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情思-散文

2024-09-16

四月情思-散文(精选11篇)

四月情思-散文 篇1

四月情思-散文450字

四月, 玉兰吐艳,烟雨蒙蒙。盈盈春意中,罗娜河以媚人的丰姿,流转的风景,如酒的深情,璀璨了蓝色的情思。如果可以,多想裁云为纸,研雨为墨,再采撷枝头最艳玉兰制成胭脂,摩兰衣长发滚滚,衣袂飘飘的丰采。黯然神伤。一树相思转瞬零落成泥,唯剩茕茕孑身,肝肠寸断……

徘徊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抬泪眼,远处亭台楼榭,疏影横斜。落寞里,鱼戏花影,桥迎画艇,阑珊中,笙歌隐隐,月色溶溶。游春倘须好心情。象我这样一个愁绪满怀的.人,在这如诗如画的春天里,也只能强将古今悲欢事,都付杯酒笑谈中……

美梦易醒,鸳盟难续。昨日,在平淡如水中,我们相濡以沫,静看月光如水,笑谈风云变幻,柔肠百转中,情丝如弦,弹奏红尘恋曲。 岁月如梭,编织南柯瑰梦。

愿得纡陽辔,回日使东驰。东陽太守,空叹庭树婆娑;俊逸参军,悲描芜城零落。古往今来,万物同理。岂独儿女情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转瞬间,花落人杳,青春的烟云,竟成流水逝波。再回首,曾经的星,曾经的月,那么美好,昔日的风,昔日的雨,魂牵梦绕。

思念,一如指间文字,满纸缱绻,一时葱茏。

四月情思-散文 篇2

1998年由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岩井俊二编剧的《四月物语》就是典型的散文式结构。这部影片分为七个段落。段落一:榆野告别父母从北海道出发,前往东京武藏野大学读书。她来到自己出租的公寓,搬家公司帮她送来家具。她想送点北海道特产给女邻居,但吃了闭门羹。来到学校,她参加了开学典礼,在班级的自我介绍中,榆野显得很不合群,同学问她为什么考武藏野大学,她回答得支支吾吾。在学校食堂里她认识了同学伢子。段落二:第二天,榆野骑车来到武藏野书店,买了几本书,然后在书店附近游荡,在喷泉广场上遇见一对恋人在亲热;她在电影院看了一场无聊的电影,遇见了一位猥琐的男青年,最后她骑车逃走。她再次来到书店,向店员询问书店的作息时间。段落三:伢子拉着榆野去参加钓鱼协会,会长深津很会拉人入会,然后大家到草地上练习钓鱼动作。段落四:伢子又想拉榆野一起去练习钓鱼,榆野拒绝了,她再次骑车来到武藏野书店,遇见了山崎在书店中工作。段落五:榆野回到公寓,做了很多咖喱饭,想要邀请邻居一起用餐,再次遭到拒绝,她只好一个人孤独地吃饭,没想到邻居却来到了榆野公寓中。段落六:榆野和伢子在草地上练习钓鱼动作,伢子告诉榆野她暗恋深津,伢子问榆野恋爱过吗?榆野回忆起自己高中时期对山崎的暗恋。山崎是榆野的学长,他从来没有注意过她。山崎考上了东京的名校武藏野大学,榆野也想考到这所大学去。一天,榆野的好朋友鸫从东京回来,送给榆野一本书,并告诉她书是在武藏野书店买的,山崎在那里勤工俭学。榆野本来成绩很差,但为了能够和山崎在同一年大学读书,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考上了武藏野大学。段落七:榆野再次来到武藏野书店,这次书店里只有榆野和山崎,山崎认出榆野是和他读一所高中的学妹,并叫榆野常来玩。榆野买了书之后,兴奋地离开了,这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榆野躲在美术学院楼下,她遇见美术学院的加藤老师,向加藤老师借走唯一的雨伞,并再次来到武藏野书店向山崎借伞。山崎给了榆野一把红伞,然而这把红伞有点破了,于是他拿出许多伞,但每把伞都不合适。榆野撑着这把破红伞回到美术学院,把借加藤老师的伞还给了他。目送加藤老师离开后,榆野依然撑着破红伞,幸福地站立在雨中。

一、散文式结构依赖生活化的题材

散文写作本身虽然允许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但又反对虚拟情节和制造人为的戏剧性纠葛,因此,散文本身生活感很强。影视剧当然不可能完全展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但要实现散文化的风格,首先要选择生活化的题材,这种生活化的题材追求展现朴实的生活和真挚的情感。

《四月物语》这部影片的选题很适合采用散文式结构,它展现了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真挚的情感。榆野对山崎的爱情并没有“惊天地泣鬼神”,而是平凡、朴实的,是生活化而不是戏剧性的。《四月物语》之所以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在于影片本身对生活化的追求,在日常生活的展示中,凸显出爱情的纯洁,以及少女为爱的执着。

二、段落、情节和场面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通过细节铺垫实现“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追求

散文不追求完整的情节和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它写人写事只有看似几个零散的侧面,实际上却“不散”,因为散文的主题明确,笔力仍然集中。所以,散文式结构的影片不追求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必然联系,看起来好像是在无休止地展示日常生活,实际上这些日常生活的展现往往是朝着影片的主题、人物性格塑造以及作者所营造的意境方向前进的。在这种影片中,编剧往往重视的是细节的展现在不经意间联系主题。

在《四月物语》中,有三条行动线,一是榆野三次前往武藏野书店欲制造与山崎的偶遇;二是榆野和伢子参加钓鱼协会的活动;三是榆野想和隔壁女邻居交朋友。这三条行动线穿插进展,同时,在行动线展开之前影片展现了离家到东京、搬家、开学典礼、自我介绍等榆野的日常生活场面。这些场面的排列如下:1.家人火车站送别榆野;2.榆野来到自己的公寓;3.搬家公司问路遇见新娘;4.家公司帮榆野搬家;5.榆野送特产给女邻居被拒;6.开学典礼,榆野看校乐队演出;7.同学自我介绍;8.食堂认识伢子;9.榆野看学生摇滚乐队演出;10.榆野第一次去书店;11.喷泉广场遇情人亲热;12.看电影遇猥琐男;13.榆野第一次去书店;14.榆野、伢子与深津谈判;15.草地练习钓鱼;16.榆野拒绝伢子参加钓鱼活动;17.榆野第二次去书店遇见山崎;18.榆野请女邻居做客;19.草地练习钓鱼;20.榆野回忆暗恋故事;21.榆野第三次去书店,山崎认出榆野;22.雨中借伞。

这些段落和场面看起来没有什么联系,实则影片通过行动和细节将所有段落和场面联系了起来。

首先,三个行动线是通过间接表意联系起来的。榆野三次前往武藏野书店欲制造与山崎的偶遇和榆野和伢子参加钓鱼协会的活动正是通过“钓鱼”的引申含义联系起来的——榆野去书店不正是在“钓鱼”吗?榆野想和隔壁女邻居交朋友,女邻居两次拒绝了她,最后女邻居主动到榆野宿舍做客,这其实隐含表达了榆野的真诚和努力是可以改变关系的,而榆野前往书店欲制造偶遇山崎和这条行动线也有同一的主题,而且也正好是三次。

《四月物语》中的很多场面看起来没有什么连贯性,完全是生活化的展现,而实际上在这些场面中,作者抓住的是情感上的联系,并且设置了较多的细节来突出情感主题、连接情节,这些细节的铺垫在影片结束之后让人回味无穷。例如,场面1,家人火车站送别榆野,表现了一个女孩为了爱情惜别了北海道所有的家人,前往遥远的东京去了。场面2榆野来到自己的公寓,展现了东京四月樱花飘落的美景以及东京早晨和谐的生活图景,实际上这些景象也都是榆野心情的表现,对于一位拼尽全力实现目标的人来说,目的地什么都是美的。场面3展现了搬家公司在送家具的过程中遇见新娘,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场面4搬家公司帮榆野搬家,展现了榆野并不是性格强大的女人,而是无主见、随和的人。因为这样性格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但成绩很差的榆野为了爱情居然考上了东京名牌大学,因此作者从侧面赞美了爱情的伟大。场面6开学典礼,榆野看校乐队演出,实际上埋下了山崎在高中搞乐队的伏笔。场面7同学自我介绍,榆野穿着毛衣,展现她对东京的不了解。通过同学设问:“你为什么考武藏野大学”,而榆野支支吾吾地回答,埋下了榆野考大学动机的伏笔。场面9榆野看学生摇滚乐队演出,进一步埋下山崎在高中也是乐队成员的伏笔。

所以,《四月物语》的情节看起来很散,实际上“文眼”是比较明确的——歌颂纯洁的爱情,在联系段落、情节和场面时,编剧构思精妙,不轻易让人明白,待整个故事讲述完之后,观众联想到之前的设计才能体会出生活的韵味。

三、散文式结构没有明显的高潮和结局

这是由于这种结构形式既没有戏剧冲突所形成的紧张发展过程,也没有矛盾激化后必然要出现全剧高潮的形势。但大部分散文式结构还是有高潮的,只是这个高潮相对于戏剧式结构,力量更弱,或者说,散文式结构并不着意在高潮处让矛盾最大化爆发,而着重于高潮处所引发的意味。

《四月物语》的高潮处就是场面22“雨中借伞”。在场面21中,山崎认出榆野是自己高中学妹。这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而榆野欢快地在雨中奔跑,这场大雨跟一般的青春爱情片不同,它没有戏剧性作用,而主要是抒情性作用,是榆野此刻心情的意象化表现——幸福得想哭。她借了加藤老师的伞又折回书店向山崎借伞,山崎给了她一把红伞,榆野打开后,山崎发现伞的边缘有点破,于是他找出很多伞,结果感觉每一把伞都不合适——这隐喻了最初的爱情其实就是最好的。然后,两人有一段对话:

榆野:学长还在乐队吗?

山崎(摇头):你怎么知道?

榆野:学长很出名的。

山崎:是吗?

榆野(小声):至少在我心中。

山崎(没听清楚):啊?

榆野:我会把伞还给你的。

山崎:不用了。

榆野(坚定地):我会还给你的。

山崎:好。

这段对话让观众恍然大悟,场面6开学典礼榆野看校乐队演出和场面9榆野看学生摇滚乐队演出的叙事意义。

这段剧情与戏剧性结构的影片相比,根本不算高潮,但是却让人感觉清新、动人。一方面是因为前面的叙事中节奏十分舒缓,所以突出了这个并不激烈的高潮;另一方面它也是主人公榆野压抑情感的宣泄点,榆野朴实随和的性格中所爆发出的别样的执着、倔强,让观众突然惊喜地发现人物性格的另一闪光点。

影片使用的是开放性结局,以榆野打着红伞立在雨中结尾,并配以她的内心独白:“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我的老师说真是奇迹啊。不过如果真的是奇迹,我会说,是爱的奇迹。”至于榆野和山崎的爱情关系将会怎样发展,让观众自己去想象,给人余韵无穷的感觉。

夏夜情思经典散文 篇3

当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夏天的味道就像重庆的火锅一样“辣”得直透心底。当日头转到正午的时候,街边的狗都热得吐出了红红的舌头,头蔫得像霜打了的茄子,见人懒得连眼都不抬一下,更不愿张开嘴巴乱吠一声。行人会行色匆匆地离开滚烫的路面,举着遮阳伞或者沿着街边的树荫直行。而那些白花花的太阳光会像热炉一样,让那些不畏惧它的人付出一脸的汗水,有人热得受不了,用毛巾擦了一下,一拧,水“哗哗”地流了一地。

于是,有人看了看天,心里说着“老天来点云吧,来点风吧,实在受不了了。”也有人脱了膀子,干脆把三轮车往树下一停,帽子往脸上一遮,脚搭在车头上,头靠在车帮上,静静地打起了盹。卖西瓜的切开了红红的瓜瓤,招引来一个又一个咽喉冒烟的顾客,然后不停地切着一个又一个滚圆的泛着青绿色的瓜娃娃,一边擦着汗,一边乐着说:“尝尝,甜瓜,甜甜的西瓜啦!”知了在不停地喊着“知了,知了”,这让热得燎人的天更显得令人烦躁。

于是,大家期盼着风,期盼着云,期盼着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

“砰”地一声,吓人一跳,还以为哪里打枪了,接着就听见“哗啦哗啦”的玻璃碎落声。正在树下纳凉的人们一抬头,喊声“不好”,风来了,只见一阵旋风狂猛地吹将过来,又有“哗啦哗啦”的玻璃碎落声。风狂得让人睁不开眼睛,接着就是一阵“噼噼啪啪”的雷雨声。路面很快起了水泡,这场面将所有人都吼住了。大家真有点不知所措,喜矣!乐矣!愁矣!怨矣!可是当你还没有反应过来,天又亮了,风停了,雨住了,晚日就挂在了西山,西边一道虹霓,就迎来了一个美丽的夏夜。

雨后的夏夜的确迷人,白天的这一场不期而来的暴雨似乎就是专为这个美丽的夜晚准备的。夜空灿烂,满天的繁星眨着迷人的眼睛,就像少女们迷人的眼睛一样,充满了隐秘的情思。于是,憋闷了一天的人们这时候都不愿呆在家里了,于是就沿着海滨轻轻漫步,感受着凉凉的海风,说着人间的.亲密的情语。这在夏天的沙滩上,三三两两的,竟然到处都是。

夏夜真是迷人的,那些年轻的大学生们会几个人围成一圈,弹起心爱的吉他,唱起动人的情歌,吹着海风,听着涛声,想起那些浪漫的时光,升起未来的航帆。

而那些正在热恋的一对对年轻人,有的会挽着胳臂,踩着松软的沙子,轻轻地走着,任海风吹起她们飘逸的裙幅,飘逸的长发。她们有的会靠在恋人温馨的肩上度过一个温馨的夜晚。

如果说夏天的白昼真有点不讨人喜欢的话,那么夏天的夜晚还的确是太迷人了。这样的夜晚,适合一家三口的散步,适合一对情侣的谈心,也更适合那些对于未来充满信心的年轻大学生们的聚会。

我爱这样的夏夜,至少比起白昼的不讨人喜欢,夏夜有更多的诗意的一面;在这样的夜晚,你也完全可以放松身心,放慢脚步,纵目驰骋,让所有的烦恼随着涛声呼啸而去,你也尽可以呼吸呼吸凉凉的海风,踩踩松软松软的沙滩,做做舒展的扩胸运动,张大肺叶,让自由的空气进入心灵。想想白昼的郁闷与燥热,还有那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这夏夜的清凉美诗意美也正因为白昼的挥汗如雨而凸显出来。这正如大自然往往在给予我们丑的同时,却也同时给予了我们美的东西,因此我们不必一味埋怨大自然的不恤人意,一味抱怨大自然的酷热无情,殊不知这热的背后也许正是某些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事物的热切需要。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自私而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这样的热,正如冬天的寒冷一样,都是大自然运行的自然规律,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只有敬天顺命,倒是遵循自然之理,倘若夏天不像夏天,冬天不像冬天,四季的运行规律紊常的话,那才是人类的不幸,自然万物的不幸。

冬雪情思散文 篇4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茸茸雪花,飘然而下,飞舞如絮,落在大街小巷,落在了田园地头,落在了萧瑟的枝头,落在了一个个的心上,洒落一地的洁净情思。—题记

冬季里,迎来了雪花,晶莹剔透中耀着眼,飘飘然然,落落洒洒,素白了远山眉黛,素雅了近水楼台。就这么飘啊飘,飘到春季孕育中,飘扬过了昔年,飘到了念想的红房子里,来到我身旁,引来一场旧词新调,开始了冬季情思。念你,眉生一泓云水,散落清风流云,脉脉深刻眉间的朱砂,深深地记忆起风来音起,那场初遇的雪景,洁净带着青涩的情思。

雪天中,煮一壶念想的酒,浅酌慢吟,飒飒北风,带来冬天的碎念,想起儿时,蹦蹦跳跳的在雪地,踩呀,踩呀,踩到月儿的照耀的古巷,那儿有漂亮的衣裙,美味的零食,和可爱的小熊熊……一片片雪花,轻飘过流年的衣襟,柔美中透着清丽,在冬里漂流过念想的海,一行行于空中飘零,耳畔回旋起最熟悉的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久违了的课堂,那沉香了的味道!

已去的儿时冬天,已去的独有味道,怎么重新演绎,味道也回不到从前。于是喜欢冬天里下场雪,让回忆可以随雪落,飘飘而来,让旧年的梦幻,再次萦绕指间缝隙,随雪落入,想起那年那月,会不由的微笑,想起擦肩而过的.风景,会倍感珍惜;当一支怀旧的发髻,再次安然于光阴下,它所有的记忆,是我们用温暖,静静回忆。

昔年旧景,多少人事纷飞,陌路口浮华烟云,依稀记得,有些心怡的人,幽香岁月枝桠,凸显风骨,抚过一页页流年的厚书,褶皱的页脚,瘦梗韶光,盛开束束红梅,傲然雪域,芙蓉般洁白在心莲近旁。冬雪滑落一地情思,眷顾丹枫叶林的一抹情花,捻花指间的光阴,回顾从前的点点滴滴,徘徊在十字路口,排序一行行的长情,想起飞舞的记忆,冬雪缓缓落下,一笺笺的回首。

一盏红影回眸,寻找墨韵里的水湄,暗香盈袖指间,在恰好时;即便冬季枯瘦,素净中,还是添加一份美好,让雪舞时,跟随飘飘而过,来临身旁,重温旧梦。让儿时的梦想,锦瑟年华的初始初见,快乐的音符,开心的花信,片花朵朵,跌宕滴点,让思念抵达。回忆少时翩翩的扉页,静静翻阅,静静丰盈飞越的羽翼,让其风飞起,让其勾画情思。

勾勒一片段,捻花向暖,香凝有你有我,有春花伴燕舞莺啼的美好,有夏雨漫洒山水的绵绵的浪漫,有秋月纱幔枫红的悠悠,有冬雪红梅相依相惜的恋歌,每一节点,处处是落花成诗的曼妙。回首的段落,青丝长长,萦绕时光,思念淋漓,就这般坐落在一处,竹林听雨,亦或落雪数梅,浅酌小坐,斟酌古檐上过马而去的过往,慢慢梳理,静静回放,已是甚好!

雪飘如絮,软软的,柔柔的,这茸茸雪花,飘飘落落,飞舞着快乐的翅膀来到。喜欢那一片片,飞落在发梢,飘落在 肩上,手掌心上,悠悠荡荡在岁月地的书页中,美好着美好,开心着开心。想起了经年的你和他,想起了遗落的玩珠,现如今已在哪里,想起了纯真的年华,那个小小的女孩,走在满天飞雪里,一步一步,踩着袅娜音符走来……

回忆时而涩涩,时而如锦,这一窗的洁白雪霜,见证了一路的羽化成蝶。那窗前挂云水的清欢,是眉底的素净深远,是一朵碧水清莲在心底,花开花落的深深浅浅的喜欢,犹如丁香花的幽香,静静的飘远。回忆于每季独芳一角,缓缓悠悠,又在此冬里,情思连绵,明媚春华,漫洒雪花信使,捎去深沉的唇语,飘落雪地,让文字一朵朵捡拾,直到地老天荒。

老屋情思抒情散文 篇5

狂风卷着暴雨,象无数条金色的鞭子,猛烈地抽打着门窗,不锈钢的防盗门嗡嗡地响,第六感觉告诉我,老家那老屋,这回是无论如何也保不住了。日降雨量300毫升的大暴雨,不说我们这一代,就是从爷爷的爷爷那一代人算起,恐怕也是第一次。古诗云:“久雨藏书蠧,风高老屋斜”,再好的房子如果没人住,尽早也是要倒塌的。老家那房子,自从父亲走后,10多年来,便孤独地承受着风雨的侵蚀,几年前,墙体便出现了裂缝,接着,一根檩子断了,房顶的一角露了天,遇上这样的特大暴雨,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了。

清明时节,我回到老家,给父母上完坟后,来到老屋的废墟旁边,目睹着老屋的残砖断瓦,默默感受着老屋淳厚温暖的泥土气息,我突然有一种现实被抽空的感觉,一种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

老屋究竟有多老?父亲没说过,我也没查过。我只知道从我懂事的时候起,我们这个李姓屋场就有新屋老屋之分,老屋比新屋地势稍高一些,中间隔着一口蒿笋塘。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屋不断扩建,蒿笋塘被填平了,新屋和老屋便实行了无缝对接。老屋原来有上下两个堂屋,叔父成家后,上堂屋那边的房子给了叔父,父母和我们六兄弟住在下堂屋的三间房子里。现在的.老屋,实际上是在原来老屋的宅基地上改扩建的,年令比我还小。

对生长在城里的孩子们来说,老屋似乎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它不过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既没有青山环绕,碧波荡漾的美景让人流连;也没有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供人欣赏,更没有叹为观止的文化古迹让人演绎,即使不倒,也卖不了几个钱。但是,在我们心中,感情这个东西是无法估价的,就象“儿不嫌母丑”一样,老屋不但寄托了父辈对儿女福佑和期盼,而且也凝结了我们这代人的心血和汗水。老屋扩建的地基是我们一担担土从烂泥塘里填起来的;老屋的砖瓦,是我们挖土拌泥一口一块做出来的;老屋的木料,是我们一步一颤从几十公里路远的山里买来的。老屋的一砖一瓦,一木一梁都注入了我们的灵魂,它和父母连在一起,成了一种血浓于水的情节,不管你走多远,不管你漂泊多久,他都会牢牢牵住你的心。可是现在,它已经容不下“从前------”这样的故事了。

老屋倒了,它倒得悲壮。

它来到这个世上,本身就先天不足,没有钢筋的支撑、没有水泥的庇护,除了半截经过火炼的红砖外,几乎都是原生态。赤身裸体迎击狂风暴雨,霜刀雪剑。几十年来,尽管伤痕累累,它把眼泪藏在心中,坚持屹立不倒,这次,它拖着摇摇欲坠的病体,与百年不遇的强敌决斗,终于倒下了。就象一个身受重伤的战士,面对力量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他用最后一点力气,打出了枪膛里最后一颗子弹,然后倒下了。他是英雄!

老屋倒了,它倒得其所。

它本是水田中肥土层下的一层粘土,被主人发现后挖掘出来打造成合适的形状,用到了合适的地方,便成了屋。为报主人知遇之恩,它以有限的空间,接纳和承载了主人家三代人,在这里,它送走了两位坚持与自己相伴终身的老主人,在这里,它见证了少主们一个个成家立业,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在这里,它见证了第三代人的出生成长,然后看着他们一个个走出家门。它为主人一家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直至他们搬进新居才了无牵挂地倒下,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来之于土又归之于土,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老屋倒了,它倒得刚义。

老屋知道,它存在的价值,就是有人居住。“没人住,毋宁死”,这是它的生命信条。自从两位老主人去世后,它就知道自己的大限快到了,因为狭小的空间已经无法满足主人一家人子孙繁衍的需要,就象当初它替代原来的老屋一样,它也必将被新一辈所取代。它不想顶着落伍者的代号苟活于世,也不想用残缺不全的病体博得世人怜悯。“士为知己者死”,能够读懂自己生命密码的就是躺在不远处坡地上的两位老主人,于是,它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归。

桂花情思情感散文 篇6

几天了,天空一直下着蒙蒙细雨,早晚有些凉人,呆在家里没有出门,心中有些烦闷。今早站在窗前,透过窗棂的玻璃,见屋后园子里那水桶般大的桂花树下,零零散散着一些黄色的东西。好奇的我带上门走了出去。

还未到桂花树下,一股清凉的风夹杂着花香味扑鼻而来,顿时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想,此时已是八月天,不禁自言自语道:“这是桂花,这是桂花。”急忙地跑到桂花树下,仰望树枝,那上面的桂花一串紧簇着另一串,散发出迷人的香味,我的心里十分的高兴。

我是一个喜爱桂花的人,我的童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家前面有两棵桂花树。左边的一棵有三十多公分大,右边的一棵有二十多公分那么大。听外曾祖母讲,这两棵桂花树是公家的,外公很小的时候,它们就有一次性杯子那么大了,至今有六十余年了,几十次狂风暴雪也没有把它折服,反而使它更加枝叶葳蕤了。我看着它,非常的敬佩它。

春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里。桂花树的枝头上都长满了四五厘米高的红色嫩芽,它们向着明媚的阳光,显示出它们的生命力,让人产出生生爱怜。

夏天的时候,桂花树下是我常在之地,由于外婆家的房子只有一层,骄阳似火的七月,一到中午,屋子里十分的炎热。外曾祖母常常拿着一把蒲扇,扛着一床草席,带着我到桂花树下。然后把草席铺开,我们脱了鞋子坐在上面。当大风吹来的时候,树叶拍掌而歌,那声音十分好听,有烦恼的时候,也会随着这歌声而消散。

闲时,外曾祖母拿着蒲扇边给我扇风驱蚊,边会给我讲民间的传说故事,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告诉我这桂花一年要开三次:一次桂花不见面;二次桂花串线串;三次桂花到重阳。每次的我都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又会问外曾祖母:一次桂花为什么不见面呢?外曾祖母温和的告诉我,第一次的桂花开得非常的少,而且又非常的小,它开的时候,一般人根本看不见它,所以很多人就把它说成不见面,仔细观察是可以看到它的。幼小的我常听着,用手捂着脸,十分入神。

有时,我会拿着外公书房里放着的漫画,在树下静静地看着,原本在家里出来时,十分热的我,一到桂花树下,顿时感到十分的凉爽,精神抖擞起来。加上看着那精彩的漫画,心中的感觉无法用文字来表述……

记得那时,我每次在树下玩着有点厌烦的时候,我都会慢慢地爬桂花树玩玩。外曾祖母,每次都叫我小心。右边的桂花树,虽比左边桂花树小,但主干非常的直,枝干少,要到一米五高的地方才有一根小枝干。第一次爬时,我不听外曾祖母的劝,硬要爬这棵桂花树。由于自己小,又是第一次上这棵桂花树,当快要爬上这棵桂花树的时候,我不敢再上了,因为自己的双脚在不停地颤抖。我对外祖母说,我不上了,我的心里十分的害怕。外曾祖母叫我千万别急,慢慢地下来。然而,正当我准备要下的时候,天空不作美,吹来了凉爽的风,吓得我不敢下。外曾祖母看着我,心在不停地跳动,那“咚咚”的心跳声,我在树上清晰可闻。

幼小的我非常的害怕,可我爬得太高,外曾祖母太矮,抱不到我。如果能抱到的.话,我就不用那么的着急了。我在树上害怕地流出了眼泪。外祖母叫我再坚持一会儿。急忙地回到了家,在家中扛着一张很高是凳子来。站在凳子上,才把我从桂花上抱下来。并告诉我以后上这棵桂花树,要当心,千万别像这次一样了。

从那次起,我离右边这棵桂花树有点远了。每次外曾祖母带我来桂花树下乘凉,我都选择左边的这棵桂花树。它虽大,但枝干多,比较好上。每次爬上这棵树上,我都会时不时地给树下的外曾祖母打招呼,外曾祖母仍然每次都叫我当心。

金秋送爽的日子里,一场雨后,在外婆的家门口,就可以闻到那扑鼻的桂花味。每次的我都会高兴不已地跑向桂花树,见那上面的一串串金黄色的桂花,幼时的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回想起外祖母常跟我说的:“一次桂花不见面,二次桂花串串,三次桂花到重阳。”便知道是开得第二次。那树上一串串桂花,香气四溢,别的朋友们闻了,也会向这桂花树跑来。

一到桂花树下,看着桂花树上那一串串开得正旺盛的桂花,会急忙脱了鞋子,爬上桂花树上摘桂花。在此时,我也会忍不住不碰那香气四溢的桂花,爬上那棵容易上的桂花树,顺便把桂花树上,那开满了一串串桂花拉到自己的身旁,嗅着它,心旷神怡。

有许多的伙伴,在树上赏花不够,在家里拿着薄膜袋子,到树上,把那一串串的桂花摘了,装在薄膜袋子里,弄回家晒干,泡桂花茶。那时有很多会吸烟的人,爬到桂花树上,摘到桂花,弄回家晒干当烟吸。当然,那时的我也经不住摘桂花的诱惑,把那开得正艳的桂花拗回家,用一个瓶子装着,放在自己的书桌前。晚上在书桌前做作业时,那沁人心脾的香味扑鼻而来。心,宽广、清幽。

记得我们村的前面也有一棵桂花树,它生长在一块巨大的青石旁边,有水桶般那么大,根十分的虬劲。见多识广的爷爷告诉我,这棵桂花树在这里生长已有近百年了,那石头是土地爷,每年都有人到下面供奉,只要不在它的旁边或身上拉大小便,它一般不会怪罪人们的。

时至八月,正是那丹桂飘香的季节,我总会抽时间回到我们村前面的桂花树上摘桂花。这时也有很多的孩子都会到土地爷旁边的桂花树上摘桂花。当然在这个时候少不了我这个爱桂花的孩子。我常约几个伙伴,来到桂花树下,脱了凉鞋,踩在旁边的大青石上,然后慢慢地爬上桂花树,那树上桂花比外祖母家前面的那两棵桂花树的还多,许多蜜蜂在桂花树上来回飞舞,嗡嗡地叫个不停。我们坐在树上较为结实的枝干上,把树上的桂花摘一点点弄手上,闻着一手都是香味。

片刻,很多外村的小孩子都到这里来摘桂花,桂花树上十分的热闹。在树上,有时没力气时,我们会慢慢地下到桂花树下,坐在它虬劲的根上。在桂花树上的朋友们把树上的枝干一动,有些桂花,纷纷而下。爱桂花的我总举得有点可惜,用一个红色薄膜袋子,把它们捡起来。洗澡时,撒一点到水中,浑身都充满桂花的香味,心情也格外舒畅起来。

电话情思的散文 篇7

女孩和男孩不经常见面,就算见面了相聚的时间也很短暂,所以唯一能够联络感情的就是电话,女孩从来不让自己的手机欠费,怕某一时间男孩打来的时候听不到女孩的问候,女孩想;‘男孩也许和我一样担心着自己,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的过着,他们的感情也一天一天的加深,从陌生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从一开始的每天的一个电话到现在的数遍,他们用真情演绎了多少浪漫的感动,他们之间的情谊,是友情还是爱情,也许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一份超过了友情,一份还不到爱情的界限,那是一段什么样的感情,肯定是很唯美的,一份难以释怀的情感,一份藏在心灵最深处的情感。

男孩和女孩无话不谈,谈感情,谈理想,谈生活,谈现在,谈将来,他们谈得兴致勃勃,有时都会忘记彼此是在用电话沟通,好像在面对面的谈心,也许爱真的能够超越一切吧?能够让距离拉近,即使相隔很远,都觉得远而近之。

有一天女孩问男孩,如果你换号了,我该去哪里找你,其实女孩问这句话的时候是怕有一天自己会失去男孩,可男孩的回答也很坚定,如果我换号了,我会第一个通知你,不会让你失去我的消息,男孩还说了好多大男子汉的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谁让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呢?女孩是从来都不相信誓言的,可男孩说的每句话她都信以为真

生活还在继续着,他们还在用电话问候着彼此,关心着彼此,,人们常说美好的不一定用一生拥有,也许他们之间在某个夜晚,在哪个刹那间已经拥有了对方,这里我指的是心灵,那才是真正的拥有有

有一次男孩出差,再走之前男孩告诉女孩,这三天不会打电话,因为是忙正事,在加上长途,告诉女孩不要担心,三天很快过去,还开玩笑地说,朋友走这三天要想我啊?女孩何止是想啊,那是肝肠寸断,可是在男孩走的这三天,女孩终于明白了,男孩只是他的朋友,知己,他不可能拥有他,他根本就不属于他,女孩看着窗外的蓝天白云,想到了和男孩的友谊,本应该就像蓝天一样不能有任何杂质,朋友就是朋友,如果让友谊升级,必须真诚,纯洁。女孩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以往不平静的心,现在终于静了。

粉条情思散文 篇8

品尝麻辣粉成了休闲中的一个小插曲。那种浓烈冲击着味觉器官,口感之欲难以抑制。约几个新朋旧友一起去品尝着热辣辣的味道——越辣越香,越香越辣。

看着细瓷大碗内红油飘动,像一曲流花的湖,点点红油,在秋池绽放;绿菜游弋其中,像水面仰泳的鱼,自由自在;雪白的嫩豆腐滑润细腻,像泥鳅一样滑溜,刚挑上筷子,又瞬间溜走。最可爱的也是大家赞口不绝的是有嚼头的粉带和晶莹剔透的珍珠粉。粉带挑在筷子上像跳动的鱼哧溜滑腻;珍珠粉很像海蜇,看着就很喜欢。色香味的完美结合,便是吸引顾客的绝招,吃客们便屡屡中招。

工薪阶层,朋友不多,要求不会多高。几个新朋旧交,一个电话,相聚一室。室不够大,十几平米,大嗓门说话,大口咀嚼,没有什么文雅的标准,只要觉得有滋味,就会满足。

到这来的,大多和我们一样的下层人,打工族,小职员,这样的聚会,我不大常去,街道中的小吃根本调动不了我的兴趣。多数时候我还是喜欢自己在家里尝试,中间的那种劳作的苦与乐的享受更为丰富。心灵的富足,是我最大的快感。

提到劳作之乐,不由得想起家乡,想起家乡冬天里的麻辣粉。

渭北是种植红苕的地方。解放前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红薯干、红薯粉和玉米棒、玉米粉都是农民过冬的`主粮。人们对红苕的吃法却层出不穷:农民在地里热辣辣的汗水往下淌,刚出田间挖出的新鲜的红苕泛着红光,这时候有人就摘掉红苕身上的根须,用那双粗造的大手搓一搓泥土就咔嗤咔嗤啃起来,眼看着乳白色的汁水从嘴角流下,笑容留在了脸上。一边自嘲:“不干不净,吃了没病!”那种健康和粗狂的影子还在。欣赏一家子把红皮的红苕装满了竹笼,然后结结实实的绑在架子车上后的那种踏实和满足,其中也不乏有丰收的喜悦。还有人回家后一边拉着风箱一边哼着曲,看着红苕在灶火膛里渐渐地变成褐色,香气不断地在那皱起的焦皮里冲出来,散布在空气中,烤好的红苕面、甜、酥、香。也有把红烧洗净后放在锅里蒸煮的,那样的红苕面、甜、软,是老人孩子们最青睐的食物,可是劳力者却对此不怎么感兴趣,如同红苕面做的搅团和漏的渔渔,俗称“五里松”——撑肚子,不耐饿。渭北汉子感兴趣的就是红苕面做的削削,捏的“窝窝”和凉拌麻辣粉条,有嚼劲,有劲道,有力感!

凉拌粉条,不是一年四季的都有的,只有到了腊月,渭北汉子才会有这种口福。记得小时候,每年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要挂粉条的,也有压粉条的。三家一组,五家子一伙的,大家集结于一家。女人们烫粉面揉面算是轻省活;男人们烧火或者担水或者端瓢,只有干繁重的体力活。每当这个时候,灶房里水雾弥漫,笑声和打诨的嬉闹声不断传来,孩子们听不懂他们的话语,也不懂他们的乐趣,往往是在门前或者场院里踢着毽子玩着沙包。只是等着粉条煮熟后,用事先削好的木棒搭起来,然后就像是端着盆盆罐罐一样小心地走出来,晾在事先搭好的架子上就行。

孩子们期盼的不是活干完了好去玩,而是等待厨里的一声大喊:“开饭了!”,接着就听到菜籽油泼在粉条上那种滋啦啦的声响,然后一阵葱香就扑鼻而来。孩子们鸟雀一般跑进烟雾笼罩的厨房,就看见挽着袖子的有力的臂膀在搅一大盆的凉拌粉条,看见那红红的辣椒油光泛亮。细如发丝的青蒜或者葱叶就像翡翠装饰了整碗的粉条,孩子们是来不及欣赏这些的,一个个站着对等待着烤好的馒头,烤好的馒头黄、脆、酥,嚼起来咯嘣响,就着凉调的粉条更是别有滋味,一个个鼓着腮帮子咀嚼着,那种劲道顺滑的感觉耐人寻味,他们舍不得狼吞虎咽,就像是品味稀世的宝贝,故意一丝丝拉得很长,嚼得很起劲,怕分到的那一份早早的吃完了,别人吃的时候,自己眼巴巴看着,涎水都能流的出来。想着最后的汤汁酸辣酸辣的,一边吸溜着还要把它喝完,那种滋味直到现在想起来都回味无穷啊!

喝茶情思散文 篇9

喝茶是现代生活中最常见的普通琐事。好像现代生活,大多数人都离不开喝茶。再说喝茶本来就对人的身体有很多好处。

喝茶可以治伤风,清肠胃,暖胃,清神,健脑,助长学问,尤能解困,打发瞌睡。喝茶,是中国人久远的习惯和传统,历史悠久,由来已久。十几岁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里边演的是唐朝茶圣陆羽,为创作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茶经》,跋山涉水,踏遍名山大川,终于完成第一部《茶经》,在中国茶道奠定了茶文化。此书讲解了关于茶叶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是部茶学专著,它不仅是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喝茶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是中国古代论述茶叶的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我的记忆中,最早老家人喝茶,不是现在的工具,也不是现在的茶叶,更没有那么多的名堂。

当时我很小,爷爷辈的,父亲辈的都喝茶。他们喝的茶叶,是砖茶和茯茶,砖茶都是长方体的,茯茶样子跟窝窝头差不多,品种以陕青茶为主。陕青,全称陕西青茶,也叫陕西绿茶。主产于陕西省陕南地区。陕西以紫阳、安康、岚皋、汉阴等12个县的茶叶产量最多,而“陕青”为陕西绿茶的总称。其中,以紫阳宦姑毛尖、平利三里垭炒青、白河家园炒青、岚皋万安寨炒青和西乡子午仙毫最为有名。陕青以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著称。紫阳绿茶是富硒茶的典型代表,外形挺秀,色泽翠绿,栗香浓郁,汤色清澈明亮,香高味浓,醇厚回甜,茶汤浓而不涩、耐冲泡等独特品质。

当时的老一辈,喝茶也没有现在的先进工具,逐如什么高级的水宜生、磁化杯之类的,熬茶也没有电炉子等先进工具。

熬茶都用的是沙罐,沙罐又名砂锅,最早称沙罐,后来好像有“打破沙罐问到底” 之说。这句俗话,最早在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拙轩颂》中,他写道:“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后来演译成了“打破沙锅问到底” 一说,将“沙罐” 演译成了“沙锅”。沙罐制作从取土、配料、加工、制作、出品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土,老家沙罐多数是从陕西耀州而来,耀州陶土丰富,制作的沙罐细腻,形状美观。

在我们陕西渭北和甘肃部分地区,过去的特色传统茶点饮食,农家古今相沿,是一种独特的品茗风俗习惯。主要用具就是沙罐,以前的小沙罐子很小,喝罐罐茶的时候,罐罐里倒上水,放在火盆、或者土炉子上烧,等到罐罐里的水开了以后,将茶叶放到罐罐里,等茶叶被烧开的水溢出好几次,也就是茶叶的味道入到水里,用准备的小杯子分开茶水,以便饮用。然后再给罐罐里加水,继续烧,边烧边喝,最好是火盆旁边烤上馒头,边喝茶边吃烤干的馒头,确实是一种生活的享受。

记忆中这样的喝茶方式,一般都是家里来了贵重客人,由家里的大人陪着客人,一边聊天,一边喝茶,头遍茶是不给客人喝的,因为头遍茶没有熬到味,二遍茶才是敬人的茶,必须让给客人喝。而且家庭有条件的,还要给客人装几锅子水烟抽抽,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以示主人好客之道,实在没有水烟的,就让客人品尝家里最好的旱烟叶,当然是多年的陈年存货。

提起喝茶,时常会勾起我的陈年往事的记忆,有好多的回忆,说起来都是心酸。小时候,我记忆中老家农村,我的亲人们喝茶,喝的都是罐罐茶。多数人日子过得都不是很富有,就那二两陕青茶叶也没钱称,东拼西凑的。因为没有好的火盆,或者熬茶工具,就用破烂的脸盆当火炉或者火盆用。没钱买沙罐,就用油漆罐或者胶水铁皮罐,做熬茶罐。经常会因为不慎,为了喝那一口茶,火苗在燃烧过程中,蹦窜到炕上,炕上羊毛毡和被褥着火时常有的事。有的年轻人还因为这些事谩骂老人,我的印象里大有人在。

父亲自打母亲去世后,因为家务繁重,累的经常爬不起来,村子里老人们都提醒父亲喝茶可以提神,也慢慢的喝上了茶水,当时父亲也喝的罐罐茶。父亲喝茶,喝茶止渴仅仅是一个方面,真正喝茶为的是提神,趁着喝茶歇息一会儿,缓解一下自己疲劳乏困。当时在侍郎湖边种地,住的几个窑洞没有门窗,父亲趁我和弟弟做饭时候,在窑洞门口地上,一边架起柴火熬着喝茶烤火,一边计划着地里的活路,我和弟弟一边做饭,一边聆听父亲的安排。再说了,大山里柴火也方便,不用费神去做火盆。当时上山的路从院边过,上山的.人们必须从门前走过,父亲时常会熬好茶水,递给路过的人喝。因为山太高,爬半架山已经累的够呛,父亲说给人一杯茶水喝,可以缓缓神解解乏,也好和村子里的人们拉近关系,拉家常和睦四邻,庄稼也好管理,免得牛羊践踏。父亲喝茶,可以说自己解乏,还顺便处理好了人际关系,可以说一举两得。后来侍郎湖不种庄稼了,因为家里盖了新房子,父亲因为这房子来之不易,怕熏黑了房子门窗要我们花钱,所以就不喝熬的罐罐茶了,再喝茶就用茶杯泡着喝,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连茶水也不喝了,就连旱烟也戒了.......

我们弟兄俩个,也是在山里种地干活学会了喝茶,曾经因为喝茶,闹出过一段笑话。九二年家里盖房子,盖房子全部买砖太贵,为了省几个钱,我弟兄俩打土坯子,打乏困了就喝茶,我因为手残疾不能打坯子,就给弟弟供土。为了让弟弟多打坯子,让他多喝茶水解乏,我就给弟弟茶杯子里多放了茶叶,谁知道茶水也能把人喝醉,把弟弟竟然给喝醉了。父亲后来知道了,说我一顿道:“再好的东西,适可而止,好过头了,就成了毒,就是白糖,吃多了也会闹肚子。”话是这样说,父亲说啥还真有啥事发生。后来我在装卸队上班,把弟弟介绍到西安开关厂倒仓库,仓库里白糖多,弟弟见白糖没人管,肚子饿了一顿吃半碗白糖,果然闹肚子。所以,凡事物再好,都有其两面性,这已经成了今生最大的教训。

关于茶的记忆幽深,让我常常淡淡地难忘,就像茶的味,先苦后甘甜。我上初中时,安康发生了水灾,家里门上来了爷爷孙子二位,挑着一担茶叶,叫卖陕青茶叶,当时家里因为母亲去世,确实很是困难。连自己日子都过不到前边去。但是,记忆中,父亲毫不犹豫地收留他们爷孙二位,在我家住宿,白天挑着茶叶去卖茶,晚上再回我家来投宿。就这样,我们一家帮着爷孙二位卖完了茶叶。那个孙子和我一样大,长的眉清目秀,大个子人很白净,因为家乡遭水灾,不能继续上学,就辍学出门和爷爷一起卖茶度日。因为和我相处十几天,时间长了很熟悉,晚上他掏出自己的课本看书,也和我有共同语言,所以关系很好,家里仅有的玉米面搅团我经常端给他吃,遗憾的是陕南人不会吃搅团,搅团放进嘴里就知道使劲的唨嚼。后来回到老家,他还给我寄来了笔记本,写了好几封感谢信。因为家里当时很穷,确实能力有限,我又在上学,再也帮不上他们什么。后来,就慢慢失去了联系。如果他还在世,应该和我也一样,也该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估计他爷爷去世了,八二年,他的爷爷已经六十有余的人了......

喝茶是好事,从中品味人生哲理。古人云:“茶过几杯,茶香悠淡。苦涩渐远,犹如秋末初冬,深秋的萧瑟,初冬的乍寒,生命暗淡褪色,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包容淡定,儒雅清新。

西海湖边花情思散文 篇10

“一袭碧湖,清波荡漾。亭台楼阁,夕日斜照。举目遥望,相映浅底。天台松林,屹立巍然。碧城山峦,曲径蜿蜒。拾级而上,俯瞰瞭望。麟游新城,尽收眼底。凤凰山下,星光灿烂。青莲广场,舞步旋转。”

再次想写我的家乡。前段时间写的《情梦九成宫》,本就想借虚幻之笔,对家乡进行一下宣传。今天续写,笔一落纸,竟然成就了一篇四字句的打油诗,行家看了,也许会感不伦不类,未免取笑,好在我只为自娱自乐,也就不必在乎了。家乡麟游,一个陕西西部的边陲小县。与甘肃接壤,属渭北旱原丘陵沟壑区,地广人稀,全县人口不足十万。曾几何时,这里曾以贫穷、闭塞、落后所著称。是陕西省为数不多的三无县之一(无机场、无铁路、无高速),也是国务院公布的六盘山区,扶贫帮困县之一。只因家乡贫穷,所以家乡人走出家门,多以宝鸡人自称。有人问:

“乡党,哪里人呀?”

“宝鸡。”

“听口音不像宝鸡人呀!宝鸡那地方我去过,西凤酒、猴王烟,挺有名的。”

“那你说我像啥地方口音?”

“甘肃,甘肃人说话腔硬。”

“我们和甘肃毗邻,在麟游。”

“嗷,我知道了……”问话人意味悠长地说道,不再言语。也许他知道麟游,也明白过来,对面这人不愿承认自己是麟游人的尴尬和局促。也许他不知道麟游,只是在揣摩这麟游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对面这人为何不愿将自己的家乡说出口呢?

好在这几年,随着麟北煤田开发,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保护区的开发和利用。麟游的知名度和享誉度一下倍增。连续五年荣获全省经济增速前十位,宝鸡市经济增速第一位。旅游收入和人次连年攀升。西海胡景区挤升全国四A级风景区行列。如今麟游人走出家门,有人问:

"乡党,哪里人呀?”

“麟游。”

“麟游,我知道,那地方好呀!听说你们麟游地下埋的全部是‘黑金’,大型煤矿不少吧!还有什么‘九成宫’、‘醴泉铭碑’,都挺有名的。还听说你们那里的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实行的全部是免费教育,太幸福了。”

“是的,我们县这几年发展变化挺快的。那有空到到我们麟游去旅游呀!”

“对!对!对!麟游我一定会去的。那里是现代避暑城嘛!”

静静情思,默默泪痕散文 篇11

爱玲,一个从美丽与哀愁的烟雾中走出来的女人。

美丽,是她的外壳,哀愁,才是他的灵魂。

初识爱玲,是在儿时的时候,因为《半生缘》。现在回想起来,对《半生缘》映像最深的一幕该是在桃花林中,风吹桃红飘如雨,花美人更美,而她,则是巧笑言兮,顾盼生姿,那是,曼贞还是幸福的。此后的一生,则是悲情苦味的。我只为她欢喜了好一段岁月,也为她悲戚了几个年华。

而我,后来才知道的是,曼贞的形象是爱玲的灵魂塑造的。

出生于大家之家, 继承了母亲的美丽与气质,却在“大家”之中被培养成为一个笼罩着哀愁面纱的女人这与她的身世经历是分不开的。父母早年离异,母亲远渡英伦,留下她和弟弟由父亲抚养。也和所有的现实一样,父亲再娶,后母也扮演着所有人心中的角色,不喜欢她和弟弟,尤其是对酷似爱玲母亲的弟弟,更是备受折磨,看着弟弟一天天的沉落下去,除了难受流泪,她连话都说不上。更甚的.是,她曾被父亲囚禁在家中长达半年,不见天日,不问人事,完全与外界隔离开来,这段经历,在爱玲的心里留下了莫大的阴影。

爱玲的大多数作品的主人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是心里有病,就是生理有病,有的甚至是生理心理都有病,这些人大多是现实生活的折射,所谓的现实,就是爱玲生活的那个复杂而病态的封建社会。如在《沉香屑》里,葛微龙和梁太太,她描写微龙的堕落,极力的些梁太太的住宅来暗示微龙堕落的心里变化。《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虽然是个心理变态,他憎恨自己的父亲和家,希望有一天能够摆脱他们,世界变成他的,但这是一种悲哀的现状……

在爱玲的笔下,几乎每个故事都是有头有尾的而且是完整的。任务的性格在发展中得到完成,具有完整美,而人物的性格也不是是一成不变的。另一方面,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彻底的。最大的特点是几乎所有人的面貌都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

记得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喜欢更有深长回味的苍凉。她总是参差对照写出现实生活中人的虚伪与真实,浮华与朴素……

翻看爱玲的照片,发现几乎所有的神态莫不是头高高昂起连同眼神一起。我只想得起淡云胧月,离烟漠漠,清幽寥远来形容,谈不上什么意思或者是来源,只觉得该这样形容才是恰当。就像有人评论说她是悲天悯人又远离众人,如月在高空与你相见却又永远无法触摸到。

喜欢爱玲,悲她所悲,喜她所喜。她就像轻雾缭绕的湖面上伸出的白莲,纤尘不染而又绽放七彩光芒。还喜欢她那种近乎寡淡的临时态度——世界,你乱你的,我自有我,一切人情,你只管欢喜,不要管我怎样平淡。一切尘世的喧嚣永远进不了她的眼耳和心。她算是不入世,还是心已经出世了。

记得她曾经说过这样的两句话,让我无法忘却——

默默情思,静静泪痕,却像是晴天落了白雨;

物物清正,既非感伤,也不悲切,不是痛楚,只是苦楚;

没来由的喜欢,若真要说出个所以然,可能是她把情感写的太细腻了,太形 象了,也可能是她那悠悠远远的情怀触动了我。

有时候,我总在想,我们的世界无论多大,都始终是有一层外壳的,我们生活在里面,可以看清外面的师姐,但怎样也走不出去,而走出去的。回头看 ,尘世纷扰,心若多想,就产生了一切的苦吟和悲情,李清照如此,爱玲如此,海男如此。

爱玲,很苦。

若是李煜的愁苦可如东水流去,那爱玲的苦也随西水逆流,苦涩了一整个年华,苦了她经历过的所有人和事,也苦了读她的人,苦了时光。

日日说不完,夜夜诉不尽。

上一篇:送祝福的招财猫儿童画教案下一篇:安新强员工职业化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