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药品管理制度

2024-12-05

危化药品管理制度(通用12篇)

危化药品管理制度 篇1

实验室危化药品安全自查报告

为确保学校实验室安全,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我校强化责任意识,排查安全隐患,对科学实验室危化药品安全进行自查。

一、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安全管理责任心,时刻提高警惕,积极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房间,每个药品柜、每个实验台,不留死角。

二、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制定的剧毒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特种设备、危险药品、实验室“三废”等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三、科学实验室管理教师对实验室、仪器室等严格管理,做好防火、防盗、防水、防爆、防触电、防污染、防中毒、防传染等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不出安全事故。

四、坚持进行安全巡查,并在做好安全巡查记录,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

五、实验室中暂时不用的危险药品要及时归橱上锁,长期不用的危险药品及时退库,标签不清的及时更换标签、容器破损的药品及时更换容器。

六、经排查,学校没有危险化学品储存;实验室配备灭火器;没有安装入侵报警装置。

七、确保实验“三废”达标排放,对自己处理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的实验“三废”,分类收集、妥善保存,按学校要求及时统计上报。积极探索实验“三废”的科学处理方法,防止污染环境。

康庄小学

2016年8月

危化药品管理制度 篇2

在危化品运输责任追究中, 我们往往会将目标对准承运人, 而托运人则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事实果然如此吗?的确, 承运人是运输的主体, 负有不可推卸的主体责任。他们在获取承运资格的过程中, 往往凭借的仅仅是不合理的压价, 而在实际承运中或是设备简陋, 或是管理松懈, 或是层层转包, 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这些承运人, 应当通过法律的手段, 追究他们的主体责任。然而, 从市场供需情况和我们的国情来看, 这一情况十分普遍而且可能长期存在下去。在大环境未得到有效改变的情况下, 这些承运人在受到严厉惩处以后, 马上会有新的人群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再次重演。因此, 单纯的惩处承运人, 并不是规范市场的唯一和最有效方式。

笔者认为, 必须严肃追究托运人的责任。危化品运输中, 托运人往往是危化品生产企业。出了运输安全事故, 追究生产企业的责任?是的。托运人是运输市场的主导者, 是运输合约的发起人和签约方, 应当对运输品的危险性最为了解, 有义务在选择承运人的过程中严格把关。他有责任全面考量并选择依法合规的承运人来完成这一协约, 而不仅仅是“价低者得”。现实中, 一些托运人还往往会与承运人达成私下交易, 通过非法方式谋取利益, 进一步压缩了运输利润的同时, 大大增加了运输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各国危化品物流管理经验 篇3

日本除了《消防法》对危化品的储藏、运送、保管、处理有详细规定外,还出台了《危险品的搬运及运输基本准则》。车辆运输要遵守《道路运送法》及《货物汽车运送事业法》,这两项法规规定,承接危化品物流时,应按照技术标准将危化品放入法定的搬运容器。运行管理员在驾驶员驾乘之前,再次核对搬运容器外部记录的危化品名称、数量、注意事项。

德国形成了《德国关于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有关规定》,明确了道路危险货物包装、仓储、装卸、搬运、运单填写、运输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以及道路危化品物流过程中发货人、包装人、装卸人、承运人、驾驶员、安全咨询员、单证填写员、企业管理人员等人员的具体职能和责任。危化品物流事故救援部门通常设有危险货物事故模拟实验室。德国还建立了安全咨询员制度,形成了一套人员培训机制。设有专门负责危险货物包装材料研究与质量检测的部门。

危化品销售管理制度 篇4

一、采购

1、采购人员应具有相应的危险化学品专业知识,了解所经营的各种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及相关知识,并熟悉其应急救援措施。

2、采购时应向具有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的单位采购。

3、采购危险化学品时除索取质量合格证书等技术资料外,还应当索取相应的品种的安全技术说明书。

4、所采购的产品应符合质量要求,其包装物应是由国家定点的包装物生产企业所生产的,同时在包装物上应张贴、喷印或悬挂安全标签。

5、不得采购本公司不具备经营资质的危险化学品。

6、不采购国家明令禁止的危险化学品。

7、易制毒品凭公安部门核发的有关证明生产企业购买。

二、记录

1、采购的危险化学品应进行验收,建立登记台帐,进出账目清楚。每月核销,不得少漏。

2、对危险化学品的采购日期、品名、生产单痊、联系电话、应急咨询电话、采购数量、商品等级、采购员、销往何处、主要用途及其他有关事项等应进行详细登记。

3、易制毒品的记录按记录表进行记录,由经办人员签名。

三、销售

1、业务员应了解危险化学品销售对象的有关情况,对其用途应有所了解。

2、按国家规定,不得向不具备采购资格的单位或个人供应危险化学品。

3、销售时,应主动向采购单位提供安全技术说明书。

4、销售人员不得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危险化学品。

5、易制毒品凭公安部门核发的准购证明销售。

6、不向没有资质的单位销售易制毒品,不向个人销售易制毒品。

四、废弃处理处置

1、在经营销售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造成危险化学品失效或不合格的,本公司不能处理的则根据具体情况委托生产企业或使用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五、运输

1、运输应委托给有相应运输资质的单位运输。定期查验被委托单位的运输资质。运输用户自理的应告知运输要求。

2、运输前应向运输单位说明所需运输的物品名称、数量、危险性及应急处置措施等相关内容。并随车携带所运物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

危化品储存安全管理制度 篇5

凡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等危险物质在运输、装卸、储存、保管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燃烧、爆炸,导致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事故的化学物品,统称为危险化学品,通常分为:易燃类、剧毒类、强腐蚀类、易爆类、强氧化剂类。

1、危险化学品分类隔离存放,做到专场专库、定点定位定置分区,专人管理,专车专运。

2、包装物、容器由政府管理部门审查合格的专业生产企业定点生产,并经国务院质检部门认可的专业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且包装外形无明显外伤,附件齐全,封闭紧密,无跑、冒、漏、滴、蒸发现象,使用期在试压规定期内。

3、易爆品储存

1)、易爆品仓库为单层建筑并装设避雷针。库房阴凉通风,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库温控制在15℃~30℃为宜,相对湿度一般控制在65%~75%,库房内部照明采用防爆型灯具,开关设于库外。

2)、堆放牢固、稳妥、整齐,防止倒垛,便于搬运,利于通风、防潮、降温。

3)、易爆品包装底铺垫20cm左右方木或垫板,不用受撞击、摩擦容易产生火花的石块、水泥块或钢材等铺垫。堆垛高度、密度、长度、间距、墙距、柱距、顶距等均需慎重考虑,不得超量储存。

4、易燃液体储存

1)、易燃液体储存于阴凉通风库房,远离火种、热源、氧化剂及氧化性酸类。

2)、闪点低于23℃的易燃液体,其仓库温度一般不得超过30℃,低沸点品种须采取降温式冷藏措施,露天储罐如气温在30℃以上时采取降温措施。

3)、储罐存放如苯、醇等商品时,其机械设备必须防爆,并有导静电的接地装置。

5、剧毒化学品贮存

1)、做到“五双制”,即双把锁、双人取、双人用、双本账、双人管,并按期核对账目。

2)、剧毒化学品销售量、流向、储存量如实记录,防止剧毒化学品被盗、丢失或者误售、误用,如发现上述情况立即报告当地公安部门。

3)、建立易制毒化学品销售台账,如实记录销售品种、数量、日期、购买方等情况,其台账和证明财料保存2年。

6、罐、桶装危险化学品不超储,瓶内气体不得用尽,一般保留0.2MPa的余压。

7、每种物品注明物品名称、数量、特性及扑救方法。

8、符合有关安全、防火规定,并根据物品的种类、性质,设置相应的通风、防爆、泄压、防火、防雷、报警、灭火、防晒、调温、消除静电、防护围堤等安全设施,并做到:

1)、消防器材防火警示、指示标志漆色醒目、完好。

2)、防火间距满足要求,耐火等级符合国家规定,相邻库房以防火墙隔离。

3)、消防设施布局合理,消防通道畅通。

9、通风、隔热措施可靠,通风以自然通风为主,机械通风为辅,以确保通风良好,阳光直射库区采取隔热、降温等措施。

10、电气设施根据贮存危险物品种类分级分区,库内照明采用防爆照明灯,库房周围不堆放可燃材料。

11、从事销售、储存、运输危险化学品活动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防护和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后上岗作业。

12、储存装置每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对库区和使用场所设置的通讯、报警装置,进行全面检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处于正常适用状态,确保公司安全营运。

13、重复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使用前进行检查,并做出记录,检查记录至少保存2年。

14、不同品种、不同性质、不同批次的货物,严禁混存混放。对库存货物,要定期抽样检测,如有变化,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危化药品管理制度 篇6

1目的

为了规范危险化学品卸车作业管理,落实相关部门职责,明确作业流程,做好风险防范与控制,特制定本制度。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危险化学品卸车作业。主要包括液碱(氢氧化钠溶液)、正己烷(或异己烷)、浓硫酸;柴油不在《危险化学品目录》之列,但属于易燃品,卸车作业与危化品同等管控。3规范性引用文件

《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12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生产区域动火作业安全规范》HG30010-2013 4术语和定义

4.1危化品卸车作业: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槽罐车辆进入厂区内进行危化品装卸的作业。5职责要求

5.1作业所在部门职责

5.1.1负责办理《危险化学品卸车许可证》。

5.1.2向外来供应方人员讲明现场的危险源,填写《安全技术交底》进行风险告知。

5.1.3为卸车作业人员提供必要的现场作业安全条件。5.1.4监督现场卸车作业,发现违章作业立即制止。5.2采购部职责

5.2.1采购部应对危化品供应方的商品质量、生产能力、检测手段等进行调查;应审查供货方的相关资质,必须具有所经营活动所需的资质,否则不得作为合格供货方。

5.2.2采购危险化学品时应要求供方提供《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和《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等。

5.2.3 采购部应对供应商开展入厂前安全管理制度、厂规厂纪等教育培训。5.2.4负责危化品入厂时间的信息告知。危化品(如提取溶剂、液碱、硫酸等)入厂前,辅料采购部应提前至少8小时告知安全管理部危化品入厂事宜,可不履行提报书面手续。5.3质检部职责

5.3.1溶剂车辆停靠静止20分钟后,由质检部安排专人进行取样检验。取样人员须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不得违章操作。5.3.2检验合格后及时将结果告知作业所在部门。5.4安全管理部职责

5.4.1车辆入厂前,监督司机在门卫室做好登记,告知相关注意事项。5.4.2负责对车辆安全状况、资质等核查,并联系相关部门接洽,引导车辆到卸车地点停靠。

5.4.3确认卸车作业前安全准备情况,检查《危化品卸车作业许可证》办理情况。

5.4.4对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章及时制止,发现不符合项督促作业单位及时整改。

5.4.5《危化品卸车作业许可证》归口管理。5.5作业所在部门现场负责人职责

5.5.1是作业现场第一责任人,负责对作业场所进行风险辨识。5.5.2组织落实卸车作业安全管理要求,指定专人现场监护。5.5.3负责核实《危险化学品卸车许可证》。

5.5.4检查作业现场安全状况,发现违章或不具备安全作业条件时,有责任及时终止作业。

5.5.5作业完毕,负责组织现场清理。5.6监护人职责

5.6.1全面了解危化品装卸区域和部位状况,掌握急救方法,熟悉现场处置方案,熟练作业所在消防器材及其他救护器具,负责现场的监护与检查。5.6.2确认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后方可允许卸车作业。5.6.3对现场卸车作业人员的违章行为,有权批评教育或制止。5.6.4在卸车作业发生异常情况时,立即进行应急处置并上报。

5.6.5卸车作业后,须确认现场清理干净,溶剂罐、管道等阀门关闭牢固,车辆无异常状况。签字关闭《危险化学品卸车许可证》后,方可离开现场。5.7卸车作业人员职责 5.7.1 接受卸车作业安全操作培训,掌握危化品卸车作业安全风险、安全操作程序、应急处置技能;

5.7.2 熟知作业方案,并严格按方案作业;

5.7.3了解应急处置流程,熟练使用自救互救设施设备;

5.7.4对强令冒险作业、安全措施不落实的,作业人员有权拒绝作业; 5.7.5作业过程中发现作业异常情况,发出信号或及时报告,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并尽快撤离现场。6作业前安全管理要求 6.1资格核查

危化品供应商应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资质,在其等级许可范围内开展业务,并遵守公司《人员、车辆出入管理规定》等要求。安全管理部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核查。6.1.1危险品运输车辆所需证件

(1)交通主管部门核发的道路运输证(须加盖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专用章);(2)公安车管部门核发的有效行驶证;

(3)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的有效槽罐质量检测合格证;(4)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运输剧毒化学品);(5)按要求悬挂交通部门核发的危运标志灯、牌。6.6.2危险品运输的从业人员所需证件

(1)驾驶员:公安部门核发的有效驾驶证;交通主管部门核发的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危险货物运输)从业资格证;

(2)押运员:交通主管部门核发的道路危险货物操作证(押运员证)。6.6.3危险品运输车辆要求

(1)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不宜采用金属车厢,以防摩擦、震动等引起事故。如必须采用时,应落实可靠的防护措施。

(2)运输车辆的拦板应坚实、稳固、可靠,确保在转弯时不会使物品滑动或跌落。危险化学品的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拦板高度。车厢底板应平整、密实、无缝隙,不致造成液化危险化学品渗漏接触传动轴摩擦起火。

(3)运输车辆在盛夏装运危险化学品时,应有遮阳措施或其他防护措施,或限定夜间运输。运送遇湿易燃物品应备有油布等防雨设施。

(4)运输车辆应根据所装危险化学品的性质配置相应的灭火器材、防护急救用品,以供急用。通常可在驾驶室内或近旁悬挂1211、二氧化碳或干粉灭火器。这些灭火器材和防护急救用品应定期进行检查,发现渗漏、破损、变形或重量减轻、筒身摇动有声响等,应立即维修或更换,以确保其随时处于完好状态。(5)运输车辆应在车头或明显部位悬挂由公安部门统一规定的带有“危险品”字样的专用黄底黑字信号旗,以明显醒目的标志引起其他车辆的注意。无关人员不得搭乘装有易燃易爆或剧毒化学物品的运输工具。

(6)采用槽车运送易燃液体时,槽车顶部应有阻火器和呼吸阀;底部有导除静电的装置;排气管应加防火(星)罩,并宜设在车头位置(易燃液体装卸操作一般在车尾部及侧部);储槽内应有若干金属板分隔,使罐体具有足够的刚度,并能减少车辆行驶时液体不致剧烈晃动、摩擦而产生静电;车辆的电气点火系统应确保接触良好和完善,防止电气火花引起事故。6.2入厂登记

保卫人员应严格把好进出厂手续的办理工作,对所有外来车辆必须登记,登记表格须填写清晰、详细,认真记录好货物类型、进出厂时间。严格禁止车辆内带有烟火、易燃易爆品进入厂区。运输危化品车辆进出门须经安全管理部安全管理人员签字方可放行。6.3现场清理

6.3.1作业前应将现场的易燃易爆物品、障碍物、冰雪、积水、废弃物等影响卸车作业安全的杂物清理干净。

6.3.2应确保消防通道、行车通道畅通无阻。6.4安全教育

危化品卸车作业前,作业所在部门现场负责人应组织对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告知。

6.5办理作业许可证

6.5.1《危险化学品卸车许可证》由作业所在部门(车间)负责人审核,安全管理部负责审批。若作业现场不满足安全管理要求时,安全管理部有权拒绝审批《危险化学品卸车许可证》,作业人员有权拒绝作业。

6.5.2《危险化学品卸车许可证》办理完毕后,由作业所在部门(车间)负责人或指定的监护人落实作业安全措施。现场配备适当的消防器材及其他相应的应急救援物品。

6.5.3首先检查车辆的安全状况,有无泄漏情况,运输车辆接好静电接地,用手握住静电导地装置,进行人体静电接地,当确保人身无静电后,方可进行操作。

6.5.4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安全规定要求,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禁止穿戴化纤、呢绒及带静电的服装,做好车辆的装卸准备工作。

6.5.5防爆区内严禁无关人员进入。进入禁区的作业人员,严禁携带烟火、非防爆电器和钥匙等火源火种;严禁穿钉鞋、化纤衣裤;禁止开启手机,浸出车间在禁区附近的路口设置安全警示牌,禁止机动车辆通过禁区。6.5.6强风、雷雨、高温等异常天气禁止接卸溶剂。7作业中安全管理要求

7.1《危险化学品卸车许可证》审批后,不得私自变更作业内容,扩大作业范围或转移作业地点。

7.2作业所在部门、安全管理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落实整改,安全管理部提供必要的协助并督促整改。

7.3作业人员应按规定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按照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规范作业,接受现场管理人员的监督。

7.4存在交叉作业时,作业所在部门负责人应统一协调,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易燃易爆品(如正己烷或异己烷)入厂时,周边30米范围内动火作业提前停止,保卫人员做好现场交通管制,并指派一名人员到卸车作业现场监护。

7.7作业所在部门现场负责人或监护人应通知其他人员避让,确认好安全防护间距,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7.8当出现异常情况可能危及作业人员安全时,作业所在部门监护人应立即通知作业人员停止作业,经清点人数无误后迅速撤离作业场所。经处理,异常情况排除且确认安全后,作业人员方可恢复作业。若遇异常情况无法在短期内排除,则应取消卸车作业,恢复作业时应重新办理《危险化学品卸车许可证》。8作业后安全管理要求

8.1卸车作业结束后,作业所在部门现场负责人应对现场进行检查,确认罐体、管道等阀门关闭牢固,无“跑、冒、滴、漏”后,关闭《危险化学品卸车许可证》。

8.2作业人员清理完现场后,与作业所在部门做好交接后方可离开。9作业证管理

9.1《危险化学品卸车许可证》由作业所在部门(车间)负责人审核,安全管理部负责审批。

9.2《危险化学品卸车许可证》一式三份,分别由作业单位、作业所在部门、安全管理部留存。

9.3《危险化学品卸车许可证》有效期限一般不超过8h,超过《危险化学品卸车许可证》上标注起止时间的由作业所在部门重新办理《危险化学品卸车许可证》。

9.4《危险化学品卸车许可证》应至少保留三年。10相关记录

风险控制在危化品管理中的应用 篇7

危险化学品生产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高温、高压、易腐蚀等特点, 与其他行业相比, 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更多, 危险性和危害性更大, 因而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也更严格。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 涉及到的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

从众多的事故案例中, 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的事故都是由于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使用中出现的漏洞导致的, 许多的事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之所以没有得到控制, 导致事故发生, 多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问题, 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 二是物的不安全状态, 三是管理上的缺陷;如果在初期进行了风险分析, 对可能发生的所有异常状况进行了有效控制, 那么将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 做到本质安全。采取风险辨识来发现风险, 制定措施进行控制, 从而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手段, 进行控制是有效降低风险的方法。

1 风险识别

1.1 风险、危险源的定义

风险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危险源是可能引起事故的根源或状态。它来自作业活动中物、人、环境、管理几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既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1.2 危险、有害因素

1.2.1 危险、有害因素的概念与类别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繁多, 其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依据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将生产过程的危险与危害因素分为6类: (1) 物理性危险与危害因素; (2) 化学性危险与危害因素; (3) 生物性危险与危害因素; (4) 心理、生理性危险与危害因素; (5) 行为性危险与危害因素; (6) 其他危险与危害因素。

1.2.2 危险、有害因素易造成的后果

(1) 人身伤害, 包括伤亡及疾病; (2) 财产损失, 包括停工、违法、社会影响; (3) 环境的破坏包括水、空气、土壤、噪音污染。

1.2.3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就是识别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 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通过对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及安全管理缺陷的识别与分析, 明确危险、有害因素会造成的后果。

危险、有害因素类别很多, 并且表现形式也很复杂。为正确有效的识别, 必须建立有清晰的识别思路: (1) 本因素存在什么危害; (2) 谁 (或什么) 会受到伤害; (3) 伤害会怎样发生; (4) 伤害的后果如何。

2 风险评价

2.1 风险和风险评价的概念风险是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及后果的结合, 即:

风险度 (R) =可能性 (L) *后果严重性 (S)

L:可能性是指在现有的预防、检测等措施的基础上, 特定的危害事件发生的频率。

S:后果严重性是指在现有的预防、检测等措施的基础上, 特定的危害事件发生后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

只要在可能性或后果严重性上加以防范与控制, 都能降低发生危害事件的风险。

风险评价就是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隐患, 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的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危害程度评价, 针对危害程度的不同, 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使隐患得到治理或处在可控状态, 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

2.2 常用风险评价方法

进行风险评价, 需要选择所使用风险评定的工具或评定方法。评定方法的选择和确定是核心问题。了解这些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才能正确地使用这些方法,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评价方法必须具备科学性, 其次必须具备针对性。需要风险评价的物质千差万别, 涉及到作业条件、设备设施、作业过程、预期使用、误用、使用者、空间、时间等各个方面, 不可能有一种方法能适合所有。所以采用的评价方法应该是专门针对性的, 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评价方法还必须具备适用性。一切方法都要适用于应用, 方法要简单、结论要明确、效果要显着, 这样人们才能乐于接受。一些设定的参数值过多, 计算复杂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风险评价因评价范围的不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常用的方法有: (1) 工作危害分析 (JHA) ; (2) 安全检查表分析 (SCL) ; (3) 预危险性分析 (PHA) ; (4)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HAZOP) ; (5) 失败模式与影响分析 (FMEA) ; (6) 故障树分析 (FTA) ; (7) 事件树分析 (ETA) ; (8)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LEC) 等方法。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用方法:

2.2.1 工作危害分析 (JHA) 方法

(1) 将一项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过程; (2) 对每个过程的所有潜在风险进行识别; (3) 针对每一个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具体见表1。

2.2.2 安全检查表 (SCL) 分析方法

(1) 先对一个检查对象加以分解, 确定需要检查的若干个小项; (2) 针对每一个小项, 查找有关资料, 确定检查标准; (3) 针对每一项检查标准, 确定未达标准的后果; (4) 针对每一个后果, 确定现有的控制措施; (5) 针对每一项现有的控制措施, 制定改进控制措施。具体见表2、表3。

2.3 风险评价程序

2.3.1 建立风险评价组织为使风险评价体系有序的开展工作, 企业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风险评价小组, 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风险评价专业组。制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明确评价准则和职责。

2.3.2 对识别出的危险、有害因素依据评价准则进行评价, 总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等级。

2.3.3 依据风险评估表确定风险等级。

2.3.4 根据风险等级制定隐患治理 (风险控制) 的时间与措施。

3 风险控制

3.1 风险控制分类

根据风险度等级控制措施可分为:根除危害的措施;降低或减少后果的措施;减少发生的可能性到可以容忍或可忽略的水平。

3.2 控制措施的选用

通常选用控制措施须考虑如下因素:措施的可行性 (可操作性) 、可靠性;措施的安全性、先进性;措施的经济合理性;技术的保证与服务。

风险控制首先从人的角度出发, 树立“从零开始, 向零奋斗”的安全生产零理念。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强化生产事故责任追究, 促使人人负有安全责任心, 事故预防和安全生产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安全生产的实现要靠安全投入作保障。无论教育培训还是设施的更新及隐患治理, 均需付出劳动和成本。所以, 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前提、基础和保障, 在落实整改措施时一定要落实资金来源, 安全投入即是代价更是效益。

在制定出风险控制方案后, 重点则在于措施的执行和落实, 要具体到人, 有了具体的实施人, 才有可靠执行的保证, 并且在执行完毕后, 要有复查人员进行检查确认, 将各类风险及隐患做到定人、定措施、定整改时限, 定资金来源, 定复查负责人, 实行闭环管理, 真正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以保证生产的安全。

3.3 控制结果

作为危险化学品产品及原材料种类繁多的危化品生产单位, 通过风险控制的引入, 在2011年和2012年的生产过程中, 没有一次危险化学品泄露或污染, 灼伤事故的发生。由此可见风险控制在危险化学品管理工作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可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

4 结论

在化工工业生产过程, 危险化学品的管理, 通过对风险的识别, 风险分析制定控制措施, 通过措施的执行, 可将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能够有效控制事故发生。

摘要:危险化学品生产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高温、高压、易腐蚀等特点, 与其他行业相比, 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更多, 危险性和危害性更大, 因而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也更严格。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 涉及到的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 本文针对化工生产领域目前尚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有关风险辨识和分析评价的各种方法, 阐述了风险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指出风险控制是危险化学品管理中的重点。

关键词:风险,危险源,风险识别与控制,风险评价

参考文献

[1]吴宗之, 高进东等编著.工业危险辨识与评价[M].气象出版社, 2000.

[2]刘诗飞, 詹予忠主编.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危害后果分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吴宗之, 高进东, 魏利军编著.危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冶金出版社, 2001.

危化药品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石化企业仓库;危化品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危险化学品作为化工生产的重要物资,应用于石化企业的储存、生产等各个环节。在生产环节,危化品所具有的毒害、腐蚀、爆炸、燃烧等性质以及可能对人体、设施、环境造成的危害受到重视,因此,由于危化品造成的事故很少发生,在仓储场所更不多见。天津港“8.12”特大化学品爆炸事故的发生,给各级政府、各大石化企业敲响了警钟:安全事故不仅会发生在从事生产作业的装置,也会出现在仓储场所,而且,物资集中存放,难以控制,会造成整个企业的生产线全面停产,事故后果更加严重。基于此,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和实践,对危化品仓库安全管理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1)设计规范问题。企业现有的化学品库房大部分没有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设计施工,各类危化品存储在普通库房,达不到危化品储存的要求。大多数危化品库房没有火灾报警、排风及视频监控等安全基础设施。原因分析:库房建设时间早,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建设时没有相应的规范指导。(2)专业知识问题。企业危化品管理部门对危化品禁忌存储风险分析不到位,对危化品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不足,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对危化品的特殊性质和管理要求了解不深等。原因分析:危化品的管理专业性较强,从业人员缺乏危化品专业知识,也没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政策,没有有效的渠道获取专业技能,致使相关技术管理工作处于封闭的自我运行状态。(3)管理水平问题。危化品存储存在没有按化学性质分区、分类、分库存放等问题,达不到《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标准要求;库房禁止、警示等安全消防标识不齐全,无法起到警示作用;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内容不规范、信息不全,应急处置卡数量不全,内容空泛,不能满足应急处置的要求。企业危化品库房的应急预案内容较空,预案演练、评估流于形式,实战演练没有关键环节的推演和实际操练,效果有限;应急物资种类、数量不全、不足。原因分析:各级管理人员对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甚至存在推诿现象;没有严格按“五定“原则组织专业人员研讨,没有制定有效、切实可行的整改计划;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没有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导致工作拖延和管理水平无法提高。

二、危化品仓库安全管理应对措施探讨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实现储存合规合法。加大投资力度,建设符合国家规范、适合本企业危险化学品存储的高标准库房,从硬件上实现存储的本质安全。同时,严格按照《建规》等建筑规范,对现有库房全面评估,通过改造、合并,规范配置相应的安全设施和技术装备,使库房达标。(2)以人为本,从人员配置和技能培训入手,提高人员技能。提高重要岗位人员素质,提高从业人员危化品专业技能,通过有效的渠道和针对性的培训,使其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保证安全运行。(3)对危化品和危化品库房的概念要理解、完善。按照规范对所有库房和化学品进行火灾危险性分类、危化品划分,最后参照产品MSDS储存要求科学存放。(4)加强危化品储运环节依法合规管理,建章建制,在国家规范和标准指导下对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完善,严格考核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操作纪律和日常巡检管理。提高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履职能力,采取追究和激励机制并行的管理手段,完善安全管理责任制。(5)明确危化品的管理分工,对企业各相关部门明确管理职责,确定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6)大部分石化企业年代久远,超过保质期及装置报废不再使用的老库存存量很大,应该及时处理,不但降低库房存储压力,消除隐患,还能盘活资金,提高企业活力。(7)石化企业危化品存储现状必然存在大量安全隐患,企业应该加大隐患排查力度,摸清实际情况,不能立即达到完全合规的企业,要马上排查出所有隐患,在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发生事故的风险,实现安全管理。明确权责,监督过程,督查结果,实现全层级参与,尽早完成现有隐患和问题的整改,实现危化品库安全运行的达标管理。(8)“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石化企业一直以来都没有将仓储场所列入生产运行序列进行管理,现在提高了管理力度,原来的管理方式及不适应,应该参照装置运行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套符合仓储实际运行的操作规程,规程要从国家和行业规范出发,合规合法,同时符合石化企业实际情况,统一标准,操作性强,能够作为仓储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从体系上保证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危化品使用管理规定 篇9

1.加强对危化物的管理,防止危化物在运输、贮存、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及毒害等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危化物的管理,应严格执行国家《爆炸物品管理规则》、《危化物安全管理条例》等规定。

3.生产和使用

3.1生产和使用危化物的装置,应根据危险品的种类、性能和生产过程中的火灾危害及毒害程度,设置相应的排风、通风、防火、防爆、防尘防毒、泄压、降温、防潮、避雷、阻止回火、导除静电、紧急排放、隔离操作和自动报警等安全设施。

3.2存放的危险物品,应根据生产需要,规定存放时间、地点和最高允许存放量。原料和成品应经化验,以免因成分不符标准或发生事故。 3.3生产或储存易燃、易爆物品场所,其电气、动力设备、照明装置、仪表和开关等应根据危险物品的性质和国家颁发的《爆炸危险物品场所电气安全规程》等规定,分别采用防爆或隔离措施。

3.4易燃易爆物品禁止使用明火加热。

3.5用途不同的工作气体(液体)管道不应联通。

3.6危化物生产或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气)、废渣和粉尘的排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处理。

3.7严禁用易燃液体洗刷机器设备、车辆部件和工作服等。 4.贮存和保管

4.1贮存量较大的危化物的仓库应根据物品性质,按规范要求设置相应的防爆、泄压、防火、防雷、报警、防晒、调温、消除静电、防火围堤等安全装置和设施。

4.2危化物仓库内只能贮存同一类危化物,不同品种要分堆存放,不能超量贮存,并应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并保证道路通畅。

4.3化学性质、防护或灭火方法相互抵触或相互有影响的危化物,绝对不允许贮存在同一库内。

4.4对于遇水易爆,遇高温、低温、爆晒会发生分解的危化物,以及液化气体分别不得在潮湿、易积水、高温处及低温处贮存,不能在露天场地贮存。

4.5危化物仓库与生产、生活区有适当的距离,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设施。

4.6危化物仓库管理人员(包括库工)必须进行安全教育,经考试合格,由本单位发给安全作业证方能上岗操作。

4.7危化物的管理人员,要选配责任心强,经过专门训练,熟知危险物品性质和安全管理常识的人员担任。

4.8严格执行危险物品仓库出入库发放制度。

5.装卸运输

5.1危化品的装卸和运输,必须指派责任心强,熟知危险品一般性质和安全防范知识的人员承担。

5.2危化物装卸运输人员,按危险物品的性质,佩戴好相应的防护用品,装卸时必须轻拿轻放,严禁撞击、翻滚、摔拖重压和摩擦,不得损毁包装容器,注意标志,堆放稳妥。

5.3危化物装卸前后,对车厢、库房应进行通风和清扫,不得留有残渣。

6.报废处理

6.1剧毒物品用后的包装物必须严加管理统一回收登记造册,专人负责处理。

6.1.1铁制包装容器不经彻底洗刷干净,不得改作它用。 6.1.2包装容器必须在生产部指派专人监护下销毁。

6.2剧毒物品废弃物的报废处理必须先提出申请,制定安全措施,经生产部批准后方可处理。

学校危化品管理应急预案 篇10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校危险化学药品的安全管理,严防事故发生,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本预案指的危险化学药品,系学校化学实验室里的易燃品、氧化剂、毒害品和腐蚀品等。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学校成立危化品事故安全领导小组 组 长:院长、校长、法人 副组长:党委书记、副校长 成 员:

职责:领导小组在组长的领导下,及时有效地 处理出现的危化品安全事故。

根据安全应急事故的要求,应急安全领导小组的全体成员可以随时调集人员,调用物资及交通工具,学校各部门必须全力支持和配合。

二、防范措施

1、保管

危险化学药品必须按有关规定存放在条件完备的专用室或专用柜(橱)内,并根据物品的种类、性质,设置相应的通风、防爆、防火、灭火防晒等安全设施,专人专管,落实职责。

2、使用

危险化学药品按当日限量等有关要求,填写领物单,按程序审批,专人领取。严格遵守双人保管,双人收发,双人使用的原则。

3、组织管理人员(包括师生)宣传教育培训有关危险药品事故应急救援知识,包括自救、报警、防范、撤离等,同时备足备好应急救援的装备、器材和物资,以防万一。

4、学校分管领导和执行人要定期检查药品的存放、使用和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应急措施

1、危险化学药品一旦发生丢失、被盗情况,应立即安排人员保护现场,同时报告学校分管领导,及时统计药品的数量、名称和价值等书面报学校校长,学校将根据危害程度及事件性质酌情处理,并如实报上级主管部门,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2、在实验操作使用过程中若出现安全事故,要及时疏散师生至安全地段,并在第一时间送受伤师生校医务室或市级医院救治,及时报119、120等有关部门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报学校校长。

四、其他

事故发生后,应急安全领导小组应及时查明原因,计算损失,落实职责和防患措施,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处理结果书面报告学校校长。

危化药品管理制度 篇11

1 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随着对职业安全需要的日益提高, 以及安全哲学和安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当前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在认识上, 现在各个层次都对安全管理工作比较重视, 各级安全人员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2) 建立、健全了各级安全组织和管理体制, 各种安全法规、安全技术规程、标准、规范日趋完善, 安全管理正在走向法制化、科学化道路。

(3) 由于事故预测、预防技术的应用, 使得安全管理由被动向积极的管理模式转变, 由“事故追查”转变为“安全预测”以防患于未然。

但是, 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安全管理工作时紧时松, 存在应付现象;在新的形势下, 一些单位不能正确处理生产与安全的关系, 存在“蛮干”现象;一些安全预防、预测技术还仅仅停留在理论上, 未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一些安全管理规定、标准、规程尚需修订完善[1]。

2 危化品企业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

(1) 安全管理工作的时紧时松、应付、蛮干等现象主要是在日常的安全生产中, 有时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思想上还存在应付和侥幸心理, 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作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地位的责任, 没有形成一种良性的安全文化氛围。

(2) 虽然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还停留在一般性安全管理的层面上。如危化品的防毒、防静电、防火、防泄漏、设备的防护等通用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上, 危化品企业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危化品生产和储存工艺的本质安全上, 而安全管理人员对工艺专业知识的不熟悉导致了部分安全预防、预测技术还仅停留在理论上发挥实际作用。此外一些安全管理规定、标准、规程还不完善。

3 对策和措施

1959年海因里希对事故灾难发生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理论, 亦称海因里希连锁反应理论。该理论阐述了预防事故发生的两个实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即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为危化品生产企业, 要时刻警记自身作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地位的责任, 做细抓实安全生产的基层和基础管理工作, 营造一种和谐的安全文化, 提高职工的安全逻辑思维能力, 重视开发和推广安全生产技术, 做到标本兼治, 有效地消除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以实现生产的本质安全。不断地把安全生产管理向前推进和深入, 使安全管理工作系统化、通用化、标准化, 实现企业经济建设与安全生产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1 营造和谐的安全文化

3.1.1 充分发挥安全管理的警示职能

在数理统计中有一条重要的统计规律:它假设某意外事件在一次实验 (活动) 中发生的概率为P (P>0) , 则在N次实验 (活动) 中至少有一次发生的概率为:

Pn = 1- ( 1 - P ) n

由此可见, 无论概率P多么小, 当n越来越大时, Pn越来越接近1, 这一结论被著名的学者墨菲应用到安全管理上, 这就是墨菲定律。它说明:假设任何一件事情, 如果客观上存在一种错误的做法, 或者存在着发生某种事故的可能性, 不管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小, 当重复做这一件事情时, 事故总会在某一时刻发生。这样就要求企业职工在日常生产中不能对一些小事抱以侥幸和大意的思想, 而消除侥幸和大意思想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就是充分发挥安全管理的警示职能。

当前安全管理警示职能也得到了安全管理人员和重视,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时还停留在“宁听骂声, 不听哭声”的高压政策下, 这样让职工产生安全管理就是一种压束和处罚手段的抵触情绪, 反而起到物及必反的效果。要充分发挥安全管理警示职能的作用, 我们还要应用奖罚分明和寓教于乐的各种安全活动, 如遵章守纪年、安全生产月、安全百日竞赛、一封安全家书等有机结合起来, 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安全文化, 让员工真正做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 我能安全”的思想转变, 促进对“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关注和重视, 让“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理念得到普及, 为安全生产工作的稳步好转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精神动力。

3.1.2 加强安全传播, 培养职工的安全逻辑思维能力

在安全生产工作中, 安全传播通过发挥其信息传播、舆论监督、教育引导、解释沟通的功能与作用参与到安全生产工作的进程中去, 推广安全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追踪重特大事故案例, 实施舆论监督, 推动全员安全教育, 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 并培养职工的安全逻辑思维能力。

在分析事故时要以丰富的安全专业知识来立论, 并运用安全逻辑学进行论证, 所以职工的安全逻辑思维能力对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36 V电压是安全电压, 安全电压不会电死人, 然而1980年5月16日绍兴漓渚铁矿发生了一起36 V触电死人的事故案例。当时有个采矿工在井下作业, 他左手接着36 V装有电灯的照明线去照明。照明线的零线和火线拧在一起、且多处破损。当他用手去抓电线时, 触到一根线的裸露处, 这样, 电流在他身上形成回路触电导致死亡。分析事故时, 电力部门有关安全人员说, 安全电压是相对的, 36 V电压对一般正常的工作环境来说是安全的, 而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 如金属容器内或潮湿地区, 安全电压就为12 V。因为, 正常人的人体电阻在工作环境潮湿、皮肤出汗时, 会降低到500~1 000 Ω。这时如果接触36 V电压, 触电者的身体可能有36 mA以上的电流通过, 时间长了必然会有生命危险。所以一般规定, 在金属容器内或潮湿地区工作时, 行灯电压为12 V。

通过上述严密的说理分析, 将事故原因分析得很透彻, 同时批驳了36 V电压是安全的错误观点。因此, 要加强安全传播, 指出职工不严谨的逻辑错误观点, 让他们交流宣传安全思想、安全法制、安全体会、安全技术及安全方法, 提高他们的安全逻辑思维, 达到认识事故, 了解安全, 实现安全的目的。

3.2 实施安全标准化, 促进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是采用系统化的理念实现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实施安全标准化体系,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前企业的安全检查和安全对策只停留在一些通用安全技术和设备管理上, 而一个危化品装置的整体安全性能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 还表现在自身工艺特点、物料选择、特殊关键设备上。所以要建立一个立体的安全标准体系, 对工厂或一个装置进行全方位的安全评估。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以参见图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安全技术的发展, 安全信息化已变得可能, 且安全信息化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高效化和指导性显得非常重要, 如对重大安全事故的模拟部分, 输入事故的具体信息便可以很直观快速地模拟出事故的伤害模型, 以指导事故的预防和事故发生后的救援工作。另外, 在化学品安全技术标准中针对某一化学品性质及工艺的典型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也非常重要, 它能针对某一化学品某一特定的生产工艺, 从工艺本质安全的角度提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这也是安全管理中由于对工艺过程的不熟悉而被忽视, 如氯化苯的氯化尾气爆鸣事故[2,3]是氯化苯的常见事故, 氯化苯氯化反应和副产吸收系统的流程见图2。由图2可见, 首先参与反应的氯气中含一定量的H2、O2 及CO2 和N2等惰性组分。在苯与氯气反应的过程中, 因苯过量, 氯气可视为全部反应, 生成等体积的HC1气体, 与不参加反应的H2、O2 及CO2 和N2 等气体与苯蒸气构成氯化尾气经两段冷凝吸收和喷淋吸收其中的苯, 绝热吸收塔吸收其中绝大多数的HC1气体, 其余气体经净化塔用碱吸收后排放。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 尾气的组成在氯化苯尾气系统中是不断变化的, 但大致可分成三段。一段是从氯化塔顶部开始, 到喷淋吸收塔进口。这部分尾气中有大量的苯蒸气和HC1气体, H2、O2 、Cl2 等的含量较低, 不易形成H2-O2、H2-Cl2爆炸极限;二段是从喷淋吸收塔出口到绝热吸收塔进口, 其中, 苯蒸气因吸收含量很少, H2、O2 、C12 等的体积分数有所提高, 但因大量的HCl存在而不易形成爆炸浓度。如果在喷淋吸收塔清洗过程中, 未能清除清洗的水分, 则会吸收大量的HCl, 从而提高H2、O2 、C12 等的体积分数而形成爆炸极限;三段是绝热吸收塔出口以后的气体, 这段尾气中因HC1气体被大量吸收后, H2、O2 等气体含量很高, 苯含量也提高很多, 最容易产生爆鸣。因此, 通过对工艺过程的分析, 很容易找出尾气爆鸣事故产生的原因。其防范措施是:严格控制氯气中H2、O2含量, 防止氯化长时间低温开车而使氯气反应不完全进入尾气系统, 消除清洗喷淋吸收塔过程中的水份, 在水汽分离器中补加大量空气消除爆炸极限的形成, 适当加大尾气系统的管径以消除因流速过快而产生的静电。

3.3 推进安全科技成果在企业的应用和转化

在现实生产中, 不能让安全生产成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负担, 要体现安全效益, 如设备安全技术的开发可以保障设备“安稳长满优”的运行、一个完善的安全生产工艺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这些都能体现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可以用危险指数法将某个易发生火灾、爆炸场所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进行量化, 找出能引起事故发生或扩大的装置, 从而有针对性的确定减轻事故严重性和总损失的有效、经济途径;可以用HRA分析技术来识别和改进PSFS, 从而减少人为的失误机会[4]。再如当一事故会经常发生且危害较大时, 可以用FTA分析法找出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 并提出防灾要点:

例:通过分析可找出一事故树T的3个最小割集为:

{X1}、{X2、X3}、{X4、X5、X6、X7、X8}, 假设上述各事件的概率都等于0.01, 即q1=q2=q3=q4=q5=q6=q7=q8=q9=0.01。由最小割集可以求出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系数的关系:I¢ (1) > I¢ (2) =I¢ (3) >I¢ (4) =…=I¢ (8)

一般来讲, 小事件的割集容易发生, 故5个事件的发生概率更小, 所以对于此事故, 可以重点对前两个割集进行重点防范, 而割集{X1}只有一个基本事件, 很容易触发事故的发生, 这时就可以考虑为割集{X1}增加一个基本事件X9, 使新的割集为{X1、X9}。这样, 在未增加X9以前顶上事件发生的概率约为0.0101, 而增加X9后概率近似为0.0002, 使系统的安全性能提高了50倍, 当然以上是概率都相等时, 如果X1的概率非常小, 也可以不必考虑{X1}。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 各种安全分析技术不仅可以帮技术人员找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还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去找出防灾要点并控制事故的发生, 从而可以达到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4 结 语

危化品企业应当全面承担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 全面预防危化品生产安全事故。坚定不移地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通过加强安全传播, 加大安全法制的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安全管理的警示职能, 提高职工的安全逻辑思维能力, 构建和谐的安全文化, 为安全生产工作的稳步好转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精神动力;持续推进安全标准化战略, 完善工艺过程的安全防范措施, 不断把安全生产管理向前推进和深入, 使安全管理工作系统化、通用化、标准化, 实现危化品企业经济建设与安全生产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国军, 徐树鸿.湖北雪飞“家厂互动”放大安全文化效应[J].化工安全与环境, 2007, (27) :10-10.

[2]傅先元.氯化苯氯化尾气爆呜事故的分析和预防[J].中国氯碱2005 (6) :31-33.

[3]孙哲, 李学民.氯化苯生产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氯碱2002 (10) :36-37.

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篇12

********有限公司

目录

一、安全规章制度文件管理规定…………………………(4)

二、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和政府文件获取管理制度…………(5)

三、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管理及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制度(6)

四、安全生产通用规定………………………………………(7)

五、奖励与违规违章惩罚制度……………………………(9)

六、隐患排查治理制度……………………………………(10)

七、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11)

八、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12)

九、职业卫生管理制度……………………………………(13)

十、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使用和管理制度………………(14)

十一、安全生产例会制度…………………………………(15)

十二、安全教育培训制度…………………………………(16)

十三、持证上岗和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17)

十四、非正常情况下不得生产的规定……………………(18)

十五、安全设施设备管理制度……………………………(19)

十六、公司负责人和涉药生产线负责人值(带)班制度…(20)

十七、动火作业审批制度…………………………………(21)

十八、技术档案管理制度…………………………………(22)

十九、工艺和技术管理制度………………………………(23)

二十、工(器)具管理制度………………………………(24)二

十一、机械设备安装、维护和检修管理制度…………(25)二

十二、安全用电管理制度………………………………(26)二

十三、职工考勤及外来人员(车辆)出入厂(库)区登记

制度………………………………………………(27)

二十四、厂(库)区门卫值班制度………………………(28)二

十五、原材料购买、检验、验收、储存及使用管理制度…(29)

安全规章制度文件管理规定

一、公司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责任制每两年由安全及技术部组织、其它部门参与,进行一次全面的讨论、修订、审核并发布实施。

二、出现以下情况时,分管负责人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适时修订:

① 国家和相关部门出台在本行业适用的新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政府文件时;

② 在公司的归属、工艺、生产规模等发生重大变化时; ③ 在公司生产的产品、技术和设备等发生变化时; ④ 当公司管理机构发生变化时。

三、修订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责任制应成立相应的修订工作组,工作组由安全、生产、技术等人员组成。

四、修订后由主要负责人组织审定并批准发布实施。

五、发布后由办公室及时发放到各相关部门,在发放时认真填写发放记录表,发放记录保存3年以上。

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管理及安全生产

责任制考核制度

一、安全生产方针是:“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二、安全生产目标的制定,由主要负责人在安全生产会议确定,并发文施行。

三、安全生产目标包括:全年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全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率、考核合格率;隐患排查和治理完成率;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目标。

四、安全生产目标发布后,主要负责人与各部门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各部门根据各自的安全生产责任书制定安全生产工作具体计划。

五、考核工作领导组对安全生产目标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考核,在安全生产会议上每季度对各部门考核一次。

六、按照先进、达标、未达标三个等级进行评定,年终综合考核评定,并给予相应的奖惩。考核记录保存3年。

奖励与违规违章惩罚制度

一、奖励包括:表扬、发奖品、发奖金、升级(职)等。

二、惩罚包括:口头警告、书面警告、公司通报、罚款、停职检查、开除。

三、惩罚

(1)对人员违规、违章行为视其情节轻重可处50―500元罚款,如情节特别严重,直按严重影响公司生产安全者,作开除处理。

(2)因失职危及安全或造成相应经济损失者,视情节处100―1000元罚款。

(3)各项安全检查中出现需要整改的问题,未及时发整改通知或未进行整改的视情节处50―500元/天罚款。

(4)各级监管部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未及时进行整改的,视情节处200―2000元罚款。

四、奖励:在安全管理、隐患整改、紧急情况处置中有突出表现的、提出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的、考核中达到先进的、其他工作业绩突出的,根据实际情况给予200―2000元的奖励。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一、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对生产经营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并记录。

二、重大危险源每三年评估一次,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评估。

三、当涉及重大危险源的生产过程以及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时,或者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应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并出具安全评估报告。

四、在进行安全评估后,重大危险源档案材料及时报送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五、建立并完善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配备不间断的视频监控设施,并保存记录30天。

六、每月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七、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生产状况每月进行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及时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

八、进行安全知识、操作技能、自我防护、应急处置等教育培训,使相关人员了解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特性,并熟悉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应急措施。

九、在重大危险源所在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写明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办法。

0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一、每年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职业卫生档案。

二、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的危害因素的,应当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危害项目,接受监督。

三、建设与职业危害防护相适应的更衣间、洗浴间、休息间等防护设施。

四、对可能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载明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五、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

六、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

安全生产例会制度

一、主要负责人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应参加会议,并做好会议记录。

二、各部门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全体成员参加的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并做好会议记录。

三、各部门每周组织召开一次特种作业人员安全例会,各生产管理人员应参加,并做好会议记录。

四、主要负责人不定期的抽查各种会议记录,发现未按照要求召开安全例会的,按照违章进行处罚。

五、所有会议记录存档3年。

4持证上岗和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一、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均应取得相应资格证方可上岗。

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相关要求进行安全技术技能培训考核,取得特种作业证后,方可上岗从事特种作业。

三、其他从业人员必须经公司内部安全教育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取得本公司颁发的上岗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四、特种作业人员具备的初步条件:

① 年满18周岁,且不超过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② 经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体检健康合格。③ 具备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与技能。

五、特种作业人员应接受定期复审。

六、有如下情形,安全及质检科应立即取消该特种作业人员的岗位操作资格或调离特种作业岗位:

① 超过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未延期复审的;

② 特种作业人员的身体条件已不适合继续从事特种作业的;

③ 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负有责任的。

安全设施设备管理制度

一、本制度所规定的安全设施包括:防爆设施(防护屏障、防爆电气)、防雷防静电设施、消防设施设备、视频监控设施、各种安全标识标志等。

二、安全消防设施设备由安全及质检科负责监督、检查、发整改通知和建立管理台账。

三、对防雷防静电设施每一年检测一次,确保检测合格。

四、视频监控设施由办公室负责,监控记录保存30天。

五、安全及质检科每月对安全消防设施设备检查一次。

六、对新、改、扩建或提升本质安全改造时,安全消防设施、设备应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同时投入使用。

动火作业审批制度

一、动火作业:能直接或间接生产明火的工艺设置以外的非常规作业,如使用电焊、气焊(割)、喷灯、电钻、砂轮等进行可能产生火焰、火花和炙热表面的非常规作业。

二、动火作业分为特殊动火作业、一级动火作业、二级动火作业。在遇节假日或其它特殊情况时,动火作业应升级管理。

三、动火作业应办理《动火安全作业证》,保存期限为1年;动火作业应有专人监火。

四、审批人应审查《作业证》的办理是否符合要求,并到现场了解动火部位及周围情况,检查、完善防火安全措施。

五、办证人须按《作业证》的项目逐项填写,不得空项;办理好《作业证》后,动火作业负责人应到现场检查动火作业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确认安全措施可靠并向动火人和监火人交代安全注意事项后,方可批准开始作业。

六、动火作业的《作业证》由分管负责人审批。

0工艺和技术管理制度

一、工艺和技术管理由各部门负责。

二、对主要物料流程、辅助物料流程及其设施进行改变时,技术人员必须提出完整的调整方案,经公司分管负责人审核后,由公司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三、工艺和技术操作规程的编制必须按相关标准进行。

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应经充分论证和试验,由技术人员编制工艺和技术操作规程,经安全及技术部审核后,由公司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五、论证、试验和审核等记录应及时归档。

2机械设备安装、维护和检修管理制度

一、设备安装位置应保证疏散通道畅通,不影响操作人员的安全出入;与墙体等物体之间有相应的距离,便于检修和维护作业。

二、机械设备由各车间指派专人负责日常维修保养工作。

三、机械设备在发生故障后应立即断电停机,由机械设备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四、在有药工房进行设备检修时,应将工房内的药物、有药半成品、成品搬走,清洗设备及操作台、地面、墙壁的药尘,将设备拆除移至专门修配场地进行修理。

五、带电设备的维修应由具有电工作业资格的专人负责维修。

六、进行设备维修需动火时,应办理动火作业证。

七、设备维修后应经技术人员重新确认其符合相应的环境要求和使用等级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4职工考勤及外来人员(车辆)出入

厂(库)区登记制度

一、职工在上下班时,应进行考勤登记,考勤采用指纹打卡机。

二、在工作时间内,职工因事外出,应在值班室进行登记。

三、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出入厂(库)区时,门卫室(值班室)应按照要求填写外来人员、车辆登记表。

四、值班人员应提请外来人员进入厂(库)时留下火种。

6原材料购买、检验、储存及

使用管理制度

一、应按供应合同向固定、配套的供应商进行采购。原则上不得随意改变供应商。

二、采购人员按照各部门生产计划安排和仓库存量,有序的、定期的、定量的进行采购。

三、采购的材料必须是合法厂家生产的合格的材料,严禁采购违禁原材料。

四、原材料购回后,采购人员及时办理交验手续。检验检测人员按原材料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对不合格的原材料进行隔离,立即报分管负责人处理。

五、保管员对验收入库的原材料及时登记台帐。

六、原材料入库时分类、分品种按规定要求堆码,不得混放、乱放。要定期检查材料的数量,如发现帐物不符等问题,要上报分管负责人。

七、保管员每天对库房的储存、安全等设施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八、原材料发放要按购买的先后顺序进行、先购买先发放,并认真填写发放登记表,领用人和发放人应签字。

九、有储存超期的、变质的、结块的等不合格的原材料,应登记并报告分管负责人,不得私自处理。

十、验收记录、台帐、发放记录、检查记录等归档,保存3年。

烟火药安全性检测制度

一、新研发的烟火药都应送到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安全性指标的测定。

二、烟火药检测的安全性指标包括:撞击感度、摩擦感度、静电感度、相容性、74℃热安定性、吸湿率、水分含量、PH值等8个主要指标。

三、检测合格后并经专家论证后,方可投入试生产。

四、储存期超过两年的烟火药,应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五、烟火药检测不合格,严禁投入试生产。

六、送检前的抽样,由技术部门严格按照相关抽样规定进行抽样。

0半成品储存、出入库管理制度

一、半成品:包括非裸药效果件、装药后的药饼、封口后的引饼、已结鞭的爆竹等。

二、根据半成品的种类、特性储存于指定的专用仓库。

三、应分库、分间按标识储存,严禁混存、混放、超量存放。

四、储存作业人员应每日对半成品、储存条件进行检查,做好记录。

五、入库前应进行登记,内容包括数量、包装和标识;出库时认真填写出库登记。

六、严禁作业车辆进入库房内装卸。

2产品购销合同和流向登记管理制度

一、根据《烟花爆竹流向登记通用规范》(AQ4102-2008)等流向登记管理的内容包括烟花爆竹流向登记表、供货单位信息登记表、购买单位信息登记表、产品信息登记表中所列内容。

二、出入库前均由仓库保管员进行验收、登记。验收内容包括数量、类别、品种、规格、标识、包装和危险标志等,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出入库手续。

三、严格按照烟花爆竹产品流向信息化系统的要求,给本公司生产的每箱产品打印、张贴唯一的条形标识码,在仓库保管员验收合格后扫描入库。

四、供销科应与合法的购买单位签订书面合同,合同应使用《烟花爆竹安全买卖合同(示范文本)》签订。购销合同由供销科负责管理。

五、保管员应根据合同购买单位开据的合法烟花爆竹运输手续中载明的品种、规格、数量和供销科负责人开具的出库单据核对无误后,扫描发货。

燃放试验管理制度

一、各部门负责各自产品的燃放试验,安全及技术部门不定期进行抽检。

二、设立专用的燃放试验场子,设置明显的标牌、警示语;配备专用的安全、消防器材。

三、燃放试验应严格按照燃放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并做好燃放试验记录,记录存档2年。

四、在遇到天气、环境不适宜时不得进行燃放试验,应及时中止。

五、燃放试验完成后,应彻底清理现场。

六、禁止在燃放试验场外进行燃放试验。

6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

一、发生轻伤事故时,当事人或最先发现者应立即向公司负责人报告;发生火灾、爆炸、职业急性中毒、重伤以上事故时,当事人或最先发现者应立即向主要负责人报告,主要负责人应及时向政府管理部门报告,同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二、成立事故调查组,对轻伤事故或受政府委托的事故进行调查。对其他事故应协助政府部门的调查组进行调查。

三、在调查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如实提供证据、证言,不得拒绝,其他人员不得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四、事故处理严格执行“四不放过”原则,并采取防止类似事故发生的措施。凡属责任事故,均要追究责任。事故调查结束后向全体从业人员通报事故原因、事故教训等内容。

五、凡是违章操作,玩忽职守,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擅自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装置和设备,违章指挥,造成本人或他人伤害,根据情况轻重,分别给予责任者罚款、纪律处分或直接辞退。

六、有毁灭、伪造证据,破坏、伪造现场,干扰调查工作或者嫁祸于人的,隐瞒事故、慌报或故意拖延不报的从重处罚。

七、涉及到刑事责任的,移交司法机关。

总经理安全生产职责

一、总经理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的组织领导责任;

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定;

三、认真组织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四、组织制订和审定本企业安全生产计划、劳动保护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五、组织企业开展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和教育,实施“三级”安全培训制度,考核劳动保护工作;

六、有权拒绝上级不符合安全生产的指令和意见;

七、组织安全检查,消除事故隐患,改善劳动条件,完善防火防爆设施和设备;

八、发生事故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减少损失。并在规定时间内将伤亡事故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当地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等部门。对事故责任者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调查处理,严格整改;

九、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档案、记录。

0车间(生产线)负责人安全生产职责

一、部门、车间负责人应对本部门(车间)的生产管理、劳动保护、安全防火等工作负具体的组织、领导责任;

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规、标准、规定及本企业制度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三、认真组织实施安全工作计划,及时进行检查、总结、评比,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四、组织本部门(车间)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有关法规、标准及本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五、对新职工上岗或职工调换工种前要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及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教育;

六、及时整改事故隐患,落实整改措施;

七、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并采取防范措施予以解决。发生事故要立即上报,同时要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八、有权拒绝上级下达的不符合安全生产的指令和意见;

九、建立部门(车间)安全生产档案、记录。

班组长安全生产职责

一、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环境卫生工作;

二、负责在本班组宣贯安全法规及本企业安全规章制度;

三、负责对新进班组的职工或调换工种的职工进行安全教育;

四、经常检查本班组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要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立即上报;

五、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矛盾、认真总结安全生产经验并收集第一手资料,具体落实安全防范、整改措施;

上一篇:初二读后感: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550字下一篇:《会滚的玩具》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