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作品有

2024-05-26

韩愈的作品有(精选12篇)

韩愈的作品有 篇1

朝归 唐 · 韩愈

峨峨进贤冠,耿耿水苍佩。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

顾影听其声,赪颜汗渐背。进乏犬鸡效,又不勇自退。

坐食取其肥,无堪等聋瞶。长风吹天墟,秋日万里晒。

抵暮但昏眠,不成歌慷慨。

嘲鼾睡 唐 · 韩愈

澹师昼睡时,声气一何猥。顽飙吹肥脂,坑谷相嵬磊。

雄哮乍咽绝,每发壮益倍。有如阿鼻尸,长唤忍众罪。

马牛惊不食,百鬼聚相待。木枕十字裂,镜面生痱癗。

铁佛闻皱眉,石人战摇腿。孰云天地仁,吾欲责真宰。

嘲鲁连子 唐 · 韩愈

鲁连细而黠,有似黄鹞子。田巴兀老苍,怜汝矜爪觜。

开端要惊人,雄跨吾厌矣。高拱禅鸿声,若辍一杯水。

独称唐虞贤,顾未知之耳。

郴口又赠二首 唐 · 韩愈

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于飞。

回头笑向张公子,终日思归此日归。

雪飐霜翻看不分,雷惊电激语难闻。

沿涯宛转到深处,何限青天无片云。

郴州祈雨 唐 · 韩愈

乞雨女郎魂,炰羞洁且繁。庙开鼯鼠叫,神降越巫言。

旱气期销荡,阴官想骏奔。行看五马入,萧飒已随轩。

池上絮 唐 · 韩愈

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

酬别留后侍郎 唐 · 韩愈

为文无出相如右,谋帅难居郤縠先。

归去雪销溱洧动,西来旌旆拂晴天。

酬蓝田崔丞立之咏雪见寄 唐 · 韩愈

京城数尺雪,寒气倍常年。泯泯都无地,茫茫岂是天。

崩奔惊乱射,挥霍讶相缠。不觉侵堂陛,方应折屋椽。

出门愁落道,上马恐平鞯。朝鼓矜凌起,山斋酩酊眠。

吾方嗟此役,君乃咏其妍。冰玉清颜隔,波涛盛句传。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唐 ·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正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北极赠李观 唐 · 韩愈

北极有羁羽,南溟有沈鳞。川源浩浩隔,影响两无因。

风云一朝会,变化成一身。谁言道里远,感激疾如神。

我年二十五,求友昧其人。哀歌西京市,乃与夫子亲。

所尚苟同趋,贤愚岂异伦。方为金石姿,万世无缁磷。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 唐 · 韩愈

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十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缭逶迤,

击鼓腾腾树赤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分曹决胜约前定,百马攒蹄近相映。球惊杖奋合且离,

红牛缨绂黄金羁。侧身转臂著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

汴州乱二首 唐 · 韩愈

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健儿争夸杀留后,

连屋累栋烧成灰。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哀。

母从子走者为谁,大夫夫人留后儿。昨日乘车骑大马,

坐者起趋乘者下。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别盈上人 唐 · 韩愈

山僧爱山出无期,俗士牵俗来何时。

祝融峰下一回首,即是此生长别离。

韩愈的作品有 篇2

在我国灿烂的民间美术中民间木雕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它的题材、手法、色彩和地域风格多姿多彩。民间木雕中所含有的哲学意味、情感情绪、符号元素、制作手法、风格特征、形式语言表达了民间文化中的真实与抽象, 现实与想象。民间木雕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样式有花草鸟兽、神话、戏曲、传说和民俗等。木雕艺人运用自己精湛的木雕技艺写山、写水、写音、写情……

一片屋檐、一窜柳条、梅枝上的一对喜鹊、河里的鱼、田里的稻穗、纨扇美人、手持生死笔的判官、大鬼小鬼、瞪着大眼拿着刀枪的刀马人……这些生活中的片段转换成绘画符号带我们走进一个个梦幻的时空。怎样去看待民间木雕中具体形式和细节的处理, 怎样去看待它们固有的陈式化的形象以及它们每一个具体的形、色, 空间和每一个物体的安排。那种具有音乐旋律般的错落关系, 那种韵含神秘色彩的巫术神性和乡土气息中展示着绘画性的美。一件好的木雕作品, 每次去欣赏它时都能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与启发, 在“刀马人”打斗场面上骑在马上的英雄造型生动而有趣, 从绘画的角度来分析一条马腿从马头上伸出, 马脸半侧好似立体主义的绘画, 穿着铠甲的将军睁着圆圆的眼睛, 远处的小鬼们拿着大刀, 同边顺的造型, 一切都是这样的井然有序而又出乎意料无不充溢着浓厚的神秘气息, 当看见它们时已不再是没有生命木板而是在心里感受到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 这些半人半兽的形象, 这些隐喻的符号仿佛要给我们传递一种情绪是如此的诡异和神秘1“艺术家总是把面部的表现看作是种情感的海市蜃楼, 从而把它们变成一种千姿百态的外观”。当我面对一件件木雕作品, 当我走进灰旧的乡村古巷中在雨天灰蒙的窗棂和门檐中看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时突然间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幻觉的空间, 一个超现实的魔幻世界, 这些鬼斧神工, 意匠天然的木雕作品透过它那一个个的形象和符号, 将我的思绪带到一个远久的地方。这些题材丰富多彩的木雕有的复杂, 有的简洁, 有的华丽, 有的朴素, 有的抽象, 有的写实, 可谓是实中见虚, 虚中见实虚实相生, 通过民间艺人的精湛技术把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想、地域、风格、乡土气息等表达出来。有时候在看一个民间木雕的作品时自己似乎进入了一种超现实的空间, 充满了暇想和感动, 它们的每一个姿态, 它们的每一个表情, 哪怕是每一个眼角和嘴角的表情都显示出造型、色彩、空间的美, 也无不让我感觉到民间艺术其中绘画性的美。我总觉得绘画要传递出一种画面背后的东西, 展示出绘画形式语方背后的生活气息。

二、诗歌中的语言符号所隐含的画意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从绘画的角度来看《蒹葭》中的比兴手法和符号元素的运用犹如是一幅完美、神秘、优美、伤感的图画。

深秋的清晨、天凉云薄、芦花飘舞、白露为霜、碧水悠悠、烟波飘渺, 一个痴情人来到水边寻觅他的伊人, 伊人仿佛就在碧水环绕的沙洲上, 他四处苦苦寻觅, 却始终渴望而不可即。他一片痴迷, 徘徊往复, 神魂颠倒, 忧郁的歌声与流水、芦苇、白露缠绕, 久久地在水边回荡、回荡……。

绘画的组成元素非常的具体, 因为画面是由具体的每一笔来组成, 好的绘画作品呈现出事物背后那种抽象的、审美的、神秘的、心灵深处若有若无的感受。好的画让人心旷神怡而好的诗词同样给人这种审美愉悦。

1. 从绘画的角度来看

《蒹葭》中诗人选用的元素:蒹葭、白露、伊人、水这些语言符号就如同绘画中的视觉符号一般。

蒹葭——古又名:芦;苇;蒹葭、今名:芦苇。芦苇多生长在深秋这种时节本身就带有伤感的色彩, 再加之芦苇轻且柔隐隐约约更增加画面虚幻空灵的氛围。

白露——晶晶白露晶莹剔透如此的神秘为诗人借秋凉之景烘托渲染求之不得的凄婉迷茫之情添加了梦一般的环境。

伊人——思念、追寻的梦中人, 让人遐想翩翩。“人”是风景生成的行为主体, 任何风景研究都离不开对人的研究。恰如瑞士思想家阿米尔所言:“一片风景是一个人心灵的境界”。萨特曾说“他人就是地狱”也说明人的捉摸不定和神秘性。

水——水的审美观。水是神秘的、水是美丽的、水是空灵的水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有时候水还让人感到敬恐, 在这里水好似一种神秘的阻碍, 水作为一种符号是艺术家灵感的源泉。水线索的贯穿使诗人有条不紊地表达其内心以达到浮想联翩, 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2. 从绘画形与色来看

色彩——芦苇、白霜、水都是冷色调, 这种色调能更好的烘托出画面的气氛。

形——“芦苇”那随风飘荡, 却止于根, 若飘若止, 若有若无, 它茎细花絮弯曲象白色的帘很柔很轻。“白露”似形非形, 时影时现。“水”神秘的符号, 抽象的形。这些形都是虚伪飘渺给人瞎想和梦幻的空间。

3.

从《蒹葭》对观者的心理影响来看诗人所选用的元素、结构、色彩等等对观者都具有潜在的心理影响这种影响作用表现在体验的连贯性对观者的情绪、感受、有着暗示、定向、定位的作用。这幅美丽而感伤的的图画是如此的空灵和神秘。

三、当代西方绘画作品中所选用元素、符号的隐藏含义

美国当代画家安德鲁·怀斯的作品《小河湾》。画面中那黑沉沉的松林和水、亮白色的蚌壳和水鸟的脚、看上去那样的静、死一般的静。画中所用的象征性符号是“水”“蚌壳”这些被画家赋予了使命感的象征死亡的神秘符号, 怀斯的画面非常的写实每个物体看起来好像是真的一般, 但怀斯本人认为自已不是一个具象的画家而是一个抽象的画家因为他的画面充满了隐喻的符号这些符号通过怀斯的画笔展现给我们一种熟悉的视觉而又陌生化的情绪这种情绪让怀斯的画面充满力量、充满神秘和焦虑。大卫·休谟所思考的“对未来的焦虑恐惧, 也许是促动一切宗教的先在所予。艺术的功能是望梅止渴地填充每个人不能实现的欲望。从某方面可以把艺术看成捕获人类梦境”。法国画家巴尔蒂斯的作品《吉他裸女》画面中的少女卧在床边她身边放着象征着性符号的吉他。3“潜在的意图即是艺术的事, 艺术使被渴求的现实来到一种可能有的, 但是确实尚未存在的现实”美国画家吉姆戴因的作品《希腊人和罗马人》画面处理得是那么的松紧自如石膏像上那象征着历史感和时间感的残缺痕迹的符号让人产生敬畏感觉······。4“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虽对人生持悲观态度, 但对于死亡, 却保持一种清醒的理智看法。他认为:死亡之于种族, 犹如睡眠之于个人······这是造化的伟大不朽原则。这种观点诚如叔本华本人的人生态度一样, 把人类以及一切事物视为仅是幻影或幻觉, 而采取的形而上的态度”。

总的来说, 无论是中国传统民间木雕艺术、诗词歌赋艺术还是当代西方的绘画艺术都有着共通性, 好的艺术作品无论时间相隔有多久、地域相距有多远、形式相差有多大通过符号的纽带就其本质相互连接起来。

摘要:好的艺术作品无论时间相隔有多久、地域相距有多远、形式相差有多大就其本质都是相通的。无论是中国传统民间木雕、诗词歌赋还是当代西方的绘画都有着表现其自身的隐喻符号。

关键词:民间木雕,蒹葭,绘画,隐喻

注释

11.纳尔逊, A.洛克菲勒著.《原始艺术的杰作》.纽约, 1978:50.

22.李军张总译, T·R马特兰著.《宗教艺术论教》.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 1992.6:37.

33.李军, 张总译, T·R马特兰著.《宗教艺术论教》.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 1992.6:87.

她的作品/有爱才有婚姻 篇3

流沙

我和小儿都有睡懒觉的习惯,外面的阳光越好,咱就睡得越舒服。这舒服的感觉如何描述呢?首先是身体上的愉悦感,什么都不用想,只听到呼吸的声音。其次是两人头挤着头,相互产生的难以言传的温馨感。

而太太,很喜欢欣赏我和小儿的睡姿。她每天上早班,穿着睡衣,泡饭端在手里,坐在矮柜上,边看边吃,边吃边看。她是绝对不会吵醒我们的,就那样悄无声息地吞泡饭,一口接一口,然后满脸都是笑。

若是她休息的日子,她会捧本书,坐在旁边看。她看一页书,看一眼我和小儿,一副十分满足的样子。有时她还会凑过来,看看这张脸,看看那张脸,抿嘴微微笑。

太太是个平凡的女子,不要说野心,她连上进心也没有多少。她最大的梦想是,呆在家里,料理家务陪儿子玩玩。我说她年纪轻轻,应该上进啊,逼她不断考文凭。可她坚持不了几天,就把教科书扔在一边,该做啥做啥去了。

女人无志向,是好事还是坏事,我搞不明白。但她现在既然是快乐的,我想该不是一个错误。

许多个早晨,她就呆在睡得天昏地暗的我和小儿身边。有时,她会拿来指甲钳,在床上放一张报纸,小心地把小儿的手指甲剪了,然后又细心地剪我的手指甲。然后,她卷起报纸,在每人的屁股上拍一下:“起床啦。”窗帘拉开,阳光进来。

有爱才有婚姻

葛文娟

祖母和祖父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第一次见面就是在婚礼上。祖母说那天她被各种规矩、礼数弄得晕头转向,喜帕被揭起来时,祖父是哪一个她都没弄清楚。他们的婚姻生活在一片慌乱中开始了。他们之间最多的烦恼就是争吵,祖母说她是和祖父吵着过了这一辈子,她这一生很没意思。

母亲决定嫁给父亲时,遭到了外婆全家的反对。因为外婆家条件比较好,而父亲家一贫如洗,但母亲还是选择了父亲。之后,母亲从一个不知道节约的姑娘变成了为几分钱和菜贩争吵的妇人。母亲常常说要是让她再选择一次,她一定找个条件好的。

姐姐和姐夫是同学,他们的结合没有受到任何阻力。姐夫对姐姐好得让人羡慕,然而姐姐却提醒我,一定要找个有棱有角的,不能像姐夫,老实得十棒槌逼不出一句话来。

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时,开始为选择什么样的对象而恐惧。我怕像祖母那样在吵闹中过一生,我怕和母亲一样在清苦中过一生,还怕如姐姐一样过着温吞水般平淡的生活。

在我犹豫不决的日子里,祖父不再和祖母争吵,永远地走了。那段时间,祖母老了许多,坐在祖父的遗像前,久久不动,一言不发。没有了争吵声,家里安静了许多,而祖母的身体却每况愈下。一天,抱着祖父遗像的祖母突然晕倒了,醒来时说:“没有人吵,真静啊。”原来,吵闹也是一种爱的方式。

我渐渐地发现,母亲和父亲虽然过得清苦,却恩爱无比。父亲去一会地里,母亲必定也跟去;母亲洗一盆衣服,父亲必定为她凉一杯水。我又发现,姐夫虽老实敦厚,没什么脾气,却把家拾辍得有条有理。

韩愈简介作品 篇4

※ 韩愈《杏花》 (2016-8-24,719)

※ 韩愈《闲游二首》 (2016-8-26,5217)

※ 韩愈《石鼎联句》 (2016-8-27,1051)

※ 韩愈《莎栅联句》 (2016-8-25,970)

※ 韩愈《城南联句》 (2016-8-25,763)

※ 韩愈《湘中酬张十一功曹》 (2016-8-20,668)

※ 韩愈《三星行》 (2016-8-26,658)

※ 韩愈《李花二首》 (2016-8-27,1005)

※ 韩愈《忽忽》 (2016-8-20,1461)

※ 韩愈《合江亭》 (2016-8-24,498)

※ 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2016-8-24,1535)

※ 韩愈《晚菊》 (2016-8-25,750)

※ 韩愈《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 (2016-8-19,952)

※ 韩愈《贞女峡》 (2016-8-26,786)

※ 韩愈《赠侯喜》 (2016-8-23,635)

※ 韩愈《寒食日出游》 (2016-8-23,1891)

※ 韩愈《送区弘南归》 (2016-8-25,607)

※ 韩愈《龊龊》 (2016-8-25,637)

※ 韩愈《雉带箭》 (2016-8-25,687)

※ 韩愈《条山苍》 (2016-8-25,1011)

※ 韩愈《秋雨联句》 (2016-8-26,615)

※ 韩愈《春雪》 (2016-8-25,508)

※ 韩愈《郾城晚饮奉赠副使马侍郎及冯、李二员外》 (2016-8-26,615)

※ 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2016-8-25,983)

※ 韩愈《游城南十六首·风折花枝》 (2016-8-26,417)

※ 韩愈《游城南十六首·遣兴》 (2016-8-27,510)

※ 韩愈《赠译经僧》 (2016-8-20,491)

☆ 韩愈《赠徐州族侄》 (2016-8-24,722)

※ 韩愈《奉酬天平马十二仆射暇日言怀见寄之作》 (2016-8-20,594)

※ 韩愈《和李司勋过连昌宫》 (2016-8-27,508)

※ 韩愈《自袁州还京行次安陆,先寄随州周员外》 (2016-8-24,614)

※ 韩愈《早春与张十八博士籍游杨尚书林亭,寄弟三阁》 (2016-8-23,527)

※ 韩愈《湘中》 (2016-8-20,480)

※ 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荷池》 (2016-8-20,448)

范仲淹的作品有多少 篇5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戍边时候写的,表达了在边塞的.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生活,除了爱国情怀,也表达了思乡之情。

2、《江上渔者》

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这首诗歌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3、《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的这首词描绘的是秋景,画面壮阔,没有颓唐哀伤之情,和下阙的思念家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庆历五年的时候,范仲淹就遭到了贬谪。在离开京城之前,在宴席上写了下面这首词给欧阳修。

4、《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宋代: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这首词是范仲淹跟欧阳修诉衷肠。虽然遭受了打击,但是范仲淹在贬谪之地却没有一直惆怅,而是关心民生疾苦,为百姓做实事。

5、《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代: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韩愈的作品有 篇6

——本文系第二届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第一赛季一等奖作品诶,在这个蚊子与疯子共存的年代。春天来了。那些张牙舞爪的物种,背负着让人捉摸不透的思想,高昂着他们的头颅,狂奔在平旷与鼎沸之中。高喊出他们骄傲的灵魂。

在一个混乱而不真实的午后,我开始涂鸦。

我逛遍了厨房,企图找些东西煮熟了填饱肚子。我很自豪我能一心N用,我捧着我的饭碗开始在电脑里“扫雪”。

结果我的牙齿咬到了异常物。呸。石头。

今天是属于赶作业的日子,我一不小心在昨天就结束了整个工作,现在正无所事事。傻笑着想XXX、XXX还正趴在作业上时刻准备着二氧化碳中毒,又想到了老师推心置腹让人涕流三尺的“政训”。听了那么多天的流行音乐,我开始想念久违的感动。

我的屏幕上“养”的羊正在被UFO掠夺。电话响了。无奈,我的扫雷前功尽弃,败在一颗烂雷上。

我忿忿地拎起电话。果然,我被强迫报出第N张卷上的第A到Z题。我一贯很仁慈,来者不拒还险些想装个摄像头让他们抄得更认真更仔细呢。我的羊被遗返了,1秒钟以后开始活蹦乱跳了。

春天的油菜正在召唤着。

我开始思索一个问题:凡·高的《向日葵》是在春天画的么?

可是我只记得挂着它的仿制品的展角里到处停满了摇摇欲坠的蚊子。诶,在这个蚊子与文字共存的年代。诗人来了。那些跃跃欲试的文字,背负着让人反省深思的责任,扬起他们的笔画,肆虐在冷静与疯狂之中。激扬出他们血一般的颜色。

在过去或未来的某天,我开始写诗。

我哆嗦着摸索着键盘,斟字酌句的慢慢打上几个字又删去几个字。心有余,力也很足,唯独速度跟不上。往往想好了下一句便忘了上一句,虽然每一句都很绝妙,但是却支离破碎的。我只好脱离写实派,转而义愤填膺地投入抽象派。我的诗必须在每一行加上附注。

我能感受到别人看它们时候的迷茫和无助,如同我看到了我几天前的日记。她的朋友问是不是“我”让我打电话来的。

我说没错。

她朋友说“她”回去了,末了又用一种相见恨晚的语气问我是不是“我”。我说“我”不在。

文字的出现和演化,证实了它多年后成了一个让人大废笔墨与唾沫的产物。咬文嚼字。

我的诗没有写成。

一个杰出的诗人善于洞察生活,任何一个肮脏的东西都会在诗里变得美丽,任何素雅的东西则会变得令人作呕。包括蚊子。

一只蚊子

像飞机一样掠过我的头

擦过我的肩

包抄到我的背后

向我举起刺刀

大喊——

嗡——嗡嗡——嗡——

蚊子与武器共存。与战争共存。杀戮。

我看不出蚊子是否肮脏,毅然像我不知道蚊子是否素雅。也许不便于用它与人比较。

我看不出来。我不是个诗人。

后座开始培养诗的意境,用他那个破了个大洞的嗓子,企图喊出天地鬼神。——嗯

挖两萝卜

剥了

加点醋

不够?

那加点盐

凑合了吧

我好像在哪里听过。

诶,在这个蚊子与日子共存的年代。伤口和痛楚来了。那些得过且过的日子,丢弃了驰骋着的理想。磨平了他们的锐角,泡在温水与弱酸之中。露出了他们被损坏了的面子。

韩愈的作品有 篇7

刘奎龄 (1885—1967) , 字耀辰, 又别署耀臣、耀宸, 号蝶隐, 斋号怡园, 其画中常署“怡园蝶隐”。画室名:种墨草庐, 蟫香老屋、惜寒堂等。祖籍浙江绍兴, 清乾隆年间由静海移居土城, 天津静海人, 系天津“八大家” (1) 之一的“土城刘家”。刘奎龄被喻为中国近代唯一独具风格的工笔走兽花鸟画家, 在20世纪的北方画坛中, 是一位卓然独立的大家。

天津博物馆是一座大型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 馆藏各类文物近20万件, 包括书法、绘画、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玺印、砚台、甲骨、钱币、历史文献、近现代文物、地方民间工艺等多个门类。作为天津市重要的文物收藏单位, 天津博物馆收藏有众多的刘奎龄不同时期绘画作品, 其中不乏许多精品代表作, 本文以馆藏刘奎龄艺术精品为基础, 探讨其艺术风格。

一、独辟蹊踁, 自成一家

刘奎龄的绘画, 工整细腻、设色艳丽, 表现富贵、喜庆、福寿之意。这与他大量研习、临摹古人作品有关。他常临沈诠、唐寅等人作品, 爱到“院体画”影响, 用笔工致、色彩浓艳, 呈现富丽堂皇的效果。天津博物馆馆藏的《上林春色图》是刘奎龄艺术创作的代表作品, 图中用工笔绘有雌、雄二只孔雀栖于巨石之上, 巨石下部绘有绿叶映衬下盛开的红、白两色牡丹, 右上有自题“上林春色”, 款识:“岁次戊寅初夏, 應六符贤甥大雅之属。舅氏刘奎龄绘”。朱文方印“耀辰”和白文方印“刘奎龄印”。该作品创作历时五年, 据记载, 刘奎龄每天手拿一根孔雀翎毛, 映着阳光, 一边观察, 一边绘画, 直至1938年初夏, 才完成。此画本为外甥严仁统 (1908-1993) 婚庆之作, 完成之日外甥的孩子已能奔跑。

《上林春色图》运用精细真实的笔墨描绘, 强烈耀眼的色彩造型, 非常富于艺术表现力。两只孔雀造型准确, 设色艳丽, 羽毛运用渲染和撕毛的技法, 使质感得到充分表现, 尤其是对禽鸟羽片的刻画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 独创了“点掇法”“注彩法”“墨积法”“色积法“等花鸟画技法, 独辟蹊踁, 自成一家。巨石用笔恣肆, 设色典雅, 一工一写, 对比强烈。牡丹使用没骨法, 设色艳而不俗, 细而不腻, 工而不匠。此件作品深得徐悲鸿大师高度赞赏, 解放后曾赴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参展, 在中国近代画坛独树一帜。

二、师古人、师造化、借鉴西法

相对西洋画而言, 中国画有自己明显的特征:讲究气韵、追求意境, 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形似, 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写形是为了传神、为了畅神, “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是“达意”。正如苏轼所言:“文以达吾心, 画以适吾意”。刘奎龄所绘花卉、翎毛、走兽, 来自生活, 用笔生动有趣而不刻板。风、晴、雨、露的天时变化;飞、鸣、食、宿等鸟兽的生活习性和外在形态;乃至禽鸟羽毛的色泽、结构;动物的皮毛质感等, 都达到神形兼备的特点, 体现了动物本身的性情纯真之态。

本馆所藏《花鸟四条屏》中看出画家对物象的精细描绘:一幅绘石、竹, 石上立两只鸽子, 空中飞两只鸽子, 右边自题行书一行, 款识:“见彼翩翩羽, 来傍漪漪竹。群集我庭前, 翻飞任鸣啄。本宋人没骨画法, 耀辰刘奎龄作”, 白文长方印“怡园蝶隐”;一幅绘松树上立一老鹰, 右下方自题行书五言诗一首, 款识:“暂戢凌霄翼, 储为万里程。一朝张伟翮, 天下仰雄风。耀辰作于怡园”。朱文方印“刘奎龄印”;一幅绘芦苇、海燕、芙蓉, 空中玄月, 右上角自题行书一行, 款识:“获花瑟瑟芙蓉馥, 江月微茫雁陣迟。耀辰刘奎龄绘”。朱文方印“耀辰”和“种墨草庐”二方印;一幅绘山石旁有雄、雌二鸡与一小鸡, 左上角自题七言诗二行, 款识:“锦样花迎晓日开, 黄梅初霁湿苍苔。新雏亦解亲辛苦, 喔喔娇啼傍母来。岁次壬午中元节后, 刘奎龄并题”。朱文方印“耀辰”, 迎首朱文椭圆印“率真”。

本馆收藏的刘奎龄另一幅动物作品《走兽四条屏》也充分的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表现手段。作者以渲染撕毛法画虎, 形象地表现了虎身上的皮毛, 质感很强;以没骨法画狼, 在渲染基础上运用了撕毛的技法, 同样达到了表现狼身上皮毛的质感;以白斑与皮毛融为一体的方法画鹿, 更能突出皮毛的质感;狮亦用渲染撕毛画法, 不仅表现出狮子皮毛的质感, 而且还表现了雄狮头部、尾部长毛的细密和修长, 突出雄狮的飘逸和威风, 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刘奎龄在花卉、翎毛、走兽绘画取得巨大成就, 与其从“师古人”“师造化”与“借鉴西法”吸取丰富的营养相关。他对大自然的细微观察, 既不照搬自然, 也不复制古人, 在章法与造型等方面均表现出卓越的创造性和出众的艺术才华, 真正做到了将古今优秀的笔墨传统, 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象, 西洋画的真实感和整体感与其丰富活泼的艺术想象, 巧妙地融为一体。

首先是“师古人”。国画大师黄宾虹说过:“中国古代优秀的画家, 都是能够深切地体验大自然的。徒事临摹, 得不到自然的要领和奥秘, 也就限制了自己的创造性”。刘奎龄早年拜师张兆祥, 追求渊静穆然的古典大家风范, 后以恽南田没骨画法带入郎世宁西画技巧, 同时广泛汲纳黄筌、徐崇嗣、赵孟頫、钱舜举、林良、吕纪、边景昭、唐伯虎、仇实父、华新罗、蒋廷锡、王小梅、丁观鹏等历代名家优长, 重点研究沈南蘋笔意, 结合写生, 参用照相技法和摄影效果, 创造出笔、色、水、墨灵妙交融的“湿地丝毛”“景衬法”“计白当黑法”等动物画技法, 突现出物象的质地感、真实感和亲切感, 将真善美融合到令人惊叹的高度。如利用笔毫柔软多丝的特性, 以墨或色在清湿的纸上微抹轻触, 产生出皮毛柔亮绒软、纹斑或深或浅及随结构和透视关系起伏隐显的感觉, 分外动人。妙处在于精细而不着笔痕, 用粉薄匀透润, 与色迹墨痕交接自然。将用笔、用色与用水灵活地结合在一起, 以多种颜色调配成典雅的色泽。刘奎龄没有沿袭宋元以后乃至近世的文人画传统, 而是把眼光聚焦在唐宋艺术的现实主义精神上, 把眼界放在对自然的感受之中, 使其艺术回到了传统的本质上。其作品在表现方法上极富创造性, 将生动逼真的动物形象, 纳入幽淡宁静、田园风光、深山大泽的大自然景观中, 构成了区别于古代动物画的独特意境。

其次是“师造化”。可以说“师造化”构成了刘奎龄艺术的生命线。在他看来, 只有以“造化”为师, 才能使自己的画笔表达出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精神境界。通过“师造化”, 合理地解决造型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似”就是把握住对象的生动造型结构和神气;“不似”即是说艺术作品不是自然的描摹和翻版, 而是通过捕捉“物之微妙”, 取其生动且有表现意义的“细节”, 舍掉了自然中那些繁复和多余。在其肖似自然和活脱脱的形象下, 使人感到勃勃生机, 而不是谨严缜密的雕琢, 体现出刘奎龄艺术语言的独特魅力, 达到了是“生动有韵”的境界。

再次是“借鉴西法”。刘奎龄活跃于20世纪的天津画坛, 当时的天津分布有大量的租界, 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城市。西方文化对于传统绘画造成强劲的撞击, 形成了坚持民族传统和主张融汇西体的两大阵营, 刘奎龄选择了后者。在造型上, 他将郎世宁“西体中用”变成“中体两用”, 用西画焦点透视原理画鸟兽, 造型准确, 富立体感、质感;在配景上, 加强了空间层次的处理, 岩石、花木皆以自然为粉本。传统文人画逸笔闲情的率意, 程式化的结构方式, 都被摒弃了, 显示出造化神奇的魅力及其笔墨意趣。

三、人物画, 自成一派

刘奎龄除了闻名于世的走兽画和花鸟画外, 在人物画上同样造诣颇深, 风格鲜明, 技法多样, 基本形成“刘派”人物画风格。馆藏《仿郎世宁天真烂漫图》绢本、设色, 右上方题有:“天真烂漫。乙丑嘉平月上浣, 仿郎世宁笔意, 刘奎龄作”。白文方印“耀辰书画”和“刘奎龄印”。

该图是作者少有的浪漫主义情怀的作品, 图中东方少女的娇容, 西式服饰的洒脱;古代天女散花的题材, 欧式祼露的双臂与双赤足。少女面部、衣纹及飘带经晕染后, 明暗相间, 深浅相错, 线条劲健, 敷色优雅, 立体感极强, 具有浪漫色彩的新时代女性, 散发着清新开放的气息, 突出表现东西方文化在画家心中的冲突与融合。在绘画技法上, 作者尝试以西法入画, 比例、透视效果都有较好的表现。

四、结语

刘奎龄在其数十年的绘画生涯中, 以自学为本, 以中学为体, 以西学为用;上溯五代, 下游明、清;古今中外, 溶为一炉。他创造的没骨、渲染加撕毛的技法, 创造出质感极强的动物画, 是中国画创新的开拓者;他在笔墨技巧、造型能力成熟后创造出“减笔没骨”, 是中国画发展的探索者;他用中国传统画工具和注重国画中的笔墨、意境、格调的同时, 吸取西方绘画艺术, 是提倡中西绘画相结合的先驱者;为丰富发展中国画的技法开拓新的表现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成为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代宗师。

摘要:刘奎龄是中国近代一位独具风格的工笔走兽花鸟画家。天津博物馆馆藏众多的刘奎龄绘画作品, 本文对馆藏刘奎龄绘画精品鉴赏, 探讨其艺术风格。

关键词:刘奎龄,艺术作品,风格,天津博物馆馆藏

参考文献

[1]何延喆.刘奎龄生平、画艺及其他——古道西风.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3.

[2]天津博物馆.吉光焕彩—纪念刘奎龄诞辰125周年特展.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0.

他的作品有一种认真的悲伤 篇8

1993年出版处女作《红字团》,同年即获得台湾《联合报》年度十大好书之推荐,虽未出道之作,却自有出尘气象,就中颇可见出骆以军个人对生命的观照,而对人性本质的探勘、生死善恶的诘问与可惊可怖的骆氏题材,已然勾勒出他日后创作的草草大样;同年11月,出版小说《我们自夜暗的酒馆离开》,此书可视为骆以军的进阶之作,从对后设小说的章法把玩延展至对人类生命、宿命、运命的自觉省思,嘲谑的表情一转为深沉的叩问,骆氏文学堂庑愈加深闳。1995年,自费出版了诗集《弃的故事》、1998年出版私小说《妻梦狗》,王德威先生称其为“当代中文小说的一个重要转折”,摆脱嘲讽势必要转向抒情,而骆以军的抒情往往令人有“情何以堪”之感,他总能在人所习见的常态生活中窥见人所避惧讳言的惶恐与幽暗,自此其作品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并结合自身的感性经验,以奠定其小说书写的最主要特征。1999年出版介于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间的《第三个舞者》,获得《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推荐。

2001年,出版争议作品《遣悲怀》,书中以自死的同志女作家邱妙津为沟通对象,结合“遗书体”与“情书体”的模式,大力书写“死亡议题”。他有意将时间与死亡、生殖与爱恋、笑谑与暴虐等等人性之大哉问熔铸一炉,与法国著名作家纪德悼念亡妻之作形成颇有深意的互文,而全书安章谋篇的用尽心力,恰与全书深刻的主题思想相得益彰,被评价推举为“新世纪台湾小说第一部佳构”,开创华文书写另一新高度。

2003年的《远方》以第一人称,细述两年前父亲在游历庐山时突然脑溢血,住进江西九江的一家医院,作者偕母赶赴当地抢救父亲的经过──在一干大陆兄长的协助下,细心照料昏迷父亲,同时联络保险公司及飞航单位,千方百计突破医院重重关卡,设法将父亲运回台湾照护。另一方面,描述其妻子即将生产第二个孩子,而他却被困在大陆医院无法亲自陪伴的焦虑;及至父亲回台住进医院疗养,作者携子探望,祖孙三代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与第一个孩子平日在台北各处游走的情形。出入于将生未生,出入于将亡未亡,摆荡在焦灼与等待、舍弃与眷恋、过往与未来之中的骆以军恍如蒙田所言“无休无止,不知悲苦”,必须让自己一一经历、体悟、记忆并最终复述与淬炼出更深沉的生死观照与悲喜经验。

而耗时四年有余,逾40万字,刚刚荣获全球华语文学小说创作最重要奖项之一“红楼梦奖”的皇皇大书《西夏旅馆》以11世纪神秘消失的西夏王朝作为历史托喻,以一座颓废怪诞旅馆作为空间符号,写出一部关于创伤与救赎、离散与追寻的传奇故事。骆以军在这部大作中肆力拔高现代小说书写的高度、维度与深度,我们在其中寻找探险,处处发现高度发展的心灵轨迹,而如介绍按语所言那般“我们将会看见原来原来,在猥琐糜烂的败坏中,原来原来一颗心是那么温柔美丽的散射温煦的有如熟透的葡萄酒光泽,从地平线缓缓地升起”。

骆以军作为外省第二代的创作者,其身份、教养、气性令其迥异于一般的台湾文学创作者。这种差异,日后还会有更大的不同展现出来。其对文学的执拗与坚执,对小说书写本身的深思与慎思,对题材的大胆拣择与熟练调弄,在在让我们窥见骆以军的内心蕴藏是如何的宽博,笔力又是如何的拥有一种我名之为“浑厚的细腻”,语言之表达又是如何出入在日常与实验之间而获致的一种浓稠与有意的延宕顿挫。而不论其书写能量如何巨大,垦拓出的小说幅员又是如何辽阔,我总觉得最叫人歆服的并非这些小说的技艺,毋宁说在他的作品中总时刻弥漫着一股子“认真的悲伤”与“认真的诘问”,毫不讳言与逃避,毫不软弱与纤细,一任自己与读者在作品中咀嚼这令人难堪却又不舍的悲伤与诘问。

顾文豪

林清玄作品有哪些 篇9

林清玄代表作品有:

《菩提十书》、《身心安顿》、《清净之莲》、《桃花心木》、《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主要作品

林清玄在大陆出版了《在云上》《清音五弦》《心的菩提》《情的菩提》《马尾》《林寺》等,饱含着他对佛教,人生的感悟,非常值得去品味。

,菩提十书重新出版:《境明,千里皆明》《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等。

禅意散文精选(全四册):《不争,是一种慈悲》《不辩,是一种智慧》《不闻,是一种清净》《不看,是一种自在》。

林清玄的经历

他自从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漫画书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32岁遇见佛法,高规格入山修行,深入经藏。

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婚变

1979年与陈彩鸾结婚。

林清玄应付台湾报纸激烈的竞争,生活忙碌,内心空虚,陈彩鸾却无法与他进行精神上的沟通。

在某一年的新年,陈彩鸾离家外出不知去向。林清玄和儿子只能以方便面充饥,自己的家如此凄凉,林清玄心灰意冷。

三个月之后,林清玄选择辞职上山,隐居起来,两年后林才重入红尘。就在林清玄以为自己看破七情六欲的时候,他遇见了方淳珍。

在一个雨天之后林清玄提出了离婚的要求,陈彩鸾对离婚也持赞成态度。和陈彩鸾离婚以后,林清玄很快和方淳珍办理了结婚手续。

娶了年轻貌美的方淳珍。

关于他的`谣言便满天飞。林清玄一直保持沉默,他希望用沉默来打动大众,得到大家的理解和祝福。但事与愿违,大众对他的抗议终于在他宣布新婚的时候达到了白热化,甚至有激进的妇女组织,在“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门口焚烧他的书。有人在网上大骂他是“伪君子”,有人说他“说一套,做一套”。

事实上,陈彩鸾却和方淳珍私交很好。平时她们会相约喝茶、聊天,方淳珍还会为林清玄和陈彩鸾已经长大的儿子买电影票,约女朋友。当事的三人,早已相逢一笑不谈过去,林清玄对方淳珍说:“在脆弱中坚强才是真正的强健和坚忍,时间才是评价一个作家作品好坏的最公正的法官。”

写作之路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着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林清玄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

1972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写报导

这些年,林清玄写报导写得多,写散文反倒写得少了,不过,他并不觉得可惜,虽然他自己也了解,报导到底只是报导,不会成为文学的重镇,甚且有一天它会式微。不过,林清玄自觉还年轻,这段时日,就利用报导来磨练自己的事,创作的事,稍候也不迟。

韩愈的作品有 篇10

盛大林

20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布了本届5部获奖作品,其中票数最高的《你在高原》引发了最大的争议。有人称,“全中国看过这部400多万字书的只一个人:责编。”本届茅奖评委盛子潮回应称:“至少有十几个评委通读过,大多数评委看过四五部(该书共10册)。”评委麦家表示,没有读完去投票的确不严肃,但他读完了,“我觉得把它看完是我的责任,所以咬着牙用一天半的时间把它读完了。”(据8月21日《京华时报》)

本届茅奖结果公布后,我在个人微博上发起了关于获奖作品阅读状况的调查。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近300人参与了投票,其中选择“5部作品全没读过”的占96%,选择“读过其中1部”和“读过其中2部”的共有11人,约占4%,而选择“读过其中3部、4部、5部”的均为0。正当笔者为获奖作品的阅读率之低而惊异之时,又看到了媒体对评委们的采访。原来,全部61位评委中只有十几位通读过《你在高原》,其中麦家还是“咬着牙用一天半的时间”读完的--400万字一天半读完,那叫“读”吗?完全是应付差事嘛!

文学的价值主要在于以文化人。无论是传播知识,还是宣扬某种价值观,都要以读者“读过”为前提。从传播学的角度说,一部作品没有为受众所接受,那就是无效传播。如果一部小说,有责任阅读的评委需要“咬着牙”才能读下去甚至咬牙也没有读下去,那么没有阅读义务的社会公众怎么能读得下去,这样的作品能有多大价值呢?尤其匪夷所思的是,连读没有读过,评委凭什么去投票呢?

诚然,评论文艺作品不能光看受众的人数,但受众数量至少是评判的重要指标之一。读者多的作品未必就是优秀作品,但没有读者的作品肯定不是好作品。古往今来流传下来的经典名著,没有一部是无人问津的`,实际上为人所喜闻乐见也正是“文章千古事”的条件--无法想像,没有读者的著作能够流传下来。

曾有报道说,像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之类权威奖项的评选,出版社往往比作者更积极、推介及公关的力度也更大,因为获奖会大大地促进书籍的发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一部真正的优秀作品,应该是因为洛阳纸贵而获奖,而不应该是因为获奖而洛阳纸贵。

经典名著既要经过读者的检验,也要经过历史的检验,因此评价一部作品至少要有一个接受、消化、品评的过程,而四年一届的茅奖评选的都是近年出版的新作。就拿本届评选来说,进行终评的作品有20部,足有数千万字,评委要认真读完也不是件易事。同时应该承认,本届获奖小说的阅读率不高与其出版发行后的时间较短也有一定的关系。很多网友表示都没有听说过《你在高原》等获奖小说,重庆书城的负责人也对记者说《你在高原》还没有到货(据8月21日《重庆晚报》报道)。众所周知,NBA“名人堂”规定球员退役5年后才有资格参加评选,这就是为了给出一个沉淀期,以利于评选的客观和公平。

近年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官方奖项的社会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每次评选都会引来大量的媒体报道,但每次引起关注都不是因为作品的优秀,而是因为评选的“另类”,比如前年鲁奖因为“羊羔体”而被热炒,这次茅奖又因为入围及获奖者多为作协主席而广受关注--这是文学之幸,还是文学的悲哀?

程海 我的作品有2亿读者 篇11

5月23日这天上午,律师程海一连接到两个好消息。

先是合肥市庐阳区法院给他打电话,告诉他该院已正式受理庐阳区公安分局不依法给他自由迁户案,随后他又在网上看到媒体报道,公安部修改的户籍改革文件已报批国务院,其中确定将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调整户口迁移政策。

一个上午,他的手机响了好几回,都是来“恭喜”的,他一边来回走动,一边高声对着耳脉讲:“还要继续打!我要一直打到所谓改革(公安部户籍改革文件)不违反我们的上位法这个目标。要知道,他这个东西又违法了,当然,这个违法是往合法的方向一个大的进步,一个在情理上可以原谅的违法行为……”

这是他位于北京东四环外律师事务所的会客室,墙上挂着别人赠送的四个大字:唯法独尊。

起诉

一个多月前的4月18日和19日,程海分别将合肥市庐阳区公安分局和北京市昌平区公安分局告上法庭,理由是两地公安拒绝为他办理异地户口自由迁移手续。

4月26日,昌平区法院裁定不予立案,尽管如此,这一事关“户口迁移、迁徙自由”的诉讼,仍被媒体广泛报道,有时评更以“权利启蒙”称赞之。

2003年10月,这位个头不高、头发略显稀疏的安徽人从合肥来到北京,“一踏入北京土地就受到不平等待遇”,因为律师异地执业被要求办暂住证,“而律师法并没有这么规定”。

他按要求办了,接着便在鼓楼一个派出所,举着身份证给为他办理暂住证的一个警官“上课”:“警官先生,请您看一下,这是居民身份证,它是我的长期居住证,证明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上可以长期居住,为什么我到你北京就成了暂住人口呢,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北京不是中国,第二,北京管着中国,请您把我这话转告给您的领导,有时间我肯定会追究他们的违法责任。”

3年多过去了,“养家糊口”无忧了,房子也买了,但“身份”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由于不属于“北京市民”,换第二代身份证要回合肥办理,取二代证要再回一次,护照要回、港澳通行证要回、参加北京市地方人大代表选举开选民身份证明,还是要回……

终于“忍无可忍”了。

旧法新用

他开始做研究,上网搜集法律条文,打印下来一条一条读,相关的文章存在电脑里,“没有一百万也有几十万字”。研究完后“大吃一惊”,“原来中国还有一部未被废止的户口登记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制定于1958年,是我国目前有关户籍管理的惟一法律层级的文件,颁行近50年从未修改过。这部被学界视作束缚农民、制造城乡二元对立的条例,直至今年两会还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议,要求废除之。

不过,程海却“发掘”出了条例“有用”的部分:《户口登记条例》第6条规定:“公民应当在经常居住的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第16条规定:“公民因私事离开常住地外出、暂住时间超过3个月的,应当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延长时间或者办理迁移手续。”“我选择的是转户口。”程海说。

《民法通则》第15条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我这都是依法啊!”他说。

然后他开始追踪“那些下位法”,要看看户口条例“这个上位法”的规定是如何一步步被侵犯的。

他拿出厚厚一叠材料,有的上面还印着“本页无法显示”的字样。“最早是1977年《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说是‘对处理户口迁移重新规定’,从农村前往大城市,开始要求公安部门的审批。”

“然后是1985年的《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根据则是户口条例‘规定的精神’,到了1995年《暂住证申领办法》,不但说是根据户口条例,还‘根据其他规定’,彻底架空了原来超过3个月可以办理迁移的规定。”

在《行政上诉状》中,他这样给公安部的一系列规定“定性”:“公安部门的限制户口迁移的政策在我国已经非法实施了30年,非法停止了应当被执行的户口条例的实施……贵院有义务和有能力恢复该法律的实施。”

“更恶劣的是,它开创了与以常住户口挂钩的一系列行政侵权行为。比如办理劳务许可证要出示暂住证,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也要出示暂住证,前者违反劳动法,后者违反公司法……但由于可以分得利益,其他部门纷纷跟进,比如教育部门,农民工子女入学也要暂住证……”

法律是原子弹

他说自己起诉的目的是恢复公民可以自由迁户的权利。

到目前为止,没几个人相信他会赢。

说到这儿,他又有些不平,“你至少该说一句‘应该赢’吧。”

他把社会上存在的重大违法行政行为比作熄火的公共汽车。“10个人可以推动,那谁先去推?你要求自己必须成功?那你就最后一个去推,你是神……每个人都该去做第一个推的人,对不对?可能推不动,但第一,减少阻力了;第二个,会激励接下来的人。”

“监督政府最大的主体就是公众,公众不能弃权!诉讼就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2000年,还不是律师的程海在合肥打了一场相邻权的官司。该拆除的墙没拆,挡在他家的窗子前面五十公分,不透光也不透风。遂把当地派出所告上法庭。

在打官司过程中,发现“呃,律师可以啊”,便开始考,“官司还没打完,就考上了”。

当初被告的派出所对他讲:这么小的事情,你这么整我们。他回答得“很学术”:违法的事情你们干得太多,也没人制止。你们一个月干10件,我启动了诉讼遏制了一件,你就只能干9件了吧?更重要的是,我的诉讼将极大地增加你们的违法成本……

最终,“程讲师”把派出所干警“打服了”,“他们后来还想请我去讲课。”

“法律的力量是巨大的,是重型武器,是原子弹。”他总结。

我的读者有两个亿

他本是学经济出身。1980年代初读研究生时,研究方向是城市经济改革,其中涉及到劳动平等,“第一要件就是劳动力应该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包括选择这个或那个企业,选择这个或那个城市的自由,而户籍管理阻碍了这种选择。”

1984年他从南开经济研究所毕业,北京有三家国家级党政单位愿意接收他,结果他去了安徽省政府的体改委。

20多年前,他放弃了做“北京人”的机会,现在,他杀将回来了。

放开户口迁移会导致城市不堪重负?限制转户口可以限制城市人口增长?他觉得,这是一些学者和公安部门在误导公众和更高一级的政府。他要做的,便是用经济学解释,“北京人”没有理由拒绝“外地人”。

他抨击那些大大小小的“进京限制”理由,“北京最终能容纳多少人,是由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动态决策的结果,就业和居住条件好人们就会来,下降了,很多人就会选择离开,人们会理性决策。”

他嘲笑那些以为限制迁移能够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的人。“一个人都没限制住!我国公民自由迁徙的实质内容早已实现,自由迁徙的三大要件——自由迁移至异地工作、居住、生活——已经实现。户口不允许随人迁移并没有阻止住任何一个人的迁移,这是城市发展规律的作用。 ”

他承认,这些已经超出了一个律师所应该做的范围。“我希望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知道,人口的自由迁徙,实际上不像有些人说的有那么大的副作用。”

不过,他也说,一个好的律师是要有好的案例好的“作品”留下的,“我的作品,至少与2亿人利益相关,2亿潜在读者呢!”

浅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篇12

一、韩愈散文对抒情手法的借鉴与发扬

抒情散文萌芽于先秦, 在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 蕴藏着作者充沛的情感,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都可被看作是较成熟的哲理抒情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 如《史记》《过秦论》等, 所用的表现方法主要是议论和叙述。“到辞赋体文学兴起, 才发展了描写和抒情的技巧, 但两汉以下的辞赋却走上了“雕虫篆刻”的道路, 因而被韩愈以前提倡“古文”的许多人所鄙弃。韩愈则注意继承、发展前人包括辞赋作家使用描写、抒情方法的成就, 特别是唐代传奇文学和诗歌发达, 古文家中许多人善写传奇和诗歌, 韩愈把它们的写作方法用于“古文”, 更加提高了散文描写和抒情的水平。”[1]

韩愈的散文中有议论叙述, 更有率真大胆的抒情之作, 这类作品往往因为饱含真情实感, 写起来形象生动, 气势充沛, 非常容易感染读者。如悼念亲友的祭文《祭十二郎文》;给好友写的书信文《与孟东野书》;为“文以明道”而作的论说文《师说》《答李翊书》;还有为人才发“不平”之声的论说文《杂说》 (其四) 等, 这些文章体裁多样, 写人写事都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对抒情手法运用自如, 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

二、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色

(一) 为明道而抒情

唐代古文运动, 是一次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任,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是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然而作者的“明道”并非直白生硬的陈述, 他以强烈的自信与信仰感染读者, 把真诚的感情注入到文章中去,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使文章达到“文以明道”的目的。

如《与冯宿论文书》与《答李翊书》这两篇文章, 同样是“论文”, 以宣扬“古文”为主题, 作者在文章中积极地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主张。从“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然以竢知者知耳”“以此而言, 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直百世以竢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文以明道”的坚持与实践, 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与热情。

(二) 为理想而抒情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说:“愈也布衣之士也。生七岁而读书, 十三而能文, 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 以文名于四方。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 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 常以天下之安危在边……”[2]这段话表明了韩愈的理想, 他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 他虽然提倡“复古”和儒家道统, 但绝不只埋头于书堆, 他的文章能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为自己或他人发出“不平”的声音。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 结合自己不得志的感受, 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理论, 全文由物及人, 由人及天, 再由天及于人言, 浩浩荡荡地用了四十个“鸣”字, 充分表现出对友人孟郊的慰藉与支持。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一理论:“夫和平之音淡薄, 而愁思之声要妙;讙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 恒发于羁旅草野……”[3]韩愈意识到, 只有这种具有真情实感的不平之鸣, 才能成为那个时代优秀文学的代表。作者对于这种现象是感同身受的, 因此能够写出抒情特色鲜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

(三) 为抒情而抒情

韩愈散文除了论说文、记叙文还包括抒情文, 抒情文多见于祭文、赠序、书信之中, 如《祭十二郎文》等, 作者在文章中寄予了深厚而真挚的情感, 或怀念亲友, 或给予友人后生鼓励和祝福, 或向知己倾诉情怀, 无一不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祭十二郎文》曾被后人誉为“千古绝调”, 孙昌武先生也说“这篇文章抒写悲情兼有喷薄雄肆和哀婉深沉的特点, 文字如强抑悲痛, 脱口而出, 未加修饰, 实则精心结撰, 是真情流出的至文”[4]。作者在文中回忆与十二郎生前的深厚情谊, 全篇几乎字字句句都在写情, 即使是纯粹叙事的语句, 也无不渗透着无限深情, 使人读之不禁为之动容, 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正是这篇祭文的魅力所在。

三、小结

韩愈的散文是唐代散文革新的鲜明标志, 他的散文在古代散文的基础上, 吸取新的语言成分, 形成一种宜于说理、抒情、叙事的新散文, 而成为中古以来最流行最实用的文体。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说:“呜呼!先生于文, 摧陷廓清之功, 比于武事, 可谓雄伟不常者矣!”[5]古往今来, 韩愈的散文都被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不仅与他“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古文理论息息相关, 更与他革新文体、语言创新、丰富表现手法包括描写和抒情息息相关, 其散文的抒情性特色是不容忽视的, 可以说, 正是韩愈等人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 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 为抒情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摘要:韩愈的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散文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无论是论说、记叙、抒情, 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文着重分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通过其对散文抒情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结合时代背景、个人理想和情怀, 对其散文的抒情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揭示其对唐代散文革新的贡献与影响。

关键词:韩愈,散文,抒情性

参考文献

[1]孙昌武:《论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辽宁师院学报, 1981年02期。

[2][3][5]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上一篇:开学班主任会议纪要下一篇:风二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