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作文

2024-08-22

读书感作文(共12篇)

读书感作文 篇1

一头聪明、善良、彬彬有礼的名叫斑比的小鹿在菲利克斯·萨尔登的笔下诞生了。

本书作者1869年9月6日出生在奥地利布达佩斯的一个家庭里。他写这本书无非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

这本书描述了一头小鹿的成长故事,斑比是一头热爱自然是可向往着草原自由自在生活的雄鹿。但是偷猎者的出现,使得草原危机四伏,最终在老鹿王的引导下离开了他的同伴,离开了他曾经熟悉的环境,在森林深处过起了孤独的生活。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让我明白:人与自然都是离不开彼此的,人只有和动物和谐相处才能共同生活下去。我家原来养了两只小珍珠兔,在我读了这本书后,感到十分愧疚,于是我们一家带着珍珠兔来到一片小树林把他们放生了。我想:它们生活在树林里,自由自在,也许是最快乐的吧。

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希望大家都不要再伤害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了,让我们一起建造和谐社会。

读书感作文 篇2

一、“育感”,语文教学之意义

上面提到的对语言的直觉,可以简单地归纳为语感。所有语言的使用都需要用到语感,语感的强与弱几乎直接决定了你对这门语言使用的熟练与否。中文可以算是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语感较难培养。很多看似相似的话其实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说可以传达不同的想法。再加上各种句式的使用,可以将一句话的结构颠来倒去却是一个意思,但是使用不当却又会使句意改变。语文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说就是要增强学生对中文语感的把握,在不断练习中提高语感,简言之就是“育感”。只有拥有了较好的语感,学生对中文的运用,包括对语言的组织、文字的表达、观点的提炼等才会达到正确、熟练的程度。因此,语文教学需要提高对“育感”的重视,在平时多锻炼和鼓励学生培养语感。

二、“以读育感”,加强语感的方法

能够提升语感的方式有很多,而且如果单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往往并不能对语感产生长期的促进效果,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总结、多提炼出好的方法并加以运用。这里要说的“以读育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读”,首先是朗读。小学生在学完拼音后,对很多字词并不理解,对句式等也没有很好的概念,但是已经可以通过拼音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会在潜意识中留下一些词句的固定用法,也就是一种感觉。将来在说或写的过程中即使已经说不出出处,却能很自然地调用这些用法,就像是自己创造的一样。朗读之后是阅读。之所以将阅读置于朗读之后是因为朗读是浅层次的读。朗读只需要将所有精力花费在读音上,并不需要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中包含的感情,哪些地方展现的是优美的风景,哪里烘托的是紧张的氛围。相比之下,阅读则要求学生能更加关注文章的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文字的魅力。因此,一般阅读需要默读,不要考虑读音,不要纠结一个字一个词,而是感受整体,将自己置身其中。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比如,在阅读前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了疑问,往往阅读时也会更加认真揣摩。而通过内心的问答则会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会有更长久的记忆。阅读之后,又是朗读。这次的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文章有感性的认识,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有初步的体会。通过把自己设想为作者,或是故事的主人公,将文章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不仅能使学生对文章在感情上的理解更进一步,也会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这样或那样表达某种特定感情的方式,也就是表达感情的语感。这种语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语言一方面用来表意,另一方面则用来表露情感。而意有时会被故意隐藏,只表露情感,留给听者或读者去揣测其意。因此会表达感情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三、“以感作文”,加强语感运用

在平时交流、使用或是阅读中培养出来的语感,如果不勤加使用,则很容易遗忘或是错乱。运用的方式一般可以为说或写。就我而言,则更鼓励学生去写。相比而言,写更需要思考,更需要费神。需要为了一句话、一个表述方式在大脑中进行搜索,用培养出的语感结合记忆中的用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词句,能更好地表达自己感情的文字。通过多次这样的运用,某些模糊的语感就会成为更为具体的模式。这些模式往往会让学生在今后类似的表述中更为得心应手,而这些模式的积累则是学生整个语言应用中自信的源泉。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模式。可以通过先仿写他人的模式,比如在前面提到的读课文之后,对于一些特别的情感表达方式或是风景描写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在积累了一些仿写的经验之后,则可以布置写作任务,关键是要对一件事或是一样东西的整体描述加以认识,要能将那些模式或是语感碎片有效地黏合在一起,使通篇显得流畅不突兀。当然,更好的方式是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在一天天的积累中逐步感受语言的魅力,让文字在用到时便成竹于胸。

要想从小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要让他们慢慢地对语文产生自信的心理。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在平时就培养学生的语感,读写结合,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表述模式。总结起来就是“以读育感,以感作文”,在不断运用中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淑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中华少年,2015(29).

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策略训练1.完善作文规划,确保教学有序

作文教学要有系统性和计划性,教师不仅要为每一学段的作文教学制定好完整、有效的计划,确立明确的质量目标,还要为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甚至每次作文制定好具体、细致、可行的教学计划,尽最大可能避免作文教学的随意性,避免只追求训练数量不讲究训练质量的应付性作文教学,从而确保作文教学有序有效进行。特别是作文教学的起始年段,不提倡作文教学的系统性,但教师必须有明确的作文教学结构,心中有教材,心中有结构,杜绝作文教学低水平徘徊的状况。

2.细化训练目标,夯实能力培养

我国的写作研究都以宏观论证为主,或从某一理论前提出发结合写作现象进行繁琐的演绎推理,这种视角往往缺乏对对象的具体准确把握,表现在作文教学上,抽象程度高,目标虚泛,难以真正指导写作这种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活动,结果往往流于坐而论道,难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中,要细化教学目标,要明确每一次作文的训练点,要有达成目标的教学设计。在一次作文中,训练点不要追求面面俱到,也不要对某一个能力点的训练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奢求,要从基础入手,抓反复,反复抓,从而做到人人过关。

3.丰富训练形式,落实勤写多练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素材积累,有了一定的写作经验与感悟,如不勤写多练,还是无法达到“晓声”“识器”的境界。因此,要让学生锤炼写作上真功夫,必须引导他们在勤字上做文,在多字上下功夫。

当前的作文训练,以整篇写作为主,相对而言,这种形式的写作周期太长(一般两周一次),且一个学期七八篇的训练量远远达不到“熟能生巧”的需要。写作形式单一而又缺乏灵活性,效果自然不好。基于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丰富训练形式,将勤写多练落到实处,如在重视整篇写作时,可兼顾造句、仿写等片段训练。这种训练类似于绘画中的“速写”,“短平快”,既可用以弥补整篇作文训练量的不足,又可利用其较少受时空限制、灵活便捷的特点,使快速交流反馈成为可能,从而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此外,在强调课内限作文训练的同时,可辅之以随笔、日记等自由写作训练,让学生写自己喜欢写的内容,让学生写自己擅长写的文体;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进行扩写、续写等训练,使学生在顾及原文本的事理逻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联想能力,并形之于笔墨,达到多写的目的。

4.改变作文教学的思路——先为放胆文,再学小心文。

“凡学文,初要大胆,终要小心,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写作时,只管放胆写来,即使粗枝大叶亦无不可,这样才能令习作者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不管怎么写,喜欢写就好;不必害怕写,下笔总有益,这样才能养成写的习惯,才会在不断的历练中有所悟。

对照当前的作文教学,往往反其道而行,在学生学习写作之始,就提出开头要如何,结尾要如何,立意要如何,结构要如何,各种明规则、潜规则,处处玄机,步步陷阱,弄得学生动辄得咎、言不由衷,这样的写作氛围无疑会扼杀学生写作的激情,不利于学生养成乐写勤写的习惯的。

顺应学生心理特点,维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写他们喜欢写的“文章”;而不是在他们初学写作之始,即不断地试图“规范”他们的写作行为,用“标准”去统一学生无比丰富的感受和想象,用分数去惩罚其幼稚与纯真。到学生尝到了畅所欲言的乐趣,养成了写作的习惯,对写作有了一定的經验积累与感性认识的基础,再以写作技法、技巧引导他们由粗入细,由“放胆”而“小心”,才能由渐入佳境,由疵境而稳境而醇境而化境。

5.改进作文批阅,缩短反馈周期

作文批阅的方式与质量是制约作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改进作文批阅这一环节,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就当前来说,作文批改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精批细改”型,从标点到错别字,从语言表达到谋篇布局,从素材取舍到详略安排,从开头到结尾,教师都不遗余力地予以评点修改。二是“多批少改”型,即主张对学生作文的改动要少而批语要多,要尽量保留学生写作的原文原意,遇到可商榷的地方,则作眉批,指出毛病所在,意在让学生自己去考虑、修改。三是“精批略改重讲评”型,即要求老师针对作文里的优点、缺点,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并要富有启发性、激励性,力争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以上几种批改模式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作文是一项个体性相当强的精神劳动,丰富学生对写作经验的积累,提升学生对写作的感悟水平,最好的办法之一是让学生参与批改。为确保批改的有效性,每次批改前,教师可根据本次作文的目标,事先制订批改细则,以本次作文教学目标(能力训练点)为批改重点,兼及其余的方式,引导学生批改。这样,既能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将学生的写作训练延伸到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并能缩短反馈周期,有利于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写作记忆尚未遗忘,写作热情尚未消退之时,得到及时的点拨指导,为二次作文打好“前站”。

当然强调学生的参与,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应有的作为,适当的批改示范,与学生批改结果的监控及相应的记录仍是不可缺少的。

总之,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首先要改变求全责备的评价观,以鼓励为主,呵护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不足,予以正面引导,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让作文教学有一个健康的环境。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第一中学)

《小桔灯》读书感六年级优秀作文 篇4

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冰心,在小姑娘简朴的外表和简练淡描的对话中袒露出她一颗纯洁机敏的心,这个小桔灯在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的映照下,光芒四射地驱赶了眼前的黑暗,成为冰心心灵上的明灯。

小姑娘这种精神是身体、灵魂的支柱,如果是你们,你们会怎样,估计不是跳楼就是自残吧!后来冰心临走的时候,小姑娘画了一个圈说:“大家都好”,估计现在她的爸爸早就回去了吧,因为冰心她们都好了,所以小女孩她们都好了,面对妈妈生病,她笑眯眯的;面对爸爸的出走,她笑眯眯的;面对糟糕的年夜饭,她还是笑眯眯;面对黑黝黝的山路,她并没有吓破胆;在妈妈生病的情况下,她十分镇定。再说说我们吧,在吃年夜饭的时候,总会说,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在危险面前,我们慌乱的手脚,在困难面前我们退缩了,和小姑娘比一比和小桔灯比一比吧!

棚屋读书感 篇5

读者和书的关系,也是一种缘分。我向大家推荐的书名叫《棚屋》,加拿大人威廉·扬著。主要讲述了麦克的小女儿梅西在棚屋遇害之后,有人约他在棚屋见面解开谜团的故事。我有一群朋友,平时有时间总是在一起看书,或聊聊心得,或交流一下感受。这本书我还记得当时朋友援引了介绍,“超越《达·芬奇密码》创造的所有纪录:《纽约时报》畅销榜第1名71周;持续3年位居全美各大畅销书榜前3名;35种文字风靡全球100多个国家;荣获英、法、俄、德、意、西、葡等15国“年度最感人图书” ;感动整个美国与欧洲的心灵巨恸 ;没有媒体的狂轰滥炸,没有奥普拉的推荐,全凭民间的口口相传,《棚屋》创造了美国销量超过1000万册的奇迹,好评如潮。”听此介绍,我毫不犹豫地就把书拿过来准备拜读。

“三年前,小女儿梅西在山间那个鄙陋不堪的棚屋遇害,她那被撕成碎片、血迹斑斑的红裙子如影随形时常在麦克眼前浮现„„就在一个邮差无法送信的风雪天里,麦克意外收到一封署名“老爹”的来信,邀他去棚屋见面。“老爹”是妻子南和孩子们对上帝的称呼。这是杀害梅西的凶手精心设计的阴谋?是一场不怀好意的邪恶玩笑?还是真的来自上帝的邀请„„“这本书有一个几乎令每一个拿起这本书的人就怦然心动的悬疑故事,故事从第一页开始便布下了一个诱人的机关。机关藏得很好,直到最后,艰难的最后,才慢慢抖开。中间填藏的,一定是难过、悲伤、惆怅„„ 我想很多人都与我有同感,特别是为人父为人母的人。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的结晶,像自己的一件作品,牵着他们的小手,看着孩子们快乐健康的成长,是莫大的幸福。可突然有一天,他们被残害....作者的这种感觉让人痛彻心扉。文中有一段描写 “(麦克即将走进棚屋),再次看一眼梅西的照片,把它和衬衫口袋里的字条放在一起。要是人们找到的是他的尸体,至少知道他心里在想着谁。”这种感觉、这种文字,是不是让你也感受到主人公心中的“巨恸”呢?遗憾的是,西方人有他们的信仰,有上帝可以信赖,有“老爹”可以引导化解仇恨重拾爱心。那么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又该怎么办呢?这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福建幼儿园凶杀案那些孩童们父母该怎么办呢?

可是读着读着,却发现读下去很艰难。本是一个巨恸故事,但读着读着,悬着的心却渐渐放下来。中间,没有展开悬念,却通过对话讲起了圣父,圣子,圣灵和人的关系。我承认,最初拿起这本书,因为想知道那个悬念。想知道凶手最终会怎么了,想知道上帝是否会现身。这已经是21世纪了啊,上帝?上帝是什么? 是一个人,一个神,一个信仰? 是一座教堂,一套教阶制度,圣歌,babel, 还是一个别的什么? 其实几千年来,几乎很少有人真正去追问过。所以当本书的机关一打开时,谁能不震惊万分?

即使在西方,对上帝的信仰也是不同程度的。在美国工作时,我的房东是虔诚的教徒,每个周日都去教堂做礼拜,周三还参加教堂的唱诗班。所以我有幸能和她参加每次的活动。对宗教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去洛杉矶时,那里的朋友也许是因为年轻吧,比较看淡,从不在周日去教堂。我又一次和她谈起了信仰,因为熟悉了才能聊这个私人话题,他说“我非常佩服的是编写圣经的人能够把教义编成故事。”在一个没有信仰也没有畏惧的时代里,上帝是什么东西?怎么会有上帝?这些问题是不是太搞了?书中间的一大段篇幅是非常“说教”的。作者尝试处理一些基督教“教义”,人神关系,爱,偏见等问题。是藉着小说主角与“三位(一体的)神”的对话带出来的。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般的小说,想在周末把书轻松看完。读到中段才发觉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不喜欢思考的人会读得非常困难。于是,我把书放下了。

再次拿起此书,是在看完电影《2012》》之后。因为这个电影让我哦思考,当我受难时,上帝在哪里?当众人受难时,上帝在哪里?我也生气,也愤怒,也委屈,例如地震,例如泥石流,这是天灾,没办法。但人祸呢,我心中不免寒颤,现代中国人是如此缺乏信仰,如此急功近利,谁来救赎我们?还在美国时,不止一次被人问起我的信仰,每次都搞得我很尴尬,不知如何作答。反倒是很多人反问我:信仰儒家思想吗?可我们大都没有明确的宗教

信仰,千年来佛教对我们的深厚影响,至今好似沦为“迷信”。我们的迷茫、不安、伤心、绝望,跟谁去诉说,又怎么来抚平?

当看到梅西被谋杀,而上帝却无动于衷,我感到迷惑不解。既然上帝无所不能,为什么不去阻止悲剧发生。慢慢的我才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关于宽恕和爱,关于坎坷和信仰~

生活中有欢乐,但也有苦难。如果上帝排除一切苦难,这无疑是对人性的一种否定。我们应当直面痛苦的本质,探究内心深处的黑暗。从中找到爱和宽恕。上帝要做的就是帮我们找回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正如鸟儿的本能是飞翔,停下不是爱的一种形式,我们要让它重新飞翔。

其实上帝只是一个代替,只要我们心中有宽恕和爱,他就无所不在。而这也是本书想要表达的思想。“棚屋”是一个比喻,由你自己的痛苦建造的房屋,你受困的、受伤的、遭损害的地方。同时又是从绝望中获得重生的地方。如果我们不敢面对,不愿意深入记忆最黑暗痛苦之处,我们就无法与“上帝”?流,也就无法找到真正的爱与救赎。

伟大的心有两扇门,一扇往生,一扇往死。

当小女儿被基本确定遭到一个“女童杀手”劫持杀害。三年来,麦肯锡一万遍自问,问地,问天:当我小女儿被绑架劫持的时候,上帝在哪儿?当我小女儿受难的时候,上帝在哪儿?当我、我妻子、我另外的儿女为此心碎巨恸的时候,上帝在哪儿?上帝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信他?

三年来,麦肯锡怨恨交加,无一刻时间释怀。

只有愤怒。

本是一个巨恸故事,但读着读着,那些美丽如花的文字,那些悲伤痛楚,那些哀愁怨恨,逐渐化解在无边的草地和灿烂的山花之间„„主角与神相遇后,神对她说:我们没有人希望这种事情发生。但它就是发生了,我们会学习经历这件事。但我们要一起学,好吗?这一段话让我感动得流下泪来。

这是一本沉重的书,叫人有很深的感悟。比方麦克问老爹为什么不去惩罚作恶的人,老爹答说,罪恶本身就是一种惩罚。

我想,我们需要它。至少我们需要心中的信念。

我们这些跌跌撞撞的人: 毕竟,我们都曾跌跌撞撞过。这是一个讲述爱与宽容的故事。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棚屋”,尽管它鄙陋不堪,遍布灰尘,但你还是要去经常坐坐。须知,疗愈的最好方式便是正视。

书里有一句引语特别感动人心:全能的上帝不是把自己分配给孩子们,而是完整地把自己的全部给予每个孩子。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他们非常需要有人能给他们排忧解惑。而我们不但在流汗,还在流泪,甚至流血。所以,我们都是伟大的,那么,请不要吝啬我们的爱,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我们可能就是他们的上帝。

真希望像书中最后的结尾那样,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上帝,世界充满爱.....因此,别在拷问自己的内心。你知道上帝在干么吗?

读书后感课件 篇6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抒真情讲真话,自由表达,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作前准备:

收集古今中外名人惜时、勤学的事例或找一些具有感人事例的小故事。

教学目标:

1、任选一篇读过的文章写读后感,根据提示选取有意义的内容进行表达。

2、能结合具体事件清楚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语

引导回忆:同学们,你们最近看过哪些课外读物,看后有什么感受吗?(抽几名同学谈)

点拨话题:刚才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写读后感好吗?什么是读后感呢?(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一本好书,你读后一定会有很多感受,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写出来,要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自己的真实看法,也可以对其中某些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读一读例文《从〈海伦.凯勒传〉想到的》,想一想,小作者是怎样写读后感的?(注意分清哪些句子是复述,哪些句子是写感想)

3.题目可以用“《****》读后感”或“《****》有感”,也可以根据写的内容拟定题目。

三.习作指导

1、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两点上来发表议论。

2、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社会实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写并结合切身体会,体会才真切,文章才具有说服力。

3、读感结合有侧重。

正确处理好“读”“感”的关系。“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因此要有读有感,读感结合,比例协调。不能只读不感,一味抄写课文,没有体会,也不能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通常情况下,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

当然交代所读文章的名称和主要内容是必写的。

4、引导探究,总结写法:

夹叙夹议,叙中有感,感应中有叙。

四、学生选材,互说。

五、打稿。

第二课时

一、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二、文后指导。

1、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以表扬为主,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好词语用得好,都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投影出示两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

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读书感作文 篇7

无聊空虚是大学生群体手机依赖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陷入无意义感,即所谓“存在的空虚”( existential vacuum) ,当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个体就无法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感与价值感,而只能被自己内在的空虚萦绕,这种内在的空虚就是无聊[5]。

对于无聊与手机依赖行为的关系,前人的研究更倾向于从无聊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以及有限的文献指出无聊更易产生成瘾行为。鉴于上述,笔者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于2014 年4—7 月通过对大学生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探讨大学生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法,于2014 年4 月选取河南地区3 所高校( 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 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18 份,问卷有效率为97. 2% ,其中男生197 名,女生221 名; 大一年级111 名,大二年级109名,大三年级103 名,大四年级95 名; 理科生198 名,文科生220 名。所选被试年龄为17 ~ 25 岁,平均年龄( 19. 85 ± 1. 15) 岁。

1. 2 方法

1.2.1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PS)

采用黄时华等[6]修订的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该问卷共30 个题项,分为二阶因子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外部刺激表示对环境刺激的低感知,内部刺激指个体自我创造兴趣的活动能力低下; 外部刺激的单调性、孤独感、紧张感、约束性,内部刺激的自控力、创造力,共6 个维度。采用7 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计1 ~ 7 分,分数越高表明无聊感越强。该问卷Cronbach α 系数为0. 87,重测信度系数为0. 80。

1.2.2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

该量表由香港中文大学梁永炽修订[7],采用1( 从不) 至5( 总是) 点计分,共17 个条目,包括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4 个因子。失控性指使用者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不能自控,戒断性指无法正常使用手机时出现挫败的情绪反应,逃避性指利用手机回避一些现实问题,低效性指过度使用手机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的效率。量表的Cronbach α 为0. 87,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χ2/ df = 2. 67,RESM = 0. 04,GFI = 0. 91,IFI = 0. 90,CFI = 0. 89) ,适用于诊断青少年或大学生的手机成瘾。

1.2.3生命意义感量表(MLQ)

采用Steger等编制、刘思斯等[8]修订的中文版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有9 个项目,整个量表分为“拥有生命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2 个分量表。其中“拥有生命意义感”分量表,高分代表被试感觉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且有目的的; 而“寻求意义感”分量表高分代表被试正在努力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该中文修订版总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 71,2 个分量表的 α 系数分别为0. 81 和0. 72。

1.3统计分析

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问卷填写均采用独立、无记名方式。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 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检验,检验水准 α = 0. 05。

2 结果

2. 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无聊感手机依赖得分比较

男生无聊总分高于女生(t=2. 13,P < 0. 05 ) ; 大四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总分高于其他3 个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2. 63,P < 0.05) 。见表1。

2.2无聊感手机依赖行为和生命意义感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呈正相关,其中手机依赖行为与无聊感的单调性、孤独感、紧张感、约束性维度呈正相关,与自控力、创造力维度呈负相关( P值均< 0. 05 ) 。 无聊感与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 r =- 0. 31,P < 0. 01 ) 。另外,手机依赖行为与拥有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 r = - 0. 20,P < 0. 01) ,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正相关( r = 0. 31,P < 0. 01) 。见表2。

注: * P < 0. 05,**P < 0. 01。

2.3生命意义感在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手机依赖行为对无聊感的回归系数为0. 32,拥有生命意义感对无聊感的回归系数为- 0. 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将生命意义感( y) 这一中介变量代入回归方程后,发现手机依赖行为对无聊感( x) 的回归系数由原来的0. 32 降为0. 28,说明生命意义感在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 w) 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百分率为: 0. 32 × 0. 31 ÷ 0. 33 ×100% = 30. 06% 。见表3。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的回归方程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男生的无聊总得分情况高于女生,与Vodanovich等[9]研究结果一致,即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体验无聊。Zuckerman等[10]研究也发现,男生的无聊易感性量表得分高于女生。Polly等[11]提出,无聊的性别差异在童年时期比较明显; 而Seib等[12]则发现女性更容易无聊。笔者认为,在总体上无聊的性别并没有差异,本研究中差异可能和抽样有关,个体的无聊感体验因人格特征而表现出个体差异[13]。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男生、女生都应设法消除无聊,用有意义的体验去充实大学生活,而不是在打发无聊的过程中虚度光阴。

本研究还发现,大四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得分高于其他3 个年级,可能的原因在于大四面临毕业,一方面基础课程都结束了,自由时间更多; 另一方面大四学生面临考研、就业,需要时刻关注录取以及就业招聘信息。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呈正相关( r = 0. 31,P < 0. 01) ,其中无聊感的总分与手机依赖行为的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维度都呈正相关,且与失控性维度的相关程度最高( r =0. 30,P < 0. 01 ) 。说明大学生的无聊水平越高,就可能在手机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不能自控,之前的研究[5]也表明无聊与较差的冲动控制能力显著相关,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高无聊倾向者更容易产生成瘾行为,如酗酒、药物成瘾、病理性赌博或网络成瘾。另外,无聊水平与手机依赖行为的低效性维度相关系数为0. 29,说明大学生因无聊而产生的手机依赖行为,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效率。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与无聊感总分呈负相关( r= - 0. 20,P < 0. 01 ) ,生命意义感与无聊感的外部刺激因子( 单调性、孤独感、紧张感、约束性) 均呈负相关,其中与单调性的相关程度最高( r = - 0. 50,P < 0.01) 。单调性是引起无聊最重要的因素,如Ahmed[14]把此因素命名为“兴趣缺乏”,重复枯燥的外部环境易引起无聊,从而影响个体拥有生命意义感的程度。黄时华等[6]认为具有高度倾向无聊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将外部环境刺激知觉为单调受约束的,更多地体验到孤独感。本研究说明,当个体拥有生命意义感体验越强,对来自外部环境刺激的单调性、约束性以及孤独感、紧张感体验就越少,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如Frankl[5]认为,当个体缺乏生命意义时,更容易陷入无聊的境地。生命意义感与内部刺激因子( 自控力、创造力) 均呈正相关,内部刺激反映的是个体创造自我兴趣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创造力,能在各种环境下保持自我充实的个体,往往不易无聊,拥有的生命意义感体验程度则强。

中介效应检验的结果表明,生命意义感在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大小为30. 06% 。大学生群体空闲时间多,容易产生无聊感,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个体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呈正相关,然而手机依赖行为程度的高低,受个体拥有生命意义感水平高低的影响,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手机依赖行为不仅受无聊情绪所影响,也受到生命意义感以及个体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

对大学生无聊感、手机依赖行为、生命意义感三者关系的关注与探讨,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新的参考,对深入了解“手机低头族”的形成机制有一定参考意义,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与此相关的问题; 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探讨,有助于大学生对生命意义感的内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能更好规划与指导大学生活。高校应引导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命意义体验,减少无聊的体验,防止无聊引发的不良行为及后果,减少手机依赖行为,促进大学生珍惜和把握好大学生活,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无聊感、手机依赖行为以及生命意义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本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探索性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首先,本研究选取的被试是大学生群体,以后的研究应该拓宽研究的被试群体,增加其适用性。其次,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补充纵向研究,增加结果的信效度。目前国内研究者对无聊感的关注多限于无聊的消极影响,但Gosline[15]提出,当人们不再满足于无聊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时,无聊状态将会转变为未来生活挑战的动力,因此对大学生无聊感的探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的意义感与价值感,同时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进一步探讨降低或消除无聊感的调适方法,减少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去探索生命中更有意义的事。

摘要:目的 探讨生命意义感在大学生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深入了解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河南地区3所高校418名大一至大四学生,采用无聊倾向问卷(BPS)、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生命意义感量表(MLQ)进行测量。结果 男生的无聊总分高于女生(t=2.13,P<0,05),大四年级的手机依赖行为高于其他3个年级(F=2.63,P<0.05)。大学生无聊感与拥有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r=-0.31,P<0.01),手机依赖行为与拥有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r=-0.20,P<0.01),无聊感和手机依赖行为呈正相关(r=0.31,P<0.01)。拥有生命意义感在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30.06%。结论 生命意义感可以部分调节大学生在无聊时对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

读书感作文 篇8

周记之一:“爸妈经常在晚上出门,我一个人待在家里,非常害怕。晚上看家,实在可怕,非常非常的可怕。这种可怕是文章所写不出来的。啊!晚上看家,太可怕了,可怕,可怕,真是可怕。”

许多学生看了之后都嘻嘻地笑了。“读了这段文字,同学们觉得它好吗?”

“不好。”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什么地方不好?”“重复语句。”“不生动。”“不会描写。”同学们纷纷的发表意见。“你们都说得很好。”那要怎样写较好,才能够把它说出来?”同学们有的望着黑板,有的望着窗户,有的低下了头。

“害怕跟高兴、惭愧、伤心……等情绪,都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这是抽象的。写抽象的文章,要采用具体化,使它生动。那么要怎样使抽象具体化呢?有一个好法子,那就是用‘看、听、感、想、做等五种方法去描写。”我说道。

当我们要描写一件事,我们可以问自己说:那时候我的眼睛看到什么?我的耳朵听到什么?我的心里感到什么?我的脑里想到什么?我有没有动作?应用‘看、听、感、想、做这五个方法,就像神仙那点石成金的五根手指头一样,可以把抽象的意思,生动的描写出来。” “大家注意听,现在我要应用‘看、听、感、想、做的方法,跟同学们合作,把文字变得生动。”

那么,要把文章写得生动而有情彩,就必须学会多思考多修改。

一、下笔之前,从字、词、句到段、篇、章反复思考其内容的可行性

顾文炜说:“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说明了写作思考过程的重要性。其实写文章之前的思考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打“腹稿”过程。“腹稿”过程给全文写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定下了基调,尤其是诗的写作更为讲究,故有“三年两句得”的说法。可见,要把话说得“经典”,把诗文写得生动而有情彩,写作之前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二、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魏巍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最先是选择十一个材料来写,后来又把材料删减成五个,最后再把材料删改成三个,从三个方面来写“中国人民自原军”是最可爱的人。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撰写《红楼梦》,为了这部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作家们写作尚且这样做,何况刚学写文章的人,更应该学会修改自己的文章。

三、训练的具体方法

(一)笔头练

教师在教课时,可抓住课文中某个细节或片断,结合作文要求加以分析,布置为作文。

(1)仿写,不可照抄照搬,要同中求异,从相同点悟出不同点,“照猫画虎”要画出虎气。例如学习了《故乡》中势利、尖刻、自私的杨二嫂的肖像“漫画”后,可让学生写个有类似性格的现实人物肖像,既写与之相同之处,又表现其不同处:杨二嫂是细脚伶仃的圆规,双手搭在髀间,而现实中也许有个胖萝卜,双手叉在腰际。

(2)生发。就是根据课文情节,合理想象,生发开去,加上或延伸课文中的情节,再造细节,这比仿写更进一步了。例如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后可布置“皇帝的避谣演说”;学习了《变色龙》后,可作“奥楚蔑洛夫见到将军哥哥了”等。当然,不必限于课文,还可以找有关的文章作为范文分析,让学生根据其中适合的材料进行片断练习。

(3)修改。可采用面改和学生互改两种方式。面改时,指出其优缺点,督促其改正不足,发扬优点。学生互改,实际上就是让他们互相讨论交流、提高的过程。教师可择其善者作为范文,予以评点。

(二)口头练

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机会,弥补笔头练的不足,避免其单调性,增强作文的趣味性,调动其作文积极性。口头练,题材要选学生最熟悉的,选择范围要大,要多留几个题。除事先布置学生观察外,课内利用几分钟互相讨论,组织材料,以便清楚地表达。讨论3至5分钟后,让学生举手表达;教师对他们的口头作文逐一简评。也可让学生针对某一篇或几篇进行评论,最后师生汇总意见,评出名次。此外,还可让学生把学校的生活片断讲给家里人听,并提醒他用不同的语言向不同的听者表达,同时记下对方的语言动作。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语言的单调性,学会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在不同的表达环境用不同的语言。

四、片断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计划性。教师心中首先要有个训练线索:初一,以写人记事为主;初二,以状物说明为主;初三以上以叙述议论为主。同时适当加一些其他有关的训练。

(2)用大作文和周记的训练同步配合。把大作文作为片断训练的综合运用,每周一次,应用文也应在大作文本上进行;小作文用来作片断训练;周记本用来作总结。作文片断训练是个“积水成渊”的活动,必须把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写作结合起来,逐步提高,不能求之过急,不可半途而废,且每前进一步,都作一次小结,写作水平才能竹子开花——节节高。

4R执行力系统读书感 篇9

《锡恩4R执行力系统》这本书详细说明了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并且完整详细的解释和阐述了它的重要性。之前也有看过类似的书,基本都是国外的一些营销战略专家所著,感觉针对于国内企业并不是很实用。但是这本书里阐述的一些理论我觉得很适合现在的工作。看完本书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明确的工作宗旨。针对市场部的工作结合这本书我想写一些自己的感悟,以及后续工作中应该改正和加强的地方。

所谓4R系统我的理解是,以结果为导向,所有工作责任明晰明确到人,领导必须对下属工作节点进行检查,工作完成后对员工多激励,也需要适时的惩罚,做到奖罚有度,透明公开。

R1以结果为导向,就是定义结果,而结果对于市场部而言就是在明确了产品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品牌营销来提高销售业绩。而展会、内刊营销、礼品营销、以及线上线下的多渠道推广,都是为实现这个结果而需要产生的过程。按照结果导向理论,在市场部确认今年销售业绩具体增长值的前提下,就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过程)去完成这个结果。这个结果的完成是最重要的,而中间的过程或者说是“苦劳”其实并不重要,中国的老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句话,在读完了这本书后,我明白其实就是在找借口。而这个借口中国人已经找了几百年。之前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通过结果导向理论我明白了,做任何工作结果第一位,而过程则是越简单,越实效,越有针对性就越好。这才是所谓的事倍功半。

为了结果导向,市场部需要明确一下职能和职责,这也就是4R系统中阐述的R2岗位职责系统。市场部是一个企业中营销组织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营销组织由市场部和销售部组成。按职能划分,市场部负责拉近产品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销售部负责拉近产品与消费者的物理距离.。按照我的理解,市场部的主要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销售部协同制定年度营销目标计划。

2、建立和完善营销信息收集、处理、交流及保密系统。

3、对消费者购买心理和行为的调查。

4、对竞争品牌产品的性能、价格、促销手段等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5、对竞争品牌广告策略、竞争手段的分析。

6、做出销售预测,提出未来市场的分析、发展方向和规划。

7、制定产品企划策略,其中包括品牌推广和品牌维护。

8、与销售部协同制定产品价格。

9、新产品、改进后产品上市规划。

10、制定通路计划及各阶段实施目标。

11、促销活动的策划及组织。

12、合理进行广告媒体和广告代理商的挑选及管理。

13、制定及实施市场广告推广活动和公关活动。

14、负责产销的协调工作。

通过市场部的岗位职责的确定,可以发现市场部的职责很难按照量化。因为市场部的工作很多方面都是在作指导工作。但是责任的一对一划分是比较容易进行的。市场部职责按照笼统的划分其实就是:调查—分析—方案—推广。这四块内容,周而复始的在运作。通过一次一次的改进完成适合于本公司的一系列的周期性的工作。

在这里我也想说一下自己在进入达克2个月后对市场部工作的理解和希望。达克轴承现阶段依然是一家以外贸为主,内贸逐步发展的公司。长期的外贸经验在内贸销售中碰到了一些水土不服。但是通过两年的努力很多地方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我之前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很多的外销转内贸的公司成败得最核心因素是:品牌+库存。

库存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积累,需要一个对市场了解对客户了解后完成积累的过程。库存的建立是一个公司最占压资金的地方,而且也是决定公司发展速度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需要慎之再慎,但是也具有必然性。

品牌不健全则是所有外贸企业的通病,而品牌的建立除了需要时间的积累外,费用的投入也是很重要的。当然费用不是乱花的,这需要市场部详尽的市场调研和计划。重工轴承行业和轻工业、快消品有着截然不同的品牌推广路线。因为轴承行业所有现存的知名品牌公司都是有着至少几十年历史的老牌公司,口碑营销是这些老牌公司之前固有的做法。作为一家年轻的轴承工厂我们的品牌营销之路必须要打破常规剑走偏锋,这样才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品牌拓展这项工作。所以在很多时候需要一定的炒作。当然炒作的方式和投入的资金我们希望稳重务实,以小投入换大回报。

在这里我也提一点自己的希望,市场部是一个花钱的部门,而见效又不是立竿见影。所以希望上级领导给我们更多的支持,我们也会抱着胆大心细的做事态度去完成每一项工作。

说过了责任系统,接下来是R3结果跟踪系统。这套系统我从进公司到现在有着很深的体会。而这个体会是葛总给我的,在所有我们部门进行的工作中葛总在最开始进入时就要求我们提交时间节点,并且在所有的节点时间都会详细了解工作情况。其实刚开始我感觉是领导对市场部的工作还不信任,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越信任越检查”这句话。因为信任所以检查。之后我们部门内部的工作我也会做到检查跟踪。这样可以少犯错,把错误防范到萌芽状态。

因为会议是节点检查系统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在会议上大家可以阐述,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所以市场部也需要专门的部门例会来完善工作系统。市场部现在还没有本部门的例会,之前基本是和销售部门一起开。从7月开始我准备安排市场部的专门例会,完善节点检查系统。

最后一个R4是即时激励系统,这套系统在内贸销售部使用的比较多,效果也是显著的。我认为除了现金方面的奖励外,领导的表扬也很重要,所有的业务员都需要自我价值被肯定,而除了现金肯定外,每一个人在领导眼中的业务员形象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就像4R执行力里所说的:“你要什么,就立即奖励什

么,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在渴望被承认。”

《4R执行力系统》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非常感谢人力资源部把这本书推荐给我。以上的读书感中的内容只是个人认识,肯定还存在着不少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尽量完善4R中介绍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开拓思路,让市场部的工作系统化。

市场部:黄子钇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书感魏玮 篇10

空灵致静 宁静致远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心得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界很多事物现象被一一揭去了其原有的神秘的外衣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也逐渐被认识.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譬如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神化到市俗化的过程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教师不再是神而是人.在历史上文化人曾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圣者教师当属于文化人之列但文化人之所有被奉为圣人实际上是当时的统治者垄断知识实行愚民政策的结果.时代发展到今天知识已被大众广泛的掌握已是不争的事实.当神圣的外衣被揭去时.文化人包括教师在内无疑地堕为市俗人教师职业化的倾向也就越来越显著.而教师一旦成为一种职业就意味着当教师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是由于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的又使这一职业与其他职业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个人认为如果教师仅仅被视为一种职业尤其是做教师这一职业的人也把教师视为一种职业那么教育将坠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样说不是要给教师再次披上神圣的外衣也不是精神上的自我麻痹.我并不否认教师作为谋生手段的职业特点而是说把教师仅当作职业对做好教师这项工作是远远不够的.经济社会市场化的潮流使我们这个世界物欲横流金钱被奉为至高无上的东西但正如很多报道的事实所显示的人类的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反而萎缩了.教师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人应该义无反顾的承担起守护人类精神家园的责任.我们不需要被别人奉为神因为在当今这个时代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特别的人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当前教师为适应社会的迅速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师生间代沟的拉大日益难以应对的杂事以及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等等无一不在强烈地捶打教师的身心为了应付这些变化教师们疲惫不堪感觉成了一个被外物奴役的苦儿迷失在这个被机器和数字统治的世界中.这实在是一种悲哀.发展是硬道理谁也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凭空的新生于旧教育发展到今天总是有与旧的教育一脉相传的东西的正如郑杰老师所说很多东西可以现代化而教育的本质依然如故那就是“人性”也就是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人的基本特征.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要素显然在于人的精神世界这精神世界里包含有理想信念美感思索情感道德等等学校作为人类文明的聚集地便以精神世界充实而富有价值而教师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传递人类精神的火种上.构成精神世界的要素不仅使人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而且使人与人之间也有了显著差异因此作为人类精神的守望者教师就不能不守卫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才不致于迷失.古人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只有守住内心的宁静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尽一名人类精神火种的传递者的责任才能为人类走向更远更美的未来奉献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中国的教师无疑要把现代的科学技术教给学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民族文化的精髓传递下去.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史所积淀的优秀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具特质的宝贵财富.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所谓一体化就是以西方为标准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下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许多弥足珍贵的优秀文化传统被抛弃了.但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抛弃优秀文化传统就像一个人被抽去了脊柱一个失去自己的文化传统的民族也就失去了这个民族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教师作为精神家园的守望者首要的就是要把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递到学生心中.先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有很多这其中有些是永恒的东西有些则需要用时代的眼光和标准去充实发展.作为教师如果不能静下心来以一颗空灵的心境去分辨审视思索是很容易为世俗的观念所迷惑的是很容易对面前的精神财富作出错误的判断和诠释.不仅如此在人类文明发达的大背景下拥有知识已不再是教师的特权.而且教师已拥有的知识也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作为一种应运而生的理念也是适合每个教师的而学习是需要抛却一切杂念的静心静气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以获取知识为目标的学习需要一片空灵的心境.而学习也必将我们带进更佳的工作境界使我们获得传递精神火种的最有力的保证.正如郑杰老师所说教师要的是静气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视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地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位其中的意义.静气才能平心心平则生活工作都会是另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学生才能从你这里受益才能使你身边的每个人才能受益而最大的受益者则是教师自己.魏玮

读书感作文 篇11

现实生活中,我们考虑问题的思维规律常常是这样的:这个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往往又会有这样的思维顺序:摆出现象——指出实质——讲析危害——查清根源——提出措施。

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作文的逻辑关系。写作方法上所谓的抽丝剥茧指的就是对这种逻辑关系的形象化的解读。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能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因为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因此,高考作文要想得高分,一定要有思辨性。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阐述观点还是叙述事物,往往会犯绝对化的错误。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思辨来自对事物本质或相反、或相对性的一种揭示,来自对事物准确而富有分寸的把握。思辨的前提是占有丰富的材料,表达上追求精粹的意识。思辨作为一种较强的融入着个人认识情感的思维能力,它需要对生活的统摄能力;需要对人和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及体察;还需要对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可能性进行有效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抽象、才能达到思辨的目标。

单纯的叙述不叫思辨,但叙述隐含着思辨,可以体现思辨的意蕴。文章只有把叙述的内容上升到动态的普遍性后,才会有思辨的味道。有的文章尽管是以叙述为主,但由于有一种哲学的韵味,所写的内容又能引人感悟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同样具有思辨的色彩,但这只能是整体的感觉,而不能像我们所写的记叙文、议论文或者夹叙夹议的散文那样有局部的呈现。单纯的阐述也不叫思辨,阐述一般是对内容的阐发引申,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接近思辨的表达,但不能说就是思辨。单向的或者多角度的阐发,虽然有了某种思辨的意味,但其呈现方式如果散落而不精粹,多向而不辨证,也不能说它有思辨性。同样,单纯的议论也不叫思辨,只有有了对内容深刻的揭示并体现立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向,才有思辨的色彩。

思辨的底蕴是全面辨证的哲学意识,而精粹辨证有分寸的表达是其外形。要想使文章达到具有思辨性的目标,必须占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生命磨砺和较强的对思辨表达的意识追求,再加上长期的写作历练这些都是文章达到思辨不可缺少的要素。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而忽视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因而缺乏思辨性。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种高考作文具有思辨性的做法:

第一,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要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可以把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该进行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做好量的准备。

第二,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考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逻辑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第三,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组织支持感研究述评 篇12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正逐渐增大,各个组织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企业不断地要求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以创造出更多的绩效和价值。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出现,新兴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众多学者们也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员工与组织的关系中来。员工和组织的关系是决定其工作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Stinglhamber et al,2013) , 国外学者van Knippenberg等( 2007) 指出 , 当今的研究主要从两种视角来探讨员工与组织的关系,即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 和社会认 同理论( Social Identity Theory)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和互惠规范原则 ,雇佣关系是一种用忠诚和努力换取物质财富和社会情绪需要的交易,而组织支持感(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也正是基于社会交换和互惠规范产生而来( Eisenberger et al,1986) 。掌握组织支持感影响员工态度和行为的作用机制,对改善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等积极的组织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组织支持感的概念和测量

Eisenberger( 1986) 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 ,提出了组织支持的理论,并对组织支持感做出了定义:员工对于组织如何重视他们的贡献并关心他们的利益的知觉和看法。这其中包括两种含义:第一,员工对于组织在多大程度上重视他们的贡献的信念;第二,员工所感知到的组织对他们的关怀。正是这两种主观性体验构成了员工的组织支持感。

关于组织支持感的测量,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就维度方面来说有着不同的研究结果( 见表1) 。西方学者们一直采用由Eisenberger( 1986) 编制的组织支持感问卷( SPOS) ,该问卷包括36个条目,采用7点计分方式( 1= 非常不同意,7= 非常同意) 。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70。每一个条目都显示出对主因素的较高负荷,各条目之间相关为0.42~0.83。

中国学者宁 ( 2010) 根据组织支持感的二维结构模型, 编制了一个10个条目的组织支持感量表。该量表采用7点计分( 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分数越高表示被试自我感知的行为与问卷中的描述越相符。量表包括两个子量表, 工作支持感子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779,生活支持感子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742,组织支持感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720。各因子的负荷值在0.509~0.777之间,具有较好的效度。凌文辁等( 2006) 根据其提出的组织支持感的三维结构模型编制了组织支持感量表,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工作支持、员工价值认同和关心利益,共24个条目,采用6点等级计分,子量表和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92、0.85、0.89和0.96。

二、组织支持感的理论基础、前因和结果变量

( 一) 理论基础

组织支持感是探讨员工与组织关系的重要变量,它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出发来解释员工—组织关系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组织支持感的研究是基于社会交换理 论、互惠规范以及组织拟人化思想的基础之上。社会交换理论认为,雇佣关系是一种用努力和忠诚来换取实际利益和社会奖励的交易,员工与组织的关系正是建立在这种交易之上。员工对与组织交换关系质量的评价可以预测其态度和行为。交换关系越好( 得到较多的组织支持) ,员工就越会重视组织的利益并留在组织里。这是因为互惠规范使员工产生一种义务感,激励员工回报组织对自己的善待,于是组织支持感就会影响员工的组织承诺、绩效、工作满意度和角色外行为等。而如果员工对交换关系不满意,认为付出没有得到等同的回报,则可能会使员工想要脱离与组织的关系,产生工作退缩行为,如缺勤、迟到和工作不积极。Levinson( 1965) 指出,员工会将组织代理人的行为当做组织本身的行为。这样,如果员工受到上级的良好待遇,就会很自然地将这种有利对待视为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组织支持感便随之产生。

( 二) 前因变量

Rhoades和Eisenberger( 2002) 对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发现了影响组织支持感的前因变量主要有公平、上级支持、组织奖励和工作条件这三个因素。其中,公平与组织支持感的正相关最强,其次是上级支持和奖励 / 工作条件。程序公平作为公平的一个组成因素,和POS有很强的关系。Shore等( 1995) 认为员工通过对组织中像工资增长和职位提升这样政策的认识而产生对程序公正的评价, 员工通过对程序公正的不断感受,而自然产生POS。在工作中,组织代理人的行为常常被员工视为是组织的意愿,员工会把组织拟人化,上级的言行和对待员工的方式就代表了组织的做法。如果员工从上级那里得到了有利对待,便会把这种上级支持视为组织给予他们的支持。Shanock和Eisenberger( 2006) 的研究指出,上级支持和组织支持感以及员工的角色内外行为有正相关。因此,这种由上级的行为引发的支持感会深深地影响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在人力资源实践中,对员工贡献的认知被认为与组织支持感正相关,许多研究都探讨奖励和工作条件与组织支持感的关系。奖励 / 工作条件这一影响因素与组织支持感的关系是相对较弱的,Rhoades和Eisenberger( 2002) 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在路径分析时,只有控制了公平和上级支持这两个因素后,奖励 / 工作条件与POS才有单独的联系。

( 三) 结果变量

组织支持感可以有效预测情感性承诺、工作满意度、工作正情绪、保留在组织中的意愿和离职倾向等因素。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投入、压力、离职前退缩行为和角色外行为有中 介作用。Shore等人( 1991) 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了组织支持感、组织承诺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与组织承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是正向关系。Shore与Wayne( 1993) 发现,情感性承诺与组织支持感对顺从与利他行为有正相关,但持续性承诺则与这两者呈负相关;此外,组织支持感比起情感性承诺及持续性 承诺对员 工的组织 公民行为 有更佳的 预测力。Eisenberger( 1986) 的研究指出 ,较高的组织支持感会让员工产生自己是组织的重要成员的身份认同感,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职业流动与离职行为。Arokiasamy( 2010) 指出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和离职倾向有显著相关。Beheshtifar等( 2012) 的研究也表明,组织支持感和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有显著相关。

三、组织支持感与组织认同的交互作用

组织支持感和组织认同都能很好的解释和预测员工—组织关系,近年来,众多学者分别从这两种角度出发进行了深入和详细的探讨。组织支持感和组织认同所分别代表的社会交换过程和社会认同过程有着不同的前因变量,这两种角度的研究往往是彼此相互独立的,但也不能排除它们在影响组织行为时有交互作用的可能。van Knippenberg( 2007) 的研究指出, 在预测工作退缩行为时( 离职倾向、缺勤) ,组织支持感和组织认同有交互作用。魻mer Turun觭和Mazlum覶el觙k( 2010) 的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对组织认同有显著影响,组织认同在组织支持感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国内学者沈伊默( 2007) 的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对组织认同和留职意愿有着直接的显著影响,同时,它通过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对个体的留职意愿、同事间利他行为、个人主动性、人际和谐和保护公司资源产生间接的影响。前人的研究纷纷指出组织支持感 对组织认同是有影响的,那么组织支持感是否可以促成组织认同呢? van Knippenberg( 2007) 指出,组织支持感源自对交换关系的评价,公平和奖励与交换关系的积极评价有关。而组织认同源自对自我和组织相似性的知觉, 若组织具有良好的吸引力,则组织认同可以被加强,于是良好的交换关系( 高组织支持感) 则可能会促成组织的吸引力,从而增加组织认同。

另一方面,虽然组织支持感和组织认同的交互作用已被证实可以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也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显著的。van Knippenberg( 2007) 在其研究中指出,组织支持感和组织认同的交互作用与离职倾向和缺勤有显著的负相关,但这种相关关系仅对于低组织认同者来说是有效的,对高认同者来说,这种相关关系很弱甚至不显著。同样的 ,Stinglhamber等( 2013) 的研究也 表明 ,组织认同 低时,提高组织支持感可以减少员工加入工会的可能性,但当员工的组织认同很高时,组织支持感的高低对其是否加入工会没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组织支持感和员工的工作态度及行为的关系可以被较强的组织认同所减弱甚至中和。这其中可能的原因在van Knippenberg( 2007) 的研究中得到分析, 他认为,社会交换过程意味着个体和组织的关系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心理实体,而认同则意味着两者是一体的,组织包含于个体的自我概念之中。因此,高组织认同会导致个体较少地通过交换质量来评价与组织的关系,即使交换关系的质量不好,高组织认同的个体也很少可能会从组织中退缩,因为退缩会违背他们与组织保持的自我一致性。

组织支持感和组织认同可以分别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它们的交互作用也可以产生影响,但交互作用的影响对于高组织认同的个体来说又有不显著的可能。从纵向的角度提出假设,一个新进入组织的员工,高组织支持感会提升组织吸引力,从而提高他对组织的认同并影响其工作态度和行为;而随着时间的延伸,员工的组织认同则占领着主导地位影响着其工作态度和行为,组织支持感的作用逐渐减弱。

四、局限与展望

本文结合国内外的文献资料,介绍了员工—组织关系研究中常用变量———组织支持感的概念以及测量方法,并梳理了国内外对其理论基础、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的研究。还探讨了组织支持感和组织认同的交互作用对员工工作态度和 行为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新进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和组织认同的动态变化做出了假设。

上一篇:中医院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计划下一篇:《大熊猫出国》教学设计