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作文》读后感(通用10篇)
《读书与作文》读后感 篇1
《小巴掌童话》这本书我读完了,我很喜欢看这本书,因为里面有很多有趣,搞笑的童话故事。
我喜欢的故事有《五颗蜜蜜甜的葡萄》、《小熊要找大嘴巴》、《馅儿饼》等等。
里面有亲情,友情、有快乐、有忧伤。也让了解到了更多道理,友情是在你付出的时候才会加温暖。亲情我要相互付出,小的时候父母为我们付出,照顾我们,他们老了,也就需要我们来照顾他们。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更多。
好词好句:胡思乱想,先见之明,不屑一顾,娇嫩,像雨点儿般落下来,雨景,月亮洒下银白色的光,按耐不住,明朗,色彩美丽的秋天,呼啸的北风。
读书与作文 篇2
不少同学读了很多课外书,可写作文时仍很犯愁,拿到作文题,想了好半天仍然觉得没啥可写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读书是写作文的基础。读书多是好事,但也不能一味贪多,或“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只注意故事情节,眼睛盯在“热闹”处,喊几声“好”就完了,这样做对提高你的作文水平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那么,怎样读书呢?读书要仔细,当你拿到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时,一定要精读,一字一句地读。不仅要记住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还要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故事情节来表达思想感情的,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为了表达这种感情是怎样详略得当地选择新鲜、典型、生动的材料的;又是怎样开头、结尾、组织材料(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读后有什么感受、启迪和领悟。读书不但要力求深入,善于思考,而且还要把优美的词句、段落,好的开头、结尾、精彩的片段等摘抄下来,时常翻一翻,看一看,最好能够精读成诵,如此常读常新,潜移默化地加深感悟,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消化吸收和积累,形成自己独到的创见,这样你的词汇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会明显提高。到那时,你已在“读”和“写”之间架起了畅通的桥梁,把所学习、借鉴和获取的知识转化为写作的能力,作文时,就会信手拈来,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再也用不着为写作文难而犯愁了。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3
季老以学者自居,梵学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国学修养等同大家之范。但海外求学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老不但心胸豁达,而且洞察世事、率真性直。听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问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给人以启迪与心灵的抚慰,实为当今世人之典范。
季老爱书、读书、做学问、作文、做人都堪称典范。无论是做学问、写文章还是做人,但求一个“真”字。
比如学外语,一切奇技淫巧、速成法门过后,最终还是靠勤学。基本语法弄懂以后,就可以拿着词典、拿着语法书读原着了。
比如做学问写文章,拒绝一切空话套话、言之有物。最好能做到每一句话都有根据。
读书与做人优秀读后感 篇4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与做人优秀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书与做人优秀读后感1本学期,学校领导组织大家开展了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活动。久闻季老之名,他是一位潜心研究的国学大师,朴实无华的形象,正直务实的人品为我所景仰。读了他这本着作之后,更多的是灵魂震撼,精神的洗礼。下面谈谈自己读后的几点体会。
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季老纯朴的照片,后面紧接着是季老自己作的序——“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他引用张元济先生这句简单朴实的话作为序首,可见他将读书看得十分重要。以此审视自己,才发现自己真是差得远了,我有多少时间是用来读书的呢?总以工作生活忙碌推托,淡化并远离了读书,而季老一生以读书为乐,读了无数好书,顿感汗颜。作为一名教师,你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仅靠原有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变化加快,要靠自己平时不断地探索阅读,既要博览群书,又要在浩瀚如海的知识中,选择阅读自己有用的东西,积蓄在脑库里,到教学时,你才能根据需要打开闸门,让源源不断的知识泉水流进学生的心田。身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书海之间。由此可见,读书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最基本的素养。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教育智慧;读书,能使独创的方法闪耀睿智的光芒、充满创造的快乐;读书,能实现教师教师的自我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其实,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的。
“做文先做人,学问即人生。”季老关于做人的思考是深刻的。在他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如同家长朋友在家聊家常,让人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当我们在担心现代难出大师的时候,却见大师多得是。有自封的,学生捧的,也有名副其实的。季老却不喜欢人家称他是大师。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标尺,谁已经成为了大师已经变得心照不宣。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里,我们读懂了他的`人生,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们。还有他特立独行的但是大众认可的做人理论:“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人生于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三、人自己的关系,也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
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人就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朴实无华,娓娓道来,边看边点头,边看边反思。
平平淡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为了下一代,也为了自己。通过读书让浮躁的心灵变得平和而充实,宁静而致远……
读书与做人优秀读后感2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我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这里有他对师友的缅怀,有他的读书心得,有关于学术问题的深思,更有他对于新青年的淳淳教诲。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多。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智慧、承上启下的重任。因此,我们更该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我们要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素养而读书,努力做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另外,我们应该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做一个有目标、有追求的新青年。
合上书页,心里的崇敬、感言、伤痛、震撼仍然无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因先生有桂林一枝般的人格、独特绝世的美!
“做一个正直、勤奋、勇敢,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人。”正直是做人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没有正直的品格,就没有一切成功可言。而勤奋是个人行事成功的基本要素。“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勤奋,切好的想法才能够执行,才有成功可言。勇敢是做事出类拔萃、超群绝伦的关键决定因素。适当的勇敢,大胆去想,切勿固步自封,脑中常有新思路、新想法,这是一个积极上进者的常态。懂得感恩,我们才知道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才能够拥有一颗宽容心。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最后,就以一首季老书中引用的诗来描述吧: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读书与做人优秀读后感3这段时间读了《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这本书,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读书,第二部分写做人。在季老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智者如同与家人在聊家常,让人润物细无声。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我读懂了他的人生,也给了我诸多启发思考,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也让我明白了大师成长的足迹,成功离不开勤奋与拼搏。
季老在自己写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观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由此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看第一部分谈到季老的读书经历的时候,我都惊呆了,果然是学霸中的学霸!季老果然不愧是语言学家,精通多国语言,包括有文言文、英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德语等等,然而作为学渣的我连英语和文言文都不一定能够看懂,更何况是其他呢。第一部分读书篇是季老的学霸炼成记,出现最多的字就是“书”。我印象最深的是季老描写他在德国求学的时候,刚好是第二次世界战争,当本来敖他的德国老师去上战场,另一位年老已经退休的德国教授出来敖季老,这位德国教授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教给了季老,这让季老感动的同时刻苦学习。同时,季先是真正的学者,他有那份精益求精的劲儿。
大概读完全书后,我对第一部分“读书”的体会是:一是要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季老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他拥有对书籍孜孜不倦的追求,养成了终生读书、常年学习的良好习惯。当今,随着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手机等电子媒介,却越来越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为此,像季老那样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无疑是我们拼弃“人浮于事”的当务之急。二是要合理分配好读书时间。时间对任何人是一个固定的常量,绝不会厚此薄彼。我们经常抱怨公务繁忙或家庭琐碎等事务缠身,没时间看书,其实只是我们回避问题的托辞和性情在作怪,关键在于看我们要如何合理分配好读书时间,尽一切可能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日积月累必将有所收获,仰望守住属于自己头顶的一片晴朗星空。三要培养治学的严谨细致作风。季老做学问严谨、细致的作风,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学习借鉴的。
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多读书,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进而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使自己的思想丰富和完善,最终获得成功。
读书与做人优秀读后感4前段时间看了季羡林季老的《读书与做人》,这是季老在80多岁时对自己读书和治学生涯的回忆,以及探讨做人处事之道的随笔等的合集。季老的文字,真实,简单,却不失哲理,读季老的书,就如这位慈祥的老人在你耳边轻声的讲述着往事,但又时刻能感受到其中的谆谆教诲。
书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读书,第二部分是做人。季老在本书的序中,引用了张元济先生的一句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他说,书籍时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藏,后一代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才能不断的向前进步,因此,我也就读书这一部分写一下我读后的感想。
书中,季老回忆了年轻时在清华的读书经历以及在德国的留学经历,在清华时,他经常光顾的就是图书馆,清华图书馆藏书丰富,借书也极为方便,每每进入图书馆,他都会立即为书香所迷,沉浸其中。后来去了德国,除了正常的学习之外,他业余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从季老在书中的表述,我有了一些启发,就是为什么读书,如何读书,以及如何将读书感受到的东西运用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去。
首先:为什么读书。正如季老在序中所述,书籍是文化和智慧的载体和延续,我们只有通过读书来积累我们的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阅历。
其次,如何读书。如今,书籍种类繁多,范围极广,我们在阅读时就需要有所选择,有些书适合浏览,有些书就需要细读,多读。我们扬子毅道一直提倡创建学习型组织,公司不断的会推荐给我们很多好书,这个就大大的提高了我们阅读选择的效率,可以更好的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同时,要带着思考去阅读,品味书中的奥秘。
最后,学以致用,要将书中的感受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对于这一点,我认为佳毅一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阅读书籍的数量和频次之高,我们一直难以望其项背,更重要的是每读完一本书,他都能写出他的想法和感悟,同时能结合到工作中的不少实例,给人以指导。
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樊登也在他的节目中教导大家要学会终身成长。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追赶时代的步伐,而读书,是不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读书与做人优秀读后感5《读书做人》这本书一直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而我也把它当成了自己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本书选编了众多震撼人心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其中,我最喜欢《心里的父母》这篇文章,因为它唤醒了我那颗尘封了已久的感恩之心。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三年级小学生裘里亚的故事。裘里亚家很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到父亲的肩上。父亲白天在铁路当雇员,晚上还要替人抄稿子。裘里亚提出要帮父亲抄,父亲怕耽误他的功课,坚决不同意。他就趁晚上父亲睡熟后偷偷起来抄,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功课。父亲不知道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责骂了他。他默不作声,忍受着责骂,继续偷偷帮父亲抄搞子。直到一天,父亲发现了真相,非常懊悔,从此更加疼爱,关心自己的儿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为文中浓浓的父子亲情感动,更为裘里亚的孝行和懂事而动容。我比裘里亚大了整整三个年级,却只知从父母那里索取而不知为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做点什么,想想真是太令人汗颜了。
记得那天中午放学回到家,我一见饭没做好,就耍起了小姐威风。不问三七二十一就向刚刚从田里回来的妈妈大吼大叫,妈妈没有说什么,默默地走进了厨房,不一会便做好了我最爱吃的蛋炒房。我端起了饭全然不顾身边又累又饿的妈妈,三下两下吃完后,转身上学去了。
《读书与作文》读后感 篇5
最近读了一本窦桂梅老师写的《玫瑰与教育》,文章记录的是窦老师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以情动人,那些娓娓道来的文字,缓缓流淌出的是慈母对女儿的疼爱;老师对学生的关爱;领导对下属的期待;智者对朋友的友爱。读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感觉就如同与一位亲近的朋友谈心,亲切,自然,引人入胜。
卷首的一段话“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沉默着?我不过是一朵花。”如同一首淡雅的小诗。是的,我只是一朵小花,带着一丝芬芳,和着风和雨,我却执着地孕育着,盛开着,以最大的努力回报春天……
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清淡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的很多读后感。
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她的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我认为,这门艺术的关键就是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而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掌握这门艺术的诀窍,更重要的是掌握爱的艺术。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们就对他们严加管教,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动辄批评,甚至有时大发雷霆。很快,学生确实“老实”了,也许我们还会暗暗自喜,但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学生只是迫于你的权威,嘴巴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从爱出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心底里关心爱护学生,付出耐心、细心和同情心,这样,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给大家分享一个教学感动,那天中午在食堂吃完午饭,我准备回办公室休息,习惯性抬头向班级看了一眼,我们班调皮鬼徐伟琪正伸着头在班门口东张西望。我心想:不在班里写作业,就只知道瞎跑,看我怎么收拾你!没想到他看到我,赶紧朝我这边跑来,右手还捧着一块鱼饼。用他稚嫩的声音说:“任老师,今天中饭我们桌子上多了一块鱼饼,大家都没舍得吃,说留给您吃。”看着他手心里捧着的干瘪的鱼饼,又看看他那双被寒风凛冽过的已经皲裂的手,我顿时被感动了,同时又感到很羞愧。其实孩子们和老师一样,从早到放学一直在学校,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疼爱,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呵护。
《玫瑰与教育》一书的末尾窦桂梅老师引用狄金森的那句诗,我也引来自勉:“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我的这本书就是教学实践,我相信我们也一样能够激情绽放,留一缕芬芳在教育的这片园地里!让我们都来做一朵绽放在那校园里的玫瑰吧!(任静文)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记录了她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活生生的记录她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这都让我们觉得他是那么的贴近我们的生活呀。
走进《玫瑰与教育》,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教育人生的塑造,更多的则是感受到窦老师的独立思考、独家发现和独特表达等个性特征的彰显。这本书中我想提及最多的词语就是“读书”二字。“读书—思考—实践”是这个时代的老师应当静下心来要做的一件事,这也是要成为一个有专业尊重的教师的必由之路,作为学生要读书,作为教师更要读书,我理解学生读书贵在培养兴趣,所以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即可。教师多读专业书籍固然是应当的,但更应当多读一些名著、专著等等,“修身养性、净化心灵”不敢说!但多多少少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爱好。从窦老师的这本书中我理解,教师应当是要培养读书的习惯的。
从《玫瑰与教育》中我体会到读书的重要,作为教师更应做好“读书—思考—实践”。窦老师是一名语文教师,书中写的都是她教学生活中的随笔和感想,从书中我看到了她那淳朴、自然的人格魅力,心中盛满阳光,怀着一颗感恩心为人处事的窦老师。这本书中,窦桂梅并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罗列出许多原则和规律,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研究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入手,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著,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著,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近来有幸拜读了特级教师窦老师的专著——《玫瑰与教育》。本书主要记载了窦老师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及为人处事中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国外教育(日本)现状的透析,还有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见的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对窦老师肃然起敬,倒不是因为她如此年轻就评为全国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获得全国十杰教师提名,还担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而是通过《玫瑰与教育》这本书,通过窦老师的成长经历,我感受到了名师光环背后执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触动最大的是以下两点:
一、广泛读书,积淀学养。
小时侯的窦老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她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玫瑰与教育》第一辑《清谈与忧患》之《执子之手,与子偕行》中,我们看到了窦老师从一个读者到作者的经历,看到了窦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代名师的经历。“现在,读书成了我的习惯。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可以独自培植幸福的习惯——土壤、阳光、水分都来自于美好的书籍。”(窦语)读书已经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学习的一部分了。当然,读书也给她的教学,给她的不断成长提供了深沉的底色。
二、积极实践,勤于积累。
窦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老师的自觉行为。《为生命奠基》、《教育的对话》、《窦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窦语)
读完名师之作,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离窦老师有多远?我们离理想中名师有多远?
名师之名在于学识胆略,在于砺志勤恳,在于审视笃行。他们都有一种忘我的独立、奉献之精神!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实践,努力的去奋斗,去获得一种稳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于精神世界的距离和实践的勇气、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会有行动,有了行动才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要想改变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旧的思想意识,让精神站立!很多情况下,名师给了我们压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动力。一个要进步的人,对自己应该自找一个压力,这样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名师曾经做过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窦老师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感谢《玫瑰与教育》!感谢窦老师!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最近读了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书中通过一件件小事,向我们展示了身为一名教师,应如何与学生智慧的相处,应如何提升自身素质,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挑战。
通过读小红花的背后,窦老师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鼓励,引导学生?是呀,课堂上,老师们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上进心,总是用一些小红花或者其他鼓励性的方式,原本是为了促进孩子更好的成长,殊不知,也存在很多弊端,可能会让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也可能会忽略到部分表现性不是很强的学生,所以,我们在鼓励学生时,真的需要注意,不要仅仅以竞技的原则发放小红花,也应该注意到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因为,孩子的心是透明而脆弱的,身为老师,应该尽可能的给予每个学生关爱,让孩子感受到温暖。
在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这一章中,窦老师提出了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自信也就是要有基本的知识,学习力,积极向上的执着力等,专业自能,也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专业自我,即独立的思想与人格。我认为,身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通过不断的学习,丰富自我,不断提升自己,适应极速变化的世界,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与学生更好的接轨,更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教学。
在大敬佩与小遗憾这一章节,我也被张思明老师那种坚韧的精神所感动,即使在繁忙,他总是会抽空读书,跑步等,行李箱永远是井井有条,他深沉稳重而又谦虚谨慎。他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自律有多么重要,的确,越自律,往往就会越自由。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章节,很幸运,在这个假期,遇到了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让我也深思,身为一名教师,该以怎样的精神面貌迎接一届又一届学生?我想,最重要的是,心中有爱,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身为一名小学老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多阅读书籍,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心中有爱,更加耐心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 窦桂梅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 读《玫瑰与教育》有感
★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
★ 《玫瑰与教育》读书心得字
★ 黑玫瑰与其他玫瑰作文
★ 寓言故事《玫瑰与青蛙》
★ 借鉴经典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合集
★ 夜莺与玫瑰作文300字
★ 玫瑰与小草作文素材
读书与谋生:再谈大学生读书观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读书 谋生
当前,大学生的读书观越来越向功利化,知识越来越明显地与谋生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甚至让人们误以为:读书就是为了谋生。再则,教育从经济学上来说,已经转化成为一种产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当成了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投进去的财力不说,投入的心力往往是跟随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因此,这种“读书就是为了谋生”的想法,在普通大众中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但我以为,读书是谋生的一种途径,仅为谋生而读书,太具功利性,而且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是有害的。要明确这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说起:一是读书与谋生的关系;二是大学生身份的准确定位。
(一)读书与谋生的关系
在中国,绝大多数孩子儿时就听过双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半是鼓励半是威胁的读书令。传统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已经沉淀在普通大众的头脑里了。通过学习改变自身的命运,其实从隋代就已经开始,无数的中国传统文人,通过苦读科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今,无数的青少年通过苦读,踏进了自己梦想的知识殿堂——大学。但自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又有多少学生真正明确了自己上大学的目的呢?
不可否认,在今天的社会里,绝大多数人读书是与谋生有密切关系的,但仅仅为谋生而读书,太功利了,也会迷失生活的方向。尤其是当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脱离了温饱的时候,应该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读书是提高人生质量的必修课!
从绝大多数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必须得承认的是:在生命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是为了谋生而读书。幼儿园到大学,那是为了父母亲而读书;工作以后,利用“为父母读书”而得到的知识,获得了自己相对的生存空间,为了保存和发展这空间,又不得不再读书,这就是现代人生活压力的在文化层面的反映。但是,现代人就应该仅仅是为了这种生存压力而读书吗?笔者不赞同这样的看法。虽然生存的压力是在增强,但我们也因自身学识与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现读书对于提高人作为个体生存的意义,更发现读书对于传承文化,保存许许多多我们曾经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由于继续读书的原因,笔者发现小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的误导。除了因为历史和客观的原因,给了我们这几代人许多认识的偏差之外,把读书仅仅当成是为了谋取一份更好的工作的这种压力,其实恰恰也正是阻碍我们心甘情愿读书的重要原因。试想一下,在一种非常功利的压力下学习与因为有了兴趣而读书,会是怎么样的效果。也许在较短时间内,功利性的学习会压倒兴趣性学习,但是真正持久而且有效的学习并且能长期坚持而且还能出成果,却正是因为有了兴趣这样的动机,才导致的结果。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到2006年,短短七年时间,大学招生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每年递增几十万人。显然大学扩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圆了许多家庭的“大学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会有助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而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受到良好教育。但这是否真的圆了广大普通家庭的“大学梦”呢?从业人员真的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吗?事实未必如此。由于扩招,一些名牌高校为了“创收”,也是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空间,只好降低入学资格要求;学生数量增加了,学校规模扩大了,但管理机制却未见得跟上了,师资力量的不足与仓促地增加,教学基础设施跟不上,校园里教风日下,学风日下,整体素质难以提高,一些不学无术的学生,非但自己不学习,在课堂内外惹是生非,而且影响着别的学生也学无心向学。结果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增加了,教育教学成果未见得增加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未必能实现了,与国际教育水平的差距倒是有加大的趋势。
读书是为了谋生,那是人生存的简单需要;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才是人的个体作为人的意识觉醒的需要,也是传承民族文明精神的需要。虽然笔者不同意有的学者提出“读书是为谋心”的说法,因为读书在现世,还不能普遍成为仅为谋心,但只要已经脱离温饱且有社会责任的人,更应该积极提倡读书是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提高人的质量的需要。而这样的工作,恰恰最应该是在高校里开展的,因为这个文化的殿堂,正是给最需要营养的学子们提供最多养份的地方,这众多的养份如何供给,则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责任与义务。
(二)身份的准确定位
孔夫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论断,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大学生,是社会人才资源中较为高的一个部分,但并非所谓的精英部分,也就是说,要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普通公民,而不是片面地强调自身地位与价值的高档化。虽然我国20-24岁这个年龄段,进入高校学习的青年人,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随着我国在1999年开始实行的高校扩招政策,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得到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但由于各种历史与客观的原因,我国城镇就业人口的压力也在逐年增加。因而,21世纪的普通大学生,还以为自己考入大学,就迈进了一个精英的门坎,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
一个社会必然需要精英,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精英。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曾经激励着无数学子奋发向上的话,在21世纪的今天,使更多的人理解为“知识改变命运。”这既是对知识重要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当今社会需要的功利性的肯定。我们是否也可以如此理解,这恰恰也是再次肯定了知识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通过读书来延续的。因此,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学生,首先要明确的是:自己作为普通的公民,进入高校学习,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当然也是为了以后更好的谋生,但在谋生之余,更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
总之,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事关民族振兴的大事,是文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如果我们的高校教育还仅停留在读书仅是为了谋生这个层面上,那么我们要努力实现的“繁荣富强”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参考文献:
[1]孙传钊.意外的结论[J].读书,2002.(2).
[2]冀学锋.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学风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4).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7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的扉页是季先生纯朴的照片,穿着褪了色的衬衫,斜侧面更加展现了真实真挚真切的瘦削形象。温总理曾说过:“先生的人品为我所景仰。”这也是亿万人民共同的心声。面对这样一个纯朴的形象,着实让人感到亲切。
这本书的序很独特,是由先生自己作序的。我们常见的序言大多是请师长或是名家来写,为的是让读者对书产生好感。季先生在自己写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观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由此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作为教书育人的我,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的头脑,满足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季先生在书中写道:“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这句话朴实中透露着一位学术大家的睿智。本书从“读书”与“做人”两个基本层面,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学术严谨、为人纯良的大家风范。这里面有他的读书心得,有他对师友的缅怀追忆,有他对学术问题的深思,更有他对于后辈的谆谆教诲。
季老谈读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其中可见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诚挚与崇敬。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对于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季先生在书中有着这样的解答:“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的笔调述之,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如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季老在书中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等钻进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季老认为: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多。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智慧、承上启下的重任。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我们要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自己的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自己的素养而读书,努力做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另外,我们应该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合上书页,心里的崇敬、感言、伤痛、震撼仍然无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因先生有桂林一枝般的人格、独特绝世的美!
“做一个正直、勤奋、勇敢,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人。”这是集团公司总裁刘德树赠书——《读书与做人》中写给青年员工的题词,更是对我们的期望。通读此书后,我对自己将要成为怎样的人有了坚定的认识。
正直是做人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没有正直的品格,就没有一切成功可言。尤其是对于财务工作者,更要以正直作为工作的第一准则,保证财务工作的独立性。
勤奋是一个人行事成功的基本要素。“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勤奋,一切好的想法才能够执行,才有成功可言。只有勤奋,财务工作才能做到细致,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勇敢是做事出类拔萃、超群绝伦的关键决定因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适当的勇敢,大胆去想,财务工作才能创新,有新的思路、新的想法。
懂得感恩,我们才知道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才能够拥有一颗宽容心。感恩是力量之源、爱心之根、勇气之本。
在《读书与做人》一书中,我不仅学到了季羡林大师严谨、勤奋的治学风范,而且为他渊博深厚的知识所折服。尤其是季羡林先生对从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提出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建议。作为财务人员也应该这样,不仅要深入研究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还要多方面了解公司发展的战略规划,将眼光放远,研究才能深入,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在我刚刚入司时,对公司的业务流程和内控制度一无所知,因此对一些工作的要求并不理解。随着工作的逐渐深入,对公司业务和长期战略规划熟知后,我开始渐渐明确自己工作的目标和岗位的要求,工作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精力用在刀刃上,避免做许多无用功。
季羡林先生的学习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他在书中提到的“学习簿”。初入公司,对工作内容需要有一个了解的过程,刚开始觉得内容太多并且很容易遗忘,于是我开始把工作内容和方法分项记录下来,每项工作方法的细节和需要注意的地方都详细记录。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将自己对这部分工作的理解与领导同事进行探讨分享,将工作方式不断改进完善,并补充记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为青年员工,我们应当不断努力学习,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在自己的岗位上勇敢向前、拼搏进取,“做一个正直、勤奋、勇敢,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人”。
第一节马哲课上老师布置了这学期的作业要求,交上一篇读后感,时间很充裕,我选了一本季羡林的《读书与做人》,读了之后对自己帮助很大,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扉页是季老纯朴的照片,穿着老式褪了色的衬衫,45度的侧面更加完美的展现了真实真挚真切瘦削的形象。不由得想起温家宝总理写给季老94岁诞辰的贺电:先生苦学不倦,笔耕不辍,著作丰富,学问深刻,用力甚勤,掘获甚广,是为人中麟凤。先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尤为人之楷模。先生的人品身为我所景仰。温总理贴切的贺电是亿万人共同的心声。面对这样一幅具有亲和力,纯朴的形象,怎能没有喊一声爷爷的冲动呢?
独特的序——“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虚掩的独特在于自己作序。我们常见的序言大多是请师长或是名家来写,往往让读者对书产生好感。可是季老自己写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观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夺得不可胜数。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应该多读书,充实头脑,摒弃没有思想没有见解,只顾吃喝玩乐只顾谈情说爱的那种现象。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多读书,吸收书中表达的正确思想,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读书与做人。季老在书中分为两部分阐述: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其实,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的。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也没什么诀窍,俗语说得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季老的诀窍!先看看他的生平读书上面的收获或是成绩。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问,发表沦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篇放后任原职。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8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1978年后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华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
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先生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古代佛教历史、中亚古代语文、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敦煌学等。在翻译和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的成就。其代表作有24卷本《季羡林文集》。主持编纂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众多的官衔众多的地位,是他勤奋学习的结果,但这一定是他拥有做人本分的真理指引着他走到这一步。
读书:“至于哪几部书对我影响最大,几十年来我一贯认为是两位大师的著作:在德国是亨利希·吕德斯,我老老师;在中国是先生。两个人都是考据大师,方法缜密到神奇的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个人兴趣之所在。我禀性板滞,不喜欢玄之又玄的哲学。我喜欢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而考据正合吾意。”看过我也看了看季老喜欢的书:史记,世说新语,感觉时代久远,年龄代沟了,现在我不喜欢看学术性的书了。喜欢看看抒情散文,有点堕落,但是很是会思考人生就业考研等现实面临的问题。
做人:从古至今,说到做人的故事道理很多,孔子也说过做人的重要性。季老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如同家长朋友在家聊家常,让人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当我们在担心现代难出大师的时候,却见大师多得是。有自封的,学生捧得,也有名副其实的。季老却不喜欢人家称他是大师。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标尺,谁已经成为了大师已经变得心照不宣。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里,我们读懂了他的人生,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们。还有他特立独行的但是大众认可的做人理论: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真实有力的名言啊,还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朴实无华,轻轻细述,心平气和的接受。
读书读后感作文400字 篇8
这些天我和爸爸一起读了《寒号鸟》。冬天来了,小鸟们都忙着筑巢,准备有个温暖的小窝度过寒冷的冬季,寒号鸟却是在炫耀自己漂亮的羽毛和美丽的歌喉,全然不顾天气一天天的寒冷起来,到了晚上,天气更冷了,它被冻的瑟瑟发抖,于是后悔的说“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但是第二天太阳出来了,天气又是这么温暖,它又不想搭窝了,又在枝头上炫耀自己漂亮的羽毛和美丽的歌喉。最后有一天寒冬的夜晚,寒号鸟被冻死了。寒号鸟的`死,让我想起一首古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得过且过,不及时行动的人,即使不像寒号鸟一样被冻死也终将一事无成,所以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把握时机,踏实勤奋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们就应及时地完成学习任务,当天的事情要当天做,明天还有明天,如果这天的作业没有做完,明天还有明天的作业,时机一长就越积越多了,慢慢的学习成绩就下降了,我们也就是寒号鸟第二了,
因为懒惰而落得凄惨的下场是不值得同情的,小朋友们,我们千万不要做一只寒号鸟,“哆罗罗,哆罗罗,我快成差生,明天就写作业。”
“读书”与“行路” 篇9
陆游(1125—1210)是我国南宋的伟大爱国诗人,一生创作十分丰富。他从十七八岁开始学习作诗,到85岁临终前赋绝笔《示儿》,数十年间辛勤笔耕,写诗词几万首。仅他的《剑南诗稿》,现存就有9300多首,是古代诗人中留给我们诗篇最多的一位。其数量之多,在我国诗史和世界诗坛上都极为罕见。另外,还有《渭川文集》等著作存世。陆游之所以有那样丰富的创作,在诗歌方面取得那样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他勤奋好学,又不断躬身实践,将“读”与“行”紧密地结合起来。
陆游酷爱读书,寒暑不辍,可谓无日不读。他的书房里、案桌、床前到处是书,所以陆游戏称它为“书巢”。他还说他“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忿叹,未尝不与书俱”。书成了他相依为命的终身伴侣,毕生手不释卷。
但陆游很注意读书的方法,既博览群书,又从中有选择、有批判地学习。他认为“万卷虽多当具眼”,意思是说读书应当具有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在鉴别、分析、批判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他认为学习古人的东西,先要体会其精神,而不要摹拟其章句,生搬硬套,更不要钻牛角尖。他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和对古今诗歌理论的理解,先后写了100多篇诗文来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教训,评论古代和当代作家的作品,对有关诗文写作和批评问题发表了许多深刻、独到的见解。他在《老学庵笔记》中,就以研究杜甫的诗为例,发表了这样的见解:“今人解杜诗但求出处,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意益远矣。”他不盲从古人,不唯权威是瞻,不人云亦云,而重于思考、分析、鉴别和领悟,这种读书的意识和方法,得到了后世诸多学者文人的肯定。
特别可贵的是,陆游十分注重生活实践,认为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他常常勉励自己:“人生需广大,勿作井中蛙”(《自贻》),且以此训诫青年一代:“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示子遹》)。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他更明确地提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寥寥数语,发人深思。在陆游看来,“读书”是必要的,但必须将其与“躬行”结合,做学问、做诗人,切不可局限在狭小的天地里,而应走到广阔、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去,扩大视野,经受磨炼,摄取生活的养料,积累创作的素材。他曾嘲笑那些不愿走出书房、一味闭门觅句的苦吟派诗人:“满前好句无人领,堪笑寒窗费苦吟”(《即事》)。只要走向社会和自然界,就会发现:“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舟中作》),才能体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的境界。从中我们不难看见,陆游嗜好读书,他追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想,但他更推崇的是亲历、亲见、亲闻的躬身实践。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通用) 篇10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1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我一个月内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及为一部分别人的著作作的序。因为这是个读书交流会,我就把自己得到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第一部分读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多读书。现代社会的人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离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却越来越远。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季老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就是在于他对书籍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们总是抱怨工作忙或是琐碎的家庭事务缠身,没时间看书,这就是我们的时间利用有问题了。时间就是生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而且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一秒半秒。这就看我们如何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了。第二,做学问一定要有严谨的作风。我们虽然不会都成为学术专家,但是季老做学术严谨、细致的作风是我们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应当学习借鉴的。这一点和他在德国留学十年有关系。德国人一向以严谨、细致着称,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要用几年的时间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成文,最后还要将论文从头到尾认真核对,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
读到这,我想到了我们的礼宾接待工作,也是要求严谨、细致,容不得半点马虎,还有我们的调研工作,一篇好的调研文章的出炉,离不开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筛选、类比,最后形成自己的文字。第三,外语的学习。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季老一生熟练使用英语、德语,并掌握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种在我们看来是天书的古代语言,兴趣是第一位。至于有何捷径,还是勤奋。同时,要尽快接触原文,勤查字典,并且要随时注意语言的变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让我们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自己的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自己的素养而读书。做一位学生喜爱的老师。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2读罢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感触最深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季老先生从批评当代人歪曲的价值观谈起,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给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最终答案——对于“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读罢此句,顿觉季老先生眼中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与古人所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私以为,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人生大抵可分为三种:一是有开天辟地之远见卓识,以思想改变人类发展轨迹;二是怀经国济世之雄才伟略,以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模式;三则凭庸常之才智,度庸常之岁月。人生际遇不同只是庸常程度的差异罢了。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前两者,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人类世界的巨变,青史垂名。遗憾的是,我们中绝大多数是后者,困于世俗,疲于度日。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人生何必认真?进而将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奉为人生真谛。这种人显然只是看到了兼济天下的难得,而未能看到独善其身的可贵。人生而独特,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才能,也都有着异于他人的缺点。这些才能与缺点在人生之初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无法被我们发现,甚至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发现。
然而,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自我认识,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自我完善。对自我的不断追寻、不断完善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内容。经过不断扬弃所塑造的崭新自我,就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符号。纪伯伦曾写道,“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这一次次对灵魂的深刻拷问,是对自我追寻、自我扬弃最精彩的表述。
把自我发现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中所有看似平淡无奇的活动都可以统一于这个终极意义。人的自我发现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并且一定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在工作中,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短板,将提高效率和人类生活幸福度作为自我提升的方向标;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学习如何扮演好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儿女父母的角色,让上辈人生活幸福、让下代人素质提升;在朋友之交中,我们感受人与人之间最诚恳的情感互动、最真挚的人文关怀。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变得有意义,每一天都变得重要而特别。就像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简单地书一书陋见,不求文笔畅达,但求自圆其说。即便如此,能够有所感悟,无论正确与否,也算是人生的思考,也会成为我独特生命符号中或深或浅的一笔。
有人可能要问,“独善其身”仅仅关注自我的认知与完善,是不是仅有燕雀之心而无鸿鹄之志,犯了个人主义的毛病。的确,独善其身确是因能力所限,那些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就留给达者们去完成吧!然转念一想,如果人个个都能做到独善其身,人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不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类文明岂不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吗?别忘了,一滴海水其实就是整片大海。我想,季老先生所言“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3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我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这里有他对师友的缅怀,有他的读书心得,有关于学术问题的深思,更有他对于新青年的淳淳教诲。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多。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智慧、承上启下的重任。因此,我们更该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我们要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素养而读书,努力做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另外,我们应该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做一个有目标、有追求的新青年。
合上书页,心里的崇敬、感言、伤痛、震撼仍然无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因先生有桂林一枝般的人格、独特绝世的美!
“做一个正直、勤奋、勇敢,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人。”正直是做人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没有正直的品格,就没有一切成功可言。而勤奋是个人行事成功的基本要素。“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勤奋,切好的想法才能够执行,才有成功可言。勇敢是做事出类拔萃、超群绝伦的关键决定因素。适当的勇敢,大胆去想,切勿固步自封,脑中常有新思路、新想法,这是一个积极上进者的常态。懂得感恩,我们才知道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才能够拥有一颗宽容心。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最后,就以一首季老书中引用的诗来描述吧: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4《读书做人》这本书一直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而我也把它当成了自己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本书选编了众多震撼人心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其中,我最喜欢《心里的父母》这篇文章,因为它唤醒了我那颗尘封了已久的感恩之心。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三年级小学生裘里亚的故事。裘里亚家很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到父亲的肩上。父亲白天在铁路当雇员,晚上还要替人抄稿子。裘里亚提出要帮父亲抄,父亲怕耽误他的功课,坚决不同意。他就趁晚上父亲睡熟后偷偷起来抄,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功课。父亲不知道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责骂了他。他默不作声,忍受着责骂,继续偷偷帮父亲抄搞子。直到一天,父亲发现了真相,非常懊悔,从此更加疼爱,关心自己的儿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为文中浓浓的父子亲情感动,更为裘里亚的孝行和懂事而动容。我比裘里亚大了整整三个年级,却只知从父母那里索取而不知为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做点什么,想想真是太令人汗颜了。
记得那天中午放学回到家,我一见饭没做好,就耍起了小姐威风。不问三七二十一就向刚刚从田里回来的妈妈大吼大叫,妈妈没有说什么,默默地走进了厨房,不一会便做好了我最爱吃的蛋炒房。我端起了饭全然不顾身边又累又饿的妈妈,三下两下吃完后,转身上学去了。
《心里的父母》让我懂得了为人子女者,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应该从小就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用自己的行动去爱他们,感谢他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5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所以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作为一名教师就更应该有孜孜不倦的`态度,要在书中汲取营养。
寒假中,我读了季老的《读书与做人》一书,“一本好书,良师益友”的箴言再次回响在耳边。季老在本书中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一个最深刻的道理,即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密不可分的。在我们一生当中,读书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而做人则是一生的事业。好好读书,真诚做人,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
季老通过他的书告诉我“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正如他所说:“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这些真诚话语,使我深深体会到:读书可以明智,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现实中我们总是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季老的一席话让我很是惭愧:“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一秒半秒。
时间尤其珍贵,要争分夺秒,但个人处境不同,对一些人来说就有一个怎样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问题。”是啊,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想不起读书,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经常出现在每个人的身上。我们做教师的就更感受颇深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终身职业”的时代已经结束,“终生学习”的时期已经开启,我们必须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不能为自己找借口,今后我要学习传承季羡林先生珍惜时间的“边角废料”,把借口化作动力。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智慧,承上启下的重任,所以我们教师更应多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心灵之旅,当成一种和古之先贤、智者名士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的过程,当成人生的一种态度,当成一种充实更新知识的重要方式。我认为我们应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为提高自己的素养而读书,厚积而薄发,努力做一位负责任的老师。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的主题是做人,相对第一部分的读书,我认为更有现实指导意义。书中,季老结合自身人生观、处世观、享乐观、长寿观及道德观等方面的见解与读者共享,让人从阅读中受到启迪和感染,书中说:“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季老的谆谆教导使我坚定了做事、做人的标准和筹码。人活着不要为名利所困,首先要用真心、真情对待身边的人,有困难伸出手帮助。其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即便被别人误会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即便别人的做法不合自己的意,也要想想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别人也不接受。我一定会牢记,做人要真诚、宽容,多为别人着想。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多些知足,多些有为,多些敬畏,多些真情,多些实意,多些容忍,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要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放在承担对社会有益的责任上。
【《读书与作文》读后感】推荐阅读:
读书与成长作文800字07-31
《读书与学习》优秀作文08-09
读书与生活作文600字08-23
读书与梦想优秀作文10-13
与读书有关的作文题目11-24
读书与我成长作文12-10
读书与成长为话题的作文08-08
爱的教育读后感读书笔记三年级作文300字12-02
高中作文《简爱》读书笔记-简爱读书心得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