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古诗词原文及译文(共6篇)
李清照《如梦令》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篇1
李清照《如梦令》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你哪里知道?哎,你可知道?绿叶儿准是挺大挺肥,红花儿可怜又瘦又少。
[出典]李清照《如梦令》
注:
1、《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注释】:
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3、
【译文】1:
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译文】2:
一阵急风,大雨点疏疏落落地掉下。一夜好觉,两颊的残余酒意还没有消。走进来卷帘的侍女,我问她:“院里的海棠怎么样了?”她竟说:“海棠还和以前一样。”“你哪里知道?你哪里知道?绿叶儿准是挺大挺肥,红花儿可怜又瘦又少。”
4、李清照生平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李汉超刘耀业)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分明是意识完全清醒下的话语。故“试问”处有“曲折”,其实“试问”乃是明知故问,并非真的不知道而问。并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不是词人亲眼看见海棠花落才发之语。其实她的心中早有“绿肥红瘦”之念,故云“应是”,这正是黄蓼园所言“一问极有情”之原因所在。所以当侍女答曰“海棠依旧”时,词人用了个“却”字表转折,表示与自己早已成熟在心的念头相异。有情之问,无情之答,或许词人希望侍女也能答曰海棠零落作为知音之语,但是侍女淡淡答语让词人希望落空,只能自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含意隽永,融情与景,刻画了生动的意象。《草堂诗余隽卷二》评其为“语新意隽,更有丰情。”“绿肥红瘦”已非仅言落红绿叶,仅言春之将逝,其所言在于“惜人”。词人惜己之青春之逝。“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正所谓春去春会再来,花谢花会再开,然而美好的青春时光逝去就将永远不再回来,这也是凄婉之因。词人所写又不仅是个人一己之情感,而是具有人生哲理意义思索的内涵,所以千古而下,动人心扉。
7、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一问一答之间,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绿肥红瘦,出语惊人,新鲜之极,动人之极,只是随手点染却又神气兀然,千古之下不负胜名。
一个不解愁思,一个叹时光易逝,两相对照,如花影摇曳自有风致翩然。
9、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10、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
一,借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语言精炼生动,结构紧凑,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历历在目,词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二,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在语言的提炼上,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极富创造性的。
这首词不过三十三字,它却能通过生活中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11、这个子夜,青春已如飞鸟,绿肥红瘦时节,我的灵魂,在阅读中复习着青春的片羽,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着沧桑,欲说还休。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娇艳的花朵毕竟经不起风雨的考验,愿明日的文坛少一些”鲜花“,多一些真诚、有新意的”绿叶文人“。那么,即使超越不了前人,那生机盎然的满园春色也会让人欣赏、陶醉吧……
李清照著名诗词如梦令 篇2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为宋代的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提起李清照,眼前便浮现出那个娉婷优柔、略带感伤的女子,她那精妙绝伦的文字以及跌宕起伏的人生一直广受人们关注。她的笔下,有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纠结相思,有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婉,更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寂……但在《如梦令》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泼、无所顾忌、充满勃勃生机的李清照。这首词,寥寥三十三个字,似乎是词人信手拈来,毫无雕琢,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熟读理解并不是难事。但在这浅淡自然的语言背后,却是诗意盎然、精彩无限,必须让学生走入文字中,感受其诗意的情境,才能真正悟其情、懂其人。
一、字字皆是画
李清照用她那生花妙笔向我们勾勒了一幅幅荡舟晚游图,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整片天空,一轮红日倒映在水中,真可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便是“溪亭日暮”,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而“藕花深处”,更是如世外桃源般的神秘幽静,词中点明是“误入藕花深处”,一个“入”字,证明词人是置身其中。这荷花、荷叶的姿态、形状、颜色尽收眼底。在苍茫暮色中,在凌凌微波上,密密的荷叶挨挨挤挤,娇艳的荷花姿态万千。这是一个流光溢彩的藕花深处,一个清香飘逸的藕花深处。词末的“一滩鸥鹭”,更叫人心之神往,一大河滩的鸥鹭哗啦啦地一齐飞上了天,真是难得一见的壮观奇伟。“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便是李清照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一幅幅如诗般流动的画卷。
二、牵一“醉”而动全词
诗词的教学切记一步一步地讲解,支离破碎的分解只会使诗词寡然无味。在《如梦令》中,一个“醉”字,便是一个抓手,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李清照被“溪亭日暮”的美景所陶醉,不觉夕阳西沉,也因为与朋友喝酒言欢,带着醉意误入藕花丛中解读李清照诗词《如梦令》解读李清照诗词《如梦令》。而藕花深处的美景让词人的醉意更浓了,随即争渡着惊起那一滩鸥鹭。因为“醉”了,这次的郊游才显得如此珍贵,充满着不期而至的惊喜;因为“醉”,才会那么难以忘怀,继而“常记”;有了“醉”,才有“藕花深处”的清香流溢、神秘幽静;有了“醉”,才有“争渡”的欢畅无拘、“一滩鸥鹭”的惊喜无限。精彩,应该就在意料之外,在这“醉”之中。沉醉于美景,心醉于意外的收获,陶醉于少女时期幸福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使得李清照常常甜蜜地记起。
三、词中亦有声
这首词中,不仅有令人陶醉的画面,还藏着许多声响。让我们静心聆听词的最后一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其中,有鸥鹭鸣叫的声音,有鸥鹭拍打翅膀的声音。从词中的“一滩”看出鸥鹭数量很多,“惊”字又告诉我们,鸥鹭是一下子起飞,速度非常快。回荡在耳畔的声响似乎更大了,这声响片刻之间便让静止的画面灵动起来。再听,“争渡,争渡”!这里传出的声响便更多了,有水花四溅的声音,有船桨撞击的声音,有欢乐嬉笑的声音,有嗔笑争执的声音。所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那无拘无束的畅快,那惊喜连连的酣畅。
四、“兴”在尽与不尽之间
上面提到,整首词可以“醉”为线索,贯穿始末。但是,对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如果仅仅停留在陶醉、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上,却是远远不够。词中“兴”这个字眼,非常值得推敲。词人跟朋友品着美酒,赏着美景,吟诗作对,聊天下棋,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这个“兴”,可以理解为兴尽了,该回家了,这个时候词人的心情是高兴的、满足的。但这个“兴”,也可以理解为兴未尽,只是因为此时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那么这时词人的心情又是留恋的、依依不舍的。所以,一句诗,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接着,词人在苍茫的暮色中误入藕花深处,朋友们争着划,抢着渡,你说要往那儿划,我说要往这儿划。虽然暮色已晚,父母的催促声已在耳边回响,但这争渡中的乐趣实在是太妙了。大伙儿大声地笑啊,闹啊,少女无拘无束的个性完全释放出来。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见哗啦啦的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天空。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词人心都醉了。而这,才叫一个真正的尽兴啊!词人内心深处的无拘与豪放也跃然纸上。此时,词人的兴致、整首诗的意境都达到了最高潮,至于后面究竟回家没有,怎么找到路回家的,已经不重要了。
五、顺逆对照,回环升华
这首词是词人的早期作品,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出身名门,父亲对她宠爱有加,生活条件非常优越。此时的李清照不仅沉醉在美酒、美景和美丽的意外之中,还沉醉在她那美好、幸福的生活中。那个时候,她是常常甜甜地记起那令人陶醉的往事解读李清照诗词《如梦令》中国古代诗词。所以全词伊始,便是“常记”。但靖康之变改变了北宋王朝的历史,也改变了李清照的命运。在她那些颠沛流离、辗转逃亡的日子里,在她那凄苦无依、饱尝艰辛的晚年生活中,她一定无数次地记起,记起那“溪亭日暮”、那“藕花深处”、那“一滩鸥鹭”。此时的李清照家破人亡、孤苦漂泊,那是“故国不堪回首”,那是“往事知多少”,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回忆此时的“常记”,带着哀愁、带着愤恨、带着幽怨。这首词在词人的顺境与逆境中回环升华,当时代处境发生变化,感受心境也不一样。从李清照一生的轨迹中,在她晚年那些带着哀怨的词句中,我们更能加深对《如梦令》特殊的解读。
《江南可采莲》诗词原文及译文 篇3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译文] 江南风景秀丽,到处都可划船采拾水面的莲叶。那一片片又青又圆的莲叶,盛开得多么美艳。
[出自] 西汉 无名氏 《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吓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
田田:指荷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1:
在江南可以采莲的季节,莲叶是多么的劲秀挺拔。鱼儿们在莲叶之间嬉戏,一会儿嬉戏在莲叶东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西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南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北面。
译文2:
江南水乡有莲可采,荷叶多么茂盛,还有鱼儿嬉戏于其间。
一会儿出现在莲叶之东,一会儿游到莲叶之西,一会儿欢跃于莲叶之南,一会儿玩耍到莲叶之北。
赏析:
此诗为《相和歌辞 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乐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大体这种民歌,纯属天籁,最初的创作者未必有意为之。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格调清新健康。
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莲”更多解释是“恋”。语境而言,表喻“欢快”、“兴奋”与“忐忑”交织的一种心理状态,亦有时时处处“恋着”的含义。
李清照《如梦令》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篇4
过燕支寄杜位
唐代:岑参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译文
燕支山西面的酒泉道上,北风刮起狂沙,卷起白草。
那长安城在那遥远的日光边,我怀念你却无法相见,这种相思令我衰老。
注释
⑴燕支:山名,又名焉支山,在今甘肃省丹东。杜位:杜甫的堂弟,李林甫的女婿,曾任考功郎中、湖州刺史。
⑵酒泉:郡名,即肃州,今甘肃酒泉。
如梦令·春思原文及赏析 篇5
原文: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赏析: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作者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鸟鸣声常常把作者从睡梦中搅醒。作者写出这番景象,在于以景衬人。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惬意。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刘敞《朝中措》有名句云:“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秋。”这可能对苏轼此词的用语有所影响,但苏轼实是别出心裁,以故为新,从而恰切地表达了他深埋心底的思故之情,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此时百舌唱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明明是自己思念故园,却让百舌鸟的鸣声喊叫出来,便使文词愈加警切生动。连动物都已探知其心事了,苏轼自己早就抑止不住滚涌而起的思乡情感了。句法超绝,逸笔宕开,留有丰富想象的余地。最后一句,主要还是以“小桥流水”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由此,更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这首词表面看来只是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和向往。但真实思想却在于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这一层作者并没有明白说出,甚至只字未提。作者只是从对雪堂生活的深情回想中透露出这个消息,却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这首词不仅创造了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境界,而且留有许多思索的余地。这首词语言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深厚。
创作背景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原文及赏析 篇6
原文: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译文:
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注释:
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穹庐:圆形的毡帐。
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解道:知道。
赏析:
歌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就算塞外景物奇绝,扈从圣驾的风光,也抵不了心底对故园的冀盼。
诺瓦利斯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容若这阙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脑袋里面的主旋律。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创作出这样“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意境。
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要出行就得将自己和行李一样层层打包。离别因此是重大的。一路上关山阻隔,离自己的温暖小屋越来越远,一路上昼行夜停风餐露宿,前途却茫茫无尽,不晓得哪天才能到目的地,也可能随时被不可预期的困难和危险击倒。
【李清照《如梦令》古诗词原文及译文】推荐阅读:
如梦令李清照译文08-26
如梦令原文李清照07-21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及翻译09-13
如梦令李清照词11-13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答案09-11
如梦令李清照改写散文11-25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12-24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鉴赏11-14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审美赏析06-01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朗诵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