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福利院实践感想

2024-07-16

儿童福利院实践感想(精选15篇)

儿童福利院实践感想 篇1

福利院社会实践感想

地点:江西省赣州市

——资产评估132班 刘佳伟 24号

这次暑期去福利院看望老人虽然时间短暂,但印象深刻。经同学的带领,我有幸和市区的独孤老人接触,并向他们了解了一些生活情况,还带给他们一些水果,最重要的是丰富了他们的精神家园。这次假期社会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年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调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在这次实践过程中,我获益匪浅。我学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我深入生活的每个角落里,真正体会到老人们的生活的艰辛。

虽然这次实践我没有用到我所学的专业知识,但增强了我的办事能力与交往能力,同时也让我懂得了前来之不易,而且作为子女的人们应该多多想想在家的父母亲们,要常回家看看。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穿街走巷,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做着自己计划好的事。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要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但这次的实践中不会有人告诉我这些,我必须要知道什么时候要做什么,而且要自己做,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同时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锻炼了我的思维,让我思想更深一层。

我们走进他们的住房他们热情地向我们招手,让我们进屋坐坐,他们热情好客。记得一位口齿不清的老人看到我们就激动的拿出口袋里皱皱巴巴的相片让我们看,由于听不清在说什么,不知道和他一起的是他亲人还是同我们一样关爱他们的人。看到每个老人生活勤俭节约

之后在与另一老人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的很多生活趣事,也知道了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物质财富,而是精神上的满足。从他们身上我还学到了挺多生活经验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同时我也和他们交流了我所学到的一些知识。

当然这次我学到的更重要的还是如何与他人沟通。一直以来我的口语交际能力东不是很好,与别人对话时不会随机应变,往往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非常尴尬的事情。在实践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我抓住这次机会努力与他人交谈,效果真的很不一样。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亲情的可贵,当感触最深刻的是看望孤寡老人,让我深深地感到他们需要关怀需要爱,也许他们脾气有点坏,也许他们对我爱理不理,也许他们头脑不清醒,也许他们耳朵不好使,我便耐心地和他们慢慢地说,关切地问他们的生活状况,亲切地叫他们一声“爷爷、奶奶”,长时间的孤独让他们有一些封闭,要融化这层隔阂需要时间,我们给他们单调的生活送去一份欢笑、一点温暖。

这次社会实践之后,我掩卷深思,思绪万千。这些老人真的很可怜的。他们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却很少受到社会的关心与照顾。心疼的是那些老人,而为那些对这些漠不关心的人而感到心痛和可悲。最让人难过的是政府对者些也视而不见,以点都不重视这些。虽然中央有说对老人的补贴,可是天高皇帝远,等到了老百姓这里就是岌岌可危的一点点东西而已罢了。物质上的资助没有也就算了可连精神上的安慰和关心也很少。还有就是子女没有尽到义务与责任。这种风气真的非常的严重。在这是实践活动中,我也充分的认识到我的不足之处。我觉得我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也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不管怎样,我会再接再厉,为自己而奋斗,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儿童福利院实践感想 篇2

一、进行儿童水墨画教学的必要性

水墨画说得明白简单一点, 就是用毛笔与水墨在宣纸上塑造形象, 抒发性情。并且把握好其特有的“精、气、神”。而“笔墨当随时代”的笔墨精神是水墨画发展的核心思想, 那么如何做到呢?是完全的保留传统继续下去, 是完全撇开传统另辟蹊径, 还是简单的“择中主义”走所谓的中庸之道。显然这些看法多是片面的, 要用思辨的思维批判地继承传统“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合理地保留下优秀正确的部分, 结合时代的要求, 用新的教学理念代替旧的教学观念, 利用民族优秀的艺术语言, 吸收更多、更广发的艺术形式, 为发扬民族艺术, 提高传统艺术的影响力而创造一个开发、科学的教学环境。在新的时代精神指导下, 如何继承与发扬是美术教育界所迫切关注的问题。儿童水墨画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意性, 我认为只要具有“以人为本”开放型的教育观念, 饱满的教育热情, 这种偶然将会变为诸多的必然。怎样把学生的兴趣带动起来, 作为老师, 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的把握。

二、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水墨画的教学

只让学生欣赏现成的作品还不够, 还要让学生欣赏水墨画的创作过程。可以通过录象或者教师现场示范, 让学生亲眼目睹水、墨、色在宣纸上的渗化交融, 使学生在干、湿、浓、淡、清构成的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得到美的启迪和艺术的熏陶。对于水墨画欣赏到一定程度以后, 学生就会产生自己创作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创作。通过一系列水墨画的欣赏、讲解、讨论, 学生对水墨画是很有好奇心的, 对毛笔、宣纸、墨等绘画工具也同样很新奇, 这为学好水墨画打下了基础。然而学生心理特点造成了对事物的新鲜感不会很久, 如果在学习中不保持这种状态, 要不了多久学生们会失去对水墨画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能让他们保持新鲜感、好奇心, 就要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首先采用游戏的形式, 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水墨的特点, 所以在讲好游戏规则后让他们尽情的玩。学生们在画满一张宣纸后的总结中会发现许多的东西。比如说宣纸会吸水, 还会渗开来、墨加水后会变淡、毛笔躺着画笔画会很粗, 竖起来画就变的细等等。其实他们发现的这些就是本课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如果课前老师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强制学生学习的话, 可能效果比进行游戏的方法差远了。

三、深入体验生活, 扩展学生优秀的一面

一般儿童在水墨画教学中, 扩展学生优秀的一面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教学一般以临摹、写生、创作为主, 内容无外乎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 而目标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 也采取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 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 此现象目前引起行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一般让学生深入到生活, 在表现中运用游戏的心态, 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 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四、在设疑中精彩展开, 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 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在面对陌生现象时总喜欢尽力找出其原因。对于质疑, 一提倡, 二鼓励, 三引导。层层的质疑问难, 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 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因此, 在教学中, 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 借问题促探索, 借探索促发现, 借发现促创新。有这样一个事例:在一堂美术课上, 我教学生们怎样画苹果。刚画好苹果, 一名学生就提出:“老师, 你为什么不把苹果画成长方形的呢?”我微笑着问:“你准备画方形的苹果吗?”学生回答说:“是的, 因为我在家里看见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 不小心, 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 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我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 祝你早日培育出方形苹果, 那把你的所想用画面表现出来, 好吗?”学生把苹果画成方形, 显然脱离了生活实际。但是却是学生灵动的体现。作为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 应当首先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 并以学生的疑问为突破口, 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 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 使学生勇于质疑, 善于质疑, 树立“不惟书, 不惟上”的探求精神。

总之, 水墨画创意教学遵循儿童年龄思维特征, 成为儿童心里健康的促进因素。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观念, 让儿童通过不同的绘画内容, 不同的表现的形式, 畅游在水墨之间, 感悟在水墨之上, 领略在水墨之际, 广泛增进了儿童美术素养。水墨画创作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 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在课堂上, 没有纯粹的“理念”, 一切的细节同时都是“理念”。因此, 转变理念, 就让我们从细节开始。

摘要: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水墨画的教学。深入生活, 扩展学生表现面。在设疑中精彩展开, 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儿童福利院实践感想 篇3

【关键词】儿童艺术;感想;思考

去年邻居家一位念小学二年级的姑娘来找我帮忙画一只熊猫。说是老师布置的美术作业,班上同学回家都是找家长代画。一同学自己独立完成,老师以熊猫脸画得不够圆,画得难看为由将其退回重画。反而找家长帮忙画的,老师会在课堂上大加赞扬。这样的儿童美术教育使我陷入深深地思考。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对绘画非常感兴趣,课余时间报了一美术兴趣班,老师每次面对四十位小朋友都会在黑板上贴一幅蜡笔或水粉范画,让大家临摹。一个学期下来,我可以将老师的画临摹得很像,即练就了一手很不错的模仿能力。这种绘画技巧得到了周围亲戚和父母的朋友的高度肯定,当时我一直自认为画得很棒。

但一次儿童绘画大赛使我感到挺沮丧,我将好几幅画面里的形象临摹下来,再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画送去参赛,不想竟然没有入选。后来看见一等奖的梦想乐园的作品,觉得不如自己画得像。现在回想起来,深深地感到小孩子在绘画方面的临摹能力与想象能力是相互抑制的,当我们过早地让小孩临摹图片,处处以画得是否与现实接近,颜色是否涂得匀、线条拉得直不直等这些标准来衡量一幅儿童绘画作品的好坏,那么儿童的艺术教育就进入了一个误区。五、六岁的小孩最可贵的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这个年龄段若没有保护和挖掘他们的想象力,等孩子大一点之后,就再也寻找不回来了。培养临摹能力是建立在扼杀想象力的基础上,这是我的童年学画时最大的遗憾。

现在教几个五、六岁小朋友学习视觉艺术的过程中,我渴望能在他们身上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让他们的想象力能尽情的飞扬,无拘无束,感到无比充实与喜悦。刚开始,给小朋友一个主题,让大家自由创作,很多家长觉得是小孩胡乱涂鸦的画作经常令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真的画得很棒! 我非常看重孩子想象力的启发与拓展,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大人最好不要给予过多框定与约束,我们要小心呵护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和热爱。

有几次上课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讓孩子画出这个故事带给他们的思考或者自己印象最深刻、觉得最有意思的一幕。每个小孩看事情、想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有时还让孩子们根据现有的故事进行续编,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想到的场景画出来。这里我的体会是:选择什么样的故事很有讲究,好的故事既能让大家进行绘画创作又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如有一次选择《骆驼与山羊》的故事,小朋友在绘画的同时,就懂得了人无完人,需要取长补短,相互帮助的道理。

紧接着是小朋友的沙画时间,大家兴趣很浓,从刚开始相互比各自沙子的数量到后来随意地玩沙子,再到最后能有意识地在灯板上用沙子绘画。我能很深刻地体会到他们面对这一新鲜画法所能体会到的无限的快乐。同时也看到了孩子们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这想象力是如此的珍贵,以至于现场我都不敢大口地呼吸,深怕打断他们的思路。最后看见他们一幅幅虽然稍显稚嫩却无比单纯真诚的“佳作”——我们成年人意想不到的表现方式,在孩子们手中变得如此自然、纯粹、直接。说不清楚是我在教他们还是他们在教我,教我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接触了沙画之后,再体会一下陶艺。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给小朋友观察和思维方式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他们面对着软乎乎的陶泥和这些陌生的陶艺工具,刚开始还有点不知所措,渐渐地就喜欢上了这种三维、立体的表达方式。从刚开始的有点怕脏,到后来的完全放开,从刚开始的简单盘泥条,到后来的创作动物、建筑、人物。大家的热情和投入,令身为老师的我感到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材料的运用,如秋天街道上随处可见的落叶,让小朋友自己捡来感受一下树叶拓印的快乐;如用做家务时不经意扔掉的鸡蛋壳,来做五彩缤纷的拼贴画等等,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审美意识,并且能使他们渐渐感受到平时生活中很多废弃的材料都是可以利用,可以变废为宝的。

笔者始终认为当下的儿童艺术教育,传授孩子的不仅仅是纯粹的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提供小孩一种新的观察方式与思考方法。通过绘画等艺术形式,使孩子们能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在生活中遇见问题时能沉着冷静,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孩子在绘画和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了用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并且触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

[1]《智养,一位教师的教子手记—父母必知的儿童心理学》.梅子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儿童美术教育丛书》.刘雪春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留守儿童感想 篇4

在本次毛概课题中我们选择的是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选这个课题,我们也是做了讨论。觉得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新鲜血液,应该对其进行发现、探讨、关心。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在现在这个迅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面临着农民工不断进城的问题,而偏远山区也存在着许多留守儿童需要我们的关爱。他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同样是天真可爱的小孩子,但却缺少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这也许能让他们早点成熟起来,但也可能会让他们无法自信地成长。这样,社会就只会恶性循环下去,农民工的孩子将还是农民工。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去关注他们,给他们一份爱,给他们力量。

在本次课题调查中,我做的是制作问卷,以及部分数据的统计以及调查。在制作问卷时,我设置 了12个问题,对年级、性别进行分类,从大家对留守儿童的认识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到政府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方面的问题。其中有 你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会遇到的最大问题? A经济的落后B社会治安问题的日益突出C社会、政府关注度不高D缺乏关爱。你认为政府在解决留守儿童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对儿童加大照顾和关爱C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大家知道留守儿童,并理解他们,作为有责任感的大学生,我们要了解身处同样的社会,我们的幸福对他们而言只是奢求。他们的难过和感受又有谁能体会,他们也有享受父母的关爱和社会照顾的权利,他们也希望和大家一样可以被爱包围去体会一家子的其乐融融。

福利院之行感想 篇5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以及培养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小组一行6人(*** *** *** *** *** ***)准备去湘西州社会福利院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2011年3月26日,刚开始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去的,但也带着做好事的心态去的。福利院给我的第一感觉还是不错的,楼层都是新的,一些基本的设施还是不错,看来社会上的好心人士还是有的,政府有也有切实做工作,以至于福利院里的老人和孩子过的不用那么艰苦,这点让我很欣慰。

但是进入福利院以后,我们几个人都被震撼了。因为之前我们之中也没有一个人去过福利院之类的社会福利性机构,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的。所以,当我们看见的小孩子不是身体有缺陷就是大脑有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手颤抖了,眼睛红了。一时间也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该以什么样的语言或者是行动去开始我们所谓的“做事”。组员们都傻站在门口,面面相觑,平时很爱说话的同学现在一个字也吐不出来了。最后,在福利院主管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才慢慢地移进了门。我们给那些孩子带了一些玩具,一些吃的东西,当他们看见这些时,毕竟是小孩子,当然很兴奋,这让我们心里面稍微有一点安慰。为了打破这尴尬的场面,我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主动去和孩子们聊天,和他们做游戏,给他们唱歌,照相留影„场面其乐融融。很成功,他们和我们渐渐熟了,虽然他们有缺陷,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很高兴,很满足。我们都知道也相信,残疾人跟老人比我们这些正常人跟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更需要人的关心与爱护。从那天我们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每个人对外界的好奇感和内心的孤寂。

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只是与我们这些正常人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他们有的不会说话,有的不会走路,也有的不会自己吃东西,也因此整天被禁锢在几间狭窄的房间里。有的孩子很可爱,才几个月大,根本就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们的父母就把他们抛弃了...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段让人心酸的经历,听到这里的我们,心里面很复杂,一方面感觉到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定要珍惜;另一方面看到这些孩子是那么的天真善良,还这么脆弱,就已经遭受了比我们想象的大很多的苦难,我们一定要寻求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来帮助他们。因为他们并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他们比很多健康的人更想生存下去...在这里我想说的主要有三点:第一,现在的社会中,有许多的父母根本没有尽到做父母的义务,孩子你生出来了,是你们身上掉下来的肉,不管是好是差,总之是你的,现在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孩子有生存的权力!在你们丢弃孩子的那一瞬间,你们的母爱

和父爱去哪里了?你们的人性去哪里了?不知道感恩的人是永远得不到社会或者是个人的感恩的。请那些还想丢弃自己认为不满意的孩子的父母们想想吧!第二,我们应该特别的感谢那些帮助和关心残疾儿童的人士,是他们给了孩子以生存的希望和勇气;是他们给了孩子们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他们,是孩子生存下去的精神和物质保障。第三,不得不提福利院工作的阿姨们了,要知道,照顾一个小孩子是很费力气的事情,要带好一群小孩子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要照顾好一群“不一样”的孩子,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可以讲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这些阿姨完成了,她们自己也有孩子,在福利院照顾这些残疾的孩子以后,她们基本就没有时间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了,所以在和我们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她们也表现出了对自己的孩子的一种愧疚之感。但是她们并没有什么怨言,用她们的原话来说:“看见这么多的残疾孩子,我们也很心酸啊!所以,把他们照顾好了,我们也据没有什么好想的了。”话语虽然朴实,但是却给我们极大的震撼啊。要是大多数的人都能这样,我们的社会该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啊!

在此,我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都能学会怎么去关爱一个人。也呼吁社会各界人士能换个角度多为那些真正需要关心而容易被忽略的人着想,多去关心他人。

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感想 篇6

管理学院 宋芳芳

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弱势群体的文章,我瞬间想到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一个令人心痛的群体。自从第一次看过湖南卫视播放的关于留守儿童的节目后,我再也不看关于留守儿童的任何信息。几年过去了,我仍然不看,看了我特别心疼,因为我也没能力改变他们,他们过早地承担起本不该这个时候承担的责任,每天勤勤勉勉地做工,就像山野里的草和树一样,自由自在却有被遗忘了的苦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爱都是那么遥远,他们的发展权是那么稀薄。城里的孩子是花样年华,而这些留守儿童却是飘萍一般的草样年华。在贫穷的阴影与制度的夹缝之下,中国城乡割裂的现实体现在孩子们身上,居然是如此的残酷和真实。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

我从亲情,心理,物质,教育,社会这些方面,结合前辈们的调查来谈谈他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亲情、友情、爱情占据了我们情感的绝大部分。可是亲情对于那些留守儿童来说却是一个奢侈品。据调查、留守家庭中84.6%,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尽管82.4%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57.1%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这种情况。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因此在人际交往、生活感受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抱有强烈要求。在问到“什么时候最想念父母”时,大都选择了“生病或过生日的时候”;在问到“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常回家看看”或“快点回家”。

二、心理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冲突,据调查,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有的任性、冷漠、自卑闭锁,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逆反心理严重,还有的因缺乏父母的监护而变得胆小,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另外,“留守儿童”也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2004年公安部有个调查,显示了两个‘大多数‘,即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据调查,留守子女渲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写日记”的占51.2%,“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3.5%,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

三、物质

留守儿童大多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小孩,那里土地贫瘠,资源稀少,不用调查也可以想象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不然他们的父母不会背井离乡,有的甚至为了节省车费,几年都不回家。那些留守儿童,各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太多的原因造成他们生活的贫困。

四、教育

我们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可是这句话对于那些留守儿童来说确实空话。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已经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只有33.6%的“留守儿童”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还有51.7%的人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外出打工”和“做生意”。至于学习成绩,本次调查中,认为自己“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留守儿童”约占1/3,另有35.1%的人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信心十足。然而学校老师和监护人却一致认为,“留守儿童”普遍成绩较差。数据显示,有63.9%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研究人员发现,多数“留守儿童”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而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研究人员分析说,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老少边山穷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缺乏学习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还有极少数教师对他们缺乏耐心,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逃学、辍学,过早流向社会。

五、社会

在我们格外关心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将目光投向这群跨世纪的孩子?这些走向极端的孩子们,用鲜血在一次又一次地刺痛我们,他们带有缺陷的成长意味着我们明天的艰辛,这种“世纪之痛”或许早已为社会的发展刻下一道触目惊心的伤口。

1、制度性贫困让他们承受生存的重压。

2、身份歧视让他们的尊严日益破碎。

3、户籍歧视让他们成为这个国家的“二等公民”。

儿童福利院实践感想 篇7

一、中度智障儿童生活实践全程体验培养模式的思考

利用生活实践实现对中度智障儿童的教育, 需要注重培养目标, 培养方式和育人载体等。即由于智障儿童具有缺陷的特征, 首先要保障智障儿童能够具有尊严, 另外, 生活实践课程要保证其生活化、真实性等特征。生活实践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 其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育人, 因此, 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 确保学生能够根据生活实践课程完善自己。由于生活实践课程是根据真实生活为素材进行的教学, 而并不是所有的真实生活都能够运用到教学中, 因此, 要注重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 明确教学思路。首先, 在进行生活实践课程设计时, 要注重生活实践课程的人性化, 即要保障教师课程中有足够的生活资源为学生提供, 同时需要学生在学习时, 能够掌握到越来越多的人性行为。其次, 要保障生活实践课程的真实性, 即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生活中的情形, 并对不同的生活情形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从而促进智障儿童人性才能的提升。如学校要为智障儿童提供丰富的关系, 即智障儿童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与服务角色的关系等,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际交往结构。

中度智障儿童的学习环境主要是住宿式, 即可以方便管理, 同时又能够锻炼智障儿童与舍友的关系。另外, 住宿式教学环境, 还能够让智障儿童快速适应环境, 即生活节奏稳定, 生活步骤稳定, 生活内容稳定等, 各种稳定的生活能够有效让学生形成稳定的概念, 从而快速有效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智障儿童达到自觉。在生活实践课程中设计的教学内容, 需要具有逻辑性和生活规律, 帮助学生的有效理解。在住宿式教学环境中, 主要的活动有吃喝拉撒睡、清洁等, 即人类在社会中基础的人性行为, 学校出来保障智障儿童能够完成基础的人性行为意外, 还需要丰富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购物、与人进行交往等。

二、中度智障儿童生活实践全程体验培养模式的实践

利用真实生活作为教学资源, 并通过具有生活节律的教学环境, 能够有效培养中度智障儿童的人性行为, 提高智障儿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1. 注重中度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在对智障儿童进行培养和训练时, 首先要保障其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 因此, 对其培养的第一步则是训练其能够照顾自身。智障儿童存在一定的生理和精神缺陷, 为了使其能够初步完成照顾自身的能力, 需要从智障儿童的吃喝拉撒睡进行训练, 即慢慢减少他人对智障儿童的帮助, 让智障儿童逐渐形成基本生活活动的行为。随后训练智障儿童逐渐完善基本生活活动, 并能够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进行行为的变化, 如能够对生活用品进行保管。由于住宿式的教学环境, 学生必须要进行集中式的教学, 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逐渐树立合作关系, 从而能够为别人提供帮助, 并具备雨他人进行交流和共同承担责任的能力。

2. 注重中度智障儿童丰富活动模式的建立

由于中度智障儿童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快速接受相关活动内容, 因此, 为使智障儿童能够建立稳定的活动模式, 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并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丰富且重复的训练内容, 从而保障中度智障儿童能够通过重复练习, 达到积累经验的目的, 使智障儿童能够逐渐掌握相关的活动内容。虽然真实生活较为丰富, 训练方式和训练内容也较为多样, 但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 生活内容的统一性和固定性。活动模式的丰富性, 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活动方式有不同的理解, 因此要结合多种活动形式, 来帮助学生完善理解, 使学生能够在稳定、丰富且具有规律的活动中, 提高自身的能力。

3. 注重中度智障儿童特点的训练方法塑造

由于中度智障儿童的特点, 在对其进行教学时, 主要采用的方式是重复训练, 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智障儿童初期不具备基本生活的能力, 需要通过行为的重复训练, 使学生能够掌握到基本生活行为的模式。当学生的行为满足相应的要求后, 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智障儿童虽然智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不能将他们作为机器一样, 只训练他们的行为反应能力, 还需要注重他们的思维能力, 他们对事物都有自身的理解能力, 另外, 还需要满足人性化教育的特点, 将智障儿童作为正常儿童一样, 使他们能够对不同的事物具有各自的思考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针对不同特征的学生都有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 如针对中度智障儿童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生活实践课程教学, 有效满足了人性化教育的特征。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中度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 并让学生形成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福利院之行的一些感想 篇8

以前从来没去过福利院之类的机构,所以我对福利院的了解不多,只是觉得福利院只是收留一些可怜的人群的一个地方。班里借着搞精品团组织生活的机会,组织了大家去福利院做义工,并做一些调研,我这才第一次走进福利院。

走进这个福利院之前,心底里还是有一点点不安的,害怕会有什么突发的事件发生,毕竟,住在福利院的有很大部分都是不大正常的。但走进福利院后才发现,里面很祥和,那颗忐忑不安的心才渐渐平静下来。

刚到福利院,我们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有一位阿伯和一位身体和智力都不大正常的小伙子对我们的到来特别感兴趣。那位阿伯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比较慈祥也比较精神的一个老人。他总是喜欢笑呵呵地找我们男生握手比手力,直到我们认输才肯放手。那位小伙子,身体上有缺陷,但见到我们时却总有笑容挂在脸上。他就很喜欢跟在我们这些“哥哥姐姐”身边,要不就拉某位“哥哥”一起照相或打羽毛球。看得出,在福利院里,他们与其他人的交流是很少的,我们与其的交流对他们是有很大帮助的,至少为他们减少了一些孤单一些寂寞吧。

这个福利院里主要有老少两种人群,所以我们也分成了两组进行我们的活动。我分在支教组这边。我的任务就是跟其他的同学一起去为一些孤儿们上课,我负责调研。我们上课的那两个班一共有18位学生,其中有聋哑的、自闭的、小儿多动的,也有正常的等等。刚上到去,我们就受到了他们的热烈欢迎,有位说话不清的小朋友还不停的叫“哥哥姐姐好”。

在听他们上课时,他们几乎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坐在后面的我们的身上,有些还不时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动作来吸引我们的注意。例如有一位就把我们中的好几个人都叫到他身边陪他上课,也有一位下课时突然过来打了我一拳,目的就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不难看出,其实他们内心都很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关怀的。所以他们从不害怕我们这些陌生的外来者,相反他们把我们当作了朋友。我觉得我们的到来为他们平静的沉闷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平时不曾有过的精彩。

这些小朋友中,有的小朋友很害羞甚至很自闭的,但也有几个小朋友很喜欢表现自己,以求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我们教他们写字,计算,画画,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品等。他们也很认真地跟随我们的教导,去听,去学,去做。每学会写一个字,每算完一道计算题,每完成一个手工品,他们都会展示给我们看,为的就是我们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为的就是证明他们其实也很聪明,也很能干。

这些小朋友不缺乏聪明的,但他们上课时很多人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听课,心思根本不在课本上,或许是我们上课对他们没吸引力吧。但我发现,他们对音乐是很专注的。这里的小朋友,即使是聋哑的,至少也会几首歌(不能唱的就用手语来完成)。例如《感恩的心》、《明天会更好》、《隐形的翅膀》等等。在我们活动的最后一天,我们开展游园活动时,还有几个小朋友拿起麦克风唱起了歌,其中一个说话不清的小朋友则在一边做起了这首歌的手语。这令我感到很惊讶,同时也很佩服他们。看来音乐始终能成为一种治疗的良药。

令我感到惊讶的还有很多。那天,我看到学前班的一位会说话小朋友用手语与一年级的一位聋哑的小朋友交流时,我很吃惊。也许是因为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也许是因为环境,所以他们都学会了手语。但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手语,因为遇到一些聋哑的朋友时就能更好地交流了。这里也同样的不缺乏友情。即使不能与这里所有的人都是朋友,但还是会有一两个相好的。大家有吃的有玩的东西时,还会拿出来与朋友分享。他们的童年不会是孤独,不会是悲伤的,因为有友情。没有亲情时,友情也能战胜一切悲伤。

在这个福利院里,小朋友们是在高高的八楼上上课的。每当他们上完课时,就回到六七楼的地方住。他们住的地方我没进去过,但每次我们下去时,他们就会在那道关住他们的铁门前贴着脸看着我们。每当看到这种情景,我内心都觉得非常难受。他们缺少的不但是社会上给以的温暖,更是缺少普通小朋友所拥有的自由的空间啊。我们头上的这片天空都是属于大家的,但他们却只能在窗子前观看那片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或许是湛江这个地方还不够富裕,或许是政府给以的关注不够多,所以我多么希望政府能给以福利院更多的支持,也希望社会上的各界人士给以更多的帮助,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

在福利院的最后一天是我三天来最开心的一天。这天我们为这些小朋友们搞了一个游园活动。在这天里,我们领着他们快乐地玩耍,大声地笑。丰富多彩的活动,另他们流连忘返,乐在其中。看到他们那甜美的笑容时才觉得我们这三天来的努力没有白费。但在这天我们也有了伤感,因为我们最终也要离去了。

尽管与他们相处不到三天,但我发现,离开时我开始有了伤悲,就像我们要离开自己的朋友一样。他们应该也是吧。离开后才发现,福利院里的人并不是那么的可怕,只是我们缺乏与他们的交流而已。从某些方面来看,他们都是正常的。如果还有这种活动,我一定会继续参与。同时我觉得很有必要让社会上的人都去了解福利院,了解里面的人,敞开心扉去与他们做朋友。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每个人之间能够真正彼此关心,互相支持的社会,一个真正能够关注弱者,救助弱者的社会,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也只有这样,才能说这个社会不仅发展了,而且也文明了。

六一儿童节活动感想 篇9

所有的小朋友都是最开心,最快乐的!

尤其是能和爸爸妈妈一祝“六一”儿童节,阳羡幼儿园特别安排在20**年6月1日起欢度这段美好的时光!为了庆这样有着纪念意义的一天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亲子活动。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是整个活动内容却安排的井井有条,丰富多彩。既有宝宝们活泼可爱的歌舞表演,还有一些有趣的亲子游戏。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和乐乐一起,意外地得到了许多活动之外的收获!

“六一”的节目很丰富,儿歌《交通标志歌》、歌曲《同一首歌》、诗歌《水调歌头》,舞蹈《机器人》,歌舞《小木马》,游戏《抢座位》等等。 不仅有跳的还有唱的、说的、朗诵的,样样都不赖!看着宝宝们一板一眼的可爱表演,真的是很有趣! 每个小朋友的脸上始终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并且将这种快乐滋润于周围的每一个人,让我们这些成年人仿佛也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天真灿烂无忧无虑的时光。乐乐的诗歌朗诵《献给六一的歌》在第六个节目,虽然在这之前已经已经反复练习了很多遍,但是今天真正上台表演还是出现了小小的失误,不过并不影响整体的效果,我紧张又激动地听完了乐乐的表演,儿子的表现令我很满意。孩子们的表演都很精彩,很卖力。

游戏《抢凳子》更是把整个活动掀向高潮,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整个活动到处是浓浓的亲子情,遍地是乐融融的快乐景象。

我想,每个瞬间都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永恒的美好记忆。

亲子活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孩子来说他们得到了快乐,而对我们家长来说意义想必也很大吧!让我们明白了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怎么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感谢阳羡幼儿园给我们提供的每一次亲子互动的机会!

儿童福利院实践感想 篇10

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当的阅读书籍

阅读可以滋养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思维、丰富儿童的体验、提升儿童的境界。“儿童阶梯阅读”项目研究, 就是要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他此时此刻最适当的阅读书籍。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时刻, 一定有着这一时刻最适宜的图书。通过阅读那些精心挑选的书籍, 让儿童明白正义与邪恶、美丽与丑陋、合作与竞争和爱心与责任、诚实与谦虚、自由与民主、尊重与宽容、乐观与豁达、勇敢与机智、虔诚与感恩……它们将编织出一张美丽的网, 呵护着孩子的童真, 唤醒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 传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与普世文明的价值, 引导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倡导阅读过程中, 一些问题一直挡在一线教师面前:有哪些优秀读物可以提供给孩子们, 如何能确保这些书籍是通过更广泛的筛选, 是最优秀与最适宜的呢?对一个具体的儿童来说, 他能够读什么书?为了儿童更好地成长, 他应该读什么书?该怎么开展阅读活动?实际上, 每一个儿童永远有他特定的年龄、性格、性别、经验、兴趣与独特的智能。为此, “儿童阶梯阅读”项目组在挑选书籍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民族文化的特质、每部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汉语言特点, 以二十余个人类文化主题和核心文明价值来综合分布图书类型, 让小学生通过阅读, 具有爱、诚信、责任、宽容等“成长维生素”, 并分成文学、科学、人文三大类别来推荐, 以达到阅读的“营养平衡”。我们还在师生中广泛进行了“我最喜爱的书籍”调研工作, 聘请专家指导, 形成了每个年龄段的推荐书目。我们坚持以优秀的作品来构筑共同生活, 以儿童的精神成长来确立共同目标, 犹如人们怀着希望在春天播种一般, 我们在努力赋予“儿童阶梯阅读”更为丰富的内涵, 帮助每一个儿童从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书籍。

为每一位教师探求到此时此刻最适合的指导方式

阅读更亲缘于人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特性, 阅读指导应指向于全方位影响儿童整体人格的提升, 启迪他们心灵情操, 拓展他们的心智视野, 使他们更多更好地受到一种人性、人文、人情的教化。同时, 阅读所倚重的乃是潜移默化, 是涵养、是孕育、是启迪, 而不是强迫灌输。所以, 我们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 倡导儿童的自主理解, 以他们的“生活世界”为根基, 从而提升儿童的生活和人格品质。

传统的课堂阅读离真正的阅读是那样的遥远, 那仅是在读教材, 不是在读整本书, 而且只有语文的阅读, 没有数学、科学、历史、艺术的阅读, 更缺乏高雅的、精神的、文化的阅读。我们需要让生命在高贵的阅读中延续。于是,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策略。首先要求所有任课教师进一步认识阅读的重要意义, 热爱阅读, 率先成为学生的阅读榜样。其次, 在课程设置中, 每周增设一节阅读指导课, 用于指导学生整本书的阅读, 分享阅读经验, 研讨阅读收获。再次, 力邀著名作家、大学教授为语文教师开设文化讲坛, 拓宽教师阅读课程的视野, 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儿童阶梯阅读”项目组还对农村教师进行“共读共生活”的专题培训, 学习故事听读、绘本阅读、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指导方法, 通过现场教学、童书介绍、专题报告、影片播放、对话研讨等方式, 多维度展示项目组的研究进展, 有效引发了农村教师更好地通过阅读实现师生精神共生共长的使命感, 为高质量地推进“儿童阶梯阅读”发挥了引领作用。我们正不断探索基于民族、知识、情感、思辨、审美的阅读指导的方法和途径, 使阅读指导更好地适合儿童心灵成长和精神发育。

另外, 我们研发了“儿童阶梯阅读”指导手册《好书伴我成长》, 以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为范本,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现代的阅读观念, 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阅读心理的需求和母语学习的规律, 兼顾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全方位挖掘文本的语言、人文、美学等价值, 设计相配套的阅读指导和训练内容, 以便师生互动, 开展高效优质的阅读活动。希望阅读指导手册能够成为孩子心灵的驿站, 一年, 两年, 六年之后, 成为一笔记录孩子精神成长过程的财富。

为每一所学校营造起此时此地最适宜的阅读情境

“儿童阶梯阅读”项目努力为儿童营造起此时此刻最适宜的阅读情境。从组织管理 (开展图书漂流行动) 、课程设置 (开设阅读指导课程) 、教学指导 (引导学生富于探究性的个人阅读或共同阅读) 、制度设计 (给予必要的阅读要求与评价激励) 、活动展示 (搭建多样化的活动平台) 等方面, 给学生以自由阅读所需要的时间、空间与制度的保障, 不断提升阅读的效果。只有儿童拥有了自由的阅读时空和适宜的阅读情境, 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发展才真正成为可能。

我们组织“图书漂流”行动, 不同学校与班级之间分享图书资源, 保证了孩子们每天都有好书读;倡导“晨诵午读”的生活方式, 师生每天一起用诗歌来“开启”黎明;建好“悦读角”与“悦读墙”, 展示孩子们的读书笔记、读书成长册;开展阅读文化节, 以活动引领阅读, 以活动激发阅读, 以活动促进阅读;走近儿童文学作家, 让孩子们在与作家面对面交流对话中, 激发新的阅读热情;搭建展示的平台, 让诵读、书本剧展演融入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 将情感与审美融注在诗意的表达中。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感想 篇11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同学们最喜欢的节日,一大早我和爸爸、姐姐、哥哥一起来到吉的堡做游戏,做得很开心,可是,我们又想去科技馆,但爸爸不去了,我们三人才到那,叔叔、阿姨和另一位哥哥、姐姐电就等在那,我们7个人先来到科技馆的左边,左边有一个贺形的通道,我们走上去,原来是中间有一个平的通道,旁边有一个很大的圆,它围着我们周围在转,似乎像我们在转,到了三楼,忽然,我向外望去我看到了电视上说的大型气模玩具,我和两位姐姐、两位哥哥骏马一样“飞”到门口,我们开始以为要钱,结果全部免费玩,我连忙跑到一个气模前面脱胎换骨了鞋就往上爬,我脚一踩,手一摸,好烫啊!我就下来了,我来汽车模型前,鞋都来不及脱就往里面跑,结果和餐车差不多,我找到一个座位坐了下去,因为是充气的,所以我一坐就塌了。

后来太阳越来越热,我们不得不离开这快乐的天堂。

我的六一儿童节感想作文 篇12

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告知了父母。他们很想让我参加节目表演,但因当时家里面拿不出四十多块钱来,落空了。

在校园里,我只能静静地站在远处,偷偷地看着别的小朋友排练节目。看着他们穿着军装,拿着手枪,画着简易的妆,满脸的笑容,做着有趣的动作,满满的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正幻想着自己也穿上了军装,在那里动来动去的,忽然,一位女教师打断了我。听到老师的声音,我走了过去。她鼓励我参与进来,我说了自己不能参加的原因,老师替我很是惋惜。但我很是欣慰,因为居然还有人还记得我,这种感觉真好。

基于儿童兴趣需要的游戏实践研究 篇13

一、着眼儿童兴趣需求, 精选弄堂游戏内容

趣味性是游戏的生命, 更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弄堂游戏的开展过程中, 我们努力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整理、加工和改造弄堂游戏资源, 开发创新游戏活动玩法, 使弄堂游戏更具魅力。

1. 游戏选材——适宜性。

在选择弄堂游戏内容时, 我们首先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与关注点, 认真思考“幼儿对它感兴趣吗”“它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吗”等问题, 将兴趣作为选择弄堂游戏时的第一要素。其次, 我们选择一些经典的、趣味性的弄堂游戏, 如:“摸瞎子”“切西瓜”, 等等。我们还注重考虑游戏材料取材的方便, 不受场地、时间、人数等条件的游戏优选入选, 方便幼儿在游戏时可以就地取材, 一根绳子、一颗石子、小小木棍就可以进行游戏。

2. 游戏开发——挑战性。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们创编、改编传统的童谣和弄堂游戏的玩法, 将其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使幼儿感兴趣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在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就感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如“舞龙舞狮”游戏中, 孩子们不只是简单地一个个跟随舞动, 而是在游戏过程中赋予神龙和狮子灵魂, 让神龙和狮子活灵活现起来, 师生们共同探讨出了“金狮献瑞”“神龙戏珠”“龙过天门”“神龙摆尾”“龙腾虎跃”等新颖、有趣的玩法。新的弄堂游戏玩法更具有挑战性, 也让孩子们更加喜欢, 更有兴趣积极地投入其中。

3. 游戏组织——多样性。

在弄堂游戏活动中, 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游戏形式, 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如:有两人对决的游戏《翻花绳》《拍豆腐干》;有小组竞赛游戏《穿大鞋跨大步》《抛铁箍》;有团体游戏《舞龙舞狮》《龙舟大比拼》等, 多种形式的游戏互相结合, 促进幼儿自主游戏, 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幼儿之间存在差异, 我们鼓励幼儿进行分组, 以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够在原有层次上有所提高。如:抛铁箍游戏中, 有的幼儿动作灵活, 不光会熟练地抛铁箍, 还能熟练掌握铁箍的方向, 我们将这些孩子组织到花样抛铁箍的队伍中, 让孩子们“直线抛”“绕障碍抛”…给孩子们更大的挑战。会抛铁箍的幼儿, 我们则鼓励他们学会在抛的过程中能够控制铁箍前进的速度与方向。还不够熟练的幼儿我们则鼓励他们能够沿直线抛铁箍。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 使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得成功, 得到发展。

二、尊重儿童发展规律, 慎思游戏指导策略

游戏目标和指导策略的制定既要科学, 又要能准确地设置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有目标、有一定挑战地去完成游戏任务, 从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1. 让儿童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自己参与讨论, 制定规则, 让幼儿体验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 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 体验到规则有序是开展弄堂游戏的基本保证。如在游戏《龙舟大比拼》游戏中, 参赛队员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快速前进取得胜利。活动中老师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龙舟’上的小朋友走得一样快慢?怎样让龙舟顺利开起来?”小朋友们积极开动脑筋, 最后小朋友们达成一致:需要每个小朋友走的速度必须一致, 节奏一样, 一起出同一方向的脚。孩子们经过几次尝试, 为了节奏步调一致还配上了“嗨嗨、嗨——呦”的口号, 孩子们经过自主讨论形成的规则能够更加认同, 也能够更好地主动遵守。

2. 让合作成为游戏开展的“杠杆力”。

在弄堂游戏过程中, 我们设置了很多需要同伴合作进行的游戏材料、游戏内容, 让孩子们采用合作互助游戏的方式游戏。在合作互助中, 孩子们帮助了他人, 增强了自信, 对幼儿起到了激励作用。如:我们开展了大带小活动, 在游戏《炒豆豆》《打大麦》游戏中, 大班幼儿和小班幼儿面对面, 手拉手, 边念童谣边翻动身体, 小班孩子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 玩得大胆又开心。大班孩子则在游戏中念儿歌, 在翻身过程中也会小心地照顾好年幼的弟弟妹妹们, 体验到了合作互助游戏的快乐。

3. 让循序渐进成为游戏指导的“主旋律”。

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 让幼儿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游戏和学习。如备受幼儿喜爱的《跳绳》游戏, 不仅能够促进幼儿体能的发展, 还能促进幼儿心肺功能的提高。在开展跳绳游戏中, 老师们先请小朋友空手练习, 使孩子能熟练掌握手与脚的协调动作, 接着老师再给孩子绳子让幼儿进行练习。等孩子熟练以后, 老师又引导幼儿玩出花样, 可以单腿跳、正跳、反跳、花样跳等, 循序渐进地开展跳绳游戏。在熟练的基础上, 跳绳形式也有个人、双人、小组及集体多种形式。

六一儿童节活动感想与心得 篇14

一、建立大由乡“关怀留守孩童”活动组织机构

为了实在加强对我乡流动人员办理的规范化办理,乡里建立了流动人员办理领导小组,组长由乡人民政府乡长担任,副组长有分担计划生育作业的领导担任,成员由政府办、教学、公安派出所、清洁、民政、计生办、村计划生育专干等部分有关人员构成,详细担任对“六一”慰劳留守孩童活动的领导,精心组织,深化展开造访慰劳活动。要把关怀留守孩童活动与关怀女孩举动、创立美好家庭活动等有机联系起来,探索和立异关怀举动的新途径,实在保护流动人员计划生育家庭的合法权益,推动家庭调和美好。

二、深化认识关怀留守孩童的重大意义

留守孩童问题是在中国加快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并将连续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社会现象。关怀留守孩童,立足于处理流动人员计划生育家庭的实际艰难和后顾之虑,是深化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必定请求,是以人为本在朝理念的详细表现,是构建调和社会的主要内容。

我乡作为劳务输出大乡,上半年总计流出4339人,伴随流出的孩童387人;而流入的人员仅有8人(含孩童1人)。因此我乡留守孩童有“数量多、散布广”的特色。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几起交通安全事故,乡村干部及人员计生部分一定要站在大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关怀留守孩童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的健康成长,联系广大流动人员计划生育家庭的调和美好,联系全乡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把关怀留守孩童作为加强和立异流动人员效劳办理、创立美好家庭的主要行动,实在抓好执行。

三、活跃有序展开“六一”慰劳留守孩童活动

加强宣扬。充分利用简报、播送、电视、互联网、人员校园等宣扬前言、阵地,环绕关怀留守孩童这一主题,会集展开宣扬教学,营建全社会注重、关怀留守孩童的稠密空气。

与此同时,做好留守孩童信息摸底作业,请求乡村干部及时到各村组及校园搜集留守孩童信息;建立留守孩童档案,了解把握留守孩童家庭基本状况,做到底数清,状况明。

展开造访慰劳活动。“六一”时期,各村及人员计生部分要对留守孩童,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中的艰难家庭进行造访慰劳,送去慰劳金或礼物,给孩子们带去节日的问好,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必要的关怀搀扶,使流动人员计划生育家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儿童福利院实践感想 篇15

参观感想

参观妇女儿童博物馆是一个了解和学习中国妇女历史的发展的很好的机会。其坐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大楼之后,长安街沿街,从地理位置下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全国妇联,对于妇女儿童发展历史和未来的重视。

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对于历史和未来有一个经典的论断,“我能看到多远的历史,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很普遍的,一个群体,拥有的历史积淀,决定了它未来的走向和前进的路程。

妇女这一群体的过往,从史前时期到今天;从屈指可数的几件文物到大量的文字和实体资料;从石质的纺锤和“精美”的贞操带到西路军女战士战斗过的痕迹;从班昭《女戒》、七出三从,到能顶半边天;从十里红妆、札扎机杼,到婚姻自主、拿枪抗炮……这些的背后,是一个性别群体的抗争和解放,当然,也象征着女性和男性一样平等的现实和未来。

历史博物馆通常的意义是让而今的人们了解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妇女博物馆同样具有如此的意义.但同中华民族从辉煌到压迫,再到崛起的大背景下的历史不同,妇女的历史,除去短暂的母系氏族社会,几乎是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开始就已经开始遭受压迫和奴役。倍倍尔说,妇女是最先做奴隶的人类,一语道破。总是说我们现在的史观是“男性史观”,为统治者服务的历史对于女性之记载,多则成句,少则一语带过,几乎是无迹可寻的(当然这不包括譬如武则天和慈禧太后这类“异数”)。

从妇女博物馆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前的文物和文字资料来看,相比较其它的博物馆,的的确确是少之又少,而且很多只是“情景再现”,已经没有原始文物了。而从那些残存的,少量的文物资料来看,戊戌变法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妇女所扮演的角色无非只属于几个限定的场所:婚前的家庭、婚后的家庭、儿子的家庭——和“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从“是如此之相配。甚至武则天,也摆脱不了她的”前夫“,她的丈夫,她的儿子的王朝,也没有把那个”武周“政权延续下去。这说明,在奴隶或者封建社会下给予女性的活动范围是毫无自由的,她们在特定场所下进行男权历史所规定的活动——纺织、持家、生儿育女、厅堂厨房。她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甚至要为那个她们根本不了解不喜欢的男人戴上耻辱的”贞操带“;她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事业,甚至她们要为男人自己的空间和事业付出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她们甚至都不能自己左右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了符合当时男性”变态“的审美,用三寸金莲严重摧残着自己身躯和精神。她们的一生几乎都在为不属于自己性别的人服务,几乎没有自我。我想她们其中的很多人也许怀疑过、不满过、甚至抗争过,但很明显的,都又不得不屈从于不可改变的历史和现实。

当然,女性不是从没有出头之日。凤毛麟角的女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词人,曲艺家、史学家,等等。其实从自身情绪出发,班婕妤本人和她所书《女诫》,究竟是给予此后的女性一个确定的行为规范,还是给予她们了一个永远跳不出的牢笼。但凤毛麟角仍旧是凤毛麟角的,和庞大的男性群体所构成的社会和政治体系相比,女性所占的比例,可以说是少的可怜。当然也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是如此情况。

不论戊戌变法的人出于何种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他们仍然是打开了号召妇女解放的新的篇章。后来的辛亥革命、天足运动、兴办女学,等等,可以说是展开了妇女等待了几千年的春天。我们不否认封建残余的顽固且巨大的力量,但终究是有所发展和有所解放。此后,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女性得到更大的解放和长足的发展。她们的身影穿梭在新中国诞生前那片混沌黑暗、等待曙光的大地上。不论是两万五千里长征西路军上,与男人无异一样高寒缺氧雪山草地的女战士们,还是十里洋场上海滩上以美貌智慧周旋其中的地下党们;无论是在国外港澳奔走呼吁新中国的民主人士们,还是在淮海战场上缝军衣纳军鞋的农村妇女们……她们无疑不是贡献了青春汗泪、甚至生命永恒的。所以宋庆龄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副主席,无人异议,因为所有人都看到了女性在解放全中国的道路上那些卓绝的风险和无私的牺牲。

当新中国比《宪法》出台都早的《婚姻法》保障了一夫一妻制的准确实行时,当毛泽东同志斩钉截铁地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时,当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第一位飞行员、第一位女火车司机……她们驰骋在自己的道路上时,当妇女职业学校培养第一批职业女性时,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女性地位质的飞跃和女性自身人格尊严的崛起。(当然排除掉一定特殊时期内矫枉过正的现象吧~)

现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同志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说她本身自己是很男人气的性格,其实现在社会的确是越来越欣赏那些像众多优秀的男性一样,有担当、责任心、雷厉风行、大刀阔斧、飒爽英姿的女性,她们在目前仍然可称为“男权”的社会上挑战着一切残余思想里对妇女“矫揉造作、柔弱无骨、小鸟依人”的错误观念,她们冲击着男性自身对很多领域的控制欲望。尽管有时男同胞们会对这样的女同胞冠以一个他们认为是贬义的“女强人”De称号,尽管很多男同胞们会排斥像男人一样强势的女性,但这显示出新的世纪以来,女性在这个社会里为自己、为自己这个群体,得到平等重视和待遇的奋斗。

上一篇:办丧事的主持词内容下一篇:项目教学法在MBA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