机构是()A.咨议局
B.总理衙门
C.总税务司
D.会议政务处 13.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发布的《关于公文程式咨》的规定,公署职员公告一般人民者称为(A)A.示
B.令
C.谕
D.咨
14.依《国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是(A)
A.国民政府主席
B.行政院长
C.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D.国防委员会委员长 15.南京国民政府行政决策的中心是(D)A.国民政府委员会 C.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B.军事委员会
D.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
16.抗战期间,国防最高委员会根据“行政三联制”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是(C)
A.国防参议会
B.国民参政会
C.中央设计局 局
17.“行宪国大”后,行政院院长、副院长的产生方式为(D)A.由行政院各部会首长推选 C.由总统提名,经监察院同意任命
B.由总统提名,经考试院同意任命 D.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
D.中央统计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B)A.工农兵代表会议
B.人民委员会
C.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临时政治局
19.1941年12月初,中共中央根据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的建议所发出的号召为(D)A.反对浪费
B.自力更生
C.生产自救
D.精兵简政
D.中共中央20.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决定在新收复的大城市中成立的过渡性政权组织形式是(B)
A.军政委员会
B.军事管制委员会
C.临时参议会 代表会议
21.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禅让制”进行民主推选的是(B)
A.氏族首领
B.军事首长
C.专制君主
D.天子
D.地方各界22.唐朝时,首开以宦官充任“内枢密使”从而在制度上赋予其参政权力之先例的皇帝是(C)
A.唐玄宗
B.唐太宗
C.唐代宗
D.唐中宗
23.秦汉政府作行政决策时由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会议形式称为(C)A.书奏
B.面奏 24.明代考核官员的机构是(A)
A.吏部和都察院
B.吏部和礼部
C.吏部和厂卫 25.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A)A.百日维新
B.预约变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6.隋唐时,选拔官员的途径有(ACD)A.科举
B.察举
C.门荫
D.行伍
E.征辟
C.预备立宪
D.君主立宪
D.厂卫和都察院
C.集议
D.商议
27.元代用于招安少数民族首领并允许世袭的官职有(CD)A.猛安
B.大司农司
C.安抚司
D.招讨司
E.按察使 28.清朝议政的会议形式有(ABCD)A.议政王大臣议
B.九卿议
C.便殿议政
D.阁议
E.临时朝议
2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属于中央直辖市的有(ACDE)A.南京
B.重庆
C.上海
D.青岛
E.西安
30.解放战争时期,各大区人民政府和一些省政府制定的行政机关办事制度有(ABC)
A.会议制度
B.办公制度
C.报告制度
D.奖惩制度
E.监察制度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A.人民大会
B.酋长议事会
C.军事首长
D.部落长老会 2.春秋时期,各项社会关系变化中,最富有时代意义的是(B)A.赋税制度的改革
B.卿大夫的兴起
C.井田制的瓦解
D.诸侯霸主地位的确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C)A.诸侯
B.宰相
C.皇帝
D.中枢官员
4.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带有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是(D)A.王国
B.侨郡县
C.安抚州
D.左郡县 5.隋文帝确定了三省的分工,其中作为“政本之地”的是(D)A.中书省
B.门下省
C.政事堂
D.尚书省 6.我国历史上金的统治者是北方少数民族中的(D)A.维吾尔族
B.蒙古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7.明代宫中设置的与通政司职能相应的机构是(C)A.翰林院
B.司礼监
C.文书房
D.制敕房 8.清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实行的特殊行政管理制度是(B)A.盟旗制度
B.伯克制度
C.土司制度
D.旗民分治制度
9.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的是(B)A.工农民主政权
B.抗日民主政权
C.人民民主政权
D.社会主义政权 10.1906年,正式下诏“预备立宪”的是(A)A.慈禧太后
B.慈安太后
C.光绪皇帝
D.宣统皇帝 11.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由(C)A.各省代表选出
B.国民普选产生
C.临时参议院选出
D.国民代表大会选出
12.在北洋各派军阀的争斗中,打出“法统重光”招牌的是(B)A.张作霖和孙传芳
B.曹锟和吴佩孚
C.袁世凯和段祺瑞
D.段祺瑞和冯国璋 13.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统一党政军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A.国防最高委员会
B.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
C.国家军事委员会
D.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14.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体制中,区为市、县以下自治组织,其最高权力机关是(A)A.区民大会
B.区公所
C.行政委员会
D.监察委员会
15.从形式上看,“宪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为(D)A.混合制 C.总统制
B.委员会制 D.责任内阁制
16.中国共产党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主要表现在(B)A.组织建设上
B.决策问题上
C.选拔官员上
D.法规制定上 17.关于抗日民主政权行政机构设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A.专员公署即是行政监察专员公署,不是一级政权组织
B.行政公署在法律上属于一级政权机关,而非边区政府的代表机关 C.在多数根据地,区公署是县政府的助理机关
D.县政府是抗日根据地推行政务的枢纽,对上级政府和县参议会负责 18.我国少数民族区域建立的第一个民主自治政府是(C)A.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 C.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B.西藏自治区政府
D.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政府
19.春秋时期,各主要国家赋税改革的重点是(D)A.废除国人土地的私有权 C.承认野人土地的私有权
20.宋代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是(A)A.枢密院
B.兵部
C.军机处
D.都督府
21.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确定的“全国实行训政之最高指导机关”是(B)A.国民政府委员会 C.中央执行委员会
B.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 D.中央监察委员会 B.废除野人土地的私有权 D.承认国人土地的私有权
22.西周时期,天命观发生变化,其中之一是直接称周王为(B)A.大王
B.天子
C.天帝
D.皇帝
23.唐玄宗时,被称“内相”且具有草诏权的是(A)A.翰林学士
B.中书舍人
C.枢密使
D.尚书丞 24.辽代最高军事机关是(A)A.枢密院
B.大林牙院
C.都统军司
D.夷离毕院
25.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选任机关是(C)A.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B.国民参政会
C.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D.国民参议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6.战国时期各国中央政府官员中属于中枢官员的有(ABC)A.国尉
B.柱国
C.御史
D.郎中
E.廷尉
27.隋唐九寺中,与户部执掌相关的有(BE)A.光禄寺
B.太府寺
C.鸿胪寺
D.大理寺
E.司农寺 28.根据《训政纲领》的规定,由国民党训练全国国民逐渐行使的政权有(CDE)A.考试
B.司法
C.罢免
D.创制
E.复决 29.属于抗战期间地方县以下“民意机关”的有(ADE)A.乡(镇)代表会
B.区民大会
C.区民代表大会
D.保民大会
E.甲民大会
30.周天子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的权力有(ABCDE)A.赏罚权
B.主祭权
C.册封权
D.军队统帅权
E.官吏任免权
全国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西周中央政府政务官中掌管籍田和农业生产的是(B)A.司寇
B.司徒
C.司马
D.司空
2.吴起、西门豹等人因被达官推举而成为一代名臣骁将,这种选官方式称为(A.荐举
B.科举
C.任子
D.征辟
3.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D)A.黄帝
B.炎帝
C.周文王
D.秦始皇 4.中国古代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始于(C)A.东周B.西汉
C.魏晋
D.隋唐
5.隋唐时,九寺中主管外交事务的是(D)A.太仆寺
B.大理寺
C.光禄寺
D.鸿胪寺
6.谏院作为一个独立的机关,其设置始于(A)A.北宋
B.南宋
C.后唐
D.后梁
7.元代掌管佛教事务同时负责管理吐蕃政务的职能机构是(C)A.枢密院
B.集贤院 C.宣政院
D.通政院
8.明代具有票拟权的官员是(B)A.六部尚书
B.内阁首辅
C.司礼监太监
D.五军都督 9.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是(C)A.军机处
B.理藩院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总理衙门 10.近代中国第一个监督研究机构和监察官员培训机构是(D)A.资政院
B.同文馆
C.督办政务处
D.都察研究所 11.1915年12月,在云南首举反袁大旗发起护国讨袁运动的是(D)A.岑春煊
B.唐绍仪
C.唐继尧
D.蔡锷
12.袁世凯政府对外蒙古进行管理所采取的主要组织形式是(D)
A)A.土司制度
B.政教合一制度
C.伯克制度 13.南京国民政府初级行政区域为(C)A.邻
B.区
D.盟旗制度
C.县
D.市
14.关于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A.在行政院下设立县政计划委员会 B.实行新县制的目的是大力推行地方民主
C.县为地方自治单位,按面积、人口、经济等状况分为不同等次
D.区为县政府的辅助机关,代表县政府督导各乡(镇)办理各项行政和自治事务 15.1948年“行宪国大”后,从表面上看,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是(C)A.行政院
B.立法院
C.国民大会
D.总统府
16.苏维埃政权的中央人民委员会所属各部实行的行政决策方式是(C)A.委员会制
B.集体负责制
C.首长负责制
17.一般而言,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负责干部管理的是(D)A.财政部门
B.教育部门
C.秘书部门
D.民政部门
D.混合制
18.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新解放城市中组织成立的各界代表会是(A)A.咨询协商机关
B.行政决策机关
C.最高权力机关
D.群众自治机关
19.西汉初年,一些功臣被封为彻侯,其食封的领地称为(B)A.属国
B.侯国
C.王国
D.郡国
20.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是(A)A.《唐六典》
B.《永乐大典》 21.属明代省级行政机关之一的是(C)A.太行寺
B.光禄寺
C.布政司
D.都察院 C.《大隋律》
D.《明会典》
22.清朝规定,处理某省业务的机构中不能有本省籍的官员,此称作(D)A.地区回避
B.亲族回避
C.地域回避
D.职务回避
23.为统一西南护国讨袁军政事务,各省护国军于1916年5月成立了中华民国军务院,其所在地为(C)A.广西桂林
B.广东广州
C.广东肇庆
D.云南昆明
24.依据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省长的产生方式为(B)A.中央政府任命
B.省民大会选举
C.省议会选举
D.国民党省党部推选 25.中国共产党“六大”确定的红色政权名称为(A)A.工农兵代表会议
B.人民代表会议
C.国民代表大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6.辽代的谏官主要有(CDE)
D.国民参政会议 A.侍御史
B.殿中中丞 右拾遗
C.左右谏议大夫
D.左右补阙
E.左27.明代负有监察职能的机构有(ABC)A.都察院
B.六科
C.按察司
D.大理寺
E.都司
28.明代设立的对各级官员和人民进行秘密侦察的特务机构有(BCD)A.司礼监
B.锦衣卫
C.东厂
D.西厂
E.太常寺
29.1948年“行宪国大”后,中央五院中院长的产生不需要总统提名的有(BC)...A.行政院
B.立法院
C.司法院
D.考试院
E.监察院
30.1943年10月31日颁布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任免考核奖惩暂行办法》规定的干部考核方式有(CDE)A.月度考核
B.即时考核 核
C.临时考核
D.定期考核
E.平时考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行政史 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磁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来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1.中国奴隶社会发展史上取代禅让制的是 A A.王位继承制 B.中央集权制 C.氏族推举制 D.等级君主制 2.夏商周时期,诸侯彼此在国都之外的郊野拜会称为 C A.聘 B.问 C.会 D.朝 3.秦及西汉初年,中央最高监察官员是 D A.丞相 B.尚书仆射 C.御史中丞 D.御史大夫
4.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
行政体制称为 B A.侯国 B.左郡县 C.属国 D.侨州郡县 5.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实行的选官制度称为 C A.世卿世禄制 B.三公列卿制 C.九品中正制 D.三省六部制 6.唐高宗时,为分宰相之权,设置了 A A。北门学士 B.翰林待诏 C.翰林学士 D.中书舍人 7.唐初武德年间设立的作为道之机关的是 D A.政事堂 B.枢密院 C.司隶台 D.行台 8.宋朝中央行政体制中总管国家财政事务的是 C A.门下省 B.户部 C.三司 D.枢密院 9.辽朝时,契丹及其他游牧族出身的官吏主要入仕门径为 B A.举荐 B.世选 C.科举 D.军功 10.明朝宫中掌内外章奏及批红大权的机构是 D A.翰林院 B.通政司 C.文书房 D.司礼监 11.明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就是因为宦官掌握了行政决策的核心环节,即 A A.批红 B.票拟 C.题请 D.改票 12.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是 C A.通政司 B.例行常朝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南书房 13.1876年,率兵西出阳关,收复天山南北的是 A A.左宗棠 B.李鸿章 C.曾国藩 D.张之洞 14.清政府设立的用以制约内阁的皇帝咨询机梅是 B A.枢密院 B.弼德院 C.审计院“ D.资政院 15.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临时大总统的产生方式是 A.由各省代表选出 B.由全体国民选出 C.由全体国务员选出 D.由临时参议院选出 16.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世称“贿选总统”的是 B A.黎元洪 B.曹锟 C.吴佩孚 D.冯国璋 17.根据《国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国家元首为 C A.行政院长 B.中政会主席
C.国民政府主席 D.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18.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设立的两个民族地方政府是 A A.蒙古和西藏 B.蒙古和新疆 C.西藏和新疆 D.察哈尔和绥远 19.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在行政执行上采取的是 B A.议行合一制 B.委员合议制 C.垂直领导制 D.首长集权制 20.抗战前,国民政府统一管理地方人事的是
A.监察院 B.中央党部 C.行政院 D.考试院 21.根据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的规定,县实行自治,县长的产生方式是 C A.由省政府任命 B.由县议员选举 C.由县民选举 D.由省长任命 22.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 B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c.《苏维埃组织问题决议案》 D.《闽西苏维埃政权组织法》
23.抗日民主政权中边区最高行政机关是 B A.边区行政公署 B.边区政府委员会 C.边区参议会 D.边区人民委员会 24.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其组织原则是 A A.民主集中制 B.首长负责制 C.分层负责制 D.责任内阁制 25.各解放区人民监察院或人民监察委员会作为行政监察机关,隶属于 D A.同级行政监察专员公署 B.同级行政公署 C.同级参议会 D.同级人民政府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26.隋朝中央监察机构有 BCD A.枢密院 B.御史台 C.谒者台 D.司隶台 E.尚书台 27.明朝中央机构中与内阁关系密切的有 AE A.翰林院 B.六部 C.文书房 D.大理寺 E.通政司 28.清朝京察的考察标准有 BCDE A.勤 B.守 C.政 D.才 E.年 29.根据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随后颁布的《参议院法》的规定,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方式有 ACDE A.质问 B.纠举 C.弹劾 D.查办 E.建议
30.根据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议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国民政府总揽执
政史地总结 篇5
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工作,现总结如下:
1、本学年,本组教师的教案都是规范教案,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
2、教研活动都能及时参加,并提出宝贵意见。
3、组内教学活动,老师们都能积极参加,相互学习提高。
4、为了缓解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形,换了期轻松愉快的板报内
容。
5、曹春燕参加了中小学普法知识大赛的录像课,崔程为全市
思品教师讲了公开课。
6、网络学习组内成员都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7、三年级两位教师面临初三升学任务,做好教学辅导任务,各
次月考成绩都比较理想,领导也比较满意。
8、六月份八年级举行普法竞赛,成绩交好。
9、年末组内教师都能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
政史地教研组 篇6
本学期,在程主席和教务处的领导下,在全体政史地老师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各项教学教研任务,并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常规为基础,以教学科研为先导。本学期,每位历史组老师都积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抓住教学常规,全面推进新课程,探究有效教学课题,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优秀群体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本学期,我们依然强化了备课组建设,要求老师具有先进、前位的教育教学思想;具有独立科研的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专家讲座,结合学校读书活动,积极开展相关阅读,认真备课,认真研讨。组内教师风气正,观念新,能力强。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学科特色
加强学科建设,走发展内涵的道路,始终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本学期学科建设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如下: ⑴抓常规、重落实
每位教师精心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切实做好每一步骤的工作。⑵抓科研、重创新
围绕有效教学的子课题——互动型课堂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我们将教科研工作与日常教学的点滴有机结合,多探讨、多反思、集思广益、分享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或教训。如备课组活动时,不仅统一进度、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课题,我们更重点备“建构式生态课堂”的设计与指导,譬如:如何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理解历史现象;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寻找到历史的感觉和脉络;如何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历史思维品质。⑶加强考试研究
教育现实中,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子,也成为衡量老师、学校的重要标准。在现实中,我们无法回避应试教育。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须讲求科学的。正因为如此,学科组关注中考动向,自己命题,这与教师平时工作中扎实的功夫、作风,科学的探究分不开,尤其是与各位老师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讲、一背、一默、一练、一请”的有效复习模式分不开。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极大的节省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日常的教学中始终贯彻新课程要求,注重讲透教材,实现“三维目标”,应当说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初三阶段,结合复习要求,帮助学生组构章节知识体系,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适度关注热点问题与相关历史知识的联系;加强对主观题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审题、解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等一系列工作至关重要。备课组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还时常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增强学生的紧迫意识。
三、不足
本学期里历史教研组在前进,在提高,各位老师忙碌又充实,实实在在做了很多事比如九年级历史每课知识点检测与反馈,但是在及时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反思教学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如何教研相长,以研促教,有待进一步思考、实践。希望历史组全体同仁继续努力,让我们的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推荐阅读:
(考试题)时代光华——创新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09-26
中国广告学自考10-22
中国工商银行笔试题05-23
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07-23
中国石油安全环保试题07-23
中国农业银行笔试题07-30
中国联通笔试题08-28
中国法制史试题08-29
建设法治中国测试题08-03
中国银行英语笔试题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