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范文

2024-06-23

课例范文(通用10篇)

课例范文 篇1

课例研究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县域性教师行动研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主题,以课例为载体,以县域教研和学科教研为依托开展教师行动研修,推进研训合一,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教师实践智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二、活动目的(一)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研究、探讨和解决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难点。

(三)学习与交流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展示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四)努力打造各学科精品课例。

三、活动原则

(一)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的问题引导式原则。

(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研培一体原则。

(三)“三课两反思”的行动原则。

(四)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团队共研原则。

四、活动步骤

(一)研究步骤

(1)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组织领导、实施步骤、评价办法、保障措施等。

(2)学科实验小组制定实施阶段性实验计划,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时间安排、实验教师、具体措施、预期成果等。

(3)采用“三轮研究”模式推进课例研究。

第一轮研究:原行为阶段。大体分为“教学设计一课堂观察一反馈会议”三个步骤,即实验教师自己独立进行设计,上研讨课,课题组全体成员听课、观察,全程录音、录像,然后召开反馈会议,对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轮研究:新设计阶段。仍分为“教学设计一课堂观察一反馈会议”三个基本步骤,所不同的是,先由实验教师围绕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设计思路,然后是课题组教师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上第二次研讨课,课题组全体成员听课、观察。全程录音、录像,然后召开反馈会议,对教师第二次公开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第三轮研究:新行为阶段。参照第二轮的步骤,上第三次研究课,进一步调整教学行为。

(4)撰写课例。由实验教师执笔。教研组其他教师一起参与,认真撰写课例。

(5)课例研究总结。首先课题实施小组进行小结,然后进行课题组总结,对课例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总结经验,激励先进,反思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再提出下一轮开展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进行下一轮研究。

(二)阶段性安排

2012年4月至2012年7月:制定实验阶段性计划,开始第一阶段研究,进行第一阶段总结(初步建成课例研究的模式)。

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制订第二阶段计划,进行第二阶段研究,总结(建立课例研究模式,在评价体系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制订第三阶段计划,进行第三阶段研究,总结(进行推广)。

五、组织机构

组长:赵正辉

副组长:冯广庆魏志强赵晓鹏

成员:刘淑英裴永文岳元戈李艳波韩继昌荆红秦秀英王冬玲张金慧 办公室主任:张金慧

办公室副主任:杜柏军佟磊赵海儒温亚梅许德河石荣芳李宏伟

工作人员:各科教研员各校教研处主任教导处主任

课例范文 篇2

看了王崧舟老师《长相思》的课堂教学实录,如同品了一壶淡淡的、浓浓的香茗,于无味处又回味无穷。没有生机盎然的小组活动,没有面红耳赤的激烈争辩,没有艺术范十足的板书。有的是静下心来的无数遍的台阶式的读,有的是静下心来的陪着词人的想,有的是老师浓浓诗意的组织语言。妙哉!一口淡淡的滋润口唇的茶,一壶浓浓的沁人心田的香茗!回味之后,手指于键盘上敲敲打打,于网海之中扒拉到此节课视频之珍宝,“啧啧”中连看了两遍,还没过够瘾„„真乃一节浑然天成的好课!一、一节书声琅琅的课

第一读——注意词中的生字和读音,把词念得字正腔圆,第二读——把词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第三读——要尽可能的读出词的味道。从念到读,三次与文本的接触,学生张开了嘴,和“词作”算是打过了招呼。其间,王老师好似“词作”“经纪人”,适时调控现场秩序,对注意事项(字音、停顿、语速)作以指导和强调(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味道),再加以多风味的读的示范,于无形无意之中迅速拉近学生与“词作”的距离。此时,学生欲伸出小手于词作以友好,开始用情朗读、用心默读。此时,王老师的两问:纳兰性德“身”在何方?“心”在哪里?——可谓问得有心、引得贴心!两“结”——身: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他身在征途上。心: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可谓结得用心、引得精心!至此,于无形无意之中学生拉紧了“词作”之手,水到渠成理解了词意,也就有了“理解词义后,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的第四读,学生一步步稳稳当当地走来,实实在在地读过来,静静地走至纳兰性德身边。

课例研究 篇3

1、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在今年的研修当中也有特定的含义。它首先是要求我们锁定在教学实践当中的真实问 题。然后我们开展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课例研究。三次备课是第一次备课我们在确定了研究问题之后选择一节课,然后呢是老师基于已有经验进行备课,不要寻求帮助。在备课以后,研修组老师进行备课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授课的老师开展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第二次备课之后要进行观课准备,上课。观课和上课同时进 行。在上课结束以后,根据观课的情况,研修组进行评课议课。然后在评课议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再进行第三次备课。那么整个的过程就称作“课例研究”.(就是下面的磨课计划。

研究小组确定研究问题和方向-做磨课计划表-按磨课计划表的计划就行磨课-进行讨论研究问题)红色字体是自己总结

2、什么是混合式课例研究?

课例研修心得 篇4

课例研修是教师研修团队的共同行为,教师们在关注对真实教学问题的发现、研究与解决的同时,将理论学习与备课、说课、授课、听课、评课、反思等实践结合起来的。课例研修具有教学性、研究性、实践性,通过观看视频,阅读相关资料,参与讨论等,获益匪浅。特别是“知行”在岗实践的学习,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师团队围绕一个主题,围绕课堂教学,采用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手段,持续学习与持续实践的研修过程。更坚定了我在教学实践中成长和问题研究意识,去不断地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改进教学。在培训中我聆听了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也与其他的教师一起进行了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和本班的教师一起进行了课例研究。

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取匪浅。通过学习“课例研究”,我知道课例研究“三步曲”课例分析面向全体教师。课例分析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 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课题分析主要通过教学观摩、评议提升、形成新案等步骤来帮助学科教师群体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走出经验型教学的低水平状态。课例比较是课例分析的延伸和拓展。最初的课例分析是基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情景下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方式。但是,随着课例分析和比较的不断积累,课例比较开始从同课异构走向同课异教、同课异校。因此,这一阶段的课例比较涉及不同教学环境的研究。同时,为了研究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方式和习惯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性,此阶段还开展了同班异课的比较研究。课例研究是基于课例分析和课例比较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深化。它是在课例分析、课例比较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提升。

通过课例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得以形成,并运用于实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课例研究,教师个人得以从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实际,促进个人教学特色的形成,从而提炼自己的教学观点乃至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在本次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她)们对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以及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从各位专家的亲身体验,从国内教育到国外理念,让我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教学工作。我觉得通过课例研讨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核心教学能力:一是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高解决问题与研究课堂的能力,二是可以就关键教学事件展开教学研讨,分析教学行为所体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三是可以就教学问题研究并制订整改措施,改进教学策略、方法和组织形式,提高创新思维与完善实践的能力;四是通过观课、议课,既反思教学预设与实际教学的差距,又可以吸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提高判断反思与不断学习的能力。

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课例研究活动,课例研修是一种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改进和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课例研修关注的不是教育学或各学科所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教师经常遇到或亟待解决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这种研修活动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

课例点评 篇5

看完了安瑞洁老师《找春天》学设计方案和教学视频,我对这堂课作如下点评: 优点:

一、教学设计方面:

1、课题概述能够说明课的基本情况,以及课的意图。教学思想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 体的教学思想。

2、教学目标分析: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阐述比较清楚、具体。

3、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列出了学生所具备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对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等有适当的介绍,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有清晰的设计意图。教学策略与目标基本统一,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展开。

4、各教学环节的操作描述比较具体,并说明设计意图。活动设计具有层次性,体现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教学资源与主题相关,表现形式合理,基本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

5、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ppt,以及阅读材料。导航比较清晰,无错误链接,图文比较清晰。

二、教学过程方面

1、安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态自然、大方,有亲和力,课堂气氛活跃。从找春天、说春天、抓重点词读课文、拓展阅读、写春天,条理清楚,环环相扣,一步步实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过渡也比较自然。同时,教学中也体现了学科特色,如,安老师让学生仿写创编,使同学们将课外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课文内容有机交融在一起,升腾出了发自内心的理解与赞叹。他们在开放的思维空间里将课内外的信息有机融合,放松地表现自己,发挥着自己的潜能,经历了由读到写,由积累到运用的全过程。使实践体会和课堂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策略与目标基本统一,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展开。各教学环节的操作描述具体,有清晰的目标说明。如紧紧抓住课文文本,词句去感受春天。课堂一开始,教师就引导学生读“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仔细地找啊找啊”使学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感悟,把学生带入了春的世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教师重视学生阅读。从读入手,以读导读,以读导写。尤其在教师范读后学生试读环节,处理的非常到位。

3、多媒体运用较恰当,教学资源与主题相关,表现形式合理,基本符合学习者的年龄 特征和学科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拓展延伸,重知识积累。学生阅读相关资源,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语文。

商榷之处:

1、知识目标,没有具体指出哪些词需要认识和掌握,而且课文讲授过程中没有具体出 示。

2,有些目标不太符合年段特征,比如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后进行仿写创编,这样的目标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似乎要求高了些。

3、教学思想中,尊重学生差异不明确,如: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4、教学中应加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评价,体现了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5、部分教学媒体ppt比较简单,对于其呈现的内容未作说明,可操作性不强,应该更细化,如:在找春天,说春天的环节,适当增加些视屏或动画。

6、本节课没有重视小组合作或探究学习,学生可以小组讨论自己心中的春天,以便资源共享。

《三峡》课例 篇6

教材分析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包括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概述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通过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4、鉴赏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课堂实录

师: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们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

生:三峡

师: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师:下面由同学自己讨论关于三峡的知识,弄懂后,可以派代表说说三峡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由讨论,展示交流)

学生甲:我知道郦道元是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认识这位作者是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文中提到了《水经注》,《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

学生乙:我知道长江三峡是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的,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天,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师:同学们看来对三峡了解挺多的嘛。下面大家四人一组,由组长带领对个人自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根据文章想象的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全班分为四组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

学生代表一:第一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叠、雄峻险拔的气势。

师:板书: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学生代表二:第2、3、4段写水,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了大水的猛涨。“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此句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就会有航船,清早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行船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师:板书: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学生代表三: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巘多生怪柏„„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怪柏、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炼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师:板书: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

学生代表四: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绵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师:板书: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师:这节课,大家对《三峡》这篇课文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能够体现你们自己的理解,这是非常不错的。„„

教学反思:

一: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具体的预习任务能让学生的课前能够有的放矢,培养了学生利用网上资源的能力,联系旧知不但便于对新课的解读,也实现了对旧知识的巩固。

课例研究总结 篇7

一、本次典型课例的基本情况

这次共收到数与代数部分的典型案例8篇,分别是:刘大安老师的《发新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靳春花老师的《生活中的大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廖雪莲老师的《小小图书馆·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李会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李云惠老师的《精打细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钱燕飞老师的《认识方程·字母表示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何春梅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薛长城老师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这些典型案例是一至六年级双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这半年来我们课题组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数学代数部分)”方面的研究。

二、数与代数部分课堂教学基本机构

从8篇典型案例可以看出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渗透了课题研究的思想,将信息技术与数与代数部分的教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想方设法地有效地结合课题研究切实提高的教学效率。

同时,综合8篇各年级段的典型课例,我们可以初步整理出我校数学教师在数与代数教学这一块的基本结构为:复习旧知、迁移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探索、自主学习→总结归纳、理解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回顾梳理,课堂总结。

课例研究 篇8

一、课例研究的含义

“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

1、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等产生的困惑与疑问。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

a设计。简单而言就是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新教学理念,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上课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在小组会上介绍教学设想与意图,大家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小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实施方案。

b实践。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它教师听课、观察、记录。

c反思。召开反馈会议,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次“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

d总结。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课例研究不仅着眼于简单的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且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

2、常用操作模式 上述是课例研究的基本程序,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1)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小学英语、社会、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

(2)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

(3)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主要适宜于同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小学教学点,辅助线作法、古诗文教学、阅读课教学、片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基本概念的复习教学等等。(4)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课例研究就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过程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的活动。

3、研究与通常教学研究活动(公开课)的区别 课例研究 教学研究(公开课)

有研究的主题 主题不明确;或泛化 严格意义上的选课 选课随意,或从评课出发选课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写教案 着眼于研究的探讨 着眼于评课的讨论

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 缺少显性化的实践反思 强调行为跟进 往往是低水平重复

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①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以主题为中心,围绕课题进行研讨。②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

语文课例研究及其样式

教育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最终要落实到学科教育研究、学科课程和课程论研究;而学科教育研究、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最终会集中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具体化为诸如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课堂教学研究。可以这么说,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无视和无能,很大程度上将使教育研究、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归于虚浮和无效。

上述立场已经渐渐取得了大家的共识。近年来,语文教育研究的杂志充分认识到了课例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语文学习》“案例?语文课程建设”专栏、《中学语文教学》“知行合一”与“课例研讨”专栏、《语文建设》“新课程新课堂?案例”板块,《中学语文参考》“教学创意”专栏等,以及《人民教育》《教育科学论坛》等杂志都发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及其评议。

然而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些课例似乎只是为了发表而发表,在课例的叙写上有较为明显的造假痕迹;有些课例的作者明显有标榜意图,课例所陈述的内容没有做到客观、真实;有些课例的执教者教学思想含混、教学内容处置不当,在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水准低下的情况下,造成了良莠不齐乃至以次充好的情况。而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相比较,语文课例研究则明显滞后,无论在研究的方式上还是研究的内容上,都有很大的改善的必要,其学术含量和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善的功效,需要有较大的提升和更进一步彰显。

一、语文课例研究与“评课”不同

语文课例研究是学术化的观课评教。它不同于人们所熟见的“评课”。语文教学界目前所通行的“评课”,包括现场评课及写成文字的“点评”“简评”等,现在看来,有很多不足之处,其最大的不足,是缺乏学术含量。在过去,几乎没有语文教育研究者把观课评教当成学术工作来做,也几乎没有人把课例评议当成学问来研究。在各种场合做“点评”的专家,讲的多数是流行的话、应景的话,是“我以为”的话,甚至是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的话。在“点评”“简评”中,人们很少讨论对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有重大价值的题目,很少能从学理上切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内部,做与专业职称相匹配的分析、阐释和研究。通行的“评课”,其实是站在评课者的个人立场对课例加以“评判”。“点评”或“简评”一般都讲三点,即“优点”“缺点”和“亮点”。对这三点,又往往单看教师的“教”而不顾学生的“学”,又往往只看其教学方法而很少将之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有时虽将其上升为教学理念,却又往往归结到教师的教学技能或个人化的教学艺术上。比如对支玉恒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位教研员“简评”的要点如下:

1.指出整个教学设计的突出优点——三大步骤的粗放设计:(1)在多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自由发表个人读书后的内心感受;(2)给课文的五项内容各写一个抒情的句子,并经板书整理后,形成一篇小的散文;(3)举办了一个针对“保护地球环境”,联系课内外知识的“实话实说”节目。并从“理念”的高度加以表彰:“如此粗线条的教学设计,为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探究、讨论、发表见解等等,开辟了巨大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可以自由地、自主地驰骋想象,尽情地表现自我,展示个性”,“这样的教学,实现了真正的‘以学定教’,彻底扭转了过去‘学生配合教师’的不合理现象,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谈“应该给予我们”的启发:(1)多读;(2)进行情感教育;(3)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3.从四个方面表彰“实话实说”仿拟节目:(1)是一次非常切实的口语交际训练;(2)非常自然、有效地联结了课内外知识;(3)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生动有趣、涉及广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忱。

4.赞扬支老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多种心理品质的引导。并赞叹“支老师的课程设计线条虽粗大,而他的心思却缜密如发,课堂反应之快,“令人难以企及”。这样的“评课”,更像是对优秀成果的鉴定和表彰。我们认为,如果“评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某教师的教学“好”和“妙”,或者“欠好”“欠妙”,那么意义就非常有限,也很难将之与“学术”挂起钩来。

语文课堂教学似乎人人能听、人人能评,这显示了语文教学受社会更大关注的优越地位,但也给语文教学研究的专业化造成了特殊的困难。观课评教本来就是语文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语文教师也乐于参加各种公开课、研讨课、展示课、观摩课、比赛课,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然而,观摩课、比赛课似乎早已变了味道,研讨课、展示课现在似乎也偏离了航道。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其重心放在教学方法上,而教学方法又被理解为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技巧,进而演化成教学艺术,乃至在大场面上调动学生、驾驭课堂的才能。在语文课里被看好的,是能煽情、有演技的课;在语文教师中被传诵的“优秀”教学设计,多数是些精巧的小玩意,其根本的出发点是讲课的教师表演给观课的教师看。语文的公开课,多数是在礼堂的舞台上进行的;语文教师的观课,大致相当于看一出精心编导的“教学剧”。观课的教师置身于观众的位置,感受着、欣赏着、评论着舞台上讲课教师的表现,他们所关注的是讲课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并试图使自己的教学也呈现同样的精彩。也有一些老师具有批判精神,但所谓的“批判”,实际上就像艺术体操比赛场上的裁判,给表演者打一个较低的分数而已。语文教师观课只看热闹,而不会从专业的角度反思,不能从学生的学习收获来理解和评价,其根由在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落后。而落后的标志,是我们一直满足于随感式的“点评”“简评”,而缺乏语文课例研究的研究,缺乏足以支撑课例研究的成熟样式。

语文课例研究,面对的是语文课堂教学实录,是对教学实录的分析、阐释、评析和研讨。我国的语文教学研究水准较低,对语文课堂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教师做了些什么、学生经历了些什么,我们所知不多,甚至两眼一抹黑,包括任课教师本人。因为我们没有合适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以往的办法是观察、听课、调查、访谈,这些方法不能说不重要,但现在看来成效有限。准确的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有效的听课,需要听课者掌握观课评教的门道;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所显现的教学内容知识、教学方法知识,以及学生所留驻的经验,大部分是隐性的缄默知识,靠社会学方法的调查、访谈较难探测出来。我们需要专业的训练,我们需要听课的门道,我们需要发明探测教师、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办法。那么,由什么构成专业?从何处开辟门道?凭借什么去发明办法?我们以为,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可能是个较有效的选择。

二、语文课例研究的五种样式

在语文课例研究中,我们逐渐开发出了“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议”“课例兼评”“课例综述”这五种样式。下面结合我们的语文课例研究实践,稍作展示——所展示的“样例片段”及推荐的参考资料,有不少是中学的,但对小学语文教师了解和学习语文课例研究的这些样式,可能同样有效。1. 名课研习

细致解析优秀语文教师的名课,供语文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和语文教师研习。样例片段:(王荣生《案例研究——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研习》)前面谈到,流程的走向是“预设”的,但又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从上面这个表格,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如此的一些诀窍。比如“流向”,依据学生的学情和达成教学结果的需要,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环节,从上一个环节流向下一个环节,最终抵达课堂教学的终点。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我们初步认定,阶段以2~3个为宜;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夫,要花在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和2~3个环节的把握上;在时间分配上,大致是喇叭型的,流程越往下走,越要留有充裕的时间,终点处更要充分展开。说到展开,就可以讨论流程的疏导处了。郑桂华老师的课有这样一个特点,比如《安塞腰鼓》这节课,不同的学生,甚至不同的年级,她都可以上。我以为诀窍在课堂教学流程的疏导处,比如“圈出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的句子”这一处和“发现词语和句式的特征”以体会“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这一处。感觉强烈的句子,可能有的班级圈得多一些,有的少一些;词语和句式的特征,有的学生发现得少一些、浅一些,有的多一些、深一些,这里有很大的调节余地。换句话说,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都按流程的方向在学习,都经历了学习的过程,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他们所获得的,是他们能获得的,而不是老师硬塞给他们的。再换句话说,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调节和生成的,比如《安塞腰鼓》的句式,可以是排比、反复这样的程度,也可以是句式视觉美感这样的程度;在某班的一堂课,教学内容具体落在哪个点,要看情况,看学生能不能发现,看老师的引导能不能起效,看学生相互之间能不能触发,看学生与课文、与教师的对话中能不能生成。我以为,郑桂华老师的课抓住了对话教学的实质。对话教学的实质,是教学内容的生成;而教学内容的生成,是在教学流程调控下的生成,是朝着流程终点的有方向的生成。关于“名课研习”的具体样式,可参考以下材料:

王荣生《案例研究——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研习》,《全球教育展 望》近期发表。王荣生《“美”“巧”“活”“实”——欧阳代娜老师<岳阳楼记>研习》,《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4期。

王荣生《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率——魏书生老师<统筹方法>研习》,见郑桂华、王荣生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中学教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2. 课例研讨

由一堂课延伸而来,研讨执教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某种主张,讨论其在课程论或教学论上的意义。样例片段:(王荣生《引子、主题及文章体式——窦桂梅老师<晏子使楚>研讨》)那么怎样进行“主题教学”呢?窦桂梅老师归纳了两条原则并用她的一系列课作例证:(1)对于有点缺陷的课文,用补充或修改等手段“美化”教材。例如:《一夜的工作》《邓稼先》《詹天佑》等。(2)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则“细细揣摩文字的魅力”。《秋天的怀念》中的“好好儿活”,《晏子使楚》中的“不得不”“看了看”“笑了笑”等等,都称得上是“主题教学”中“细细揣摩文字的魅力”的范本。

但是,原则的指导和课例的示范,似乎都不足以解决“怎样进行主题教学”的问题,如果有普通老师想从事“主题教学”的话。因为上述课例是由“高明的教师”执教的,因为“主题”需要“灵活地规划、实施教学”,因为“主题教学”的课堂“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展现流动的美”。真实的逻辑可能是这样的:当一个教师能够开掘“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而又“指向切身理解”的“主题”的时候。他便会创造出“怎样进行主题教学”的种种方法。也就是说,如果仅仅赞赏窦老师《晏子使楚》教学“流动的美”,而不能去自觉地体认类似于“好好儿活”“不得不”“看了看”等处那“文字后面的东西”;如果教师不能把备课的心思聚焦在“师生生命意义增值的所在”;如果教师不能把课堂教学落脚于“真正感人的力量和对学生美的熏陶”;那么,即使跟着窦老师多少种“方法”恐怕也不会抵用。关于“课例研讨”的具体样式,可参考以下材料:

王荣生《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郭初阳老师<愚公移山>研讨》,见王荣生著《语文课课程论基础(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王荣生《对“非指示性”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郑逸农老师<再别康桥>研讨》,《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4期。

王荣生《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黄昌龙老师<哦,香雪>研讨》,《语文学习)2006年第l0期。3. 课例评析

评议比较典型的课例,从学理上分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值得提倡的做法或普遍存在的问题。样例片段:(王荣生《两个课例的评议》)同样,对《金黄的大斗笠》课例,我们的着眼点也放在教学内容上。这堂课,篇二:课例研究报告范本

课例研究报告撰写的一般框架内容

一、阐述研究的主题与内容

1、确定研究主题

说明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主题)是什么,研究这一主题的意义与价值。

2、选定研究课例

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阐述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明确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哪些。

二、呈现课例研究过程

这部分主要概述课例研究实践的展开过程。课例研究是个系统的教学改进过程,需要有多轮的研究课,因此报告中这部分的写作就要反映每轮教学实践的情况。呈现每节课围绕课例研究主题的设计侧重点,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出现的新问题。

1、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基础,课例研究过程也是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不断深化的过程。课例研究报告中要具体呈现每轮教学设计过程中课例研究团队在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方面的主要变化。学情分析突出对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状态的把握不断具体、准确;教材解读着重展示几轮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学内容选定方面的变化,并给出具体的说明。

2、教学设计的变化(备课的变化)这部分要避免照搬教案,而是重在阐明每轮的研究课的具体教学流程设计上的明显变化(可通过案例对比并简单解析),具体描述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关注点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3、概要呈现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课堂教学实际过程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课例研究报告的重点,撰写的过程是研究团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再分析、寻找问题解决策略的心路历程。报告中这部分的写作要围绕课例研究的主题,针对各轮研究课的具体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来展开,而不是再现课堂教学实录,呈现针对每节课出现的问题研究改进的过程。比如在该轮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需要对教学设计做出哪些修改等,可以以主要环节或教学片断的形式呈现,有前后对比、改进并分析。在写作中要注意加入适当的课堂教学案例,将遇到的问题与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案例材料相互印证。

4、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 概要介绍课例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在课堂观察方面的总体思路。包括课堂观察指导与要求,研究成员分工,课堂观察展开的维度、具体的观察重点以及采用的观察工具(量表)等。

三、课例研究的成效与反思

1、课堂教学的成效

课例研究最终指向教学的改进,因此在报告中要通过对教学效果总结来反映教学改进的情况。这部分可以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而去考察。

(1)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可以考察他们的课堂表现,根据观察记录说明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具体表现(参与状态、思维发展、学习体验等方面),尤其要突出的是不同轮次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也叫以对学生实施教学后测,根据学生教学后测中的表现以及与前测情况的比较,来推断课堂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

(2)从教师的角度看,检讨教学成效主要以呈现教师从教学中所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为主,这些经验和教训是课例研究小组集体研讨与执教教师自我反思的结果。课例研究小组应该有意识地总结教学的核心经验,以便指导教师感知其他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能力。

2、课例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根据课例研究的主题,阐述对这一问题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列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和具体方法,明确后续研究跟进措施与要求。可以从老师、学生等角度进行策略和方法的总结。

3、课例研究反思

(1)对课例研究设计、组织、实施过程的反思及建议,比如在研究程序设计和具体操作方法方面有哪些得失,可以如何改进等。

(2)教师参与课例研究过程的经验、收获与反思篇三:课例和课例研究的区别

课例和课例研究的区别: 课例,也就是课堂教学实录,或课堂教学纪实,即它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即课例。课例是教师研究课堂、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最佳载体之一。课例研究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

课例侧重于个人研究,而课题研究可以是个人的研究,也可以是团队的研究。即可以采用的研究形式比较丰富,如多人同课,一课多轮,同课异构等等。

课例,它是围绕包含教学问题的典型事件,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主要目的是组织案例教学,或为案例分析教研活动提供基础材料。课例研究,它首先是围绕一节课展开,主要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上这一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全过程。其次,课例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就是“教学课例”,也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案)、说课文稿、教学叙事研究报告、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研究论文,以及对课例的分析报告等不同的形式。第三、从实质上讲,课例研究也不是完全着眼于改进这一节课,仍然是一种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指向的教学循环研究。主题和问题的区别:

课例研修心得 篇9

金沙县茶园中学龙明燕

一转眼,国培就快结束了,通过这两个月的培训,我从中收获不小,学到不少的东西,我相信其他老师也应有同样的感受。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教师就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国培正适应了教师的这一要求,正如毛泽东所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现就根据我个人这一段时间来的学习情况,谈一谈我在国培中的体会,望能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转变教育观念,师生共同进步。

语文科作为基础性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新课标指出:听得懂、说得明,读懂、会读,能运用祖国的语言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是语文科设置的依据。

在这次培训中,专家们首先强调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时代在变,人的观念也要跟着变,不变就要落后,就跟不上新时代的步伐,因此,我认为转变教育观念是我们教师最迫切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由注重“教什么”转变为注重“练什么”;由注重指导学生“读懂”转变为指导学生“会读”;由注重教师的“成功感”转变为注重学生的“成功感”,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获益终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教师落伍了,学生也会跟着落伍,所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用自身先进的思想和规范的行为去影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在我们的引导下不断进步,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一定会发现,学生身上更具有新时代的气息,因为他们是生在新时代,长在新时代,所以学生身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二、把握课堂动态,促进教学相长。

现在的学生,活泼、开朗、大方、精神充沛,在课堂上,他们的表现欲望尤为强烈,教师则应根据全班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尽力展现自己的风采,这样学生思想空间开阔,无拘无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课堂学习才会有效,课堂才会真正为学生服务。

语文教学重点不在讲,而在“导”,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不断启发学生,让学生从课文中享受文学作品的美,使自己心灵不断升华。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核心。由注重课堂环节到更加关注学情,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人人学会是目标。懂得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每个老师都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提高学习效率。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该掌握的要当堂掌握;该运用的,要当堂运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

教师课堂教学中,一要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二要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是否整齐工整,词、句、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三要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成功,让学生尝试成功,在成功中充满自信,兴奋地去再创造新的成功,唯有创新,才能成功,以创新去取得成功,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

三、关注课例展播,提升教学能力。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体制和要求,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这一次的国培中,我反复观看了课例展播,让我最深的体会就是课堂上要精讲多练。精讲,即蜻蜓点水,画龙点睛,直截了当,不绕圈子,不说题外话;多练,即学生反复实践和应用,这是学生吸收和消化知识的重要途径。练可以是口头的、笔头的,个体的或集体的,也可以是单项的或综合的。另外,要重视朗读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不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朗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

四、努力学习实践,争做合格教师。

《临别赠言》课例 篇10

执教教师: 猴桥镇中心小学 马连叶 课型:口语交际 年级:六年级 教材版本:苏教版

教学设计:

《临别赠言》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临别赠言》是苏教版六年级小学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安排的口语交际训练。六年级学生即将结束小学的学习生活,离开母校和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临近毕业,学生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临别赠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示才情的平台。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交际过程中能倾听并及时作出简单应答。由于年龄及话题的独特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表达上的心理障碍。但是,如果激发了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情动而辞发”,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借助“临别赠言”这一话题,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言之有物,表达得体。【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彩色的空白卡纸;简单的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师生谈话,营造和谐氛围。

一、借助名言,引出话题。

1、师:同学们,我们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在这即将离别的时刻,你们的眼前一定会浮现出老师深情教诲你们的情景;你们的耳畔一定会回响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我相信,一份份感动会从你们心中涌起,这节课就让我们把最想说的话说出来吧。

2、读题

3、你认为什么是临别赠言?

3、看,唐代诗人李白与朋友离别时以诗相赠,(出示课件)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李白和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难怪荀子说:“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出示课件)齐读这句话。古人离别是这样表达感情的,今天我们也把想对即将离别的老师和同学表达的感情说出来吧!

二、激发情感,指导说话。

1.下面你们想一想,说一说,答一答,听一听。现在我给你们一个温馨提示。(课件)

在表扬中引导学生做到赠言的感情真挚。(板书:感情真挚)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赠言言之有物的妙处。(板书:言之有物)对老师、校长、班级、母校说话与对同学说话是一样的吗?(尊敬、爱戴、感激)那就是要注意“表达得体”。(板书)

三、编写赠言

1.同学们,此时我们心中热情澎湃,多么珍贵的感情啊!要是十年、二十年之后,还能看到这些话,那该多好啊!让我们把它写下来相互赠送,永远珍藏吧!怎么写呢?(课件出示赠言格式)看,这是临别赠言的格式,分为称呼、正文、署名和日期。我们看一下范例,正文开头要空两格。

2.拿出我们的小卡片,用你最美的语言,最美的字,写一则临别赠言,你想写给谁就写给谁。(音乐)

3、教师行间巡视。请同学到前面来汇报。

四、倾诉真情

1、请用你最响亮的声音,用你最真挚的感情把它说出来吧!(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2.学生互赠卡片,说赠言,传递感情。师:小小的卡片从此有了生命,他为我们传递了真情。这一份真情将会在我们的心中永存。

五、教师赠言,依依话别。

1.教师小结:从你们飞扬的神采中,我感受到了得到是快乐的,给予更是快乐的!

2.教师赠言,依依话别。

孩子们,40分钟太短暂了!即将与你们分别时,请接受我的临别赠言(课件同时出示赠言内容)。

板书设计:

感情真挚

临别赠言

言之有物

表达得体

《临别赠言》的课后反思

选择“临别赠言”这一话题,我就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半私密性。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话题,他们最有话说,却也最容易拘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可不是口语交际课所期待的效果,要“情动而辞发”,对于这个话题,是有一些障碍的。

为了让学生能越说越好,我曾想到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情境,并在说话过程中逐步提高要求。然而经过验证发现,学生会越说越畏缩,吃力而沉闷。反复琢磨,发现这是教师理想化的期待与学生实际之间的矛盾。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表现能呈直线状态地上升,让人感受到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了多么大的进步。然而,事实证明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越说越难说,谁还想说?谁还敢说?

反复酝酿之后,我决定把原来的思路全部推翻。原来是把不同的赠言对象一起交给学生,然后以要求的提高为线索;现在,我选择了不管对象,先让学生有话说,在感情真挚、言之有物和表达得体上作引导。这样变直线上升为螺旋上升,学生的压力小了,说得就轻松了。这样更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看似并列的几个话题,其实成了螺旋的阶梯。要求在师生、生生对话中一个个铺设下去,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呈现,学生也不会感觉有太多的框框在约束着自己。

事实证明,课上,学生不会感到枯燥,说得踊跃,说的面广,整体上说得也是越来越好。由说到写再到说,又经历了一个语言锤炼的过程。用螺旋上升的方式一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关注学生的需要,比关注形式的设计重要得多啊!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也对这节课中的不少环节心存遗憾。课的开始,节奏稍缓;课上评价,学生较少;情境创设,略嫌不够„„所有的缺憾,都让我在不断反思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课例点评:

这是一节预设与生成和谐共生的口语交际课。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精心的教学设计才可能会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课堂上,精彩是由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共同创造的。教师感情投入,举重若轻;学生说得积极,说得热烈。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他们或用诗一样的语言倾诉心声,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传达真情。无论是什么风格的对话,都会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充分保护了学生的交际热情。

这是一节注重综合能力训练的口语交际课。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静心思考,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注视对方,学会倾听;引导学生因人而异,表达得体„„孩子的成长,就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的。

上一篇:那节数学课作文300字下一篇:党的民族政策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