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的小报内容

2024-08-11

劳动节的小报内容(精选8篇)

劳动节的小报内容 篇1

劳动节小报内容

劳动节小报1

劳动节小报2

劳动节小报3

劳动节作文

春风送爽,万象更新。沐浴在党的xx大的春风下,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光辉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

每次过“五一”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初中学到的那篇杨朔的《荔枝蜜》:“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我们讴歌劳动,是为了记取过去,我们崇尚劳动,是为了开创未来。放歌新世纪和美好的春天,我们讴歌劳动,歌唱祖国的美丽河山,展示劳动者的.风采。祖国的大花园中到处都是我们勤劳的蜜蜂。

近些年来“劳动光荣”价值观受到挑战。一些人由此变得很浮躁,一直在寻求机会“搏一搏”,痴想哪天一觉醒来就变为富翁。“一夜暴富”确实存在,但是概率极小。人活着不能“守株待兔”,而是要奋斗。从人类社会来说,不管什么制度,基础还是劳动创造世界。有了人们的体力脑力支出,才有财富产生的可能。至于非劳动收入只不过是人类剩余的价值的分割而已。无论什么情况,无论哪个年月,我们都要坚信“劳动光荣”。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同时劳动创造了财富。尊重劳动就是尊重人本身。当今时代,强调尊重劳动应克服片面性,既重视创造性的复杂的智力劳动,又重视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劳动,使各种劳动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一个人的劳动态度、习惯、能力,以及对劳动的认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意识,对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一切的理解,对劳动光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认识程度,往往是检验这个人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的有效标准。

让我们都来发扬勤劳勇敢的精神,为真理我们团结斗争,经风雨意志坚韧。辛勤劳动建设自己的国家,我们的力量无穷会像海涛奔腾,祝愿我们得祖国永远光辉灿烂,永远繁荣昌盛。

劳动节的名言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2、在重视劳动与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德。——高尔基

3、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4、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

5、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

6、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与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与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乌申斯基

7、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

8、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9、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卢梭

10、有总是从无开始的;是靠两只手和一个聪明的脑袋变出来的。——松苏内吉

11、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陶铸

劳动节的小报内容 篇2

一、当前小学《劳动与技术》课教学的困境

《劳动与技术》是小学不可或缺的一门课,但是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却远比认识要落后得多,学生在学校中极大多数课程都是在思考(逻辑型学科)、体验(体艺类学科)中度过,对动手“操作性”的课程很少接触。形成这一局面也许是因为有的学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更多的学校则是碰到了“在哪里操作?”“用什么操作?”之类的障碍。因此,小学劳技课教学的开出率及开出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要求。那么,小学劳技教育课程究竟遇到了什么难题?

(一)“全能型”劳技教师缺乏

师资问题是困扰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正常开出的主要原因。新课程设置中,小学日课表上有九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除外),一般学校很难保证九门课都由专职教师来担任,《劳动与技术》是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更难配备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上好自己的“主课”,不太可能在兼课中花大量精力来研究,上课时走过场的情况较多,研究《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师相对较少。即使有专职教师,面对劳技教学多种多样的技能要求,教师本人的劳动技能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应对劳技课中多种技能教学的需要。按浙江省教材的要求,小学劳技课中有“航模、海模、手工、纸工、木工、金工、电子、编织、陶艺、种养植、烹饪”等十多种技能,能够承担如此多技能教学要求的“全能型”教师实在太少了。要想让一位教师来承担全部劳技教学任务,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学校的编制不宽裕也制约着劳技专职教师的配备。另外,从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这两个教师队伍培养的机构工作情况看,他们培养教师的工作重点仍然是语、数、外、音、体、美,基层劳技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相当少。

(二)器材与场地难满足开课要求

器材与场地也制约着《劳动与技术》课的发展。在学校中也不乏有对劳技教育热心的教师,他们自己有特长,有愿望,希望能用自己的特长教学《劳动与技术》。器材与场地不能满足,如,浙江省教材《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下册的“木工”中安排了“制作休闲躺椅模型”,“编织”中安排了“编织茶杯套”,“陶艺”中安排了“制作小陶童”,还有“常春藤的插扦”、烧“肉饼蒸蛋”等内容,这些内容都符合学校劳动技能培养的需要,但是一位普通教师要在一个学期中落实上这些课的器材确实不容易:到哪里去买?在哪里上?怎么保管?资金怎么办?没有器材的保证,操作性的劳动与技术教学便成为纸上谈兵、无米之炊。

除器材外,教学场地更成问题。“制作相框”“制作纸杯娃娃”等纸工项目还可以在普通教室里完成,但“陶艺”怎么办呢?教室里的桌子下节课还要看书、写字呢,总不能让陶泥弄得一塌糊涂吧。另外,“制作木衣架”这样的课又怎么能在普通教室上呢?还得有多个专用教室。

(三)学校评价机制不利于劳技教学

“考什么教什么”是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恶习,不考的不教或少教,要考的就用应试的方式来教死。升高中要考信息技术,那么学校就重视计算机教学,中考分数中有体育分,要考试的那几个体育项目就会在学校得到强化训练;相反,那些不考的,不检查的就成为可有可无的课。《劳动与技术》课在众多课程中是最处于弱势的,连日课表都上不了,更谈不上评价。这样的课即使不上,也算不上没有“开齐开足”,不列入教学违规。在学校行政不重视的学校中,《劳动与技术》课是没有地位的。

二、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新探索

面对问题,根据我校的实际条件,我们提出了“内容分解,分项教学、逐步学习”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新思路,并在实践中进行了验证。

(一)内容分解,重点突破

“内容分解”是针对教材来说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有它的特点,它不像语、数那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体系,《劳动与技术》其实是由项目组成的,每一个项目都是一种技术,如木工、电子、航模、纸工等,三至六年级的教材中是这些项目由易到难的组合,也就是按各项内容由易到难的思路来设计教材,完成基本技能培养。我们能不能跳出这个思路,按“项目独立,逐个突破”的方式呢?即把纸工、木工、电子等单独当做项目,在一段时间内学校集中一个项目,用六年时间完成全面的教学任务,也可以说把原来按学期来评价的教学任务,把它放在六年中来评价。这就是我们“内容分解”的意义。

为了实现我们的思路,我们把浙江省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进行分析,理出以下几个项目:纸工、手工、航模、海模、电子、木工、编织、陶艺、种养植、家政。再对每个项目分册进行任务整理,如三年级上册关于纸工的任务有8个:节日的彩带,美丽的纸花,编纸绳,纸绳蔬菜,会飞的孙悟空,“迷你”桌椅,纸飞机模型,剪纸圈;五年级上册关于木工的任务有2个:制作竹衣架,制作小圆桌模型。浙江省编《劳动与技术》三至六年级教材上的整个安排是从易到难,陶艺、木工、编织类在三、四年级没有涉及,相对操作容易的纸工全排在三、四年级;“小制作”中结合了纸工、电子等多种要求,穿插在每个学期中,种养植、家政在每册教材中均有安排;纸工、小制作、种养植、家政是小学劳动与技术的主要内容。以上内容除种、养植两项须在室外上课外,其余可在室内完成。

对教材的重新分析是为了便于教师的教学,便于很好地利用本校校舍资源。也使得教师对教学内容更了解,便于教师制定教学大纲,突破教学重点。

(二)分项教学,发挥特长

“分项教学”是针对“教”来说的,避开了教师教所有项目的弊端,改为一个教师只教一个项目,“全能型”教师难做,而教一个项目则相对容易。一个项目有相对固定的教学用室,有足够的教学器材,这个教室就是教师的工作室,教师主宰着这个室内的教学情况,他既是这个室的管理者、教学设计者、教学实施者,也是责任者。

1. 项目独立,教室固定

我们把《劳动与技术》课程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项目,每个项目由固定的教师来教,每个动手项目都有固定的教室,教室里的器材能满足学生动手的要求。项目的确定除了劳技教材上的以外,还根据市场上能提供的器材来开出相关的劳技项目。如,纸工中以“建筑模型”为重点,还开出了剪纸、纸贴画等;陶艺中我们用了四个专用教室,分别是陶艺制作室、烧制室、陶艺展厅,还开出相关的“石膏像制作室”;木工中以“小鲁班机床”为主要器材,指导学生制作平面、立体的木工作品……

项目独立是为了好教,每位教师都是兼职的,除了教好文化课外,他再研究一门技术项目,这样就能保证教师的精力合理地分配。长期地教一个项目反而越教越精,越教越有经验。教室固定也是为了教与学的方便,《劳动与技术》这门课中大量的动手操作的课,一动手就难以控制时间,有的作品可能需要好几节课,我们把教室固定,学生一节课完不成还可以下节课继续做,每个教室都像一个小作坊,里面摆满了各种器材及学生作品,学生走进去就有动手的欲望。

2. 与校本课程结合,保证教学时间

我们把《劳动与技术》课的课时安排在每周一次的综合活动中,同时我们又把劳动教育当做校本课程来开,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同时也开发了校本课程,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动手项目的学习,我们把全校学生分成两部分组织上课,低段、高段分开教学,低段在周三开课,高段在周四开课,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要求。我校《劳动与技术》课的开出,不仅完成了《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任务,还形成了学校特色。

我们把供学生动手操作的这些教室放在一个楼里,从这幢楼走进去,上课时能听见小木工机床的机器声,还能听到学生敲打陶泥的“啪啪”声,非常热闹。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在这幢楼里学生全部用手指尖在学习。

3. 自编教材,边学边教

分项目教学后,教学时间保证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拓展了,程度也加深了。浙江省《劳动与技术》教材只是我们的范本之一,它还不能满足教师教学的全部需求。因此,教师们就从网上,从书店里,自己去收集材料,边学习边上课。学校要求各项目至少要有教学大纲,有能力的教师要自编教材。此外,学校尽量把教师派出去培训学习。

例如承担陶艺教学的桂老师,起先并不懂陶艺,她从网上寻找所有的陶艺网站,自己编写教材,为了调试烧制陶器的合理温度,她甚至连课外时间都守在烧制间,只要有陶艺培训,她都积极要求参加。现在,桂老师已做出了很大成绩,在该领域小有名气,陶艺教学研究论文获得全国陶艺学会评选一等奖,学生作品被收入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其他项目的教师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三)逐步学习,强化训练

“逐步学习”是针对学生的学来说的,学生不再是在各个年级中对什么内容都浅尝辄止,而是一项一项地学,从易到难地学,一项内容至少在一个教室学一个学期,喜欢的项目还可以多学几个学期,这样就有时间把一个项目琢磨透,有充分的动手时间,达到较好的效果。

1. 一学期一选,走班上课

如此多的项目是贯彻在五至六年中完成的,一学期可作一次选择,也即学生本学期选择了“木工”,他就得至少学习木工一学期,下学期可以选择另外的项目学习。有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一两件甚至更多的作品,也能摸到一些该项目的门道。如,木工中,就要知道如何设计模型图,如何用锯,如何打磨等。学生参加劳技课学习分低、高段进行,重新组班,走班上课,四年级可能与六年级同在一个班,二年级学生可能与三年级同学完成同一个作品。学生的选择有相对的自由度,当然,班主任要防止极端偏课的学生,也要防止只撒网不打鱼的现象。这种走班上课的形式,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每到有劳技课的这一天,全体学生都会感到轻松、高兴。

2. 鼓励全面选课,保证重点选项

六年中有12次选择机会,学生选择学习12项技能,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多学习几个学期。因此,这样的开课能保证劳技技能学习的全面性,同时又顾及了自己最喜欢的重点项目。有的同学喜欢“建筑模型”这个项目,他就花了两个学期来学,那么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在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中,他成了老师的帮手,还能指导其他同学操作了。

这样做的另一好处是为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提供机会。人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擅长项目,我们有这么多的项目供学生学习,提供了这么多的机会,只要有心,基本上都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

3. 开展作品评比,提高学习积极性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呢?我们主要采用作品评价法,组织学生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欣赏他人的作品,提高自身做好作品的积极性;给每个作品以合理的评分,使学生追求更高水平的质量。我们还鼓励学生将优秀作品带回家,接受家长的评价,有的学生利用陶泥为家里制作笔筒等器皿,有的同学把自己制作的木飞机带回家……在接受家人的评价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巩固。语文老师把学生学习劳技操作当做学生写作的题材,指导学生写出此类文章,一方面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及时地把学生中反映出的情况使任课老师了解。

劳动节的小报内容 篇3

一、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劳动的核心内容

(一)精神关怀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精神传递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用精神关怀来充盈我们的教育,用精神关怀来培养学生的关怀精神。只关注学生勤奋学习和获取知识,不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和人生幸福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是一个“动心”和让人“心动”的过程,而“动心”和“心动”的过程是通过精神传递来完成的。所以说,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精神关怀,这不仅是一个教育理念问题,更是一个教育本质问题。

(二)精神关怀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的成长过程是身体发育和精神发育的过程。学生的精神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适宜的环境,一个充满精神关怀而和谐的环境。学生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心理偏差需要精神关怀来发现、分析、矫正;学生的心理创伤需要精神关怀来扶平。目前,就家庭教育来讲,存在着过分重视物质关怀、对孩子学业期待过高和对学校教育过分依赖等现象;就社会教育而言,则存在着成人追求多元化、成人社会教育意识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学生带来了难以回避的负面影响,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对精神关怀需求更为突出。

(三)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化的需要。精神关怀不仅是班主任专业劳动的核心内容,更是班主任专业化的核心内容。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首先应具备实施精神关怀的意识和素养,更应具备实施精神关怀的具体操作系统,使精神关怀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使每一位学生在充盈着精神关怀的环境中,真实地感受到精神关怀的存在,体味着精神关怀,践行着精神关怀,形成关怀精神。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主体环境,班主任教师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引领者,其教育行为、人际关系、情感境界、价值取向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媒体。因此,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是实施精神关怀的关键所在。

(四)精神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设和谐的班级、和谐的校园,培养持续、和谐发展的学生是我们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让学生们从班集体中、校园里感觉到和谐气氛,学会和谐相处,学会主动营造和谐环境。实施精神关怀是推进和谐班集体、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精神关怀的具体内容

班主任对技校生精神的关怀是广泛的、多方面的,不可能一一列举。但关心、理解、尊重和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方面,是技校生的基本精神需求。

(一)关心

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是人性化的劳动,关心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关心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品质。学会关心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形成关心性关系的过程。人是在关心与被关心中学会关心的,而学会彼此关心,也就形成了关心性关系。学会关心,包括学会合乎理性的关爱,认识关爱与尊重、关爱与被关爱、关爱与严格要求的关系,辨明关爱与溺爱、关爱与恩赐的区别等等。

(二)理解

这里的“理解”是指对人的理解。对人的理解,主要指对人的心灵世界的理解,即体验他人的心理、精神需求、人格特点,等等。因此,理解是以人的方式把握人,与对物的认知有根本的不同。教育的成功,不能没有理解。班主任要學会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发现、相互创造、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三)尊重

尊重是对人的一种态度,是在实践上承认人的尊严,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尊重人的自然生命,更尊重人的人格,尊重人的精神生命。

学会尊重,要处理好自尊与尊人的关系。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尊重。在班级管理中,要改变只重学生的“表现”,较少关注学生心理生活、道德发展的状态,而应多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注他们在情感、价值观发面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尊重学生的隐私,不私拆学生信件,不翻看私人日记。要尊重所有的学生,包括学习困难、有弱点的学生。

(四)信任

每个人的心理世界都有光明的、积极的一面。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积极进取的愿望。班主任相信自己的学生渴望新知、天天向上的要求,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育好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信任学生是对学生应有的态度,是班主任专业化必须具备的品质:对学生提出合理期望,提高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长善救失;接纳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相信学生的辨别能力。

总之,关心、理解、尊重、信任相辅相成,都是对人的认识和态度,也都是班级教育的基础、班级教育的力量。班主任可以通过集体教育、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渗透于班级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班级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班华,高谦民.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2006.12.

[2]江兴代.天使的翅膀.(100个精彩的班主任工作案例).2007.4.

体育的小报内容 篇4

体育名言名句

NO1、生命需要运动。

NO2、岁月催人老,运动抗衰老。

NO3、体育精神是人性的永恒。

NO4、今日不运动,来日悔晚矣。

NO5、活动有方,五脏自和。

NO6、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NO7、丰收靠劳动,强身靠运动。

NO8、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NO9、生命在于运动。

NO10、身体健康者常年轻。

NO11、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NO12、体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语言。

NO13、磨练肌胳,防病御症。

NO14、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NO15、运动兴,民族兴;运动衰,民族衰。

NO16、参与体育运动,享受体育运动。

NO17、刀越磨越亮,人越练越壮。

NO18、体育是填补空虚的最佳良药。

NO19、淡泊名利,动静相济,劳逸适度。

NO20、只有运动才可以除去各种各样的疑虑。

NO21、运动不负有心人,坚持时日必奏效。

NO22、运动使人健康、使人聪明、使人快乐。

NO23、体育与教育一样,能使人更加健康健全。

NO24、体育能给你带来更多的幸福。

NO25、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长寿的秘诀。

NO26、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运动的身体青春常在。

NO27、生命就是运动,人的生命就是运动。

NO28、生活多美好啊,体育锻炼乐趣无穷。

NO2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NO30、让体育运动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NO31、静而少动,体弱多病;有静有动,无病无痛。

NO32、体育是在理性轨道上运行的竞争机制。

NO33、走路是极好的.运动,人应该养成走长路的习惯。

NO34、体育和战争是最能表现民族的两种。

NO35、运动的要义不在趣味而在继续持久,养成习惯。

NO36、如果你有无法解决的烦恼,去参加体育运动吧。

NO37、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

NO38、身体既是心智的基础,发展心智不能使身体吃亏。

NO39、人生的本质就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NO40、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NO41、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

NO42、体育运动不仅能改变人的体质,更能改变人的品格。

NO43、世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美丽的衣裳。

NO44、体育是包治百病、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灵丹妙药。

NO45、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全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

NO46、体育竞赛之最绝妙处乃由于它只在手做,不在口说。

NO47、从锻炼角度看,躺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站着,站着不如走着。

NO48、身体的健康因静止不动而破坏,因运动练习而长期保持。

NO49、教育上的秘诀,便是使身心两种锻炼可以互相调剂。

NO50、晚霞诚可贵,健康价更高,欲图享老福,运动要抓牢。

NO51、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

NO52、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

NO53、努力发展体育事业,把我们的国民锻炼成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人。

NO54、运动的好处除了强身之外,更是使一个人精神保持清新的最佳途径。

劳动节小报大图 篇5

1、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富兰克林

2、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那一个月过的是舒服生活,就好象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歌德

3、一个有真正大才能的人却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歌德

4、幸福只会给予不怕劳动的人,多年忘我劳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5、愉快只是幸福的伴随现象,愉快如果不伴随以劳动,那麽它不仅会迅速地失去价值,而且也会迅速地使人们的心灵堕落下来。——乌申斯基

6、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变得幸福,使他的心灵变得开朗、和谐、心满意足。——别林斯基

7、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高尔基

8、不停留在已得的成绩上,而是英勇地劳动着,努力要把劳动的锦标长久握在自己手里。——奥斯特洛夫斯基

9、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我的劳动,自我的首创精神,自我的实践。——陀思妥耶夫斯基

10、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你就没有勇气了。——盖叫天

11、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欧文

12、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13、只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劳动才能从繁重的负担转变成轻松而愉快的生理要求的满足。——车尔尼雪夫斯基

14、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卢梭

15、灵感,不过是“顽强地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16、清洁是健康的基础,劳动是财富的基础。——谚语

17、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象劳动,既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高尔基

18、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德。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高尔基

19、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

20、如果你能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里面去,那麽幸福本身就会找到你。——乌申斯基

21、如果儿童让自己任意地不论去做什麽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德谟克利特

22、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苏霍姆林斯基

23、劳动却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拉·乔乃尼奥里

24、从科学园地采收的果实,如同农人的收获一样,常常是工作与幸运和有利的情势的共同产物。——贝齐里乌斯

25、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26、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马卡连柯

27、我们应当感谢我们的恩人亚当。他使我们摆脱了闲暇的“幸福”,合多们获得了劳动的“罪孽“。——马克·吐温

28、有两种人是在白白地劳动和无谓地努力:一种是积累了财富而不去使用的人,另一种是学会了科学而不去应用的人。——萨迪

29、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马克思

30、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卢梭

31、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高尔基

32、天才不能使人不必工作,不能代替劳动。要发展天才,必须长时间地学习和高度紧张地工作。人越有天才,他面临的任务也越复杂,越重要。——斯米尔诺夫

33、懒惰——它是一种对待劳动态度的特殊作风。它以难以卷入工作而易于离开工作为其特点。——杰普莉茨卡娅

34、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爱迪生

35、做事,不止是人家要我做才做,而是人家没要我做也争着去做。这样,才做得有趣味,也就会有收获。——谢觉哉

36、我知道什麽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高尔基

37、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38、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高尔基

39、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叶圣陶

40、富人如果把金钱放在你手中,你不要对这点恩惠太看重;因为圣人曾经这样教诲:勤劳远比黄金可贵。——萨迪

41、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马克思

42、有总是从无开始的;是靠两只手和一个聪明的脑袋变出来的。——松苏内吉

三年级数学的小报内容 篇6

根据(1)小赵比老师年纪大和(3)小赵和律师是朋友,可以推断小赵既不是老师,也不是律师,所以小赵是医生,再根据(2)小张和老师不同岁和小赵是医生能够看出小张是律师,所以剩下的小丁是个老师。

这道题目很简单,我运用了排除法,例如:根据条件(1)和(3)就能够看出,小赵既不是老师,也不是律师。以次类推就可以得出答案。在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掌握方法,就可以解决一切难题,想不到从数学中也能得到乐趣。

发展历史

数学(汉语拼音:shù xué;希腊语:μαθηματικ;英语:Mathematics),源自于古希腊语的μθημα(máthēma),其有学习、学问、科学之意。古希腊学者视其为哲学之起点,“学问的基础”。另外,还有个较狭隘且技术性的意义——“数学研究”。即使在其语源内,其形容词意义凡与学习有关的,亦会被用来指数学的。

其在英语的复数形式,及在法语中的复数形式+es成mathématiques,可溯至拉丁文的中性复数(Mathematica),由西塞罗译自希腊文复数τα μαθηματικ(ta mathēmatiká)。

在中国古代,数学叫作算术,又称算学,最后才改为数学。中国古代的算术是六艺之一(六艺中称为“数”)。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古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实际问题。从数学本身看,他们的数学知识也只是观察和经验所得,没有综合结论和证明,但也要充分肯定他们对数学所做出的贡献。

基础数学的知识与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概念的精炼早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内的古代数学文本内便可观见。从那时开始,其发展便持续不断地有小幅度的进展。但当时的代数学和几何学长久以来仍处于独立的状态。

代数学可以说是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数学”。可以说每一个人从小时候开始学数数起,最先接触到的数学就是代数学。而数学作为一个研究“数”的学科,代数学也是数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几何学则是最早开始被人们研究的数学分支。

直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将当时完全分开的代数和几何学联系到了一起。从那以后,我们终于可以用计算证明几何学的定理;同时也可以用图形来形象的表示抽象的代数方程。而其后更发展出更加精微的微积分。

现时数学已包括多个分支。创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则认为:数学,至少纯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结构,就是以初始概念和公理出发的演绎系统。他们认为,数学有三种基本的母结构:代数结构(群,环,域,格……)、序结构(偏序,全序……)、拓扑结构(邻域,极限,连通性,维数……)。

数学被应用在很多不同的领域上,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数学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一般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促成全新数学学科的发展。数学家也研究纯数学,也就是数学本身,而不以任何实际应用为目标。虽然有许多工作以研究纯数学为开端,但之后也许会发现合适的应用。

具体的,有用来探索由数学核心至其他领域上之间的连结的子领域:由逻辑、集合论(数学基础)、至不同科学的经验上的数学(应用数学)、以较近代的对于不确定性的研究(混沌、模糊数学)。

论中国宋代小报 篇7

关键词:宋代小报,邸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报纸的国家, 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开元杂报》。中国报业的历史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其中中国古代报业史是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研究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官方的邸报, 一条是民间的小报。中国的报业体制一直遵循的是官报体系, 这种体系自唐代开始就非常成熟了。唐代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一级官报, 是经由各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 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 这种报纸或者说报状, 是朝廷用于政令上传下达的工具, 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般老百姓可以享有的报纸, 它有严格的经纬界限, 只有个别身居要职的官员才能接触到。到了宋代, 官报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朝廷将唐代由各藩镇自置的进奏院归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 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传报组织系统, 通过“进奏院状”、“邸报”两级形式传播, 传报范围到达州县, 在这个时期, 与之相对的非官方报纸———小报的身影开始在民间出现。小报的产生绝对不是偶然, 它脱胎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宋代小报产生的原因

宋代是政局动荡的一个朝代, 人人各怀鬼胎, 而且越是政局不稳就越需要来自于皇宫里的绝密消息, 不论是各王公贵族还是平头百姓, 无论是为了夺权夺利还是为了保障自身安全, 消息成为大家抢夺的重点。另一个方面, 宋朝城市繁荣、商业发达、市民文化活跃, 在某些市场上, 邸报甚至开始作为一种商品公开出售, 这种利益的获得驱动了小报的产生。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南宋临安各类商店的时候, 涉及到一种“供朝报”的店家, 显然这类店铺是以出售朝报为业的, 而且是面向市民的, 在这种情况下, 宋代实行了极为严格的新闻管理和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不断加强当局对邸报的控制, 使很多消息的公开都受到了限制, 人们不可能满足于一种对于消息耳聋目瞎的状态, 需要更及时地了解官场上的各种动态, 正是这些因素的影响, 宋代在官方的定本范围内、邸报以外, 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报纸形式———宋代小报。

(二) 对宋代小报的分析

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本文从报纸的角度对于宋代小报做全面的分析。

(1) 小报的传播者

北宋时期, 由于朝廷政党之争激烈, 官场中人对朝廷的各种信息特别是人事变动分外留意, 出现了各地进奏官通过伪作家书等方式透露未经政府核准的新闻, 但毕竟还是少数。到了北宋末年, 内忧外患、政局动荡, 各级官吏和士大夫知识分子更加关注朝政, 而邸报不但无法满足这种要求, 反而加紧封锁战争和主战派言行等消息, 在这种情况下, 小道消息的传播终于从少数人的秘密活动变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宋朝小报的信息制作者大部分是政府官员, 包括中央各个官署的下级官员、大吏的差官、新贵的家人和进奏官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后来有了专门制作传播小报的人, 但是由于信息来源的狭窄和稀少,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地获得消息, 所以出现了“探官”一类人, 而且还根据新闻源进行了分类———探听宫廷、中央机关和各级官署的内部消息。在这里可以看出, 宋代后期小报的经营者和传播者中出现了职业化分工的端倪。

(2) 小报的受众 (受传者)

宋时小报的受众很广, 有京官也有地方官和一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心朝政的人也有不少是小报的热心读者, 总体而言, 小报的传播对象集中在社会的较高阶层, 无论是其传播内容, 如政令和皇上的谕旨诏令, 还是其传播的介质———文字, 都不是一般民众所能够理解的, 所以它的受众面比较窄, 但是相较于邸报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

(3) 小报的传播媒介

宋时的小报是与邸报相对应的一类非官方报纸的统称, 所以在传播方式上, 各报纸也有着很多不同, 在具体的发行形式上是以手抄为主, 也有不少是印刷的, “印卖都市”, “镂版鬻卖, 流布于外”和“京城印行, 绕街叫卖”都是对于它的描述。从流通速度来看, 其传播效率是很高的———“日出一纸”, 但有的时候由于受到控制, 这样的流通速度会被打断。宋代的小报发行渠道主要是依附于邸报, 小报的经营者大部分能够出入进奏院, 即能够使用进奏院传报系统。

(4) 小报的传播内容

小报的内容和邸报有着很大的重合度, 主要传播“今日某人被召之类的朝廷动态”、“某日某人罢去, 某人迁除”之类的管理人方面的消息, 以及皇帝的谕旨诏令、“朝廷大成至奏议, 台鉴之章疏, 内外之封事”等时事性政治材料。小报本身没有言论, 只是通过它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它的倾向。小报之所以受到重视和欢迎, 是因为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封锁, 打破了邸报的一统天下, 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和官报比起来, 小报的内容有两个特点:第一, 消息比较灵通, 新闻的时效性较强。当时人说它“以先得者为功”, “命令未行, 差除未定, 即时誊播”, “每遇批旨差除, 朝殿未退已传播”。第二, 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其中或是“朝廷未报之事”, 即“邸报”还没有发表的消息, “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 即朝廷方面还没有认可执行的官员们的建议。由于小报没有把关人, 而消息又往往得之于“寺院之泄露”和“街市之剽窃”, 经常“以虚为实, 以无为有”, 传报时又从不认真核实, 因此难以做到十分准确, 在一些小报中还经常出现撰造、妄传和伪撰的现象。

有学者说过, 小报自产生开始就注定是悲剧的命运。虽然是这样, 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人群中, 小报还是发挥过重要的社会影响力, 比如在南宋时, 小报曾报道过南宋人民抗金的消息, 甚至披露当时主和派当权者卖国投降的奏章等内容, 如御史胡铨恳请皇帝“斩秦桧以谢天下”奏疏案, 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报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一派人所用, 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政治材料。但是作为一份非法报纸, 小报不可能在社会上公开流通和传播, 传播效果必然受到限制, 再加上其自身的局限, 所以小报带来的社会影响就只有上文所说的这一点, 更不用说能在大范围内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了。

总的来说, 小报作为一类报纸在中国新闻史上还是真实地存在过, 它对于当时的宋朝并没有带来大的社会变革, 却给后来的中国报业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第一, 宋代的小报报人们首次打破了中国封建统治的言禁, 为我国的新闻自由写下了第一页。虽然说小报的兴起是经济利益追逐带来的产物, 报人们无非是为了办报挣钱, 但从客观上讲小报也打破了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小报的办与禁之间, 报人们在为新闻自由作斗争。第二, 小报相对于邸报具有更强的新闻性和先进性, 是一份具备了部分近代报纸特征的报纸。相对于邸报而言, 小报的时效性更强、发行范围更广, “不仅限于京都附近, 且传遍于州郡”。与邸报相比, 小报还具备了一定的商业性, 这一点在前文小报产生的原因中已经有所论述, 小报本身就是宋朝商业繁荣、人们对信息需求量与日俱增的产物。另外, 小报还力求冲破当局的限制, 通过对时事的报道以及对政局动荡、战乱连年、民不聊生、中央政权名存实亡的描述, 揭露了朝廷腐败与黑暗的一面, 具有更强的先进性, 这种新闻性和先进性, 对于后期我国报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 宋时的小报到后期, 报人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宋光宗时期一段对于小报的描述:“期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 皆私衷小报, 率有泄漏之禁, 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明确指出了小报和内探、省探、衙探的关系, 把报纸和新闻两个名词联系了起来, 这种职业的分工也使我国报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第四,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宋时小报首创了我国民间办报的先河, 后期清代的小报、民国时期的小报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无论宋代的小报最后的命运如何, 是否有着这样那样的局限, 它都开创了一个时代: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天下局面的被终结, 是民间办报史的开端, 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皇甫雯, 《探析宋代小报出现的原因》[J].《东南传播》, 2009 (6)

[2]周军玲, 《宋朝的“小报”》[J].《采写编》, 2007 (5)

[3]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通简史》 (第1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宋朝的“小报” 篇8

宋朝时的“小报”

“小报”是宋朝后期民众对与封建官报有较大差异的民间报纸的习惯称谓。“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小报”记载的也是非官方发布的消息,它是我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由于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

宋朝的“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名称。宋朝时“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它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没有公开的消息,信息比较灵通,新闻的时效性较强。“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有京官、地方官以及关心朝廷政事的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等。宋朝时“小报”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封建官报一统天下局面的终结和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由于“小报”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以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但因小报的内容较为丰富,可读性较强,信息比较灵通,新闻的时效性较强,又因其内容多为官报所不载之新闻,加之出报速度快,而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因而屡禁而不止。

“小报”产生的历史背景

根据现有资料,目前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报纸产生于唐代中期。《开元杂报》是中国、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原件已经失存。唐人孙樵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唐代的官报雏形是“进奏院状”,又称状报、报状,它是后来邸报的雏形,唐代并未出现“邸报”的称呼。“进奏院状”是唐进奏院(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唐代宗大历十二年改称进奏院)作为发行机构,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进奏院状”带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又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提供的信息比官文书要早,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是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无直接关系。它所提供的消息,有不少是由进奏官自行采集的,有的是他们从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是他们主官所关心的内容。

唐代的状报、报状不是由政府统一管理的,相当于新闻信的性质。唐代的报纸仅供藩帅等少数官员阅览,从今天的眼光看,只不过是报纸的一种雏形。进奏官除传达政府公布的消息外,还通过邸报向本镇提供朝廷及他镇的各种情报。朝廷对邸报的发布并不能完全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根本无法统一管理“进奏院状”的内容和传递。

古代的报纸被称为邸报是从宋代开始的。邸报是古人对封建官报最经常、最习惯的称呼。后来,邸报被作为整个古代报纸的统称一直延续下来。宋代邸报是从唐代的进奏院状发展而来的。但宋代的邸报已经是在中央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行的正式的官报。宋代的邸报并不是一开始就纳入封建中枢部门的管制。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期的邸报同唐代,由驻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章程。后期逐步纳入封建中枢部门的管理范围之内,成为中央一级的封建官报。宋太宗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设“都进奏院”于大内侧近,进奏官由朝廷统一任命,各授铜朱印一纽,每人兼三四州,并以京官为进奏院监官,隶属于给事中后改隶门下后省,从而将进奏院完全置于中央的控制之下,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进奏院改组后,邸报在朝廷的直接管理下统一发布,“凡朝廷政事施设、号令赏罚、书诏章奏、辞见朝谢、差除注拟等合播告四方,令通知者,皆有令格条目具合报事件誊报”。从此,宋代的邸报具有中央政府公报的性质,因此又有“朝报”之称。

与唐代进奏院状相比,宋代邸报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照一定制度,统一编发,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内容上,宋朝朝报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包括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宋代邸报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于印刷术的应用,邸报能够大量复制,读到的人越来越多,它的读者不再局限于少数藩镇长官,而是扩大到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和广大知识分子。它已经由不定期转向定期发行。可见,邸报在当时传布于各地,是人们了解朝政信息的重要渠道。

中央直接管理邸报,意在控制新闻发布权,将新闻传播纳入为政府服务的轨道。在管理上,在宋代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宋代中央政府的新闻检查制度主要包括:1.判报。凡是朝廷需要向全国发布的消息和文件,交给门下省的官员给事中负责编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从文献上看,邸报上的新闻主要有以下限禁:首先是对涉及边防军事、兵变、农民起义等方面的消息,一般不准邸报报道。其次,水、旱、蝗灾及日蚀、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异常天象,往往被认为是上天对天子的不满和警告,传播开来有损于帝王的威望,甚至会引起人心不安,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也很少见于邸报。再次,宋代各朝都严禁传播朝廷机事,对邸报限禁尤严。另外,未经批准公布的臣僚章疏也不准邸报报道。2.实行“定本”制度。为了加强对邸报内容的控制,使有关的禁令得到贯彻,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起,对邸报实行“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进奏官编好,送请枢密院和当朝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按照样本进行发报。定本制度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审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它反映了官方对新闻事业管理的加强。

宋朝中央直接管理邸报,意在控制新闻发布权,将新闻传播纳入为政府服务的轨道。通过邸报统一发布朝政信息,有助于中央政令的贯彻和行政上的统一。在充分发挥邸报上意下达的作用的同时,朝廷也对邸报的内容严格把关,防止那些于政府不利的消息在邸报上刊登。邸报流行愈广、影响愈大,政府对邸报内容的控制也就愈加严厉。封建王朝对官报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的真实情况,这就特别需要在官方信息渠道之外,另辟新的信息来源。

宋朝“小报”的流行和影响

“小报”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带有一定民间性质的报纸。小报的产生和盛行,是宋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小报自宋代产生后,直到清代,一直是民众获得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宋代流行于社会上的小报并非出自一家之手,而是人们对当时这一类型非官方报纸的通称。北宋后期,就有人假冒“朝报”的形式,私自发行报纸。到了南宋,私营的“小报”十分流行。《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记载:“近年有所谓小报者,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先传于外,固已不可。至有撰造命令,妄传事端,朝廷之差除,台谏百官之章奏,以无为有,传播于外。访闻有一使臣阖门院子,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或得之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日书一纸,以出局之后,省、部、寺、监、知杂司及进奏官悉皆传授,坐获不赀之利。以先得者为一功,一以传十,十以传百,以至遍达于州郡监司。人性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真伪亦不复辨也。”这段材料对小报的情况介绍得十分详尽。

同官方的邸报相比,私营的小报更具有新闻性。它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官报所不载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它打破了封建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但同时,它也触犯了封建统治者议论朝政的禁忌,泄露了新闻,因此,小报自诞生之日起,都一直处于非法的身份,历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查禁。自小报产生起,当局就将其视为非法出版物。宋高宗时的吏部尚书周麟之对查禁小报的目的讲得十分清楚:“方陛下颁诏旨,布命令,雷厉风飞之时,不无小人张之说,眩惑众听。无所不至,如前日所谓旧臣之召用者,浮言胥动,莫知从来。臣尝究其然,此皆私得之小报。小报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之有疑似者,中外未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如曰:‘今日某人被召,某人罢去,某人迁除’。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朝士闻之,则曰:‘已有小报矣!’州郡间得之,则曰:‘小报到矣!’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使其然焉,则事涉不密;其不然焉,则何以取信?此于害治,虽若甚微,其实不可不察。臣愚欲望陛下深诏有司,严立罪赏,痛行禁止。使朝廷命令,可得而闻,不可得而测;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诈;则国体尊而民听一。”(周麟之《海陵集》卷三)

在不断加大对小报的惩治力度的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进奏官的管理和监督,禁止进奏官私下向小报提供信息,并且命进奏官以五人为一组作连环保,互相监督。此外,还加强了宫廷和政府机关的门禁,加强文书保管工作,禁止近侍人员和省、部、寺、监等官署当差人员泄露朝廷机事,以堵塞小报的新闻来源。

尽管政府三令五申,措施严厉,却始终未能将小报禁绝,有时小报反而愈禁愈盛。小报产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且屡禁不止,与宋朝中央集权的削弱有直接关系。再加上封建王朝对官报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的真实情况,这就特别需要在官方信息渠道之外,另辟新的信息来源。从北宋末年到南宋,时局纷纭,人心惶惶,人们都急于了解局势的发展、政府的对策,官报上消息闭塞,人们更期待从小报上了解情况。“大道不通小道通”,小报的产生和流行,正是政府封锁新闻的结果。

结束语

总之,邸报的内容由于多受限禁,许多为读者关心的新闻得不到报道,“定本”审查制度又造成出版时间上的稽延,使得邸报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特别是在时局紧张、社会动荡的时候,邸报受到的限制更多,更是不能满足读者了解形势的迫切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打破官方新闻限禁的私营报纸。“小报”所发表的多数是中枢部门还未公开的朝廷机事。它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官报所不载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它报道及时,往往抢先发表消息,其内容大多是邸报上不许发表、人们又很想知道的事情,所以很受欢迎。它打破了封建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从“日出一纸”来看,小报俨然是日报,传播的范围也很广,能够“遍达于州郡”。当然,小报上的消息不一定完全准确,或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但是,大家要看的是新闻,而不在意报纸的真假,于是看报的人欢迎,办报的人赚钱,小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以至于出现了“以小报为先,以朝报为常”的局面。

(作者单位: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忻州公司召开出省站站长会议下一篇:甜蜜浪漫的中秋节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