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宋词赏析答案(精选4篇)
期末宋词赏析答案 篇1
《宋词研究》作业答案
第一部分:填空题
1、宋代第一篇系统论述词体特点的文章是__李清照_____所著的《词论》。
2、李清照的《___渔家傲___》(天接云涛连晓雾)词,展示了她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一面。
3、向子諲的《酒边词》,以南渡为分界线,分为”__江南新词___”和”江北旧词”
4、常被看作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的南宋前期词人是 张元干 和张孝祥。
5、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__豪____”,就注意到了苏、辛之间的重要区别。
6、姜夔词向来被评价为 清空骚雅。
7、张炎批评吴文英词,如”_七宝楼台___,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8、”金源一代一坡仙”是指 赵秉文。
9、北宋灭亡后,对苏轼词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且推广苏词不遗余力的金国文人是 蔡松年。
10、最早提出婉约、豪放之说的是明代人 张綖。
11、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是 李清照,12、《易安词》的作者是 李清照。
13、《漱玉词》的作者是 李清照。
14、《断肠词》的作者是 朱淑真。
15、《樵歌》的作者是 朱敦儒。
16、《芦川词》的作者是 张元干。
17、《于湖词》的作者是 张孝祥。
18、辛弃疾字幼安,号 稼轩,所著词集名《 稼轩词》。
19、《稼轩长短句》的作者是 辛弃疾。20、《放翁词》的作者是 陆游。
21、《龙川词》的作者是 陈亮。
22、《白石道人歌曲》的作者是 姜夔。
23、《梅溪词》的作者是 史达祖
24、《后村长短句》的作者是 刘克庄。
25、《后村别调》的作者是 刘克庄
26、《龙洲词》的作者是 刘过。
27、《频洲渔笛谱》的作者是 周密。
28、《草窗词》的作者是 周密
29、《碧山乐府》的作者是 王沂孙。30、《花外集》的作者是 王沂孙。
31、《齐东野语》的作者是 周密。
32、《梦窗词》的作者是 吴文英。
33、《山中白云词》的作者是 张炎。
34、《须溪词》的作者是 刘辰翁。
35、《遗山乐府》的作者是 元好问
36、《时贤本事曲子集》的作者是 杨绘。
37、《骩骳说》、《晁无咎词话》的作者是 晁补之。
38、《诗话总龟》的作者是 阮阅。
39、《古今词话》的作者是 杨湜。40、《复雅歌词》的作者是 鮦阳居士。
41、《碧鸡漫志》的作者是 王灼。
42、《能改斋漫录》的作者是 吴曾。
43、《苕溪渔隐丛话》的作者是 胡仔。
44、《续骩骳说》的作者是 朱弁。
45、《作词五要》的作者是 杨缵。
46、《直斋书录》歌词解题的作者是 陈振孙。
47、《诗人玉屑》的作者是 魏庆之。
48、《玉林词话》、《中兴词话补遗》的作者是 黄升。
49、《怀古录》的作者是陈模。
50、《浩然斋雅谈》、《草窗词评》的作者是 周密。
51、《词源》的作者是 张炎。
52、《乐府指迷》的作者是 沈义父。
53、《钦定词谱》的作者是 王奕清。
54、《词林正韵》的作者是 戈载。
55、填词用的谱有两类,一是词谱,一是_ 音谱______。
56、《彊村丛书》的作者是_朱祖谋(朱孝臧、朱彊村)。
57、《唐宋词人年谱》:___夏承焘____。
58、《全宋词》的编者是 唐圭璋。
59、《全金元词》的编者是 唐圭璋。60、《词话丛编》的编者是 唐圭璋。6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6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6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6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6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66、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67、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68、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69、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70、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7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7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73、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74、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尔曹恩怨相尔汝!75、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76、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77、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78、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79、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80、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81、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82、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8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8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85、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86、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8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88、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89、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90、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9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9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93、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94、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95、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96、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97、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98、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99、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100、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101、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0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10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10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05、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106、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107、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108、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109、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110、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111、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1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113、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114、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115、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116、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117、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118、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119、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120、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121、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122、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123、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
第二部分 名词解释
1、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在当时被称为易安体。其最显著的特色是以“寻常语”入词,它不是一般的俚言俗语,而是从口语中提炼的、明白省净、富有表现力的诗的语言。以寻常的语言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这就是易安体艺术魅力所在。
2、宋末遗民词:
指宋末元初周密、王沂孙、张炎等遗民词人的词作。他们继承周邦彦、姜夔的衣钵,往往以凄凉苦咽的词风表达故国之思。词中多比兴寄托之作,是宋词的尾声。
第三部分 简答题
1、最早的专论词体的文章是什么?
答:最早论词的专文是欧阳炯的《花间集序》。
2、最早的宋人词话是什么书?
答:最早的宋人词话是元丰初杨绘的《本事曲》,多数偏于纪事。
3、晁补之的《评本朝乐章》评述了什么人的作品?
答:《评本朝乐章》评述了柳、欧、苏、黄、晏(殊)、张、秦七家词,是《词论》问世之前一篇重要的词评。
4、李之仪的《跋吴思道小词》持一种什么样的词学观点? 答:《跋吴思道小词》以花间为宗,对苏、黄多有异论,下开易安“别是一家”之说。
5、词“别是一家”之说是什么人提出来的? 答:是李清照。
6、李清照的专论词体的是什么文章? 答:是《词论》
7、《南宋四名臣词集》收的什么人的作品? 答:收录了李光、李纲、赵鼎、胡铨四人的别集。
8、“张孤雁”是对宋代哪位词人的称呼?为什么这样称呼?
答:“张孤雁”是指南宋词人张炎。他的作品《解连环·孤雁》写孤雁,生动传神,所以为他赢得了“张孤雁”的称号。
9、“二窗”是指宋代哪两位词人? 答:周密,号草窗;吴文英,号梦窗。
10、《复雅歌词》是什么样的一部书?
答:该书成于南宋初,是一部词的总集,采唐至北宋末词四千三百余首,凡五十卷。署名鲖阳居士作,真实作家未定。
11、《乐府雅词》是什么样的一部书? 答:南宋曾慥编辑的一部词的总集。
12、《草堂诗余》是什么样的一部书?
答:南宋书坊编集,何士集所编的一部词的总集,以类编次。
13、《花庵词选》是什么样的一部书?
答:南宋淳佑间黄昇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前者十卷,凡134家;后者十卷,凡89家。因黄昇号“花庵词客”,故此二集合称《花庵词选》。
14、《阳春白雪》的编者是谁? 答:是南宋人赵闻礼。
15、《绝妙好词》是什么样的一部书?
答:是周密编集的南宋歌词。尚清雅一派。作八卷,今残本七卷。始于张孝祥,终于仇远。共132家。
16、《名儒草堂诗余》是什么样的一部书?
答:此书为元代凤林书院所刊,不著编辑者姓氏。录南宋遗民词六63家,词203首。又名《续草堂诗余》。
17、《中州乐府》是什么样的一部书?
答:是金代文人元好问所编,本与元氏所编《中州集》为一编,是一部辑录金代词人作品的词集,所录词人36人、词作124首,各人皆有小传,兼评诗词。
第四部分:名句赏析与作品分析:
(一)名句赏析:
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哪位词人哪首作品中的句子?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答:这几句是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一首中的句子。写词人思念丈夫的心情。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无尽的思念却又涌上心头。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确实如此,李清照的词句是从范作中化用来的,但相比之下,李词更形象、更细腻、更生动,因而能成为千古名句。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是哪位词人哪首作品中的句子?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答:这是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的最后三句。关于这首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
仔细品味,确实,末三句是全词的亮点。词写孤寂之愁。愁的证明,以人之“瘦”见出。而“莫道不消魂”一语很有力,是一个跌宕,也是一个铺垫。“帘卷西风”,很巧妙,西风卷帘,现出帘外黄花,由黄花之瘦,更见人之瘦,十分形象。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是哪位词人哪首作品中的句子?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答:这几句是李清照《声声慢》词的开篇。作者连用十四个叠字,而且凝练地熔铸了特定的生活内容、概括了主人公的心境,在文字音韵方面,是词史上的一种创举。同时,这十四个字,一开始就为全篇奠定了基调。本词是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的。开篇即写“寻寻觅觅”,可见她从一开始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接着的“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再紧接着的“凄凄惨惨戚戚”是进一步写此时心中的感受。仅此三句,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所以,此三句的好处,不仅在于用字之妙,更在于与全篇融为一体。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哪位词人哪首作品中的句子?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答:这几句,原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句子。本词,原是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之中,主人公苦苦寻找“那人”而未见,却忽然在元夜将尽之时、灯火阑珊之处看见了她!写出了那种意外的惊喜,那种悲喜莫名的感动,那种令人热泪盈眶的一瞬间!
王国维《人间词话》以词为例,说明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须经历三个境界,以这几句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即是着眼于词中写的那种苦苦追寻之后蓦然得之的境界。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是哪位词人哪首作品中的句子?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答:这几句词出自姜夔《扬州慢》。这两句写一种物是人非的感受。经历了金兵的侵扰之后,扬州一片残破,旧桥仍在,而人事已非,只余桥下寒波,映衬冷月。通过萧瑟寂寥冷清的气氛渲染,显出作者的伤乱情怀,表露了对国家衰亡的悲痛,情调凄怆,词笔清劲。
(二)作品简析:
请简要评析下列作品(或主要特色,或写作技巧,或词中的意趣、哲理,等等)
1、李清照《一剪梅》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闺房秀户的生活理想伴随着丈夫赵明诚的出仕而结束。丈夫离去,夫妻分别,给李清照的生活带来了情感的缺失,于是一改甜蜜宁静的词作风格而写出了几首略带苦涩和忧怨的作品,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虽然离别,但却互相惦念,一种离愁,由两人分担,“离怀别苦”也就弱了许多,更何况还有时时传情锦书的慰藉呢。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映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爱情词的一个重要特色。而末三句,以逼近口语的词句,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不去的相思之情,愁的重点,还在于词人自身。
2、李清照《醉花阴》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这首词的语言很具有特色。“人比黄花瘦”一语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另外还用了白描手法,“薄雾浓云”、“玉枕纱橱”、“东篱把酒黄昏”、“帘卷西风”等创造了水墨画般的清婉秀逸的意境。
3、李清照《渔家傲》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或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在易安集中显得尤具特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曙色中,浩瀚的天空与支霞连接在一起,云蒸霞蔚,有如波涛翻涌;银河中,好像有千万只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奋勇航行,船帆在风浪中起伏,好似优美壮丽的舞蹈。这两句写天空、写云霞、写银河,可谓千姿万态。下一句,一个“梦”字,点出前二句所写,乃是梦境。于是,又循着这一梦字写出了天帝关切的询问,更具奇幻性。”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借用答语,巧妙地传出了自己心中的苦闷。末三句,是说她自己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奔赴理想的所在。这三句,是天帝的回答,还是她自己对天帝的要求?没有明说,总之是表明了词人自己的愿望。
这首词,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作者个性中豪放的一面。
4、陆游《卜算子》
卜算子 咏 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咏物寓志,表达了词人自己孤高雅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上片状物写景,写了梅的状态和处境。它生长在“驿外断桥边”,地处僻荒而不是热闹的从多之处;“寂寞开无主”,而没有很多的人来观赏;在暮色中,独自承受着孤寂的忧愁,更遭受着风雨的侵袭。处境是十分的恶劣。
下片抒情,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朴实无华,不与人争,也写出了它的胸怀坦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它的志节高尚,操守如故。
“独自愁”、“香如故”,是这首词所描写的重心。宋人本就喜欢咏梅,陆游更是如此。他有诗曰“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象征。这首词,表现的就是一位失意志士兀傲不屈的形象,是咏梅词的绝唱。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享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在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1204)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虽然是当时边防前线,但他的职位并非统筹军机重务,只是做个地方官,仍然不能展其长才。由于他处在这样一个境遇,而又怀有一颗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所以在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就很自然地怀想起镇江这地方——在三国时为孙权据以称霸江东,南朝时宋武帝刘裕据以扫荡河洛的往事而感慨万千了。作者通过怀古,寄寓着他主张抗金以收复中原,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此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
6、姜夔《点绛唇》
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这首词是姜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品。题目下面采取了题序的方式,交代了词创造的时间和地点,这就交代了当时写作此词时的大致背景,是延续苏轼而来。词的意境清雅而又悲凉,在意象选取上偏于冷的方面,如“无心”、“清苦”、“黄昏雨”,“残柳”等,共同营造了孤单冷清的氛围。明明写恋情,但却写的高雅,没有朝思暮想的苦恋,没有刻骨铭心的哀叹,只有一颗高雅纯洁的心,超凡脱俗,不同凡响。
(三)作品分析:
1、张元干《贺新郎》
贺新郎 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
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张元干,字仲宗,号芦川居士,是南宋初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以词来抒发爱国情感及政治见解,其词作“长于悲愤”(毛晋《芦川词跋》),豪迈悲壮,慷慨激昂,向来被认为是由苏轼到辛弃疾爱国词派过渡的桥梁。而这首《贺新郎》历来被认为是《芦川词》中的压卷之作。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秦桧复相,遣王伦使金乞和,随即金使“诏谕江南”,引起南宋广大爱国人士的极大愤怒,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字邦衡)愤然上书,乞斩秦桧等三奸臣之头以谢天下,因而遭到秦桧的迫害,被降职贬放外地,四年之后,又把他押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管制,甚至连与他交往或通书存问及作诗送行的汀州通判李涛、武冈军通判方畴、雷州守王彦恭、老诗人王庭王圭等也被放罢,贬黜或编管。一时,士大夫们慑于秦桧的淫威,“畏罪钳舌,莫敢与(胡)立谈”(岳珂《木呈史》卷十二),“平生亲党,避嫌远祸,唯恐去之不远”(蔡戡《芦川词跋》)。此时,张元干早已“因不屑与奸同朝,飘然挂冠”(毛晋《芦川词跋》),归居故里福建,当胡铨路过福州时,他不顾风险,与之饯别,并写下了这首满含幽愤的千古名篇。
词起三句,描绘金人铁蹄蹂躏之下的中原故土之荒凉景象,而以梦境出之。词人时刻挂念着沦落敌手的中原故土,萦思不已,遂于梦中重游,但见萧瑟秋风之中,敌军的营寨彼此相连,号角凄厉,昔日之营殿已是禾黍离离,一片荒残。这里化用《诗经·王风·黍离》之诗句,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故国之思以及沉痛之极的心情。
接着,“底事”三句便承接上文,提出了严正的质问:为什么天柱倒塌、砥柱倾毁,以致洪水泛滥、九州成灾?为什么原是文明乐土的万落千村竟然成了狐兔的乐园?这里,以昆仑天柱的倒塌隐喻北宋王朝的覆灭,以洪水泛滥喻指金人的猖狂进攻及其所造成的灾祸,以万落千村为狐兔所占比喻广大中原地区的荒芜,也暗指敌人“狐兔”横行的猖獗。这三句,以苍劲之笔勾勒出沦陷区的荒凉惨状,令人触目惊心,而以问句出之,尤如耳之警钟,催人猛醒,引人思索。
下面,又将笔锋收回到现在:“天意从来高难问”寥寥七字,包含着几许曲折、几许幽愤!本来,对上面的提问,统治集团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对山河沦陷、偏安半壁的局面,统治集团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而天意--最高统治者的意旨竟然无法窥测,何其可笑,又何其可悲可叹!而满含忧国之情的作者,在这不无讥讽意味的言辞背后,有着更多的焦灼与激愤。尤可哀伤的是,天意难问,人情易老,这种凄凉的悲哀本已“难诉”,又加此时故友远谪,“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里,连用“况”、“更”两个虚词,使得悲凉、忧伤、悲愤之情层层叠加而又更趋深沉。
上片既以概括之笔描绘了中原沦陷的惨痛现实,曲折含蓄地斥责了昏聩腐败的统治者,歇拍点题,引出送别之意。下片便承此而来,抒写难以割舍的别离之情。
过片描绘送别时的景色:初秋之夜,凉风习习,杨柳轻拂,星疏月淡,银河斜转,轻云流动,夜色已深。
景致本来不可谓不美,但面对此浩瀚长空,词人想到如此一别,万里相隔,想今日尚可对床夜语,倾心交谈,而别后连音信相通也不可能了,故此心情更加沉痛。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据说大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便不再南行。而胡铨的贬所广东新州距衡阳更何其遥远,路遥地僻,词人如何能不对朋友的生活而担忧挂念呢?音信难通,词人的心情如何能不痛楚呢?
最后,词人仍将诗笔收回到现在,与即将踏上征途的友人共勉:放眼天下,胸怀今古,绝不学小儿女那样,斤斤计较个人私情而恋恋难舍,泣不沾巾。他慨然说道:举起手中的酒杯吧,请听我高歌一曲《金缕歌》(即《贺新郎》),何等的慷慨豪迈!然而,在这豪迈之辞的背后,我们却真切地体味到了作者那无奈的沉痛与深深的幽愤,故作旷达之辞而沉痛幽愤之情却显得更强烈。
就是这首慷慨苍凉而悲壮的爱国词篇,深深地刺痛了投降派头子秦桧的神经,于是便将词作者“以它事追赴大理削籍”(《挥麈后录》卷一○二),但这首感奋人心的作品,不仅震撼着当时士人的灵魂,而且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
词作者也藉此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刘锋焘)
2、张孝祥《六州歌头》
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南宋初期词坛的重要人物。其词作笔力雄健,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张孝祥的词集名《于湖词》。通读整部《于湖词》,可以发现,这些作品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抒写作者抗敌报国的火热激情与抱负,以及抱负不得伸展的愤懑;一是叙写其冲淡、洒脱、旷放的超逸之致,展示自己冰清玉洁、高尚洁净的人格与情怀。除此而外,还有一些寿词和描写缠绵哀怨的离情别意等方面的作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首《六州歌头》便是其第一类作品中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词写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当时南宋北伐军在符离溃败,朝廷中主和派又得了势,于是便与金国偃旗息鼓,恢复之计又成为泡影。此时张孝祥正在建康任留守,所见所闻使其颇感愤懑。于是,在当时主战派领袖人物张俊举行的一次宴会上,便情不自禁,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写沦陷区的凄凉景象,景中寓含着作者的激愤之气;下片着重抒发作者的悲愤之情。
上片,从“长淮望断”到“消边声”都是写眼前所见,由一“望”字领起,极目眼前,杂草丛生,战尘不起,只有冷峭的秋风在嘶啸,昔日的战场一片寂静。这里“悄边声”三字在视野中又加进了听觉的成份,接着的“黯销凝”三字可谓沉痛呜咽,寓含无限的感慨,而在章法上,此三字既收束上文,也开启下篇,自然而然地引出“追想”。而由“追想”便很自然地写出以下数句:先写当年事(中原沦落之事)“殆天数,非人力”,做一跌宕,而从此以后,当年的圣地洁土便被敌人玷污霸占了。这里的“洙泗上,弦歌地”是用典,洙水、泗水都流经孔子的故乡曲阜,当年孔子曾在这里讲学,并将《诗经》等“皆弦歌之”。故这“洙泗上,弦歌地”,乃当年之圣地洁土。而现在,这圣洁的领土已被敌人所占。这里,作者用词极有感情色彩:昔日“弦歌”,乐声悠扬,可见当年歌舞升平的文明景象;而如今“腥”四外弥漫,可见如今被糟践的景象。再隔着淮河望过去,白日所见的只是匈奴族落后而野蛮的毡帐和土堡。夜里,所看到的则是敌人狩猎的火把及肆无忌惮的狂态。这狂态、这笳鼓,令人震惊,令人心寒,令人感慨。显然,这“遣人惊”给人一种启示,实际上就暗中否定了前面所说的“殆天数,非人力”。
上片写了所望,所追想,所惊,下片便以一“念”字起句,过渡自然。以下数句,皆由这一“念”字领起。他想到,随身所带的宝剑和弓箭徒然被尘埃蠹虫所蚀坏而一事无成;想到光阴如梭,雄心犹存而时不我待,想到“神京”仍在敌人的控制之下,这一切,使人无法心安。而对此情景,朝廷却以“怀柔”政策处之,烽烟不起,使者驰突不绝,这令人何等痛心,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呼出“若为情”!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又写处在敌人统治下的人民,“常南望,翠葆霓旌”,急切地盼望着王师前来收复失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诗句),他们“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这种境况,这种场面,使“行人”,使每一个人都不能不“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这愤、这泪正是对当政者呛 求苟安的强烈控诉。
词中所表现出的一切正是当时历史现实的深刻写照。
宣和七年(1125),金兵大举南下,从此,宋金间的战争展开了,宋朝廷内部也开始了主战与主和两派愈来愈激烈的斗争。到了1127年,靖康一役,北宋王朝灭亡,南宋建立。南宋的统治者不思雪耻,只求苟安,绍兴年间,高宗秦桧等人就密谋求和了。虽然有王庶、胡铨、岳飞等人的抗议,战事上也有刘琦、胡等部的获胜,更有岳家军的大捷,形势相当可观。然而,赵构等人出于完全自私自利的目的,为了自己的苟安偷乐,仍然命令撒军,使得“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接着就追不及待地订“绍兴和议”,向金称臣,并贬斥,杀害民族英雄岳飞等人,将淮水以北的大好河山拱手送与金人,大量的岁贡使得本来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人民更加苦难深重。然而这种苟安的局面维持不了多久,金人又挥师南侵。南宋部分军队迎头痛击,取得了采石等战的胜利。但是由于高宗赵构等人的破坏及孝宗的犹豫动摇,在张俊伐失败后,朝廷又起用主和派,订“隆兴和议”,向金称侄。张孝祥这首《六州歌头》正集中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词中所反映的“征尘暗,霜风劲”的情景,敌人“宵猎”的狂态,志士“黯销凝”的痛心,人民“常南望,翠葆霓旌”的迫切心情,正深刻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读罢此词,使人们跟作者一样,也不由得不“忠愤气填膺”。
读罢这首词,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历史的缩影,也可以了解孝祥其人的抱负情怀。按照涵芬楼影宋本《于湖居士文集》附录《宣城张氏信谱传》记载,孝祥“少年气锐”、“刚正不阿”,虽与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同登弟,官礼部侍郎”,然“一揖之外,不交一言”。岳飞被害后,“廷臣畏祸莫敢言,孝祥方策,即上疏请表其忠义”,以致“秦相益忌文”。又《文集》谢尧仁序谓其“雄略远志,其欲扫开河济之氛,汤洙泗之腥者,未尝一日而忘胸中”。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写出这样感情充沛的诗篇,从那“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的词句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火热的报国激情以及抱负难伸的沉痛心情。
这首词,沉郁顿挫,无论从内容还是风格上,都堪称于湖词中的一首代表之作。理解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于湖词中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刘锋焘)
第五部分:论述题:
1、论李清照词的成就。
首先,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其次,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再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第三,采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心理活动。如《永遇乐》。
第四,语言具有特色。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别开生面,天然精妙。善于用最平常的最简单的生活化的语言来精确的表达自己微妙的复杂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历程。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创造力、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他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2、请以具体的作品为例,谈谈张孝祥词的成就:
张孝祥是一位有意识向苏轼学习的词人,作诗填词也都以苏诗为典范,他“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何如?’”。一方面,他学苏词的“豪”,以“诗人之句法”抒壮志豪情,如欢呼采石战胜的《水调歌头·和庞佑父》,气势力度,“与‘大江东去’之词相为雄长”(汤衡《张紫微雅词序》)。其著名的词作是《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鹜,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这堪称是南渡以来词坛上包容量最大的一首壮词,从边塞风景到敌占区的动态,从朝廷的荒谬举措到中原父老的殷切期待,从敌人的横行猖獗到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时不我待的焦虑,都融为一体。抒情、描写、议论兼行并施,直抒中有回环曲折,声情激越顿挫,风格慷慨沉雄。
另一方面,则学苏的“放”,并兼融李白的浪漫精神,以自在如神之笔表现其超迈凌云之气和潇洒出尘之姿,如《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在苏轼中秋词的豪情逸兴而又别开新境。张词的哲理意蕴虽不及苏词,但浪漫奇想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词中广阔透明的湖光月色与冰清玉洁的人格境界水乳交融,也足与苏词争奇斗胜。
所以,张孝祥的词虽然没有苏轼词那样高的成就,在一定成度上也是自成一家,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3、论稼轩词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稼轩词,对宋词发展的贡献之一就是:创造了新的意象和意象群。
辛弃疾是军武出身,有着在战场上横戈杀敌的经历,对军队的生活十分了解,所以在他笔下出现了大量的军事意象。从而完成了意象的又一大转变。代表作如《破阵子》和《水调歌头》(略)。密集的军事意象,连接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
稼轩词不仅转换了意象群,还更新了表现手法,他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如用《天问》体写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连用七个问句以探询月中奥秘,奇特浪漫,理趣自然。表现方法的革新,也带来了词境的新变。
以文为词,既是表现方法的革新,又是语言的新变。稼轩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代表作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首句和尾句都从经史中化出,自饶新意。在词史上,稼轩创造和使用的语言最为丰富多彩;雅俗并收,古今融合,骈散并行,随意挥洒,而精当巧妙。
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的多样话的特色。其中最能体现出他的个性风格的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写豪气,以深婉之笔出之,写柔情,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看他晚年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略)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稼轩词还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来宣泄人生的苦闷和对社会的种种丑恶的不满,从此诙谐词具有了严肃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蕴。如《卜算子》(千古李将军)写贤愚的颠倒错位,极富幽默感。
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词作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他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
4、论者多谓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对此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 ?
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们的词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这种特点。
就苏轼而言,他在词的创作中以诗为词,要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方面是说他写词和写诗一样,“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另方面是说他能够吸取诗的表现技巧、手法,并以诗的意境和韵味入词。就前者而言,在苏轼以前,词的题材范围相当狭窄,而且词的功能总的来说还不脱“歌者之词”亦即伶人乐工之词的疆域,其目的多是用来“娱宾遣兴”或是娱人娱己的。而苏轼登上词坛以后,逐步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内容,冲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他的词中,抒写抱负,表现自己报国的豪情壮志,表现对生活的态度,抒写人生的哲理、理趣,还把农村题材引入词中,等等,这些内容,在此之前,一般文人都是在诗中才写的,而在词中则很少涉及。这对传统的词的创作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可以说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一个方面。
就后者而言,苏轼能够吸收诗的创作手法,一定程度上冲破词的传统形式和音律的束缚,进而使词成为一种脱离音乐的独立存在的文学体裁。再具体一点说,他有两个方面相当成功,这就是词中用题序、用典故,这在过去,只有诗(甚至文)才会有这种形式。苏词的题序,能够交代该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以及创作动机和缘起,等等,给读者一种提示,如其《水调歌头》一首,词前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清楚了作词的时间、缘由、怀念的对象,也为全词定下了基调。至于在词中大量的用典,也始于苏轼,如其《江城子·密州出猎》一首中,下片用了孙权射虎的典故,很形象而传神地写出了太守(词人自己)亲自射虎的雄姿;下片又用了冯唐的典故,既写出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为国立功的强烈愿望,又增强了作品的厚重的历史感。像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就辛稼轩而言,他在苏轼作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文为词”。主要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1、他的词作,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对话等手法也移植到词的创作中来。如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首,就采用辞赋的结构方式,他还有许多词作采用主客问答体,用楚辞体,等等;
2、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表现在语言方面,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经史子集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还用散文式的语句,如“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杯,汝来前”,等等。
3、他的词中还喜用议论,如“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还有的通过咏史怀古,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其《永遇乐·京口固亭怀古》一首,通过咏古,不当草率用兵,也不应迁延不决的政治态度。
4、他的词作中,比前人更多、更广泛地运用典故,而且涉及经史百家,范围十分广泛。以上种种,都是辛词“以文为词”的证明。这种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拓宽了词的表现范围,给词体注入的新的生命力。
当然,无论是“以诗为词”,还是“以文为词”,都只是苏、辛词作的一个方面,远不能概括其全部的创作特点。就苏轼而言,他的词作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迥异于其诗作;就辛弃疾而言,他的词作,摧刚为柔,沉郁顿挫,悲愤激烈之气而呜咽出之,豪气纵横而又不失词体本色,这些,都远非一句“以文为词”之所能概括得了的。
5、从意象的角度看,辛弃疾词有什么特点和成就? 与前代词人相比,辛弃疾的词有着特色鲜明的独特的意象:
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户和青楼酒馆,至柳永、张先、王安石、苏轼而一变,他们开始创造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至南渡词又一变,此时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稼轩词的特点之一是,创造了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这不仅是辛词意象的一个特点,从词史的角度看,也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
6、论姜夔词的特色与成就:
姜夔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苏轼首开以诗为词的风气后,经由辛弃疾的发展,词与诗在表现手法和抒情功能上已基本合流,只是词仍然保持着其入乐可歌的特性。姜夔接受辛弃疾的影响,也移诗法入词。但姜夔移诗法入词,不是要进一步扩大词的表现功能,而是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他在语言上多用单行散句,声律上间用拗句拗调,适当纠正向来婉约派词人平熟软媚的作风,给读者一种清新挺拔的感觉。他禀承了周邦彦字炼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而创造出一种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如《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写相思与忏悔,深含转折奥峭之妙。《浣溪沙·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的“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也把“别离滋味”写得清刚冷峭,韵味醇雅。
姜夔的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如《齐天乐》咏蟋蟀的鸣声,如《暗香》、《疏影》咏梅,“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用一种清幽的意境来寄托他落寞的心情,等等,都是如此。
姜夔的词境独创一格,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别出心裁。他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侧面着笔,虚处传神。如他的名作《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从虚处传达出无穷哀感,笔致清虚,意境空灵。故张炎说姜词“清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词源》卷下)。
与周邦彦一样,姜夔也长于自度曲。
姜词在形式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词作往往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姜词的小序,不仅起交代创作缘起的辅助作用,小序自身也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如同韵味隽永的小品文,与歌词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自从柳永变雅为俗以来,词坛上一直是雅俗并存。姜夔则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因而姜夔词被奉为雅词的典范,在辛弃疾之外别立一宗,自成一派。
7、论吴文英词的特点与成就:
吴文英一生的心力都倾注在词的创作上。他力求自成一家,在艺术技巧上用力尤多。吴文英词的特色,首先是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也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其次是在章法结构上,继清真词后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内;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吴文英作词师承周邦彦。清真词的结构也具跳跃性,但起承转合,或用虚字转折或用实词提示,尚有线索可寻。而梦窗词的结构往往是突变性的,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次序的约束,且缺乏必要过渡与照应,情思脉络隐约闪烁而无迹可求。这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但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他长达240字的自度曲,也是词史上最长的词调《莺啼序》,便典型地体现出这种结构的特色。
梦窗词的语言生新奇异。第一是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与其章法结构一样,完全凭主观的心理感受随意组合。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他描摹物态、体貌、动作,很少单独使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总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感极强的偏正词组。梦窗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了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但雕绘过甚,时有堆砌之病、晦涩之失,故不免为后人所诟病。
从艺术的独创性来看,梦窗足与南宋的另一杰出词人姜白石相抗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梦窗稿提要》说 “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是对吴文英平实公允的评价。
8、请就题材内容方面谈谈宋词与唐五代词的联系:
唐五代词的题材主要是以女性为中心,着力描绘女性的容貌与心态,写“绮筵公子”与“绣幌佳人”的男欢女爱。再广一些,就是写各色男女的两情相悦、离思别怨。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派”自不待说,南唐词人如李后主亡国前的作品亦是如此,冯延巳词也是以写女人的闺思别绪居多,只不过南唐词人比西蜀花间词人在风格方面表现得优雅一些而已。就连“百代词曲之祖”——托名李白的两首《忆秦娥》和《菩萨蛮》也写的是闺情别怨。就民间词而言,虽然题材远较文人词多样,但仍是以“言闺情及花柳者”居多,这方面的作品,几占现存《敦煌曲子词集》全部作品的一半,而《云谣集》“收词三十首,其中二十八首是以女性为描写对象,表现男女之间的性爱”。
到了宋代,词的写作达到了顶盛时期。北宋前期的一些代表情词人如晏殊、欧阳修等人,其词作内容大都不出男欢女爱、离情别绪,而能写得风流蕴藉、圆润优美。晏几道虽然所处时代较大晏和欧阳修稍晚一些,但其作品更是以写离情别恨为专利,而且较之乃父,更多地注入了自己的感情成份,其情更真、更深,感伤色彩更浓。至于柳永,更是大写特写男欢女爱与离情别意,而且更多地写下层社会、市井阶层人们的男女之情。这表明,他们都继承了唐五代词(不管是文人词还是民间词)的题材传统。
当然,宋初文人之所以能自觉地继承唐五代文人描绘女性、描写男女恋情这一题材传统,文学的惯性自然是最直接的原因,他们所接触到的作品是这种样子,他们也自然地照着这种样子来写,这是极其自然的事情。此外,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或者说有着特殊的社会原因。赵宋王朝建国以后,为了巩固皇室的宝座,精心编导并亲自参与演出了一幕“杯酒释兵权”的绝妙好戏,对开国元勋们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鼓励、倡导大臣们去追逐个人享乐。于是,上行而下效,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纵情声色、歌舞享乐的风气。而词作正是人们在筵席欢娱之时要听的歌词,适应这种背景与需要,词作的内容自然是要歌咏女性、写男欢女爱了。
北宋中期以后,由于苏轼等人的努力,从题材方面讲,词逐渐摆脱了“艳科”的藩篱,不再以女性为最主要的吟咏对象,不再以描写男欢女爱为近乎唯一的题材,不过,描写男女恋情、离思别怨之类内容的作品依然源源不断,依旧是主流题材之一,只是格调上不再像以前那样绮靡香艳,而且在宋代文学作品中,此类内容主要在词作中表现(而较少在诗、更少在文中表现)。这是因为,两性相悦乃是人的本能,离思别怨乃是人之常情,而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承平时期——哪怕是表相上的承平)人们总是过着一种享乐的生活,需要吟咏男女之情。而之所以主要在词体中来表现,则不能不说是因为唐五代文人留给后人的传统,即“诗庄词媚”、“诗言志,词缘情”的传统。因而,不仅一些“婉约”词人在作品中大写特写离情别怨;“豪放”词人如苏东坡,词集中也多有此类内容,连普通寻常的杨花在他的词笔下也成了一个多情善感的思妇,那么缱绻,那么缠绵(《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即使英雄词人辛稼轩,其《祝英台近·晚春》也显得是何等的旖旎缠绵、何等的儿女情长!这实在不能不说是词的传统所致。
这种传统的影响,甚至在词逐渐被文人“雅化”之后,一些并不“雅”的内容也并未绝迹,如有些作品专写女人的某种娇慵之态甚至女性的某一部位或肢体,这当然是直接沿袭了温庭筠等人专以女性为描绘之对象的传统。温庭筠的名作中如“鬓云欲度香腮雪”这样的句子早已广泛流播,流风所及,至北宋如欧阳修《醉蓬莱》词写“见羞容敛翠,嫩脸匀红,素腰袅娜”,柳永词写“坠髻慵梳,愁蛾懒画”(《锦堂春》),“暖云消,腻云亸”(《定**》),都是描绘某一部位来表现女人的妖媚或慵懒之态。而欧阳修的“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南歌子》)又专写女人的发髻(此处并无低俗的成份)。他如周帮彦的《看花回》“秀色芳容明眸”则专咏美人眼睛,一直到南宋,还有如刘过二首《沁园春》专咏美人足、美人指甲。
唐五代词中,有一类题材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却为后世开了一个传统,这就是隐逸词。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描绘了一幅由流水、桃花、白鹭、鳜鱼等意象组成的优美意境,勾勒出一位“青箬笠,绿蓑衣”的隐者悠悠然的形象,深得文人之喜爱,遂开后世山水隐逸一派。西蜀词人李珣、孙光宪等都有同类题材的作品。在宋代,朱敦儒、向子諲、苏庠、杨无咎、周紫芝等人都曾写了数量不少的隐逸词,虽然其意境始终不如《渔歌子》之纯净优美,但事实上是形成了一个前后承继的客观存在。
宋代的词人接受、继承了唐五代词,但又有革新、有创造、有发展。其实这些革新创造有许多也都能在唐五代词中找到源头。如农村词,苏轼徐州任上所写的5首《浣溪纱》曾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注意,有论者高度评价苏轼对此题材的“创新”、“开拓”之功。至后世,稼轩等人更是写了大量的农村题材的词作,清新优美,淳朴自然,令人叹赏。其实早在晚唐五代,此类题材就有人写了。如孙光宪,他的《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其意象,其情景,其意境,其风致,与苏轼徐州所写的《浣溪纱》何其相似!我们不能不说这其间有着影响与继承的关系。再如边塞题材的作品,唐五代词人如戴叔伦《调笑令》(边草)、韦应物《调笑》(胡马)、牛峤《定西蕃》(紫塞月明千里)、孙光宪《定西蕃》(鸡禄山前游骑)等,都较早地赋予了词体一种广阔的背景以及刚劲豪迈之气。到了宋代,寇准的《阳关引》(塞草烟光阔)、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比较早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注入了新的内容,此后众多的爱国豪放词更是这一传统的延续。
甚至,在我们平日不甚经意的方面,其实也有着对唐五代词的继承。试看这样一首词:”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这是花间词人李珣写的一首《南乡子》。我们在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作品中,不是能很清楚地看到它的影子么?
9、请从风格的角度谈谈宋词对唐五代词的继承。
就风格而言,晚唐五代词作成就最突出的温庭筠词的风格公认的是“秾艳香软”。而以他为领袖和代表的“花间词人”又实实在在地开辟了所谓“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先河。冯延巳词大都婉丽纤柔而又带有一种浓郁的感伤色彩。李后主的词作,亡国前的作品大都写艳情闺思的传统题材,在风格方面与花间词人亦实无大的差异。亡国后的作品则直抒心声,沉郁悲凉。总之,唐五代的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代表词人,虽然其词风不尽相同,但有几个共同点,就是:香艳、柔婉、感伤,亦不乏疏淡之作(如韦庄)。
从词作风格方面说,北宋初期的词坛,基本上是承袭了晚唐五代柔、软、婉的词风,所不同的是,词人们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向“雅”的方面发展。代表性词人如晏殊、欧阳修,其作品或珠圆玉润,或蕴藉深婉,或清新雅丽,总之,格调是背离“香艳”而趋于文雅了。这固然是因为他们饱读诗书,身居高位(或为政坛领袖,或为文坛盟主),因而在创作观念上有意识地避艳俗而尚文雅。
但是,他们毕竟身处歌舞享乐、“浅斟低唱”的社会氛围之中,面对的是日趋繁荣的都市生活,再加之他们作品的内容多写男女恋情,创作环境也多在酒席宴会的场合,这就使其作品总是无法摆脱软绵绵的格调,就晏殊而言,像“淡淡梳妆薄薄衣,天仙模样好容仪”(《浣溪纱》)、“鬓亸却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浣溪纱》(玉碗冰寒滴露华))等,不免有点“香艳”之嫌。即使他的名作如《清平乐》(金风细细)、《踏莎行》(小径红稀)等篇,也总是在温润深婉之中给人一种旖旎柔软的感觉。至于欧阳修,与其词作内容雅俗并存的情况相对应,许多作品充盈着浓郁的香艳的色彩,如《惜芳时》(困倚兰台翠云亸)、《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醉蓬莱》(见羞容敛翠)诸篇,其俗其艳,比之柳七,毫不逊色。
与晏、欧相对的柳永,更是俗词的代表,他的许多作品,如为晏殊所讥讽的《定**》(自春来)之类,自是“香艳”的代表,其他许多词作,也不离“柔”、“软”的路子。
稍后,小令圣手晏几道的词作则是凄迷感伤,深婉之至。从风格上说,亦不出这一范围。
苏轼之后,词的内容、写法、风格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就主流风格而言,雅化的趋势越来越占上风,但仍然不离柔、软、婉的路子。不惟秦观、周帮彦、李清照、吴文英等人如此,就连“豪放”如东坡、稼轩、龙川、龙洲等人,其词集中也多是(甚至大都是)柔婉的作品,间或亦有“香艳”之作,在苏轼时代,他就亲口责备秦观“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并举出了“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的例证。而终宋之世,此类作品,不时出现,终未绝迹,恰如一缕不散的游魂。
从更广的视野看,“雅”本身也属于柔婉一路的范畴,无论是骚雅还是醇雅,都是与粗豪相对立的,也就是说,宋词始终是拒粗豪而趋柔婉的。这不能不说是对唐五代之传统风格的继承与延续。
10、中国古典诗歌,有“缘情而绮靡”特点,有“诗言情”的传统。在宋词中,这一特点有什么表现?与前代诗歌有怎样的联系?
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基本内核。《楚辞·惜诵》中有这样两句:“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这大概是最早的明确提到“抒情”的话了。《诗大序》又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提到并强调了“情”。随着诗歌创作的不断发展,至六朝时,陆机《文赋》中明确地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从此,“缘情”(或“言情”)与“言志”成了两个并行不悖的创作主流,在诗词创作中,抒发感情,尤其是抒发作者一己之感情的作品一直是诗歌创作中的主流倾向之一。
宋代文学同样有大量的抒情之作。而且,就体裁而言,言情的职责主要由词来承担。早在北宋之初,词就是“言情”且“绮靡”的。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晚唐五代传下来的传统习惯,从而使宋人一开始就形成了一种文体分工的观念,即“诗言志,词言情”,且这种情一般都是某种幽约隐秘之情、缠绵旖旎之情。就宋初人而言,主要是男女之情。而就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日益繁华的都市社会,随处可见的歌楼酒肆以及达官贵人的酒席宴会上所需要的用来娱乐的当然也是那种轻松的、旖旎温软的(而非严肃的)歌词,而这种歌词的主要内容就是或缠绵、或香艳的男女之情;而且,宋初文人(尤其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文人)大都有两重性,即在正经场合、在官场上他们是一本正经的,而在私生活方面又是很随意、甚或是很风流的,而词这种在当时还被人们目为“小道”、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文学体裁更适合在这些场合抒写他们的各种情趣。因此,宋词一开始就是以“抒情”为主要职责的,而这种“情”主要是那些香艳缠绵之情。此种情形,在理论观念上钱惟演的一段表述堪为代表,所谓“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入厕欲阅小辞”;而在创作上以欧阳修为典范,欧阳修的诗文谈论时政、抒写怀抱,严肃典雅,而他的词中却有不少缠绵乃至香艳之作。
当然,越往后,宋词中“情”的内涵就越丰富、宽泛、充实。实际上在北宋前期,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中就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某种人生的感悟,所以他们言的“情”与此前相比,一方面更加地个性化(此前如温庭筠等人的“情”往往是泛化的),另方面也渐渐地避艳而趋雅,虽仍缠绵旖旎但却渐渐地趋向对俗、艳的背离。此后苏轼等人词中所言的“情”就更丰富了,从男女之情、夫妇之爱、伤春伤别,进而扩大到人生感悟、忧国爱国之情,等等。“古之伤心人”秦观的词作虽主要是言情且主要是愁情,但他的情已更多地融入了人生坎坷的抑郁,所谓“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也是以言情为主,但其中已融入了家国之忧,比之传统的“婉约词”,内涵显然是更充实了。至于辛弃疾等人的词作,其中之“情”除了缠绵之情外,更注入了抑郁之情、豪放之情、悲愤之情,“情”的内涵更加丰富、充沛、壮大。
不过,总的说来,与其他体裁相比,词还是以言情为主的,而且不管情的内涵如何变化,其主流还是那些缠绵、婉约、旖旎之情,不仅“婉约”词人如此,“豪放”如苏、辛者,其作品中亦大都为此类内容,即使稼轩那些抑郁悲愤而充沛的忧国报国情感,也要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以比兴寄托的方式缠绵幽怨地表现出来。说到底,是因为词体的功能与样式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定型,即所谓的“诗言志,词言情”,所谓“诗庄词媚”。从文学传统的角度说,其实就是继承了“诗缘情”的传统,而且还基本不离“诗缘情而绮靡”的路子。李善《文选注》释“绮靡”曰:“绮靡,精妙之言。”张凤翼《文选纂注》谓:“绮靡,华丽也。”黄侃《文选评点》亦曰:“绮,文也;靡,细也,微也。”而人们对词体所共认的理解也是:“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这“要眇宜修”、“言长”,与前人对“绮靡”的解释不是很接近么?
这说明,宋人在词中大量抒情,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一种继承,与前代的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
11、请以“柳”、“草”意象为例,说明宋词与中国诗歌传统的联系。
意象,是构成诗词作品的基本要素。中国古典诗词作品,有许多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往往蕴含着某些基本固定的意义或情感,成了一种有特定指向的积淀。换句话说,也是一种文学传统。
宋词作品中,有相当多的常用意象,其含意,与中国诗歌的传统一脉相承。柳与草的意象就很有典型性:
柳:
柳的意象,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共2861次,在宋词植物意象中,仅次于梅(据南京师大《全宋词》计算机检索软件统计)。
早在先秦时代,柳就出现在了诗歌作品中。人们都熟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这一意象在《诗经》中一出现,就与离别相关,就带有一种幽怨缠绵的情调。这一基本蕴含,一直延续到以后各代。到汉代,已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三辅黄图·柳》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于是,柳的意象在诗歌作品(尤其是赠别之作)中就越来越多地出现。至唐代,因为“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离别”(刘禹锡《杨柳枝词》),柳在唐诗的植物意象中已占到了首位。以至于李商隐还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离亭赋得折杨柳九首》)。
在词中,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李白《忆秦娥》就写了“年年柳色,霸陵伤别”。至宋代,由于词作主要抒写幽约细腻的情感,且多写离情别怨,柳更成了词作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意象,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夕阳低尽柳如烟,淡平川,断肠天”(周紫芝《江城子》),都借写柳这一意象,把离别的情感、离别的氛围,描绘得悱恻幽怨,令人魂伤。
草: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此句一出,草在文学作品中便与离愁别恨有了不解之缘,汉人的诗句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古诗十九首》),六朝人的描写如“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唐人的作品如“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别赋》),都是著名的例证。
在词作中,唐五代人借草写离情的作品已十分出色,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感情痴真,联想奇妙,令人叫绝;而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比喻自然,情随景增,更见缠绵。到了宋代,草意象在全部宋词的植物意象中更是占到了第三位,共出现了2167次(据南京师大《全宋词》检索系统统计)。这些意象,多写离愁别恨,如林逋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点绛唇));欧阳修“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倚遍栏干意无尽”(《洞仙歌令》),“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秦观“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八六子》);李清照“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有时看似用来烘托离别时的氛围,如秦观“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满庭芳》),实际上还是为写离情。而在有的作品中,草又用来写乡思,如范仲淹“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幕遮》)。此外,还有的词人借草来写兴亡的悲愁,如刘克庄《忆秦娥》写“宣和宫殿,冷烟衰草”,邓剡《浪淘沙》写“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等。
上述几个意象之外,宋词中还有不少意象承继了此前传统文学中的特定含义。如月、雁等。这些意象,使词体承载了“言情”的使命,形成了要眇优美的意境。同时,通过以上的简述,也说明它们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12、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和传统,这就是比兴寄托。宋词由于其不同于诗的体裁特点,更具有“婉约”性。比兴寄托的特点也表现得更突出一些。请就此问题稍作展开,谈一点看法: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香草美人、比兴寄托的传统。虽然论者对其具体涵义的理解存在着太多的分歧,甚至对“比”“兴”本身的解释自汉代起就有不同的理解。对这一概念的具体解释,不是本文的任务。我们只需肯定一点,即从屈原的《离骚》问世以后,自比香草美人,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表现身世之慨或家国之感就成了一个传统。其中情形大致如是:或以美人见弃而比自己不被君王重用,或以美人迟暮而感喟年岁老大、抱负未展,或以美人遭妒而喻自己被小人排挤,或以香草芳洁、美人孤高表白自己的人品节操,等等。概括起来,大致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感士不遇”,一个是自明节操。当然,愈往后变化愈多、范围愈广,而主流不外乎这两个方面,而尤以前者为主。如曹植《美女篇》、《杂诗》(南国有佳人),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李商隐《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等,皆属“美人迟暮”类,以美人的成年难嫁比喻自己的怀才不遇。而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则是以兰若自芳草自喻,写迟暮之感、不遇之情。进一步,比兴寄托的“载体”也不仅仅限于香草美人,还扩展到了别的意象,如曹植《野田黄雀行》以黄雀投罗网喻指朋友受迫害,而以少年救黄雀表达自己援救朋友的愿望;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表达人才被压抑的悲愤;李商隐《流莺》则以流莺自比,写无由伸展抱负的苦闷与悲愤。甚至还有张籍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节妇吟》)来表示自己忠于朝廷的节操。
词中用比兴,据张惠言的解释,温庭筠的《菩萨蛮》等诸多词章就是“感士不遇”、有“离骚初服之义”。这样解释,未免牵强。但晚唐五代,冯延巳、李后主等人的词作,已多少有些自己的人生感慨不自觉地渗入词章之中,使词作表现出一种隐约幽昧的况味。这至少给了后人一种“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可能。
宋词中比兴寄托的例子,早在宋初就有了。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吴越后王来朝,太祖为置宴,出内妓弹琵琶。王献词曰:‘金凤欲飞遭掣搦。情脉脉,看取玉楼云隔。’太祖起拊其背曰:‘誓不杀钱王。’”吴越后王钱俶朝见宋太祖,实出无奈,便赋词自比可怜的“金凤”,表达自己的惴惴之情,而宋太祖也听懂了他的意思,故而表示“誓不杀钱王”。
有论者称,在词中寓以比兴寄托的观念在北宋就已产生,黄庭坚《小山词序》中“其乐府,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可称理论上的表述。就作品而言,王安石“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千秋岁引·秋景》),难说不是喻指君臣关系的变故。苏东坡《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前人已多称有怀才不遇、美人迟暮之感;至于东坡《卜算子》咏孤鸿词,虽然对其主旨的理解多有歧义,但其中有着一种寄托、一种寓意则是肯定无疑的;至于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让神宗皇帝看出了“苏轼终是爱君”的寓意。而秦观的《千秋岁》(水边沙外),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比喻元祐党人的被贬流散,亦是典型的“比兴寄托”手法。稍后,贺铸的《青玉案·横塘路》亦显系寄托之词,而在写法上与上述诸篇又有不同。该篇不是自比美人,而是仰慕美人、渴求美人。这种写法实际上也取自屈子《离骚》。《离骚》之中,屈原时而自比美人,表达“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愤;时而又借追求美人表达忠于怀王的心情。方回此词,亦当有求知遇之意。
宋室南渡之后,比兴之作渐多,寄托之意更浓。从主旨看,大都表现壮志难酬之慨、国家破亡之恨,也有一些作品表达词人自己的高洁情操。从手法看,大都自比美人,或藉花草起兴(其实徽宗赵佶北行途中所作《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一词就借咏杏花而表达了国破家亡的哀痛),如辛弃疾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自己的“伤心人别有怀抱”;陆游《卜算子·咏梅》、萧泰来《霜天晓角·梅》借梅表现自己的人格节操;刘克庄《贺新郎·席上闻歌有感》借歌女的曲高和寡写自己高洁自守的人品;张炎《绮罗香·红叶》亦借寒秋红叶寄托亡国遗民的飘零身世和高洁情操。至于以比兴手法忧怀国事的,如陈亮“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水龙吟·春恨》),痛恨中原沦陷,前人以为“直有宗留守大呼渡河之意”(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姜夔的“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则是象喻南宋国运衰颓不堪。至于宋末和宋亡后的词人词作,则是尽抒家国之痛、亡国之恨了。如张炎《解连环·孤雁》借咏孤雁寓家国之痛、身世之感,蒋捷《贺新郎》(梦冷黄金屋)自比美人,写亡国之恨,而王沂孙的咏龙涎香、咏新月、咏落叶、咏萤、咏蝉、咏水仙诸篇,则全是凄楚悲怨的亡国之哀痛了。当然,此类作品,尤以稼轩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篇最为杰出。这些作品,悲凉沉郁,顿挫跌宕,感喟至深,沉郁之至,厚重之至。
正因为比兴寄托的词作在南宋数量巨大,成就突出,所以也开始有了理论上的明确表述。鲖阳居士对东坡词的解释自是“作品分析”方面的典型;陈鹄《耆旧续闻》卷二论苏轼《卜算子》咏孤鸿词“拣尽寒枝不肯栖”即说“取兴鸟择木之意”;黄沃注他父亲黄公度的词说“以当路多忌,故托玉人以见意”;而刘克庄更是明确而肯定地指出,词作当“借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寓放臣逐子之感”(《刘叔安感秋八词跋》)。这说明,词作讲比兴、重寄托,不仅在创作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作品,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明确的自觉。
13、宋词中,有许多登临怀古的作品,请简单谈谈你的看法:
登临怀古,抒发感慨,其实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文人每每登临古城古迹,或是某些著名的建筑名胜,就会触发创作冲动,或就古迹古事切入,抒兴亡之感;或就古人遭际生发,抒身世之慨。其创作背景,一般都是国家衰微之时,或是作者落魄之际(二者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此类创作,初、盛唐的名作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等。中唐以后,随着国势的渐趋式微以及诗人遭际处境的变化,此类作品愈来愈多且悲慨意味愈来愈浓,司空曙的《金陵怀古》、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石头城》、《台城》、许浑的《金陵怀古》、《咸阳城西楼晚眺》、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宋词中,继承这一登临怀古之传统的作品在北宋就有了。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从题材、意象、语言等等方面都直接取自刘禹锡的《金陵五题》,可以说是一种很彻底的继承。不过,清真此作,总觉得少了些词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倒是北宋前期的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笔力遒劲,感喟深沉,于兴亡之感中流露着词人自己的真感慨。此外,如王安石的《南乡子》(自古帝王州)、贺铸的《水调歌头·台城游》、叶梦得的《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等都是成功的登临怀古之作。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震烁古今的名作。
南渡以后,此类作品愈来愈多,如韩元吉《霜天晓角·蛾眉亭》、袁去华《水调歌头·定王台》、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杜旟《酹江月·石头城》、程珌《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等,大都有感而发,感喟深沉。
这方面作品最多、写得也最成功的当属辛稼轩。盖因一则他所处的时代国势飘摇;再则他自己身负经天纬地之才却不被重用,无有机会伸展自己的抱负,壮志难酬,所以他的感喟就远比一般文人深沉厚重,所谓“气大者声必宏”是也。他的作品,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等,抚时感事,感喟极深,足以使懦夫立志。
经典唐诗宋词赏析 篇2
《侠客行·赵客缦胡缨》
【唐代】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赏析:《侠客行》是诗人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但当时游侠儿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目前了。因为诗人并不是为物而夸张的写物,而是处处着眼于人的精神气势而写物。
“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当时流行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纵、慷慨之气,把物都写活了。
《寄黄几复》
【宋代】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赏析: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
“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荆轲歌 / 易水歌》
【先秦】佚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赏析:“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
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风雨》
【唐代】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赏析:李商隐一生羁旅漂泊,宦海沉浮,不得重用,饱尝世态炎凉。遂借风雨以起兴,抒发抑郁悲愤之情。
作者一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四处漂泊寄寓幕府,穷愁潦倒,全诗喟叹深沉,词哀情苦。
《剑门道中遇微雨》
【宋代】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赏析:自古诗人多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酒量不在李白之下。陆游满襟衣的酒痕,正说明他与“诗仙”、“诗圣”有同一嗜好。
诗人“细雨骑驴”入得剑门关来,年过半百才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诗人自叹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临安春雨初霁》
【宋代】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赏析:“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脑补十万字武侠小说了。
处江湖之远,从这两句诗中品味出凡间烟火气,却又清丽脱俗。若成小说,这应当是沧月、沈缨缨的风格。
《贺新郎·九日》
【宋代】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
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
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赏析:秋天鸿雁南来,明春仍然北去,北上恢复神州的大业却遥无实现之日,眼看白日西下,象征阒国势危殆,令人痛心。
诗人自己老眼平生,壮志难伸,亦只能长歌当哭,借酒浇愁。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代】杨慎
《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
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代】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赏析: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
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
《定**·三月七日》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辛弃疾宋词赏析 篇3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
作品注释
①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灯火辉煌。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箫的名称。排箫乐器,泛指所有乐器。
⑥玉壶:比喻明月,故继以“光转”二字,亦或指灯。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⑩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灯光昏暗的`地方。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
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她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其实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有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受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结构:面---点---特写
所有写景:由情的变化而变化,情感贯穿于写景的波澜,跌宕。
写景抒情,欢乐---喜悦---落寞---惊喜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玉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现实生活中,心境要很清净,才能找到你的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为了他,很憔悴,经过艰辛跋涉刻苦学习之后,需要付出艰苦劳累不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经过努力后,终于有了回报,水到渠成,从量变到质变,喜出望外,有了美好的结果(多么艰辛后才得到)。通过创作性都阅读,结合自己的修养学识,境界,给读者有更多想象的空间。
宋词《雨霖铃》教学实录赏析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柳永、婉约词派的特征。
2.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背诵课文。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结合创作背景,运用想象和讨论法,领悟其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词中的意境、离别之情,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
1.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名句的鉴赏方法
2.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上一节的《望海潮》中,柳永带我们一起领略了钱江潮的壮观,西湖的美景,杭州市区的富庶繁华,那这一节,让我们继续随着柳永去感受他那凄美的离愁,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的35页,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人、写作背景、词牌简介 师:学习新课文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在上一节《望海潮》中呢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柳永,那现在就来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这首词就是描写了作者离开汴京时和他心爱的歌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师: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柳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叶梦得《避暑录话》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师:同学们知道“雨霖铃”这一词牌的由来吗? 生:不知道。
师:那老师就给大家说说。也写作“雨淋铃”,词牌名。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贵妃。后唐玄宗入蜀,霖雨连日,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后来,人们使用这支曲子来表达离愁别恨,“雨霖铃”也就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
(三)整体感知全词
师: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老师先给大家示范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感受词中的离愁别绪,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教师范读)
师:好。老师读完了。那老师想请学生回答一个问题,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生:悲凉,伤感
师:嗯,很好,确实,这首词是离别作品,基调哀婉、伤感、凄清 师:古人曾说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得很有道理。好的诗词,要多读多背,在诵读的过程中,推敲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那下面就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融入自己的感情在读得过程中,把难理解的词语划出来,待会儿我们一起解决。
生:学生齐读(第一次朗读,感情投入不够,学生大多读得直白,缺少感染力,这和后面学生能比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师:好,读完了。对于刚才的朗读,你们觉得怎么样,谁来点评一下?
xx同学,你来说。生2:… …
师:还有同学要点评吗? 生3:… …
师:同学们感情投入不够的,原因可能是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没关系,我相信在我们品读完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可以读得更好。读完课文后同学可以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吗?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
师:对,非常好,请坐。这首词写得就是离别。在进入品读鉴赏课文之前呢,我们先来解决难理解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
生4:…… 生5:…… 凄切:凄凉悲切 骤雨初歇:急雨刚刚停下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深厚的样子。念去去:想到将来行程遥远
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学们要记在课本上。
(四)品读、鉴赏作品
师:好,解决这些词语之后就更方便我们品读课文了,先品读上阕。同学一起朗读上阕,读得时候呢,要用心的想象,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在那样的环境,面对离别,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好
师:寒蝉凄切,一二读。生:……
师:这次的朗读比第一次进步很多,节奏把握比较好,也比较有感情,看来同学们学习能力挺强的。谁能告诉老师,词的上阕讲了什么内容?
生:词人和爱人悲苦不舍得分离场面
师:这离别场面作者用了很多意象,是那些呢?同学们找一找。好,XX同学,你来说。(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
生6: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板书)师:回答得很好,但还不够完整,谁来补充?XX同学。生7:兰舟、楚天
师:很好,同学们都找出来,看出来,同学们都很细心。这些意象有虚有实,这些意象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实景就是真实的,看的见摸得着的。
生: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是实景,烟波、暮霭、楚天是虚景。
师:从哪看出来是虚景?
生:一个“念”字,想到的意思。
师:很好,同学们都很细心,意象有渲染凄清悲凉意境,烘托人物内心感情的作用。
师:柳永的词都写得极美,这上阕就有很多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品味,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同学们可以从意象和人物刻画方面去分析。首先老师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老师喜欢的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老师觉得“去去”二字用得极好,表达出了作者不愿离别而又不得不去的无奈和伤感。烟波和暮霭又具有迷忙飘渺的特点,和词人的忧伤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烟波和暮霭其实就是作者心中的离愁。“楚天阔”是说南方的天地之间也因烟波、暮霭而变得辽阔而无法相接仿佛天地间都充满了离愁。这种表现方式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老师说完了,下面轮到你们说了。
生8:我喜欢课文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他写了寒蝉、长亭、还有骤雨。当时离别的时候,加上寒蝉凄凉的叫声,使离别气氛更加愁畅。长亭是人离别的地方,然后雨停了之后,天变凉了,又会使人感到凄凉。作者是通过对离别地点的环境描写以表达伤感的氛围和 离情的。
师: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心中的凄凉,这是什么表现手法呢?用一个成语来。
生:借景抒情。
师:还有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好,XX同学。生9:我喜欢的是“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一句写的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时候,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
师:这位同学是从人物描写这一角度来分析,说得很好,同学们读到这里的时候要把这种难以割舍,不忍放手情感读出来。还有哪位同学来和我们分享?XX同学。
生10:我喜欢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句则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分离在即,再回无期。此时彼此心中如浓雾愁云,满腹的哀愁却难以启齿,因为这只会给彼此徒增哀愁,只能执手相握。恨泪相对,正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表达效果。
师:好,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在同学的分享中我们也将上阕品读完了,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上阕的内容。XX同学。
生11:上阕写了离别之景和离别之情。
师:嗯,写的就是离别之际难分难舍的场面。这离别之景在柳永的描绘下美得如同一幅画,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用自己话来描述这一离别之景。
生12:… …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错,那接下来我们继续品读词的下阕。词的下阕也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遍下阕。XX同学,你来。
生:朗读
师:好,读得很好,老师也被你打动了。词的下阕,作者一开头就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作者不说自己的离情,却说自古以来的离情,这“自古”有什么好处?
生13:……
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14:作者是想说他离愁并不是特殊的,而是和大家一样的,这样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增添了悲伤之感。
师:说得太好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愁不仅仅是作者独有的情感,自古以来谁不伤离别啊,是不是。这里,作者将一己、一时的情感化为一种普遍的永恒的离愁,从而更加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伤离别”点明了词的主旨
接下来呢,作者又进一步设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也用了许多意象,是哪些意象呢?
生:酒、杨柳、晓岸、残月
师:这些意象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这些意象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来讨论,每个小组分析一个意象。可以联系以前所学过的诗词来分析。
生:讨论中
师:好,时间,请各小组派代表来说说。
生16:古人喝酒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开心的时候,再者就是伤心的时候。很显然,作者是属于后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萦绕在作者身旁。古人有借酒消愁的说 法,作者也想通过喝酒把离愁忘掉。然而只是暂时的,醒来之后离愁仍在。
师:说的很好,举杯消愁愁更愁,其实这酒象征着词人的离愁,那关于“柳”这个意象,哪个小组来说呢?好,你说。
生17:“柳”与“留”谐音,古人用“杨柳”来作为赠别的信物,成了送别的象征。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师: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作者是借“柳”来表达那种想留下来,却留不了的哀愁。接下来是关于风的,哪个小组?
生18:晓风,黎明时分的天气是挺凉的,而在此时离别更给人添了几分凄凉的意境。,这个时候凉的不仅是身,心更凉。像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风就是给人以凄凉的感觉。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储存量挺大的,还可以举出相关的例子来证明,很好。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最后一个意象“月”,XX小组。
生19: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其实月就是人的离合的象征。残月,就是不完整,不完整就是离别,作者通过“月”这个意象来表达离别后的那种相见无望的愁情。
师:分析得很到位。两句话,作者就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以虚写实,真正做到情景交融、虚实 结合。“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被世人称位千古名句。
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里老师有点疑惑,“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既然是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的呢?谁能帮老师解除这一疑问?哎,好,你来。
生20:一别很多年,也不知道是多少年,(如果在一起)本应是良辰美景、夜夜笙歌,可此时此刻爱人不在身旁,无人分享,内心孤独,再美都只是虚设。
师:其实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更加深刻的表达心中无奈和伤感之情。这句“良辰好景虚设”正好对应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身边没有可以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爱人,就算是良辰好景,就算心中有千种思念和情意,也无人可以倾诉啊,陪在身边的是无限的孤独与凄清。下阕也品读完了,谁来概括下阕写了什么内容?好,XX同学。
生21:想象离别之后的孤独
师:对,就是设想别后的孤寂凄清。整首词到这里都品读完了,这首词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词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生: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师: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是一样的。其实还有一个就是直接抒情。看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大胆而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首词让人回味无穷,下面请同学再次朗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的离愁。“寒蝉凄切”一二 读。
生:……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朗读越来越好了,希望可以继续保持。我们知道宋词分成两派,一是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二是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结合以前所学过的婉约词,我们可以总结出婉约词的特点。婉约词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发扬词铺叙、描写的特色,内容上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多以艳情为题材;形式上则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雅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雨霖铃》就是婉约词风的经典之作。
【期末宋词赏析答案】推荐阅读:
宋词赏析11-26
《蝶恋花·春暮》宋词赏析09-24
《摊声浣溪沙》宋词赏析09-10
鲁逸仲《南浦·旅怀》宋词译文及赏析07-02
唐诗宋词题库及答案09-09
《踏莎行·小径红稀》晏殊宋词注释翻译赏析10-24
《满江红.送廖叔仁卦阙》宋词赏析11-27
辛弃疾的《摸鱼儿》原文及宋词赏析12-07
漫谈宋词07-24
宋词感悟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