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爱国的诗词(共11篇)
李清照爱国的诗词 篇1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飘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的`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跟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的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
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黍离》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的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跟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金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报奋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
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何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跟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浙江金华因南北朝时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南国半璧江山,不禁临风感慨: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题八咏楼》
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啊。倒像一个急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华特的去凭吊这座名楼。时日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但亦然鹤立鸡群,风骨不减当年。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他向我讲了几个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本,又拿出几页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词送给我。我仰望危楼,俯察巷陌,深感词人英魂不去,长在人间。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见,她真是“位卑不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
“但愿相将过淮水”,这使我们想起祖逊闻鸡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闾阎嫠妇”发出的呼喊啊!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啊。
李清照爱国的诗词 篇2
一、忠孝家庭的熏陶和动荡时代的皴染
李清照的爱国情怀是与其独特的家庭背景和动荡的时代相关联的。李清照, 自号易安居士, 生于一寒门儒士家庭, 李清照的母亲是岐国公王珪之女, “工词翰、亦善文”;其父李格非是闻名于齐鲁的著名学者和文学家, “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李格非的一生历尽艰辛和蹭蹬, 虽作品憾已散佚, 但其文学素养和品格操守却给李清照带来了莫大的影响, 清人陈景云曾言其“文淋漓曲折, 笔墨不减乃翁, ‘中郎有女刊传业’, 文叔之谓耶”。李格非为人孤高耿介、廉洁自守, 崇尚气节和学问, 在新旧党争的漩涡里敢于坚持自我, 卓然独立, 其不畏惧权贵和勇于向封建恶势力挑战的凛然正气无疑给有着慧质灵心的李清照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孕育了女词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自觉的爱国意识和游离于黑暗之外冷静深切的远见卓识。父亲刚直不阿的操守和母亲的才情, 为李清照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沃土, 也孕育了李清照充满人性关怀的思想和迥然卓越的见识。
北宋王朝危机四伏, 动乱不安的时代氛围给予了女词人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切的忧患意识, 李清照的《浯溪中兴颂碑诗和张文潜》 (二首) 便是在动荡不堪的怯懦偏安的赵宋王朝的时代背景中写下的“深有思致” (1) 的诗篇。《中兴颂》是唐代元结所作, 歌颂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的功绩, 张文潜 (2) 极力谴责了杨贵妃的乱世祸国之罪, 同时也讴歌了郭子仪的凛凛英雄气概。此二首诗, 李清照从大处着墨, 一反歌功颂德的老套, 深刻地分析了唐王朝安史之乱、唐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 以及奸臣误国的严重后果, “五十年功如电扫, 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 酒肉堆中不知老。”讽刺了唐王朝奢华糜烂的生活和国家走向灭亡的内在原因;而“夏为殷鉴当深戒, 简策汗青今俱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 虽生已被姚崇卖。”则反映了对奸臣误国的深恶痛恨和嘲讽。女词人借古讽今, 直斥时政, 字里行间体现着对乱臣误国的痛恨、沉重的无奈和对世事无常的嗟叹, 是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真实再现和深刻的政治批判锋芒的展露, 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深深的关切与忧虑。正是自幼忠孝儒雅家庭的熏陶和时代动荡的混乱不安赋予了女词人于温婉的闺阁词之外灼热的爱国情怀和坚贞的道德操守, 而这一点也恰恰是词人卓然的人格魅力的体现, 较之其婉约词的不朽成就, 爱国的情怀给予了词人更为鲜活的生命内涵。
二、凄切哀婉的人生境遇的催衍
靖国元年, 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为连理, 这亦是女词人一生最为完满的时期, 志趣的相投和言谈的融洽, 使词人感受到了人世间唯美的幸福, 她的很多琅琅传于后世的闺阁之作便多作于此间, 于此, 亦成就了词人不可替代的文坛地位。然而动荡的社会和不安的局势打破了这份幸福和安然, 使原本完满的一切变得绵缈而无期。公元1126年, 金兵南袭, 北宋灭亡, 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北宋君臣面对突来的变动惊愕不已, 顿时乱了分寸。而李清照在国破家亡的不堪里也不得不开始了南移, 《蝶恋花》便是她在背井离乡, 漂泊于他乡的情境里写下的哀歌。此词似写伤春, 实写对祖国山河破灭的苦痛和愤懑。“空梦长安, 认取长安道。”“长安”原为汉唐故都, 这里代指宋都城汴京, 作者用“空梦”句淋漓地再现了内心难以言表的辛酸和无奈, 通过梦长安, 也表现了作者对北方沦陷区的怀念。花光月影, 暮色美好, 可一切皆已物是人非, 以此更衬托出女词人对故国深切的思念之情和国破家亡后凄惨悲苦的人生境地。李清照蒙受国难家仇, 却只能通过孱弱无力的笔来表达她对腐朽社会痛恨和控诉, 而其中渗透的爱国情愫既是词人敏锐意识的觉醒, 又是普通民众渴望祖国统一的自觉行为的再现, 是深刻的时代背景和自身悲惨凄苦遭遇的产物。
公元1127年, 金兵入侵中原, 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 苟且偷安, 懦弱无能的南宋小朝廷都给李清照的内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逃亡至乌江当年西楚霸王自刎之处时, 李清照有感而发, 愤然而作《夏日绝句》, 慷慨淋漓地展现了女词人对现实无望的控诉和忠贞的爱国之情: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一反温婉的笔调, 严厉地控诉了软弱无能的统治者和懦弱无力的投降派, 大义凛然、慷慨激昂, 宛若一铮铮铁骨的汉子, 也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崇敬, 有力地讽刺了统治者苟且偏安的丑恶行径。这是一位普通女子对朝政大胆果敢的挑战和鞭笞, 也是对丧失气节的末世君臣的大胆嘲弄和谴责。我们也在词人无形的口诛笔伐里看到了一个女子激烈昂扬的爱国情怀。
公元1129年, 赵明诚在赴任湖州太守的途中不幸感病, 死于建康。李清照遭遇了人生史无前例的苦难, 丈夫赵明诚的死, 使李清照丧失了人生唯一的支柱, 没有了人生慰藉的李清照在满目的荒凉和消沉中辗转反侧、零落飘摇。国家的动荡不安, 权臣的懦弱奸邪和丧夫的伶仃之苦让这个曾经婉转于闺阁的女子无端地苏醒和了悟, 她痛恨怯懦偏安的北宋政权, 痛恨淫逸享乐的贵戚权臣, 如星星之火般的爱国意识便在懵懂的意识里孕育、生根、发芽, 直至开花结果。
三、字里行间赤子情的彰显
李清照大胆而热切的爱国诗词, 有着那个时代众多世人望尘莫及的勇敢和毅力, 她那尖锐而锋利的笔, 如匕首一般刺向敌人的心脏, 她的诗词反映了她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担心, 同时也表达了其对政治改革的热切期待,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等都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和痛斥, 诗词里绵延着更多更浓郁的忧愁别绪和苦闷心情, 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希冀。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 使原本美满幸福、觅诗唱和的女词人感受到了扑面的凄凉和难以言说的辛酸, 她将自己的不幸身世与广大人民的意愿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 扣人心弦, 催人泪下。作为词人爱国诗的代表, 《永遇乐》 (落日熔金) 更是以深沉而厚重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爱恋, 感动了无数文人学者和爱国之士。
谈及词人的爱国情怀, 就不能不提及《打马赋》, 这篇成
WENJIAOZILIAO
于作者避难金华时的文章, 通篇都闪耀着恢复中原、血洗国耻的爱国主义光芒, 是词人爱国主义情感最集中、最强烈的代表作。打马, 是宋代流行的一种博弈游戏, 李清照在诗中描摹了一幅威武雄壮、浩浩荡荡的兵马列阵图:“齐驱骥騄, 疑穆王万里之行;间列玄黄, 类杨氏五家之队。珊珊佩响, 方惊玉蹬之敲;落落星罗, 急见连钱之碎。”场面铿锵壮阔、凛然肃穆, 寄托着词人对祖国强大的军队力量的无限期待和渴望, 同时也用许多马和战争的典故来寄托自己战胜敌人、收复失土的愿望。“说梅止渴, 稍苏奔竟之心;画饼充饥, 少谢腾骧之志。”“今日岂无元子, 明时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长沙博局之投, 正当师袁彦道布帽之掷也。”通篇展现了巾帼女子欲杀敌于疆场的内心征程。词人收复中原以血国耻的愿望只能借助“打马”游戏伸张豪气壮志, 在幻想的情境中寄托自己对国家的一片深情, 冲锋陷阵, 奏响凯歌, 虽是无力的想象和展望, 却孕育了词人酣畅淋漓的杀敌壮志和坦荡磊落的壮烈情怀, 是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操的再现。
明人杨慎言:“使在衣冠, 当与琴七、黄九争雄, 不独雄于闺阁也。”清人李调元评其词时说:“盖不徒俯视巾帼, 直欲压倒须眉。”如果说李清照是因其温婉清新的诗风而流光溢彩, 那么其爱国诗也是其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词人人格魅力的再现, 而且充分地印证了在时代的烙印里拥有民族尊严的崇高和可贵。李清照的爱国诗词, 深沉而凝厚、热切而执著, 是一代女词人强烈的民族忧患感的体现, 昭示了她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叶嘉莹主编.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3, 1.
[2]温绍堃,钱光培.李清照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7, 3.
[3]平慧善.李清照及其作品.时代文艺出版社, 1985, 9.
[4]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4, 5.
[5]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6, 12.
[6]褚斌杰主编.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4, 5.
李清照词中的爱国情怀 篇3
【关键词】李清照词 文化女性 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204-02
李清照,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堪称大家的女性文学家。李清照毫无封建女性的卑顺之气,把典雅的东方女性美提高到一个新境界。古代女子受社会制度的限制,自身生活环境受到制约,所作诗词不出恋情、婚姻、家庭的主题,抒写自身的境遇与哀乐,题材相当狭窄,境界难以开阔。然而李清照却是个例外,她的作品的内容,冲出了女子家庭生活的藩篱,闯入了男性作家所涉足的社会生活。国家、民族、历史的主题进入了李清照的作品之中。追求男女平等的李清照深受隐逸传统的影响,甘心“隐于闺阁”,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辅君报国的人生价值。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李清照17岁时写了诗二首《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是和张文潜的诗《浯溪中兴颂碑》。张文潜在该诗中,借咏叹开元、天宝之事以讽喻时弊,写出了北宋末年,统治阶层全然不顾北方的辽、金对宋朝的大好河山虎视耽耽,把朝廷当成了争夺权利的场,你倾我轧,明争暗斗,发出了“百年兴废生叹慨,当时数子今安在”的感慨。李清照虽只是一名少女,却关心国事,在这两首和诗中,她深刻分析了唐朝之所以会发生安史之乱和唐王朝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诗中不仅将腐化昏聩的唐明皇和诸般谄媚误国的佞臣一同作了鞭挞,总结历史的教训,而且影射了北宋末年腐败的朝政——君主荒淫无能,臣僚尔虞我诈。用借古喻今的方式来对当权者予以劝戒,表现了诗人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一个阅历不深的少女能有如此高的思想水平,如此深刻的见解,如此非凡的政治洞察力,不能不令人钦佩。
靖康之难,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徒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宋室南渡,国土沦丧,国家民族的奇耻大辱铸造了李清照诗赋中的爱国主义主旋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委婉凄戚,孤独、愁闷。《乌江》则借项羽直斥朝廷的南渡逃跑,既非人杰,又成不了鬼雄。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才女风范。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这首元宵词这是李清照晚年名作,元宵佳节,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而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十分深沉地将故国之思与自家之痛联系起来,细细地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
李清照是一位受到传统精美文化熏陶和培育的优秀知识女性,她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仔细研读李清照,我们会发现,不管是天真快乐的少女时代,享受荣华的中年贵妇年代,还是颠沛流离、避乱江南的晚年时代,李清照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懈地追求生命的价值。而其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李清照秋天的诗词 篇4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佳节,夜半微凉,薄雾愁云,黄昏把酒,西风卷帘,人若黄花,独自一人,心上人在哪儿呢?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月满西楼,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红藕残荷,大雁归来,好一个愁绪的季节。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黄花满地,乍暖还寒,倚栏望远,点点滴滴愁到天明。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莲蓬小,藕叶稀,天气依旧,情怀依然!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暮秋,夜有白霜,秋已尽,日犹长,不如醉去,东篱幽香。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李清照最最著名的诗词 篇5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
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
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
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
东莱不似蓬莱远。
《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蕈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浅谈李清照作品中的爱国意识 篇6
一、缅怀故土
宋钦宗靖康元年, 金兵攻下汴京, 徽、钦二帝被俘之后, 北宋灭亡, 朝廷南迁。宋高宗建炎三年,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病死南京。面对故国沦丧、家破人亡、苦心收集的金石书画的无情被毁, 李清照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 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 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土。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 (落日熔金) , 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 通过今昔对比, 把词人流落他乡的孤独寂寞心情、深切亡国之恨融合在一起。一声“人在何处?”把词人心中深挚而强烈的故国之思、家亡之痛及飘落之感倾泻在一起。《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 和《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 两词都是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 都表现了作者深沉浓重、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李清照诗云:“不乞隋珠与和壁, 只乞乡关新消息”“欲将血泪寄山河, 去撒东山一抔土”“老矣谁致千里, 但愿湘江过淮水”。足见易安对祖国山河爱得多么深沉, 对收复失地多么关切, 对乡关是何等的怀念。
李清照晚年只身飘零, 境遇凄惨。这一时期, 她的系列作品充分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 (风住沉香花已尽) 通过写物是人非的感慨, 《声声慢》 (寻寻觅觅) 通过写“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 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排遣的“愁”。她抒的情, 写的恨, 表面看来是个人的, 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基础。她的“愁”, 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闲愁”, 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迸发出的国仇家恨。
二、指斥苟安
宋室南渡后, 主降主战两派斗争激烈, 投降派在朝中操纵大权, 中原恢复无望, 民族危机日趋严重。面对此情此景, 李清照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如以简洁犀利而著称的名篇———《乌江》:“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盛赞失败英雄项羽宁死不屈的气节。她举出项羽宁可一死以谢江东父老的英雄形象, 与临难逃窜、一日蹙地千里的赵构是一个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 毫无疑问是对南宋最高统治者的无情鞭挞和辛辣讽刺, 表达了对中原沦陷敌手的强烈愤懑。
《打马赋》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流离迁徙”, 表现了主张秣马厉兵、抗击金人、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作者借两个典故中的赫赫战例, 寓意双关, 发人深思。“好胜”为“人之常情”, 不畏艰险, 方能取胜。然而南宋朝廷却异于此道, 怎不令人痛惜!接着, 作者以深沉的笔触于说棋局之说政局, 谢安一局未完而“已破淮肥之贼”的帷幄之才, 抗敌义举值得称赞和效法。而像谢安、桓温这样的忠勇将领在当时的南宋则是“今日岂无”“明时不乏”, 时局至此, 罪在朝廷的动摇主和与妥协投降。
在最后的“乱辞”中, 作者的感情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首句以“佛狸定见卯年死”, 借当年人民对异族入侵者拓跋焘的痛恨, 表达了对金主完颜昌为首的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蔑视。继之以“满眼骅骝杂騄駬”, 借打马戏中骏马之众, 比喻宋朝自有济济人才, 本可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而“贵族纷纷尚流徒”“时危安得真至此”, 又包含了多少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当权者的指斥。最后两句“老矣谁能至千里, 但愿相将过淮水”化用魏武“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名句, 表达了李清照壮心不已、团结抗金、收复失地的殷切愿望。
三、关切国运
作为封建时代的女性知识分子, 李清照具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士大夫般的人格精神, 即使自己孀居一隅、暮年悲寂, 也不忘收复大业, 将个人的种种不幸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 已成为她后期作品的主要内容之一。
如七绝《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 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 气压江城十四州。”诗中作者感叹山河破碎, 徒成半壁, 表现了强烈的忧国之情。
就身世而言, 自己身在异乡为异客, 孤苦伶仃;就时局而言, 金兵大举南犯已逼近江浙一带, 朝廷一味求和, 导致一日蹙地千里。更令人堪忧的是, 对大好河山, 最高统治者竟弃之若敝屣, 逃之如不及, 谁知道眼前景象能保持多久?诗人怎能不为之“愁”?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二首) 是李清照的古体咏史长诗。全诗以“安史之乱”为中心, 抒写个人的感慨与识见。作者在第一首诗中总结了这一历史教训, 同时指出“夏商有鉴当深戒, 简策汗青今俱在”, 今天的人们应该很好地记取。第二首诗中, 作者着重写了“不知负国有奸雄, 但说成功尊国老”, 指出奸雄的危害之大是万万不可忽视的。诗中不仅将腐化昏聩的大唐明皇和诸般谄媚误国的佞臣一同做了鞭挞, 深刻总结了历史教训, 而且影射了北宋末年腐败的朝政———君主昏聩无能, 臣僚尔虞我诈。在外患日重的年代, 李清照不能不为此感到不安。她忧心忡忡, 只能用借古讽今的方式对当权者予以劝戒。
综上所述, 李清照作品中包含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其词作中所表现出的浓重哀愁, 绝不是无病呻吟, 也不是一般女子的闺怨闲愁, 而是带有普遍的社会性。诗文中所表现的对南宋最高统治者苟且偷安、昏庸无能的无情指斥, 更是震耳发聩。作为一个女性知识分子, 李清照以其特有的敏感表现了当时受难者的心理和所有流亡的心声, 强烈呼唤耿介之士团结抗金、收复中原, 气势“直欲压倒须眉”, 一片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其信念之坚定、感情之强烈、用心之良苦, 令人钦佩。
(通渭县马营镇黑燕山学校)
摘要:作为南渡前后的杰出女词人, 李清照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 这在她后期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故国沦丧、家破人亡、统治阶级苟且偷安、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社会大背景下, 李清照把个人的不幸遭遇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结合起来, 深切缅怀北方故土, 无情指斥苟安求和, 深切关怀国家命运, 唱出了时代的强音。
中国古典爱国诗词名篇鉴赏 篇7
1.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一首《无衣》出自《诗经·秦风》,是“国风”中的一首,另外在《唐风》中还有一首同题的作品。这首《无衣》具体隐含了什么史实虽然没有很明确的答案,但一般都认为是一首战歌。《秦风·无衣》是产生于秦地的一首歌谣,是《诗经》中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这首诗的大意是: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汗衣和下衣)。我们的国王要出兵打仗,就准备好我们的铠甲武器。咱们共同面对敌人(共同战斗,同进同退)!
本诗运用了《诗经》中的诗歌惯用的重章叠唱,其中的三个小节只是更换了几个词。“袍”、“泽”与“裳”,“戈矛”、“矛戟”和“甲兵”,“同仇”、“偕作”和“偕行”的意思相差不大,重复使用增强了表达的效果,更能表现战士们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和报国热情!
2. 屈原《九章·哀郢》(节选)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屈原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爱国诗人了。他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辅佐君主的大臣。他不仅品行高洁,有卓越的治国才能,更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九章》是屈原的一组楚辞作品,《哀郢》是其中的第三首,一般认为是在楚国都城郢被秦国攻破以后,诗人悲痛欲绝而写出的。这里我们只节选了其中最后几句。
这段诗大意是:放眼四下观望啊,多希望什么时候能返回郢都一趟!鸟儿高飞终要返回旧巢啊,狐狸在死的时候头也一定向着狐穴所在的方向。确实不是因为我的罪过,但却遭放逐啊,日日夜夜,我哪里能忘记它——我的故乡!
《哀郢》的全诗在结构上的独特处,是用了倒叙法。这里所选的是“尾声”,集中抒发了作者家国之恨、身世之感以及无限的使命感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鸟飞返乡,狐死首丘”的典故一直为历代爱国、思乡的人们所共赏和引用。诗作情感表达十分沉重,充分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刚直不阿、身遭流放而不辞与祖国同生死、共命运的伟大情怀也使得屈原流芳千古,成为中国历史上爱国诗人的代表。
3. 曹植《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首《白马篇》,是“才高八斗”的三国时期诗人曹植的一首古体诗。因其所写的是边塞游侠的忠勇,又被人叫做《游侠篇》。作者曹植,是三国时候魏国的开创者曹操的儿子。他曾经有过从军出塞的经历,平日也有“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的远大抱负,所以写游侠也可能是诗人自况。
诗的大意是:一个驾驭着白马驰骋在边塞的好男儿,他年纪轻轻就离开家乡,到边塞凭本领建立功勋。他身手敏捷,武艺高强,对敌人作战时又勇猛剽悍。北方的敌人入侵边境,他随大军直捣敌巢,从不将自身的安危放在心里。由于身为战士,就早忘掉了个人私利,而为解国家危难奋勇献身,把战死沙场就看做回归故里一样。
诗作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铺陈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然后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最后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全诗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魏晋时期诗歌所追求的那种“风骨”,着重展现一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
4.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四联八句,其作者是有“诗圣”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当年,叛将史朝义自尽,他的部将斩其首来献,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诗的大意是: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律诗是一种近体诗,要求严格的格律。杜甫是一位精于律诗的“高手”,本诗作得对仗工整、音律和谐,是七律中的佳作。诗本身不难理解,关键是要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惊喜”的感情。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为朝廷平定叛乱,社会从此可望太平的喜悦,其中蕴含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后代的学者很推崇此诗,说其是“老杜生平第一快诗”,不只是由于它的文字美,更是因为诗里面所融入的爱国深情!
5.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绝句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饱含深情、字字血泪的诗。陆游是一位创作丰富也佳作甚多的大诗人,更以许多表达胸怀大志,甘愿为国效命,恢复中原的爱国主义诗篇(如有名的《示儿》)著称于世。本诗作于南宋绍熙三年的秋天,这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但是当时的朝廷却苟安于江南一隅,不思收复失去的故土。诗人忧愤抑郁,写下了这首诗。
诗题的意思是:“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从这个标题我们就能读出作者心底的寒意,而这也正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沉重,哀切。
在诗中,作者首先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河”本义单指黄河,“岳”指五岳,“河岳”在这里概指北方的江山。“入”字写大河的纵横绵长,“上”字刻画高山的耸入云霄——诗的前两句从横、纵两个方向上形象地表现出了中国北方壮丽奇伟的形胜山川。仅从这样描绘的语句,我们已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满怀深情。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想象沦陷区的人民满含热泪、翘首企盼朝廷大军的情形。在血与泪之中挣扎着,期盼救民的王师,望穿秋水,可是一年又一年,怎么不见来啊?“泪尽”一词,千回百转,是多么的沉痛!诗人那殷切的爱国之情和对昏庸朝廷的批判跃然可见。
6.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是一首词,“菩萨蛮”是词牌名,“书江西造口壁”是本词的标题。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与同时代的陆游更喜欢写诗不同,辛弃疾在文学创作上主要致力于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一位文武兼备的豪壮之士。他的词作大多豪放纵横,被认为是“豪放派”词人中的杰出代表。
词的大意是: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抬头眺望西北方向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鸣叫。
这首词用高明的艺术手法,写极深沉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瑰宝。与辛弃疾最著名的“豪放纵横”的风格稍有不同,本词可谓“刚柔相济”,既有青山水流的壮景,也有“行人泪”这样婉约的意象。词人一生志愿北伐中原,实现祖国的统一,却郁郁不得志,雄才大略不能实现。举头眺望,视线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可是深山传来的鹧鸪声,又激起了词人的满怀惆怅。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写出了这位爱国词人割舍不断的热爱祖国、立志报国之情!
7. 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是明代名臣、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绝句。此诗因反映了作者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脍炙人口。诗人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诗的大意是:石头只有用斧锤经过千万次的开凿,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常的事,丝毫没有畏惧。即使粉身碎骨也无所惧怕,而是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经典诗词 篇8
2、万事可忘,难忘者名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 ――张潮 《幽梦影》
3、傲骨不可无,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得为君子。 ――张潮 《幽梦影》
4、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张潮 《幽梦影》
5、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 ――张潮 《幽梦影》
6、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张潮
7、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执著,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 ――张潮 《幽梦影》
8、立品须发乎宋人之道学,涉世须参以晋代之风流。 ――张潮 《幽梦影》
9、“美人之胜于花者,解语也;花之胜于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取解语者也 ――张潮 《幽梦影》”
10、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 ――张潮 《幽梦影》
11、所谓美女,应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张潮 《幽梦影》
12、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 ――张潮 《幽梦影》
13、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为月忧云,为书忧蠹,为花忧风雨,为才子佳人 忧命薄 , 真是菩萨心肠。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以忧生不若以乐死。 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 ――张潮 《幽梦影》
14、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之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 ――张潮
15、少年人须有老成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之襟怀。 ――张潮 《幽梦影》
16、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张潮 《幽梦影》
17、愿在木而为樗,愿在草而为蓍,愿在鸟而为鸥,愿在兽而为D,愿在虫而为蝶,愿在鱼而为鲲。 ――张潮 《幽梦影》
18、“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予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 不必定作人身。 ――张潮 《幽梦影》”
19、无善无恶是圣人;善多恶少是贤者;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有善无恶是仙佛。 ――张潮 《幽梦影》
李清照诗词 篇9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一剪梅——李清照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李清照爱国的诗词 篇10
李清照与朱淑真均为宋代著名的女词人, 历史上总是“李朱”并称, 如“赵宋词女, 李朱名家” ( 清·薛绍徽《黛韵楼文集·李清照朱椒真论》) 、“宋代闺秀, 淑真、易安并称隽才” ( 清·许玉咏《校补〈断肠词〉序》) , 两人都留下了不少醉酒佳作。李清照有词43首, 提到饮酒醉酒的就有24首, 而朱淑真有词26首, 其中8首也提到了酒。涉酒诗词数量之多、内容涉及之广, 在古代女性词人当中真可谓“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了。应该说, 酒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两位女词人的创作激情和抒发欲望, 酒后她们毫不做作地宣泄和释放着对于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率真的性情, 随性地展现出自己作为女性个体的审美意识和生命感悟。
一、作品内容
虽说宋代社会风气与前代相比较为开放, 为宋代女性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文化环境, 有了较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但身为女性, 李清照和朱淑真还是无法取得真正的独立, 生活阅历限制了她们的视野, 她们的涉酒作品在初期仍以反映女性闺阁生活为主, 这些作品透露着明显的“女儿娇态”, 打印着明显的女性标签。比如李清照脍炙人口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寥寥数语描写她记忆深处难以忘怀的一次溪亭畅游, 似乎是随意而出, 却又耐人寻味, 隽远深长。开头即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兴尽”晚归家, 又因为醉酒“误入”荷塘深处, 却发现别有天地, 更令人流连。特别是最后一句, 纯洁天真, 言尽而意不尽。整个作品在微醺的酒意中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 境界优美怡人, 尤其生动地体现了她那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少女性格。而朱淑真的诗词中也不难看到酒的身影, 如《围炉》: “围坐红炉唱小词, 旋篘新酒赏新诗。大家莫惜今朝醉, 一别参差又几时”; 又如《除日》“爆竹声中腊已残, 酴酥酒暖烛花寒。朦胧晓色笼春色, 便觉风光不一般”; 更有“未容明月横疏影, 且得清香寄酒杯” ( 《冬日梅窗书事》) , “牵情自觉诗毫健, 痛饮惟忧酒力微” ( 《春园小宴》) 等。这些诗词都是朱淑真以纯女性的视角观察生活, 描写生活, 抒发女性独特的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 充分展现了词的女性风情。
两者内容多以春愁闺怨为主导, 不同之处在于李清照的词内容涉及范围更广一些, 这和她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后期出嫁丧夫后的李清照飘泊动荡、流离失所, 与社会变迁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其作品也开始有了更多的对社会、国家的关注。如《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 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 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忘了除非醉”, 平白如话, 却极深刻沉痛。借酒浇愁, 说明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 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忘”字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 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而朱淑真在这方面显然要稍逊一筹, 她由于去世较早, 涉酒诗词中与社会现状联系较紧密的作品相对较少。
二、意象选择
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擅长表现女性缠绵细腻的情感, 述说女性的落寞幽怨, 所选意象多为愁苦类、多涉及爱情与志向; 不同之处在于易安之愁包含着与夫君暂时的离别之愁及后期精神世界的孤独感, 而幽栖之愁为再也不能与心悦之人共守的离苦之愁。
对于李清照来说, 前期是由于丈夫在外地做官, 夫妻之间离多聚少, 主要表现为感情世界的孤苦, 但这种孤独还包含着痛苦的幸福和苦涩的甜蜜。如《诉衷情》 ( 夜来沉醉卸妆迟) “夜来沈醉卸妆迟, 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 梦断不成归。人悄悄, 月依依, 翠帘垂。更挪残蕊, 更拈馀香, 更得些时。”作者因为思念而开始饮酒, 又因为饮酒而沉醉, 睡梦中酒醒却再也无法成眠。仅用寥寥44个字, 写出了女主人种种含蓄的活动及复杂曲折的心理, 惟妙惟肖, 抒写了女主人对远游丈夫的绵绵情思。又如《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 未成沉醉意先融, 疏钟已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 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这首词写醉酒而不落俗套, 一句“未成沉醉意先融”表达出了主人公欲借酒浇愁, 欲将深闺的寂寞、浓重的相思尽融杯中; 但酒未醉人人自醉, 梦前梦后的对比, 更把年轻少妇沉重的愁苦情思从侧面烘托出来。如果说这种愁苦和情思多少还透露出一种等待的忧愁和殷切的期待, 后期的李清照则因为国破家亡、丈夫逝世、异乡流落, 精神世界的孤独痛苦无可言说, 而频频出现在她作品中的那一杯杯浸透着伤感忧思的“苦酒”, 正是她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如《好事近》 ( 风定落花深) “酒阑歌罢玉尊空, 青缸暗明灭”。词人在这里并没有直言其如何的孤寂, 愁苦, 而是通过四个极富象征意味的物体刻画酒阑、歌罢、空的酒杯以及忽明忽暗的油灯, 整个画面幽暗、凄清、空冷, 感情愈发深沉、凝重。
相比之下, 朱淑真就更加不幸。这位极具独立意识的女子早就有了心仪之人: “待将满抱中秋月, 分付萧郎万首诗” ( 《秋日偶成》) 。然而“门前春水碧于天, 座上诗人逸似仙。白璧一双无玷缺, 吹箫归去又无缘” ( 《湖上小集》) , 正是与这位“萧郎”的“无缘”酿成了她终生的痛苦。父母之命难违, 有情之恋难续, 她最后嫁一“村鄙可厌”、情趣不投的庸夫。“早岁不幸, 父母失审, 不能择伉俪, 乃嫁为市井民家妻, 一生抑郁不得志, 故诗中多忧愁怨恨之语。”婚姻的不幸, 生活的坎坷, 人生道路上诸多的不如意, 让朱淑真无处释放内心的孤寂、落寞、哀怨、悲愤乃至难以诉说的苦楚, 只能“消破旧愁凭酒盏, 去除新恨赖诗篇” ( 《春霁》) , “殢滞酒杯消旧恨, 禁持诗句遣新愁” ( 《诉春》) , “斗草工夫浑忘却, 祇凭诗酒破除春” ( 《春日杂书其九》) , 把诗酒当成了她的精神支柱和排解内心孤独悲苦的依赖。
三、情感表达
从李清照、朱淑真的作品看来, 她们的抒情内容来自于自己的现实生活, 通过对自己悲情现实的描摹, 倾吐她们渴望自由和不向命运屈服的心声, 反映了她们女性自我和独立意识的觉醒。
朱淑真冲破流俗, 在用来“明理传道”的诗中大量而集中地描写自己独特的爱情经历和婚姻生活, 可见她的叛逆与不俗。如《江城子》: “斜风细雨作春寒, 对尊前, 忆前欢, 曾把梨花, 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 和别泪, 看青山。昨宵结得梦因缘。水云间, 悄无言。争奈醒来, 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空懊恼, 天易见, 见伊难。”此词写失恋的悲愁。时当春日, 词人独对孤樽, 或许欲以解闷而已。不想这“斜风细雨”、这料峭“春寒”, 却勾起了她对许多“前欢”往事的回顾, 现实的不幸与痛苦使她刻苦地思念着心中的恋人。“对尊前, 忆前欢”, “和别泪, 看青山”, “天易见, 见伊难”读之令人哽咽。
在词中她不仅倾吐出内心的秘密“天易见, 见伊难”, 而且还毫无遮掩地写出了与情人私会以及别后不得相见的惆怅痛苦。这种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里所不容的离经叛道的行为, 这种直露本真的情感表达方式也遭受了极大的批评与非议。如那首表达最为直露的《清平乐》 ( 夏日游湖) : “恼烟撩露, 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荷上路, 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 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 归来懒傍妆台。”全词情多而不亵, 贵在写出少女真实的体验。在南朝乐府中已有类似描写, 但那是民歌。如今出现在宋时女词人之手, 该是何等的勇气! 道学家们虽不免诋之为“淫娃佚女”、“有失妇德”。然而词论家仍不吝予以高度的赞扬: “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 矜持得妙 ; 淑真‘娇痴不怕人猜’, 放诞得妙。均善于言情。” ( 《莲子居词话》卷二)
在表达方式上, 李清照的作品没有朱淑真那么锋芒毕露的叛逆, 但也承袭了以酒入词、借酒抒意的风格, 只是更为内敛。比如那首流传千古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愁绪。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 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唯有饮酒御寒、借酒浇愁了, 但淡酒不敌晚风之伤, 忧愁难遣, 愁情反而愈浓愈烈。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 然后进行细细纺织, 化愁为美, 创造了让人们回味无穷的词作珍品。
摘要:以李清照与朱淑真两位女性词人的涉酒诗词为切入点, 从作品内容、意象选择、情感表达等方面比较这两位女才子作品中流露的女性意识, 以全新的视角观照这两位女性文人。
关键词:李清照,朱淑真,涉酒诗词,女性意识
参考文献
[1]黄嫣梨.朱淑真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2.
[2]叶嘉莹.宋代两位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与朱淑真[J].中国文化, 2009, (29) .
[3]郭楠.南宋女性与男性词人的涉酒诗词审美情趣比较——以李清照、朱淑真、苏轼、辛弃疾诗词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
[4]王惠梅.且得清香寄酒杯——论朱淑真饮酒诗词中的女性意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10) .
李清照诗词以梅寄相思的模式 篇11
李清照是善于用细腻的文笔,表达委婉的情思的婉约之宗。她的词作无论是写深闺离愁,思乡怀人,还是表家国之恨,大多都以无限的深情,寄托了自己对国、对家、对爱人无尽的相思。
在宋代绮丽多彩、百花齐放的词坛上,李清照可以说是一位善于发挥词的特长,以写精美幽隐之情而臻于妙域极境的洵非寻常的大家,她以女性特有的柔肠灵性和一生的遭际深情地推出了一批深闺离愁,思乡,怀人,家国之恨的名篇佳句。
王琪《梅》诗云:“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这首脍炙人口的咏梅词,不仅写出了梅花的高标逸韵和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而且也反映了历代文人所书的梅词之多,女词人李清照酷爱梅花,她写的咏梅词在浩淼的咏梅词中所占的要地位却洵非寻常。凡词者,无非言情也,尤其咏物的,都离不开抒情,而易安却把“借梅花表相思”的手法,推到了高妙至绝的境界。今就其以梅寄相思的模式浅谈一下:
一、梅含典中,相思可种
世人作词引经据典者,比比皆是,而把情隐在物中,而物又含在典中,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表现手法,李清照运用的可谓妙极。她在《满庭芳》上阕中写道:“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中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此词一阕含两典,“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以何逊暗隐梅花。何逊,南梁诗人,迷恋梅花,人说他对梅花的痴情是其寂寞苦闷的心情所致。“梅”隐在典中,而情又含在梅中,高妙至绝。“临水登楼”暗隐的是陶渊明、王粲。想到自己不必像他二人那样非临水、登楼吟诗作赋才消忧,只要在自己庭院里坐在亲手栽种的江梅旁,赏梅赋诗就可以消愁解忧了,来聊以自慰。看似“手种江梅”,实乃“手种相思 ”。王维的《红豆》现已是童叟皆知名作,他种下红豆,让世人采摘相思,我想,当年那个因思念死去的丈夫,而哭死与树下,化为红豆的女子,看到此作想必也该深感安慰了!而易安手种江梅,播种相思,却只能自赏梅花、自品相思、自嚼凄楚了!何况这难耐的相思,自埋与地下那一刻,就在作者心上生根发芽,苦苦的折磨了词人一生。
二、以梅自喻,相思有形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们托物言情的词句,多的举不
胜举,以梅自喻的也为数不少。但能把所托之物与所言之情,写得形神兼备的、合二为一的却是李清照。这一点从她的《玉楼春》中可以看到。“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未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此词乍一看,是写梅花的色香和精神,其实是词人以梅花自喻。在丈夫离别之后,词人一直都在期待和盼望着丈夫的归来,那情形不正如梅花一样吗?蕴藉着无限的香和情在等待欣赏她的人归来。此时词人把梅花写得越旖旎、越馨香、越深情,便越能打动爱人的心。下阕更是借别人之口,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她相思之苦折磨得像病人一样,面黄肌瘦,已经无力去倚阑干了用他人的关爱、同情来引起爱人的无限怜爱,使其不忍在外久待。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至此易安对爱情挚著的追求、对心上人望穿秋水,不可终日相思情形,便形神兼备的跃然纸上,收到比正面描写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易安以梅自喻,寄托相思,并赋予相思以形的还有一首《满庭芳》。此词的下阕在写到“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此阕看似写梅,实则暗寓女主人自己,想自己的雅韵风神,芳洁自爱,怎能经受得离别、相思的痛苦折磨和摧残。明写梅花,暗寓自我。结句清俊,振作全篇,词人暗喻,自己虽受离情别苦的折磨,魂销肠损,但仍别有风韵。读到此处,我心里有种涩涩的感觉。薛涛《春望》云:“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易安在看到亲手栽种的江梅渐好时,不能与心上人同赏,在想到即使到了花落他仍不能与其同悲,那盼望心上人归来的相思之情,已使她不可终日,但她却不流露出来,而是把她深埋心中。在花开时,以陶、王,何来开解;在花落时,以“扫迹情留”,“疏影尚风流”来安慰自己。“扫迹情留”看似轻松的一笔,看似开解的安慰,却正彰显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正是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境遇。易安此情,实乃令吾怜爱,令吾心碎。因此我以为此词虽是“咏梅词”,但它又把相思与咏梅结合起来,以梅自喻,以梅寄相思的妙作。
三、折梅欲寄,相思有声
清代朱彝尊云:“咏物诗最难工,而梅尤不易。”而受他肯定的人中就有李清照,可见李清照写梅深得咏物之法,她把咏梅与爱情巧妙的融为一体,不但表达对丈夫的相思之情,一扫咏梅词沾沾咏一物,索然无味的庸俗做法。而且把它写得有形、有情,有声。把相思化为声音表现手法,体现在《孤雁儿》中,此词调下有小序云:“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从这小序看,词人似乎在咏梅,然细玩词意,却是以思乡慰亡夫的悼念之词。词云:“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花惊破,多少游春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断肠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人堪寄。”此词上阕写词人早上醒来,睹帐思人,心情沉痛,香炉已凉而心情也似融水一样寒冷。而此时又听到“梅花三弄”的哀怨曲调,其凄怨的调声把梅花的蓓蕾都“痛碎”了。那凄怨的“梅花三弄”何止仅是笛声,难道不是词人相思的`哭泣之声吗?那“痛碎”的何止仅是梅花的蓓蕾,难道不是词人的心吗?本来人们看到初放的梅花,知道春天就要来了,应该是欣喜雀跃的,然词人却正相反――爱人永诀,肝胆欲裂,孤苦伶仃。眼前这昂然春意已不属于她,词人再也不堪忍受那刻骨铭心的哀痛,发出了几千年来牵动人心的、令人悲怜的哭声。“吹箫人去玉楼空,断肠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人堪寄。”箫使和弄玉能双宿双飞,而你却忍心一个人走了,留下孤苦伶仃的我来独自承受这相思之苦。陆凯还能以梅花来表达思念,而如今,我折下一枝却寻遍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至此,我已不能自已,泪盈满眶,易安对爱的执著,对爱人的相思已深深的感动了我。以前曾认为林觉民的《与妻书》是令人最感动的一封情书。今读易安之《孤雁儿》才发现,它是令世人读之即为之心碎的情书。
四、爱梅畏赏,相思有翼
任何词作,都必须靠特有的意境和情志来打动读者,李清照的咏梅词,不仅借梅表达了相思,而却把相思置于了妙域极境,赋予了鲜活的灵性,使相思有形,有声,有翼。而最能体现相思有翼的是她的词作《菩萨蛮》,此词从表象看,非咏梅词,但我以为它是一首以梅寄相思的佳作。词云:“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此词是易安南渡后的作品,从:“归鸿”、“背窗雪落”和“人胜”可知时令是早春。词人看到北飞的大雁,心亦随雁北飞,思乡之情备至。对于尝尽离乡背井之苦的词人来说,她对于北飞的大雁非同一般的敏感,那悲凄的雁鸣响彻云天,同时也撩痛了词人的心。大雁能准时还乡,而自己却不能。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中“此事相见不想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思妇难随鸿雁和月光飞到亲人的身边,那么易安却给思念插上了翅膀,随鸿雁飞回了家乡。这一点从“残云――炉烟直――晓漏――曙色”中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彻夜未眠,他的心早已随雁飞回故乡,往昔的点点滴滴此时也溢上词人的心头,历历在目。于是吟道:“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许多赏析中认为,词人欣赏梅花的困难是因为北风阵阵,尚残留着冬日的寒威,其实词人不出去看花并非畏寒,根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每逢天下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览以寻诗。”这样看来词人不是畏寒才不去看梅花的,而是她不敢再去看梅花了,以前踏雪赏梅赋诗,雅兴甚浓,是因为有明诚在,而今爱人已去,家国沦丧,自己背井离乡,已非往日,词人甚是凄凉,怎么还敢看那,让她睹物思人的梅花呢?所以说她并非畏寒,而是不敢。词人那根因遭受夫丧家亡的神经已相当脆弱,她怎能再承受这剜心的痛呢?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云:“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此词意脉不显,意境幽远,恰如其说。因此我认为此词不仅是一首怀乡的佳作,也是一首思人,思国的上品。
五、毁梅续梦,相思“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易安的恨梅、毁梅,正体现了老子的这一观点。易安喜梅,咏梅、以梅自喻世人皆之,但在《诉衷情》中我们看到她正狠狠地用手捻残蕊,这是为什么呢?且听词人诉:“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捋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至此,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夜晚词人孤零垂泪,独守闺房,为排解心头的郁闷,用酒麻醉神经,醉意渐浓,词人没有卸装便睡去了,鬓边插戴的梅枝上只剩下些花萼了。正在词人春睡时,不知是什么香气如此浓郁,竟把熟睡的词人熏醒了。词人日夜凝眸,望眼欲穿,愁损芳姿仍不得与心上人相见,在梦中终于有了这样的机缘与爱人相会,她多么想保持梦境永不醒来,但是什么香气竟把词人与爱人从梦中分开。她起身一看,原来是梅花的香气。女主人又气又恼,把满腹的怨气径向梅花发泄。她拿起梅花的芳肌,闻到了它扑鼻的香气,于是气得把梅花揉成碎末,恨不得把梅花的香气也揉尽揉消,再争取一些时间,与心上人相会。此情此景,令人瞠目!若不是思的苦、思的痛、思的切、思的深,词人怎会做出如此举动!词人是非常喜欢梅花的,但她为了能与丈夫相会且仅是梦中相会,竟把平素最喜欢的梅花捋了个粉身碎骨。“更捋残蕊,更捻余香时,更得些时。”仅仅十二个字,两个小小的动作,便把词人复杂曲折的心理揭示的纤毫毕露,把词人对爱人的深情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词仅四十四个字,但却把词人因愁而醉,因梦夫而喜悦,因熏破而愤怒;对梅花因爱而戴,因恨而“捋”“捻”的感情波澜刻画的惟妙惟肖。充分显示了词人对丈夫爱的深沉,思的刻骨。此词不仅把易安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晶莹剔透地现于读者眼前,而且把词人那充盈与身心的相思、弥漫与空气的相思,令她窒息却无法释放的相思,从无形化有形,从有形化为“无形”,正印证了老子的观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易安的“无形”却是相思。毁梅续梦,相思“无形”。实乃令人拍案。
六、一梅三感,人生三段
以上五首词是易安以梅寄相思的经典代表,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易安通过爱梅赏梅,以梅自喻,借咏梅来表达自己思乡怀人的感情,对梅花从“爱”到“捋”,从“喜”、“赏”、“折”、“寄”到不敢看,以此把自己对家国,对爱人的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王国维云:“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而易安却在变化中,把真性情写得感人肺腑,其无无古人之手法,堪称一奇。
另外,从以上五首词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词人一生的坎坷经历和感情波澜起伏的曲线图,但不论何时何地词人没忘记借梅花来表情达意。但这所有的坎坷经历和情感波澜,词人均把它放在一首词中来集中展现。这首词就是《清平乐》。词云: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这首《清平乐》词人通过写对梅花的三种不同感受,写出了她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再现了词人的一生,表达了词人对南渡前生活的留恋,对丈夫的深情怀念。刘瑜曾把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李清照的咏梅诗相比,说陆词托梅花自喻其高风亮节,李词托梅花赞颂爱情。虽都咏梅,但李词把相思和咏梅结合起来自成高格。“一梅三感,人生三段”,由此可见李清照对词的驾驭能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能收能放,开合自如。
在这以梅寄相思的过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易安对爱人的思念。在明诚生前,她把相思寄于人;明诚逝后,她把相思寄于天、寄于地,以慰爱人的在天之灵,在那士大夫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才能的宋代,词人能这样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吟唱自己刻骨铭心的相思且毫不扭捏造作,实在难能可贵。总之易安不论赋予相思以视觉、以滋味,还是典中纡思、直抒胸臆等等。她都能“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不能言,言人之不敢言”,把自己的相思之苦赤裸裸地现于读者,为自己,为世人书写了一个传奇!真可谓:
四万里皇图,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
【李清照爱国的诗词】推荐阅读:
李清照关于情感的诗词08-20
李清照诗词的婉约词风的形成05-19
李清照经典诗词08-15
李清照、杜甫、毛泽东、陆游诗词10-19
李清照《如梦令》古诗词原文及译文05-17
李清照的人物形象08-31
不同时期李清照的词09-03
写李清照的唯美散文07-09
李清照的“香车宝马”10-25
李清照才华横溢的一生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