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爱国古诗词

2024-09-17

写爱国古诗词(精选11篇)

写爱国古诗词 篇1

满江红

岳飞

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贺新郎

辛弃疾

绿树听鹈决,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永遇乐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一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陽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写爱国古诗词 篇2

一、聆听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词讲究韵律, 是有声的画,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即是对音乐的描摹。诵读古诗, 尤其注重读的速度、停顿、重音、语调等,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让学生体会古诗词抑扬顿挫的韵律特点。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学生要能体会这首诗的一、二、四句押的是“ɑo”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 句内平仄交错, 句间平仄相对, 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铿锵有声, 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 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词的音乐美, 当然不限于由合辙押韵产生的韵律美, 还有它所描摹的对象给人的美好乐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两岸猿声啼不住”、“夜半钟声到客船”、“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等诗句, 都让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形。

二、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词的语言美, 首先是指语言的节奏美。它与乐曲的韵律、节奏相符, 讲究合辙押韵、平仄搭配, 字数、句数整齐、均衡。如李贺的五言诗《马》:“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 快马/踏/清秋。”七言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其语言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其次是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由于古诗词的字数有限, 因而作者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 其间的一字一词, 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画面, 表现了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句中一个“出”和“来”, 化静为动, 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 给人以动态美。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个“绿”字, 把春风使江南披上绿装的过程写活了, 在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欣赏古诗词的画面美

小语教材中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 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 用清新活泼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 合起来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就色彩而言, 有鹂之“黄”, 柳之“翠”, 鹭之“白”, 天之“青”、雪之“白”, 还暗含江之蓝、船之褐等。从景物来说, 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窗、岭、雪、门、江、船, 远近高低, 相映成趣, 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教学时可借助幻灯、绘画、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手段, 启发学生联想与想象, 以感受诗的画面美, 进而理解全诗的意境, 熟读成诵。

四、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 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意境的营造借助丰富的想象、充沛的情感和准确的遣词造句而实现。古诗词创作的年代较久远, 如果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丰富内涵, 就必须诱发学生的想象。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作者借烟花、孤帆、碧空、长江、天际等意象, 营造了苍茫、雄阔、渺茫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后惆怅失落的心绪。要深入理解, 离不开想象。又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在诗人眼中, 国家残破, 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 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诗作情景交融, 意在言外, 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教学时应注意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 结合理解词句,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由入其“境”, 悟其“神”, 达到会其“意”。

五、感悟古诗词的哲理美

小语教材中不乏哲理诗, 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 暗含深刻的哲理, 或给人以鼓舞, 或给人以启迪,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说话, 诗人用图画和形象说话……一个用逻辑上的论证, 而另一个则用图画罢了。”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教师应处理好情与理、形与神、理与趣的关系。如:“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诗句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这一深刻哲理。又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再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它不仅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苦和对农民的同情, 而且抒发了对挥霍浪费粮食的剥削者的无限愤慨, 同时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 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人们还常常用“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来说明“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的深刻道理。

六、激发想象, 发展思维

古诗词作者一般都是凭借丰富的想象,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 创造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 表达思想感情。诗词语言不但简洁凝练, 而且有较大的跳跃性, 留下了很大的空白。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描写的意境。如:“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诗中的“问童子”, 问了什么?针对这一空白, 可以联系“言师采药去”的回答想象出问的是“你的师傅去了哪里”?这样想象, 对诗的理解就完整了。有的诗句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表达方式, 从中体会诗人赞美祖国山河壮丽的情感。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抽芽长叶, 本是十分平常的自然现象, 可诗人却说柳叶是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 只有激发学生想象, 才能感悟诗人这样写既形象、生动, 又新颖、贴切。

七、汲取营养, 熏陶情感

诗词拾趣 爱国诗词名句撷趣 篇3

一、 哀忧国之情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三国】曹 植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唐】李 白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唐】陈子昂

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唐】杜 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hé)棺。【宋】陆 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清】丘逢甲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清】梁启超

浊酒难消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近代】秋 瑾

二、 坦报国之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 植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唐】杜 甫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 参

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唐】张 籍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 游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 谦

人生宝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明】李梦阳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

三、 发保国之誓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三国】王 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唐】李 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宋】辛弃疾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宋】岳 飞

扶衰忍冷君勿笑,报国寸心坚似铁。【宋】陆 游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明】张家玉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清】顾炎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写爱国古诗词 篇4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司马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吕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最深情的爱国古诗词

满江红·写怀

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壮志 一作:壮士;兰山缺 一作:兰山阙)

人物评价 总评

岳飞的业绩不可磨灭。他表达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史书评价

《民族英雄岳飞像》(傅伯星)

《湖北转运司立庙牒》:“去世已三十年,遗风余烈,邦人不忘,绘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忠愍谥议》:“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

《宋史·岳飞传》:“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历代评价

宋孝宗:“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俊)、韩(世忠)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金章宗:“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

文天祥:“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朱元璋:“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乾 隆:“惟尔公忠秉性,智勇超伦。”

孙中山:“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春 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示儿

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石灰吟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 / 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 粉身碎骨浑不怕 / 粉身碎骨全不怕)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宋代: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泊秦淮

唐代: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荆轲歌 / 渡易水歌

先秦:佚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复还 一作:复反)

(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 最深情的圣诞节祝福语

★ 国庆节祝福语最简单的精选

★ 国庆节祝福语最简单的

★ 最温馨的国庆节祝福语

★ 献上最温馨的国庆节祝福语

★ 国庆节祝福语

★ 国庆节祝福语202

★ 国庆节简短祝福语202

★ 国庆节祝福语

爱国古诗词 篇5

《扬子江》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咏石灰》

年代: 明 作者: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书愤》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春望》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过零丁洋》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别云间》

年代: 明 作者: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关山月》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病起书怀》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己亥杂诗》

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爱国格言和古诗词 篇6

2、咱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可是咱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马克思

3、爱国格言和古诗句句二

4、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我的生命边为有用的生命,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果戈理

5、假如我是有一些潜质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林耐

6、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7、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拿破仑

8、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9、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韩愈《送许郢州序》

10、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11、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一他表现出来,中国才有真提高。---鲁迅

12、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必须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我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傅雷

13、一个人要帮忙弱者,应当自我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罗曼·罗兰

1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5、一寸赤心惟报国。——宋·陆游《江北庄取米》

16、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终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彭德怀

17、钟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钟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18、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9、假如我是有一些潜质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林耐

20、认为艺术家的自由在于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是错误的。这是胡作非为者的自由。——(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写爱国古诗词 篇7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

写爱国古诗词 篇8

追求维新 热心组织政党

陈敬第,字叔通。1876年8月7日出生于杭州府仁和县的一家书香世家。杭州习俗以6月24日为荷花生日,他的生日在荷花生日前6天,因而平生以“清净天成孰与伦”的高洁品质来勉励自己。

陈叔通幼承家学,在经、书、古文、诗词上用过工夫。26岁考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并朝考中试,授翰林院编修。1904年夏,陈叔通东渡日本,进日本法政大学学习,1906年毕业后回京供职。一年以后,调任宪政调查局会办。1910年,他以民选议员在清廷资政院任职。当时,他热心社会改革,在杭州办学校,办报纸,提倡妇女解放,反对缠足恶习。他是杭州女中和私立安定中学的发起人之一,又是杭州《白话报》的创始人之一。

在辛亥革命以前,他是梁启超所组织的“宪友会”会员,主张君主立宪政体。但他同情革命,和革命党人颇有往来,特别和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有深交。1915年年初,袁世凯复辟帝制野心日益暴露,陈叔通早有耳闻袁世凯有复辟帝制阴谋,曾与梁启超密谋反袁策略。当时陈叔通还担任着《北京日报》的经理职务,他感到在袁世凯压迫下,报纸是办不下去了。国会既已解散,也就决定辞职离京。同年8月,替袁世凯筹备帝制的“筹安会”公然锣鼓登场了,陈叔通也就离京南下。接着,他在上海马霍路(现黄陂北路)德福里租赁房子作为反袁的秘密联络点。

与此同时,在天津的梁启超开始频繁地密商讨袁计划。他的学生蔡锷几乎每周由京赴津向梁“请示大计”。接着又把戴戡找到天津,密议军事部署。密议既定,蔡锷、戴戡先后分赴滇黔发动军事,梁启超也潜赴上海,策动西南各省起兵讨袁。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戴戡等在云南吹响了讨袁号角。

讨袁号角已经吹响,但西南各省军政要人有的还在迟疑观望。当时江苏都督兼参谋本部总长冯国璋是一位关键性人物。他的秘书长胡嗣瑗是陈叔通的同科翰林,友谊颇深。陈叔通和黄群密商,由黄赴京劝冯国璋做内应,并从胡嗣瑗那里借得冯国璋的“华密”电本,通电响应讨袁。各省尚在迟疑的军政要人鉴于形势剧变,袁世凯内部众叛亲离,乃先后宣布独立;四川的陈宦和湖南的汤芗铭都是袁的“心腹之臣”,也先后倒戈。

袁世凯于1915年12月称帝,只做了83天的皇帝,被迫于3月22日下令撤销帝制,延至6月6日就忧急身死。陈叔通高兴地作了一首诗以表心志,诗云:

宪制金陵似拱辰,

紫花印忽电传频。

孔璋先遁曹瞒死,

蚁梦俄空未九旬。

忧时感怀 寄情田园山水

陈叔通虽然在出版界、金融界先后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但他仍然认为“年年生日同虚度”,因为当时军阀交战,生灵涂炭。他忧国忧民,百忧萦怀。

为了消愁忘忧,他只好寄情花木。他不爱富丽华贵的牡丹,却爱疏影横斜的梅花。他说:“梅花品格最高,能耐寒,有骨气。”因为爱梅,他搜求名人画梅真迹达百幅之多,并把他的书斋命名为“百梅书屋”。每届寒冬来临,花蕾初放的时候,他就把书斋弄成梅室。双罂插梅,四壁张画,邀请三五知心朋友赏梅赋诗。

为了消愁忘忧,他还寄情山水,足迹踏遍东南、西南各地名山大川,留下了志游诗近百首之多。他在《游雪窦》诗中写道:“厌苦战伐尘,遐心在泽数。”但在“不堪兵火苦相煎”的岁月里,哪里是世外桃源呢!有一年,他去成都游览,来到工部草堂瞻仰诗圣遗迹,忧时感怀,挥泪赋诗:

一掬忧时泪,

西来渴杜祠。

不堪风雨叹,

终与日星垂。

丧乱谈天宝,

飘零老拾遗。

两贤心迹似,

异代有同悲。

陈叔通从1915年从事商务印书馆的实业后,经过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两个时期,对于当权者始终没有存过任何幻想。他拒绝当局一切邀请,立志不再做官。他在游严子陵钓台时赋诗道:“附凤攀龙徒取辱,何如大泽一羊裘。”正因为不愿“附凤攀龙”,所以他又把书斋命名为“有所不为斋”。

日寇侵略〓 痛感河山破碎

陈叔通隐居在“有所不为斋”里,以百梅图自娱;时或寄情山水,效屈子泽畔行吟。但是国事日非,日寇进侵益急,他对于当时国民党一些要人抱着十分厌恶的心情,他有诗写道:“世故见已熟,举目尽魑魅”,“平居每深念,愤慨恒裂眦”。

不久,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向淞沪地区发动进攻时,陈叔通与夏敬观同居莫干山,他给夏敬观的诗中有句道:“弥天兵气今方始,危涕沾襟万骨尘。”这年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诗句中可以窥见老人涕泪交流的悲苦情境。

1937年冬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不久,汪精卫逃到河内,公开投降日本。叔老以“太息咨磋吾老矣”,“独立苍茫自咏诗”的悲凉心境写下了诗篇《卢沟桥行》,其中有句云:“卢沟桥祸有由始,始弃北都竟南徙。”

陈叔通认为,卢沟桥事变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放松了北方战备的缘故。

无端兵祸肇萧墙,

煮豆燃箕彼忽此。

昨日袍泽今仇雠,

雨云翻覆果谁是!

诗人谴责蒋介石翻云覆雨,同室操戈,因而引起了“九·一八”事变。事变以后,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更促成了敌人的侵略野心。

沙场白骨积如陵,

流亡井邑生荆杞。

大官酒肉小朝廷,

怙宠椒房政多秕。

沙场白骨如山,百姓颠沛流离,政府迁都重庆以后,贪侈如故,裙带专权,政治腐败。诗人不胜愤慨,发出了“一误再误唯尔辜,尔辜尔辜万夫指”的严厉指责。

陈叔通从1915年弃政从商以来,24年中5次迁居,住屋越迁越小。1939年,他迁居吉羊村,有友人来讯问移居近况,他赋诗作答:

岂意到衰迟,

乃复厄阳九。

无国自为民,

有仇孰为后?

此痛正难言,

傫然丧家狗。

纵使得寄生,

形神已沮忸。

破闲徒咏诗,

涤愁且饮酒。

剥复著羲经,

忍死观厥后。

叔老以迟暮之年,遭受亡国之痛,形神沮丧。但他相信剥极必复,所以要挣扎活下去,盼望胜利的到来。他抱着沉痛心情,磨砺意志,以保持晚节自誓。当时敌伪一再挽邀他出来担任伪职,他闭门谢客,坚决拒绝。

1938年,他在给李拔可的诗中写道:“眼底兵戈今何时?相期珍重到晚节。”对于投敌叛国的汉奸,他加以无情的鞭笞,在《书海藏楼诗后》中寫道:

聊且快一朝,

遑计唾骂免。

美镒与多金,

泉路应颜腼。

这首诗疾恶如仇,使人读来称快。

资寇仍观衅,

焚身错已成。

人心同赴敌,

天道戒居盈。

于我终为利,

从今始有盟。

吁嗟果何日?

了此一棋秤。

这是1941年12月8日诗人所作题为《日本与美英宣战》的五言律诗。“于我终为利”,是当时人民群众的普遍想法。但是从这一天起,日寇就侵占了上海英、法租界。敌伪肆虐,民不聊生。他在《辛巳除夕》诗中写道:“隔宵便是明年事,纵脱龙蛇尚大难。”

诗人是说,抗战虽然度过了庚辰、辛巳两年,抗战前途,仍是大难。

太平洋事变的翌年,他的友人刘放园(道铿)携眷从香港避难到上海,在酬答诗中,他写道:

安忍视众生,

匍匐赴水火。

俯仰百无聊,

长日为愁锁。

相见各吞声,

余固愧惊坐。

国难临头,水深火热,长日愁锁,百无聊赖,“匍匐”、“吞声”,诗人写出了满怀沉痛。

nlc202309011227

1943年,太平洋战场敌我形势有了改观,陈叔通认为胜利已经在望,写下了《后卢沟桥行》一首长诗。诗人虽然认定国民党“党质已变且腐朽”,但仍提出了可贵的意见,希望国民党能够接受忠告,“下诏省愆”。他在诗的收尾一段中写道:

以民为贵探治本,

乘势疏导毋壅川。

怙恶勿悛悔何及!

为丛驱雀鱼驱渊。

越果复霸终贻患,

有如虎狼逼处边。

外攘须自内安始,

狂夫之言圣择焉。

诗人自注:“越果复霸”两句指“日本”,“内安”系指“国共合作”。诗人是说,大战以后,如果日本再次称霸,必将成为中国的祸患。国共两党必须紧密合作,才能防止帝国主义的侵略。

但是,当时蒋介石正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陈叔通希望他采纳“狂夫之言”,显然是不可能的。

1944年7月,蒋介石从黄河河防撤走抗日军队,转而用于包围陕甘宁边区。河防空虚,使洛衡一带很快陷入敌手。陈叔通叹息说:“阻河谁揖盗?同室转寻仇。岂仅藩篱撤,从何麦稻收?”他愤愤地指出:“此为蒋介石防共不抗日之一证。”倒行逆施,使陈叔通怒不可遏。不久桂林沦陷,陈叔通发出了“蹙地频惊咎孰尸”的严厉指责。

抗战胜利 投身民主运动

1945年8月10日夜,上海宣传日寇乞降的消息。八载困顿,一旦复苏,七旬老人,喜而不寐。他写了《日寇乞降喜而不寐枕上作》七律一首,其中有句云:“明知后事纷难说,纵带惭颜喜欲狂。”

他对国民党毫无信心,在狂喜之中抱着忧虑情绪。当时有友人邀他出来做官,他坚决谢绝,复信云:“弟于党治之下,誓不出而任事。”以后时局的发展,完全证明他的忧虑并不是无病呻吟。

日寇投降后不久,大批国民党接收大员到了上海。这些大员,大多骄横跋扈,盛气凌人,以胜利者自居,而且纵欲贪污,争抢胜利果实,饱人私囊。“劫收大员,五子登科”,道路为之侧目。“但恐奏凯班师日,恃功骄悠争喧阗。”陈叔通在胜利前夕的预料,竟不幸而言中,使他感到愤慨。

自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早已为全国人民所厌弃。抗战胜利以后,实行民主、废止一党专政,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但国民党继续压制民主,实行独裁统治,特务横行,迫害民主人士。这种违反全国人民愿望的做法,不能不使陈叔通加倍愤慨。

最使他愤怒的是,在经受了8年抗战,备尝颠沛流离之苦的全国人民,正需要安定团结,休养生息,渴望过和平生活的时刻,国民党反动派却把全面内战的灾难强加在全国人民的头上。不甘“忍视神州随劫尽”的陈叔通,终于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投身到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的洪流中去了。

他参加了上海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的筹备工作,又参加了上海赵主教路大通别墅包达三家中的聚餐会。经常参加这个聚餐会的有马叙伦、周建人、王绍鳌、马寅初、许广平、盛丕华、张纟冋伯、包达三、沈子槎、邱文奎等人,其中有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这个聚餐会当时成为上海一部分民主人士交流情况,研究形势,交换意见,开展反蒋爱国民主运动的联络点。

1947年5月4日起,上海学生掀起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正义斗争,陈叔通积极支持,并向各方面募捐衣服、米面和钱物,交给上海学生会分配救济。同年5月底,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以“共产党阴谋嫌疑分子”的罪名,肆意逮捕大批爱国学生。陈叔通立即联合张菊生、唐蔚芝等10位老人共同具名于6月3日分函吴国祯(上海市长)、宣铁吾(上海警备司令)、张群(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要求立即释放被捕学生。这就是当时社会上盛传的“十老上书”。

迫于舆论,当局不得不将被捕学生陆续释放出狱。反饥饿、反迫害的运动,迅速扩大到国民党统治区60多个大中城市。

这年暑假,国民党当局密令上海各大学解聘进步教授达30多人。陈叔通知道后,就商请张菊生救济,由商务印书馆以资助文化团体名义,拨出一笔经费资助被解聘教授。他还和盛丕华、包达三、张纟冋 伯等共同支持上海各大学教授联谊会的正义活动,并资助一部分活动经费。

当时,解放战争正在各个战场激烈进行,解放军已开始转入全面进攻。爱国民主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区迅速发展,成为人民革命的第二条战线。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于失败,加强对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野蛮镇压。1947年7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所谓“戡平共匪叛乱总动员令”,取缔民主人士的政治活动。接着,宣布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特务日益猖獗,白色恐怖更加严重。这一年,秋行夏令,上海闷热异常。陈叔通写了题为《秋热》的七言律诗一首,诗曰:

事事年来反故常,

倒行夏令太荒唐。

巳无多日犹为厉,

不到穷时总是狂。

谚语有微嗟猛虎,

吟怀无奈诉啼螿。

相随霰雪须防冷,

老去忧深苦昼长。

秋阳肆虐,为日无多,但“不到穷时总是狂”,反动派还要作最后挣扎。“苛政猛于虎”,陈叔通不胜忧伤。

不避艰险〓 迎接解放曙光

在白色恐怖的严重时刻,当时在上海的一部分革命同志和民主人士不得不轉入地下工作或撤离上海。与陈叔通有深厚交谊的民主革命斗士马叙伦老人也于1947年底离沪赴港。陈叔通仍留在上海,团结一部分进步人士继续进行反蒋斗争。他营救被捕学生并支援进步青年投奔解放区,其中很多是大学生,交大、同济学生就去得不少。他把当时上海方面的斗争情况、斗争策略以及他对各种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经常用秘密通讯方法,告诉当时在香港的马叙伦,通过马叙伦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密切联系。

1948年,陈叔通给马叙伦的书札达15件之多。其中短札有不到一百字的,长的有达一二千字的。当时他在上海参加民主反蒋运动的情况、他对解放事业的关切与设想的周密,在这些书札中可见一斑。书札往返都由可靠熟友传递,根本不经邮局投递。正像他在1947年底给马叙伦的一次信里所说:“近来(国民党)日暮途穷,倒行逆施愈甚,此间已成恐怖时期。”在另一次信里他又说:“邮局检查甚严……信件上除妥人带不可付邮。”“我处门牌已由警备司令抄走,通信万万不可。”

白色恐怖虽然严重,但他对于个人安危处之泰然。一天,蒋介石侍从室的陈布雷托人转告他说:“我已两次救了你,两次把你的大名从共党嫌疑分子名单上勾了去,今后你若再要活动,我就无能为力了!”他闻讯后一笑置之,托人转告陈布雷说:“你的好意,我感谢!我也劝你早日洗手,弃暗投明。”

1948年,陈叔通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召开新政协会议的“五一”号召,并对新政协的组织程序、议题、组成成员以及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等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得到中共的采纳。他在1948年7月23日的信里说:“近闻新协商有提早开,且在哈尔滨开之说。弟则断为谣言。新协商为一种号召,不可轻易摊牌;摊牌即不值钱,更易惹起纠纷,总须与军事配合,军事至相当程度。地点尤须有全国性,如四川之类,不能在黄河以北,何况关外!否则适予对方以口实。”之后,解放战争进展顺利,他就建议“新政协开在北平”,他说:“军事进行愈顺利,愈可迟开。我此议自以为极有价值,不可忽视。”翌年九月,新政协在北平召开,他的愿望得到了实现。

陈叔通是一位虚怀若谷的人。虽然在当时上海白色恐怖环境里,他做了许多工作,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但他认为自己对解放事业没有尽力,不愿听恭维的话。他在1948年10月25日的信里谈到进解放区参加新政协会议的人选问题,认为自己没有多大用处,比他好的人很多。他列举了黄任之、张表方、马寅初等人,认为都比他有代表性。

nlc202309011227

经过中共的一再敦促,他终于在1949年1月潜离上海,于同月22日到达香港。2月27日,他与柳亚子、叶圣陶、郑振铎、马寅初、曹禺、王芸生等一起,搭“华中”轮离港北上,于3月18日到达北平。3月25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从西柏坡迁回北平,他到西郊机场参加欢迎。在北上途中,他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篇:

迟暮长征两鬓皤,

未除元恶肯投戈!

画疆王气成狐鼠,

夹岸军声乱鸭鹅。

姑息终贻他日患,

纵谈遥忆故人多。

正如夜尽方迎曙,

回首中原发浩歌。

茫茫长夜已到尽头,诗人和全国人民一样,热烈欢呼胜利曙光的到来。烈士暮年,壮心未已,陈叔通立志要为人民再做一番事业。

紧跟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陈叔通北上以后,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共商建国大事和施政方针。他的远见卓识得到中共中央的充分重视。不久,上海解放,他又回到上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安定人心,并发起成立工商界劳军分会,进行慰劳解放军工作。

1949年6月15日,他在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担任副主任。他以“万分光荣和万分欣幸”的心情发表讲话,向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主席和人民解放军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他要求各民主阶层、各民主党派诚心诚意地接受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加强并巩固民族统一战线,“给予民族叛徒以及一切反动分子以致命的打击,并将帝国主义残余势力从中国境内彻底清除。”他呼吁全国产业界“尽量发挥爱国的创造与牺牲精神”,为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加紧努力,来表现对新政协的热烈支持”。

1949年9月21日,他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定了《共同纲领》。接着又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盛典。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一年他73岁。他感到欢欣鼓舞,高歌唱道:

七十三前不计年,

我犹未冠志腾骞。

溯从解放更生日,

始见辉煌革命天。

大好前程能到眼,

未来盛业共加肩。

乐观便是延龄诀,

翻笑秦皇妄学仙。

没有共产党,不可能有他的新生。前程似锦,大有可为。他决心以古稀之年,投身于新中国的建国大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担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不辞远涉重洋,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和世界和平理事会。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陈叔通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是坚信不疑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40周年时,他写下了热情歌颂的七绝四首。兹录其二如下:

馬列东来奏凯歌,

而今非复原山河。

英雄血汗知多少,

革命精神永不磨。

人间无限好楼台,

万岁声中毛主席,

远瞻高瞩到眼来。

面临群众笑颜开。

1966年2月17日,陈叔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表达爱国的古诗词 篇9

1、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李白《秦女休行》

2、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曹操《薤露》

3、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4、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张祜《集灵台・其二》

5、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6、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李益《隋宫燕》

7、试听别语慰相思。――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8、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9、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文及翁《贺新郎・西湖》

10、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11、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虞集《听雨》

1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13、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14、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15、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

1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17、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18、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19、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20、天相汉,民怀国。――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2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2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2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5、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戚继光《马上作》

26、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27、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28、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9、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30、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31、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何香凝《赠别廖仲恺》

32、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33、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3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5、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36、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m空林。――郑思肖《二砺》

37、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38、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39、衔冤只合甘先死,何待花间不肯言。――汪遵《息国》

40、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41、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42、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屈原《国殇》

43、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4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曲》

45、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46、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屈大均《秣陵》

47、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孔绍安《侍宴咏石榴》

48、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守仁《元夕二首》

49、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刘向《三人成虎》

50、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51、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52、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5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54、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5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57、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审言《渡湘江》

58、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5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60、鹦鹉殊姿致,鸾皇得比肩。――胡皓《同蔡孚起居咏鹦鹉》

61、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李白《登高丘而望远》

62、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6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64、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65、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66、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67、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68、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69、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70、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1、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元好问《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

72、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李白《鞠歌行》

7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74、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75、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76、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77、青春元不老,君知否。――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y寿》

写爱国古诗词 篇10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01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爱国主义从来都是一面鲜明的旗帜,贯穿于每一个时代的主题,对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而言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凝聚人心的向心力。当今我国迈入了一个国际化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融入了国际化进程,今天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强烈地需要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鼓舞和引导。首先,爱国主义精神是提高中华民族团结的思想武器。其次,爱国主义精神是引导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三,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坚持改革和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利用语文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课程既有突出的思想教育性质,又有典型的审美情操的功能,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它们在塑造中学生的人格、性格、思想、灵魂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效果,是一门使人终生受益的学科。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的操作与训练,而是要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其中所蕴涵的做人的道理点点滴滴地渗透到学生的心里。也就是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娶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

演、画、写结合,轻松学古诗 篇11

一、演一演, 解读诗意, 体会诗人情感

1.演对白, 解诗意。 对于古诗中隐含的人物动作、 对话情景等,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意思、 展开想象。 如教学《 寻隐者不遇》 一课, 讲到诗人询问童子其师傅的去处时, 笔者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 进行创造性表演。 学生们表演时, 神态、表情各不相同, 有的摸着脑袋, 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有的露出焦急的神情, 远远看着, 等待师傅的归来;还有的微笑不语, 像试探着什么……

2.演动作, 记诗句。 背诵古诗时, 可以要求学生加上适当的动作, 边背诵边表演, 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 如一年级学生学习《 静夜思》 这首诗, 当背诵到“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句诗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一做抬头看和低头思考的动作, 通过动作表演加深理解和记忆。

3.演情节, 悟诗情。 当学生很难感受到诗句中描写的场景以及诗人当时的情感时, 教师可以创设具体情境, 引导学生感悟。 如教学《 赠汪伦》 时, 笔者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表演诗歌情节, 让小组成员在配乐声中表演送别桥段。 学生通过表情、 动作以及送别语言体悟到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情感。

二、画一画, 流连诗境, 感受壮丽景色

1. 欣赏插图, 由画入句。 教材中诗歌的插图往往诗情浓郁, 很多都可以激起学生对质朴生活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的情感。 对于这类古诗的学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 进行创构与想象, 根据画意理解诗意。

2.简笔画物, 由景入境。 对于一些描写风景的古诗, 可以让低年段的学生借助简笔画, 在纸上画一画诗中景物, 借助图画理解诗意。 如教学《 山行》一课, 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画“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林” 这些景物, 并让他们边想边讨论, 在合作中感受诗歌意境的优美。 又如教学《 望庐山瀑布》 一课, 笔者要求学生用简单的几笔勾画出瀑布的形象。学生通过动手画, 脑海中有了形象的理解, 记忆深刻。

三、写一写, 品味诗情, 开拓创作空间

1.补白。很多诗歌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来填补空白, 由此走进诗人所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学习《 赠汪伦》 后, 学生能感受到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感情。 笔者在进行课后拓展训练时启发学生: 汪伦在什么情况下为李白送行? 怎样送行? 送行时他们两个会想些什么, 又会说些什么呢? 李白看着小船渐渐远离岸边, 他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 通过这一系列的补白, 学生受到启发, 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李白与汪伦之间依依惜别的场面, 以及两人的深厚情谊。

2.悟写。诗歌中很多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材所选的诗歌中有许多是哲理诗, 如苏轼的《 题西林壁》 , 除了描写景物、叙述事件外, 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思考,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

上一篇:2016大学生入职感想下一篇:励志句子简短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