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共8篇)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 篇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天津市地方标准)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技术要求…………………………………………………………………………… 4.1时段划分………………………………………………………………………… 4.2区域划分………………………………………………………………………… 4.3燃煤锅炉禁排的规定…………………………………………………
4.4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4.5烟囱最低高度规定……………………………………………………………… 5监测………………………………………………………………………………… 5.1监测方法………………………………………………………………………… 5.2过量空气系数折算……………………………………………………………… 5.3锅炉负荷系数折算……………………………………………………………… 5.4氮氧化物浓度换算……………………………………………………………… 5.5锅炉烟气排放的连续监测……………………………………………………… 5.6烟尘、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的规定………………………………………… 6标准实施……………………………………………………………………………范围
本标准按在用和新建、改建、扩建两类,规定了各类锅炉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的排放限值。
本标准规定了火电厂(站)和工业、采暖、生活锅炉(以下简称锅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本标准适用于天津市电厂(站)和各种用途的燃煤、燃油、燃气锅炉。其它固体燃料可参照本标准中燃煤锅炉的污染物排放限值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各种容量抛煤机炉和以生活垃圾、危险废物为燃料的锅炉。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的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468 锅炉烟尘测试方法
GB/T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13271-200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23-1996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HJ/T42-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HJ/T56-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碘量法
HJ/T57-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HJ/T75-2001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HJ/T76-2001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空气与废气监测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烟尘烟气测试实用技术(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锅炉
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又将热能传递给水、汽、导热油等工质,从而产生蒸汽、DB××/×××-2003 热水或通过导热工质输出热量的设备。
本标准中锅炉是以额定容量(产热量)确定其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限值,0.7MW的产量相当于1t/h蒸发量。
3.2标准状态
烟气在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Pa时的状态,简称“标态”。本标准中所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均指标准状态下干烟气的数值。
3.3过量空气系数
燃料燃烧时,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需要量之比值,用“α”表示。
3.4烟气排放连续监测
对锅炉排放的烟气进行连续地、实时地监测,又称为烟气排放在线连续监测。
3.5烟囱高度
从锅炉所在±0地表面至烟囱排放口的垂直距离。位于地表面以下的锅炉,其烟囱高度应扣除从锅炉所在地面至±0地表面部分。
3.6烟尘初始排放浓度
指锅炉烟气出口处或进入净化装置前的烟尘排放浓度。
3.7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
锅炉烟气经净化装置后的污染物排放浓度。未安装净化装置的锅炉,其锅炉出口污染物浓度即为排放浓度。各种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系指采用在线连续监测或手工连续监测的1小时平均值浓度。技术要求
4.1时段划分
4.1.1在用锅炉执行时段
本标准中在用锅炉(除4.3规定的禁排锅炉),按两个时段执行相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第Ⅰ时段: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至2005年12月31日之前;
第Ⅱ时段:自2006年1月1日起。
4.1.2新、改、扩锅炉执行时段
本标准对新建、改建、扩建锅炉(含本标准发布之日前已获得批准的在建尚未投产使用的锅炉)执行第Ⅱ时段。
4.2区域划分
本标准将天津市划分为A、B两个区域。
A区:外环线以内建成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及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B区:除A区以外的其它区域。
火电厂(站)锅炉不划分区域。
4.3 燃煤锅炉禁排的规定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A区内禁止新、扩、改建燃煤锅炉;自第Ⅱ时段起,A区禁止使用出力小于7MW(含)的燃煤锅炉。
不允许新建、改建、扩建燃用重油、渣油锅炉,燃用重油、渣油在用锅炉按燃煤执行。
B区建成区不允许新建出力小于7 MW(含)燃煤锅炉以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与其相当的窑炉。
建成区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类区内禁止使用小于0.7MW(含)的燃煤锅炉,非建成区小于0.7MW(含)的燃煤锅炉,烟尘执行80mg/m3,二氧化硫执行400 mg/m3。
4.4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锅炉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烟气黑度限值见表1。烟尘初始排放浓度执行GB13271-2001规定的烟尘初始排放浓度。火电厂(站)及大于45.5MW的蒸汽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见表2。4.5烟囱最低高度规定
4.5.1工业、采暖锅炉烟囱最低高度规定
锅炉烟囱最低高度按表3规定执行,其它情况按GB13271中4.6.1.2、4.6.2、4.6.3、4.6.4规定执行。
表3 燃煤锅炉房烟囱最低允许高度
锅炉房装机总容量(MW)<0.7 0.7~<1.4 1.4~<2.8 2.8~<7 7~<14 14~<28 烟囱最低允许高度(m)20 25 30 35 40 45 4.5.2火电厂(站)烟囱最低高度规定 火电厂(站)烟囱最低高度按表4执行。其它情况按GB13271中4.6.1.2、4.6.2、4.6.3、4.6.4规定执行。
表4 火电厂(站)烟囱最低允许高度
总装机容量(万千瓦)<30 30~<60 >60 燃煤或重(渣)油(m)150 180 210 燃气、燃轻柴油、煤油(m)30 60 监测
5.1监测方法
监测锅炉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的采样方法应按GB5468和GB/T16157的规定执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分析方法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5.2过量空气系数的折算
实测的锅炉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应按表5规定的过量空气系数α进行折算。
表5 各种锅炉过量空气系数换算值
锅炉类别 换算项目 过量空气系数α
燃煤锅炉 烟尘初始排放浓度 α=1.7 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 α=1.8
燃油、燃气锅炉 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 α=1.2电厂(站)锅炉 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 α=1.4 各种锅炉过量空气系数换算公式:
式中: C :折算后的锅炉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mg/m3;
C,:实测的锅炉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mg/m3;
α,:实测的过量空气系数;
α :规定的过量空气系数。
5.3锅炉负荷系数的折算
当锅炉出力达不到满负荷时,实测的锅炉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按表6规定的锅炉出力影响系数K再次进行折算。火电厂(站)锅炉不进行K系数折算。
表6 锅炉出力影响系数
锅炉实际出力占锅炉设计出力的百分数(%)70~<75 75~<80 80~<85 85~<90 90~<95 ≥95
运行三年内的出力影响系数 1.6 1.4 1.2 1.1 1.05 1 运行三年以上的出力影响系数 1.3 1.2 1.1 1 1 1 5.4氮氧化物浓度换算
本标准规定的氮氧化物质量浓度以二氧化氮计,按1mol/molí10-6的氮氧化物相当于2.05mg/m3氮氧化物,将体积浓度换算成质量浓度。
5.5锅炉烟气排放的连续监测
使用额定功率14MW以上(含14MW)的燃煤锅炉,应安装连续监测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测试仪器,必须符合HJ/T75和HJ/T76有关规定。测试仪器的管理、使用,按照环境保护和计量监督的有关法规执行。
5.6烟尘、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的规定
火电厂(站)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执行国家现行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有关规定。
新、扩、改建锅炉烟尘、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应满足市环境保护部门核定的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指标要求。标准实施
位于二氧化硫控制区内的锅炉,二氧化硫排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须执行所在控制区内的地方总量排放控制指标。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 篇2
一、无组织废气排放监测范畴
无组织的废气排范畴放主要涵盖两类:一是车间、工棚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无组织排放;二是从排气筒及低矮气孔排放出的废气, 这类废气虽然在监测中结果非常符合有组织排放限值, 但其排出后由于气流作用, 与地面上的无组织废气结合起来, 在地面形成最大的浓度点已经超过无组织的浓度限值, 因此也属于无组织废气排放的监测范畴。
二、污染物排放的监测点布设
要真正了解无组织排放源浓度最高点的准确度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技术问题, 要想监测到无组织排放源浓度最高点的浓度值, 首先要有准确的监测点位, 才能监测到浓度最高点, 为此下面就谈谈无组织排放监测点的布设技术。
下面, 我们就简单介绍下布设排放监测点的技术。
1、认识大气湍流扩散和涡流现象
为了认识无组织废气排放的浓度最高点, 我们首先要了解湍流扩散和涡流现象, 通常, 我们将这两种现象称之为气体分子间运动的基本形式。
一般来说, 我们将流体之间的无规则运动的现象称之为湍流现象, 它也是自然界中一种最广泛的现象。大气湍流就是大气分子的极端无规则运动, 其扩散速度是分子扩散速度的105~106倍, 这种特性使得大气中有污染物存在时, 污染物会迅速扩散到大气中,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湍流扩散的作用, 受风力的影响, 局部的湍流引起速度脉动的变化, 从而形成浓度的变化, 流体可以扩散为三维变化, 其特性可以使用湍流强度或者标准差来表示, 我们可以用高斯方程来描写其物理特性。
涡流是在气流运动的过程中收到切变力的作用而形成的, 当有物体阻挡气流的运动时, 就会产生气体旋转现象, 形成涡流, 而伴随着涡流现场的形成, 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会出现不均匀分布, 可以说, 涡流现象是造成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不均匀分布的重要原因。
2、参照点的布设技术
参照点的布设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静风条件下, 将排放源作为圆心, 以直径2~50m划圆弧, 与排放源成120°夹度的扇形范围内设置, 同时注意下风向的形成, 注意由于静风条件下污染源无规则运动对参照点造成的污染;另一种是当监测现场风力大于1m/s时, 一般来说只有下风向受污染物影响下, 参照点应设在其下风向未受污染物影响处, 在此种情况下设点时注意涡流区对上风向带来的污染。
3、监控点的布设技术
监控点的布设在技术上主要分为静风条件和有风条件下。下面主要分为这两种方面讨论。
(1) 静风和小风条件下的布设技术
在静风条件下, 风速小于0.5m/s时, 风向相对混乱。污染物从生产装置排出后向上或四周扩散, 最终由于重力的作用缓缓降落, 并且污染物的水平扩散也无方向性。在静风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 污染物分布比较均匀, 呈现高斯分布。
在小风条件下, 0.5m/s≤μ≤1.5m/s时, 顺风时, 此时不能忽略风力, 必须考虑污染物在三个方向的湍流扩散, 在单方面的扩散可以认为生产装置为点源的形式排放, 可以认为是瞬时的高斯分布来衡量污染源排放最高浓度的距离。
(2) 在有风的条件下的点位布设
我们知道由于风力的影响, 把无组织的污染源废气带到空中, 再由于大气的扩散作用, 污染物在空气中自净, 因此我认为此时大气污染物在空间分布应为三层, 由高到低, 设为上、中、下三层, 上层的大气污染源扩散最快, 因为上层的气流速度最快, 扩散能力最强, 自净能力最强, 此时对地面的污染相对最弱, 中层次之, 较上层扩散速度较慢, 自净能力较弱。最大污染也就是最下层, 处在最下层大气, 自净能力最弱, 根据自力重量的沉降, 也就是它对地面的污染最严重, 当下层的污染物降落到什么地方时, 此时也就可能是浓度最高点, 我们可以把这种扩散模式称之为风--流扩散。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认为生产装置为点源形式, 可以利用点源模式进行计算得到污染物落地的最高浓度点和最远点。我们就在此处以扇形范围内设置3~4个点来监测出浓度最高值。
总结
对于无组织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监测, 是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在其监测过程中还要注意对于质量的控制、工况的要求以及监测时机的把握、风向和风速的测定, 同时还要科学的设计监测频次, 以及对低矮排气筒影响的处理工作等。只有充分的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才能准确地对污染源进行监测。
参考文献
[1]高玉堂:《环境监测常用统计方法》, 原子能出版社, 2008年。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 篇3
【摘 要】 分析减少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激励性、局部强制性和国际强制性政策工具的适用条件以及应用效果,从激励性政策在国家、行业、地方等层面的应用实践及强制性政策的应用实践2个方面提出适合我国选用的政策工具,并指出我国选用政策工具所存在的问题:政策工具分阶段选择使用;设立沿海统一排放控制区对我国的影响;我国控制排放区域的选择;我国政策工具选择及运用。
【关键词】 船舶排放;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区;强制激励
1 政策工具适用条件
目前,减少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政策工具主要分为激励性、局部强制性和国际强制性3大类,不同政策工具的适用条件和应用效果不同。
1.1 激励性政策
激励性政策,是指以国家、地区或者城市的经济利益换取航运企业在指定区域(辖区或部分辖区)减少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效果的手段,航运企业可以接受约束以获取经济补偿,也可以拒绝约束并放弃经济补偿,政策效果取决于激励强度。
利用激励性政策减少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可以保持指定区域港口和航运业及其相关产业不受影响,适用于经济实力相对雄厚、人居质量要求高但又热切希望当地港口或航运业及其相关产业保持或者扩大发展优势的国家、地区或者城市。
1.2 局部强制性政策
局部强制性政策,是指由地区组织、国家或地方政府发布实施的、强制要求进入指定区域(辖区或者部分辖区)船舶采取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或者达到更加严格的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的手段,所有进入指定区域船舶必须无条件接受相应约束,政策效果与政策严苛度密切相关。
利用局部强制性政策减少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只需建立相应区域的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监督管理机制,无需付出其他直接成本就能够实现政策预期目标。但是,船舶在指定减排区域运营会因采取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措施而使运营成本增加,这可能驱使其转移至周边非强制减排区域运营,从而影响当地港口或航运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强制性要求越高,对当地港口或航运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局部强制性政策适用于经济发达、人居质量要求高且经济社会发展不过分依赖于港口或航运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或者其港口或航运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易受到减排政策影响的国家、地区、城市。
1.3 国际强制性政策
国际强制性政策,是指由《关于1973年防止船舶污染国际公约之1978年议定书》(《MARPOL公约》)签约国提出建议并经国际海事组织(IMO)评估通过而实施的、强制要求进入指定区域(专属经济区或部分专属经济区)船舶采取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措施或达到更加严格的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的政策,所有进入指定区域船舶必须无条件接受相应约束,约束条件由IMO统一规定,政策效果显著。
与局部强制性政策类似,国际强制性政策同样可能会驱使船舶转移至周边其他区域运营,从而影响当地港口或航运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国际强制性政策适用于经济普遍发达、人居质量要求普遍较高且经济社会发展对港口或航运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依赖较少或者其港口或航运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易受到政策影响的国家。
2 我国当前政策工具应用实践
2.1 激励性政策
2.1.1 国家层面
2.1.1.1 国内船舶
2012年6月29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限值及验证方法》,试图提升新造船舶的节能水平,间接减少船舶营运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但到目前为止,其并未按照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要求(第46条第1款“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的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得用于营运”)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建立我国营运船舶的市场准入机制。
2014年4月9日,财政部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对船舶拆解、改造的船舶所有人和新建示范船的水路运输经营者实施补贴政策,属于相关的激励性政策。
2.1.1.2 国际船舶
对于在我国水域航行的国际航行船舶,国家目前尚未采取任何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激励政策措施。
2.1.2 行业层面
交通运输部通过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航运企业实施船舶节能减排项目,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各年度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申请指南均将有关航运节能项目作为奖励对象。
对于在我国水域航行的国际航行船舶,行业尚未采取任何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激励政策措施。
2.1.3 地方层面
(1)香港特区。2011年18家远洋船公司签署《乘风约章》,承诺到2012年底在香港港挂靠的远洋船舶在靠港时尽可能换用低硫燃油。为延续《乘风约章》实施对香港空气质量的改善,2012年9月26日香港特区政府开始推行为期3年的泊岸换油计划,对在香港港靠港时换用硫含量不高于0.5%的燃油的远洋船舶减免一半的港口设施及灯标费。
(2)深圳市。2013年9月20日,深圳市政府发布《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提出相关激励性政策:对于港口建设岸电供电设备设施,在目前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奖励的基础上,增加地方补贴,使合计补贴和奖励金额达到码头岸电建设费用的50%。远洋船舶靠港期间使用低硫油(2014年12月31日前,含硫量不超过0.5%;2015年1月1日后,含硫量不超过0.1%)。在2014年1月至6月期间,对靠港使用低硫燃油的船舶,由财政补贴75%的油品差价,并对补贴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在2014年7月后,视评估情况对补贴方案进行调整。
2.2 强制性政策
交通运输部实施的《老旧运输船舶管理规定》,对老旧运输船舶实行分类技术监督管理制度,对已达到强制报废船龄的船舶实施强制报废制度。这可能是针对国内船舶仅有的船舶减排的局部强制性政策。
对于在我国水域航行的国际航行船舶,目前尚未采取任何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局部强制性政策措施。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针对减少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政策的较少且实施力度不够,政策激励强度也偏低,缺少针对在我国水域航行的国际航行船舶的减排政策。当前我国空气质量较差,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方面尽快改变目前政策工具选用的现状。
3 适合我国的政策工具分析
3.1 政策工具的分阶段选择使用
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可能需要经历不同阶段的政策强度提升过程,每上升一个阶段,既意味着监督成本、监督能力的要求须经历一次跳跃性提高,也意味着航运成本和减排成效经历一次跳跃性增长(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多级跨越)。通常在最初意识到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当地空气质量造成影响时,不同地区不加区别地执行全国普遍的激励性政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一些发达地区为获得较好的船舶减排效果,以经济实力作后盾,推进更有吸引力的激励性政策的实施;当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后,有能力承受港口或航运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而受到的不利影响或者因为港口或航运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易受到影响,会以局部强制性政策取代激励性政策;为获得更好的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效果或者扩大政策影响区域范围,推进国际强制性政策的实施,直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实力增强到一定程度,可顺理成章地在全国普遍实施国际强制性政策。随着船舶动力和能源技术的革命,未来全球船舶动力清洁化将进一步普及,由设立排放控制区域过渡到全球船舶动力全面清洁化。
3.2 设立沿海统一排放控制区对我国的影响
3.2.1 行业影响
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大量产品出口海外,且主要以海运出口形式为主,但由于周边国家致力于建设转运中心,而我国沿海若统一设立排放控制区,将会增加航运成本,促使航运企业选择周边国家港口作为枢纽港,使我国港口在全球海运物流链中的地位下降,从而影响我国港口和航运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3.2.2 社会影响
一旦我国沿海统一设立排放控制区,国内外船舶在排放控制区将实施统一的IMO设定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控制措施,即使届时满足要求的低硫燃油供应和船舶制造技术不成问题,船舶购置和运营的成本也会大幅增加,从而影响航运发展,导致全社会物流成本进一步增加,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3.2.3 政治难题
我国沿海统一设立排放控制区,理论上也应包括所有海洋专属经济区范围。我国拥有的海洋专属经济区面积为300万km2,但鉴于与周边国家存在大量的海洋区域划分争议,确定我国沿海排放控制区的范围较为困难。若将我国海洋专属经济区均划分为排放控制区,必然引起争议,设立排放控制区的建议将难以通过IMO评估;若将争议区域排除出排放控制区范围,将给相关国家非法占有我国海洋专属经济区乃至领土制造口实。
选用局部强制性政策,要求挂靠我国沿海港口船舶使用低硫燃油或岸电,这与在我国沿海统一设立排放控制区相比较,既避开了政治难题,又对行业和社会影响较小,是一种可行的政策选择,但同时需要国家立法、保证低硫燃油的供应并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作为支撑。因此,选用局部强制性政策可能存在立法周期较长、因低硫燃油需求不成规模导致建设低硫燃油生产能力不经济、实施监督管理需要大量增加财政供养人员而与当前“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政府改革思路相悖等问题。
因此,从国家层面来看,选择激励性政策是目前切实可行的做法,同时着手研究采用局部性强制政策的可行性,尤其是研究掌握全国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基数、局部强制性政策的减排效果以及减排成本付出与人民健康受益之间的关系。
3.3 我国控制排放区域的选择
我国不同的综合经济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居质量要求及空气污染程度也不同。综合港口布局或船舶活动密度分布因素,我国控制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区域可以划分为渤海湾、长江三角洲(长三角)、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珠三角)、西南沿海、长江中游和大西南区域(为便于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各区域范围宜涵盖完整的相关海事局或海事处管辖区域范围),其中:长江中游和大西南区域主要涉及国内航行船舶,适用激励性和局部强制性2种政策,因为这些区域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不及东部沿海地区且内河航运目前经营困难又涉及较多从业人员就业问题,采用激励性政策将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其他沿海区域因控制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涉及国际航行船舶和国内航行船舶,可以有各种政策选择的可能。
3.4 我国政策工具的选择及运用
3.4.1 国际强制性政策运用
局部区域选择国际强制性政策,设立排放控制区,可以有效回避政治难题,虽然会增加航运成本,但不至于发生港口在国际航运中的地位变化。局部区域内港口大多是区域内水运货物进出口最便捷的门户,主要为区域经济贸易发展提供服务,因航运企业在乎区域内货源,若选择国际强制性政策可能会对部分港口企业的竞争力造成影响,但究其影响却极其有限。例如,一旦在珠三角区域设立排放控制区,增加了航运企业运营成本,区域内一些港口在区域外的腹地货物流量可能会受到影响。区域内港口与内陆地区建有海铁联运线路,通过海铁联运可将腹地扩展至内陆区域,增加进出港口的货物流量,而一旦珠三角区域设立排放控制区,内陆货源可能流向未设立排放控制区的其他区域港口,但由于我国海铁联运发展有限,目前通过海铁联运方式将腹地扩展至所在区域外的港口较少,港口因此而扩展的货源更为有限。在局部区域设立排放控制区对船舶购置和运营成本以及全社会物流成本的上升影响同样有限。
因此,在局部区域,尤其是船舶活动最密集、经济最发达、人居质量要求最高的珠三角区域内选择国际强制性政策、设立排放控制区具有现实可行性;但针对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的长三角和渤海湾区域来说,可优先采取加强固定源、车辆的排放治理、调整产业结构等政策,无须急于设立排放控制区。
3.4.2 局部强制性政策运用
局部强制性政策的强度和减排效果通常不及国际强制性政策,但是实施难度较低。对于长三角区域来说,应在加大陆域空气污染排放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选择局部强制性政策减少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如强制要求靠港船舶使用低硫燃油或者岸电,设定的低硫燃油硫含量值随时间推移逐步下降或者强制要求挂靠配备岸电供应设备设施码头的船舶使用岸电,并采取政策措施促进更多的码头配备岸电供应设备设施。
3.4.3 激励性政策运用
局部地区空气污染程度与人居环境质量要求矛盾突出,但经济实力雄厚又不希望港口和航运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受到影响,则可选用激励性政策,在保证航运企业利益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平稳推进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工作。对于空气污染严重、无论加强固定排放源的治理还是调整产业结构均具有较大减排潜力且港口和航运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仍处于激烈竞争状态的渤海湾区域来说,当前应致力于通过加强固定排放源的治理和调整产业结构,更加经济、有效地达到大幅度降低空气污染严重程度的目的,并为不久的将来选择激励性政策控制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做好准备。
4 结 语
综上分析,局部区域对减少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政策的选择各不相同。珠三角区域内选择国际强制性政策、设立排放控制区具有现实可行性;长三角区域当前应选择局部强制性政策,强制要求靠港船舶使用低硫燃油或者岸电;渤海湾区域需要为不久的将来选择激励性政策做好准备。
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区域在选择减少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政策方面的特点介于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之间,但其区域经济实力不强且空气污染程度相对较轻,目前可以不实施激励性政策。
参考文献:
[1] 彭传圣,乔冰.控制船舶大气污染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及实践[J].水运管理,2014(2):1-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 篇4
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阈值计算是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前提,也是总量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改进型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建立的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阈值计算模型,使得各项污染因子的实际排放量一一对应于某个非零权重值.该模型先综合评价了系统大气环境质量等级,再根据不同评价结果计算单项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阈值.若系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综合等级为Ⅲ级,则可以计算最小削减阈值,使得综合等级达到Ⅱ级标准;若系统综合等级已经为标准等级,则可以计算最大控制阈值,使得综合等级仍保持Ⅱ级标准.实例分析了杭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等级为Ⅲ级,若综合等级要达到Ⅱ级标准,则主要污染物SO2、NO2和PM10的单因子排放浓度最小削减阈值分别为0.0390 mg・m-3,0.0410 mg・m-3和0.0912 mg・m-3,即三种污染物的最小削减率分别为22.69%,27.62%和21.58%时,才能保证综合等级达标.
作 者:徐卫国 张清宇 魏玉梅 丁峰 XU Wei-guo ZHANG Qing-yu WEI Yu-mei DING Feng 作者单位:徐卫国,XU Wei-guo(浙江大学,环境工程系,浙江,杭州,310027;武警杭州指挥学院,文化教研室,浙江,杭州,310023)
张清宇,魏玉梅,ZHANG Qing-yu,WEI Yu-mei(浙江大学,环境工程系,浙江,杭州,310027)
丁峰,DING Feng(武警杭州指挥学院,文化教研室,浙江,杭州,310023)
刊 名: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AGRICULTURE & LIFE SCIENCES) 年,卷(期): 32(6) 分类号:X51 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 阈值 灰色聚类 综合评价 白化函数
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研讨 篇5
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研讨
为了获取无组织排放源被测物质在环境中的最高浓度值,公正地判定被测企业排放源对环境中被测物质浓度贡献的.大小,监测人员要依据相关标准和技术导则,正确设置监测点位、选择合适监测时间,以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作 者:杜敏敏 DU Minmin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南通,226006 刊 名:内蒙古环境科学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20(3) 分类号:X830.2 关键词:无组织排放 监测技术 点位设置 监测时间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 篇6
一、我国进出口贸易与污染排放情况
1980 - 2011年间,我国对外贸易额明显上升,如图1所示,进出口总额由1981年的440亿美元上升为2012年的38 671亿美元。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更是迅猛发展,2012年进出口总额较2000年增长了5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连年增大,最高峰值出现在2008年达2 981亿美元。
中国经济的外向型趋势明显增强,如图3所示,出口占GDP的比重达30% ,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动 力。我国废水 排放量从2000年的415. 2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659. 2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从2000年的138 145亿标立方米,2011年增长为674 509亿标立方米,增长了近4倍。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从2000年的81 608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240 944万吨,增长了近2倍。由于我国能源消耗长期依赖煤炭,煤炭的使用比例达70% ,由煤炭燃烧产生的SO2也逐年增多 ( 如图2所示) ,由2000年的1 995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2 217万吨。SO2的增长并没有像进出口总额增长那样明显和强劲,这可以归结于SO2排放强度( SO2/ GDP) 的下降,即由于技术进步及污染治理( 如图4所示) 等因素的作用,使得单位产出污染排放减少。
从以上进出口贸易和“三废”污染排放数据来看,贸易和污染排放呈现比较相同的增长态势。那么贸易规模扩大、对外贸易引致的技术进步、产
二、模型设定
( 一) 理论模型
通过构建污染供给和污染需求方程求得均衡解,Antweiler ( 2001) 提出污染排放受到经济规模、人均收入、资本劳动比、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受此模型的启发,建立如下模型:
经过自然对数处理,变量回归结果的系数值是相应的弹性。
( 二) 变量选择与说明
对模型变量设定说明如下:
1. so2数据,本文选取工业二氧化硫为研究对象。
2. gdp数据,本文使用地理意义上的GDP,即变量gdp用实际GDP除以各省面积得到,用gdp代表规模效应,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和污染排放增加,预期符号为正。
3. I数据为人均GNP的3年移动平均,这样设定gdp和I既避免了多重共线性问题,又区分了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用I代表技术效应,预期符号业结构、贸易结构升级,对我国环境污染起着何种作用呢? 其中哪些因素会造成环境污染,哪些因素又会对污染有缓解作用? 本文试图厘清这些因素对环境污染的效用。为负。
4. k资本劳动比数据,资本K用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数量表示; 劳动L用当年城乡就业总数来表示,其中2000 - 2010年就业人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就业城乡人口,2011年统计年鉴没有直接公布城乡就业人数,本文用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私营企业、个体经营企业就业人数之和来代表2011年就业人数。用k代表结构效应,资本劳动比的提高意味着经济结构中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增加,从而污染排放增多,预期符号为正。
5. b 贸易壁垒数据,用当年进出口总额除以当年 GDP。
6. at 表示污染治理数据,用当年废气治理投资除以当年 GDP。
以上主要变量的统计描述见表1。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均来自2000 - 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不包括西藏、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在处理面板数据过程中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否则容易出现伪回归现象。
( 一) 单位根检验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有2大类型,具有相同单位根过程,用LLC ( Levin - Lin - Chu) 检验; 具有不同单位根过程,用Fisher - ADF和Fisher - PP检验。本文对各变量进行2种类型的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基于表2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发现变量之间是同阶单整的,几个变量均是I ( 1)过程,那么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协整关系检验,协整的要求或前提是同阶单整。
( 二) 协整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是考察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的方法,所谓的协整是指若两个或多个非平稳的变量序列,其某个线性组合后的序列呈平稳性,此时称这些变量序列间有协整关系存在。协整关系检验主要有Pedroni、Kao、Johansen的方法,本文使用pedroni检验,Pedroni的检验方法允许异质面板的存在。如表3所示,变量通过了协整检验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方程回归残差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直接对原方程进行回归,此时的回归结果是较精确的。
( 三) 模型设定形式检验
面板数据分析主要有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在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选择方法上,通常用Hausman检验确定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本文建立截距维的随机效应模型,并进行Hausman检验,确定是选择随机效应亦或是固定效应模型,零假设为随机效应模型成立。表4的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是比较合适的。
( 四) 模型回归结果与说明
在模型设定形式检验完成后,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从表5来看各变量均通过了10% 的显著性检验,且拟合优度较高。由于本文用对数回归,各变量的系数即表示弹性关系。从5个解释变量回归结果来看,其中对污染起积极作用的是技术效应,其余4个因素都起消极作用,其中贸易规模因素的消极作用较大,具体如下:
第一,gdp表示规模效应,回归结果表明规模弹性0. 804,说明我国经济规模每增长1% ,污染增长0. 804% ,即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污染也会随之增加,这与理论预期相符。
第二,k表示结构效应,结构弹性0. 289,说明我国资本劳动比每增长1% ,污染增长0. 289% 。
第三,I表示技术效应,技术弹性为 - 1. 179,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用人均收入代表技术水平,技术弹性表 明人均收 入每增长1% ,污染下降1. 179% 。用人均收入来代表技术效应可以理解为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阶段后,清洁技术的使用也会增多,技术效应的回归结果也和理论预期相符合。
第四,b表示贸易壁垒,弹性0. 076,贸易壁垒越低,贸易自由化程度越高,贸易壁垒弹性说明贸易自由化每增长1% ,污染增长0. 076% 。
第五,污染治理弹性为0. 066,贸易自由化每增长1% ,污染增长0. 066% ,说明污染治理投资的效果并未体现出来。
四、结论与启示
( 一) 结论
本文发现对外贸易对污染的影响由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贸易壁垒效应以及污染治理效应而体现,其中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的作用最为突出,目前对外贸易引致的规模效应对我国环境起着消极作用,技术效应起着积极作用,技术效应对规模效应起着抑制作用。
1. 规模效应为正,经济规模增加,污染也会增加。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非常快,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张带来资源、能源使用的增多,在技术及贸易结构不变的条件下,污染排放必然增多。污染的规模效应较大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内涵密切相关,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依靠工业制造业的简单粗放型模式,这就导致了资源消耗严重和环境条件的急剧恶化。
2. 技术效应为负,技术和污染之间呈现相反关系,技术弹性为负说明随着代表技术因素的收入水平这一经济变量的提高,污染是下降的。技术效应为负可以解释为我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一方面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途径获得了比较先进的技术; 另一方面,对外贸易带来了收入水平的上升,收入水平的增加也会促进清洁技术的使用。因此,对外贸易引致的技术效应对环境的改善起着较大作用。
3. 结构效应为正,说明资本劳动比的提高以及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增多,带来的是污染的增多,这也说明资本密集型企业的相当一部分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从而导致贸易结构的环境效应为正。我国历年出口贸易的绝大部分是工业制造业产品,其中污染密集型行业比重较大,如化学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的出口额,都位居出口贸易总额前10位。近几年我国虽然在产业结构优化、贸易结构升级方面有了不小的进步,但出口产品的中高耗能、污染产品比重仍然较大。
综上所述,总效应取决于上述效应的强弱关系。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引致的规模和结构效应为正,贸易引致的技术效应为负,因此总效应为负。
( 二) 启示
1. 应扩大对外贸易的自由性,加大技术引进和本国技术创新的力度,提升技术因素的作用,使得技术对大气污染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体现出来,抑制规模和结构的消极作用。
2. 进一步提升贸易结构的作用,减少对外贸易中污染产业的出口比重,减少纺织业、化学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等行业的出口比重,增加第三产业等低污染行业的出口。
3. 加大产业结构改革的力度和步伐,抑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进一步扩张,扶植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的粗放型模式,使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向集约型、清洁型发展。
4. 在技术水平、产业和贸易结构等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应大力提倡节能减排,提高全民环保的意识,加大环境规制力度。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应及时采取应对环境问题的行动,既要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降低单位污染排放,又要优化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减少污染型产业的比重,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也尤为重要,惟有将几方面措施的协同有效结合,才能降低对外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的不利影响。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2000-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规模、结构和技术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贸易引致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加剧了我国大气污染,技术效应缓解了环境污染;三者的总体效应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强弱关系,从“两正一负”的实证结果分析,总效应为负。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 篇7
1 各种发电过程的污染物排放
我国以集中式发电为主, 随着各种社会的需求, 分布式电厂逐步出现并投入运行。使用不同发电设备和燃料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不相同, 它们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不相同。经过查阅和换算[1], 总结出各种发电设备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如表1所示, 表格中N/A表示该污染物排放忽略不计 (单位:10-3磅/千瓦时) , 其中分布式发电设备污染物排放标准参考美国加州制定的2010年分布式发电污染物排放标准, 燃煤火力发电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由《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提供。
可以看出压燃式内燃机NOX排放量最高, 双燃料和火电厂排放也较多。燃烧天然气和液体的微型燃气轮机和燃气轮机排放量较少。NOX排放量最小的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磷酸燃料电池。火电厂排放的SOX的排放量最多, 压燃式内燃机.其次, 燃烧天然气的微型燃气轮机、先进燃气轮机和燃气轮机较少, 火花式内燃机和双燃料内燃机排放量更低, 而燃料电池和燃烧液体的微型燃气轮机排放的SOX可以忽略极小, 可以忽略不计。双燃料内燃机CO排放排放量最高, 两种形式的内燃机.其次, 燃烧天然气的微型燃气轮机、先进燃气轮机和燃气轮机较少, 火电厂和燃料电池排放的CO可以忽略不计。除了燃烧液体的微型燃气轮机CO2排放量可以忽略不计之外, 其它发电设备的CO2排放量均较多。但相对来说, 燃料电池排放CO2还较小。在VOC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排放方面, 内燃机的排放量最多, 双燃料内燃机和磷酸燃料电池排放量其次, 燃烧天然气的微型燃气轮机、先进燃气轮机和燃气轮机排放量更少, 燃烧液体的微型燃气轮机和火力发电排放的VOC量可以忽略不计。在烟尘 (PM) 排放方面, 火力发电排放PM的量最多, 内燃机其次, 微型燃气轮机和燃气轮机排放量较少, 而燃料电池排放的PM量可以忽略不计。
2 污染物排放对环境影响评价
从对比中发现, 火力发电和内燃机发电排放的污染物量较高, 燃气轮机和燃料电池排放污染物较少, 尤其是燃料电池, 排放的污染物量很少, 它排放的好几种污染物的数量可以忽略不计。根据环保部公布的2013年上半年发布的74城市空气质量报告指出污染物排放量大是影响空气质量的根本原因。燃煤、机动车、工业、建筑和交通扬尘是主要的排放源, 也是造成影响空气质量的根本原因。
3 我国能源结构分析与环境保护
我国应该严格制定环保对发电行为的约束条件,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调整能源结构, 实施污染收费制度。专家预言, 二十一世纪即使到了石油后的时代, 也不会是煤炭的时代。除进一步发展天然气、水能、核能外, 以燃料电池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4 结语
从长远利益考虑, 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改进火力发电技术, 应该适当发展分布式发电技术, 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
摘要:通过调研计算了多种发电设备 (燃气轮机、内燃机、燃料电池、锅炉—气轮机组等) 功率及发电量对应的NOX、SOX、粉尘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对不同发电设备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本文工作有助于了解各种不同发电设备的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以及它对环境污染影响程度。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发电过程,发电设备,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 篇8
2012年初, 环保部原副部长张力军在视察海螺水泥时, 首次对外透露《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即将修订, 氮氧化合物排放标准将改为400mg/m3, 消息一出立刻在行业业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当时,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400mg/m3的氮氧化合物排放标准过于严厉, 全国绝大数水泥厂无法完成, 现有的减排设备难以达标。并且2012年全国水泥市场景气度大幅下滑, 水泥企业也十分担忧, 严格的新氮氧化合物排放标准会稀释掉企业利润, 业内人士担心会阻碍水泥行业的长效发展。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孔祥忠就曾发文, 从当时市场角度表明新标准或许将吃掉水泥行业一半的利润。
尽管知道该来的迟早会来, 但水泥行业的现状却也让新标准的制定者迟迟不敢最终确定。后来出炉的时间可谓一推再推, 最先消息说是2012年下半年出炉, 但是没有;后又传为2012年底出炉, 这次出了征求意见稿;再后来又传为2013年上半年出炉......, 直到2013年12月27日, 环保部才会同国家质检总局真真切切的将新标准发布了出来, 一同出台的还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迟到”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4915-2013) (以下简称《新标准》) 十分严厉, 不仅坐实了400mg/m3的氮氧化合物排放限值, 相对于现行的2004年版, 《新标准》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也都进一步缩紧, 可谓是一次全面的升级。
环保压力骤升水泥生产成本增加
2013年全年, 雾霾始终笼罩着中国大地, 水泥工业作为高污染行业之一, 饱受非议。环保也成了水泥生产的一道无形的紧箍咒。
据环保部数据, 我国水泥工业颗粒物 (PM) 占到全社会排放总量的15%~20%, 二氧化硫 (SO2) 排放量占到全国排放量的3%~4%, 氮氧化合物 (NOx) 排放量占到全国排放量的8%~10%, 其对大气的污染可见一斑。也正因为如此, 各地在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中, 水泥行业总是首当其冲的被治理, 限电停窑是常事。
《新标准》是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配套措施之一。《计划》要求力争用五年或更长时间, 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 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到2017年,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 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这便是环境倒逼企业升级。因此《新标准》将颗粒物排放限值大幅降低, 由现行标准的50mg/m3 (水窑等热力设备) 、30mg/m3 (水泥磨等通风设备) 收严至30mg/m3、20mg/m3。
相对颗粒物, 外界更为关注的是水泥行业的氮氧化合物排放, 因为现目前9成以上的水泥厂无法满足新的NOx排放限值。400mg/m3的排放指标已经是国际上最严厉的标准了, 比之前的征求意见稿还要少50mg/m3。要实现这一标准, 水泥企业必须建设专门的降氮脱硝设施。
一系列排放指标的收严, 意味着水泥企业将会增加许多费用, 水泥生产的成本无疑也会增加。不过究竟会增加多少呢?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口径。
环保部指出, 根据测算, 水泥企业除尘、脱硝等环保投资将达到总投资比例的10~12%, 之后环保设施运行成本约12~15元/吨水泥。这之中以降氮脱硝费用最盛, 也最为外界关注, 毕竟9成以上的水泥厂需要投入。
2012年, 笔者就曾与一家水泥厂谈论过降氮脱硝的费用问题, 该厂负责人告诉笔者, 建设一整套降氮脱硝实施需要投入1300~1400万元, 其中包括设备投入1000万元左右, 其它费用300~400万元。在设备正常运转以后, 运行成本在每顿10元左右, 包括添加剂、水电费用等。
申万证券研报认为, 在投资成本上, 5000mtp的水泥生产线单线安装脱硝设备投资约为400~500万元, 若按10年摊销来计算, 则新增水泥脱硝投资成本0.25~0.3元/吨, 包括还原剂在内, 脱硝吨水泥运行成本约4元左右。
华泰证券则认为, 符合新标准脱硝设备的吨熟料折旧成本在2~3元, 吨熟料运营成本在3~4元左右, 总的吨熟料脱硝成本预计在5~7元。
各有各的说法和依据, 但不管是10元/吨还是4元/吨, 亦或是7元/吨的脱硝运行成本, 总之都是增加了水泥生产的成本, 稀释了水泥行业利润。因为在产能整体、全局过剩的情况下, 这些成本目前根本就不可能转嫁到水泥使用者头上。
好在环保部留给现有水泥企业一年半的时间过度, 随着今后水泥新增供应量减少, 市场需求持续增加, 此消彼长, 未来水泥市场出现转机的机率较大。
倒逼落后产能出局大企业或将受益
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淘汰, 目前我国的严格意义上立窑水泥落后产能已经不多了。
不过, 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水泥落后产能, 一项技术在过去是先进的, 今天就有可能变成落后的了, 水泥落后产能以前是指立窑产能, 今后未尝不会是新型干法产能。就目前全国水泥行业大环境而言, 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已经过剩, 所以淘汰水泥落后产能已不能只针对立窑产能, 在一些市场不好资源过剩的地区, 小型新型干法生产线也将被列入其中。
《新标准》出炉, 无疑是对落后产能的致命一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新标准》有意通过提升对水泥行业的要求, 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 倒逼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加速行业洗牌。
据了解, 目前我国有水泥生产企业不下3000家, 其中有众多的小水泥厂, 因此我国的水泥行业集中度不高。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曾表示, 中国水泥行业集中度太低, 目前国际上前10家企业占全球产量的60%~70%, 而中国前10家企业仅占全国产量的10%~20%。
并且众多的小水泥厂对环境的影响很大, 存在很大浪费和环境破坏。这些水泥厂的生产设备相对滞后, 对价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投入甚少, 因此在水泥的生产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资源和能源浪费, 不利于节能减排。此外, 它们对水泥原料矿山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和粗放型生产方式采用, 这些水泥厂对矿山复垦和矿区生产重建工程几乎没有, 生态破坏极其严重。
《新标准》的出炉无疑将使小水泥感受到更大的生存压力, 华泰证券研报认为, 若全面实施脱硝而水泥价格不变, 水泥平均吨净利将分别下降17%和15%, 这对小水泥厂无疑是当头棒喝, 因为许多小水泥厂本身就是靠低价保住市场的。此时, 这些小水泥企业或许会被迫出局。
当然, 反过来看就是对大型水泥企业有益了, 2014年行业龙头企业有望获得更多的兼并重组机会。据分析人士预计, 2014年中小水泥企业及无窑粉磨企业将会感受到生存压力, 而行业龙头企业凭借成本、技术优势有望获得更多兼并重组机会, 进而促进行业产业升级、集中度提高。水泥行业环保新政的实施, 将在淘汰落后、技术创新、兼并重组等一系列措施上进一步体现, 倒逼行业整体环保意识的提升, 未来水泥大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将愈发突出。
环保产业将大幅受益
因为水泥行业是高污染行业, 所以水泥行业是重要的环保市场。《新标准》中各项排放指标收严, 将使得水泥企业不得不加大环保投入。
环保部科技司司长熊跃辉表示, 要达到新标准设定排放要求, 水泥行业中2000多个水泥企业都要对除尘设施进行改造, 每一个企业改造除尘设施要1400万元, 要改造脱硝需要500万元, 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由此预计, 为满足该标准, 水泥行业改造除尘、脱硝设备成本将达380亿元。
而根据据环保部测算, 水泥企业除尘、脱硝等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将达到10~12%, 环保设施运行成本约12~15元/吨水泥。按照每年产100万吨水泥, 需投资2.8~3.5亿元计算, 全国2000家规模以上水泥企业环保改造至少需要560亿元, 最高可达840亿元。
无需多言, 不管是哪一种算法, 对于环保行业而言都是数百亿的大蛋糕, 可谓喜从天降。
水泥行业的环保出路
在关注《新标准》的同时, 我们不应该忽视与之一起出台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以下简称:《窑协同标准》) 的意义。
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是世界公认的目前最合理的废弃物处理方式,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城市污泥、市政生活垃圾、有毒化学物质等。我国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已有近20年的时间了, 近年来更是发展迅速, 不少水泥企业已经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项目运行, 华新水泥、金隅水泥、中材集团、海螺水泥等一批水泥生产企业已经涉足其中。此外, 一些机械、工程公司也对这一块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尽管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具有社会、环境和经济多重效益, 但目前在我国仍远未普及开来。在《窑协同标准》出台以前, 国家尚未对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提出宏观指导政策, 没有提出发展的目标, 发展方式、技术途径、管理模式、配套措施和鼓励措施, 甚至连监督手段都没有, 这对推广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是十分不利的。
《窑协同标准》出炉可以看作是国家对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一大进步, 《窑协同标准》首次对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适用范围、技术指标、设施建造、废弃物等方面做出了要求, 让水泥生产企业和项目应用者终于有了可供参考的标准, 这对技术、项目的推广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改善环境、节能减排意义重大。
同时, 《窑协同标准》的出台也是国家态度的一种体现, 在已形成的废弃物处理利益链下, 没有国家的支持, 窑协同技术的推进速度将大打折扣。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各界关注, 《窑协同标准》的出台表明国家对该项技术的认可以及推进。
两个标准出台, 都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配套措施, 但两个标准的同时出台却也引人思考。如今, 新增产能越来越少, 水泥行业的格局已基本定型, 未来水泥行业的利润增长点在哪里?
未来环保要求更加严厉是一个趋势, 企业的环保投入增多不可避免, 利润将被稀释。但不同于钢铁、玻璃、电力等行业, 水泥窑在处置废弃物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若能发展的好, 不仅水泥企业有利益, 更是有极大的社会效益, 水泥行业整体竞争力也将提高。
笔者以为, 《窑协同标准》实际是《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大补充, 是标准制定者用以平衡因限排而对水泥行业造成的利润损失, 也表明国家对于窑协同处置技术的支持态度, 广大水泥企业应该重视起来, 今后或将会有更多的配套措施出台, 不排除废弃物处置补贴标准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