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装备工作总结

2024-07-05

条件装备工作总结(通用10篇)

条件装备工作总结 篇1

关于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建设的几点思考.txt6宽容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本文作者:董学斌

摘 要:人才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培养造就大批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高素质装备保障人才,是推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必须按照国家和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深化装备保障人才建设顶层设计;必须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和信息化战争要求,科学构建装备保障人才队伍素质模型;必须探索开放式和融合式培养人才~-,y-,积极拓宽装备保障人才培养渠道途径,着力构筑促进我军核心军事能力提升的人才战略高地。

关键词:信息化;装备保障;人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

4文献标识码:A

一、着眼战略全局,不断深化装备保障人才建设顶层设计

(一)坚持创新理论指引,确保人才建设方向

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按照党在新时期加强人才建设的根本要求,把人才建设放在国际战略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中加以思考,放在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大局中加以谋划,放在武器装备建设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中加以运筹,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培养模式、创新制度机制,努力使人才战略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不断增强,不断引领人才建设驶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二)坚持科学统筹规划,深化人才战略工程

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职能拓展深化,进一步充实完善人才战略工程,使信息系统体系作战对人才建设的特殊要求更好地体现到战略层次的系统谋划上。要统筹好各类装备保障人才的教育、培训和使用,规划好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岗位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数量,设计好各类装备保障人才成长发展的“路线图”,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类型互补、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装备保障人才队伍。在目标方向上,坚持操作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分类规划;在思路举措上,坚持高端发展、创新发展、重点发展全面施建;在实际步骤上,坚持建设一代、储备一代、论证一代层层推进。

(三)坚持优先发展带动,实现人装有机衔接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是胡主席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论断,对于人才强军、人才兴装意义十分重大。实现人才建设与武器装备更新、体制编制调整协调发展,根本的是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在思想观念和实际工作中,真正重视人才资源开发,重视人才结构优化,重视人才建设投入,重视人才制度创新。重要的是确立人才建设优先发展的地位,坚持装备建设、人才先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升各类装备保障人才的素质能力。关键的是突出人才建设优先发展的重点,针对“两个紧缺、一个偏低”的瓶颈问题,加紧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装备更新同步、人才素质提高与部队信息化建设发展协调。

(四)坚持整体开发推进,形成合理人才梯次

人才建设不但要突出重点、增加数量,而且还要提高水平、完善结构、整体推进。要统筹个体培养与群体建设,既培养拔尖人才,又打造高素质人才群体,促进队伍结构整体优化、素质能力全面提升、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在人才培养上,要把好生长干部入口关,从源头上保证人才队伍质量,并抓持续培养,缩短人才成长的周期。在人才选拔上,要着眼优化整体结构,科学配置人才资源,注重开发利用现有人才资源,使装备保障人才队伍实现年龄结构老、中、青相结合,层次结构高、中、初级相衔接,整体素质优势明显。在人才使用上,要量才适用、人尽其才,尤其对拔尖人才要用当其位、用当其时,注重在使用中培养,通过培养更好地使用,防止和克服人才不合理流动、人才闲置浪费等问题,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需求牵引,科学构建装备保障人才队伍素质模型

(一)扎实的专业知识

这是提高装备保障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重要支撑。武器装备越发展,科技含量和信息化越高,对装备保障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高。目前,部队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的先进武器装备,但相应高水平保障人才匮乏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受专业知识所限,难以在新装备技术保障中“挑大梁”、“唱主角”,对尽快形成战斗力的影响很大。因此,必须针对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按照各专业应知应会标准,打牢专业基础知识,着力解决专业不对口、知识面较窄、专业化人才不足,难以满足战时快抢、快修、快供要求等突出问题。

(二)精湛的操作技能

武器装备的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对其实施可靠有效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仅靠专业知识还不能完成,还要靠操作技能。当前,我军武器装备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信息化武器装备日益增多,急需一支会使用、会管理、会维修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求不但要懂原理、能检测,而且还会维修,使武器装备始终处在良好的技术状态;不但熟悉武器装备战技术性能,能迅速排除故障,而且还能独立解决各种复杂技术难题;不但知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而且还实践经验丰富,是某一领域的业务尖子和装备保障的实用人才。

(三)求实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既是科学技术的灵魂,也是装备保障人才最为重要的精神素养。武器装备发展的成果,不仅表现为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更为宝贵的是贯穿其中的科学精神。装备战线历来强调要老老实实按科学规律办事,来不得半点虚假。信息化战争既是血与火的较量,又是技术、智力与精神的较量,武器装备作为打赢战争的重要物资基础,其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生成的一个重要源泉就是科学精神。唯有崇尚真理、尊重科学、求真务实,才能有效解决装备保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才能经得起战争的检验。

三、注重综合施策,积极拓宽装备保障人才培养渠道途径

(一)通过院校教育系统培训

军队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按照需求牵引、择优送学、训用一致的原则,坚持重点对象持续培养、骨干人才优先培养、急缺人才加紧培养。积极依托国防科技大学和其他技术院校,强化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系统培训。充分挖掘各部队所属培训机构资源,分层次、分学科、分专业开办装备技术保障业务轮训班次,加大培训的信息知识和技术含量。下力抓好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安排教员到其他院校深造、到部队代职任职、参加重大军事行动,进一步增强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和施教能力,提升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水平。

(二)依托社会资源融合培养

依托社会优质资源培养人才,是装备保障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和军工集团公司合作,择优选派有发展潜力的技术骨干到军工集团公司挂职锻炼,依托各大单位签约高校开办专业技术培训班,选派技术专家作访问学者,推荐尖子人才带课题攻读“强军计划”的研究生,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素质。积极开展高层次引智借智,抓住国家深化改革、人才流动的契机,充分发挥部队优势,引进掌握尖端技术的新兴学科人才,引进部队急需、一时又难以培养的人才,改善人才队伍结构。积极开展与国外学术技术交流,加大出国学习培训力度,扩大向信息技术发达国家派遣军事留学生数量,开展国际性学术技术交流,聘请国外专家讲学,使人才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

(三)借助新型装备学习提高

要有计划地遴选优秀拔尖人才参与新装备研制、重大课题攻关,在攻坚克难中加速成长。要加紧学习掌握新型武器装备,通过学习装备的基本原理、相关知识,搞好技术总结,深化理论研究,培养大批熟练掌握手中武器装备的专业人才。要组织官兵对先进武器装备进行研究攻关、开发应用,研究新战法,探索新训法,在充分发挥和挖掘武器装备效能和潜能中,打牢人才的信息素质和专业技能基础。

(四)利用岗位平台实践锤炼

本职岗位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平台。要加大岗位交流轮换力度,将岗位交流轮换贯穿于人才成长进步的始终,定期对人才队伍素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发展趋势,组织多岗位跨专业锻炼,搞好素质储备,使人才既精通本职专业,又熟悉其他专业知识。要深化科技练兵,按照针对性强、整体性好、信息化含量高的要求,突出一体化联合训练,规范基地化训练,拓展模拟化训练,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未来作战装备保障进行“预实践”,提高人才实战水平。要搞好传帮带,采取新老结合,强弱搭配,结对互助等办法,发挥人才的“酵母”作用,使人才培养由个体向群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庆根,袁柯,王保乳,军队院校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综合性支援模式研究

[J].继续教育.2010.(12)

条件装备工作总结 篇2

一、借科技练兵之春风, 掀起官兵探索新知识、新领域的热潮, 练就适应武器装备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 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为武器装备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先进武器装备陆续的装备部队, 迫切需要大批懂技术、精业务的保障人才。面对这种形势, 以装备技术保障为主的部队要根据上述情况及时对本单位人才状况和所能形成的战斗力, 进行全面的测评和分析。在人员的业务水平能较好的完成各项训练任务的前提下, 着重在人才的利用和工作模式上加以改善和提高, 树立强烈的科技意识, 发挥科技牵引作用, 把科技成果运用到技术保障工作中去, 以科技进步推动综合保障能力的提高。

(一) 拓宽知识视野, 熟练掌握业务技术, 使现有武器装备发挥最大效能

为了适应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 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效能, 就要从发挥本单位各专业技术骨干的先导作用上入手, 带动官兵提高综合技术水平。比如说在某型飞机排故过程中, 既然称得上排故, 就说明是在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这一过程中, 出现的故障有可能是机械方面的, 也有可能是特设方面的, 我们可利用两个专业的人员分别查找并排除故障, 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机械专业的人才对特设专业的知识有一些了解或掌握, 或是特设的对机械专业有一点掌握或了解, 则可能节省一半的人力物力, 完成同样的工作。

(二) 改善知识结构, 用高科技知识武装官兵的头脑, 以适应装备的发展和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

现代战争不仅仅是装备技术的对抗, 更重要的是人才的较量。目前, 从全军专业技术队伍的情况来看, 数量虽然不少, 但相对未来以科技为主的战争来说, 人才素质还不够高;人员的文凭虽然比较高, 但能力不是很强;有的单位虽然具有一定的技术力量, 但缺乏创新精神;有的文化程度较低的同志认为高科技高不可攀, 有一种恐高的心理, 这是很正常的, 科技兴装也是一种改革, 它也需要一个过程。面对这种情况, 就需要更耐心、更细致、更有效地思想工作, 针对科技练兵进行再动员、再教育。帮助大家认清科技练兵的重大现实意义, 增强质量建军、科技强军的意识, 树立知识先行、人才先行的观念。

二、把技术革新作为装备保障的着眼点, 挖掘现有装备的最大潜能, 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战斗性能

(一) 用科技手段保持和增加现有装备的战斗力

对于处于保障维护一线的基层官兵, 是维护、改进和完善现有装备的主力军, 最有发言权, 最能有效地实现高技术与武器装备的有机结合。要积极主动地教育引导官兵研究所用装备的各种性能, 再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维护方法嫁接于其上, 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训练和维护实践证明, 要使装备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战斗力, 并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强大威力, 还必须大力进行各种因素的转化。围绕装备保障的技术革新, 从维护保障角度来观察, 要充分立足两点:一是嫁接成熟的高科技成果, 弥补现有装备保障手段在实践中的不足, 提高装备的技术性能。二是改善维护方法, 减少装备的消耗, 延长装备的使用寿命。

(二) 开创装备保障技术革新的新路子

技术革新, 从选题、调研、立项、突击攻关、总结到试验使用, 要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运用好的方法,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部队的编制体制和实际情况及特点, 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仿真法。通过对现有装备性能的深入了解和掌握, 用模拟器材或软件硬件的巧妙搭配, 可将外场维护训练变为室内基地维护操作训练, 将飞机的整体维护变成各个系统各个部件的单项训练, 实现维护过程效果仿真。

配套法。一些装备缺乏必要的检测、修理设施, 技术保障比较困难。通过选材、研制配套器材, 既可有效地开展维护工作的预防修理, 又可在装备出现故障时实施快速排查, 快速修复。

融合法。就是将所学到的高技术理论和方法, 融入现有装备的实际维护过程中, 从而使装备的效益得以提高。

三、立足抓好提高装备的管理工作, 确保装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

为切实抓好装备的管理, 确保随时能形成战斗力, 要十分重视管理工作, 做到始终把装备管理纳入党委议事日程。统筹计划, 合理安排, 认真组织, 狠抓落实。充分结合上级要求和工作任务进行专题研究, 制定符合自身实际和特点的装备管理工作计划。为抓好各项管理内容的落实, 成立装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小组根据武器装备的技术状况, 适时向本单位党委汇接装备管理和维护工作情况, 指出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意见。各级主管也要不定期的过问和检查装备的维护保养情况, 结合装备管理领导小组的汇报, 定期召开一次装备管理工作形势分析会, 分析形势, 查找问题, 理清思路, 调整重点, 改进措施, 并对装备管理和维护保障工作进行综合讲评, 总结季度装备管理工作的经验和不足, 并确定下一步管理上作的任务和方向。

装备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装备安全, 确保装备处于随时可以参训、参战状态, 确保装备发挥最大效能, 确保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维护保养的主要手段。对此, 要在装备日常管理工作中常抓, 一是认真落实装备管理责任制和交接保管、检查点验、登记统计、维护保养、安全保密等制度;二是对各类在役装备实行层次管理, 分级负责, 装备管理上作, 由各级党委负总责, 所属人员及单位对所维护装备各负其责, 保证件件装备有人管;三是为保证装备安全, 配置好防火、防盗设施, 工具器材按照规定要求, 分类存放, 专人保管, 达到四无的标准;四是各类装备器材登记清楚, 手续齐全;五是严格落实有关管理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 坚决做到按章办事;六是为了确保装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 要根据装备种类、性能上的差别制定相应的详细的维护规程、维护计划和维修责任制。使装备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尚立, 董鹏.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装备保障链机制研究[J].军事物流, 2009, (28) .

条件装备工作总结 篇3

【摘要】近年来,在军事斗争和高新技术的牵引下,部队装备建设逐步从半机械化、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网络化的指挥平台、人与武器装备的高度融合、全维的作战空间以及破击体系的精确打击形成了新的作战形式—体系作战。本文探讨了 在这种作战形势下的装备保障手段。

【关键词】信息化;体系作战;装备保障手段

一、运用多样化监控手段,精确获取保障信息

1、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获取技术,获取战场动态装备保障信息。

资源信息获取技术的物化是情报侦察和预警探测装备。利用包括先进的侦察卫星、预警机,以及各种机载的、舰载的、地面的情报监视侦察系统构成的大纵深一体化的立体情报监视和侦察网,实时探测和监视战场上的风吹草动。

2、建立网络化通信系统,精确传递保障信息。

综合利用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和短波通信各种通信手段,实现装备保障信息传输大容量高速率、远距离和数字化。

通信技术体制信息化。通信技术体制信息化就是将数字编码、数字压缩、数字调制解调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信息的传输、交换、加密和处理,组成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网络和设备。

二、优化装备调配储备,精确配送装备器材

1、优化运行机制,精确组织配送

简化保障层次,组织精确化物流。

采取供货商直供手段。所谓的直接供货商保障就是绕过传统的采购、储存、运输、分发等环节,由民间商业、企业、军工厂将物资直接送到部队用户手中。

2、组织社会运力,精确供应。

(1)依托社会物资储备系统。

利用民间的保管设施为军队储存物资,或者将物资储存在军事设施内,而其管理和运营则依托民间力量。

(2)纳入市场物资供应体系。

在物资供应方面,充分利用民間高度发达的物流系统为军队提供物资补给。军队物资供应社会化,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采取公平竞争的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制度和方法,保证物资供应的保质保量,及时到位。

(3)军民交通运输工具和设施的通用。

在军事运输方面,要把民间各种运输工具作为实施军事运输的重要力量,大力提高军民交通运输工具的通用化程度。

3、优化储备方式,组织精确化存储。

(1)储备体制一体化。

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要求军队准备保障体制由传统的军种分体保障向统分结合的联勤一体化保障体制转变,装备物资供应将不断扩大统供范围,缩小专供范围。三军通用装备物资统一筹措、储备和供应。

(2)储备规模合理化。

精确确定装备物资储存期限。在时间上梯次储备。对即将淘汰的装备物资,要按其使用寿命、技术性能等,有计划地提前转入正常周转使用。

储备管理动态化。针对体系作战特点,在物资储备管理手段上,积极采用组合化储备等保障模式,按照单元化进行配套储备,利用规范化集装箱进行集中储备,实现储备物资尤其是应急储备的物资整装整卸和物资储、运、装、卸、集装箱运输、自动化仓储的要求。

4、改进作业手段,精确可视输送

(1)运用信息管理技术,准确掌握保障资源。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和改造后方仓库,是军事技术革命发展和应用的主流方向,是实现无缝对接、发挥信息高速的关键。对装备基础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战场范围内可资利用的装备保障技术力量、装备、物资器材等大量信息,平时是分散的、动态的、不规则的,通过对这些信息资源科学分类、排序与编码,统一规范,集中管理。

(2)运用电子商务采购零备件,向资金储备和信息储备方向发展。

利用先进的供应链技术,组织有效的零配件供应支持,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单位和维修保障人员能很方便地了解标准件、零备件的信息,以便挑选和快速获取。运用电子商务采购零备件,有利于促进研制单位尽量选用市场能采购的标准件,避免大量重复工作;提高装备保障效率,降低装备全寿命费用,提高装备的战备完好性。

(3)在运资产可视化

在运资产可视化是指对于平、战时由始发地运往指定目的地的部队或非部队货物的标识、状态、位置进行跟踪的能力。主要是利用自动识别技术、定位导航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对军事运输途中物资精准定位和跟踪,进行实时控制,以提高物资的投送速度、准确性和安全性。

5、更新运输手段,精确立体投送

(1)空中垂直投送

引进中型运输机,组建战略空运部队。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装备物资数量大,作战范围广,要实现装备物资的快速补给,必须拥有自己的战略空运力量才能拥有实施战场精确投送的自主权。

构建轻型战术空中输送力量。依靠运输直升机等轻型空中力量可快速抵近作战区域对作战部队实施伴随保障,能大大提高保障效率。

(2)加强陆上平面投送。战争实践表明,高技术条件下战争仍然离不开传统的保障方式。

三、创新装备技术保障,精确维修武器装备

1、改革保障体制,精确组织装备维修

(1)战时采用两级维修作业体制。

为了尽可能迅速的恢复主战装备的作战能力,减少后送装备的数量,战时需要加强中继级保障力量。从大修基地维修力量中抽调部分力量加强中继级维修力量,将平时的基地级、中继级、基层级三级维修体制简化为中继级、基层级两级维修体制。

(2)实施合同商保障。

在满足支持战备准备,保持军队自主核心能力的前提下,实施合同商维修保障。利用承制单位、科研院所和军工、民营企业技术优势,对装备实施保障。优化维修手段,精确实施装备维修

(1)维修手册电子化。采用交互式电子手册,把成吨的技术资料压缩到几张光盘或者是硬盘上,携带方便。而且交互性强的特点也非常有利于现场查阅,大大提高了信息查阅效率。

(2)故障诊断智能化。在信息化装备保障中,通过运用诊断专家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等信息技术,检测诊断手段更加智能、实用、可靠,既可迅速判断装备零件故障。(3)应用远程支援技术。远程支援技术是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大量使用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的装备保障手段,它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前方的保障人员与后方的技术专家紧密联系起来,并未前方作战装备的使用、维护、修理以及战场抢修提及时、正确的技术指导和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胡建波.陈友生等军事装备保障技术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

[2]郭秋呈.战术装备保障组织与指挥[M].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2013

[3]吴跃忠.装备保障指挥[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4]李智舜,吴明曦.军事装备保障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5]余高达,李建文等.陆军装备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3

[6]梁海滨.一体化装备保障[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技术装备工作总结 篇4

西张村镇第二中学

本,我校以陕县创建“均衡教育”专项工程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教育技术装备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了我校现代化设施应用的效能,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的信息视野,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成功通过申报素质教育优秀学校。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规范教育技术管理机制

学校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领导小组的管理机制,对图书室、理化生实验室、音乐、体育、美术等专用教室明确专人管理,落实多功能教室管理的责任分工,使教育装备管理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和制度化。学校抓住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重点时段,突出目标责任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定期会议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等建设。学期初,我校召开了教育技术装备会议,传达我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计划,交流在工作中的设想和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有序开展。我校还坚持对日常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商议,用严格的科学管理来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我校不仅具备了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而且还逐步培养出了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教育理念先进、信息素养过硬的优秀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二、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本学年,我校给教师又配备了多台电脑,进行了网络线路调试,保障了校园网络的畅通,使教学设备能及时为教学所用。为了圆满完陕县教育均衡工作,我校对理化生实验室、美术、音乐、体育等各专用教室的教育教学装备、器材进行梳理排查,增加了一些体育活动器材和实验器材等。

三、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推进教育技术使用效能

1.完善学校网站建设

校园网站是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体现,是学校的门面。为了更好地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凸显校园网站的实用性,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学校的管理。开学伊始,学校各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对所属栏目进行了更新。学校网站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及时更新校园新闻,公布学校信息,教师都已养成良好的习惯去浏览网站,查找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利用博客实现资源共享、互通信息的功能,使校园网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2.强化课堂整合效率

我校要求每位教师根据学科教学需要积极运用和整合现代手段,鼓励青年教师使用互动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学科教学的重要作用。本学年,我校开展了电子白板,PPT多媒体制作、音频视频处理等培训。此外,还将加强装备教研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研,在教研活动中充分吸取别人的优点,以达到自我提高。

3.巩固图书室创建成果

本学期,我校切实加强图书室建设,添置了一部分新书,淘汰了一部分旧书,优化图书结构,提高了学校图书的质量。学校通过网上图书馆加大了对学生的宣传力度,采用各种方式向学生推荐新书、好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展了整班性借阅活动,鼓励师生积极撰写读书心得,真正发挥图书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

4.加强各专用教室管理

根据陕县教育均衡的有关要求,我校加强了各专用教室的管理,提高了音乐、美术专用教室的硬件设施配备水平,改善了内部环境,全面提升我校学生的艺术修养。由专人负责管理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养成使用完及时填写记录本的习惯。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保洁、维护,并建好理化生、音乐、美术、体育等装备账册,做到账物卡一致。

技术装备工作总结 篇5

一、围绕矿部方针,高效务实工作

今年伊始,矿部实施了开拓外围矿源的策略,先后开辟了仁村坻坞、汝阳大安等供矿基地,配套设施都需要电气系统、计量称重系统、破碎输送系统等。我科及时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奔赴现场,勘察地形、收集技术参数,在较短时间内拿出了设计总图,按照矿部要求及时完成了变压器、破碎机、胶带输送机、电子汽车衡等设备的订货及现场安装任务,为两地顺利供矿创造了有利条件。随后又完成了卡博供矿破碎场的建设。

我矿的起重设备共有8台,在去年XX市特种设备检测所的检验中有7台不合格,存在严重危及安全的隐患,受到政府质量技术部门和上级公司的警告,我们今年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自年初开始就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与有资质的特种设备检修公司联系,高质量地对这7台天车进行了检修和改造,恢复到了良好的技术状况,顺利通过了特种设备检测机构的检验。尤其是张窑院破碎的天车由原来得人力拉动改造为电动,大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并降低了人的劳动强度,在这次破碎机的大修中受到了工人们的一致好评。

二、提高服务意识,做好设备的技术管理、备件供应工作

xx年,技术装备科围绕洛阳铝矿生产大局,做好关键设备的管理,对车间以技术服务为主线,不以设备检查为主,主要给车间提供好的设备管理思路、解决办法。树立管理就是服务,只有技术装备科做到服务到位,备件供应及时、质量好,才能要求车间做好设备检修的管理思路。在设备缺陷的处理中,只要车间要求技术装备科进行参与,技术装备科便义无返顾进行全程服务,包括技术指导,备件供应。一到十月份,技术装备科深入车间80余次,提供150万元的备件,在洛阳铝矿设备严重老化,故障率高,生产任务量大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装备科的积极参与及全矿员工的共同努力,确保了设备的完好率,为××矿取得前10个月供矿51。43万吨,超年计划6。43万吨的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的装备基础。

三、致力于技术创新,努力解决关键设备的技术难题

xx年,技术装备科积极推行“以点检制为核心的设备管理模式”,加强运转设备的基础管理,针对生产中需要设备解决的技术难题,在设备操作、维护、检修等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1)1月份,技术装备科针对采破车间润滑油温加热系统存在的操作复杂、存在重大火灾隐患、浪费电能严重等缺陷,设计、安装了温控仪,实现了油温的自动控制,避免了润滑油的长时间加热,节约了电能,消除了火灾隐患,确保了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

(2)3月份,由技术装备科组织,对采破车间贾沟破碎润滑管道进行改造,由刚性连接改为柔性连接,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贾沟破碎系统的正常运转,确保了贾沟矿石的正常外运。

(3)9月份,根据矿部要求,针对贾沟破碎料仓粘仓堵塞、人工清仓存在的重大人身安全隐患,技术装备科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科技攻关,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充分利用“外脑”,加快料仓助卸器的设计、制作步伐。目前助卸器已经进入设备制作阶段。安装结束后,将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确保清仓人员的人身安全。

(4)5月份,河南省由于电煤紧张、用电负荷增加,造成了全省供电出现较大缺额,为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确保城乡人民正常生活用电,提出了“限工业、保民用”的原则。我矿属于大工业用电,在被压限负荷之列。为了确保我矿生产、生活用电的正常进行,技术装备科积极与XX县电业局协调,积极争取尽可能多的用电负荷,同时,技术装备科出台了相关措施,加强矿内用电的技术管理,科学调度,调整用电时间,错峰添谷。经过努力,不但确保了全矿用电的正常进行,没有出现一例因停电而耽误生产现象,同时节约了20多万元的电费。

(5)在外运车间破碎机的大修中,技术装备科根据目

前市场中破碎机新型稀油润滑设备功能强大、设备可靠性好、能耗低的优点,淘汰了原有的稀油润滑设备;同时结合大修后出矿粒度变小、重板给矿量大的情况,及时在修理过程中对重板电机加装了变频调速装置,使得重板供矿速度可调,避免矿石堵塞破碎机,提高破碎机的台时产能,减少破碎机、重板给矿机的机械磨损,降低设备故障率。

四、统筹安排,全力做好设备大修工作

设备进行大修能基本恢复设备的性能,提高设备技术状况,满足生产需要。xx年,我矿经公司批准可以开工的项目大修共6项、176万元,目前所有大修任务已经基本结束。在每一项大修过程中,技术装备科采用了以下几种措施:

1、期多次深入车间,摸清设备状况,落实大修方案;

2、提前做好备件、材料计划,及早订货;

3、指定专人全程负责,现场监督,协调各方面关系;

4、制定施工进度表,按计划落实每一个大修项目。

5、制定奖罚措施,落实责任,奖罚兑现。

在车间破碎机的大修过程中,技术装备科有关人员多次和机修车间大修人员一道中午在现场吃饭,礼拜天照常上班。由于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确保了破碎机大修有计划、按步骤进行。

物资装备部工作总结 篇6

物资管理工作总结

山东胜越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青岛炼化项目部施物资装备部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编制

于2014年11月,胜越公司黄岛项目部已在青岛炼化顺利交工了150万吨年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和290万吨催化烟气脱硫脱硝项目,我物资装备部克服了施工过程中有关材料的困难与问题,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物资设备成本是工程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加强管理,降低物资设备消耗与运行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是我们不懈努力的目标。通过日常管理工作,我们总结了以下管理经验:

(一)健全基础管理制度。在公司及项目部领导的帮助与指导下,我们明确了部门岗位职责,建立物资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人。

(二)加强物资计划管理。施工项目物资计划是根据施工情况积极加强物资需求计划控制,做到提前落实,提前准备,避免因物资供应滞后的问题发生。我们积极加强与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的沟通,及时了解现场何时需要何种材料。积极主动的和总包或业主的采购人员沟通,及时追踪各项物资的明确到货时间,主动督促业主或总包的仓库管理人员对已到货的各种材料、设备等进行各种入库检验,对已检验合格的材料及时找业主或总包办理相关手续,尽最快的速度将材料领回,已满足施工现场的需求。同时积极配合材料控制人员核对材料计划的准确性,做到计划准确有针对性。

(三)严格物资入库验收。在物资入库验收时索取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认真核实材料的外观质量,数量,并及时通知质检人员对物资进行检验,对不合格物资严禁入库。并依照检验大纲的要求对合金、不锈钢等材料进行光谱、磁粉等检验。需要复检的材料要进行取样、送检。以确保出库的材料都是合格产品。在入库时,对于不同品种与特性的材料分类摆放,做好标识,并建立完善的台账管理,确保可追溯性,同时做好入库防水防火防潮工作。

(四)严格控制物资发放。依照限额领料制度,做到按限额发料,余料退库,手法手续齐全,做好发放记录,促进材料的合理使用。账目清晰,收支平衡。其次要掌握工程进度,做到对施工所需材料提前筹备,并要有预见性。

这一年半我物资装备部的工作应该说是积极有效的,克服各种困难保证现场生产需求,并在结算时积极配合预算,审计部门完成审计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我们积累经验,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持续改进,使各项工作朝着积极有效的方向发展。

物资装备部

条件装备工作总结 篇7

1 气体钻井工艺对录井施工的影响分析[1]

空气钻井是以空气或其他惰性气体为循环介质的一种新的钻井工艺,具有钻井速度快,井眼稳定,钻具使用寿命长,有利于保护环境、保护油气层,降低钻井成本,经济效益好等优点[2]。但是,随着空气钻井技术的快速推广,与之配套的录井方法、录井设备更新完善较慢,给现有录井作业造成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要求:由于空气钻井采用负压钻进方式,要求传感器为全防爆设计,仪器房采用正压防爆设计。

(2)工程录井:气体钻井条件下的工程异常预报实施是录井技术的难点之一,到目前为止,许多采用气体钻进方式的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刺钻具、断钻具等事故。如何准确预报工程事故,给实施录井技术提出了挑战。由于循环介质、工艺流程不同,所有在钻井液罐安装的钻井液参数传感器未能真正发挥作用,进出口钻井液的很多参数(例如流量、温度、电导率、密度等)无法准确测量;气体钻井井下钻具的振动机理和泥浆钻井不同,钻具磨损、疲劳损伤等依靠施工人员经验很难做出准确判断。

(3)地质录井:①岩屑录井。气体钻井使用的钻头大多是空气锤,它可以对地层岩石进行硬粉粹,岩屑一般较细,多呈粉末状;同时,为了携带岩屑,气体的排量一般都较大(70~120 m3/min),气体冲刷地层的力量也大。岩屑在上返过程中由于高速运动,与钻具、井壁之间的碰撞加剧,使岩屑的颗粒直径由常规的块状变成粉尘状,每包岩屑中偶见细粒状岩屑颗粒,其直径大小约为2 mm,这给现场地质录井技术人员对岩性识别、定名及分层卡层带来较大困难。②荧光录井。气相钻井的岩屑呈粉末状,给普通荧光录井施工带来了困难,干照、湿照已无法发现油显示,只能进行滴照和喷照。

(4)气测录井:①气体监测取样难,层位确定难。②以气相为钻井介质,发现第一层显示比较容易,由于气体介质不能有效封堵上部地层,地层气的叠加干扰十分严重,后面新显示的油气层发现比较困难。此外,地面有机气体(如天然气)会直接对气测监测造成影响,例如无机气体会影响非烃的监测。③无法监测井底CO、H2S、CO2燃爆及地层出水情况,因此要求配备一套新的检测设备;井筒内天然气浓度必须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一般控制在全烃3%左右,然而对核条控制要求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

(5)压力录井:气体钻井的破岩机理与常规钻井方法不同,目前的基础理论研究没有建立相应的压力解释模型,造成地层压力检测尤为困难。

2 气体钻井工艺条件下的录井现状[3,4]

为了克服上述不利因素对录井施工质量的影响,适应新的技术要求,各家录井公司都做了大量有益尝试,目前在现场应用效果较好的技术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引入新的科技手段用于地层岩性分析与解释

除了常规的岩屑描述、鉴定方法以外,引入岩屑图像识别技术、自然伽玛分析技术等用于岩屑实物分析;依靠丰富的综合录井参数,开发一套实时岩性解释模型,达到实时评价地层的目的。

2.2 采取措施

对采集方法进行改进与创新,以应对复杂情况:采用两级含水密封容器作气、尘分离器,改进气体和岩屑迟到时间测量计算方法。所有传感器按泥浆录井程序安装、调试并保证其运转正常,以备随时可以调换为泥浆录井方式。

2.3 配备一套燃爆监测装置,对井底CO、CO2、H2S、烃类气体进行燃爆监测,为现场安全施工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目前,在现场运用的监测手段以实物检测为主,其解释精度、效果基于以下2个条件:①能采集到实物样本;②采集到的实物样本准确可靠。这2个条件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长远来看,还需要大力发展井下实时随钻测量技术、特殊钻井条件下的随钻压力检测技术,开发一套空气钻井实时监控系统,全面、彻底地解决空气钻井条件下的录井技术难题,为我国石油勘探开发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3 气体钻井工艺条件下的录井工艺发展方向探讨

由于空气钻井技术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实时录井监控机制,集成气体钻井井壁稳定预测、出水量计算、纯气体钻井、雾化钻井、泡沫钻井、充气钻井和燃爆检测、工程监测及排砂管线气体成分、湿度、压力、噪声检测等技术,研发气体钻井监测系统,形成一套满足空气、氮气钻井配套的工艺技术装备,实现空气钻井钻前、钻中、钻后的全方位管理。

3.1 钻前预测

根据区域地质、地震、邻井资料,综合地层岩性、含油气特征、地层含水性、H2S含量等信息,建立一套钻前预测系统,确定哪类井、哪些层位适合使用空气钻井,为勘探决策、井位部署、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意见。

3.2 钻中监控

(1)工程异常监控:在空气循环系统的进出口处安装传感器,全面监控空气钻井的工作状态,实时预警断钻具、钻具刺穿、井壁垮塌、卡钻、地层出水等井下复杂事故,确保钻井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2)开发配套井下燃爆监测仪,实时检测井筒内的CO、C02、O2、烃类气体、H2S等的含量变化情况,提供井下燃爆预警。

(3)引进新技术和新装备,提高岩性识别及地层对比能力:①LIBS岩屑元素含量检测仪。在强激光脉冲作用下,物质被高度电离形成等离子体,产生特征谱线,其频率和强度表现了分析对象的元素种类和浓度信息,可以实现包括碳、氢、氧、铝、硅、镁等多元素同步检测。②岩屑自然伽玛检测仪。对岩屑样品定量检测自然放射性API值,对于砂泥岩的识别效果明显。③岩屑图像仪。对空气钻、PDC钻井细岩屑、粉末状岩屑的含油性识别具有独特效果,并且实现了录井原始信息的数字图像化采集、处理、分析和成果的远程共享,适应于各类井常规、特殊油气层发现、识别、评价。④X光谱元素分析仪。该技术通过检测地层岩石的化学元素及其含量的变化,获得精准的岩石信息,对特殊岩石的快速鉴定意义重大。⑤激光在线油气检测仪、接触式油气检测仪等。这些检测仪使现场具备了多种油气检测及评价手段。

(4)引进电磁波、智能钻杆等随钻录井装备、空气钻条件下地层压力检测系统等项目,提高录井综合服务能力,解决当前MWD (随钻测量)、LWD (随钻录井)无法在空气钻井介质下应用的技术难题,配套井下实时自然伽玛、电阻率、ECS(地层元素)检测仪、流体温度检测仪等,更好地指导空气钻井钻进,提高空气钻井在全井、水平井钻进的适应性。

3.3 钻后评价

对录取资料分析评价、归档,为以后类似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4 结语

从长远看,研发适应气体钻井工艺的录井设备、软件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所述录井设备、软件体系同样适用于PDC钻井模式。在地面采集做好地质、工程判识,地下实时采集做好随钻录井,开发新的压力检测模型,跟上或超越钻井工艺的发展步伐,是当前我国石油工程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摘要:气体钻井技术是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延伸和完善,采用气体钻井技术解决了机械钻速不高、复杂地质条件下井漏等重大钻井难题,并且是发现低压低产储层、保护油气层、提高油气产量的重要手段。但是,空气钻井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现有的录井方法造成了很大影响。文章研究分析了气体钻井条件下录井施工的要求和特点,以及气体钻井条件下制约录井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建议建立一套完整的实时录井监控机制,集成气体钻井井壁稳定预测、出水量计算、纯气体钻井、雾化钻井、泡沫钻井、充气钻井和燃爆检测、工程监测及排砂管线气体成分、湿度、压力、噪声检测等技术,研发气体钻井监测系统,开发随钻录井技术装备,形成一套满足空气、氮气钻井配套的工艺技术装备,实现空气钻井钻前、钻中、钻后的全方位管理。

关键词:气体钻井,录井,实时监控,随钻录井,技术装备,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韩永刚.四川地区气体钻井配套录井技术[J].天然气工业,2007, 27(11):31-33.

[2]何纶.国内外气体型钻井流体应用技术的发展状况[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7(124):10-13.

[3]黎赵红,赵道汉.空气钻井条件下的综合录井技术[J].录井工程, 2007.18(2):9-12.

学校教育装备工作总结 篇8

一、区级“搭台” 学校“唱戏” 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1、搭建校本教学资源库。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加快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手,也是教师践行信息化教学模式、学生实现数字化学习方式的重要平台。我校现有教学班13个,学生507人,教师46人,其中高级教师29名,本科学历教师31名,专科学历教师15名,教师学历达标率100%。20,在区教体局的支持下,学乐云APP在学校实现全覆盖,学校以聚焦课堂、教学研讨、校级展示、公开赛课四个板块为抓手,完善使用管理制度;通过教师教研、微课创制、信息化大赛、常规赛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教师的优质资源通过平台共建共享,积累更多有价值、鲜活的校本资源。

2、重视管理保障教育实效。抓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打造“信息化校园”。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覆盖所有学科的规模化工作推进小组,制定工作发展规划,并根据发展规划制定每学期的工作重点。依托教育信息化平台,推进新课程标准实施,始终将落脚点放在课堂学科教学上。在听课、评课、教学比赛活动中,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制定“学乐云”平台使用办法及考核制度,要求教师每学期共享优质课件资源2个,每个学科小组共享优质课件资源1个,并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开展检查考核,及时督促。

3、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为了让信息化校园理念深入到每位教师的心里,全校教师接受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达100%,在校本教师培训中,采用想学什么,就指导什么。先后开展了电子备课、电子白板使用、课件制作、文件检索等信息化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全校中青年教师均实现电子备课,课堂教学中的课件使用率达90%以上。同时,通过学校、局机关和数字平台,开展各式各样的网络培训活动,课堂教学转变了教学方式,教学形式更丰富,课堂气氛更活跃,课堂效率极大提升,80%的学生利用网络在线学习,有力提升了全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强化应用 务求创新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探索中受益,我校正沿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迈进。在建设应用过程中,针对观念、体验、效益等方面的问题,我校不断思考谋划和调整实践,初步探索出四种有效驱动机制。

一是二方合力推进机制。在区教育局领导下,学校安排专人专场专项集中办公,推进日常应用工作,跟踪师生应用情况,收集、处理、迅速反馈师生需求、问题及功能修改建议,形成工作计划及报告,定期发布月动态简报。

二是活动载体激励机制。为提高师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开展了微课大赛、教师网络教研沙龙及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共有12名青年教师参加了赛课,提高了教学技能。

三是本土资源采用机制。网络及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尽管有海量的教学资源,但真正适用、好用、受欢迎的还是本土教师制作的资源。除了通过组织大赛和活动汇聚资源以外,为调动广大教师制作资源的积极性,大力探索教师原创资源的引导、奖励机制。

四是“信息化校园”驱动机制。为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高位发展,加大装备投入和应用指导,统筹开展信息化校园全覆盖试点工作,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个性化的试点方案。聘请第三方专家培训指导,并依据学校方案提出学校建设与应用的特色创新建议。在“以用促建”的原则指导下,利用天宇、科达讯飞平台资源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三、以管促用 初显成效 打造学校教育信息化特色品牌

1、微课切入,深化融合。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大规模应用,开始着手提高融合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经过研讨,决定利用微课这种易操作、生动直观的媒体,集中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年,组建了微课研发团队,团队共有35岁以下年轻教师12名,按照“研究课标、教学设计、合作录制、评选审核”四个流程,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不同课型、不同学科对信息技术手段、学科资源的需求,开展微课研发活动,搜集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全学科的优质微课,为义务教育阶段储备大量优质教学资源,截止目前,共制作优质微课20余份。

2、常态巡课,确保应用。定期开展巡课,随时“推门听课”,对课堂信息化应用教学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实现“五个一”工作目标,即一天一课表,每科一教师,一课一评价,每天一总结,每周一反馈。对不按要求上课的教师予以通报,并进行工作约谈,通过巡课,也极大地促进了全校教师坚持应用多媒体设备,实现了融合常态化、应用高效能。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总结2011 篇9

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校教育技术工作以“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管理”为宗旨,以方便师生利用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为根本落脚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大力整合教育技术资源,营造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信息环境,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做了以下工作:

一.制定计划,明确目标,强化指导与监督。

为使学校信息化教育健康持续有序发展,增大工作预期性,根据学校领导的要求,开学初制定了学期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与措施,强化工作指导与监督。

二.加强设备、资源的安全管理与运行维护,提供信息化教育科研与管理的环境保障。

1.期初期末,组织信息中心成员、实验室、专用教室的老师对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等资源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清理,做到了帐目清楚,帐、簿、册、卡、物相符一致。

2.电教教材、设备和实验器材、设备等资源存放合理规范,整齐划一,做好“六防”(“防火、防盗、防雷、防潮、防磁、防震”),做到“四无”(无灰尘,无锈蚀,无丢失,无损坏);严格实验药品管理,确保设备、设施资源实体安全和实验药品安全;实验耗材、设备分发、准备坚持节约,注意安全,做到无耗材浪费和安全事故发生。

3.电教、实验仪器、设备、器材与电教教材的领用、借还严格实行登记制度,电教设备、电教教材使用后及时收回,确保了设备、资源的0流失率和无人为损坏。

4.每期定期检查、督促各年段、班级做好信息化教育设备外观日常卫生保洁工作。

5.做好信息化教育、管理设备、设施资源的运行维护。本学年,对部门、科室、年级办公室、专用教室和校园网络终端设备等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远程或现场检查、处理和维护,确保了设备正常运行和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三.抓好教师学习培训指导,提高教师信息化教育素质。坚持学用结合,校本为主的原则,继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能力的巩固与提高的指导和培训。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远教资源与课程整合指导,让每一位教师学会使用远程教育设备和校园网络教学设备,会进行优化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学科课程教学。通过培训指导,解决学校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不足、不高、不通”的问题。同时组织在相应年龄范围内的教师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积极选派部分教师参加市教育局电教中心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观摩、研讨活动,参加率达100%。

四.拓宽资源应用渠道,深入推进资源运用。

1.日常学科教学中,学科教师必须加大强化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力度,全期资源应用时数为全期学科教学总时数的20%以上。

2.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功竞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能力。同时认真、规范填写、完整相关表册的记录。3.抓住实践教育课题研究契机,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开展了打字、电脑绘画、编程等课外活动,通过层层选拔,推荐优秀学生参加上级组织的电脑操作比赛。

4.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优秀教学设计、经验论文、教学课件等评比活动,并择优向上级主管部门推荐,参加省、市级各类评比。

5.根据新课程计划,在三四年级学生中开设信息技术课,开出率达100%。信息技术学科的老师认真制定学科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管理,抓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五.抓好科学实验教育教学工作

1.按部颁标准拟定自然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开足自然实验课教学,认真组织开展实验,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均达90%以上。

2.认真组织开展实验操作考核,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平均及格。

3.实验员及时认真做好实验教学的表、册、单等软件资料的分发、规范、完事填写实验通知单、实验报告,做好资料档案收集整理。

六、规范做好学校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

图书馆管理人员能认真做好借阅咨询服务工作,当老师或学生来查询资料时,及时答复,通过网络检索或翻阅杂志目录等途径,帮助查找相关的书刊资料,尽可能满足大家的需求。我们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了读者”的人本化的服务宗旨,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注意帮助并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解决学习、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有问必答。平时,经常有不少学生因学习或参加学校活动(如手抄小报比赛、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以及少先队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来图书馆查阅资料,我们便积极配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馆藏中查找,及时提供所需的书刊资料。在校园文化节“好书伴我成长”

在“读书节”等系列活动中,图书馆积极做好服务工作,还将部分优秀读书笔记在阅览室中展出。为了确保图书排架有序,符合规范。我们每天要对书库内的书整理几次,对于在流通中稍有破损、脱页的书及时修补。整理装订去年的杂志刊物,做好新到的图书、杂志、音像等资料的验收、登记工作,并上架流通。认真记载好图书馆日志,登记好图书账册及读者丢失图书的赔款、注销明细,统计好各种数据,做好情况汇总。学校图书馆网站在计算机老师的配合协助下,内容不断充实。

七.认真做好档案资料清整装订

条件装备工作总结 篇10

一、新装备保障训练的概念

新装备保障训练对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 提高作战能力具有重大意义[1]。新装备保障训练是指:为了使新装备处于良好的战备完好状态并能持续完成新装备训练任务, 加快部队战斗力形成而展开的训练。新装备保障训练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南方冰雪灾害、拉萨和新疆暴骚乱事件到陇南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汶川地震、奥运安保, 都对新装备保障训练提出更高的要求[2]。

1) 新装备保障训练大大提高了新装备的作战效能。例如, 小型无人机实施空中侦察, 对于“斩首行动”作用明显, 但在复杂作战环境下, 小型无人机能否顺利完成任务与其保障训练有密切的关系。

2) 新装备保障训练能使战斗准备时间大大缩短。例如, 搞好新型装备抢修车的保障训练, 能够提高部队的装备抢修能力, 从而缩短车辆抢修时间。因此, 如何提高武警部队新装备保障训练对于武警部队装备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新装备保障训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对新装备保障训练的思想观念有待转变

新装备列装部队后, 从指挥员到战士都很重视, 只是对新装备保障训练重视程度则不够, 缺乏主动进行新装备保障训练的意识。

(二) 现有装备保障训练内容体系急需改革

新装备保障训练与部队作战任务关系密切, 不同的作战对象、不同的作战环境、不同的作战方式、不同的作战新装备, 都要求新装备保障训练必须适时更新训练内容, 区分层次, 提高系统性、实战性、针对性。

(三) 现有装备保障训练手段无法适应新装备保障要求

武警部队装备更新步伐不断加快, 科技含量不断增加, 对保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新装备保障训练的要求。

(四) 新装备保障训练急需专业技术指挥人才

新装备保障训练专业技术指挥人才缺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在:

1) 有能力指导新装备保障训练的人才来源渠道少, 目前军队院校和科研院所多考虑装备研发, 很少考虑保障问题;

2) 保障人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层次要求高, 一般的保障人员根本达不到要求;

3) 新装备列装后, 只有简单的说明书, 而没有随装配发技术资料及相关教材, 部队难以组织较好的业务培训。

三、新装备保障训练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转变思想观念, 主动开展新装备保障训练

要树立“练为战”的思想, 不仅要在新装备人装结合上下功夫, 而且在对新装备保障的训练上下功夫, 坚决克服官兵“只敢看、不敢用”的问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新装备保障训练考核, 从思想上产生对新装备保障训练的重视。

(二) 联系实际, 积极优化新装备保障训练体系

一要突出各部队联合保障训练的内容, 从新装备保障层次和专业上渗透联合保障训练内容, 把武警部队新装备保障连成一个整体;二要突出新装备信息化保障训练内容, 细化和量化专业分工, 督促保障人员学习新知识、新理论, 提高新装备保障训练层次;三要突出战时新装备保障训练内容, 建立平战结合的新装备保障训练体系。

(三) 创新思维, 不断丰富新装备保障训练手段

从硬件建设上看, 首先要建设贴近实战的专业训练场地, 模仿战时环境, 力求在多方面因素干扰下进行过硬的新装备保障训练, 实现战术与技术、专业与合成、静态与动态的最大结合;其次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如:修理车间、实习车间、电化教学教室等, 集中现有资源, 逐步实现成系统、分专业的配套设施建设;再次要充分利用相关模拟训练器材加强新装备保障训练。从软件建设上看, 应以教学方式和训练软实力为突破口提高新装备保障训练质量。开发新装备保障训练网络系统[3], 具备网上教学、网络信息共享、网上答疑、网上考评等多种功能, 保障人员可适时进行技术交流, 互相借鉴经验。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提高新装备保障训练效率。

(四) 着力打造新装备保障人才体系

一是重点依托军队院校培养, 同时根据新装备保障专业需求, 扩大武警院校与解放军院校, 武警院校与地方大学的联合程度。二是发挥部队教育潜力, 在新装备实践操作过程中摸索钻研。鼓励保障人员攻关新装备保障训练难题, 产生一批“小能手”“小专家”。三是大力倡导再教育, 鼓励新装备保障人员参加自学考试、函授教学、考取某项职业资格认证, 借鉴地方成熟的回流教育制度, 奖励科技创新, 创造充满活力的再教育氛围。

摘要:在信息化条件下随着新装备陆续配发部队, 人装结合训练的问题逐步凸显。本文从新装备保障训练的意义入手, 深刻阐释了新装备保障训练的重要性, 以存在的问题为主导, 探讨了从思想转变、内容体系、训练手段、人才建设四个方面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武警装备,新装备,保障训练

参考文献

[1]黄文卿.新形势部队装备保障训练问题思考[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陈康柱.面向未来作战需求的装备保障训练问题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08.

上一篇:采野菜的乐趣散文下一篇:民小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