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读后感

2024-10-12

一粒种子读后感(精选16篇)

一粒种子读后感 篇1

《一粒种子》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童话集《稻草人》。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叫《一粒种子》。

这个故事里有一粒神奇的种子,它有核桃那么大绿色的外皮非常可爱,它的美丽和香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王最先看见,他用最好的土用最干净的水种植浇灌它,精心的护理生怕它冻着、渴着,二年过去了种子一直没有发芽,国王生气的把它扔掉。富翁看见了,他用最好的花匠来照顾它可是二年过去了种子还是一直没有发芽,富翁也失望生气的扔掉种子。后来种子到了商人的手里,它用最好花肥培养它,时间过去了一年种子依然没有发芽,商人气愤的扔掉种子。最后种子掉到了碧绿的麦田里,年轻的农夫发现了种子,就用锄刨了一个坑把种子埋在地里,该耕就耕、该锄就锄、该浇水就浇水,让它自然生长。没几天,种子发芽了。它长啊,长啊,终于长到西瓜那样大时开出一朵很美丽的花,还散发着浓郁的花香。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生活习性。如果违反了事物的生活习性及规律就会像我以前看的成语故事《拔苗助长》中农夫一样最后一无所获。故事中的国王、富翁、商人等都急于求成违反了自然规律最后也是一无所获。

一粒种子读后感 篇2

《一粒种子》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蕴含科学知识的童话,共七个自然段。讲述了种子发芽的过程以及需要的条件。其中1、 2段写在春风的吹拂下,种子苏醒过来,觉得很暖和,把身子挺一挺, 喝了一口水,又把身子挺一挺。3-7段再写种子与蚯蚓之间关于外面世界的对话,讲述在蚯蚓疏松了土壤,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8、 9段写种子终于冲破土层,欢快地看到了一个光明的世界。其中用童话的语言说明了种子发芽的条件:1. 春天;2. 水分;3. 松土; 4. 空气。其中种子对于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力量。

二、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种子对于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与条件。(三)体会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三、教学设计思路及理念

(一)由自己种下的种子生长情况展开谈话,为学生了解种子生长的条件打好基础,并在课堂伊始,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为学生学习扫除字词障碍。 (三)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完成填空,从整体上理清课文脉络,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五)回顾课文,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六)结合板书,再次理清种子发芽的条件。(七)感情升华,《种子,我想对你说》,引导学生与种子对话。

四、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师生聊聊各自的种子生长情况。

师:同学们,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意思是,清明节气前后,是播种的好时机。记得在清明假期,老师要求大家种一些种子,并观察记录种子生长情况。今天,我们一起聊聊种子的生长情况。生自由发言。师:看同学们这么踊跃,想必你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可是,刘老师的种子却没有发芽,这是为什么呢?一位科学家,将种子发芽的秘密藏在一篇童话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 《一粒种子》,去找找答案。师板书课题,生书空说出笔画名称。

【在课堂伊始,以谈话导入,为一年级的学生营造快乐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奠定师生平等对话关系,一起学习的基础】

(二)初读,检查预习情况。

1. 看课文动画。2. 自由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字。3. 检查字词认读情况:暖和口渴口渴热闹 舒服蚯蚓连忙赶快忽然;强调知识点:

师板书。

【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三)理清课文思路,了解种子发芽的三个条件。

1. 生自由读课文,和同桌商量解决问题。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种子把身子挺一挺”:第一次,种子醒过来,觉得很(暖和 ),就把身子挺一挺。第二次,种子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第三次,蚯蚓帮种子( 松土 ),种子很 (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第四次,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 又把身子挺一挺,终于看到了(光明的世界)! 2. 生汇报。3. 老师从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学生得出种子发芽的四个条件:1春天; 2水分;3松土;4空气。师板书。

【从整体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种子发芽的四个条件,谨防将本课上成科学课】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渗透语文知识。

1. 略读一二自然段。

2. 师:种子在春天里,喝了一口水,把身子挺一挺了两次, 他还认识了一个好朋友——蚯蚓。我们来读读蚯蚓和种子这段精彩的对话。(1)认识“?、!”,知道问号、感叹号的用法。(2) 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外面是什么声音?”,感叹句“春天要带我们到外面去呢!”(3)同桌分角色练读。(4)师生分角色表演读。

3. 师:在蚯蚓的帮助下,种子离地面越来越近了,它听到了外面很热闹,它听到了什么声音,在课文中找一找。(1)指导学生读好“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 (2)带着动作表演读。(3)发挥想象,想象外面还有什么在唱歌。 完成练习: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

4. 外面这么热闹,种子是怎么想,这么做的呢?(1)比一比, 这两个句子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连忙说: “啊,我要赶快出去。”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说:“啊,我要出去。”(2) 通过对比读,指导学生体会种子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有感情地朗读。

5. 指导学生读好。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它高声喊道:“啊,好一个光明的世界!”(1)反复练读。(2)带着动作表演读。

【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受种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文本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语言素养练习,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五)回顾课文。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结合板书,了解种子发芽的四个条件。

(七)感情升华。

面对破土而出的新芽,完成说话练习——“新芽,我想对你说 ……”。

1. 师扮演新芽,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新芽的期待。2. 师小结: 新芽,你从一粒种子破土而出,来到这个光明的世界,你成功了, 可是我要说,这才是生活的刚刚开始,孩子们,你们就像这株新芽, 成长才刚刚开始。在成长中,有阳光,有欢笑,也一定有风雨,有泪水。新芽,风雨压弯了腰,一定要挺住,站直身子,孩子们,在困难面前摔了跟头,一定要挺住,勇敢地站起来。相信,雨过天晴后的彩虹是我们人生记忆的最美瞬间。愿你们茁壮成长,祝你们早日成才!”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

教学板书: 一粒种子

春天水分松土空气

摘要:本文对《一粒种子》这篇文章进行了教学设计,让学生们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力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

一粒种子改变中国 篇3

所幸的是,数千年以来,总是不断有来自异域的种子,被使者、商人、船员甚至入侵者携带着,进入这块土地并生根发芽。

尤其是数百年前,地理大发现波及了古老的东亚,至少三十多种作物涌进中国,这份来自美洲大陆的礼物清单上包括: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辣椒、南瓜、番茄、烟草、陆地棉、南瓜、木薯……

每一粒种子一旦生下根来,就会开花结果,然后一点点改变这个国度及其子民的生计、食谱、味觉、习俗和文化。

它们在盛世丰富着中国人的味蕾,更在灾荒中拯救中国人的性命。尤其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些易生长产量高的粗粮,如玉米、番薯、马铃薯,为中国人做出了超越其正常价值的贡献。

1959年5月,辽宁省黑山县卫星公社三台子管理区副业生产队创造出将“玉米先蒸、后磨、再煮”的“玉米食用增量法”。报道称,食用了用增量法制作的玉米面后,“群众红光满面,生产劲头十足”。这个经验经辽宁省委上报后,得到中央的肯定,并批转全国。

仅仅登陆中国数百年的玉米,成了无数中国人的救命之物。《人民日报》在1960年春的相关报道中不断提升玉米的地位,把它从“饲料之王”,提到“杂粮首要地位”,一直到“主粮地位”。

不仅从玉米粒上脱下来的玉米皮是上乘的代食品,而且玉米葉、秆、根,甚至玉米棒的包皮及芯都可以用来制作代食品。

那个时候,在贫瘠的山地,红薯早已成为农民们的主食。连《人民日报》也称甘薯全身是宝:薯叶摘下来洗净晾干,就可当菜,或是掺饭吃;薯叶尖、叶柄放在开水中一烫,加盐腌一天,即可做干菜。

在这个时刻,这些“食品”不仅缓解了人们的饥饿感,更对人们从精神上战胜饥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粒种子》读后感 篇4

有一粒种子,它是世界上的唯一,长的又大又圆,像核桃那样大小,它可以开出全世界最美的花,每个人都想得到它。

国王首先得到了它,种在白玉盆里,黑天白夜,四季交替,精心呵护,希望花开彰显他尊贵的身份。

富翁得到它,也像国王一样,他请来专业的花匠专心照料种子,希望花开显出他的高雅,赛过其他富翁。

商人得到它,把它种下,盼着花开带给他更多的财富,士兵得到它,种在土里,期待花开带给他官运。

国王,富翁,商人,士兵,他们都得到过种子,因为没有待到花开,又都放弃了种子,他们都带着功利之心希望种子发芽,开花,带给他们内心想要的东西。

最后农夫得到了种子,把它种在土壤里,他像照料其他的种子一样照料它,顺其自然,最后它开出了举世无双的花朵,带给自己芬芳,也带给了众多村民芬芳。

这个故事让我非常感慨,我们每一个孩子不就像这一粒种子吗?每个孩子都是世界唯一,没有第二个一模一样的我们。

可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却有的像国王,有的像富翁,有的像商人,有的像士兵,他们带着不同的期待,希望我们能像他们所想一样成长,给了我们太多的关注,呵护,甚至拔苗助长,课内,课外,兴趣,拓展,我们一刻不得闲,我们好累,所以也很难开出父母想要的花,有多少父母因为失望而放弃。

一粒种子读后感 篇5

我看了《一粒种子》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那粒种子就像现在的小朋友,娇生惯养,经不起风吹雨打。故事中的国王,富翁,商人,士兵花了那么大的功夫都不能让这种子发芽的原因就是他们种这颗种子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国王想:如果种出这朵花,就会显得自己最尊贵,最有权力。富翁想:如果种出这朵花,就会让被人佩服自己最阔气,最优越。商人想:如果种出这朵花,自己就会发财。士兵想:如果种出这朵花,自己就会升官。而农民能种出这朵花,是因为没有为自己,而是为别人,让它自然的生长,让它开花。

他们得到种子后,首先国王把这颗种子种进白玉盆里,土是御花园里的,筛了又筛,天一冷,暖屋里还要生上火炉。富翁把这颗种子种进白金缸里,雇了四个有名的花匠,培养这颗种子开花。商人把种子种在商店旁边,每天去看一下。士兵把这颗种子种在军营旁边,他盼望种子快点开花。农夫什么都没想,高兴地把种子种进土里。小朋友应该养成坚强,独立的性格,不要娇生惯养做小皇帝。

我的爸爸,妈妈就像辛勤朴实的农夫栽培着我,呵护着我,当我做错事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提醒我;当我做对了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表扬我,鼓励我。我要认真学习,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一粒会开花的种子。

《一粒种子的旅行》读后感 篇6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借到了《少年文艺》这本书。我如痴如醉地读着,突然发现了一篇有趣的文章《一粒种子的旅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海珍。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粒种子的旅行过程:一粒种子一生下来就咕噜噜地赶路,它连自己的妈妈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只知道赶路。在旅行的过程中,它遇到了银杏树叶、棉絮、松鼠、麻雀、老鹰。种子和好心的银杏树叶打招呼,和轻盈的棉絮成为了好朋友,差点儿被松鼠吃掉,哀求麻雀带它拥抱蓝天,和老鹰成为无话不谈的玩伴。不管怎样,这粒种子最终还是在一片土壤生根发芽,成为它妈妈的样子。文中的老鹰说得对:“每一株植物都值得尊敬,谁知道它们的种子经历了怎样的历险和艰辛才终于下定决心,完成漫长的生长过程。”是啊,每一个事物都值得我们去尊敬,每一件事情成功的背后都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历经磨难,才会有成果。

埋下一粒科学的种子 篇7

那么, 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的关键期在什么时候呢?

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通过研究指出,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 萌芽于3岁, 而到了6~9岁, 即在我国小学中低年级阶段, 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因此, 这时期孩子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 准备接受大量“理性种子”的播种。这个时期的孩子, 非常好奇, 爱动脑筋, 问题特别多, 而对学校的课程感觉“吃不饱”。父母可以在其兴趣的基础上, 提供丰富的资讯, 包括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资源, 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探究需求。

无数例证可以说明早期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女儿读初中时, 有篇阅读训练叫做《科学家是如何炼成的》, 读了挺有感慨。这篇文章里讲了几位科学家的成长故事, 其中有个叫霍普菲尔德, 他是2001年ICTP狄拉克奖获得者。小霍普菲尔德生长在一个宽容、鼓励孩子大胆探索的家庭。孩提时代, 只要父亲做那些修理的活儿, 他都会守在旁边看。稍大后, 母亲鼓励他在厨房里做化学实验, 对照着《儿童化学实验指南》, “玩”出了各种花样。对大多数人来说, 一般只有进入中学化学实验室后才能初次见到酸性试剂, 但小霍普菲尔德在家里就看父亲用红色洋白菜作试剂, 观察到了随着溶液酸度的不同, 红色洋白菜或变红或变蓝的神奇现象, 并从中接触到了酸性试剂。为什么小霍普菲尔德最后成为科学家?其中一个原因是, 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 不失时机地为他营造了良好的家庭科学氛围, 在他的心田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在他的著作《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中也记载了他父亲在他小时候对他进行的科学启蒙——

那时我父亲常在周末带我去卡次基山, 在漫步丛林的时候, 我爸说:“看见那鸟儿了么?那是只斯氏鸣禽。” (我那时就猜想其实他并不知道这鸟的学名。)

他接着说, “在意大利, 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 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 中国人叫它‘春兰鹈’, 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现在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 可是终了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他又接着说, “瞧, 那鸟儿是在啄它的羽毛, 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说, “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 所以要啄着羽毛再梳理整齐吧。”

他说, “如果是那样, 那么在刚飞完时, 它们应该很勤快地啄, 而过了一会儿后, 就该缓下来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他说, “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 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得多。”

不难发现, 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

我说, “得啦, 我想不出来。你说道理在哪儿?”

“因为有虱子在作怪, ”他说, “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虱子的腿上又分泌蜡, 蜡又有螨来吃, 螨吃了不消化, 就拉出来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 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

最后他说, “你看, 只要哪儿有食物, 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现在, 我知道鸟腿上未必有虱子, 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他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对, 但是在原则上是正确的。

又有一次, 我长大了一点, 他摘了一片树叶。我们注意到树叶上有一个C形的坏死的地方, 从中线开始, 蔓延向边缘。

“瞧这枯黄的C形, ”他说, “在中线开始比较细, 在边缘时比较粗。这是一只蝇, 在这儿下了卵, 卵变成了像毛毛虫似的蛆, 蛆以吃树叶为生。于是, 它每吃一点就在后边留下了坏死的组织。它边吃边长大, 吃的也就越多, 这条坏死的线也就越宽。直到蛆变成了蛹, 又变成了黄眼睛、绿翅膀的蝇, 从树叶上飞走了, 它又会到另一片树叶上去产卵。”

同上一例一样, 我现在知道他说的细节未必对——没准儿那不是蝇而是甲壳虫, 但是他指出的那个概念却是生命现象中极有趣的一面:生殖繁衍是最终的目的。不管过程多么复杂, 主题却是重复一遍又一遍。

在很小的时候, 父亲就让费曼认识到, 认识事物不能光看表面现象,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深入观察, 发现现象背后更具有本质意义的东西。这种思维品质可以说影响了费曼一生, 所以, 费曼才会在著作中将儿时的记忆写得如此之详尽。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培养孩子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人人都有好奇心, 人人都有探听真相的欲念。可有的人满足于道听途说, 另外一些人则喜欢自己去挖出真相。自己探究真相, 除了强烈的探究欲之外, 还要有一整套探究的方法。从费曼父亲关注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 费曼的父亲从小就在费曼的心灵中种下了这样一颗种子——不要关注表面的知识点——鸟的名字, 甚至最重要的不是那最终的结论, 而是要学会探究、设想、验证, 不断地用实际观察的结果来检验自己原来的设想, 来进行推论, 不断地深究。

我们知道, 走出课堂之后, 知识是容易淡忘的, 而思想却可以深入血脉!从思维方法的角度说, 费曼父亲教给费曼的就是科学工作常用的思考程序。实际上, 这套思维程序不仅可以用在科学研究上, 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到。如果掌握了这套思维程序, 就如同在孩童心里种下了一粒科学的种子, 就可能举重若轻, 游刃有余。我们看到一些杰出人物才思敏捷, 出口成章, 背后就是经年累月坚持科学思考的功力。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 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这一阶段, 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养成学习习惯, 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国学大师、“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先生一生把“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作为奉行的准则, 并身体力行。显然, 儿童科学本质之追求境界就是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而科学探究将会引导儿童走向自由, 因为科学本质的特征必将使儿童遵循自然和研究的双重法则的调控, 而形成批判精神。台湾《自然与生活科技纲要》说的好:

经由科学性的探究活动, 自然科学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同时, 也由于经常依照科学方法从事探讨与论证, 养成了科学的思考习惯和运用科学知识与技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从事科学性的探讨活动, 对于经由这种以探究方式建立的知识之本质将有所认识, 养成重视证据和讲道理的处事习惯。在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时, 持以好奇与积极的探讨、了解及设法解决的态度, 我们统称以上的各种知识、见解、能力、态度与应用为“科学素养”。

《科学本质在科学课堂上的体现》这个专题切中了当下科学课堂的要脉, 体现了现阶段我们的课堂追求, 我们追求这样的课堂——课堂, 是一种高度紧张中的新奇历险, 一种新奇历险中的意外惊喜, 一种意外惊喜后的深刻启迪, 一种深刻启迪后的满载而归, 一种满载而归后的志得意满, 一种志得意满后的深深陶醉。不仅如此, 追求这样的教学还拓展了教师的科学教育的视界, 为科学教师提供了一把理性的“手术刀”, 为当下的科学课削去遮蔽在教师思想上的苔藓, 让清新的风惊动和唤醒深埋在学生心田里的理性思维的种子, 使它们抽芽、吐叶、开花。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篇8

中国种业发展中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用种大国,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说“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绝不是夸张。一进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农业部种子管理局与中国种子协会共同带来的中国种业的整体介绍与展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特别是近年实现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良种繁育和推广贡献巨大,种业功不可没。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种子工作方针和政策。

自“九五”以来,国家启动种子工程建设。2000年,第九届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全面推动依法治种进程;2006年,国办印发《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推进政企脱钩;201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推进现代种业建设;2011年5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各项工作。农业部作为主管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推进现代种业发展,部领导多次深入基层开展种业调研,着力推动种业配套政策措施出台和落实,强化工作机制创新,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其中,专门成立农业部种子管理局;修订完善《种子法》配套规章并印发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召开国务院8号文件发布一周年座谈会;着力搭建种业科技企业合作平台等措施效果不错。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现代种业发展,中国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实现了从种子到种业的历史性跨越。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建立了一批又一批的科研育种机构,创造了一项又一项重大育种成果,诞生了一位又一位杰出育种专家。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谢华安院士,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刘秉华研究员,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研究员、堵纯信研究员,油菜育种专家傅廷栋院士以及蔬菜育种专家方智远院士,他们都为我国的种业科技创新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智慧。在种质资源保护方面,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由2座种质资源长期库、10座中期库和43个种质资源圃构成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现已长期保存220多种农作物种质资源41万份,保存量位居世界第二,为农作物科研育种提供了丰富遗传资源。

基地建设逐步优化

近年来,种子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先后在制种优势区和粮食主产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700多个,全国商品种子生产能力达到80亿公斤以上,西北、西南、海南等地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规模和特色的优势制种基地,一些骨干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加大基地建设投资,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制种基地。如甘肃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玉米制种年产量达5.8亿公斤,占全国玉米用种量的50%以上。湖南有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江苏有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山东寿光蔬菜智能育苗基地等。

市场管理初步健全

农业部自2010年起连续三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全面清理不合格企业、退出不适宜品种、强化质量监督抽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始终保持市场监管高压态势,取得显著成效,种子市场秩序明显转好。

技术支撑得到强化

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建立。2000年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及14个测试分中心挂牌成立初步建立了农业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截至2011年底,农业部受理来自国内30多个省(区、市)及14个国家的品种权申请9016件、授权3713件。目前,我国年度申请量位居UPOV(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Plants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的缩写)成员国第二位。

国际交流日趋频繁

近年来,我国种业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合作日益密切,在种质资源交换、育种科研合作、新品种保护、种子检测技术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种子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发展,满足了农业生产的品种需求,提升了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提到中国种业,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不可略过。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种业的领军企业,业务涵盖水稻、玉米、小麦、向日葵、蔬菜等五个领域,其中大部分是旱区农作物。此次展会,中国种子集团的展台布置也极具特色,由于是中国种业领军企业,要传达的信息量极大,从育种研发、生产加工、产品营销、农技服务、战略合作、科学管理、机构情况,每一个部分都有重要内容。中国种子集团积极发挥国家级种业公司在良种选育和推广方面的作用,注重选育高产、优质、耐旱作物品种,致力于为旱区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山东省的冠丰种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种业科技研发与应用,在本届展会上它向大家展示了冠丰种业的发展成果。冠丰种业拥有全国唯一一家以企业为依托的“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冠丰重点实验室正在研发“多空智能不育”技术,该技术是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将有望创造第三次绿色革命,有望在中国首次获得突破;冠丰种业2011年建成了民族种业第一个智能化、规模化的种子加工厂;冠丰种业积极响应“走出去”战略,在巴西购买了5万公顷土地,建设油棕种植及加工一体化项目,目前棕榈树长势良好,打下了丰产的基础。

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带来了他们的近10种玉米良种,据他们此次参展的负责人介绍,这次他们带来的“吉单”系列玉米优良品种,具有棒大、粒深、高产、活秆、不秃尖、抗病、耐密、早熟等不同特点。公司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中国种业骨干企业50强,生产的“吉农高新”牌玉米种子系类被国家质量监督局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经农业部批准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公司已拥有23家子公司,遍布全省不同农业生态区,经营品种超过120个。拥有科研试验用地2000亩和三亚商业化育种基地280亩,建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代种子生产加工中心2处,稳定的种子繁育基地12.5万亩。为保持公司科研创新优势,公司成立创新中心,设有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小麦5个创新分中心,下辖18个专业研究所,已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6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8件,组配出苗头组合120个。

展区里还有很多的参展企业,展示各式各样的种子展品,如河南的秋乐种业带来的实体棉株和种子;荃银高科展示的迷你南瓜等各种瓜菜种子;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棉花、水稻种子;丰乐种业倡导的“把丰收的快乐带给农民”的经营理念感动了很多参观者;北京京研益农科技发展中心展示的特菜种子吸引了很多国外采购商洽谈并最终签订合同;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展示的毛籽、籽棉、光籽、棉絮及成品等。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一个品种都有自己的特点。

《一粒种子的旅行》读后感 篇9

偶然的一天,女儿让我跟她一起看《一粒种子的旅行》,答案在这本书里找到了。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绘本,我们称之为图画书,书里用精美的插图和生动有趣的语言讲了种子如何“旅行”的故事。

书里介绍的凤仙花我并不陌生,小时候经常拿它的花瓣来当指甲油,家里的小院里凤仙花一年比一年多,这里一簇,那里一簇,现在才知道,原来凤仙花的种子在旅行了啊,只是旅途有点短,连小院的门都没有出。

除了短途旅游的,书里还介绍了能长途旅游的种子,如榆树、槭树的种子本身有螺旋状的翅膀,可以借助风的力量,被大风吹得很远。也有借助动物的力量去旅行的,比如樱桃、草莓等这些能散发香气的种子吸引着蚂蚁、小鸟等小动物,他们带着果实边走边吃,而种子也被它们带着越走越远。这些借助动物旅行的种子是要付出报酬的,需要把香甜的果肉奉献给动物,种子才能被动物们跟随动物去旅行。也有不需要付出任何报酬就能借助动物旅行的,比如牛蒡或者猪秧秧,只要有动物经过它们,它们就会用钩子紧紧地钩在动物的毛皮上,等动物们发现,把它们甩开时,它们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一趟旅程,准备在新的地方生根发芽了。

读罢这本书,女儿问我:“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带着的水果,如果有种子,吃完扔到旅游的那个城市,那这个水果的种子是不是也跟着我们一起进行了一场旅行?”“是的,非常正确”,我回答。“所以,种子除了自己的力量、风的力量、小动物的力量,也可以通过我的力量让他们旅行了。”女儿兴奋地说。是的,原来种子旅行的方法有那么多。

一粒种子的旅行读后感3篇 篇10

平时我们大家出去旅行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比如说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可是植物旅行是靠什么来实现的呢?读了《一粒种子的旅行》我知道了植物是如何旅行的。让我来慢慢告诉你吧。

植物旅行靠的是种子,而种子的旅行方式多种多样。凤仙花的种子躺在蒴果里,只要我们轻轻一碰,它就会快速收缩,里面的种子就会沿着弧线飞出去,所以凤仙花也叫“别摸我”。老鹤草的种子躺在像“小勺子”一样的小架子上,“小勺子”像投掷器一样,将成熟的种子向四面八方抛去。我们最熟悉的一种种子蒲公英靠的是风来传播的,它们像降落伞一样随风在空中旅行,风把它们吹到哪里,它们就去哪里。还有些像紫花地丁、雪花莲等植物它们更喜欢坐“出租车”,它们的种子上都有美味的含油附着物,蚂蚁非常喜欢这种食物,它们拖着种子,边走边吃,吃完含油附着物后就把种子随便扔在某个地方,那个地方就会长出新植物。还有像草莓就将种子直接附着在果实的表皮上,利用自身的匍匐茎进行传播。牛蒡或者猪殃殃会借助动物来旅行等等。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植物是这么聪明,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太不可思议了。

篇二:一粒种子的旅行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借到了《少年文艺》这本书。我如痴如醉地读着,突然发现了一篇有趣的文章——《一粒种子的旅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海珍。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粒种子的旅行过程:一粒种子一生下来就咕噜噜地赶路,它连自己的妈妈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只知道赶路。在旅行的过程中,()它遇到了银杏树叶、棉絮、松鼠、麻雀、老鹰。种子和好心的银杏树叶打招呼,和轻盈的棉絮成为了好朋友,差点儿被松鼠吃掉,哀求麻雀带它拥抱蓝天,和老鹰成为无话不谈的玩伴……不管怎样,这粒种子最终还是在一片土壤生根发芽,成为它妈妈的样子。

文中的老鹰说得对:“每一株植物都值得尊敬,谁知道它们的种子经历了怎样的历险和艰辛才终于下定决心,完成漫长的生长过程。”

是啊,每一个事物都值得我们去尊敬,每一件事情成功的背后都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历经磨难,才会有成果。

篇三:一粒种子的旅行读后感

人类很幸运。如果我们想旅游,可以借助各种的交通工具,而植物的旅行靠的是种子,种子的旅行方法多种多样。

凤仙花的种子躺在蒴果里,只要一碰就快速收缩,种子会沿着弧线飞出去。凤仙花也叫“别摸我”。

老鹤草的种子利用“小勺子”来旅行,“小勺子”就像一个投掷器,把成熟的种子向四面八方抛出去。

有些种子用风来进行旅行。蒲公英随着风的方向就像降落伞一样在空中旅行。树木也是体型较大的植物,当它的叶子向下飘落时,风把它抓住,吹到遥远的地方。

有些种子更聪明,它们喜欢“坐出租车”旅行,紫花地丁、花雪莲、报春花。它们的种子上都有美味的含油附着物。这是蚂蚁的美食,它们拖着种子,边走边吃,随手把种子扔在某个地方。

牛蒡或者猪殃殃这类植物会借助动物旅行。只要有动物从它们身边跑过,它们就会用钩子紧紧地钩在这些动物的皮毛上。动物很快就察觉身上的不速之客,梳梳身上的毛皮,种子就落在地上生根发芽了。

做一粒健康的种子 篇11

他这么一说,这些老板都笑了,其中有位老板说问道:“这么说,你就是传说中的千里马,来这里寻找伯乐了?那你告诉我,什么叫策划?能具体说说你的策划吗?”

于是,这位求职者就夸夸其谈起来。

听完他的叙述后,很多老板都将他的通关灯灭掉了,面对这名求职者的不解眼神,一位老板说:“年轻人,我要告诉你的是,策划不是天马行空、突发奇想抛出一个所谓的点子,它涉及很多方面的东西,关键要有可执行力,看来,你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我建议你选择一份销售工作试试看,因为,我发现你的表达能力还不错,也许这份工作更适合你。”

这位口才很好的求职者之所以求职失败,是他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求职思路非常模糊。

表弟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就去学无线电维修,学了半年,沮丧地回到家,对父亲说:“老师说我太笨了,不适合学这个,还是学别的手艺吧!”父亲说:“儿子,没关系,那你就学别的。”结果,表弟听说当挖掘机手赚钱,又跑去学挖掘机,不到三个月,又是以失败告终。这回,表弟更加丧失信心了,整天窝在家里,什么也不想做,总觉得自己太笨。

有一天,表弟去菜园找父亲有事,正巧见父亲在菜园里撒种子,父亲就对儿子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长不好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但是,你一定要是一粒健康的种子,这样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表弟听到父亲说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他对父亲说:“爸,我懂了!只要我努力,我一定會找到适合我的工作。”之后,表弟去了北京,跟一位亲戚做起了服装生意。别说,表弟虽然学手艺脑子反应有些慢,可是他也有优点,就是口才好,善于与人沟通,又能吃苦,做服装生意正好发挥了他的长处。就这样,不到三年,他也成了老板,拥有了两个门面。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一句名言:“人就像一粒种子,健康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我愿做一粒健康的种子。”如果我们安心将自己视作一粒健康的种子,无论种在哪里,哪怕是在贫瘠的土壤里或狭小的石缝中,也会倔犟地破土而出,努力地茁壮成长。

一粒种子读后感 篇12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 姚海根已经持续了40年。虽然年事已高, 身患老年性疾病, 但他没有想过要中断水稻育种科研。他说:“只要身体条件许可, 我就想继续为广大农民育种。”对于获奖, 他的话朴实而充满感情:“我觉得这个沉甸甸的重大贡献奖, 不单是颁给个人的, 也是政府和广大农民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潜心为农服务的肯定和鼓励。我感恩时代和人民培养了我, 并给了我在水稻育种科研这个岗位上回报社会的机会。我是农家子弟, 应该努力践行质本农来还农去。”

1965年秋, 21岁的姚海根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 被遴选到全国农业科研最高殿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工作, 从此他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深深牵挂着养育自己的那片热土, 1973年姚海根回到了故乡嘉兴———具有数千年水稻种植历史的鱼米之乡。他太了解粮食对于百姓的重要, 也深知各种气象灾害、病虫危害对农民意味着什么, 他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挚爱的育种事业中, 坚持创新, 不断培育优良水稻新品种成了他一生的承诺。

经过在寂寞中苦苦求索的6年, 他的处女作“秀水48”终于在1979年面世。“秀水48”利用国外抗稻瘟病种质与嘉兴丰产品种成功配组, 打破了当时育种界“丰产不抗病, 抗病不丰产”的定论。“秀水48”很快成为浙江新一代当家品种, 在重病区增产达20%以上, 深受农民青睐。

为了更快地研发新的优良水稻品种, 从1974年开始, 姚海根每年都要赴海南岛进行南繁工作, 有20多个春节是在海南育种基地度过的。

40年来, 他亲手育成并通过国家等各级审定、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水稻品种达86个, 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奖励,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累计推广种植1 633.3万hm2, 增产粮食高达54亿kg, 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被誉为“江南水稻育种大王”。姚海根作为基层科研单位的水稻育种工作者, 育成的品种之多、覆盖面积之广、应用时间之长、应用成效之大, 在国内外农作物育种界也属罕见, 成为水稻育种史上的一个奇迹。

水稻, 用最原始的爱为人类默默而又源源不断地奉献着金灿灿的稻谷。姚海根毕生与水稻科研相伴相随, 就像一粒扎根泥土的水稻种子, 拒绝喧嚣与烦躁, 选择淡泊与宁静, 只是为了一个对农民的承诺, 只是为了求索一个个更好的水稻品种, 孕育成一片片灿烂的丰收。

相关链接

人物简介

《一粒种子》 之一 篇13

《一粒种子》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虞淑华

教学目标:

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酉字旁,理解“种子、泥土、暖和”等词意。

3、能用“热闹”“一边……一边……”各写一个句子。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种子发芽的一些条件,理解一些新词意。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钻出地面。

教学准备:投影,磁带,种子及泥土。

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通过看实物或看图说话,初读课文,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自学生字词,指导写字。

一、揭题。

1、读题、质疑:说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说说你知道种子是怎么发芽的呢?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及生字教学。听录音范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1、听录音,标出段落。

2、说说种子怎么样才钻出地面。

3、轻声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4、指名分段读、评议。

5、卡片抽读生字词。

A、读准字音。醒xǐng 暖和hua 挺tǐng 泉quán

B、说说哪些字难写难记。

C、指导书写,扩词练习。

三、朗读指导。

四、小结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3、扩词,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

第二课时

要点:讲读课文,懂得种子生长的三个基本条件,能用自己的话说不得说种子,怎么样才能钻出地面。

过程:

一、复习

1、读课文

2、读生字、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这段中哪两个词用得物别好?

“睡、醒”用知这里有什么好处?

“睡、醒”各是什么意思。

2、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醒过来。

3、挺一挺指什么?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种子除了需要“暖和的天气”外,还需要什么?

2、“喝水”为什么要喝水呢?水从哪里来呢?

3、“又”说明了什么?

4、指导朗读。

四、学习题3-8段(分学习小组)

1、分角色自由朗读3-8段

2、讨论:说说你学懂了什么?哪些不懂?讨论下面的问题如何解决?

A、这部分是谁和谁的对话?

B、理解“招呼、热闹”等词意。

C、从什么地方“看出热闹”。

D、种子为什么会问这些问题。

E、如何朗读?

四、小结:种子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六、作业

1、读课文。

2、完成课堂作业第三题。

3、完成课堂作业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要点:完成第九段的`学习任务,.总结全文,完成课练人业,背诵课文。

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新词。

3、指导完成课后作业第四题。

二、学习第九段。

1、自由朗读、思考“突然一亮”“亮”与前面哪个词相对应。(黑)

光明的近义词(光明)反义词(黑暗)

2、小种子如今成了什么样?

3、她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三、指导全文朗读。

四、指导背诵。

1、自由背。

2、说说怎样背得快。方法指导。

3、同桌互背。

4、指名背。

五、说话训练。

除了课文里写到的春天热闹景象,种子还看到什么?充分展想象,描述春天绚

丽多姿的景色。

六、全文小结,说说小种子生长过程所需的条件。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

8、一粒种子

暖和(春光)

喝水(春雨)挺一挺

松土(空气)

作文 一粒种子 篇14

天空中,没有团圆的明月,没有璀璨的繁星,没有耿耿的银河……有的,只是我那颗疼的无知觉的心……

“孩子,我跟你说一件事”妈妈紧紧按着我的.肩膀,看着妈妈忧伤的眼神,心里有一丝不祥的预感,“你,你奶奶,她,她去了……我知道,你很伤心,可是,你答应我,你必须……”我没有等妈妈把话说完整,就捂住了双耳,撒腿跑出了死寂沉沉的家……

“啊――!”跑到了街上,我大声地喊了出来……只想喊出心里的无助、悲伤……

下雨了,而且越下越大……

坐在公园的石山上,我低着头,任凭雨水打在我身上,在我的脸上滑落……

忽然,石缝里一簇绿意吸引了我的注意。翠绿的叶子映衬着淡红淡红的小野花,显得格外有生机!仔细一看,小野花下还有一个小小的花苞在含苞待放着,花瓣层层叠叠,柔软而有弹性,如此大的风雨,它却能如此坚韧……而我,似乎也懂得了什么……

还记得那年,跟奶奶坐在门槛上,看门口花开花落,奶奶说:“花落了,变种子了,来年种子发芽,我们又将看到花开……”

也许,奶奶就是那朵花,而我就是奶奶紧紧呵护着的那一粒种子……

我是奶奶心中的一粒种子,奶奶看着种子发芽,开花……

渐渐地,雨停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好的彩虹桥……

雨停了,等待彩虹的日子还会远么?花落了,种子发芽的时期还会远么?

一粒种子读后感 篇15

一、小学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学困生”主要是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英语不感兴趣, 不愿学, 怕学, 态度不端正等造成英语成绩差, 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

1. 小学英语“学困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孩子们初学英语, 积极性通常很高,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学生们对英语的好奇心与新鲜感,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 这种新鲜与好奇会日渐减少, 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如以前那么高了, 尤其是到了高年级, 随着知识的加深、加宽, 学生们在学习上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慢慢地可能会对英语失去兴趣, 课上往往不听教师的讲课、学生的发言, 容易分散注意力, 甚至索性不听久而久之, 部分学生就沦为了英语“学困生”。

2. 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关系没有得到重视。

教师偏爱优生, 授课时总是把机会给好生, 却忽视学困生的存在。有的教师鼓励表扬少, 不少教师上课缺乏表情和激情, 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无动于衷, 很少鼓励较差的学生试一试。“学困生”长期得不到锻炼的机会, 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失去了兴趣, 丧失了信心, 甚至放弃英语学习。

3. 家长对英语学习不了解。

在农村家庭中, 绝大部分的家长不懂英语, 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不闻不问, 孩子考试的分数直接影响他们情绪的高低, 当孩子考试成绩优异时, 对孩子宠爱有佳, 可一旦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 他们便会对孩子抱怨、斥责, 甚至粗暴的大骂。这些学生经历多次挫折后学习英语的动力和信心逐渐消失殆尽, 最终沦为英语“学困生”。

“关心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石”, 教师应具有关怀品质, 要懂得关心、理解、认同、尊重、友情和信任英语“学困生”, 并懂得如何唤醒、鼓舞英语“学困生”, 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家长和学校要积极有效地配合, 共同来转化小学英语“学困生”, 解决他们英语学习的问题。

二、解决小学英语“学困生”学习问题的方法

1. 激发英语“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让英语“学困生”从消极的态度认识英语转化为积极地态度认识英语并愿意参与英语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小学生好奇、爱动、爱玩, 对游戏情有独钟, 将教学内容与生动有趣的游戏结合起来, 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 自觉开动脑筋, 发展思维能力, 丰富课堂生活, 学生在讲讲、练练、玩玩、赛赛中强化英语技能, 感悟运用英语的成功与快乐。

2.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给英语“学困生”成功感。

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树立英语“学困生”的信心。师生之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授知识的纽带和润滑剂。教师要转化英语“学困生”必须进行情感投入, 建立一种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 教师要放下架子, 让微笑的目光洒落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特别对待“学困生”, 不仅使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自己, 而且能感受到自己是在一个比较放松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表现出差异性, 但他们都有一种“愿被老师肯定”的愿望。教师一句体贴的话语, 一个会意的眼神, 一个轻微的触摸都会使其产生巨大的成功感。

3. 家长、学校应紧密配合形成强大的动力来转化英语“学困生”。

对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教师应该主动向家长介绍小学英语学习的目的, 学习内容, 反映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 了解小学英语学习的作用, 配合家长共同教好英语, 吸引家长参与英语教育过程, 加强家校互动, 如开展英语家长会, 让家长担任英语角的辅导员, 又如英语教师给学生布置“教爸爸妈妈学习英语”的作业, 把小学英语学校课堂也带入到“家庭课堂”中去, 帮助家长认识小学英语, 并共同促进英语学困生学好英语。

经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 凭着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大胆尝试, 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英语教学方法“趣”、“活”、“真”。以“趣”为先导, 抓“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激发“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 使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从而有效的解决英语学习上的困扰, 摆脱英语“学困生”的字眼, 在实际工作中, 不断对自己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 并高度关注英语“学困生”,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随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小学英语“学困生”学习问题的高度关注, 而这些问题也是值得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积极地探索和不断地研究。本文在分析小学英语“学困生”产生原因的基础上, 针对这些原因给出了解决“学困生”问题的方法。

种下一粒美的种子 篇16

教育形态的合理

教育形态应该是人性的、审美的,而不是功利的。教育应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而不是应试式的、模式化的。

《陈情表》是李密传世的唯一作品。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深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令郡县按时供养他祖母。它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名篇,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不衰的艺术感染力。在第一次讲授本文时,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而又复杂的亲情忠情;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谨慎、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一切都是那么有板有眼。

当我再次讲授本文时,我不再单是个语文教师,还是个班主任。在我的班上,有一个特殊的学生。他从小父母离异,父母都不管他,只有年迈的奶奶艰难地抚养他成长。当第一次开家长会时,奶奶听到孙子的成绩进步很大,而且她将亲自帮孙子领取奖状和奖品时很激动。当奶奶抑制不住内心复杂的心情告诉我说:“谢谢老师,请多给我的孩子一些关爱,因为他只有奶奶和老师的关心。虽说家丑不可外扬,但我恳请老师您帮我一把吧……”

奶奶的话让我深感责任重大,平时也特别留心这个学生,但我发觉自那次考试以后,学生逐渐自满。他父母离异,和别的孩子的自卑相反,他表现出极度的自傲。随着时日的推进,孩子的成绩节节败退,家长会时奶奶都没有留下来单独交流,但我在集体会议时听到了奶奶的叹息声。

面对这个特殊的家庭,特殊的孩子,我该如何去唤醒他,又不伤他的自尊呢?正好又到了教授李密的《陈情表》之时,在备课过程中,我发觉李密的情况和心态与这个孩子是如此地相像,历史总是在不断和我们开着玩笑。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重要环节:首先用配乐朗读,给学生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其次,在要求学生单独朗读时,特地把机会留给这个学生,要他声情并茂地朗读,并要求他把自己当成李密,把李密的奶奶当成自己的奶奶;再次,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或是发现的别人生活中的相似的人与事。我要求学生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再派代表发言。其实,当时我也在担心他是否能理解我的用心,还有,就是他是否愿意当众袒露心迹。隐约间,我看到他眼中泪花点点,我相信,我已成功一半。当我要求同学自己主动发言时,他激动地第一个冲上讲台,要大家听听他和奶奶的故事。他的发言盈满了对奶奶的感恩和愧疚,在与李密的对照中发现了自己的幼稚和自私,最后他泣不成声……

我想,这堂课即使我没有完成其他教学目标,我也心满意足了。任何教育的话语都比不上学生自己的顿悟,这种顿悟的影响是长久的,它会影响着学生接下来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从而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艺术的魅力

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所呈现的育人的智慧,直接制约着育人质量的高低。为了使我们的教育更具感染力、吸引力、亲和力和说服力,为了使教育产生最佳实效,以最美丽的形态呈现于受教育者的面前,应该不遗余力地研究和推广教育艺术。

高三,学生进入超负荷状态,语文课堂首先面对的就是考纲规定的初高中篇目的背诵任务。这些篇目学生大都背过,但高三的要求很严苛:一个字都不能错。那一年我教的是理科班。理科班同学对背诵本就是头痛至极的,又要一字不差,而且背诵任务又如此大量、集中,他们总存侥幸心理:考试又不是每句都考,没必要把整篇背下来,所以他们总想蒙混过关。

我先用普通的默写来督促他们,收效甚微。接着又让他们小组合作背诵,看哪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一段时间下来,带动了一批学生,但有一批基础本就不好的学生慢慢失去了耐心。

正当我一筹莫展时,有一天上课,我发觉学生很不在状态,就突发奇想提议抽背。我试探地问:“有没有同学示范背诵,表演背诵啊?”其实当时我心里根本就没指望他们有人能做到,结果一个学生被大家推举了出来。我就“顺民意”请他出来表现一下。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这学生很淡定地跟我说:“老师,我可以看目录背吗?”我说:“当然可以。”哪知道这学生对着目录把高中所有背诵篇目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背了一遍。一开始还有学生起哄:“老师,别让他背了,再背要下课了。”而这个起哄的学生平常的背诵是很糟糕的,我特别留意他的表情,等到“倒霉蛋”全背完了,我看到他鼓掌的样子很是起劲,脸上的表情也完全可以想象。这一天,我是在惊叹中度过的。

到另一个班上课时,我讲起了这件事、这个同学。班里很多人都不相信,更有一个女孩子很鄙夷地说:“他不就是会背书吗?”我接过她的话头:“是的,不就是背书嘛,而且我们班的同学肯定更强。这样吧,我给你几天时间,你也给我们班的同学来个示范背诵吧。”这女孩平常也有股很倔强的劲儿,几天后,她兑现了诺言,在这个班又掀起了一股背书浪潮。

理科班的学生整日在题海中煎熬,他们总想利用语文课时间进行“调剂”。一天上课前,一个学生蹭到讲台边跟我“讨价还价”:“老師,今天让我们看《三国演义》吧!”“怎么行?我们昨天做的卷子还没讲完呢!”“老师,你知道吗?我们班某某某能熟背《三国演义》前100回的章回目录,随便你怎么抽,求求你啦!”呵呵,狡猾的孩子,我给了那个同学表演的机会,损失了讲试卷上题目的半节课时间。但是,后来的一段时间,在班上又掀起了一股疯狂阅读《三国演义》的浪潮。我损失了半节课,但学生却更靠近了文学。

我自知还远不是能改变学生生活道路的优秀教师,但教学中小小的方法,改变了学生对学习中某些枯燥环节的态度,我也忍不住沾沾自喜。教育不应该是枯燥的、苍白的,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体会学习中的快乐与绚烂,快乐中的学习事半功倍。

种下美的种子

融精气神于一体,集真善美于一身,让我们的课堂以摒弃功利的审美性,修炼出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们的学生在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颤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上的提高、情操上的陶冶、灵魂上的净化。并让这种影响持续在学生成长的每一段历程中,体现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里。

老师能做什么?只要在学生的心里种下一粒关于美的种子,等着它慢慢开花,慢慢结果,它必然会开出最美的花,结出最美的果。

上一篇:应聘玩具店长求职信怎么写下一篇:个人工作总结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