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审美赏析

2024-06-01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审美赏析(共3篇)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审美赏析 篇1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为通假字,同“怎”,读作zěn,意思是怎么,怎样才能。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讲解

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如果你是一个有才能的文学家,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也进入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而改称“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这里的“争”,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鸥和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醉,这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

简评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贪玩活泼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这首词杨金本《65+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审美赏析 篇2

1 六种译文比较

译文一 (X1) :

I often recall the brookside pavilion,

Where I was detained against the waning day.

I was so drunk that I couldn’t know my way home.

But I had all the fun.Indeed, I was gay.

All the pleasure spent, I managed to return.

I plunged deep among water-lilies my sculls.

I struggled and struggled out o f the tangle.

I thus alarmed a beach of herons and gulls.

(徐忠杰译) (郦青, 2005:156)

译文二 (X2) :

How many evenings in the arbor by the river

When flushed with wine we’d lose our way back.

Our revels ended, returning late by boat

We’d stray off into a spot thick with lotus

And rowing, rowing through

Startle a shoreful o f herons by the lake.

(欧阳桢译) (郦青, 2005:156)

译文三 (X3) :

I often recall the pavilion by the stream at sunset,

The thought o f home never crossed my drunken mind

The mood spent I turned my boat as night fell

And strayed into the depth o f the lotus blossoms.

A scramble for the jetty.

A scramble for the jetty,

Startled a flock of water birds on the sand.

(D.C.Lau译) (郦青, 2005:156)

译文四 (X4) :

Often remember the Creek Bower at twilight,

Too drunk to tell the way home.

Having had our fill,

Returned at night by boat

And blundered deep into the lotus blooms.

Hurry through,

Hurry through,

Startled a beach of herons and gulls.

(任治稷, 余正泽, 2006:240)

译文五 (X5) :

I often recall the scene of the evening in the arbour by the stream,

Heavily intoxicated from wine,

We returned by boat but lost our w ay.

Our boat rushed by mistake into the thickets of the blooming lotus.

Push the boat forward!

Push the boat forward!

The gulls and egrets on the shore

Fly away frightened.

(茅于美, 漱玉撷英译) (周兰, 2010:96)

译文六 (X6) :

Often remembered are the evenings on the creek.

When wine flowed in the arbor,

And we lost our way

It was late our boat returned after a happy day,

Entering by mistake the thicket of lotus clusters

As we hurried to get through,

Hurried to get through,

A flock o f herons, startled, rose to the sky.

(许芥煜译) (周兰, 2010:96)

对上述译文, 就词义忠实度、意象传达度、结构优美度和行文流畅度四个方面对原文的隶属度进行比较。

1.1 词义忠实度

解读原文对于翻译活动至关重要, 直接影响译文的水平。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中的“常”在古文中通“尝”, 表示曾经。“唐圭璋云: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 ‘常’字显然为‘尝’字之误” (王新霞乔雅俊, 2009:3) 。有些译者以为是常常的意思, 因此译文二和译文六就译为evenings, 有些不妥。根据下文可知, 作者是在讲述一次游玩迷路的经历, 所以相对来说, 其他四种译文用单数名词描写“日暮”, 表示一次经历较为贴近原文。第二句在沉醉不知归路, 作者真的是因为喝醉了而不知回家的路吗?常言道景色之美让人陶醉大概正是如此。译文二、五、六均提及wine, 就将这种模糊化的语言具体化了, 失去了原词的那种模糊美, 是酒醉人还是美景醉人, 不得知, 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想象、去揣摩, 所以用drunk来表示, 有一语双关的效果, 让读者自己去想象, 到底是真的醉了还是为美景所醉则更有韵味。第四句的“藕花”, 译文一译为waterlily, 而其中文释义为睡莲, 就生物学角度来看, 睡莲无藕而荷花有藕, 故藕花自然是指荷花, 所以译为water-lily不够准确, 译为lotus更佳。关于鸥鹭一词的英译, 译文三译为water birds则过于笼统, 未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失去了鸥鹭这一具体意象, 不甚妥帖, 译为herons or gulls or egrets均可。综上所述, 就词义忠实度而言, 综合考虑, 按顺序各译文的分值Y1分别为:0.8, 0.6, 0.8, 0.8, 0.8, 0.6。

1.2 意象传达度

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交代了时间:日暮, 地点:溪亭, 即宋时历下的名城之一, 靠近历城西北的大明湖, 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 言简意赅却内容丰富。译文一“I often recall the brookside pavilion, Where I was detained against the waning day.”时间地点表达准确, 给人以画面感, 而译文二“How many evenings in the arbor by the river”中用river一词恐不甚妥切,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英文释义为:1、a natural flow of water that continues in a long line across land to the sea/ocean.2、a large amount of liquid that is flowing in a particular direction.根据释义, 显然不是李清照想表达的溪流, 而剩下译文中用的creek and stream则更符合李清照所想表达的意象, 时间地点也都表达清楚, 把那种亭子旁缓缓而流的溪水, 把那份欢快、悠闲、祥和描绘得淋漓精致。而上文中所提及的“藕花”和“鸥鹭”, 是作者偏爱的意象, 《怨王孙》中“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 苹花汀草。眠鹭不回头, 似也恨, 人归早”中也有这两个意象, 莲花已老、鸥鹭已眠, 表达一种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境界, 因此英译不当不仅是词义的错误, 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象也大打折扣。荷花在中国传统诗作中有独特的意象,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里面的旷世名句“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清代万婉仪的“淤泥不染清清水, 我与荷花同生日”。郑伯琛《荷叶咏》里的“上催芙蓉赤, 下助玉藕白”。充分说明古人赋予荷花独特的意象, 是对一种高洁品质的追求, 因此错将荷花译为water-lily不仅是措辞的失误, 更有损意象的表达。而鸥鹭也有其独特的含义, 作者选用这一意象是有一定目的的。作者借鸥鹭想表达一种向往自由、追求淡定的生活, 喜欢隐居、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元朝黄庚《渔隐为周仲明赋》“不羡渔虾利, 惟寻鸥鹭盟”, 清朝黄遵宪《游丰湖》:“下与鸥鹭盟, 上告云天知, 都表达了对于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所以将鸥鹭译为water birds同样不仅意思表达失误, 更损害作者要表达的特殊的情感, 李清照对闲适生活、高洁品质的追求这一意象的传达方面, 译文一和译文三表现稍有欠缺, 其他译文较为出色。综上所述, 关于意象传达的分值Y2各译文分别为:0.6, 0.8, 0.6, 0.8, 0.8, 0.8.

1.3 结构优美度

原文《如梦令》是按照词牌格式 (仄) 仄 (仄) 平平仄, (仄) 仄 (仄) 平平仄。 (仄) 仄仄平平, (仄) 仄 (仄) 平平仄。

平仄, 平仄 (叠句) , (仄) 仄 (仄) 平平仄, 读起来如潺潺流水, 耐人寻味。再看译文, 译文一中的day and gay, Sculls and gulls押韵, 且每行字数大致相当, 音节为16、16、16、16、17、16、15、16, 读起来朗朗上口, 韵律十足。稍稍欠缺的是没有将词的特色叠句保留其特色, 不过总体来说还算是不错的译文。译文二则相对平淡, 音节数为18、8、9、11、6、11, 读起来韵味不足且无押韵, 叠句也未保留其风格。译文三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特色, 且音节数相当, 为15、16、15、17、7、7、16, 与原文特征近似, 结构优美。译文四音节数相对参差不齐, 为17、7、5、6、9、3、3、9, 读起来韵味不足, 不过叠句表达得很贴切, 短而有力, 表现作者奋力划船的动作和急切回家的心态。译文五字数差别较大, 音节数为19、10、9、16、5、5、8, 读起来稍欠美感, 译文六字数相差也有点大, 音节数为13、7、5、11、17、7、5、11, 稍欠美感。所以, 综上所述, 就结构优美度而言, 各译文的分值Y3为:0.8, 0.4, 0.8, 0.5, 0.4, 0.4。

1.4 行文流畅度

就原文而言, 每一句的主语均为李清照自己, 所以这首词读起来如瀑布, 顺流而下, 一泻千里。英译也应该注意主语。译文语每句话的主语都是用“I”, 行文流畅, 读起来毫无突兀之感, 与原文风格近似。译文二基本上都是以“we”为主语, 只有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以“evenings, our ravels”为主语, 但是对原文的流畅性影响不大, 读起来基本没有太大的阻碍。译文三主语大部分以“I”做主语, 也有以“the thought”做主语, 基本流畅。译文四也一直用第一人称做主语, 但都省略了, 不影响表达效果, 读起来朗朗上口, 毫无阻碍。译文五基本以第一人称作主语, 但是最后一句, 原意是我们惊吓了鸥鹭, 但在译作中却是鸥鹭没惊吓, 把鸥鹭当作主体, 失去了原文人为主体的特点, 所以从整体来看, 稍显突兀, 尤其是对于外国读者来说, 更为明显。译文六则没有注意人称的一致, 让译作看起来整体性不强, 读起来不太顺畅, 流畅度不够。所以综合比较, 就行文流畅度而言, 各译作分值Y4分别为:0.8, 0.8, 0.6, 0.8, 0.6, 0.4.

基于以上分析并根据隶属度和权值,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Z1=Y1*W1+Y2*W2+Y3*W3+Y4*W4=0.8*2+0.6*3+0.8*3+0.8*2=7.4

以此类推, Z2=0.6*2+0.8*3+0.4*3+0.8*2=6.4

Z3=0.8*3+0.6*3+0.8*2+0.6*2=7.0

Z4=0.8*3+0.8*3+0.5*2+0.8*2=7.4

Z5=0.8*3+0.8*3+0.4*2+0.6*2=6.8

Z6=0.6*3+0.8*3+0.4*2+0.4*2=5.8

因此, 译文X1, X2, X3, X4, X5, X6的综合评分为7.4, 6.4, 7.0, 7.1, 6.4, 5.8.综合各方面而言, 在本文所给的四个方面对于原文的隶属度而言, 译文一较为出色。译文三、四次之, 译文二、五、六欠佳。

2 结束语

上述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并不是说译文一是无缺点, 无瑕疵的译文, 也不是说其他译文均为差译。当然译文一有其自身的不足, 而其他译文也有其特色。该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从词义忠实度、意象传达度、结构优美度和行文流畅度这四个方面来评价译文在这个方面对于原文的隶属度, 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数据, 找出在各个方面都表现较为出色的译文。而这样的数据仅供参照。随着所比较的侧重点的不同以及权值的不同, 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有所不同。不同类型的译文侧重点不同, 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等则更倾向词义准确, 而诗歌翻译对形式以及“神”的传达也有所偏重, 而对于散文、小说等文体, 比较的方面又会有所不同。该文是比较李清照词的不同英译, 所以对于诗歌的形式以及意象的表达格外关注, 因此赋予较重的权值。此外, 就词义和风格方面也进行了比较, 也赋予一定的权值。但是这些比较的方面以及权值并不是随心所欲选择的, 要根据文体、目的、达到的效果等综合考虑, 找出比较典型的方面加以考究, 则更加深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摘要:该文以吴新祥、范守义提出的“定量定性方法” (吴新祥, 1985:18-19) 为基础, 结合徐盛桓的译文评估数量模型 (徐盛桓, 1987:91-95) , 并根据译文对原文的“隶属度” (杨自俭、刘学云, 1994:446) , 从词义忠实度、意象传达度、结构优美度和行文流畅度四个方面评价《如梦令》的六种译文。此外, 根据诗歌的特点和评价需求, 相应地对四个方面赋以不同的权值。该文主要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对六种译文进行比较研究, 将评价结果数据化, 从而利用较为客观的评价体系选出最佳译文。

关键词:定性定量分析法,数量模型,隶属度,权值

参考文献

[1]范守义.模糊教学和译文评价[J].中国翻译, 1987 (4) .

[2]郦青.李清照诗词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博士论文, 2005:156.

[3]穆雷.用模糊教学评价译文的进一步探讨[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1 (2) :66.

[4]任治稷, 余正泽.从诗到诗 (中国古诗词英译) [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 2006.

[5]王新霞, 乔雅俊.此情无计可消除-漱玉词断肠词[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3.

[6]徐盛桓.译文质量评估的数学模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7 (4) :91-95.

[7]吴新祥.等值论与译作定性定量分析[J].外语学刊, 1985 (1) :18-19.

[8]杨自俭, 刘学云.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9]卓振英.汉诗英译论纲[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10]周兰.焦点调整与意象编码[M].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2010:96.转引茅于美.漱玉撷英:李清照词英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改写《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篇3

于是,李清照划着小船,徐徐前行,沿途的风景也美不胜收:几位身手矫捷的渔夫站在船头,撒网捕鱼;孩子们在河边嬉戏玩耍,不时传来欢笑声;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三三两两的荷花在风中摇曳……看着这美丽的风景,李清照的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不知不觉中,李清照就看见不远处有一座亭子,只见亭子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上书“浣溪亭”三字。真是很有诗意的亭子,她心里暗自欢喜。

她将船停靠在岸边,走进亭子,倚着美人靠,欣赏眼前的美景:溪流中的荷叶则好像一个个大圆盘,又像一把把撑开的油纸伞轻轻摇曳,上面的水珠正调皮地滚动着。一阵微风吹来,漾起一片绿波,一朵朵荷花摇曳着婀娜的身姿。荷花千姿百态,有的含苞欲放,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微微张开,好似羞涩的少女;有的已经盛开,则好像观音脚下的莲花座……正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面上时不时地掠过几只归鸟,水中的鱼虾也欢快地游着,远处的青山下还有几处人家,点点茅屋在暮霭中若隐若现,屋顶上正冒着缕缕炊烟……

李清照完全置身于这难得的美景中了,她的内心似乎有一朵含苞的莲花悄然绽放,近日的不适和内心的忧郁渐渐舒展开来,吐露心事,酣畅淋漓,今日的野游为她带来了不一般的内心体验。

天渐渐黑了,李清照仍旧陶醉在溪亭的景色中。当看不清荷花时,才突然醒过神,环顾四周,眼前一片漆黑,李清照急忙划着小船回家。可是慌不择路,一不小心将船划入了一片荷花的深处,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她有些惊慌,几分焦急,拼命划着船桨,想找到荷花丛的出路。只听见一阵阵“哗哗”地划桨声,溅起阵阵水花,在寂静的野外分外喧闹。突然,栖息在沙滩上的鸥鹭被水声惊醒,“呼呼”——纷纷振翅飞起,不知去往何处了。

李清照终于从荷花丛中划了出来,顺着来的路向家的方向不紧不慢地划去。偶有青蛙的鸣叫,为她孤独的归途添上了几笔生气。

回到家后,已是掌灯夜深,李清照灵感如泉涌,匆匆步入书房,就今日出游的野趣,提笔写下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上一篇:《最美》范文下一篇:让座-四年级看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