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古城介绍

2024-06-05

台儿庄古城介绍(共12篇)

台儿庄古城介绍 篇1

台儿庄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东方古水城。古邑中汪渠相连,水巷纵横,居民筑台而居,是标准的水城。老地图上18个汪和近百条水街水巷,水网密度超过苏州古城。康熙皇帝曾称赞台儿庄“风光与江南水乡别无二致”。

运河古城台儿庄段成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运河段。全长42.5公里的台儿庄运河是整个京杭大运河中唯一完全东西流向的一段,台儿庄也是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保存着一座古码头、古驳岸等水工遗存完整的运河段。在台儿庄古城,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岸上古街繁丽,生活气息浓郁的3公里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古运河”。 枣庄以北的运河完全断航,大部分遗存已经基本消失,甚至河道也找不到了;枣庄以南的沿运城市都进行了现代化城市改造,已经无法恢复千年运河的曾经风貌。于是,枣庄市台儿庄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唯一能够完整恢复运河古城原貌的城市。枣庄市也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沿运18个申遗城市之一。

台儿庄古城为“运河古城”的核心区,拥有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纤夫村”,城内至今仍有大量的古街巷、古建筑。运河上还保留着较为完好的驳岸、被水石堤、水门等水工遗存。

古河道:即明清时期运河故道(台儿庄古城段),原系自然河道,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__年)经疏浚拓宽后通漕,成为泇河(即京杭运河沛县至邳州段新河道)的一段。1959年,对台儿庄段泇河故道进行裁弯取直后,该河段被保留在城区内。因呈月牙状,又称“月河”。河道全长3.3公里,宽50-90米,沿岸尚存200米的古驳岸和12座古码头,20__年一并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驳岸:沿泇河台儿庄段两岸修筑,单向全长960米。南岸为土驳岸,有纤道遗址。北岸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秋改为被水石驳岸,用条石砌垒,翌年春竣工。

古码头:古代,码头又称“水次”,台儿庄从西门里至小南门外,依次建有当典后、高家(西)、四十万、朱家、阎家、彭家、高家(东)、郁家、双巷(袁家)、王公桥、骆家(北)、骆家(南)、曹家、谢家、霍家(二衙门)、王家(小南门)、南清真寺等17处,其中四十万、双巷、王公桥3座最巨。清康熙四十六年(1720__年)三月,清圣祖南巡,“进诗台庄水次,时献诗赋者六七百人,进呈二十一卷”。古城重建前,阎家、郁家、王公桥、骆家(南)、谢家、霍家(二衙门)、王家(小南门)7座码头仍在使用,当典后码头、高家(西)、四十万码头、彭家、双巷码头5座码头尚存遗址,堪称京杭大运河沿岸目前仅存的明清码头,除用于停泊船只、装卸货物、直接贸易外,还可在此淘米、洗衣、洗菜、汲水等。古城重建工程启动后,对谢家、霍家(二衙门)、王家(小南门)3座码头予以修缮,并原址重建了高家(东)、朱家2座码头。

古水门:台儿庄在战国时为楚国的田庄,汉代发展为集镇。 台儿庄城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的规模是,东西长5华里,南北宽3华里。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加固城墙时,建有城门六座,水门一座。这座水门,是进入古城的水上通道,有了这一通道,城内的水街水巷,与京杭大运河的主航道实现了连通。水门旁边的西城门,在台儿庄大战期间,曾经是临时指挥部。

古船闸:即台庄闸,位于胡家大院南运河上,万历三十二年(1620__年)始建,为斗门式船闸(单闸),金门宽2丈3尺2寸,高2丈6尺4寸,月河长92丈(约合今301米,后淤,改建月河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四十五年(1720__年)、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嘉庆四年(17)、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不存。清代船闸西有戍楼,由台庄闸汛(隶属总河部院运河营)拨兵戍守,其炮口为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有枪眼。民国时期,闸背南北处还曾有一座船桥,两条铁轨上铺着木板。闸背在水位高时被淹没,低时露出来。过去货船一般宽约2.6米,船体很长,大的能载33吨,小的可载4至5吨。古城重建时,曾发掘出乾隆九年(1744年)“重修台庄闸”碑,安置于重建之闸官署内。

南北文化交融

台儿庄是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壁最典型的城市。因地处南北过渡带,运河落差大,各路商贾纷纷云集于此,定居经商,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使这里成为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台儿庄汇集了八大建筑风格和世界五大宗教,拥有30多座庙宇,形成了三千里运河沿线独有的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鲜明文化特征。

台儿庄文化的原始基因是楚汉文化,但运河贯通后,北方的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及以南方的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一齐涌入台儿庄,形成了兼容并蓄、异彩纷呈的运河文化。台儿庄的宗教文化非常发达,除中国本土信仰外,佛教、__、伊斯兰教、犹太教等都先后传入,建有各类庙宇30余处。民间文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柳琴戏、运河花鼓、渔灯秧歌、运河大鼓、运河号子等,都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事业非常繁盛,明清及民国前期建有学院、义学、国民小学、教会学校各2座,私塾32处。

有关史料显示,历史上的台儿庄集八种建筑风格、几十座庙宇(寺庙、文昌阁、道观、泰山娘娘庙、妈祖阁、清真寺、__堂、天主教堂等)于一体,这在中国是极为罕见的。台儿庄在历史上就是一座水城,“汪”渠相连,随“汪”而居,很有特色,是一座近百条水街、水巷形成的水巷纵横、以船代步的古水城。

台儿庄古城介绍 篇2

1 台儿庄的景观分区(下图)

古城框架以运河为文化轴线,又根据台儿庄原有的历史文化基础,设计了关帝庙景区、西门安澜景区、纤夫村景区、运河街市景区、板桥一花门楼景区、水街商市景区、清真寺一九龙口景区、湿地公园等8大景区。分别对应“九水汇川、台城旧志、土村绿荫、庙汪浮玉、柳岸卧虹、古柏望月、运河街市、杰阁凌波”等运河古城八景,规划建设了参将署、泰山行宫、兰陵书院等29个景点。将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客家建筑等八大建筑风格有机结合,建设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的繁荣街,以欧式建筑为主的丁字街,以水乡建筑为主的水街、水巷,以晋商民居为主的关帝庙景区。

2 景观的空间围合

园林景观空间是一种相对于建筑的外部空间,指人的视线范围内由建筑、植物、山石、水体、道路广场等组成要素所组成旨在为人们游憩而塑造的景观游赏空间。景观空间比建筑空间灵活、复杂,常常是变化多端,分隔随意,互相流通的,但要将局部的观赏空间从大的自然空间中划分出来,就需要某些元素作为其空间的边界。这种边界界定了园林空间的大小、高低和阻畅等艺术特性。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台儿庄古城在景观的空间围合方面,主要采用了中国的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并因地制宜的通过不同的处理手法使景观空间显得自由、丰富。但是,这种自由、丰富并不等同于随性、混乱。在自由中存在秩序,在丰富中存在尺度。这种秩序和尺度旨在围合更加充足、活力的空间,使得通过空间表现园林主的内心所想。

2.1 以水为中心,借水衬景

用水作为景观空间围合的元素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水面的丰富多变造就了景观空间的多样化,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台儿庄古城以古运河为蓝本,将水引向各处景点,使得在古城中有景则有水。在古城的商业街的两侧也采取了多种水面的处理手法,如采用规则式的水渠,但是在规则式的水渠中又有水面大小的变化(图1)。在水渠的处理中也有其它的处理方式,如自然式和规则式相结合以及自然式水渠(图2)。而在建造两侧的处理上多采用规则式为主,其它的处理方式为辅。在一些拐角处的酒吧、餐馆处有水面的地方多采用的是自然式的驳岸处理。当然还有一些地方的水面处理采用一段自然一段规则的方式,这便形成了台儿庄古城水面的丰富变化。

采用假山石和置石,形成不同的景观空间。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中,假山和置石在全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将空间分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富于变化的形态。通过假山的穿插、分隔、夹拥、围合、聚汇,在假山区可以创造出路的流动空间、山坳的闭合空间、峡谷的纵深空间、山洞的拱穹空间等等各具特色的窄闯形式。台儿庄古城中在一些景观的节点处采用置石和假山石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将景观的空间不仅仅富有变化,更具有给人美的享受(图3~图6)。台儿庄古城十分重视假山石和置石在景观空间围合中的重要作用,在墙角、月洞门、建筑物前等放置形态各异的假山石,加之植物配置,形成一种宜人的景观空间。

2.2 利用植物的围合形成不同的空间

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在造园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它除了有观赏和调节气候的作用外,还能充当和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围墙、门窗一样的构成、限制、组织室外空间的因素。在地平面上,以不同高度和各类的地被植物、矮灌木来营造隐性的空间边界,加一块草坪和一片地被植物之间的交界虽不具视线屏障,但也暗示空间范围的不同。垂直面上可通过树干、叶丛的疏密和分枝的高度来影响空间的闭合感。

台儿庄古城的空间在围合中充分利用了植物种植的疏密形成了多种休闲的景观空间,如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封闭空间、垂直空间等。具体作用大致有利用植物组织视线、点缀小空间、制造封闭空间、拓展园林空间辅助建筑划分空间。如下图(图7~图10):

选择合理的植物,进行合理的搭配,可制造出各具特色的空间,还能用植物结合各种空间形成均成相互联系的空间序列,选择性的引导和阻止空间序列的视线,有效地“缩小”空间和“扩大”空间,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对于聊城古城的景观的空间围合方面,应当以水为中心,体现聊城江北水城的文化内涵;多采用以假山石为骨架,形成不同的高低起伏的景观效果;以植物点缀在不同的位置,形成独具江北水城的植物景观空间。

3 植物配置

植物是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园林设计中,常通过各类植物的合理搭配,创造出景致各异的景观,愉悦人们的身心。由于地理位置、生活文化以及历史习俗等原因,对不同植物常形成带有一定思想感情的看法,甚至将植物人格化。植物种植总体布局要协调,考虑四季景色变化、全面考虑观形、赏色、闻味、听声的效果。满足生态要求,种植的密度和搭配等。台儿庄在植物种植方面,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不仅仅是在大的景观节点中采取种植大树为主,在一些建筑角落处同样利用大树的移植,提升景观效果。台儿庄古城的植物在选择上是以北方植物为主,南方植物为辅的理念,这便使得植物在移植过程中减少因不同地域的差异而影响植物的成活率。

台儿庄古城植物种植利用乔、冠、草形成了不同的植物天际线,高低起伏的植物景观结合原有建筑形成了台儿庄自己独特的景观效果。植物品种的选择也是结合当地的气候,选择不同的常绿、落叶和开花植物,以达到整个台儿庄古城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在一些建筑的门前或内院中,也选择了一些南方的植物,例如芭蕉、苏铁、棕榈等。当然,台儿庄古城对于一些角落、小巷、街道等空间相对比较大的地方、建筑的两侧种植花卉,贴墙处栽植刚竹、淡竹或三叶地锦、五叶地锦,并在一些能够种植大树的地方,尽可能的栽植大树,大树下结合常绿或开花的灌木配置。在商业活动比较多的水渠和水池中多种植水生植物或利用景观花盆并栽植时令花卉,以使得水渠不会像原来生硬而变得充满生机。

在聊城古城植物配置中,应以大树移植为主,结合不同的灌木和花卉。在人行道两侧种植大树应以当地的国槐、泡桐为主,并结合七叶树、银杏等。在内街和小巷中可以选择相对较小但比较精致的乔木,例如木兰、大紫薇、玉兰等。灌木的选择则也以当地的树种或以北方树种为主,并在灌木下点缀花卉。花卉的选择应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建筑美与植物景观美融为一体,达到最好的效果。

4 道路铺装

道路铺装通常通过铺装材料的形状、色彩、质感和尺度4个要素的组合产生变化,很多材料同时也用于建筑立面、景墙、花池等外立面。铺装色彩应与环境空间气氛充分协调。铺装材料多种多样,铺装样式同样各式各样,不同地段的铺装应根据其周围建筑的样式、功能、作用等采用不同的铺装样式,以给人舒适的感觉。

台儿庄古城的铺装,在主游览路上采取有2~3种材料。人流较多的地方用表面相对比较平整的荔枝面的青石板铺装(图17),人流相对较少的地方根据其所在位置文化的底蕴相对深厚,游路材料选择表面凸凹不平的石板(图18)。一些大门的入口处,一般是留出一段距离与主路铺装的材料和样式有所区别,凸显该处建筑的重要性。对于建筑退后的情况,一般是采用相对比较平整的材料铺砌一条小路,小路两侧或一侧种植植物(图13、15)。有些地方建筑之间的距离比较近,所形成的小巷的道路铺筑一采用3种铺筑样式。

而在聊城古城的建设过程中,道路的铺装宜多选几种铺装的样式,在主干道的铺装上应借鉴台儿庄古城的主干道的铺装样式。小路中多选用比较活泼的铺装样式,宜富于变化,可选用像苏州园林中的青砖和灰瓦的铺砌,以及在小巷中边边角角中可用鹅卵石作为铺装的材料。但在实际铺装过程中也不可以在一小块的地面中采用过多的铺装样式。

5 其它方面

除了以上所述的景观分区、景观空间围合方式、植物种植、道路铺装方面,台儿庄古城有独到的设计理念外,在其它方面,台儿庄古城中对指示牌、路灯、景观小品等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如下图,充分体现了台儿庄古城的文化积淀和素养,同时也给了聊城古城在设计景观小品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元素。

总之,在聊城古城的景观建设中,应采用多种景观设计手法,提升整座古城的整体景观效果。另外可以对一些古代的小品进行新的定义,使其重获新的用途。当然,在进行古城景观设计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在满足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应以尽量不破坏原有面貌为原则。

摘要:以台儿庄古城景观为研究对象,对其景观分区、景观空间围合方式、植物种植、道路铺装、景观小品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对聊城古城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台儿庄古城,景观分区,空间围合,植物种植,道路铺装

参考文献

[1]谌誉中.基于游人行为、心理的公园地面铺装设计探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2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M]2007(2)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毛培琳.园林铺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5]李运远.试论园林材料的应用[D].东北林业大学,2006

[6]黄之全.台儿庄古运景观新貌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308(12)

[7]雷福同,韩建江.天蓝地绿水清气爽——台儿庄区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2(1)

[8]张成.浅谈园林植物配置艺术[J].现代园艺,2010(2)

[9]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寻访古城台儿庄 篇3

寻古溯源话台庄

台儿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偪阳故城”“南滩子遗址”“贺窑汉墓群”“兰祺故城”“晒米城”“台儿庄大战遗址”等。台儿庄何时有人居住,何时形成村落,今天已无史可考。台儿庄之名由何而来,又有怎样的发展变迁呢?据城外唐朝所建的准提阁中的碑文记载,台儿庄为“台家庄”;《明史·河渠志》称台儿庄为“台庄”;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所立的泰山庙的石碑上,称台儿庄为“台家庄集”;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扬州道在运河的东南堤防上立有河防碑,碑文记载:“……南自清河县起,北至台儿庄止,此三百里之内……”这或许是台儿庄之名最早的文字记载。在后来的《清史稿》和清代各种版本的《峄县志》中,对台儿庄的称谓为“台庄”。在正式的场合和文字中,“台儿庄”是一个规范的称谓,然而有趣的是,在台儿庄当地人的口中,却多称为“台庄”,有人说它是儿化音的省略,有人说他们是把“台庄”当成“台儿庄”的小名了,或许小名叫起来更亲切一些。

对于台儿庄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地形说,其二是姓氏说。所谓地形说,是指台儿庄一带地势低洼,区域内河渠密布,居民随汪而居,建房需先用土石将地基抬高,家家户户,年复一年,你也抬土垫高,我也抬土垫高,经过几代人的积累,村落也就称为“台庄”了。所谓姓氏说,在台儿庄城东门外的荒冢中,曾有一块刻有“台家林”三个字的石碑,当地人传为台姓人的祖茔,建国初尚见有人前来祭扫,此碑在1958年被毁掉,现无从查考。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知明诸姓中先后有“台、花、郁、马”和“燕、尤、赵、万”,直到今天,当地还流传着“台”“花”两姓才是台儿庄真正的老户人家的说法。按照传统的村落命名习惯,姓氏说还是很有道理的,如此说来,台儿庄名字的由来与台姓人家的原始聚落有一定的关系。

商贸重镇台儿庄

台儿庄运河开凿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河道总长42.5公里,流域面积3.35平方公里。就这么一段缓缓东流南下的运河,古往今来,积淀形成了丰富而深厚的运河文化,在美丽富饶的鲁南大地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旅游作用。据史料记载:台儿庄的兴起与京杭大运河的开挖有很大的关系,古运河开挖后,舟辑如梭,商贾云集,逐渐成为一个水陆交通的商贸重镇。明清时期台儿庄运河最繁荣时,每年漕运粮食约400万石,过往船只7700余艘,台儿庄城镇内外,各通衢要道,运河、月河两岸店铺林立,游人如织。1606年,台儿庄设巡检司;1647年建台儿庄土城;1857年又改筑砖城,严整坚厚,易守难攻,被喻为“山东的南大门”。据《峄县志》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当时“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明、清两代的帝王,每每经京杭大运河巡视江南,都要在台儿庄登岸巡游。乾隆皇帝巡游台儿庄,看到繁荣的商贸业,南来北往的舟楫,称台儿庄是“天下第一庄”,他在台儿庄不仅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而且还留下了一首触景于韩庄、构思于运河、诗成于台儿庄的佳作:“韩庄水气罩楼台,雨后斜阳岸不开,人在长亭深处好,风帆一一眼中来。”

上世纪50年代,台儿庄运河被截弯取直,一段月牙状的老运河被截下保留在城区,当地人称之为“月河”,很形象的一个名字。这段运河已经失去了通航的作用,上游开发建成月河公园,下游的古驳岸、古码头成已为古城内深远历史的佐证。

台儿庄明清时期的繁荣使古运河沿岸留下了众多的古街道、古码头、古民居、商业店铺、茶肆饭庄、歌楼酒坊等。古码头的青石板已现斑驳,两侧的古树木在岁月和炮火的摧残下依然挺立,密集的私家码头印证了昔日台儿庄商户的富庶和漕运的繁忙。据京杭大运河申遗专家称:台儿庄古城里拥有千年运河上最完整的运河文化遗产体系,拥有京杭运河上唯一一处明清风貌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古码头,拥有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纤夫村。当年沿运的草闸、渡口、船坞、街市、兵营、屯粮处,连同运河纤道、运道,以及两岸的山川田园,一并构成了台儿庄运河风景带。世界旅游组织称台儿庄古运河是 “最后一段活着的运河”。丹麦旅游专家彼德森说:“我梦寐以求的中国大运河就该是这个样子。”

古韵犹存台儿庄

台儿庄这座古城,经过台儿庄大战的洗礼后,很多古色古香的建筑被摧毁,为还原古城历史风貌和民俗风情,打造二战纪念城市,按照“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2008年,枣庄市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进行台儿庄古城的恢复性建设。如今,运河两岸的顺河街、越河街、丁字街的古街巷、民居经过修复重建后,一派江南美景的风貌呈现在游人的面前。沿运河的街巷、民居顺河而建,布局灵巧,远看参差蜿蜒、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商铺、古民居,古运河边的码头修筑如旧,古韵犹存。古街民风淳朴,生活在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居民依然保存着传统的生活习俗,给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诸多的人文气息。当你走在明清建筑风格最为集中的月河街上,踏着青石铺路卵石镶边的古道前行,但见两旁重楼叠院,马头墙高低错落,昂首云天,既有北方建筑的沉稳,又有江南建筑的俊秀。细看店面临街而立,庭院朝运河而开,既顺应了地利人和,又有节奏明快、方便实用的商业特色。沿古运河边前行,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的驼家码头、郁家码头、王公桥码头、四十万码头一律青石筑就,台阶光滑铮亮,从这历史的光影中可见昔日的繁华。运河古道南岸还保存着大面积的古村落,远远望去,草屋茅舍、泥墙草顶,古朴清幽;清代的贞节牌坊、兴隆桥、清真寺等古迹、遗迹散落其间,随处可见……

台儿庄是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运河落差大、船闸多,客商滞留的时间长,后来因枣庄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产地,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中兴公司,大量煤炭通过水路南运,促使南北客商定居台儿庄,形成了独特的南北交融文化。人流、物流涌动着文化信息流,使台儿庄的运河文化成为汇集东西南北、融贯古今中外的典型代表。现在,古街老巷经过修复重建后,生活气息浓郁,融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等八种建筑风格于一体,集寺庙、道观、奎星阁、关公殿、泰山娘娘庙、妈祖庙、清真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七十二庙宇于一城,这些建筑既有南方建筑的轻巧纤细,玲珑剔透,明媚秀丽,又有北方建筑的平缓严谨,粗壮质朴,气势雄伟,体现出“七分雄、三分秀”的特色。

如今的台儿庄是环境优美、风光宜人的风水宝地,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将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站在高处,鸟瞰台儿庄古城,映入眼帘的是满目峥嵘,在大运河、月河、环城河的环抱下,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鲁南小城宛如银色丝绸托起的一块翡翠,是一座天蓝、地绿、水清、气爽、人文气息浓厚的新兴生态旅游城市。悠悠古运河,千年流淌、生生不息,有那么多的沿运城市因运河的衰败而逐渐衰落了,然而台儿庄,随着运河整治计划的实施和枣庄旅游的全面发展,全力打造“抗战名城、运河古城、中华水城、国际慢城”的5A景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儿庄一定会再现“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历史古韵,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承载着昨天的辉煌与骄傲,孕育着明天的希望和曙光。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 篇4

历史上的台儿庄只是一个城镇,可是,她却享有“天下第一庄”的美誉,这不是台儿庄人夜郎自大,而是乾隆皇帝的钦赐。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走水路必经台儿庄。第四次路过台儿庄时,留下了“天下第一庄”的御笔。

1938年春天,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使这座古城“无土不沃血,无墙不饮弹”。2008年4月8日,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了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工程。

台儿庄是运河文化古城,是民族扬威不屈之地,是南北水运交通枢纽,这里有:国务院批准的大陆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处国字号的风景名胜。台儿庄古城是5A级旅游景区,并于今年1月底,台儿庄古城形象片亮相纽约时报广场

台儿庄古城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体,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为一域,是极具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有人说:“周庄是怀旧,平遥是疗伤,丽江是艳遇,台儿庄是梦乡。” 西门-台城旧志景区

仰生--官府、官员,仰仗众生而存在;西门--旧城的标志;中正--中正仁和;惠迪吉--顺从天道就能吉利。这些城门,在台儿庄大战期间,全部毁于战火,我们今天看到的城门,是2011年春天重建的。

步云廊桥

这座桥是古运河上的景观桥,桥名根据清代以来口口相传的名称,取名为“步云廊桥”,有“平步青云”之美誉。

桥面上的石雕,是汉丞相匡衡自学成才的经历。匡衡是西汉后期的一代名相,辅佐了汉元帝和汉成帝两任皇帝。这些石刻的内容,就是匡衡通过刻苦自学由平民到丞相、再由丞相回归故里得到善终的故事。

大桥南面的石雕,是杨家将的故事。可是,你可能不知道,杨宗保,还是台儿庄老穆家的女婿呢!因为穆桂英的老家穆柯寨就在台儿庄。

参将署

这座官式建筑是参将署,俗称大衙门,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二年(为清朝正三品参将行署。1938年初,成为第3集团军的军火库,在台儿庄大战中,这批军火发挥了作用。现为“台儿庄古城重建博物馆”。

牌坊

这座牌坊为台儿庄“水陆通衢”牌坊,她见证了台儿庄往日的繁荣。台儿庄虽然建城较晚,但是在古代,就是交通要道。当年,屈原联齐抗秦,晏子使楚,经过的就是台儿庄。荀子的学生李斯、韩非,在兰陵深造之后,到秦国实现政治理想,也要经过台儿庄。还有张良、韩信、曹操、徐霞客、马可·波罗,都在台儿庄一带逗留过。

船形街

船形街,长110米,中间宽60米,四周环水,形似扬帆起航的巨船,寓意“大河行舟,一帆风顺”。设计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博览园。

船形街不仅整体像一艘巨船,而且里里外外还塑造和绘制了许多小船。中间这艘船,是乾隆皇帝的龙舟形貌。这尊石雕作品是镇水兽,保证河水波澜不兴,航行安全。船上有供演出的后乐亭,可以欣赏当地的的乡土剧种。

天后宫

这座天后宫,是大陆同类建筑中规格最高的一座。清朝初年,由福建商行集资兴建。在整个清代,天后宫香火旺盛。不幸的是,这座神圣的庙宇,毁于1938年的战火。今天重建的天后宫,是一处具有鲜明闽南特色的建筑群。抱厦屋面,琉璃瓦盖顶,屋脊上有二龙戏珠,线条舒展流畅,雕梁画栋,彩绘点染,肃穆中透出金碧辉煌。

这一民间宗教建筑,折射了当年台儿庄对南方客商的吸引力。

康乾时期四大家族:燕、尤、赵、万 尤家:翠屏学馆

游台儿庄古城作文500字 篇5

走进古城风景区,远远的望去,一座年代久远、饱经沧桑的古城,巍峨耸立在前方,厚厚的城墙,高高的城楼,青色的砖,灰色的瓦,古朴而又庄严。城门上方镶嵌者“台儿庄”三个白色大字,特别醒目。进了城门,一派古代建筑群落,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有高大威严的官府,插着彩旗的店铺酒肆,古色古香的客栈;也有江南的小桥流水,假山奇石,绿树成行;还有穿着古代服装拖着长声吆喝叫卖冰糖葫芦的小贩,穿梭在运河上的五彩斑斓的画舫,特别是金碧辉煌的天后宫,文学家贺敬之就读过的翠萍学馆,热闹非凡的水驳码头,以及文汇酒楼,谢裕大茶、三恪堂等景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突然使我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时光倒流,回到了过去。

在古城展览馆,我们了解到台儿庄过去是古代京杭大运河上一处水上驿站,南来北往的商人都乐于在此经商,这里曾有着“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据说当年乾隆皇帝路过此地,看到这繁华的景象,写下了“天下第一庄”题字。是的,古城大门前“水陆通”的牌坊,也一定见证了台儿庄往日的繁荣。

枣庄台儿庄古城日语导游词 篇6

台儿庄は第二次世界大戦の有名な都市で、運河の古い都市です。それは漢に形成され、元に発展し、明清に繁栄し、乾隆帝から天下第一城に与えられました。見ましたか?子供たちはその札は当時乾隆が書いたものです。1938年、台児庄は大捷で、一挙に中国抗日戦名城になりました。

台児庄古城——世界文化遺産京杭大運河の中心点は、「中華最美水郷」と呼ばれ、山東省棗荘市台児庄区及び魯蘇豫皖の四省境地帯に位置しています。ワルシャワと並んでいるアジアの抗戦名城記念都市で、53カ所の戦争遺跡は完全に保存されています。城内の3キロメートルの明清時代の運河古道は観光専門家によって組織されて「生きている古河」と呼ばれています。はい、多くは言いません。どうぞご覧ください。この古城の西門には繁体字の「台儿庄」という三文字がはっきりと刻まれています。皆さんは記念写真を撮ってもいいです。

大門に入ると、南の方に行くと、間もなくポストが見えます。ここで大清王朝が発行した各種切手が分かります。見てください。あのものはドラゴンボートに似ていませんか?船です。だからこの街は船形街と呼ばれています。見てください。これは当時乾隆が台湾の村を巡る風景です。満族の服が綺麗ではありませんか?ここの道昇酒屋は昔の酒蔵を完全に保存しています。お酒はこのように形成されています。詳しく見られます。

台儿庄古城介绍 篇7

但是,在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并存,其中游客满意度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国内外学者对游客满意度做了很多早期的研究,皮赞姆认为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旅游地的期望和实地旅游体验相比较的结果,如果游客认为旅游体验符合了期望值,游客就会是满意的。[2]除了学者,政府对游客满意度也有一些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游客满意度是一种对旅游地体验的心理感受,对于旅游服务的等相关配套设施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Bult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每个旅游地都将经历从资源发现→开发启动→快速增长→平稳发展→衰落或复苏的过程,旅游地如何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曲线乃至在合适的时机跃入生命周期的第二曲线,[3]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前期已经对台儿庄古城做了一些分析,此次进一步对游客满意度进行定量的结构模型统计分析,以期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有助于台儿庄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枣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其他地区的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社会学问卷调查方法对到台儿庄古城旅游的游客进行调查。每次的调查者人数基本在5人左右,参与者为笔者同事及旅游管理专业专科学生。时间选取在枣庄“二日游”活动的初期进行调查,具体时间为2012年3月10日至3月11日以及3月17至18日两个周末,在古城出口处对游览结束的游客进行调查,共发放和回收问卷3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284份,有效问卷率94.7%。

问卷内容包括游客的人口学特征和影响满意度的具体评价要素两个部分,其中游客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5个方面;具体的评价要素则包括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服务、景观、文化、总体印象、期望这10大要素,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每个评价要素分为5个等级即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其中期望部分为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分别赋值为:“5”、“4”、“3”、“2”、“1”,为了弥补封闭性问题的不足,问卷设计了部分开放性问题。最后采用EXCEL和SPSS18.0进行相应数据处理。

二、游客满意度分析

1. 游客基本情况分析。根据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对于本次调查对象的的人口学特征统计如表1

对于本次调查对象的的人口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7.9%,女性占52.1%,女性游客略多于男性游客,这与近年来女性旅游市场的兴起有一定的原因,且去多学者调查表明,女性旅游者在购物等非旅游基本支出上高于男性,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的培育;[4]在年龄构成上,在19~45岁之间游客占93.4%的,表现为以中青年客源市场为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游客较多,受过大学以上文化教育的游客达71.5%,受过高中中专教育的游客比例为22.5%,而初中及其以下学历的仅为6%;从职业构成看,公司职员最多占28.5%,其次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22.2%,第三是农民17.6,总体来看游客的职业没有明显的侧重,而农民游客的比例增加重要原因则是近年来农民收入的提高,学生游客的比例为12.3%,考虑与进行问卷调查的两个时间段均为周末有关;从游客的个人月收入水平看,以2600-3500元最多较多,占46.8%,其次为1600~2500元,占32.0%,而月收入超过3600元的游客仅占9.9%。

2. 游客感知分析。对调查问卷游客感知的部分通过统计软件SPSS18.0分析得出表2。

对表2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游客对台儿庄古城景区的满意度每个10个评价要素的均值都超过了3分,总体满意度处于一般偏上。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景区的文化内涵,均值为3.77,游客普遍认为台儿庄古城景区较有文化内涵;其次是景区的总体印象,均值为3.76,第三是游客的期望,均值为3.67,表明游客对景区的总体印象较好,旅游体验比较符合游客的心理期望值;较低的几个则是传统的旅游要素餐饮、交通、购物、娱乐、住宿这些景区配套设施,尤其是购物和娱乐,均值分别为3.00和3.11。这说明游客对台儿庄古城景区本身的建设还是比较满意的,也较符合游客的期望值,但是对传统旅游六要素诸如餐饮住宿娱乐等景区的配套设施的满意度则相对较低,难以满足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三、台儿庄古城可持续发展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台儿庄古城景区比较符合游客的心理期望,总体满意度一般,但是游客对购物娱乐等其他几项满意度都不是很高,这表明台儿庄古城距真真正的游客满意度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枣庄市利用“枣庄二日游”模式,以台儿庄古城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面向全国近百个个重点客源城市集中开展营销,与枣庄建立合作关系的旅行社达到1500余家,有40多个城市开通了枣庄旅游直通车,枣庄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但台儿庄古城正处于申报国家5A级景区的关键阶段,并且已经通过国家5A级景区初评,根据双因素理论,不是非常满意,就意味着不满意。因此,台儿庄古城要达到甚至超过国家5A级景区的要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乃至于能够在合适的时机跃入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第二曲线,[3]都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1. 提升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质量。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个要素,而这正是游客对古城满意度相对较低所在处。枣庄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各类资本,加大乐对配套服务设施的投入,但是仍然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游客满意度较低。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外地游客的进入突破了传统的枣庄游客容量,另一方面也说明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投入依然相对滞后。因此,要提高游客满意度,提升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质量是首要任务。加大对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投入提升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质量,不仅能促进旅游环境的改进,还能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 规范旅游市场。

购物和娱乐是旅游六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游客旅游消费支出中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是在台儿庄古城的游客满意度调查中得分较低,严重影响了游客对古城的总体印象。许多的购物和娱乐场所管理混乱,回扣现象屡禁不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多。近几年游客和导游屡次起冲突,多数也是因为购物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管理,确保旅游市场规范、有序。

3. 深度开发旅游商品。

目前全国各的旅游商品大同小异,缺乏特色,而台儿庄古城的旅游商品虽然数量不少,但是质量还需要提高,也缺乏雇车国内特色。要想提高游客满意度,还需深度开发具有古城特色的文化商品,让游客先观赏后体验最后带走,既能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同时,也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4. 增强旅游产品的体验性。

根据调查数据,游客对台儿庄古城的满意度得分,没有低于3分,也就是说游客没有不满意的评价要素,但是也没有超过4分既满意的评价要素。游客的旅游体验印象不深刻,但以达到非常满意的高度。因此,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应该强化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和独特性,将体验旅游融入的古城文化中。让游客做到真正的“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5. 有重点地开发客源市场。

中国城市居民出游客源市场在距离上的分配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80%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以内的范围内。[5]也就是说,旅游目的地最有效的旅游客源市场半径,大约在500km左右。从和游客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台儿庄古城当前主要山东以及紧靠山东省的几个省区的游客较少,且客源地呈现距离衰减规律。因此,应该以枣庄周围半径为500km以内的省市为重点客源市场,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营销。

参考文献

[1]霍媛媛.打造旅游目的地建设幸福新枣庄[EB/OL].http://tour.dzwww.com/lvnews/201202/t20120227_6949958.htm.

[2]Fornell C;Liu Jinlan,Kang Jian,translated.A national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The Swedish experience[J].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2,(3):372-378.

[3]唐代剑.旅游地复兴的第二曲线理论及其路径[J].经济地理,2009,5:840-845.

[4]顾雅青.青岛女性旅游者休闲特征研究[J].江苏商论,2010,10:137-139.

[5]吴必虎,唐俊雅.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2:97~103.

[6]汪侠,顾朝林,梅虎.旅游景区顾客的满意度指数模型[J].地理学报,2005,60(5):807-816.

[7]汪侠,刘泽华,张洪.游客满意度研究综述与展望[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22-29.

台儿庄古城介绍 篇8

山东师大传媒学院“古城寻梦”实践队赴台儿庄调研

8月27日上午,来自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古城寻梦”暑期社会调研队走进山东省枣庄市对运河古城台儿庄开展“城市转型、创新发展”社会调研活动,寻觅大战故地台儿庄在建设发展之路的华丽转型真谛。体验深刻,收获颇丰。实地调研前,队员们围绕着调研计划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确定了“三步走”的调研计划,并将调研初步定为三天。查阅文献资料、观摩古城发展现状为计划第一步也是今日调研目的。经过认真细致的准备,一行人员来到台儿庄古城景点。在相关负责人的引介下,队员们认真细心的观察古城台儿庄的旅游建设。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队员们顺利完成了对当下古城建设发展实况和纯美瑰丽风貌的观摩:由典雅古朴的古河道、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到现代化的商户、酒吧、星级宾馆等一系列生活设施,再到城内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纺织品和土特产,加之售票窗口排着长队的游客和景点内的人山人海,足以证明作为枣庄市经济转型典范的台儿庄,其旅游业正蒸蒸日上。据相关资料记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重建台儿庄古城的重大决策,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品牌。围绕打造“天下第一庄”及世界旅游目的地实施了台儿庄古城重建项目,按照存古、复古、承古、用古理念,历经四年,台儿庄古城浴火重生,再现了“船舶如云、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历史古韵,被授予全国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公园、首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称号,并荣膺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相比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之时的枣庄,原本已申报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它,目前却成功实现转型,正在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实践证明,古城重建、城市转型无疑是枣庄城市发展全局中扭转乾坤的关键性举措,这一转变使战后台儿庄,以近乎完美的姿态得以重建,成为日夜皆可接待游客的文化旅游地,更为当地以及周边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典范。

华灯初上,第一天的调研活动在水上古城独有的壮美夜景和精心编排的灯光效果中圆满结束,队员们观赏着别具雅致风格、宏大规模和别致构造的水上城堡,遥想经济破落、发展迟滞的小村落,更加坚定了实践好、调研好“城市转型、创新发展”这一具有时代意义课题的决心。队员们将进一步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加大实践力度、拓展调研深度,保质保量的完成调研。

吉林高丽古城遗址介绍 篇9

龙潭山位于吉林市东部,是吉林市四大名山之一,海拔388米,全山被近百种120多万树木所覆盖,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树130多株,属寺庙风景天然园林,山上保存有高句丽古城遗址,是省内著名风景区之一。

山上有泉积水成潭,名曰“龙潭”,龙潭山因而得名,

资料

“龙潭”俗称“水牢”,是高句丽北疆古城堡的`贮水池,水面阔达1300多平方米,水深而碧,无涨无落,终年不涸,吉林八景中的“龙潭印月”即指此处。

与水牢相距250米年,有一圆形石砌深坑,俗称“旱牢”,是高句丽时期古城堡储存军需物资的地窖。

大理古城导游词介绍 篇10

古城大理,原为白族先民“西洱河蛮”所建筑的“羊苴咩城”意为羔羊之城。据清代学者解释说,大理地肥水美,就连娇弱的羔羊都能在这里幸福地生长,可见大理自古以来便是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风水宝地。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把都城太和城迁到这里,仿长安城格局建造南诏王都。重建的羊苴咩城方圆十五里,外城“六街三市”为四方商贾所居,异国珍奇都在这里交易。中间又筑了方四里的内城,名为叶榆城,为南诏王室和文武大臣的住所。南诏第十代王劝丰佑时期(824—859年),在城西南建立了“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的五华楼;城西北又建崇圣寺和千寻塔,延续到大理国时期才完成三塔全部工程。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时,仍以羊苴咩城为都城,并以“大理国”为国号,改叶榆为大理。“大理”一词来源于南诏国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国号“大礼国”。“礼”与“理”谐音。段思平改为大理国,有改革旧制、推行礼制、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此后,“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

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大理城在唐宋500多年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个年代是古代大理城最辉煌的时期,据美国学者考证,公元10时大理曾为世界上十四大都会之一,排名第十三位。当时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大理成为国际城市,被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介绍丽江古城的导游词 篇11

大家好!

很高能当您们的导游,我叫丁子轩,大家可以叫我丁导游。

我们这次的旅游是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

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就是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动。

云南大理古城导游词介绍 篇12

欢迎来到云南大理古城,我是你们的导游。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云南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

大理为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区。

历史沿革

西汉元封二年(前1),设置叶榆县,隶属益州郡。

唐宋时期,大理相继建立过南诏、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太和城被南诏国选做其都城。太和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筑有南北两道城墙,两道城墙的西端在金刚山顶相连接,南城墙长约3350米向东延伸;北城墙长约3225米。

唐贞元四年(779年),皮逻阁之曾孙将都城迁至羊苴咩城,即大理旧城。

唐天复二年(9),南诏权臣郑买嗣夺权,建立“大长和国”。南诏天应元年(927年),杨干贞扶持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随后又自立为王,建“大义宁国”。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于羊苴咩城定都建国,国号大理。

元朝灭大理国,城毁于兵燹。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攻占大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仍治太和县,并筑新的府城,即大理古城。

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文物遗存

古城楼

1、文献楼

文献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楼额悬挂云南提督偏图于康熙四十年(17)所题的“文献名邦”匾额,故名文献楼。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

五华楼图片

2、五华楼

五华楼最早是南诏王的国宾馆,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时,曾经驻兵楼前。明朝初年,五华楼在战乱中被烧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大理古城时,在五华楼旧址上修了钟鼓楼,其规模格局已远不如南诏的五华楼。[11]

3、南城楼

南城楼图片

南城楼称双鹤楼又称承恩楼。南城门是古城四门之首,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古城最古老雄伟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古城墙四面各长约1500米、高6米、厚达12米。城门上“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游览大理时亲笔所提,“大理”是国号,意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3]

4、北城楼

北城楼,又称“安远楼”。北城门又称“安远门”、“三塔门”,始建于1382年,是古城四座城门之一。城楼的屋顶采用了中国宫室建筑中较高等级的重檐歇山式,保留了明朝时的建筑风格。

古书院

1、西云书院

西云书院位于大理市古城片区城内,大理市第一中学内。书院建于清代,原为杨玉科私人府第。《西云书院》既是历史悠久的学府,又是典型的大理古建筑,对研究大理教育史、清末历史、古建园林具有重要的价值。

2、大理府考试院

大理府考试院位于大理古城博爱路北段东侧,是清代滇西北童生考举的场所。大理府考试院始建于明代,原建筑在大理城内西北角,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迁至现址。1985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庙宇

1、天主教堂

大理古城天主教堂是辐射滇西教区的中心教堂。教堂由巴黎外方传教

会法人牧师严美璋(中国名)于1927~1932年建盖。教堂坐东朝西,由大门、通道、二门和礼拜堂组成。主体建筑为台梁式结构,外面双层皆偷心,顶施彩绘藻井,大门斗拱挑檐歇山顶,二门与教堂相连。堂前为门楼,双层,中间高两头低,采用白族实木结构建筑形式,由狮、象、龙、凤等瑞兽斗拱挑檐。1985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图片

2、督教堂

大理古城__堂由传教士韩纯中于19(19)建盖。当时称“中华基督__堂”,1956年,更名为“大理基督__会”。1980年,又更名为“大理古城基督__。再次更名为“大理古城基督__。教堂坐北向南,由石拱形大门进入东西两道二门、礼拜堂、祷告室和屋顶的钟楼。教堂主体结构为土木结构、四撇水瓦屋顶,四面墙壁均由石头垒砌而成。,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理三塔

崇圣寺三塔又称“大理三塔”,是中国著名的佛塔之一,位于大理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崇圣寺三塔的基座为方形,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其东面正中有块石照壁,上书“永镇山川”四个大字,颇有气魄。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底宽9.9米,高69.13米,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

三塔1961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维修时,发现600余件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文物,具有极高的维护价值。

太和城遗址

太和城遗址是南诏立国时的都城。南诏在751年和754年与唐王朝发生了两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并取得了最终胜利。776年,为“立此存照”,南诏王阁罗凤立“南诏德化碑”于“国门”之外,“论阻绝皇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

1961年3月4日,太和城遗址(包括南诏德化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和城遗址因其规模宏大、地面遗迹保存较好、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百项重大遗址项目名录。

上一篇:余店中学班级管理实施细则下一篇:改拟人句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