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研活动总结

2024-12-06

三年级数学教研活动总结(精选13篇)

三年级数学教研活动总结 篇1

本学期我们三年级备课组三位老师在学校安排部署下,在教研组长刘凤军老师的带领下,紧密团结在一起,一如既往的认真工作,搞好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上课、作业、检测、课外辅导、学科竞赛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截止学期末,各项教学工作都已如期完成。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团结协作,忠于工作

全组成员都能忠于职守,敬业爱岗,能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相互之间既有分工更能很好的合作,本期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教学环节的设计,备课交流,再到教学反馈小结,各个程序都充满着组员的关切和创新,这种愉快的合作更多的体现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三位数学老师各司其职守卫一方,又相互策应融为一体,都能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自身的教学中。

二、加强研讨,认真准备

由于每位老师精益求精,皆立意于提高本组的数学教学水平,因而平时的备课教学工作中,教学研讨是家常便饭,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有问题就有争论,就有各自的观点,每人便能轻易的取舍。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我们都不知不觉的得到提升,在备课中,大家潜心钻研,研究教材,更研究学生,采用实效性强的方式方法,致使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扎实、细致,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了保障。

三、优化课堂,追求效益

课堂是教学流程的关键点,我们应该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十分有限的时间空间,使课堂效益实现最大化?这个问题一直就是我备课组的教研课题,每位老师在课堂上都十分注意效益,并经常在课后交流,谁有心得,立马与大家分享。为达到尽可能的优化课堂,我备课组借助每人做课一节的机会,认真准备自己的课,虚心听取组内成员及教研组长刘老师的建议,反复磨课,课后诚恳的接受大家的帮助;同时积极去听其他组成员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此次活动中,我组成员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重视辅导,整体提升

为了提高我们年级学生的数学整体成绩,必须重视辅导落后生。我们本着“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的信念,努力营造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氛围,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不忽视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也不放过每一学生的弱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课堂教师提问、做练习,都由“差生”打头阵,让“差生”的问题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暴露,便于师生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既让优等生能力强了,又让“差生”基本解决了自己的疑难问题。同时,教师课后辅导的主要对象也是“差生”,交流谈心最多的也是“差生”,由于全组老师的辛勤耕耘,使所有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五、注重反思,不断进步

对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灵活处理,是检验教学效果和教学机智的较好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我组成员均能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相互切磋,在每一节课后都能留下反思随笔,在每次检测后都能准确总结问题,及时修正教学行为。

六.正视问题,努力解决

我组成员积极进取的精神非常值得赞扬,但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数学与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题型越来越活,如何把数学课上活,需要教师要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同时教师需要多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密切与外界的联系,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动向是时代的需要,闭门造车已是不行的,而这些也正是我们所缺失的。又如:学生学业的好坏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是有直接的关系,而我们教师过于忙于教学,抓成绩,学生想什么、需求什么等非智力因素关注不够深入。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是我们今后追求的境界。

 

三年级数学教研活动总结 篇2

一、在观察操作中, 丰富学生表象, 积累基本体验的活动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不是按照定义的方式来理解的, 他们更多按照先前眼睛看到的、尔后积累在脑海中的先前经验来对所学的抽象概念加以思考的.丰富的经验背景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 否则将容易死记硬背概念的字面定义而不能领会概念的内涵的问题产生.这里的“经验”, 学生除了可以从学校学习中获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获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轴对称图形》

教学环节一:认识轴对称图形———研究“美”

(一) 创设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 现在是什么季节啊?

出示:蝴蝶、昆虫图片, 谈话: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昆虫,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揭示:像它们这样左右两边或者上下两边一模一样的, 我们就称它们是对称的.

板书:对称

(二) 指导观察, 认识特点

1. 寻找生活中对称的物体.

(三) 演示导学, 形成概念

1. 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其实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 你们发现了吗?

启发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有什么好方法来证明?

板书:对折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张天安门的平面图形, 谁愿意上来对折给大家看?

引导学生操作:老师已经把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平面图形发给了大家, 请同学从一号信封里拿出这三个图形, 看看对折后的两部分你发现了什么?生汇报.

揭示: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 形状相同, 两部分边线重叠在了一起.

像这样, 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 形状相同, 我们就称这两部分完全重合.

板书:完全重合

谈话:现在我们的两只手掌就是完全重合的. (在小朋友自己表扬自己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观察:小朋友们, 现在我们把刚刚对折的天安门图形打开, 你发现中间有什么?

学生观察得到:有一条线, 折痕.

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是不是每个图形对折后都有折痕?

学生观察后得出:我们把对折后折痕所在的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用直尺“点划线”把它表示出来.先画一竖线, 再画一点, 再画一竖线, 再画点……

这条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揭示: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命名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轴对称图形》.生:齐读课题.

给出同桌交流的要求: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了吗?一起告诉老师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告诉你的同桌,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首先学生对于“对称”性的物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设计中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对称性.揭示“对称”后,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寻找对称的事物,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把学生熟悉的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实物图片抽象为平面图形作为观察和操作的材料, 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操作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并初步认识对称轴, 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显然, 学生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必须建立在学生积累大量的感官经验、操作经验的基础上, 且这些体验性经验又具有相似性和共性, 由多个层次的抽象才得以完成.

二、在探究思考中, 优化学生策略, 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就可以安排一些带有思维性质的不同层次的练习活动.如:

教学环节二:识别轴对称图形———认识“美”

(一) 动手操作, 加深认识

1. 练习试一试.

谈话:小朋友们, 给你一个普通的图形怎么知道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谈话:考考你!判断下面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明确要求, 学生动手验证:同学们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人一组, 拿出2号信封里的四个图形, 先动手折一折, 再来验证你刚才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验证交流得出: (1) 号 (2) 号 (3) 号是轴对称图形, (4) 号不是轴对称图形.

谈话:说说你的理由!你是怎么折的?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 综合练习, 发展思维

1. 想想做做第1题. (判断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下面的图形,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 想想做做第5题.国旗的判断.

3. 想想做做第2题.字母的判断.

A C T M N S X Z

谈话找出其他轴对称图形的字母图形:我们一共学过多少个英文字母? (26个) , 你还能找出还有哪些字母也是轴对称图形?

B D E H I K O U V W Y

这样的练习学生从直观地操作及表象中感受对称, 体会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 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初步认识.从练习中看出学生能运用这节课积累的知识经验解决相关的问题.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也带有策略意识如:

4. (拓展练习) 这是一个表示时间的图形, 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三策略 篇3

[关键词]数学学习 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79

纵观如今的课堂,教师的确是能够从组织教学活动出发,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但是,由于教学挖掘不深,虽然学生已经获得了对事物不少的、真实的、客观的理解,却不一定可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感受与共鸣等。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策略,让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逐步达到根深叶茂!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追问——让经验凸显

[案例1]“间隔排列”教学片断

师:一块木头长30米,如果把它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生:5次。

师: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吗?

生:我是用扳手指数一数的方法得出的。

师(追问):这次是锯成6段,如果锯成8段、10段、20段……你用扳手指数一数还能数得过来吗?想一想,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生:可以先总结出所锯次数与锯成段数之间的规律,然后按照这个规律就可以马上得出得数了。

师(追问):比如呢?

生:锯一次是2段,锯2次是3段……也就是次数+1=段数,也可以说是段数-1=次数。

师:很好,这种方法可以节省大量思考的时间,想一想,这种先分析总结规律的方法还可以用在何处?

生:植树问题、上楼问题……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的两次追问非常重要,当学生回答出问题之后,为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教师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不断挖掘、引申,以使学生意识到在解决问题之前先把握事物共性规律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交流——让经验丰富

[案例2]“小数除法”教学片断

师:妈妈在超市买了2.5千克花生,一共花了10.5元,你知道每千克花生多少钱吗?怎样列式?

生:10.5÷2.5=

师:你们知道如何计算吗?请大家先用自己的方法算一下,一会儿交流。

生1:2.5元是25角,10.5元是105角,105除以25就是我们要求的结果。

生2:我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来算的,即10.5÷2.5=105÷25。

師:大家说得非常好,老师发现大家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想想这些可以计算的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是整数。

生:都是我们学过的。

师:对!像这样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把它合理地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知识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智慧的选择。想一想,在以往学习中,哪些知识的学习我们也运用到了这种方法。

生:在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把它转化为长方形。

生:把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在学完小数除法以后,通过学习交流,学生明白了把小数转化为整数这种计算方法,此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进一步的交流活动中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重构——让经验生根

[案例3]“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片断

师:一个长方形菜地的宽增加25%,长增加50%,那么,这块菜地的面积比原来增加多少?

生:这道题没法算,它没有告诉我们原有菜地面积是多少。

师:那么,你能不能想办法把未知变为已知呢?

生:我觉得可以用“假设”的方法来解决,假设原有长方形菜地的长、宽各是多少,再进行计算。

生:我觉得可以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

师:那行,大家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然后告诉大家你掌握了什么,是如何掌握的。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在遇到较难的数学问题时,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有限,解决问题存在一定困难。此时,教师没有直接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想、去验证,这样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获取知识经验,他们的感知更真切,经验更扎实。

总之,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缓慢、长期的形成过程,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由浅入深,不断丰富数学活动,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更扎实、更有效。

三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4

回顾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总的感受是辛苦而又快乐的。我们四年级数学教研组是个团结向上的集体,组内的各位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水准。本学期我们根据学校的总体思路,我们经过讨论后统一了观点: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有先进的理念,要科研先行;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要有理论作支撑;要善于总结教学中的成果,哪怕是点滴的经验。在这个观点的引领下,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本学期教研组工作的重点内容:初步实现教研组以研究性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为抓手、以教学科研为先导的建设目标;在日常教学中倡导研究、重视总结,形成业务上共同提高,争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务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积极性,为抓好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师资保证。

一、加强教研组队伍建设,提升品位。

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是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教研组全组成员认真落实师德行为规范,组内成员有良好的师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心情愉悦的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尽心尽力完成好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教研组内已经形成了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组内教师重视个人专业化发展,能积极进行业务进修,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全组教师互帮互学、团结协作,凝聚力强,能够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人人争先向上。

二、把日常工作落到实处

(一)教研活动正常有序。

我们教研组能认真执行学校的规定,根据学校计划,在每学期的伊始,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组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做到每次的教研组活动学习有专题、主讲有专人、讨论有深度,注重开展观摩教学、听课、评课、经验交流等活动,并注重工作的实效性,期末各位老师都能完成比较有质量的教学情况的总结和反思.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来研究教材、教参的重点、难点,探讨教育教研的方向,探究课堂教学的艺术,处理学生中的疑难问题,我们有聚集在一起研究教案,集体备课,互相交流成功的教学方式,讨论不足,这种工作认真负责的奉献精神真是令人钦佩。

(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一个再优秀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我们除了一起学习参考资料以外,我们之间更主要的是互相学习,其主要目的就是相互学习,通过集体备课,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甚至缺陷和漏洞,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业务水平。这一学期以来,我们全组教师加强业务学习,相互听课、评课,充分利用外出听课的机会,向兄弟学校的老师们取经,并把新的理念和方法带到教研组中,做到了一人听课,人人受益。

(三)勇挑重担,从不推辞。

数学组的老师都能认真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不管有多忙,只要学校把任务安排下去,组内教师从不推辞,并且都会一丝不苟地去完成。

(四)作业批改,认真及时。

作为数学老师,最头痛的事情就是批改学生的作业,学生的作业错了,有的要重复几次的更正,而我们的老师都是不厌其烦的认真检查、及时的讲评,通过及时评改,学生记忆深刻,效果明。特别是向琴、谭晓红两位教双班的老师,每天近百本作业的评改,更是工作量繁重,但也从来就没叫过苦。

(五)重视日常的帮差补缺工作。

任何一个教学班,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个性素质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结果也不相同,便形成了“好、中、差”三类生。期初,各位老师都根据后进生的实际情况,详细地制定补缺计划。我们采取的补差方法是 “分层教学,分类辅导”。首先,我们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弥补缺欠,强化基础,提高能力,安排查缺、补漏、改错的时间,强化了这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逐渐达到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其次,我们注重启发,细心引导,做好衔接。“补差”只停留于查缺、补漏、改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使这部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分析力相互联系,协调一致了,才能真正的学好数学。最后,调动各种方法和手段,定时定人的进行补差活动,安排“一帮一”结对小组,力求帮助每个学生把基本教学目标落实到实处,最大程度上帮助这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到了及时掌握消化知识,不把困难过多的积累。

三、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学。

数学教师教学创新需要教研组营造创新氛围,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研组新的时尚,使教研组成为教师教学创新的心理安全港和精神加油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研究者、作为主人来参与的,带着疑问与困惑,进行理性的思考,通过批判性的反思,做出新的选择。本期,我组和四年级数学组联合进行了小课题《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的研究,每位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对策、实施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让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四、存在不足和今后举措

1、教研组各位老师在学科研究中的成果意识还不强,很多事情做了,却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精心进行提炼,形成自己的科研小论文,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2、听课及评课的基本功仍有待于进步,对于听课的方向、听课前准备以及听课时所要观察的要领(即:听什么?看什么?想什么?)这三个问题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再者我们评课仍较停留在点上,未能全面的进行综合分析评课。

3、理论水平仍存在着欠缺,在下学期我们将更一步鼓励教师多多地阅读教育刊物,多写写教学反思以进一步提高理论的素质,以理论来指导、武装我们的实践。引导更多的老师积极主动参与教科研究,形成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科研队伍。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5

三年级组 孙侠

5月8日和5月10日我们三年级数学组分别在刘庄小学和北望小学进行了数学教研组活动。本乡镇共7名三年级数学教师进行了永威课堂模式的课堂教学。

一、教师态度认真,准备充分。

每一位教师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大部分老师都准备了课件,有的准备了小黑板。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深入的备课,每一位老师的备课都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课堂上都能进行充分的练习,课堂上做题的准确性也较高。

二、加强常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

本学期,数学教研组加强了永威课堂教学尝试。努力做到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通过这次活动,可以看到老师们努力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努力。先进的新理念要走进课堂,教师是关键。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来实践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落实新课程,更重要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创造者。因此,要加强教师新理念的学习,促进教师角色、课程意识、能力结构的更高的提升。

三、活动效果。

三年级数学教研活动总结 篇6

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今学期又结束了。今学期结合教材、学生的实际及学校计划,通过一学期地教学,完满地完成了语文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总结教学经验、吸取教训,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开展语文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工作,现在对今学期的语文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工作来做一个总结。

一、指导思想:

开展学科活动课的研究是当前小学教学整体改革进一步深化,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课外活动是语文和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语文数学实践活动课应以学生活动为主,应该十分注意活动内容的深度、广度及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在活动课上,要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基本概况:

三年级共有4个班级,本级的学生大部分能遵守纪律,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喜欢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

三、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

a)通过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b)通过小组比赛等活动形式,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c)学习了与语文数学有关的知识,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按时完成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周次

活动内容

活动形式

课时安排

第1周 成语接龙

竞赛

1课时

第2周 口算比赛

竞赛

1课时

第3周

新闻摘要

演讲

1课时

第4周 计算大比拼

计算、竞赛

1课时

第5周 古诗新唱

唱歌表演

1课时

第6周 解答应用题

小组比赛

1课时

第7周 小小作家

演讲

1课时

第8周 谁更重

观察、讨论

1课时

第9周 看谁读得好

朗读、比较

1课时

第10周 时间的问题

观察、思考

1课时

第11周 组词比赛

竞赛

1课时

第12周 家用电器的使用

小组交流

1课时

第13周 不做垃圾虫

讨论

1课时

第14周

猜谜语

思考、竟答

1课时

第15周

年、月、日的关系

讲解、1课时

第16周 拼图

动手

1课时

第17周 生活中的长方形

抢答

1课时

第18周 不讲卫生的小熊

讲故事、讨论

1课时

第19周 怎样分吃水果

抢答

1课时

第20周 复习的方法

经验介绍

1课时

五、心得体会:

三年级数学教研活动总结 篇7

关键词:农村,三年级数学,作业,有效性

课外作业是学生们巩固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环节,课外作业的有效性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们课后的学习、知识积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吗,那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我国农村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如何优化课外作业设计,利用课后作业来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习惯的养成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最为关键的。

一、作业的设计有效性

(一)内容要精

小学三年级是培养学生们的独立学习思考能力、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学布置作业时内容要“精”,这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外作业,让学生们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问题。课外作业一定要立足于教学内容、大纲要求,这要求教师认真分析习题的知识点类型,设置合乎学生的课后作业;教师应该适当增加综合型习题的数量,尽量可以通过一个习题的解答让学生们掌握当天的学习点,巩固当天的学习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学完《周长》之后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展示由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组合而成的图形,给学生们在课后自主探索如何计算组合图形的周长,让学生们自己主动学习探索。完成这样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时,学生可以巩固多种基础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们加深记忆在短时间内牢牢掌握知识点。

(二)题量要适当

三年级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题量过大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后期阶段注意力会显著下降,效率也明显会降低,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三年级数学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们的能力,合理控制作业量和作业的难易程度,尽量将作业时间控制在30分钟之内,给学生留课后复习时间和预习新课程的时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适当结合学生们的层次特点,可以适当改变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一刀切”的作业布置特点,较高层次学生的做题速度较快、解题能力较高,可以适当增加题量以及题目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平台,可以在确保教育全面性的同时充分激发“尖子生”的学习潜力。

(三)题型要新颖

各种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学生长期以来都处于单一、机械地重复教材、习题册上的所有习题,虽然能够提升技能,提高写作速度,但这种“题海战术”不仅会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还会直接影响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和培养,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压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农村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考虑题型的新颖性。教材和练习题册上的内容单一重复,在作业设置中教师应进行课题优良设计,进行合理的筛选,避免长期重复类似的题目。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们布置更多开放性与探究性的作业,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实践角度出发加深知识理解能力、提升实践解题技能。比如:学完《面积》后,在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基础性计算习题的同时,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根长16米的绳子,可以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怎样可以使它的面积最大呢?设置新颖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四)结合农村生活实际

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小学都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是超额的,如何在高效备课、高校教学的同时投入一定的精力、确保课外作业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学生课外学习离不开家长的关注,我国农村大部分家长关注孩子们完成作业的精力不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到尽可能布置学生们能够力所能及能够自我解答并完成的作业。同时,教师要通过开家长会的途径,让广大家长意识到关注孩子作业的重要性,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作业设计促进思维发展

(一)让思维参与计算练习

新课标强调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计算技巧的培养,在布置计算类习题时,教师应该优化设计,尽可能让学生将比较思维、总结思维、辩证思维参与到计算练习中,从而通过作业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习过程中,良好的辩证思维有助于学生发现更多问题。比如:在讲授《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教师应该注意学生们在计算过程中的易错点,在此基础上布置相应的判断题,让学生们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随后再给出正确答案。通过这样的设计,帮助培养良好的辩证思维,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让思维参与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标准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以结合实际问题,布置一些开放性、实践性、多解性题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解决实际问题,让思维在体验中得到更好地发展。比如,在讲完《时、分、秒》这一节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主查询周边饭店的营业时间,在此基础上比较饭店的营业时长,通过这样的开放性、实践性题目帮助提升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结束语:

新课标标准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资源有限的农村,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应该优化课外作业设计,合理控制题量、适当增加题型的新颖度、综合型,通过作业设计巧妙地引导学生让思维参与到习题完成过程中,从中来提升基层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任常泼,吴晓红.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作业的时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11:153-154.

[2]丁丽.农村小学学困生数学家庭作业的优化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2,16:95-96.

三年级1班的数学博客 篇8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们又回到久别的学校。两个月不见,我还真想念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呢。工人师傅们已经按新的安排把班级牌子都钉好了,教学楼里许多同学都在上上下下地按牌子找教室。我们班同学都很高兴,因为我们班的教室还在老地方,这下子我们用不着费劲去整理别人留下的旧东西了。不过可惜的是,男生们本来组建了一个“搬家公司”,要一起把咱们班级的“宝贝”都搬到新教室去的,这下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江老师先点了一下名,除了张知阳,其他同学都到了。方晨说张知阳可能是跟爸爸去上海看世博会了,还没有回来。陶斯炜却说他要转学走了,不过大家都对陶斯炜的话不太相信,江老师皱了皱眉头,说:“等放学后我再联系他爸爸问问。”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动手做卫生,因为我们原来就把教室保持得很干净,所以卫生一会儿就做好了。

江老师说:“开学第一节课,我们来检查一下这学期要用的学习工具吧。”

爸爸说过“磨刀不误砍柴工”,我觉得江老师的这个主意不错。

江老师说每个人的笔盒中至少要有两支自动铅笔、一块橡皮擦,还要有一把直尺,最好还要有一副三角尺。

“因为这学期一开始,我们就要学分米、毫米这些新的长度单位,后面还要学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还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所以尺子是很重要的,就像战士手中的枪一样!”江老师说了一大通话,还把我的直尺和三角尺拿在手里,展示给大家看。

可是,有好几个同学的笔盒里却什么尺子都没有,这让江老师很生气。

于是,“那些没有尺子的同学,放学回家后赶快去准备好”就成了江老师给我们布置的第一份家庭作业。

(程星灵写)

日志评论:

林泽文9月1日17:45:02

哈哈,我想到一个谜语!“没有尺子的同学”,猜一个成语。你们谁想到了?

程星灵9月1日17:45:22

你评论得真快,这个成语是什么呢?

林泽文9月1日17:46:26

就是“无耻之徒”呀!“没有”就是“无”,“尺子”代表“耻”,“的”就是“之”,“同学”就是“徒弟”的“徒”。怎么样,很天才的谜语吧?我都佩服我自己了。

程星灵9月1日17:49:10

晕倒,班上没带尺子的同学会生气的。

姚力承9月1日18:30:39

林泽文,你是不是在说我?!明天我要你好看。

严天开9月1日19:23:11

我知道有家文具店里卖的尺子特别便宜,不如我们班没尺子的同学一起去买吧。批发价更便宜呢。

陆无双9月1日20:30:22

你们男生OUt啦,现在不流行叫批发,应该叫“团购”!干脆就叫“无耻之徒”团购团吧。

江老师9月2日12:11:56

这种创意要不得,一切打住。

江老师9月2日12:13:00

三年级数学教研活动总结 篇9

现将这一学期的教研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是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我们全组成员认真落实师德行为规范,都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心情愉悦的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尽心尽力完成好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教研组内已经形成了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组内教师重视个人专业化发展,能积极进行业务进修,全组各位教师的整体素质较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在这个学年的努力下不断提高。

我们教研组能认真执行学校的规定,根据学校计划,在每学期的伊始,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组教学研究活动计划,注重开展观摩教学、听课、评课、经验交流等活动,并注重工作的实效性。

在我们的教研活动中每月两次组织全组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按学校要求认真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并长期坚持落实。重视集体备课,加强各位老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互通信息,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定期评估组内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每单元的教学结束后,我们都按时进行讨论,组织学科的教学质量分析与反思。全组教师坐在一起,认真做好教学质量分析和反馈调控,为下阶段的教学能够更加有序、有效地进行打好基础。

这一年来,我们组织全组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每月两次听课活动,相互听课、评课。在每月组内教研活动中认真听课、评课,上课老师能认真备课,全组教师积极配合,帮助上课老师备好课。并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向其他老师请教,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难。

三年级是一个转折的阶段,我们年级又面临着班级人数多,外地学生较多,在计算、理解能力方面较弱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师们对此都非常重视,能根据教材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引导其发现规律,促进计算的有效。

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每个教师的每堂教学,每次练习,依赖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点滴,是个积沙成塔的漫长过程,我们能够耐住过程中的寂寞,内外兼修,扎扎实实把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教学工作是辛苦的,是烦琐的,但就是在这份共同的辛苦中,我们学会了与同事之间的和谐交往,学会了及时深入的教学研究,学会了彼此之间的取长补短,学会了真正的团结协作,学会了共同分担艰难困苦,学会了合作中的共同提升,更学会了彼此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去携手创造灿烂的明天!

三年级数学“捐书活动” 篇10

前詹中心小学(谢惠兰)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

教学目标

1、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连加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分析

《捐书活动》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的第一课。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掌握了笔算三位数加减法的方法,懂得了一些运算顺序,本单元的教学是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延伸。《捐书活动》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因为学生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难点是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掌握了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减法的法则。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三位数连加的数目比较大,计算时容易发生错误,因此,本节课学生要通过探索活动熟知算理,提高计算正确率。再次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也是本节课的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突破方法:利用学生熟知的情境,理解运算顺序。教学难点:提高学生估算的能力。

突破方法:利用学生熟知的情境,理解算理。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时,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整理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练习本。教学过程

一、复习(竖式计算)

109+278=

298+176=

407+198= 238+498=

569+287=

139+659=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昨天校长让我们带借书卡来学校,准备开始借书了,你们喜欢看书吗?(喜欢)可是,你们知不知道我国还有很多的儿童因为贫困而面临辍学,请看图片(幻灯片出示贫困山区的图片),这些年龄和你们差不多的孩子,因为贫困,只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学习,但他们学习条件非常艰苦,(引出课题)我市某小学他们献爱心给他们捐了一些书,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捐书现场吧!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看一看,说一说。出示统计表。

师说:大家仔细观察两张表,看看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

2、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说些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预设:

生1: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生2:三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 生3: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哪个年级捐书多一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然后汇报。预设:

生1:每个年级都有三个班,可以一个班一个班的对比,118比103多15,104比109少5,95比98少3,一班多出来的书,比后比后两个班少的书的数量多,所以三年级多。生2:估算一下每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生3:三年级每个班都补成100后,尾数是17,四年级每个班都补成100后,尾数是10,所以三年级多。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如果我们算出每个年级的本数再比较就更准确了。要解决这个问题你知道怎样列式呢?

学生尝试列算式,交流后汇报。三年级:118+104+95。四年级:103+109+98。3.解决问题。

师: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揭示课题(三位数连加),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新知识。(引出课题)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算式:118+104+95.估算。

师: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本?并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的?(设计图意:让学生经历“估”的过程,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2)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

师: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师:有的同学已经算完了一种方法,试试你还能想到第二种方法吗?(学生总共想到了四种方法)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很据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3)四人小组交流。

师:请把你的方法在四人小组中介绍一下(请几名同学代表上台板演)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同学的方法跟你想的一样吗?你能看懂他们的算法吗?(设计意图: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并在其中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合作学习能力)(4)全班汇报。

(将计算的方法按计算的方式进行分类,口算、脱式的方法请板演的同学介绍。)师:先来看看这位同学的竖式计算,他用了几个竖式?(2个)他是怎样计算的?(先把前连个数相加,再把它们的和与第三个数相加。)他很巧妙的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这位同学的竖式有些不一样,他只用了(1个)竖式,这个竖式以前可没有学过,对比一下,这个竖式和前面竖式有什么不同?(三个数写成一块儿,直接三个数相加)

教师板书:

师:三个数相加,怎么计算?思考一下。

师:以各位为例,有没有同学为我们讲解一下到底该怎么计算?(个位上8加4等于12,12加5等于17,满十进一……)

师:虽然是三个数在相加,其实计算方法是一样的。看来新的知识同样难不倒我们。(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观察板演的算式,听、说计算的过程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深刻体会计算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和我们的估算比较一下,是不是很接近?看来我们的估算是准确的。

(设计意图:计算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相比较,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也体会估算可以验证计算的结果。)

师:到现在,这道题我们解决完了吗?对了,还应该写答语,把问题回答完整。

四、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个问题“四年级一共捐了多少书?” 师:用今天学习的新方法算一算吧!

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将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说一说,再全班汇报。(设计意图:巩固练习连加的竖式计算。)师:大家现在能确定哪个年级捐的书多吗?

五、回顾整理 拓展延伸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学会了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师:在计算三位数连加时应注意什么? 生:

1、相同数位对齐;

2、符号写准确;

3、从各位算起,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练习题:

727+124+86=

397+304+125=

475+265+149=

292+254+127=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创设“捐书活动”的情境,这个问题情境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并能在自主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小学低段数学课外活动三形式 篇11

在数学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好乐、好胜、好玩,对游戏情有独钟的本性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尽可能地采用多种不同层次的数学课外活动形式,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趣味性课外活动的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数学活动形式呆板、内容乏味、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数学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只有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创设形式多样、富有创意、与生活紧密联系并充满趣味性的课外活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愉快的绘画式活动

爱画画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天生就是一个小画家。我们在设计课外活动时,结合教学内容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安排一些绘画式活动,通过绘画的方式让学生巩固、应用所学数学知识。

例如,学生学习了平移、旋转和对称的相关知识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应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的知识,由学生自由想象和发挥创造力,设计一幅自己满意的图案。时间:约两周。

两周后,学生兴致勃勃地拿来活动成果,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漂亮的图案画:两只头顶着头的“凤尾蝶”让大家感受到彩蝶正在翩翩飞舞;一个个三角形、长方形和正五边形等图形在经过多次平移、旋转后形成的“花边大荟萃”呈现出了一气呵成的排列组合之美;“小雪松卫队”“鸟儿展翅飞”“鱼儿排排坐” ……带领大家进入到一个个神奇的童话场景中。

这样的课外活动,学生们感到新鲜有趣。这不但让他们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把一次次的作业变成一件件艺术品。实践证明“画数学”是孩子们喜爱的一项数学课外活动,孩子们在“画数学”的课外活动中领悟了数学知识的魅力。

2.有趣的游戏式活动

游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载体。游戏活动本身具有“玩”的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游戏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其与所学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使所学的知识蕴含于游戏中,寓学于乐、寓用于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猜拳出数,比大小”游戏,巩固、提高20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

猜拳是学生们熟悉且喜欢的游戏,而笔者对此加以了变通,把纯粹的游戏与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游戏规则是:两个同学为一组,同时出拳,比比看,看谁出的数比较大或者比较小;然后再把这两个数进行加减,分别算出得数,看谁算得快。这种游戏巩固、提高了学生对20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又摒弃了以往单调、枯燥的纯计算题的复习形式。

这样的游戏活动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得法于课内,得意于课外”,使课外游戏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后续延伸活动。

二、实践性课外活动的设计

教育专家杜威指出,传统教育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地、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数学作业往往是学生解决一些经过“人为加工”的问题,积累丰富的做“题”经验,但在现实生活中,碰到实际问题时却显得不知所措、无能为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来设计“实践”性课外活动,给学生创设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1.实际体验,在生活中学会数学技能

在教学完“人民币的简单换算”后,笔者没有像往常一样布置书面的家庭作业,而是让学生跟着家长一块儿到超市进行购物活动,让学生经历选择物品、付钱和找钱的完整过程。在具体实在的操作中,学生初步掌握了购物技能以及人民币的换算,体验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历程,相关基本知识也得到了掌握。

这样的实践性课外活动,让知识生成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易于让学生明白数学的价值,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获得了生活技能。学生在独立完成这类实践性课外活动的同时,自然地把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去,亲身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2.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本领

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符合学生天性的一种学习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的操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进行说一说、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实践活动。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中“认识钟面”一课时,考虑到这部分知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难度,笔者在课前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动手制作一个钟面,在做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已经预先向家长学习了关于钟面的基本知识,同时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难点。

实践性课外活动,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活动,在自我操作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而且能激发他们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endprint

三、述说性课外活动的设计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表述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动热情、学习兴趣、好奇心。适当地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实现有效调控的主要方法。

1.我是发言小能手,说给同伴听

好问、好说是儿童的天性,他们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总想发问,对自己明白的事情总想表达出来。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为学生们创造说的条件,给他们提供说的机会,把疑问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想说、敢说、善说和会说。学生积极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同时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作出教学的调整。

例如,在教学了“认识物体”一课后,笔者请学生说说这堂课的收获。有的学生说:“今天老师与我们一起玩了有趣的拼搭,我认识了好多物体,我发现书本是长方体的,铅笔是圆柱体的,日光灯管也是圆柱体的,乒乓球是球体,老师的粉笔盒是正方体的……真奇妙!”有的说:“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铅笔会经常从桌面上滚到地上,而且还滚得很远,但是方橡皮却不会滚。原因是铅笔是圆柱体,它会滚动;橡皮却是长方体的,方的滚动不了。我终于明白汽车的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的,而不是方的,我真开心。”把数学知识紧密地与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

2.我是乖巧小宝贝,说给爸妈听

课堂学习时间总是有限的,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为创新的广阔天地。“我是乖巧小宝贝,说给爸妈听”是学生适当运用课堂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例如,在教学完“认识位置”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到家跟爸爸妈妈说说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的小朋友各是谁;同时,让小朋友观察自己的卧室,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教学完“认识钟面”后,让学生把自己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说给爸爸妈妈听,以便他们掌握自己上下课的时间。

通过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说一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不仅将原本单一、无味、冷漠的数学知识放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那些“僵硬而无生命力的知识”“死的知识”变成“极具生命力的知识”“活的知识”,更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外活动要取得好的效果,一方面要求活动本身应结合教学,具有可行性,防止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使数学课外活动不是单一枯燥的,而是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多元复合体。另一方面,还应强调数学活动的“做”,展现一种活动的过程,注重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在学生参与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培养学生的自我活动意识。此外,也应注意在课外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防止不了了之,发挥评价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导向性和激励性作用。

三年级数学教研活动总结 篇12

《课程标准》指出:计算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强调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注重口算, 加强估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安排了第一学段最为复杂的计算知识, 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其中, 教材在内容编排、例题安排、素材选取都体现了《标准》中关于计算改革的基本理念, 如加大教学步子, 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等。但事实上,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由于部分教师对课标理解不深, 课堂表面热闹了, 算法多样了, 在练习的时间、数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 忽视了学生思维及技能的训练, 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弱化的趋势。因此, 本研究是针对区域小学生第一学段学习后,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保持情况如何?计算的基本技能如何?期望通过采集一些真实可信的数据, 从一个侧面了解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同时, 通过对部分师生的访谈, 了解新课程下师生对计算教学的理解。

二、测试目的及方式

1. 测试目的。期望通过这次测试与分析的结果,

能对新课程下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同时也希望为第一学段结束后基本计算技能掌握效果方面的测试提供一个数据参照。其次, 通过对测试情况的分析, 收集部分典型计算错例, 尝试对错例进行分类划分, 探讨影响学生掌握计算技能的心理因素, 促使教师改变单纯的、机械重复的训练方式。另外, 通过对师生访谈, 了解计算教与学的现状。

2. 测试方式。

为了减低因多次考试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本测试与三年级数学期末区域质量抽测相结合。测试题的编制以《课程标准》及《广州市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标准》为依据, 进行测试量表的设计, 本测试研究从计算的正确性和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完成题目两个维度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的反映。

3. 测试样本。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代表性,

以整个区域学校的一个班整群抽样, 抽取了89个班, 3615份测试卷作为基本计算技能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收集教师测试分析表89份, 对60位教师作了访谈记录, 并抽取相应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案访谈。

三、测试结果及分析

1. 口算测试题及各题的正确率分析。

从图1的数据可以看出, 有76%的学生能完成所有题目且不出错, 说明这部分学生口算技能相当熟练且注意力集中。而答对10题以上的学生占95%, 说明学生整体口算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仍然有1%的学生正确题数低于5题以下, 这部分学生大部分分布在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或民办学校, 其中, 样本班的数据显示约占1到2名学生。通过查阅测试卷发现这部分学生书写潦草, 做题格式不规范等。从数学知识的纵向角度分析, 发现此类学生的估算、笔算题出错率高, 甚至个别学生不能完成。

通过收集汇总教师的错题摘录及查阅测试卷, 口算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有:

(1) 因注意因素导致的错误。如100÷5=500, 学生在不善于分配和转移注意力的情况下, 受前面几道题乘法的影响, 错将除法做成乘法算。如14×20=180, 13×300=3300, 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顾此失彼, 只注意乘个位或十位而忘记乘另一位。如30×50=150, 700×30=2100, 学生没有发挥注意的监督功能, 忘记添0。

(2) 因记忆导致的错误。如3.1-0.8=3.3,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得数的储存与回忆不完整, 在计算退位减法的时候漏减1。

结合师生访谈了解到, 教师认为教得最满意的是口算课, 认为口算能力是形成估算能力、笔算能力的基础, 只有口算过关了, 估算和笔算才有可能过关。在课堂上会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 如开火车、夺红花、小竞赛等。家庭作业会有一定量的口算练习。对于口算经常出错的学生, 教师都把错误原因归为粗心、不审题, 改进建议也一再强调多练, 较少从心理角度分析原因, 而采取针对性强的策略。

2. 估算测试题及各题的正确率分析。

(见表2) 通过收集、汇总教师的错题摘录及查阅测试卷, 影响估算题正确的主要因素有:

(1) 题目类型。从表中数据看, 有关“估计积 (商) 大约是多少”“估计积 (商) 在什么范围”。这两种类型的估算题, 学生的正确率都在80%以上。填空第11题, 学生的正确率只有76%, 题目是要求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 但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2) 题目数字特征的因素。如:88÷3≈的正确率是87.7%, 而497÷7≈的正确率是80%。这说明数字位数是影响估算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同时, 数字在估算中调整幅度的大小除了影响估算的准确性, 也影响策略的选择, 即采取截取策略 (497÷7≈, 可把497看作490) 比采用取整策略 (88÷3≈, 可把88看作90) 的正确率低。

(3) 题目的运算形式。从表格数据发现, 乘法估算的正确率优于除法估算。

(4) 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如:53×62≈300, 27×83≈240, 这说明学生已经有估算的意识, 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知识掌握不扎实, 因此, 口算的熟练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估算的准确性。

(5) 估算意识的影响。如:497÷7≈71……3, 学生把497看作500, 再把500÷7=进行精算。三年学生估算情感属于初步形成时期, 学生对估算是一种不精确的计算的认同, 对自己估算能力的自信心不足, 因此他们更相信通过精确计算出的答案。

结合师生访谈了解到, 在估算教学中教师更重视估算方法的训练 (如取整、四舍五入等) , 也注意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运用估算, 但忽视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未能注重引导学生用语言去解释估算思路的训练, 因而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3. 笔算测试题及各题的正确率分析。

(见表3) 从表中数据来看, 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正确率较高, 都在80%以上, 同时也表明基本口算失误造成的笔算错误数量也较多, 尤其是需要进位的乘、加两步计算和退位减法;大数乘小数 (89×32) 的错误率低于小数乘大数 (56×74) ;位数的多少及涉及数字0或7的计算也较容易出错, 学生粗心、书写不当产生的错误等。另外, 选择第4题考查算理方面的正确率只有52%, 这说明算理的理解仍然是教师最忽视的, 片面认为练习数量多少是提升技能的唯一手段。

通过收集汇总教师的错题摘录及查阅测试卷, 笔算反映的主要问题有:

(1) 口算错误。需要进位的乘、加两步口计算如56×74= (5×4得20忘记加进位的, 除法退位减法的错误) , 极个别学生是因为乘法口诀错误。

(2) 计算法则方面的错误。相同数位没有对齐的错误;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错误;除法试商的错误;商和除数相乘的错误。

(3) 粗心、书写不当的错误。抄错数字、横式漏写、抄错答案等。

(4) 理解算理方面的错误。如选择题要求学生理解5×3实际上是计算什么,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答案 (1) 。

结合学生访谈了解到, 学生认为计算特别难的点有:算理的理解;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笔算乘法中的连续进位。计算能力强的学生知道运算的依据, 算理的理解较为清晰, 能自觉地训练多一点的题目, 能灵活运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计算能力弱的学生学习比较被动, 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主要依靠教师反复讲解和训练, 依靠记忆或凭感觉, 对算理的理解不甚清楚, 完成作业时不注意思考, 有时甚至还会互相抄袭。

结合教师访谈了解到, 大部分教师认为: (1) 学生形成计算技能的最重要环节有:熟记乘法口诀;理解算理;牢记法则;重复训练;书写格式;检查习惯。 (2) 对于计算老是出错的学生, 教师采取的策略有:课堂上给予更多的关注, 如经常提问、在黑板上板演等;帮助学生分析错因, 找出症结, 并针对错因进行个别辅导;反复训练, 课后布置专项练习;同学之间采取一帮一;设立“纠错本”、多复习;编顺口溜记忆计算难点;通过数学游戏, 提高兴趣, 如24点游戏。 (3) 关于笔算教学:要注重概念法则的教学, 对法则要牢固记忆;要注重让学生理解算理, 要理解计算中每一步的根据, 关注知识的形成;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练习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反复训练;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 而且有经验的教师都有一套训练学生笔算技能的有效方法, 但从数据反映仍然忽视了算理方面的教学, 这说明部分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不一致性。

四、初步结论

1. 期望通过学业质量抽测开展测试分析的实践研究, 就如何从整体的面面俱到到某一专题作出尝试, 以期末抽测与专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以计算能力为切入口, 指导教师进行测试分析方法的研究。从汇总的分析表发现教师从应付的态度向认真的关注, 从过多地关注分数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过渡, 并对学生的计算错例进行摘录分类, 分析错误原因, 同时教师也可通过区域数据的比较了解到学生基本计算能力的水平。实践证明, 错例的整理有助于教师对知识的梳理, 为日后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2. 充分利用区域教研特色“三级教研网络”的教研体制, 在区、镇街、校三级层面进行指导和监控, 从量的分析角度, 在区、镇街、校三级层面通过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数据的统计, 得到比较真实数据的参照, 从质性分析的角度, 通过对师生的访谈, 初步探讨影响形成技能的心理因素。

3. 专项调查结果表明: (1) 区域三年级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总体达到了教学要求, 口算合格以上的学生占测试总人数的90%, 估算、笔算技能的掌握较好, 正确率都在80%以上, 但需要学生理解算理、表达过程的题目得分率较低。 (2) 偏向农村地域学生的数学基本计算技能水平低于镇街学生, 镇街之间、公、民办学校之间的学生差异较明显, 这反映本区域的数学教育存在差距。 (3) 影响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问题有:乘法口诀熟记程度、算理理解不透、计算法则掌握不好、书写检查习惯、注意力的保持、非智力因素等。 (4) 影响学生基本计算技能形成的因素有:教师对计算教学的理解, 对算法多样化及优化的理解, 对教材编写的理解及把握, 练习设计及实施的有效性、对学生计算错误的态度及相应的措施;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兴趣, 学生对计算知识的理解, 对练习量的认同度等。

五、讨论及思考

本测试抽取样本的数量及样本的分布基本上都能代表区域的实际情况, 有待改进的地方: (1) 测试题以《课标》及人教版 (三下) 教参的教学目标为依据, 制定双向细目表, 测试题可能偏重主观, 欠缺镇街之间、农村与城镇之间数据的差异检验、离散度的检验。 (2) 本测试是与数学期末抽测相结合, 评价方式限于正确性这一维度, 速度与合理性未能体现。 (3) 由于学生计算能力具有综合性、层次性的特点, 本次测试只针对口算、估算、算理、笔算四方面的数据统计, 对于是否加入运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 有待进一步思考。 (4) 学生计算能力的深入研究, 仅从量的角度测试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本研究还结合质的分析, 但访谈的内容还是侧重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和教学行为, 对不同层次学生在计算中的思维过程的访谈有所忽视。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双基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8.

[2]张晓霞, 马垊兴.小学生数学基本计算技能的测试及计算教学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8.

三年级数学学科总结 篇13

常普

一、基本情况:

(一)学生素质:

全班从始至终有学生41人。经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全班同学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二)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主要做法及收获:

1、重视对学生的调查了解,从而有的放矢,把握教育教学的主动权。我是新接任此班,我主要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的了解,通过多方面接触、交谈,发现这个班比较特殊:

一是不专心学习,好玩的同学多; 二是不遵守纪律、打架闹事的人多; 三是基础知识相当差。做作业时,有些很基础的知识都没掌握,有的学生连加减都做不出,做不对,乘法口诀有的学生背不出。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像这样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学习以后的知识就更难了。根据这些情况,我用了3周的时间进行补习,通过补缺,有部分同学较好地掌握了所缺的知识,但仍有部分同学没有进步,这部分同学对本学期所学知识掌握也较差。

2、坚持改革、努力创新,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在于创新。根据认知、巩固、适用的原理,我在教材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便于学生系统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起到了巩固新知识的作用。

3、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如教学面积单位“公顷”时,因这些单位的面积比较大,光课堂上讲,学生不一定理解,要去实践这个面积,可能要用半节或一节课,为了不浪费时间,我把数学教学与体育课结合起来,让学生慢跑一百米的距离,认识公顷是边长为一百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这样,寓教于乐,两全其美,使学生易学易记,牢牢地掌握了知识。

三、存在问题:

1、由于部分学生原来基础过于差,尽管做了很多工作,想了很多办法,但学习成绩仍没有大的改善。

上一篇:大型中医院巡查下一篇:《史记》的读后感领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