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说文解字》一

2024-07-20

趣读《说文解字》一(共9篇)

趣读《说文解字》一 篇1

2015/4,于棠城

书馆记忆

春节逛书店,从书店的降价柜里一眼看到了《说文解字》。打开后,每页书头漂亮的小篆马上吸引了我,使我不由想起小学五六年级时,在县图书馆看沫若文选的时光。那时,管理员老师很喜欢我,给了我特殊待遇,可以到书架上任意选书,条件是得给她写读后感。记得第一篇的题目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读赵树理的《三里湾》”。交稿后,她用毛笔工整地抄写在街边宣传栏的橱窗里。那时,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了两个漂亮的楷书时,真有一种象被发表的感觉。记得第一次看到她书写出如此规范隽秀的毛笔字时,我惊呆了,揣摩着她是否是出自大家名门,怎会飘落到如此荒城僻里?他的先生是中学老师,工资全校最高,解放前参加革命,后运动中有事,由官而民。文革受尽折磨,改革后才算转身。后来人们发现,国务院走红的发言人竟是他同学。要真算起来,第二代某领导人也应是他的校友。可是解放时,他最能干事的时光已逝。之前,被扯上的关系多是白方,等到红方能上线时,却已是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了。

管理员老师的最美的年华,是在灰暗的色彩里默默度过的。然而,她却时时不忘去开启后人心扉,让知识的阳光射入。她象一根不起眼的火柴,燃烧了自己,照耀着别人。在我眼中,她就是一介普罗米修斯。几十年,她脸上总是那不变的笑容,自信,坦然,还有一份满足。夫妻相守,沉浮与共。她好像不属于这个喧嚣的世界,而世界只是她眼中的一部分风景。世界影响不了她,而她却可以热眼、冷眼、白眼甚至无视它。

图书馆的书,我无偿浏览了数年,几乎读遍所有想看的经藏。最喜欢的是沫若文集里的考古文字研究。郭是我国百余年来甲骨文研究的泰斗。甲骨文和金文美轮美奂,一个字就是一副生动的图画,一行话便是一串流动的风景。最醉人的,是先人的智慧和才能,一笔可画出世间百态,人的五官肢体,贵贱高下,五情六欲,娱乐劳作,战争捕猎,鸟兽禽虫,花草树木,山川日月,俱成文字。笔画灵动,布局匀称,妙不可言。至今,象形的甲骨文、金文、大小篆书,都仍是文化人爱不释手的优选装裱内容。古文字确实太美了,而且充满文化,一个字,一个部首都是一个故事,都会说话,让你推敲,研究,倾听,感动。这里处处有历史,我痴迷过古文字,甚至也曾爱过篆刻,为自己刻过不止一枚的橡皮、大理石印章。在再次看到《说文》的篆书时,当年几乎所有的美好感受一下全都涌起。

说文为汉代人许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辞书。历史上的原本已失,此书为宋初徐铉校本影印本,保留了本字小篆和部分异字古文和籀文,无标点。页眉印有与本字篆书对应的楷书字,阅读起来很方便。

普通的字典是供人查字的,不是阅读的。但这本字典却不一样,不仅可以查,更可阅读。因为一般的字典只是释义,给出例词例句,而本书则更重于训诂,追寻字源,破析字理,帮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明人腠理,启人心智。翻阅此书,不时会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读它真是人生一享受。

当然不是死读,而是跳读,随着兴趣走。闲来一两页,闷时四五张。循着幽径,在深谷处濯足泉瀑,在丛林中静听莺啼。

说文中小篆为正字,补以异体古文和籀文。此处的古文和籀文主要指先秦时期使用的大篆。籀文是周宣王太史籀曾著文留下的篆文,世称籀文。古文则主要指春秋战国时典籍上使用的篆文。

了解一点文字史

文字的划分说法繁多,难以采一。靠谱的分类,觉得应大体分为古文(广义)和今文。广义的古文指篆书,今文指隶楷。篆文特点是笔画多呈弧形和蝌蚪形,而今文则横平竖直,弯折处成角。篆书又可分为古篆大篆小篆。甲骨文和早期金文(钟鼎文)属于古篆,周朝中晚期的竹简文字属大篆,又称周篆。而“孔子书六经,左太明叙春秋,皆以古文”中提到的古文为狭义的古文,即春秋时篆文,且称古文大篆。西周宣王(公园前800年前后)太史籀曾著文15篇,世称籀文,且称籀文大篆。汉代人们不知甲骨文体的存在,许慎所得古文字应限于西周籀文大篆和东周古文大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律异法,车异规,言异声,字异形,楚齐秦等国文字已各显特色。秦统一后,简改秦大篆以成小篆。不久,又因文字使用需要,出现更为简易符号化的隶书,更便于书写识认,得到了秦始皇的强力推行。随着秦朝焚烧经书,涤除旧典,古文就此湮灭。隶书便成一统,成今文之先河。后世的篆文仅为一门书法艺术,已非流行文字。

隶书是汉字从象形符号到抽象符号的一大转变,是文字由初级向高级的一种

小篆正是古今变化的中间体。说文对小篆的训诂,使我们了解了和九千小篆同源的现代文字的来源,也为今人解读古代甲骨文金文提供了中间参照,让我们能据此找出它们在今文中的本家。这正是说文在文字史上不可替代的特殊之处。

刀笔与竹简

至今发现较早的甲骨文出于3000年前的殷商(安阳殷墟),清末出土。竹简主要出自战国(现最早的为曾侯乙墓竹简和荆州古井楚简,均为战国时期简札)。有人便认为竹简应起自春秋战国。事实是,殷商的甲骨文中已有册和典二字,而象形文字的册指的正是串竹成书的竹简书札,典为大简册。可见,竹简与甲骨和钟鼎一样,同是汉文字最早的载体。甲骨为巫师用,钟鼎为侯王用,而政府和民间则用竹简。只是殷商和周前期的竹简年代过于久远,难以留存。

许多人认为,毛笔诞生远在竹简使用之后。因此,竹简开始用刀刻文字,以刀为笔,故古有刀笔一说。那么,毛笔到底和竹简是否同时?甲骨文中其实就有答案。甲骨文四千余字中有的是筆字,那时筆字没有竹头,是聿字。《说文.聿部》释之为:“聿,所以书之。”即书写工具,形象为手(彐)握末端有一撮兽毛

(二)的竹管(丨),应是毛笔,而不是一把刀。同样,甲骨文中的書与畵都是聿字头,表示书画均用毛笔。显然毛笔的历史同甲骨文同样悠久,应和竹简同时。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至今发现的古代竹简上均为毛笔书写,未见刀刻之文。可见,殷商时期,以刀作书,仅见于甲骨、玉石和木头上的字符标志的雕刻(契文),竹简书册并不用刀,而用毛笔。那刀笔一词又是何义?原来竹简编写中,此刀类似当年的橡皮擦。书写错了,用刀刮去订正,内容繁冗,用刀割绳去简。甲骨文中的删字,即是用刀除掉册(竹简)中的错字或多余的书简。古文中的刊字,也有用刀削去竹简上错字的意思。因此,刀笔者,是指古代竹简书写用中同时使用的两种文具,不是以刀代笔。

汉字源头

中华文字的历史源头肯定不止于殷商,殷商甲骨文已是成熟文字,现统计已发现四千余字。最早的文字很可能会出现在夏前后的陶土玉石文化中。中国最早出土浙江义乌的9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土片已见太阳符和倒V等图饰和花纹,而4、5千年的大汶口和良渚文化遗址已有彩陶绘片,上有抽象符号数十余种,这是很吸人眼球的线索。

苍颉的功劳

传说中夏朝苍颉造字成功,惊动天地,“天雨黍,鬼夜哭”。因为从此以后,天道便可与人心相通,鬼魅则将无地自容。可以说,人类只有在发明了文字以后,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天地间的万物之灵。中华也不例外。

在史前的蛮荒之地,祖宗们与天斗,与地斗,与野兽虫蛇斗,与灾荒斗,与疾病斗,由渔猎而农耕,开渠建宅,筑城立邦。社会发展了,带来农工医商繁荣,也带来掠夺和战争。交流的增多,促进了口头语言的成熟,但要使技艺和智慧能代代传承,还需要一种更长久的语言载体。一旦社会有了需要,无数民间的苍颉便应运而生。可以想象的出,最初他们会折取树枝,在沙地上描画鸟兽的足印,摹写万物的形态,给亲人欣赏,让邻人辨认。也会用刀这里留一个印记,那里刻一个符号。民间造的字符越来越多时,史官便开始四处收集,继而归类象形,是以成文,再形声增益,终以成字。文字因而得到规范流行。人们将其刻在岩石上,木头上,继而陶器上,甲骨上,青铜器上,直至书简成册。文字使人类文明一脉相承,使人类的智慧跨越时空。人类一下子聪明了百万倍。在人类四百多万年的进化史中,文字史只有短短的四五千年,而正是在这四五千年里,人类社会才发生质的飞跃,一下从远古蛮昧跨进了现代文明。文字对人类社会的功劳无论怎么评价也不为过。

面对中华方块字,我们充满无尽的敬畏感和神奇感。说文就是一把钥匙,让我们打开历史的魔盒,去一见我们祖先的智慧和风采。

说文解字的表义形声的训例

例文:

1、莙(原字为小篆体。下同。)井藻也。(标点原无。)从艸君聲。(jun,4声)

2、薅 拔去田艸也。从蓐,好省聲。(hao,1声)

3、牭 四歲牛。从牛从四,四亦聲。(si,4声)说明:

从,表示归属的表义部首。如:从艸——属艸部首。,表示该字形声。如:君聲——君表其读音。

省,表示取前面字的部分结构。如:好省聲——(薅字中女)是好字省略部分,好表其读音。

(从、)亦声,表示此部首还用来形声。如:四亦聲——四也表其读音。

数字部首的奇特意义

一是象形文字构架的基本笔画。一是什么意思?当然,首先它就是一个数目。但是,只要查查它在我们的文字里充当的多重角色,就会令你吃惊。

首先,它可表示天:

如天字,由一和大组成,或说,从一从大。大,指的是人,天下人为大。一指人头顶着的苍穹。人头顶着上的东西,就是天。

雨字,从

一、冂、水,许慎文:水从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閒也。不字,许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个,鸟向上飞得样子,)象形。

表示地:

如木字,许文:木,冒也。冒地(即一)而生。从屮,下象其根。且字,许文:从几,足有二橫;一,其下地也。旦字,许文:明也。从日見一上。一,地也。还有一个重要抽象的意思,表示道:

道者,天地之本源,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此一即为道,天地运行的规律。万物得道者生,背道者亡,国家得道者昌盛,失道者败落。这个意义在构字中也得道运用。

如正字,上面一即为道,下面止意为停下守护,合起来就是守道。许文: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徐锴曰:守一以止也(古人认为道立於一)。

同样,是字也是从日从正,意义相同。

二是数目,表示一对数,说文称“从偶一”。

如示字中的二,许文:从二(二,古文上字。)。

亥字的上面一点一横属部首二,故许文说:亥“从二,二,古文上字。” 二的另一个意义为天地:

这和一有点类似。一是可天可地,二则表示天地之间。如亟字,许文:敏疾也。从人从口,从又从二。二,天地也。二还可以表示厚厚的土壤:

如土字,许文: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有时可表示上限下限:

如恒字,许文: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閒上下。心以舟施,恆也

三表示数目三。

还可表示天、地、人的现实存在: 如三字,徐文: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數。

王字,许文: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 [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

五是奇数,也称阳数。五同午相通:

五字,许文:从二,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

八是阴数。

八是两物相分的样子。它的一个重要的意思是分开: 如八字,许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分字,许文:別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別物也。

字,许文: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爲物大,可以分也。小字,许文:物之微也。从八,丨見而分之。八表示两事物相反、相背:

如公字,许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音司)。八猶背也。韓非曰:背厶爲公。(附厶字,许文:姦衺也。韓非曰:“蒼頡作字,自營爲厶。”)另,四和六字作为偶数,即阴数,都可被二整除分割,因此,里面都有八的影子。

趣读《说文解字》一 篇2

一、解说体例

(一) 解说通例

在《说文》的解说体例中, 解说通例是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 在解释一个字时从字义和字形两个维度入手, 先解释字义再解说字形, 针对一些形声字或者是难读的字加以标注, 实现字的形、音、义的和谐统一。

“月”部字中有6个字采用了解说通例, 常用格式为某, 某也, 某象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 分别对应《说文》中的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 如:

月, 阙也。大阴之精。象形。

朏, 月未盛之明。从月出。

期, 会也。从月, 其声。

(二) 解说中带有注释, 对字义或者字形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月”部字中有2个字采用了此种解说体例, 对解释字的字义具体阐释, 有:

朓, 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从月, 兆声。

肭, 朔而月见东方谓之缩肭。从月, 内声。

(三) 引用经文或谚语之类的书证来解释字形、字义

“月”部字中有2个字采用此种解说体例, 且都是引用《周书》中的例证对字义进行解释, 有:

朏, 月未盛之明。从月出。《周书》曰:“丙午朏。”

霸, 月始生, 霸然也。承大月, 二日;承小月, 三日。从月声。《周书》曰:“哉生霸。”

二、“月”部字的分类

(一) 依据造字法分类

许慎在《说文》中将全书的字分为六种类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其中形声字占比最大, 共有7697个字。在“月”部字中, 除了“月”和“朏”字, 其余字都是形声字。具体分类如下:

象形字:月

会意字:朏

形声字:朔、霸、朗、朓、肭、期

(二) 依据字义分类

“月”部所收录字的字义大多是反映月亮的圆缺变化, 天文学术语为月相变化。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就是说明了月相变化情况。月相与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位置关系有关。月相的变化依据时间顺序有朔 (又称“新月”) 、上弦月、满月 (又称“望”) 、下弦月、晦 (又称“残月”) 这几个主要月相, 其中上弦月和下弦月被称为半月。这就构成一个月相变化周期:新月———满月———残月———新月。

根据月相变化可以将“月”部字 (除“月”字之外) 分为以下类:

新月类:朔, 月一日始苏也。月亮在农历初一开始复生, 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 地球上看不见太阳。

朏, 月未盛之明。月亮已显现但是亮度不高。

霸, 月始生, 霸然也。承大月二日, 承小月三日。月亮开始显现, 旁边出现微光。

肭, 朔而月见东方谓之缩肭。农历月初月亮在东方出现就叫做缩肭, 此时的月亮并未显现。

朦, 月朦胧也。月亮初现, 月光朦胧。

胧, 朦胧也。同上。

残月类:朓, 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农历月底时月亮在西方出现, 此时的月亮应该是呈峨眉型, 之后便又回到新月。

相关类:朗, 明也。朗就是月之明, 指月亮的明亮。嵇康《琴赋》:“冬夜肃清, 朗月垂光。”

期, 会也。《段注》:“月犹时也。要约必言其时。”“期”, 往往是指约定见面的时间, 而这约期常常是在夜晚, 根据月相来约定时间。在《诗经》描写恋爱的诗歌中, 男女主人公就常选择在夜晚月下幽期密约, 或是在月下怀人, 如《诗经·邶风·静女》、《诗经·陈风·月出》。

三、“月”部字与历法时间

中国向来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国家, 农作物的耕种是关键, 这就需要农业生产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来进行。古人向来遵循“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 以此作为农作时间的参考标准。先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观察太阳、月亮等自然事物的运行规律, 加以总结概括逐渐形成一种公认的时间观念, 进而诞生计时方法。对于农业生产时间的判定, 早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就出现了24个节气名, 用来指导农事。在《说文》中, 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有关时间观念的词汇, 诸如:岁、时、日、月等。

《说文》“月”部字就鲜明地体现出先民的时间观念, 古人可根据月相变化的具体形态来判断出大概的农历时间, 并依据月相变化周期定义出月份的概念。

《说文》中对于“月”的释义是这样的:“月, 阙也。”《释名·释天》:“月, 阙也。满则阙也。”徐灏《段注笺》:“象上下弦之形。日象圆形, 故月象其阙也。小篆相承取字形茂美耳。”阴历初七、初八时, 月亮呈现阙上半部分的月相, 半个亮区对着地球, 叫做上弦月;到廿二、廿三时, 月亮则缺下半部分, 叫做下弦月。两者所对应的时间也就是农历初七、初八和廿二、廿三。

“月”部字中诸多字表示月初的月相。《说文》:“朏, 月未盛之明。〈周书〉曰:‘丙午朏’。”《周书》记载观测到月亮初现亮光的时间是丙午日。《段注笺》:“月朔初生明, 至初三乃可见。故三日曰朏。从月、出会意, 出亦声。”根据徐灏的笺注, 我们可以知道初一月亮刚刚有亮光, 到初三才可以看见月光。另外, 从声符和意符上看, “出”兼任两个功用说明月光刚出现光明, 可以看见。“朏”所对应的就是农历初三。同样在《说文》中描述月初时间段月相的字还有“霸”、“肭”。《说文》:“霸, 月始生, 霸然也。承大月二日, 承小月三日。”在周代金文月相术语中, “魄”可以用“霸”字代替, 《段注》引《乡饮酒义》正义:“前月大, 则月二日生魄 (霸) ;前月小, 则三日始生魄 (霸) 。”就是说每月月初, 月亮未全部显现出来, 月光微弱。“霸”对应农历初二、初三。“肭”则指夏历月初, 月亮出现杂东方, 对应的是农历月初的日子。

“月”部字中描述残月月相的字为“朓”, 《说文》:“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孔广居《疑疑》:“晦、朔之交, 乃月与日会之时。晦而月现西方谓之朓者, 未朔而先见朔之象也。故曰跳也。”阴历月底, 月亮出现在西方, 此时月相已经处于结束阶段, 呈现为残月状。“朓”就指农历月底的时间。

前文所提到的“朔”和“望”就是指新月和满月。在整个月相变化周期中, 这两个月相呈现出最大的反差。《说文·月部》:“朔, 月一日始苏也。”《释名·释天》:“朔, 月初之名也。朔, 苏也。月死复苏生也。”阴历每月初一, 月亮的位置就会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 此时地球上无法观测到月亮的亮光。因此, 人们认为此时的月亮就消失不见, 是亏缺之极。《说文》采取声训的方法用“苏”来释“朔”, 这与“新月———满月———残月———新月”的月相变化周期相关。当前一个周期的月相结束时, 月亮呈现新月状, 即将要开始新的月相周期, 这是一个月亮复苏的过程, 因此就用“苏”来释“朔”。农历每月初一也就被称为“朔日”。而“望日”则是指农历十五、十六, 此时月亮呈现满月状, 月亮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 整个亮区面对地球, 地球便可观测到整个月亮, 为月圆之极。

月相以一个固定周期周而复始的变化着, 传统历法就将月作为一个时间单位, 以一个月相变化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 (一个朔望日) , 大约是29.53天。12个朔望日组成一年, 农历闰年为13个月, 多出的月份叫做“闰月”。

通过《说文·月部》的分析, 可以窥探到古人的时间观念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而发展起来的, 参照日、月等天文气象建构起农时、月份的概念, 指导农事。自然宇宙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条件, 更激发人类掌握自然规律, 改造自身生活环境无限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2]陈亮.21世纪《说文解字》文化研究综述 (一) [J].湘南学院学报, 2013 (6) .

[3]姚姝婧.《说文解字》日部字探究[J].文学艺术, 2014 (2) .

[4]周凤玲.《说文解字》反映出的月相变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6) .

说文解字 篇3

喝酒时,主人必须先于客人饮酒,是为“献”。主人先饮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中无毒,可以放心饮用。客人也要饮酒以回敬主人,称为“报”或“酢”。接下来,主人为了劝客人多饮几杯,必先于客人再饮,称作“酬”。客人也相应地举起酒杯畅饮,是为“应酬”,以回应主人的盛情。久而久之,这种饮酒方式就成为约定俗成的礼俗而流传下来,成为中国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半吊子”的由来

“半吊子”是一个流行甚广的俗语,指憨傻、缺心眼或行为鲁莽之人。那么,为什么称这些人半吊子呢?原来,这跟古钱币有关。古钱币外圆内方,古人为了便于数钱、付钱和携带,就用绳子把钱串起来,一千枚为一贯,也叫一吊,那么五百钱就是半吊,半吊不够一吊的数,比喻心眼不够数或因鲁莽而做错事。

★“房东”的由来

自古我们就有以东为上的传统,《礼记—曲礼篇》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这句话说的是有关主客之间礼仪的规定。从文中可以看到“东”位就是代表主人,所以东房就是上房。中国的老式房屋组成一般都是一座朝南的主屋,主屋的前面两侧再造东西向的厢房,主屋的东首房间就是上房,而上房定是主人或家中最权威的人的住房。上房连晚辈和下人都不能住,就更不要说是出租给外人住了。

所谓的房东就是住在东首上房的人,也就是主人的意思。

★国学掌故:小屈大申

释义:先稍受委屈而后大有作为。

出处:《三国志—蜀志—郤正传》

典故:三国后期,蜀国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宦官黄皓专权,和陈袛表里为奸。秘书令史绤正忠心耿耿,同时很会周旋。他认为小的地方要忍耐后才能大有作为。刘禅在蜀亡后被押往洛阳,只有绤正舍妻丢子只身去随侍。

★“一炷香”有多久

古代小说中,常以“一炷香的功夫”为时限,那“一炷香”到底是多长时间呢?

说文解字笔记 篇4

第一节导论

一、姓氏。

(一)百家姓举例。、、、、、、、、、、、、、、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

(二)姓氏定义。

1、段玉裁注《说文》“氏”下:“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

2、《左转·隐公十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祚之土而命之氏。”

3、(1)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而赐姓。’”

姓字写法:

“生——姓”

(2)氏,shì,“,巴蜀名山岸脅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象形,乁声。杨雄赋:響若氏隤”氏——石。

氏的写法:

命氏之初,其氏族始祖的特点往往与命氏所用之字意义相关。(3)

陈字写法:(4)/ 13。

。(5)

(6)

二、文和字。

(一)文,“,错画也,象交文。”

文的写法

(二)1、字,“,乳也。从子 在宀下,子亦声。”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人生子曰字”。

字:生子出嫁、怀孕、哺育

养育

治理、教育

文字

能单独画出来称为文,文文结合称为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汉字整体系统是文和字构成的。

2、《说文·绪》“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3、《说文》540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分为六大类:人体类字97部、动物类字61部、植物类31部、自然界类37部、器用类180部、数目类34部。

第二节“人”类基础字形讲析

一、各类“人”的字形。

1、人,“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脛之形”。

人的写法:

2、仁,“亲也。从人从二。,古文仁从千、心。,古文仁或从尸”。

仁的写法:

3、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一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夫的写法:/ 13

4、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

立的写法:

5、竝,“併也,从二立”。并的写法:

6、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兩亦之形”。

亦的写法:

7、夭,“屈也,从大,象形”。

夭的写法:

8、女,“妇人也,象形。王育说”。

女的写法:

9、母,“止之也,从女有奸之者”。母的写法:

10、妻,“妇与夫齐者也”。

妻的写法:

11、妇,“服也,女子持扫帚扫也”。妇的写法:

12、妾的写法:

13、男的写法:

14、力的写法:/ 13

15、力的写法:

16、子的写法:

17、保的写法:

18、儿的写法:

19、兄的写法:

20、弟的写法:

21、老的写法

二、“人”的变化。

22、亡的写法:

23、化的写法:

24、从的写法:

25、。

。/ 13

比的写法:

26、北的写法:

27、纵的写法:

28、民的写法:

29、壬的写法:

30、重的写法:

31、卧的写法:

三、人体之字

32、身的写法:

33、殷的写法:

34、吕的写法:

35、疒的写法: / 13

36、歺的写法:

37、尸的写法:

38、鬼的写法:。

第三讲人体器官类基础字形讲析

一、头和脸面。

1、手的写法:

2、页的写法:

3、须得写法:

4、冄的写法:

5、而的写法:

6、悬的写法:

7、面得写法:/ 13

8、颐的写法:

9、。/ 13

目的写法:

10、䀠的写法:

11、见的写法:

12、眉的写法:

13、臣的写法:

14、臤的写法:

15、鼻的写法:

16、耳的写法:

17、口的写法:

18、凵的写法:

19、噘的写法:

20、写法:

21、哭的写法:

22、告的写法:

23、古的写法:

24、言的写法:

25、音的写法:

26、竞的写法:

27、欠的写法:

28、㳄的写法:

29、牙的写法:/ 1330、31、32、33、菐的写法:

34、異的写法:

35、舁的写法:

36、爪的写法:

37、斗的写法:

38、史的写法:

39、畫的写法:

40、教的写法:

41、止的写法:

42、/ 13

足的写法:

43、殳的写法:

44、走的写法:

45、步的写法:

46、此的写法:

47、正的写法:

48、是的写法:49、50、辵的写法:

51、行的写法:

52、围的写法:

第四讲动物类基础字形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说文解字·序》 / 13

一、家畜类——五畜:猎犬、肉猪、耕牛、吉羊、战马。

1、猎犬相关的字:

2、肉猪相关的字:

3、耕牛相关的字:

4、吉羊相关的字:

5、战马相关的字:

6、犬的写法:7、8、9、豕的写法:

10、牛的写法:

11、角的写法:

12、羊的写法:

13、羴的写法:

14、马的写法:

家()。。

。/ 13

二、虫鱼类。

15、虫的写法:

16、䖵的写法:

17、风,“,八风也,东方曰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閶闔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

18、它的写法:

19、易的写法: 20、卵的写法:

21、农的写法:

三、野兽类。

22、象的写法:

23、虍的写法:

24、虤的写法: / 13

25、㣇的写法:

26、兕的写法:

27、鹿的写法:

28、兔的写法:

29、鼠的写法:

30、隹的写法:

31、雔的写法:

32、雥的写法:

33、習的写法:

34、卂的写法:

说文解字读书心得 篇5

寒假中,我认真听讲了学习的平台上关于《说文解字》的课堂,在每次的说文课上,我们都能发现,很多字和我们常用的意思不同,也能发现注释上的解释和说文不同。

《说文解字》为东汉和帝时的许慎所做。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有9000多字,搜集了经典和别的书中的字。此外,他还分析偏旁部首,将9000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是说解。所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本书,以提升自己的语文文字素养,我假期购买了现代版本的《说文解字》并进行仔细阅读。

一、享受汉字之美

现在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写汉字的时候,我们老师总强调“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然而最早的文字并非“横平竖直”的,而是象形文字,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样子来画的。最初的汉字正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曲线流转中抒写出汉字另类之美、展现出当时人们真实的生活形态。比如王字,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斧钺之形,下端是刃。说文中解说:王,天下所归往也。孔子说:一贯三为王,读作王时,本义为大斧。大斧象征着权威,掌握这个权威的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故最高统治者就为王。我们应该将这么美好的画卷流传下来,并让孩子知晓。

二、感受汉字之妙

我们最初学习认字的时候,总是老师怎么教自己就怎么学,很少刨根问底:这个字为什么要这么写?其实,最初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其造字意图、都有历史信息蕴含在文字构形之中。比如:家这个字,是会意字,甲骨文是一所房子里画了一头猪。表示:“屋内有豕也就是猪,为家”。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屋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汉字之美妙,不仅仅在于字形之美,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中国独有的文化。

三、找寻汉字之根

汉字源于何处?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几千年来未曾出现断裂且一脉相承的文字体系,汉字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比如:现在的汉字解释究竟是不是最初的意义?如果不是,那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比如:惠字。它是会意字,金文的惠字上部像纺线的纺锤,下部为心,会纺线主要专心的人才不会出错。惠的本意是专心,后来引申为仁爱、恩惠。关于汉字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说文解字》读书笔记感悟心得 篇6

《说文解字》可不是我写的。《说文》的原作者是东汉的许慎(老许家就是出人才,宋代还有许仙),他是东汉时期的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语言学家(当然,后两者在当时是没有这个说法的啦)。师从当时著名的大儒贾逵,这位贾逵是贾谊九世孙,此外他也是位有名气的经学家。聪明的你肯定发现了一个有些陌生的字眼,那就是“经学”。其实这本书的由来,就和“经学”有着莫大的关系。

首先得说道说道“经学”。究其原始涵义,“经”指的.就是书籍。许慎自己在《说文》里面将其训为“织”,段玉裁注为“纵线”,即古时穿订书册的线。这个时期涵义不仅仅局限在儒家一派,诸子百家学说都可以算得上,就是南齐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承认说,“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九丘》。岁历绵暧,条流纷糅 ”。在这个意义层面上,“经学”还不是一门专业学问,只是简单的书籍集合。但是啊,始皇帝焚书坑儒之后,儒家学者们因为没书,都是凭借记忆力、口耳相传,学习经典。这样教育了几代学者之后,孔子旧宅壁中书被人发现了,此后历代均发现了所谓的“二酉藏书”(即所谓的“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和汲冢古书。学者们研究发现,这些古书的经义和口耳相传、用时行隶书书写的经文,在顺序甚至思想上有很大不同。说句难听的,做学问总得先搞清祖师爷讲什么吧,因此汉儒们围绕“今古文经”问题展开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秀丽的二酉山,今日已经开发成了旅游区

而许慎呢,就是这样一位研究经学的经学家。他是一个坚定的古文学家,《说文解字》说的、解的就是与孔子壁中书一样的古文字 ——— 小篆(当然也有一些金文)。

与隶书相比,小篆笔画更显曲折、圆融

许慎大概是想通过《说文》,来正字正义,从文字的角度给古文经站台,这和班固记录的《白虎通》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统一学术思想。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可见一斑!

《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算得上是最早的字典之一。本书收字9353个,考虑到《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3500个常用字,以及词义演变情况,许慎的著作可谓惊世。许慎还正式的回答了什么是“六书”,除此之外,这本书的部首编排法也成为了后来字书的范例。此外,他的许多释义为后来者奉为圭臬。CNKI要是统计下“被引次数”,数据绝对会帅爆。

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书,自然会被后来者不断批注。最善者应该是徐铉校订本(徐铉,宋人,原在南唐后主手下做事,随李煜归宋,密传后主怨望之言,太宗因而鸠杀后主)。现在卖的最好的就是中华书局的许慎著、徐铉校订版。此外,还有著名的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其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我的说文,蒙尘已久

浅谈《说文解字》中的“尸”部字 篇7

“尸”部共有字二十四个,尸字为部首。尸字属于象形字,按字形,像侧卧着的人形,突出人的躯干和手臂,小篆中则省去了手臂部分;人字则表示站立的人,也突出了躯干和手臂。人字与尸字字形相近,从尸取义的字也大多与人有关,也有人觉得可能和先民曲肢葬习俗有所联系。

二、“尸”部所属字研究

尸,陈也,象卧之形,凡尸之属皆从尸,象形字。尸字的字义是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按本义,《礼记•曲礼》中有“孙可以为王父尸”,由此而演变出另外一层含义,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尸位素餐;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也就是主祭人称为尸祝,祝者,咒也,《辞源》中解释“尸,代表鬼神受享祭的人,祝,传告鬼神言辞的人”;成玄英有“尸者,太庙之神主也;祝者,则今太常太祝是也;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所以尸字又引申出神主牌的意思,与且(jū)字意义相近。《尔雅•释诂第一》中对尸字的解释有三个:“矢、雉、引、延、顺、荐、刘、绎(yì)、尸、旅,陈也”;“尸、职,主也”;“尸,寀(cǎi)也”。

屍,终主。屍字从尸从死,会意字,表示其为死人的身体,死为生命之终,尸为人体之主,故屍字解为终主。古尸作屍,省作尸,同音而假借,二者通用但不可混而为一,尸是活人,屍是死人,文字简化后简为尸。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至于在床曰屍。其字从尸从死。别为一字。”一说屍似皴貌。

(diàn),偫(zhì)也,储偫也,大玄假为天地奠位之奠,形声字。偫,待也,积储、完备之意。大玄者,太玄也;奠者,定也。《太玄》有“天地奠位,神明通气”,《易经》中也有“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康熙字典》有“按偫,治具也,儲也,與庤峙義通”。从尸从奠,奠亦声。㞟字应该是从奠字稳固安置之意。一曰展也,或与展字同义。

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会意字。居是踞的本字,居同凥,金文从尸从几,表示靠几休息之意。篆书从尸从古,尸部像人曲胫蹲踞形,本意是蹲着,表示沿用古时传下来的一种原始坐法。《康熙字典》有“从尸得几而止也”;《尔雅•释言第二》中有“宅,居也”,因居字后来引申为居住等意,故原义加足字加以区分。踞,俗居从足,足部曰蹲。踞有兽类蹲踞的意思,古人以为踞坐是野蛮无理的行为,固有箕踞一词,指人将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战国策•燕策》中,荆轲刺秦王一篇“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而骂”。今意指住,如居住;又引申为居住的地方,如故居。

屆(届,j iè),行不便也,一曰极也,从尸凷(kuài)声,会意字。届的本字,从尸表示人,凷即塊(kuài)字,从凷表示土块,合字表示路上有土块使人行动不便;也有人解释为身体入土,行路不便,引申为生命终结,时间到临,后假借为到,《尔雅•释言第二》中“届,极也”。今意指说明周期性事件的次或期,如第一届会议。

(qǐ、qì),尻(kāo)也,从尸旨声,形声字;尻,脽(shuí)也,从尸九声,形声字;脽,(tún)也,从肉隹(zhuī)声;,髀(bì)也,从尸下丌(qí)居几,臀也。“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极于九”,尻字从尸表示身体,从九表示极数、末尾,按其本义是指屁股,人体身上相当于猿猴长尾巴之处,即臀部。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中有“身已半入,止露尻尾”;《西游记》中也有与孙悟空同为四大灵猴之一的赤尻马猴。以上三字,皆从尸,都表人体。

尼(ní),从后近之,从尸匕声,会意字,篆书是两个人形相近,古同昵,表亲近之意,《尔雅•释诂第一》中“即,尼也”;又有名词词义,指比丘尼,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又有《孔子家语》“颜氏祷于尼丘,而孔子生,故字曰仲尼。尼丘,山名”,说了孔子姓字出处。

屒(zhěn),伏皃(貌,mào),从尸辰声,一曰屋宇,形声字。本义是伏貌,趴伏的样子,无考,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与宀(mián)部宸(chén)音义同,尸象屋形”,故屒与宸同义。宸者,屋宇也;又指北极星所在,《论语•为政》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辰者,日月星的总称,北辰即北极星,北辰所居之所即宸也。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屖(xī),屖遟(zhì)也,从尸辛声,形声字。屖古同“犀”,坚固之意。因古代铠甲有用犀牛皮制成,称犀甲,所以有坚固意。屖遟,游息也,古同“栖迟”,滞留不进之意。

屠,刳(kū)也,从尸者声,会意字。刳者,判也,用刀分割,指剖杀,屠字本义为宰杀牲畜。一说者为煮的本字,表烹煮,指宰杀牲畜后要用水煮熟。

屝(fèi),履也,从尸非声,形声字。《康熙字典》中有“杨雄《方言》:屝麤(cū)履也,丝作曰履,麻作曰屝”。

屟(xiè、tì),履中薦(jiàn)也,从尸枼(yè)声,形声字。薦是荐的古字,薦蓆(xí)也,从艹从廌(zhì),兽之所食草;枼古同葉(yè),指草木的叶子,也指薄木片。所以屟本义是指鞋里的草垫子,或引申为古代鞋的木质鞋底。

屋,居也,从尸。尸,所主也。一曰尸,象屋形,从至。至,所至止,室、屋皆从至。会意字。居者,居所也;所主者,所寄居的主人(《孟子•万章上》有“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一说像箭到地面),从一,一犹地也,屋从尸从至,表示人要到的住的地方,指房屋。《桃花源记》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屋的本义是幄(wò),形如房屋的大帐幕。如古代天子出游时用布幔临时张设的宫殿叫“幄殿”,就是游行停歇所到之处以布所围的如房屋的帐幕;又如军营的帐幕叫“帷幄”,营者,出征时的军营(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行营也,军队驻扎的地方,所到之处临时搭建的帐篷。《汉书•张良传》有“运筹策帷幄中”。后来屋字指房屋,另加巾字表本来意义的幄。

屏(píng),屏蔽也,从尸并声,形声字。屏即是蔽,指遮挡。《尔雅•释宫第五》中“屏谓之树”,《史记》中记录鸿门宴一段,“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就是遮挡、遮掩之意。又指对着门的萧墙、照壁,有引申为屏风,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使风无法直接吹进屋内,也使门外无法直接看到屋内的情况,所以有遮挡之意。屏字以尸字为部首,应该是尸像屋形,屏风与屋类建筑相关,所以从尸。

層(层,céng),重屋也,从尸曾声,会意字。楼,重屋也,两字同义。層同层,指重叠起来的东西,尸像屋形,表人所住的屋顶分两层的房屋,即指楼阁。層字以尸字为部首,与建筑有关。后引申为指量词的单位,如一层楼。

屢(屡,lǚ),数(shuò)也,案:今之娄字本是屡空字,此字后人所加。从尸,未详。屢,数也,表屡次、多次之意,屡见不鲜。从娄者,娄假借为屢,兼表声;从尸者,或指人为行事者。《尔雅•释诂第一》中有“肃、齐、遄(chuán)、速、亟(jí)、屡、数、迅,疾也”。

三、《说文》未归入“尸”部而今属尸部的字

以上为《说文解字》“尸”部全部属字,另有尸字部首的十个字,书中归为“尾”部四字:尾、屬(shǔ)、屈、尿;“履”部六字:履、屨(jù)、(lì)、(xù)、屩(juē)、屐(jī)。

(一)“尾”部及其属字

尾,微也,从到毛在尸后,象形字。到毛者,倒毛也。从文字本来字形可以看出,尾从尸从毛,表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即尾巴。原文说“古人或饰系尾”,故尾与尸(人)有关。

屬(属,shǔ),连也,从尾蜀声,形声字。从尾表示有尾巴,从蜀表声,蜀者,葵中蠶也,虫名,因不断曲身向前行动,有连续的意思,故借指接连不断,假借为连。所以屬表示身与尾相连。

屈,无尾也,从尾出声,形声字。

尿,人小便也,从尾从水,会意字。甲骨文中尿字是人(男人)侧身站立排泄小便,本义是动词,此处是名词;小篆从尾从水,从尾表示是从人身体尾部或后部排出,水表形,指小便为液体。与溺(niào)同义。

(二)“履”部及其属字

履,足所依也,从尸从彳(chì)从夊(suī),舟象履形,会意字。履的本意指鞋子。尸指人,彳指行走,夊指脚,舟指鞋形,合起来就是人行走时脚上所穿的船形的东西。《礼记》中有“单底曰履,复底曰舄(xì)”,《字书》有“草曰屝,麻曰屦,皮曰履,黄帝臣於则造”。

屨(屦,jù),履也,从履省,娄声,一曰鞮(dī)也,形声字。鞮者,革履也,一种皮革制成的鞋。屨因属“履”部,所以表鞋,与尸(人)有关。《诗•魏风•葛屦》有“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家贫,贩屦织席为业”,《释名》有“屦,拘也,所以拘足也”,“履者,礼也,饰足为礼也”。

履(lì),下也,从履省,歴声,形声字。本义指鞋底。

履(xù),属,从履省,予声,形声字。鞋的一种。

屩(juē),屐也,从履省,乔声,形声字。鞋的一种。《增韵》有“木曰屐,麻曰屩”。

屐(jī),屩也,从履省,支声,形声字。鞋的一种。屐与屩互训,都表木底鞋,木屐沿用至今,或与“尸”部屟(xiè、tì)字同义。

摘要:本文对作为部首的“尸”字进行形义分析,然后探讨了《说文解字》中的“尸”部字,注意分析了尸部所属字的意义并列举出处,通过结构分析分析展示字形隐含的意义,同时举例说明用法。最后把《说文》未归入“尸”部而今属尸部的字进行了分类说明。

关键词:语言学,双语教学,必要性,基本设想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08).

[2]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2014(07).

[3]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07).

说文解字“资.本.家” 篇8

“小资”们总是情调荡漾,人们终于看清了“中国有小资”!因为谨小慎微,中国人至今不愿堂而皇之地承认“中国有资本家”。“剥削”一词依然炸耳, “企业家”一词竟忸忸怩怩, “农企”与“个私”一类称呼更充满不敬不服。于是,满世界人人皆称“老板”乐之,真是中国一大怪现象!

对此,一些心胸不阔的真老板们可真气儿不顺。他们盼望有一天有人出面操手,为当代中国的“老板”正名。好在世人渐渐自发地称呼起一批人为“小资”,自然之间有了“大资”与“小资”之分,起码在彰显身份方面还给“大老板”们一些应有的面子和气魄。

中国文化中最早表现“资”意的字,是与“资”字通假的“”字。“”字本意最早出自汉代,与一些并非生活必需的劳动有关,曰劳动与金钱之间,除了交易,还可互换。如今,“小资们”依然沉浸于将来“大资梦”,梦游之中他们一手按住慢慢积厚的钱袋,一手情愿地付出更多的劳动。“大资们”则比较清醒,有了足够的金钱,做梦的方式与“小资们”也就不同了。“大资”善于抽象,常常蘸以脑汁描绘着“资本运作”的宏伟蓝图。

从“资”的另一个含义“售”来看,“小资们”最善于“出售”自己的智力, “大资们”则将他们出售的剩余价值吸入自己的资本,这是“资本运作”的初级形式。“大资”者,“董事”也,体现“资”的另一个含义:阅历、地位与声望。如今“小资气魄与大资情调”才是当下的格调。运筹帷幄也好,上下周旋也好,诸位董事“大资们”能够大耍气魄吗?是否还得巧做情调?对此,董事“大资们”哪一位不是心知肚明呢?所以,我们要对“积蓄、凭借、咨询、薪资、财物、资料、资助、计量”等等“资”的传统注解有所突破。

有时,通过“拆字”来“测字”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如果将“资”字拆成“次”在“贝”上,就会看到一幅令人惊讶的图像:这种甲骨文字形所表现的是一种“押赌的姿态”。吴敬琏先生不是说过,中国股市就是一个“赌市”吗?在那里,人们押进金钱作赌资。“企业运作”的英文是“Enterprise”,这也是一项极具风险的赌与博,在那里,“赌、博之资”远远不止以金钱作为本钱,更多的还有人格资本、人力资本、人脉资本、政治资本、文化资本等等无形资本。

再则,在甲骨文中,“次”的原始写法是三点水边旁,而不是两点水。这个字形表现为一个人“口液外滴”的形象,是不是意味着垂涎于财物呢?也并不尽然。古书《周礼》认为,“次”字往往被用于“祭名”。祭奠故人当然会痛哭流涕,而且要用到钱币,那时的钱币是用贝壳做的。推想而知,以钱币祭奠鬼神,也许就是“资”的最早含义。

所以,“大资”、“小资”都应牢记:任何资本只能用作“赌、博之资”,千万不能用作“祭资”!

再论“小本”与“大本”

《论语·学而》曰:“君子务本。”本指农桑,末指工商。如今,董事会重商轻农,舍本逐末,岂不是一种背祖忘本的怪现象?这是为什么?原来,这里存在着一个“大本运作”之难与“小本经营”之易的根本区别与投机选择。

还是要说到“赌”字,因为它与“资”、“本”紧密相关。过去,手执小本的经营家们最基本的要求是“够本”,这个“本”就是做生意当初投入的本钱,或者称为“母金”、“老本”。如今,小本生意已经不再为董事会看得起。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做“博弈”在董事例会上变得流行起来。我怎么看那些董事围坐圆桌如同一个棋盘,所谓“大本运作”如同“下棋”?原先艰苦草创的实业家们因为渐渐商人化而变得浮华与投机起来。欲将他人袋里的钞票悄悄地挪进自己的腰包,只要美其名曰“博弈”,便可高尚、优雅、文明,甚至学究化了,不会再被世人戳着脊梁。这就是为何人人争做“董事”,而不愿再做“小农”的缘故吧。

但是,农桑毕竟与“土”相联,土又与金相关。“惟土生金”却被大多数董事置于脑后,成为了一种时代的遗憾。好在还有那么一批人,因为不曾“忘本”,于是发了大财。但是,其发财的方式却显得蹊跷。与农桑依赖于土地有所不同,他们对土地的要求并非依附于它,而是要“变卖”它。于是,土地成为了棋盘上一个大进的棋子,于是地球上增加了越来越多的衍生物,于是就有了“房地产套牢中国”一说,于是原来那个作为经济之“本”的土地,便悄悄地成为了一种地位卑微的“末”。这就是当代将“大本”化解为“小本”的残酷现实,这种“博弈”颇具后现代性呢!

当我读到《国语·晋语一》中所写的一句话“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时,顺着脊梁流下冷汗来。这“脊梁”原来就是人之根本,土地则是国家的脊梁。如今,从根本处伐木,想必再大的树也难以复生了。这也启发我们:如果有某董事会能够学会做“当代农民”,收购土地重作“耕耘”之本,伐木不自其本,收地养其之肥,何愁不生出许多金子来?

如今,董事会中“有资无本”者比比皆是, “无资有本”者也为数不少,恰恰“有资有本”者凤毛麟角。有资者乃小本也,有地者则大本也;小本者多善经营,大本者多善运作。显然,经营与运作是不同层面的两种经济方式。经营者重智商,运作者却更需情商。感情的动物在一个人情的国度,如何发挥智商用足市场规则,如何发展情商去挣得更多的“大本”,而“资”与“本”之间究竟如何联系、如何转化,这些将成为每个董事会上核心的论题。

三解“小家”与“大家”

老板们常常轻轻哼着一种“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资本”的熟烂调子,使人联想起“大家”与“小家”之间区别与联系的问题来。过去说这样的问题,往往过于意识形态化而令人厌烦。“文以载道”,就是要多说一些人性化的东西。

在古代部落,猪是一种易物的宝贵“资本”。从甲骨文字形上看, “家”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带着尖顶的屋子,里面藏着一头猪,于是, “家”具有保藏资本的功能。在卜辞中“家”还指先王中内室。因此,藏“资”之家因为能够与“先王中内室”等比,它就不再只是“小家”了。

我们发现,藏“资”之家在阳界,而“先王中内室”却在阴间。古代人生根大法就是两个字:阴阳。一切都依此解释,一切生存问题都依赖于这两个字所涵盖的内容。中国先民因此宏观而显伟大,今人反而困于枝末。后来,随着“国”与“家”的分开,那种“家”的原始神圣性渐渐地被降低,延续至今,我们仍然常说“小家气息”与“大家风范”,将“家”作为了财富、地位、风度和影响力的一种度量。

将“资”、“本”与“家”相联系就成了“资本家”。如今,新兴资本家们在红色国度里羞于“剥削”,所以,“职业经理人”形成一个“小家”群体,渐渐成长为一个朝阳事业。他们将受托于资本家代理并且经营企业,体现资本家的利益。

从晚清开始大陆出现了“洋买办”。区别于对国外资本惟命是从的“崇洋派”, “洋买办”这种需要高智商与高情商的专门职业,实际上就是当代“职业经理人”的雏形。今天,“职业经理人”已经不再局限于外资“办事处”、“代理处”或“商社”等等,而是直接介入董事会下面的一个层面。所谓“买办”就是“买”与“办”的结合。至于买什么?怎么办?大有学问!

然而,董事们大多只愿承认自己是实业家与资本家,退休之前,谁也不敢说自己是一位成功的投资家与金融家。所以,出现了一种“资本”对“知本”的追求,作为“知本家”突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终于找到了市场。

必须弄清的是几件事是:首先,董事会才是一个企业的家,而不可误认为“企业是董事会的家”。其次,资本家应当是战略家,而“知本家”才是战术家。然而,第三点最值得重视:不久的将来,“知本家”将无情地成为你们最残酷的对手。

所以, “家”是那么好“当”的吗?

章太炎:说文解字序讲稿 篇9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

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说文》九千字,小篆杂以古籀。何以偏主小篆,不专以古籀为主?盖古文笔画淆乱,不能尽以六书解说,而籀文十五篇,已亡其六也。居今而言,八卦与文字未必有关,其所以首举八卦者,大抵初造之文,有若干字取诸卦象。三(坤三断)为水,益字从之。三(离中断)为火,古之火字作口。三(乾三连)为气,天积气也。气作口,义与天同。三(坤三断)为州,汉人书坤作川,地之大者,无逾九州,故州字重川而书作州(篆文)。其余震、兑、艮、巽,不与初文有关。盖造字时去取各有宜耳。

勤按,蕲春黄侃先生曰:八卦为有限之符号,文字则为无限之符号,以八卦为文字起原,似也。至于结绳之用,较之八卦,又稍灵活,究不足以应变,能应变者,端推文字。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段氏曰,其同綦,犹极也。繁,古作緐。)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段氏曰,分理犹文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段氏曰,乂,治也。)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段氏曰,能文者则禄加之,律己则贵德不贵文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後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段注,如其事物之状。)以讫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契”者,刻画作凭信也。古人造字,本以记姓名,立券契。尔时人事简单,人我所需,惟此而已。《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之言:“书足以记姓名而已。”语本非谬。其后人事愈繁,文字之用乃广,行文立言,皆后起之事也。仓颉初造之文,为独体象形与独体指事。指事者,象形之广义也。若两文合而成字者,非会意,即形声,仓颉时尚未有此。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者,“字”,叔重训乳,乳即产生之意。《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此字之本义也。文本无多,两文相合,孳乳日益,遂名曰字。或谓字之一言,春秋时尚无其称。《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仪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名者,今所谓字也。或曰书,或曰文,于古未有言字者,称字殆自秦始。此语不然。古人幼名冠字,字之云者,谓由名孳生之别名耳。秦以前人,已有名复有字,何得谓为始于秦哉?古文变化綦多,“封于泰山”二语,本诸《管

子》、《韩诗外传》,事证不详,理或然耳。

勤按,蕲春黄侃先生曰:文字之生,必以寖渐,约定俗成,众所公仞(古认字),然后行之而无阂。窃意邃古之初,已有文字,时代緜邈,屡经变更,壤地亻瓜离(勤按,亻瓜,左右结构,音夸,不正也),复难齐一。至黄帝代炎,如一方夏,史官制定文字,亦如周之有史籀、秦之有李斯。然则仓颉作书云者,宜同鲧作城郭之例,非必前之所无,忽然剙造,乃名为作也。荀子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今本此说,以为文字远起于古初,而仓颉仍无嫌于作字。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

小学者,儿童识字之学也。六书者,古人造字之法也。宇宙万汇,有可以指其事而为文者,上、下之类是也。有可以象其形而为文者,日、月之类是也。然象形、指事,可施于名物者多,可施于动作者少,于是乃有形声、会意之例。止戈为武,止戈者止人之戈也,语本楚庄王谓禁暴戢兵方谓之武。然此恐是一时美谈,未合初义。《书·牧誓》:“不愆于六步七步,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今“步伐”二字,人人沿用,窃意“武”之云者,会步伐之意而已。止者步省,戈者伐省,军令森严,步伐整齐,此所谓武矣。叔重袭楚庄王之意,沿用古训,不取异说,故云然耳。人言为信,《三体石经》信作(千言,左右结构),从千不从人。千人之言必可信,十口相传谓之古,意义正同。千之古音如人,则信、(千言)二字皆会意而兼形声矣。转注、假借,异说最多。余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者,兼以音义言之,考之与老,义既匪二,音复相近,此所谓转注也。未造字时,先有语言,方音有殊,名义则一,其音或双声相转,或叠韵相移,则为更制一字,字形虽异而音义大同,虽二字,实本一字,此转注之义也。“本无其字,依声託事”者,谓造长短之长,不造长幼之长;造命令之令,不造县令之令。县令发令于众,长者长于幼小,号令之令,长人之长,即托于命令、长短之字以行也。自段氏以同声通用释假借,其义乃泛。信如其说,古人制拼音之字足矣,何必如此繁琐哉?且文字之用,本以治万民察百官,广同音通用之道,势必纠错纷纭,不可究诘,百官乃不得治,万民乃不得察,适足增治丝之棼耳。揆其初意,盖以经典相承,文有音讹,不敢指斥其非,故造同音通用之说饰之。自汉以来久有此说,而不可以解六书之假借。余谓假借云者,意相引申,音相切合,义虽稍变,不为更制一字,如令、长之类,托其事于命令之令、长短之长,引申其义,不别为一字,然后文字不至过繁。此与转注之例,相为正负,乃文字繁省之大法也。

及宣王太史籀,箸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

可得而说。

造文字者仓颉也,正文字者史籀也。史籀大篆十五篇,至叔重时,仅存九篇。古文沿袭多讹乱,不尽可以六书解。籀文则字字可以六书解。(今《三体石经》之古文,为叔重书所不收者,亦有可以六书解者,然不甚多。若大篆几无字不可以六书解。)盖文字沿用既久,势必日趋谬误。是正文字者,后有李斯,前有史籀。古文笔画既少,结体亦不方正。大篆改之,为之增加笔画,笔画重叠,则不易混淆,此史籀之苦心,《石鼓文》在,可证也。孔子、左氏,后于史籀,史籀为王朝太史,是正文字之后,后人应奉为准则。而复沿用古文者,六经中易、书、礼、诗,诗除国风外,均史籀前书,流行民间,为日已久,史籀不及改也。又封建时政治不能统一,史籀之力,仅及王畿千里,故其文不甚行于关东。且作书者畏大篆之繁重,故依古文以省时间耳。叔重尊壁中书,故曰其意可得而说,实不可尽说也。

其後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畮,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滌除旧典,大發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

此绝矣。

七国文字,与春秋不同,然无特异之名,今亦不可知。(《凡将》、《训纂》,或有七国时字。)文字异形,淆惑自生。秦既并天下,同文之举,自不容缓。李斯等所作《仓颉篇》,今所谓小篆也。小篆之前,秦所用皆大篆。秦本周地,史籀造大篆,不行于关东,而行于关内。秦器《(弔皿,上下结构)和钟》,文字方正,略同大篆,可证也。其后秦尊视大篆,依倚以成小篆。所谓“省改”者,以大篆太繁,故略有省改耳。秦以法治,事须明白,古文易乱,不得不废。废古文,以其背法治,焚诗书,以其易立异,意正同也。然仍有用古文者,秦碑“及”作“乁”,二十六年,二十作“廿”,皆古文也。《峄山碑》,“口,戈十,上下结构”从十不从甲(篆文)。十,甲(篆文)古文也。可知秦亦有时用古文。盖碑版美观,用意不同耳。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

隶书。

张怀瓘《书断》,引《吕氏春秋》“仓颉作大篆”,今《吕氏春秋》无此语,或古文亦称大篆,事未可知。刻符文字,今于汉铜虎符见之,字体并无稍异。虫书即所谓鸟篆,摹印者,刻玺之文。宋人摹秦玺文,见薛尚功《钟鼎款识》,字体甚奇,书于旗帜者亦然。盖摹印与虫书互相混用也。署书所以题榜,殳书所以书觚,汉瓦当文,随圆势而结体,亦其意也。刻符殳书,字体不变。虫书摹印,加以花纹,为之不易,故别立门目耳。秦隶今难见,即西汉人隶书亦难见。汉碑八分有波磔。东汉初年石刻,笔势似篆,全无波磔。与夫秦权秦量所刻,笔势似篆而笔画减省者,殆皆所谓秦隶矣。

汉兴,有草书。

草书之原甚早,不始于汉。《论语·宪问》:“裨谌草创之。”《史记·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疑古人已有,惟不立专名耳。“二十”并作“廿”,笔画连缀;“旅”古文本作“口”,而“口”又变作“口”,亦取其本不连

者而连之,是皆草书之滥觞也。

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尉律”者,廷尉所守之法律也。“讽籀书九千字”,孙渊如谓籀书有九千字,许书九千字皆籀文,然《仓颉篇》小篆仅三千字,焉得籀文有九千字哉?段氏训籀为读,义亦未谛。《说文》:“讽,诵也。”讽籀书九千字者,取九千字之成文,以籀文书之,令受试学童,读而诵之耳。尉律虽定于萧何,本多捃摭秦法。秦作小篆以前,籀文盛行,及后焚书,而官书固在,故令学童诵之以观其习识籀文与否。逮及汉初,去秦未远,故犹以此为考试之标准也。《汉书·艺文志》,但言讽书而无籀字,盖时至汉季已渐变旧制矣。

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徵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已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

制作,颇改定古文。

孝宣去李斯作《仓颉篇》时,未及二百年,失其传授,已不能读,可知识字须有传授矣。汉初,六国遗老尚存,通古文者犹多。秦焚书时,高祖已四十馀岁,应识古文。娄敬、陆贾、叔孙通辈,亦皆生焚书之前,其所证引,皆系古文。且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皆用古文,欲传其学,非识其字不可,故汉初人识古文者犹多。《汉书》:“《左氏》多古字古言。贾谊为作训诂,谊之学,受之张苍。”然其在汉京之日,不过一年,如字字须苍亲授,恐《左传》十八万字,非一年之功所能为力,是知谊本自识古文,苍所教者,大义而已。又《史记·封禅书》:“上有古铜器,李少君以为齐桓公器,按之果然。”又《太史公自序》:“年十岁则诵古文。”可知当时识古文者尚众。宣帝时,故老云亡,书亦渐改为汉隶,故识古文者绝少,乃并《仓颉篇》而不能读。小学日衰,于是张敞、扬雄之伦,始以识字著矣。

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奇字为秦八体所无。莽时刘棻从扬雄学奇字,不知扬何所受?今许书载四奇字:口,无篆文(无)、口,涿篆文(涿)、口,仓篆文(仓)、口,人篆文(人)是也。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燿于世。诸生竞说字解经,諠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啚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埶(艺)[势]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祕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

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叔重依壁中书录古文,其所不录而存于今《三体石经》尚多。叔重说解文字,一以六书为准。古文淆乱,实有不能下笔者,故不能尽录也。又古文一字数体,故钟鼎与《三体石经》,往往歧异,云“皆自相似”者,亦概略之辞。钟鼎刻画,义取美观,字体正否,在所不计,亦如李斯作小篆,而所书碑石往往自乱其例。史籀作大篆,而自书《石鼓文》,亦不尽合六书。良以石刻本是美术,故不求字字审正尔。叔重考正文字,主于绳纠愆谬,故吐词不得不严。其实可免纠弹者,唯籀文而已。壁中经实亦有误,以尊古故。不得不为掩饰,鼎彜愈可知已。“常行”者谓隶书,“诸生”者谓太学诸生。“斗”,汉隶作“什”,故曰“人持十为斗”。“苛”读如“诃”,故曰“苛之字止句也”。东汉诸儒,如此说解者多,具于纬书中。此段言东汉时人尊信隶书反对古文之状,然亦非时人之有意为是也。东汉人疏于史学,以汉律为皋陶作(见《论衡》),以《仓颉篇》为仓颉作,此类甚众。其信隶书为仓颉时书,亦无足怪,如无许书,妄说不知何底。许之功顾不伟哉!勤按,蕲春黄侃先生曰:六书条例,为中国一切字所因循,不仅施于古文籀篆而已。汉世俗书渐众,故其释字形,亦不本于古。自许君所举诸生廷尉谬说之外,如以货泉为白水真人,以卯金刀为劉,以日月为易,以千里草为董,以乙力土为地,以白下羊为皋,皆其类也。以造字正义衡之,固为谬妄,察其离析之法,亦自合于解字之理,是诸字者,亦此曹意中之会意字也。自是以后,文武为斌,不可为叵,樊然淆乱,日

有所增,而皆不能违六书之例。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阙文”者,别国之赴告,音义不明,不能强解,故阙之也。孔子晚年,见史官强不知之字以为知,故叹伤之。自古文字变更,本难全识,虽圣如孔子,亦未必尽识古文。不知不问,任用己私,妄加断议,此乃无根之谈,学者所宜屏绝。自许书之后,有《字林》,有《玉篇》,有《类篇》,承学之士,依以为准,不敢妄说。宋人侈谈钟鼎,即有“不知不问,任用己私”之病。夫钟鼎在汉时,去古未远,犹可什识七八。其入土至北宋而出者,相距约一千二三百年,以一千二三百年不传之学,而宋人忽妄云识之,乌可信哉!是故钟鼎释文,从来无一可据者。余谓今日观钟鼎款识者,当如外国人听中国戏,取其节奏之美而已,不复知为何语也。若外人强欲解释中土戏曲,虽十人十异,必无一人能得其真意者。何者?其语不经传授,则解之为妄也。薛尚功以钟鼎作法帖,认为美术之一,此最为有识者;若其解说文字,亦与外国人强解中国戏曲等耳!近代人又好谈甲骨,甲骨真伪更不可知,即以为真,从而释之,其弊与侈谈钟鼎何异?观叔重言“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则知宋以来之穿凿者,皆无当于文字之学也。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譔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谕。其偁《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叔重之学,受之贾逵,逵之前尚有杜林诸人,由此远溯,更有张敞,以逮汉初诸公,以故九千字之说解,非叔重妄断。文字之学,非传授不可知,不用传授,人逞己私,则适为淆乱耳。叔重之书,异于是也。“分别部居,不相杂厕”者,所以正《仓颉》、《凡将》之杂乱也。

向来谓《说文》以小篆为本。咸同间,郑子尹以为《说文》所录皆古籀,以篆文之笔势,写古籀之字体。其说之谬,与孙渊如等。所以不取古籀为本者:一,古文行于人间者,广狭不能定,多寡不可知,未可据以为本;二,古文笔画紊乱,不可绳以六书;三,籀文虽可以六书解析,字亦有定,然文阙六篇,故亦未可据以为本也。然第一字亦非定用小篆,如古文籀文均有,则第一字即古文籀文矣。要之,《说文》录字兼采古籀小篆,并及汉世新造之字。如“鄯”字霍光所造,定非小篆。又如“汉”之古文今本作“氵或大(左右结构,或上大下)”,以汉为大国,恐亦汉人所造,非真古文,不然则是转写乱之也。

许书无一字无来历,所谓“博采通人”,通人亦有传授,非自造也。然其间亦有难信者,如糞之上从米(米字头向右加一撇),官溥以为似米而非米者矢字。此说不知何据。米本辨字(勤按,悉字即从米),古人或借作大小便之便尔。以故通人中亦有不可信者,惟大致不谬耳。《史籀篇》、《仓颉篇》四字为句。《凡将》、《急就》或七字,或三字。后之《千字文》,亦成句协韵。小学教学僮,本当如此,皆取其易于上口也。许书“分别部居”,与诸书不同,盖以辨六书,明构造,体例不得不异。今人通称研究许书者曰小学家,而大学学生,尽有不通小学者,岂徒大学生,即昔之翰苑侍从,不通小学者亦甚多。盖古时小学,教人识字,以当时之文字为本。今小篆变而为楷书,古之小学,反须大学研究,亦无足怪。且许氏书本与小学不同,其书可观不可读,《史籀》、《仓颉》外别树一帜。故论小学之正,仍以《史籀》、《仓颉篇》为合。唯解明古书,非《说文》不可。其书至今不废。而《史籀》、《仓颉》,不存于今者,人谓《急就》以写章草,许书以刻印章,故皆得保存,恐亦未然。《仓颉篇》亦可刻印,何以被废哉?许书所以不废者,人之求智,不肯自域,识字之后,进而明其构造,不得不求之于

此,此所以传习至今也。

今人反对许书者,多以钟鼎、骨甲为辞,不知叔重去古籀通行之时,仅二三百年,师师传授,信而有征。而钟鼎文字,近代最先讲解者为欧阳永叔之《集古录》,欧阳于篆书未能精理,杨南仲、章友直、刘原父助之成书。杨识小篆,《嘉祐石经》,即其手书,然许书以外之古字,断断不能尽识。章亦略明小学,许书之外,究亦无从知也。刘于文字之学本疏。以此言之,《集古录》之所释其字未见《说文》者,皆不可据。其后吕大临《考古图》,《宣和博古图》,王俅《啸堂集古录》,皆宋人集录钟鼎完具之书,然其解释文字,大抵望气而知,如今人看油画然,笔画多少,不暇问也。清人略变其法,往往以六书分析,要亦无所依据。夫字必先识音、义而后可解以六书;非先讲六书构造,然后识其音、义也。许书次第,先释字义,次言从某从某,明构造须在识字义后。如不识字义,先以六书解之,以此作彼,何尝不可?且如“元”训“始”也,从一从兀声,今若未识其字,改云:从二从人,与仁同意,亦何不可?就使竟以“元”为“仁”字,亦何不可哉!“患”从串声,董仲舒《春秋繁露》,谓“一中为忠,二中为患”,仲舒不识“串”字,以为“二中”。凡先言六书构造而后定其字义者,皆此类也。故凭六书以识字,或为甲,或为乙,人各不同,病如摸象。此讲钟鼎者所以自宋至今二三十家无一同也。求学之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得强不知以为知。如学外国语然,设无传授,何从而知之乎!金石刻画,本美术之事,笔画不必审正。上述史籀、李斯事,义已明矣。以故钟鼎自钟鼎,许书自许书,不得因许有征引,强以相盖。又岂得信今人之妄谈,而遽生诋

议哉!

【趣读《说文解字》一】推荐阅读:

说文解字序原文翻译07-04

上一篇:最新煤炭运输合同协议下一篇:道路工程作业指导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