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

2024-08-12

习近平用典(通用6篇)

习近平用典 篇1

习近平使用频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按语:《习近平用典》一书面世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和广泛赞誉。该书共收录了总书记在重要讲话和文章中使用的典故135则。为了便于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领会,把握精髓要义,该书典故释义作者杨立新又从这135则典故中,精选出总书记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十大用典,并附原文,详列出处。

1.【敬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2004年1月5日《心无百姓莫为“官”》(《之江新语》第26页)

原文: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心无百姓莫为“官”》

出处:(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释义: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是他在山东潍县知县任上赠给署理山东巡抚包括的,约创作于乾隆十一、十二年间(1746—1747年)。当时山东大涝,潍县尤烈,饿殍遍野。郑板桥即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应先上报朝廷,他断然拒绝道:“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

这首诗巧妙地以竹声作引,托物取喻。首句写自己在衙署书房内休息,听到窗外风吹竹叶之声。一个“听”字,凸显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下忧心如焚、夜不成寐的心境。次句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作者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是说我们只是小小的州县官。些小:微小。吾曹:我辈,指自己和包括。第四句,“一枝一叶”表面咏竹,暗喻民间疾苦,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百姓的冷暖安危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

2【为政】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08年5月13日《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 ——2005年2月7日《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之江新语》第114页)

原文:人格魅力是领导干部人品、气质、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党的干部所应具备的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优良品质的外在表现。广大干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但要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力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身模范作用好、人格魅力强。否则,“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说话办事怎么会有影响力和号召力?——《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

原典: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释义:孔子这两段话都说明了为政者自身行为端正的重要性。在《论语·颜渊》中,鲁国大夫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认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对于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

关于“正”,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有如下观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在评价西汉“飞将军”李广时,引用了孔子这句话:“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对“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最佳诠释。

3【立德】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2008年5月13日《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

原文: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廉洁,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为政以廉的劝诫。管子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子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把“欲而不贪”作为为政的必备条件。南宋吕本中在他所著的《官 1 箴》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其中的“清”,指的就是清廉,即清清白白、干干净净。这些思想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今天读来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

出处:(南宋)吕本中《官箴》

原典: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释义:吕本中(1084—1145年),南宋诗人,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其所著《官箴》共三十三条。首条开头云:“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他认为当官的法则,只有三条,即清廉、谨慎、勤勉。遵守这三条法则,就可以保住官位,可以远离耻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赏识,可以得到下属的拥戴。

关于吕氏《官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故此书多阅历有得之言,可以见诸实事。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曰:‘上尝御书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赐内外诸臣。案此三字,吕本中《官箴》中语也。’是数百年后,尚蒙圣天子采择其说,训示百官,则所言中理可知也。„„虽篇帙无多,而词简义精,故有官者之龟鉴也。”文中提到的“上”,为康熙皇帝。另据清代史学家赵翼的《陔馀丛考》记载:“各衙署讼堂多书清、慎、勤三字作匾额。”说明“清、慎、勤”业已成为清朝通用的“官箴”。故近代学者梁启超在《新民说》第五节“论公德”中称:“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

4【修身】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原文:我一直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

原典:卫彪傒适周,闻之,见单穆公曰:“„„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幽王乱之,十有四世矣。守府之谓多,胡可兴也?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魁陵、粪土、沟渎,其有悛(quān)乎?”

释义:“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国语》中收录的一句谚语。登:攀登高山。崩:山石崩坠。意思是说,学好难如登山,学坏易似山崩。“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典故的背景是这样的,东周末年,王子朝叛乱,周敬王被逐于都城,逃到成周(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诸流亡大臣拟在成周筑城建都。晋国的执政者魏献子赞同,然而卫国大夫彪傒以为不可,并引用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谚语以及历朝历代的教训加以劝阻。

这句古谚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从善之难、从恶之易,是古代先贤的劝世箴言,为历代政治家所重视。据《南史·宋文帝纪》记载,宋文帝刘义隆为倡导新政,荡涤官场的颓废,曾劝诫群臣道:为官为政,切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此后,刘宋政权开启了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5【笃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2014年5月8日《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2014年4月1日《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原文: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随着中国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同时,我也相信,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量,而且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原典: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释义: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微处著手。告诉我们做大事、难事要从小事、易事做起。

老子主张“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同时,老子又强调“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但面对细易的事情,切不可掉以轻心。“难之”,就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让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求得“无不为”,也就是他所说的“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对于我们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

6【任贤】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2014年5月9日《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

原文:中国有句古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我们现在的干部遴选机制也是一级一级的,比如,我在农村干过,担任过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县、市、省、中央都工作过。干部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就能更好树立群众观点,知道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经验和专业知识,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条件。——《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讲话》

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原典: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释义:“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阐述了凡成大事者,必须从基层做起。州部指古代基层行政单位;卒伍为古代军队基层编制,五人为伍,百人为卒。意思是,宰相必定是从地方下层官员中提拔上来的,猛将必定是从士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

韩非子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级官员和将领的选拔,一定要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因为这些人来自基层,更了解战场的形势和百姓的疾苦,也就能够更好地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反之,如果缺乏基层历练,就有可能纸上谈兵,误国误民。

常见到一些文章将这句话中的“州部”误写作“州郡”。“州郡”为古代高级行政区划,其长官为州牧郡守。州郡制最早出现在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秦朝的郡县两级制改为州郡县三级制。显然,“州郡”与“卒伍”并不在一个层次上。

7【廉政】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2012年11月17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原文: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出处:(北宋)苏轼《范增论》

原典: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释义:《范增论》是苏轼早期的一篇史论文章,收录在《古文观止》卷十。文中苏轼针对陈平用计离间项羽和范增的观点,翻空出奇,立意新颖地提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他打了个比方,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会寄生,说明事物总是自己先有弱点然后才为外物所侵。指出正是由于项羽生性多疑,听信谗言,才被敌人利用,从而丢掉了天下。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腐败问题的关键在于腐败者自身道德素养不高,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金钱和美色的诱惑。因此,我们要自重、自省、自警,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8【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原文: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出处:(春秋至秦汉)《礼记?大学》

原典: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释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词,旨在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文中三个“新”字,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肌肤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在这里引申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动态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创新”一词即滥觞于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强调创新的,要求人们以一种革新的姿态,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而不能因循守旧,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

将洗澡引申为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在中国文化中比较普遍。古之圣人,欲养性必先修身,欲清心必先洁体,如《庄子·知北游》中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也称“儒有澡身而浴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为:“‘澡身而浴德’者,澡身谓能澡洁其身,不染浊也;浴德谓沐浴于德,以德自清也。”十八大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其中“洗洗澡”便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9【法治】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原文: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原典: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释义:韩非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度”,就是有法度。韩非把“奉法”作为治乱兴亡的关键,提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意思是说,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

韩非认为,法度不论哪个国家都有,关键是掌握法度的人。他以荆庄王(楚庄王)、齐桓公、燕襄王、魏安釐(xī)王为例,说明谁真正掌握住法度,谁就能强大。在这里,韩非把“依法治理”看得高于一切。的确,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数百年的混乱,不依靠法治,任何国家都无法生存下去。周朝传下来的淳厚民风民俗,被膨胀的、畸形发展的私有制冲得一塌糊涂,失去行为规范的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不知路在何方。所以韩非认为,只有以法治国,用法度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国家才能强大。这与儒家“刑不上大夫”的观念正好相反,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10【辩证】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2013年11月9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原文: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家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只有这样,最后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

出处:(清)陈澹然《寤言·迁都建藩议》

原典:方今国势,无复雍乾财富之盛,骤语建置,微特黎民滋惧,即殊识之士亦徘徊瞻顾而不敢为。惟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诚欲延国命于累卵之巅,举危疆以图自保,则因势制地之术,固有不容不先振其纲维,而徐措其节目之细,则迁都之说尚焉。

释义:“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是清末举人陈澹然(1860-1930年)的战略名言。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朝国势的日衰,陈澹然在光绪戊戌年(1898年)写就《迁都建藩议》,提出这一著名观点。其意为:不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就难以谋划周全一时之事;不从全局利益考虑问题,就难以筹谋得当局部之事。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是从时间维度阐释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的关系。即:长远目标不明确,阶段目标就无从把握。“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是从空间维度阐释全局目标与局部目标的关系。即:全局目标不明确,局部目标就无从把握。因此,做事需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考量,要将长远利益与全局利益置于首位,当前及局部的行为都必须服从于长远的和全局的利益。

9月3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人民网“学习有方”栏目带您重温习近平阅兵讲话中让人心潮澎湃的7句话语。

1、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解读】14年浴血抗战,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380万将士喋血疆场。军事科学院军史百科部研究员彭玉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这场关乎世界和平、人类命运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的代价也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解读】军事科学院台海军事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力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站在民族历史的高度看抗战,国共军队在各自的战场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这场实力极其悬殊的战争,这是世界历史上的光荣史篇,更是应该发扬传承的中国记忆。

3、这一伟大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大国之路的起点。”抗战胜利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日益繁荣富强的中国、一个充满生机希望的中国已经昂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4、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解读】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解读说,我们要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基础,绝对不允许一些国家挑战二战以来的世界秩序。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在现代社会,在当下发展的背景下,共同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

5、中国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

【解读】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李升泉发表评论指出,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到了列强长期侵略和蹂躏,但中国人民不是从中学会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而是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近代世界以武力开道的暴力崛起,导演了一幕幕“大国政治的悲剧”,证明了扩张争霸是毁灭之路。

6、我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

【解读】国防大学教授房兵认为,此次裁军30万,说明中国是爱好和平的,纪念抗战胜利是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房兵指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显示了中国充分的自信。

7、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解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指出,三个“必胜”振聋发聩。“要正义、要和平,力量源自人民。全国人民、全军将领都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感受到走向未来的民族自豪感。”

习近平用典 修身篇 篇2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修身养德,最重要的是要趋善避恶。“见善如不及”,是要常修为政之德。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坚持“时时勤拂拭”,始终以先进为榜样、以楷模为标杆,发现自己的缺点,认识自己的短处,日日扫除心灵的杂草,时时修炼道德的境界。“见不善如探汤”,是要常怀敬畏之心,不因蝇头小利而鼠目寸光,不为荣耀光环而急功近利,自筑“防火墙”、自套“紧箍咒”、自设“高压线”,始终做到“政治上跟党走、经济上不伸手、生活上不丢丑”,切实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见善如不及”与“见不善如探汤”是相辅相成的,求善就会避恶,避恶亦能扬善。前者是应该追求的道德境界,而后者则是应该守住的道德底线。如果没有对更高道德境界的追求,那就难以获得修身养德的内在动力;如果缺少对道德底线的坚守,那就会突破外在约束,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 原典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春秋﹞孔子《论语·季氏》 ■ 释义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意思是说,看到善的行为,就唯恐自己达不到;看到不善的行为,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汤,古时指热水。孔子用“探汤”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人看到不好的事情时所应采取的态度。后世常用这句话来警示从政者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敬畏之心。

此外,《韩诗外传》中有“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即跟道德高尚的人相比,就有高的奋斗目标,会使德行增进;跟落后的人相比,标准要求降低了,会使德行减退。《增广贤文》还有:“从善如流,疾恶如仇。”它们都与孔子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异曲同工,也表明了古人在道德判断上的一致性。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难和易的对比,在“修身”的问题上,体现尤其明显。习近平同志曾经引用过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的确,善的德和行,大多与节制、奉献、坚持有关,这要有更强的意志品质、更高的精神境界,因而显得尤其艰难。而恶德恶行,则往往会给人一时的快感和享受,因而引人沉迷放纵。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发出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善越是难、从恶越是易,领导干部越要加强内心自律。一次雪崩,往往是由一片雪花而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线一旦被攻破,就可能一泻千里。对于普通人,这就需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而对于领导干部,更需要心怀坚定的意志,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固守内心那一方净土。

■ 原典

卫彪傒适周,闻之,见单穆公曰:“„„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幽王乱之,十有四世矣。守府之谓多,胡可兴也?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魁陵、粪土、沟渎,其有悛(quān)乎?”

——﹝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

■ 释义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国语》中收录的一句谚语。登:攀登高山。崩:山石崩坠。意思是,学好难如登山,学坏易似山崩。

东周末年,王子朝叛乱,周敬王被驱逐,逃到成周。诸流亡大臣拟在成周筑城建都。晋国的执政者魏献子赞同,然而卫国大夫彪以为不可,并引用“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谚语以及前朝教训加以劝阻。

这句古谚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从善之难、从恶之易,是古代先贤的劝世箴言,为后世政治家所重视。据《南史·宋文帝纪》记载,宋文帝刘义隆为倡导新政,荡涤官场的颓废,曾劝诫群臣道:为官为政,切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此后,刘宋政权开启了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修身养德,最重要的是要趋善避恶。“见善如不及”,是要常修为政之德。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坚持“时时勤拂拭”,始终以先进为榜样、以楷模为标杆,发现自己的缺点,认识自己的短处,日日扫除心灵的杂草,时时修炼道德的境界。“见不善如探汤”,是要常怀敬畏之心,不因蝇头小利而鼠目寸光,不为荣耀光环而急功近利,自筑“防火墙”、自套“紧箍咒”、自设“高压线”,始终做到“政治上跟党走、经济上不伸手、生活上不丢丑”,切实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见善如不及”与“见不善如探汤”是相辅相成的,求善就会避恶,避恶亦能扬善。前者是应该追求的道德境界,而后者则是应该守住的道德底线。如果没有对更高道德境界的追求,那就难以获得修身养德的内在动力;如果缺少对道德底线的坚守,那就会突破外在约束,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 原典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春秋﹞孔子《论语·季氏》

■ 释义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意思是说,看到善的行为,就唯恐自己达不到;看到不善的行为,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汤,古时指热水。孔子用“探汤”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人看到不好的事情时所应采取的态度。后世常用这句话来警示从政者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敬畏之心。

04.27《习近平用典》劝学篇 篇3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习近平同志从四个不同层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阐释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学习的原因。

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艰难的法宝。从延安整风时“改造我们的学习”,到执政之初“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从改革开放后“认真建立学习制度”,到新世纪阶段的“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读书学习,也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在现代政治文明中,“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对于做好领导工作越来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径是读书学习”。

而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学习对于我们更为重要。习近平同志曾用“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来描述部分领导干部的“本领恐慌”。好学才能上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办公厅系统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习近平同志曾经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先生的预言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面对浩瀚的知识,只有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在习近平同志看来,读书不仅是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与此同时,习近平同志也指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建议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三个方面的书: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第二,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第三,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如此,才能吸纳丰厚理论营养,博采各类知识精华,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 原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战国﹞庄子《庄子·养生主》 ■ 释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出自《庄子·养生主》篇首。涯:边际、极限。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精疲力竭。与儒家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积极进取精神相比,庄子的思想确实有消极的一面。对此,要辩证地加以分析。

习近平用典 篇4

2018云南红河公务员考试:从《习近平用典》学名言 申论文

章添亮点

2018云南省考在即,广大考生摩拳擦掌进入紧张的备考阶段,作文无疑是大家最头疼的题目,在申论作文写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时想不起名言警句的情况,从而无法增添文章亮点。在此,中公教育专家从《习近平用典》中特地整理出最实用的名言警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为政篇

1、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领导者如果自身的行为正当,用不着下命令,人民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的行为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人民也不会服从的。

2、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治理国家不可以随便调整政策,以免多混乱,但有了混乱也不用害怕。

二、劝学篇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2、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如果胸中藏有诗书,你的谈吐就会很儒雅,气质就会很好;文化的流传是经久不衰的。

三、任贤篇

1、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层拔的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否则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就可能是纸上谈兵,耽误国家大事。

2、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要建立不寻常的功业,必须依靠不寻常的人才。

四、天下篇

1、计利当计天下利

义利观,不是从个别国家的利益出发,而是从整个世界的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优先;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广阔无垠的大海没有尽头,扬起风帆向着目的地御风而行.五、廉政篇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honghe.offcn.com

1、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一丝一粒”虽小,却牵涉我的名节;“一厘一毫”虽微,却都是民脂民膏。对百姓宽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为人便一文不值。这体现了廉洁奉公的做人原则于道德操守。

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

六、辩证篇

1、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泾溪石头排列分布险峻,人走在上面的时候很小心谨慎,一年到头也没听说有人落水。而在水流不急不险也没有乱石的地方,却经常听说里面有人落水。

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更多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红河中公教育信息网

滕王阁序用典分析 篇5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极言其高。“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诗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来到天界,他去叩帝阍,然而帝阍却拒绝为他通报,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表明诗人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彻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阍”“叩帝阍”等来表达忠于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将民情达于圣听之意。扬雄《蜀都赋》:“选巫咸兮叫帝阍”。张衡《思玄赋》:“叫帝阍使辟扉兮,觌天皇于琼宫。”杜甫《塞芦子》:“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袁崇焕《浣衣里》:“精诚叩帝阍,愿化一寸铁。”“帝阍”在王勃文中实际上是指称国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称天子一样。因为前为“怀”而不是“叫”“叩”,后又接“不见”;且与下句“宣室”相对称,都是暗指当朝皇上。教参译“怀帝阍而不见”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不如译作“怀念朝廷却不得召见”。“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宣室: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贾谊贬谪长沙四年后,汉帝曾召他回长安,在宣室中问以鬼神之事。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两句是说,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书·冯唐传》亦载。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冯唐已老、老冯唐、叹冯唐”等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史记上对冯唐主要记载了一件事,冯唐和汉文帝在有旁人在场时聊天,谈到古代名将,认为廉颇和李牧很有指挥才能。文帝大发感慨,说我要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就好了。冯先生马上说你就是有了廉颇和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文帝大怒,拂袖而去。不过文帝在皇帝中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换了别人做皇帝,冯唐差不多就要杀头了。等了一会文帝又回来,说你就是批评我也应该在私下里说,怎么大庭广众不给面子呢?冯唐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我认为陛下对士兵太差了,奖赏太轻,惩罚太重。云中郡守魏尚只多报了六个脑袋,陛下就把他免了职,判处一年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恍然大悟,马上任命冯唐为特使去云中郡赦免了魏尚。这就是苏东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由来。景帝上任之后,冯唐做了楚相,后来被景帝免了职。到武帝上台后,冯已经九十多了。这就是“冯唐易老”的典故由来。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引来史家一片惋惜,民间无数惆怅。

武帝时代,本是开疆拓土、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并且李蔡人品、才能、名声远不及李广,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本人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来,人们提出种种看法。有人说是他命不好,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有人说他虽然作战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头脑和治军才能。更有人说是汉武帝重用外戚,宠信卫青、霍去病,而并不真正器重李广,甚至故意排挤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后世多把李广作为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怎么用典字组词和造句 篇6

旧典、典契、古典、典礼、典郡、僻典、典砚、质典、典藻、仙典、典记、篇典、出典、词典、朝典、殊典、典训、典商、周典、典物、释典、典租、治典、公典、应典、宽典、赏典、典押、简典、典铨、典传、典地、乐典、通典、赠典、典钟、不典、攒典、典彝、法典、打典、教典、典坟、祝典、典簿、贲典、妙典、语典、成典、祠典、盛典、典列、二典、典正、国典、典视、五典、清典、垂典、典赡、溢典、巨典、典则、典质、典当、辞典、虞典、典座、春典、今典、典洽、钜典、典祏、顺典、书典、邦典、典狱、典坐、典主、典边、典贲、礼典、典誓、新典、典爨、行典、率典、祭典、权典、休典、丽典、赎典、操典、王典、典借、典鬻、典册、贴典、典护、典裁、旌典、平典、数典、极典、贝典、正典、典文、本典、典缛、典故、轻典、帝典、百典、考典、田典、典雇、典干、刑典、典谟、典祀、使典

上一篇:朋友有你真好 - 五年级写人作文700字下一篇:关注细节规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