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生产流程

2024-07-20

集成电路生产流程(通用8篇)

集成电路生产流程 篇1

集成电路典型工艺流程

(1)晶圆

晶圆(Wafer)的生产由二氧化硅开始,经电弧炉提炼还原成冶炼级的硅,再经盐酸氯化,产生三氯化硅,经蒸馏纯化后,通过慢速分解过程,制成棒状或粒状的“多晶硅”。一般晶圆制造厂,将多晶硅熔化后,再利用“籽晶”慢慢拉出单晶硅棒。经研磨、拋光、切片后,即成为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的原料—晶圆片。

(2)光刻

光刻是在光刻胶上经过曝光和显影的工序,把掩模版上的图形转换到光刻胶下面的薄膜层或硅晶上。光刻主要包含了匀胶、烘烤、光罩对准、曝光和显影等工序。由于光学上的需要,这段工序的照明采用偏黄色的可见光,因此俗称此区域为黄光区。

(3)干法刻蚀

在半导体工艺中,刻蚀被用来将某种材质自晶圆表面上除去。干法刻蚀是目前最常用的刻蚀方式,以气体作为主要的刻蚀媒介,并凭借等离子体能量来驱动反应。

(4)化学气相淀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

化学气相淀积是制造微电子器件时用来淀积出某种薄膜(film)的技术,所淀积出的薄膜可能是介电材料(绝缘体,dielectrics)、导体或半导体。

(5)物理气相淀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

物理气相淀积主要包括蒸发和溅射。如其名称所示,物理气相淀积主要是一种物理变化的工艺而非化学工艺。这种技术一般使用氩气等惰性气体,凭借在高真空中將氩离子加速以撞击靶材后,可将靶材原子一个个溅射出来,并使被溅射出来的材质(通常为铝、钛或其合金)淀积在晶圆表面。反应室內部的高温与高真空环境,可使这些金属原子结成晶粒,再通过光刻与刻蚀,来得到所要的导电电路。

(6)氧化

利用热氧化法生长一层二氧化硅薄膜,目的是为了降低后续淀积氮化硅薄膜时产生的应力(stress),氮化硅具有很强的应力,会影响晶圆表面的结构,因此在这一层氮化硅及硅晶圆之间,生长一层二氧化硅薄膜来减缓氮化硅与规晶圆间的应力。

(7)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工艺可将掺杂物质以离子形式注入半导体元件的特定区域上,以获得精确的电特性。這些离子必须先被加速至具有足够能量与速度,以穿透薄膜,到达预定的注入深度。离子注入工艺可对注入区內的掺杂浓度加以精密控制。基本上,此掺杂浓度由离子束电流与扫描率来控制,而离子注入的深度则由离子束能量之大小来决定。

(8)化学机械抛光(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

化学机械抛光兼其有抛光性物质的机械式研磨与酸碱溶液的化学式研磨两种作用,可以使晶圆表面达到全面性的平坦化,以利后续薄膜淀积工序的进行。

集成电路生产流程 篇2

随着半导体器件封装的小型化、片状化、薄型化和焊球阵列化, 对半导体封装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封装材料复杂性的不断增加, 半导体封装技术也越来越复杂, 封装和工艺流程也越来越复杂。

1. (半导体) 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工艺简介

所谓封装就是指安装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用的外壳, 通过芯片上的接点用导线连接到封装外壳的引脚上, 这些引脚又通过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线与其他器件连接, 它起着安装、固定、密封, 保护芯片及增强电热性能等方面的作用。

1.1 以焊接技术为基础的互连工艺

以焊接技术为基础的互连工艺普遍采用叠层型三维封装结构, 即把多个裸芯片或多芯片模块 (MCM) 沿Z轴层层叠装、互连, 组成三维封装结构。叠层型三维封装的优点是工艺相对简单, 成本相对较低, 关键是解决各层间的垂直互连问题。根据集成功率模块的特殊性, 主要利用焊接工艺将焊料凸点、金属柱等焊接在芯片的电极引出端, 并与任一基板或芯片互连。目前的技术方案包括焊料凸点互连 (Solder Ball Interconnect) 和金属柱互连平行板结构 (Metal Posts Interconnected Parallel Plate S tru ctu res--M PIP P S) 等。

1.2 以沉积金属膜为基础的互连工艺

多采用埋置型三维封装结构, 即在各类基板或介质中埋置裸芯片, 顶层再贴装表贴元件及芯片来实现三维封装结构。其特点是蒸镀或溅射的金属膜不仅与芯片的电极相连, 而且可以构成电路图形, 并连至其他电路。其最大优点是能大大减少焊点, 缩短引线间距, 进而减小寄生参数。另外, 这种互连工艺采用的埋置型三维封装结构能够增大芯片的有效散热面积, 热量耗散可以沿模块的各个方向流动,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集成模块的功率密度, 以沉积金属膜为基础的互连工艺有薄膜覆盖技术和嵌入式封装等。

2. (半导体) 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工艺流程

2.1 (半导体) 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前道工程

TAPE MOUNT→SAWING→DIEATTACH→WIRE BOND

TAPEMOUNT工程是半导体ASSEMBLY工程中的第一道工序, 其目的在于将要加工的WAFER固定, 便于自动化加工。过程实质是用TAPE从背面将WAFER固定在RING上。

现在所用的TAPE成卷筒状, 一面有黏性, 通常使用的TAPE为蓝色, 具有弹性, 呈半透明状。通常使用的TAPE缺点是随时间的增加黏性逐渐增大, 一般在2~3天内加工完毕对产品没有影响。TAPE MOUNT完成后要求在TAPE与WAFER间粘贴平整, 如果背面存在气泡, 在SAWING时切割好的DIE会脱离TAPE翘起, 将切割好的BLADE损坏, 同时也损坏了DIE。因此T/M后应检查背面的粘合情况, 如有少数气泡, 可用指甲背面轻轻将气泡压平, 若压不平, 可用刀片将TAPE划破一点, 放出气泡中的空气, 然后压平。气泡面积不能大于DIE面积的1/4。

SAWING工程是将WAFER上的CHIP分离的过程, T/M完毕的WAFER送至SAWING工程, 按照FAB时形成的SCRIBE LINE进行切割, 将连在一起的CHIP分开, 形成每片IC的核心。

现在最常用的是Blade Sawing, 将金刚石Blade装在高速旋转的SPINDLE上, 靠机械力量将Wafer划开。由于通过高速旋转的Blade对Wafer进行切割, 会产生大量的热, 因而再加工时需进行冷却。为防止污染Wafer, 采用DI WATER进行冷却, 但DI WATER电阻率高达17-18MΩ, 无法消除加工时产生的静电, 增加D I WATER的导电性, 消除静电, 在其中充入CO2, 降低电阻率。根据Blade在Wafer上的切割深度, 通常分为Half Cutting和Full Cutting, Half Cutting指切削深度占Wafer厚度70%~80%的加工, 而Full Cutting的切削深度为Wafer厚度的95%~105%, 如图1所示。过100%的原因是将Wafer完全切开, 另外5%是切在Tape上的, 但不可将Tape切破。现在通常采用Full Cutting方式进行加工。

根据切削时Blade的运动轨迹, 可分为ROUND PATTERN和S QUARE PATTERN两种, 如图2所示。

显然, Round Pattern方式更节约时间, 通常我们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加工。新Blade在使用前, 由于表面有毛刺, 为保证被加工的Wafer质量, 预先要用一片没有用的Wafer进行试切削, 将表面的毛刺磨光, 这个过程称为Dressing, 考虑到加工中不断磨损, Dressing用的Wafer应比正常的Wafer厚一点。

Die Attach是将Die (也叫Chip) 黏合到LEAD FRAME的PAD上的过程, 目的是固定Die, 以便于以后的加工, 同时将Chip工作时发出的热量散发出去, 保护其不会损坏。Lead Frame是一种固定Chip, 为Chip提供引脚, 并提供Chip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材料, Lead Frame一般由铜和不锈钢制成。

通常用来将Chip、Pad粘合起来。AG-EPOXY是一种糨糊状的胶体, 具有一定的黏性, 主要成分是银, 它的导电导热性较好, 用它将Chip粘在Lead Frame上, 有助于将Chip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粘贴时, AG-EPOXY是糊状, 但为了固定Chip, 必须使其固化, 才能将Chip彻底固定。AG-EPOXY的固化不能像胶水一样自然固化。根据试验, 如果A G-EPOXY未经处理而自然固化, 一周后Chip还可以用手移动, 一个月后才能完全固定住。所以, 为提高生产效率, 采用加热的方式, 提高Epoxy固化速度。

Epoxy固化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Oven Cure, 另一种是Snap Cure。Oven即烘箱。Oven Cure即将D/A完成的产品送入烘箱中烘烤, 以使Ag-epoxy完全固化。加热的温度为左右, 加热时间为分钟。Snap Cure则采用高频加热方式, 可使Ag-Epoxy快速固化, 一般加热时间为6 0-9 0秒。在Snap Cure设备中, 每段温度不同, 每段间距很短。Snap Cure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而且Snap Cure设备直接与D/A设备相连, 每条Lead Frame加工完毕立即送Snap Cure设备, 与Die Attach生产同时进行, 几乎不占用工作时间, 缺点是设备成本较高。

WIRE BOND工程用金线或铝线把CHIP上的PAD与LEAD FRAME的内部LEAD连接起来, 以实现CHIP与其外部电路的电气特性。在整个ASSEMLY工程中WIRE BOND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工程, 它属于FRONT工程, 由于设备种类多, 数量多, 而且操作较为复杂, 形成不良的因素较多, 所以它是个质量较难控制的工程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除了需要较高识别精度的PRS系统外, 还需要极其精密的机械设备和计算机控制技术。

3 结论

(半导体) 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和工艺流程在工程实践中的技术和条件要比上述的复杂得多, 而且要有较高的工作经验,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各种精密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 对于传统的封装技术有了很大的简化, 但是随着现在电子线路要求小型化, 低能化, 以及参数要求精确度的提高, 封装技术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参考文献

[1]韩郑生等.半导体制造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杨建生.半导体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吕长志等译.半导体器件电子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孟贵华主编.电子技术工艺基础 (第4版) [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BPEL下的业务流程集成分析 篇3

关键词:BPEL 业务流程执行语言 业务流程 集成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Web服务的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展,它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实现了分布式应用,并以其独立性、可复用性以及开放性等优势赢得了用户的一致肯定和好评。但在此过程中,随着用户群体的剧增,用户的需求和标准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这就要求Web服务系统不断更新换代,以不断完善系统功能,适应复杂的外部环境。本文就BPEL下的业务流程作了系统介绍,并引入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1 BPEL简介

BEPL又称业务流程执行语言,它使用XML进行编写,主要应用于与Web服务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开发项目中,具有可移植性。BPEL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标准化流程语言[1],它实现了平台服务、数据处理、故障诊断以及系统维护的一体化,极大地节约信息整理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2]。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BPEL下的业务流程集成,现就BPEL的元模型节点及含义作简要介绍与分析:①partnerLink伙伴链接: 在整个业务流程中,与其流程交互的服务均可以称为BPEL的伙伴。在对伙伴进行定义时,要根据其连接类型来决定。②Variable变量:Variable变量不仅对流程中的中间数据进行了定义,还对系统信息进行了保管与存放。③Activity活动:在BPEL流程中,所有的步骤与操作被称为活动,根据其构成类型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基本活动和结构化活动两大类。④CorrelationSet关联集:即业务流程中与各业务具有交互关系的相关集合。

2 业务流程模型的BPEL转换

为明确业务与业务需求的内在关系,规范业务流程,提升业务处理效率,管理人员一般会采用构建模型(通常是图形模型)的方式分析和验证业务流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这些图形模型主要包括一些基本流程结构,对于那些构成较为复杂的模型,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构建多个模型并根据实际需求有机结合的方式完成,BPEL将专门的结构化定义用于表达流程模型间的映射关系,最终分析实现了用户的实际需要。

3 案例研究

以电子政务系统为例,整个流程主要包括申请、审核以及审批三部分,假设该流程主要涉及ABC三个部门,则其流程定义如下:

3.1 定义BPEL流程的接口WSDL 首先要对流程的接口WSDL进行定义,其WSD文件代码片段如下:

<!--定义部门服务端口类型-->

3.2 定义合作伙伴的链接 在进行连接时系统实现了服务与链接的结合,其代码片段如下:

name=”ApplyInfo” partnerLinkType=”tns: ApplyInfoPL”/>

<!--定义DepartA,DepartB,Rellease的合作伙伴-->

3.3 BPEL主流程定义 最后调用接完成整个流程,其代码片段如下:

<!--BPEL主流程执行活动定义-->

PortType=”tns:ApplyInfo”operation=”getApplyInfo” variable=”request” createInstance=”yes”>

portType=”dp:DepartPL” operation=”getExamInfo”

inputVariable=”req-depA” outputVariable=”res-

depA”/>

<!—調用DepartA和DepartB的伙伴链接-->

operation=”getReleaseInfo” variable=”getReleaseInfoResponse”/>

参考文献:

[1]Alsonso G,Casati F,Kuno H. Web Service-Concepts, Architectures and Applications[M]. Springer Verlag,2004.

[2]Tony Andrews,Francisco Curbera,Yardon Goland. 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for Web Services(BPEL4WS),2003.3.

集成电路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4

全球范围内看,半导体产业正在发生着第三次大转移。第一次是二十世纪70 年代,半导体产业从美国转移到日本,造就了日立、三菱电气、富士通、NEC、东芝等世界顶级芯片制造商。1988 年,日本的芯片产值占全球的比重曾高达67%。到上世纪80 年代末开始,韩国和中国台湾逐渐成为全球又一半导体产业制造基地,半导体类产品一直占据着韩国出口产值的首位。最近十余年正发生着全球半导体产能的第三次转移,即向中国大陆、东南亚等发展中区域的转移。

中国大陆凭借其巨大的.消费市场、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较好的优惠招商引资政策等优势,过去十几年中国吸引着全球各大半导体制造商在大陆投资设厂。根据IC insights 的数据,在,中国大陆IC 制造产值为45.9 亿美元,仅占全球的份额为1.96%,但到 年,大陆IC 制造产值迅速上升到89.1 亿美元,全球份额也提升到3.50%。预计至 年,大陆IC 制造占球的份额有望达到7.73%,2012-2017 年间,中国本地IC 制造产值将以16.5%的平均复合增长率增长。

6月23日工信部主持召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三阶段目标:到 年,实现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500亿,32/28nm实现规模量产,中高端封测占比达到30%以上,65~45nm 关键设备和12英寸硅片等关键材料进入应用;到,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到2030 年,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国家政策的支持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项目概况:

项目计划在西安市建设集成电路(IC)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占地面积约50亩,预计总投资2.8亿元。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总论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概况

三、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四、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五、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第二章 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第三章 行业与市场分析

一、市场环境分析

二、集成电路行业发展现状

三、集成电路市场发展前景及需求分析

四、市场分析小结

第四章 产品与技术方案

一、项目产品概述

二、项目产品生产技术方案

三、原材料供应

四、项目设备选型

第五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一、项目选址

二、建设条件

第六章 工程建设方案

一、工程建设基本原则

二、总图布置方案

三、项目主体工程

四、公用工程与辅助设施

五、总图经济技术指标

第七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一、组织架构

二、劳动定员

三、工作制度

四、人员培训

第八章 节能、节水措施

一、编制依据

二、设计原则

三、节能措施

四、节水措施

第九章 环境保护

一、设计依据及执行标准

二、建设期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

三、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

四、环境保护综合评价结论

第十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设计依据及执行标准

二、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

三、劳动安全措施

四、消防措施

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一、项目实施阶段规划

二、项目实施管理

三、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依据和说明

二、资金使用计划

三、资金筹措方案

第十三章 项目财务评价

一、基本财务数据假设

二、收入与成本费用估算

三、盈利能力分析

四、财务评价小结

第十四章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第十五章 项目综合评价及投资建议

一、综合评价

二、投资建议

钢构生产流程 篇5

备注:1.冲孔:冲孔:是指在钢板、革、布、木板等材料上打出各种图形以适应不同的需求,有十字孔,菱形孔,鱼鳞孔,八字孔,六方孔,冲孔板,长孔,四方孔,圆孔,冲孔板网,三角孔等等。数控冲孔、激光冲孔、化学蚀刻。

2.拆图是先根据蓝图拆出布置图,后再根据布置拆出装配图,最后再拆出板件图,以及拆图主要计算板件的尺寸与螺母孔位置对吗。刚刚学习拆图不知道对不对,希望可以给我指正。还有问一下螺母孔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的。

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

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项:

1、定额制定。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工时定额的制定主要依据各地区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显得特别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还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时成本,以及控制制造费用,都要依赖定额制度,没有很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下面三项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要。

第一,计量标准化。计量是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进行测定,为生产经营,尤其是成本控制提供准确数据。如果没有统一计量标准,基础数据不准确,那就无法获取准确成本信息,更无从谈控制。

第二,价格标准化。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制定两个标准价格,一是内部价格,即内部结算价格,它是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之间,各核算单位与企业之间模拟市场进行“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二是外部价格,即在企业购销活动中与外部企业产生供应与销售的结算价格。标准价格是成本控制运行的基本保证。

第三,质量标准化。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质量,再低的成本也是徒劳的。成本控制是质量控制下的成本控制,没有质量标准,成本控制就会失去方向,也谈不上成本控制。

第四,数据标准化。制定成本数据的采集过程,明晰成本数据报送人和入账人的责任,做到成本数据按时报送,及时入账,数据便于传输,实现信息共享;规范成本核算方式,明确成本的计算方法;对成本的书面文件实现国家公文格式,统一表头,形成统一的成本计算图表格式,做到成本核算结果准确无误。

(材料定额概念

材料消耗定额简称,它是指在节约和合理使用材料的条件下,生产单位生产合格产品所需要消耗一定品种规格的材料,半成品,配件和水,电,燃料等的数量标准,包括材料的使用量和必要的工艺性损耗及废料数量。制定材料消耗定额,主要就是为了利用定额这个经济杠杆,对物资消耗进行控制和监督,达到降低物耗和工程成本的目的。

作用:材料消耗定额是编制材料需要量计划、运输和供应计划、计算仓库面积,签发限额领料单和经济核算的根据。制定合理的材料消耗定额是组织材料的正常供应,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以及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积压、浪费的必要前提。

2材料定额的组成

定额材料,既包括构成产品实体净用的材料数

量,又包括施工场内运输及操作过程不可避免的损耗量。即 总消耗量=净用量+损耗量

另 损耗率=损耗量/总消耗量×100% 则 总消耗量=净用量/(1-损耗率)

为了简化计算 预算定额中采用如下公式: 损耗率=损耗量/净用量×100% 总消耗量=净用量×(1+损耗率)

所以,制定材料定额,关键是确定净用量和损耗率。

3材料定额制定方法

根据材料使用次数的不同,建筑安装材料分为非周转性材料和周转性材料。非周转性材料也称为直接性材料。它是指施工中一次性消耗并直接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如砖、瓦、灰、砂、石、钢筋、水泥、工程用木材等。周转性材料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能多次使用,反复周转但并不构成工程实体的工具性材料。如:模板、活动支架、脚手架、支撑、挡土板等

摘 要:在行业利润下滑的情况下,钢结构企业的项目成本控制问题备受关注,如何利用有限的成本创造更多的利润,产生更高的产品价值,这是每一个钢结构行业从业人员应思考的问题。本文从钢结构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采购及材料应用等方面出发,提出了控制成本、降低消耗的有效途径。希望为钢结构企业在降本增效的管理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钢结构;生产过程;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识码:A前言

钢结构行业是一个比较新型的行业,在其发展初期,粗放式的管理同样可以让企业获取很高的利润,但随着钢结构建筑在多方面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内钢结构发展迅猛,在钢结构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原材料涨价较快,加上辅材的提价,使得不少企业出现利润滑坡甚至亏损。如何更有效地控制成本、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成为所有从事钢结构生产企业的共同课题。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钢结构生产利润相对透明,而在钢结构生产过程中,从价值角度看,原材料成本造价占整个工程项目造价的65%以上甚至更多。若是项目的产品价值大部分被余、废料所代替,即便是工程单价造价再高也很有可能没有利润甚至是负利润,只有在生产过程中将原材料利用率最大化,把损耗降到最低点,才能使工程利润最大化。

一、材料采购成本控制

对于钢结构加工企业来说材料占很大的比例,材料的损耗和材料的采购价格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成本。必须加强对材料的管理,通过材料采购招标、谈判透明化,来降低材料采购的价格,通过加强材料的管理,来降低材料的损耗,尽可能的控制材料的购买价,购买价是比较有“弹性”的,它与市场行情以及人为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控制得与否直接影响收益与否。因此材料的采购管理必须阳光化,要有专门的材料采购监督机构,要制定相应的材料采购相关程序和规章制度。

二、材料计划要准确

施工用材料计划是由项目部技术部门根据施工图纸计算出来的,它既是对项目施工材料成本的预测,同时也是项目材料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材料供应部门实行限(定)额发料的依据。技术部门在计算材料需用总量的时候,既要考虑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也要以料损最少为原则,准确提供材料的材质及尺寸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下料产生工费的支出和边角余料的产生。负责备料的技术人员要具备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不能出现错备、漏备、少备现象,真正起到指导采购的作用,保证材料成本的可控和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三、实行生产材料成本精细化管理

加强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材料消耗是节能降耗的重要环节,将可以直接降低项目的成本。

(一)主材的管理利用

对所有材料进行排版,包括零件料,以便对钢材和余料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钢材的规格多种多样,而下料的零件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做到合理使用原材料,将各类产品中使用相同牌号、相同厚度的零件集中在一起进行下料,这样可以统筹安排,大小搭配,充分利用原材料,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在钢板上号料时,为了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必须考虑在钢板上如何排列才合理,即为合理用料,排样对节约材料起重要作用。下料时,必须采用各种途径,最大限度的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以节约材料,充分利用使用后剩余较大面积的下脚料钢板作为其他工件下料,所以在钢板工件下料时,优先考虑是否可以利用原来的下脚料,这样可以节约大批成料(有材质要求的工件使用下脚料时,应先验证下脚料材质符合要求)。具体如:对于异型板,在工艺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分段接料,对于典型牛腿等采用集中排版,统一组装成H型钢,排零件板时优先用余料,尽量不动用整板,加强对排版的审核,避免出现排错、重排等现象。

(二)对辅材的管理要细化

在实施过程中,生产厂提备料预算时要严格控制二类辅材、油漆的损耗,要结合实际库存情况和工程实际需求进行材料预算的编制,避免造成预算多提,库存材料积压。同时定期派专人对辅助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与类似工程的消耗量进行比较,将辅材消耗与班组工资分配挂钩,积极动员职工从节约一根焊条、一斤焊药、一瓶氧气等做起,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切实把辅材消耗降到最低,对仓库辅材入库、领用及库存定时盘点,杜绝浪费及异常丢失情况发生。

(三)材料的领发控制

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材料的收、发、存管理工作,对材料的入库及材料的发放做好详细完整的记录,对材料的调拨及材料的串用更要确保记录完整;严格按照限(定)额发料,并对物资成本实行动态管理,开展分季(月)度核算,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控制成本;严控主要物资的使用数量,坚持无工号、无去向、无计划不发料;对超定额用料应有书面分析,并报经技术部门和项目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后,方可发料;若是工段私自拿料要坚决制止,情节严重的要执行处罚。要使整个用料过程是个可控的过程,具有追溯性,避免造成材料的浪费。

(四)余料的规范管理

生产管理流程 篇6

第一节 业务部工作流程

一.工作流程:客户意向或市场需求…>下样品单或开发任务书…>样品或新产 品评审…>送样或推介…>信息反馈(客户需要改进时,重新打样或更改)…

>产品报价…>合同订立…>产前样确认…>制程跟踪…>出货…>售后服务

二.根据客户意向向生产、技术部下发打样通知单。

三.业务部通过市场调查(或其他渠道)收集本行业有关信息,评估开发风险、竞争状态以及竞争对手在技术、价格、产品结构、外观等方面的情况,根据需要向技术部下达经总经理批准的新产品《开发任务书》。

四.会同生产、技术、品管等部门相关人员对样品或新产品进行评审,合格后发给客户或向客户推介。

五.客户如对样品或新产品提出更改,需重新向生产、技术部下发打样更改通

知单,注明客户的具体更改要求。

六.业务部和客户初步确定订单后,会同生产、技术、采购等部门进行详细成本核算和生产技术能力评估。

七.业务部与客户达成价格一致后草拟合同。

八.业务部将确定的合同要素和供需条款与客户协商一致,报总经理批准后订

立合同。

九.所有合同都必须呈总经理签名方有效。

十.将客户订单复印件发财务部、生产部备案。

十一.会同相关部门对生产部制作的产前样进行评审,如客户要求确认产前样的,及时将产前样发给客户确认,经客户认可后,通知生产部安排批量生产。

十二.产品制程跟踪,随时掌握产品生产进度。

十三.订单执行中,如客户对订单有变更或由于公司原因不能按交期交货,应

及时与客户协商,并将协商结果通知相关部门。

十四.根据合同交期与客户沟通安排出货日期,并通知生产部。

十五.交货后,及时了解客户对产品的装配使用情况,并将客户需要改善的问

题反馈给相关部门,完善以后产品。

十六、协助财务部对出货产品货款进行及时回收。

十七.如遇索赔,按合同条款处理;并通知相关部门追查责任并采取适当改进

措施。

第二节 生产部工作流程

一.工作流程:接受业务订单…>生产负荷分析…>生产制造令…>备料…>产前 样…>物料发放及领用…>生产、外协作业…>生产、外协进度追踪…>生产、外协作业变更…>生产数据分析及计划达成率统计…>产品入库…>出货

二、生产部接到业务订单后,进行生产负荷分析,依据产能状况及订单数量、交期,决定是否需要加班生产或委外加工。

三.根据业务订单制定《生产制造单》并发各部门、车间。

四.根据库存材料情况,填写《材料申购单》经上级领导批准后,再交给采购部。

五.依据订单交期和设备产能,制定月生产计划及周生产排程。

六.根据预计损耗备料,原则上,按订单数量90%备料,完成后据实补足余额,以减少库存品。

七、经客户或业务部确定产前样后,再进行批量生产。

八、物料的发放要做到先到先出,按单发放,不能超额发放。

九、调查并记录各车间每天完成的数量及积累完成的数量,以了解生产进度情况并加以控制(每日实际产量与预计产量比照)。

十、找出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产生差异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十一、出现人员、设备有工作负荷过多、过少或负荷不均之情形,超负荷时,可调其他部

门或车间人员或设备支援;负荷不足时,适当增加其工作量,减少浪费。

十二、检查并督促各工序作业人员依据《作业指导书》及《安全操作规程》从事作业。

十三、协助品管部门做好在制品质量检测,对不良品及时处理,并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后续在制品质量。

十四、因客户变更订单内容或因生产异常造成生产作业更改,应及时调整生产计划。

十五、依据生产进度及生产日报表掌握每日生产之进度、效益及品质,做好生产数据分析及计划达成率统计。

十六、委外加工作业流程

1.依据需委外加工产品的数量、质量等要求寻找优良的加工厂商。

2.厂商经评定合格后,方可签订《委托加工合同》。其上必须写明:品名、加工数量、规格、质量要求、金额、交期、包装方式、运输方式、结算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

3.《委托加工合同》必须经公司领导审核签名方有效。

4.依据《委托加工合同》按实发放原、辅材料。

5.实时掌握委外加工产品的进度,并监督加工厂商合理用料。

6.协助品管部做好委外加工产品的质量检测与监督。

7.对加工质量不合格之产品,应退回返工。

8.加工方违约时,按《委托加工合同》相关条款处理。

十七、所有自产和外加工的产品,都必须100%经过品管部的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

十八、按业务部出货通知按时出货。

第三节 采购部工作流程

一.工作流程:接受采购申请单…>收集信息…>询价…>比价、议价…>采购计划…>要样…>样品核准…>下采订购或订立合同…>协调、沟通…>跟催…>验收…>付款

二.采购部在接收到相关部门的《材料申购单》后,承办人员应查看库存资料或询问仓管人员,以确认有无库存或库存数量多少。

三.查询供应商档案资料,了解采购之价格。

四.研究市场供料状况及管道,透过询价、比价、议价来决定有利价格;选定厂商后需填写《厂商询价表》,呈主管核准。

五.选定供应商后应及时编制《采购计划》并发放给相关部门。

六、向选定供应商提供采购物品的具体要求,供应商按要求制样。

七、收到供应商的样品后,召集相关部门人员对样品进行检测、评审,不合要求时,须要求其改进,直至样品符合要求。

八、供应商经改进后仍达不到要求时,应更换供应商及修改《采购计划》并通知相关部门。

九、样品经检测、评审合格后,下单采购或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其上必须写明:品名、数量、规格、质量要求、单价、金额、交期、包装方式、运输方式、结算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

十、《采购单》、《采购合同》必须经公司领导审核签名方有效。

十一、采购确立后,将采购单发相关部门及仓库。

十二、当生产出现异常如客户要提前或延后出货、产品更改等情况,涉及到采购材料的交期变更或材料规格尺寸的变更时,应及时与供应商协调、沟通。

十三、根据生产部提供的生产进度及采购单交期,提前跟催供应商按时按数交货。

十四、供应商交货前,承办人员应提醒供应商携带送货单、订购单等票证,否则仓库将拒收。

十五、供应商交货时,承办人员应与质检员、仓管员共同进行验收、交料、结算和储存工作。

十六、当收到检验员检验来料不合格报告时,承办人员应及时与供应商联系,协商对不良品的解决方案;能自行处理的,应由供应商支付返工费用;不能自行处理的,应要求供应商在可接受时间范围内处理完毕。

十七、经检验员为不合格的来料及承办人员通知供应商处理不良来料,供应商未按时处理的,则应办理退货并

十八、对供应商延期交货或所送材料不良及退货等情形,按《采购单》或《采购合同》之相关违约条款处理。

十九、判定不合格之材料如属紧急用料,由相关部门决定使用办法,若为特采使用,则改判合格直接入库使用,但必须报公司领导批准。

二十、采购完成后,采购部主管依据与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单》或《采购合同》之相关条款会同财务部安排付款。

二十一、采购部应要求供应商开具相符的增值税发票或普通发票。

第四节 技术部工作流程

一.常规产品工作流程:接受生产制造令…>编制材料清单…>编制工艺单…>生产技术及工艺的改进…>工装夹具的改进…>制程异常处理…>设备异常处理

1.技术部接收到生产部的《生产制造令》后,在3个工作日内编制完成《材料清单》及《工艺单》,并发相关部门。

2.在现有设备、人员基础上寻求生产技术或工艺的改进,以节约材料或提高产品质量。

3.在现有设备上寻求工装夹具的改进,以提高生产效益。

4.生产中出现品质异常时,协同生产部、品管部分析异常原因并采取正确措施。

5.生产中设备出现异常时,及时排除故障。

6.对委外加工产品的厂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以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二、客户来样产品工作流程:接收客户样品…>样品分析…>图纸、料单…>报价…>打样…>评审…>客户确认…>接收生产制造令…>编制材料单、工艺单…>工装夹具设计与制备…>技术资料…>技术培训…>制程异常处理…>设备异常处理

1.接收到客户样品后,召集相关人员分析样品结构、材料、制造工艺及需要使用到的设备、工装夹具等情况。

2.绘制产品图纸(特殊部位绘制1:1的局部图)及编制材料清单。

3.通过计算材料、人工及各种费用向相关部门提供产品报价。

4.参与或具体指导打样人员按产品图纸及客供实样制作样品。

5.召集相关部门人员对样品进行评审,合格后,交业务部发给客户。

6.客户如对样品提出更改,则按客户要求重新打样或对原样品进行更改,直至客户满意为止。

7.接收到生产部的生产制造令后,在3个工作日内编制完成《材料清单》及《工艺单》,并发相关部门。

8.根据产品加工需要设计或制备工装夹具。

9.向相关部们提供产品制作的产品加工图纸、工时、工价等技术性资料,并依生产实际作出合理的调整。

10.对相关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11.生产中出现品质异常时,协同生产部、品管部分析异常原因并采取正确措施。

12.生产中设备出现异常时,及时排除故障。

三、新产品开发工作流程:接受任务…>开发计划…>收集资料与准备…>图纸、料单、工艺单…>成本核算…>打样…>工时、工价…>样品评审…>样品修改…>再审…>定型

1.接受《开发任务书》后,结合新产品的具体情况,与相关部门人员商讨后编制《开发计划书》,明确设计思想与目的。

2.收集产品涉及到的材料、结构、工艺、加工设备等方面的情况;设计中要贯彻成本控制、质量优先、方便生产等意识。

3.绘制产品图纸(特殊部位绘制1:1的局部图),制定工艺流程,编制材料清单。

4.通过计算材料、人工及预期各种费用,初步核算产品单价。

5.参与或具体指导打样人员按产品图纸制作样品。

6.通过样品制作初步确定工时、工价,以备批量生产时校正。

7.样品完成后,应通知公司领导,由公司领导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对样品进行评审,并做好

记录。

8.评审未获通过时,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或重新打样,再审。

9.评审通过后,产品定型,整理、保存所有资料,以备批量生产使用。

10.由于特殊原因终止开发或开发失败,可利用的废料自行处理,损耗物料作报废处理。

第五节 品管部工作流程

一.工作流程:接受生产制造令…>制定品质标准…>制定检验规范…>确定检验器具…>进料检验…>制程检验…>成品检验…>出货检验…>分析、总结

二.接受生产制造令后,根据客户要求或行业标准制定《产品品质标准》,并呈公司领导批准。

三.依据品质标准制定《检验规范》。

四.根据产品特点,确定对产品检验需要使用的检验器具、方法。

五.进料检验:接收仓管通知…>相关资料准备…>判定…>检验方式…>标识…>检验记录、报告

1.检验员接收到仓管员的物料入库通知后,准备与该物料相关的品质

标准要求、检验方法、检验器具等及时到库检验。

2.依《检验规范》确定对该物料采用抽检还是全检。

3.依《检验标准》使用正确的检验器具、方法对物料进行检验。

4.对检验物料进行分类,合格品、不良品、废品等分开放置并悬挂或

贴上检验标示牌(卡)。

5.检验员检验每批次物料后,都必须做好检验记录,填写《检验报告》

并呈主管核准,发相关部门。

6.对检验出不符合要求的物料,应查找原因,提出处理措施。

7.对检验出不符合要求的物料,如属紧急用料,经公司领导批准后可

按规定实施特采。

六.制程检验:首件检验…>巡检…>判定…>标识…>检验记录、报告

1.批量生产前,按客户或样品要求进行首件(产前样)检验,符合要

求后,方可通知生产部批量生产。

2.生产过程中换人或换料的第一批产品,应进行首件检验。

3.生产过程中按《检验规范》的规定对每一道工序在制品实施定时抽

检,并做好检验记录。

4.对于新产品的检验,应提高巡检次数和抽检数量。

5.对检验完毕的在制品必须分开放置并悬挂或贴上标示(牌)卡。以

保证不良品不流入下道工序。

6.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品质异常,能自行处理的,应及时解决;不能

自行处理的应及时报告部门主管和相关部门负责人。

7.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品质异常,应及时报告公司领导。

8.对于所有品质异常都必须填写《品质异常报告》发相关部门并存档。

七.成品检验:全检…>判定…>标识…>检验记录、报告

1.按客户或订单要求,参照样品质量,按《检验规范》采用正确的检

验器具、方法对成品进行100%全检。

2.依据具体的质量标准判定所检产品为合格时,开具检验报告,用于

成品进入包装车间之凭证。

3.依据具体的质量标准判定所检产品为不合格时,根据不良情况,在检验报告上注明返工事项,检验报告经部门主管审核后交生产部安

排返工,返工后必须重新检验。

4.依据具体的质量标准判定所检产品为废品时,检验报告上应注明判

定的具体因由,经部门主管审核后上报公司领导。

5.对检验完毕的成品必须分开放置并悬挂或贴上标示(牌)卡。以保

证不合格品不流入包装车间。

6.所有检验记录、报告都必须发相关部门并存档。

八.出货检验:检验…>判定…>标识…>检验记录、报告

1.依据客户或《检验规范》之包装要求对已包装好的待出货成品进

行检验。

2.检验方式为抽检,检验项目主要是外观、标签、数量等的确认。

3.判定合格时,开具检验报告,用于成品入库之凭证。

4.判定不合格时,检验报告需注明不合格原由,经部门主管审核后交

生产部安排返工,返工后重检。

5.对检验完毕的成品必须分开放置并悬挂或贴上标示(牌)卡。以

保证不合格品不流入仓库。

6.做好检验记录、报告并存档。

九.品管部主管定期召集所属人员就进料、制程、成品、包装等检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并情况将总结报告发相关部门或呈公司领导。

第六节 仓库工作流程

一.入库工作流程:供应商送货或采购物料回厂…>核对采购单…>数量验收…>品质验收…>入库及入账…>表格单据的分发及存档。

1.供应商送货到库时,应要求供应商提供送货单、订购单等票证。仓管员应拒收无票证的物料,特殊情况应要求采购承办人员当面核对物料,无误后方可接收。

2.供应商送货或采购员采购物料回厂到库后,应及时通知品管检验人员和采购承办人员。

3.核对供应商的送货单的品名、型号、数量等是否与采购单一致,如不一致时,应第一时间与采购员进行核对,查明原因并确认OK后方可收货。

4.对于物料数量较大的按大件全点、小件10~35%的比例进行数量核查并做好抽查标识;对于较贵重的物料要做到数量全部清点准确;对于小件物料必须用电子称称量重量换算成数量。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做好记录。

5.所有物料必须在数量数量清点完成后,供收双方共同确认情况下签单收货,数量异常签实收数量并要求送货人签名确认方可收货。

6.仓管员数量验收完成后,协助检验员对物料进行质量验收。

7.对检验合格的物料要及时按相应位置及物料特性选择合理的摆放方式摆放整齐。

8.对检验不合格的物料必须跟进处理结果,对于退货处理的跟进退货时间至退回。

9.做好入仓物标示卡,其上要注明品名、供应商、入库时间、规格型号、数量等,并将标识卡置于物料正面最容易看到的位置。

10.仓管员依据验收单及时记账,详细记录物料名称、数量、规格型号、入库时间、单证号码等,做到账、货相符。

11.将入库单据交相关部门并存档。

二.出库工作流程:用料部门持单领料或采购部退货单…>核对单据…>发料(记账)…>物料交接…>表格单据的分发及存档

1.仓管员收到用料部门开具的领料单或采购部门开具的退货单后,应与订单使用材料清单进行核对,如不相符,及时反映给相关人员确认无误后方可发料。

2.发料或退货时,仓管员必须和领料部门主管或供应商双方对数量确认无误,共同在领料单或退货单上签字确认。

3.仓管员必须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发放物料。

4.物料出库时,双方应认真清点核对品名、数量、规格及包装完好情况,办清交接手续,若出库后发生货损等情况,责任由承运者承担。

5.物料出库后,仓管员应及时根据出库单销账并清点物料结余数,做到账物相符。

6.物料发放后及时进行仓库整理。

7.将出库单据交相关部门并存档。

三、物品借出管理流程

1.因工作需要需向仓库借出物品时,必须由借用人写出借用申请单,明确归还时间后,并经部门主管签字认可方可借出。

2.仓管员接到申请单后,清点核实所借商品的品名、数量、规格、单价、金额等相关内容,并与借用人签字认可物品正确及完好,方可借出。仓库管理员必须根据借用申请单在账面上进行备注。

3.借出的货品必须在约定时间内归还。

4.货物归还时,仓管员必须根据借用申请单对所借出物品进行清点和核查,若与借货明细相符且物品无损坏方能入库销账,若发生物品短少或损坏,则由借用人按物品原价进行赔偿。

5.借用人借出物品超过约定归还时间3天而未归还,且不说明原由的,按物品遗失处理,由借用人按物品原价进行赔偿。

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方法研究 篇7

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人类社会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知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来源。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对企业知识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1 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的意义

1.1 实现知识“有序化管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等不断发展,知识膨胀速度已大大超出了知识整理和知识有序化速度。《21世纪世界预测》指出,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2千年产生的知识量总和。人们处在这样一个知识极大丰富的环境下,却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很多时候面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的尴尬。一项统计表明:在没有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企业中,员工将花费80%的时间用于寻找资料和知识[1]。因而企业迫切需要对知识进行“有序化管理”,使“企业知识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在需要的员工手中”,提高知识使用效率。

1.2 实现“个体资源企业化”

在经济发展中,无论经济繁荣还是经济危机时期,企业都可能面临员工跳槽或裁员问题,员工流动性导致企业知识资源流失,甚至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如何使“个体资源企业化”成为企业管理者思考的重要议题,也是企业知识管理一大难题。

业务流程是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活动集合和载体、运营的基础,企业知识产生和应用于流程节点,流程节点凝结了企业关键知识;因此,以流程节点为切入点对知识进行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点,可以有效解决知识“有序化管理”和“个体资源企业化”问题。

2 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方法

2.1 业务流程体系模型构建

2.1.1 流程和流程节点的定义

构建企业业务流程体系模型,首先要界定业务流程和流程节点。对业务流程定义,从不同角度有所不同,主要有:

(1)ISO9000对业务流程的定义:业务流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2)M·Hammer认为,流程是把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的活动[2]。

(3)T·H·Davenport认为,流程是利用企业的资源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活动[3]。

以上定义大多包含了流程6大要素,却很少有将流程活动执行者———角色纳入流程定义。笔者认为:业务流程是相关角色按照由既定活动组成的程序,将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过程。

业务流程节点是一种特殊节点。业务流程具有层次性,上层流程的一个流程节点可细分为下层的一个业务流程;所以不同层次流程节点之间存在包含和被包含关系,如图1所示。

我们把处于最底层、不可细分的流程节点定为节点单元,流程节点的界定将从节点单元入手;而节点单元是由不可再分的角色完成的将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输出的同一类型的活动。

2.1.2 业务流程建模

根据Hommes的研究[4],目前约有350种左右支持BPR业务流程建模方法,而其中跨职能流程图是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流程建模的理想工具,能够清晰表达流程节点与角色之间对应关系,而角色正是知识的获取者、提供者和使用者。

跨职能流程图是通过图形化语言,描述组织中各职能单位(部门或岗位)之间的业务流程图,是描述业务活动与业务能力之间交互关系的图表模型[5]。它通过横向与纵向的二维方式反映工作流程,是一种图形的实现方式。横向维度是职能带,表示工作(进程)发出者或承担者;纵向维度是序号,反映工作(进程)之间逻辑关系。横向与纵向维度确定了进程坐标,把流程责任者和流程逻辑关系固化下来,形成清晰的流程图形化描述。图2为某公司研发立项流程跨职能流程图。

由于业务流程具有层次性,所以用跨职能流程图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时,需对不同层次流程进行建模,并阐明不同层次之间关系,体现流程层次性。

2.2 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模型构建

2.2.1 知识的识别与分类

目前对知识分类的方式有很多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类。笔者根据本研究特点,从流程节点角度,将企业知识分为三类:

第一类:流程节点的属性知识。它包括:流程节点所属流程编号,流程节点编号,流程节点的启动知识,流程节点的活动描述,流程节点的输入知识,流程节点的输出知识,流程节点执行的时间约束,执行节点活动的角色,胜任节点工作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第二类:流程节点的规范知识。它包括流程节点活动涉及的表单规范和节点活动的执行标准。角色在处理流程节点活动时,可以参考这些标准并按照表单规范进行操作。

第三类:流程节点的经验知识。在流程节点的执行过程中,由于不同角色知识水平和经验不同,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并且会通过各种途径,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笔者将这些“问题”及“解决方案”定义为流程节点的经验知识。

前两类知识是静态知识,只有当企业业务流程发生变化时,才会发生相应变化。后一类知识是动态知识,随着业务流程运行和实际问题出现而不断更新。这类知识也是企业知识中最重要的一类,是实现“个体资源企业化”的关键所在。

2.2.2 知识表示

所谓知识表示,就是对现实世界中的知识在分类基础上建立知识的表示规范,能够充分、完备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知识,并被计算机接受和处理的过程。知识表示规范,在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方法研究中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其对现实世界知识表达的完备性,而且影响系统知识获取和知识应用的效率。目前,知识表示方法主要有: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框架表示法、语义网络表示法、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

面向对象技术具有层次性、封装性、模块性、继承性、易于维护和良好的可扩展性等特性,符合人们的思维过程,是最适合用来模拟现实世界的一种计算机技术,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知识管理系统中。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了XML技术的产生,它是通用标记语言标准SGML的一个子集。XML是一个开发的标准,并且不与任何程序设计语言有关,具有良好的跨平台特性,因此成为处理结构化文档的有力工具。本文结合XML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建立知识表示规范,对知识进行表示。针对前面对知识的分类,给出第一类知识的XML表示规范如下:

2.2.3 流程节点知识的集成

知识生命周期包括知识获取、共享、使用和淘汰,组成了知识流程。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是指知识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活动完全基于流程节点进行,如图3所示。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模型如图4所示。

知识库中的知识为节点单元知识,通过节点编号与流程节点发生关联。某一流程节点可能由不同节点单元组成,该流程节点的知识是其所包含的节点单元知识的集合。

节点地图(知识地图)是在业务流程建模基础上构建的,体现不同层次流程中的流程节点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并不体现同一流程中节点之间的先后顺序,如图5所示。节点地图的作用是通过流程节点编号从节点地图中获取构成流程节点的节点单元编号,进而通过节点单元编号获取知识库中的知识。

2.2.4 知识库的管理

在知识库中,前述第一类和第二类知识是静态知识,维护比较简单。而对于第三类知识,流程节点的角色可以随时添加,这就必须对知识库进行及时维护,否则就可能会形成很多知识垃圾,影响知识库运行效率。因此对知识库管理主要指对流程库中第三类知识的管理。知识库管理包括以下几方面:

(1)知识的添加。流程节点的角色在处理流程节点活动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就会查找流程节点中的知识,以确定是否存在此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存在,则依照“解决方案”处理该问题;如果不存在,则通过其他渠道(如专家建议、外部知识)等获取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将其添加到知识库中。在添加知识时必须同时添加相应的关键词,并且关键词必须与知识内涵紧密相关,以便于检索。

(2)冗余知识管理。知识库可以根据关键词检索次数,定期向知识库管理员提示冗余知识,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删除。

(3)知识优化。知识库可以根据关键词检索次数定期向知识库管理员提示检索次数高的关键词和对应的知识,管理员就可以对该知识优化,使检索效率更高。

(4)关键词更新。流程节点的角色在实际检索过程中如果发现关键词设置不合理,可以对知识的关键词进行合理调整。

3 总结

本文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方法,是对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有益补充,对知识管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基于流程节点的知识集成方法研究中,以下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1)节点知识动态集成的实现。企业处于不断变化环境之中,作为企业价值载体的业务流程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而更好地为顾客提供价值。业务流程变化必然带来节点知识变化(包括所有的三类知识),这就需要节点知识在业务流程变化时能够自动实现重构,以支持新的业务流程运行。

(2)如何激励企业员工将“个体知识”添加到知识库中,实现“个体资源企业化”。

笔者将在今后对以上课题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钱亚东、顾新建、王生发、李响烁:《汽车企业知识管理中知识与业务的集成研究》[J];《汽车工程》2006:1。

[2]Michael Hammer,James Champy.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M];New York:Harper Business,2001:1。

[3]Davenport T H.,Short J E.The new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0,32(4):11-27。

[4]B.J.Hommes.Overview of business modeling tools[J];2001:3-5。

集成电路生产流程 篇8

关键词:讣闻报道 新闻生产流程 道德情感 客观事实

在美国,讣闻报道几乎是所有报纸的家常菜。[1]其中,《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是美国讣闻报道的三魁首。而在中国,只有在政要名人过世时,才会引来媒体的广泛关注,形成一小段讣闻报道的高峰期。相比起国外讣闻报道的成熟而系统,国内讣闻报道颇显冷清和生涩,尤其是关于普通人逝世的日常讣闻报道,更是凤毛麟角。但近些年来,国内也不乏日常讣闻报道的尝试者,如北京的《新京报》、广州的《南方都市报》、武汉的《楚天都市报》等。随着讣闻报道实践的深入,本文笔者试图从新闻生产的具体流程角度考察中国讣闻发展的现状以及中美讣闻报道的差异之所在,以探寻中国是否具备普通人讣闻报道的广袤土壤。

选择《新京报》和《纽约时报》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因素考虑。《新京报》2005年3月29日开设专版定名“逝者”,被广泛视为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每周定期出版的讣闻版”,成为“中国讣闻报道的一次突破”。由于《新京报》“逝者”版的报道对象主要针对普通人,而且定期出版,是中国新型讣闻报道的先驱。而《纽约时报》在讣闻报道方面有着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悠久历史,在报道的采编上也做得十分出色。[2]在三魁首之中,《纽约时报》“讣闻”版在内容可读性、版面成熟系统性上更胜一筹。

本文中,笔者选择了2009年《新京报》“逝者版”的全年82篇报道和2009年《纽约时报》“Obituaries”版1400余篇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做具体的文本分析、内容分析。同时,对操作《新京报》“逝者”版的责任编辑、记者进行定性采访研究,对《纽约时报》“讣闻”版记者和编辑与美国读者对话的材料做了二次分析,试图在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下,得到一个客观地研究成果。

之所以关注新闻生产流程,正如李立峰教授在赫伯特·甘斯的经典之作《是什么在决定新闻》译本序言中所说的,是因为我们每天从报刊或者电视上看到的新闻,都是新闻机构通过一个复杂的过程产生出来的。这个过程涉及新闻机构如何安排工作给记者,记者怎样去获取咨询,他们和消息来源怎样联系沟通,记者和同业之间又或是新闻机构之间有怎样的合作或竞争的关系,新闻机构的内部结构和工作流程、上级与下级之间或不同部门之间的互动等,到最后,整个新闻生产过程会不可避免地在新闻内容上打下烙印。[3]笼统地来说,新闻生产流程主要包括采访与写作两大部分,但采访和写作并非一蹴而就,其中必不可少地涉及到一些影响因素。因而本文主要考虑的维度是讣闻版面存在性的差异、新闻记者本身差异、消息来源以及讣闻采访与写作过程。

(一)版面位置:讣闻让道还是为讣闻让道?

版面是否存在以及其存在的周期和稳定程度既体现出中美讣闻版面的重要性程度,也直接影响着记者采写报道的进程。

《纽约时报》在讣闻报道方面已经有着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悠久历史。以2009年《纽约时报》网站为研究样本来看,讣闻版每天固定刊出,2009年共有1400余篇讣闻报道,平均每天有4篇报道,多达8篇,少则2-3篇。

但在纽约时报网站上公开的“对话《纽约时报》讣闻记者”的访谈[4]中,记者表示在《纽约时报》,讣闻部分没有自己的版面。“我们是孤儿,看那天的报纸中哪有版面,我们就挪到哪儿。我们同时要与付费的讣闻共享版面”。而尽管在这样的情况下,《纽约时报》仍然会确保数篇讣闻报道的刊出。

而《新京报》“逝者”版之前固定在每周周二出版,后改为逢周日出版,版面在A叠11-14版之间位置。2009年共有讣闻报道82篇,在2009年的52个周日中,有16个周日因各种原因让道给其他版面[5],讣闻版缺失比率达到30%。而这16次讣闻缺位的主要原因为欢度特殊节日,逝者报道与节日气氛不符;遇到特殊事件时,专题占用版面较多,在版面争夺中,新闻性不强的“逝者”版面只能让位于其他;广告量大,版面紧张;或者稿件不满意,需时间修改而中断版面的情况也存在。

(二)记者身份:“兼职”还是“全职”?

作为新闻采写的主体,新闻记者本身的身份、地位和心态将影响到讣闻报道的版面风格和内涵差异。

通过对《新京报》记者[6]进行定性采访,笔者了解到 “逝者”版的记者大都是《新京报》北京新闻部的社会新闻部或社区新闻部记者,撰写讣闻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兼职”,而社会新闻和社区新闻的记者人数为七八个,他们平日里已经需要负责《新京报》A叠“北京新闻·社会”和“北京新闻·社区”的至少4个版面。而在美国,由于《纽约时报》每天都有刊登数篇讣闻报道,他们的记者队伍中有5名专门的讣闻记者,报社的其他成员也可以加入,组成一个强大的“死亡报道”阵容。[7]《纽约时报》报社对讣闻记者要求很高,必须有开阔的眼界,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细节,且文字优美。[8]

在美国,讣闻报道被认为拥有超乎于倒金字塔形式和严格的新闻写作风格的自由。[9]美国著名讣闻作家尼科尔森有如此评价:“我写过的讣告里,哪怕最差的一篇也比我写的最棒的调查新闻更有生命力,会比调查新闻多活一百年。讣告写作绝对是我在报纸这一行做过的各类工作中最有价值的,也许是我一辈子做过的最有价值的事。”

而在中国,短期时间内,要设置专门的讣闻记者似乎不太可能。这是由诸多的现实因素导致的。诸如记者的发稿量及其相关的工资问题,稿件来源、受众接受度问题,版面风格过于固定问题等。另外,即便在目前这种记者“兼职”的状态下,撰写讣闻也并不是那么受欢迎。有一些传统思想观念浓厚的记者仍觉得是一件晦气的事情,即便在思想上没有任何障碍,记者在采写讣闻报道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都远远超过了一篇普通的新闻报道。

兼职或全职本身只是记者职务上的差异,但在报道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景。全职记者的优势表现在讣闻报道操作的连贯性和统一性上,但容易造成程式化,难有创新。兼职记者写作风格多样,使版面显得有活力,但由于操作时间仓促,稿件质量难以保证,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

(三)消息来源或者逝者线索差异: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

任何一个采访都必须确定采访对象,并做一定的采访准备。而在讣闻报道方面,中美在讣闻线索的来源和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由于《纽约时报》有多名讣闻作者,他们有时会耗费数月时间用于查阅资料和档案来预写讣闻,以便加快讣闻信息的发布速度。预写的讣闻和收集的资料组成了《纽约时报》的讣闻稿库。讣闻稿库由警卫把守,一般人员不得入内。库内通常存储有近2000人的稿件,其中大多数需经常更新。这些报道的主人公包括国内外的国家元首、重要政治家、工商巨头、文化名人。[10]而由于《纽约时报》作为一个世界性大报,其报道对象辐射范围较广,报道影响之大,加上多名记者和讣闻稿库的支持以及多年的讣闻操作经验,讣闻版不会出现稿件缺乏或线索难觅的情况。

《纽约时报》的著名讣闻记者布鲁斯·韦伯曾谈道他们选择报道对象的标准:“在决定是否写他时,我们首先要看我们的报道空间是不是足够。另外,还有他能给这个版面带来多少新的信息,以及他的讣闻会不会有趣。有时候,一个人的生活可以不那么重要,但是不能不有趣。” 《纽约时报》坚持从一定的新闻要素和新闻价值出发,而不仅仅是体现人文关怀,没有特点的平凡人讣闻很难刊登见报。

而《新京报》主要在北京地区发行,其“逝者”版为了追求其贴近性,将逝者的报道对象定位为在北京去世,或与北京有关的逝者。由于中国民众的传统观念和目前“逝者版”尚处于新生探索的状态,因而与《纽约时报》线索过剩迥异的是《新京报》的逝者的线索并不乐观,时常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目前,其主要的线索来源如下:一 、利用跑社区新闻和社会新闻记者的人际传播、人脉关系或居委会、社区单位获取线索。二 、通过与墓林或陵园的联系获取线索或者在墓林或陵园蹲点,获取线索。在陵园方面,《新京报》主要与北京八达岭陵园合作。三 、以突发事件中逝去的人物作为逝者报道对象。四、读者主动通过热线电话联系报社或记者联系在报纸上刊登简短讣告的逝者亲属。五、编辑将任务分配给记者采访,这种情况一般是针对名人政要,包括演艺圈和文化界人士等。

然而,由于来源的不固定性和仍处于讣闻报道的初期发展阶段,即便有如上五种线索来源,《新京报》“逝者”版的线索不足仍是一大现实瓶颈。

(四)写作框架差异分析:道德情感还是客观写实?

话语分析著名学者梵·迪克提出了话语的三大结构,即超结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超结构指一种话语体裁的完整的上层结构,是话语体裁常规的特定的整体形式,它安排句子的语篇序列,并赋予这些序列以具体的功能,超结构是约定俗成的。而涉及到内容的结构,梵·迪克将其分两个层次,较高的层次称为宏观结构,较低的层次称为微观结构。宏观结构可以构成一个宏观命题,或称主题;它通过宏观规则从话语句子表达的命题集合——微观结构——中衍生出来,相对于上层的超结构,宏观结构可以说是话语的底层语义表现,即内容或概要。微观结构、宏观结构、超结构这样层层套装,即构成整个话语的完整形式。[11]

《新京报》和《纽约时报》在各自报道中的超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而在宏观结构中,《新京报》的框架偏重道德情感框架,而《纽约时报》的框架偏重事实客观框架。而在微观结构中,《新京报》的道德情感框架中,又分为若干明显的框架,其中包括“助人为乐”的道德框架和“家庭和睦”的情感框架。《纽约时报》则呈现出事实重要性和有趣性框架。这些框架和结构通过讣闻报道标题、词语使用等细微之处表现出来。

1. 讣闻标题的差异

首先从中美讣闻报道标题的差异来看,美国《纽约时报》的讣闻报道题目有固定的程式,包含的内容为逝者姓名、年龄、事业(身份或者广为人知的事件或最引人注意的特征)和动词死亡(die)。《纽约时报》讣闻标题的拟定遵循的是传统新闻标题的手法,用凝练的词语将新闻事件的核心要素展现出来——何人死于多少岁,一般没有主观形容词。

与美国正统、一成不变的新闻标题相比,《新京报》的标题别具特色。首先,主题中心式标题。《新京报》的标题大多为主题式标题或故事性标题,标题用语偏虚,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表现逝者的特征和与众不同之处。其次,道德情感诉求。标题中的“悬壶济世”、“树德为怀”和“替邻里垫卫生费”从道德角度体现出逝者“助人为乐”的精神,而“撑起家中一片天”则从家庭生活角度呈现出“清贫”家庭同甘共苦的“和睦”状态。在标题的文字表达中,往往注入了某些道德和情感因素。

由以上观之,《新京报》的讣闻报道标题通过主题中心式的表达和主体概括性词语的使用,并不强调新闻要素的呈现,呈现出其讣闻报道中注重道德情感的框架。

2. 讣闻报道定性句子差异

讣闻报道中定性的句子是指讣闻报道中对逝者一生进行概括或评述、起着盖棺定论作用的句子。无论在中美,这都是讣闻报道的重点和难点。美国的讣闻报道中十分注重这个句子。在《纽约时报》讣闻报道中,第一段一定是该讣闻报道的导语部分, 一个由who引导出来的定语从句是讣闻报道中定性的句子。讣闻记者没有对逝者的一生做出宏观的评价,而是举出了其最值得让人记住的一点,从某件事情或某个客观特征着手,用事实刻画形象,秉承客观真实的原则,这也是该篇文章着重展开讲述的事件的一句话概括。

而《新京报》对这个句子并不十分重视。《新京报》的讣闻报道一般没有导语,没有一个概括人物或者主题的句子,其往往是以场景式描写开篇,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另外,《新京报》也擅长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评价的视角,从外貌到内心展现人物形象,并采用偏文学性的语言用情境营造文章的氛围,透露出情感化操作的倾向。

3. 讣闻报道结构范式和框架分析

在美国,《纽约时报》的讣闻报道通过“特写”与“全景”两个景深的关照,点面结合,力求客观真实而又有深度的展现人物。“特”和“全”两部分的比例视具体情况而定。而在特写的写作过程中,往往呈现出两个框架:重要性框架和有趣性框架。

在《纽约时报》的讣闻报道中,重要性框架表现在最常见的词是“因为……而有名”(best known for)、“变成有名的”(became a renowned XX)等。而有趣性框架则表现在记者总是带着敏锐的嗅觉以挖掘其中比较特别和有意思的事情。如《唐纳德·威廉·威斯莱克,推理作家,死于75岁》(Donald E. Westlake, Mystery Writer, Is Dead at 75)一文中,作者写到高产作家唐纳德,其笔名如何多,如何使用和取舍,还有其一直不用电脑,而用打字机来写作的奇怪行为。

而《新京报》的“逝者”报道则是整体呈现出多元化、多角度但也破碎化的状态。“她是儿女眼中的漂亮妈妈,她是老伴心中的贤惠妻子,她是大家公认的开朗老太太。”记者试图将逝者进行多方面的展示,按着其事业,其婚姻,其爱好的逻辑或者其幼年、其青年、其中年、其晚年的逻辑等,因而在报道呈现出来时也往往以不同的小标题分段,采访不同的对象得到逝者生活的不同侧面,以此构成全文。

但无论是操作有一定技术水准和文化水平的医生、记者、建筑师等逝者的讣闻报道,还是工人、收发员、流浪汉等文化层次较低的逝者讣闻报道,《新京报》操作模式中少不了道德和情感框架的支撑。如较真“司令”热心肠、慈爱祖父熨尿布、当掉婚衣救病人等。《新京报》的讣闻操作模式中,将普通的行为上升到某种道德或者素养,甚至灵魂的高度。讣闻记者试图能在事实之外,寻找到一种道德上或者情感上的诉求。

结语

总的来说,讣闻报道蒸馏了逝者的一生,是生命的记事。虽然由于中国与美国在文化传统、现实发展进程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表现在文本中则是《新京报》的框架偏重道德情感框架,《纽约时报》的框架偏重事实客观框架。但讣闻报道在中国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理论层面上讲,随着讣闻的发展,讣闻让人反思、讣闻作为历史、讣闻塑造道德等功能将被重视起来,因而其受众市场也将进一步拓开。

随着广州《南方都市报》“记述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等观念的深入,随着《现代快报》、《西部商报》等多家媒体讣闻版的不断实践,讣闻报道在中国,尤其在本地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中将逐渐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2][7][10]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M].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P69,70,71,72

[3] [美]赫伯特·甘斯著,石琳 李红涛译.什么在决定新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转译自纽约时报网站“对话布鲁斯·韦伯”(Talk to the Newsroom: Bruce Weber),布鲁斯·韦伯,《纽约时报》讣闻记者http://www.nytimes.com/2008/09/22/business/media/22askthetimes.html?_r=1.

[5]《新京报》“逝者”版2009年因故中断的日期为:1-18,1-25,2-1,2-28,3-8,4-5,4-12,5-3,5-31,7-12,8-23,9-27,10-4,11-22,11-29,12-27。共16次。

[6]接受采访的有:记者张海峰、记者张媛、“逝者”版责任编辑杨清晓、北京新闻部主编胡杰。

[8]Richard F. Shepard: The Paper’s paper, A Reporter’s Journey Through The Archives of The New York Times, Random House,1996 年.

[9]转译自纽约时报网站对话布鲁斯·韦伯(Talk to the Newsroom: Bruce Weber),布鲁斯·韦伯,讣闻作家http://www.nytimes.com/2008/09/22/business/media/22askthetimes.html?_r=1.

[11][荷]梵·迪克著 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蒸压粉煤灰砖技术标准下一篇:写人要凸显个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