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和司法行政公益广告语

2024-08-16

普法和司法行政公益广告语(精选8篇)

普法和司法行政公益广告语 篇1

普法绽奇葩,涌动馨香万里;维权结硕果,谋来福祉无边

法制走进万家,法治和谐天下

学法用法以法维权构和谐,普法执法依法治国促发展

知法守法爱法法中有情,违法枉法藐法法不容情

天大地大法律为大,千好万好和谐最好

治国兴邦靠法治,公平正义促和谐

普法给你说“法”,学法给你力量

学法守法用法,护我护你护他

做守法公民,建法制社会

以法为尺安万家,以信为度行天下

同心同德营造法制城市,群策群力创建和谐家园

学法知法做守法市民,依法用法建法治城市

普法千万里,守法零距离

没有法律保平安,哪能致富奔小康

挣金山,挣银山,法制社会是靠山;你有理,他有理,遵纪守法是真理

法治与安定同在,和谐与文明共存

法治是城市最美丽的名片 和谐是城市最真诚的请柬

一朝学法,终生受益

普法是社会和谐的源头,守法是国家平安的根基

学法立行,守法做人

国事家事天下事,知法守法是大事

守法路路畅通,违法步步难行

无法则国乱,普法才民安

下乡村,上社区,普法教育暖人心,构建和谐社会;

左邻和,右舍亲,遵纪守法做楷模,营造平安城市

学法明是非曲直;守法辨正邪善恶

学法用法守法五湖四海和谐呈祥;

天时地利人和华夏九州风调雨顺

守法时时乐;违规日日忧

懂法是金;守法是福

法合民意九州春暖;律得人心四海生平

法制常萦怀,一身正气祛邪恶;

民情总在抱,两袖清风促和谐

律到自身可仗义;法在心中能执言

法雨普施,盛世四海升瑞气;

德风广布,腾飞五洲振雄风

法制成风国太平;道德化雨民安生

社稷唯法治;江山因道存

法制健全安社会;执法必严警世人

法治一词融百福;和谐二字值千金

赚金山,赚银山,法律法规是靠山;

你有理,他有理,学法用法是真理

处事和为贵;处世法为先

法制服务千万家,真诚惠顾你我他

法律化解社会矛盾,道德促进社会和谐

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合法权益

国泰民安法为基,政通人和情所系

我为法律作宣传,法律为我保平安

法是心中一盏灯,扶正怯邪是非明

普法恒久远,法制暖人间

人人是普法宣传员,处处是法制风景线

做守法护法公民,当文明和谐使者

化干戈公平、公正、公开,止纠纷合法、合理、合情

守法、遵法、爱法,优己、优民、优国;

知法、用法、执法,关己、关民、关国;

文明的传递,法制的传承,和谐的发展;

法制维护你我他,遵纪守法靠大家。

遵纪守法,平安一生,依法结社,利国利民,

人生道路千万条,学法用法第一条。

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守法自平安;

德治领先,内化于心;法治为本,外践于行;

以德润身,以善润人,以法润事,必心安、家和、国盛。

辨人间真伪,法亦有道;判人间善恶,法亦有纲!

春为四时首,法居百业先;

让法制走进生活,让和谐伴随你我;

德为修身之本,法为立国之根;

手牵手推进法制建设,心连心共享和谐家园。

守法天为宽,违法地为牢。

懂法于心,执法于行。

人因法而安,国因法而兴;

诚信营造和谐生活 法治铸就平安中国;

普法是和谐的源头 守法是平安的根本;

法制宣传人人参与,和谐中国人人受益

大事小事依法办事,大节小节清廉为节

法制与和谐同在,平安与中国同行

心中没有了红灯,生命也就没有了光明。

学习法制,源于一点一滴;遵守法制,始于一言一行!

柴米油盐酱醋茶,如今样样不离法。

法律,伴您人生每一步。

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公平正义;

坚持依法治国,推进司法改革。

一生澹泊 巍然法制利剑扬正气;

两袖清风 凛然公仆形象赢称赞。

法到用时方觉少,亡羊补牢要趁早!

懂法是文明的.起点,守法是文明的标志,执法是文明的保障。

准则是社会秩序的规范;法律是文明底线的保障;

普法和司法行政公益广告语 篇2

现代广告是多种符号模式的结合体, 通过图像、语言、声音、色彩等多种模态与受众进行交流, 表达创作者的艺术诉求和思想内涵。公益广告旨在增进公众对社会问题的了解并影响其对此类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改变其行为, 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或缓解。虽然诸多中外学者运用多模态理论分析广告语篇, 但大多只集中在静态的图像语篇上, 迄今为止, 对动态的含三种以上的模态研究仍为数不多。本文基于Kress和Van Leeuwen创建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及O’Halloran建立的电影语篇分析体系, 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及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两则公益视频广告:中国广告《低头人生》和美国广告《放下手机》 (Get off the Phone) , 以期发现其在采用多模态话语构建意义时存在的差异, 进而探讨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因素。

2. 多模态语篇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多模态语篇分析适用于诸如文字、排版、颜色、声音、图像等协同作用表达意义的语篇。R.Barthes是最早对多模态话语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 他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图像的修辞》 (Rhetoric of the image) 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Kress, G.和Van Leeuwen于1996年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为基础, 构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为核心的分析视觉图像语法依据, 视觉语法主要以距离、接触、视点和情态这四个维度解释图片模态中的人际意义[1]。李战子[2]于2003年首次将多模态话语理论引入我国, 发表论文《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 并指出多模态话语分析对英语教学有重要意义。胡壮麟[3]讨论了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区别, 进一步介绍了具有媒体和模态双重特性的计算机符号学, 并指出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多模态化的新世纪, 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朱永生[4]从理论的角度介绍了多模态话语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方法。张德禄[5]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下提出四个方面的多模态语篇分析的框架。随后顾曰国[6]、韦琴红[7]等学者对多模态话语进行了深入研究, 主要涉及多模态话语相关理论的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相关研究的述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文本及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 不少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范围的拓展和创新, 其研究对象也由单一的文字语言拓展到图片、视频、教科书、超文本、电影和雕刻等多种社会符号系统。

3. 中美公益广告的多模态意义构建对比分析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 人们在享受其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 也沉溺于虚拟空间之中, 由此引发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如医疗、交通事故等。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不仅是政府的责任, 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本文研究对象为中央美术学院谢承霖的动画作品《低头人生》 (时长2分48秒) , 以及美国网络红人Rhett和Link说唱风格的音乐视频Get off the Phone (时长3分30秒) , 它们的共同主题是劝诫人们放下手机, 回归健康生活。首先, 把镜头作为语篇分析的基本单位, 根据镜头的转化将所选取的视频分别分割成10个视频片段, 关键的图像框架被显示出来, 进行标志, 而后分别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及构图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3.1 再现意义

根据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 再现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叙事过程和概念过程。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年度一等奖动画视频《低头人生》运用黑色幽默描绘了当代手机一族的生活状态, 以蝴蝶效应的手法串联起剧情, 画风简洁, 人物形象夸张。根据对语料的分析, 这则公益广告以多模态的概念再现功能为主, 呈现出一种概括的、稳定的、无时间限制的概念。视频采用象征手段展现颇具代表性的生活场景, 如餐厅、医院、车祸现场等, 其中各类漫画人物是当代社会各行各业的代表,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沉迷于手机。镜头从一个路人低头玩手机触碰电线杆死亡开始, 以科学家的死亡和地球最终毁灭而结束。本视频借用当下社会问题预示未来, 暗讽人类沉溺于虚拟世界变得愈发冷酷无情, 这必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在Get off the Phone中, 美国网络红人Rhett T和Link运用说唱的方式针砭时弊。根据对语料的分析, 这则公益广告体现的是多模态的叙事再现功能, 通过镜头的剪辑次序和歌声的起伏叙述事件的发展, 具有高度的时空序列特征。在该音乐短片中, 人物展开的动作和对话、背景音乐和特定的空间等模态构成图像, 每组图像体现的事件串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视频的主题同样是呼吁人们远离手机, 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另外, 两则视频的共同之处在于大部分图像中反应者、目光和现象三者并存, 表示及物反应过程。图像中 (如图1和图2) 的表征人物右手手臂伸出和目光的方向辅助构成矢量, 人物为行动者, 指向现象手机, 表示手机是反应者关注的焦点, 突出了主题, 促使观众反思自己日常生活的举动。

3.2 互动意义

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图像通过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个要素实现互动意义。

3.2.1 接触

接触在表征参与物和观众之间建立关系, 是实现互动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Kress和Van Leeuwen指出每一个图像在传达意义时都有一个图像行为, 这种行为分为“提供”和“索求”两种。“提供”类图像为观众提供表征参与者的信息或思考目标, 观众发挥着旁观者的作用。而在“索求”类图像中, 表征参与者通过凝视、面部表情和姿势等各种方式要求观众进入某种想象的关系中。

从图3中可以看到参与者通过特写镜头与观众目光直接接触, 以高感官情态向观众传递信息, 表明参与者要求观众加入和参与他正在进行的活动, 即邀请观众想象手机屏幕的味道, 这显然是“索求”行为, 幽默和娱乐的同时令人深思。总体上看视频Get off the Phone中“索求”行为和“提供”行为各有比重。而《低头人生》视频则以“提供”行为为主, 图像的参与者仅仅是展示和表演, 并不要求观众参与进来, 为观众提供欣赏和思考的机会。运用这种与观众没有直接目光交流来传递信息的方式, 展现出低头族对周围的人和事持冷漠态度。

3.2.2 社会距离

在图像中, 社会距离反映了表征参与物与观众之间的亲疏关系。社会距离主要由远景、中景和近景三种取景方式实现。远景表示的是冷漠的社会距离, 中景体现的是公共距离的一种互动, 近景则体现了图像参与者与观众的亲密关系。在Get off the Phone中, 近景有14个, 一方面建立了与观众间的亲密关系, 另一方面使观众体会表征参与者的内心世界, 如母亲的惊慌失措、路人的吃惊、“情侣”的零交流和父亲的懊悔等, 从而实现劝说效果。中景有7个, 大多是Rhett和Link呼吁人们放下手机。远景有10处, 交代了背景。视频始于母亲玩手机导致婴儿丢失, 男子只关注手机拍摄的美食照片却对桌上的美食置之不理, 随着情节发展和变化, 广告结尾在Rhett和Link的带领下, 人们一起放下手机共同舞蹈。

《低头人生》镜头则以中景和远景为主, 辅以少量的近景, 将地球毁灭之因循序渐进地展现出来。通过镜头的不断变化, 运用远景表示冷漠的社会距离和中景体现的公共距离, 表明表征参与者与观众之间的隔离, 暗示低头族沉溺于虚拟世界, 缺乏与他人沟通和互动。

3.2.3 态度

态度通过“视角”体现, 指图像制作者或观众对表征参与物的主观态度, 分为仰视、平视及俯视三种视角。仰视表示表征参与物处于权势地位, 平视表示观众和表征参与物相对平等的关系, 俯视代表观众处于权势地位, 而倾斜的角度则表示观众作为旁观者的漠然与事不关己。

《低头人生》以正面角度取景, 平视视角共13个, 表明制作者希望在表征参与者和观众之间建立起平等关系, 让观众亲临其境, 对动画中人物的经历感同身受。结尾运用2个俯视视角, 强调“手机病”蔓延导致的严重后果, 暗示观众主宰地球的未来, 请放下手机, 拥抱生活。而Get off the Phone视频中, 正面视角的镜头有23个, 仰视视角几乎没有, 俯视视角4个, 倾斜视角3个。分析得出, 英文视频的制作者和观众是社会远距离的关系, 制作者运用正面的视角和观众建立平等关系, 向观众传递信息。倾斜视角是向观众提供一个第三视角, 例如当Rhett和群众演员共同呼吁放下手机时, 镜头突然切换, Link跳出画框用手机记录当下发生的事情。倾斜的角度表示Link以旁观者身份漠然对待此视频中的公益行动, 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与Link公益代言人身份形成强烈反差, 更好地烘托了主题。

3.2.4 情态

情态指我们对关注的世界所做出的陈述的真实度或可信度, 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一样, 情态可归纳为高、中、低三类。情态与色彩的使用密切相关, 主要由色彩饱和度、色彩区分度及色彩调和度体现。色彩可以烘托气氛和表达感情, 具有独立的艺术品格, 即体现广告的主题和深层含义。因此, 制作者会使用独特的颜色创造一种“真实”的环境, 表现主题, 吸引观众。在《低头人生》中, 作者以棕白相间的墙纸式背景为底, 使鲜血的红色、地球的灰色实现明暗区分明显, 最大限度地刺激观众的视觉。而Get off the Phone各种高情态手段的运用, 凸显出图像事件的真实和可靠, 营造亲临其境的感觉, 丰富的颜色搭配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愉悦, 使主题更容易被接受。

3.3 构图意义

Kress和Van Leeuwen将构图意义分为三类:信息值、取景和显著度。信息值通过图式在图像中放置的位置而实现, 包括: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中心—边缘结构, 处于什么位置决定了图式的角色关系。通过图像意义构建对比分析, 两则公益广告非常相似, 表征人物作为图式在图像中的位置表现为中心边缘结构, 表征参与者均全身特写镜头居于图像中心, 边缘是故事发生的场景, 如餐厅、救护车、火灾现场等。中心边缘结构使二者图像信息前景化, 让观众更聚焦于表征参与者自身的信息、价值取向和文化, 而忽略边缘物体所承载的信息。通过图文关系对比分析, Get off the Phone是具有说唱风格的音乐视频, 依次出现最多的是图片从属于文本关系和图文互补关系, 图文独立关系。然而, 中文公益广告只有背景音乐, 没有辅以文字说明, 体现更多的是图文独立关系。

4. 结语

在多模态语篇中, 各种符号相互合作构建完整的语篇, 表征现实, 传递价值观。针对中美公益广告上述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发现这两则公益广告均体现了责任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不同点在于中国广告《低头人生》崇尚高语境文化, 用含蓄的方式表达主题;美国广告Get Off the Phone推崇低语境文化, 运用语言直接向观众传递文化价值观。中文视频侧重于如何做人, 而美国的则侧重于如何做事。美国公益广告采用最多的是“索取”类图像, 近距离拍摄, 与观众建立起更亲密和平等的关系, 而中国的公益广告重视文化价值观的宣传, 更抽象并蕴含深意。

参考文献

[2]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 2003 (05) :1-8.

[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01) :1-10.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 (05) :82-86.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09 (01) :24-30.

[6]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114) :3-12.

普法和司法行政公益广告语 篇3

办法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按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规定的条(次),在每套节目每日播出公益广告。其中,广播电台在6:00至8:00之间、11:00至13:00之间,电视台在19:00至21:00之间,播出数量不得少于主管部门规定的条(次)。

中央主要报纸平均每日出版16版(含)以上的,每月刊登公益广告总量不少于8个整版;平均每日出版少于16版多于8版的,每月刊登公益广告总量不少于6个整版;平均每日出版8版(含)以下的,每月刊登公益广告总量不少于4个整版。省(区、市)和省会、副省级城市党报平均每日出版12版(含)以上的,平均每月刊登公益廣告总量不少于6个整版;平均每日出版12版以下的,平均每月刊登公益广告总量不少于4个整版。其他各级党报、晚报、都市报和行业报,平均每月刊登公益广告总量不少于2个整版。

中央主要时政类期刊以及各省(区、市)和省会、副省级城市时政类期刊平均每期至少刊登1个页面的公益广告;其他大众生活、文摘类期刊,平均每两期至少刊登1个页面的公益广告。

办法明确,政府网站、新闻网站、经营性网站等应每天在网站、客户端以及核心产品的显著位置宣传展示公益广告。

普法和司法行政公益广告语 篇4

一、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大力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

从2005年11月中旬起,我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重点围绕加强全市文化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度建设,开始了依法行政各项制度的研究制定工作。经过了两次广泛征求意见、数易其稿,在全面完成梳理《**市市级文化(文物)行政执法依据》的基础上,今年5月,先后陆续正式出台了《重大决策程序规定》、《行政决策听证程序规定》、《行政许可听证程序规定》、《市级文化(文物)行政执法依据》、《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规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市级文化(文物)行政许可事项和行政执法程序流程》、《政务信息公开规定》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加之2005年11月陆续出台的《关于认真贯彻〈**市依法行政考核试行办法〉等三项规定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我局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度保障体系。

上述制度今年5月陆续在中国**网、依法治市综合网和**政府法制网发布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检索,先后被中国法律资源网、文化政策图书馆、法意网等60多家法制、律师或招商投资咨询网站录入,并把它作为**市文化行政机关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改善**文化投资环境、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热点文章向网民推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两次介绍了我局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度建设的资讯。

二、明确执法主体依据,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队伍

经过认真梳理,市文化(文物)行政机关行政执法主体依据18项、行政执法依据25项、行政许可事项10项、行政处罚88项(文化53项、文物35项)、行政征收2项、其他行政行为21项。各区县文化行政机关(注:以六城区为例)行政执法主体依据41项,行政执法依据75项(其中文化文物25项、新闻出版19项、广播电视31项),行政许可14项,行政处罚245项(其中文化80项、文物26项、新闻出版74项、广播电视65项),其他行政行为22项。

在此基础上,针对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和维护文物安全形势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整合市和各区县的文物行政执法力量,建立市和区县联动、快速处置重大文物违法案件和文物安全突发性重大事件的制度和机制,更有力地依法保护文化遗产,大力提高全市文物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的能力,我们决定利用现有编制,在原文物行政执法小组的基础上,组建了**市文物行政执法队,总人数35人,其中市文化局(文物局)16人,各区县文化局19人,全体队员都具有行政执法资质。

三、强化文化市场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活动

截至11月14日,全市文化行政机关管理的各类文化经营单位有2496家,其中,“网吧”经营场所934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924家、歌舞娱乐场所404家、游戏经营场所199家、营业性演出场所55家。全市文化行政机关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共出动检查1.68万多人次,检查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3.78万多家次,也就是说全市105名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平均参加检查160.3次,对全市2496家各类文化经营单位平均检查15.2次;其中,检查音像制品经营单位7350家次、营业性演出场所545家次、歌舞娱乐场所2485家次、“网吧”经营场所2.27万多家次、游戏机经营场所4748家次;立案480起、结案412起,结案率为85.8;受理举报293起;收缴非法音像制品72.56万张、违禁游戏机(板)2.37万多台(块);罚款总数199.48万元,没收违法所得2.05万多元;停业整顿11家;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3家,还有2家已进入了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法定程序;取缔无证游戏机经营场所130家。

特别是在今年网吧、游戏机百日整治集中行动期间,全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共检查网吧经营场所1.4万多家次,游戏机场所3700多家次,出动文化行政执法人员1.3万多人次;有254家“网吧”经营场所因违规经营被查处,其中违法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经营场所达101家次。也就是说,今年百日整治集中行动期间,存在违法经营行为的“网吧”占到了我市“网吧”总数的27.2。

四、扎实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运用刑事手段打击非法音像制品违法犯罪活动

普法和司法行政公益广告语 篇5

时间:天气晴朗的早晨

地点:在拥挤的公交车上

人物:老爷爷、小伙子(20岁)、小姑娘(11岁)

画面一:天气晴朗的早晨,一位老人颤颤葳葳的拄着拐杖走上拥挤的公交车。车上没有一个人给这位老人让座。

画面二:老人走到一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对小伙子说:“小伙子帮个忙,让给我坐吧!我的腰不好动,腿脚又不方便!

画面三:小伙子假装带上耳机,眼睛闭着,头一晃一晃的,嘴里还哼着歌,装做一副我即没听见也没看见的样子。车上的人,都一个个假装自己在做事,没看见,没听见似的。司机说了,也没人理睬。十分的冷漠。

画面四:公交车上出奇的安静都等着这位小伙子回答,“老爷爷,来我这位子坐吧!”这时一阵稚嫩的童声传来,久久荡在车内。老爷爷朝后一看,对一个个子小小的看起来才十一二岁的女孩说连声说着:“谢谢,谢谢。”(特写)老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画面五:车内的人都羞愧地低下了头。都为自己连一个小女孩都不如。尤其是那个小伙子,更是羞愧不已。

结尾幕:让爱在车厢内徘徊。

总结电视公益广告制作和播放中的经验,研究和把握其审美特性,是电视学、广告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本文认为,电视公益广告是一种缩微的艺术,“真”是其根基,她比其他大众传媒形式和新闻节目更富有影响力;“善”是其灵魂,她关注的中心是人,是人自身的完善,是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她持有“与人为善”的态度;“美”是其魅力,而处理好正与反、褒与贬、虚与实、显与隐等几对关系,能增强其艺术魅力。

公益广告是我国电视园地里一朵迟开的鲜花。时代呼唤犹如春风化雨,使她正在含苞欲放。当她的丰姿刚闪现于屏幕时,立刻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和称赞。为了在更广泛的领域里,更好地发挥她在建设精神文明中的积极作用,总结近几年来在公益广告制作和播放中的经验,研究和把握她的审美特性,就成为电视学、广告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 公益广告的美学特性——缩微的艺术 公益广告作为电视节目中的一个新品种,她的独特审美个性,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通常容易把她和一般商业性广告混同起来,简单地以为她和商业广告的区别仅仅在于:她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其实,在广告的内容、形式以及发布的目的等方面,公益广告与一般商业广告有着许多本质的区别。

公益广告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立个性的节目门类。她有着广泛的社会公众作为自己的收视对象,通常都在固定的时间里,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对象发布特定的信息;同时她也必须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参与竞争,以赢得更多的收视观众。

她是广告,具有一般广告的基本要素。她的广告主在我国多是电视传媒组织,许多广告业主和企业也开始参加进来;发布的是关于社会公德、社会秩序方面的信息;有计划选用一定的媒体传播广告信息;制作和播出公益广告的经费,通常是由大众传媒组织自行筹集,也可以从社会企事业单位中得到赞助。他们这样做其结果是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了传媒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公关形象,提高了自己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文化品位和可信度、亲近感。但是,她又和商业性的广告有着本质的区别,她不去塑造商品的形象,不具备推销商品、劳务的内容,她关注、表现的对象是人及其思想和行为,提出的是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她在观众心目中唤起的不是对商品的购买欲望,而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激起美感,在审美体验中,明辨是非善恶。她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贡献;商业广告追求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经济的繁荣做贡献。她也不同于一般的宣传。所谓宣传是指对群众进行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在现代汉语的习惯用法中,“宣传”通常都是用在具有政治思想性质的内容中。它使用的一般都是概念、推理,诉之于人们的理性。宣传的内容丰富,手段多样。从广义上看,也可把公益广告视为宣传的一种手段。但是公益广告宣传的侧重面是社会公德,她采取的是生动具体的生活形象,直接诉之于感性和感情,所以又不能把她简单地等同于一般宣传,不能使公益广告标语化、口号化,使她失去自己的个性。她和新闻报导有明显区别。公益广告不象新闻那样强调真实性、即时性,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她注意现实的针对性,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匡正时弊,也讲究一定的时效性;她不象电视新闻那样用

原生态的生活场景的纪实,进行报导;她可以借助原生态的生活场景的纪实资料,进行加工、改造;更可以根据特定主题的需要,进行艺术虚构、创造。从这点来看,她更接近电视剧、电视小品。她和电视剧、电视小品一样,是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养料和灵感,经过提炼、加工、变形,通过艰苦细致的艺术创造而诞生的艺术品。所不同的是,公益广告的时限(通常是在一分钟左右)决定了她的生活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只能截取生活场景中的一个横断面,对一两个人物进行粗线条的、漫画式的勾勒,以表达一个单一明快的主题。正是从这一点看,我愿意把公益广告的美学特征视为一种缩微的艺术。既是艺术,她就必须具备艺术的一般特征,“麻雀虽小,肝胆俱全。”这样看公益广告,我以为对公益广告的制作和播出较为有利,会使我们以艺术创造的态度去精心制作,有利于防止走上简单化、图解标语口号式的道路,削弱公益广告的艺术魅力和应有的社会效益。

普法和司法行政公益广告语 篇6

春节即将来临,为防止矫正对象托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确保社会稳定,做好对重点矫正对象的预测预防工作,江南司法所在通过对矫正对象的摸底排查之后,与2月3日组织全镇在册的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集中教育学习和公益劳动。

集中教育学习会上,镇司法所所长客观的指出了矫正对象近一段时间在接受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严格遵守各项管理规定,积极主动定期汇报情况、参加集中教育和公益劳动,以实际行动矫正自己的行为。

对于那些有困难的矫正对象,司法所强调,也将积极为其争取低保,也鼓励其他条件好的矫正对象对困难的矫正对象伸出援助之手,对他们进行捐款捐物。这其中,矫正对象申屠文龙因为年纪较大,劳动能力较低,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司法所正为其申请低保。对请假外出的矫正对象,司法所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面对面的谈话,了解其外出打工的具体情况。同时,为积极贯彻省矫正办《关于实施社区矫正“护城河”工程全力做好世博会安保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此次会上,司法所也特别向矫正对象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其在世博会等特殊时期更加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派出所指导员对被矫正对象进行了训诫,再次强调了被矫正对象应当遵守思想汇报、外出等各项制度;镇人武部长要求被矫正对象明确自己的身份,严格服从监督机关的管理工作。会后,镇司法所组织了社区矫正对象到江南镇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江南镇敬老院进行公益劳动。矫正对象在敬老院食堂擦桌子、扫地、清理门窗,一下午的公益劳动使江南镇敬老院的卫生状况大有改观,敬老院的院长对于矫正对象这种回馈社会的行为表示肯定。

通过这次集中教育学习和公益劳动,被矫正对象都纷纷表态,一定严格服从各项管理规定,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通过这次集中学习教育和公益劳动活动,进一步明确了江南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定期参加学习教育、公益劳动、报到、思想汇报等日常监管制度,使矫正对象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矫正意识,有利于司法所对他们实行奖惩考核和分级管理,促进了江南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开展,是江南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以人为本和严肃刑罚两者并重的有力体现,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普法和司法行政公益广告语 篇7

1 我国是否需要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有很大针对性, 最直接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 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变化引发了各种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公益被侵犯却得不到司法救济的情况, 尤以以下几种情况为常见。

第一,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得不到救济。

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包括侵占、转移、损毁和灭失;流失的原因不仅由于行政机关疏于管理、不作为, 更多是因行政机关的直接参与违法操作。“据估计20世纪80年代国有资产每年流失500亿元, 90年代开始每年至少流失800亿~1000亿元, 加之银行坏账、偷税漏税、公款消费和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等, 国有资产损失已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所有, 人民有权直接动用司法手段对侵害国有资产的行为进行干预。但现行《行政诉讼法》将原告资格限于私益直接侵害的情形, 使大部分国有资产被侵犯的行政案件难以进入司法程序。

第二, 大规模环境污染和破坏无法进入诉讼程序。

一方面, 目前我国涉水管理的行政机关有水利、环保、土地、林业、农业、海事、渔业、海洋、交通等部门, 这些部门之间权力分工不明晰、职能交叉,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由谁来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行使诉讼权利的情况下, 各部门存在竞相推诿、毫无作为的现象, 大量环境污染和破坏中的受损权利处于无司法保护状态。另一方面,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部分企业为追求眼前经济利益, 在生产中忽视环境因素, 当地行政机关为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对破坏环境行为常常熟视无睹, 致使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

第三, 土地开发过程中不合理利用土地无法规制。

行政机关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和保护国土资源的国家政策, 违法占地、批地, 大搞开发区等形象工程, 造成大量土地闲置和资源浪费。但我国公民不享有土地所有权, 并且往往也与被占土地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依诉讼法对行政机关非法占地等行为无法提起诉讼进行维权。

此外, 政府在公共工程的审批和招标、发包过程中违法操作, 导致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 使国家遭受重大损失。但依现行法律无法进入司法救济程序。而行业垄断使服务价格随意调高, 行政机关对此听之任之, 公众虽有怨言亦诉之无路。可见我国需要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2 我国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

虽有需求, 仍然应在谨慎考察我国社会环境基础上判断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能否在我国建立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首先, 公民民主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使社会进入一个权利最受关注和尊重的时代;民主法制进程的加速, 也使权利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新时期下公民法律意识空前提高, 参政意识和对国家机关的监督意识不断增强, 这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不再凌空、不再是无源之水。

其次, 行政职责的社会化趋势不可逆转。虽然现实中行政权不断扩张, 但随着社会事务的日趋繁重, 政府的管理不可能面面俱到, 使得行政职责社会化成为必要。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行政相对人超越自身利益, 维护公益的诉讼机制, 它发挥着影响的方式在于民众通过法院敦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存在于宪法、法律中的各项权利实质化。从这个角度说,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确立了“以诉讼推进民治、以民治实现公益”的模式, 拓展了民众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途径,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最终实现了权力与权力、权利与权力的相互促进。

再次, 我国司法解释扩大了行政诉讼原告的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补充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 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这条规定中没有强调原告必须与被诉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不再解释为“权利义务的增减、得失”, 只要某个行政行为对某个人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了实际影响, 原则上该个人或组织就具有了原告资格。原告资格的放宽为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奠定了基础, 不致使制度的出现过于突兀甚至与现行制度相冲突。

最后, 法官素质逐渐提高和司法审判经验的逐步积累。法官在审查公益案件的过程中, 往往是进行一种价值的衡量与判断, 需要运用自由裁量权在公共利益和行政效率之间进行取舍, 因此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必然要求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我国目前的司法改革进程中, 各地都在进行法官的职业化、精英化建设, 法院不断吸纳高学历的法律专业毕业生, 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法院内部职业法律群体的形成。同时, 实践中表明, 律师作为公益诉讼的主力军在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法官的素质提出挑战, 促进了我国司法经验的积累, 间接推动了法官职业素养的提高。从历史宏观角度上看, 行政诉讼制度自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以来, 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 行政审判经验无可辩驳地达到了一定的积累程度, 这也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现实基础。

因此, 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并非不具有可操作性。

综上, 我国法治现状对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出要求, 且中国法制环境也验证了在中国实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合理的, 完善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对我国法治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重大意义。至于具体如何构建, 意见纷纷:扩大原告资格、明确受案范围、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和承担诉讼费用。此外, 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的增强, 落实公众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亦应予以考虑。但无论何者, 都应立足于中国法制环境, 在必要性和可行性框架下合理统一规范。

摘要:行政公益诉讼是指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对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 法律容许无直接利害关系人为维护公共利益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制度。此制度在国外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引入中国时应考察中国是否有现实需要, 进而分析构建的可行性。

关键词:行政公益诉讼,必要性,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张浩.浅议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 2009 (2) .

[2]和洪.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的现状和前景[J].法制与社会, 2009 (6) .

司法所普法规划 篇8

普法工作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司法所为了全面加强普法工作,切实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提前规划“七五”普法工作。

一是提出“七五”普法新观点,制定普法新措施。强调普法能否见成效,关键在领导,核心在普法工作部门如何履职,方法在不断创新的新思考。

二是启动普法新模式,创新普法新方法。积极谋划在“七五”普法期间如何全面创新普法方法作出了新打算,提出在七五普法期间,开通普法宣传官方微博、建立普法QQ群、普法微信群;利用网络载体发布法律知识,让人民群众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法律知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引导广大公民提高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促使其广大的市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信息采集应用百日会战内勤民警个人先进事迹下一篇:酒店反恐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