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24-07-30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选6篇)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篇1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矢志不渝打响蓝天绿水保卫战

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兰考县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顺应脱贫后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期待,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探索走出一条节能减排、循环低碳、绿色共享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努力把兰考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一、科学谋划,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坚持规划先行,在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目标,先后编制完成了《兰考县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兰考县畜禽限养区和禁养区划分》、《兰考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兰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7—2020年)等系列规划,把生态文明建设方略变成具体可行的施工图、作战图,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突出打造生态经济,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提升发展现代工业,依托沐桐环保、光大环保新能源、环嘉循环经济小镇等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由粗放向集约、由低端向高端、由规模向效益转变。实行“负面清单”

— 1 — 管理,按照“两断三清”标准依法取缔656家“散乱污”企业,依法处置、盘活“僵尸企业”22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全域旅游为引领提升发展生态旅游,围绕“三点一线”黄河旅游带建设,加快建设东坝头黄河湾风景区、黄河大堤花卉林木观赏带、果品种植采摘园、农业生态休闲园等特色生态旅游景点。以特色高效为引领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等节约型高效种植业,全县新增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认证基地面积达到58.5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

二、突出重点,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把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紧紧围绕控尘、控排、控煤、控车、控油和控烧,以“三治标、三治本”为统领,明确责任,细化分工,找准工作突破口和关键点,达到控源减排的目的。扬尘方面,对全县90个线性、块状等各类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八个百分之百、一票停工制、封土行动、三员管理制度,凡督导发现达不到治理标准要求的,一律停工整改、上限处罚、公开曝光,半月内不予验收;县城区主次干道、国省干线公路、城乡结合部按照以克论净标准实施“人扫+机扫”作业模式,持续开展“清零”行动;加大对重型货运车辆的引导、管控力度,严控输入性扬尘污染。控煤方面,全县10蒸吨/时以下燃煤锅炉87家、燃煤大灶110 台、经营性小煤炉 80台,全部完成整治;依法取缔散煤销售点14处;建成洁净型煤生产仓储配送中心1个和配送网点11个,均已投入运行;完成1万户电代煤、气代煤任务。— 2 — 控油方面,完成 32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查封70家黑加油站。控车方面,全县累计淘汰黄标车、老旧车辆2350辆。控排方面,全县6家企业完成物料(含废渣)运输、装卸、储存、转移与输送以及生产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改造,实现达标排放。控烧方面,按照标本兼治、疏堵并举的原则,精心部署、联防联控、强力推进,确保实现全县夏秋两季卫星监控零火点。

三、城乡统筹,推进生态治理一体化

按照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城乡生态绿地一体化“三个一体化”的要求,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县城绿化面积达到1432万平方米,绿地率37.6%,人均公园面积11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大浓荫、大园林、大绿化的城区绿化特色。在城市周边建设国储林基地5处,造林1.6万亩118万株,打造清晰的城乡分界线;全县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道路绿化达标率达82%,林荫路推广率达61%。全县林木覆盖率26.08%,活木蓄积量150万立方米。

狠抓生态水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河道水体,突出亲水、生态和特色文化,打造生态景观28万平方米,2017年由守着黄河用不上黄河水变为全年用水1.2亿立方米。建成三个城市污水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2.5万吨,城区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全面加强河道监管,按照“属地管理、一河一策、分段治理”的原则,以落实县、乡、村三级河长制为抓手,对11条县管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新建污水管道12.9公里,河道清淤122万立方米,— 3 — 清理垃圾3610吨,封堵排污口60个,整治河道周边工业污染企业33家,出境断面水质达到省定目标要求,集中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维持在100%。

开展以农村污水、垃圾集中处理、饮用水源保护、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对镇区及周边68个村实施共157.5公里的截污纳管,消除黑臭水体。引入3家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的环卫企业参与农村卫生保洁,累计培训专职保洁员2303名,添置垃圾桶42188个,投放大型运输车辆273辆,形成了“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网格化管理”的农村卫生保洁网络,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四、营造氛围,培育生态文明新风

夯实环境监管责任。201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环保会议14次,带队实地调研26次,实地督办环保问题的整改落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行县级领导分片督导、问题交办、整改销号审签制,所有副县级领导对分包工地、分包乡镇坚持现场一线督战,督促指导整改任务落实;不断细化部门整治标准,聘请第三方对我县污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坚持最严督导问责。组建500人的环境攻坚决胜群,密织县、乡、村三级步调一致抓环境攻坚的网络监管体系,抽调150人组建六城联创办、四好公路办、扬尘办、餐饮油烟办、创卫办、攻坚办六个督查组,将《兰考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规范》、《兰考县— 4 — 在建工地10条标准》等标准规范编制成册,达到环境治理责任主体、监管主体、督导主体人手一册。强化督导责任,对执行政策措施打折扣、“一长三员”驻点监管走形式等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一律进行公开曝光、严肃问责。制定严厉奖惩措施,2018年以来,对问题整改不力的主管部门及工地罚款200余万元,用于奖励先进,释放最严整治环境污染的坚决态度。

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以开展 “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和“12.4”法制宣传日为载体,结合环保“五进”活动的深入推进,在道路入口、街道、广场、游园等主要地段设置电子屏、灯杆宣传牌、墙体标语、宣传版面、横幅1600个,在电视台开辟“直击环境攻坚一线”专栏,广泛深入宣传《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系列政策措施,对环境攻坚战日调度、周通报、月观摩考评情况进行公开曝光,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巩固全民共治、共建共享的攻坚格局。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篇2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创新等领域取得了跨越式的提升, 而在人们享受社会整体进步的同时, 我国的生态环境则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成为21世纪人类最为严峻的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生态问题相结合,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的同时, 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法规, 并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在继承老一辈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同时, 根据当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 与时俱进地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方法, 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全面的进步。

1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容

1.1 倡导绿色GDP, 发展循环经济

习近平早在1989年谈闽东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时候就提出, 闽东的振兴在于“林”。林业在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创造的优美投资环境又可以间接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具有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后在浙江任职期间出提出要创建生态省, “既要GDP, 又要绿色GDP”[2], 将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优化和文明消费方式为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具体来讲, 就发展方式而言, 就是将原来“暴饮暴食”般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化为“细嚼慢咽”般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 进一步释放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就经济结构优化而言, 要依托各种先进技术来改造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的同时,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就消费方式而言, 大力倡导文明消费、合理消费新风尚的形成, 自觉养成诸如垃圾分类投放、使用节能环保材料等文明消费方式, 进一步扩大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线。

1.2 加强政府职能建设,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职能天然的一部分, 政府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 应凭借其力量优势、组织优势和信息优势, 把完善相应体制机制建设作为加强政府职能建设的发力点, 为调动市场各主体的积极性提供科学的制度性保障, 正如习近平所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任务, 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保障, 没有一套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 没有健全的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就难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3]

首先应建立一系列生态问责机制, 让各级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之弦紧绷。习近平指出:“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随着一系列明确地考核指标、严格地考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将有效地激励各级政府树立生态政绩观念, 切实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应尽职能。

其次应建立一系列调动市场各主体活力的引导激励机制, 让政府、企业、第三方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的每个公民形成一股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形成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最广大的统一战线。习近平指出“能否有效进行社会动员, 是对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4]政府在带头建设资源节约型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 应进行长远的、科学的规划, 制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和制度安排, 积极引导企业自觉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充分调动市场中企业主体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资源的配置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各种第三方社会组织在政府和社会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积极搭建生态文明参与平台, 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充分拓宽和完善公众参与渠道, 引导公众广泛的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无限智慧, 给予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持久的生命力。

最后应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进一步明确生态补偿的标准和内容。政府应本着公平的原则, 运用立法、行政、市场等手段, 最终建立起补偿标准合理、补偿对象科学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方面的矛盾, 处理好下游地区和上游地区、受益地区和受损地区、末端产业地区和源头产业地区的利益平衡, 最终形成一个经济环境良性循环、各区域统筹协调的和谐发展局面。对于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 要实行因地制宜的特殊补偿政策, 加大生态补偿的力度, 将生态保护工作完善到方方面面。

1.3 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化, 引领生态建设新风尚

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作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当今我国生态形势愈发严峻, 诸如云南曲靖铬污染、湖南“毒大米”等事件层出不穷, 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保障带来严重的危机,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了我国生态文化建设落后、人民的生态意识不强的现实。生态危机本质上就是生态文化的危机, 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 就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总觉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剖析我国许多的生态问题, 其深层次原因正是生态文化没有在全民心中扎根。有鉴于此, 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化, 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成为当前生态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没有先进地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做支撑, 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便无法得到彻底地改变。

在谈到如何构建和弘扬的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时, 习近平指出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 切实推广绿色GDP观念的普及,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 让生态文化的思想深入人心。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用科学的生态文化的生态思维方式和生态伦理处理生态问题, 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 使生态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 并将生态保护意识落实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1.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严格依法执政

我国生态环境管理法律体系虽已初步建立, 但现有的法律法规容尚未完全覆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 表现在对于公益性的生态保护建设缺乏应有的保护和支持政策, 对于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划分不清晰、监督不到位, 对于企业的环境污染处罚力度不强。习近平指出:“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使用、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 制定更加严格的节约标准”、“还要进一步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 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提高浪费的成本。”[5]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立法质量, 做到有法可依, 更要破除各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而对相关法律置若罔闻的行政不作为而带来的阻力, 严格依法执政, 尽最大可能给人民群众创造舒适、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

2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特点

2.1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凸显以人为本

我国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归根到底是忽视了人的价值, 忽视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以往在社会建设中过分注重经济效益, 在顶层设计中没有充分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要求, 忽视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如果没有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 连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权都保障不了, 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人, 就其范围而论, 指的是最广大的人们群众, 而不是少数某个人或利益集团;人就其属性而言, 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指人作为自然生物具备的本能、形态和特征。社会属性指人作为社会生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特征,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国在《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人权保障。人类文明从原始文明到工业文明, 再由工业文明走到生态文明, 是人类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化, 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坚持以人为本, 重民生、办实事,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紧迫的需求,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6]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

2.2 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依靠制度保障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在脆弱的生态面前, 生态文明建设更需要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作保障。近年来我国频频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法制的不健全、不完善无形中为某些生态破坏行为留下了漏洞, 尤其是在面对公共资源的开发保护过程中, 权责不明确, 导致不负责任的肆意开发相关, 严重威胁生态平衡。而且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完善, 监督体制不健全, 没有形成涵盖全社会的生态环境监督体系, 而且在政府执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行政管理体制不顺, 执法部门交叉管理, 管理混乱。在如此严峻的社会形势下,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体系建设迫在眉睫。法治建设更要运用法制的思维方式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矛盾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进行需要法治建设作保障, 社会的安定稳定也需要法治建设作支撑。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构建系统的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整治和完善以往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7]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各方面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 并建立相应的自然资源监督管理体制, 用法制治理生态而不是人制。严格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让所有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都付出代价。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弥补我国在生态补偿治理方面的诸多不足, 创新补偿方式, 改革单一的治理方式, 由政府一元治理转变到多元共治, 推行环境污染的第三发治理模式。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公开环境信息, 保障人民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 健全监督举报制度, 让环境的治理和权力的运用呈现在阳光下, 呈现在人民的监督下。

3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性认识;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观;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指导下的生态文明观。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是立足于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具体分析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立足具体实践, 深入调查研究, 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指导下,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以人为本, 实现人民的最大幸福方为根木目标, 改善环境问题, 改革生态治理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态保护理念。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美丽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转型期, 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环境问题的恶化。在生态文明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时,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会越来越严峻, 在这种发展局势下, 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生态建设思想, 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才不至于产生GDP快速上升, 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人民的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经济发展不一定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 保护环境也不意味着放弃、减缓经济的发展。加强顶层设计, 在全社会引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提高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

以往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是粗放的、不合理的, 因此产生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当时是迫于恢复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倡导绿色GDP, 发展循环经济,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经济的快速发展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主旋律,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鸟语花香成为了人们新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型消费方式、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发展生态相关产业, 最终带动我国经济结构、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升级, 构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安定有序、环境优美舒适的核心局面。

参考文献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37.

[3]习近平, 李克强, 刘云山.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2:49.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156.

[5]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4:192.

[6]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245.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篇3

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申论是云南军转干考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申论考试的话题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所以同学们要时时注意最新时事政治。今天呈贡中公教育小编专门为大家整理了申论备考素材2019云南军转干考试申论备考: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供广大考生学习,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

作文一直是申论考试中的重中之重,一些高分考生除了有正确深刻的立意、匀称完整的体例结构和比较亮眼的总分论点之外,在内容上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名言警句甚至是传统成语词语都能够提高申论分数,尤其是对于一些已经能够熟练书写基本框架,寻求突破的考生,内容更是要丰富。那么呈贡中公教育小编主要介绍写作中大家需要积累的相关名言警句,如果可以有效的运用到作文写作,无疑会使你的文章更加博人眼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中指出,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美丽乡村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览历史,我国从未像现在这样既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又迎来了全面、广泛、深刻的生态文明建设变革,形成了以建成美丽中国为核心的全新治理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建设美丽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重大部署,要求“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将农村美与农业强、农民富联系起来,充分显示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坚定信念,对造福全体农民的坚强决心。因此,我们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优化村镇布局,改善安居条件,培育文明乡风,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保护生态环境。要建设美丽农村,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大自然中的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相互依存、联系紧密的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而且还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精神家园。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因素,我国农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不够,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垦殖,结果导致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发,盐碱化、荒漠化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科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经济。绿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美丽乡村,并不是单纯追求田园风光之美,而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生产,保证农民持续增收,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立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农民为主体、政府指导和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产业,重点扶持和培植果蔬业、林茶业、竹木业、中药材业和特色养殖业等,并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还可以进一步开发、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将文化展演、健身娱乐、民宿服务、农家餐饮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加快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优化村镇布局。针对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村落零散分布、居民点多面大、宅基地闲置和“空心村”等现象,必须采用统筹城乡发展、优化村镇布局的途径加以解决。要根据气候条件、水文地理、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产业结构等实际,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要求,认真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通过对村镇布局、生产力布局、交通与水利布局的系统规划编排,科学划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与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生活居住与生态环境等空间结构,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田园格局,以此来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

改善安居条件。适度发展中小城镇,大力改善安居条件,打造新型农村社区,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实施村组合并、异地搬迁、新建居民点等方式,引导农民从零星分散向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并提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此外,还要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注重保留不同地域、民族、宗教的传统建筑与民居特色,实现历史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培育文明乡风。文明乡风是维系乡愁的重要纽带,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培育文明乡风,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构建温馨、和谐、美好的农家村镇。我们要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共同建设生态美好、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

以上就是2019云南军转干考试申论备考关于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部内容,经过上文的梳理与总结,是不是清晰了好多呢!最后祝愿考生们都能够苦尽甘来,成功上岸!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篇4

这次大会规格高、信息量大。在会上,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针对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习近平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过不少“金句”,本报从中选取10则进行整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指出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

——2014年3月7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谋求更佳质量效益。我多次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朴素的道理正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

——2016年9月3日,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2015年1月,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就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2017年5月26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3年4月10日,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3年5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2013年5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

——2017年5月26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

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想一想,在现有基础上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增加一倍,产能继续过剩,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2013年4月2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关于第一季度经济形势的讲话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2013年11月,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指出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2013年5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追责”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追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重视、加强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和政府有关监管部门要各尽其责、形成合力。

——2017年5月26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主动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撑腰打气。

——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

——2013年5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2013年7月18日,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

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篇5

系列讲话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秦光荣

《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16日 07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揭示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人们对生产力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过去我们突出强调人类的“能力”,但实际上生产力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因此,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不仅包括人的劳动和创造力,还包括作为人类生存依托和劳动对象的自然界。特别是随着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环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无不与生产力有关,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生产力。

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就是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我们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不是主仆关系、对抗关系,而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我们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走绿色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近年来,云南省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许多产业就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比如生物产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云南省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绿色产业增加值已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5以上。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但与此同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等问题敲响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警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同志告诫我们,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两个清醒认识”的重要论述,把环保优先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重大决策、区域开发、项目建设等方面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使各项决策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

坚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既要算经济社会效益账,也要算生态效益账,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环境、资源得到永续利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多赢。应坚持“既不欠新账、又要多还旧账”,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抓、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习近平同志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这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从我们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生态问题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解决,保护优先不是反对发展,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我们可以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与推动产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近年来,云南省发挥“山”的优势,做好“林”的文章,着力培育带动力强、影响面广的木本油料产业,不仅绿了荒山,还为广大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坚持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守护好生态环境。习近平同志指出,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我国一些地方在发展中也付出了很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习近平同志强调,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保住良好的生态环境,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发展路子。

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省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云南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我们应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彩云之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和谐,为人类保护和建设好一个珍贵的绿色宝库,奋力书写无愧于历史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体系。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要求,细化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打造现代庄园农业,调快调特第一产业;加速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快调强第二产业;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调快调优第三产业;加快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创建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生态园区;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审核技术指南,形成技术支撑体系。

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安全体系。深入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及陡坡地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绿化、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低效林改造、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建设“八大工程”,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加大以滇西北、滇西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确保达标湖泊水质稳定,确保被污染湖泊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施大江大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确保重要江河流域监测断面达到三类以上水质标准。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建设,加快推进中小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道德体系。建设生态文明,除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还要依靠文化道德的力量。应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入手,宣扬亲近自然的生活理念,提倡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实行环境标志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提倡绿色出行。完善绿色消费激励政策,完善绿色消费体系,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

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应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把资源能源节约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指数等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内容,落实责任,严格奖惩。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规划环评列为项目环评的前置条件,依法对各类专项规划、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杜绝国土资源恶性开发和破坏环境的事件发生。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体系。探索建立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环境民事责任,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责任。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篇6

坐山养山,才能靠山吃山;蓄水养水,才有源头活水。生态文明建设历来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更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20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十五年过去,“两山”理念已经成为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袤美丽的中国大地上镌刻下了一幅幅“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宏伟画卷。

生态观就是政绩观。作为“两山”理念的萌发地、起源地,浙江始终一以贯之地遵循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扬鞭奋发、蹄疾步稳。安吉县关停矿山和水泥厂,生态旅游让农民借景致富;缙云县腾退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生态项目在绿水青山扎根;浦江县整治水晶产业,产值实现显著跃升……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无不在诠释着“绿水含金,青山有价”的金玉之言。在绿水青山间寻得金山银山,在“两山”通道间探得发展先机,已经从浙江的星星之火,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征程万里风正劲,的新冠疫情蔓延世界,造成全球大流行。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在重塑“疫后”世界的过程中巧妙化解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压力?如何在历史的脚本里,留下中国“绿色治理”的浓重一笔?自当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底色。

点燃创新驱动新引擎,向绿色转型要动力。绿色发展既是要求,更是出路。只有点燃创新驱动的新引擎,以科技创新赋能生态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才能找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方法路径;只有壮大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才能为经济转型增添强劲的“绿色动力”。纵观十五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经济生态一体化”的升华。田园民居正在走出一条农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新路,大型工厂正在向循环低碳的高效发展转舵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绿色发展将成为今后中华民族最大的财富和最亮的品牌。

形成制度体系强支撑,向绿色机制要活力。要想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必须加快构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一方面,要着力清除制约绿色发展的重重桎梏壁垒,建立健全从源头、流程到结果的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全方面完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加强自然资源的用途管制,准确划定并督促企业严守生态红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考核指标权重,将资源环境核算纳入政府部门的科学考评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标准要求的奖惩机制,定期监测、评价和公布绿色发展绩效,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有效形成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绿色发展循环结构。

营造生态理念大共识,向绿色风尚要效力。思想是行动的指向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高度的“生态自觉”和“思想原力”,让“两山”理念成为人民群众的文化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再到新颖时尚的绿色消费、绿色出行,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把绿色作为自己生活质量高低的首选标准,为呵护碧水蓝天、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大力倡导绿色经济、循环发展、低碳生活的生态价值,将绿色发展理念凝聚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上一篇:弱电安防系统工程下一篇:科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