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扶贫驻村民情日记

2024-07-27

村干部扶贫驻村民情日记(共12篇)

村干部扶贫驻村民情日记 篇1

当我端坐窗前,当我静立村委会门前的云海边,我在想些什么?我承认有时候我陷入的思考太多了,多到像是经常走神。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先要与我的记忆中去过的地方对比一下,这已经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对比了,是为了找到相似之处不再让它,克服保守的自己对于新事物的恐惧。

可惜的是,那些记忆已经陌生,甚至当时的一些做法在此情此景下是发挥不了作用的,重新建立想法和观念是我适应这里后最先开始思考的。

烈日与雷电交错出现在这片大山里,阴晴反复。当我们顶着烈日,迈着不习惯下坡而步履蹒跚的脚步,来到群众耕作的烟地里,他们栽下秧苗时那近乎祈求的姿势,在大山这厚重的背景下异常渺小,谁能想到幅员辽阔的西南山区的某个山坡上,有那么一群人虔诚地面对着土地耕种,而这是他们的全部希望所在。是的,如果有人能关注他们那么他们的生活可能从此转上了另外的轨道。

雷雨还是来了,雨水携裹着山上的泥土在植被的层层过滤下,流向山脚,给人们带来了饮用的山泉,给庄稼带来了成长的动力。但这山泉流到群众家里是泛黄的,工作队的净水器堵了,我们不敢妄议水的质量。群众一句“习惯了”更凸显出工作队的不习惯。饮用水的净化,净在人们嘴里,甜在大家心里,这样的工作我们应该去做。

三岔河边,水流淙淙,河两边树枝摆动,与河滩上不知名的小花一同描绘出生动的田园景色,而这种生动的宁静却是因为去年的山洪淹没了宝贵的三百亩田地。无法想象去年的三岔河水像疯了一样去吞噬那片长势喜人秧苗,水田复耕不只是去掉浮沙,扶贫也不只是扶起这群相比而言贫困的群众,我们要去掉的是蒙在群众心上的灰尘,扶起的是群众的志气和希望,没有什么比得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可贵。

来了就不想离开,离开了就不想回来。这无奈的话语,似乎是我们每个工作队员的内心写照。路的颠簸太久会消逝我们对这个地方的爱,这是刚驻村时最真实的想法。好在现在通组道路硬化施工已经如火如荼,用自己的行动去巩固我们对新华村的感情,这是最令人欣慰的,也是扶贫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新华每改变一分,我们会高兴十分。与细微处下功夫,即便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小,我相信当自己的努力可以让这群三岔河畔勤劳的人民露出笑容,那笑容会刻在自己心上,陪伴自己一生。希望多年以后我关于新华村的记忆充满欣慰、满足和感动。毕竟我现在所努力的正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诺言。

村干部扶贫驻村民情日记 篇2

扑下身子到群众中去, 放下架子走进百姓心里

2006年初春, 温都苏巴图来到科右中旗, 成为一名驻村扶贫干部。他把每一个帮扶点都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和感情, 2个嘎查共400多户人家, 没有他没去过的;每个贫困户的情况更是了如指掌, 他们的疾苦, 时刻牵动着他的心。

2012年冬, 西日嘎嘎查65岁的村民岳赛音老人得了青光眼, 由于没钱看病, 错过最好的治疗时期, 导致右眼失明, 左眼做了3次手术才保住视力, 老伴也患有类风湿, 儿子外出打工, 生活十分困难。温都苏巴图多次接济他家, 协调民政部门为他家解决低保, 和嘎查班子协商让他到嘎查打理杂务, 每个月支付500元报酬。老人高兴得逢人便说“温达日嘎”是知冷知热的好干部!

西日嘎嘎查71岁村民张振国患有糖尿病综合症, 和老伴乌仁其木格住的50年历史的两间破土房, 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温度苏巴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想把老两口免费安置在旗福利院安度晚年, 可老人不乐意离开家乡。乌仁其木格说:“温都苏巴图真成了咱贫困户的亲戚了, 每逢下雨天, 他总会第一时间跑到咱家查看房子漏没漏, 有没有垮塌的危险。去年7月20日半夜12点, 下起了瓢泼大雨, 他冒雨来到咱家查看。现在我们已搬进他给我们协调盖的40平方米的砖瓦房了, 如今再也不用担心下雨房子塌了被砸死!”

该嘎查党支部书记白国庆说, 每年温都苏巴图在嘎查蹲点150天左右, 最多200天以上。如果见不到温处长的身影, 大家知道, 他肯定到村民家去了解情况了。

帮扶点的群众把温都苏巴图当做亲人, 年龄小的叫他“温叔”, 年龄相仿的称他“兄弟”, 老人们拿他当自己的儿子。他每次来到嘎查, 乡亲们都会把他围住, 热情地邀请他到家里吃饭, 他成了嘎查每家每户“狗不咬的客人”。

他在日记中写道:“全面进行调研, 了解民情民意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 积极主动与农民沟通感情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动力。只有‘身入’基层、‘心入’群众, 才能听到群众心声、摸到基层实情, 才能制定符合民意、顺应民心、促进民生的政策措施。”

扶真贫真扶贫, 为贫困群众带来希望贵力斯台嘎查是科右中旗沙化、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 全嘎查1万多亩耕地, 绝大部分是沙坨地, 一遇干旱, 不管怎么忙乎, 连种子化肥的钱也得搭进去。温都苏巴图从放下铺盖卷的第二天起, 就一边跑嘎查了解情况, 一边寻找贫困的根源, 苦思致富的良策。

一个月下来, 一双新鞋磨穿了底, 嘴唇起了泡, 但也拿出了详尽可行的帮扶规划和思路。

这个封闭沙窝子里的农牧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2006年4月12日, 经温都苏巴图上下协调、四处奔波, 找来的打井队打出了“第一眼帮扶井”——40米的深水井。紧接着, 他为3个艾力配套新打26眼40米的深水井, 还为这个嘎查原有的42眼井配齐井房和电灌等设备。一个多月, 温都苏巴图与农牧民吃住在一起, 皮肤晒黑了, 身体累瘦了, 这里的8000亩耕地却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 达到人均8亩的高标准。

2011年, 按照上级要求,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把帮扶点转移到巴彦呼舒镇西日嘎嘎查。当时的西日嘎嘎查, 连续7年干旱, 有一半以上人口致贫, 50户人家被迫常年在外打工维持生计。经过详细调研, 温都苏巴图确定了“农牧结合, 以养为主, 为牧而农”的帮扶思路, 帮助嘎查发展畜牧业。

2013年9月,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协调帮扶资金购买了1014只基础母羊和优良种羊。为了把这批扶贫羊的作用发挥好, 温都苏巴图提前3个月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征求意见。当时连嘎查达都有不同意见:“贫困户对国家有贡献?勤劳致富有罪了?凭什么贫困户多分2只羊?”分羊的头一天, 他召开9次村民代表会, 从天蒙蒙亮一直开到满天繁星, 耐心细致讲解党的扶贫政策, 终于把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

9月12日, 对于该嘎查贫困群众吉仁台一家来说, 是个意义特殊的日子:按照贫困户每口人3只羊的标准, 他家分到了12只基础母羊。看着在自家院子里欢蹦乱跳的羊儿, 全家人笑得合不拢嘴。吉仁台的老伴儿白堂见到记者, 兴奋地说:“我家羊已发展到14只了, 今年到秋天庄稼收成好了, 准备再添十几只羊, 3年后就能发展到100多只羊了, 那时我就有能力给儿子娶媳妇了。没有扶贫羊, 我的苦日子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去年, 该嘎查牧业年度大小畜总头数达到6000多只, 已彻底消灭“无畜户”, 畜牧业成为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 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温都苏巴图了解到, 除了自然条件艰苦之外, 一些群众甘于现状、不思进取, 是当地贫困落后的症结所在。要做好扶贫工作, 首先要从提高农牧民受教育程度、思想认识入手, 改变贫困农牧民的精神面貌。

2013年9月1日, 对于西日嘎嘎查的农牧民来说永生难忘。这天, 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和温都苏巴图的不懈努力, 北京小鸟爱心基金爱心企业家来到该嘎查, 将87.34万元的爱心捐款送到112名贫困学生手中。“为了供2个孩子上大学, 几年来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变卖, 还借银行贷款、民间高利贷十多万元, 当我把救助两个孩子的4万元钱紧紧抱在胸前, 都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事情。”说起当时的情景, 白斯日古楞仍然激动不已。

2013年9月30日, 是西日嘎嘎查村民喜庆的日子: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大力支持下, 温都苏巴图带来电脑、音响、民族服装、扬琴、四胡等, 由他倡议成立的玛拉沁艺术团, 在该村新建的3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首演。群众高兴地说:“过去闲下来没什么娱乐可言, 年轻人三五成群不是赌博就是酗酒, 如今咱每天晚上都会聚集在文化广场跳广场舞、安代舞, 娱乐、锻炼两不误, 生活越来越滋润了!”

驻村干部扶贫日志 篇3

相洪奇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阴

都五月末了,晚上还是很凉,真正的倒春寒呀!殊不知,此时的倒春寒,暗藏杀机。

今天上午与村干部李凤城、周树生察看、了解了今年杏扁遭灾减产的事情。4月17日晚一场小雪,5月16日晚突然降温,致使正在开花的杏树冻伤,严重影响了结果儿。村前往南的杏树好一些,山坡前的损失也不大。受灾最严重的是村子东部和东北部的大面积杏树,所涉农户八十多户,预计今年减少收入近八十万元,也就是说减产减收一半。要知道,杏扁种植是大田洼的主导产业,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多年了,倒春寒一直是杏扁种植的天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技术人员。

今晚上网搜索发现,陕西农业大学研发出一种自动喷雾装置,根据天气预报,适时放置在杏树下,一旦气温降到零度,便自动打开装置,改变小气候,可预防灾害。此项成果已申请专利,正在陕西黄土高坡杏农中推广。

于是就想,今年秋后去考察一下,看看是否适用于大田洼。增收不易,如果能够保证不减产,岂不是利农、惠农的善事一件?

查看五保户危房

相洪奇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雨

雨还在下。

二十多天没下雨了,这回,庄稼可以喝个饱了。可是,那几户住在窑洞里的五保户情况怎么样呢?

早上6点多,没顾上吃早饭,便跟村干部徐清河、李凤城、岳利兵一起,从西堡到东堡,开始察看大田洼村的4户五保户。全村共12户五保户,这几户房子要差些。

先来到李向俊家。人还没出来,大小3条狗已经叫唤个不停。院子很大,高高的土墙,窑洞已经破败。老汉住的改造房,今年新加了一层彩钢瓦。“不漏,不漏。没事儿,放心吧!”他的话,更像是对我们的慰藉。

74岁的岳前还住在加固改造过的窑洞里。进门的屋顶上有些洇水,面积不小。大家立即安排人帮他收拾,搬到旁边的瓦房里去。村干部告诉我,瓦房漏一点儿没事,就像我们住的村委会漏雨一样,起码不会有问题。但是,窑洞如果长时间洇水,个别地方有塌的可能,不能将就。这就是经验。“还有啥事儿?早说话,早联系。”“记住,先别回窑洞住了。”这老汉跟智障儿子相依为命,不爱收拾,家里乱得很。

村里的路真是不好走,泥泞不堪,积水又多。他们几个穿了雨鞋,我没有。苦了这双山地鞋。

最后来到村子东边一户大院,门锁着,村主任从西墙豁口处,拨开树枝进了院。支书去邻居家借了手电筒。因为口音重,听了几遍,我终于“闹机密”了,房子里有故事:里面住的是一个精神病人,铁链子锁着,叫宁中四。老主任说:“这个汉子49岁,精神失常多年了,全身毛发,你最好别去看,挺吓人的。”

我还是决定跟村干部一起进屋看看。大家拿手电仔细察看了三间房子,倒是没有漏的地方。今年给他盖好的房子就在旁边,过一段时间就能搬进去了。

村子大,居住分散,转完这几户已经10点多了。看完后我感触很深,与大多数农户比起来,这些五保户更是艰难。美丽乡村建设就要拉开序幕了,规划中的养老院看来很有必要,全村12户五保户如果能集中安顿下来,心里也就踏实多了。

大田洼的早晨

康建平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晴

早晨五时许,大田洼村委会西侧的田野里泛起一层白色的雾气,雾气贴着地皮慢慢滚动着,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泥香,对于农家来说,这种香味是最醇香的,是粮食的味道,也是瓜果的芬芳。

青草疯长,几天之间,就蔓延至田间陌上和小路两旁,如果不是因了水泥马路的原因,一定会爬到路上,我想“霸道”这个词就应该是这样出现的。阳原雨水缺少,今年来得却也及时恰当,一场雨不需要太大,就能让这一片黄土高原心满意足,湿湿的地面,要过一两天才能干爽下来。

我一大早到地里查看了杏树,主要是看枝上挂果的情况。4月17日晚上那场小雪的影响真是不小,有的杏果长势良好,有的却不尽人意,好在这场雨很有人情味儿,但愿今年的玉米、黍子、小米能有一个好收成。

北方的太阳明晃晃地刺人眼目,绿色在阳光下翠绿翠绿的,让人心情大好,又是一个清爽天,我们没有理由不高兴。这种天气,来到这个夏天,想想就会开心,就会把微笑堆在脸上。

向北看,桑干河上也蒸腾起纯白色的水雾,证明大地对这场雨的呼应,雾起若烟,覆盖着田地表层下的种子,种子会因为雨水而发芽、拱土,势不可挡地生长,希望就在原野,就在心中。

一只野兔子奔跑出来,它看到太阳也会兴奋,感受到湿润的泥土和雾气弥漫的空气也会激动,最让它上心的是那些带着露珠的嫩嫩的草儿,青葱干净且肥美,咀嚼有味,绿汁若滴,那叫一个甘甜!

太阳升起老高了,鸟儿们也飞起来,天空上的翅膀很自由,很让人羡慕,飞翔是梦,飞翔是美妙的歌儿,人做不到,只能用心想一想。 到地里溜达一圈儿,身上就有满满的轻松,一吐为快,气之不滞,神清气爽,这样的早晨,真好。

中心学校的孩子们

李晓宇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小雨

“老师,老师,您什么时候还來?”

“老师,老师,您一定还给我们上课啊!”

“老师,老师,我们等着您啊!”

这是我离开大田洼中心学校时,听到最多的话。从班门口到院外,再到学校门口的栏杆前,一双双渴望而纯净的眼睛望着我。一转身,湿润的眼眶再也忍不住掉下泪来,心中拥有无限感慨。

大田洼村村委会隔壁就是大田洼乡的中心学校,由于驻村前期工作繁杂,很长时间只是在外略观未进,感觉孩子不多,院落倒是整洁干净。直到四月的一天得空儿,我们一行三人前往拜访,见到了学校的张校长,聊起了学校,聊到了孩子们,勾起了我们心中的情愫。

nlc202309081338

2014年,张校长来到大田洼之初,校舍基础不错,路面却全是土路,一到下雨天满是泥泞,孩子们跑起来一身泥。张校长想尽一切办法到县里化缘寻求资金,把学校的路面全部硬化,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紧接着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乡里就这一所小学,张家沟、朝阳沟、大井头等村离得远,孩子吃住都要在学校。家长给孩子的生活费平均每天五六块钱,孩子们就在学校的小卖部买点辣条之类的小零食当饭,吃方便面都是一种奢侈。学校没有食堂该怎么办?校长找到了小卖部的大姐说,这些垃圾食品不能再让孩子们吃了,长期下去会毁了身体。大姐也很为难,这些东西是不好,可也是花钱进来的,就想着能不能卖完再说。一次升旗仪式结束后,校长用自己的工资买下了小卖部的全部零食,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烧毁了。终于,食堂盖起来了,身体残疾的小卖部的大姐重回学校,给孩子们做饭,一举两得的好事,真心为大田洼能有这样的校长而感动和自豪。

张校长得知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真诚地约我在扶贫工作不忙的情况下,能安排时间给孩子们上课,我立刻应允了下来。利用回石家庄的时间,我采购了彩纸、皱纹纸、剪刀、胶棒等美术用品以及皮筋、跳绳、毽子、足球、扇子、花球等体育、舞蹈用品。只要有时间,我就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常对孩子们说,现在的生活暂时无法完全改变,但是正走在改变的路上!大田洼的未来要靠你们,靠你们用知识去改变!

这里的孩子们让我永远难忘,淳朴的心灵,亲善的举动,让我在不经意间常常收获感动。那一个个的小脸蛋儿,和那些充满好奇、闪烁着智慧的黑眼睛,早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可以说,经历了这样的生活,才知道其中的快乐。真诚地感谢扶贫的这段岁月,让我拥有了独特的生活体验,我将永远把这段生命经历当做瑰宝,珍藏在记忆深处。

墁坡村的吃水问题

郝建文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阴

下午,李新组长忙完修改扶贫项目申报的事后,我们俩步行一小时去了墁坡村,这是我们第六次去墁坡了。

在村口山坡上,看到谷场有正加工肥料的村民,拍了些照片,准备往回返时,突然看到一村妇从谷场南侧山沟里的小路上挑着水经过,便赶紧抓拍。村妇发现了我们,放下扁担,冲着我俩便喊:“帮帮我们吧,解决水吧,要不就让我们搬走吧,搬到哪儿都行。”停了一会儿,又喊道:“你们下来看看吧,看看我们喝的水。”

我和李新组长从坡上的小路朝村妇走了过去。

桶里的水并不满,而且还很浑浊。她带着我们朝井走去,到了井旁,便跪在那儿,拿起一根木棍就往下捅,然后拿上来让我们看。她说,等了半天才打了这么点儿水,从木棍上的水痕迹看,水深还不到一尺。

我仔细观察,那些水都是从石头缝里渗出来集在一起的。我们问她,村东深沟里不是有蓄水池吗?村民们不都是在那儿用驴驮水吗?你为什么不去那儿弄水?这里这么脏的水能喝吗?

她说,路太远,家里没有驴,不能到东沟里驮水。

突然,她激动地说:“我家老头儿,在六年前的冬天,為了找驴驮水用的木架子木料,给冻死了。他死后,家里养不起驴,把驴卖了,我只能到这儿来挑水,这儿离村子近,路也好走一些。”

我们问她:“我们曾走访过一些村民,大多数人不愿意搬迁,担心搬走了没有地,不能生存,你不怕吗?”

她说:“别人能活,我也能活,我可以扫大街,可以到饭馆儿洗碗。”

临离开时,我问她:“你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吗?”

“不知道,我看你们不是这儿的人,我就喊。”我告诉她,我们是驻村工作组的,村里水的事,已经申报了项目,正在等着批,即使项目批不下来,我们也会想办法解决。

她的喊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非常无助的,听了真让人难过。

羊倌学艺

陈晔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多云

大田洼乡大井头村的羊倌徐照军今年56岁,别看他文化不高,却是村里的“文化人”和“大能人”。除了放羊种地,还会修理电器,谁家的电器出了故障,或者需要安装调试,都要“请”他出面。

村里来了工作组,他有了新的事情做。正月里,他带着工作组入户调研,一户户地走,帮着工作组了解情况。工作组有专业搞摄影的,一直挎着单反相机,不停地照相。他在电影电视里见过记者这样,生活中还是第一次。工作组进村一段时间后,将拍摄的照片做成了两块橱窗,在村委会院内和屋内展览。村民看到身边的人和自己能够走上墙,照得还那么好,纷纷说,“这像可照好了!”徐照军看在眼里,“痒”在心里,想着摸摸,又怕给人家弄坏了。

想学摄影的想法在他心里盘桓了许久。有一天,他鼓足了勇气。工作组同志爽快地答应了,立即把照相机挎在他脖子上,告诉他相机的基本知识和拍摄技巧。徐照军懂一点儿电器知识,被老师一点拨,就“快速入门”,对相机和照相有了初步的概念。

村里用了十几年的水井坏了,工作组出钱买了水泵、管子,十几个人连夜抢修。在这次抢修过程中,徐照军也实际演练了一把摄影,当了一次“随军记者”,拍摄下为村民供水的镜头。最初几张角度不好,不是逆光,就是把人拍到取景器外。在老师的指点下,他调整焦距和角度,拍出了几张满意的照片。徐照军拍摄的《水到村民家,村民喜笑颜开》的照片被扶贫工作组所在单位网站“发表”。

羊倌一下子成了摄影家。

扶贫工作组的到来,给大井头村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尤其是让村民们接触到外界的新东西,羊倌不仅牧羊,还学到了新手艺——摄影。单反相机暂时买不起,但是他的智能手机有这个功能,他可以在放羊的时候随时拍摄美景,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扶贫驻村民情日记 篇4

在深入隆兴镇莲池村、三龙村、浣溪村,上坝乡八一村,玉溪镇淞江村、巴渔村,县国税局实地调研,听取道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汇报后,薛建英表示,省国税局将按照省委的安排部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有效资源,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长期帮扶规划,力争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做到帮忙而不添乱、到位而不越位,坚持一帮到底,不脱贫不放手;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等重点,采取部门联动、招商引资等方式,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一项一项地落实,一件一件地办理,把好事办得更好、实事办得更实,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加大民生建设力度,与道真干部群众一道完成全面小康历史任务。同时,省烟草公司烟叶基础设施办公室主任朱诗恒表示,公司将从烟水配套、烟区公路、烟草新农村建设和烤房等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最大限度地给予政策倾斜,帮助道真发展烤烟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此次帮扶,共落实或意向落实项目4大类10余个,涉及金额5000余万元。

扶贫工作驻村民情日记2017 篇5

范文2017[1]

扶贫工作驻村民情日记1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中雨

找“穷根” 开“良方”

农忙,白天,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早晚,入户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

我们到熊绍支家,他以核桃待客,笑容羞涩。刚从地里回来,泥土和雨滴的芳香尚存,他神采飞扬。

熊绍支38岁,熊家6人。住房由土墙砌成,为更宽敞,他加宽客厅。农闲,他外出务工,因无技能,体力活,低收入。农忙,回家种地,亩产不高,尚能自给自足。

我们鼓励他,为他谋划。

“按凤塔村现有条件,你认为适合种植什么作物?”

“从今年开始,我摸索种植魔芋,但我不懂技术,只能参照图片资料进行模仿。”

“我们会努力协调政府开展种植培训,提供技术保障。”

“省交通厅来村里扶贫,为我们修致富路,地里的粮食不愁运不出去了。”

“路通了,要送孩子出去读书,走出大山。只要不等靠要,一定能脱贫致富奔小康。”

……

熊绍支一直想方设法变家境,他勤劳朴实,我们印象深刻。让老人颐养天年,让孩子外出求学,让家人吃饱穿暖——依靠这方世代养育自己的水土,才是他最长远的生计。

老党员刘海全,46岁,因贫至今未娶,与母亲、二弟、三弟和侄子共处一室。走访发现,凤塔村三代同居不分家、大龄单身汉等不鲜见,因病返贫、因残致贫等突出。部分贫困户住木楞房,人畜共居,防火能力差。有的“赘婿”因贫而走,留下妻儿成单亲。村民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足,意外伤害、亚健康、离婚等问题凸显。

夜深人静,工作队员结伴返回村委会。手电筒的光束照亮泥泞崎岖的山路,一把雨伞、一顶草帽、一个背包、一本笔记本、一份调查表、一双沾满泥巴的胶靴,蚊虫叮咬的一身“红包”止不住地痒,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浸湿了衣服。大家一边交流进村入户的收获,一边相互鼓励克服恐惧、消除疲惫。村民或许早已进入梦乡,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仍然历历在目,恳切的请求始终萦绕耳畔。脱贫攻坚,我们在路上。

扶贫工作驻村民情日记2

按照市委精准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10月28-30日,中心“三访三化”工作队来到三眼塘镇黄茅新村,开展“一进二访、精准扶贫”工作。

二组青年村民金洪波,1998年在参加本村水利建设劳动中,被电排设备轧断了2个手指,落下了伤残。村领导向我们介绍,小金身残志不残,这些年来,没有向集体伸过手,要待遇要救助,而是自强不息、自食其力。但因身体残疾,许多事不能做,家庭生活较为困难。

我们约见了金洪波,只见他身体瘦弱,个头不高。伤残的左手失去了大拇指和食指,仿佛让我们看到当年那受伤断指、血染工地的惨痛一幕。从他与我们初次见面的交谈中,我们知道这是个很有头脑、办事精明的年轻人。金洪波告诉我们,因为承包的田土不多,农闲时节在益阳、沅江两地贩运农产品。家里买了1台三轮摩托车,夏天贩西瓜,冬天贩桔子。每天3、4点钟起床,拉着货物到益阳农贸市场占摊位,因为这样可以省去租场地的开支。妻子在俏嘴巴食品厂做临时工,每月工作20来天。2个小孩加上年过七旬的父亲,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说,今年桔子行情好,自己熟悉销路,想收贮保鲜,春节上市时卖个好价钱,就是没本钱,如果有几万元贷款就好了。我们觉得这是个好想法!

工作队员、中心副主任张硕是个办事迅即的人,立即调动自己的关系,和信用社的负责人取得联系,落实了贷款事宜。我们和村支书周红兵等领导商议,由政务中心贴息,下月初为金洪波贷款5-6万元,支持他收贮桔子保鲜。我们相信,有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和他个人的勤奋努力,4年以后,这个对象一定会如期进入小康,实现市委的既定目标。

扶贫工作驻村民情日记3

从乡上回村已四点多钟了,村委马主任夫妇二人下田挖洋芋去了。于是,我打算到村里转转,顺便了解点民情。

从村主任家出门不远,就走上了xx山梁。站在山梁上远远望去,xx庄乡及xx镇的许多村社尽收眼底。这里都是成片的玉米田,在夕阳的照耀下,黄澄澄的十分好看,不过大部分农田已收割。

驻村干部民情日记 篇6

今天风和日丽,车窗外几树盛开的桃花从眼帘掠过,偶尔传来几声使牛拉犁的吆喝,感觉淳朴的乡村人勤春更早。

昨晚接到建军村支书电话,邀请我和管区的干部参加村里上午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我把车停在龙潭村,走路到建军村去,曾经列入娄底市“最美乡村”评选的龙潭村,那坝那水那桥,在暖春的阳光下色彩格外靓丽,我却无心欣赏。

今年被镇党委安排挂点田坪管区,管区又安排我驻点建军村。在我当村支书时的记忆里,建军村民风彪悍,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村情相当复杂,那时候很多干部谈“村”色变。前年换届选举,村委会班子至今都没有选出来,党支部在开展工作。听说村里今年要修公路,矛盾重重,管区特意安排我和另外一个支书出身的管区干部去驻点这样的村子,服从之余,心情总有些不顺。

从龙潭村公路末端,沿着田间小道来到建军村才九点多。建军村居民集中,几乎就是一个大院落,从院子中走过,好多村民就知道我们的`到来是为了矛盾重重的公路问题。到支书家落座喝了杯开水,初步了解今天会议的议程后,我要求大家去村部,到那里去等参会人员。

说实话,村里开会争论吵闹不欢而散的事情非常多,我对今天的会议过程中会发生什么,能否顺利进行,心中没底,毕竟这是一个曾经名声在外的“麻烦村”。与会人员陆陆续续到来,我都主动招呼,用诚恳的态度营造会议的和谐气氛。德高望重的老支书康厚普握着我的手,问候语让我震惊:“小康,你敢来建军说明你胆子不小,吃得半升生米进,建军就靠你们多关照啊……”

闲谈了约半小时,人员来了24人,基本到齐,会议在支书的主持下开始了。支书过于直爽,开场白做了与会人员的介绍后,把今天会议要讨论的事情以结论的口气表达出来,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反感。我和老支书做了及时的解围,解释了一个女支部书记在村里工作的难处,总算缓和了一些不满情绪。接着大家开始围绕修公路事宜就如何统一思想、矛盾处理,资金来源等问题各抒己见,气氛尤为热烈。我认真听着大家的发言,并主动提出为村里做会议记录。等与会人员一轮发言完毕,我抓住机会装了一圈烟,做了发言,梳理成四点意见,进行了举手表决。一是党员和村民代表一致同意修通建军至龙潭的公路;二是本村公路占地矛盾由各组组长牵头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等修通公路后再协商解决;三是用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移民扶持资金、合法拍卖集体林木资金和社会赞助资金来解决公路修建的资金问题;四是成立了以支书为组长的五人公路修建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我尽快完成了会议纪要,宣读后,与会成员都很高兴签字认可了,形成“一事一议”决议,会议圆满完成。中饭后,我趁热打铁,约上建军村干部一起上龙潭,找龙潭村干部交流了意见。

驻村干部民情日记格式 篇7

派出单位: xxx人民政府

挂帮村: xxx村

时间:8月16日 星期一 天气情况:晴

“双亲”看似一项政策,给贫困孤独的家庭带去我们的一点点慰问,但实际上,对于我们在外工作的人来说,“双亲”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温暖。以后,我还会经常来看望这两位双亲,多给他们带来关怀。根据乡村建中心、国土资源所要求,对我村“两违“(即违法占地、违法建)行为建筑进行统计,统计时每栋违建房屋前后左右需照图片;建筑面积及四至界线必须填写清楚。

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是我们今年驻村工作的一件大事,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驻村干部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将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学习透彻,把具体实施方案领悟理解到位,积极向群众宣传政策,为群众答疑解惑。

干部下乡驻村民情日记 篇8

20xx年3月16日 勤走访,查民情

曾多次听村书记提到村上有一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但一直没有机会认识。趁着作为驻村干部的机会,我准备到他家走走。推开虚掩的门,看到黄章养大爷正在院落里剥蒜,我急忙上前帮忙,并和黄大爷唠起了家常,老人很热情地跟我讲述他年轻参加抗美援朝中的一些趣事,偶尔还会讲上一两句的朝鲜话。在接触过程中,感到黄大爷精神不错、心态很好,对生活艰难的有着顽强的承受力,对党和政府的关怀照顾也很感激。

听着老人的述说,我真心为黄大爷现在的生活态度高兴,今后我会多到老人家里走走,陪老人家说说话,真心希望他能一直这样开心下去。

20xx年3月25日 多沟通,访民生

今天和水利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一起下村测量数据,途经村中看到一位老奶奶正准备出门,便上去打了招呼,道了来意,随后便和老奶奶聊了起来。交谈中了解到,老人家姓裴,家有八口人,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并育有自己的子女,但都外出务工,基本上只有农历新年才会回老家,平常一般是通过打电话与老人联系。但是老村中的移动、联通的信号不好,电信的固定电话又因为线路老化的问题,经常会造成电话显示无法接通或者无法拨出的情况,让双方都担心。所以老人希望政府或者村上能够帮助解决通讯难的问题。

回到镇上,我立即将情况向村主干说明情况,并向挂点领导汇报,同时认真填写了驻村干部问题反映登记表,将问题提交班子会讨论,希望能够帮助村民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20xx年4月22日 多思考,助成长

今天,我像往常一样搭乘支部书记的摩托车到村上留守儿童郑慧萱家中走访。郑慧萱今年9岁,其父母双双南下务工,留下她和60多岁的爷爷奶奶在家。也许是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没有人管束,所以性格比较外向、活泼,看到我们来拿着水果就直接出去玩了。交谈中我们发现爷爷奶奶不识字,在家里从来不会督促郑慧萱的学习,所以孩子成绩不好。临走时我留下了民情联系卡,告诉她如果在生活上、学习上有什么困难要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力帮助她。

驻村干部民情日记两篇 篇9

为切实发挥挂帮干部的作用,积极配合党委、政府的征兵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今年的征兵工作任务,我们根据上级有关征兵工作的会议精神,因势利导,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到地瓜镇木卡村和莲花村动员适龄青年参军入伍。

我们首先印发了《征兵工作条例》、《兵役法》以及《致适龄青年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120份,分别发给了两村广大适龄青年,在两村的路途显眼位置张贴宣传资料30张。同时,我们还深入木卡村羊鸡箐组和莲花村龙显地、黑平地村民小组有适龄青年的农户家,广泛深入而细致地向家长宣传兵役法和扶持政策,就征兵的条件、政策、范围、体检、政审、优抚等问题向群众提供了解答和咨询服务,帮助有应征对象的青年算好各种政治帐、经济帐,有效地激发了两村广大适龄青年的参军热情。同时,我们还与村干部一起,通过打电话联系的方式动员在外务工的适龄青年和大学毕业未找到工作的适龄青年回家报名参军。通过我们的有效宣传,两村的适龄青年有报名愿望的较多,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开展,两村形成了浓厚的“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良好的舆论氛围。

群众遭遇火灾

3月21日,我与黄昌富主任在村活动室帮助村委整理资料,下午1:23分,一村民电话告知村统计员何发虎,该村大竹坪组一户群众用火不慎将附近四户群众的所有房屋、财产全部烧光时,我们一行决定前往看望受灾情况。当我们到达受灾农户家时,被现场的情况所惊呆,所有木房和平房的窗子全部被烧光,几户群众在逃离时没有带走任何东西,连吃的、穿的都没有,面对此情况,我们一方面对受灾群众进行心里安抚,另一方面积极向地瓜镇民政办协调大米12袋、食用油8桶、衣物、棉被等物资送给四户受灾群众。

村干部扶贫驻村民情日记 篇10

2013年6月(第三期)

建设美丽乡村 创建同步小康 驻村干部胡雍辉(民情日记)只有走近群众 才能贴近群众

文贵

自从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以来,在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广大农村,由省、市、县1000余名干部组成202个驻村工作组,进驻威宁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驻村干部进村入户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在威宁这片发展的土地上谱写着同步小康“中国梦”的华彩乐章。

驻村干部:胡雍辉(威宁报社职工)现场:威宁县观风海镇野鸡河村 时间:3月28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我早早就起了床,因为昨天和村民吕小秀、赵毛二两位老人商议,决定今天开车送她俩到县人民医院治疗眼睛。

当我开车到观风海野鸡河村凉山组时,村民大都还没有起床。我敲开了吕小秀和赵毛二家的门,等待她们洗漱完毕之后,我们就出发了。

对于吕小秀老人,我有着一种深深的怜悯和同情,她今年已经74岁了,还要干家里的很多活,比如打水泥砖盖房子这样的重活,而且她的眼睛不好患有眼疾,所以我一直想着要送她到县城医院治疗。

在工作走访中我了解到,吕小秀的丈夫去逝多年,她在20多岁时右眼不知怎么就看不见亮了。后来独自一人把儿子张支相抚养长大,可惜张支相先天性舌头短,说话也说不清楚。后来张支相娶了媳妇,这个媳妇却患有先天痴呆症,说话做事反应特别慢。由于吕小秀的家庭情况很艰难,家里的粮食很少,房屋成了危房,所幸村里给了她家一个危房改造的指标。

说起赵毛二老人,每次我到凉山组了解民情时,年近六旬的他都会跟我提很多的意见和建议,比如道路不通人背马驼,饮水要到十里之外的迤德乐去挑,房屋开裂急需改造等等,她那平淡朴实的语言每一次都讲出了农民的心声,这些我都认真的记了下来。当赵毛二老人告诉我,她的眼睛看不清物体时,我决定送她和吕小秀去医院治疗。

我们从野鸡河村凉山组出发时大约是早上七点半,从这里到县城大约有七十多公里路,一路上我小心翼翼地开着车,担心车速过快会使两位老人晕车。后来我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由于赵毛二老人很少坐车,当汽车行驶到观风海街上时,她就有点受不住了,可是她却说没事,叫我继续开车。我只能一路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看着晕车的赵毛二老人,我只好安慰她说我们慢慢走不赶时间。

终于,我们到达县人民医院。在眼科办公室,医院办公室主任张光涛和眼科主治医师张梅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安排医生给吕小秀和赵毛二两位老人做了一系列的测试视力、查看实物、仪器检测等等检查。

结果终于出来了,眼科主治医师张梅告诉吕小秀和赵毛二两位老人,她俩的情况基本上一样,两人均有一只眼睛已经失明,另一只眼睛正常,失明的那只眼睛由于眼球已经坏死无法恢复,只能开一些保护眼睛的药物来治疗。由于两位老人家庭经济都比较困难,于是我就到收费窗口把药钱付了,可是两位老人知道后责怪我,说她们是带着钱来的„„

从医院出来,我想到两位老人很少到县城来,决定带她们到草海边的农家乐里吃顿便饭,同时也可以观赏草海旖旎的风光。她俩都说从来没有到过草海,说草海很好看,吃饭时责怪我点了那么多菜。

《驻村干部胡雍辉:情洒野鸡河》

2013年6月(第三期)

建设美丽乡村 创建同步小康 看到这两位淳朴善良的老人,我脑海里时刻浮现出我年近八旬的双亲,我常常想,我是农村人,我来自农村,我要为农村做些什么?我怎样才能满足农村人的需求?我一定要趁这次驻村的机会,好好为农村为农民多做点好事,多做点实事。

夕阳西下,要返回观风海了,我买了点礼品送两位老人,看到她俩那灿烂而幸福的笑容,我心里也轻松了一些。一路上有说有笑,赵毛二老人没有晕车,我把两位老人安全地送回了家。

驻村干部民情日志 篇11

老有所养

袁伏二村最高寿的老人叫纪美容,今年已有91岁高龄了。老人有三个儿子,五个孙子,大儿、二儿已先后去世,现还有一子。由于家庭困难等原因,多年来儿子几乎就没有管过她老人家,每月顶多供给数量极为有限的大米,柴、油、盐都靠自己去找,生活缺少基本保证。

当我们了解到老人家的现实窘境后,立即与村干部商量采取帮扶措施。一是村干部专程上门做其子女工作,明确指出赡养老人既是法律规定的责任,又是道德要求的义务,否则人伦何在?二是实行一对一帮扶,明确一名村干部长期结对帮助,及时掌握老人家的生存状况,提出解决的措施办法;三是制定帮扶措施,将老人纳入民政救助对象,从衣、食、住三个方面解决生存的基本之需,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纪老人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3月24日

“我差钱”

穿过袁伏二村宽阔的街道,越过大畈上肥沃的田畴,跨过铁金港大桥,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就出现在我们眼前。猪在栏中欢叫,鱼在池中跳跃,这就是湖北省科技示范户大冶市袁伏二村袁致强的养殖场了。

主人今年48岁,壮实的身材充满了干劲,细小的眼睛中流露出不易觉察的精明。该场始建于,现有标准猪舍5栋,3000平方米,精养渔池200多亩,累计投资近200万元,年出栏牲猪1200头,产鱼10吨,年产值150万元,年利润20万元。追溯发展史,该场完全是在国家20万元帮扶资金的基础上,靠勤劳起家发展壮大起来的。当说到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时,他连声说好;当我们问及还有什么困难时,他稍微沉思以后说:最怕的是风险,最缺的是资金。

据主人介绍,去年一场大水淹没了整个养殖场,猪死了,鱼跑了,损失20多万元,年终一算账亏了十几万元,他深深地叹息地说:“政策好,人努力,就是年成不顺啊。”

驻村民情日记 篇12

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雨

早上,我正在办公室查看整理工作台账,一个中年妇女走了进来,由于下着雨,她没有去找村干部,而是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向我反映情况,当时我见她,从头到脚全身湿漉漉的,神色苦闷,我赶紧站起身,拿了一包抽纸给她,叫她坐在沙发上,将身上的雨水擦一擦,给她倒了一杯热水。她叫杨菊香,女,39岁,田冲村娄子屋组村民。反映的情况:主要是因村路(原老省道)旁边的一块空地,那是她家从村民手里连同房屋一起买过来的,后被村民吴应菊占用做了菜园,因此俩人发生了争执,村民吴应菊还对她出手。

正在记录的时候,田冲村村干部向木刚、向木成走进了办公室,我及时跟他们说明情况,并一同前往现场协调,我们刚到纠纷现场,就见有俩人在哪里,用锄头挖那块土地,土地里还种植有青苗。这个时候杨菊香看见了,按耐不住,下车就向前就与吴应菊争吵。经过我们仔细询问周围在场村民,得知这块土地,是原来老省道余留下来的空地,由于新省道的更换,长期没有人管理。村民杨菊香却误认为是她从村民向某手里连同房屋一起买过来地,后被占用做了菜园,故而俩人发生争吵。

上一篇:市政管理人员履职报告下一篇:执行力心得体会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