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的科学教学计划(通用13篇)
三年级下册的科学教学计划 篇1
一.从生活出发,走进科学
本课设计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学生身边最常用的材料,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塑料的特征分析透彻,理解深入。“设计新型材料”一环节将学生的创造欲、想象力极大激活,且贴近生活,渗透“S-T-S-E”理念,将科技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二.从调查入手,渗透数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科问应该重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本课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家庭塑料袋使用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在课堂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数据统计起来。
三.追求“一英尺深”的挖掘。
深教材料中设计让学生猜想“塑料温热”后的现象,由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大家很快猜到塑料会变软,这一环节浅尝而止,没有真正挖掘深度。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将实验引深入塑料杯加温,学生马上看出“塑料”的变化,不但变软、变形,还有异味产生,学生马上活跃起来:“老师,塑料遇热后变形了,还有怪味产生”,“我知道了,塑料燃烧后,还会污染空气呢!”这样的处理,使得教学更深入了,学生理解更透彻了,真正体现了“一英尺的深度”。
《塑料》这一课,讲的是塑料,很贴近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就能找到教学资源,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景。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力求创设生活情境、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开放地教学,和老师平等地对话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中积累知识。
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场景都可以成为课堂的资源。课前,我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提前一天让他们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哪些塑料制品,并对塑料袋的应用和危害作了调查。这很快就让他们进入这一课的生活化探究活动中,与其说我们应该在一堂课中交给孩子一些知识,达成一些目标,不如说我们应该借助一个课题(或话题)培养孩子的探究意识,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二:进行角色转变,让课堂贴近生活。
科学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课前我就让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了解塑料的知识。课堂上我让学生作为参观者,作为调查员,作为辩论手来探究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参与活动和学习课文中得到了快乐的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前、课(自,请保留此标记。)上、课后,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将课内的活动延伸到课外实际生活中。
三: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生活。
这里的活动主要是指:小组调查活动,个体体验活动,目的是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等一些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共设计两个活动:;一是展开辩论,辨证看待塑料制品的优缺点,反思人类的不当行为;二是通过调查,感知“白色污染”的危害;五是金点子行动,为减少“白色污染”尽心尽力。可以说这两项活动,每一项都是和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课前学生走向生活了解塑料,课中学生有感而发,认知明理,真正体会到“白色污染”就在我们的身边。并通过探索性的活动,发挥集体智慧,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在轻松愉悦、热烈争论的气氛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行金点子创意。从而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了塑料,体会到塑料的巨大作用,最后又回到生活中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
预设近乎完美的,但生成却有些遗憾,原因有两点:一是课堂上的我还不够投入,还没有将课堂当作一种生活;二是每个活动的开展都还不够深入,和孩子们的对话、交流还都浮在上面。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中学会灵活机制,学会取舍,要关注生成,要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使生成更完美。
《塑料》这一课,非常贴近生活,上课前,我先让学生们从家里各自带一些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并对塑料袋的应用和危害作了调查。因此,我从三个活动入手设计教学:一是互相交流,以二人小组互说塑料的用途,看谁说的多;二是展开辩论,以四人小组说说塑料制品的优缺点;三是以组阐述自己调查的信息,并挑选好的进行交流汇报。通过学习,感知“白色污染”的危害;课中学生有感而发,真正体会到“白色污染”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了解了塑料,并体会到塑料的作用及其最大缺点,再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可以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从而使学生树立“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本节课从正反两个方面研究问题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多数学生效果很好。
三年级下册的科学教学计划 篇2
1.能写清楚活动的过程, 学习为作文加题目。
2.学习抓住活动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写好活动的方法。
3.在动笔习作和评价交流的过程中, 感受习作的乐趣, 树立习作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观察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用比较通顺的语言书面表达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展活动, 点拨方法
1.孩子们, 这节课, 我们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木﹒——头——人。
2.交待游戏要求:每个同学的头、手、脚摆有趣的造型;保持1分钟。
3.师生拍手唱儿歌, 生摆造型。
4.教师引导:教室里静悄悄的, 听, 有没有声音;看, 周围的同学都做了些什么动作。……才过1分钟, 你的手、脚怎么样, 心里是怎么想的?……时间马上到了, 5、4、3、2、1时间到!
5.“面”的指导。
(1) 在这60秒里, 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同学们的表现。 (2) 在活动中你听到了什么?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板书:听想)
6.“点”的指导。
刚才呀, 各种各样的木头人出现在了我们的教室里, 不过, 老师发现有一个木头人很特别——请生摆造型。
(1)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木头人摆的是什么姿势? (2) 再从头、脚、身子等引导观察。抓住了木头人的动作。 (板书:动作) 。 (3) 请同学们给木头人的面部来个特写。观察的是木头人的表情。 (板书:表情) 看到他这个样子, 你猜想他想干什么? (4)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木头人的动作和表情, (扣板书) 请同学们把刚才前面同学说的按先说整体印象, 再分别介绍头、脚、身子的顺序, 连起来给大伙介绍一下。 (5) 运用刚才的方法, 同桌互相介绍自己在活动中看到的某个木头人。
7.总结:孩子们, 咱们的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60秒, 但你们的收获可不小, 你们已经掌握了观察活动的方法, 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同时, 重点观察了人物的动作、表情。 (扣板书) 如果用通顺流畅的语言将你观察到的认真地写下来, 就是一篇好习作。
【本环节教学理念:本环节设计了三个达成目标:一是教给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的方法:用眼看, 用耳听, 用心想,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能力。二是教给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将自己观察到的表达出来。三是教给学生抓住活动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写好活动的方法。】
二、读题审题, 拓宽思路
1.在学校里, 你还参加过哪些像木头人一样有趣的活动?今天我们就用笔把这些快乐写下来。看, 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学校校刊正在开展一次征稿。 (出示习作百花园的要求) 快速默读, 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 明确了“写什么” (板书:写一次活动) 。 (2) 明确了“怎么写”, 将活动的过程写清楚, 并加上题目。
【本环节教学理念:“作文应该是生活的一个项目”, 是生活的需要, 是情感的自然流淌。孩子们为什么要习作?参加孩子们喜爱的《少年先锋报》的征稿活动激起孩子们想把自己喜欢的活动记录下来的兴趣, 让孩子们明白:习作是为自己所“用”。审题能力是学生写好作文必备的最基本能力, 征稿启事的内容就是“习作百花园”的要求, 既让学生明确了本次征稿的要求, 也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学生习作, 师巡指导
师:今天在课堂上我们只完成活动过程中最精彩的片段。选择你参加过的喜欢的一次活动为内容, 以“_______活动开始了”为开头往下写。
四、师生共评, 指导修改
1.大声地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边读边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中的错别字、错标点或不通顺的句子。
2.评改一篇习作。
(1) 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 看看这篇习作活动过程是否清楚, 是否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表情。 (2) 你们觉得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3) 你对这篇习作有什么建议吗?师生共同修改
小结:看来呀,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3.同桌交换欣赏习作, 发现别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红笔用“△”和波浪线勾出来。需要改进的地方, 用修改符号改改或在空白处给他指出来。
【本环节教学理念:习作的交流评价, 是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此环节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欣赏、修改习作的方法, 让学生养成反复修改习作的习惯, 在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五、指导拟题, 连段成篇
1.刚才我们完成了活动过程精彩片段的描写, 再在习作中写上活动的时间、地点, 写写自己活动后的感受, 加上一个题目, 这次活动就写得更完整了。如果能拟上题目就更完美了。 (引导学生从活动内容、活动时的心情等方面拟题)
孩子们, 课后进一步完善和修改自己的习作, 老师期待着在校刊上能见到同学们的名字!
【本环节教学理念:这是学生接触习作以来第一次进行拟题指导, 除了让孩子们知道拟题的基本要求外, 主要是想拓展学生的拟题思路, 多方面思考拟题。让学生连段成篇, 完成整个活动过程的描写。】
三年级下册的科学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4
1、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的器官,每个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3、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
4、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与性质是相联系的。
二、科学探究
1、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
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的变化,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
3、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方法,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用实验获得的证据思维加工得出结论,想办法解决简单的磁铁问题,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制作磁针,合理设计制作指南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2、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3、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4、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在探究中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5、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教学措施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做好教学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2、加强对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确保教学的有效、优效。
3、充分运用现有教育资源。挖掘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实践能力。
4、做好观察、操作、制作、记录的有效指导,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和坚持力。
5、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会探究。
6、精心设计拓展活动,联系现代科技、生活,并加强学以致用的培养。
7、加强优生和学困生的联系,互相帮助。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 篇5
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切合实际的的环境,举切近生活的例子,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性活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三年级共有学生人,本次及格人,不及格人。及格率%,优生人数人,优生率%,平均分。
二、学情分析
1、做好课前准备。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实际。从而使教学任务能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2、关心学生参与的意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意探究。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
3、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4、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课本只有不到一半,给学生自习和作业带来很大困难。
2、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不及时并且不能及时交作业,三番五次要,但是总是交不齐。
3、作为新教师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语言平缓,不够生动,没有激情;对后进生的态度比较急躁,缺乏经验与方法等。
在今后的科学课教学中,改正缺点,努力做到教学面向每一个同学,严格要求学生。加强学习,不断充实,以更新自我走为前提,以提高成绩为目的。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科学教学,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科任教师:高永强2013年7月10日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全册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2、主要材料清单: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 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植物油等;图片或刚出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蚕卵,放大镜、饲养盒;不同生长阶段的蚕;蚕茧及蛹,小剪刀,手电筒;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蚕蛾、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及资料;学生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等生长变化的资料;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测量范围在一20 0C-}-110 0C)、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保温杯、冰块、食盐、试管、烧杯、玻璃杯、;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挂图或影像资料。
“磁铁”单元:各种形状的磁铁,铁的物品、一些金属物品及非金属物品;一定数量的铁钉、回形针、大头针、钢珠和大钢针;不同材质的人民币硬币((1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的铝币);盒式指南针,做指南针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备)。
三、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四、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学生整体学习科学兴趣很高,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措施:
(1)、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
(3)、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4)、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优补差措施:
(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2)、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3)、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三年级下册的科学教学计划 篇7
一、探究及探究性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课改中对探究作出如下解释: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 只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才可能形成更强的应用能力, 同时也是学生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课程强调转变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改变原有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查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中, 获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自古以来便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诘问法, 是通过不断的反问引导学习者自我检讨, 在检讨中探究自己知识体系以外的未知领域。韦钰院士也曾指出:“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探究性学习活动, 学生面对的不是现成的陈述性的知识或程序性的练习, 而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探索活动, 无疑是当今科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二、存在问题
在科学课上,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师生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变原来小学科学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枯燥的教、学生乏味的背,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是, 当前教师和学生由于缺乏对探究性教学内涵的真正理解, 在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使科学探究教学往往不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活动流于表面, 有名无实, 盲目模仿。因此, 必须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走出误区, 探究性学习才能健康发展。下面笔者就以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为例, 分别谈谈教师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设置“问题串”
教师在进行“蜗牛”一课的教学时, 教师要求学生用五分钟时间观察蜗牛的活动, 为学生准备了一连串的问题, 例如, 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蜗牛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蜗牛有没有嘴巴?蜗牛是如何繁殖后代的?…….下面, 你们就做个小小科学家, 来探究蜗牛的奥秘吧!
老师以“问题串”的形式, 连续的设下了这么多问题来让学生探究, 老师“给予”的这些问题, 学生一下子难以消化, 教师以为这样就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即“探究性学习”, 然而, 实质是学生被老师的问题牵着走, 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质疑的空间, 学生们被束缚在预设的“问题串”中,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自由想象, 自由发挥的能力, 束缚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在教师预设性的问题下进行探究就很难有生成性问题产生, 探究性学习应该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发现问题, 所以这样的“问题串”不属于探究性学习。
2.教师发出“指令性”操作
一位教师在“蜗牛”一课中, 在探究“如何探究蜗牛是否有嗅觉”时, 有学生说可以用醋。这时老师及时引入“好,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出示的操作要求来做一个实验, 然后得出你的结论”步骤如下: (1) 把自己手中的小乌龟放在玻璃瓶里; (2) 在小烧杯中倒入少量的醋; (3) 拿出棉签, 浸入倒出的醋中; (4) 用沾有醋的棉签, 接近蜗牛的触角, 仔细观察, 蜗牛会缩回它的触角。下面给你们十五分钟时间进行探究这个问题。
有些教师总是提前为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方案。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也常会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干预, 甚至学生稍微有的一点创新想法也不容尝试, 一定要求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步骤, 而且常常为学生进行演示, 这其实已经不属于学生探究, 而是老师帮助学生在做, 在教, 学生已经不是探究的主体, 失去了探究的实质意义, 探究就流于这种形式, 而达不到真正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也实现不了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高度统一。
3.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
在“蜗牛 ”一课中 , 当探究“ 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执教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食物, 要求学生自己尝试给小蜗牛喂食, 观察小蜗牛喜欢吃什么, 可以自由的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于是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五花八门的食材 , 以小组为 单位进行 探究 , 苹果 , 鸡蛋, 话梅, 口香糖, 青菜叶……不管蜗牛喜不喜欢吃, 都往蜗牛嘴里塞。过一段时间后, 学生对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兴趣, 自制力很差的学生便开始聊天, 讨论其他与本节课无关的其他话题, 同时也影响正在认真探究的其他学生。
老师的放任自流和学生的盲目探究, 导致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变得支离破碎, 学生在探究中体验不到乐趣所在, 探究的方法也难以提升, 探究成果也得不到共享和内化。这种情况实际上是老师对新课改中提出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要保证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的误解。
4.学生参与“流于形式”
当教师对《蜗牛》一课提出学习目标以及分配小组讨论问题后, 在讨论过程中, 有些学生只是简单讨论几句就草草收场;有些学生只是在一旁独自学习, 并没有参与到小组谈论中;有些学生虽然在一起讨论, 但讨论的话题和主题无关。同时,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参与并不均衡, 小组合作交流便成为优等生或较外向的学生“表演”的舞台, 他们抢先发言, 争着表现。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则默默地坐着, 或“袖手旁观”, 或“坐享其成”, 很少参与或根本没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原因分析
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存在上述一些问题,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国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老师的观念还没有彻底的转变, 理解存在误区。从学生角度讲, 学生并没有达到探究性学习所要求的自主学习, 自我控制的能力, 从教师方面说,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抓住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从而会大大的影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效果。
1.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差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 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强调要终生学习, 也是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毋庸置疑,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其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成为当前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才能保证探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探究性学习中, 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自我控制能力简单的说, 就是控制自己想做但不能做的事。学生面对这样新型的探究活动会感到不适应, 生理和心理上都会有很大的压力, 同时在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中, 也时常会出现一些行为冲动, 思想偏激等现象。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因此, 对于教师来讲, 要想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这将对探究性学习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教师没有抓住“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 更是一种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的推广与发展, 探究性学习将不断向学科课程渗透, 成为各学科基本学习方式之一。在目前的实践中, 探究性学习往往被狭义地理解为在教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或把探究性学习仅局限于活动课程, 这样就不可能全面揭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有学者认为, 既然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那么教师也就没什么作用可言;探究性学习既然如此注重过程, 那么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授和评价的角色就失去了意义。于是, 有些教师就按照一己之言由过去的“一切皆管”变为现在的“一切不管”, 以为这便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虽然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 但是也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 在探究性学习中, 我们要把握住师生的角色, 即“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如果教师放弃指导, 那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会走经验主义道路, 从而也得不到科学的探究结果。为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功能, 避免学生的探究活动随意游离课题和放任自流, 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段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
四、对策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面对探究性学习这样的新型教学方式, 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学生也许很难清醒的意识到, 或者即便意识到, 也很难主动的改变自己的不好行为, 因此,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归根结底还需要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 把学生引向科学正确的方向上。要想适应这样的科学教育改革, 作为教师, 不但要要努力克服现实中自身存在的各种教学问题, 而且还要尽量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解决学生所存在的合作流于形式, 不积极参与, 以及不善于倾听等问题, 才能规范教学秩序, 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那么教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创设问题情境, 妥善处理学生提出问题
科学课上, 小学生通常会对实验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但是对于理论性很强的内容, 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学生们会产生不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的。所以, 如何让学生对探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就要学习教育心理学, 抓住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来引起学生对探究该问题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利用故事法、悬念法、游戏法、魔术法等创设学习情境, 启迪学生提出问题, 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科学探究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而不是以“问题串”的形式给学生提出很多问题, 供学生参考探究。当学生在心理上有了安全感、愉悦感时, 就会毫无顾忌地敢想、敢说、敢为。
然而当学生们毫无顾忌地敢想、敢说、敢为时, 这就会引发学生说出的问题肆无忌惮, 形形色色, 漫无边际, 就要求教师要适时地、灵活地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探索, 引导学生在动手、动嘴之前先动脑。
然而, 如何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相统一起来呢?
首先, 需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 总结出学生从哪几个方面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找到问题的实质。比如, “把蜗牛放在水里会淹死吗?”“哪些地方可以抓到这种蜗牛?”“我怎么抓不到这么大的蜗牛?”, 这三个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就是问及蜗牛的生活环境, 这样使得问题更明确并且具有针对性。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 那效果会比教师自己总结归纳更有价值。
2.探究性的引导要到位而不越位
在探究“蜗牛是否有嗅觉”过程中, 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发挥好自己的指导的作用, 要以学生为主体, 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方案, 进行探究实验, 观察蜗牛的反应情况, 体验科学乐趣, 而不是根据教师的“指令”步骤, 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 轻而易举的得出结论。
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也是学生们亲密的伙伴, 探究的真正主体是学生,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 但是不能取代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地位, 过多的干涉, 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指导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以高科学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 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效果。
同时, 教师引导也需要考虑一个“度”的问题, 当学生生成具有创造性的一些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 让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让学生明确自己接下来的探究方向, 摆脱此时的探究困境。总之, 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去探索, 去反思,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和自控能力, 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积极参与意识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操作性很强, 因此, 学生在活动中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合作很重要。但是, 在日常教学中, 小组合作往往会只流于形式, 并非做到真正的合作。因此, 既要从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使他们了解合作与交流的价值, 尝试与其他同学合作与交流, 又要解决合作流于形式的问题,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合作的意义和乐趣。
要想使合作不流于形式, 教师就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即可, 而是要在实验探究活动前, 应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合理分配, 使每个组兼有各层次的学生, 这样组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同时, 在活动中, 教师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要承担一定的活动任务, 担任一定的角色, 要明确每一个学生的任务, 落实各自的职责, 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操作员、协调员等, 且这些角色要轮流互换, 保证每个成员都体验难度不同的角色, 都有组织本组活动、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发言的机会, 这样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兴趣, 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既要强调学生合作学习, 积极参与, 又不可以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强化目标导向, 动态把握课堂, 教师要适时指导, 避免学生盲目探究。探究活动具有一种不可预见性, 主要是由于学生个体间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差异, 这也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让学生完全的自主探究, 而是要以目标为导向, 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只有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以后, 学生才会有目的的去发现问题, 探究未知。但教师设置的目标要明确, 适当, 要让学生力所能及。由此也可以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五、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结合“蜗牛”一课的实验探究活动来分析当今科学课中探究性学习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思考。
科学的进行探究是一种合理有效的科学学习方式,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联系小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设置合理的探究计划,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和合作探究的机会。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更具有鲜明的探索感悟和实践体验的创新性。这一新型的教学形式值得我们共同探索和实践。因此, 我们需要正视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存在的这些问题, 努力的尝试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让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更合理, 更高效。
总之, 探究之路, 贵在坚持, 重在微妙。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M]1999
[2]马志成.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07:23-26+32
[3]韦钰等.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5.51.
[4]郝京华.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5]肖龙海, 苏正旺.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 2004, 02:85-89.
[6]张道祥.当前探究性学习中的几个误区[J].教育探索, 2004, 06:17-19.
三年级下册的科学教学计划 篇8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学具、教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课件和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准备边长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这样3个提问。
展示课件一。
1. 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
2. 让学生说出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师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想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让同学们看个短片,还要请同学们当个裁判。展示课件二(短片内容:两个同学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手里各自拿着自己小长假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小明说:我的照片是2平方分米。小强说:小明我的照片有198平方厘米比你的大,我的大我的大……争论不休)。
师:请同学们给他们裁判裁判,是小明的大,还是小强的大?
生:小明的大,小强的大。(意见不能统一)
师: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我们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待会儿再说行不行?
二、探究新知
1. 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个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拿出1分米的正方形。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看,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能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4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生2:我们用直尺去量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生3: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就是……
生: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接着让学生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
2. 迁移类推,理解进率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从上面的试验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来加以说明)
学生汇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这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分米)。
师: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3.总结概括,掌握进率
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在课题后板书100)
三、应用拓展,巩固进率
师:我们了解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又知道了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下面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 出示例3: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面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个人的推想过程。(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就是25个100平方厘米,所以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2. 做一做:(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 小结:以上几道题都是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这样的题首先想到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有几个高级单位的数就有几个100。
四、综合训练
1. 练习二十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练习二十的第5、6题。(1、2组做5题,3、4组做6题)每组抽一生在黑板上做。
3. 找三组一生评讲第6题。
五、课堂小结
1.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
师:这堂课你学会什么?学生说,教师小结。
2. 师:现在我们能给小明和小强当裁判吗?(在齐声回答之后请一生裁判)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篇9
一、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让学生合作完成实验。
二、实验教学的目的
通过观察和实验教学,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积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实验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用的实验器材。
2、学会实验操作的要领和操作规范,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
3、保证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开出率达100%。
4、教师要充分认识式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每个实验的准备工作。要求每个实验,课前教师都要认真操作一遍,保证实验效果和实验的顺利进行。对于那些一般性的,无特别要求和危险的探究性实验,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操作,教师要充分估计到实验的各种情形和不同结果,要做到随机应变,灵活驾驭课堂。
5、对于那些有特别的规范要求和具有危险的分组实验(如酒精灯的使用等)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有的甚至要先演示。有危险的实验,教师预先要采取可靠的防范措施。
6、每个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搜集、准备一些相关材料(或代用仪器)。
7、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及相关资料的整理。
8、要引导学生注意对现象的观察与分析,通过分析、对比、推理、归纳、抽象等得出正确的结论。
9、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
10、注意引导学生总结、积累实验设计及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三年级下册的科学教学计划 篇10
科学探究:准确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在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学会设计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对自己的身体提出问题,培养想知道、爱提问的习惯,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珍爱生命。
科学知识:正确说出人体的各部分组成及其作用,能在自己身上指出主要的骨、肌肉、关节,并简单说出它们的作用,综合认识人体的主要内脏器官,分析身体各部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骨骼模型、人体内脏器官模型、人体轮廓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照片,大家仔细观察照片上的人做了哪些具体的动作?(出示学生军训汇报表演的照片,同学们仔细观察。)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谁愿意把你观察到的与大家分享? 学生交流。
是呀,我们可以这样自如地完成各种不同的动作,是因为我们身体的各部分能够密切配合协调工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入第4课的学习《我们的身体》。
二、引导学习,实践探究。
(一)初步观察,基本了解:我们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请同学们观察你、我和周围同学的身体,想一想,我们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同学们边指边认:头、脖子、胳膊、腿等。
师生总结:从外形上看,我们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二)猜想体验,深入探究:我们身体的内部有什么? 1.交流探究身体的方法。
要研究我们身份析内部有什么,光靠眼睛是看不到的,你有哪些好方法交流给大家?
学生交流:摸、按、捏等。
提示:我们可以按时怎样的顺序来观察研究?
小结:现在,我们就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按一按的方法,按从上到下、由外到内的顺序来观察研究我们的身体。
2.初步探究身体的表面和内部的骨骼肌肉。我们先来看看身体的表面是什么?
教师引领学生一起做:身体表面是光滑的皮肤,皮肤上还有细细的毫毛。再摸一摸,皮肤的下面是什么?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按一按再松手,会怎样?
皮肤下面是肌肉,肌肉软软的,有弹性。
再摸一摸,肌肉的里面是什么?你觉得它是什么样的? 肌肉里面是骨头,硬硬的,比较长。
小结:我们全身的骨头相互连接成一副骨架,这副骨架叫做骨骼。3.学生自主探究身体内部的骨骼和肌肉。
现在请大家继续利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探究我们身体内部的肌肉和骨骼,把你的发现画在人体轮廓图上,可以从肌肉和骨骼中任选一种来探究,把你探究到的都画出来。
学生边探究边在轮廓图上画出肌肉和骨骼。学生交流:骨骼、肌肉
(三)拓展探究,广泛了解:身体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我们再来观察手、眼、耳、鼻、舌、牙等器官,研究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之间有什么联系。
仔细观察这些器官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让它具有怎样的功能?任选两种器官进行观察,把你的发现填写在课本P20的表格里。
学生观察探究,填写表格,请几个同学到白板上填写。交流:
手:有5个手指,手指较长且长度不等,这样可以更灵活地拿取各种东西。眼:人有左右两只眼睛,里面有眼球,中间有瞳孔,可以让我们看清周围的物体。
耳:有左右两只耳朵,外面有耳廓,能听到四面八方的声音。鼻:有两个鼻孔,并且向下,里面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进入。
舌:舌头类似于椭圆形,比较软,能灵活地转动,可以搅拌吃进去的食物。牙:牙齿有上下两排,数量很多,排列整齐,可以咬碎食物,充分咀嚼。小结: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是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
三、体验活动,延展提升。学生做几个体验小活动:(1)试着用一条腿做下蹲运动。
(2)试着用一只手系鞋带。(3)试着闭上一只眼睛走直线。你觉得怎么样?想跟大家说点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小结:人体是一台复杂的机器,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器官各负其责,相互密切配合,保持高度的协调性,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假如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器官出现了问题,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你有这方面的体验吗?
学生交流:有一次,一不小心把脚崴了,好几天不能正常走路,非常地不方便。
调查:残疾人是怎样生活的?试着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板书设计:
闽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11
2013—2014学年度第 二 学期
学科: 科学 教师:2014年2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减负”精神为宗旨。
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1.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把整体分为部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物
体的形态构造和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采用的方法:运用各种感官和多种观察的方法来观察物体。
2.实验能力:继续学习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
3.通过养蚕的体验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等方面的科学态度,并进行学科学、用科学教育。
三、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固体和液体》、《关心天气》、《观察与测量》五个单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
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现状分析
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
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措施
1.应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
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探究活动的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5.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7、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三年级下册的科学教学计划 篇12
家长开放日是怎样的一个含义?之前我并不了解。但在2013年3月15日这一天,通过一堂科学课,我深切的明白了它的含义。家长开放日不仅可以向家长展现科任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还可以向家长展现我们学生优秀的学习风采和创造能力,在这一天,讲台不仅是讲台,还是一个舞台,我热爱这个舞台,我渴望我的学生们在这个舞台上绽放出他们的光芒!
在家长开放日这一天,我非常荣幸的得到了两堂教学展示课的机会,感谢学校领导们对我的信任和鼓励!
家长开放日的课堂分成两部分,教学展示部分和家长会部分,所以我尽可能地利用这有限的教学展示时间,来展现《科学》课堂有趣而活跃的一面给家长。上午的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我分别在三(3)班和三(5)班围绕《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开展教学活动,这一课分为“交流蚕的生长变化”、“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以及“蚕还会长成什么样”三部分,对于动手和观察的要求非常强,所以在课堂上,我总结了之前的教学经验和教训,采取了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动手的方式来上这堂课。由于学生之前养蚕已经有一段时间,他们对蚕的生长变化是非常了解的,所以在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中,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出蚕的蜕皮现象,让学生了解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内容比较多,我便采取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讨论蚕的外形和各种行为,之后再派小组代表发言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发言,他们的自主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升,达到了《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这一堂课,学生成了主角,而我,只是一个跑龙套的。但是,这样的角色转换很成功,因为,作为主角的他们,不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学到了知识,还在这堂课上展示了他们优秀的风采。看着他们脸上求知若渴的神情,我的心里,感到十分的欣慰。这个舞台,是属于他们的,他们可以从老师的简单引导,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找寻到真理,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最牢固。课堂不应该是老师的“一言堂”和“独角戏”,这不才是真正的学习吗?
三年级下册的科学教学计划 篇13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四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课前准备:
为每组准备:250ml玻璃杯(编号○1~○4),0℃~100℃温度计(4支),不同冷热的水4杯,水温测量记录表
(一),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记录表
(二)。为全班准备:0℃~100℃温度计,体温计,500 ml玻璃杯,一热水瓶开水,秒表,投影,分组分工。教学过程:
一、趣味猜谜,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吗?今天,左老师就为大家说一则谜语,大家来猜猜,看谁是我们班的猜谜大王。
“身上一把尺,肚里一红线;夏天线儿长,冬天线儿短。”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呀!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温度计(出示各种类型的温度计)。师:(端起热水杯说):要想知道这杯水的准确温度,就得使用温度计。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问题。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要想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老师这里有测量35℃~42℃的体温计,-20℃~50℃的家用气温计,还有测量0℃~100℃的实验用温度计。你认为测量水温应该选用哪一种温度计?为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选择好了吗?哪个同学说说你选择哪种温度计来测量水温? 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我们要测量水的温度就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二、演示教学“测量水温的方法”
过渡语: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有了合适测量工具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直接测量水的温度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出示测量水温的方法)边出示边讲解。师再演示梳理并概括。(板书“拿、浸、看、等、读”)我们已经知道了测量水温的正确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方法测量水的温度,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预设:挡住视线,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读数偏大或偏小,没有稳定测温不准。
再演示梳理并概括。(板书“拿、浸、看、等、读”)
我们知道了正确的测量水温的方法,那我们来判断一下这些同学的测量,是否正确呢?
三、测量水的温度
1、测量四种不同温度的水(1)、恭喜大家已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想不想真正动手进行测量?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好了四种不同温度的水,4号杯的热水即将倒出。那测之前我们可有明确的分工,请同学们看大频幕,组长收发仪器,记录数据,其他组员测量水温,并把测得的数据告诉组长,让组长记录下来。大家明白各自的工作了吗?接着请组长上来领取热水,注意热水很烫,小心拿。(2)、组长取出记录表,小心取出温度计,分发给组员,组员完成测量后就交给组长放回篮子,谨防破裂。(3)、学生分组测量水温并记录。(4)、交流测量数据,感受“凉、温、热、烫”。各组组长到黑板板书测量温度,再讨论各杯温度有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测温方法的错误)。
2、测量连续10分钟内水温变化(1)、猜测
师:过几分钟后,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估计会怎样变化? 生:猜测
(2)实验验证
各组做好实验准备,师按秒表宣布“0分钟测量开始”,依次每隔两分钟提示一次。
在实验间隙中穿插以下问题:
1、(4分钟测量后)这些水的温度发生了怎样变化? ○
2、(6分钟测量后)几号杯中的水温基本不变?为什么呢? ○
3、(8分钟测量后)预测再过2分钟后温度会达到多少? ○操作完成后,操作员收起温度计放回篮子。(3)、分析交流实验结果
各组分析自己测量的宝贵数据,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1号杯温度基本不变,其它三杯水的温度都下降;温差越大,降温越大;温度越高,降得越快)温度下降说明了什么?(水的热量减少)把某一杯水放在火上加热,水温会怎样变化?为什么? 小结:热量减少,温度下降;热量增加,温度会上升。板书(4)、推测水温的变化
再过10分钟,这些水的温度又会怎样变化?过一天呢? 随着时间的延长,水的温度会不会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 有条件的学生回家后,可以将一杯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研究水温会有什么变化?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对的还是错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感受或疑问?
五、布置作业
1、当个家庭小医生:帮你的家人测量体温,看看儿童和大人、男性和女性„„的温度有没有差别。
2、设计一件创意温度计:温度计是我们生活和生产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现有的温度计还不满足我们的需求,仍在不断的改良,打开你的想法,试试设计别具一格的创意温度计。
六、板书设计:
测量水的温度
测量方法 :拿、浸、看、等、读
【三年级下册的科学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08-02
小学科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7-05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07-12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学困生辅导计划09-03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新教科版)青岛版07-16
2016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10-09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的教学总结08-17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的教学 备课资料(青岛版三年级下册)10-12
三年级语文下册清明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07-27
三年级科学下册 指南针3教案 青岛版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