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读后感领悟心得(通用11篇)
《史记》的读后感领悟心得 篇1
在这本书里,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我觉得唐皇应该收集更多的书籍供天下阅读一些来自统一前其他国家的书籍,不要那么专横,要心胸宽广,能够接纳百家之言。精通习武的汉武帝应该了解一些巨著,成为一位能文能武的好皇帝。再谈谈古代名人吧。例如扁鹊,他是多少人起死回生,巧诊了多少个疑难杂症,挽救了多少在死亡边缘上挣扎的老百姓。还有张骞出使西域,虽然被匈奴人拘留了十几年之久,但是依然不忘自己出使所肩负的重任,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交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教育学家,他教育学生不是体罚,而是用礼仪道德规范他们言论和行为,注重因材施教,他教导自己的学生要温故而知新,他还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人,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十分正直的人。
我最喜欢的是“卧薪尝胆”和“悬梁刺骨”这两则故事。“卧薪尝胆”讲述的是,越国和吴国发生战争,越国战败。之后,越王勾践每天拿柴草当被氇。他还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苦胆的苦味,这样来提醒自己不忘国耻……经过十年的的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最后打败了吴国。
读了《史记》,不仅丰富了我的见闻,还增加了知识,对我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读书真好!
《史记》的读后感领悟心得 篇2
一、乐是艺术更是智慧
今天, 我们所通常所说的乐, 即指音乐。音乐也可称作人乐, 而其他花鸟鱼虫等自然之声则被称作天籁。那么, 在古代, 何为音, 何为乐呢?《史记·乐书》中记载:大凡“音”的出现, 是由人心产生的。人心感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动, 因而形成“声”;“声”互相应和, 因而发生变化;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则, 就称为“音”;把不同的“音”组织起来, 并演奏出来, 再配合上用干戚羽旄等表演的舞蹈, 这就称为“乐”。因此, 乐是古人由心而生的艺术, 心随乐动[1]。多少往事在瑟瑟琴音中弹奏, 在指缝间划过, 多少壮志豪情在萧萧音韵中挥洒, 在书写着世间的繁华。但是, 在古代, 或许人们并没有艺术的概念, 只是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灵的表现形式而存在。据书籍记载:音乐起源于劳动, 劳动实践本身, 给予音乐以内容。劳动的动作和呼声, 给予音乐与舞蹈以节奏和音调。而社会生产斗争的需要, 则成为人类创造音乐艺术的基本动力。在古代, 诗歌、音乐与舞蹈三者结合为一体[2]。也许, 那个时代的音乐并不完善, 也很简单。但这也正是古人将“乐”与世界相融合的智慧所在, 一魂一体, 就创造了一个音乐的世界!只有音乐, 才能够真正将古人的精神与思想融会贯通, 只有音乐, 才能于无形中演绎有形的生命!因此, 我们看到, 无论在瞬息万变的今天, 还是在孤独清冷的千年以前, 中华音乐不仅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 而且包容着战火硝烟, 承载着人们灵魂的伊甸园。乐, 是艺术, 更是智慧。
二、乐的纯洁亦能净化民风的纯正
乐能使人向善, 也能使人堕落。音乐美学者认为, 音乐作为一种以声音为构筑手段的艺术, 而艺术, 主情, 主要价值目标是美[3]。那么, 音乐美学三部曲研究的第二部, 即是音乐心理论。由此看来, 音乐能够影响人们的心情, 主宰人们的心理。人们的某些行为动作与乐声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史记·乐书》中, 太史公有云:天地之道, 寒暑不时则疾, 风雨不节则饥。教者, 民之寒暑也, 教不时则伤世[1]。说的是音乐的教化需要按照天地自然之道, 如果不和时令, 就会对社会有害。“吴侬乡音绵绵, 江南小曲悠悠”, 参考一些秦汉的作品, 《广陵散》[4]气魄深沉雄浑, 粗犷质朴, 以其独有的基调与感情广为流传。相传其作者为东汉蔡琰 (文姬) 的琴歌《胡笳十八拍》, 内容大致表现“文姬归汉”的所见所感。感怀战争离乱之情, 隐含反叛悲愤之痛。我想, 这里饱含了古人的勇气与正义。在战火硝烟中, 一代代枭雄崛起, 为天下苍生去探索一条救国救民之路。当慷慨激昂的乐声沁入人心时, 想必世间的志士仁人定将风起云涌, 为黎民百姓去构建一个远离战火、纷争与硝烟的世界。正是纯洁的乐声净化了纯正的民风, 使古代先民们感恩、向善、坚守一份执着与正气!乐, 能净化人的心灵, 将世间一切的污秽涤荡。如果说雨能够冲刷大地的尘埃, 那么还有音乐将这片尘埃落定!
三、乐是施与
“乐者也, 施也”[1]。乐, 是施与, 是不计得失, 不需回报的大爱无言;是无谓成败, 气吞山河的气魄与豪迈。乐, 只想带着最简单的梦想竭尽所能的发挥着它的效用。自古帝王, 就以乐治国家, 乐治天下。《乐施篇》记载:从前舜制作五弦琴, 为歌唱《南风》诗做伴奏;夔开始创作乐曲, 用以赏赐诸侯。所以天子创作乐曲, 是为了赏赐诸侯中的有德者。功德圣美, 教化尊严, 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天子才赏给他乐舞……《大章》, 表彰了尧的功德;《咸池》, 颂扬了皇帝的恩德普施天下;《韶》, 赞颂了舜的德政;《夏》, 推崇了禹发扬尧舜之德;殷周之乐, 表现了商汤、周武王的文治武功臻于完善[5]。帝王以乐治理天下, 以乐来平衡和维系各方势力, 乐, 是万邦之乐, 是纵横天下的长歌, 是拨动的和弦。乐, 作为历史的依傍, 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期待与想象。其实, 乐只想赠人以喜悦, 在欣赏中感受一种心灵的慰藉。无论王侯将相亦或黎民百姓, 乐都始终带着一颗赤诚、平等的心去为万方奏乐!在乐声中成长起来的秦汉先民, 无私的施与中感怀着人生的百态, 繁华世间尽在音乐中展现, 飘逸的音符, 舞动的旋律触尽了世态。乐, 是无可替代的灵魂, 是无法抵挡的施与, 是无可复制的遗赠。
四、乐与道义
早在周代, 就出现了音乐思想的争鸣。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对待音乐的态度是:“中庸”与“平和”, 他坚守崇雅抑俗的音乐观。荀子认为:“乐行而志清, 礼休而行成, 耳聪目明, 血气平和, 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 美善相乐”, 即“礼”, “乐”结合的音乐境界。墨家则有“非乐”的音乐观, 即不要音乐。墨子并非认为音乐不好听, 而是认为音乐劳民伤财, 却不能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 甚至会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道家以老子为代表的音乐观主张:大音希声, 认为最美的音乐则是一种无声的境界。当到达老子所说的“道”的无为而治时, 相信普天之下的乐就不存在任何的欲望与杂念, 道义也就随处可见了。“道”在山水之间, 也在茶杯里面, 更在扣人心弦的“天籁”中穿行。无论哪一种音乐思想, 都是圣人们对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 更是一种道义的体现。祥和、宁静淡泊的音乐使人心无杂念, 坚持君子之道, 靡靡之音则会使人误入歧途, 甚至一个朝代的灰飞烟灭。据《史记·乐书》记载:卫灵公时, 在去晋国的路上听到似鬼神弹琴之声, 如歌如慕, 如泣如诉, 于是便使人记录下来, 弹奏给晋平公欣赏。乐曲未完, 师旷阻止道:此乃亡国之音, 希望国君停止倾听。此曲为师延所作, 献给商纣, 靡靡之乐, 周武王伐纣, 师延向东方逃跑, 因此先听到者, 国家必定灭亡。但是晋平公说:我只是爱好音乐之音, 与其他无关。曲尽, 又问师旷:还有更悲伤的吗?于是先后听了数首悲怆之乐, 一首比一首悲惨, 一首比一首悲伤, 直至风雨袭来, 乌云漫天, 随后三年晋国大旱。所以太史公曰:听音乐的后果, 或是吉利, 或是凶恶, 音乐是不能妄自演奏的!其实, 音乐与道义之间, 本是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 相互依赖。道义在乐中升华, 在乐中凝聚, 也在宫商角徵羽中探寻着前行的奥秘。古人赏乐, 听到宫音, 使人性情温和舒畅而胸怀开朗;听到商音, 使人乐于行善, 不吝施舍;听到羽音, 使人性情严肃而注重礼节……所以君子爱好音乐, 为的是涵养道义[1]。
遥望江南烟雨, 回首千年王朝, 太史公寂寞的身影在寒风中且歌且行, 渐行渐远, 他将一生的理想抱负与济世情怀融入这矮纸斜行的《乐书》, 在乐声中蕴藏的人文智慧中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亘古不变的传递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读昨日之非, 取世人之长, 在以史为鉴的今天,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 我们思考, 我们更肩负一种责任!我想, 此刻, 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改善, 未来的中国应该是属于21世纪新生代的中国。教育问题, 环境问题, 医疗问题, 艾滋婴儿, 留守儿童, 边缘儿童……这些沉痛的话题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时光荏苒, 几世轮回, “乐”始终以其特有的魅力和形式存在着, 无论在大漠的飞沙里, 还是在舞动的旌旗下, 我们的祖先用智慧与生命创造着它, 捍卫着它, 它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这份社会责任, 未曾湮灭, 兼济天下, 古今流传, 我们愿它源远流长, 永恒传承!
摘要:《史记·乐书》一文, 主要分析了秦汉人民对音乐的运用、感悟以及音乐带给社会和人民的影响, 全篇看似以讲述治国之道为主, 却时刻反映出先民的大智大爱。在读过此文后, 带给我一种心灵的震撼和生命的洗礼, 对古人智慧的敬畏与追忆, 去探寻那些消逝的奥秘, 去俯瞰那段流逝的过往。于语言的积淀与音乐灵动的结合中体会古人的智慧精华, 寻根溯源, 传承一种精神, 一种文化, 一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赠。领略中国先民的人文智慧, 继承博大而深远的往圣绝学, 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史记·乐书》,人文智慧,领悟
参考文献
[1]史记:卷2[M].北京:京华出版社, 2010:153-168.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2.
[3]修金堂.音乐美学引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2.
[4]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史记》的读后感体会心得 篇3
只要捧起这本书,中华文明的历史就一页页在我的面前展开,几千年前那一个个人物,仿佛都从纸上活了起来,我仿佛能抚到他们一颗颗怦然跳动的心……
我想先祖神农氏尝遍百草后,最终误食断肠草,临死时他的脸上流露的一定半是遗憾半是微笑:“今天我死了,以后别人就可以不死……”
越王勾践悲愤地低下自己高贵的头,小心翼翼地为吴王割草喂马。那包裹在褴褛衣衫下的,是一颗遍受屈辱却又无时无刻不想念着祖国,渴望早日回到祖国怀抱奋发图强的心。
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胸怀天下却又屡遭嫉恨,走上流亡的道路,几次陷入生死困境,但他却依然须发飘飘目光炯炯,说:“既然上天把传播道德的使命赋予我,他们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爱国诗人屈原,尽心竭力,劝谏怀王,却遭到奸佞的诽谤和怀王的猜忌。身遭放逐,却依然眷念楚国。最后,他把自己投入清清的汨罗江,让日月山川见证那颗依然鲜红却千疮百孔的心……
还有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不肯见江东父老”的项羽,十三年不辱使命的张骞……每一个人物都血肉丰满,在历史的长空里留下了精神的光辉。这些光辉汇聚起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
《茶馆》读后感心得领悟 篇4
一个地点,三个时期,在生计线上挣扎的芸芸众生,只为活着,只为苟延残喘,即便生活的诉求一降再降,仍面临着穷途末路,仍面对着朝不保夕。哀莫大于心死!自杀或许是最好的解脱,是国运不济,是时局动荡所使。裕泰茶馆,上演着一幕幕人间的悲欢离合,在低沉的控诉着扭曲的旧社会。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唯有国富才可民强,唯有社会稳定方可承载个人的自强和发展,否则,危巢之下安有完卵?
庚子拳乱甲午战败,袁世凯离世军阀混战,抗战胜利国共内战,三个时间切面,勾勒起中华民族衰落的百年,大历史下的市井生活写实,更加映衬出历史的厚重,更加清晰的展示了民生与国运,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
活在当下,回收百年,仅祝愿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这,就是《茶馆》读罢后的最强烈的感受。
《羚羊木雕》读后感领悟心得 篇5
《羚羊木雕》主要讲了爸爸去非洲带回一个贵重的礼物——羚羊木雕送给主人公,主人公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方,但是被妈妈发现了,妈妈很生气,让他要回来。主人公左右为难地来到万芳家。拿着万方送自己的小刀,要把自己的羚羊木雕换回来。万方很生气,又被他妈妈打了一巴掌,但是最终还是宽容地把羚羊木雕和小刀都还给了主人公,还说:“没事儿,凡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东西,不管我给谁,他们都没说的······”就这样,“我们”的友谊一点也没改变。
读到这里以后,主人公和万方的友谊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我想友谊是无价的,是金钱换不来的,主
人公的妈妈应该尊重 儿子的友谊,支持他交朋友。不该让他要回礼物。主人公非常伤心地害怕失去和万方的友谊。相反万方却保护了他们的友谊,万方对朋友宽容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和万方相比,真是自愧不如。记得有一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和几个朋友在谈一个热门的话题,由于我谈的不实际,他们就十分看不起我、奚落我。只有一个人保持了沉默。我想:真是的,交了这么两个狐朋狗友,我真是看走眼了。一气之下,我就自己赌气跑了回家了。最后才意识到:自己和那两位朋友都是不对的,自己不对在不理解朋友,太冲动。两位朋友不对在没宽容我。
在素质教育基地的时候,我受尽四班的欺负,但是周梓涵却没有落井下石,而是一直在安慰我,帮助我。有时还会去告诉李老师我们宿舍的状况,让李老师来管四班这帮“无赖”。最后,四班的那些人来勒索我们班的人,他也没有给他们交钱,而是直接报到了窦老师那里,经过窦老师的协商,事情才得以解决,四班和七班才重新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从此,我和周梓涵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了。
《小狗钱钱》读后感领悟心得 篇6
本书讲的是书中主人公——吉娅发现一只受伤的白色小猎狗,一直想拥有一只狗的吉娅把它带回家帮他疗伤,并与他成为了好朋友。但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只小狗是一个真正的理财天才,后来得知这些知识是从小狗的主人金先生身上学到的,金先生是一位更加厉害的投资家,理财家,金融家。最后,在表哥,金先生陶缪太太等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的三个梦想。并真正成为了一位理财天才。
在阅读完《小狗钱钱《之后,我觉得吉娅是一个有恒心,有毅力,又懂得人际交往的女孩,我跟他在恒心与毅力这方面比起来,的确有很大差距,很多事情,我总是做到,或学到一半就放弃不做了,用钱钱的话来说就是“做任何一件事,都不要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做。要么做,要么不做这句话仔细想想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不需要钱的呢?既然每样东西都需要钱,每个人都应该每个人都应该有多一点的财富。因为自己每多一点财富,离梦想与理想或是自己想做的事就越近,越容易实现,但在很多时候,会因为缺钱而受到限制,例如,我的父母也因为缺乏钱财,使许多梦想,理想都无法实现。一直到现在家里一部普通的代步小汽车都没有。所以,我觉得理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感动中国学生观后感心得领悟 篇7
最近先生看完我发表在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一篇写她的长文《欲将修短争天地》后,她便告诉我一个小小的秘密:其实“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体会,过乐观的生活”,是在她的大女儿与女婿刚因车祸去世后,她在悲哀痛苦中挣扎起来时,曾经写下的两句自我勉励的话,只不过因为当时,她觉得不好意思说这样洞观人生的话是她自己的体悟,所以曾经托名说是她老师顾随先生说的,但现在她年事已高,所以她承认了这是她自己的话。如今想来,这两句话不正是先生在中国诗词道路上一路坚毅走来的写照!
“剩得书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先生以为“词人是处在弱势的地位,不能够表白,也不能够言说,但是他有一种持守的品德。我处着一个弱者的地位,……在我保持一个弱者的姿态之中,我有我的持守……就是你的品格跟理想,不应该为外界的环境所左右而改变”。所以先生首倡这“弱德之美”,即使自己处在艰难苦痛之中仍旧终身持守。
今年先生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是未上映先轰动,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线售票时,5秒钟全部售罄,后来还得了电影金鸡奖。而每个看过电影的人,在山河唯美空灵的镜头上,在佐藤聪明《秋兴八首》的配乐中,在先生吟唱诗词柔美的嗓音里,一同经历先生传奇的一生,无不感动不已。
导演陈传兴先生说:“叶先生与诗词的关系,已经深到生命里面,她就像一个水月观音一样,让人渡过诗词的大河,到河的彼岸。”先生曾有两句诗“要见天孙织锦成”和“柔蚕老去丝难尽”,先生把自己比作一条吐丝的蚕,因她从小热爱中国古典诗词,70余年从没有停止过教书,她希望她的学生和所有像她一样热爱古典诗词的年轻人,能够把她所吐的丝织成美丽的云锦,就像顾随先生早年对她的勉励和郑重的托付一样。
在今年庚子初夏,扬州广陵书社印了一部《驼庵迦陵师生酬唱集》,顾名思义,内容就是顾随先生和叶先生的诗词唱和。书是传统的木板手工雕版,用上等贡纸手工印刷,并作经折装,并配以宋锦函套,限量印成红、蓝、黑三色,可谓尽善尽美。这折子先生曾握在手中摩挲良久而不能释,那是文字因缘骨亲,更是他们师生传承永继的见证。
,我想从台北飞天津探望先生,先生在电话里头说:“我实在太忙,一般很少跟人聚首见面,我已经太老了,自己有很多事情要收拾和整理都来不及……”先生这么一说,听来是拒绝我的探访。然我不死心,过了一段时日,又致电先生,不意先生竟答应11月19日早上与我相见,我便在前一天清晨直飞北京,转车天津,航空陆路,抵达先生家已是傍晚五点半了,我这突然提前到达,一下子似乎打乱了先生的生活节奏。
然先生还是和我聊了许久,说起了上回在台北与周梦蝶先生的晤面,谈及痖弦先生曾在电影院外面看到她的往事。在先生为我带来的书一一签名后,我打算离开之际,照顾先生的阿姨突然问先生说炸酱有多煮,要不要留我下来吃炸酱面?
因阿姨这么一问,先生就没有让我这万里而来的客人离开,说:“我实在太忙,我要去准备明天下午的讲稿,今期《中国文化》中有我《要见天孙织锦成》的演讲整理稿,你自己坐着看。待会一起吃饭,没准备,只有简单蔬菜,炸酱面不知道你是否吃得习惯?我吃得简单。”而阿姨一边煮面,一边对我说:“先生只要有演讲,都一直做准备,常常到晩上两三点都不睡觉……”
史记的阅读心得体会 篇8
读史记,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读书,读史,读人,荆轲刺秦王的无畏;霍去病攻匈奴的爱国与大义;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
读完全书,我觉得称得上英雄的是项羽。虽然他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我仍然敬服他,他失败在四面楚歌,最终垓下自刎。项羽在遭汉军重围时,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劝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又一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可我从不怀疑这个世界,孙膑膑足,写下名垂千古的《孙子兵法》;吕不韦被流放蜀地,留下《吕氏春秋》……
《旅行的艺术》读书心得领悟 篇9
德波顿认为旅行过程中的心境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卧室里的旅行,还是环游世界的旅行,目的地不是重点,心境才是构成获得旅行亦或者是生活乐趣的来源。满足心理需求的旅行才是旅行的意义,反过来说转换心境才能获得旅行的意义。旅行的过程中,身体和心境的分离是客观存在的,那就不去刻意逃避,让思绪在旅行的过程中思考,思考也是构成旅行意义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属于心境的一种漫步。来到旅行目的地首先感受到的是异域风情,如何将自己固有的有关国籍等等的思想抛弃,让心境彻底融入其中。好奇心,是将对身体的不适、旅游指南固有的事物等等转向对其他事物的关注,哪怕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
之后,是城市心境与乡村风景的碰撞,更多细节的东西撞入视线。走到这里,德波顿化身心理医生,将之前对于自身处境的焦虑的解决转向壮阔的风景。暂时忘记你所焦虑的怀着好奇心,如果少了一双被打开的眼睛,什么都是徒劳。艺术品因为它的特质可以打开眼界,看到更多平时不会注意的美的事物,那么想要拥有美的事物也可以通过绘画和写作这些艺术品产生过程来达到目的。最后,德波顿回归故乡,目的地发生了变换,但只要旅行的心境不变,这里他强调依据自己的心境而不是受到旁人心境影响,那么这样的旅行也可以拥有美,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关于德波顿每章共同的写作特点就是善于用别人的思想完美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中,德波顿像是高挑美丽的模特走T台,其他人的思想就像他身上华丽的礼服给了他足够的自信,很多哲人深刻的思想贯穿全书就像走台时适当的背景音乐让你迷醉其中,三者的完美结合,缺少任何其中的一个,整个的美感就会缺失。
《旅行的艺术》,通过它的书名也可以窥探出作者德波顿的写作意图,艺术的想象省略、压缩,甚至切割掉了一些片段,同时艺术也可以打开人们的眼界,德波顿想要借此书说明他想要表达的远不止这些,其余的部分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完全倒向别人的心境是无法获得自己真实的心境,他通过这本书拥有了美,也借此机会打开读者的眼界。
《我与地坛》的读书心得领悟感触 篇10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__,而史先生的人生怕是__都不如意。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这个人生的转折像是从天堂入了地狱。他开始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对待最亲的人,失去耐心,用最残忍的话语来反抗。甚至选择死亡。可是,当他隐入地坛后,看着满院子的蓬勃生机的花草,在萧瑟的秋风中昂首挺立,争奇斗艳的菊花,他才意识到生命中所需要的坚强,美好乐观,和希望。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他从最初的对生命的厌恶到努力的活下去,这种生命信念的转变,正是来源于地坛,而这希望便是带他走出困境的动力。
《好运设计》里面说“既有博览群书并入学府深造的机缘,又有浪迹天涯独自在社会上闯荡的经历;既能在关键时刻得良师指点如有神助,又时时事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奋斗绝非平步青云;既饱尝过人情友爱的美好,又深知了世态炎凉的正常,故而能如罗曼·罗兰所说“看清了这个世界,而后爱它”。这样完美的人生恐怕人人都所梦想的吧,可现实是我们没有这样优越条件,生活又总是一个坎儿一个坎儿的来折磨我们,并没有与史先生相同的经历,可成年人的生活也总是不易,总要有一个心灵慰藉,可能是宁静的书房,也可能是放纵的啤酒屋,亦或是充满烟火气儿的烧烤摊儿,那里应该就是属于我们的地坛。
《傅雷家书》的读书心得领悟感想 篇11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的书封信,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千言万语,字字涌动,我为傅雷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儿子生活的关心。
傅雷对儿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关联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改变,虽然他们没有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史记》的读后感领悟心得】推荐阅读:
史记故事读后心得09-15
《史记》的学生读后感09-04
《史记》的读后感1100字09-27
看完史记的读后感11-06
史记记录历史的读后感11-30
司马迁优秀著作史记的读后感01-12
名著史记读后感07-04
史记名著读后感作文08-16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09-12
史记读后感700字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