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

2024-10-13

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精选6篇)

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 篇1

151. cool down平静下来

152. in the corner在拐角处 (屋里)

153. at the corner在拐角处 (街上)

154. 物 cost 人 钱 某人花钱买某物

155. have a bad cough 咳得厉害

156. count on依靠 指望;期待

157. a couple of一对, 几个;三两个

158. of course 当然

159. in course of 在过程中

160. be covered with 被…覆盖

161. be crazy about着迷的,狂热的

162. cry out for急需;迫切需要

163. cry out大声呼喊, 大声抱怨

164. be curious about 对…好奇

165. cut down砍倒;减少

166. cut in 插嘴

167. cut out剪除;切掉;放弃

168. in danger 处于危险状态

169. out of danger脱离危险

170. dare to do sth. 敢做某事

171. out of date过时的;废弃的

172. at dawn在黎明;破晓

173. by day 日间, 在白天

174. day after day 日复一日

175. day and night 日日夜夜

176. one day 有一天(将来或过去)

177. the day after tomorrow 后天

178.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前天

179. the other day 前一天

180. a great (good) deal of 大量的(不可数名词)

181. deal with 处理, 对付;应付

182. make a deal. 订个协议

183. decide to do sth. 决定做某事

184. decide on sth. 决定某事

185. make a decision 作决定

186. do a good deed 做好事

187. in deed . 真正地

188. delight in doing sth。引以为乐

189. demand sb. to do sth。要求某人做某事

190. in demand 需求

191. depend on sb. 依赖某人

192. That depends. 视情形而定。

193. desire for sth. 渴望得到

194. desire to do sth. 渴望做某事

195. be determined to do sth。下决心做某事

196. devote oneself to sth. 献身于

197. die of 因病死亡

198. die from (病以外)因某事而死

199. be different from 与…不同

200. in difficulty 处于困境

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 篇2

1、词汇的重要性

在这一方面,我建议无论成绩如何,都应该背一本相应的词汇书。很多同学反映背诵顺序类词汇书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是因为从A字母开始的顺序词汇书容易让同学们产生惰性,词汇容易混淆,很难坚持下去。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乱序的词汇书为蓝本,在变化的词汇结构中寻求一些新意,这样不容易产生疲劳的情绪。同时,要注重对词汇读音的认识,很多专科的同学英语基础不好,从小学的都是哑巴英语,在单词背诵上有非常大的困难。在这个方面,同学们一定要发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宗旨,不要怕音标的困难,音标只有48个,只要全部掌握,任何单词都可以变成已经认识的单词。

2、语法学习的要点

(1)首先,加强时态巩固练习

很多同学对于语法学习没有正确的顺序理解,现在市面上通用的专升本指导教材《辽宁专升本考试(英语教材)》中,讲解顺序是从句——时态——其他细碎语法,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效果不好,因为很多人并没有一开始就能够学习从句的基础。在这个方面我们就应该调整顺序,摸清学生的“底”在哪,多数同学是从时态就开始出现了问题,而且分不清什么是主语、谓语和宾语,这样在后续的从句分析和学习上都出现了较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的方法是要先让同学们搞清楚五大基本时态的基本用法(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特别是从陈述句变成疑问句和否定句的用法,这个过程并没有想象的困难。但是后续的衍生时态的学习,也就是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将来完成时、过去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等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因为这样一来开始出现了从句的学习,如果之前时态的基础不够牢固,同学们很容易放弃。我的方法是大量做时态练习,主要类型是汉译英,让同学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时态的区别和运用。

E.g. Tom took no notice of what I was saying because he thought I cheated him.

The villagers told us that a new bridge would be built across the river in a year.

Most students will have taken sixty credits by the time they graduate.

以上例句都是各种时态的综合类型,需要同学们在掌握基本时态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衍生时态的学习。

(2)其次,从句练习要注意方法

阅读中经常考查的是长难句的分析,很多同学本来单词掌握的不是很好,句子加长更是不明所以。在从句中,专升本主要考查的是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其中定语从句包括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状语从句包括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原因状语、结果状语、比较状语等等,可以说这是复习之中的重中之重。

1定语从句:同学们一定要做到能掌握先行词 + 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 + 定语(句子的正常语序)这一结构,能够找出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区分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用法区别,并且能够将定语正确找出,如果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即使句子中有一些生词的比重,我们也很容易就能将句子结构分析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另外,平时要注重简单定语从句的书写练习,也就是不但要做到会分析,还要做到会造句,这样运用到作文中,能提高作文的分数。

E.g. I can not forget the years when we stay together.

I can not forget the years which we spend together.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该句中the years是先行词,关系代词是which ,关系副词是when,其余是定语,同时要区分关系代词which和关系副词when。

2状语从句:无论哪一种状语从句,都是用关联词进行区分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关联词的分析和翻译,如果能将关联词区分开来,状语从句就是所有从句中最简单的一种。

3最后,要注意填空题的分析。

填空题作为专升本考试中为数不多的主观题,一直是同学们复习的难点,原因主要在于同学对所考查的单词不熟悉,就轻易地将题目放弃掉了。事实上,这种题型更注重的是词性的相互搭配,比如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形容词和动词等结构,这样不用知道所考查词义,也能将题目做对。

3、翻译如何能得高分

这里面的翻译类型题包括两种:

一种是专有名词翻译,很多同学反应,因为对专有名词不够熟悉,很难把专有名词正确翻译。这种题型的要点是要学会意译,多数专有名词翻译都是两个单词,这两个单词至少有一个单词的含义是我们所熟悉的,可能它与所给意项表面并不相关,但是如果意译来讲是相同的。

例如:Money and banking中,money翻译为钱,bank翻译为银行,所以在专有名词的翻译中,money and banking翻译为货币银行学。

另一种题型就是长句的汉译英翻译,这部分的四个选项很相似,要求我们学会使用排除法。通常来讲,排除掉有硬伤的选项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如果原文中根本就没有某个词汇,但是翻译过来的句子出现了该词义,这说明该选项是无中生有的。同时,大家要学会用汉语的视角来看被翻译的句子,如果一个句子翻译之后根本不符合汉语的语法习惯,这个翻译必然是失败的。

E.g. The boss told us not to use more material than is necessary.

A.老板让我们按需要用料,别多用材料。

B.老板让我们不要多用料,这没必要。

C.老板没让我们用必需用的料。

D.老板让我们不要用不必要的材料。

本题中C、D答案中都没有than的表示比较级的含义,属于无中生有,A、B答案相似,但是B答案不符合汉语语法习惯,所以应该选择A答案。

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 篇3

【关键词】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策略

大学语文《复习考试大纲——专科起点升本科》规定,考生必须掌握汉语基本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以及写作知识等;可见,该课程的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从规定的篇目看,古今中外都有选文;从文体看,各种文体下又涉及到各类知识点;从知识点看,需要考生掌握的内容可谓浩如烟海。面对如此繁杂的内容,考生要如何复习才能在短短的数月内做好迎考的准备呢?

一、紧扣《复习考试大纲》,构建考试知识网络

《复习考试大纲》是命题和备考的指导和依据,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彻底把它读透。大学语文《复习考试大纲——专科起点升本科》给考生具体规定了必须掌握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的语文知识、课文的阅读和分析以及作文。“语言知识体系在知识的态度上采取的是一种知识的‘网罗主义’,即从构建系统、完整的语言知识出发,将一个个确定的语言知识罗列出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按照学科的逻辑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一种严密、封闭的体系。”[1]面对海量考点,考生不应该手忙脚乱,而应根据《考纲》来概括知识点,构建一张有形的考点网络,这样对各考点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对基本语文知识的概括我们可以这样来操作。

作家作品知识,主要出现在每篇课文前的作家介绍,对此,考生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帮助记忆。

语言知识,体现在试卷中,主要是解释文言字词、翻译古文句子,包括古文篇目中的文言词语、句子,也包括诗歌小说部分的文言字词及现代文部分的现代汉语的词语。文言字词的重点是常用的实词,而文言句子的考核点主要是特殊的和重要句子,如被动、使动、意动和特殊句式等。对这部分内容,考生可用“归类法”,为每一个“点”设置文中所有例句的“集中营”,以便积累、体悟,做到举一反三。

文体知识,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诗词这四种文体知识,以及每篇课文的的体裁及文体特点。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借代、反复等;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类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寄情、铺垫、衬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首尾呼应、比兴、侧面烘托、铺叙、白描等。复习这些知识,都可以用归类集中法。

经过上述的归纳总结,考生们对《考纲》中规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应该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如此形成知识网络,对复习迎考十分有必要;考生如果这样做,就不至于在浩瀚的知识点中迷失方向,从而丧失信心。

二、吃透教材,正确处理教材与考试的关系

根据《复习考试大纲》要求,“大学语文”试题材料80%为纲内篇目,而这些篇目都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具体分析。所以,我们应该把每篇课文都读懂,读通,读透,因为这是我们考试的主要内容。如何才能把每篇课文读懂,读通,读透?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实施:

(一)在了解作家作品的基础上通读课文

《考纲》规定,要掌握中外作家的名号、国别、时代及代表作,了解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艺术成就、所属流派(社团)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前面都设计了助读提示,考生只需要稍加重视就可以掌握规定内容。具体操作时可用列表法或卡片法。了解作家生平、思想倾向、文学主张、艺术成就以及所属流派等内容,对我们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事件的是非曲折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二)结合课文注释,重视阅读提示

《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以及诗词歌赋等古代作品占到课文总量的一半以上,大多数考生一看到文言作品就望而却步,产生恐惧心理。这跟我们大多数考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欠缺固然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原因在于很多考生因恐惧而懒得花力气去“啃”这些“大块头”。其实,考生们大可不必恐惧,与普通高考不同,“专升本”考试涉及的文言文基本上都来自于教材原文,只要我们吃透教材,读书百遍,还怕考不好吗?阅读文言作品时,我们应结合课文的注释,了解大意,抓住重点词句,善于积累感悟,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当然,教材中的阅读提示也不能忽视,通过阅读提示我们可以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文章结构以及写作手法等知识,这对我们在考试中解题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检阅2008年专升本语文试题,我们发现文言文阅读部分三道题,两道出自教材,一道来自课外;现代文阅读部分三道题,也是两道是出自教材,一道来自课外。由此可见,吃透《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对考生来说十分重要,可以这样说,考生掌握了教材,考试已经胜利了一大半。

三、用好典型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掌握了知识点,也吃透了课文,那么就该检测一下自己的掌握程度。市场上关于“专升本”的辅导练习可谓多如牛毛,有不少练习甚至是某些不法书商为了获利而粗制滥造出来的。那么,面对鱼龙混杂的辅导练习,考生应该如何选择来巩固自己的学习结果呢?千万不要相信所谓的“秘卷”,其实,我们手头就有这样的练习,只是经常被我们考生忽视罢了。

比较权威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每篇课文后面编者都精心配备了同步练习。就拿方维保、李铭主编的由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来说,从语文基础知识到课文阅读分析,可谓面面俱到,而且题型丰富,每份同步练习都体现了该课文的学习目标。考生可以在自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同步练习,自测一下,看自己对该课文的掌握达到何种程度,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比较薄弱。对于薄弱环节,进一步针对练习,强化训练。如果考生们能够坚持做同步练习,并善于归纳总结,就能有效地巩固该篇课文的知识点,做到温故知新、对比记忆,长此以往,相信对考试会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历届专升本语文真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练习对象,“去年的试题是今年的最佳模拟题。”这话有一定道理。如果不做大量习题,做后不去对照“标准答案”,就缺乏答题的准确性。做好近几年的“专升本”语文试卷,可以让我们查漏补缺,充分了解自己的实力,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四、熟悉试卷题型,掌握特点规律

“大学语文”“专升本”试卷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关于语文知识以及运用的选择题、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以及作文。考生只有掌握其题型特点及规律,熟悉试卷布局、题量、考点和评分标准等,在复习时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选择题的考核内容包括了上文所说的基本语文知识以及课文阅读和分析中的部分内容,考核范围相当广泛,基本上囊括了教材全部课文的所有知识点。虽然这种题型考核范围较广,但由于这种题型考察的是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是客观题,所以,总体说来,难度相对小一些,容易得分。只要考生在复习时紧扣《复习考试大纲》,构建考试知识网络,复习难度就会小很多。

近几年的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部分,一般各包括三个语段(两个课内一个课外),每个语段提三个小问题。应对这种题型,首先必须立足于课文所选段落的分析,把基本分得到手。选自教材的两个段落选自教材文言文部分。一般说来,该部分的提问大致如下:其一,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其二,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其三,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其四,段中某些句子的喻义是什么。如此等等。这些,基本都和每篇课文后面的同步练习关系密切。至于课外语段,只要能做到举一反三,也就没有问题了,因为提问的方式、考核的知识点是类似的。

作文部分是考试的重头戏,占考试总分的30%以上。大纲对作文的总要求是: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以2008年作文题为例:

毫无疑问,2008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请以《我的2008》为题,写一篇兼顾叙事、抒情和议论的短文,不少于800字。

上述作文要求看似简单,但是注意点却不少。第一,文体问题,尽管题目没有文体限定,但是不作限定,不等于不要文体,所以考生千万不能写出“四不像”的文章。第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即根据文体需要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其他表达方式为辅。第三,考生平时应该注意积累作文素材,时常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写出新意,避免老生常谈。第四,满足作文文字量,书写清晰,文章结构完整,包括开头、结尾、段落、层次等。其实,作文的得分主要还靠考生平时多阅读、多练笔,千万不能指望“临时抱佛脚”。

综上所述,在“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中,只要我们吃透大纲和自考教材,构建考试知识网络,掌握一定的解题思路及题型规律,用好典型练习,就能如鱼得水,挥洒自如。

【注释】

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 篇4

《作家作品》

屈原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

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发展了“楚辞”。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等。

《国殇》选自《楚辞九歌》,用于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军。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全诗概括而生动地描写了楚国将士不畏强敌,英勇杀敌,义无反顾的场景,歌颂了他们刚毅勇敢,视死如归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死难将士的深沉哀悼和由衷的敬佩之情。

二、词语解释

首身离兮心不惩。惩;悔改;

凌余阵兮躐余行。凌:侵犯;

援玉抱兮击鸣鼓。援:拿着;

身既死兮神以灵。以:而;

三、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描写楚军将士英勇杀敌,最后全军覆没。

第一句,描写将士披甲操戈,准备战斗;

第二句,描写两军交锋;

第三四句,描写敌人兵多势众,楚军英勇战斗;

第五六句,描写敌人冲进楚军军营,楚军伤亡惨重;

第七八句,描写楚军将士勇武不屈;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第九十句,描写楚军全军覆灭,横尸疆场,天昏地暗,场面壮烈。

作者依照战斗的进程描写,展示了战斗的全过程,表现了楚军将士的英勇杀敌,义无反顾的精神。

第二层,祭奠楚军阵亡的将士的亡灵。

这一层是诗人对阵亡的将士们的深情礼赞。

前四句,描写将士们征战的精神,礼赞将士们刚武英勇,视死如归的精神;

后四句是感天动地的礼赞,活时凛然浩气,死后也是灵魂不散,虽死犹生。

《学习要点》

场面描写完整,真切。

描写战争场面十分真切。前十句,记述楚军披挂出阵,与敌人交锋,兵败身死的全过程,层次十分清楚。既有大的场面,又有细节描写,还有气氛渲染。

善于运用气氛渲染铺垫。

作者描写出战斗场景的气氛,从而引出对死者的礼赞。如旌旗蔽空,流矢交坠,鸣金击鼓,血撒疆场的战斗场面的惊心动魄的气氛,衬托了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楚军将士威武不屈的精神。

《重点段落分析》

诗的第一部分。

描写内容:见《课文串讲》;

划分层次:见《课文串讲》。

《陌上桑》(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汉乐府本来是西汉设立的音乐官署。以后就把这个官署内收集的可以唱的诗称为乐府诗。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诗,无言叙事诗。

《主旨》

叙述使君调戏采桑女罗敷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赞美了罗敷女的坚贞和智慧,讽刺使君的愚蠢,反映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和无耻。

《课文串讲》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起因。描写罗敷劳动情景,服饰容貌的美丽

第二部分:事件经过。描写使君调戏罗敷,遭到严词拒绝。

第三部分:结局。描写罗敷夸夫。

《疑难词句》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坐:因为。

秦氏有好女。好:美女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颇:略微

何用识夫君,白马从P驹。从:跟从。

《学习要点》

1、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特征。

形象美,心灵美,机智勇敢。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比如文中的环境描写,从环境描写来看,属于正面描写;但从表现罗敷的美丽来看,又属于侧面描写。尤其“行者见罗敷,――”更是侧面描写,没有描写罗敷如何美丽,而是从旁人的反应衬托出罗敷的美丽。

《重点段落分析》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夸夫表现罗敷对自己夫君的忠贞,对使君的嘲讽,蔑视。使使君相形见拙,无地自容。

2、划分层次。

分为五层。

前四句。描写夫君地位显赫。

“青丝系马尾”四句,描写夫君的财富。

“十五府小吏”四句,描写夫君官职。

“为人洁白皙”四句,描写夫君的美貌。

侧面描写,借他人评价。

《短歌行》(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曹操东汉未年建安时期著名诗人,他的诗大多以乐府旧题表现新内容。

他的风格基本是苍凉悲壮。

《短歌行》是一首乐府旧题。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本诗写作于曹操晚年,抒写了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怀。在诗中,他感叹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诗中虽也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愁闷,但作者的精神实质是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

二、词语解释

1、对酒当歌。当:面对;

2、但为君故。但:只是;

3、何时可掇。掇:拾取;

4、契阔谈宴。契阔:聚散;

5、枉用相存。问候枉驾前来的贤才。

三、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八句,感叹人生苦短,忧思难忘;

第二层,(青青子衿――心念旧恩)求贤不得的忧愁和诚心纳贤的态度。

分为四小层。

(1)(――沉吟至今)自己对贤才的思念;

(2)(――鼓瑟吹笙)表示对贤才真诚欢迎的态度;

(3)(――不可断绝)贤才不易得,自己忧心不断;

(4)(――心念旧恩)希望老朋友能前来,为自己举贤荐能。

第三层,(月明星稀――)惋惜贤才未得明主,自己有广招人才的信心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学习要点》

分析前八句的内容。

前四句,感叹年岁已老,功业未成,“譬如朝露”用比喻手法,感叹人生苦短。接着四句,写政治抱负未得实现,心情苦闷,想借酒浇愁。

分析诗中思贤若渴的情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用来表达对贤才由来已九的思念之情:“呦呦鹿鸣”借用来抒发诗人热烈欢迎贤才到来的情景。下面着重描写诗人求贤不得的惆怅和苦闷,设想众多贤才故友远道前来的幻影,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无比思慕的心情。

作者描写贤才无所依托,殷切希望贤才来到自己身边,助己完成统一大业。

诗中“月明星稀”四句,比喻当时贤才流散各地,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借用周公的典故,以周公自比,渴望得到更多的贤才,建功立业。

重点掌握本诗运用比喻的手法。

“譬如朝露”来比喻人生短暂;

“我有佳宾,鼓瑟吹笙”比喻自己由衷地礼贤下士;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没有明主可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比周公,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重点掌握善用典故的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真情;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佳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表达作者对贤才梦寐以求的思念;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出自《管子》,抒发作者渴求贤才的心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作者礼贤纳士的心情,和天下统一的期望;

《重点段落分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思贤若渴,希望得到贤才辅佐的心情。

找出比喻的手法。

前六句。

用典句。

成考专升本政治讲义1 篇5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原初物质”当作哲学上的物质,具有直观性、猜测性、朴素性、缺乏科学性。

(2)近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原子”当作哲学上的物质,以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的,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经不起自然科学检验,经不起唯心主义进攻。简述列宁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重要意义: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可知性,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C辨证性,坚持物质是共性和个性的辨证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1895 伦琴射线 1896 柏克勒尔射线(铀)

1897 汤姆逊(电子)1898 居里夫妇(镭)

3简述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物质形态的关系。

实物(机械、物理、化学、生物)

自然形态: 场(电磁场、引力场、核力场)

(1)物质形态: 实物(人化的自然物)

社会形态: 关系(家庭关系、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

(2)物质结构:宇宙——总星系——星系团——木星系群——银河系——太阳系

地球——物质形态——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核子夸克

哲学物质范畴:共性、一般、普通、指导

(3)关系: 自然科学物质观:个性、共性、特殊基础

4简述运动级其五种基本形式和相互关系

(1)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及其过程

(2)运动由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3)相互关系:A相互区别:它们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它们有特定的运动规律

B相互联系:低级运动是高级运动的基础,高级运动包括低级运动

C相互转化:低级运动向高级运动转化,高级运动向低级运动转化

5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担当者、基础、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形而上学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表现为物质运动论和外力推动论

(4)唯心主义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表现为:客观精神运动论和主观精神运动论

6什么是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

(1)相对静止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暂时的、相对的、稳定的(2)表现为三种情况:A总体运动,局部静止,个别停止

B相对于空间位置没有发生移动

C相对于事物处在量变,没有发生质变

(3)重要意义:A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

B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前提

C相对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7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批判形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1)相互区别: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静中有动

(2)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形而上学不不变论:夸大静止、否认运动

相对诡辩论:夸大运动、否认静止

8简述时间、空间及其特性

(1)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2)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3)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

(4)空间特点是:三维性、可颠倒性

9简述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

(1)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

(2)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3)时间、空间相互不能分离

(4)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时间、空间是客观批判唯心主义时空观

10简述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时间、空间的客观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2)时间、空间的具体特征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3)时间、空间的相对性表现为:A时间、空间的观念具有相对性

B时间、空间随着物质形态变化而变化

C时间、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

D时间、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质量、密度、引力场变化而变化

11简述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1)时间的无限性是无始无终;时间的无限性是无边无际

(2)时间的有限性是有始有终;时间的有限性是有边有际

(3)两者的关系:无限和有限相联系而存在,无限通过有限来表现,有限包含无限

12怎样理解意思的起源

(1)意识始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 从无机界的反应到生物刺激感应性

B从生物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动物的心理

(1)从动物的感觉和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A劳动创造人的脑

B劳动产生了语言

C劳动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D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和发展

13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人脑的重量、结构、功能说明人脑是高度严密的物质体系

(2)意识是客观存在主观映象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都可以找 到它的原形

B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有感性和理性两种形式,同一内容不同人有不同的反映

C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反对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

14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答:(1)意识具有能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A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B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具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D意识具有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15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途径和条件

答:(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6简述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答:(1)人工智能是指用机器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科学

(2)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证明辨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3)人工智能和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A人工智能是机械、物理的过程;人的意识是生理、心理的过程

B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

C人工智能是被动的,没有能动性,只能接受

人的指令才能工作,人的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

D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17简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1)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2)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二个本原

(3)一元论有分成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意识

(4)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

(5)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我们党提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之一

18简述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证明

答:(1)科学证明:A天体起源和物质结构理论证明

B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证明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理论证明

D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证明

(2)哲学证明:A无限和有限的统一证明

B整体和部分的统一证明

C普遍和特殊的统一证明

D永久和暂时的统一证明

二。论述题

1.试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对我国社会建设的指导意义。

(1)客观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在实践基础能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2)两者的辨证关系是:(A)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前提。

(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必要条件。

(3)这一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必须尊重科学,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实践、减少盲目性。

(B)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崭新的事业,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能消极等待,坐失良机。

(C)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既要反对片面强调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物主义,又要反对不注意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宿命论、懦夫、懒汉消极无为的思想。

2.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辨证关系极其重要意义

(1)解放思想就是从那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分析、研究、找出规律性。

(3)与是俱进就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基础

(A)它们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统一。

(B)它们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它们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辨证统一的

(A)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也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的内在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优良传统的体现。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反对主观主义的思想武器。专升本政治讲义(认识和实践)

一、简答题

1简述与马克思主义认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答:(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A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认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

B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认识是先有实践经验的,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2)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同被动直观的反映论的区别:

A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两个缺点:一是离开实践,观察认识问题;二是不懂得辨证法,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所以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

B辨证主义发映论有两大特点:

一、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所以是能动的、积极的革命反映论。

2简述实践的意义、特点、基本形式

答:(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客观活动

(2)实践的特点是: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实践

3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起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的目的

(2)科学的认识,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表现在:

A确立实践目标,需要有指导作用

B实践手段、方法取舍需要理论指导

C评价实践结果也需要理论指导

4简述主体和客体极其相互关系

答:(1)主体是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体的特征是: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能动性

主体的形式是: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

(2)客体是被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实在对象

客体的特征是: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客体的形式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A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B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价值关系——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

D审美关系——主体对客体的欣赏、感受和体验关系

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批判教条和经验主义

答:(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

理性认识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3)两者的关系是:A相互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相互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相互渗透:感性认识渗透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渗透于感性认识

(4)批判“唯理论”与“经验论”

A:“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

B:“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

6简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条件

答:(1)第一次飞跃即实践到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

B必须开动脑筋,进行正确的思维加工和科学抽象

(2)第二次飞跃即实践到认识它的意义:A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而且可以丰富、发展

第二次飞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A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

B坚持一般理性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C坚持认识和主体需要相结合,确定行动目的和计划

D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E理论要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F经过一系列中间试验,总结经验教训

7为什么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答:(1)人的认识要受到主观条件限制,受到立场,观点、方法、实践范围、知识水平的限制

(2)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受到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人的认识要受到认识客体、本身发展程度的限制,受到事物内部矛盾暴露的限制

(4)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发展

8简述真理极其客观性

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表现在:A真理内容是客观的 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C真理是没有阶级性

D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E批判唯心主义真理观,既实用主义真理观

9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极其辨证关系

答:(1)真理的绝对性就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它有两方面含义: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它有两方面含义:

A从广度上说真理是有范围的,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从深度上说真理是有层次的,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辨证关系:A相互区别:真理绝对性,是有条件的,无限性;真理相对性,是有条件的,有限性;

B相互联系: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

C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成分、起点、阶梯

(4)批判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绝对性、否认真理相对性

批判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相对性、否认真理绝对性

1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1)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沟通起来。

(2)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德,能够把主观和客观对照起来。

(3)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而且是不确定的,是两者辨证统一,但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检验

11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答:(1)相互区别: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歪曲反映

(2)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3)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转化:A真理是具体的,超出范围就会变谬误

B真理是全面的,片面理解也会变谬误

C真理是一个过程,按原来一套也会变谬误

谬误向真理转化:A回到原来范围,谬误就会变真理

B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

C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

12论述题:试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辨证关系原理,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典范

答:(1)基本原理:简答题第9题

(2)联系实际: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客观真理,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辨证统一

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实践证实了的真理,因而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没用穷尽一切事物极其规律,它仍然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要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典范,在坚持中发展,在坚持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前提下,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E“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专升本政治讲义(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简答题

1简述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答:(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一个唯一的标准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是任何历史观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是社会实践中根本问题

(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是两种历史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简述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根源

答:(1)两个根源缺陷:A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思想动机,看不到物质的根源

B只看到少数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看不到人民群众决定作用

(2)三个根源:A社会根源: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力缓慢,限制了人们眼界

B间接根源: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必然夸大精神作用,贬低物质生产和劳动群众的作用

C认识论根源:社会是意识的人组成,容易造成迷惑,产生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主观性、陷入唯心史观

3简述历史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答:(1)唯物史观创立、破天荒第一次系统地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揭示历史发展的辨证法

(2)唯物史观创立,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认识论、历史观高度统一,宣告了真正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3)唯物史观创立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4)唯物史观创立为整个关于历史的学科,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南

(5)唯物史观创立为无产阶级极其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上的根据。

4简述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

答:(1)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

(2)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整体

(3)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构成了社会意识的发展和意识发展的动力

2)实践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和基础

3)实践将人类社会从自然界提升出来,同时也与自然界亲密联系起来

4)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基本存在形式

5)实践使社会历史的发展实现了合目的性和各规律性的统一

6)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

6.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答:(1)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性,但它同自然界一样也有客观性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过程

(2)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有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

(3)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能用自然界学习那样的精确性加以考察和研究

7、简述生产力的性质和构成

答:(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

(2)生产力具有如下性质:A生产力具有人的属性;B生产力具有社会性;C生产力具有客观性;D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3)生产力的构成:A劳动者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

B劳动资料包括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主要是指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天然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过的原材料

(4)生产力三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A劳动者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B劳动资料是衡量人类改造自然力的物质标志

C劳动对象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8、简述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答:(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

(2)、生产关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具有客观性

(3)生产关系由三个方面内容构成: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交换关系

C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4)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极其分配形式

(5)生产关系有两种类型:A生产资料所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B生产资料私有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6)生产关系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7)经济基础就是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9、简述阶级的起源、实质、结构

答:(1)阶级的起源:A阶级产生的前提: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

B阶级产生的途径,奴隶主:氏族首领、富裕家族;奴隶:战俘、贫困人员

(2)阶级的实质:A阶级有一个量的规定性,即大的社会集团

B阶级有一个质的规定性,即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C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标准是阶级标准

(3)阶级的结构:A基本阶级 B非基本阶级 C阶层

10简述政治结构的含义、内容、核心

答:(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A政治属于上层建筑 B政治是经济目标的手段 C政治冲突和党派斗争的根源在经济利益冲突

(2)政治结构的内容:A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相适应是社会意识形态

B上层建筑分两大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设施;思想上层建筑:包括社会意识形态、艺术、道德、宗教、哲学、政治法律思想等

C两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政治结构的核心:即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11、简述国家的起源、实质、职能

答:(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国家和民族组织有本质的区别:A国家按地域划分:氏族组织按血缘关系划分

B国家有军队、警察等暴力工具;氏族组织是居民自动的武装组织

C国家要征税;氏族组织不征税

(2)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和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A 国家是阶级机构,不是全民的工具

B国家是统治机构,不是所有机构的 C国家是暴力工具,不是仁慈的

(3)国家的职能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对内职能:A政治职能,即实行阶级统治 B经济职能即组织干预经济建设 C社会管理职能即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对外职能:A国防职能即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外交职能即调整国际关系进行友好的往来

12、简述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答:(1)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地位,国体是国家的类型

(2)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3)两者的关系是:A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 B国体决定整体,政体为国体服务C政体对国体的性质起着重要保证作用

(4)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简述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及其关系

答:(1)社会心理是感性形式是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低水平的、低层次的形式,表现为:感情、情绪、风俗、习惯、信念等

(2)社会意识形式是理性形式是系统的、定型的、自觉的、高水平的、高层次的形式,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

(3)社会意识形式分为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

(4)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是有阶级性的、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非社会意识形态(非上层建筑)是没有阶级性的,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5)两者的关系:A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形式的基础、根源、原料仓库提供素材

B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集中概括提炼、升华起着指导和影响作用

*

14、简述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特点和功能

答:(1)艺术是以典型形象地方式来把握和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典型性。艺术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2)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合。具有阶级性、历史性的特点,道德具有调节功能、规范功能

(3)宗教在本质上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颠倒的反映。宗教的特点是对神灵的信仰、崇拜;宗教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4)政治法律思想是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具有强烈地阶级性,其功能对经济基础的建立、巩固、发展起着巩固和维护作用

(5)社会意识形态综合功能有:A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B维护批评现实的功能C控制社会和人的活动功能D创新的功能

15、简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答:(1)文化的社会功能

A、文化具有信息的功能 B、文化具有教化的功能 C、文化具有推动经济的功能

D、文化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E、文化具有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功能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A、传统文化也就是民族文化,它具有巩固性、持久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B、外来文化就是其他民族引进的文化,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是辨证统一的

C、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反对崇洋媚外和闭关自守

16、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答:(1)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一切社会治动的前提

C生产方式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结构、性质、面貌

E,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F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二:论述题

1、试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答:(1)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A、相互区别: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成就是与自然相比较而言;文明是人类进步程度、开化状态、是与野蛮、愚昧和无知相比较而言

B、相互联系:文化是文明的制造过程;文明是文化的制造成果

(2)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财富和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3)政治文明是人类在政治领域中创造财富和成果,表现为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4)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文化领域中创造财富和成果,表现为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5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A、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证,精神文明是灵魂,物质文明决定制约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B、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产生巨大反作用,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制度和法律保证;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精神的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和引导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方向

2、试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总和

(2)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辨证关系: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发展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形式、水平

第三、某些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

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反作用

C、社会意识反作用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先进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起促进发展作用

第二、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阻碍作用

(4)联系实际:

A:我们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消极阻碍作用,做到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B: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要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C: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荣辱观教育,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专升本政治讲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为什么这两对矛盾成为社会基本矛盾呢?

A、这两对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B、这两对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这两对矛盾决定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这两对矛盾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制约和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这两对矛盾交互作用,引起社会形态更替推动社会有低级向高级发展

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答:(1)辨证关系: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作用:适合的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的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2)矛盾运动:

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B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

C两者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到新的基本适合,由此推动社会发展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由此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简述经济基础合上层建筑辨证关系及其规律

答:(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对作用,并为其服务

A、从服务的方式上看,控制调节社会生活

B、从服务的内容上看,保持促进经济基础形式、巩固发展

C、从服务的性质上看,为适合生产力的经济基础服务是进步的,为不适合生产力的经济基础服务是落后的。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由此构成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为什么说生产力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1)生产力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

(2)生产力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3)生产力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4)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

(6)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力标准,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其他两个方面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5、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1)阶级斗争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

(2)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3)阶级斗争的作用是: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表现为:

A、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量变,为质变作准备

B、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质变,推动社会更替

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独立要素,而是渗透的生产力要素之中

(2)科学技术渗透在劳动者要素之中,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智力因素的增强,但劳动者素质日益提高

(3)科学技术渗透在劳动资料中,可以改进生产工具,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

(4)科学技术渗透在劳动对象中,可以扩大劳动对象,新型材料不断涌现

(5)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管理水平,使生产力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6)科学技术对现代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7)要充分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

7、简述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1)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有根本区别:

A:自然界是盲目的、自发的、无需人参与的

B:人类社会具有意识、有目的的,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2)人类社会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辨证发展过程

(3)人的活动是有能动性的,社会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人组成的,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知识结构、经验、技能选择确定自己的活动方式

(4)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能动性是在客观性的前提下的能动性,客观性是在能动性参与下的客观性,两者是辨证统一的8、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1)人民群众从量的规定性是居民中大多数人;从质的规律性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物质生产的担当者,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生活资料,改进生产工具,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物质条件、经验材料间接或直接参加精神财富创造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9、简述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答:(1)群众观点:

A解放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服务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学习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A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领导方法(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10、简述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答:(1)杰出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策划者

(2)杰出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人和组织者

(3)杰出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性

(4)杰出人物是时代的要求和任务的体现

(5)杰出人物在革命斗争中核心和中流砥柱作用

(6)杰出人物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期重要作用

11简述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答:(1)无产阶级领袖是最具有影响、最具有经验、担任最重要职务的比较稳定的集团

(2)无产阶级领袖具有优秀品质

A:具有革命家、理论家的品质,站得高,看得远

B: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牺牲精神,勇于实践

C: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作风民主、遵守纪律,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3)无产阶级领袖的重要作用

A:理论作用:创立捍卫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B: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积极投入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

1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原则是什么?

答:(1)必须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要件

(2)必须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深入了解他们所代表那个阶级的

(3)必须坚持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辨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任务的历史作用

(4)必须坚持用全面分析与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

二:论述题:

1、试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答:(1)基本原理:简答题第二题

(2)理论联系实际: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路线。

B: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有现代化大生产、有手工业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不同层次的生产必然要求多种所有制同它适应

C:坚持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

D:实行多种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1: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有制经济意义重大

2: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起着积极作用

3:发展“三资企业”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成考专升本政治讲义(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形态的划分

答:(1)五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第一阶段)

(2)三种社会形态,有两个系列:一个系列以人的状况划分,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另一系列以经济状况划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3)技术社会形态:石器时代即渔猪社会;铜器、铁器时代即农业社会;蒸汽电气时代即工业社会,电子时代即信息社会

2、简述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答:(1)统一性是指人类总体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

(2)多样性表现为:

A:处于处于同一社会形态,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

B: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典型的意义不同

C:社会形态转变的时候不同国家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有的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跳跃式发展

D: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所属的社会形态发展道路都有其内部矛盾的复杂性

3、简述社会进步极其表现

答:(1)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前进发展的总和概括,即社会有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的合乎规律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

(2)社会进步表现为:

A:政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即从人治不断走向法治,从专治不断走向民主

B: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即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增强,人民生活改善,生态环境优化

C: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即科技水平提高,文化素质提高,情感世界完善,思想道德不断进步

D:人的文明与进步,即摆脱自然力的束缚,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摆脱旧的统治关系,建立新型社会关系

4、简述人性和人的本质

答:(1)人的属性简称人性,人性分为三种属性:

A:人的自然属性,也就是人的肉体特性、生物特性

B:人的社会属性:第一:人对社会的依赖性,第二:人对物质的精神方面的交往,第三:社会生活中道德性,第四: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

C:人的精神属性是人对生产劳动、社会交往、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主观体验,思考追求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5、简述人的价值

答:(1)人的价值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A: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即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B:个人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和尊重,即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

C: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和满足的统一

D: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辨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社会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另一方面。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为社会多作贡献

6、简述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及自由和解放的关系

答:(1)必然王国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受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自身条件束缚,手盲目力量支配和奴役状态

(2)自由王国是人们认识和掌握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必然规律,摆脱或解除束缚,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

(3)自由和必然是辨证统一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

(4)自由和解放是同义词,摆脱束缚,获得自由、意味着解放、人类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最高境界就是人类解放

7、简述人的全面发展

答:(1)人的发展就是人逐步获得解放、成为真正自觉、自由的历史主体

(2)人的发展体现:A:全面发展指各方面的才能和能力协调发展

B:自由发展指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C:充分发展指人的才能和能力向着更高的程度发展

8简述共产主义含义和特征

答:(1)共产主义含义:1*共产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2*共产主义是最理想、最合理的社会制度。3*共产主义是运动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的实践

(2)共产主义的特征:A:科学技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财富极大丰富

B:一切阶级和阶级的差别彻底消灭

C各尽其能、按需分配

D共产主义理想,集体主义精神、道德品质大大提高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分析题 篇6

1、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问:(1)孔子这段议论时针对什么问题而发的?

(2)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表达了孔子什么观点?周任的话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论据?

(3)“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的双重寓意是什么?从这里可以引申出一个怎样的成语?

(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答:(1)针对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

(2)孔子认为,作为家臣,冉有、季路理应尽职尽责,否则,就应该主动引退。这是理论论据。

(3)一是表明季氏的胡作非为,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二是批评冉有季路的失职。从中可以引申出“开柙出虎”。

(4)引用、呼告、比喻、反诘。

2、阅读下面一段话,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问:(1)《季氏将伐须臾》是一篇立论文章还是一篇驳论文章?

(2)这段文字是立论还是驳论?

(3)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1)驳论。 (2)立论。 (3)驳中立,驳立结合。

3、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问:(1)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2)作者是怎样在大比喻中套用小比喻的?

(3)这段话采用了这样的.论证方法?

答:(1)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与邻国国君在治国方法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2)作者以“战”比喻治国;以“弃甲曳兵而走”喻治国失败;以“或、百步而后止”喻邻国之君;以“五十步而后止”喻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喻梁惠王笑邻国之君。

(3)类比法。

4、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问:(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推理方法?

(3)这种推理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1)说明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

(2)连锁推理。

(3)它的好处在于能够增加文章前后的承接关系,使文章新意层出,气势充沛。

5、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问:(1)这段话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2)从孟子提出的几项措施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政治思想?

(3)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种句式?

答:(1)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2)可看出他的民本思想、重视后天教化、重视发展生产的思想等。

(3)归纳法。

上一篇:如何防止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下一篇:立高尚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