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24-10-23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精选8篇)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1

文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计划

一、· 学期教学目标总体目标:本学期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册书中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计划。本学期力争使70%的学生进入优秀之列,100%的学生及格,期末成绩位列全街道同课前五名。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引导学生懂得如何科学观测和描述天气变化。

2、· 学习物质的状态及变化,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包括蒸发及雨的形成,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3、· 让学生学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说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区别,从而找出生命的主要特征。

4、· 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

5、·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农业与技术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物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能力。

2、学会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例如:化冰实验,蒸发、沸腾、凝结等的实验等。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分析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生活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受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保护环境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操。

二、·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的科学课,本年级共有学生17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6人,他们大多数年龄在10--11岁之间,他们身心健康,活泼可爱,接受知识的能力强。由于科学接近生活,大多数同学对科学很感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抓住学生新奇、爱动的特点,创设多种观察实验的情景,多给学生实验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在实验中发展智力和提高观察思维能力。班内的优秀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能及时完成,能大胆积极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付彩君、陈腾等,工作计划范文《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计划》。这些同学学习方法得当,模仿能力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表演能力强,成绩突出。中程生如:陈欣、陈凡、鹿文涛等,这些同学好动,欠细心,但能认真刻苦学习,成绩良好。后进生:有部分同学大脑比较灵活,但缺乏吃苦精神,他们有好玩的思想,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不刻苦,学习成绩较差。如:刘倩倩等。针对以上情况,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注意因材施教,搞好优生优培和困难生的辅导和转化工作,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大面提高教学成绩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25课,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天气”单元是本册书的起始单元。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天气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受和描述天气变化,设计制作观测天气的仪器,实地观测天气,获得观测天气的有关数据,并模拟天气预报发布天气信息,收集资料、分析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生活对天气变化的影响等活动,引导学生懂得如何科学观测和描述天气变化,亲历和模拟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高人类观测天气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影响。第二单元,在了解天气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物质的状态及变化,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包括蒸发及雨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本单元从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引入,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不同状态物体的基本性质。通过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帮助学生认识温度的改变可能促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第三单元,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帮助学生学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说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区别,从而找出生命的主要特征。学生通过亲历种植和饲养活动,发现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变化,同时学会制定较为完整的观察计划,会用多种方式做观察记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第四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之后,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奠定基础。在探究物质的变化过程中,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不仅仅是形态的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不可逆变化既可以对人们生活带来有利的一面,又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第五单元,农业与技术是本册书的结束单元,也是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结合的综合单元。在学习了天气、物质的状态、生物的生长和有趣的变化等单元以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农业与技术的关系。本单元从学生熟悉的农业与生活入手,围绕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这一主题,帮助学生通过生活调查、资料分析,认识农业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六单元展示会:是全册书的总结,围绕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设计了一个较完整的设计、布置、展示活动。目的是通过整理本学期对“变化的世界”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总结、归纳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从小养成良好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学会自己确定标准,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建立自己的概念系统。并通过展示与同学交流,达到分享学习成果的目的,从而充分体会成功学习的乐趣。展示会活动,也是对学生本学期学习效果的一次较综合性的评价。教师应分别从活动组织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概念系统掌握三个方面,对各小组给予综合评价。

四、教学研究内容

(一)、重点: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习物质的状态及变化,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包括蒸发及雨的形成,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3、如何科学观测和描述天气变化

4、学习物质的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

5、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说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区别,从而找出生命的主要特征。

6、掌握水的蒸发、沸腾、凝结和水的三态变化。

(二)、难点:

1、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例如:说明自然界中雨是怎样形成的,物体的生长与变化,蒸发、沸腾、凝结等的实验。

(三)、教研教改专题: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五、教学措施: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

2、· 加强观察、实验、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3、· 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用。

4、·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加强直观教学,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5、实施实验操作。例如:说明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声音的产生,蒸发、沸腾、凝结等的实验。

6、注意通过实验发展儿童智力,培养儿童的能力。

7、让学生多动手,亲自实验广泛合作讨论。让学生多联系实际,并且将实验应用到实际中文章课 件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2

1.学习本课生字。掌握 “浙江、杜鹃、明艳、蜿蜒 、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展示洞内景色的课件及视频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整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 )跟老师一起来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

师: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在文中标注。一会儿咱们一起交流。

生:四人为一组,在小组内交流。

师:关于外洞的特点,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三、体会“外洞”的宽广

师:外洞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生:洞口宽、大:“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用洞口和我们常见的桥洞做比较的方法,非常真切。

生:外洞很大,宽广而开阔:“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用数字说明,形象具体。

师:谁能把外洞的宽广给读出来?

三、体会“孔隙”的惊险

过渡: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大家看第5自然段,一起感受这段奇妙之旅。

师:哪个小组先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孔隙很小,“虽说是孔隙……船就出来”。

师:再读读这句话,还能读出孔隙有什么特点? (窄)

生:我很好奇,很紧张。“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就慢慢移动”。

师:谁能把这种好奇、紧张的心情读出来吗? 自己练一练。

生:我觉得很惊险(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

师:惊险的感觉还有谁感觉到了,再来读读?

生:感情朗读,读出害怕、危险的感觉。

师:“挤压”是什么意思? (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矮)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来,你告诉大家,这个“贴着”,“没有一处不贴着”,是怎么贴着的?(学生感受各个部位紧挨船底的感觉)

生:因为人仰卧在船里,船很窄,很小,怕碰着上方的山石,所以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贴着船了。

师: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好奇。

生:紧张、害怕。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这一句,“自以为从……”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写得多啰唆呀,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不啰唆吗?

生:因为肩背是身体比较靠上面的部位,而脚跟是身体最下面的部位,从肩背到脚跟,说明他的身体全部都靠着船了,才说了一声“行了”。

师: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了。还有谁来汇报?请你。

生:我要汇报“挤压”,因为人仰卧在船里,上方和左右的山石都离我很近,所以感觉就像朝我压下来,比喻孔隙非常窄、很矮。

师:所以作者才又觉得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你们现在有什么感觉? (紧张、害怕)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师:这一部分呀,是叶老先生的真实感受啊。正因为文章有了这些真实感受,我们读起来才能身临其境。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才会打动人。

生:如此惊险,也说明了孔隙不但窄小还怎么样? (矮)

师: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自然段。

四、体会“内洞”的奇特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展示汇报 ,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1)“黑”“内洞一团漆黑 , 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有多宽广。”

(2)“奇”(奇特有趣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也很值得观赏。”

结合语言情境展开想象理解词语“蜿蜒”“变化多端”“形状各异”。

师:让我们来观赏一下洞内的景观,大家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图片展示洞内的奇特景观———“彩云追月”“寿星捧仙桃”“擎天柱”“仙女帐”)

师: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大自然真是奇异无比。

(3)“大”“大得多”“十来进”

师:“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理有据。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

3.师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 ,结束了双龙洞之旅。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和神奇。

五、体会写法

1. 游完了双龙洞 , 回过头来看 , 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 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 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2.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 ?

3.那 么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写参观游记呢 ? 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写?

(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 , 我们得到两点启示 : 第一 , 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

六、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随叶圣陶先生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的奇观。我们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体会双龙洞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大家课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其实大自然的美景随处可见,如果大家对溶洞很感兴趣,离咱很近的北京平谷区就有一个大溶洞,AAAA级景区, 大家可以去那亲身体验一下。

七、拓展练习(选作一题)

1.请以导游身份写出介绍金华双龙洞的导游词 。

2.你 曾经到哪里旅游过 ? 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那里的景色,突出景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9记金华的双龙洞

浅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 篇3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4

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从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历史、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名人开始,安排了“引以为荣的家乡”、“缩短时空的通信”、“四通八达的交通”三个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主要以河北省为切入点,逐步扩大到华北平原等地,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家乡曾了出现的历史名人和革命英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了解现在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引导学生学习家乡优秀人物的品质。同时,通过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们,激发他们自觉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

教材编排了“历史悠久的家乡”、“革命精神照后人”、“值得骄傲的家乡人”、“多样的风俗”、“大家共同出本书”五个主题见容。

第二单元“缩短时空的通信”。通过让学生了解通信的种类和通信的发展,引导学生感受通信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电信的发展越来越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人们之间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小,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邮政和电信作为通信的主要部门,辛勤工作着许许多多的人们,教材通过展示“众人托起一封信”的过程,引导学生尊重在通信部门工作的人们,并通过案例的分析,教育学生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教材编排了“通信的种类和发展”、“天涯若比邻”、“感谢你们的服务”、“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温情寄给希望小学”五个主题。

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通过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与我们生活之间关系的了解,感受交通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自觉爱护交通设施和交通环境的责任感。通过对乘务员辛勤工作的认识,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工作和劳动。同时鼓励学生对交通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胆的想像,并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从交通的变化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为我们的国家而自豪。教材编排了“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乘务员辛苦了”、“爱护交通设施”、“我心中的交通蓝图”四个主题。

(二)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引以为荣的家乡”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热爱中国共产党,爱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奋发图强的远大志向。

(2)通过了解通信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和兴趣,从小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精神;感受通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遵守通信道德规范。

(3)初步感受交通运输和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建国以来交通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感受交通运输行业人们的辛勤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了解社会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能够使用常用的通信方式与亲友、同学进行通信联系,培养观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工具的应用和选择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的初步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了解家乡名人的先进事迹,了解家乡的民众等。

(2)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了解和感受通信与无误生活的关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

法律法规。

(3)初步了解各种交通运输设施的知识、特点以及发展过程,知道生活离不开交通运输设施的帮助;感受交通运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懂得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懂得怎样使用交通运输工具,懂得爱护交通设施,使学生对交通运输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修改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

三、教学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主题,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持。

1、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只是提供了一些话题和范例,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创造。

2、精心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启发学生观察图片和周围事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拓展性的学习和探

索。

3、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分析和运用资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验、探究的尝试活动,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有创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成功的体验。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四、优生的培养及学困生转化措施

1、学困生的转化措施:(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打开孩子心里的那扇门,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 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

也乐于接受。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也不应该这样要求学生。因而,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师要创造、利用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观念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困难,让他们亲身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练及痛苦的洗礼。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

学困生,就要让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的活动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2、优生的培养:

(1)重点培养,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安排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练习。

(2)隔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比赛活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进度安排

1、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14课时

第二单元 10课时 共计36课时 第三单元 12课时

2、教学进度

周 次 教学内容 第二周 第一单元 1课 第三周 2课 第四周 3课 第五周 4课 第六周 5课 第七周 单元检测 第八周 第二单元 1课 第九周 2课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作文 篇5

大年三十讨红包

那天是大年三十,我早早地起床了,因为我一心想着要讨红包,便走出房门,欢快地抱着妈妈问:“老妈,老妈,恭喜恭喜!你懂的!”我笑嘻嘻地伸出手来。妈妈说:“你也应该知道,按成绩来分,我给你两百!”妈妈麻利地从包里拿出两百元,塞进一个红包里,给我。我高兴极了,拿着红包又跑去向爷爷讨:“爷爷,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好好,爷爷给你一个大红包。!爷爷和蔼可亲地说。我拆开一看,哈,又是一个两百元的红包,照这样下去,哈哈哈……我乐不可支地将讨红包事业进行到底,尽情地沐浴在“红包雨”中,“大雨”“小雨”我全收!忙活了半天,虽然讨到的红包不算很多,也有大有小,但是我却从讨红包中感受到了亲人们对我的宠爱,这才是我珍爱、收藏它们的最大理由。

幸福团圆吃饺子

大年三十那天傍晚,妈妈向我神秘地一笑,说:“你现在少吃点,等着午夜大吃一顿吧。注意要小口小口地吃,否则会烫到嘴皮的。”我没太在意妈妈的话,小口小口地吃?笑话,那我就不叫女汉子、大胃王,只能改名叫樱桃嘴了!到了 ,我们放完鞭炮到来厨房,看到妈妈做的饺子:哇,有整整一百个!我可以吃个够了!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饺子尝了尝:嗯,不咸不淡,美味!我迅速地把饺子一个一个夹入嘴里,大口大口地吃,在吃到第四盘时,只听得“喀嘣”一声,我的牙齿被一个硬东西咯疼了。什么东西?扁扁的!老妈也太粗心了吧!我将硬东西吐在纸巾上,一看,一个亮亮的圆东西!嗨,原来是个硬币呀!妈妈笑着说:“哈哈,我的乖女儿,你吃到硬币了,今年的运气一定会很好哟!”原来这就是妈妈要我小口吃的原因:想把好运气带给我,却又怕我不小心伤到自己。唉,我的老妈哟!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6

南望楼小学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变化的世界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能用各种感观察觉到周围的物体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能从物体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说出两种以上记录某一物体变化的方法。情感目标: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现象。能感受到自然界中各种物体变化的奇妙。能坚持对一种选定的物体进行长期的观察,并能将观察用两种以上的方式记录下来。

知识目标:举例说明什么叫做变化。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观察到的变化进行分类。能知道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起风了,下雨了,草绿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着的世界。探究活动 一.活动:“我知道的变化”

1.生看图体会生活中的各种变化。2.说说我们知道的变化。

3.把自己知道的变化记录下来。4.小组交流我们的记录。5. 给这些变化分分类 二.观察各种的变化

1.师示范一些化学变化。2.生观察(提出质疑)3.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变化。拓展

一.活动“寻找我们身边的变化?”

请学生在生活中找找周围物体的各种变化。(第二课时)

引入:相互交流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的物体变化。探究活动

讨论“解释什么叫变化”

1.请生根据自己找到的各种物质变化试着解释什么叫变化。2。讨论:自然界中有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活动:“记录物体的变化”

1.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2。分析我们对一种植物的长期观察的方法。3。分组设计一种记录方式。拓展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板书设计 变化的世界

我们知道的变化:火山爆发、铁钉生锈、四季变化、天气变化„ 按大小分类:

按时间长短分类: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2.多样的天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能用文学词语描述天气现象。能用文学和科学并模仿动物运动的主术语描述天气变化。能设计一组符号记录天气的状况。

情感目标:1.愿意关注、收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信息。2.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及其原因。3.愿意欣赏天气变化的美丽。4.愿意收集各种预测天气变化的谚语。

知识目标:1.能说出两种以上科学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2.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师:今天早上起床推开窗,你发现天气如何?你的心情怎样?出门要准备什么? 生自由谈感受 探究活动

一、“天气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天气变化。

二、活动:“描述天气”

请学生回忆文学作品中描述天气的词语。回忆我们学过的与天气有关的诗歌。三.活动:“我最喜欢的天气” 1.谈话:“你最喜欢什么天气,和小组成员口头交流”2。记录我喜欢的天气(可以用绘画或诗歌的形式记录)3。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4。各组展示我们记录的天气。拓展

课余收集民间有关天气的谚语,并把它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1.交流我们收集到的天气谚语 探究活动:

一.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

1.谈话:古代人们是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的? 2。谈话:哪些自然现象能预知天气变化? 二.活动:“天气谚语”

用图文方式记录收集到的谚语。(填写书上图表)拓展

说说利用谚语来预测天气变化的优点和不足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第三课时)引入:

(创设情景)教师扮演预报员先给大家播报今天的天气情况 探究活动 一.谈话:“现代人是怎样知道天气的?” 1。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师板书)2。小组交流,记录。(比一比哪组知道的多)二.交流:“ 播报天气消息”

三.活动: “设计表示天气的图形符号”

1.自主设计。2。分组交流。3。认识标准的图形符号。拓展 认识天气

自学“科学在线”。介绍自学成果。板书设计

2.多样的天气

文学词语:细雨纷飞、春暖花开、白雪皑皑、秋高气爽。。。我喜欢的天气:

天气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燕子低飞,大雨不久到。”

3.观测天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观测计划。2.能设计和制作简易的观测天气变化的仪器。3.能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绘制天气变化的曲线图。

情感目标1.能合理的分工,合作完成观测、记录两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2.能逐体会到利用简单仪器有助于定量的观测研究。3.能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知识目标

1.说出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2.能说出各种风向的含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谈话:“你知道气象员的工作吗?想不想试着做一个小小气象员,观测一下天气情况呢” 探究活动 活动:“制定观测计划”

1.分析课本第8页的计划表。2。说说要计划什么?3。分组计划,完成计划表。二.活动:“制作简易观测仪”

1.说说需要哪些材料? 2。学习制作方法3。自主制作。(互相帮助完成)三.活动:到室外检测我们制作的风向仪 拓展

课余改进我们制作的风向仪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第二课时)引入

展示我们改进后的风向仪

1.上台介绍。

2。说说改进的办法。探究活动 一.活动:“制作雨量筒”

1。说说需要哪些材料? 2。看图自主制作。3。分组交流我们的作品。二.活动:“实地检测”仪器

1.学习使用方法。2。到室外实地测量。(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

交流展示改进后的风向标和雨量筒 探究活动 一.活动:“建立小小气象站”

1.说说气象站要测量哪些数据。2。说说气象站需要哪些测量仪器。3。分组建立气象站。二.讨论:“怎样放置测量仪器” 1.引导讨论:“测量仪放在不同地方测得数据一样吗?”。2。说说测量仪放在什么地方最好,为什么?

三.活动:“设计记录表” 拓展

把我们的测量数据绘制成曲线图 板书设计 3.观测天气

观测时间

天气

温度

风向

风力

雨量

典型植物变化

4.发布天气消息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以研究论文和报告的形式将自己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展示出来。2.能对其他同学的观测和研究结果提出客观的评价和积极的建议。3.能从图片中归纳分析出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情感目标:1.能在发布天气变化消息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2.能体验到科技发展能给人们带来更准确的天气消息。3.体验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意义。4.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测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知识目标:1.能从图片中分析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技术。2.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天气预报水平的影响。(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

课件演示天气预报

1.引导观看,说说天气预报的作用。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探究活动 一.活动:“天气消息发布会”

1.小组交流我们两周来收集到的关于天气的数据资料。2。小组商讨如何发布天气消息。(如何分工、合作、用什么方式汇报)3。分组扮演天气预报员向大家播报天气消息。4.引导互相评价。(说说优点、建议)二.交流活动

1.与同学交流观测天气的体会。

2。将我们的记录与电视台发布的天气预报进行比较。3。比较哪组的预报更准确,为什么。

4。把同学们对我们小组的评价意见记录下来。拓展: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天气的资料

(第二课时)引入 谈话:“你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的吗?” 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

一.活动:“天气预报制作的过程” 1。自由猜想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2。看图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边看边思考用到什么仪器)3。分阶段分析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并记录在课本上。

4.分析在天气预报制作的全过程中运用到哪些科学技术,说明了什么。二.交流活动

1.把自己收集到的关于天气预报资料与大家分享。2.举例说明科技发展对天气预报的影响。三.自学科学在线

1.自己阅读科学在线内容。2。交流自学情况。

拓展:课余时间继续观

继续观测天气变化并做好记录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5.天气与生活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造成的影响。2.能够对图表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某些科学结论。3.能够用实例或调查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天气变化造成影响。

情感目标:1.愿意把收集到的天气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图片与其他同学交流。2.能通过对天气与人类关系的分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剧烈的天气变化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2.能举例说明酸雨是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谈话:“今天你穿什么衣服?一年四季你选择什么样的衣服?”(生自由发言。)探究活动 一.活动:“天气对我们的影响” 1.谈话:“你喜欢什么天气?在不同的天气中喜欢做什么? 2.看课本插图思考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3.自由发言说说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4.举更多的事例说明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二.讨论活动

1.谁最关心天气?说说自己的理由。2。组代表汇报。3。小游戏:“我说位置,你找物体。”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我国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情况

(第二课时)引入

信息发布会——请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一.活动:“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1。请生小结天气变化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2。思考:人类活动是否也对天气带来影响? 3。看课本上的插图理解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4.分析课本上的调查表,你能发现什么? 二 交流活动

1.分析调查表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拓展

搜集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第三课时)引入

交流会——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探究活动

一.活动:“了解家乡的天气” 1.说说家乡的天气。

2。设计调查表调查家乡的天气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二。自主学习

1.自学“科学在线” 2。介绍自学成果。3.举更多实例说明。

拓展

调查我们生活的地区是否有酸雨

6.固体、液体和气体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2.能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3.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4.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情感目标

1.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2.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知识目标

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2. 能说出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师出示几种不同状态的物体请生辨认,引导观察。(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活动 一.活动:“给物体分类” 1.观察课本插图。

2。对图中的物体和教师出示的物体分类。3.举出更多固体、液体和气体。二.活动:“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分工、认真观测、及时记录)2。说说注意事项。

3。分组研究几种固体的主要性质。4。记录固体主要性质。(完成课本上的表格)5.分组汇报,交流。(说说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如何测量)拓展

准备黄豆、小米、沙等材料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第二课时)

引入

看看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探究活动 一.活动:“混合、分离固体”

1.混合黄豆、小米、沙等固体,再想办法将他们分离。2。讨论:所有的固体都有形状和体积吗?

3.交流:将分离物体的方法和理由与同学交流。二.活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分组按研究固体的方法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2。各组互相交流、汇报。

拓展

一.小结液体的主要性质

(第三课时)

引入

课前讨论会

谈论:不同液体的性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探究活动

一.活动:“混合不同液体”

1.猜想混合不同液体后会出现的现象。

2。试着混合不同的液体,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二。活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1.准备典型的固体、气体和液体。2。通过式样比较它们的不同。

3。考虑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拓展

一.试着用几种方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设计

6.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

气体

液体

7.冰、水和水蒸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使用工具测量感观不易察觉到的物体某一特性的变化。2.能通过试验探究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3.能用二维图表形象的进行试验记录。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情感目标

1.愿意与其他同学谈论水的状态与温度的关系。知识目标

1.能说出水的冰点与沸点的含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一.猜谜游戏 1.师出谜面:“透明无色,有时摸的着,有时抓不住,离开了它我们活不了” 探究活动 一.活动:“化冰实验” 1.谈话:“你玩过秋千吗。”2。观察课本上的图,说说男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问题:“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4。根据小鼠标的提示完成“我的观点” 二。活动:“动还是静?”

1.回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实验1:让冰自然融化,每隔两分钟观测一次。

3。实验2:加热冰,记录冰化成水及沸腾时的温度变化。4.两小组合作,分别完成其中一个实验,做好记录。5.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记录表。

拓展

一.将实验记录绘制成曲线图

(第二课时)

引入

活动:“小小交流会” 1.将实验记录与大家分享。2。互相评价 探究活动 一.活动:“统计分析”

1.根据实验记录表分析冰的温度,溶成水时的温度;水沸腾时的温度,所需的时间,继续加热后水的质量是否改变? 二.交流活动。

1.交流实验中的成功和失败。2.小结水的变化及所需条件。

拓展

搜集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情况。

(第三课时)

引入

“科学汇报会”

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探究活动

一.讨论会

1.甲杯和乙杯中的冰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2。在什么条件下液态的水能沸腾?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3。小结水的三态变化定义。二.自学“物质的三态临界点”

1.自学科学在线。2。交流自学成果。

拓展

举例说明物质三态变化的生活应用 板书设计

7.冰、水和水蒸气

水的三态变化

水蒸气

8.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3.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感目标

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创设情景)教师出示一张半湿的纸,请生尽快将它弄干 1.生分组比赛,看哪组最快,方法最多。探究活动 一.活动:“水到哪里了?” 1.谈话:“说说纸里的水到哪去了?” 2。看课本插图说说这些水到哪里去了? 二.活动:“写字游戏”

1.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字。2。生观察这个湿字。3。说说你的发现。

4。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拓展

找找生活中水不见的现象

(第二课时)引入

游戏:“水不见了”

1.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2。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探究活动 一.交流活动

1.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水不见了的例子。2。比一比哪组的小车组装的得又快又好。二。活动:“理解蒸发”

1.看课本理解蒸发的定义。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蒸发。

拓展

找找自然界中的蒸发现象

(第三课时)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引入

把自己找到的例子与同学交流 1.生各抒己见。探究活动 一.活动:“研究蒸发的快慢”

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分组讨论,提示: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示)3。动手进行对比实验。(提示:控制好变化的条件,认真记录)4。得出结论。(可以用什么办法再次证明我们的结论)5。完整地介绍我们小组的研究经过。6。互相评价,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见解。二.交流:“在什么情况下,水分蒸发得快一些,说说理由” 1.小组交流,共同总结影响按蒸发快慢的因素。2.说说我们是怎们证明的。

拓展

搜集有关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 猜 想?:水分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设计

8.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水

水蒸气

9.雨的形成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作凝结。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一。(创设情境)感受自然界的雨

1.请生观看课间展示下雨的情景,激发质疑。2。请生说说下雨的感受。3.猜想雨的形成。探究活动 一.活动:“找一找小水珠从哪里来” 1.从课本图上找一找哪里出现了小水珠。2。猜想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 3。互相交流我们的猜想。4.参照课本提示进行实验。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5.分析对比实验,思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 6.由对比实验联想到小水珠形成的条件。二。讨论活动

1.分组讨论 :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2。谁的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找找身边小水珠出现的例子

(第二课时)引入

课前交流会

1.请生将找到的生活例子与大家分享。2. 自由举例。探究活动 一.活动:“雨的形成” 1.分组设计研究计划。

2.分组按计划开展探究活动。3.记录实验方法和现象及结论。4.试图用多种方法检验我们的结论。5.分组汇报、交流,互相评价。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引入

师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 引导:怎么帮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 探究活动

一.活动:“认识人工降雨” 1.自学“科学在线”的内容。

2。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人工降雨。3。看课本理解什么是可逆变化。4。举更多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变化。二.活动:“写一篇科学童话” 1.命题作文:小水滴旅行记。2.提示:需要用到一些科学术语。3.说说自己的构思。4.自主完成作文。

拓展

为自己的作文加上漂亮的插图 板书设计

9.雨的形成水蒸气

小水珠

(凝 结)

雨的形成: 1。猜想

2.设计实验

3.实验验证

4.多次验证

10.周围的生物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制定出较完整的观察计划。2.能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3.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生物相关的资料。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情感目标

1.能与其它同学分工合作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观察、记录。2.在观察中始终不伤害生物,保持对生物的珍爱态度。

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三条以上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2.能说出“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师讲授: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许多生物,科学家们目前知道的生物大约由150多万种,他们认为至少还有三四千万种生物等待我们去发现、鉴定 探究活动

一.活动:“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 1.制定小组观察计划。

2.完成小组观察计划,准备寻找的材料和工具。3.说说寻找中应该注意的事项。4.分组寻找(室外活动)。(教师从旁观察,及时指导。)5.小结:我们的活动感受。6.整理工具,洗干净小手。

拓展

整理我们的寻找记录

(第二课时)

引入

教师出示蝴蝶和蝴蝶标本 1.提出疑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2.生观察比较蝴蝶和蝴蝶标本的不同。探究活动

一.交流活动:“寻找到的生物” 1.分组汇报我们的寻找收获。2。统计小组和全班的记录数据。

3.思考:为什么有的小组发现的种类多,有的小组发现的少? 二.活动:“周围生物介绍会”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1.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介绍两种生物。(要求说出它的特征和生活环境,我们在哪,怎们找到的?)

2.简单记录他们的介绍。3.引导互相评价。

拓展

将寻找的范围扩大继续寻找各种生物,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介绍

(第三课时)引入

讲故事引入 1.教师讲达尔文的故事。2.说说故事教会我们什么? 探究活动

一.活动:“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讨论:我们怎么判断研究对象是有生命还是没有生命的呢?也就是说,生命有哪些主要特征?

2.看“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是怎么区分的。

3.重新检验本小组对生物的观察记录,并做适当的调整。二.活动:“看图区分生物” 1.(参照课本)看看有什么生物和非生物。2。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理由。

拓展

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实地考察来认识更多的生物,收集有关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变化的资料并记录下来 板书

10.周围的生物

寻找到的生物:凤仙花、竹子、青蛙、小鱼、蜻蜓、蝴蝶、毛毛虫、小鸟„„

统计:小组共找到

种生物,全班共找到

种生物,其中有

种生物是不同的11.种茄子

类型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植物生长过程和变化的相关信息。2.能按照植物种植方法的提示种植选定的植物。3.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自己所种植的植物生长全过程进行记录。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完成种植植物的各种活动。2.能坚持长期对植物的生长进行观察、记录。

知识目标

1.能说明如何应用计算发芽率的公式。2.通过观察能找出植物一生经历的主要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一.(引起学生兴趣)师事先准备好一根茄子 1.你认识它吗?

2。(给予挑战)你知道它是怎样长大的吗? 探究活动 一。活动:“了解植物的生长”

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2.说说你喜欢哪些植物?你了解关于它的什么知识?

3.选择一种适合的植物了解它的生长过程并把它记录下来。二。活动:“查找资料”

1.引导:你打算用什么办法在学校找到我们所需的资料? 2.说说到图书室查资料的注意事项。3.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图书室查找资料。4.及时记录资料。

拓展

准备种植植物的材料和工具

(第二课时)

引 入

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农场各种蔬菜茁壮成长的情景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谈话:你认识这些蔬菜吗?

探 究 活

一.活动:“种茄子” 1.看看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2.按照课本提示将茄子的种子播进花盆的土里。3.将小手洗干净。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每天照顾茄子(浇水、施肥),等待它发芽

(第三课时)(复习课)引入

一.“交流分享会”

1.把在照顾茄子过程中的点滴与大家分享。(说说怎样浇水、施什么肥、茄子是如何变化的等等)

探究活动

一.活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学习课本上的种子发芽率公式。

2。根据课本提供的公式计算自己植物的种子发芽率。3。小组互相交流种植经验。二.活动:“记录茄子的一生”

1.分组讨论设计多种记录茄子生长过程的方法。2。参考课本的提示方法。

拓展

继续坚持种植并观察茄子,用多种方式记录茄子的一生 板书设计

11.种茄子

种子发芽率=种子发芽总数 / 播下的种子总数×100% 查找资料的途径:看书、看报、电视、上网、亲身实践

12.植物的生长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记录描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及其变化。2.能归纳出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因素。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种植植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2.能结合自己的种植实践说出两点以上不能浪费粮食的原因。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2.能推测出农业技术和设备在种植植物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复习引入)谈话:“随着我们种植的植物一天天长大我们的观察和记录做的怎样了?有哪些发现和收获?” 自由发言。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探究活动 一.活动:“描述植物的一生”

1.我们种植的植物在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时期,从自己的记录中找一找。

2.分析我们的记录表。

3.分组展示我们的实验记录。二。交流活动

1.将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变化与其他同学交流。2.分组交流我们的种植经验。3。引导思考:种子发芽需要什么? 拓展

活动:“粘贴我们的实验记录,大家互相学习交流”

(第二课时)

引入

同学们各自展示自己种植的茄子,与大家分享劳动成果 生互相参观学习。探究活动

一.活动:“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1.谈谈自己的种植经验。

2.小结:怎样才能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3.讨论:哪些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4.交流我们的文字记录。

5.把大家的意见总结下来,完成课本上的记录。6.查阅资料,看看我们的总结一致吗? 二.交流活动:“感受劳动美”

1.结合自己的种植经验的体会,谈一谈现在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解。

(第三课时)引入

(创设情境):美丽的校园 1.生自由发表感想。

2.说说校园里有什么植物。探究活动

一.活动:“绿化校园,美化生活”

1.分组交流校园中适合哪些植物。2.分组制定校园种植计划。3.实地考察校园环境。4.改进我们的设计方案。二.自学活动:“太空种植” 1.自学“科学在线”。2.交流自学成果。

3.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太空种植的知识?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实现我们的校园绿化计划 板书设计

12.植物的生长

植物的一生:

出芽→长叶→长出花蕾 →开花→结果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3.养小鸡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设法调查出同学调查小动物的经验。2.能采用适当的方法调查小动物饲养技术和观察小动物生长情况。3.能提出两到三个在养小鸡的过程中要研究的问题。情感目标

1.能坚持长期的观察和记录。2.对研究小动物的生长感兴趣。3.通过饲养小动物加深对动物的爱心。

知识目标

1.能知道如何饲养小动物。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复习引入)谈话:“植物的一生主要经历哪些阶段?动物呢?” 1.生各抒己见。2.看图初步了解。探究活动

一.活动:“小调查”

1.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有什么经验和体会? 2.统计全班同学的饲养情况,填写课本表格。二.交流讨论

1.讨论:小动物刚出生时需要受到怎样的照顾,生长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2。分组介绍我们的经验和体会。

拓展

整理搜集今天的资料制成卡片

(第二课时)引入(猜谜)“身着羽毛衣,头顶小红冠,小嘴尖又尖,爱吃虫和米” 生猜谜底。探究活动

一.活动:“制定养小鸡的计划”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查找资料或向有经验的人了解饲养知识。3。分组制定饲养小鸡的计划。4。看看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拓展

准备饲养小动物的材料和工具

(第三课时)引入

课前交流会

请生将找到的有关小动物饲养的资料与大家分享。探究活动

一.活动:“制作小鸡生长情况记录图表” 1.分组自由讨论。

2.参照课本的提示进行设计。二.活动:“制定研究计划” 1.谈话:“关于小鸡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你想研究什么?” 2.制定我们的小组的研究计划

3.温馨提示:在饲养过程中,坚持连续观察和仔细记录是非常重要的,考验大家耐心和毅力。

拓展

好好饲养小鸡,并认真记录其生长变化 板书设计

13.养小鸡

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研究问题: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研究方案:

年 月 日

14.小动物的生长 类型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从小动物生长过程的记录中,通过比较找出小动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过程和主要变化。2.能设计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介绍自己饲养小东物的过程。

情感目标

1.通过饲养小动物形成或加深对动物的关爱。2.能坚持对动物生长过程的长期观察。3.能通过交流体验饲养小东物的艰辛联想到父母抚育自己的艰辛。知识目标

1.能具体说出小动物在各个生长时期发生哪些主要变化。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谈话: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小动物是否长大了? 生互相交流饲养体会。探究活动 一.活动:“整理我们的记录”

1.自主整理饲养记录。(根据课本提示进行整理)

2.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二.活动“展示我们的成果”

1.看课本上王佳同学的饲养日记。2.学习饲养小鸡日记的写法。

拓展

进一步改进我们的饲养记录,学写饲养日记。

(第二课时)引入

引导谈话:“小鸡爱吃什么?” 生各抒己见。探究活动

一.交流活动

1.向同学介绍自己饲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2.交流科学的饲养方法。

3.讨论:设计个性化记录表,记录影子和温度变化。4.将其他小组同学的研究成果记录在自己的统计表内。探究活动

一.活动:“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1.学习课本上王新叶同学的观察记录报告。2.交流我们的记录。(汇报不同的记录方式,说说这样记录的好处)。3.互相评价。

4.评一评哪组的观察记录更仔细,研究成果更丰富? 拓展

整理自己的研究报告,让它更丰富

板书设计

14.小动物的生长

小鸡的生长过程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5.毛毛虫不见了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对毛毛虫过河的妙法提出自己的假设。2.能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记录某种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过程。3.能归纳出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分几个阶段。情感目标

1.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发现。2.能与小组其他人协作观察、记录和制作动物标本。

知识目标

1.能解释毛毛虫不见了的原因。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变态发育的概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创设情景)课件演示:“一条毛毛虫过河,它想过诃,可是河上既没有桥也没有船,它不会游泳,怎么办?过了些日子,毛毛虫自己过河了,你猜猜它用了什么办法?” 1.生自由猜想。2.生自由质疑。探究活动

一.活动:“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 1.请生提出自己的猜想。2.怎样证明自己的假设。(提示:可以亲自观察,也可以查找资料等办法来查找答案。)3.比一比谁的理由更充分,谁的解释更清楚。4.参照课本上的对毛毛虫生长变化的观察。拓展

搜集有关毛毛虫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

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毛毛虫的资料 生自由介绍。探究活动 一.活动:“毛毛虫的变化”

1.分组交流我们找到的毛毛虫的秘密。2.看课本提供的图片,了解毛毛虫的变化。3.用自己的话解释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二.讨论活动 1.讨论:“其他昆虫叶也像蝴蝶一样吗?”(说说自己的观点和证据)拓展

集更多的昆虫的生长变化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第三课时)(复习课)引入

课前交流会

1.将我们找的资料与小组同学分享。探究活动

一.活动:“昆虫的一生”

1.介绍一种昆虫的一生变化情况 2.互相评价。

3.看书理解什么叫变态发育。二.讨论活动

1.全班同学观察到的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又哪些相同和不同? 拓展.根据课本提示学做昆虫标本 板书设计

15.毛毛虫不见了

毛毛虫 → 蝶蛹 → 蝴蝶(毛毛虫的生长变化)

虫卵

蝌蚪

青蛙(变态发育)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16.我在长大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收集、证明自己在不断生长和发育。2.能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收集到的证据3.能通过分析成长记录图标发现身高、体重等变化规律。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挂重物活动的感受,从而体验父母的艰辛。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命的珍贵。

知识目标

1.能描述人类生长的大致过程和变化特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谈话:“自从去年的生日之后,发现自己有了哪些变化?长高了?长胖了?学会了更多的本领” 生自由发言。探究活动

一.活动“怎样知道自己在生长?”

1.能找出哪些办法来证明自己在不断地生长发育? 2.向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变化,比比谁的证据更丰富。二.交流活动

1.分组交流我们的变化证据。

拓展

搜集有关自己生长变化的证据

(第二课时)

引入

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自己生长变化的证据 生自由介绍。探究活动

一.活动: “设计生长记录表” 1.分组讨论:“怎样设计自己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2.选择身体生长的一些基本特征,设计表格记录。3.填写我们自主设计的表格。

4.根据我们记录的数据绘制生长变化曲线图。5.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6.我们还想设计不同的图表来记录。二.活动:“本领在增长”

1.讨论:我们还有什么在增长呢?2.设计表格记录我们的技能发展。3.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第三课时)

引入

谈话:要想学会更多的本领,应该怎么做? 生自由发言。(提示:要仔细照顾好我们的身体,注意休息和锻炼。)探究活动 一.活动:“了解人的生长过程”

1.看图理解人的一生各阶段。2。讨论:如何让我们的生命更精彩。3。讨论:人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有哪些主要变化?(试与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进行比较)二.活动:“比较人、植物、动物的生长”

1.讨论:人、动物、植物比较生长过程和变化一样吗? 2。自己设计表格记录,进行分析、比较

拓展

活动:“体验妈妈的辛苦”

坚持将一个2至3千克的重物绑在自己肚子上,体会有什么感觉?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板书设计

16.我们在长大

我们在长大的证据: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3.能设计试验验证液体、固体和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情感目标

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2.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它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知识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2.能够举例说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创设情境)课件展示“水烧开、瘪乒乓球鼓起来、电线冬、夏两季的变化” 1.请根据这些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记录下来。探究活动

一.活动 “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解释生活现象:商店的瓶装液体商品为什么不装满?水没烧开。(参看课本插图)2。说说我们的猜想。(生自由发言。)3。记录我们的猜想。二。活动: “设计实验” 1.分组讨论:“选择什么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2。看看课本的提示。

3。小组讨论多种实验方案。(记录下来)拓展

找找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

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自由介绍。探究活动

一.活动:“实验验证”

1.分组实验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提示:用表格的方式)2。分析表格,得出结论。

3.交流:在实验中,我们有没有增加或减少液体? 4.我们的结论:

拓展

用我们的研究结论说明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第三课时)引入

活动:“固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仿照活动1来研究。

2.交流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及解释。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探究活动

一.活动:“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猜想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2.根据我们的假设设计实验。3。共同交流得出结论。二.活动“生活应用” 1.看图解释现象。

2。记录更多的现象及解释。3。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发现。

板书设计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液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固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气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的性质

18.盐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2.能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3.能设计分离与混合物体的方法。4.能举例说明有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2.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说明溶解的含义。2.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引入

游戏:“猜猜这是什么溶液?” 1.生自由猜测。2。教师揭谜。探究活动

一.活动 “混合”

1.照课本提示混合物体,观察现象。2。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调查表上。(课本67页)

3。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将自己的标准和结果记录下来。二。讨论活动 1.分组讨论:“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食盐和糖去哪了?” 2。理解什么叫溶解。

拓展

用实验验证更多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体

(第二课时)引入

谈话:“你知道还有哪些能溶于水的物体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自由发言。探究活动 四年级科学(下册)

南望楼小学

一.活动:“分离”

1.选择工具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2.试用不同的方法分离混合物。3.记录我们的不同方法。4.分小组交流多种方法。教学过程

二.活动

:“海水晒盐 1.自主学习。2.交流学习心得。

拓展

搜集有关溶解和分离的资料

(第三课时)引入

(创设情景):老师手中的汽水在开时有什么现象?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

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

一.活动:“分离溶液与溶质” 1.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选择一种或两种方法试一试。

3.将自己使用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交流。二.交流活动

1.夏天出汗后为什么会在衣服上留下白色的东西? 2.理解什么是可逆的变化。3.举例说明更多的可逆变化。拓展

看图说说

板书设计

18.盐到哪里去了 活动:“混合”: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 分类:标准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7

The Snowman

二、课型

故事课

三、教学背景分析

( 一 )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 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擅于在学生已有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出现了两级分化的趋势。在教学中应引导和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 增强他们的课堂活动参与意识,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高年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很重要。教师需引导学生发展阅读策略, 培养略读、寻读、预测等阅读策略; 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共同完成任务, 发展学生的基本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引入评价机制, 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策略。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题目是“Winter in Canada”, 讲授了冬天的“季节”话题。单元围绕着Jenny, Li Ming, Danny这三个小主人公冬天的衣着, 堆雪人、滑冰等活动, 最喜欢的季节等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情景展开。

本节故事课“The Snowman”是单元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巩固了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 提高了阅读技能,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运用英语语言读懂故事、感受冬天乐趣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 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理解故事。

2. 学生能朗读故事, 做到语音准确, 语气达意。

3. 学生能借助实物教具、板书等, 表演故事。

4. 学生能尝试改写故事结尾。

(二) 学习策略目标

1. 引导学生发展阅读策略, 培养略读、寻读、预测等阅读策略。

2. 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共同完成任务, 发展学生的基本学习策略。

3. 在教学中引入评价机制, 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策略。

(三) 情感态度目标

在讨论理解故事的过程中增强孩子们对大自然——冬天季节的热爱。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学生能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理解故事内容, 并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

(二) 教学难点

学生能借助实物教具、板书等帮助表演故事。

六、教学准备

(一) 教师课前准备

1. PPT课件。

2. “Frosty the Snowman”故事的动画片。

3. “I’m a little snowman.”歌曲flash。

4. 为每两位学生准备一双纸质滑冰鞋 (打印出来) 。

(二) 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 每两位学生根据右图提示自制一个活动帽子的纸质雪人。

2. 能向同学用英语介绍自己制作的雪人。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 Warm-up (6 minutes)

1. 师生问候, 开始上课。

2. 唱一首关于雪人的歌曲“little snowman”。教师播放歌曲flash动画, 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曲。

歌词如下:

I’m a little snowman round and fat.

Here are my mittens. Here is my hat.

And a little scarf and a carrot nose.

You stand so tall and when the cold windblows.

歌曲fl ash链接http://www.520wawa.com/class/201005/ info_18631.htm

【设计意图】

歌曲导入, 激发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歌曲欣赏和演唱中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歌曲内容还为故事的讲授搭建了桥梁。

3. 课前预习作业展示, 复习词汇及句型winterclothes, I have a carrot for its nose . I think it’swonderful. 等。

学生两人一组拿着课前做好的纸质雪人在讲台前介绍。其他同学评价。

例:S1&S2: This is our snowman. We have acarrot for its nose. We have buttons for its eyesand mouth. We have sticks for its arms. I thinkit’s wonderful. I think it’s beautiful and cold.

老师问学生:What can your snowman do? Canit talk (jump, skate) ? 学生生成答案, 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

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的展示,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一开课就引导学生建立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建构他们个性化的故事背景图式。读后活动中学生要用自制雪人手偶表演故事, 因此这个活动还为故事表演做好了准备。

(二) Presentation

1. Pre-reading (2 minutes)

教师出示故事中的第一幅图picture 1 ( 如图所示 ) ,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

T: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picture?

学生答案可能为S1: What’s the boy’s name?What’s for the snowman’s nose (eyes/arm) ? Whatcan the snowman do? 如果学生的问题不全, 教师补充。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回答。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图片展开想象, 提出问题, 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预测的阅读策略, 为阅读故事做好铺垫。

2. While-reading (21 minutes)

(1) 学习故事中图1和图2内容 (7 minutes)

①观看故事视频, 检验预测。

教师播放图1和图2部分flash视频。学生带着对图片提出的问题观看故事视频, 观看后回答问题, 检验预测并修正预测。

S1: The boy’s name is John.

S2: The snowman’s nose is a carrot. It’s armsare sticks.

S3:The snowman can talk.

②深入阅读, 发展阅读策略。

教师进一步提问,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pic1&pic2内容, 找出John做了什么使snowman开口说话, 发展学生的寻读策略。

学生默读pic1&pic2内容, 回答问题。

S1: John put his hat on the snowman. Thenthe snowman could talk.

③利用snowman手偶, 角色表演图1和图2部分。

a. 教师用多媒体中的小仙女为学生制作的雪人帽子赋予魔力 (如图加音效) 。

b. 学生使用手中的雪人手偶和神奇的帽子两人一组练习表演pic1&pic2中的故事内容。然后在讲台前进行小组展示, 其它学生对小组展示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神奇的雪人帽子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小仙女的魔法力量增加了趣味性, 使学生享受阅读和表演的乐趣, 从而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这种兴趣的力量降低了角色表演的难度, 成为学生挑战自我的内驱力。

(2) 学习故事中图3和图4内容 (7 minutes)

①自然过渡, 预测, 为继续阅读铺垫。

小组表演完后, 表演内容的最后一句话是雪人说“What a cold, snowy day! Wonderful! What doyou want to do?”教师接着这句话追问, 过渡到图3图4故事的学习。T: What did the snowman wantto do? Could the snowman do it? 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预测。

②快速阅读, 发展略读策略。

学生阅读pic3&pic4故事内容, 迅速找出 (1) 中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

S1: The snowman wants to skate. S2: Yes, he could.

③观看故事视频, 模仿跟读。

教师播放图3和图4部分flash视频。学生跟读故事视频。观看后回答问题。

T: What did John do for the snowman?

S1: John put his skates under the snowman.

④直观教具, 助推表演。

教师发给学生纸质溜冰鞋。学生两人一组利用snowman手偶和溜冰鞋练习表演, 图3和图4部分。小组展示表演。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略读策略, 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应设计学生体验, 实践、参与、探究与合作的活动, 使学生理解和学习语言。因此snowman手偶和溜冰鞋卡片等直观教具, 给学生的思维搭建了脚手架, 有助于学生复述和表演故事。

(3) 学习故事中图5和图6内容 (7 minutes)

①自然过渡, 寻读, 表演

图4中雪人说“Can we skate always?”教师追问过渡到图5图6故事的学习。问学生“Can theyskate always? Why?”学生推 测答案。教 师问T:Then what did John do for the snowman? 学生推测答案。

②学生阅读图5、图6

学生快速阅读, 找到 (1) 中问题答案。

S1: Spring is coming. It’s too warm. There israin, there is wind, but there is no snow and ice, andno snowmen.

S2: John put the snowman into the refrigerator.

③观看视频, 跟读

④两人一组, 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寻读技能的培养, 形成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3. Post-reading (10 minutes)

(1) 练习、巩固所学故事内容

学生完整地观看故事视频。学生有感情地跟读故事。然后分6人一组, 进行角色朗读故事。

(2) 角色朗读或复述故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通过评价手段鼓励学生进行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选择活动展示形式。角色朗读奖励两颗星 (2分) 。复述故事奖励四颗星 (4分) 。

【设计意图】

孩子们乐于模仿故事中角色的语气。帽子的实物在扮演中增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表演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在故事生动的情境中自然地生成英语语言输出。活动分为角色朗读和复述两个展示形式,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3) 改写故事结尾

①观看“The snowman (1982) ”故事视频片段, 视频网址如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k5NTc1Nz Y=.htm截取雪人变活和融化消失片段。

②学生根据所看视频片段或自己的想象改写故事结尾。

【设计意图】

在读完故事后, 发挥学生想象力, 以视频“Thesnowman (1982) ”故事的结尾启发学生思维, 从而对故事的学习有所拓展和延伸。学生尝试写故事结尾也把读、写技能有机结合。阅读是输入, 写作是输出,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三) Class closing (1 minute)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寓意。教师布置作业:

1. 有感情的朗读故事或复述故事。

2. 完成改写故事结尾的任务。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篇8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象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倾听《绿叶的声音》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笔者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笔者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笔者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笔者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点评:

关于“叶”的话题,纷繁复杂,《叶》专题选择了古今中外诗文达8篇之多,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本专题的教学,难度很大。本教案巧妙地选择了突破口——用文艺性笔调扣“叶”写生活中的“美”,发现并利用了文本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从构思看,本教案选择一古一今两首诗歌作引子,教给学生学法,是“授人以渔”之举,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整节课紧扣“叶”之美,激发学生感受、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是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环节由画入诗、由诗到画,过渡圆润自如;对诗歌的赏析由诵读、到感受、到想象、到创造,符合诗歌解读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自己心灵对话。

从学法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保持积极思考,这一点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从教法看,教师朗读和解读示范,是积极有效的,不流于形式,将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上的主体性充分彰显出来。

上一篇:湘教版二年级上《江上渔者》教案-文档资料下一篇:医院预算会计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