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读后感

2024-09-17

《娜塔莎》读后感(共9篇)

《娜塔莎》读后感 篇1

《娜塔莎》读后感

在现实的灯光下,她显得那样无知 或许,我可以说,娜塔莎是可爱的、天真的、单纯的。

我一点也不觉得娜塔莎是移情别恋或是喜新厌旧,在我看来,这一切都只因她那时,还年轻。她最美丽的年华里遇到了安德来,在一个灯火辉煌的贵族舞会上。他是唯一一个拉着她的手将她带入舞池中心的英俊男子。她怎么能不动情呢?在那个炽热的年龄,娜塔莎那么天真地认为可以就这样一辈子都仰望安德来公爵,依仗他强烈的爱护。

她是那样的勇敢,敢于坦然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将自己最真实最真实的自己展现在大家面前。

而面对诱惑,面对甜言蜜语,娜塔莎被俘虏了,她竟真实的认为自己是他一辈子的奴隶,可以为他做任何的一切。就这样放弃了她曾经深爱的安德来。

这样看来,谁又能说的准她爱的到底是谁,太复杂太复杂了。一切都只因冲动啊。对于两个男人,事实上,她自己也并不知道自己爱的到底是谁,甚至可以说,她所拥有的并不是爱情,而是盲目的爱慕之情啊。这样的女孩,我们凭什么去责怪她,去批评她。她没有错,她只是一直跟随着自己的感觉走。

每对这样的她,我想现在的我们真的是自愧不如,我们和她一样,有着一颗年轻的心和一张年轻的面孔,可是我们却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勇敢地展现自己,妄我们正值青春年少。

我们被太多的习俗和旧思想所束缚着,它们就像是一把把心灵的枷锁,让我们变得那样现实那样不堪。全然没有孩子们的天真。

敢问我们,敢问现在正值青少年的我们,我们当中,有几人能像娜塔莎那样,活出自我,追求自我。我们当中又有多少人在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一些我们根本不愿做的事。这样的我们太多,太多了,而这样的我们也太可悲了。

现实的灯光下,她显得那样与众不同。

由于娜塔莎的情感纠葛过于纷杂,所以她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多情,但细细品读之后,我才发现她是一个对待爱情十分认真的人。

娜塔莎在她最美丽的年华里遇到了安德烈,在一个灯火辉煌的贵族舞会上。他是唯一一个愿意拉着她的手将她带入舞池中心的英俊男子。她怎么能不动情呢?在那个炽热的年龄,娜塔莎那么天真地认为可以就这样一辈子都仰望安德烈,依仗他强烈的爱护。

都说女人是善变的,在安德烈奔赴战场的一年之约里,娜塔莎没有像我期待那样坚守自己的爱情,却背信弃义,如果不是表姐发现端倪,娜塔莎早已被浪荡男子阿那托里诱拐,头脑发昏地去私奔了。那时的她还太不成熟,太冲动,浮躁的享受安德烈的爱情之余,担负不起对他应尽的责任。

在这部书的尾声,当初那个活泼苗条、天真可爱的娜塔莎已经成为一位贤淑幸福的母亲,我欣慰于托尔斯泰给她一个幸福的结局,就像战争最终会趋于和平一样,拥有了安稳的生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娜塔莎》读后感 篇2

一、完美形象的自我塑造

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中最初登场的时候只有13岁, 完全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 她一头乌黑的长发和一双黑眼睛, 嘴巴有些大, 长的不算特别漂亮。她的身材很瘦, 个性活泼好动。她第一次出场就给全场人带去了欢笑, “她倒在母亲怀里, 大笑起来, 笑的那么响亮, 所有的客人都不由得笑起来”。她总爱一双手抱着洋娃娃不放。娜塔莎不仅是托尔斯泰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也是男人心目中的天使形象。理想型妇女的标准是什么?首先, 外表要非常美丽, 就像每个女人都知道“无论她在其他方面有何成就, 如果她长得不美, 她就是个失败者。”因此, 引来了许多男性青年仰慕的娜塔莎并没有中止对外表美的孜孜追求。她生平第一次踏足舞池的过程就深刻体现了这一点。“早上八点钟她就起床, 并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一件事上, 使自己整整一天都处于深度忙乱之中, 她要把索妮亚、妈妈、乃至自己都打扮成这个世界最漂亮的人。”她对身体的每个部位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手、脚、脖子、耳朵, 全部按照舞会要求一遍遍的仔细检查, 搽过香粉, 喷上香水”, 她对袜子的要求也是尽善尽美, 几尽苛责, “两个女仆急促地缝着裙子下摆……, 第三个女仆嘴里含着大头针……, 第四个女仆高举着薄纱裙”。

总体来讲, 幼年时期的娜塔莎基本上还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其身上还保有着一定的青春与活力, 这与她年纪尚幼, 受到男权社会文化观念与秩序的荼毒较少, 伤害较浅不无关系。然而随着年纪的不断长大, 在肉体和精神上双双受到男权社会文化与秩序的阉割后, 原来鲜活、独立的娜塔莎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男权社会中的理想女性——一个符合男权社会审美观,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 没有灵魂的, 被阉割的女性。

二、精神上的定性

在男权社会背景下, 符合男性审美观的女人是那种温柔的、细致的、殷勤的、体贴的、善解人意的, 甚至最好是平凡的, 并且男性总是把自己的审美观强加于女性, 迫使女性无论在精神与肉体上都呈现出一种畸形地生长状态, 使她们自己都认为只有符合男性审美观的肉体、精神、乃至品德才是健康的, 正确的, 从而渐渐丧失了个性、独立、自我与自由, 进而成为男性的附庸, 并以此期待能够获得男性的崇高评价, 不得不说这种被男权文化创造出来的“臣服”、“温顺”、“忠贞”、“美德”形象已经被无限度的扭曲了, 生命活力完全被剥夺。这样, 一个个温柔娇弱的女性偶像在社会文化不断地塑造中诞生,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男性文化顺利的完成了对女性精神的阉割。她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孩子和丈夫身上, 甘当丈夫与孩子的奴仆, 只要埃尔伯有任何要求, 她立即就去完成和满足, 无怨无悔, 哪怕埃尔伯只是在读书和写作, 她也会把脚步放到最轻, 蹑手蹑脚的去完成家务。婚前的娜塔莎:温柔、善良、热情、善解人意;婚后的娜塔莎:全身心地投入给家庭和丈夫, 任劳任怨;“只会做一只柔顺的应声虫”, 对自己则无瑕顾及, 是托尔斯泰所创造的“象牙女郎”, 她的肉体被人为制造, 其精神被刻意塑造。

男权文化给女性提出了“理想化”目标:贤妻良母。于是, 家庭就变成女性“全部世界”。婚后的娜塔莎失去了以往的魅力, 从她的身上, 再也不见那种始终燃烧的生命光辉。如今, 人们能看到她的面孔和身体——美丽的、生殖力强的健壮女性, 却看不到她的心灵。“她完全丧失自我、缺乏个性, 也只不过是一个缺乏灵魂的木偶, 在肉体和精神上均被阉割过的躯体而已。”

参考文献

[1] (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 华明译.战争与和平[M].远方出版社, 2010.

地牢“女奴”娜塔莎的3096天 篇3

当时我的父母已经分居,前一天晚上,父亲送我回母亲家晚了些,母亲大发脾气,说我以后再也不可以去见父亲了。所以第二天上学时,我决定惩罚她,不和她说再见,不与她吻别。然而走到大街上时,我开始哭泣起来。这时我看到两米外停着一辆货车,车旁站着一个男人,他直直地盯着我,眼神空空的,看上去仿佛迷了路,我甚至有一种想帮助他的欲望。

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当我准备从他身边走过时,他一把搂住我的腰,将我扔进车内,接着驾车飞快离去……他命令我坐在车后的地板上。接着,我听到他疯狂地按手机号码,试图打电话。我知道必须和他说话,非常荒谬的,我竟问他鞋子是多大尺码,我记得有一档犯罪电视节目称,即使最微小的线索对破案也很重要,可他没有回答我。于是我接着问:“你想对我性骚扰吗?”他回答说:“你太小了,我不会那样做。我要带你到一个森林中,将你交给另外一些人,我们以后永远都不会再见面。”

我感到恐惧极了,因为媒体经常报道恋童癖犯罪团伙的事情。最后车停在一处松树林中,绑架者又打了一个电话,可能事情出了差错,他看起来非常惊慌和不安,对我说:“他们不会来了。”

他带着我来到另一个地方,并用毯子将我裹住像提包裹一样将我提下了几级台阶。最后我发现自己坐在了一个冰冷黑暗的地牢中,房间只有5平方米。

他问我需要什么,我说:“我需要一把梳子,一把牙刷、一管牙膏……”他拿起我的书包,我恳求他将包还给我,没想到他暴跳如雷:“你可能藏了一台发报机,你可能会用它来求救,你想骗我?没门!”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那是他有精神疾病的征兆——我成了妄想症患者的囚徒。

我希望发生的一切都是一场梦,所以当夜晚来临时,我恳求他像母亲那样给我讲一个睡前故事,我甚至要求他给我一个“晚安吻”。而他从我的书包中找出一本书,给我朗读起《豌豆公主》的故事,最后,他吻了一下我的前额,然后离开了地牢。

第二天,我终于看清了他。这个绑架者给我带来了一些他的旧衣服、一把日光浴椅、一个电暖器、一个电炉烤盘,一个小烤箱,一个VCD机和一台电视,这些将地牢塞得满满的。他向我威胁说:“如果你表现不好,我就会将你绑起来。”他对我称,我父母拒绝向他支付绑架赎金,我已经被父母抛弃了。

当夜晚再次来临,他在地牢中一个不锈钢水槽前命令我脱下衣服,然后为我洗澡。他用毛巾擦洗我的身体时,表情就像在擦洗一辆汽车。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变得越来越专横。他不允许我盯着他的脸看,我想站起来、坐下去,甚至说话,都必须得到他的许可。有一次他在一个书架上钻孔时,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在那块板上钻孔?”他立即对我咆哮起来,并将手中的电钻砸向我,我赶紧低头避开。

被囚6个月后,我恳求他让我到地面上的房间中洗个澡。他命令我跟在他身后,当我发现通向地面的门竟是用钢筋混凝土制造的时,我彻底惊呆了:我一直被密封在混凝土中间。

在我被绑架一年半后,他突然对我说:“你不再叫娜塔莎,现在你属于我。”他命令我选个新名字,从而彻底剥夺我的身份感。我选择了“比比安”。没多久,他告诉我他叫沃尔夫冈·普里克洛皮尔。当他告诉我名字的那一刻,我知道他不会放我活着离开。

12岁时,我开始进入青春期,绑架者的行为举止变得相当怪异。当我从他身边走过时,他常踢我的小腿,还会对我进行一些较小的性骚扰。

从那时起,他开始把我带到地面房间中做家务。当我跪着干活时,他经常突然朝我的身体或小腿狠踢一下。当我痛得哭起来,他就会抓住我的脖子,将我拖到水槽边,将我的脑袋按进水中,直到我差点窒息失去意识。

普里克洛皮尔经常将我痊愈的伤口弄破。有一次他将刀扔向我,刀刃戳破了我的膝盖,我疼痛得几乎要呕吐起来。两年后,我学会了一种“消极抵抗法”,每当他准备殴打我,我就先用拳头打自己的脸,直到他叫我停下为止。15岁时,我两次用拳头打他的腹部,他的模样看起来有点吃惊。他开始更频繁地殴打我,有时候,我在一周内要被他殴打至少200次。每被殴打一次我都会在日记本上记下来,现在我还保留着它们。

在我14岁那年,我第一次被允许在地面房间中过夜。普里克洛皮尔让我睡在他的床上。为防止我逃跑,他用塑料手铐将我和他铐在一起。在铐着我同床而睡的日子里,他并没有对我实施性侵犯。这个频频殴打我,将我锁在地牢中的绑架者显然想着另外的东西:他只想有个东西可以抱抱。

15岁时,我可以在地面的房间中待更长的时间,不过,他却要我在任何时候都和他保持1米远,不能多也不能少,否则他会大发雷霆。当我提起我的父母时,他也会暴跳如雷:“我就是你的家人——是我创造了你!”

他期望我是卑微的“女奴”。他对我说:“我是你的国王,你是我的奴隶。我一直想拥有一个奴隶。”

剥夺食物是他惩罚我的最有效方式,他总是对我说:“看看你,又肥又丑。”由于吃得很少,我的体重降到了不足38公斤,经常感到剧烈的胃痛。过了很长时间我才明白,他是用饥饿让我保持虚弱和顺从。

他对我的头发也充满了“妄想症”。他担心警察在他家中找到我的头发,要求我任何时候都用塑料袋罩在头上,这让我的脑袋又疼又痒。当我抱怨时,他恼怒地说:“如果你变成秃头,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最后我用剪刀将头发全部剪掉。

虽然我瘦弱不堪,肋骨向外突出,手臂和腿上全是伤痕,但为了防止我逃跑,他要求我必须半裸着身体在房间中干家务。后来他允许我到他的花园中干活,但要求我连短裤也不能穿。事实上,我的身上从来都没有穿过完整的衣服。

一天下午,我请他打开一扇窗户,他立即朝我咆哮:“你想开窗户后就可以尖叫着逃跑对吧?”他拖着我来到前门,一边紧紧抓着我,一边将我推向门外,咆哮说:“你跑啊,跑啊,看看你能跑到哪儿去!”同时,他威胁说:“如果你尖叫,我立即杀了你!”

令人惊讶的是,一次我竟然从收音机中听到了我的名字。一名调查失踪人员的作家在电台中称,关于失踪的我没有任何线索,也未找到尸体。我当时只想喊:“我就在这儿,我仍然活着!”

从那以后,我知道只有一件事情可以让我解脱:那就是亲手夺走自己的生命。我在14岁时就几次试图用衣服勒死自己。15岁时,我尝试用一根大缝衣针割腕自杀,后来,我将卫生纸放到烤炉上点燃,我想让地牢中充满烟雾,自己窒息而死。可是,当我被烟熏得咳嗽时,求生的本能却让我用枕头捂住了自己的嘴,接着我用湿衣服盖在了燃烧的纸上。

直到2006年8月23日,当我在花园中帮他洗车时,普里克洛皮尔有那么一刻转过身不再看着我,我终于找到了逃跑的机会。我立即撒腿拼命奔跑,寻找任何可以遇到的人……最后我逃到一户邻居家的花园中,那个邻居帮我报了警。在漫长的10分钟等待后,警察赶到了现场,从那一刻起,我终于结束了3096天噩梦般的地牢生涯。

编辑赵真

小白兔娜塔莎作文 篇4

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叫娜塔莎。它雪白的身子没有一根杂毛,短短的尾巴长后腿,一双红宝石般的眼睛特别有神。

有一天,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是要举行‘‘选美大赛’’了。大家都忙着化妆;孔雀画了画眼影,老虎抹了抹口红,小白兔娜塔莎什么也没化,她觉得自然很美。大家终于盼到了那一天。小牛主持人说;’’大家说说,谁最美呀?‘‘大家伙都争先恐后的.说我最美我最美。到了小白兔了,它说;’’其实大家都很美;孔雀有条美丽的尾巴,斑马有黑白条纹的衣服。所以,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美。‘‘大家听了都点头,小牛说;’’小白兔最可爱,所以它最美。‘‘

小朋友,你觉得谁最美

高贵的白天鹅美丽的娜塔莎散文 篇5

一、高贵的白天鹅

在圣彼得堡生活的几年里,我欣赏过无数美丽的风光,而那些肌肤白里透红的俄罗斯美女,才是这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俄罗斯美女高挑、挺拔、漂亮,像水杉一样,她们有着欧洲女人难得一见的修眉,眼窝也不像西欧人那样陷得严重,更加柔和,但又比平坦的蒙古人更有型。大步走在街上,双脚交叉踩在一条直线上,目不斜视,金色的长发随风而动,美丽又傲慢,让你不禁来到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畔。欣赏美女,最好是仲夏。“五月的梨花开满了原野。”轻薄的短袖衫,把女人的优点一下子突现了出来,此时让你不禁赞叹,美丽,就是俄罗斯女人与生俱来的。

俄罗斯的女孩子14岁就开始成熟,16岁便是她们的法定结婚年龄,加之俄罗斯男女比例失调,女多男少,在圣彼得堡,夏季你都不敢欣赏女人,她们漂亮得让你失口叫起:哇塞!再带着打上几个喷嚏,分不清是感冒还是“感冒”。俄罗斯人曾自豪地说,姑娘是他们国家的.财富。这里的姑娘不仅美丽而且脱俗,俄罗斯的教育比较宽泛,讲究从小培养一项艺术爱好。女孩子或舞蹈、或乐器、或绘画。圣彼得堡500万人口,有50多家剧院,更多的博物馆,所以,俄罗斯姑娘美入骨、媚在骨,升华为优雅。优雅不仅仅是一种姿色,也不是翘兰花指的故意Show,更不是拖腔鼻音的发嗲,她需要文化艺术的烘焙,美丽的外表只是一张静物画,优雅才是美的灵魂,由内而外的焕发。俄罗斯姑娘走在街上,一路的风姿绰约,那种文艺的气息让你心神荡漾。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姑娘不仅美丽脱俗,而且“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在她们身上你会发现更为可贵的是——忠诚和善于持家。从幼儿园起,俄罗斯女孩子就要学会整理自己房间;上小学,她们要学习制沙拉、烤蛋糕、做红菜汤,并且还要学习打毛衣等等;中学毕业时,美女们基本已经做好了当贤妻良母的准备;到了大学后,十八九岁的她们便可以嫁人,所以很多的俄罗斯家庭是在大学时便组建了。

她们也有嗜好,但在她们身上让你分不清是优点还是缺点,她们喜欢喝酒、抽烟。宿舍楼下常常见到三五成群坐在台阶上,喝酒、抽烟、聊天。烟很纤细,夹在修长的指间,托着下巴,透着一种魔幻般的诱惑,一双深邃的眼睛让人心神不定。这也源于她们的美貌和知识教养。对于愚昧无知的鄙视和厌恶使得她们显得高傲,但如果你想邀请俄罗斯姑娘,一支烟、一瓶啤酒,就可以互谈心声。几年的留学生活告诉我,这是因为她们善良、天真、浪漫。

在灿烂无比的俄罗斯文化熏陶下,俄罗斯的姑娘们善良、天真、浪漫,而且忧伤。忧伤容易感动,需要倾诉,我们听过《喀秋莎》的倾诉,听过《小路》的咏叹:“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崎岖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俄罗斯的文学、艺术、美女给人的印象,美丽到极致就是忧伤。

二、美丽的娜塔莎

娜塔莎是我们第一任俄语老师,是圣彼得堡国立建筑工程大学预科楼的老师,我认识她时,她应该刚刚度蜜月回来。她姓安德烈耶夫娜,按照俄罗斯风俗,女人出嫁后姓氏从夫,所以她的姓氏应该是她丈夫的姓氏。几次去办公室问我们老师来了没有,她们都很茫然。后来才知道俄罗斯人是不记别人的姓,只记名字的昵称,比如她名字娜塔莉亚,叫她娜塔莎就可以了。

娜塔莎很有气场,身高一米七有余,体型丰满,但是线条比例宛若水杉,秀颀挺拔,美丽出尘,所以会让你感到她的胖得体、和谐、养眼。就眼睛而言,一般胖的人眼睛会成一条线,但是她的眼睛却出奇的大。

娜塔莎的脸上永远挂着笑容,就算最后口语考试时她也会一脸灿烂的向你提问。课堂上,常常是课本没讲多少,就哈哈大笑起来,即使这样,那双大眼睛依然很大;课间休息,下午茶时间,常见她和越南班、阿拉伯班(我们是中国、韩国混编班)的老师说得兴高采烈。她们的俄语语速很快,当时听不懂,但路过时也能被那瞬间的快乐所感染。

我知道她们在说各班学生,哪个班外国学生发不出来“大舌儿”音,哪个班外国学生变格时出现笑话,今天我在课上跟学生开了什么玩笑,以及各种所见所闻。但俄罗斯女人从来不讨论政治,也不谈论学问,因为这些都是俄罗斯男人的事,也正是因为有趣、轻松、高兴,所以俄罗斯的女人清澈靓丽。

娜塔莎的德语、英语都很好,但却不会我们班上学生说的汉语和韩语。娜塔莎有第二职业,翻译员。常帮助跨国企业翻译德语、英语的合同和资料。她毕业后就在这里当讲师,工资不是很高,但第二职业让她宽裕很多,生活质量有保障。每年暑假时候都会和家人到国外度假。

俄罗斯女人是非常喜欢打扮的,衣装一天一个样,今天戴金项链,明天换红宝石坠子,波罗的海琥珀蜜蜡是她们最常用的点缀。穿件黑大衣,围条色彩鲜艳的长围巾,带一个大大的耳环;或者什么装饰也没有,只有红红的嘴唇,嫩白的皮肤,金色的卷发相搭配,显得更加自然天成,异常美丽。

通过俄语课,我也了解到不少周边信息。原来附近的那片小树林和小池塘,是帝俄时代一个贵族的花园,贵族叫斯托洛格罗夫,伯爵,保罗一世的朋友。这个家族古老的程度可以追溯到伊凡雷帝时代,后来出了发明家,发明飞机,就是现在的西科夫斯基公司。

当娜塔莎知道我所在的城市承德与圣彼得堡是同一年建的,对我好像特别关心。经常问我一些关于中国的风土民情,可能是文化氛围的差异,有时她问的问题相当奇怪,让我感觉很有趣。

《水妖喀喀莎》读后感 篇6

一百多年前,有是一个水妖,她们互相友好,互相帮助,快乐的在噗噜噜湖生活,互相成为了最好的伙伴。自从有一个人离开了团队,使得每个人都开启了漫长的等待----湖灵的召唤,让噗噜噜湖重生。后来,水妖们发现牙齿很疼,在聚会的时候,讨论到底需不需要拔牙呢?大家十分的纠结。喀喀莎的同伴们因为承受不了疼痛,便一个个相继去拔了牙成为了普通人,忘记了过往的一切事情。唯有喀喀莎没有照做,它看着一个个离去的同伴,心里很不是滋味,它自我安慰道:“我本就是水妖,我不能去拔牙,不能成为普通人”。喀喀莎只能混迹到人间,它来到了南霞村,和一名土豆的小女孩成为了好朋友,大家经常礼尚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土豆妈妈发现土豆每天放学都很晚回家,才发现她和水妖成为了朋友,村民们知道后都很害怕,一致要求把水妖赶走。土豆不想失去朋友,最终在噗噜噜湖找到了喀喀莎,喀喀莎告诉土豆:“水妖要比普通人多一颗牙齿,在没有月亮的夜晚,那颗牙会让水妖们特别疼痛,只有待牙齿变蓝后,噗噜噜湖才能重生,才能恢复往日的欢乐”它要找到其他的伙伴,在这期间喀喀莎一片一片地摘下自己的鳞片,把它们放在水中,趁其他水妖不注意骗它们喝下,使它们重新捡起了以往的回忆。最终,喀喀莎全部找回了它的同伴,但是在噗噜噜湖边,自己却化作了一颗透明的小水珠。

毫无疑问,整本书中喀喀莎是一位有责任感、有坚定信念的水妖。而我呢?相比喀喀莎,我却是一个遇事拖沓、选择障碍。例如,我在奥数题解题过程时,遇到瓶颈的时候,往往就会退缩,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勇气跨过那道坎,去攻克那道艰难的鸿沟。时间一长,就失去了思考的勇气。所以,我要向喀喀莎学习,学习它那种善良坚强、有勇气、有大局观的品质。

《我的娜塔莎》纯爷们的纯爱剧 篇7

高满堂曾经表示,“我觉得现在中国的电视剧,既不缺写实也不缺现实,唯独缺少高度的浪漫,缺少纯爱,《我的娜塔莎》描绘的可謂是一种云端的浪漫。”

该剧以上个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历史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一段长达50年的跨国绝恋。剧中饱含极致动人的怀旧情绪和年代质感,爱情中结合了战争、谍战、商海沉浮等诸多元素。还原了那个战火纷飞、物质高度贫乏精神高度统一的年代的生存状态。那个年代的人把抗日放在第一位,个人的婚姻放在第二位的,但是战火中萌发出的爱情更加艰难,也更加坚定,格外纯粹。

这场经历了整整50年的跨国绝恋从几次博斗开始,随后作为女教官的娜塔莎负责对庞天德等人进行特工谍报训练,开始慢慢欣赏庞天德。在庞天德受伤时细心照料,两人萌生了深厚爱情。两人的一生都在相聚——失散——重逢——再失散中纠结。

生活的许多矛盾积累到一起,在爱情面前显得更加杂乱无章、束手无策。娜塔莎说,我们是战友,也是情人,但不再是夫妻。我们的激情已经在寻找和等待中被岁月燃烧尽了。我们都想回到当年,可是已经不可能了。娜塔莎含着泪说,庞,我还想跟你做情人。庞天德说,分手吧。离婚的手续没有办,娜塔莎说留个念想。口岸,两人依依惜别。娜塔莎说,老伙计,也许我们可以重新……

爱情真是个奇妙的东西,竟然让人可以承受那么多的孤独、寂寞、诱惑、绝望!流逝的青春,只为心里的那一份爱。痴等50年换来一场婚礼,有多少爱情经得起这样的等待?这种爱情现在还有吗?在这个闪婚、闪离处处都是的时代,人们能理解为了一份爱守候50年吗?《我的娜塔莎》在我们锦衣玉食的生活中奉上了一席物质贫乏年代爱情、亲情的精神盛宴。金牌编剧高满堂抓取了观众心底最柔软的一个“情”字。

吹牛的胡子死了,自称睡过若干女人的他其实连一个女人的拥抱都没有得到过;胆小怕事的关明月把鬼子汉奸引到了关帝庙以一换百与敌同归于尽;日本女护士记子一生只爱天德一人,就算天德心中一直深爱着娜塔莎也未丝毫动摇;庞天德痴情如一,有点小强势的娜塔莎忠贞不渝地坚守爱情。素颜加上厚厚的军衣丝毫没有掩盖伊莉莎的美丽,抗战与土匪也没有因此变得“阳刚”,最终原本充满粗粝气息的纯爷们抗战戏,竟然是一场纯爱片!爱从来都是最伟大的力量。

《娜塔莎》读后感 篇8

本周将《伊莎多拉。邓肯自传》读完,想到了林语堂的评论“这本书直率得让人发指”.一直都被作者那种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追求自由的精神所鼓舞。

一、母亲给予她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了她的舞蹈志趣、良好的品格。

1877年5月26日,邓肯出生于圣弗朗西斯科。她出生时,父母已经离婚了,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这样的单亲家庭,小时候的她生活贫寒,经常搬家。“母亲没钱为我们请仆人或家庭教师,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得以自由自在的成长。”P2母亲是音乐教师,从小就给予她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了她的舞蹈志趣。“因为正是这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使我有了舞蹈创作的灵感,有了对自由的表达”.P3邓肯6岁就能教小伙伴跳舞,并表现出对僵化、刻板的古典芭蕾的反感,她立志把自己的舞蹈建立在自然的节奏和动作之上,去解释和表演音乐家的作品。她不屑于为生活而去跳低级的商业化舞蹈。

二、为了理想信念,忍受苦难、坚持不懈地追求;富有冒险精神,坚强勇敢.她是一名有着高贵的爱尔兰血统的美国人,她的一生都在尝试着突破某些枷锁。“我从来就无法理解,一个人想做成一件事,为什么又不去做。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我从不犹豫。”“蔑视那些将生命浪费在等待中的人,这无疑是一种年轻人的残忍”P5O.21岁时她被迫去英国谋生,在不列颠博物馆潜心研究了古希腊艺术。她从古代雕塑、绘画中找到了她认为理想的舞蹈表现方式:身着长衫,赤脚,动作酷似树木摇曳或海浪翻腾。她从古典音乐中汲取灵感,追求“可以通过人体动作神圣地表现人类精神”的舞蹈。她认为:技巧会玷污人体的自然美,动作来源于自我感觉,舞蹈应该自始至终都表现生命。因此,她在伦敦的表演,使观众耳目为之一新。她像森林女神一样,薄纱轻衫、赤脚起舞的形象,在整个欧洲受到人们的欢迎。1904、1905、1913年邓肯数次访问俄国,她的表演对舞剧编导 M.M.福金和后来的俄罗斯芭蕾舞团经理 C.П。佳吉列夫都起过较大的影响,震动了俄国艺术界。邓肯认为,舞蹈艺术源于自然人体动作的原动力和来自大自然的波浪运动:海、风、地球的运动永远处在同一的持久的和谐之中。她认为在自然中寻找最美的形体并发现能表现这些形体内在精神的动作,就是舞蹈的任务。她的美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美即自然。邓肯认为芭蕾规范违反万有引力定律和个人的自然意志,它的每一种姿势都是一种终止,没有一种动作、姿态或节奏是连续的或可以发展的。邓肯认为一切艺术的使命在于表现人类最崇高、最美好的理想。舞蹈家的天职就是表现艺术中最有道德、最健全、最美的事物。邓肯早期的舞蹈大多表现生之欢乐,抒情题材的作品较多。1913年以后,她的创作转向悲壮的、英雄的题材— —L.van贝多芬、R.瓦格纳、Π。И。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这其中有她创作和表演的最著名的作品《马赛曲》、《斯拉夫进行曲》、《国际歌》、《第六交响曲》(柴科夫斯基作曲)等。1921年,邓肯应邀去苏联办学,同时在德国、法国设有舞蹈学校。她曾讴歌过苏联十月革命。1922年,她与苏联诗人C.A.叶赛宁结婚,后又与之分手,到欧洲旅行。1927年9月14日,邓肯因车祸(法国尼斯)逝世。

《特蕾莎修女》观后感 篇9

《特雷莎修女》观后感

电影《德兰修女》已经看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有很大的触动。德兰修女身上体现出的博爱、怜悯、执着、慈悲的精神始终震撼着我的内心。

影片是对天主教修女德兰一生行善事迹的一个整体展现,20世纪40年代的印度,社会十分混乱,印度教和穆斯林冲突不断,德兰修女却出于善心不顾穆斯林的反对救了一名印度教徒,主教不得已只能让她暂时离开教堂,而离开教堂后在加尔各答街上所见的情形让德兰修女的人生发生了关键性的改变,目睹穷人的生活惨景后,她决定自己必须留在穷人中间,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们。影片内容也由此展开,下面谈谈我观看影片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德兰修女的身上首先体现了一种博爱与慈悲的精神。这一精神在影片开头就展现出来,在武力冲突中,一名印度教徒受伤严重,其他人敲天主教堂的门求助,但教堂的人们担心穆斯林以为天主教站在印度教一边而不敢开门,而德兰修女相信的是: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挽救,在上帝面前,他们都是平等的。所以她打开了教堂大门,将伤者抬进了医护室。在影片之后的情节中,还有许多场景体现了她的对于穷人、伤病患者、临终老人的深切关心之情。

另外,德兰修女的另一个精神是执着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首先救那位印度教徒时她就说“如果有下次,我还会这么做的”,可见她对于自己信仰的上帝,对于天主教教义的理解正确而且在行为上认真做到,对于她应该做的,她会十分执着,决不放弃。又如在目睹穷人的情况后,她决定留在加尔各答的街头,与穷人在一起,帮助他们。她向教会提出申请时,很多人无法理解,因为加尔各答的街头太混乱,太危险,而此前也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所以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主教首先的答复是,要么留在教堂,继续做修女;要么离开,不再是修女。但德兰修女说:“我答应过主要一辈子做修女,但不是在教堂,而是在加尔各答的街头,与穷人中最穷的人在一起”。由于她的执着,主教只能由罗马总教来决定,在等待的过程中,她又去到医院学习基本的医护技能,因为在街头工作,会有许多的病人需要救治。这便是德兰修女执着精神的一个体现。关于她的执着,其实是与她对于穷苦人的关爱分不开的。在得到允许在加尔各答街头工作时,她每天都要为许多个孤儿到集市上向商贩讨要食物、水果。这一举动让修道院觉得有失体面,于是院长请求主教让她回到修道院。而德兰修女的回答是,“我们不能在这样下去了,我们要做得更多,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圣会,‘慈善传教士圣会’”,于是在很多人看来,她又提出了一个不可能的要求,但她坚持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她们就有自己的组织,自己的资金,才能更好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罗马派来了神父,在见到德兰修女之前,他认为建立一个新的圣会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但是见到加尔各答街头的情景,并与德兰修女交谈之后,他决定同意建立新的“慈善传教士圣会”,并且要留在加尔各答,帮助德兰修女工作。从以上事例中,我看到以为充满无私爱心的修女用执着的信念与对上帝的高尚信仰感动了许多的人,得到了肯定。

在爱心的支持下,德兰修女是十分勇敢的,她相信只要真正去关心需要关心的人,就能感动每一个人,包括曾经的仇视者。这里讲一个关于德兰修女的小故事,在影片中也有这一情节。

有一天,德蕾莎要到巴丹医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车站的广场旁发现了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来仔细一看:破布裹着脚,爬满了蚂蚁,头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着血迹,伤口周围满是苍蝇和蛆虫。

她赶紧替老妇人测量呼吸及脉搏,似乎还有一口气,于是,她为她赶走苍蝇,驱走蚂蚁,擦去血迹和蛆虫。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里,必死无疑。于是她暂时放弃了去巴丹的行动,请人帮忙把老妇人送到附近的医院。医院开始时对这个没有家属的老妇人不予理会,但医师在德蕾莎的再三恳求下,便替老妇人医理,然后对德蕾莎说:“必须暂时住院,等脱离危险期后,再需找个地方静养。”德蕾莎把病人托给医院后,立即到市公所保健所,希望能提供一个让贫困病人休养的场所。市公所保健所的所长是位热心的人,他仔细听完德蕾莎的请求后,便带她来到加尔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应将寺庙后面信徒朝拜后的一处地方免费提供给他使用。他们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对,依然在街头抢救许多临危的病患到收容所来替他们清洗,给他们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此举感动了许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对声浪就渐渐的平息了。

自从找到这个落脚点后,不到一天的时间,修女们就将三十多个最贫困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其中有个老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即断了气,临死前,他拉着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光靠德蕾莎及修女们的工作,要救助全加尔各答的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蕾莎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认为人类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贫困、生病或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传播了主的爱。

可见,德兰修女相信主的指示,对于主的坚定信念让她很勇敢,因为她在做的事情都是主的意志。

但是,在加尔各答,慈善传教士圣会的工作始终都面临许多阻力。因为他们工作的重点是帮助穷人,于是遭到了许多政治力量的刁难。首先是没有房屋使用权和合法性,随后在新闻媒体上有许多不好的言论在针对他们。但这些困难都一一解决了,在相关报道在世界各地播出后,许许多多的个人汇票随之而来,于是他们有了许多资金。但一番分配之后,原来计划的专为穷人而建造的“和平之城”就没有资金了,但德兰修女很从容,她说“主显然并不是很着急”,这句话与之前德兰修女说的话很相似:如果什么事发生了,说明主希望它发生;如果没有发生,说明主不希望,就这么简单„„这句话很直接地反映出了德兰修女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

困难总是存在,但也会被克服,电影会结束,但德兰修女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关于爱与帮助的记忆将会给我们的人生留下难忘的教育。

下面,让我再回顾一下德兰修女的人生经历吧。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称做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因其一生奉献给解除贫困,而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并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2003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目前德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变为真福德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特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说,在12岁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时,她就感觉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帮助贫寒人士。15岁时,她和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18岁时,她进了爱尔兰罗雷托修会,并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岭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三学期后,特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

度的加尔各答,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教职,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特蕾莎正式成为修女,1937年5月更决定成为终身职的修女,并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圣女德莉莎”(St.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为德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校长一职,但当时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校内一片安宁,但校外却满街都是无助的麻风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岭的修院休息了一年,并强烈的感受到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返回加尔各答后,她向当地的总主教请求离开学校和修会,但一直得不到许可。

1947年东巴基斯坦脱离印度独立,加尔各答涌入了数以万计的难民,大多数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传染病如霍乱和麻风病没有受到控制,在街头巷尾爆发开来,于是加尔各答的街头,学校的高墙外越来越像是地狱,折磨着德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断向总主教以及梵蒂冈请求下,1948年,教皇庇护十二世终于给德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许可。并拨给她一个社区和居住所让她去帮助有需要的穷人。德蕾莎修女马上去接受医疗训练,并寻找帮手。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与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称博济会),并将教会的修女服改为印度妇女传统的莎丽,以白布镶上朴素的蓝边,成为博济会修女的制服。

1971年,教皇庇护十二世颁给德蕾莎修女“Pope John XXIII”和平奖;同年的肯尼迪奖也颁发给她,此外还有如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国际奖也颁发给她,1985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4年美国国会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国名誉公民,和许多大学的名誉学位;1979年的最重要的诺贝尔和平奖,也颁发给她。当时她拒绝了颁奖宴会和奖金。媒体问及她:“我们可能做什么促进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爱您的家庭。”

后人赞她为: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1983年,德蕾莎修女到罗马拜访教皇保罗二世时,心脏病第特蕾莎修女与戴安娜王妃一次发作。1989年心脏病第二次发作时,她接受了人工心脏的安装,1991年从墨西哥拜访回来之后,得了肺炎,健康状况日趋恶化。于是她向博济会提出辞职,理由是她已无法像其他修女一样全天照顾病患,在修会的秘密投票下,其他修女和修士都投票希望德蕾莎修女要留在博济会领导她们。

1997年4月,德蕾莎修女跌倒并伤到锁骨。8月时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但健康并没有日渐好转,1997年3月13日,她退出了博济会。同年9月,87岁时逝世。德蕾莎修女留下了4,000 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者。印度替她举行了国葬。

上一篇:小班美术《水果乐园》下一篇:庾信拟咏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