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信息查找教案(通用7篇)
因特网信息查找教案 篇1
《因特网信息查找》教案设计与点评
一、设计思想
《因特网信息查找》是高一下《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该节课程中主要讲解在现代社会如何利用因特网查找人们想要的信息。在该节课程中,理论的知识比较少,主要是动手。为同学们演示如何利用各类搜索引擎搜索我们想要的信息。
本节主要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使其成为每位学生在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并为学生学会有效组织和处理信息奠定基础,是学生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节强调通过体验和感悟网络信息活动中的操作与应用,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另外,本节还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也为必修模块的其他章节和各选修模块开展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在本次课中,主要采用演示法、讲授法为学生讲解知识点,以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利用技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对这门学科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搜索引擎的概念;能够运用搜索引擎去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和资源,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掌握搜索引擎的分类目录类搜索、全文检索搜索。搜索引擎的出现和应用,使得在网络中高效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其搜索技巧的娴熟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四、教学难点
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技巧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时间:40分钟
七、教学环境:
(1)硬件资源:多媒体室、电子白板、投影仪,以及计算机(2)软件资源: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课件
八、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每天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随处可见,而且形式各样。那么我们常见的信息都有那些呢?
[学生活动]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信息的形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常见的信息形式有:声音、图像、语言
[教师活动]同学们的回答都是正确的。信息有很多种形式,声音、图片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信息形式。那么现在我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什么叫信息呢?
[学生活动]3分钟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
[学生回答]信息就是用来表达某种意思。
[教师活动]这个答案不完全正确。下面呢我就来告诉大家什么叫信息。信息是信息论中的一个术语,常常把消息中有意义的内容称为信息。信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信息(Information)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教师活动]既然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信息形式,那么我们怎样获取信息呢?接下来呢我们就来学习《因特网信息的查找》。
(2)学习新知
[教师活动]:什么是搜索引擎?有哪些分类?
1)搜索引擎的定义:在万维网中用来进行搜索的工具叫做搜索引擎。2)搜索引擎的分类:搜索引擎的种类很多,但大体上可划分划为两类,即全文搜索引擎和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
全文搜索引擎是一种纯技术型的检索工具。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搜索软件(例如一种叫做“蜘蛛”或“网络机器人”的Spider程序)到因特网上的各网站收集信息,找到一个网站后可以从这个网站再链接到另一个网站,像蜘蛛爬行一样。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供用户查询。
现在最出名的全文搜索引擎就是Google(谷歌)网站,在中文全文搜索引擎,最出名的就是百度。
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并不采集网站的任何信息,而是利用各网站向搜索引擎提交的网站信息时填写的关键词和网站描述等信息,经过人工审核编辑后,如果认为符合网站登录的条件,则输入到分类目录的数据库中,供网上用户查
询。
国内著名的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有雅虎中国、新浪、搜狐、网易等。[教师活动]刚才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搜索引擎以及搜索引擎的分类,那么同学们知道如何利用因特网进行信息的查找吗? [学生活动]用百度进行搜索就可以查找想要找的信息。
[教师活动]接下来呢我们就来讲解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查找我们想要的信息。
举例演示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如进入绵阳师范学院网站。打开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baidu.com”进入百度首页——在里面输入“绵阳师范学院网站”,点击百度一下。就会出现很多条目,然后筛选符合自己想要进入的网站。
学生实践: 利用因特网查找201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利用因特网查找201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看哪一组学生最先找到信息。并且思考问题:如何才能使用搜索引擎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推举小组代表总结发言。师生共同总结出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1、关键词的选择最重要。
2、强制搜索的方法——加英文双引号 查找名言警句或专有名词比较有效
3、多个关键词 中间用空格
4、不要局限于一个搜索引擎。实践:
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网络信息搜索策略与技巧查查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中秋传说、中秋习俗、中秋节诗词等相关内容。
方式:小组活动
给每个小组发一份卷子,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问卷信息查询,推举小组代表对相应的中秋专题内容向全班同学做总体介绍。
设计意图:
出一些要利用搜索才能找到答案的题目,发给学生做。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答对了就表明掌握了,这主要是考察他们对搜索技巧的掌握。同时让每个小组汇报一下他们搜索的东西,使全班都对中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不仅能够够使学生学到知识技巧同时还能让学生学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之余也有乐趣,是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总结与评价:
九、课后反思
采取这种主题活动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想组织好一堂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把活动安排得更细致,并要考虑周全。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有非常好的引导,并在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与指导。要有随机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能调动气氛。当要各小组讨论时,要
能及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巡视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与表扬,进而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课堂设定的评价机制要明确,活动要达成的目标要明确。
十、课后练习
1、什么叫搜索引擎?
2、搜索引擎的分类有哪些?
3、利用搜索引擎在因特网上下载一首MP3格式的歌曲?
因特网信息交流教案 篇2
一、课程题目
因特网信息交流
二、教学目的
1、能熟练使用电子邮箱发送邮件,会注册电子邮箱
2、知道邮箱地址组成,明白其唯一性
3、能简单描述邮件传输过程
4、了解B/S、C/S模式的区别,能分辨各实例属于哪种模式
5、了解非实时交流方式和实时交流方式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知道邮箱地址组成,明白其唯一性;能简单描述邮件传输过程;能分辨B/S、C/S模式是本节课教学重难点。邮箱地址就跟生活中一个地方的地址一样是唯一的,这样才能确保邮件发送的准确性,因此认识到其唯一的重要性是本节课教学重点。给出一个系统,能分辨出是属于B/S模式还是C/S模式也是很重要的。大部分学生都会发邮件,然而对于邮件传输过程却不太了解,尤其是其中涉及到的服务器和协议更是不知道,因此这部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
四、课程类型与教学模式、方法
课程类型:理论讲授课、实践操作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五、教学用具与媒体
多媒体设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
1、上节回顾
简单回顾上节课因特网信息检索内容。在教师的提示下,请学生来回忆并回答上节课所教授的搜索引擎分类及其各自代表,以及5种主要的搜索技巧。教师结合实例来诱导学生回答。
2、新知探究
(1)电子邮箱注册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与别人进行信息交流的?通过学生讨论回答可知方式有很多,比如面对面聊天或者寄信,现在信息技术发达,人们常用的是QQ、微信、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接着可询问学生是否都有电子邮箱,除QQ邮箱外,有没有人有网易邮箱、新浪邮箱或者移动的139邮箱,请这部分同学简单回忆当初是如何注册邮箱的。然后教师以网易邮箱注册为例,简单介绍邮箱的注册方法,只要跟着提示一步步做就可快速地注册邮箱。
(2)邮箱地址组成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邮箱名一旦被注册,其他人就无法再取相同的邮箱名进行注册,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通过分析邮箱地址的组成来解释其唯一性。邮箱地址由用户名和邮件服务器域名组成,格式:用户名@邮件服务器域名,邮件服务器的网站域名在因特网中是唯一的,类比家里的地址门牌号可知,用户名也必须是唯一的,防止信件投递过程中发生错乱,所以邮箱地址是唯一的。@读音与英语里的at一样,表示“在”的意思。
(3)学生实践操作
请学生用自己的邮箱或者提供的邮箱,发一封邮件到指定邮箱。要求主题以各自学号命名,内容为“邮件已发送,请老师查收”。在学生操作的时候老师要四处查看,掌握学生的操作熟练情况,看是否所有学生都会发送邮件。
(4)邮件传输过程
当我们发送一封邮件的时候,邮件是被直接发到了接收方的计算机上吗?由经验可知,当收到一封带有附件的邮件时,我们要查看附件还需要现将其下载到计算机里,所以邮件并不是直接发送到接收用户的计算机上。结合示意图来解释邮件传输过程中,存在多个STMP服务器,实现邮件中继接力传递。这些STMP服务器接收用户邮件,再把它投递到目标邮件服务器,用户可通过POP3协议把服务器邮箱里的信下载到个人计算机上进行离线阅读。(5)非实时交流方式
像电子邮件这种,不需要双方用户同时在线也可进行交流的方式就是非实时交流方式,除电子邮件之外还有书信、短信、留言。
(6)实时交流方式
电子邮件固然有他的优势,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QQ、微信等软件来进行信息交流,像这种需要双方同时在线的即时信息交流方式叫实时交流方式,除QQ、微信之外还有面对面聊天、电话等。
(7)C/S与B/S模式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lient/Server,简称C/S),这种模式下客户端要安装相应软件,如政府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rver,简称B/S),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邮局网站,完成邮件收发,如刚刚操作的发送邮件到指定邮箱。
(8)信息交流安全
防止邮件炸弹和邮件病毒,养成良好上网习惯,介绍几种防范措施:(1)不要散发网上垃圾;(2)小心使用自动回信;(3)设置过滤;(4)不要轻易打开陌生人来信中的附件文件 ;(5)不要成为病毒传播者。
(9)学生练习实践
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判断操作,将结果发送到指定邮箱,在下课前五分钟选取两三位同学的进行展示和核对。
因特网信息查找教案 篇3
适用年级
高一年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概述:让学生能够通过因特网找到有用的信息,并将有用的信息保存后,为今后的学习、研究积累资料。重点:网络资源的保存和收藏夹的使用 难点: 网页的几种保存类型、收藏夹中文件夹的创建
学习目标
1、掌握网络浏览的方法.2、会保存有用的网络资源。
3、学会收藏有用的网址。
所需资源和环境
数字化资源
搜索引擎网站。
常规资源
1、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2.2节;配套光盘.2、教材配套教师用书。
3、“因特网上信息的浏览与获取”学习任务单.教学支撑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室、所有计算机能够上因特网、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或液晶投影仪(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所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布置任务—学生活动—交流谈论—教师点拨”的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教学引导问题设计
问题
目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你知道获取网址有多少种方法?
掌握获取网址的策略和方法
在检索信息时可以使用哪些关键词进行检索。
第六章因特网教案 篇4
(一)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是指在两台计算机或终端之间以二进制的形式进行信息交换,通信的基本任务是传递信息。通信至少需要三个要素组成:信源、信道、信宿。(二)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指的是处于移动状态的对象之间的通信,包括蜂窝移动、集群调度、无绳电话、寻呼系统和卫星系统
(三)信号
通信的目的是传输数据,信号时数据的表现形式。信号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种。模拟信号通过练习变化的物理量来表示信息,数字信号使用有限个状态(一般2个状态)来表示编码信息,是一种离散的、间断的、不连续的脉冲序列。
信号强度
模拟信号
数字信号
(四)信道
信道就是传送信息的通道,是信号传媒的媒介。按传输介质的不同,信道可以分为有线信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和无线信道(地波传播、超短波、人造卫星中继、各种散射信道)两类。
(五)调制与解调
调制: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解调:模转数。
将调制和解调两种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设备称为调制解调器(Modem)。
(六)载波
(七)多路利用技术 通常有:频分复用(FDM)、时分复用(TDM)、波分复用(WDM)、码分复用(CDM)。
(八)数字通信的性能指标 1.信道的带宽 带宽:以信号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差来表示,即频率的范围。单位:赫兹(Hz)带宽越宽,可用的频率就越多,传输的数据量就越大。2.数据传输速率与计量单位
数据传输速率是指实际进行数据传输时单位时间内传送的二进制位数目。单位:1kb/s=1000b/s,1Mb/s-1000kb/s,1Gb/s=1000Mb/s 3.误码率
是指数据传输中规定时间内出错数据占被传输数据总数的比例。一般要求误码率低于10-6
(百万分之一)4.端-端延迟
是指数据从信源传送到信宿所花费的时间。
1.4常见网络拓扑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网络拓扑结构定义:在计算机网络中指定设备和线路的安排或布局;在地理网络中指网络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在选择拓扑结构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安装的相对难易程度、重新配置的难易程度、维护的相对难易程度、通信介质发生故障时,受到影响的设备的情况。常见网络拓扑结构:
1、星型拓扑结构 星型拓扑是由中央节点和通过点到到通信链路接到中央节点的各个站点组成。
星型拓扑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控制简单。
(2)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3)方便服务。星型拓扑结构的缺点:
(1)电缆长度和安装工作量可观。(2)中央节点的负担较重,形成瓶颈。(3)各站点的分布处理能力较低。
2、总线拓扑结构
总线拓扑结构采用一个信道作为传输媒体,所有站点都通过相应的硬件接口直接连到这一公共传输媒体上,该公共传输媒体即称为总线。总线拓扑结构的优点:
(1)总线结构所需要的电缆数量少。
(2)总线结构简单,又是无源工作,有较高的可靠性。(3)易于扩充,增加或减少用户比较方便。总线拓扑的缺点:
(1)总线的传输距离有限,通信范围受到限制。(2)故障诊断和隔离较困难。
(3)分布式协议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送,不具有实时功能
3、环型拓扑结构
环型拓扑网络由站点和连接站的链路组成一个闭合环。环型拓扑的优点:(1)电缆长度短。
(2)增加或减少工作站时,仅需简单的连接操作。(3)可使用光纤。环型拓扑的缺点:
(1)节点的故障会引起全网故障。(2)故障检测困难。
(3)环型拓扑结构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都采用令牌传达室递的方式,在负载很轻时,信道利用率相对来说就比较低。
其它网络拓扑结构:
树型拓扑结构:树型结构实际上是星型结构的一种变形,它将原来用单独链路直接连接的节点通过多级处理主机进行分级连接。这种结构与星型结构相比降低了通信线路的成本,但增加了网络复杂性。网络中除最低层节点及其连线外,任一节点或连线的故障均影响其所在支路网络的正常工作。
网状拓扑结构:网状结构分为全连接网状和不完全连接网状两种形式。全连接网状中,每一个节点和网中其它节点均有链路连接。不完全连接网中,两节点之间不一定有直接链路连接,它们之间的通信,依靠其它节点转接。这种网络的优点是节点间路径多,碰撞和阻塞可大大减少,局部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工作,可靠性高;网络扩充和主机入网比较灵活、简单。但这种网络关系复杂,建网不易,网络控制机制复杂。广域网中一般用不完全连接网状结构。
蜂窝拓扑结构:蜂窝拓扑结构是无线局域网中常用的结构。它以无线传输介质(微波、卫星、红外等)点到点和多点传输为特征,是一种无线网,适用于城市网、校园网、企业网。
(一)计算机网络硬件 1.局域网的组网硬件(1)传输介质
通常分有线介质(硬介质)和无线介质(软介质)两类。A 双绞线(双扭线)
最普通
分为:无屏蔽双绞线(UTP)和有屏蔽双绞线(STP)两种。B同轴电缆
最常用
分为:基带(BASE-band,50Ω,传输数字信号)宽带(Broad-band,75Ω,传输模拟信号)
C光缆
光缆是一种传输光束的细软而且柔韧的传输介质。D无线传输介质
(2)网络接口卡(NIC)
网卡是计算机的网络通信控制器,用来实现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物理层协议和数据链路层协议,是计算机中必不可少的联网部件。例: 以太网卡分10Mb/s网卡、100Mb/s网卡、10/100Mbit/s自适应网卡(目前使用最多)。
(3)集线器(Hub)
双绞线以太网的中心连接设备。
(4)交换机(Swith)
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因此被称为第二层设备。具备网桥的功能。可以显著提高网络的传输带宽。
(5)无线AP AP即无线接入点,用于无线网络的无线交换机,是无线网络的核心。
无线路由器:
是具有无线功能的路由器,所以它既有路由功能又有无线功能,一般在设定它的时候,需要有wan口(外网)和lan口(内网)的设定,这个就是路由功能了;而无线功能的话,就要开启无线选项和DHCP(自动获取IP地址);再一个就是要设定一下无线访问的密码了;一般的普通无线路由器都是有一个wan口和四个lan口,还有一个或者几个天线,它同时也可以作为普通路由器即当做普通有线路由器使用; AP:
是只具有无线功能,没有路由功能,所以在设定它的时候很简单,只需要设定一下无线访问的密码就ok了;一般的普通AP就只有一个lan口,还有就是一个或者几个天线,而它必须要接到其他内网的下面,比如路由器下面,防火墙下面或者是路由器防火墙下面的交换机上,总之它只有无线功能,所以路由功能只有靠其他的设备来提供,只有这样才能正常的访问网络。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家单独拉一条宽带,使用无线路由器(当然要有一个modem)接上就可以直接正常使用了,但无线AP就不能,要想使用AP还必须添加其他的设备,比如有线的路由器。
2.网络互联设备
网络互联的形式有LAN-LAN
LAN-WAN WAN-WAN的互联三种。常用的互联设备有:(1)中继器(转发器)
把接收到的信号整形放大后继续进行传送,起到一个信号“接力”的作用。用于连接同类型的两个局域网或者延伸一个局域网的范围,当安装一个局域网而物理距离又超过了线路的规定长度时,就可以用中继器进行延伸。
(2)网桥
网桥是用来连接两个同类型的网段,比中继器多了帧过滤功能。网桥工作在网络的链路层。
(3)路由器
初中信息技术走进因特网教学设计 篇5
本节课以“关注空巢老人身心健康”为主题,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关爱长辈,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产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需求。整节课,尊重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教材,通过大胆实践探究新知,尝试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纠正学生以往浏览网站的不正确的经验。学生自始至终思维活跃,兴趣浓厚,但进行到后半部分,学生发言交流的机会较少,老师的评价语不够积极有效,今后应注重课堂激励性评价语言的积累,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更加丰厚,更加立体。
因特网信息查找教案 篇6
单位: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 姓名:刘正阳 邮编:310014 联系电话:88330323 电子信箱:lzy@hsyz.cn 【正文】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海量信息面前正确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学会在众多信息面前“取精华,去糟粕”,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边实践边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教材分析
1.本节课有较多的识记知识及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用纯粹的灌输方式进行教学,可以采用学生“亲身经历”的方式进行教学,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由于本节课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鉴赏信息的能力,故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尝试,从失败中获得知识。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对搜索引擎的使用已经基本掌握,但由于搜索引擎所给出的信息量太大,往往无法从中找到确实可靠的信息资源;
2.从以往的课程情况了解,学生使用搜索引擎的习惯为从搜索结果的前几条内容中选择自己认可的答案;
3.根据以前的教学情况和与学生沟通的情况分析,学生习惯于使用“百度”搜索引擎的人数较多,原因为“百度”可以快速的查找图片和MP3,符合现代中学生的需求。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了解网络信息需要进行评价后才能使用;
2、掌握基本的网络资源评价方式以及对信息评价的常规标准
3、培养“取精华,去糟粕”网络信息搜索的基本能力。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因特网信息资源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教学难点:对所需信息资源的评价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探究模式为主线,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设置陷阱,结合以前的学科知识和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亲身经历”教学。
七、课前准备
1.学生应该认真完成以前的课堂练习;
2.教师应该对课堂上用到的部分站点以及课堂中即将用到搜索关键字进行课前准备;
3.对计算机教室的要求为连通因特网;
八、教学过程
1、课堂引入:
教师活动:赞赏学生在上节课中使用搜索引擎的能力,学生已经能灵活地通过搜索引擎的相关功能并基本准确的搜索到所想要查找的资料。
提出问题:“使用7位二进制数对汉字进行编码,行不行,为什么?”,并要求同学们以最快速的方式找到正确答案,并报告老师,如果回答正确将获得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
学生活动:由于刚学习过搜索引擎,而对二进制的了解程度有限,班里不少同学将会以搜索引擎作为工具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许多同学会回答“不行,因为二进制数只有四位.”
注:该题为一个搜索引擎使用的陷阱,学生会以“使用7位二进制数对汉字进行编码”或“使用7位二进制数对汉字进行编码,行不行”作为关键字在“百度”中搜索,而得到的结果是某个个人博客中的错误答案。地址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1b3a4010006hl.html,其回答是“不行,因为二进制数只有四位.”因为该信息排列在搜索结果的第一条,而且其内容与搜索的关键字完全符合。现在在“百度知道”有相关答案是我校上课时学生在百度中提出问题后他人解答的,地址为: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6201575.html。
教师活动:提示学生打开“附件”中的计算器,输入二进制数“1111111”并将其转换为十进制。
学生活动:使用计算器进行7位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转换。
教师解答:转换后得到数值为“127”,加上“0”,则说明如果一个二进制数表示1个汉字,则7位的二进制数能表示128汉字,而我们美丽的汉字只有128个吗?(如果有回答正确的,则记录学号进行平时成绩加分)。
与同学得到共同的结论:网上的信息并非都是准确、合理的。
教师活动: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如何对因特网信息资源进行评价,避免发生刚才类似的错误。
提出任务:查找相关“2007年女足世界杯”信息的网站,并列出3到5个信息相对可靠的网站名称或记录其网址。
学生活动:利用搜索引擎搜索相关内容,并打开相关站点浏览、记录。教师活动:在学生查找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大家列出的网站是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特点?思考后请回答”。
学生活动:部分学生回答的答案可能为“大网站”、“门户网站”、“体育网站”、“官方网站”等,如果有学生阅读了书本则可能回答为“点击率高的网站”或“热门网站”。而所列出的网站往往是腾讯体育、竞技风暴_新浪网、搜狐体育等大型网站的体育栏目站点。
教师活动:提示查看书本P38的三种评价方式,分别为:统计评价、专家或核心刊物评价、个人推荐。而同学们刚才所查找到的网站基本都属于点击率或称为访问率很高的“热门网站”,一般情况下,这些网站提供的信息往往可信度较高,这是基于多数人的意见的认定办法。这种评价称为“统计评价”。
提出问题:“专家或核心刊物评价”各位同学在哪里接触过?并请同学举手回答。
学生活动:由于现代中学生所接触较多的信息为体育、影视娱乐、游戏,故学生会回答与这些相关的大型杂志的名称,如《大众软件》、《电子游戏世界》、《电脑爱好者》及其他相关名称。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认可,因为这些杂志都属于其领域的权威杂志,属于“核心刊物”范畴。
教师活动:那么为什么书本定义“个人推荐”为参考价值较低的评价方式呢?来做个实验就可以得出结果了,大家以现有座位为单位,两人一组,相互提出一个自己爱好的主题,让对方去查找相关站点,并罗列几个站点告诉同桌是否符合他的要求。
学生活动:相互提出各自所爱好的内容并要求对方帮助查找相关资源,将结果告诉对方,由对方判断其查找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注:我校信息技术教室座位为男女搭配,故同桌性别不同,所以其爱好相差较远。
此时课堂中可能出现小范围骚动,由于相互兴趣爱好不同,同桌所推荐的站点可能完全不符合自己的要求。
例如:有男生喜欢玩“魔兽”,由于表述问题,同桌给出的资料有“魔兽争霸”、“魔兽世界”等;而女生所崇拜的外国影视娱乐明星,男生则连名字的写法都搞错了,结果是牛头不对马嘴。
得出结论:个人推荐参考价值不高。
教师活动:将刚才问题延续下去,请问各位同学是从哪方面来评价同桌所给的网站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的呢?
学生活动:一般的回答为“内容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小网站资料有错误”或“内容是对的,但好久没有更新了,落伍了”等。
教师活动:引入因特网信息评价的CARS列表法,同学们已经在使用CARS列表法来评价同桌所给出的相关信息了,如“小网站资料有错误”使用了列表法中的“可信度”指标,“内容不符合自己的要求”使用了列表法中的“准确度”指标,在CARS列表法中还有“合理性”、“相关支持”等指标对因特网信息进行评价。
布置作业:刚才各位同学对同桌所给出的答案都不是很满意,那么就请你自己去搜索你所感兴趣的主题内容,并完成书本P40“综合探究”中的内容。
【问题研讨】
1、这样的教学方式整个过程思路比较清晰,学生学习效果良好,但感觉中途打断学生的次数太多了,在我实际教学过程中,该堂课学生的学习气氛比较活跃,当老师提出新问题时,有时不得不使用强制方式打断学生现有的操作。
2、由于是理论知识,以往可以通过直接口述的方式将三个评价方式和四个评价指标表达给学生,而本节课使用了两次“陷阱”,一是对“使用7位二进制数对汉字进行编码,行不行,为什么?”这个问题的解答,二是帮助同桌查找其爱好的相关网站来得出正确结论,并通过自身对同桌给出资源的评价指标引入CARS列表法,如此的“亲身经历”过程或许更能让学生把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的更为扎实。
【参考资料】
对分查找算法教案 篇7
一、设计思想
对分查找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基础算法。对于一个基础算法的学习,同样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本堂课以一个游戏暖场,同时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游戏或生活背后的科学原理。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我解析算法的形成过程,本课分解了问题动作,找出问题的全部可能情况,在对全部可能情况总结归纳的情况下,得出对分查找的基础算法,最后在程序中得到实现,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对分查找算法形成的科学逻辑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内容:
(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1)结合实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认识算法和程序设计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算法与问题解决例举 C 查找、排序与问题解决
(2)通过实例,掌握使用数据查找算法设计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内容:基本要求:1.初步掌握对分查找算法。2.初步掌握对分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
教材内容:第二章 算法实例 2.4.3对分查找和第五章5.4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课题定为对分查找算法及程序实现,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着重是对分查找算法的形成和初步程序实现,第二课时利用对分查找算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程序实现,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从《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来看,要求学生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相应的科学步骤形成对分查找的算法。对学生来说,要求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能初步掌握或了解对分查找的前提条件、解决问题的对象,明确对分查找算法结构和对分查找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应该已经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赋值语句、选择语句、循环语句的基本用法和VB基本操作,这节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归纳总结对分查找解决不同情况问题的一般规律,鉴于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分解动作、比较迁移等学习策略。(说明:由于这个课是算法与程序设计课,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学生至少应该熟悉算法的基本概念,掌握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天津的学生虽然学的是Java,但是在算法这一块上都是相通的,如果对算法流程,三种基本结构原理和语句如果都掌握的话,理解这个课应该没什么大的问题,VB只是一个程序实现的工具。但如果学生没有较好的算法基础,没有前续的知识作辅垫,这节课会比较困难,教师就要灵活处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分查找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分步解析获取对分查找的解题结构,初步掌握对分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多种不同的可能情况,逐步归纳对分查找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确定解题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体验科学解题的重要性,增强效率意识和全局观念,感受对分查找算法的魅力,养成始终坚持、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成功的意志品质。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解并理解对分查找的过程。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学线索:游戏引领---提出对分查找原理---解析对分查找的算法特征---实践解决问题。
2、学习线索:分解问题---归纳问题---实践提升,在三个阶段的不断推进中明确对分查找算法,总结规律。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热身:游戏(2分钟)教师展示一件特色物品,让一个学生来猜这个物品的价格,其他学生只需要根据这个学生猜出的价格提示“高了”或是“低了”,如果学生能在约定次数内猜对这个物品的价格,就把这件物品“赠送”给他……。
(2)讨论:你觉得怎么样猜可以猜的快一点呢?有什么技巧吗?你从这个游戏当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钟)
(3)教师引导:这个世界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在这个游戏的背后,含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算法。引出对分查找的的概念。(1分钟)
2、新课:
教学步骤一:分析对分查找的原理和方法。(3分钟)
(1)对分查找是效率很高的查找方法,但被查找的数据必须是有序的。
(2)首先将查找的数与有序数组内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据比较,如果中间位置上的数与查找的数不同,根据有序性,就可确定应该在数组的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继续查找。
(3)在新确定的范围内,继续按上述方法进行查找,直到获得最终结果。
教学步骤二:分解查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第一种情况5分钟)
以规模为10的升序数组d为例:用一个数组d(1 to 10)来存放序列,用i表示查找范围的第一个数组元素的下标,j表示最后一个数组元素的下标,mid表示中间位置元素的下标。(1)
第一种情况:要找的值在后半部分;
以查找键KEY=48为例分析
第一次查找::
范围d(1)~d(10),mid= └(1+10)/2┘, d(mid) 所以可以确定接下来要找的范围是后半部分。 比较后i=mid+1 第二次查找: 范围d(6)~d(10),mid= └(6+10)/2┘,d(mid) 所以可以确定接下来要找的范围是后半部分。 比较后:i=mid+1 第三次比较: 范围d(9)~d(10),mid= └(9+10)/ ┘2,d(mid)=Key,找到了。 思考:如果要找的是52? i,j,mid分别是多少? 总结一: 如果d(mid) 教学步骤三:继续分解对分查找算法中包含的其他情况。(9分钟) 讨论:两人为一合作小组,分别画出key=17和key=20的查找示意图,并用共同的智慧讨论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当d(mid)>key时,新查找的范围在哪里?i和j如何变化? 问题2:在什么情况下查找会结束?继续进行重复查找的条件是什么? (2) 第二种情况:要找的值在前半部分; 以查找键KEY=17为例分析: (3)第三种情况:要找的值找不到;以查找键KEY=20为例分析: 总结二:如果d(mid)>key ,新查找范围为上半部分, i值不变,j=mid-1。 总结三:(1)找到了查找会结束;(2)在i<=j时重复查找,如果还是找不到,查找也会结束。 教学步骤四:对各种情况进行归纳总结。(2分钟) (1)Key与d(mid)的大小比较影响i,j的取值的规律: i的取值规律:if d(mid) j的取值规律:if d(mid)>key then j=mid-1,用分支结构实现。 (2)继续进行重复查找的条件: i≤j,用循环结构实现。 教学步骤五:用流程图来描述对分查找算法(3分钟) 教学步骤六:对分查找算法的初步程序实现。(9分钟) 教师事先设计好VB窗体,学生只需在相应的程序体输入代表算法思想的关键语句。 附主要程序体: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Dim key As Integer, mid As Integer, i As Integer, j As Integer key = Val(Text1.Text)i = 1: j = 10 Do While ____(1)_______ mid =(i + j)2 If d(mid)= key Then Text2.Text = “找到了,是第” & mid & “个” Exit Sub End If If _____(2)_______ Then _____(3)_______ Else _____(4)_______ End If Loop Text2.Text = “对不起,找不到!” End Sub 教学步骤七:评价。(4分钟) 用过程反馈表评价学生的程序实现情况,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进一步讨论或实践问题:如果是降序序列,该怎么样改动程序?如果序列元素不是10个,而是100个或更多呢? 教学步骤八:盘点对分查找法的核心内容,总结提升。(3分钟)(1)采用对分查找的前提是数据序列必须是有序。 (2)由于对分查找过程中的每次比较都能使得搜索空间减半,对分查找将不会使用超过┌log2(n+1)┐次来找到目标值。 (3)提升对分查找算法的实际意义:同学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对分查找是多么高效,那不妨设想一下在一个有一百万个人名的电话簿中找一个名字,对分查找可以让你不超过21次就能找到指定的名字。如果你能够将世界上所有的人按照姓名排序,那么你在35次内就能找到任何人。 教学步骤十:总结本课的科学解题过程。(2分钟) 八、作业: 以下的三组元素序列能采用对分查找法来查找吗? (1)7,22,25,35,44,61,88,99,100 (2)22,46,77,89,67,99,33,20,98 (3)87,75,58,44,23,11,7,2,0,-8,-10 【因特网信息查找教案】推荐阅读: 因特网与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07-07 因特网信息服务ICP备案登记表专题10-10 因特网接入08-08 桃花盛开的因特网作文07-29 网络与因特网的区别08-17 《畅游因特网》教学设计01-03 英特网教学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