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2025-01-21

说文解字(共12篇)

说文解字 篇1

《说文解字》 (以下简称为《说文》) 它是我国第一部根据部首编排的字典, 对后世字典的编纂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创立了540个部首, 共收字9353个, 另有重文1163个。其中的每个字都是先把小篆形体列出来, 在进行字形、字义的解说, 最后再分析形体结构。《说文·月部》收字8个, 重文2个。以下从解说体例、字的分类以及“月”部字与历法时间的关系来具体分析“月”部字。

一、解说体例

(一) 解说通例

在《说文》的解说体例中, 解说通例是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 在解释一个字时从字义和字形两个维度入手, 先解释字义再解说字形, 针对一些形声字或者是难读的字加以标注, 实现字的形、音、义的和谐统一。

“月”部字中有6个字采用了解说通例, 常用格式为某, 某也, 某象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 分别对应《说文》中的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 如:

月, 阙也。大阴之精。象形。

朏, 月未盛之明。从月出。

期, 会也。从月, 其声。

(二) 解说中带有注释, 对字义或者字形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月”部字中有2个字采用了此种解说体例, 对解释字的字义具体阐释, 有:

朓, 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从月, 兆声。

肭, 朔而月见东方谓之缩肭。从月, 内声。

(三) 引用经文或谚语之类的书证来解释字形、字义

“月”部字中有2个字采用此种解说体例, 且都是引用《周书》中的例证对字义进行解释, 有:

朏, 月未盛之明。从月出。《周书》曰:“丙午朏。”

霸, 月始生, 霸然也。承大月, 二日;承小月, 三日。从月声。《周书》曰:“哉生霸。”

二、“月”部字的分类

(一) 依据造字法分类

许慎在《说文》中将全书的字分为六种类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其中形声字占比最大, 共有7697个字。在“月”部字中, 除了“月”和“朏”字, 其余字都是形声字。具体分类如下:

象形字:月

会意字:朏

形声字:朔、霸、朗、朓、肭、期

(二) 依据字义分类

“月”部所收录字的字义大多是反映月亮的圆缺变化, 天文学术语为月相变化。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就是说明了月相变化情况。月相与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位置关系有关。月相的变化依据时间顺序有朔 (又称“新月”) 、上弦月、满月 (又称“望”) 、下弦月、晦 (又称“残月”) 这几个主要月相, 其中上弦月和下弦月被称为半月。这就构成一个月相变化周期:新月———满月———残月———新月。

根据月相变化可以将“月”部字 (除“月”字之外) 分为以下类:

新月类:朔, 月一日始苏也。月亮在农历初一开始复生, 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 地球上看不见太阳。

朏, 月未盛之明。月亮已显现但是亮度不高。

霸, 月始生, 霸然也。承大月二日, 承小月三日。月亮开始显现, 旁边出现微光。

肭, 朔而月见东方谓之缩肭。农历月初月亮在东方出现就叫做缩肭, 此时的月亮并未显现。

朦, 月朦胧也。月亮初现, 月光朦胧。

胧, 朦胧也。同上。

残月类:朓, 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农历月底时月亮在西方出现, 此时的月亮应该是呈峨眉型, 之后便又回到新月。

相关类:朗, 明也。朗就是月之明, 指月亮的明亮。嵇康《琴赋》:“冬夜肃清, 朗月垂光。”

期, 会也。《段注》:“月犹时也。要约必言其时。”“期”, 往往是指约定见面的时间, 而这约期常常是在夜晚, 根据月相来约定时间。在《诗经》描写恋爱的诗歌中, 男女主人公就常选择在夜晚月下幽期密约, 或是在月下怀人, 如《诗经·邶风·静女》、《诗经·陈风·月出》。

三、“月”部字与历法时间

中国向来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国家, 农作物的耕种是关键, 这就需要农业生产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来进行。古人向来遵循“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 以此作为农作时间的参考标准。先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观察太阳、月亮等自然事物的运行规律, 加以总结概括逐渐形成一种公认的时间观念, 进而诞生计时方法。对于农业生产时间的判定, 早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就出现了24个节气名, 用来指导农事。在《说文》中, 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有关时间观念的词汇, 诸如:岁、时、日、月等。

《说文》“月”部字就鲜明地体现出先民的时间观念, 古人可根据月相变化的具体形态来判断出大概的农历时间, 并依据月相变化周期定义出月份的概念。

《说文》中对于“月”的释义是这样的:“月, 阙也。”《释名·释天》:“月, 阙也。满则阙也。”徐灏《段注笺》:“象上下弦之形。日象圆形, 故月象其阙也。小篆相承取字形茂美耳。”阴历初七、初八时, 月亮呈现阙上半部分的月相, 半个亮区对着地球, 叫做上弦月;到廿二、廿三时, 月亮则缺下半部分, 叫做下弦月。两者所对应的时间也就是农历初七、初八和廿二、廿三。

“月”部字中诸多字表示月初的月相。《说文》:“朏, 月未盛之明。〈周书〉曰:‘丙午朏’。”《周书》记载观测到月亮初现亮光的时间是丙午日。《段注笺》:“月朔初生明, 至初三乃可见。故三日曰朏。从月、出会意, 出亦声。”根据徐灏的笺注, 我们可以知道初一月亮刚刚有亮光, 到初三才可以看见月光。另外, 从声符和意符上看, “出”兼任两个功用说明月光刚出现光明, 可以看见。“朏”所对应的就是农历初三。同样在《说文》中描述月初时间段月相的字还有“霸”、“肭”。《说文》:“霸, 月始生, 霸然也。承大月二日, 承小月三日。”在周代金文月相术语中, “魄”可以用“霸”字代替, 《段注》引《乡饮酒义》正义:“前月大, 则月二日生魄 (霸) ;前月小, 则三日始生魄 (霸) 。”就是说每月月初, 月亮未全部显现出来, 月光微弱。“霸”对应农历初二、初三。“肭”则指夏历月初, 月亮出现杂东方, 对应的是农历月初的日子。

“月”部字中描述残月月相的字为“朓”, 《说文》:“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孔广居《疑疑》:“晦、朔之交, 乃月与日会之时。晦而月现西方谓之朓者, 未朔而先见朔之象也。故曰跳也。”阴历月底, 月亮出现在西方, 此时月相已经处于结束阶段, 呈现为残月状。“朓”就指农历月底的时间。

前文所提到的“朔”和“望”就是指新月和满月。在整个月相变化周期中, 这两个月相呈现出最大的反差。《说文·月部》:“朔, 月一日始苏也。”《释名·释天》:“朔, 月初之名也。朔, 苏也。月死复苏生也。”阴历每月初一, 月亮的位置就会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 此时地球上无法观测到月亮的亮光。因此, 人们认为此时的月亮就消失不见, 是亏缺之极。《说文》采取声训的方法用“苏”来释“朔”, 这与“新月———满月———残月———新月”的月相变化周期相关。当前一个周期的月相结束时, 月亮呈现新月状, 即将要开始新的月相周期, 这是一个月亮复苏的过程, 因此就用“苏”来释“朔”。农历每月初一也就被称为“朔日”。而“望日”则是指农历十五、十六, 此时月亮呈现满月状, 月亮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 整个亮区面对地球, 地球便可观测到整个月亮, 为月圆之极。

月相以一个固定周期周而复始的变化着, 传统历法就将月作为一个时间单位, 以一个月相变化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 (一个朔望日) , 大约是29.53天。12个朔望日组成一年, 农历闰年为13个月, 多出的月份叫做“闰月”。

通过《说文·月部》的分析, 可以窥探到古人的时间观念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而发展起来的, 参照日、月等天文气象建构起农时、月份的概念, 指导农事。自然宇宙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条件, 更激发人类掌握自然规律, 改造自身生活环境无限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2]陈亮.21世纪《说文解字》文化研究综述 (一) [J].湘南学院学报, 2013 (6) .

[3]姚姝婧.《说文解字》日部字探究[J].文学艺术, 2014 (2) .

[4]周凤玲.《说文解字》反映出的月相变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6) .

[5]黄宇鸿.《说文》与古代时间观探源[J].钦州学院学报, 2010 (6) .

说文解字 篇2

第一节导论

一、姓氏。

(一)百家姓举例。、、、、、、、、、、、、、、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

(二)姓氏定义。

1、段玉裁注《说文》“氏”下:“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

2、《左转·隐公十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祚之土而命之氏。”

3、(1)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而赐姓。’”

姓字写法:

“生——姓”

(2)氏,shì,“,巴蜀名山岸脅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象形,乁声。杨雄赋:響若氏隤”氏——石。

氏的写法:

命氏之初,其氏族始祖的特点往往与命氏所用之字意义相关。(3)

陈字写法:(4)/ 13。

。(5)

(6)

二、文和字。

(一)文,“,错画也,象交文。”

文的写法

(二)1、字,“,乳也。从子 在宀下,子亦声。”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人生子曰字”。

字:生子出嫁、怀孕、哺育

养育

治理、教育

文字

能单独画出来称为文,文文结合称为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汉字整体系统是文和字构成的。

2、《说文·绪》“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3、《说文》540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分为六大类:人体类字97部、动物类字61部、植物类31部、自然界类37部、器用类180部、数目类34部。

第二节“人”类基础字形讲析

一、各类“人”的字形。

1、人,“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脛之形”。

人的写法:

2、仁,“亲也。从人从二。,古文仁从千、心。,古文仁或从尸”。

仁的写法:

3、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一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夫的写法:/ 13

4、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

立的写法:

5、竝,“併也,从二立”。并的写法:

6、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兩亦之形”。

亦的写法:

7、夭,“屈也,从大,象形”。

夭的写法:

8、女,“妇人也,象形。王育说”。

女的写法:

9、母,“止之也,从女有奸之者”。母的写法:

10、妻,“妇与夫齐者也”。

妻的写法:

11、妇,“服也,女子持扫帚扫也”。妇的写法:

12、妾的写法:

13、男的写法:

14、力的写法:/ 13

15、力的写法:

16、子的写法:

17、保的写法:

18、儿的写法:

19、兄的写法:

20、弟的写法:

21、老的写法

二、“人”的变化。

22、亡的写法:

23、化的写法:

24、从的写法:

25、。

。/ 13

比的写法:

26、北的写法:

27、纵的写法:

28、民的写法:

29、壬的写法:

30、重的写法:

31、卧的写法:

三、人体之字

32、身的写法:

33、殷的写法:

34、吕的写法:

35、疒的写法: / 13

36、歺的写法:

37、尸的写法:

38、鬼的写法:。

第三讲人体器官类基础字形讲析

一、头和脸面。

1、手的写法:

2、页的写法:

3、须得写法:

4、冄的写法:

5、而的写法:

6、悬的写法:

7、面得写法:/ 13

8、颐的写法:

9、。/ 13

目的写法:

10、䀠的写法:

11、见的写法:

12、眉的写法:

13、臣的写法:

14、臤的写法:

15、鼻的写法:

16、耳的写法:

17、口的写法:

18、凵的写法:

19、噘的写法:

20、写法:

21、哭的写法:

22、告的写法:

23、古的写法:

24、言的写法:

25、音的写法:

26、竞的写法:

27、欠的写法:

28、㳄的写法:

29、牙的写法:/ 1330、31、32、33、菐的写法:

34、異的写法:

35、舁的写法:

36、爪的写法:

37、斗的写法:

38、史的写法:

39、畫的写法:

40、教的写法:

41、止的写法:

42、/ 13

足的写法:

43、殳的写法:

44、走的写法:

45、步的写法:

46、此的写法:

47、正的写法:

48、是的写法:49、50、辵的写法:

51、行的写法:

52、围的写法:

第四讲动物类基础字形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说文解字·序》 / 13

一、家畜类——五畜:猎犬、肉猪、耕牛、吉羊、战马。

1、猎犬相关的字:

2、肉猪相关的字:

3、耕牛相关的字:

4、吉羊相关的字:

5、战马相关的字:

6、犬的写法:7、8、9、豕的写法:

10、牛的写法:

11、角的写法:

12、羊的写法:

13、羴的写法:

14、马的写法:

家()。。

。/ 13

二、虫鱼类。

15、虫的写法:

16、䖵的写法:

17、风,“,八风也,东方曰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閶闔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

18、它的写法:

19、易的写法: 20、卵的写法:

21、农的写法:

三、野兽类。

22、象的写法:

23、虍的写法:

24、虤的写法: / 13

25、㣇的写法:

26、兕的写法:

27、鹿的写法:

28、兔的写法:

29、鼠的写法:

30、隹的写法:

31、雔的写法:

32、雥的写法:

33、習的写法:

34、卂的写法:

《说文解字叙》研究 篇3

关键词:《说文解字叙》 汉字 研究

一、《说文解字叙》名称研究

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引言”“前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自序”是作者自己写的,内容多是说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缘由、经过等。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是介绍该书的思想内容并评价其艺术特色。这是我们现代人对于序言的定义。但是在许慎的那个年代,是怎样定义序言的呢?这是我们忽视的问题。

那么《说文解字》的序言应该称为什么?正如上文所言,从广义上来说《说文解字序》和《说文解字叙》都是可以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认为应该称为《说文解字叙》。其原因从《说文解字》中可以想见。

《说文解字》中解释“序”为“東西墙也。从广予声。徐吕切”,即堂屋前的东西两侧门墙。字形采用“广”作形旁,采用“予”作声旁。其本义为进入主屋的不同方向的走廊。本义只见于古文。例如:

(1)序,东西墙也。(《说文》)

(2)东西墙谓之序。(《尔雅》)

(3)西序东向。(《尚书·顾命》)

(4)奠爵于序端。(《仪礼·乡饮酒礼》)

(5)直东序。(《仪礼·士冠礼》)

(6)宾升,立于序内,东方。(《仪礼·燕礼》)

后借代引申为名词,指规则中的先后,次第。如:

(7)与四时合其序。(《周易·文言》)

(8)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楚辞·离骚》)

(9)内官序当其夜。(《左传·宣公十二年》)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词性发生改变,成为形容词,义为“开始的,居首的,第一的”。指“序跋”“序文”“序言”等等。例如:

(10)序以建言,首引情本。(《文心雕龙》)

(11)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而《说文解字》解释为:“叙,次弟也。从攴余声。徐吕切。”叙,甲骨文(又,抓)(尖圆屋顶)(才,房柱和横梁),造字本义:依序立柱加顶,搭建房屋。《说文》解释其为次第顺序,即秩序,第一步。这个义项只见于古文(叙言)。例如:

(12)叙,次弟也。(《说文》)

(13)百揆时叙。(《虞书》)

(14)行其秩叙。(《周礼·宫伯》)

(15)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周礼·天官》)

(16)四时不失其叙。(《淮南子·本经训》)

因此,在严格意义上,在汉代或者更早的时期,“序”并没有“第一的”的意思,而“叙”却有“秩序,第一步”的义项。这也是为什么早期写作“叙”,后多写作“序”的原因,所以,我们认为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应为“叙”而非“序”。

二、《说文解字叙》内容研究

正如汤可敬在《说文解字今释》前言中所说:“《说文序》是汉字学的纲领。它系统阐明了汉字在产生、发展、功用、结构方面的问题。”《说文解字叙》包含了许慎对文字起源的认识、许慎的文字观,介绍了汉字字体自周代至汉朝的演变、汉字的研究情况以及其中出现的错误研究,从而进一步表明其作《说文解字》一书的原因、其治学的态度,这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介绍了几种文字起源观,如“周易八卦”“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暂且不论这些观点正确与否,其对“文字”追根溯源的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这些文字起源方式的记录对我们了解文字的产生原因有很大帮助。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社会交际的需要,是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沟通交际的需求的结果,正如结绳记事那样“庶业其繁,释伪萌生”,其衰落也必源于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许慎所理解的“文字”的起源,正如其所说“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认为“文字”先起于“文”,即简单地依象描画,是“象形之本”,进而发展到复杂的“形声相益”的“字”,“字”孳乳而浸多,再发展到书写于书简上的描写事物情况的“书”。

汉字的发展不仅包括其创造产生的过程,亦包括其在历史长河中、在人们日常使用书写过程中字体的发展变化。《说文解字叙》中介绍了汉字在汉代之前字体的发展演变。“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虽已无可证之迹,但也还是说明了字体演变这一事实。到了宣王年间,“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不与秦文合者”以统一文字,将大篆省改作小篆。秦朝大发吏卒,官员因为狱讼事务繁忙,隶书“以趣约易”应运而生,自此“秦书有八体”。汉代草书兴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周至汉文字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而且古文字逐渐没落消亡。

许慎还提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历代对汉字的研究一直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尊重和关注。从周代起,语言文字中的“六书”仅仅作为“小学”的教授内容,用以教学童识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力征,不统于王”,礼崩乐坏,“皆去其典籍”,关心语言文字的人少之又少。秦朝更是焚书坑儒,“烧灭经书,涤除旧籍”,古籍古文字遭受重大损失,而隶书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更是将古文字遗落在历史的大潮中。到东汉,“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虽仓颉以下十四篇,略存之矣,加之有鲁壁藏书得旧典籍的新发现,然而时下学者并不重视,他们尊崇隶书,错误地说字解经,“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不考辨文字的源头,只是抱残守缺,“以其所知为秘妙”,妄自尊大,“不见通学”,而他们这样的做法只会迷误后人,贻害无穷。

许慎作《说文解字》的原因在《说文解字叙》中亦有说明:一是为了保存古文,说明文字形体结构、文字和声音的关系,以纠“诸生说解,不合古谊”之缪,实现文字真正的意义,“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一则为了更好地治理六经,发挥文字的政治教化作用,“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实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从而使文字的研究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善文字者,经艺之术,王道之始”,更好地维护社会安定,政治太平。于是,许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道”,其治学态度令人敬佩。而其首创部首分类,并明确“六书”之内容,明字音,采古籀,可以想见在那时的物质条件下,许慎作《说文解字》的不易,这也奠定了《说文解字》字书之祖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周祖馍.《说文解字》概论[J].中国文化研究,1997,(1).

[3]班吉庆.建国50年来的《说文解字》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9,(9).

[4][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说文解字”教生字 篇4

一、“说文解字”教生字的必要性

识字教学一直贯穿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始终,以3~4年级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可见识字写字的任务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疲劳而且接受能力差别大,识字教学会给教师带来不少阻力和困难。纵观大部分的课堂,由于教学时间、教学方法等的限制,教师多数使用的是传统的、简单单调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识字教学形式,这也使得课堂乏味低效,学生没兴趣,基本上是左耳进右耳出,甚至会对每节课要学习20多个生字产生惧怕心理,最终识字教学任务不能有效的完成,学生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究其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的年龄特征让他们在记忆方面难成系统外,我们教师是否也走入了对记忆的误区呢?习惯性地死记概念、定义、术语以及大段的条文,对内容置之不顾,一句一句地、孤立地去呆读和死记硬背,延伸到识字教学中,必然造成了这种低效、厌烦的情绪。如果采用“说文解字”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有效记忆生字,也能让他们在学习中调动各种语文知识进行记忆,增加知识的灵活性。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说文解字”让识字教学的课堂更具有思考的气息呢?

二、“说文解字”教生字的可行性

1. 他放下衣服随______拿起了碗筷准备吃饭。(即)

2.______ 然已经吃好饭,你就走吧!(既)

通过这样的巩固,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深的印象。此后,我又进行了几次巩固训练,加深了他们的印象。慢慢的,他们看到“即”就想到这是“正要去做”,所以“随即”就是“即”;而看到“既”就想到是“已经做完了”,所以“既然”就是“既”。

当然,“说文解字”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要有选择地“解字”,适当地激发兴趣,不是每一个字都能解。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些生字联系易于建立,但可能某些生字和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明显,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有创意才能将生字和其他知识建立起联系。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就会慢慢擅长于建立联系,并且在一段时间之后就能不假思索地习惯于这样做。同时,教师也要注意避免说一些学生接受不了的理论,用来解的字,它的构件学生必须先前有了解,这也要求我们教师有更好的知识储备和对学生的良好了解。简单的字形运用到课堂上,结合学生对图像的特别感受,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启发他们想出不同的记住字形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使识字教学事半功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说文解字”,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也是将来识字教学“说文解字”不断发展的方向。

摘要: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也是教学的难点,它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水平,而且也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因此,怎样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本文即重点介绍在识字教学中“说文解字”,把汉字形象化,把各种语文知识调动起来产生联系,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拓展识字方法,更好地完成识字教学,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说文解字”,识字教学,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11.

趣读《说文解字》一 篇5

书馆记忆

春节逛书店,从书店的降价柜里一眼看到了《说文解字》。打开后,每页书头漂亮的小篆马上吸引了我,使我不由想起小学五六年级时,在县图书馆看沫若文选的时光。那时,管理员老师很喜欢我,给了我特殊待遇,可以到书架上任意选书,条件是得给她写读后感。记得第一篇的题目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读赵树理的《三里湾》”。交稿后,她用毛笔工整地抄写在街边宣传栏的橱窗里。那时,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了两个漂亮的楷书时,真有一种象被发表的感觉。记得第一次看到她书写出如此规范隽秀的毛笔字时,我惊呆了,揣摩着她是否是出自大家名门,怎会飘落到如此荒城僻里?他的先生是中学老师,工资全校最高,解放前参加革命,后运动中有事,由官而民。文革受尽折磨,改革后才算转身。后来人们发现,国务院走红的发言人竟是他同学。要真算起来,第二代某领导人也应是他的校友。可是解放时,他最能干事的时光已逝。之前,被扯上的关系多是白方,等到红方能上线时,却已是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了。

管理员老师的最美的年华,是在灰暗的色彩里默默度过的。然而,她却时时不忘去开启后人心扉,让知识的阳光射入。她象一根不起眼的火柴,燃烧了自己,照耀着别人。在我眼中,她就是一介普罗米修斯。几十年,她脸上总是那不变的笑容,自信,坦然,还有一份满足。夫妻相守,沉浮与共。她好像不属于这个喧嚣的世界,而世界只是她眼中的一部分风景。世界影响不了她,而她却可以热眼、冷眼、白眼甚至无视它。

图书馆的书,我无偿浏览了数年,几乎读遍所有想看的经藏。最喜欢的是沫若文集里的考古文字研究。郭是我国百余年来甲骨文研究的泰斗。甲骨文和金文美轮美奂,一个字就是一副生动的图画,一行话便是一串流动的风景。最醉人的,是先人的智慧和才能,一笔可画出世间百态,人的五官肢体,贵贱高下,五情六欲,娱乐劳作,战争捕猎,鸟兽禽虫,花草树木,山川日月,俱成文字。笔画灵动,布局匀称,妙不可言。至今,象形的甲骨文、金文、大小篆书,都仍是文化人爱不释手的优选装裱内容。古文字确实太美了,而且充满文化,一个字,一个部首都是一个故事,都会说话,让你推敲,研究,倾听,感动。这里处处有历史,我痴迷过古文字,甚至也曾爱过篆刻,为自己刻过不止一枚的橡皮、大理石印章。在再次看到《说文》的篆书时,当年几乎所有的美好感受一下全都涌起。

说文为汉代人许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辞书。历史上的原本已失,此书为宋初徐铉校本影印本,保留了本字小篆和部分异字古文和籀文,无标点。页眉印有与本字篆书对应的楷书字,阅读起来很方便。

普通的字典是供人查字的,不是阅读的。但这本字典却不一样,不仅可以查,更可阅读。因为一般的字典只是释义,给出例词例句,而本书则更重于训诂,追寻字源,破析字理,帮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明人腠理,启人心智。翻阅此书,不时会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读它真是人生一享受。

当然不是死读,而是跳读,随着兴趣走。闲来一两页,闷时四五张。循着幽径,在深谷处濯足泉瀑,在丛林中静听莺啼。

说文中小篆为正字,补以异体古文和籀文。此处的古文和籀文主要指先秦时期使用的大篆。籀文是周宣王太史籀曾著文留下的篆文,世称籀文。古文则主要指春秋战国时典籍上使用的篆文。

了解一点文字史

文字的划分说法繁多,难以采一。靠谱的分类,觉得应大体分为古文(广义)和今文。广义的古文指篆书,今文指隶楷。篆文特点是笔画多呈弧形和蝌蚪形,而今文则横平竖直,弯折处成角。篆书又可分为古篆大篆小篆。甲骨文和早期金文(钟鼎文)属于古篆,周朝中晚期的竹简文字属大篆,又称周篆。而“孔子书六经,左太明叙春秋,皆以古文”中提到的古文为狭义的古文,即春秋时篆文,且称古文大篆。西周宣王(公园前800年前后)太史籀曾著文15篇,世称籀文,且称籀文大篆。汉代人们不知甲骨文体的存在,许慎所得古文字应限于西周籀文大篆和东周古文大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律异法,车异规,言异声,字异形,楚齐秦等国文字已各显特色。秦统一后,简改秦大篆以成小篆。不久,又因文字使用需要,出现更为简易符号化的隶书,更便于书写识认,得到了秦始皇的强力推行。随着秦朝焚烧经书,涤除旧典,古文就此湮灭。隶书便成一统,成今文之先河。后世的篆文仅为一门书法艺术,已非流行文字。

隶书是汉字从象形符号到抽象符号的一大转变,是文字由初级向高级的一种

小篆正是古今变化的中间体。说文对小篆的训诂,使我们了解了和九千小篆同源的现代文字的来源,也为今人解读古代甲骨文金文提供了中间参照,让我们能据此找出它们在今文中的本家。这正是说文在文字史上不可替代的特殊之处。

刀笔与竹简

至今发现较早的甲骨文出于3000年前的殷商(安阳殷墟),清末出土。竹简主要出自战国(现最早的为曾侯乙墓竹简和荆州古井楚简,均为战国时期简札)。有人便认为竹简应起自春秋战国。事实是,殷商的甲骨文中已有册和典二字,而象形文字的册指的正是串竹成书的竹简书札,典为大简册。可见,竹简与甲骨和钟鼎一样,同是汉文字最早的载体。甲骨为巫师用,钟鼎为侯王用,而政府和民间则用竹简。只是殷商和周前期的竹简年代过于久远,难以留存。

许多人认为,毛笔诞生远在竹简使用之后。因此,竹简开始用刀刻文字,以刀为笔,故古有刀笔一说。那么,毛笔到底和竹简是否同时?甲骨文中其实就有答案。甲骨文四千余字中有的是筆字,那时筆字没有竹头,是聿字。《说文.聿部》释之为:“聿,所以书之。”即书写工具,形象为手(彐)握末端有一撮兽毛

(二)的竹管(丨),应是毛笔,而不是一把刀。同样,甲骨文中的書与畵都是聿字头,表示书画均用毛笔。显然毛笔的历史同甲骨文同样悠久,应和竹简同时。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至今发现的古代竹简上均为毛笔书写,未见刀刻之文。可见,殷商时期,以刀作书,仅见于甲骨、玉石和木头上的字符标志的雕刻(契文),竹简书册并不用刀,而用毛笔。那刀笔一词又是何义?原来竹简编写中,此刀类似当年的橡皮擦。书写错了,用刀刮去订正,内容繁冗,用刀割绳去简。甲骨文中的删字,即是用刀除掉册(竹简)中的错字或多余的书简。古文中的刊字,也有用刀削去竹简上错字的意思。因此,刀笔者,是指古代竹简书写用中同时使用的两种文具,不是以刀代笔。

汉字源头

中华文字的历史源头肯定不止于殷商,殷商甲骨文已是成熟文字,现统计已发现四千余字。最早的文字很可能会出现在夏前后的陶土玉石文化中。中国最早出土浙江义乌的9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土片已见太阳符和倒V等图饰和花纹,而4、5千年的大汶口和良渚文化遗址已有彩陶绘片,上有抽象符号数十余种,这是很吸人眼球的线索。

苍颉的功劳

传说中夏朝苍颉造字成功,惊动天地,“天雨黍,鬼夜哭”。因为从此以后,天道便可与人心相通,鬼魅则将无地自容。可以说,人类只有在发明了文字以后,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天地间的万物之灵。中华也不例外。

在史前的蛮荒之地,祖宗们与天斗,与地斗,与野兽虫蛇斗,与灾荒斗,与疾病斗,由渔猎而农耕,开渠建宅,筑城立邦。社会发展了,带来农工医商繁荣,也带来掠夺和战争。交流的增多,促进了口头语言的成熟,但要使技艺和智慧能代代传承,还需要一种更长久的语言载体。一旦社会有了需要,无数民间的苍颉便应运而生。可以想象的出,最初他们会折取树枝,在沙地上描画鸟兽的足印,摹写万物的形态,给亲人欣赏,让邻人辨认。也会用刀这里留一个印记,那里刻一个符号。民间造的字符越来越多时,史官便开始四处收集,继而归类象形,是以成文,再形声增益,终以成字。文字因而得到规范流行。人们将其刻在岩石上,木头上,继而陶器上,甲骨上,青铜器上,直至书简成册。文字使人类文明一脉相承,使人类的智慧跨越时空。人类一下子聪明了百万倍。在人类四百多万年的进化史中,文字史只有短短的四五千年,而正是在这四五千年里,人类社会才发生质的飞跃,一下从远古蛮昧跨进了现代文明。文字对人类社会的功劳无论怎么评价也不为过。

面对中华方块字,我们充满无尽的敬畏感和神奇感。说文就是一把钥匙,让我们打开历史的魔盒,去一见我们祖先的智慧和风采。

说文解字的表义形声的训例

例文:

1、莙(原字为小篆体。下同。)井藻也。(标点原无。)从艸君聲。(jun,4声)

2、薅 拔去田艸也。从蓐,好省聲。(hao,1声)

3、牭 四歲牛。从牛从四,四亦聲。(si,4声)说明:

从,表示归属的表义部首。如:从艸——属艸部首。,表示该字形声。如:君聲——君表其读音。

省,表示取前面字的部分结构。如:好省聲——(薅字中女)是好字省略部分,好表其读音。

(从、)亦声,表示此部首还用来形声。如:四亦聲——四也表其读音。

数字部首的奇特意义

一是象形文字构架的基本笔画。一是什么意思?当然,首先它就是一个数目。但是,只要查查它在我们的文字里充当的多重角色,就会令你吃惊。

首先,它可表示天:

如天字,由一和大组成,或说,从一从大。大,指的是人,天下人为大。一指人头顶着的苍穹。人头顶着上的东西,就是天。

雨字,从

一、冂、水,许慎文:水从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閒也。不字,许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个,鸟向上飞得样子,)象形。

表示地:

如木字,许文:木,冒也。冒地(即一)而生。从屮,下象其根。且字,许文:从几,足有二橫;一,其下地也。旦字,许文:明也。从日見一上。一,地也。还有一个重要抽象的意思,表示道:

道者,天地之本源,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此一即为道,天地运行的规律。万物得道者生,背道者亡,国家得道者昌盛,失道者败落。这个意义在构字中也得道运用。

如正字,上面一即为道,下面止意为停下守护,合起来就是守道。许文: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徐锴曰:守一以止也(古人认为道立於一)。

同样,是字也是从日从正,意义相同。

二是数目,表示一对数,说文称“从偶一”。

如示字中的二,许文:从二(二,古文上字。)。

亥字的上面一点一横属部首二,故许文说:亥“从二,二,古文上字。” 二的另一个意义为天地:

这和一有点类似。一是可天可地,二则表示天地之间。如亟字,许文:敏疾也。从人从口,从又从二。二,天地也。二还可以表示厚厚的土壤:

如土字,许文: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有时可表示上限下限:

如恒字,许文: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閒上下。心以舟施,恆也

三表示数目三。

还可表示天、地、人的现实存在: 如三字,徐文: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數。

王字,许文: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 [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

五是奇数,也称阳数。五同午相通:

五字,许文:从二,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

八是阴数。

八是两物相分的样子。它的一个重要的意思是分开: 如八字,许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分字,许文:別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別物也。

字,许文: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爲物大,可以分也。小字,许文:物之微也。从八,丨見而分之。八表示两事物相反、相背:

说文解字:“市.场.化” 篇6

百川汇集的地方叫做湖泊,那里风起浪伏,水面上百舸争流,浮游之物随波逐流,水底藻礁之中鱼龙混杂。水营造的自然环境里,生物们将完成“各得其所”的大交换,自然形成了一个庞大却又细腻、繁忙却有秩序、合理却相当残酷的巨型生物链。我们可以称这样的巨型生物链为“市”。假如我们将所有经济主体及其活动看做生物及其行为,那么,经济大市场就是这样一种湖泊。

“市”的原始字形源于人类基本行为。在中国远古时期,它的含义是将一片蓑披在人的身体前面,挡住一些不愿被人看见的东西。这种含义真可以用一个同音字“饰”相替,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所以,“市”可以暗示着人类应当遮蔽某些不易公开但又必须进行的行为。这让我联想起中国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商人之间一对一、手拉手、袖联袖的“袖里作价”交易方式。你拉着他的手,用食指一钩,他伸出小指将你一挡,这就还上了三成的价。如此反复讨价还价,等到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双双撤袖作揖,交易便成功了。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市场文化,也是中国最小的经济市场形式。在中国语言中,“交手”一词源出于此。的确,市场交易双方的“交手”实际上并不愿意被第三方看见!

细细想来很有意思:“交手”的两只手,一只可能细皮嫩肉,另一只却是满掌老茧。所以,“入市”并无贫富贵贱的身份限制。“市”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很少几个能够讲“公平”的地方,每个人的“入市许可证”就是他所拥有的可交换物质。这一点充分反映了“市”的性质。《论语·乡党》曰:“沽酒市脯,不食。”说的是酿酒的目的是为了用于交换别人手中的猪肉,而不是自己饮用。尽管市场交换的原由及其道理人人皆知,但是有谁能够真正说出人们实际上在“交换”什么?这样的“市”其核心又是什么呢?

参与者能够“各得其所”,这已经成为了“市”的基本动力及其各类行为的基本准则,在其维护下,“交易”就成为了“市”的核心。人们可以异口同声地说:市场所交换的是生产劳动的剩余价值!多么马克思的语言啊!其实,中国传统的“市”最讲究的却并非所谓“剩余价值”的等价交换,而是一种只能用传统儒家精神去解释的“公共商业精神”。在人们的“交手”中,这个“手”表面上是在做经济上的事,实际上是在进行双方的精神力度和文化深度的比试。作为一个中国的商人,值得细细体会这一点。

应当说,当初“市”的个人化交易形式发展到今天一种具有集体主义特征的社会群体行为模式,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所以,在市场经济长足发展的今天,自由主义性质的自由贸易实际上离不开商业集体主义,而后者正是具有传统儒家思想底蕴的“中国商人精神”的具体表现。因为有了这种无形的集体主义,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划清“市”的界线,让“行”与“市”并行而且透明。

粉墨登“场”

“市”与“场”相结合的流行用法,让我们忽略了“场”与“市”的基本区别。简单地说,“势”加“能”才成为“场”。

这并不是在说一个物理学的理论问题。其实,任何问题都是一种“事物之道理”的问题。一个人独处,其行为及影响就不能说是一个事物。多数人聚集,可以形成一定的势力、一定的能量,于是构成了一种叫做“场”的物质。

追溯到远古,“场”的形成起源是人类需要充足的势力和能量去沟通阴、阳两界。祭祀时刻,人们无条件、无高下之分地聚合于空旷之处。《汉书·郊祀志上》记载:“能知四时牺牲,(坛)场上下,姓氏所出者,以为宗。”这里告诉我们,古时积土为坛,平地为场。所以,人们站在今天用于交易的市场中,就不应有什么地位的高下之分。

不幸的是,如今还有不少人将公平的场所视为“名利场”,掘出许多土来垫高自己的位置,总希望升坛而坐,供人景仰,岂不知那些堆坛之土原本只能取于高坛之角,更忘了“木秀于林先毁之”的道理。这使我又听到古代诗人张泌在《才调集》中十分凄凉又后悔的调子来: “依柱寻思倍惆怅,一场春梦不分明。”

中国语言文化真是了不得!原来那个充满“遮蔽”和“隐藏”意味的“市”字,与体现平坦、无暗、空旷的“场”字结合,形成了一种暗里透明、阴阳调和的情景来。如今面对所谓“市场”,说里面没有了黑暗与卑鄙,那是瞎说。说里面光明大于黑暗,那是客观。这个光明究竟是什么呢?它就是一种正直的势力和积极的能量。

生意人喜欢金子,因为它们发光。所以,渴望它们的人不仅脸上也放出了光,而且这样的光是由心而出的。然而,总不能心存种种欲望就毫无遮掩,有了对“场”的解释就忘记前半部分的“市(饰)”。于是,越来越多的聪明人学会了“粉墨登场”,涂上传统京剧的脸谱,迈出老生们稳健的步伐。

说到这里,董事们也许开始反感起来:说生意人在商海竟是“粉墨登场”,岂不是影射虚伪与欺骗?否也!其实真正说来,“粉墨登场”倒是一个褒义词呢!你想,这世上有谁不爱美丽与庄严?俗话说得好:和气生财。和什么气?怎么才算和气?这个“气”就是指人面的气色,它能够直接反映一个人是否“心平”。

问题就在这里。人人面对即将属于自己的金子都会心惊肉跳的。这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所得出的普遍性结论。如果你看见我为了金子脸红,我看见你为了金子气粗,你我之间还能够“交手”吗?你们与我们之间还能够聚合形成一个生意场吗?

所以,“场”的一个基本形成条件就是“均衡”,“场”本身是一个均衡器,其中包括了“势均衡”、“力均衡”、“能均衡”和“量均衡”。心平气和就是在心境层面的一种“均衡”。这就给各位市场人士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什么是市场中的“势、力、能、量”?这四个方面你究竟占有几分?

出神入“化”

均衡总是以流动作为前提。高、厚总是向低、薄流动,俗话说这是一种“转移”。所谓“化”就是这样的“转移”,只不过“化”所进行的“转移”表现得很有规则。

市场的“化”表面上发生在经济领域,实际上发生在人的内心。也就是说,大到经济改革,小到财产交换与转移,首先是人的观念改变。但是,当代西方经济主义将现代人训练得只关心死定律,不关心活人心。于是,上述那种“粉墨登场”变得规律起来,渐渐形成某种俗套、僵化的程式。

其实,中国古代转移人心风俗有着极其灵活的多种方式,如《管子·七法》中记载: “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不明于化而欲变俗易权,犹朝揉轮而夕欲乘车。”解这段文字是很有意思的——渐渐地、顺着来、随缘而弥漫、要持久、使人诚服、经常反复,这些都是“化”的手段。想一想,今天的所谓“市场化”中,欲将“公平交易”的理念移植到每个商人的心中,上述“化法”的确值得参照。

我们对于“媒婆”的行径十分熟悉,在心里总会产生一种无奈的佩服。原因在于她们极善于“化”,通过“渐渐地、顺着来、随缘而弥漫、要持久、使人诚服、经常反复”等“化法”的传统手段,将两颗原来不相干的心结合起来。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想,不论经济市场被人说得多么充满理性、多么高雅,其实就是一个“媒婆”的世界。商人们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媒婆行为”。因为商人们在充当媒婆的同时,自己也谈起了恋爱,通过一次又一次恋爱而成为越来越老练的情人,从而获得一次又一次蜜月的喜悦与收获。这就是商人脱胎于媒婆之处,也是商人们如今终于可以挺起腰杆理直气壮地鄙视传统媒婆之处。

然而,“化”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们的市场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成长期,然后才进入成熟期。董事们习惯将这相当一段时间的成长期称之为“孵化期”。自然,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也充分提供了“孵化”的条件。然而,竟然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只孵不化”,在“孵化园”里一呆就是多少年。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礼记·乐记》曰: “和,故百物皆化。”大学者郑玄加了一个注:“化犹生也。”而且,“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原来,“只孵不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鼓、奋、动、暖”这四个基本条件。

其实,“鼓、奋、动、暖”正是所谓“出神”的基本特性。所以,中国成语中就有了“出神入化”一句。“出神”才能“入化”,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过于执著,便将这件事固定了下来而不利流动和转移,这叫做“入神”,医学上称之为“痴呆”或“忧郁”。

所以,这里要谈到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至高境界。商人们应当做事随缘,不作强求、不可过于“入神”。强求所获得的收益,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因为它严重地伤害了与自己“交手”的另一方,市场将被解体,“化”将成为泡影。

《说文解字》与语文规范 篇7

《说文》明确的规范意识, 首先体现在许慎创作《说文》的目的方面。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一针见血地批评了今文经学派百般诋毁古文, 竞相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解析文字的时弊。那时的许多今文经师学识浅薄, 竟把秦朝传下来的古隶书称作黄帝时仓颉所造的文字, 常常闹出曲解文字的笑话, 诸如“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屈中为虫”的例子比比皆是。许慎撰写《说文》, 就是要告诉那些今文经学者, 解释汉字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 不管是字形编排、构形分析, 还是汉字的释义、注音和引证, 都有规律可循。他特别强调文字“经艺之本, 王政之始, 前人所以垂后, 后人所以识古”的社会功能, 下决心“理群类, 解谬误, 晓学者, 达神旨”。因此, 《说文》的著述初衷, 就是为了适应古文经学的发展而对汉代的语言文字进行规范。

《说文》的鲜明规范性, 还表现在它对各种形体汉字的搜集和整理。在《说文·叙》里, 许慎勾勒了一个汉字形体流变的总体脉络, 即由古文、籀文再到小篆、隶书。在《说文·叙》里, 许慎特别提到秦代文字有八体, 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在两汉之际的新莽时期, 又有古文、奇字、佐书、缪篆、鸟虫书六体。这表明在汉字的发展史上, 总是存在着文字异形的现象, 这就很容易产生异体字和文字的不规范化, 对此有必要加以整理。就探求字义而言, 隶变以后的汉字已经很难看出造字的意图, 而小篆虽然与古文形体未能完全吻合, 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文字的基本面貌, 能够体现原始的造字理据, 通过小篆, 下可窥隶变轨迹, 上能溯籀文、古文的本源。所以, 许慎在《说文》中基本以小篆为标准字形, 来解释汉字的本义源流。对于汉字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俗字, 也不一概排斥, 而是采取扬弃的态度, 部分地吸收、接受。在《说文》所列的重文中, 标明“俗”字的将近30字。据近人马宗霍查考, 《说文》引方言俗语170多条。看来许慎的汉字规范不是机械的、保守的, 具有辩证的一面。

《说文》的汉字规范是包容的, 兼收并蓄的。许慎博采众长, 包容诸家, 他没有囿于门户之见, 并不专引儒家经传, 而是广泛地采用诸子百家之说。如释“盅”引道家老子, 释“绷”引墨家《墨子》, 释“公”引法家《韩非子》, 释“爝”引杂家《吕氏春秋》, 释“栌”引小说家《伊尹》, 释“取”引“兵家《司马法》, 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 《说文》才能成为汉代语言文字研究的集大成者, 它的规范成果才得到后世历代的尊重和继承。

《说文》的汉字规范还表现在它囊括了概括万象事物的词汇。《说文》既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字的庞大字库, 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华夏文明前期独具民族文化风貌的大千世界。“六艺群书之诂, 皆训其意, 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 世间人事, 莫不毕载。”确实, 《说文》的内容包罗万象, 反映家族关系、等级制度、货币贸易、宗教意识等的词汇, 覆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正是由于许慎22年孜孜不倦的努力, 才使汉字进一步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第一次有了真正规范化了的“典”, 并由此开创和奠定了我国的汉语文字学事业。

《说文》的语文规范不只于汉字规范, 它在文字学、辞书学以及训诂学诸方面都确立了值得后人遵循的规范。

《说文》以“六书”作为分析汉字结构的原则, 奠定了以“六书”为理论核心的文字学。许慎在《说文·叙》里对“六书”的定义作出了界说:“一曰指事, 指使者, 视而可视, 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二曰象形, 象形者, 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三曰形声, 以事为名, 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四曰会意, 会意者, 比类合谊, 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五曰转注, 转注者, 建类一首, 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六曰假借, 假借者, 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许慎第一个把“六书”用于分析文字结构, 归纳汉字的发展规律。“六书”成了统率九千多汉字的一个理论体系, 是我们研究古文字的基础和桥梁, 对后世的文字学影响相当深远。

为了全面贯彻“六书”理论, 许慎在《说文》的体例编排上, “举一形以统众形”, “分别部居, 不相杂厕”, 即以部首作为文字归类的总纲, 这是许慎的一大创举。他把汉字里具有表意作用的形符规定为部首, 部首下各自统领一些相关字形, 这样, 9353个古汉字就像元素归类一样, 分列于540个汉字部首之中, 使庞杂纷繁的汉字秩然有序。部首既可以从字形上统领部中之字, 又能够从字义上显示同部字所属的意义范畴。《说文》开创的以部首统领汉字的字典编排体例, 对后世的字书起了示范作用。

释义是字书质量的标志, 必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而《说文》能够“就形以说音义”, 即以篆籀形体作为探求汉字字义的阶梯。《说文》对每一个正篆, 首先解释其意义:或直训, 直接说解某字的意义;或描写, 描述被说解对象的特征;或譬况, 用常见事物来比方被解释的对象;或声训, 用和被释词古音相近、意义相关的词来说解。《说文》不是无音之书, 它对正篆的解说还常常指明字音。其方式有四种:注明谐声偏旁, 即“某声”、“亦声”和“省声”;“读若”;“读同”;声训。《说文》中的形声字占全部正篆的82.7%, 其谐声偏旁代表了上古造字时的语音, 反映了上古语音的面貌。《说文》的汉字研究, 实现了形、意、义三者的统一, 给后来的小学研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说文》——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汉字、促进社会用字规范化的汉字规范字典, 它在语文规范方面的光辉成就, 不仅超越了前代, 还开启了后来者, 始终引领着汉语言文字在规范中发展前进, 不愧为日月不刊之作。

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一部了不起的规范性字书, 其明确的规范意识表现在著述目的、对各种形体汉字的搜集和整理、囊括了概括万象事物的词汇以及它在文字学、辞书学以及训诂学诸方面确立的规范。

关键词:《说文解字》,语文规范,小篆,“六书”理论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2]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1.

浅谈《说文解字》中的“尸”部字 篇8

“尸”部共有字二十四个,尸字为部首。尸字属于象形字,按字形,像侧卧着的人形,突出人的躯干和手臂,小篆中则省去了手臂部分;人字则表示站立的人,也突出了躯干和手臂。人字与尸字字形相近,从尸取义的字也大多与人有关,也有人觉得可能和先民曲肢葬习俗有所联系。

二、“尸”部所属字研究

尸,陈也,象卧之形,凡尸之属皆从尸,象形字。尸字的字义是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按本义,《礼记•曲礼》中有“孙可以为王父尸”,由此而演变出另外一层含义,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尸位素餐;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也就是主祭人称为尸祝,祝者,咒也,《辞源》中解释“尸,代表鬼神受享祭的人,祝,传告鬼神言辞的人”;成玄英有“尸者,太庙之神主也;祝者,则今太常太祝是也;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所以尸字又引申出神主牌的意思,与且(jū)字意义相近。《尔雅•释诂第一》中对尸字的解释有三个:“矢、雉、引、延、顺、荐、刘、绎(yì)、尸、旅,陈也”;“尸、职,主也”;“尸,寀(cǎi)也”。

屍,终主。屍字从尸从死,会意字,表示其为死人的身体,死为生命之终,尸为人体之主,故屍字解为终主。古尸作屍,省作尸,同音而假借,二者通用但不可混而为一,尸是活人,屍是死人,文字简化后简为尸。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至于在床曰屍。其字从尸从死。别为一字。”一说屍似皴貌。

(diàn),偫(zhì)也,储偫也,大玄假为天地奠位之奠,形声字。偫,待也,积储、完备之意。大玄者,太玄也;奠者,定也。《太玄》有“天地奠位,神明通气”,《易经》中也有“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康熙字典》有“按偫,治具也,儲也,與庤峙義通”。从尸从奠,奠亦声。㞟字应该是从奠字稳固安置之意。一曰展也,或与展字同义。

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会意字。居是踞的本字,居同凥,金文从尸从几,表示靠几休息之意。篆书从尸从古,尸部像人曲胫蹲踞形,本意是蹲着,表示沿用古时传下来的一种原始坐法。《康熙字典》有“从尸得几而止也”;《尔雅•释言第二》中有“宅,居也”,因居字后来引申为居住等意,故原义加足字加以区分。踞,俗居从足,足部曰蹲。踞有兽类蹲踞的意思,古人以为踞坐是野蛮无理的行为,固有箕踞一词,指人将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战国策•燕策》中,荆轲刺秦王一篇“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而骂”。今意指住,如居住;又引申为居住的地方,如故居。

屆(届,j iè),行不便也,一曰极也,从尸凷(kuài)声,会意字。届的本字,从尸表示人,凷即塊(kuài)字,从凷表示土块,合字表示路上有土块使人行动不便;也有人解释为身体入土,行路不便,引申为生命终结,时间到临,后假借为到,《尔雅•释言第二》中“届,极也”。今意指说明周期性事件的次或期,如第一届会议。

(qǐ、qì),尻(kāo)也,从尸旨声,形声字;尻,脽(shuí)也,从尸九声,形声字;脽,(tún)也,从肉隹(zhuī)声;,髀(bì)也,从尸下丌(qí)居几,臀也。“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极于九”,尻字从尸表示身体,从九表示极数、末尾,按其本义是指屁股,人体身上相当于猿猴长尾巴之处,即臀部。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中有“身已半入,止露尻尾”;《西游记》中也有与孙悟空同为四大灵猴之一的赤尻马猴。以上三字,皆从尸,都表人体。

尼(ní),从后近之,从尸匕声,会意字,篆书是两个人形相近,古同昵,表亲近之意,《尔雅•释诂第一》中“即,尼也”;又有名词词义,指比丘尼,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又有《孔子家语》“颜氏祷于尼丘,而孔子生,故字曰仲尼。尼丘,山名”,说了孔子姓字出处。

屒(zhěn),伏皃(貌,mào),从尸辰声,一曰屋宇,形声字。本义是伏貌,趴伏的样子,无考,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与宀(mián)部宸(chén)音义同,尸象屋形”,故屒与宸同义。宸者,屋宇也;又指北极星所在,《论语•为政》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辰者,日月星的总称,北辰即北极星,北辰所居之所即宸也。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屖(xī),屖遟(zhì)也,从尸辛声,形声字。屖古同“犀”,坚固之意。因古代铠甲有用犀牛皮制成,称犀甲,所以有坚固意。屖遟,游息也,古同“栖迟”,滞留不进之意。

屠,刳(kū)也,从尸者声,会意字。刳者,判也,用刀分割,指剖杀,屠字本义为宰杀牲畜。一说者为煮的本字,表烹煮,指宰杀牲畜后要用水煮熟。

屝(fèi),履也,从尸非声,形声字。《康熙字典》中有“杨雄《方言》:屝麤(cū)履也,丝作曰履,麻作曰屝”。

屟(xiè、tì),履中薦(jiàn)也,从尸枼(yè)声,形声字。薦是荐的古字,薦蓆(xí)也,从艹从廌(zhì),兽之所食草;枼古同葉(yè),指草木的叶子,也指薄木片。所以屟本义是指鞋里的草垫子,或引申为古代鞋的木质鞋底。

屋,居也,从尸。尸,所主也。一曰尸,象屋形,从至。至,所至止,室、屋皆从至。会意字。居者,居所也;所主者,所寄居的主人(《孟子•万章上》有“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一说像箭到地面),从一,一犹地也,屋从尸从至,表示人要到的住的地方,指房屋。《桃花源记》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屋的本义是幄(wò),形如房屋的大帐幕。如古代天子出游时用布幔临时张设的宫殿叫“幄殿”,就是游行停歇所到之处以布所围的如房屋的帐幕;又如军营的帐幕叫“帷幄”,营者,出征时的军营(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行营也,军队驻扎的地方,所到之处临时搭建的帐篷。《汉书•张良传》有“运筹策帷幄中”。后来屋字指房屋,另加巾字表本来意义的幄。

屏(píng),屏蔽也,从尸并声,形声字。屏即是蔽,指遮挡。《尔雅•释宫第五》中“屏谓之树”,《史记》中记录鸿门宴一段,“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就是遮挡、遮掩之意。又指对着门的萧墙、照壁,有引申为屏风,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使风无法直接吹进屋内,也使门外无法直接看到屋内的情况,所以有遮挡之意。屏字以尸字为部首,应该是尸像屋形,屏风与屋类建筑相关,所以从尸。

層(层,céng),重屋也,从尸曾声,会意字。楼,重屋也,两字同义。層同层,指重叠起来的东西,尸像屋形,表人所住的屋顶分两层的房屋,即指楼阁。層字以尸字为部首,与建筑有关。后引申为指量词的单位,如一层楼。

屢(屡,lǚ),数(shuò)也,案:今之娄字本是屡空字,此字后人所加。从尸,未详。屢,数也,表屡次、多次之意,屡见不鲜。从娄者,娄假借为屢,兼表声;从尸者,或指人为行事者。《尔雅•释诂第一》中有“肃、齐、遄(chuán)、速、亟(jí)、屡、数、迅,疾也”。

三、《说文》未归入“尸”部而今属尸部的字

以上为《说文解字》“尸”部全部属字,另有尸字部首的十个字,书中归为“尾”部四字:尾、屬(shǔ)、屈、尿;“履”部六字:履、屨(jù)、(lì)、(xù)、屩(juē)、屐(jī)。

(一)“尾”部及其属字

尾,微也,从到毛在尸后,象形字。到毛者,倒毛也。从文字本来字形可以看出,尾从尸从毛,表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即尾巴。原文说“古人或饰系尾”,故尾与尸(人)有关。

屬(属,shǔ),连也,从尾蜀声,形声字。从尾表示有尾巴,从蜀表声,蜀者,葵中蠶也,虫名,因不断曲身向前行动,有连续的意思,故借指接连不断,假借为连。所以屬表示身与尾相连。

屈,无尾也,从尾出声,形声字。

尿,人小便也,从尾从水,会意字。甲骨文中尿字是人(男人)侧身站立排泄小便,本义是动词,此处是名词;小篆从尾从水,从尾表示是从人身体尾部或后部排出,水表形,指小便为液体。与溺(niào)同义。

(二)“履”部及其属字

履,足所依也,从尸从彳(chì)从夊(suī),舟象履形,会意字。履的本意指鞋子。尸指人,彳指行走,夊指脚,舟指鞋形,合起来就是人行走时脚上所穿的船形的东西。《礼记》中有“单底曰履,复底曰舄(xì)”,《字书》有“草曰屝,麻曰屦,皮曰履,黄帝臣於则造”。

屨(屦,jù),履也,从履省,娄声,一曰鞮(dī)也,形声字。鞮者,革履也,一种皮革制成的鞋。屨因属“履”部,所以表鞋,与尸(人)有关。《诗•魏风•葛屦》有“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家贫,贩屦织席为业”,《释名》有“屦,拘也,所以拘足也”,“履者,礼也,饰足为礼也”。

履(lì),下也,从履省,歴声,形声字。本义指鞋底。

履(xù),属,从履省,予声,形声字。鞋的一种。

屩(juē),屐也,从履省,乔声,形声字。鞋的一种。《增韵》有“木曰屐,麻曰屩”。

屐(jī),屩也,从履省,支声,形声字。鞋的一种。屐与屩互训,都表木底鞋,木屐沿用至今,或与“尸”部屟(xiè、tì)字同义。

摘要:本文对作为部首的“尸”字进行形义分析,然后探讨了《说文解字》中的“尸”部字,注意分析了尸部所属字的意义并列举出处,通过结构分析分析展示字形隐含的意义,同时举例说明用法。最后把《说文》未归入“尸”部而今属尸部的字进行了分类说明。

关键词:语言学,双语教学,必要性,基本设想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0(08).

[2]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2014(07).

[3]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07).

《说文解字》与《六书故》之比较 篇9

一、体例之异同

(一) 编排体例

“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是《说文》与《六书故》两部字书共有的编排原则, 但《六书故》的分部完全打破了《说文》的部首和“据形系联”的排列顺序。《说文》分540 部, 许慎在《说文解字 · 叙》中阐述了编排原则:“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同条牵属, 共理相贯。杂而不越, 据形系联, 引而伸之, 以究万源”。《说文》所说的“类”, 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指同部 (首) 者以类相聚, 而形成群分之540 部;而540 部之间的排列“据形系联”, 即凡形体相关或相近者, 均按次序排列, 可见形体是归纳部首的依据。

而戴侗《六书故 · 六书通释》中说“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是为了“辨其族”类, 因此把所收的字按意义性质加以划分, 共分为九类。同一类中同一造字方式孳生的字也是把意义相关的排列在一起, 《六书故》是第一部明确按义类编排汉字的字典, 具有开创之功, 也真正做到了“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可以真正按类所求。可见, 《六书故》在编排体例上对《说文》有一定的超越。

编排体例中的文字分化孳乳系统亦存在差异。《说文》建立的540 部首作为文字构成的基本形体, 能够从文字分化孳乳的角度对汉字进行分部归类, 有其首创之功, 《说文》之后的字书对其分部体系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戴侗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此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他对文字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从中归纳出了最基本的字形“文”→母, 又由文孳生“字”→子, 子又孳生新字→孙。母、子、孙同条共贯, 孳生脉络清晰。在编排系统上还作了明确的区分:父辈字顶格, 子、孙、重孙辈字依次降一格排列, 以见孳生层次。然而创立汉字部首系统的《说文》仅仅做到了以部首统领所属汉字, 母能生而子不能生, 由此可见, 二者的体例虽有相同之处, 但也存在不同, 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二) 说解体例

《说文》与《六书故》都是以探究字的本义为目的的字书, 但二者在说解体例上存有大量的差异。《说文》在说解时, 只列有本义, 其说解顺序是先列本义, 次析形, 最后列反切注音, 而《六书故》不仅释本义, 还列有引申义、假借义, 释义大都引文献为证。其说解顺序为先列反切注音, 然后释本义, 后指明六书, 再依次释引申义、假借义。如:

丕, 大也, 从一不声, 敷悲切。 (说文 · 一部)

璧, 瑞玉圆也, 从玉辟声, 比激切。 (说文 · 玉部)

一, 於悉切, 数之始也, 画如其数, 於六书为指事。 (六书故 · 数)

阤, 冈阜之势稍隤下也。……引之则山阜之小崩者亦为阤。 (六书故 · 地理)

由此可见, 在说解方面, 《六书故》比《说文》更具体详备。

二、释义之异同

《六书故》对《说文》的继承

《六书故》在释义方面, 大量引用《说文》释义, 有的自己不做说解而直接引用《说文》。如:

泒, 古胡切, 《说文》曰:水起雁门葰人戍夫山东北入海。 (六书故 · 地理)

笨, 布忖切, 《说文》曰:竹里也。 (六书故·植物)

有的则是在《说文》的基础上稍加改动而成。如:

文:无分切, 文理也, 象文理错乂。 (六书故·数)

错画也, 象交文, 凡文之属皆从文, 无分切。 (说文 · 文部)

日:人质切, 太易之精著象于天者也, 象形。 (六书故 ·天文)

实也, 太阳之精不虧, 从口一, 象形, 人质切。 (说文 ·白部)

由此可见, 《六书故》释义对《说文》多是继承。

(二) 《六书故》收《说文》所没有之字

《六书故》对《说文》中所没有之字的释义尤其重要, 这些字是《说文》漏收的、不收的或《说文》时代不可能收的, 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如:

幹, 居寒切, 湿去也, 亦通作乾。 (六书故·天文)

徐本《说文》无此字。

旾, 枢伦切, 岁有四时春为首。 (六书故·天文)

《说文》无此字。

《六书故》收《说文》没收之字, 体现《六书故》在收字方面较《说文》有了一定的发展。

总而言之, 《说文》与《六书故》是文字学史上两部不朽的经典字书, 《六书故》在继承《说文》的基础上又有所超越, 有其鲜明的特色。《六书故》继《说文》后的一部字书, 其释义较《说文》更加具体详备、精当易懂, 《六书故》虽然重视字的本义, 但适应时代的需要, 同时重视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两部字书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相异之处, 有着各自的价值和特色。

摘要:《说文解字》 (以下简称《说文》) , 是东汉许慎撰写的一部字书, 是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之后的《六书故》是由宋末元初戴侗所撰的又一部字书, 它在继承《说文》的同时, 又有所发展, 以其独特的面貌立于字书之林。两部字书都有其各自特点, 本文就其体例和释义的相同与不同, 继承与发展关系加以浅谈, 以期读者对两部字书有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说文解字,六书故,比较

参考文献

[1]戴侗.六书故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说文解字 篇10

关键词:兔子,贬低,喜爱

一、《说文解字·兔部》分析

《说文解字·兔部》共有五个字, 新附字一个。如下:

兔:獸名, 象踞后其尾形, 兔頭與頭同, 凡兔之屬皆從兔, 湯故切。

逸:失也, 從辵兔, 兔謾訑善逃也, 夷質切。

冤:屈也, 從兔從冂, 在冂下不得走, 益屈折也, 於袁切。

婏:兔子也, 婏, 疾也, 從女兔, 芳萬切。

:疾也, 從三兔闕也, 芳遇切。

㕙:狡兔也, 從兔夋聲, 七旬切。

我们可以看见, 这六个字中除了“兔”字本身是客观的描写了兔子后踞其尾的形象, 以此来刻画兔子。其他从兔的五个字都带有贬义色彩。“逸”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兔謾訑善逃也。說从辵兔之意。謾, 訑皆欺也。謾音蠻。訑言部作詑。音大和切。兔善逃, 故从兔辵。猶隹善飛, 故奪从手持隹而失之。皆亡逸之意。”借兔子谩訑善逃来表示失的意思。“冤”字要表达屈的意思, 却要将兔至于冂之下使其不得出来表示。“婏”和从三兔的“”更是直接表示急疾。从兔夋声的“㕙”也直接是指狡猾的兔子, 更是明朗地展示了当时人们对兔子的态度。

二、古代文献中对兔的贬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兔爰》有云:“有兔爰爰, 雉离于罗。我生之初, 尚无为。我生之后, 逢此百罹。尚寐无吪。有兔爰爰, 雉离于罘。我生之初, 尚无造;我生之后, 逢此百忧。尚寐无觉!有兔爰爰, 雉离于罿。我生之初, 尚无庸;我生之后, 逢此百凶。尚寐无聪!”这是一首闽周之诗。《诗经全译》中说:“《诗序》:‘《兔爰》, 闵周也。桓王失信, 诸侯背叛, 构怨连祸, 王师伤败, 君子不乐其生焉。’现代研究者认为是在变革的时候, 当时奴隶主贵族哀叹本身的失势。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首诗表现一个阶级动摇的时候, 在下位的兔子悠游得乐, 在上位的野鸡反投了罗网。’”诗经善用赋比兴这已是共识, 本诗用兔和雉来比兴。兔性狡猾, 用来比喻小人;雉性耿介, 用以比喻君子。这足可见当时人们对待兔子的态度, 兔子在当时并不被待见的。用来表示兔子狡猾的字眼, 最直接的就是“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载:“蜚鸟尽, 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战国策》的《齐人有冯谖者》篇中, 冯谖也曾说过:“狡兔有三窟, 仅得免其死耳。”《宋史》:“将军非山东归附耶?狐死兔泣, 李氏灭, 夏氏宁独存?愿将军垂盼。”后来“狐死兔泣”演变为了“兔死狐悲”, 即物伤其类。古人将兔子和狐狸相类同, 在意识中不就是也很厌恶兔子么?《史记·卷八十二田单列传》:“夫始如处女, 適人开户;后如脱兔, 適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这里的“脱兔”是指速度迅敏, 完全看不出如今被称赞的温润之意。从这些文章中看见的有关兔子的引用, 我们看见的完全没有褒义的用法。

可见在一开始, 兔子在人们的心中是狡猾的, 奸诈的一类动物。那么何时兔子又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乖巧、纯洁、温和的形象的?

三、兔子沉冤得雪地位转变

“玉兔”这个词是绝对的一种褒义词。用碧玉来借指兔子也是如此温润纯洁。“玉兔”这个词最早见于《隋书·卷六·志第一》:“石鱼彰合符之征, 玉兔显永昌之庆, 山图石瑞, 前后继出, 皆载臣姓名, 褒纪国祚。”此时人们已经用“玉兔”来衬托喜庆了, “兔”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已经提高, 不再是和狐狸一样的狡猾动物。欧阳炯有词:“鸡树绿, 凤池清。满神京。玉兔宫前金榜出, 列仙名。叠雪罗袍接武, 团花骏马娇行。开宴锦江游烂漫, 柳烟轻。”在此, 作者写到玉兔时完全是喜悦之情。由于“嫦娥奔月”的故事, 让玉兔又增添了新的意象, 玉兔又代表了月亮。月亮、太阳等等这些自然物都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神。他们对太阳、月亮那是非常恭敬的, 面对这样美丽的神圣的事物, 人们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节日“中秋节”, 可见人们对月亮的喜爱程度, 而又偏偏用玉兔来代表月亮, 这不正是展现了人们对兔子这一动物的喜爱之情?对于兔子的喜欢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是越来越浓烈, 甚至于人们会自我命名玉兔或者佩戴带有兔子的饰物。《宋史·卷一百四十二》:“七曰玉兔浑脱队, 四色绣罗襦, 系银带, 冠玉兔冠;”

如今, 在中国人的眼中, 兔子是个美好的字眼。也确实该是如此, 兔子有着柔弱, 优美的外在形象, 是一种弱小的动物, 在森林、草原间跳跃、奔跑, 环境中还有其他的凶猛的动物, 虎视眈眈。要想生存其间, 便需具备机智、敏捷的身手。所以有“狡兔三窟”的成语。若把兔子比喻成狡猾的动物, 或说与狐狸同类, 的确有点冤枉兔子了。不过现在人们已经改变了对兔子的态度, 但是改变了态度也并不代表那些过去用过的贬低兔子的词就需要完全消失, 词语毕竟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 既然已经约定俗成也就不比计较那么多, 毕竟通过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看见人类的历史过程中的改变, 也是很有意义的。

兔子沉冤得雪, 地位得以转变, 完全是人类在长时间的与动物相处过程中产生的。就像人类和狗的关系。狗可比温润的兔子凶狠多了, 又怎么可能人们讨厌兔子却想如今一样喜爱狗呢?如今人们还不是把狗看成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凶狠的狗能在人们心中有这样的地位, 兔子同样可以。

参考文献

[1]、 (汉)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 1982年。

[2]、 (汉) 刘向:《战国策》, 哈尔滨出版社, 2011年.

[3]、 (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2年。

[4]、 (东汉) 许慎,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5]、袁愈荌、唐莫尧:《诗经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

管理中的说文解字 篇11

这些智慧就藏在你每天都会用到的文字里。

过去,一位同事曾教过我如何抛三个橘子,道理很简单,用右手向左抛橘子,在橘子达到左手上空至高点的时候,把左手的橘子向右抛,当这个橘子达到右手至高点的时候,把右手的第三个橘子往左抛。难吗?不难吧?听上去一点儿都不难。

但不幸的是,到今天,我的最高纪录就是同时抛两个橘子,超过三个就会掉落一地。请不要笑我,因为我虽然“学”会了抛橘子的知识,但我却没有不断地“习”。古人云“学文习武”,这很睿智,指出了我们常犯的错误——“学”那些需要“习”的技能,结果郁闷地没有任何长进。“学、习”很简单的两个字,我们深刻地理解古人苦口婆心想要传达的信息了吗?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关于Stephen Covey《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中的第三个习惯——“要事为先”(Put First Things First)。美国人喜欢用象限的方式来展示理念。重要、不重要是一维,紧急、不紧急是一维。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在第一时间做完,因为那是让你焦虑的重要原因;而另一个状态则非常完美,工作充实而不至于晚上失眠,那说明你一直在做的都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大不了放一放。如果我们总是在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那令人烦心的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少。

其实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总结了这个方法论。我们小学就学会了做事要分清楚“轻重缓急”“:轻重”,重要、不重要“;缓急”,紧急、不紧急。是的,聪明的你看出来了,古人早就懂得这种时间管理方法论,他用语言把这精髓用四个字传达给你,你悟到了吗?还是等到让美国人解释给你听?

第三个有趣的词:形势。我们说“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并不都知道什么是形势。这是兵法中常用的词。“形”通常指阵法好,“势”简单指士气高。形是静态的,势是动态的;形是由外而内的,势是由内而外的。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内外兼修”、“剑诀、内功”都达到至高境界。

在管理的时候,要分清楚形势。一个公司,“形”可以是指组织架构、薪酬设计等制度,是由外而内、静态的。“势”是每个人是否从内心将自己与公司的成功连接在一起、分享公司的愿景,受到激励。为什么古时候将军胜利要十里捷报?对于每支军队来说,造势都是必要的。做到“形势一片大好”,谈何容易。

“多快好省”更是经典。古人用它作为评价一个项目经理的最高标准。又多又快是追求效果(Effectiveness)、做正确的事(do right things)。又快又省,讲的是效率(Efficiency)、正确地做事(do things right)。就像你种一棵苹果树,你希望苹果树结的果子又大又多,通常就很难又快又省,大就很难多。这就是果农为什么要剪枝,减少数量换取质量。要快,就不能省,投入更多资源赶工加班。这三对矛盾统一使项目管理成为艺术。“多快好省”是项目管理的最高境界。

我喜欢读书,常常为文字中所蕴涵的智慧、管理哲学而击节称叹。太多的光芒我们视而不见,因为它们常常被历史蒙上厚厚的灰尘。睁大眼睛,打开思路,接受先哲们留给我们的财富。

刘润

《说文解字》中医药文化考释 篇12

1 《说文》中的病理知识

1.1 对疾病症状的描述

1.1.1 记载许多病症名

在《说文·疒部》中, 表示疾病意义的文字有70多个。其中解释为“病也”的文字就有10多个, 这些文字反映了当时中医学发展的状况, 揭示了当时对疾病的认识水准。如:“瘿, 颈瘤也。”颈瘤俗称大脖子, 属甲状腺肿大的疾病, 说明那时已有了因长期缺碘而形成的瘿病。“瘘, 颈肿也。”颈肿即指淋巴结核。“痵, 气不定也。”指因害怕而导致的心跳加急的病状。“瘨, 病也。一曰腹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以下简称《段注》) :“《大雅》云汉传同。按:今之颠狂字也。一曰腹张。”即指精神病或腹胀病。“痱, 风病也。”指出这是中风病。“瘜, 寄肉也。”意谓寄生在身体局面的肉疙瘩。

1.1.2 精准认识寒热病

《说文·日部》:“暍, 伤暑也。”即指外感暑邪引起的热性病。《说文·疒部》:“疟, 热寒休作。”指出这种病寒热断续交替发作, 即疟疾病。《说文·疒部》:“痁, 有热疟。春秋传曰:‘齐侯疥, 遂痁。’”《段注》:“有热疟, 有热无寒之疟也。”即指有热无寒的疟疾。《说文·疒部》:“痎, 二日一发疟。”《玉篇·疒部》:“疟, 或寒或热病。”《素问·生气通天论》:“夏伤于暑, 秋必痎疟。”此种疟疾发于秋季凉时, 反有暑热恶寒的症状。“疫, 民皆疾也。”即流行性传染病的通称, 亦称作“疠疫”、“疠疾”等, 说明在汉代已经出现传染病疫情。

1.1.3 解释其它的病症

《说文·疒部》:“疵, 病也。”“瘕, 女病也。”《广韵》:“疵, 黑病。” 《集韵》:“瘕, 腹中久病。”“疵瘕”指因津液不足, 肌肤失濡所致皮肤斑点隐现的病证, 即糙皮病、黄褐斑等。“淋, 疝病。”即现在的淋病。“疸, 黄病也。”描述了黄疸病。“痹, 湿病也。”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还有“痱”指中风病, “瘃”即手足受寒而引起的浮肿, “癃”指脚不能行走的病;“疡”, 指疮、痈、疽、疖等的通称, 即创伤;“痀”指曲脊, 即驼背。此外, 对“疾”、“病”二字的解释也很精细, 如“疾, 病也。”“病, 疾加也。”《段注》:“疾, 析言之则病为疾加, 浑言之则疾亦病也。”说明“疾”和“病”的程度不同, “病”是在“疾”之基础上发展的。

1.2 对人体疾病的认识

1.2.1 五官疾病

(1) 耳病。《说文》中涉及到耳科疾病的汉字有“聊”、“聋”、“鸳”。《说文·耳部》:“聊, 耳鸣也。”即指人们在没有外界刺激条件下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聋, 无闻也。”《释名·释疾病》:“聋, 笼也。如在蒙笼之内, 听不察也。”即指耳听不见声音, 丧失听觉能力;“鸳, 生而聋日鸳。” 即指因母亲妊娠、分娩过程中的异常或遗传因素造成的耳聋。 (2) 目病。《说文》中收录的目部字有113个, 如《说文·目部》:“眊, 目少精也。”《段注》:“《孟子》:‘胸中不正, 则眸子眊焉。’”即指眼睛迷乱失神。《说文·目部》:“睐, 目瞳子不正也。” 指眼睛的瞳仁不正, 相当于现在的对眼。《说文·目部》:“盲, 目无牟子也。”“瞍, 无目也。”《段注》:“无目与无牟子别。无牟子者, 黑白不分;无目者, 其中空洞无物。” 现在所说的盲人, 在古代却分的很细。 (3) 鼻病。《说文·鼻部》:“鼽, 病寒鼻窒也。”《释名·释疾病》:“鼻塞曰鼽。鼽, 久也。涕久不通, 遂至窒塞也。”即指因风寒而引起的鼻塞不通。“衄, 鼻出血也。”《素问·鼻衄论》:“夫脾移热于肝, 则为惊衄。”即指鼻出血的症状。 (4) 口病。《说文·疒部》:“疴, 病也。《五行传》曰:‘时即有口疴。”《段注》:“言之不从, 是谓不义, 时则有口舌之疴。” 可见, 指的是口病之疾。《说文·疒部》:“, 口呙也。”《段注》:“口部曰:‘呙, 口戾不正也。’” 此病即由于感风寒、风热之邪致阳明经络阻滞, 口角向另一侧歪斜的症状。《说文·疒部》:“瘖, 不能言也。”《释名·释疾病》:“瘖, 唵然无声也。” 指的是暴病或热病后的失音、中风后失音的疾病。

1.2.2 皮肤病

《说文·疒部》:“痤, 小肿也。《玉篇》:疖也。”指小的肿疖, 俗称粉刺。《说文·疒部》:“痔, 后病也。”说明当时已认识痔疮病。“痍, 伤也。”即皮肤的创伤。“癣, 干疡也。”即指皮肤感染霉菌引起的皮肤病。《说文·疒部》:“痂, 疥也。”“疥, 搔也。”又“搔, 刮也。”《段注》:“疥急于搔, 因谓之搔。” “按:搔, 摩也。又疒部疥, 搔疡也。疡之需手搔者, 谓之搔疡。” 指出这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 非常刺痒, 是疥虫寄生而引起的疥疮, 痒而须搔。

1.2.3 内科疾病

《说文·页部》:“, 系头殟也。”《段注》:“殟者, 暴无知也。, 不晓也。”即指病者头痛难忍, 突然失去知觉的疾病。《说文·页部》:“顑, 饭不饱, 面黄起行也。”《广韵》:“瘦也。”即因营养不良而引起面黄肌瘦的样子。《说文·疒部》:“疛, 小腹病。”《玉篇》:“心腹疾也。”指小腹疾患。《说文·疒部》:“疢, 热病也。”《段注》:“《小雅》‘疢如疾首。’笺云‘疢犹病也。’此以疢为烦热之称。”即指发热的疾病。《说文·疒部》:“瘀, 积血也”《段注》:“血积于中之病也。”指体内某部位血液瘀滞的疾病。

1.2.4 外科疾病

《说文·疒部》:“瘃, 中寒肿核。”《玉篇》:“手足中寒疮也。”即冷风严寒伤及皮肉, 气血凝滞而成的冻疮。《说文·病部》:“瘿, 颈瘤也。瘤, 肿也。”即俗称的大脖子病, 指生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 属甲状腺肿大的疾病。《说文·病部》:“瘜, 寄肉也。”《段注》:“令肉中生小息肉也, 息肉即瘜肉。”指因黏膜发育异常而形成的像肉质的突起物。《说文·月部》:“肬, 赘也。”《释名》:“肬, 丘也, 出皮上聚, 高如地之有丘也。” 指皮肤上出现黄褐色的小疙瘩, 俗称“瘊子”。《说文·刀部》:“创, 伤也。本作刃, 或作创。《徐曰》此正刀创字。言刃所伤也。” 表明受了创伤。

1.2.5 妇科儿科疾病

《说文·女部》:“姅, 妇女污也。”《段注》:“谓月事及免身及伤孕皆是也。《广韵》曰:‘姅, 伤孕也。伤孕者, 怀子伤也。’”指女性月经、生育、小产等。《说文·疒部》:“瘕, 女病也。”《集韵》:“腹中久病。”《方书》:“腹中虽硬, 忽聚忽散, 无有常准, 谓之瘕。”可见, “瘕”指妇女腹中结块的病。《说文·歹部》:“殰, 胎败也。”《康熙字典》:“谓未及生而胎败也。”指胎儿死在腹中。《说文·疒部》:“痫, 病也。”《段注》:“今谓小儿癫曰痫也。”指出这是小儿患癫痫病。“瘛, 小儿瘛癃病也。”《段注》:“按:今小儿惊病也。”定义文字前加“小儿”二字, 说明这种病小儿最易发生, 此病乃痫病, 俗称抽风。

总而言之, 《说文》中对疾病症状的描述、对人体疾病的认识是较为充分的。从以上对人体身体部位疾病的归类中, 不仅看到身体的外部器官几乎都有涉及, 而且对同一部位病症的称呼, 也用了不同的名称来区分其中的细微差别, 可见许慎所处的时代, 已经有了较高的外科医学水平。与此相对的是, 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描述, 在《说文》中则几乎没有涉及,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当时的内科医学水平还比较低。

2 《说文》中的药草知识

《说文》记载的许多药物, 主要集中在草部。《说文·艹部》中与中药有关的文字有十六七个。如:“药, 治病草, 《玉篇》引作治疾病之草总名。”说明了中药基本是以草木植物为主。除此之外, 《说文》木部、虫部、鱼部、酉部、中也收录了一些药物, 在对这些文字的训诂中, 有的注明了药物的种类和产地, 有的说明药物的性味及功效, 有的则体现了“药食同源”的思想, 蕴含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

2.1 注明药物的种类和产地

2.1.1 注明药物的种类

《说文·艹部》:“苄, 地黄也”, 指出苄是地黄的别名。《说文·艹部》:“莔, 贝母也。”即“莔”的别名为贝母。《说文·艹部》:“苏, 桂荏也。”《本草纲目》:“苏性舒畅, 行气活血, 故谓之苏。苏乃荏类, 而味辛如桂, 故《尔雅》谓之桂荏。”苏又称为“桂荏”, 这是从它的别名来阐释。《说文·艹部》:“莶, 白莶也”, 《玉篇·艹部》:“莶, 白荃, 药。”指出莶又称为白莶或白荃, 它们属同一种草药, 系同药异名。

2.1.2 注明药物的产地

《说文·艹部》:“参, 人参, 药草, 出上党。”指出名贵药草人参产于上党。《说文解字句读》:“人参出上党, 状类人者善。”对“参”做了更形象描述。《说文·艹部》:“菀, 茨菀, 出汉中房陵。”注释了菀的别名及产地为汉中房陵。《说文·艹部》:“桂, 江南木, 百药之长。”《本草图经》云:“桂有三种:菌桂生交趾山谷, 牡桂生南海山谷, 桂生桂阳。”具体说明了肉桂的生长地域在长江以南地区。《说文·丹部》:“丹, 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 一象丹形。凡丹之属皆从丹。”《段注》:“丹者, 石之精。故凡药物之精者曰丹。”指出“丹”是矿物药, 同时标明朱砂的产地在巴蜀及南越等地。

2.2 说明药物的性味和功效

2.2.1 说明药物的性味

《说文·艹部》:“荤, 臭菜也。”《段注》:“臭菜也, 谓有气之菜也。荤, 辛物, 葱薤之属。” 指出荤乃指葱蒜类辛臭的蔬菜。《说文·艹部》:“芺, 草也。味苦, 江南食以下气。”指出芺的味苦, 江南人常用它来顺气, 指出其性味及功效。《说文·艹部》:“堇, 草也。根如荠, 叶如细柳, 蒸食之甘。”堇即今之附子, 此指出其形态及性味。“苷, 甘草也。”《本草纲目》:“《本草》一名灵通, 一名国老。此草最为众药之主, 经方少有不用者, 犹如香中有沉香也。” “苷”指味道甘甜的草, 说明了药物的性味。

2.2.2 说明药物的功效

《说文·艹部》:“萐, 萐莆, 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 扇暑而凉。”指出萐莆是古代一种寒凉食物, 其叶大于门扇, 有于饮食清凉助供养之功效。《说文·艹部》:“芝, 神草也。”《本草纲目》:“芝为瑞草, 服之神仙。”此处通过命名其为“神草”, 间接道出其功效能延年益寿。《说文·艹部》:“苢, 芣苢。一名马儿。其实如李, 令人宜子。”苢即芣莒, 又叫马儿、车前草, 其果实外形像李子, 食用它有催产的功效。《说文·艹部》:“萱, 令人忘忧草也。《诗》曰:安得萱草?” 即传说中的忘忧草, 具有让人忘记忧愁的功效。

2.3 体现“药食同源”思想

《说文》所载的草本植物, 常常用作蔬菜、药物、酿酒、制席、编绳等, 而药食兼用是大多数本草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们在满足衣食的情况下, 逐渐认识到草本植物还具有治疗创伤、解除病痛的作用, 于是出现了药物与食物的逐渐分化。即便如此, 至今仍存在药食兼用的植物, 如姜蒜、百合、山药、薄荷、山楂、枸杞等。严格地说, 中医的药物和食物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 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 而药物的副作用大——这是“药食同源”的另一层含义。

3 《说文》中的针灸知识

3.1 针刺疗法

《说文·石部》:“砭, 以石刺病也。”《段注》:“以石刺病曰砭, 因之名其石曰砭石……按此篇以东方砭石, 南方九针并论。知古金石并用也, 后世乃无此石矣。”说明古代曾以石针刺皮肉治病。这种疗法在《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亦有记载:“其病皆为痈疡, 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 亦从东方来。”后世医家注释者颇为详尽,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云:“砭石, 谓以石为针也。”《山海经·东山经》云:“高氏之山, 其下多箴石。”郭璞注曰:“可以为砭石, 治痈肿者。”可见砭石之石, 是一种特有的坚硬滑利之石, 是来自东方的高氏之山, 与《素问》的说法是一致的。张介宾《类经·论治九》云:“砭石, 石针也, 即磁锋之属。”张志聪《素问集注》云:“砭石, 石针也。”《说文·刀部》:“剽, 砭刺也。”《段注》:“谓砭之, 刺之皆曰剽也。砭者, 以石刺病也。刺者, 直伤也。砭刺必用其器之末。”可知剽也是一种以石针刺皮肉的疗法, 以后才改用金属针。诚如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所言:“砭石, 指一种楔形石块, 是我国最古的医疗工具, 亦称针石、镵石、石针、砭针。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用以砭刺患部治疗各种疼痛和排脓放血等。”

3.2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 即用艾绒制成艾炷或艾条, 烧灼或熏熨人体穴位, 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说文·火部》:“灸, 灼也。” “灼, 灸也。”《段注》:“灸, 灼也。今以艾灼体曰灸, 是其一端也。引伸凡柱簺曰灸”。 “柱”是塞的意思。“簺”是古塞字, 《说文》:“簺, 窒也。”《段注》:“穴部曰窒, 簺也。”灸法正是用艾炷塞在孔穴之上, 使其停伫而不脱落, 令火烧灼肌肉, 两相格拒的一种治疗手段。故《段注》曰:“灼, 灸也。犹身有病, 人点灸之。医书以艾灸体谓之壮。壮者, 灼之语转也。”《辞通》亦曰:“灸字通灼, 医书以艾灼体谓之壮, 壮即灼之转音。”故几壮也就是烧灼几次之意。《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载:“藏寒生满病, 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 亦从北方来。”北方人喜好游牧生活, 因此内脏受寒, 易生胀满的疾病。对其治疗, 宜用艾火灸灼。因此艾火灸灼的治疗方法, 是从北方传来的。《灵枢·官能》:“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云:“凡病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为人们所重视, 它借助灸火的温热与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 以温通经脉、协调阴阳, 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之功效。

针刺疗法应是从石刺或竹刺演变而来,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 便以针替代了木石。但是灸是怎么发展到用艾绒呢?《说文·艹部》:“艾, 冰台也。”《段注》:“张华《博物志》曰:‘削冰令圆, 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 则得火。”指出古人把冰削为凸透镜, 把日光聚集在艾绒上, 以削冰取火。古代医家经过世代的经验累积, 对艾的认识渐渐全面, 到现在对艾性味功效以及临床运用都非常周全, 成为中医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4 结论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 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说文解字》中透视的中医药文化内涵来看, 汉字就像是一块历史文化的化石, 它记录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习俗, 同时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习俗也影响着汉字的内涵和应用。许慎在总结古代文献的基础上, 于《说文》中记载了大量的病理、药草、针灸等方面的知识, 列举了各种疾病的名称、症状和医疗、药物方而的资料, 反映了上古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 对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繁衍, 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劳动人民在与疾病的斗争中, 不断地积累和总结原始卫生保健措施, 才有了中华民族丰富系统的养生经验与理论, 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2]刘熙.释名[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4]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 2011.

[5]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 1988.

[6]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郑州:中州书画社, 1983.

[7]徐灏.说文解字注笺[M].台北:广文书局, 1972.

[8]李曼.《说文解字》疒部的文化阐释[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9, 30 (3) :75-78.

[9]樊守媚.读《说文解字》品医学之魅力[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 20 (4) :88-90.

上一篇: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下一篇:书籍管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