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实录(通用8篇)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实录 篇1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实录
情境导入,检测学情起点
(一)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师:(出示星空图)就在这美丽的星空下,有一个孩子正在数星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数星星的孩子》。(板书课题,“数”用红笔写)齐读一遍课题。知道老师为什么要用红笔写吗?(生:多音字。)师:把这个字的不同读音在课本上标一标吧。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呢?“数”右边的反文旁要注意,撇高高在上,横起笔要低、要短,这一撇要有弯度,捺要出脚。那就拿起笔在你的练习本上写两个,注意姿势要正确。请小朋友们再读课题。(生读)师:读得正确、清楚。(师范读:数星星的孩子)再读一遍好吗?(生读)有进步,我们一起读。(生齐读:数星星的孩子)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师:孩子们,要是让你自己来学,你想怎么学?(生说)
初读课文,指导识字读句
(一)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找一找下面的拼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端起书,自己读自己的。(生读课文)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瞧,这一课的生字相信你们会读了。同桌间你读给我听听,我读给你听听,读不对的,帮他纠正。(同桌相互认读生字)(二)指导读句,学习字词。师:把这些生字放进句子中相信你们也能读好。
(课件出示:1.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2.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3.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师:自己先读读。(生自由读第三句话)师:第一句话谁来读,请你。(生读)师:你读得不仅正确,还很通顺呢!特别是这个多音字,(卡片出示:无数)你都读准了。你再读这个词。(生:无数。)师:(手指“数”字)这个字在这里读——(生:数shu),在课题里读——(生:数shu),我们的汉字多有意思呀!再读这个词语。(生:无数。)师:小朋友,这无数的星星撒在夜空里是什么样呢?咱们做一个“撒”的动作。
(生跟老师———起做“撒”的动作)师:撒得再多一点。(生做动作)撒得再远一点。(生跟老师做)师:孩子们,星星被你们撒到夜空中去了,(课件出示:繁星图)瞧,多美呀!听我读。(师范读句子)同学们一起读。(生齐读)师:瞧,长句子注意了词语之间的停顿就能读好了。
师:(出示第二句)这句话,谁能读?(生读得较通顺)师:哎呀,你会读长句子了!这里有个新词——(卡片出示:距离。)师:请距离我近的小朋友读这个词。(生读“距离”)师:再请距离我远的小朋友读。(生读)师:距离我近的小朋友和距离我远的小朋友都读对了,一起渎。(生齐读)师:(出示第三句)孩子们,再看这句话,谁能读?请你读。(生读,未读好。)师:别着急,再读一遍,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师:看这个字,(课件出示:楚)读——(生:“楚chu”)——起读——(生齐读)师:它和“清”组成了词语(出示:清楚),再读一遍——(生读“清楚chu”,“楚”读成了第三声)有问题吗?(学生意识读错了)自己纠正吧。它和清组成的词语,可就读轻声—了,你:再读——(生:清楚chu。)师:对,把第一个字读重一点,后面的轻声就好读了。你读——(生读)师:真好!(出示:清清楚楚)这样你还会读吗?(生齐读)师:是呀,“楚”可不是见了“清”就读轻声的!点评:三个长句子的教学设计尤其精妙,把巩固识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渗透读句方法、积累语文知识融为一体,又为读通、读顺课文打下基础,可谓一举数得。
轮读课文,随文识字学词
师:小朋友,课文就是这样由一句话一句话组成的。让我们认认真真地再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你会读得更通顺。端起书,自己读自己的。(生自由读文)
(一)第一自然段,读好句子。师:小张衡是怎么数星星的呢?请你读第一自然段。(生读。)师:你读得非常努力,注意这个词语——(卡片出示:“仰起头”)刚才读错了,你再读一遍,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生读对了)你也想读,跟着读。(生读)师:一起读。(生齐读)师:孩子们,让我们放下书,都仰起头。天上的星星可不好数了,让我们一起数,看清楚。一颗,哎,别着急,第二颗没看见呢——两颗——三颗——第四颗在哪呢?四颗——五颗——六颗——就这样,小张衡,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呢!(课件出示: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指名读)师:哎呀,我发现这两个小逗号你停顿得很好,让人感觉小张衡数了很长时间呢!你再读读,我们都体会体会。(生再读)师:多么认真的孩子呀!同学们—起读——(生齐渎)
(二)第二自然段,纠正读音。
师:奶奶笑着说,请你渎课文——(生读)
(三)第三自然段,理解“距离”,识记“距”字。
师:孩子说——你接着读。(生读全段)师:你读得声音响亮,语句通顺。小张衡发现,这颗星和那颗星总是隔那么远,就是它们之间的什么没有变? 生:距离。师:是呀!咱们看这个“距”字,它是个形声字。左边是——(生:足字旁)。右边是——(生:巨)。哪个巨——(生:巨人的巨)。
师:对!右边的笔顺可不好写了,伸出小手跟老师书空:横,横折,横,最后一笔是——(生:竖折)。再读这个词。
(四)第四自然段,识记“勺”“组”,理解“一组一组的”。
师:爷爷听了奶奶和小张衡的对话,他又说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爷爷的话,看爷爷说了什么。(生自由读)(课件出示: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师:谁来读读爷爷说的这三句话?(生读)师:这北斗七星就在你们书上呢,找一找,连一连——(生动手画)。
师:老师也连了起来,(课件出示:北斗图)仔细看,这北斗七星多像一把勺子啊!(课件出示:那七颗星,连起来()叫()。
师:这样你还会读吗?(生读)师:你的声音真响亮!这北斗七星也叫勺子星。瞧,这勺子还会变呢!(课件出示:“勺”字的演变过程)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写“勺”字的,现在我们这样写——(师范写)师:你们看,这只是天上的一组星。瞧,这还有一组——(课件出示:天鹅星。)这里呢?(课件出示:狮子星。)师:我们的祖先就这样把它们分成——(生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
师:天上的星星是——
生:一组一组的。
师:花园里的花是——
生:一朵一朵的。
师:树上的叶子是——
生:一片一片的。
师:马路上的小汽车是——
生:一辆一辆的。
师:再读这个词语——
生:一组一组的。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个“组”字?(生:“绞丝旁”加一个“且”。)师:不错,你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祖先”的“祖”,“示字旁”换成“绞丝旁”。
师:是的,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同学们往这看——(字卡出示)有丝便是“组”,有女便是“姐”,有米便是“粗”,有示便是“祖”。再读这个词——
生:一组一组的。师:爷爷说的话张衡相信了吗?(课件出示: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请你读——(生读)师:这个小问号读得真好!请你读——(生读句子)师:哎呀,一个比一个读得好,齐读——(生齐读)师: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师:这个孩子名叫——(生:张衡。)是——(生: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生齐:天文学家。你也把这三个词语在你的课本中圈出来吧。
示范引领,学习角色朗读
师:孩子们,课文又读了一遍,喜欢这个孩子吗?让我们再次走进张衡家的小院,看看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吧。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配乐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师:喜欢奶奶说的话吗?那就练一练吧。(学生自由读,兴趣盎然。)师:你想读吗?请你读——(生读)奶奶是笑着说的,你得笑着读。(生笑着读)师:哎呀,你这个奶奶,读得很认真,只错了—个字,不过要的就是你这股精神。你也读一读。(生读)(师转换角色,带着动作范读张衡的话。)师:有意思吧?同桌互相读,一个读奶奶的话,一个读张衡的话,一会儿,我们比赛,看是奶奶读得好,还是张衡读得好?快读读。(生练读)师:想读的小朋友请举手。奶奶说——(生读)张衡说——(生读)师:多亲切的奶奶呀,小张衡也不错。还有谁想读?你想读谁的话?谁想读张衡的?这样,你们都是奶奶。(师引读)奶奶说——(生读)张衡说——(生读)师:小张衡不仅不傻,还发现了规律了呢?
师:你们书读得越来越好了,相信这一课的生字词语你们已经牢牢记住了。(生读)师:小朋友,我们认了字,学了词,读了句,课文也越读越好了。下面我们好好写字,一定要把字写正确,写规范。这节课我们要写这些字。(课件出示“我会写”的字词)师:刚才,我们已经把“勺”和“数”字写过了,现在看“睡”和“距离”。(师指导书写)师: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把“睡”和“距离”在书上描一遍,写一遍。记住: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学生写字)师:现在我们来展示一下同学们写的字。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张衡,知道了他数星星的故事。老师希望大家今后多读书,读好书将来成为有知识的人。
点评:以词串的形式归类复现生字,巩固词语,充分体现了老师对识字学词的重视。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指导“睡”“距离”的书写,有效突破教学的难点。写字指导,老师非常用心,注重示范,讲求实效,用时也较充分,特别强调字的结构、笔顺及重点笔画的书写。学生的临摹、书写非常有效。
《数星星的孩子》总评
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依据学情,吃准“年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首先就是把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其次,老师在把握年段目标的前提下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学情实际准确定位课时目标,紧紧围绕“识字学词”“读通读顺”两个重点展开教学。
二、抓住重点,关注趣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从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抓住重点、分散难点、关注趣点”是重要的策略。这里的“重点”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是识字、学词。对学生来说读好课文是“难点”,三个难读的长句子放在前面集中指导,把识字、学词、积累词语、读好句子整合起来,就是分散学生读书的难点,为读通、读顺课文打好了基础。“关注趣点”,就是依据学生的特点,开掘教材的情趣点,点燃学生的读书热情。张衡与奶奶对话的情景,最能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最富有生活情趣,所以老师示范引领,让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
三、读为主线,读识结合,整合设计教学流程
从整节课的教学来看,以读为主线,采用板块结构,巧妙地将指导读书、识字写字、学习词语、初步感悟融为一体,整合设计教学流程。如指导读书,扎扎实实,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首先把课文读正确。做到字字正确,句句通顺,包括生字、新词,包括轻声(清楚)、变调(仰起头)、多音字(数)都要读正确,还要读出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其次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读流利,读出一点语气来。
四、指导学习,学用结合,有效渗透学习策略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并在读书、识字、学词、读句子的过程中内化方法,进而形成学习的能力,是这节课的又一特色。例如识字,课前谈话中交流识字方法:“平时你们遇到不认识的字都怎么办呀?”自由读书时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主识字;点拨如何读好词语中的轻声字:“把第一个字读重一点,后面的轻声就好读了”;课中让学生用“加一加”“换一换”“课件演示”的方法识记“组”“勺”等字;写字时又提醒学生“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再如,通过做动作(撒、仰起头)、结合语言情境(一组一组的)、联系身边生活(距离)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由此看出,课堂教学的策略导向正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实录
乔庄镇中心小学
左 艳 芳 2011、5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实录 篇2
《数星星的孩子》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汉代的张衡从小就爱好天文, 具有认真钻研的精神, 长大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的故事。课文及插图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 而且在小张衡天真烂漫的求知故事里, 蕴涵深刻的成才之理, 是一篇向学生渗透学科学、爱科学教育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本课应坚持以朗读为主, 让学生多读多思考, 在读中理解, 在读中感悟,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这一自然规律,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张衡从小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会写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的品质, 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体会张衡从小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感悟小张衡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精神。
教具准备: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1.晴朗的夜晚, 天空中许许多多亮晶晶的星星, 你们有谁数过星星吗?天上的星星数得清吗?让我们来数一数。 (课件出示画面:夜晚, 满天的繁星一闪一闪的) 在1900多年前, 有个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 特别喜欢数星星, 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读音, 对容易读错的字词和多音字, 要重点强调。 (课件出示生字词)
3.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4.指名逐段读课文。
5.思考并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回答)
三、书写练习, 动静结合
1.课件出示要书写的生字。
2.指名学生读、齐读。分析、记忆字形, 训练学生用学过的熟字、偏旁和部件分析、记忆字形。
3.学生书空、描红、仿写、对比, 再临写。 (教师巡视)
四、再读课文, 探究新知
1.学习第1自然段, 感知夜空的美丽。 (课件出示夜空美景)
(1)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夜空的美丽, 然后再朗读课文对夜空的描写。
(2)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该段第一句) , 说说谁在干什么。画出表示孩子动作的词语 (靠、仰、指) , 以相应动作理解这三个表示动作的词。
(3) 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3自然段。
(1) 指名读奶奶的话, 说说奶奶为什么称张衡“傻孩子”, 句中的“又”说明了什么。 (奶奶称张衡“傻孩子”, 说明她对张衡很疼爱。句中的“又”说明张衡经常数星星, 他从小就对天体现象有浓厚的兴趣, 所以他不止一次这样做。)
(2) 指名读张衡的话, 说说他说了几句话, 从他所说的话中, 你看出了什么? (张衡不仅数星星, 还注意到了星星运行的规律。)
(3) 指名分角色读奶奶和张衡的话, 说说奶奶和张衡对星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姐姐认为那么多星星乱动, 根本数不清。张衡却认为星星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 所以可以数得清。)
(4) 指名读爷爷第2次讲的话, 课件出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
(5) 根据爷爷说的话, 从课件中找出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并凭自己的理解, 尝试说出它们的运行规律。
(6) 听了爷爷的话, 张衡是怎么想的, 怎么做的? (引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说说张衡观察的结果是什么, “果然”说明了什么?课件演示北斗七星, 北极星运转情况。
(7)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衡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组交流, 班上汇报。)
五、深情朗读, 用心感悟
1.学生带着对张衡的敬佩之情深情朗读课文。
2.说说为什么张衡长大以后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3.教师总结:张衡长大以后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 这和他从小爱好天文, 仔细观察, 认真研究, 长大以后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学习张衡这种精神, 培养自己观察、思考、研究自然现象, 发现身边科学的兴趣和能力。争取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六、课外拓展, 激发兴趣
1.你知道哪些星星的名字? (说一说或写一写。)
2.观看课件:了解牛郎星、织女星……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3
《数星星的孩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蕴含科学知识的讲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小时候数星星的故事。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张衡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就爱好天文,善于观察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郾同学们,在晴朗的夜晚,我们仰望明朗的夜空可以看到无数美丽的星星,你有没有尝试着数过星星呢?
2?郾相机教学“数”字,想想“数”字怎么记。数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呢?
3?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数星星的孩子”。(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繁星点点的天空,会让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郾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勾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数星星的孩子是谁,张衡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2?郾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最后一段,学生思考:张衡是个什么样的人?
(2)(出示张衡图片)读读课后的“我知道”,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3)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张衡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地理、器械、历法、文学等多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其中在天文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最大。他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观测天体的浑天仪,这对人类后来研究宇宙提供了很多方便;(课件出示浑天仪图片)他还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观测气象的候天仪,有了这台仪器,人们就能更准确地预测天气。
(4)教学生字:张衡(注意这两个生字都是后鼻音)
①“张”字是什么旁?这是什么“张”?(弓、长——张)
②大鱼藏在行里头——衡,张衡、平衡。
(5)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6)过渡:这篇课文就是写张衡小时候怎么数星星的故事。他是怎么数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从了解主人公张衡导入,先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学词学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直奔主题突出效果。)
三、教学生字,学生书写
1?郾教学生字。这篇课文你们喜欢读吗?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1)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
①张衡靠着奶奶,仰着头,指着天空数星星。
靠:分析字形,复习“非”的笔顺。
仰:头抬着叫“仰”。(动作演示)抬头看叫“仰望”。
②张衡想着爷爷的话,晚上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转。
楚:组词: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绕:组词:绕线,绕着转。什么绕着什么转?谁能说一句话?
(2)出示写在星星卡片上的生字,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发现,说说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①我发现了几个翘舌音的字:勺、珍、珠、数、睡,还有两个平舌音的字:组、钻。
②我发现了记住生字的方法:“勺”就是把“句”中的口换成点;“玉”就是“王”字加一点或者“宝”字去掉宝盖儿;“组”就是“祖国”的“祖”字左边换成“纟”旁。
③我发现了把字写美观的方法:“珍珠”都是王字旁,字形都是左窄右宽,左短右长;“睡”字就是让“目、垂”“团结”在一起,互相让着点儿。
2?郾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检查辅导。
3?郾作业展示,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理解生字词,符合学生整体感知事物的认知规律,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本课要求写的字大多有明显的规律,教学时以“我的发现”为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到认记字形、书写规范美观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识字的乐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文本,温故知新
1?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张衡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课文的哪里看出来的呢?
2?郾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3?郾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文本直奔内容,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品读课文,探究感悟
1?郾学习课文1~3段。
(1)师:这个数星星的孩子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就对天文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经过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努力工作,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天文学家。
(2)自主朗读1~3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出示美丽的夜空星星图,让学生数数星星,体会张衡数星星的认真、细致。)
(3)看到张衡耐心、认真地数星星,奶奶忍不住说(教师引读奶奶的话),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奶奶是笑着说的,要读得亲切。思考:奶奶说的话里,哪个词儿说明张衡是经常数星星的?(“又”,说明他经常数的,张衡数星星真刻苦啊!)
(4)张衡认为自己能数清星星吗?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小组讨论,他为什么认为自己能数清天上的星星呢?(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5)出示填空题。
因为星星和星星中间( ),说明星星在( ),但不是( )。所以,星星就能数得清。
2?郾学习第4自然段。
(1)张衡的观察结果,爷爷同意吗?他是怎么说的,你从爷爷的话中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识。
出示星空图,讲解:这七颗星星连起来成为一组,叫北斗星,离它们不远的那颗叫北极星。另外这两组星在银河两岸,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出示地球仪转动讲解:地球自动转着,我们在地球上,不觉得地球在动,而觉得北斗星在绕着北极星转,而这颗星到那颗星之间的位置是不变的。
(2)谁能用“星星”说一句比喻句。(结合学生说话的内容,讲读第一自然段的比喻句,进行语言训练。)
(3)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爷爷告诉张衡天文知识的部分。
(4)张衡听了爷爷的话心里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引读:“张衡听了爷爷的话……”
(思考:这里“几次”起来看星星,“几次”能省掉吗?)
(5)归纳:一夜起来几次,说明他观察星星多么细致,多么有恒心啊!指导朗读。“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几次”要突出,这句后面还得停顿长些,说明张衡在仔细观察星星。“他看清楚了……”要显出高兴的心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数数星星可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张衡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品质。)
三、交流感受,总结全文
1?郾配上音乐朗读全文。
2?郾思考:课文中有那些句子告诉我们张衡数星星很认真。
3?郾学生交流感受,点名汇报。
4?郾教师总结:张衡数星星,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他善于观察,发现了星星是在有规律地动。长大以后的张衡刻苦钻研天文学,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设计意图:配上抒情的轻音乐让学生朗读,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交流展示,拓展延伸
1?郾天文知识不但吸引了张衡,也吸引了我们班的一些爱好天文的同学们,请把你们收集的天文知识方面的图片拿出来展示展示吧!
2?郾学生交流图片,介绍自己知道的天文方面的知识,形成活跃的交流互动的氛围。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互动,把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实录 篇4
29、数星星的孩子
一、导入
1、同学们,明朗的夜空,我们一抬头,就看见天上有许许多多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有趣极了,天上的星星多极了,我们经常用什么词来形容。(许许多多、无数、数不清)出示词:
2、区别“数”的两种读音
请同学们举起手,来跟老师写这个字“数”。“数”有两个读音,在许多情况下,都读数,像无数,但作为动词时一定要读“数”,比如“数不清”,把这两个词读两遍。跟老师说“天上有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星星数不清”。
3、出示课题并齐读课题:
天上的星星真的数不清吗?你们数过吗?古时候有个孩子,他非常地喜欢数星星,他还认为星星是数得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故事,(板书完整课题)你们也可以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一起来读一遍。
4、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像刚才这个同学预习好了课文,有的孩子头脑里可能还没问题吧,同学们要养成习惯,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像这样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二、学习生字
1、听故事
接下面咱们来听故事,相信你会在故事里找到答案。故事讲完了,你可能弄明白了很多问题,你也有可能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下面请带着你还没弄懂的问题自由地读课文,要求(出示CAI):
2、学生字。
(1)读好了是不是?生字会读了吗?我们试试看,(出示卡片)拼音读两遍,生字读三遍。
(2)区别翘舌音“傻”和平舌音“撒”。(卡片“撒”)平舌音的是动作词,谁来表演一下?非常正确。(出示“傻”)这是一个形容词,形容非常地——愚蠢。再把这两个字读一遍。(3)去掉拼音读
接下来咱们去掉拼音读一遍,开始。(4)组成词开火车读
非常准确,老师还要考考你们,组成词,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小火车„„(5)将生字放入段落里读。
2017.3.1 最新版
非常了不起,不过不要高兴得太早,老师变个戏法,把这些词搬个家,让他们住进一段话里,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它们。(CAI出示带生字的语段)
三、感知课文,认识张衡
(一)了解张衡的著名,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朋友们学习的能力相当的强,相信下面的学习,你们会表现得更加出色。好,请大家来说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知道数星星的孩子是谁吗?(板书:张衡)
2、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课文的第5自然段,也就是最后一个自然段。(CAI出示最后一段)谁来读读,其他的同学思考:从这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交流反馈:
(1)来,你读懂了什么?除了知道数星星的孩子是张衡外。(生:张衡是汉朝人。)(2)师解释汉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离现在将近有1800年了。还有呢?(张衡长大发后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了)(师板书:天文学家。)(3)继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刻苦钻研。)(4)理解刻苦钻研、天文学家
什么是刻苦钻研,知道吗?(非常认真努力地研究)知道天文学家是专门研究什么的科学家吗?
老师再帮你补充具体点,就是专门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呀,这些星体是怎么分布,怎么运行的,这种科学家就是天文学家,了不起吗?
4、通过语言训练来认识张衡是一个刻苦钻研的天文学家
来,把这三个词读一遍。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三个词语连起来说一说吗?(张衡长大以后成了天文学家,是因为他刻苦钻研天文。刻苦钻研天文的张衡长大以后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5、师出示资料介绍张衡
除了刚才我们说的这些,你对张衡还有其他的了解吗?没关系,老师有备而来。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张衡,老师带来了(CAI出示资料)。这是张衡的画像,这是张衡发明浑天仪,这是他发明的地动仪。老师还带来了张衡一段文字介绍。(CAI出示资料,老师朗读)
6、小结并朗读第五自然段
同学们,听了刚才的介绍,你想对张衡说什么?
总之一句话,张衡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那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一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二)了解张衡的认真,学习第二自然段
1、感受星空的美丽
2017.3.1 最新版
(1)说出星空的美丽
同学们,美丽的星空在诗人的眼中,是一首写不完的诗,在画家眼里是一幅画不完的画,而在张衡的眼里,美丽的星空却是奥妙无穷的世界,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穿越时空,和张衡一起来仰望天空。(CAI出示星空图)
张开眼睛,美吗?谁能来说说星星像什么?(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具体地说。)*我也有一句话,星星像同学们明亮的眼睛,一眨一眨的。
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也有一句话描写了美丽星空的句子,请一位同学找出来。(CAI出示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指名读。
(2)指导读出星空的美丽
同学们,你们看,星星像闪闪发光的珍珠,天空像晶莹透亮的碧玉盘,真是美不可言呀,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
*非常好,如果再把“星星”“珍珠”“碧玉盘”这三个地方读得亲切点,就会更美。谁再来读读?
指两名生读——齐读。咱们一起来读读。(孩子容易把无数星星读成无数的星星,如果有便引导:太美了,就是有的同学在这个地方多了一个“的”字,是无数星星,再来一遍。)
2、感受张衡数星星时的认真、坚持不懈(1)看图用自己的话说张衡数星星时的情景
同学们,迷人的夜空下,张衡又开始数星星了,他是怎么数的了,请看这幅图,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
还有吗?用自己的话来把他数星星的动作说一说。(2)找出课文中的动作词来感受
书上是怎么说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3两句话,动笔画出张衡数星星的动作。
找出来了吗?指名说。(如果有读错“仰”的,纠正“仰”,区别“仰、迎”。请看,如果你要欢迎,要用又脚赶紧走过去欢迎,单立人的是谁呀?)
来,继续找动作词,找完整了吗?同意了吗?我跟你们一样,来,把这些动作词读一遍。(CAI出示动作词被圈成红色)学生齐读。(3)通过动作——数星星,来感受张衡的认真
同学们,想不想跟张衡一起也来数星星呀?好,那就仰起头,高举右手,带着田老师来数星星,把手举高,我们要数星星了。(师生一起数:一颗,两颗„„)我认为数够了来说说刚才数星星的过程有什么感觉呢?(手酸、头痛、星星太多2017.3.1 最新版
了,数不完,太难了„..)
刚才才数到十多颗,就感觉很难数了,人家张衡一颗两颗,一直数到几百颗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衡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坚持不懈、刻苦、坚持到底、认真、耐心)
(4)指导朗读,感受认真
通过我们的朗读把张衡的刻苦、认真、耐心坚持不懈表现出来,请一个同学来读这两句话。指名读。——评价
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出了坚持不懈吗?要怎么读? 指名读。(速度慢)——师示范读——齐读
速度慢点才能读出张衡的认真刻苦。田老师还要提醒大家,一颗后面是逗号,不是顿号(CAI演示),这就是在告诉大家停顿要稍长一点,因为张衡呀非常的有耐心,他是边数边思考呢,听老师读,好,大家读。
(如果速度还有点过快,提醒,引导读:他边数边想,听,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来,两句话连起来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张衡观察的仔细
非常不错。张衡,他认为星星能数得清吗?我们来看看张衡他的眼里是怎样的。师生配合读第三自然段
这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CAI出示)田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朗读,我读红色的部分,你们读白色的部分。
张衡认为能数得清吗?为什么他认为能数得清? 请大家再读读一下张衡的看法。
五、小结,学写“数”
1、小结:星星到底能不能数得清,对于这个问题,爷爷奶奶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呀留给下节课学习。
今天,咱们读通了课文,认识了生字,知道了一个孩子名叫张衡,他从小爱数星星,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板书箭头)
2、学写“数”
田老师想呀,如果我们从小也像张衡这样,从小认认真真地观察田字格里的字,仔仔细细地写,说不定你们当中也会有人能成为著名的书法家。(1)仔细观察“数”
接下来,田老师要带大家来写一写这一课的多音字生字“数”(出示卡片),好,仔细观察,说说你的发现。什么结构,哪边大,哪边小?
师解说:左右结构,左大右小,但是这个字差别不大,下面一样高,上面撇竖稍2017.3.1 最新版
长。
(2)师板书,生书空
举起右手,跟老师来写这个字,师板书,生书空,你看,米呢,在左上格,女在左下格,反文在竖中线的右边。(3)生在田字格里写并评比展示
好,请大家拿出笔来写一写。注意坐姿,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来,谁愿意把你的字拿上来看看。美吗?评评。
这两个同学写得很美,将来他们有可能能成为书法家,你们将字写漂亮也有可能成为书法家的。
板书设计:
29、数星星的孩子
张衡
刻苦钻研 天文学家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反思 篇5
《数星星的孩子》这是一篇深受孩子喜欢的文章,故事的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融为一体,课本精美的插图为文章添了彩。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变序法进行教学。先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了解张衡由于刻苦钻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那么,他小时侯是怎样数星星的呢?再学习前面的课文,抓住张衡认真耐心的词句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课件,演示星空图,让学生直观感知星空的美丽,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感情朗读。
一、抓主线
整个课堂教学用两个问题进行贯穿:数星星的孩子是谁?小时候的他是怎样一个人?所有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主线索展开。
二、扣词
如教学“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这个句子时,我先让学生读读,从哪些词你可以看出天上的星星很多。学生抓住“无数、满天、撤”等词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星星之多,星星的一闪一闪,星星分布的不规则。然后从喻体着手,让学生理解“珍珠”是怎样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样?“碧玉盘”是怎样的,在文中“碧玉盘”指什么?然后通过教师生动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夜空的美。又如教学第2句时,我让学生抓住张衡怎样数星星这几个词,“仰”、“一颗一颗”“一直数”等,让学生自己读读、自己做做、自己数数。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又通过训练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从谈自己数星星的体会自然引到“一颗一颗数星星,一直数到几百颗。”这个句子,学生很容易理解了小张衡数星星的那一份认真和不容易。
三、以读代讲
在读的训练中,我则按照“自读课文,感知内容;导读课文,加深理解;仿读课文,体会感情;读读课文、激发兴趣”的程序进行,使这几个环节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由此构成了讲读课文第一课时的宏观整体。这节课,我还通过范读、齐读、朗读、分段读、小声自由读、听录音读、指名读、分组读、重点句段反复读、男女同学对比读等十多种读的形式,使学生都有参与读书的机会,真正收到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以上几个点的落实应该还是有成效的。在回顾自己的教学后,觉得有几点值得我去思考:
1.我创设了很多的情境想让孩子去感受夜晚星空的美丽,以及作者描述时的语言是多么生动形象,但在朗读时,学生的感觉没有充分地渗透和表现,我却未及时进行点拨或范读,回过头想想总觉得这句话的美感、亮度表现得还不够。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趣和蕴涵的道理。
3、了解张衡长大以后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就爱好天文,具有刻苦钻研精神的结果。启发学生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和爱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知道张衡小时候是怎样观察和研究星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使学生懂得张衡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美丽的星空图,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在晴朗的夜晚,我们抬起头,就能看见蓝天上有许许多多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非常有趣。天上的星星多极了。我们平常说天上的星星多,用哪些词语形容?
2、指名说,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词语:无数、数不清。指名带读,(正音)
3、课件出示句子:“天上有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男女生读。
4、导入新课,天上星星真的数不清吗?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数过?古时候就有个孩子,他最喜欢数星星,经常在晚上观察天上的星星。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他。请看老师写课题。
5、出示课题,全班齐读。板书:
29、数星星的孩子
6、指导写“数”字。①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师:小手伸出来,和老师一起来写写这个“数”字。“数”右边的反文要注意,撇高高在上,横起笔要低,要短,这一撇要有弯度,捺要出脚。
②学生练写,指名上台写。③师生共同点评。
7、学生再读课题,随机学习生字“衡”、“汉”。
师:请大家再读课题!预习了课文,我们知道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 生:张衡。
师:谁来读准这个名字,请你读。生:张衡。
师:非常好。你再读一遍给大家听。
师:张衡是汉朝人,同学们一起读这个词。生:汉朝。
师:汉朝是一个朝代,距离现在已经1900年了,再读。生:汉朝。师:再读。生:汉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在汉朝时期,张衡到底是位怎样的人呢?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下面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找一找下面的拼音,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端起书,自己读自己的。2、学习生字。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文中的生字都学会了没? ①出示文中其他要学的生字。
撒在 仰起 一组 清楚 距离 碧玉盘 傻孩子 ①小老师带读。
②运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
师:再读这个词。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个“组”吗? 生:绞丝旁加一个且。师:不错,你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祖先的族,示字旁换成绞丝旁。
师:是的,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同学们往这看,有丝便是组,有女便是姐,有米便是粗,有示便是祖。再读这个词。生:读。
“清楚”楚念轻声。
师:小老师教得真不错!谁有好方法记住它们?指名说。
③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能想出这么多的识字方法!去掉拼音还会读吗?大家一起读!④游戏巩固识字。师:听着你们这么整齐的声音,天上的星星也要来考考你们!看谁能把星星摘下来!
⑤词语分类,巩固识记。师:你们真是摘星能手!相信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已经牢牢记住了。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师:生字解决了,课文也能读通了,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释疑、教师点拨
(一)、学习第六节
1、解决开课提出的问题,张衡是位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答案,用横线画出来。
2、指名反馈,相机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师:找到了吗?请你说!相机板书:张衡 天文学家。
3、著名天文学家,点红“著名”,师:“著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给“著名”换个词;那天文学家是研究什么的?指名说。(研究天上的太阳、星星、月亮这些天体分布在哪儿,怎么运行的专家)
4、认识张衡,了解他的发明。课件出示张衡头像,师:同学们,想不想去认识下张衡?瞧!这就是张衡。看课件介绍张衡。
(2)用上“著名天文学家、张衡、汉朝”来介绍介绍张衡。
5、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张衡能成为天文学家的原因。师:张衡他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呢?谁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课件点红,相机板书:刻苦钻研。钻研:非常认真、非常细心地研究,不怕苦、不怕难。师:你真是火眼金睛,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回答!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师:你觉得张衡怎么样?把你的感觉读出来。(了
不起、厉害、伟大等)
(二)、学习第一节
过渡:那么小时候的张衡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请看大屏幕:
1、课件:星空图。问:星空美吗?美在哪儿?(星星点点、繁星点点、星光灿烂、繁星满
天)
2、课文中有一句话比我们讲得还要美,赶快找到读一读。课件出示第一句,齐读后问学生
你读懂了什么?
(1)、把什么比作什么?
(2)、写得多美呀!该怎么读呢?自己试试看。自由读-指句读-齐读-男生读女生想象——闭眼想象齐背 3、课件出示第二句话。在这么美的星空下,师范读第二句话。
(1)、你觉得老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课件出示动词:坐、靠、仰、指、数)
(2)、你们也来读读看。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3)、动作表演数星星。让我们也学着张衡数星星的样子来数数这满天的星星。让生靠在椅子上,做好动作,指着大屏幕来数星星。
师:孩子们,让我们放下书,都仰起头,仰起来。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扬起来,天上的星星可不好数了,让我们一起数,看清楚。一颗,哎,别着急,第二颗没看见呢。一颗――两颗――三颗――第四颗在哪呢?想象一下,四颗――五颗――第六颗――就这样,小张衡,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呢。谁读这句话。
(4)、说说刚才数星星时你们有什么感觉?(眼花缭乱、手发软、脖子酸、头仰疼了)(5)、刚才你们才数了二十几颗星星就累成这样,而小张衡是怎么做的?引读最后一句。
4、课件出示第三句。齐读,说说张衡怎么样?课文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一点?
(1)、板书:一直、几百(2)这句该怎么读?
师:哎呀,我发现这两个小逗号你停顿得很好。让人感觉小张衡数了很长时间呢。你再读读,我们都体会体会。生读。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5、有感情齐读第一节。加上动作来读一读――看着课件加上动作来读一读
6、总结:多少个夜晚,小张衡就是这样仔细、耐心地数星星。他为什么要数星星?这跟他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巩固字词、指导书写
1、写字:玉、距
板书: 21、数星星的孩子
(张衡 汉朝)
刻苦钻研
(一直)
(几百)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实录 篇7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98页例1“练一练”及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列、行的规则。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认识列、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教学过程】
1. 听故事。下面我们来听个名人故事:有一天,有个人生病躺在床上,但他仍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点”和“数”联系起来呢?突然,他看见屋角有只蜘蛛在织网。他想,可以把蜘蛛看作一个点,蜘蛛的每个位置就能用一组数确定下来。于是在蜘蛛的启示下,他用一对有序的数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创建了数对与直角坐标系。(板书:数对)他就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
2. 举例子。生活中很多物体也是成对的,谁来说一说?看:一对鸳鸯水中漂,一对石狮门前蹲,一副对联门上挂。
3. 说猜想。那你理解的“数对”中包含几个数?关于数对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名人故事引入课堂,创设儿童化、趣味化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走进“数对”的世界。】
一、 座位引入——激活经验
谈话:奚老师第一次来这里,刚刚在班上新交了一个朋友,同学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提示:这个新朋友坐在从左往右数第二组(数学上规定从左往右数是以面对班级座位的观察者角度确定的,就像老师面对大家,从老师这个角度观察,这是我的左边,也就是你们的右边)。
提问:只知道坐在从左往右数第二组,能确定他是谁吗?为什么?(看来这里仅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位置的)继续听,第3个。这次为什么能猜出来呢?
追问:他的位置你还能怎么说?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
小结:由于标准不同,同一个位置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看来要清楚准确地描述位置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才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室座位的场景,激活学生已有描述位置的经验,并通过交流,引发学生用统一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的需要。】
二、 探索新知——学习数对
(一) 学习列与行的含义
(1) 出示一横排同学。
谈话:看,这是一横排,我们通常把横排叫作行,(点击)这一行有几人?(6名)这是小军,他是第几个?你是从哪往哪数的?(从左往右数)
(2) 出示一竖排同学。
谈话:这是一竖排,我们通常把竖排叫作列,(点击)这一行有几人?(5名)这是小红,她是第几个?(第4个)你是怎么数的?(从前往后数)
(3) 出示一片同学。
提问:这里一共有多少名学生?你是怎么数的?(先横后竖;先竖后横)
再问:现在还是告诉你小军坐在第4个,小红坐在第4个,能确定他们的位置吗?(不能)
过渡:看来仅用一个数还是不能确定位置的,下面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已有的对现实生活中横排和竖排的认识经验,教学列与行的含义,以及人们的数数习惯“从左往右,从前往后”,为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做铺垫,使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之上,有利于学生自觉把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系统之中,实现知识的同化。】
(二) 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
(1) 引导:如果用圆圈表示每个同学,回忆一下我们把竖排叫作列,这里有几列?确定列时从哪儿往哪数?(从左往右数)。哪是第一列?横排叫作行,又有几行呢?确定行时从哪儿往哪数?(从前往后数)哪是第一行?你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说说小军的位置吗?
(2) 说明:为了清楚、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通常我们先说物体所在的列数,再说行数,那小军的位置在哪儿?(板书)我们说小军位置时用了几个数?(也就是一对数)
(3) 学生自学课本98页:用更简洁的方法表示第4列第3行。
学生汇报:用了几个数表示?哪个数在前?表示什么?哪个数在后?表示什么?好了吗?还有什么?给它们中间加个逗号隔开,外面加上了一个小括号。(边介绍边板书)像这样,用列数和行数所组成的一组数,也就是一个数对来确定位置,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补全课题)
(4) 学习数对的读法。
(5) 练一练:点击小红的位置,请学生用第几列和第几行描述小红的位置(第2列第4行),用数对表示是(,)。(6,5)表示图中的第()列第()行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两个点的位置。
小结:图中的座位与数对之间是一一对应的,每一个座位都对应着唯一的数对,每一个数对也都对应着唯一的座位。
【设计意图:把场景图抽象成平面图,由此在图上标注列与行,这样既明确了确定位置的规则,也为其后用列与行描述位置做好准备。让学生用“第几列和第几行”描述平面图中的位置,既巩固了用列与行描述位置的方法,又可以诱发学生用更简洁明了的方法描述位置的心理需求,进而自主生成用数对描述位置的方法。】
三、 巩固练习——运用数对
(一) 练一练
谈话:看,我们现在所坐的位置也是竖成列横成行。老师面向大家,从老师这里看,哪是第1列?第5列?哪是第1行?第4行?
提问:请同桌互说自己在教室里是第几列第几行,并用数对表示。(4个左右)(最后一个让说出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
小结:由于老师叫不出同学们的名字,下面我想请哪位同学回答问题时,就用他所在的位置的数对来表示,行不行?
(二) 看一看
(1) 咱们学习数学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瞧,小明家准备装修房子,爸爸想在厨房的一面墙上这样贴瓷砖,请用数对表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
(2) 各自在书上填写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 讨论:你发现表示这四块瓷砖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点吗?
(4) 找规律:观察这几块花色瓷砖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全班交流。
(5) 巧设计:如果再贴四块花色瓷砖,你认为贴在哪里比较美观?请你用数对表示出你要贴的位置。(让生点击)
(6) 我的生活我做主,小明觉得爸爸的设计有点单调,他也拿出了一个设计方案,你能用数对表示出每块花砖的位置吗?(生练习后汇报)
这些花瓷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请同桌交流一下。
小结:一列间一列地排列;呈轴对称图形;第一斜行(左上至右下)上的花瓷砖,下一块总排在上一块的后面2列,表示下一块位置的数对的第一个数总比上一块的多2;下一块总排在上一块的下面一行,表示下一块位置的数对中第二个数总比上一块的少1。
鼓励:相信如果让你们来设计,一定会有更出色的作品,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
(三) 玩一玩
谈话:从座位图中的数对联想到了生活中的数对,相信大家对数对的认识更丰富,也更全面了。下面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玩“砸金蛋”。这些金蛋中只有五个金蛋藏着秘密,而且每一行每一列都只有一个金蛋有秘密。会是哪些金蛋呢?先想一想,用数对表示出它的位置。
这是笛卡尔的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相信大家也能做到勇于思考,敢于质疑。
(四) 夸一夸
谈话:今天我们班同学表现特别棒,老师想表扬第4行某个同学,那数对的第几个数是4?第4行这么多同学,你知道我要表扬哪一个吗?这样看来仅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位置的。猜猜可能表扬谁?这些同学都有可能,你能用一个数对表示这些同学吗?(X,4)
提问:如果我要表扬第2列某个同学,你能用数对表示出来吗?(2,Y)
再问:现在我要表扬(1,1)(2,2)(3,3)……这些数对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你能像老师这样用一个数对表示吗?(X,X)
追问:如果想要表扬全班同学,你觉得用哪个数对比较合适呢?(X,Y)
(五) 说一说
提问:同学们,用数对确定位置可不止这些,你还知道什么地方也需要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学生谈谈生活中运用数对的例子。
小结:出示图片,数对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真广啊!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看一看”“玩一玩”“夸一夸”“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数对含义的理解,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现实情境中物体的排列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数对与物体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感受用“数”刻画“形”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用数对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四、 自主总结——生成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表示数对时,我们不仅可以用整数,还可以用小数等等;数对不仅能表示平面上的点,还可以表示空间里的点。世界上的所有点都可以用数对表示,每一个点都对应着唯一的数对,每一个数对也都对应着唯一的点,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你们对数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收获、说疑问”,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对”观念,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总评】
奚晓娟老师在2016年江苏省“蓝天杯”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的观摩课《认识数对》,给与会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回顾她的教学,有三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 注重联系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
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课始,奚老师从孩子最为熟悉的教室座位分布情况出发,让孩子们猜猜她新结交的朋友是谁,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行第几个”的知识来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由于观察方位、角度的不同,学生产生了多种描述方法,引起争议,从而产生认知需求:如何才能正确、简明地描述位置呢?由此为教学新知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课中,在师生共同探究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后,让学生用数对和同桌说说对方在班级里的位置,老师又以借班上课不认识学生为“借口”,用数对的知识来指定学生发言,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让学生体会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简洁性。课末,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例子,从学生所举的兵马俑、围棋棋盘、地球仪、国际象棋等例子中,可见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对知识,也体会到了数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注重数学思考,让学生感悟数学方法
培养数学思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也就是没有效果的教学。奚老师的课特别注重数学思考,上出了数学味。在以学生特别熟悉的座位问题引入新课后,她将实景变成人物图,又将人物图抽象为圆圈图,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孕伏“坐标”知识。在让学生运用数对的知识解决贴瓷砖的问题时,让学生先观察花色瓷砖排列的规律,运用数对的知识为花色瓷砖标上位置,再对呈现的数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在玩“砸金蛋”游戏时,在学生砸了几个后,让学生思考,哪些金蛋不用砸,让学生根据“只有五个金蛋藏着秘密,每一行每一列都只有一个金蛋有秘密”进行排除与统筹,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思考。
三、 注重问题解决,让学生感悟学以致用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玉”,“撒”、“仰”
2、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引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星空的美。
4、会写数、玉、珍珠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出示星空的动态图)师情境导入:每当夜幕降临,蓝蓝的夜幕中就会出现一群可爱的精灵,今天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们看......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课文中有一句话也对着美丽的星空进行了描述,谁能把它找出来
二、文本结合,情景识字
1.多音字“数”的处理
出示句子“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自由读句子说说这星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星星很多)
a 抓住“无数”(随机出示数的读音)shù,课题中也有“数”这个字。
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数的另一个读音
b 将两个读音同时出示给孩子,那什么时候读三声,什么时候读四声呢,
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吗(四声:数量,计数 三声:数一数)
2.“珍珠”的教学设计
过渡:这星空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非常美丽,像珍珠一般)
a 出示词语“珍珠”你见过珍珠吗?在哪见过?什么样子的?
(出示珍珠的图片)说说你看到的珍珠什么样?
b 把夜空的星星比作美丽的珍珠,你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c 指导书写,珍珠光彩夺目,咱们也一定将他漂亮的写在田字格里
观察一下两个字有什么特点?(都是王字旁)
珍珠是一种珠宝,王字旁表示的就是珠宝、玉石,所以珍珠两个字都是王字旁。
“珠”加一加,利用声旁“朱”记忆。
王字旁最后一笔为提(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d 学生书写,评议赏析
3. “玉”字教学设计
a 作者把美丽的星星比作耀眼的珍珠,把夜空比做什么?(碧玉盘)
b “玉”是本课的生字,你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王者有玉,王加一点,就是玉。)
c 对整句话指导朗读
4.“撒、仰”教学设计
过渡:美丽的夜空不仅仅吸引着你们,有一个孩子也深深的被这夜空吸引着他就是本课的主人公张衡,
自己读第一自然段,把描写张衡动作的词划下来。
a 出示动词:“撒、坐、靠、仰、指、数”
b 撒一般都指撒什么?(撒花种,饭撒了,撒花)
“撒”就是用手把颗粒状的东西分散着扔出去,所以是提手旁
c 下面咱们就一起学着张衡的样子坐在凳子上,仰起头,一起数数夜空中美丽的星星(通过做动作理解“仰”“数”)
三 巩固练习
识字游戏,摘星星(巩固识字)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数星星的孩子》获奖教学实录04-01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方案03-24
数星星的孩子 教案教学设计06-26
《数星星的孩子》课堂教学反思08-30
数星星的孩子(教案)09-25
29数星星的孩子教案06-05
数星星的孩子课文内容04-28
《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12-26
课文《数星星的孩子》教案设计10-14
以趣促学,以学激趣——《数星星的孩子》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