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2025-01-05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精选9篇)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篇1

第11课、纸是怎样造出来的

1、木材和和芦苇等植物是主要的造纸原料。纤维是构成纸的主要成分。

2、造纸厂是怎样造纸的?

答:原料、蒸煮、制浆、造纸。

3、你怎样做一张“再生纸”?

答:把废纸撕成小碎片泡入清水中;把泡软的纸搅拌成纸浆,倒入有过滤网的容器中并晃动过滤网使纸浆均匀;用旧报纸吸干水分,晾干后可得一张“再生纸”。

4、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纸?节约用纸有什么意义?

答:我们应该回收废纸、废纸的利用、节约用纸。

因为森林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维护生态平衡等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保护环境。

第12课、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

1、说说大个子和小个子能一起玩跷跷板的奥秘?

答:大个子离中心点近,小个子离中心点远,这样大个子和小个子才能在一起玩跷跷板。

4、说说杠杆秤称重物、用扁担挑水两种现象中,两边物体平移的道理。

答:杠杆秤称重物时,物体离中心点近,秤砣像钩码一样找到离中心点距离适当的位置使杠杆平衡,从而通过视读刻读的方法称出物体重量。用扁担挑水,重的水桶一边离中心点(人身体)近,轻的水桶离中心点(人身体)远,能保持平衡。

第13课、玩气球

1、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中,交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紧,用力吹气球,有什么现象发生?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你怎样做实验证明这种推测的?

答:气球吹不起来;这种现象说明塑料瓶内的空气占据空间;将塑料瓶扎一个小孔,再吹气球,并将手放在孔前,可以感觉到气流,说明空气会流动,气球被吹起来。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4、空气具有什么性质?

答: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第14课、打篮球

1、篮球为什么能弹起来?

答:因为给篮球打气,使篮球内空气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力,所以篮球能弹起来。

2、怎样证明:压缩的空气具有弹力?

答:将空气抽入没有针头的注射器里,用力推压,发现空气在密封的注射器里可以被压缩;松开手后,压缩的空气能使活塞弹回,实验证明压缩的空气具有弹力。

3、注射器、篮球里面的空气被挤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了这种变化后的空气有什么性质?

答:密封在容器(注射器、篮球)里面的空气,当受到压力时,会被紧紧地压缩在一起,使占据的空间变小。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力。

第15课、小小降落伞

1、做降落伞需要哪些材料?(降落伞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答:伞面、伞绳、悬挂物。

2、在玩降落伞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研究?

答: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有的降落伞下降的快,有的降落伞下降的慢。

3、为什么样有的降落伞下降的快?为什么有的降落伞下降的慢?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降落伞下降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降落伞下降的快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悬挂物的质量不同,伞面的材料不同,伞面的大小不同都会影响降落伞下降的速度。

4、用实验证明降落伞下降的快慢?

答: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悬挂物的轻重有关:悬挂物越重,降落伞下降的越快。

实验方法:不改变伞面和伞绳,改变悬挂物的重量,在同一高度投放降落伞,比较下降所需要的时间。发现悬挂物轻降落伞下降的慢,悬挂物重降落伞下降的快。

第16课、玩“潜水艇”

1、制作“潜水艇”的需要哪些材料?制作“潜水艇”过程怎样?

答:有橡皮管、线绳、塑料瓶、锥子、盛有水的水槽、轮胎上的气桩。

制作过程:①将一个塑料瓶横放在桌面上,用锥子在下面均匀地打出2个大小相同的孔。②在上面打一个孔,将气桩底部垫一块橡胶皮从瓶里穿出来,从上面用螺母锁住。③插入橡胶管,并用蜡将四周密封。④在瓶子的两侧用绳子固定一个重物。即成。

2、在玩“潜水艇”的过程中,“潜水艇”里有什么变化?

答:将“潜水艇”放入水中,向“潜水艇”里吸气,水从下面小孔进入瓶中,“潜水艇”下沉。向“潜水艇”里吹气,水从下面的小孔排出,“潜水艇”上浮。

3、是什么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

答:因为当“潜水艇”上浮时,里面的水少;当“潜水艇”下沉时,里面的水多,所以是“潜水艇”里面的水的多少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

第17课、沉浮的秘密

1、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可能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大小有关;可能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

2、为什么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

答:相同大小的物体,比水重的会沉,比水轻的会浮。

(或比同体积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在水中铁块会下沉,可万吨巨轮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轮船的船舱是一个很大的空壳,里面充满空气,船体的重量加上空气的重量比同体积的水的重量轻得多,即使加上装载了货物后的总重量还远小于跟它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所以钢铁做的万吨巨轮会浮在水面上。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篇2

教材部分:

1.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2.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乐园”中《说明的顺序与方法》。

3.补充部分的两篇文章,均根据百度百科改写而成。

卵石的形成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大约在1亿年以前的中生代,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岩浆冒出地表,快速得到冷却的岩浆便形成花岗岩。此后距今几千年前,由于岩浆入侵引起花岗石错动挤压,从而产生了大量体积较小的石块,那些在水边的石块,经过长时期水的缓慢冲刷和自身的相互滚动,最终形成今天的鹅卵石。

卵石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形成的。由于地壳运动等自然力的震动风化,再经过山洪冲击、流水搬运和砂石间反复翻滚摩擦,终于形成可爱的浑圆状小卵石。河流流经不同的地质构造,山体有不同的岩石,经过冲刷,就会形成不同成分的鹅卵石。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冲刷过程中,受到水的搬运作用和相互磨圆,形成了卵石。再硬的顽石,在河水的冲刷下,也慢慢变得光滑,直到浑然天成,光滑如卵。

卵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岩石风化、崩塌阶段;第二阶段是岩石在河流中被河水搬运和磨圆阶段。

卵石的种类有许多:彩砂石子、太湖石、鹅卵石、千层石等。其颜色丰富:红奶油、青奶油、广红、咖啡、中国啡网、黑底白、螺纹奶油、杭灰、黄洞石、米黄洞石、绿宝、丹东绿、大花绿、米黄玉、黄水晶等。雨山红、汉白玉、墨玉、金香玉等原来是又粗又大的山石,但经过千百万年雨水的冲刷和彼此之间的相互碰撞,便成了一块块剔透美丽的鹅卵石。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文,其特点是长于运用文艺笔调具体生动地向读者介绍说明对象。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性说明,是描写与说明的巧妙有机联合。所以小品文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归纳起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A.描述式。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

B.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

C.故事式是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故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称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因强调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D.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选文缘由

“群文阅读”教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文”。对于本单元的选文我有以下两点思考:

1.尊重教材。当前方兴未艾的群文阅读,就阅读内容的组合方式而言,存在着“重人文主题的整合,轻语文本体的凸显;重课外文本的引入,轻课内文本的统整”的弊端。以人文为主题的群文阅读,偏重于人文视野的拓展,未能深入扎实地提升语文能力;以课外文本为组合方式的群文阅读,未能将文本群与教材有机整合在一起,呈现出课内外脱节的状态。因此,我们认为群文阅读其阅读内容应该源于教材单元。而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多以主题单元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其优势毋庸置疑,教学中教师会自觉地将以主题编排的单元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血脉相通的整体。从目标的制订、方式的选择、时间的分配、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进行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然后依据单元目标,对课文进行合理取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样一来,既可以有效缩短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重建教材。源于教材单元,但不拘泥于教材。“源于”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直接组合,而是在适宜切入点处进行群文阅读的内容建构。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对年段目标 、 学年目标 、 本册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有通透了解的基础上,突破教材束缚,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事物的特点把握说明顺序,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进行阅读策略的学习) 、 文体特点 、 阅读策略 、 表达方式等,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重新组合新的单元阅读材料 。 因而我们又补充了两篇课外的文章: 《 卵石的形成 》 和 《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

如图1所示,本课的教学内容前后有两次重建过程:首先,将教科书中的三篇课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视作一个整体,将它们与同单元“语文乐园”中的短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进行联结,让学生了解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其次,将《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和补充的短文《卵石的形成》进行对比,了解一般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第三,再将《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三篇文章和补充的《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进行联结,感受科学小品文与一般说明文在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备课构想

“群文阅读”从表面看,好像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组,实则涉及“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两大难题。部分一线教师以为“群文”就是变“单篇”为“多篇”。备课时是整组备,“教”的时候却是分开“教”。因为他们将“群文”简单地理解为“内容的叠加”。其实,把“群文”中的“内容重组”是对教学目标、时间、资源、教与学方式的全面重组。要重新思考“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那么,如何依据文本体式重新选择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如何根据核心内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这两个核心问题对有效推进群文阅读至关重要。

一、关于“教什么”(“学什么”)

1.单元整组构想。

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单元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事物要点,了解文章说明顺序和基本说明方法。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学习并运用习得的阅读策略阅读相关的说明文。

单元教学流程及目标分解:我们设计的单元主题框架,分为基础、阅读、写作三个板块(见图2)。

本组“群文阅读”教学共用五课时完成。

“单元导读课”两课时,主要解决课内基础知识的检测,包括字音、生字词、课文朗读以及课文质疑,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第三课时“精读课”,了解说明顺序、方法和表达形式,品味语言特色。

第四课时“博览课”,主要推荐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文章,运用已学的阅读策略进行拓展阅读。关注科学小品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感受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第五课时“练笔课”,尝试仿写,以拟人化的手法、自述式的形式介绍一种物品。

因篇幅限制,以下仅选择“精读课”展开叙述。

2.“精读课”教学构想。

教学内容:

群文组合:《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 说明的顺序与方法 》《 卵石的形成 》《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生动有趣地说明事物的顺序和方法,运用联结策略弄清每篇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2.初步感知科学小品文独特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通过对比的策略,感悟体会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3. 产生对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兴趣,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见图3。

二、关于“怎么教”(“怎么学”)

1.提供阅读策略:联结、对比。(见图1)

2.提供自主学习时空。阅读的主体是学生,群文阅读教学,必须辅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前期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教什么”(“学什么”)发生改变之后,如果没有相应的“怎么教”(“怎么学”) 的改变,“教什么”往往会落空。群文阅读如果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参与,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话,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提供自主学习方式:孩子虽然是天生的学习者,但“课堂”的意义在于,教师能从专业者的角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了“思考折页”。“折页”的意思,不是将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及方式,一股脑儿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一页一页地打开。每一次打开,都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式,每一次打开都是一次导学。

课例呈现

一、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回顾群文主要内容

1.回顾群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主要内容。

师:上节单元导读课上我们已经交流了预习成果,来,咱们一同回顾这三篇课文分别介绍了什么。

2.学生分别用结构图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

3.小结。

师:同学们分别用不同的方法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三篇文章都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其实这一类文章就是我们曾学过的说明文。(板书:说明文)

二、阅读群文1,了解本单元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1.阅读群文1,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

师:既然是说明文就应该关注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我们的“语文乐园”中就有一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的小短文,默读思考,看看对你了解这三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方法可以提供哪些帮助。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出示)

2.明确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自学要求:阅读短文,了解本单元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1)读《说明的顺序和方法》,作批注。

(2)独立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

(3)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内容。

(4)分享员展示小组思考成果。

3.集体交流分享。

师:哪个小组先来分享?

生1:我们小组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因为从我们画的结构图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卵石的排列、色彩、大小及形状等外在现象推断出卵石的方向、地点、所走的路程。

生2:《奇妙的田螺》是以时间为序,因为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如“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

生3:《假如人类也有尾巴》是按照事物的外形、作用及其生理功能的顺序介绍。从我们整理的结构图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从尾巴的外形、作用及其功能来介绍的。

师:(小结)原来我们把握了文章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说明顺序。回顾我们的思考折页,我们发现了:作者依据不同事物的特点,采用了适当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教学说明:通过将短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和三篇文章联结,帮助学生很快理清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三、对比阅读,初步感知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异同

1. 出示“ 思考折页2”,即《卵石的形成》,对比文本《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比较语言风格的异同。

2.集体交流。

师:对比一下,这篇文章和 《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哪一篇更有意思,更吸引你?为什么?

生1:《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更吸引我,因为它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更亲切,更有趣。而《卵石的形成》语言较生硬。

生2:我也喜欢《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因为它语言更易懂,也更生动。

师:你能举一例说明吗?

生2 :能 。 (读文中描写卵石形成的一段说明)

生3:我也喜欢这篇,因为文中采用了讲话的方式,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

师:大家刚才读到的《卵石的形成》是篇一般性的说明文,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三篇是文艺性 说明文 ,又叫科学小品文。(板书:科学小品文)这类文章文笔生动,内容通俗易懂。

四、阅读群文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

1. 默读《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第二次联结三篇主体课文,完成“思考折页3”中的表格。

师:打开“思考折页3”,《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这篇文章介绍了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读读看,对你了解三篇文章的表达形式、语言风格有什么帮助呢?独立完成“思考折页3”中的表格。(出示)

2.小组交流。

3.集体分享。

生1:我们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采用的是谈话式,因为我们从短文中读到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其语言风格是真实、丰富、亲切。

生2:我不同意,我们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采用的是自述式,因为我们从短文中读到自述式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来介绍。

师:老师觉得你们谈得都有理,因为你们都能从提供的短文中寻找依据,真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

师:同样是介绍卵石的形成,一般性说明文《卵石的形成》是这样介绍的,咱们再一同读读。

(生读)

师: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具体说说。

生1:《卵石的形成》 运用了许多专 业用语 “ 风化 、坍塌”,专业性很强,我不太懂。而课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卵石的经历。

生2:课文中把卵石比作“像鸡蛋一样滚圆”,说卵石顺水而下的过程好似人“流浪”一样,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形象地介绍了卵石的产生、构成,既生动,又通俗易懂。

生3:我觉得 《卵石的形成》虽然不好读懂,专业术语多,但也介绍得很清楚,只是不太适合小孩子阅读。

师:这也就是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不同。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依据不同的事物特点,采用合适的说明顺序和方法,比一般性说明文表达的形式更多样,语言也更生动有趣。

【教学说明:利用课外文本的联结,帮学生了解这三篇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同时习得阅读此类文章的策略。这里讨论非常激烈,孩子们颇有争议,但也正是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自主地参与到了学习中,让每个小脑袋都动了起来。】

五、小结本课,布置单元习作

1.回顾“思考折页”,学生自我反思本课的学习。

2.推荐科普网站,鼓励阅读更多的科普文章。

3.布置观察和习作任务。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迎春花也吹起了小喇叭,河里小蝌蚪在找妈妈,同学们也开始养蚕宝宝了。细心观察的同学请做好养蚕宝宝过程的图文记录,一个月后我们将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介绍它们的生长过程。

课例评析

本课提供的核心价值在于:

1.“群文阅读”教学必须辅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

“群文阅读”需要的教学方式是“长文短教”,是“精读博览”,其目的是“轻负高效”。但是,如果“群文阅读”中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介入,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那么,往往所用教学时间不会减少,有时还会增加,甚至出现备课是“整组”,教学是“单篇”的现象。

2. 关注学生 阅读策略 的习得

本课教学中最核心的阅读策略是“联结”和“比较”。教学中出现多次,而且,每一次的联结和比较都有明确的目标:了解说明文的顺序与方法;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风格;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这些目标的落实符合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体现了“ 精读博览 ”的课程重 建思路。

3.“思考折页 ”———导学案的设计颇具匠心

教师课堂上为什么用的是折页,而不是一张打开的纸?我想,折起来的目的是:每一次打开,都是与一个阶段的自主学习相照应。正如教者所说,每一次打开都是为学生的一次自主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式,每一次打开都是一次导学。折页中两次出现了表格,学生通过勾画语句,提炼关键词语,填写表格,在小组讨论中,用不同颜色的笔修正自己的想法,留下思考的痕迹。

4.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体现在:能整体阅读三篇主体文本;能主动将主体文本与其他文本联结;表达时能有理有据;独立学习时能通过圈点勾画,寻找重要信息;小组交流时,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集体交流时,能主动站起来表达、回应、补充、反驳;学习结束,能公正友善地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篇3

一、借助拼音拐杖

1.前面是谁?按拼音写词,再邀他一起走吧!

qín láo()的大爷dǎlāo( )着随fàn làn()的洪水jūnyún()piāo fú()在河面上的shū cài()叶。

2.朋友还有其他叫法呢,按拼音组词进行区别。

系xì()鲜xiān()

jì( )xiǎn()

二、感知祖国文字

1.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A.第一位;B.帽子;C.像帽子的东西)

茅庐(A.照管;B.拜访;C.看)

2.上车可别坐错了位置哟,用“怜”组不同的词,再帮它们找个合适的座位。

①这个穷苦的小孩真()!

②我们决不能()那些恶人。

三、积累运用词语

1.朋友丢了东西,帮他补上。

循()蹈() ()砍()伐

身先()()慕名()()

惊()骇()()山()岭

2.车上来了几位拳击手,帮这几位朋友找相反的训练对手。

①我们要自觉()各项制度,决不能违犯

②过去,张虎不爱卫生,同学们都讨厌他;现在改了,大家都()他了。

四、句子集会演练

1.趁乘车的空闲玩个“变相”魔术吧,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格罗培斯设计出最佳路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

②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为句子减肥: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模仿吗?来一个模仿秀吧!

①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但是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践拓展

1.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等。我最佩服的人是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2.班级活动遇到难题,我要求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用格言“_____________”来说服大家。

3. 从6月1日起,我国限制使用塑料方便袋。你怎样看待这一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上树掏鸟蛋,你看见了,会怎样和他对话?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评价

1.本学期,我们欣赏了竺可桢爷爷关注的________、格罗培斯设计的________;认识了《三顾茅庐》的________、孙中山的秘书及夫人________;通过《特殊的葬礼》明白了________的重要,从《苹果里的“五角星”》知道了________……收获可真不少!

2.《江南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最能引起人们遐 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天鹅的故事》完成阅读理解。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①“呆呆地”写出了什么情景?

②冰面变化的过程是:裂开一条小缝→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老天鹅是在_______。

③参加破冰的天鹅越来越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天鹅的声音比做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破冰场面_________。⑤为什么把老天鹅称为“破冰勇士”?

七、课外欣赏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1. “枢”指门上的转轴;“蠹”是蛀。结合上下文理解“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

2. 华佗由门闩晃荡联想到了什么?

3. “五禽戏”是华佗观察了哪些动物的运动姿态后发明并编出的拳法?

4.从哪里可以看出“五禽戏”有益身体健康?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篇4

一.我们又长大了

1.青少年的身体是在不停地生长发育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身高在逐渐增长。二.升旗台在哪里

1.八个方位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2.要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首先要选取一个参照物。参照物不同,描述方式也不同。

3.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规律先确定东方,再由“前北后南左西右东”确定方位。这里的参照物是“太阳”。三.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1.旗杆顶上有个滑轮装置,叫做“定滑轮”。2.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够绕轴转动的小轮。3.滑轮分为两种,一种叫“定滑轮”,一种叫“动滑轮”。定滑轮不能省力气,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气,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4.滑轮组: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使用的装置。四.旗杆的影子

1.一天中影子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五.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1.旗杆的影子在一天中不断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有一定规律。

2.旗杆影子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由于地球的自转,太阳东升西落,太阳越高,影子越短,太阳的方位变化,影子的方位随之变化。六.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1.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和动物;非生物指没有生命的物体。

2.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有:能长大,会繁殖,会死亡,要呼吸,要吃东西,都对刺激有反应。

3.动植物在分类时必须先确定一个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的分类结果也不同。七.观察一棵树

树的作用:1.美化环境2.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3.建筑材料4.防风固沙5.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八.小动物的家

1.小动物的“家”也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是它们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虽然不同的动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2.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也不同。九.观察蚂蚁

1.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2.蚂蚁是用触角经行交流的。十.更多的小动物

1.像蚂蚁这样的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样特征的动物叫昆虫。

2.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十一.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1.空气的温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温。气温常常用摄氏度(℃)表示。2.气象站测量气温,是在百叶箱里经行的。

3.百叶箱是一个里面放有温度计等气象观测仪器,且空气能流通的箱子,一般安放在草坪上。

小学四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篇5

1 学会8个字,会认3个字。

2 学习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少年那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充满无限希望的精神风貌。

4 通过阅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红通通”、“万仞高山”、“翱翔”、“乳虎、“刀刃”,让学生有形象的感受。

教学难点:

感悟少年的精神风貌。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 播放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学生齐唱。

2 谈话“作为一名少年,当你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情?”

3 板书课题《少年》

二、学习生字、生词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画出生字、词。

2 同位合作学习生字、生词。

3 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三、学生自读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 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 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自豪地告诉大家,你有哪些不懂的,大胆地说出,虚心求教。

4 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 指名朗读课文。

2 讨论: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说少年像什么?

3 分组合作学习,思考:

我们少年与这些事物有什么联系?作者这样写为了突出少年的什么特点?

4 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5 比较句子:

少年--像刚磨好的刀刃,发出闪闪的亮光。

少年像刚磨好的发出闪闪的亮光的刀刃。

少年像刀刃。

二、练习朗读

1 领读,请一名学生读每节的第一行,其他学生齐读后两行。

2 分男女生读课文。

3 分小组比赛朗读。

4 读诵后评议。

5 表演朗诵。

6 将诗中的“少年”换成“我们”,自豪地读课文。

三、拓展训练

1 仿写诗句

2 阅读作者后五节诗,进一步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

3 学唱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板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篇6

读到第四自然段时,我请同学们自由谈读书收获:陈南竹说,从“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这句话看出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孩子们解读的非常好,尤其是巫鹏飞提的一个问题:“投入”这个词用得很好,鸟儿像顽皮的孩子回到了树林母亲的怀抱!

用同样的方法学了课文第五自然段,周轶轩提到了这一段的写法跟原来学过的《听泉》中描写声音的那段文字很像,让人有回味无穷的感觉。

文章学到这儿,孩子们好像鸟儿一样在嬉戏,并没有感受到文章的中心,于是,让他们读了最后一段,再回到前文,细细赏析,是不是会有新的发现?

鸟儿与树林的感情,作者与鸟儿的感情,我们该怎么去认识,理解,分享,行动?

孩子们沉默着思考着,教室里突然寂静了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篇7

一、合作探究的序曲——资源开发策略

为使合作探究更有成效,要充分挖掘学情资源、教材资源和自身资源,为具体实施作好铺垫。

1.学情资源开发。学情是宝贵的资源,任何教学环节都要基于学情来设计,如果不顾学情,教学往往达不到理想状态。要么过于浅薄,不能触及深处 ;要么过于深奥,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课堂教学中,要在把握学生已有经验,挖掘学生潜在可能,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学情资源进行开发。

四年级下册《玩“潜水艇”》一课需要学生通过制作潜水艇来了解潜水艇沉浮的秘密,在制作前先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收集整理已知资料、模型,上课时说一说。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构造及制作材料、制作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只是在细节问题,如 :潜水艇工作过程中体积没有变化、制作时气密性要保持良好等问题上加以强化就可以了。课后制作时,笔者把全班动手能力稍强和稍弱的学生分为若干两人小组,要求两人互帮互助各做一个潜水艇,还要比一比哪个互助小组制作的潜水艇效果最好,对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研究得最深。事实证明,除少数几个学生的细管和所挖的洞不太匹配,造成有些漏气之外,大部分学生制作出的模型选材合理、构造简单、使用方便,博得大家的掌声,特别是对几组“最佳合作小组”的奖励,把展示活动推向了高潮。小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两人合作使制作过程变得更加精细、合理,对潜水原理的认识随着制作、使用过程也在加深。如果制作环节之前,教师不善于把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挖掘学生潜在动手、选材能力,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组的话,那么对潜水艇的深入探究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2. 教材资源开发。教材是“教”和“学”的素材和线索,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思是要用好这个线索,让它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教材资源的开发要注意整体把握、结构加工、素材利用。

整体把握就是要抓住不同年级纵向递进的长段设计,每节课都要着眼于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设计,不能孤立地为上一节课而上,为学一个内容而学。结构加工就是把教材内容中相似处理方法的内容归为一类,前面的内容是教方法,后面让学生学习用方法。素材利用就是合理利用教材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对比实验是整个小学阶段重要的实验方法,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三年级下册《衣料的吸水性》这一课,为了研究几种不同布料的吸水性,学生通过初步讨论得到需要找出几种不同面料来做实验,但对实验中变量和不变量的确定及对比实验的设计还很茫然,需要教师指导才能完成。经过一年的训练,四年级时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我们在校园里的运动》这一单元,对运动前后身体外部表现、呼吸、心跳、学习效果等进行比对,发现对比实验是研究运动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此时就为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以《运动与呼吸》这节课为例,教师课上播放学生体育课由排队进入场地呼吸平静,到做准备动作,绕操场跑数圈后,呼吸频率加快,气喘吁吁的场景,看后思考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将运动和呼吸的关系作为问题提出,为设计对比实验做好了铺垫,接着通过小组合作、组间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设计出通过增加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方法找出运动和呼吸之间关系的实验方案,学生经历了由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完善方案、亲自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对对比实验的理解经历了由不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初次接触到逐步深入的过程,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得到提升,既体现了整体把握教材,又体现了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和再利用。

3. 教师资源开发。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和有力的推动者,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一个有着深厚知识内涵,致力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师,对学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要注意了解学情、掌握教材内容体系、把握学科特点,基于以上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教授一册教材之前,教师要通备全册内容,初步把握章节之间的关系,确定重点章节、重点内容、难点内容。通读教参,细致把握章节目标、重难点、课时分配,做到心中有数。上每章节之前,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时量、授课顺序,有时还要安排学生提前查阅资料、进行观察、做好记录,为合作探究做好准备。上课时,根据不同课型,确定合作探究的次数、方法、内容。课后,对合作探究的效果进行反思、改进,以更适应教学和学生的需要。除此之外,课程标准的研读也是重要一环,领会课程标准的内涵,把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作为终极目标,对学科定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授《月相的成因》之前,笔者安排学生观察月相为期一月,并作月相观察记录表,内容包括:绘出月相图、记录日期、找出规律、分析原因,为合作探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养蚕》单元前,让学生亲自动手养蚕,为蚕宝宝建一个家,培养了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养成耐心、细致的习惯,增强观察、思考、动手、记录、分析等能力。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一课中的杠杆原理,学生从来没有研究过,为了使学生的合作探究效果更好,上课时笔者为每个组提供了一套杠杆组合装置,小组实验时提醒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既可以在杠杆一边的某一个位置挂钩码,还可以在杠杆一边的两个、三个位置挂钩码,最终达到杠杆平衡,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了,探究问题的深度也增加了。教师只有深度开挖自身资源,在不断的研究、反思、完善中才能张驰有度指导合作探究,引领学生向更广、更深处发展。

二、合作探究的旋律——系统策划策略

为奏好合作探究的旋律,要注重问题的层次设计、内容的长程设计,让初始设计由一潭死水化为动态生成,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1. 问题的层次设计。问题的层次性设计往往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目的是引导学生克服重重困难向问题的核心区域挺进,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达到教师有效指导的目的。问题的层次设计要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的渐进性、梯度问题的引领性、回收反馈的灵活性。

《大气压力》一课吸盘能吸住的秘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当探究问题“:看来吸盘在物体表面能否吸住与空气有很大关系,与空气有什么关系呢?”出现时,教室内出现了长时间的安静,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笔者发现这种问题,为了继续推进探究,采用了用具体的物体“木块”进行引导的方法,配以形象的动作---把木块按压在黑板上,为什么掉不下来? 把无形的力量用有形的物体来代替,引导学生从对吸盘可能施加压力的物体来考虑,接着小组讨论“,为什么只要吸盘内没有空气,它就掉不下来,里面进了空气就没有这个力了呢?”这一过程中所提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引领性、灵活性,既指导学生深入探究了吸盘能吸住的原理,又使他们获得了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六年级上册《地图》一课,比例尺的来历和应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次设计问题时笔者把比例尺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事先准备好的一组数据---学校重要标志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计算发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都相同,从而推理出画一幅地图时比例尺应该各处都相同的结论。这些数据从哪是来? 比值为什么会相等?学生出现这样的困惑,说明这样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需要改进。第二次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让他们用测量所画地图的图上距离和校园实际距离的方法来计算比例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出一幅地图比例尺应该各处相同的结论,相比第一次来说,探究过程显得更加自然,结论得出也变得水到渠成。

2. 内容的长程设计。科学教材三—六年级的教学内容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熟悉到陌生的原则,学生从身边的空气、水、自然现象学起,到接触天体、太空,了解四季的形成,每个内容看起来是独立的,实则是相互关联的,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植入学生的头脑。教师要有长程设计的眼光,把科学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分散、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去。

学生刚刚接触《生活中的食物》这一单元既新奇又熟悉,是不是了解了食物的分类、营养、消化、变质就可以了? 这只是知识层面,能力层面要让学生会按不同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掌握研究食物营养的方法、合理设计一日食谱等。科学态度方面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推测、培养健康科学饮食观念、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如果只为应试,只达到知识层面就可以了,如果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知识的应用和态度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讲讲、划划、写写的作法会让学习的效果停留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境地。换一种思维,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动嘴说一说、动手做一做,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就拿《设计一日食谱》来说,学生动嘴说一说自己家里的一日食谱,动手写一写改进后的一日食谱,全班讨论、小组辩论、同伴补充、教师点拨,完善一日食谱,交流日常生活中的一日食谱。经历这样的探究合作过程,合理膳食会成为一种理念融入学生生活,成为他们的帮手和健康的守护神,学习科学的意义也在于此吧!

3. 设计的动态生成。当师预设遇上生创建,说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当生成与预设一致,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当生成与预设不同,教师如何应对? 是生拉硬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进行,还是生成新的教学设计? 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动态生成的,应该是真实、有效的,是需要教师长期教学积累的。

《大气压力》这一课中有一个环节,学生用吸盘在不同材料表面按压看能否吸住,课前预设时把泡沫板当作不能被吸住的材料来对待,但当学生真正实验时出现有的小组认为泡沫板能被吸住,有的小组认为泡沫板不能被吸住,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有的小组按压方法不对,有的小组观察时间过短,发现这种情况后,笔者及时对课堂设计进行了调整。找一位同学演示正确的按压吸盘的方法后,要求学生再做一次实验,把吸盘分别吸在大理石的光面和泡沫板上,静静地观察一会,学生发现吸盘在大理石光面被按压以后变瘪,吸得很紧,而泡沫板用力按压之后开始变瘪,但后来又逐渐进入空气鼓胀起来,吸不住了。由此,学生得出吸盘能紧紧地吸在大理石的光面,不能吸在泡沫板上,应把泡沫板归为不能吸住的一类。根据课堂上学生出现的情况,及时对预设进行调整,体现了教学智慧,符合学生的需求。

动态的教学设计不但体现在一节课的环节教学中,更体现在对整本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上,科学教材上很多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关联性,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做合理的安排和调整,使学生在恰当的时机,接触适合的内容。

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开始接触《种凤仙花》、《养蚕》两个单元,虽然一些学生观察过凤仙花和蚕,有些同学甚至种过凤仙花、养过蚕,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对凤仙花和蚕的了解还停留在一些浅表的层面,让学生经历种凤仙花和养蚕的过程就显得很有必要。因此,每年,笔者都会安排学生亲自种一株凤仙花,亲手养一些蚕宝宝后再上这两个单元,学生有了亲身经历,教学就变成顺水行舟,事半功倍。

三、合作探究的高潮——开放互动策略

奏好旋律,还要渲染高潮,激发共鸣,使合作探究中的问题凸显,抓住问题,对症下药。

1. 有向开放的设计。有向开放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疑惑、面向弱视群体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真正的开放,最能有效解决合作探究中的问题。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不论从问题的提出、小组的合作,还是学生的思考都要以每一位个体为基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

问题要从熟悉的事物、现象或知识为基础提出,具有一定研究和思维价值,难度太小,学生缺乏思维的空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能力的提升也起不到大的作用。

五年级上册《林中的鸟》一课是通过学习鸟的各种特点,体会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上课时如果问“:你认识哪些鸟? 它们吃什么?翅膀有什么特点? 这些特点有什么作用?”会把整体问题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鸟类特点和横向比较,部分学生由于认知较浅而缺乏回答问题的动力。如果换一种问法,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鸟类生活在森林中,在天空飞翔,有哪些特点使它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以一种鸟为例,加以说明。”从学生层面看,每位学生至少熟悉一种鸟,能说出一种与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达到了人人有话想说,人人有话可说的目的。

有些老师认为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效果,原因在于没有从细节做起。小组合作,学生是否有合作的意识、方法、能力、习惯是重点,建议从同桌合作开始,要求组内有明确的分工、规则,组际有交流、碰撞,教师有合理利用差异资源的能力。

教授六年级上册《地图》一课时,让每位学生先自由画出一幅学校地图,通过独立思考,学生对地图的初始认识呈现出来,随后组内交流找出画得最好的地图放在全班进行展示,接着分组发表意见评出全班最好的地图,并以这幅地图为标准来探究地图的三要素,明晰地图的画法,最后再次尝试画一幅要素齐全的地图。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探究与分工合作相结合,组内分工明确,组际碰撞、交流热烈,对地图的认识逐步加深。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指导组内组长、发言人等重要角色定期轮换,给弱者以足够的机会展示自己,引导其它小组对发言小组提问、质疑、评价、补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回收、反馈。

当然,学生的思维训练也不容忽视,独立思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都要为培养学生的思维服务,使学生的思维由介入性思维、点拨性思维逐步过渡到独立性思维。

2. 重心下移的设计。重心下移的设计就是教师要根据学情提问、创造条件使学生出现的问题外显、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反馈。

要在预知学生学过什么、有什么经验、达到什么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目的是提升、总结或引发新的问题,而不只是简单的回顾。除了提问,还要在学生易错、易出问题或有多种可能处精心设计,将学生内敛的思维外显,及时进行修改、完善。这样做,才能让课堂听到了拔节的声音,感受到生命的成长。

四年级上册《运动与呼吸》一课中测肺活量的材料,有多种选择,学生通常会选用塑料袋这种常见、简便的材料,当每人拿一个塑料袋试吹时才发现,塑料袋的气密性无法保证,气体量的多少也无法准确读出,材料的弊端外显出来,才迁移到后来用塑料充气棒并添加刻度的方法来粗略测量肺活量的方法。塑料袋这一材料凸显了其重要作用,为学生对材料的选择提供了一种鉴别方法,也为学生内敛思维的外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媒介。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经常会遇到问题,有些即使组内成员也束手无策,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不断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采用个别问题直接指导解决,或共性问题拿到课堂一起解决的方法,以确保释疑的质量。

四年级下册《小小降落伞》一课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做不同的降落伞,研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在学生对降落伞基本结构了解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影响降落伞下降的因素,悬挂物的重量、伞面大小这两个因素,大部分小组能找出来,伞面的材料这个因素部分小组能发现,伞绳的数量、长短、降落伞离地面的高度这些因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只有极少数或根本没有小组发现,要放在全班进行指导。影响降落伞下降的因素全部找出后,要设计相应的对比实验,学生往往会漏掉一些变量,因此,还需要全班的合作交流。

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及不变量的确定有疑难,及时作出处理反馈,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使学生在疑难处顿悟,正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合作、探究既是学习的方法,又是学习的目标,要创设好一切条件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当把握最佳时机,让学生知晓其奥秘,掌握其精髓,更好地为科学学习服务。

摘要:合作、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为使二者有机结合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需要资源开发作好铺垫,系统策略保驾护航,开放互动释疑解难,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篇8

1、 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

2、初步掌握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并试着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掌握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一、明确定义。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出示:小英雄雨来(齐读)

2、这是一个短篇小说,第一次读我整整读了――16分58秒,我一翻竟然有――十页半,再一数,有3258个字!

你想说?

过渡

(这么长的文章可怎么学啊?)这节课我就教给你们一个妙招,板书:概括小标题,咱们给长文瘦瘦身。

二、习得方法。

(一)概括法。

1、一句话:要想把妙招学到手,咱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能更简洁些么?

2、一个词:了不起,这么长的一段,你把它瘦身成一句话。还能继续吗?

学生说,(游泳技高/雨来游泳) 出示:表格一小标题

评价:不知不觉中你就创造了一个“概括瘦身法”!出示:概括法 我决定用你的名字来命名它,就叫他(某某)概括法。板书:概括法

3、回顾方法:这第一个妙招就是把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再从中提炼――(关键词或者重要信息)。

出示(概括法:根据各部分主要内容概括小标题)

(二)引用法。

1、分角色朗读:背挺直,接下来咱们向第二部分进攻。我来当当女老师,谁来当当爸爸,旁白?那剩下的同学就是“学生”了

出示本段 标记人物语言

2、复习:谁来给这部分瘦瘦身?(雨来上夜校)

评价语:“( )概括法”真有效,瘦身效果明显。

3、发现:不过,我觉得这样也行――放大“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你有什么发现吗?猜猜我选这句的原因?

引导:(联系上下文来思考,会学习,其实…)雨来上夜校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爱自己的.祖国”

出示:小标题。

小结:你瞧,抓住文中的一句话来引用,也是概括小标题的一种方法。

这个妙招就叫 板书:引用法

(虽然是我发明的,但是是你说出来的,就叫他――板书:引用法。)

(三)积累运用。

1、小组合作:现在就让我们运用这两种方法给后面的部分瘦瘦身。四个人为一组,完成学习单。出示:方法和表格 示范(随机巡视引导学生说说理由 组长汇报 补充)

2、交流汇报。

预设:游泳技高、夜校读书、掩护大叔、勇斗鬼子、河沿枪声(宁死不屈)、雨来脱险(机智逃生)。

“雨来耍水”,“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把缸挪回原地”,“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

生:汇报 展台展示 (有补充吗)

3、适当修正。

出示:适当修正

(四)串讲全文。

孩子们,你们看这么长的文章,我们把它读成了这样六个短句。你能不能对照这几个短句,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自己说说

师小结:怎么样?佩服自己吧!给自己掌声!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篇9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与新课改教学要求,结合小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读重点词句感受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福楼拜的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在阅读中学习良好的写作方法,树立良好的写作观;明白仔细观察、刻苦练笔、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感受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福楼拜的循循善诱、耐心指导。

2、教学的难点:懂得仔细观察、刻苦练笔、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根据福楼拜教给莫泊桑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进行习作。

三、拟定课时:2课时

四、设计理念:

“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是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也新课标的重要要求。本课当中,在写作上可以学习借鉴的并非仅课文本身,还有前边提到的观察与写作的方法。这类良好习作策略,应当还能延伸到各类的学习当中。

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一个简单而新鲜的课件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课堂兴奋点,通过多媒体与学生的互动可较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互动,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人名是否认识?他的身份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教师依次板书:“孔子”教师自己名字“莫泊桑”

2、简介莫泊桑

3、将板书补充完整成为“莫泊桑拜师”揭示课题,鼓励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质疑。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如: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拜谁为师?他是怎样学习的?效果如何?等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之始,也是学生阅读探究之始,无“疑”自然也就没有探究的必要。抓住课题的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①要求学生自读时标出小节,划出生字词。

②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探讨。相机展开读写训练,课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多项口语练习。

③师生互动接读词语,边读边识记。(师带:“酷爱”生接:“酷爱酷爱酷爱”)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如果读课文的时候注意这些词语,可提高加强阅读的目的性,要求很具体可操作。互动的的接读训练,通过朗读节奏的变化,可提升学生边读边记的兴趣。】

2、指名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师正音,其他学生评价。

3、默读课文,感知大意。

(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可修正补充。)

自主学习

(三)自主研读,理清层次

1、指名读内容是“在一块”的小节,再说一说所读课文的内容

2、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整理各块内容大意,用简练的语言做出旁注

(学生汇报,集体交流,教师引导,规范语言。进而梳理课文内容的层次)

边读边想圈画批注的方法

(四)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1、自读课文,学习莫泊桑三次请教老师的内容。

①快速阅读,找出莫泊桑三次请教老师的内容

②分角色朗读莫泊桑三次请教老师的对话内容

③比赛读莫泊桑与福楼拜的对话,注意读出当时的语气。

④和学生谈话交流句子中那些能够提示朗读语气的关键词语短语。并且PPT演示:

(莫泊桑:“坦白地说”、“急切地问”、“一进门就说”

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滔滔不绝地说着”“脸上露出了微笑,说”“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

⑤想一想:这些关键词语短语除了能提示我们读好对话语气之外还能让我们体会到人物的哪些特点呢?

⑥领悟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应该是怎么说,指读。可见这位老师……?

【教法:朗读感悟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学中我通过快速阅读、分角色读、比赛读,不断激发学生朗读激情,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

【学法:品析词句法。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加速了课文内容理解,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每一次向老师请教后,莫泊桑又是怎么做的呢?

①让学生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再找出这些句中的几个关键词语短语。

(PPT同步演示学生备选答案:①“一无所获”“万般无奈”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全神贯注地观察”③“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等)

②再想一想:这些关键词语短语又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莫泊桑呢?

3、通过人物的言语和行动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学生和一个怎样的老师?

(PPT显示:

“虚心好学勤学苦练”

“循循善诱耐心指导”)

4情景再造:联系生活经历,想象一下如果换成一个懒惰的“莫泊桑”和暴躁的“福楼拜”来执行与课文中相同的内容,那会是怎样的一方景象?

①请俩学生现场即兴对话表演

②小结:可见文中真实的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福楼拜的循循善诱、耐心指导。

【教法:情境创设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中,我通过创设真假“莫泊桑”与“福楼拜”,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五)细心揣摩,质疑延伸

1、领悟福楼拜指导莫泊桑的言语中最关键的话语。

①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那一句,再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PPT显示:

“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

归纳得出:观察要细心仔细,发现特点,写作要持之以恒,不断积累。

②指名个性化朗读,齐声朗读,再读一次,不看屏幕读,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读中积累”的学习过程。符合“新课标”特别强调熟读成诵和语言的积累的要求。】

2、质疑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对与这篇课文中的莫泊桑的拜师和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拜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莫泊桑的拜师如此简单容易,一拜就成?”“莫泊桑福楼拜这对国外的学生和老师与我们中国传统的学生和老师有什么不一样?”等

(原来中国的拜师习俗很有意思。福楼拜是莫泊桑母亲娘家人的好朋友等)

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各有特色。并引出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和魅力:崇尚礼仪,谦让恭敬等

【设计意图: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应当鼓励学生读书多质疑,读书要有自己的想法。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3、PPT原引小说《羊脂球》中这样的一段语句和学生一起阅读,再自由谈体会。

(“女人因为过早发胖而出了名,并且得到了‘羊脂球’这个外号。她身体矮小,到处都圆滚滚的,胖得要命,连手指上的肉也被指节勒得很紧,像一段短短的香肠,富于光泽的皮肤紧绷绷的,上衣里面高耸着硕大无比的胸脯。然而她始终诱人和很受欢迎,是那样的鲜艳悦目,她的脸蛋像一个红红的苹果,像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上面睁着一双极美的黑眼睛,又长又密的睫毛为它们蒙上了一层阴影。迷人而又湿润的小嘴,长着光亮细小的牙齿。”)

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称。刚才我们阅读的正是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羊脂球》中的一个片段。说一说片段里的哪些细节描写语句能引起你注意?这样细致的描写来源于平时怎样的观察和练习?

归纳得出:抓住特点细心观察勤学苦练坚持写作

可见当年他老师的谆谆教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机会大家可以好好看看这篇小说。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交流问题,使课内阅读延伸致课外更加广阔的天地,并且依靠学生自己去阅读探究解决疑惑,这样的阅读探究才能给学生真正的收获。】

(六)合作探讨,练习写作

以下两题都用PPT课件演示

1、假如在许多年后举世闻名的莫泊桑遇到了他的恩师福楼拜,请将他下面的一首短诗补充整,别忘了要给这首短诗补个题。可同桌合作讨论一同填写。

尊敬的老师,您真耐心,是您让我明白了( )。

尊敬的老师,您真,是您让我懂得了()。

尊敬的老师,您真,是您让我;

是您让我;

是您让我;

是您,是您,都是您,我亲爱的老师!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将学生答案当场输入电脑课件中,向全班展示交流。要注意前后答案的因果关联性。

2、我也“拜师学艺”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同学们,阅读了《莫泊桑拜师》,对我们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启发呢?先和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再把你想到的话语写下来,题目自拟。

小结归纳:细心观察坚持积累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个开放的大课堂,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嘴巴也更会讲了。但是,语文课还是姓“语”,课堂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学语文,用语文。】

六、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天后提交一份课文朗读MP3录音作业。

【设计意图:新颖的作业形式能够激发学习的潜能,录音作业的好处很多,可以最优化,培养精益求精的作业责任感,独立完成作业,而且趣味性也强。】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的老师我来画”

将准备好的题卡发给学生

“提示:请亲自在题卡上描绘一位对你有深刻影响的老师。

不过,动笔前最好想想他(她)的音容笑貌、外貌特点等,下课之余也不妨偷偷的再“侦查”一回……

可以的话再写上几句想说的话,找个机会送给恩师。

开始动笔吧,还等什么呢!

提交方式:完成后先找老师或同学帮助看看,觉得满意了直接提交给你的恩师吧”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浓缩与精华,我根据教学步骤适时板书,具体设计如下:

10 、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 虚心好学、勤学苦练

福楼拜 循循善诱、耐心指导

启发细心观察、坚持积累

上一篇:汽车营销调查报告下一篇:自来水改造工程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